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表演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表演的心得体会

第1篇: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音乐表演者 心理因素 改善措施

在音乐表演者表演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情况,但是这又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因素肯定会在表演过程中出现,这就需要音乐表演者自身进行调整,及时地调整对于表演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表演者心理的常见问题

(一)内心紧张

心理紧张是表演过程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面对台下那么多欣赏者,台下观众炙热的目光会让表演者觉得观众对他们有很大的期待,这就很容易让表演者附加很多的压力给自己,从而影响表演的质量。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表演之中,但是因为受性格、临场发挥等因素的影响,紧张的感觉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就很容易导致自己的情绪失控,让表演者很难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发挥不出自己正常的水平,从而使得最终表演的成果不尽人意。音乐表演是一门需要将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所学的东西不能脱离舞台本身,因为表演考验的不仅仅是表演者自身的技艺,更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表演的好坏是由表演者的心理状态决定的,因为表演者能站上舞台这就说明表演者本身的技艺是没问题的,所以此刻更多的是心理的比拼。内心紧张的本质就是表演者本身对于舞台表演存在着障碍,恐惧是每个音乐表演者最大的敌人。

(二)情感和理性的不合理投入

音乐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表演者投入丰富的感情,音乐表达的感染力与情感的投入有着很大的关系,热衷于音乐表演的人都很喜欢处理自身情感与歌曲的关系。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无论是情感还是理性,一旦投入的不合理,那么就很容易使表演失去原来的味道。情感的过分投入会导致自己心理的失控,失去对于表演歌曲本身的掌握,气息失调,乐感也会下降,虽然这样看上去情感表演很充足,但是却使音乐变味,反而得不偿失。比如某首音乐充满着伤感,音乐表演者把自己完全沉入到这悲伤的氛围当中,那么很容易就失声痛哭,情绪得不到控制,导致自己心理的崩溃,使得对音乐的掌握失控,表演也从此就中断。同样的,理性的过分投入也是不适合的,音乐会因为这失去它的感染力,表演本身也会变得非常的枯燥、单调,使得观众觉得听到的仅仅是歌曲本身,而表演者就像一个装着音乐的驱壳,是一个重复音乐的播放机,观众也会对此失去兴趣。由此可见,在音乐表演者在舞台表演时,理性与感情的正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三)不合理的肢体语言

人的心理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己身体语言的影响。在表演过程中,肢体语言也是对于音乐表达的一种展现方式,它需要符合音乐所产生的情感。不合理的肢体语言会影响到表演的效果,表演的肢体语言被台下的观赏者所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清清楚楚的在他们的眼中。所以,当有不合理的肢体语言时,自己会担心会不会被观赏者所不喜,从而使得自己身体僵硬,不敢表达,也会让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加紧张,手足无处,导致表演的失败。对于观赏者而言,肢体语言的表达也是他们关注的一部分,不合理的肢体语言会使他们对于歌曲本身减分,欣赏者很难从肢体语言中去感受到表演者内心情感的感觉的变化。因此,表演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观赏者本身的观赏态度

观赏者的态度对表演者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表演者表演的好坏就是取决于观赏者对他们的反应。每个表演者都会希望在表演过程中得到欣赏者的肯定,掌声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观赏者表现出他们的喜欢的时候,表演者也会更加有信心去进行接下来的表演。相反,如果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得到观众的回应,甚至得到的是观众的嘘声,那么对表演者心理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内心会很难避免地出现紧张和对于自身的质疑,那么这就会导致他们接下来的表演变糟,到最后也不能改正,由此可见观众的反应是很重要的。

二、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正确认识自己,建立信心

自信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实力是表演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自己的实力达到后,上舞台也不会那么紧张,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有能力将这个表演进行好,当自己有了这个感觉以后,上台表演也会变得水到渠成。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表演就是这个样子,只有当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充足以后,才能给观众带来精彩的表演,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表演能力。对于自己的实力要有一个正确的一个评估,切记不能够对自己有一个过高的期望,对于这些期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如果把表演当做是自己的事业和成就,将这些表演进行盲目地夸大,带着很沉重的心理负担去进行表演,那么在还没表演的时候就已经焦虑万分,更不要说自己站在台上的时候,这只会使自己的表演失败。所以,表演者一定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不要将表演当做是一种竞争,放下自己的求胜心,将每一次表演当做是自己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正确认识表演本身的性质。人的认识很容易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同的认识对于心理的改变有着不同的作用,摒弃那些求胜、攀比的心理,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的作品,而不是盲目地选择那些难度高的歌曲,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完美的。而且另外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对于外界的一切都“不闻不问”,将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到接下来的表演中,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暗示,有利于表演的成功。

(二)正确处理情感和作品内涵

音乐表演时需要表演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作品中,只有融入了感情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的作品,所以这就需要表演者去了解作品的背景等等和它相关的东西,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使作品展现出生命力,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在这个基础上,表演者还需要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挑选出适当的内容去迎合作品,站在作者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作品,这样才有可能恰到好处地阐释作品的内涵。一切的艺术表演都是来源于生活,表演者需要在生活中吸取灵感,将自己从生活中获得东西投入到作品中,这样表演才会更加立体,也容易让人感到亲切。在表演过程中,情感会通过肢体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能拘泥,要学会放开,把自己的心更好地投入到作品中,那么肢体语言也会很自然的表现出来,自己内心的紧张也会随之减轻。由此可见,正确处理好自己情感,并且了解作品内涵是如此的重要。

(三)快速摆脱心理的迷茫期

每个音乐表演者都会在某个阶段陷入自己的低谷中,总认为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步,但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加强对自己的训练,却又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在哪里,这样的迷茫期是由于自己僵化的学习方式与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导致的。走出这样的迷茫期需要的不仅仅是训练,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鼓励,每天都要激发出自己表演的信心,不能够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自己走出迷茫期的步伐。音乐表演者不能因为这一段时间的迷茫就失去信心,应该尽快摒除这样的心理,在自我鼓励中一步步地前进。

三、结语

对于音乐表演者而言,心理的变化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每个音乐表演者重视心理对于自己表演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影响音乐表演者心理的几个因素和解决方法。希望本文的论述对音乐表演者解决心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新潮.舞台表演焦虑对演出的影响及其调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6).

