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情现代诗范文

爱情现代诗精选(九篇)

爱情现代诗

第1篇:爱情现代诗范文

我的心是一座寂寞的城,只为你敞开一道进出的门。不知你是否愿意让我来疼,让爱之火花在你我之间相碰。虽然我无钱无权无身份,要知道我对你用情多诚恳。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我仰望星空指月来作证。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有定论,星有几颗发有几根岂能问?世人笑我太痴太傻太愚笨,是不是情迷双眼头发昏。明知道这样的爱情没可能,何苦为你痴心一片的等。只因对你之爱如参天大树深扎根,我感动天感动地终能感动你的人。

第2篇:爱情现代诗范文

论文关键词:爱情诗,差异,成因

 

一 引言

爱情,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然而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诗歌中,这抒发男女之情的诗作却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抱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宏图壮志,晨窗苦读之终极目标乃是一朝金榜提名,一般耻于把时间与精力过多的花在与女子花前月下,缠绵悱恻之上。他们更多涉及的主题是江山社稷与黎民苍生,诗以言志。而西方文人雅士追求在爱情中完美人生,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就曾有言:“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诗以言情是他们的创作理念。其次古代中国文人长久以来受所谓“红颜祸水”的负面教育,妇女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的地下,使得男女间难有共同语言。而西方长久来就有尊重妇女,崇拜女性的传统。这些造成了中西爱情诗歌的地位差别。而中国古代重婚姻而轻恋爱文学艺术论文,西方重恋爱而轻婚姻这造成了中西爱情诗创作题材选择的不同。

二 差异

1. 地位差异 虽然爱情与死亡被称为诗歌的两大关键词的目的或则抒发心中志愿,或则为了排除内心情感纠葛。抒发志愿者将文学创作视为“经国之大,不朽之盛事”,将其价值提高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中国诗歌传统主题始终围绕着忠君爱国展开,建功立业似乎是诗人们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诗歌作品强调风雅美刺功能,要写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没有太多的个人化私人情感空间。诗言志的“志”也主要指的是政治抱负与决心。排除情感纠葛者写诗或为是为了“调养性情,静赏自然”而已,或是为了朋友欢聚作诗助兴,或则辞官归隐寄情以山水田园论文格式模板。使得关乎儿女私情之内容,便被排除到文学创作追求的“不朽盛事” 之外,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爱情诗相比数量较少了。而西方则不然,自古希腊开始,文学创作本来就融为一种商品生产,吟游诗人以讲唱史诗文学作品为生,古希腊的著名作家就有得奖的记录,说明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像中国只是一种消遣自娱的工具,而且得取悦读者听众,而要吸引众多听众的注意与兴趣,情节生动的便于吟唱的长诗与关乎爱情这一人人皆盼拥有的诗作就不可能不在其中了。再次中国诗学自古有言“诗品如人品”,这种德本精神一直是中国诗学的内核,也是中国文学评判的永恒典范。这种用伦理和道德观念去批评诗歌。而中国从商周以来以“忠孝”为中心的宗法观念,在后来的儒家代表人物那里发展成为“孝悌”“仁义”以及“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克己复礼的伦理观念使得男女私情这一人间私欲变成了典型的“可作不可说”的文化典型。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文艺热衷于对爱情的讴歌, 而中华文艺却偏重于道德与气节的赞颂的原因之一。正如朱光潜所说:“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英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西方古代注重文艺模仿现实文学艺术论文,将文艺视为反应现实的镜子,而中国却将文艺视为“言志”和“载道”之工具。因此在中国爱情诗其地位远不及励志、爱国、忠君、山水、田园等题材的诗作多。

2.内容风格差异 试比较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玄学派诗人Andrew Marvell的“To his Coy Mistress”与中国古代表现同样主题的名句:

...My vegetablelove shouldgrowVasterthan empires, and more slow.

An hundred yearsshould go topraiseThineeyes, and on thy foreheadgaze;

Two hundred toadore eachbreast,Butthirty thousand to therest;

And the last ageshould show your heart.For,lady, you deserve thisstate,

Nor would I loveat lower rate.

...Thy beauty shall no more befound,Nor,in thy marble vault, shallsound

My echoing song; then worms shalltryThat longpreserv'dvirginity,

And your quaint honor turn todust,Andinto ashes all my lust....

...Let us roll all our strength, andallOursweetness, up into one ball...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Andrew Marvell的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是及时行乐(Cape Diem)。这首诗在表现这一主题的方式上决然不同,西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奇喻(conceit)手法,他运用玄学奇喻和三段论“把炽热的激情用刚强的理智在轻快隽雅的抒情笔调下表达出来”,态度诚恳而富有侵略性,对女性的规劝言语胆大且带有几分威逼。 例如crime(罪过), Two hundred to adore each breast(用两百年来膜拜你的酥胸), then worms shall tryThat longpreserv'd virginity, And your quaint honor turn to dust,And intoashes all my lust. (蛆虫们将要染指于你长期保存的贞操/ 你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而我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Let us roll all our strength, and allOur sweetness, upinto one ball;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我们的甜蜜的爱情揉成一个球)等等。全诗表现的坦白,透明且直言不讳。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在感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也不乏同样主题的力作唐代诗人杜秋娘的千古名句中少了此类露骨的女性身体描写,而是以花开花落美丽悄落来比喻人间年华短暂青春转瞬即逝。奉劝对方珍惜时光当机立断。可见中诗劝的委婉,含蓄,窥一斑而知全貌,在爱情诗的国度里,英诗大胆奔放,言辞恳切,而中诗大多婉转而迂回。在中国的古代诗歌史上此类艳情诗只可在六朝时的宫体诗中尚可见一斑,可与西方的率直奔放相比还是略显委婉隐晦。即便如此也为后来人所诟病。被斥为忽视了诗歌的人格之美,诗风因以堕落。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述:“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文学艺术论文,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我们以为词够华丽鲜艳了 ,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是低言软语。”钱钟书此说用来描绘中西爱情诗的这一差别特别适合论文格式模板。

三 成因

1.传统爱情婚姻观的差异 朱光潜先生认为:“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有例为证, 安东尼可以为美丽的埃及王后克丽奥佩特拉放弃自己的王位与人民,冒天下之大不韪,终而众叛亲离,被屋大维所杀。西方人从古到今就把爱情看作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追求在爱情中完美与升华自己的人生。没有恋爱的人生是可悲的,不完整的。 男欢女爱是人性使然,即使是在追求禁欲的中世纪, 也没有泯灭人性的这一欲求。恩格斯曾总结到欧洲中世纪的开始是中世纪是从具有性爱萌芽的古代世界停止的时候开始的,即是从通奸开始的。”德国诗人歌德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这样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在西方人看来,爱情是事业的动力,能促使事业成功。因此,当爱情与事业发生矛盾时,常常弃事业而取爱情。故朱光潜还认为,西方人是在恋爱中实现人生,而中国人是在恋爱中消遣人生。陆游与唐婉的凄惨爱情故事就是例证。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埋头苦读圣贤书为荣,以科举一朝成名天下知荣耀乡里,光耀门楣为终生奋斗目标。而历朝历代举国上下都以与女子缠绵悱恻为不务正业,红颜祸水的思想深入古代学者的骨髓,更别说爱情了。中国人重婚姻,男子更多在意的是女子任劳任怨为其服务,在他们看来传宗接代才是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使命。女人变成一个自轻自贱、供男子悦媚的玩物而已。

