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精选(九篇)

表演艺术专业课程

第1篇: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目前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方向)教学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可能对策。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并请教相关教师,设计问卷,对全国设有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方向)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分析课程资源、师资、教学硬件设施、教学图书音响资料等方面。关键词 体育院校 艺术表演专业 教学资源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集体育运动与艺术表演于一体,具有运动竞赛、健身、娱乐等多项功能,是一门表演性、观赏性较强的新兴专业。研究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现状,对突出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课程的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学科发展的学术性和办学特色的校本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CNKI)为工具阅读部分期刊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全国设有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四所院校的师生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从中得出了数据与结论,旨在找出体育艺术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各院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全国设有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方向)的四所院校为研究对象: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安庆师范学院。

(二)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并请教相关教师,设计问卷,对全国设有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方向)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分析课程资源、师资、教学硬件设施、教学图书音响资料等方面。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专项开设情况

目前全国有十所体育学院成立了艺术表演专业并且各自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专业特点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从根本上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四所院校开设的都是表演专业,但在专业的方向上却有着不同的侧重。各院校在考虑所开设的专项时,大多数是根据本院校相关专业多年的办学经验、培养模式及课程内容来决定的。

(二)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师资情况

目前大多体育院校的表演专业是从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等项目上发展的,有一些院校也设立了舞蹈专业,无论从那方面发展,体育表演终将与艺术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还需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方面不断提高。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十分迫切。四所高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职称分布比较合理,有利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于此同时,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反映显示,有76.67%的教师表示在参加工作后仍然接受过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的进修和培训,足以证明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知识的更新已得到各体育院校的重视。综上所述,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但仍需加强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专项教师自身的专业建设。

(三)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

开展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教学的设备必须有健美操训练房、舞蹈训练房、录音机、影碟机等。从回收问卷中可以看出,还是有少数体育院校的场地设施还是不够完善的。因此,今后高校应加大对体育舞蹈教学的投资,加强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的建设。而软件设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各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学生对该院系所订阅的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期刊、图书、本专业藏书及音像制品基本上是一无所知,从这些可以反映出,各体育院校影音资料的建设基本上是处于空白状态,这必然会影响到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各体育院校应与图书馆达成合作意向,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共建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影音资料库。

(四)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围绕一定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由学校这类教育机构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特征、技术特征、能力特征,从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中体现。调查显示,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必修课学时为总学时的50%—55%为宜。我们可以看到四所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专业课学时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据有效资料显示,有的体育院校甚至没有开设理论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

四、结论

(一)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正在不断优化,但是原专业是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专项教师仍处于欠缺状态,大多数都是后来转项从事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工作。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专项教师参加工作后再培训状况良好,但仍需加强力度及频度,让教师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到最新的教学信息和课程内容。

(二)各体育院校的硬件设施基本上能满足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教学的需要,但软件设施就相差甚远,基本上是处于空白状态,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没有合理利用,体育院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

(三)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学时安排还算比较合理,课程的设置方面,有的体育院校任意选修课学时偏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存在问题,不能达到平衡状态,理论课的课时安排太少,甚至是没有,要优化课程设置,同时,应开设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并分配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参考文献:

第2篇: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 表演 人才 实践 就业

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历来是一种培养艺术精英的教育。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这些专业院校以其科学的办学理念,后基础、重技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表演人才。随着教育的产业化,大学扩招,各个普通高校的艺术院系也在扩招,就连社会办学机构也瞄准了这一市场,频频对外招收各级各类艺术培训班学员,甚至与高校联手,合作办学。就拿影视戏剧表演艺术这门专业来说。全国陆续已有数百所高等院校招收这个专业的本、专科生。这不得不说是件大快人心之事,同时也必须承认是一件令人忧心的事。喜的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扩招,保障了更多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艺术教育地位的攀升归功于党的正确方针指引,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这个精神的指导下,社会还需要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和文化工作者,也就意味着还有更多人需要接受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忧的是这些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是否都能走上岗位,找到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事业,是否都能满足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求呢?