[2]张胜环.歌唱中的形体表演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第2篇: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舞台表演;超常发挥

舞台表演的形式有很多,包括音乐、书画、诗歌、体育、竞技,等艺术形式,作为音乐工作者或音乐表演者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舞台表演,以声乐和器乐为例,在舞台表演中出现的超常发挥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成因、结果及意义,作出分析研究。

一、什么是超常发挥

舞台表演所出现的表现一般为三种,为发挥失常、正常发挥和超常发挥。作为音乐工作者及音乐表演者都有这三种情况的出现,正确看待这三种情况的发生,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的发生较少,产生的结果也比较极端,反差巨大,多为第二种情况的表现居多,表现的不够抢眼,也不能说不好。

1.发挥失常:个人因素的发挥失常体现在技术的变形,忘谱,乐曲的跑调,打结吧等,造成这些情况的因素有心理因素与乐曲熟练度都有关系。心理因素多为怯场与不自信为主,越怕出错越出错,在乐曲感情难点或技术难点上产生错误和变形,继而印证墨菲定律的正确性。还有一种是表演者自己身体的不舒服而造成的发挥失常,如晕场或血压升高,手心出汗,呼吸频率过快,导致自身无法控制或者是失去对身体的局部控制,舞台上与舞台下的崩溃,身理与心理的共同崩溃,导致舞台表演的失败。

总体来说,发挥失常中其他因素所占比例较少,个人因素所占比例较大,心理因素居首。在这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因素与表演者是否身体残疾没有太多或太大关系,也就是说身体残疾不意味着心理素质有多差,身体健全不意味着心理素质有多好。

2.正常发挥:表演者正常发挥多得益于较好的心理素质,熟练的技术以及大量的练习。这些都是构成正常发挥的条件,也可以这样说,台下演奏与演唱的效果在舞台上正常发挥出来,台上台下表现的别无二致,虽然这都是正常发挥,但这是正常发挥中比较不错发挥。

3.超常发挥:这种舞台现象较少,对舞台表演者来说,这种现象可遇不可求,没有什么很好地方式方法来激发这种现象。

二、超常发挥的意义

超常发挥的意义在舞台表演中具有积极地意义,他是舞台表演中表演者表演艺术的最高体现,同一首乐曲,不同演奏演唱者都会有不同的变现,不同的演绎不同的二度创作。超越自己的极限或是超越自己现有的演奏演唱高度,都是积极地,都是一次一次跨越巅峰。

音乐带给听众的有愉悦、哀伤、等情感体验,也有治愈、励志的社会功能,用音乐感染自己与他人都是深刻的音乐变现,以自己的能力演奏演唱突破自己的乐曲,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可以获得更为美妙的音乐体验,或许触摸到音乐所表现的音乐意境。

超常发挥的概率较小,但在舞台上获得的演出效果却是巨大的,成功的。能够超常发挥也是灵感闪现,灵感摸不着看不到,但在舞台表演中是真实存在的。

三、超常发挥的激发

本人在舞台也有超常发挥的情况,总结其发生的情况有以下因素

1.自己心态的放松,没有特别大的心理压力,自身状态很好,演奏的很顺畅,难度较大的地方表现的自如轻松,从而带动了演出欲望,更好地演绎了乐曲。心态的放松并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够做到,这需要长期的舞台锻炼打磨,对舞台的熟悉,对舞台气氛的熟悉,对舞台的驾驭掌控能力,这都需要好的心态,放松但不松懈,舒张有序,这样有助于超常发挥的产生,虽然不是绝对,但能够至少能够保证演出的正常进行。

2.自己情绪的高涨,演出时莫名的出现了这种情绪,内心渴望表现,对乐曲产生共鸣,在舞台上突然又有了新的二度创作欲望,或是说新的灵感的闪现,在舞台上的演出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表现欲或是情绪的提高,也有一些奇怪的例子,比如在演出前喝酒,或是做一些与演出无关的事,这都是极特殊的个例,不推荐演奏者们尝试,但是保持高涨的演出情绪对舞台表演是有益的,也是积极的,从舞台演出对观众的礼貌来说,这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3.观众的情绪被演奏者感染,反作用于演奏者。音乐会或是综艺类演出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观众的热情,演出场地的热烈气氛,带动了演奏者或演唱者的情绪,在演出过程中激发了演出欲望,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演出效果,出现了超常发挥的现象。这样舞台上与舞台下的良性互动互相影响,营造出演出高潮的氛围,也激发了超常发挥的出现。相反观众的喝倒彩现象也是非常影响演奏或演唱者的演出情绪的。

4.音响效果的影响。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但也是存在的,有时候舞台上的声音传回演奏者或演唱者自己的耳朵里,都会有所变化,好的音色,也会让表演者有新的感受,某些时候被自己的音乐所感动,从而出现了超常发挥的表现。这种情况较少有,但却是真实存在的。舞台上的音响效果与自己在台下练习时是完全不一样的,并不是说台下弹得的是钢琴台上就不是钢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音乐通过麦克风或电容到调音台再通过音响放送出来,这个音乐会有些许不一样,这些些许的不一样,细小的差别影响到演奏者,有时的影响是正面的,会让演奏者变得更为自信。这也是形成超常发挥的因素。

5.针对自己的能力特点有选择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乐曲。这点比较重要,简单点来说就是演奏或演唱适合自己乐曲,自己是属于婉约派还是豪放派,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有针对性的选择乐曲,首先是能够比较自如的驾驭乐曲,其次乐曲符合自身条件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舞台效果,再次更能激发内心与乐曲的共鸣,做为演奏或演唱来说,选曲的重要性是演出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总的来说,舞台演奏中超常发挥能够让演出更为成功,作为表演者需要更多的体验和研究这种现象,让舞表演获得更多的有利于自己成长或突破的机会,也让舞台表演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第3篇: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情感;表演;节奏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56-01

一、充沛的情感使表演节奏更流畅

我们都知道,表演中的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即内心节奏,它决定着外部节奏。对于内心节奏而言,情感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演员如果情感充沛,能够生动、有力、准确地体现人物内心,那么他的内心节奏就是充实的,表演过程中的节奏就会更流畅。例如于是之先生在话剧《洋麻将》中的表演,从慢条斯理到内心翻腾,再到怒不可遏最后愤怒爆发,这样循序渐进、情感充沛的人物内心活动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然,影响表演节奏的因素还有剧本风格题材、剧情的发展走向以及角色的需要等等。但这些无一不是以情感因素为基础的,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大到时代背景、国家命运,小到具体事件、人物关系,包括为丰富角色需要而对表演节奏的调整,这些都需要充沛、真实的情感作支撑,由内而外、从内心深处去表达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也只有这样,表演才会不显得生硬,才会更符合剧情和人物,才会更加流畅。