2.对女性态度差异 古代中国相比西方而言女性的历史地位更低,在古代中国, 女性在社会上没有抛头露面的机会,在家庭中没有地位可言文学艺术论文,普通妇女就连自己连名字都没有,而以简单的称呼诸如:“张氏、李氏、王氏”立足。遵从的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一套礼教。很少有妇女识字,更别提有和男子吟诗作对的水平了。即便如此,读的书也是《列女传》、《女诫》等所谓的经典,宣扬的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思想,严重压抑了女性的独立思维能力与人生自由权利。古代的中国女性也少有独立的人格可言。他们与男子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与受教育水平,也在无形中阻碍了他们与相爱男子的平等交流,而被动屈辱的人格又怎么能产生灵魂的交合呢?所以真正的男女之情在中国古代很难实现,所以要写出真情实感的情诗更是难上加难了。相对中古而言,西方女性虽然社会地位也不及男性,但是自古西方男人就有尊重女性, 崇拜女性之风。就拿中世纪而言吧,虽然这段时期被认为西方世界最黑暗的时代, 基督教主宰了每个人的一生,基督教义有言:女性乃人类第一次堕落的罪魁祸首,圣经中记载了夏娃第一个偷吃禁果,女人是邪恶的化身。而且基督教还在社会上推行禁欲主义。可是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中世纪的法国的普罗旺斯等地先后出现了唱游诗人,在他们的唱词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浪漫的男女间的个人之爱。而随后的几次十字军东征, 身着铠甲的骑士把中东地区特别是他们眼中的圣地耶路撒冷地区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带回来自己的家园,于是圣母的伟大女性形象取代了堕落的夏娃, 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论文格式模板。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文学艺术论文,妇女的受教育机会也相应增加,而且此时作为封建社会基石的骑士们,除了要忠君护教行侠仗义之外,在他们的血液了还流淌着尊重女性,取悦恋人的欲求。于是作为表达爱慕之心与倾述相思之苦的情诗就应运而生了。

3. 审美差异 中西审美追求的不同又成为中西爱情诗差异的另一个原因。不同的审美追求表现了爱情诗的不同风格与魅力。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以“天人合一”终极目标,即主张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统一以及天人相忘的和谐境界。主体没入客体, 客体融入主体,难分彼此, 物我浑化两忘。这使得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 而是主张主体, 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受到这种美学思想的引导,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爱情诗的创作上并不着力投射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表达爱慕之心还是倾述相思之苦,很少直抒胸怀,要么比兴,要么托物,讲究点到为止。与此相反,西方社会从古希腊柏拉图开始宣扬“移情说”。而“移情说”的理论基础与中国恰恰相反讲究主客两分。在自然观方面,古希腊人很早就将自然看作是死寂的、几何的、可精确计算的世界。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为人类社会立法, 也为宇宙自然界主动制定秩序。把宇宙现象二分为没有永恒价值的现象世界与永恒而抽象的本体理念世界, 人与自然分极对立; 而在亚里斯多德那里, 仍是把人与现象分离, 认定人是宇宙自然界秩序的主动制定者。这表现在情诗的创作上,西方诗人讲究情感的宣泄,重视自我感受的直接表达。这使得在他们的情诗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它的强烈、主动与畅快。而对性的相对开放也让我们常看到了诸如《雅歌》中对爱人身体的大胆细致描写。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ove Poems

Xu Jieping Yang Xu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touching and melodic lovepoems and folk balla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Although with thesame literary style and theme, to our curiosity these love poems of the twolanguages hold great differences.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osedifferences and summarize the cau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spects of twocultures, women social status and different aesthetic tastes.

Keywords:Love poem Differences Causes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56页

[2]村上哲见《唐五代北宋词研究》杨铁婴译,西安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

[3]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80页

[4]Holy Bible中国基督教两会

[5]杨周翰.欧洲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Bible[M].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圣经公会出版,2006

[7]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第3篇:爱情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诗经・氓》 汉乐府 弃妇形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28

从《诗经》到汉乐府时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弃妇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笔者试以《诗经・氓》和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为代表将二者中的弃妇形象作对比,从诗中女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爱情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被弃的态度等方面,简述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中国妇女所经历的苦难历程。

一、激情燃烧化为理性制约

激情是爱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诗经》时代,妇女在爱情上还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吟唱热烈爱情的诗篇比比皆是。《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执著以及被弃的那种决绝的态度正是激情燃烧的真实流露。“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见复关,涕泣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对爱情执著得不顾后果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决定是违背礼教的,可是这个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率真、执著的女子却不顾后果,毅然决然地维护她神圣纯洁的爱情,冒着危险,冲破了礼教的罗网,私下定下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她对爱情的追求像燃烧的火焰般猛烈,恐怕她对爱情的率真、大胆,现在的女子也比不上的。激情燃烧过后留下的是悔是怨亦是恨,痛定思痛后的决绝,更看出她的敢爱敢恨,异常刚强的性格。

而汉代重诗教,“汉代之初,王泽未竭,诗教在焉”。[1]诗教的重心在理性,即使在最能表现人之情感的爱情诗中,也处处透露出理性的影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更是遵循礼教,任由礼教对她的束缚。她与其他弃妇不同的是受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 “三纲五常”的教育,“三从四德”的束缚,使汉代女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刘兰芝为了严守礼的约束,牺牲了自己而不是与礼教正面相对,做出抗争。从这可以看出,诗教礼学温厚平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思想对中国妇女的影响,已从外部所谓强制施行渐渐渗到妇女自身的思想中。失去了人格尊严和人性正当要求的妇女们,已沦为儒家“思无邪”思想教化的受害者和默许者。

二、主动求爱化为曲折求生

《诗经》中的很多女性更具有原始初民的特质――主体意识的自然流露。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她们对于感情的自由表达上。她们的思想是开放的,其性格是泼辣的,其行为是主动的。如《诗经・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私自答应了与氓“秋以为期”的婚事,这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自由婚姻的主动渴求。她的主体意识使她有了决定自己一切的权利,有了起码的作为人的独立的人格 。马克思曾经说过:“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来的奴隶和马一样,完全成为主人的附属品。”[2]

如果说《诗经・氓》中的弃妇是大胆开放的火红玫瑰,那么汉乐府民歌中的弃妇就是曲折求生、忍辱负重的荒芥草藤。到了汉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已经逐渐能够独立完成耕种等一系列农业劳动,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下降了,这就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统治地位。汉儒认为:“阳刚而阴柔,乾健而坤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乃天之道,是人类不得不遵守的自仁法则。”[3]妇女在被幽禁于闺阁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时代的弃妇已成了汉乐府时期爱情诗里吟唱的主人公。