改革开放30年来,艺术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艺术专业的扩招、艺术人才的就业难、艺术市场的扩张等现象,都在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如果影视戏剧艺术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艺术戏剧人才培养的模式里,将难以适应社会新时代的需求。尤其是普通高校,如何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多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影视戏剧人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将成为一个课题来进行探讨和研究。

根据目前高校艺术教育与人才就业脱节的局面,笔者就表演艺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现状分析

1、学生入学层次参差不齐

学生入学层次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文化层次的不均衡和专业基础的不均衡上。由于国民义务教育阶段中的艺术教育仅有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没有影视戏剧表演课程,所以来报考高校该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来自全国各艺术中专或艺术高中,另一部分则来自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生的文化素养要远远高于艺校学生,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艺校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要比普通高中生强。而恰恰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普通高中生来报考该专业的占大多数,他们凭借在考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表演艺术天赋和潜力与艺校学生进行竞争,最后由于文化分的差异,录取率还是普通高中生比艺校学生要高。这样,势必造成什么都要从基础开始学。影视表演专业涉及到的专业基础课较多,对于人的嗓音、语言、形体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对普通高中生来讲无疑是一种压力。在本科教育的四年里,要把一个什么都还不会的人培养成一个艺术尖子,这何等容易。

另外。教育产业化,大规模的扩招,艺术类考生文化考分低,各学校相互争生源,难免会降低专业考试的要求,造成没有表演天赋的也来学,学了才知道不合适,勉强应付到毕业。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毕业后,对自己,对社会都将造成一种负担。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影视戏剧表演艺术专业的课程表不同于高校文理科以及其它艺术专业的课表。有些院校连双休日和晚上都排课。因为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表演专业的专业技能往往是实行“小班制”的教学。声、台、形、表作为专业技能课,按照以往的惯例一上就是四节,每周至少上两次。表演课中的小品交流本身占用时间就长,如果以双人小品交流为例,20分钟一个小品。14人分成7组,7个小品就要140分钟,再加上教师点评、指导和修改,四节课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如果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一并加上去的话,这课程表白天、晚上连双休日都排满课也就不足为奇了。下面例举两个不同专业的课表来作一番比较。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消化和吸收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应该有拓展学习和个人发展的空间。而那张排得满满的课表,从办学单位来讲,无疑对教学成本、管理、教学软件硬件的利用都将是一个挑战,而对于学生来讲,抑制了他们发展的空间,极不利于学习的拓展和科学研究。

3、艺术实践方式过于单一

历来影视戏剧表演专业的教学实践就是以排演剧目为主。从交流小品、教学片段到排演大戏。学生基本上都以舞台表演来作为教学和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不论学生合适与否,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必须接受这种实践行为。虽然,演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舞台演出。然而社会对于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演员这一职业上,也不是每一个学生将来都做演员。因此,为拓宽就业渠道,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形式的艺术实践机会。

4、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高校表演艺术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超越了一般高校扩招的速度。报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也在持续增长,毕业生也将随之增长,但是就业的机会如何呢?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项调查,全国表演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30%,在国内成为演艺界知名人士或明星的还不足0.003%。其实并非社会对演艺人才的需求已达到饱和,而是真正能胜任演员这个职业的太少,许多相关工作还是紧缺人才。这种情况客观地分析,存在两种原因,一是毕业生服高手低。就业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把目标定在个别城市,个别知名的专业剧团。另一原因就是高校的艺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太单一化,缺乏市场转换的适应性。

二、出路和对策

1、适当提高入学门槛,严把生源的质量关

艺术专业加试必须从嗓音、语言、形体、表演以及特长等全面考量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学生艺术条件和能力强的,入学后再提高再发展的可能性就大。一般用人单位是不会再花时间对新引进的演员进行业务培训的,所以我们所要培养的演员必须是毕业后就能轻装上阵,马上适应和胜任演员这项工作。前不久,文汇报曾报道上海一所知名艺术高校的首批音乐剧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面临着失业。一方面在国内。音乐剧还未成气候,没有专门的音乐剧团。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胜任这种高要求高技术水准的工作。因此,对于表演艺术类招生。只有靠考官们慧眼识才,全面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没有 天赋的,“白纸一张”什么都要从头学起的,光有漂亮外形的,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下。是很难培养出尖子人才的。

学艺术需要艺术天赋。高校艺术类招生绝不能成为高考低分群的考大学的捷径。文化素养不高同样造就不了艺术人才。面对各高校艺术类的扩招,大家都在争抢生源的同时。教育职能部门可以把艺术类招生计划同毕业生的就业率挂钩,凡是就业率不好的院校可以考虑减少招生人数或者暂缓、停止该门类艺术专业的招生。