二、细腻的情感使表演节奏更自然

在表演的过程中,情感的运用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以大的情感过分充沛地表达人物内心,更不能收敛过紧,让观众都察觉不到人物情感的变化。在保证充沛情感因素的前提下,演员还要学会适当运用细腻的情感使表演节奏更自然。例如,话剧《雷雨》中的鲁贵在周公馆跟四凤说鬼的那一段表演,在明星版《雷雨》里被著名演员雷恪生演绎得恰到好处,真实自然。他极具个人风格化的表演中略带喜剧色彩,让气氛压抑的周公馆出现了一丝灵动的气息,他描述见鬼场景时候的表情、动作以及轻微的气息的变化,使观众在看他这段表演的时候既不因过分诡异而害怕,也不因其插科打诨的形象而跳戏。这种细腻的情感处理,就保证了这段表演的节奏在流畅的前提下更显得自然。

再如,话剧《鸟人》中的三爷,林连昆先生在演绎这个人物的时候就运用了很多细腻的处理办法,他驯鸟时的专注、说鸟时的得意、对待外国人的暗暗嘲讽,这些细腻的情感集中爆发在他找到黄毛这个唱戏苗子时的兴奋,但爆发得让观众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前面对于鸟的种种表现实在是三爷对唱戏这件事的无奈,后面的情感变化就显得很自然、很真实了。也正是前面表演节奏的自然,才有了整体表演节奏的流畅。

三、富有层次的情感使表演节奏更生动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富有层次的情感会使表演节奏更加生动,使整个表演充满起伏感。那么演员要如何做到让自己的表演富有层次、充满起伏感呢,抓住重点、停顿和对比是关键。所谓抓住重点,也就是要求演员理清自己的行动线,把握住表演节奏中的重点动作和重点台词;抓住停顿,就是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心理停顿,从而促进情绪的起伏变化,起到推进剧情的作用;抓住对比,是要求演员在表演节奏中注意动和静、抑和扬的结合,让表演的情感更加富有层次。运用好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够在表演中生发出富有层次的情感,从而使表演节奏更生动,也就是使表演更具感染力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举个例子,话剧《哗变》中饰演魁格舰长的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先生,在处理受审这场戏时有一段经典的独白,这段独白中对于表演节奏中重点、停顿以及对比的运用可谓是淋漓尽致。从“我当然看过那份精彩的文件了,没错我全都看了”的爆发开始,“草莓事件”、“咖啡壶事件”、“电影事件”这些看起来不太搭边的事情都是为了对比“不尊重长官”这件事;然后,重点在于“草莓没什么”,而是“原则问题”,这不得不说朱旭老师那一句“我吼,我叫,我把它恢复了”处理得很有层次,很有起伏感和画面感;最后,“在我的舰上还了得!我刚才说了几个事件了?”这中间的停顿可谓点睛之笔,让观众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内心一下子沉了下来,感受到爆发的同时也感受到凄凉,感受到蛮横的同时也感受到无奈。正是这样富有层次的情感的运用,才使得表演的节奏那么鲜活、生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对表演节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演员掌握好情感的运用,无论充沛、细腻还是富有层次的情感,都会使表演节奏更流畅、更自然、更真实、更生动。当然,情感绝不是唯一影响表演节奏的因素,本文提出的几点也仅旨在对表演者有些S的借鉴意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叶涛,张马力.话剧表演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00-204.

[2]张宏,滴妮.影视表演艺术――创作理论与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6-20.

第4篇: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舞蹈演员虽是在编导创作了此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但演员也同编导一样需要投入许多的精力在表演之前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体验与构思。

所谓演员的体验,首先就是要演员深入地了解自己所要塑造的形象的性格本质或所要表达的社会现象的内容,再或是编导对于某种社会生活的思考等等。而这些内容没有经过直接体验或间接体验是不可能感受到的。没有这些深切的感受,就谈不上表演了,只能当是匠人的舞蹈,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然仅仅经过体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这些现象看到形象的本质并探索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或是编导所想表达的深层意蕴。还要在此基础上深化自己对于此作品的理解。而这些就需在构思中完成了。

演员的构思与编导的构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编导的构思是在体验生活之后,将自己的感受形成舞蹈意象(也许是原来并未有过的舞蹈形象、也或许是原来有过,但现如今以不同的舞蹈形式表现出来的舞蹈形象)当然,可以是在自己脑中,也可以直接让演员参与进来。我个人认为,如果让演员参与编导的这个构思的过程会有助于演员以后的二度创作。而演员的构思过程则是在体验生活并和编导沟通之后。www.133229.Com开始进入自己的深化阶段,需要脑力活动和肢体训练双管齐下。在这个过程中,演员已然开始进行自己的二度创作。在训练演员肢体肌肉对此作品中的动作的敏感度与适应性时。演员本身就必须融入角色使自己像舞蹈中的人物形象一样,去爱、去恨、去感受、去憧憬并加入自己深刻的理解与对作品的把握并在这个排练的过程中不断的与编导所要求的意象磨合。