三、彼此互恋化为孤独哀鸣

《诗经》时代,各类情诗平衡发展,男女两性在情诗创作数量和情感强度上难见差别。78首爱情诗,吟唱了炽热幸福的男女恋情,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热烈思念。诗中既有少女的渴望,也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的“人约黄昏后”的幽期密约。许多诗中,男女彼此相爱,互诉情衷,不掩不饰,洋溢着自由祥和的气氛。《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和氓曾经相爱时是那么纯真挚诚,氓对她也是那么和蔼亲热,还发出了永以为好的旦旦誓言。

而《诗经》之后,爱情诗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心诚惶诚恐,和谐之声、幸福之乐恰似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像《诗经》“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之词。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汉代自罢黜百家,尊从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也就随之加重。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更加可悲。”[4]在汉乐府情诗中,很少见男子对女性的大胆痴情的追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虽然深爱妻子,可面对妻子的被逐,虽然进行过斗争,但其实他只是有一点幻想和期待,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办法。留下的只是女性不尽的孤独和无穷的哀鸣。在汉乐府时代,男女之间两情相悦,至真至诚的爱已成绝响。

虽然《诗经》时代离我们很远,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女子爱得彻底,爱得大胆,而离我们较近的汉代女子却少了一份洒脱,多了一副枷锁。从《诗经》到汉乐府民歌,我们清晰地看到,封建礼教在中国女性的爱情路上慢慢竖起了一道沉重的界碑,直到今天女性已经成为社会的半边天,思想领域中充斥着女权至上的观念,但女性的天空尚未升腾到湛蓝,那儿依然有黑色的残云,新时代的女性有着使妇女彻底解放的重任,完全消除妇女歧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从根本上实现女性独立,走上女性解放的道路。

[ 参 考 文 献 ]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3]尹建章,萧月贤.诗经名篇详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第4篇:爱情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现代诗歌人文素质

当今社会正发生深刻变革,多元的价值观在不断形成,新的沟通通讯模式不断涌现,阅读媒介丰富而杂乱,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上网、聊天占据了他们宝贵的时间,中职生每天学到的东西可谓混乱不堪,很难真正静下心体会生活、思考社会、品味人生。学生的情感意识越来越淡薄,一些传统的美德、可贵的品质正在逐渐淡化,甚至缺失。

文化素质的缺失,使很多专业技能过硬的中职生在人生的旅途中驻足不前,无法向更高层次的领域进军,无法让自己成为具备无限个人魅力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我国中职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技术知识的培养、轻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许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在技术方面学得不错,而人文素质却相对低下,现状令人担忧。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现代诗记载的是现代人的心灵感悟,相对于古体诗,更有利于学生感受社会风貌,体会人文情感,培养人文素质。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诗歌,让学生真正吸取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体会情感,进而感受生活、感悟生命。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一、联系社会现实,在现代诗中感受生活

诗歌主要的特点是对生活做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诗中的世界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其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带有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因此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要进入诗中的世界。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所以现代诗抒发的是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

受社会、老师、家长的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职校学生常常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歧视,学习压力和对前途的忧虑使他们焦躁、迷茫、懵懵懂懂。利用现代诗歌能够影响学生,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人文熏陶,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课一开始,笔者就把标题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一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景象及置身这种场景中的心灵感受。学生描述得极富诗情画意,或站立山巅,极目远眺;或奔跑在沙滩,拥抱大海;或漫步山间,鸟语花香;或驰骋草原,疾风劲马。笔者就诗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提问:诗人的“幸福”是什么?学生基本能从诗中找到答案:“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蔬菜”和“亲人通信”,“给山取名”,给“陌生人祝福”等。笔者提问:这些是诗人的幸福,这样的幸福奢侈吗?同学们说说在平常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幸福呢?通过这些提问,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琐事中所蕴含的美好。

又如引导学生体会《断章》一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吗?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发散思维,思考人生。通过引导回归生活,很快学生就悟出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的存在是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的。在对诗的品悟中,改变学生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思想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注重联想想象,在现代诗中感悟生命

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诗歌往往以短小凝练的形式、形象含蓄的语言表达诗人的生命体悟。教材节选了一部分形质皆美的诗作,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现代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如教授北岛的《回答》,在学生充分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笔者提问:诗人要“回答”谁?通过引导得出,诗人要回答的就是那十年浩劫的社会现实。诗的开头就是对那段现实的描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怎样的世界?笔者再问:回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是愤怒的呐喊,也是愤怒的回答。四个“我不相信”组成的排句,语意坚定,显示了叛逆者毫不妥协的意志,末尾两行,把“闪闪的星斗”想象成“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和“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给诗带来一种历史感和开拓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显示了诗人悲壮的英雄气概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则又表现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豪迈的情怀。这些精神食粮,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和未来,敢于担当。

学习朦胧诗时,会涉及两个特别的人,一个是海子,一个是顾城。用海子和顾城的生命结局,笔者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正确对待自己的现实、理想,乐观开朗地看待生活。海子对诗歌理想这种极端的追求方式不值得效仿;顾城的致命忧伤看起来很幼稚。但是,他们都用非正常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一个人的生命是与亲人朋友等联系在一起的,往往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和自己相关的每一个人。轻贱生命是把悲伤和痛苦留给爱你和你爱的人,这是一种极端的自私行为,从而让学生学会珍惜自我,热爱生命。

三、品味意象情境,在现代诗中领悟爱情

爱情是人类最本能的情感,也是最高尚的情感之一。马克思这样定义爱情:“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的“最好的媒介”。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迅速成长时期,对异性产生兴趣甚至爱慕乃至追求都是很正常的事,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回避,不要视而不见。教材选编了几首爱情诗,意图明显,就是告诉老师告诉学生,爱情是他们可以思考的问题,甚至是可以面对的问题。同时,学生也期待从语文老师这里获得对爱情的解读和引导。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明灯,在人与人之间,它是直线,最短,直达你的心灵深处。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金钥匙。

如舒婷《双桅船》,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诗中哪两个是主要意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确,船和岸是主要意象,分别代表恋爱双方。船要靠岸,也要远航,恋爱双方就是这样:“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陈思和在其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称:“《双桅船》以隐喻的方式曲折地传达出了恋爱双方在相互依恋中所具有的自我独立。”由此,笔者启发学生,恋爱不是“朝朝夕夕”,而是心有“明灯”、不畏“风暴”,去“天涯海角”追求人生的目标,要正确处理人生的追求和爱情的关系。

上完这一课,笔者把舒婷的《致橡树》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诗里明显地读到了爱情不是“攀附”、不是“依附”、不是“一味奉献”,而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笔者认为,这对学生树立纯洁美好的爱情观有很大帮助。