演员在舞台上的每次演出,属于二度创作。这就需要演员在每次的演出中,在意识的基础上进入无意识的状态。这里的无意识与心理学的无意识并不是一个范畴,更不是指失去知觉。而是指演员在对本节目绝对熟悉的基础上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临时、随心的进行细微的人物刻画。而真正的好演员,在每一次的表演中,其状态都是不同的,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当然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从着名演员万玛尖措在第6届桃李杯比赛中用《博回蓝天》的精湛表演中我再次体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二度创作。万马尖措在舞台上的自如创作与表现以及他舞蹈即兴能力与肢体的表现力,使他投入了他的舞蹈感情世界,他似乎将这样一种强烈的情感淋漓尽致的投射到了他的肢体表现上。他以身体的中轴为中心,向外放射,直至发梢、指尖、脚尖……似有更甚者,还在往外延伸与扩散,并让全场充满他的能量与气场。他对于动作的程序似乎并不那么注重,好似随兴所致,情感所至之处既是动作所到之处,似无意识,又似有强烈的意识……万玛尖措的《出走》,感觉更是沁人心脾。他的每一次表演都如此的不同,又如此的相同。不同在他的投入使他的每一次二度创作都有新的发挥,相同在他的每一次发挥又是在相同的动作形象里。他在作品中成功塑造的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艺术形象,更是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一个演员拥有自己的二度创作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在《出走》中有很多“跪”的动作。在这“跪”里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波澜,每一次的“跪”都是情感的迸发。然而就是这简单的“跪”,却有着催人泪下的震慑力。因为二度创作的关系,这“跪”也显得格外的有感染力。是饱含深情的一跪,还是充满力量的一跪,都让他处理得恰到好处。而在舞蹈情节矛盾的激化中万玛尖措和他的搭档用出色的二度创作能力将“离乡的”撕心裂肺的痛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用双人舞来表达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而这个作品里哥哥和弟弟其实是代表一个人感情的两种层面,是一个即将出门的游子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外化——闯荡世界的坚强决心和对故土亲人的难以割舍。男儿刚强和柔情的两个方面通过双人舞肢体语言的阐释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使作品的情感真实亲切,它不是泛化的而是具体的,我想这就是优秀的二度创作的迷人魅力。这个作品中处处充满强烈的对比,弟弟的徘徊和哥哥的忍痛阻拦形成对比,哥哥内心的激荡和弟弟情感的诉说形成对比,亲情、爱情、故土情,这悠柔的感情和两个男儿粗犷刚劲的肢体表达形成对比。男儿有泪不轻弹,在柔与刚的对比中这种感情得到了彰显。而这些无一不靠演员的出色的表现力。在舞台上,有许多在民间舞元素上发展的动作,有些动作甚至已经大胆的超出规范。然而却更加富有感染力。这就是演员的二度创作能力的体现。这种体现更能让演员在舞台上以情感带动动作起舞,而并不是为了舞蹈而舞蹈。这样的表现方式能让观众更加的为之震撼。这些都是演员在舞台上二度创作的魅力,一种在有意识基础上的无意识表演!

第5篇: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音乐表演心理体验记忆传情想象

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心理要素是综合心理活动的反映。这些心理活动涉及到体验、记忆、投情、想象等各个方面。

体验

“体验”(experience),兼有“经验”“经历”等涵义,通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体验就是经验,但是经验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是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由此可见,经验是已获得的了,是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识,而体验则不同,是由主体自己去感受的一些现象,指以“人”为基础,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体验”与“经验”在意义上是有差别的。在音乐中,体验可以在多层次上获得,如作曲家创作时对生活的体验,可以将生活感受诉诸于他的创作作品中;在表演方面,表演者要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通过表演表现出来;在欣赏方面,审美者通过演奏(唱),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音乐产生共鸣等,体验在创作、表演、审美中都会发生。

音乐表演中的“体验”就是一种感受,一种主客体统一、物我两忘地融入到一个新的事物之中的感受。这里涉及主体对作品的形式、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等所有感受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是融为一体的,可能有的因素多一点,有的少一些,也可能只有这一因素而没有那一因素,但这些都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表演者在读谱时,或在实践的练习中,要理解其形式及内涵,并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作品中所蕴含着的作曲家的体验,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化为想象中的声音。表演者要身临其境地进入到作品的情感中,有的情感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过的,有的是对世界事物的认识、感悟及想象而产生获得的。例如,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作者将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对黑暗势力的愤怒与反抗、对光明理想的坚信与渴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斗争精神全部倾注在作品中,并得到充分体现。表演者一定要体验到作品中的这种情感,将这种情感化为内心的感受,去揭示作品“生命”的意蕴。表演者主体要调动全部的心理能力进入一种全身心的痴迷状态,才能更好地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将自我倾注在音乐作品之中。

记忆

“记忆”在普通心理学中被解释为“人们感知的东西,并不消失得无影无踪,会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兴奋过程的痕迹。在引起兴奋的刺激物离开以后,这些痕迹也能产生兴奋。据此,人们就能识记和保持并随后再现已消失的对象的映像,或再现过去掌握的知识。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和再现的方式对人的经验的反映。”“记忆是当信号作用已经停止后的信息的储存。”①

“音乐记忆是过去的音乐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具体地说,音乐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体验过、思考过的音乐对象的反映。比如,过去听过的乐曲,虽然现在听不到音响,但仍能在脑中浮现;过去弹过的曲子,虽然很久没有弹过,现在仍能弹出,这就是音乐记忆。”②

音乐记忆属于一种音乐心理活动范畴,是先有“记”,再有“忆”。音乐记忆对音乐表演者、特别是那些独奏、独唱、歌剧、协奏曲等的表演者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约·霍夫曼(JosefHofmann,1867—1957)曾说:“凭记忆弹奏对于从容演奏是绝对必要的。为了在弹奏中尽可能照顾到乐曲的所有细节,必须熟记整首乐谱。”③那些优秀的指挥家、表演艺术家可以凭记忆演出几场或几十场的优秀音乐会。可见,音乐记忆对音乐表演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音乐记忆的过程首先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整体的感知基础上,它需要调动表演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共同的参与。视觉将乐谱的符号“摄于”脑中,通过触觉的练习,帮助表演者来熟悉音符的位置、动作等。听觉是经过视觉和触觉形成“声音”,形象化为音响,形成连贯的旋律,“刻录”于脑中。音乐保持就是将已获得的音乐材料,进行系统化、概括并掌握的过程,不停地练习和复习、弹奏可以保持记忆的牢固性,这个过程是强化的过程,是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在这里要有系统和归类地记,从乐曲的旋律、节奏、调性、调式、乐句、段落等特点入手,进行演奏(唱)很快就能背熟。音乐再认识和再现,就是对以前感知、记忆过的知识的恢复过程。音乐记忆的这三个过程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感知识记——音乐的保持——音乐的再认、再现,使音乐的表演家能在演奏中完成作品的表达,将整部音乐作品背奏或背唱下来,使情感更加投入、表演更成功。

投情与传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通过形式的表现,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内容,引发“人”的情感,“作为音乐表演,其重要的艺术使命之一就是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音乐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内涵,表演者只有投入自己的真实感情,将其融入到音乐表演中去,才能真实、生动地表现和再现音乐作品中思想和情感内涵。”④在表演中,曾有“激情派”和“形式派”之分。⑤“激情派”就是对音乐作品时代背景、作曲家自身感受过于重视,而“形式派”则是重视乐谱中的形式。我认为,不管是哪一派都各有所长,如果能融于一体,那才是音乐表演的成功,正如德国音乐家C.P.E·巴赫所主张的“音乐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动,否则就不能感动别人,他必须感觉到他想要在他的听觉中的一切效果……。”⑥我国清代音乐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乐情篇》中也说:“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由此可见,表演者应在表演中完全投入,把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融为一体,并把这种情感通过表演传出去,才能打动听众,从而引起审美者的情感波动并产生共鸣。音乐表演中投情与传情是建立在对形式和作品中情感内涵的把握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和领会乐曲的情感,表演者投入情感才可能传达作品情感。在投入和传达情感的过程中表演者要对作品中的情感控制好,不要“过头”“一发而不可收”或者是“毛毛草草的”,都会影响表演效果,导致表演的失败。好的投情和传情在表演中会形成一种“意境”,因为表演者面对不同的作品,其情感内涵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的,这就要求表演者不仅仅是真情实感地投入,而且还要远远超过个人生活局限,要获得超越时空的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情感体验。表演者根据作品及艺术表现的需要,将情感的表现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的境界,这才是音乐表演中需要的情感。

想象与联想

讲一个故事:宋徽宗赵佶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却也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有一次画院考试,宋徽宗亲自出题,叫“深山藏古寺”。这个题难住了不少应试的人。古寺既然藏在深山之中,怎么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呢?考生苦思良久,有的在半山腰画一座古寺,有的在深山老林中画一古寺,有的在两峰耸峙的山谷中露出寺庙的一角红墙。然而,有一幅画却别出心裁。这幅画根本没画什么古寺古庙,而只是画了一个和尚在山脚下的山涧边以桶汲水。宋徽宗在审阅画卷看到此画时,不禁拍案叫绝:“妙,妙极了!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真使人产生‘深山藏古寺,钟声犹在耳’之感,构思独到,想象丰富,此画当数第一!”这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象在这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象不仅在欣赏画中是重要的,在音乐中也同样重要。

音乐想象是“人在原有的,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形象的基础上,通过拼接、重塑而形成的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⑦音乐想象在音乐活动中,在创造音乐、认识音乐、改造音乐、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等活动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音乐表演中的想象与联想是音乐表演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表演者对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意境有的是经历过的,这样能体会感受得真切一些,而有的情感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那么就需要想象来完成。例如有一些斗争、战争的场面,现在我们根本无法亲身经历,这时就需要通过作品的形式和对作品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表现那种情感了。例如,肖邦的《b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描写了雷鸣般的马啼声和猛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火、烽烟、人喊马叫、百刃相拼的生死搏斗,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的真实写照。我们无法经历那种场面,所以就只能靠想象来把作品中描写的场面表现出来。应该说,音乐表演中的想象,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的。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研究和领会,包含了作曲家与音乐作品的一切相关的方面,例如作曲家的生活经历、生活时代背景、个人性格、音乐风格、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文字说明等方面。甚至我们在初学钢琴的时候,弹一个全音符,老师都会为了增加我们学习的兴趣,告诉你把它想象成火车的长鸣声……

想象是音乐的情感得以产生、表现以及被接受的重要媒介。音乐表演中的想象,不仅是对具体形象的联想,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想象达到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与意境的更深刻、更生动的领会和体验。它是与情感和情绪的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必须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升华到对音乐作品情感与意境的体验和领悟。只有这样才能把音乐表演的想象与情感、理智等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音乐表演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音乐活动中,很多情况是借助于想象,才使得音乐的情感更加饱满、更加丰富,也正是借助于想象使创作、表演、欣赏贯通于整个的音乐活动中。

临场心理

凡是有过切身体验的音乐表演者,都能体会到对表演瞬间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到表演发挥好坏的程度,因为在表演过程中,表演是一次性的表达,是不能重复的,调整好演出的心理是影响到演出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甚至有的专业在台上三分钟,在台下可不只是三年功的问题,意思是说,台上瞬间的表演,台下不知要付出多少的辛苦。所以在表演过程中,一定调整好临场的心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会使自己的表演获得成功。

第一,要全神贯注。在音乐表演中,要将全部精神高度集中于表演,忘却一切杂事,抛开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要将自己所表现的音乐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完全投入到音乐表演中,想到的是音乐的旋律、节奏……特别是音乐情感,要高度集中,不带一丝杂念进入其“意境”之中,并不是很做作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自己纯熟的技巧和理解的情感融为一体,传达给欣赏者,这样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

第二,要克服怯场心理。在音乐表演中,临场的怯场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紧张会直接影响到表演的发挥程度,严肃态度和意志是避免怯场的最佳途径。严肃的表演态度是要有端正的表演信念,充分做好演出所有的准备。首先是要熟练,如练习曲目的熟练程度和背谱熟练程度等;其次是意志,在音乐表演过程有时会出现大脑记忆的瞬间空白现象,这时就需要坚定的意志,凭记忆坚持下去,因为意志能调节和控制人行动的心理素质。在台上,表演者对于一些小的失误都应当置之不理,凭自己的意志迅速调整自我的心态将表演进行到底。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多明戈(PlacidoDomingo)曾回忆说:“在我脑中一瞬间出现了真空的感觉,这时就只能想到所唱的歌词和表演中所要的东西。”⑧只想着音乐和要表达的情感是在台上消除紧张的最好、最快的办法。克服怯场紧张的途径之一还是要有经常演出的实践,舞台经验多了,习惯了台上的环境,也会消除一些演出的紧张情绪。

注释:

①波果斯洛夫斯基著《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4页

②张凯著《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③约·霍夫曼著《论钢琴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④韦玮著《音乐表演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作用》,原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⑤《外国音乐参考资料》[C].1980年第1期,第23页