又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歌内容明白晓畅,情感真挚。为了爱人,甘愿做“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抓住这些意象,学生认识到,爱情不仅有风花雪月,更意味着奉献衬托,全身心地付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了所爱的人改变自己,如改掉懒惰闲散、无所事事、改掉不良习惯甚至恶习等,引导他们为自己所爱之人刻苦勤奋、努力学习,让他们认识到拿出改变命运的勇气,才叫真正付出,才是真正的爱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就是要用现代爱情诗这一得天独厚的媒介让学生正确了解爱情、认识爱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爱情观。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专业课教师可能影响学生的就业,语文教师可能影响他们做人。人才的标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职教师的人才观念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成绩好并不一定能成才,做人成功也是很大的成功,甚至可以使人生有更大的成功。语文课堂是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基地,中职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有人说:“这个世界有了诗歌,沉重的身体变得轻盈,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忧郁的思绪化为轻燕,烦躁的脑海得以安宁。”现代诗歌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人文素质的积累、人文精神的升华,并且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中职语文教师把握好了现代诗歌这一特殊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第5篇:爱情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关雎;给所爱;审美风貌;对比

作为文学语言中最玄妙的情感表达方式,诗歌在情感赋形化的文学写作中,已然成为了反映特定时代情感和地域精神取向的艺术结晶;而作为诗歌永恒主题的情感表达,爱情更是中西方诗歌追寻探秘的历久弥新的主旨。在中国,最早的爱情诗被收集在《诗经》中。该作本称《诗三百》,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后,国人誉其为“五经”之首,遂名之《诗经》,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发展影响甚远。《诗经》文本书写所采用比兴手法,在艺术表现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爱情诗写作的范本。其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写作的比兴手法,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营构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诗歌的发展的滥觞。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地表现出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这使得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而爱情诗《关雎》作为《诗经》之首,采用简洁的四言体的语言,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现实生活,以妥帖的修辞和高尚的语词,显示出作品庄重的思想和诚挚的情感。因此,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杰作。在西方,最早的经典爱情诗作当属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给所爱》。该作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希腊古风时代的个性抒情艺术氛围。作者萨福被柏拉图称作“第十个缪斯”,是世界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诗人。其《给所爱》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诗作的第一人称,描写人类深挚的爱与美的情感。描写爱情的痛苦、妒忌、失恋,感情真挚、风格朴实。作为独唱诗人,萨福用七弦琴伴奏诗歌吟唱这首诗。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听到萨福吟唱的作品时感叹道,“只要我能学会这一首,那么死也无憾了”。虽然萨福留诗九卷,然而因其诗歌抒发个人情感,中世纪的基督教会认为这有悖于伦理观,故被当作禁书烧掉,因而只有极少数诗歌留存后世,且多为残篇。但是,《给所爱》作为其中较为完整的一首,以形式上三长一短的表达方式,显现出“萨福体”的艺术魅力,也使欧洲诗歌文学形成了一种以自我建构来进行主体情感表达的书写传统。因此,分别代表中西方最早爱情诗的《关雎》与《给所爱》,在中西诗歌发端处,便蕴藏了丰富的精神价值与思想内涵,在相同的爱情主旨下,于爱情观的表现、情爱表达方式上,于音韵手法和抒情方式上,却又显现出文本写作之迥然有别的艺术态势。

一、审美观念的诗性表征:爱意取题相同而情恋对象有别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关雎》是周南地区的民间歌谣,属于“风”这一类反映风土民情的诗歌。其描写的是民众普遍的爱情取向,即异性之恋的情感生活。作品描写了一位男性的“君子”爱上一位采摘荇菜的年轻“淑女”并努力追求的情感经历。这一爱情故事首先描写君子对爱情的渴望,然后展示其焦虑和沮丧的情感动向,接着再现种种求爱的努力尝试,最后借景生情,烘托君子收获爱情时的喜悦场景。诗歌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即鱼鹰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在这一美好恋景中,“雎鸠”把“君子”的目光吸引到了“淑女”般的好姑娘身上,凝视着远处劳作的姑娘倩影,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流”、“采”和“d”三个展现女性优雅体态的类似动作,表明姑娘的优美身姿早已深深印在君子心里。意指君子已被姑娘深深吸引,因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形象地描绘了该男子对爱的渴望和“求之不得”后的焦虑和沮丧。于是用尽心思取悦该姑娘――“琴瑟友之”。之后的“钟鼓乐之”则描写在梦中君子把心上人高兴地娶回家的喜庆场景,抒发出爱情圆满的喜悦和幸福。《关雎》感情热烈真挚,形象地道出了劳动人民内心朴素的异性相恋的情感愿望,吟唱出一曲人间夫妇纯洁而合乎儒道的情诗恋歌。

然而,此时,处于异域文化中的《给所爱》,描写的却是同性之间的爱恋,即一个女诗人对另一个女子的真挚爱恋。该诗是一首献给新郎新娘的新婚颂诗,是萨福唱给一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学生的爱情诗,坦率地流露出一位女诗人对一名女学生的同性之爱。希腊古风时代,萨福为年轻女子开办一所学校,专门教授她们诗歌、艺术和化妆等,在她们结婚离开时送给她们满满的都是爱慕的诗歌。而这样的同性之爱,尤其是师生间的同性之爱在当时的希腊文化中非常普遍。《给所爱》的同性之爱的表达,使得这样的主题在古希腊文学和其后世艺术传统中留存很多,如若柏拉图式的爱恋一样贞洁,却无关乎性道德的规范。因而这些大胆描写爱情的诗歌不但未遭禁止反而广为传颂。

与《关雎》中“君子”与“淑女”结合组成家庭这一美满结局体现周人尚德、理性的婚恋爱情观相比照,《给所爱》中的爱情却着实令人伤感。诗人一开始就赞美新郎,把他比作天神,然后描写诗人的嫉妒和悲痛。“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好比音乐。”当诗人凝视着她心爱的女孩与她的未婚夫聊天,诗人身上对爱的渴望完全展现出来:“听见你笑声,我心儿就会跳,/跳动得就像恐怖在心里滋扰;/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言语的能力;”、“舌头变得不灵;噬人的感情/象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我周围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头脑轰轰。”(周煦良译),显然她的嫉妒令她失去了视觉、听觉、思考和说话的能力。这种极具戏剧效果的第一人称兼第二人称式地直白而情感真挚的抒情白描出诗人看到心爱之人与其未婚夫在一起时的身心剧烈反应。而这一表征内心极度的痛苦的身体语言最终让她发疯和陷入象征性的死亡。诗的末句“我周身淌着冷汗;一阵阵微颤/透过我的四肢;我的容颜/比冬天草儿还白;眼睛里只看见/死和发疯。”这里描写的死亡意象给读者留下无尽感伤:那种让人痛苦的同性之爱,毋宁死的悲壮情景总让人联想到萨福因失去“法翁”的爱而跳海自尽的传说。因此,可以说,从荷马史诗中出生高贵、英勇善战的“英雄”到萨福的直率大胆、热烈奔放的“自我”,表明《给所爱》塑造的栩栩如生和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体现着以个人为中心,追求个性发展和现世享受的西方文化的渊源。