⑥《外国音乐参考资料》[C].1983年第4期,第117页

第6篇: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可以说,“内心独自”是在剧本所创造的人物的基础上,通过演员的分析和开掘,特别是在临场表演中与情境交融、与对手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创造出来的无声的台词。“内心独白”创造得是否丰富、生动、具体和具有情感色彩,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演员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理解得是否深刻,挖掘得是否深入,即兴的想像是否丰富以及是否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人物的“内心独白”的创造,首先是建立在演员对剧本中人物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剧本的规定情境、矛盾与冲突、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事实等等,这些都将决定“内心独白”的内容与走向。因此,演员在准备角色时可以在对人物的开掘的基础上寻找出每段戏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但是,演员在表演时绝不应该把它当作是事先准备好的“内心独白”来加以背诵。这种背诵事先准备好的“内心独白”的做法,只会使演员的表演变成僵死的、没有生气的、机械的表演。要想真正创造出生动的、能够激发起自己去积极行动的“内心独白”,演员就应该在把握了它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此时、此地地去进行即兴的创造。所谓即兴的创造,是指演员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真正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行动的对象上,真实地去感觉出自己眼前的事件和事实,包括一切细枝末节。然后,以已经开掘出来的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基础,即兴地生发出活生生的从内心里发出的语言。

如话剧《地质师》中罗大生和芦敬的那段戏,扮演罗大生的演员在准备角色时当然会分析出他的基本的内心活动。但是,当演员在表演时就要从同演者的一举一动中产生出活生生的“内心独白”。譬如,当他告诉芦敬他是调回北京之后,如果他发现同演者表现出一种想说点什么但又咽回去的表情之后,他的心中就会闪出:“怎么了?她有什么话不想告诉我?我回来了,难道她不高兴吗?我们从现在起就可以总在一起了,这可是三年里总在盼着的啊……她又有了男友?……不会吧?她究竟在想什么呢?……她为什么对我并不那么热情呢?……不管她怎样想,我一定要把自己对她的爱告诉她。”如此等等。假如演员在表演中真正地去感受规定情境,真正地注意自己的对手,感觉对手在表演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反应,他(她)一定会在心中产生出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具体的“内心独白”来。

事实上,当演员心中真正地出现“内心独自”时,往往不是完整的句子,而是在自己的头脑中闪过一些单词或者是词组,有时甚至只是一个问号或感叹号。这些单词和词组,构成了表面上看来似乎并不连贯,断断续续,但却是主要的思想非常明确、内在联系十分密切的语言。因此,演员在创造人物的“内心独白”时,要善于找到非常凝练、能够扩展想像和调动起情绪体验的单词和词组等等,绝不能用一些一般化的、缺乏内涵的大白话去凑合。因为一个人物是否演得深刻,主要是看演员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得是否具体和深刻。而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否具体和深刻,主要表现在演员所创造出来的“内心独白”是否具体和深刻这一点上。

再如评剧《花为媒》中张五可对李月娥的“观瞧”,是以大段“抒情唱段”,表现内心的嫉妒立转为内心的感佩,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层一层地合情合理地、逻辑化地展现出来。令观众击掌叫绝。

单出头《红月额做梦》,便是全篇的“内心活动”,亦即“内心独白”,让观众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令观众叫绝击掌。

第7篇: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声乐表演者;紧张;焦虑

【Key words】Vocal performers;Tension; Anxiety

随着音乐表演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音乐表演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声乐表演。声乐表演者的情绪是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和声乐表演本身固有的特点所制约的。演唱过程中突发事件偶有发生,顺利与困难常常并存并迅速转换,场外的观众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态度与评价。所有的这一切的复杂现实与声乐表演者对演出或者比赛意义的认识、期望,以及同当时的生理状态交织结合,便产生着各种复杂多变的情绪体验,并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声乐表演者演唱水平的发挥。

1. 紧张和焦虑概述 情绪能激励运动表现,也能抑制运动表现。紧张和焦虑属于情绪状态中的一种,是许多声乐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紧张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适宜的紧张能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不适宜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过度的紧张会干扰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因此,保持适度的紧张是完成各项任务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焦虑(Anxiety)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包括紧张、担心、不安、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

焦虑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情绪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遗传素质、成熟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个体人格特质等身心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家庭、学校以及其他的社会因素对焦虑心理影响也是巨大的,值得关注。

所有的焦虑情绪都伴随有身体方面的紧张。当一个声乐表演者的焦虑超出了一定程度之后,将带来肌体的高度紧张,有时紧张发生在声乐表演者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时候。焦虑使你退缩,但这种退缩又被你强烈的表演欲望所阻止。这就意味着你用一种反应抑制了另一种反应,结果就好像同时踩了变速器和刹车闸一样的矛盾。那么,紧张和焦虑是怎样引起的?应如何加以克服呢?

2. 声乐表演者演唱过程中紧张、焦虑产生的原因分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并不会影响声乐表演者的演出或者比赛成绩,反而会使声乐表演者在演唱时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性高,状态积极,潜能发挥充分,能取得好成绩,但过度的焦虑则会使声乐表演者在演出或者比赛时急躁不安,心慌意乱,应有的演唱水平发挥不出,导致演出或比赛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1)与声乐表演的个性,尤其是气质有关

个性,尤其是气质,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巴甫洛夫指出:“气质是每一个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一定的烙印。”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例如,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等方面的特点。有的声乐表演者情感激烈,爱激动而难以自制;有的声乐表演者沉默寡言,比较冷静;有的声乐表演者思维十分灵活,状态积极,善于适应;有的声乐表演者脾气安静、稳重,如昆明湖水,波澜不兴;有的声乐表演者脾气暴躁,如钱塘江潮,汹涌澎湃等等,声乐表演者的这些表现,都是气质的表现。

(2)与声乐表演者过去的演出或者比赛经验有关

有些声乐表演者在过去的演出或者比赛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现象,于是一到演出或者比赛就会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演唱的时候就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不能很好的完成作品,出现了“演唱焦虑”。

(3)与平时训练、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

平时训练时,有的声乐表演者只注重歌唱技术的训练,不注重心理训练;在平时,声乐表演者在训练时周围的观众很少,气氛也很单调,但在演出或者比赛时,场外观众的起哄、场上的气氛、表演激烈的程度、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加深演唱前声乐表演者心理因素朝不良的方向发展。当紧张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造成一些状况的发生,例如嗓音嘶哑,出不来声音;怯场;晕场;忘词;手足无措等等表现。

除了上述几种原因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如其他声乐表演者程度的高低实力的强弱、场外陌生人的介入等因素,也值得注意。

3. 克服演唱过程中紧张和焦虑的基本途径 焦虑不能和放松并存这是运动心理的一大特点,肌体的紧张消失以后,情绪和心理的紧张会随之解除,使身体放松的最快办法首先要认识紧张,然后使呼吸慢下来,并要加深加长。

(1)呼吸调节法

利用呼吸调节,这是声乐表演者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声乐表演者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则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奏效,是因为情绪状态与呼吸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情绪紧张时,呼吸快而浅,由于快呼吸,使体内进入大量氧气,呼出大量二氧化碳,问题在于二氧化碳呼出过多,会使血流中的二氧化碳失去平衡,时间一长,中枢神经便会迅速作出抑制的保护性反应。这时,声乐表演者可以采用加深或放慢呼吸频率的方法来消除紧张,一小段时间内,使呼吸放慢和加深,就会得到安静的效果,就会对呼吸功能重新获得控制,使声乐表演者产生可靠感。这是克服演唱过程中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2)合理设置期望值

声乐表演者在表演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水平,确定合适的期望值,期望值太低,激发不起人的积极性,使人产生沮丧、懈怠的情绪,期望值过高,会加重人的心理负担,使人对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怀疑、忧虑,所以声乐表演者应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3)简单的技术练习及评论

在演唱前可以独做一项简单的技术练习,让教师对此作出评价和指导。如果同一个与你存在同样问题的同学一起做此练习,还能使你们之间做出一个参照,相互监督克服毛病。因为身体运动常常可减轻甚至消除紧张及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4)专门性心理训练

它包括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自我心理调整法、集中注意练习、模拟训练、催眠法、活动调节法等等,这些方法与我国的气功有类似之处,能达到消除声乐表演者过度紧张心理、集中注意力、调整声乐表演者的歌唱状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4. 结论

(1)通过呼吸调节法可以使声乐表演者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使声乐表演者产生可靠感,从而减少声乐表演者紧张和焦虑。

(2)通过回想过去成功的演出或者比赛,使声乐表演者受到鼓舞,变得自信、从容,减少声乐表演者的紧张和焦虑。

(3)通过自我放松法、自我心理调整法等一些专门的心理训练方法,也可以消除声乐表演者过度紧张的心理。

最后通过对声乐表演者在演唱中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一系列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而得出了以上解决方法。在以后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加以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减少声乐表演者演唱时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感,而且也会使声乐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同时我也希望本文能够使广大的声乐表演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2]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 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

[4] 无滨.《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

[5] 曹成刚.《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J].教育探索,2004.6.

[6] 李桂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J].中国临床康复,2005,2.

第8篇: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戏剧表演;节奏;把握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74-01

节奏是戏剧剧本的支配形式,同时也是戏剧舞台表演不可缺少的内容,缺少了节奏的艺术将不能称之为艺术。戏剧演员必须提高对节奏的把握能力,通过把握节奏来呈现表演的变化,真正体现出剧本的思想实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戏剧演员在把握舞台节奏时,要注重将生命律动和艺术动作进行有效整合,使得戏剧表演更加流畅和富有韵律,将角色塑造得恰到好处。

一、语言节奏

语言在整个戏剧表演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占据的位置也是十分关键的,可以说,语言是戏剧演员呈现人物思想和内心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戏剧演员要想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性格特征,必须要加强对剧本语言的分析和理解,尤其是要深刻感悟和体会剧本当中的潜台词,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透过语言的分析来了解角色特点和性格特征。在牢牢抓住这些特点后,戏剧演员才能够在台词节奏的把握中体现出快慢得当。

戏剧演员在分析台词和独白之后,如果从中获得的感受非常深刻,那么在表演当中呈现出的节奏也会更加准确鲜明,同时也会富有良好的生活气息,将原本静态化的角色演活,带给观众良好的视听冲击,提高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在《雷雨》当中,周朴园对周萍说:“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喝下去。”这两句话的语言节奏需要适当加快,而且必须体现出强硬的态度,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富有威严以及冷酷专制的封建大家长形象。因此,语言的节奏把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诠释人物形象的一个有力工具。

二、肢体节奏

戏剧舞台上的行动在整个表演当中占据核心地位,可以说是戏剧表演的灵魂。戏剧演员在表演时必须遵循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动规律,在行动当中融入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样的表演才不会显得虚假和做作,才能够更加准确真实地把握住戏剧舞台行动的规律和技巧,使得呈现出的舞台形象更加鲜活,角色的生命力也会更加长久。

肢体节奏是戏剧表演中节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演员利用肢体动作为观众传达信息,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人物特点。要想表达出角色的情感、态度以及心理需求,必须要借助肢体的节奏来进行直观、真实的呈现,而且戏剧表演为观众带来的视觉感染力也会大大加强。

戏剧演员在表演时,其一举一动都具备一定的节奏规律,而且肢体节奏需要具备完整性以及连贯性,前后肢体节奏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和引导。戏剧表演带有节奏的呈现动作才能一气呵成,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动作所要呈现的目的。

总之,戏剧演员要善于运用细腻生动的肢体节奏来呈现角色的思想和心理,更好地传递角色以及创作者的思想。

三、全剧节奏

戏剧表演当中对节奏的把握不仅有语言节奏和肢体节奏,同时还有一个全剧节奏,可以说,全剧节奏是贯穿台词和动作的速度节奏,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整部戏的基调。戏剧表演中对全剧节奏的把握,更多地体现于情节的波澜起伏以及情绪的张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全剧节奏贯穿整个表演当中,体现出演员对角色的处理能力。

戏剧演员在处理角色情感的变化时,必须要打破常规节奏,将重点放在整部戏剧以及角色的节奏方面,这样才能够真正演绎出角色的神韵。因此,戏剧演员在舞台表演以及诠释角色的过程中,除了要分析理解”疽约暗佳莸墓顾贾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感受和把握全局节奏,进而把握住动作以及台词的速度与节奏。与此同时,演员在全剧节奏的把握当中要掌握好分寸,通过适度的分寸及含蓄的演绎,塑造出更加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真实的情境当中,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总之,戏剧表演中对全剧节奏的巧妙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舞台表演的紧凑性和完整性。

舞台节奏是戏剧表演艺术的灵魂,在戏剧表演中,只有对节奏进行巧妙把握,才能够准确地诠释角色的情感,为观众呈现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将其情感准确地传递给观众,引起观众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最大化地发挥节奏的作用。

戏剧演员必须要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和表演素质,适当灵活地把握语言节奏、肢体节奏、全剧节奏,提高舞台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焦阳.论戏剧表演中的节奏[J].青年文学家,2015,(7):205-206.