二、审美表现的形式创造:情感基调相同而抒情方式迥然

中西方诗歌语言皆生动形象,爱情诗丰富的情感内涵表达都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是对于表情的修辞方式的选择而言,中西诗歌的修辞书写却截然不同。现代诗人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诚如毛先生所言,就中国诗歌而言,《诗经・关雎》中爱的表达采用中式的委婉含蓄、托物寓情的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词的意思,也就是作家对事物直接描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在事物的形象关联中,体会寓意精微的相似之处。“兴”,就是联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物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该诗开篇就用“比兴”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雌雄水鸟相向合鸣的自然景象联想到君子向淑女求爱的美好愿望。而“雎鸠鸟”在水中嬉戏,一唱一和比喻和谐快乐的男女爱情和婚姻。从艺术写作的角度看,显然是要读者从象征男女结合的“鸟鱼”意象,自然过渡到对男女爱情的接受和向往。接着用女子采摘荇菜这一社会生活现象的三组连贯动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d之”兴起男子对该女子的爱慕追思之情,以及求婚心切男子由于“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赞美女子的勤劳和男子对情感克制的美德。最后男子在梦中“琴瑟友之”,即与姑娘琴瑟相吟,描绘出一幅和谐相爱的美好情景;“钟鼓乐之”敲锣打鼓把美丽姑娘娶过来,梦中实现美好愿望的喜悦心情和快乐情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与《关雎》所代表的中国诗歌含蓄委婉地表达爱恋不同,萨福在《给所爱》中对于爱的倾诉直接而又深情,毫无粉饰。诗人用富于戏剧效果的对话方式、简单直接的风格直抒胸臆,诸如“恐怖”、“噬人”、“雷鸣”、“死”和“发疯”等刺激性词语描绘诗人的被情爱所控而导致的近乎疯狂的状态。虽然一些地方,对于极致化的情感体验,也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内心浓烈的情感,却激情澎湃而不含蓄蕴藉。该诗一开始就妒忌性地把“他”比作快乐的天神;而目的是为了倾诉:与新郎之快乐相对的是“我”的嫉妒和悲痛的心情。作为这种修辞化的情感表达,诸如,听到“你”的声音,“我”心跳得像是“恐怖在心里滋扰”,看你一眼就无法言语、头脑一片空白且面如死灰;“噬人的感情,象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我眼前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头脑轰轰”等。诗人对于身体反应的夸张表达和热情似火烧遍全身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情感彭发的疯狂爱恋,凸显“出我”此刻内心的绝望和疯狂。在对“我”对“他”和“你”这样单向度的三角关系处理上,诗人在诗的末尾毫无掩饰地直白,心上人“你”嫁作他人妇,“我”心无他恋,只剩下“死和发疯”。《给所爱》的这种形式创造,最大限度地呈现了西方文化崇尚身体美与身心感受的直白表达,展示了自然状态的人性之美,唯美率真而情感热烈。

三、审美体验的音韵谱写:音画意味相同而韵律节奏相异

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的音韵选择和形象画面的意义承载两方面,通过音画同感的方式,让音韵和画面相结合,从而赋予诗歌巨大的艺术张力,来提升诗歌的音韵美并展示诗歌的爱情主题,给读者带来多重审美感受。然而两首诗歌中差异性的音韵手法的选择,使两部作品的音韵旋律风格相去甚远。

《关雎》符合周礼的节数,其音韵整齐而温婉,可以说音韵如君子,斯文与品质彬彬。从音韵之美的艺术角度来看,《关雎》是一首紧凑而精致的、具有民歌特色的四言诗;每四字一行,吟诵起来都富于悠扬婉转的音乐感。尤其是文中大量使用重叠拟声词,使声音韵律的描写生动逼真,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诗歌起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关关”这一拟声词的发音,既是鱼鹰叫声的模仿,又是重言的使用,如同民间乐队打击乐发出的器乐之音,这极大地增强了该诗语言的节奏感。同时,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也有效地增强了诗歌音乐的绵延韵味。如“雎鸠”、“参差”是双声,“窈窕”叠韵,“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语词的发音使本无拘束的爱情,获得了音韵规整的礼节,从而实现了情意、节制、音乐三者的完美契合与动态平衡。“窈窕淑女”在诗中重复了四次,“参差荇菜”重复了三次,这让诗歌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表达了主人公深切的爱慕之情,给读者留下余音绕梁的审美共鸣。由此,《关雎》的这种诗歌形式的音韵谱写,对魏晋时期的骈体文和唐代的律诗形式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给所爱》是一首典型的萨福体四行诗,每四行一节诗,且前三行每行十一个音节每行五个音步,第四行半行五个音节。如“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好比//音乐。”这样有韵律的诗歌听起来欢快明亮。这种富含元音的诗行被冠之于“萨福体”。萨福这种诗性地表达爱情的方式被欧洲著名诗人贺拉斯、庞德等学习运用。《给所爱》运用了首字母押韵、谐音和短句重复,尤其是希腊语连词的重复使用,让连词发音本身悠长的声音,形成一种类似吟唱仪式咒语的韵律感,音调高亢昂扬而美妙;随之诗歌爱情的倾吐也激情似火而肆意喷发。

概而言之,上述中西两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古代诗歌追求爱情的自由体验和诗歌创作的朴素的审美风貌。《诗经・关雎》展示了华夏先民对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勇敢追求,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萨福的《给所爱》真实热烈地描摹人类纯洁自然的爱恋情感,为西方诗歌文化开创了个体化抒情的审美历程。因此,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维度,合力展示了人类情感文明和诗歌文化的多样化的审美风貌。

参考文献:

[1]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2):71

[2]Sappho Is Burning [M].Chicago:U of Chicago P,1997

[3]经本植.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74175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55

第6篇:爱情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爱情  悼亡  意象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十九世纪末着名的小说家,以《德伯家的苔丝》、《还乡》等脍炙人口的名着而闻名于世。事实上,哈代的诗歌和他的小说一样精彩。诗在哈代看来是“所有富有想象力和感情的文学的精华所在”(张中载,1982:71)。特别是他晚年所写的悼念亡妻爱玛的诗,更是哀婉动人,字字沁着哀切悲伤,处处透着深情思念。诗人笔下一幕幕的美好时光,不断地重复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爱。也许是“思”,也许是“悔”迸发了哈代深埋心底的情感火花。“死亡使诗人完成了他在妻子生前所没能做到的事情:他一生中最好的爱情诗歌并非创作于他三十岁追求心上人的热恋之时,也不是三十四岁新婚燕尔的幸福时光,而是在七十二岁的风烛残年”(沈弘,1999:282)。 

    二、诗作分析  

    哈代的诗何以如此动人呢?哈代的悼亡诗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迥异的美感。他的诗不像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人那样热情洋溢,其诗不仅仅只是表达情感,更是诗人心灵最深情、最真挚的倾诉,是诗人最深沉的思绪的情感化和白热化。其诗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意象,不是简单的供人物生活其间的三维空间, 而是提供人们自由想象和迸发情感的心理空间, 是一种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虚幻之境。寥寥几句表面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词浅情深,意境悠远。“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客观存在相遇契合,二者融为一体,互为表里”。例如在《一次旅行之后》一诗中:

    我来此看望一个无声的幽灵,/去何处,哦,这幻影要带我去何处?/但你处处都出现在我的身旁/你那栗色的头发,灰色的眼睛,及脸上泛起的红晕,/是的:我终于回到了你的故土,/我追随你穿越年岁和死去的场景,/环顾我失去你的那个漫漫黑夜——你现在对于我们的往昔还有何可说?/夏日给我们带来甜蜜,而秋季则造成隔阂?/但一切都已经结束,任凭时间的嘲弄。/我知道你在干吗:/你正在引导我去年轻时我们流连此地的常玩之处,/那个在过去美好天气的浪漫时刻/被美丽彩虹所笼罩的瀑布,/还有瀑布下面的洞穴。/你的声音如此微弱,/似乎是从四十年前向我发出呼唤,/当时你风华正茂,/并非我现在勉强跟随的这具幽灵!/我不知道来这儿究竟看些什么,/醒鸟梳理着羽毛,/海豹懒懒地游动;/亲爱的,你很快就将在我眼前消失,/因为星星闭眼,东方露出了鱼肚白。/请相信,尽管生活愁苦,/我并不在乎你将我带到这里;/不,下次请再带我来这里!/我还是跟以前一样/当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道路布满鲜花。

    全诗展现了四个意象。首先,描写了妻子的花容月貌:“栗色的头发”、“灰色的眼睛”、“脸上泛起的红晕”。通过对颜色地描绘,使爱玛的神态跃然纸上。同时,也可窥见诗人对妻子的爱慕和思念之情,使诗人觉得“你处处都出现在我的身旁”,泄露了诗人对妻子“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接着,诗人想到了爱玛去世的那个晚上,“漫漫长夜”烘托了孤寂悲凉的氛围,也与诗句“夏日给我们带来甜蜜,而秋季则造成隔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喜衬悲,使悲更悲。一人面对漫漫黑夜,度日如年,而俩人的甜蜜时光却转瞬即逝,光阴如梭。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因为“一切都已经结束”。昔日貌美如花的爱妻已成一缕幽魂,诗人只能在回忆中徘徊。于是,“彩虹、瀑布、洞穴” 成为了诗人寄托相思的媒介,展现了一幅温煦而甜蜜的画面:一对爱侣相靠在山涧的溪石上,享受着午后的阳光,欣赏着雨后的彩虹。“醒鸟梳理着羽毛,海豹懒懒地游动”这幅慵懒宁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在此情此景下悠闲放松的心境。诗人用自然界的景和自己的心境来烘托气氛,从而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完全融入他的景,通过景把情感传给读者,使之产生共鸣。而紧接着“星星闭眼”、“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则暗示爱玛的孤魂即将离开诗人飘然而去,诗人将再一次陷入无边的孤独寂寞中。因此诗人发出了“不,下次请再带我来这里”的呐喊,使读者为之动容,潸然泪下。诗的最后一句,诗人似在苦苦哀求,又似在苦诉衷肠:我依旧跟以前一样深爱着你,请下次再带我来这里吧!整首诗作者触景生情,景中有情,真正做到了“借物之形传我之神” ,对于意象的运用更是潜移默化、炉火纯青。此诗表面虽未言情,但字里行间却透着深情,几个平凡简单的画面将情寄于其中,悲切之心、凄婉之情,宛然可见。

    三、结语

    哈代的诗里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雄浑,也没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的缠绵,更没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壮。然而那丝丝入耳的“声”,发自心底的“悲”和哀婉动人的“美”,却可以透过语言,穿过时空,在读者的心灵里激荡,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

    参考文献:

    [1]付浩.说诗解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7篇:爱情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情歌 至纯至美 《诗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84-01

一位哲人说:“爱情是上帝把自己的手搭在凡人的肩膀上。”的确爱情是人世间一种最温馨、最浪漫、最热烈、最圣洁的情感,拥有甜蜜、幸福的爱情有一种身处天堂的感觉,同时,爱情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也以表现爱情讴歌爱情的最为动人,最能引起广泛长久的情感共鸣,诗言志、歌永言,因诗歌在抒情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在文学殿堂里爱情诗更是风姿独具,异彩纷呈,新编中等职业学校编入的一些表现爱情的诗,就有《诗经》中的《卫风・氓》《邶风・静女》,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以及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一剪梅》等一些佳作,给板滞沉闷的课堂吹来一般清新的风,带给学生以甘洌美好的情感体验,当我们徜徉在爱情诗的园地里,含英咀华,其乐融融之时,就不能不饮水思源,回顾一下我国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去采摘那诗歌百花园中的第一枝玫瑰。基于此,笔者纵览了《诗经》中的爱情诗,为其丰富性和生动性所深深折服和倾倒。今不揣冒昧,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掀开维娜斯的盖头,探寻爱和美的真谛。现从几个方面对《诗经》进行剖析。

1 健康真挚的情感

《诗经》中爱情诗所流露的情感大多是健康而真挚的,没有淫邪的成分,没有世俗的功利,没有虚情假意,更没有低级趣味。如《诗经》的首章《关雎》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贤淑美丽的女子,却又“求之不得”,因此而“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首先男主人公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大胆地表白自己的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者他对女子的爱是那么真挚、热烈和难以释怀,乃至“辗转反侧”,不仅如此,他还采取了健康文明的求爱的实际行动:先是“琴瑟友之”进而“钟鼓求之”,这位小伙子不愧是一位痴情的“君子”。又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诗写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对一位穿青衣的男士的思念是那样的绵长和痛苦,乃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情怀是何等的真挚缠绵,充分表现了女子的一往情深……以上所举的这些诗既没有宋明时代程朱理学阴影下一些文人所创作的爱情诗的淡乎寡味,偏重理性,也没有时下一些所谓爱情诗的虚情假意,无病,矫情滥情。它们充分体现了人类青春时代民风的淳朴,人性的美好,爱情的纯真,犹如旷野中的清风和山中的甘泉,使人心旷神怡,通体舒爽。

2 率真自然的情感流露

《诗经》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表达率真而自然,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一“投”一“报”互递信物之举,传达的是彼此的爱慕之情,自然而率真,美好而动人,那“永以为好”的爱情誓言更是引起后世之人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今人们常说“相爱到永远”就是其翻版……这些诗所描写的男欢女爱,皆以美好的大自然为背景,既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也无世俗的功利和偏见,更没有装模作样,矫揉造作,它展示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和个性的张扬,真是“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这种明媚而浪漫的爱情,有如沐浴在阳光、雨露中的山野的鲜花,常开不败,沁人心脾。

3 忠贞不渝的爱情

中华民族特别崇尚爱情的忠贞不渝,“白头偕老,同心永结、芝兰千载茂,琴瑟百年和”等新婚对联表达的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爱情理想,这种情愫,源远流长,已经积淀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恋爱情结,成为一种普遍追求,而表现爱情的忠贞不渝的诗蒂《诗经》中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影响深远之作,例如《郑风・东门》此诗写一位男子表示自己爱情专一的誓言……这些爱情诗都充分表现了先秦时期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美好的爱情传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定,《孔雀东南飞》所写的男女主人公殉情的决绝,皆与上述《诗经》中的诗歌有渊源关系。