第9篇:表演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声乐;歌唱表演;发声技巧;舞台;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60-1

我们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被认为过于注重发声形式而忽视音乐和歌曲内容的表达,更容易忽视如何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够自如的表演。舞台上完美的表现,也是我们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对于任何人来说在公共场合表演都是令人兴奋和充满成就感的,精彩的表演以及因此而得到的回馈足以让任何人陶醉好一阵子。如果演出成功,表演者和观众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成功的表演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协调平衡,它主要包括:艺术创造力、表演的激情、必要的发声理论、正确的发声技巧以及科学的嗓音保健。对于表演来说,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协调平衡尤为重要,成功的表演要求理性思维与直觉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平衡。只有这样表演才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但事实上许多人都有登台演出的恐惧感。也许是平时缺乏演练的原因,或许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总之,演出效果和平常练习时的水平相差甚远,甚至有判若两人的感觉。正确的、经得起考验的发声技巧是所有嗓音表演的基石和支撑,而这些技巧和美好的嗓音都以喉嗓的健康和放松的状态为前提。表演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表演的练就过程,其中包括积极的心态、专注的练习和演练、自己或他人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的发声技巧等等,这些都是表演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

声乐表演艺术最重要的三原则是:身体的协调平衡、有效地呼吸和良好的舞台临场意识。所以我们教学中应该遵循声乐表演艺术的三原则进行训练。

一、歌唱中身体的协调平衡

身体的协调平衡是科学发声的首要原则。正确的形体不仅能展现出端正的形象,自如的表演,奕奕的神采,还能使呼吸顺畅,并发出美妙的声音,同时给予观众美好的印象。

但实际上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良习惯,比如脖子前伸、肩膀一高一低、双膝紧张等等,总之身体动作要么僵硬、做作,要么就是过于松垮等等。事实上,协调平衡的形体姿势可以对改善声音起到令人吃惊的效果。学习声乐的人应该知道我们的人体是由大量运动着的微粒组成的,我们在动用身体任何一群肌肉时,不必要的收缩往往致使微粒运动受阻、肌肉过度紧张,就会影响发声质量。我们必须使歌唱者懂得“歌唱是整身唱”这个道理,整个身体都是我们的发声乐器,身体的整体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嗓子,两者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发声时有整个身体的协调配合,或者说发声得到了全身的支持时,你确实是在“用全身歌唱”,这样才会将嗓音功能发挥到极致。所以我们要端正形体、改善姿势,始终牢记我们的身体是动态和充满活力的,并在平时的练习和排练中多关注自己的形体,才可能及时察觉身体上的不自在和音色音质的缺失,并保持这一良好的习惯并用于表演中。这样才能保持好的音质音色,使表演获得成功。

二、歌唱中呼吸的协调平衡

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常常在呼吸训练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但过分强调可能会事与愿违,因为这会使学生感到压抑、紧张,甚至害怕呼吸。其实呼吸对于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做起来应该是毫不费力的。所谓呼吸应该是连贯的、不带喘息声的“吸气―――发声”过程。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面部,颈部和喉部都不能受阻。如果呼吸中颈部肌肉紧张,肩膀高耸,或用嘴大口吸气,那么要发出轻松而美好的声音必定十分困难。但如果身体各部分都协调的话,便能获得极为有效地气息运用。

声乐领域内有许多关于呼吸和呼吸技巧的理论,一谈到呼吸,大家就会想到三种呼吸方式和横膈膜呼吸法。其实只讨论呼吸而不注意调整形体姿态,是不全面的。如果身体各部分都协调的话,便能有效的运用气息。吸气时,胸腔上部稳定而不僵硬,下部及相对应的背部则足够灵活柔韧,使筋骨得以运动并作向两侧和向后的扩张。同时,腹部肌肉足够放松使横膈膜下移。呼气时,被拉伸了的肺和气管的弹性组织回缩。正确的身体姿势和下腹部肌肉的积极收缩,使回缩过程保持缓慢平稳,这样,也就形成了腹部、胸部和喉部压力的平衡,帮助歌唱者保持了稳定的气息。具体的讲就是当头、肩、臀处于一线时,这一呼吸过程只需极少能量便能完成。此时,不需要肌肉过度用力,因而不会产生形体或嗓音的扭曲变形。

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发声的时候需要身体站稳,但许多人认为站稳就意味着纹丝不动,甚至包括呼吸。他们常常会以紧张的肌肉来“控制”呼吸。而忘了应该以动态的、正确的形体来实现对气息的调节。站稳并不等于身体僵硬,无论何时,身体都是生动灵活的。

三、良好的舞台临场意识

所谓临场意识,是指表演时表演者能始终对周围的一切保持清醒的意识。所有周围事物的一切不应干扰你的表演。良好的“临场意识”不仅显示出自信,也体现了驾驭和敏捷应对周围事物的能力。具备良好“临场意识”的表演者能像磁石般牢牢吸引住观众。这样的表演者能将音乐、文字、观众和自己溶为一体。“临场意识”对于表演者的自身状态和表演本身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对空间的把握和利用。这个空间是物理的,也是精神的,是表演时你所想象的空间。任何人只要有心尝试,再加上一点想象力,就能获得这种“临场意识”。带有“临场意识”的人能释放出一种特别的能量,为自己打造出一个特别的个人空间,或者说是特别的气场,从而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其次人的“临场意识”,包括对个人空间的把握,由“身”和“心”两部分组成。属于“身”的部分是外在而可见的,比如形体姿态,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眼神,嗓音,感知能力,应变能力;属于“心”的部分是内在而不可见的,比如对事物的看法,思维方式,想象力等等。两者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临场意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表演,这个空间可以变得无限之大,而你就是中间的那个点。表演时,想象自己的声音从每个毛孔发出,充满表演空间的每个角落。你应当想到的是环绕立体声,而不是“单声道”对着观众,如果这样你便能找到重心,保持自信。同时,你的声音也将绕梁三日,直冲云霄。

表演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表演的练就过程。其中包括积极的心态,专注的练习和不懈的演练,自己或他人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的发声技巧等等,这些都是表演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如果我们能在练习中遵循和兼顾以上要素,那么你必能获得轻松自如的表演,并享受表演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