4 含蓄委婉的爱情表达

《诗经》中的爱情诗,既有大胆直露的真情告白,如《关睢》《郑风・丰》等,又有含蓄委婉的爱情表达。且以后者居多,因为它比前者更富有韵味,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风尚与习惯,这里所说的含蓄委婉,既是指情感内敛不张扬,不放纵,又是指表达的迂回曲折、不直露,例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美,美人之贻。”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孩子在城角幽会的情景,那个女孩子望见自己的心上人来了故意隐身不相见,弄得那位男子搔首来回找,然后戏剧性地悄悄地从身后出来,并送上红竹管与白茅作为信物,表达爱意,顷刻间,四目相对,两心相融,这里虽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火辣辣的大胆的情感表白,但通过赠“彤管、归荑”的行动把自己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在不言中”,这比说上一句“我爱你”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这种眉目传情的方式,毫不张扬的风格,构成了中国古典爱情特有的含蓄之美,余味无穷。

5 执着的情感追求

《诗经》中的爱情诗,不仅记录了一次次成功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而且也真实地记录了一次次失败的爱情和痛苦的婚姻。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其中的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大都是坚定执着的。他们生死以之,无怨无悔。如《关睢》中的那位男士,尽管“求之不得”,却仍坚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秦风・小戎》中的那位女士对守关君子的思念又是那样难以释怀,由“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到“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再到“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日俱增,绵绵不绝,这是何等的执著……这些无不充分表现出先秦时期,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读之令人怦然心动,久久难忘。

《诗经》是我国唯一的一部脱出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盛典,《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观念的束傅,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的情感讴歌,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先人们用纯朴的语言酿造的爱情的琼浆,必将哺育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具有不朽的文化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爱情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舒婷 《致橡树》 主题 爱情 女性

《致橡树》是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1979年4月初发表于《诗刊》。这首诗一经推出,即以清新瑰丽的风格、对爱情的真诚呼唤、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崇高的人格思想被广大读者所推崇。今天,我们对《致橡树》进行新的解读,同时也将这部作品选用到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台词教学篇目中。在此,也在尝试对台词课堂教学进行新模式和方法的探讨。

一、《致橡树》的内容与语言表达

《致橡树》是一首深沉悠扬的抒情诗歌。诗人用了“木棉”和“橡树”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两个意象蕴含了一种委婉细腻和刚劲挺拔互相缠绕的情感。纵观整首诗,橡树高大挺拔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所有的花树中,橡树是最高的,因此用它去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且看“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在诗人看来,凌霄花依附于高枝,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而另外一个意象木棉,则凸显了女性的性格,“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橡树和木棉两个意象形象迥异,橡树充满着男性的阳刚之气,英姿勃发;木棉充满着女性的阴柔个性,鲜美娇艳。诗人突出地描写了两个意象比肩而立和相互扶持,传达出崭新的爱情观、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崇高的人格思想。

那么,在对该作品进行朗诵等语言处理时,首先应该注意到两种意象表达状态的变化,其次则是重音、停顿等各种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

二、文本的爱情观与行动的外化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有人羡慕“山无陵,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长相厮守;有人叹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恨别离;有人吟咏仓央嘉措“那一世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专情。而在中国文坛上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这些诗句情丝婉转,读起来,总是让人刻骨铭心,充满深哀寄托的意味。爱情却始终缺少了平等,而本文所谈的《致橡树》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也许是由于《致橡树》写作背景的特殊性,即在经历了的十年浩劫,见过许多虚伪与自利之后,从阴影中走出来的舒婷开始思考爱情的模样与人格的独立。当然,这也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刻思考的问题。诗歌在开篇就以一种二元对立的艺术思考结构,来表达对爱情的思考。诗歌先是从女性角度来写,用“木棉”的口吻含蓄而坚定地向自己的爱人“橡树”展开了爱情的表达。由“我如果爱你”领起,开始了鲜明个性而发自肺腑的表达。先是否定了凌霄花的“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否定了这带有鲜明功利性的爱;然后还否定了鸟儿的“为绿荫重复着单调的歌曲”,否定了那痴情而缺少个性的爱。在她看来,男女之间的情感是十分微妙的,爱情应该突破传统的模式,因疏离而更加独立,因独立而相互欣赏。

与依附而不独立的爱情观相对的是乐于奉献的爱情观。为爱情奉献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无论是付出的一方,还是接受的那一方都能感到幸福和满足。付出的一方是满足自身的行为,而接受的一方则会因为对方的无私而满怀感动和幸福。对于这样一种关系,诗人写道:“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不够!”的确,爱情需要奉献,热恋中的人儿都可能会产生奉献欲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然而作者并不愿意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不愿意做一厢情愿的泉源,也不愿用自己去衬托对方。甚至是日光和春雨,也无法达到她的理想。这与中国传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截然不同。诗人追求的是平等的爱情观,相互扶持的爱情观,突出了女性独立的个性。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在对这首诗歌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常常会给人一种气势恢弘的感觉。而且这些语言具有极强的舞台行动性和极强的表达外化力。所以,在台词表达中,我们常常要求同学们在此处添加肢体动作,语言以便有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

三、诗歌的意象营造与优美的语言表达

一首优秀的诗,除了应具备诗人情感上的冲动之外,还需要精巧、恰到好处的意象作为表现诗人情思的载体。《致橡树》比较特别,诗人不是用一个意象,而是用一组意象。正是借助这些意象,诗人成功地完成了内心充沛情感的表达。因此,《致橡树》不仅仅是爱情的表达,还是女性独立意识有力的宣言。在诗中,诗人选取了一系列的美好事物,作为情感寄托的对象,鲜明地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上的原则与立场。而且在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诗人是一气呵成的,让人读起来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诗人进一步表现了自己的观点,又列举了一组意象“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甚至在这些词语前加上了“不止”这一词语,虽然这些意象能带给对方温暖和关怀,衬托对方,但是女性还是处于陪衬的地位,女性独立的人格还是没得到体现。随后,诗人便及时地表达了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发出了关于女性独立人格的呐喊――“你是伟岸挺拔的橡树,我是清秀瑰丽的木棉,我们相互并排地站着,却互相独立。我不是你的附庸与陪衬,我有我的价值和美感。”这些诗句鲜明地体现了木棉树作为女性形象的独立与自尊。随后,诗人描绘了一幅爱情蓝图。分担寒潮、共享雾霭,同甘共苦,这才是诗人向往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虽然是一位女性诗人,但把这种爱与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这种爱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至此,这种女性的独特爱情观和独特的人格意识让我们为之动容。

四、诗歌的现实意义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是的,《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但绝不止于爱情,更是透过爱情深入到女性人格。这是它的独特之处。作为爱情诗,它歌颂了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而通过爱情诗,诗人突出地展现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鲜明的意识。因此,《致橡树》的主题是双重的,而这两个主题又是相互渗透的。舒婷在诗中提出的平等的爱情观和独立的人格意识,时常在耳畔回响,对现在的年轻人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女性意识在国内外也不断得到强调。法律也明确给予了保障。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许多年轻男女的爱情观成为了许多人诟病的对象。结婚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由纯粹的感情流落到在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方面的衡量。前几年,《蜗居》、《裸婚时代》等电视剧的产生更是深深地冲击了这一代年轻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尽管现在有许多女性骨子里仍然流淌着传统的观念,一部分女性缺少了独立的意识。有的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想通过婚姻来一跃龙门,从而得到自己的幸福。有的想凭借自己的外貌希望赢得富贵般的爱情。有的则太过痴情,盲目地付出爱情。有的则试图用自己全部的温柔和体贴来留住对方。甚至有更极端的现象,如婚前试婚、屡次离婚、啃老族、甚至做第三者的现象。这与传统爱情观念相背离。更有年轻的女孩,总是幻想有不劳而获的爱情。

因此,我们首先要树立自尊、自立的人格意识,不追求盲目的爱情。趁着年轻,应该有奋斗的目标,双方一起奋斗,才能经营长久的幸福。1992年,舒婷的一位德国朋友在看到这首诗之后,认为诗歌表现的思想十分先进。可见,《致橡树》中体现的女性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对女性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现实中,我们或许难以碰到像木棉、橡树那么完美的对象。当然,我们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只要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格意识,深入了解对方,培养双方共同的爱好和理念,同甘共苦,勇于承担生活中的责任。遇到感情的困惑时,学习《致橡树》的爱情观与价值观,怀着一颗从容的心,一直爱下去。

五、结语

总之,《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以抒写平等的爱情观为主题,然而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折射出女性独立的个性、高尚的人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人格主义中一朵别样的浪花。它代表了一种女性尊严的觉醒,新一代的女性为幸福和爱情而努力着。在诗人的爱情宣言中,还能读出一种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加上清新瑰丽的意象,使得这首诗广为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诗歌。如果像《致橡树》中的木棉与橡树这样爱下去,那么人类真正实现解放、获得真正的爱情的愿望就为时不远了。

我们很庆幸在为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台词教学的时候,选择了这样一部作品作为语言表达材料,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了各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同时也体会了超凡脱俗的感情境界。

参考文献

[1]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下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7.

[2]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王娟.舒婷诗歌研究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03).

第9篇:爱情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诗经》;爱情隐喻;体验哲学;阴阳学说

一、引言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篇,特别是在《国风》中。据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现在学术界公认的爱情诗有70余首。这些爱情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变,语言通俗易懂,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上古时期先民们的爱情婚恋观。《诗经》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用比兴手法,即通过其他的事物或现象来描写爱情这一目标体。学者们对《诗经》中爱情诗的研究著述颇为丰富,本文拟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之上,从认知角度,对《诗经》中爱情诗的隐喻表达进行研究,探析《诗经》中爱情隐喻的哲学基础,以期丰富对《诗经》的已有研究,拓宽其研究领域。

二、《诗经》中爱情隐喻的哲学基础

《诗经》中的爱情表达多采用“比”和“兴”的表现手法,而这两者都涉及语义或概念的跨域映射与使用。《诗经》中的爱情隐喻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而概念隐喻理论又强调体验哲学在隐喻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已有的对《诗经》中不同类型爱情隐喻的分析与研究,发现《诗经》中爱情隐喻的哲学根基为体验哲学和阴阳学说。

(一)体验哲学

体验哲学认为空间概念、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若干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因此人的思维具有“体认”特征,常把人的身体和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反映在语言中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中国传统医学和哲学都认为“心”是人体生理结构中最重要的器官,从根本上控制着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因此,在《诗经》爱情诗的概念隐喻表达中,大量存在着用“心”作为始源域来隐喻地表达爱情的现象。

(1)爱情是心或心的产物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

古人认为一切情感皆由“心”发,“心”是产生各种情感活动的源头,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古今汉语中都存在的对爱情的概念化的方式,例如:现代汉语中也有“心爱”“心心相印”“心动”等用“心”作为始源域来概念化爱情的表达方式。在上述诗句中,“爱情”通过“心”来描述,有关“心”的相关特征被投射到目标域“爱情”中去,而使抽象情感“爱情”得到具体化的理解与阐释。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绝大部分来源于我们的经验和身体体验,经验在隐喻的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诗经》产生的时期,中国正值农耕文化时期,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人们从事的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社会劳动。因此,《诗经》爱情诗的概念隐喻表达中,多以农业产品或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始源域或喻体来概念化爱情,这与当时人们的农业生产经验是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人们的相关社会劳动经验为《诗经》爱情诗中各种概念隐喻提供了基础。

(2)爱情是农业产品或农业劳动事件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卫风・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

纵观《诗经》,以农产品或农业活动事件来概念化爱情的表达也不在少数。如上例中,分别以“贸丝”“采葛”“采萧”“采艾”等事件来概念化爱情。我国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古人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基本上都与农业相关,这种生活方式和经验决定了人们的爱情表达方式也多与农业活动或农业产品紧密相关。

(二)阴阳学说

中国文化深受“阴阳理论”的影响。“阴阳学说”主张阴阳结合和阴阳平衡,认为一切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事物都可以构成一对阴阳关系。男人和女人,分别作为阴阳学说中的“阳”和“阴”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所以,在概念化爱情时,会有“爱情是成对事物的相互结合”“爱情是依附关系”的隐喻性表达。

(1)爱情是成对事物的相互结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雄雉,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邶风・雄雉》)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爱情发展的最终结果便是两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以成对事物的相互结合,比如:“雎鸠”“雉鸟”等来隐喻性地表达爱情,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的希望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古人淳恪⒏呱械陌情观和恋爱观。

(2)爱情是依附关系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召南・鹊巢》)

南有湍荆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国风・湍尽罚

按照周朝的礼制,男女结婚后,女方应住往男方的家里。男为“阳”,高大强壮,充满力量;女为“阴”,矮小瘦弱,弱不禁风;因此古时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古时的社会习俗以及男女的生理条件差异等因素客观上也决定了女性在爱情上和婚姻上处于从属地位。这一与爱情和婚姻相关的客观社会现实在语言上也通过隐喻得到了表征,如上述的“鸠居鹊巢(婚后女方须住进男方的家室)”就是典型的对“爱情是依附关系”这一概念隐喻的具体表达。并且在《国风・湍尽分校将高大英俊的男子比喻为“湍尽保温柔委婉的女子喻为“葛”,葛缠绕在湍局上,也隐喻性地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依附关系。

三、结语

《诗经》中的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诗经》中爱情诗的一大特点就是运用隐喻表达爱情。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诗经》中爱情隐喻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和阴阳学说进行了研究,并以具体实例加以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诗经》爱情隐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贺杰, 周流溪.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英汉爱情隐喻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映射[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11(11):30-35.

[2]王许林. 《诗经》爱情诗的类型[J]. 诗经研究丛刊, 2005,(9).

[3]吴广义. 《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J]. 明山学刊, 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