2、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表演艺术专业技能课多样化这一特殊性,我们应该从教学效率出发,尽可能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艺术天赋,在二至三年内完成所有的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从第三年开始开设大量的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提升能力的发展空间。选修课程的开设应该在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和知识的应用性拓展,如从舞台表演型向舞台管理型、教学师资型、舞台经营型以及艺术研究型等方向拓展。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特长来进行专业的拓展和提升,如有舞蹈或声乐特长的,可强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结合表演,朝表演专业的形体、声乐师资方向发展;能歌善舞的,可进行歌舞剧、音乐剧和歌舞组合的培训:有美术特长的,可以考虑进行舞美设计、服装设计方面的指导:表演、主持、编导、制作还可以专业课程之间互相打通,联合打造等等,使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从单一型的专门人员向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拓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艺术素质。师资不够。可以高校联手,聘请专家来指导和讲座,普通高校更可以利用综合性大学这一优势,做到教学资源和合理利用和共享。据调查,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表演专业从07级开始,将学生实行了分流。即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表演和师资两个方向。除了加强表演、台词等专业技能之外,对表演方向的学生注重舞台表演的实践,对师资方向的学生更侧重于教育教学方面的培养,课程设置也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等课程。为拓展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就业方向提供了保证。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课程运作无法最终实现规范化、现代化和应用性。面对社会需求,结合办学实际,设计一套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复合性的课程体系,是我国表演艺术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3、提供多形式的实践机会,适当进行职业拓展

艺术实践课是学生提升专业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目前,表演类学生的艺术实践大多是以舞台演出的形式来进行。如果培养人才定位在专业演员这个层面,那么多排演剧目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然而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演艺人员这个层面,还大量需要诸如经纪人、编剧编导、舞美灯光、后期制作、演出管理、表演教师等等。如果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在这些方向上,那么排演剧目这种艺术实践形式是否就过于单一了呢?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学院副院长付程教授也认为“单一专业培养已经不太适应社会发展。学播音的也可以做语言培训师,人的沟通能力是当代社会的第一能力”。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为拓展学生的艺术实践又开了先河,即为诸多社会办学机构输送了众多品学兼优的大三、大四地学生当兼职教师。这些学生在这些艺校,利用双休日进行艺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教学对象有表演班学员,有主持班学员,也有歌舞班学员,年龄从4岁到18岁:教学课程除了表演课,还有形体课、台词课,有的学生已经当上了主教。专业任课教师为此还定期为这些学生提供业务上和教学上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使学生一旦毕业就能走上岗位胜任教学工作。

艺术实践的形式也远不如此。如果学生有兴趣和特长。还可以在平时的排演剧目中,参与舞美设计、演出录制、演出管理等剧务工作的实践,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地实战性地指导,适当进行专业上的拓展。总之。将艺术实践逐步合理化、系统化、制度化势在必得,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型结构性专业技能。

4、就业指导工作提前介入

一般来说,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在大学四年级时开展,然而笔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在入学一开始就从观念上给与纠正和指导,并且一直延续到大学四年级。虽然学生在入学和毕业前夕两个阶段,思想上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提早介入就业方面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入校兴奋之时就有一种忧患意识。明确就业市场的严峻性,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提早在就业方向上作出判断,有的放矢,避免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该干什么的局面。

第3篇: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普通高校;必要性;可行性

1体育表演艺术

体育表演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原始社会就有威武雄壮的武士操练图,甘肃黑山崖画中的图像体现了原始舞蹈与武舞融合的特点;在西周时期就有武舞的形式,训练人在仪表和气质方面的修养,是集诗、歌、舞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汉代武术、剑舞、棍舞、刀舞等多种民间技艺构成了“百戏”表演。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足球运动,而蹴鞠中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是无球门的散踢方式,花样技巧繁多,带有浓厚的表演性质。近代国际上体育届最大的盛事为奥运会,每一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体育表演,在北京召开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太极表演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贴近我们生活的体育表演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如在节日中表演的舞狮、赛龙舟、腰鼓、高跷以及深受学生群体喜欢的啦啦操、健美操、街舞、花式跳绳、花样滑冰等。体育表演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空间中,在学校教育中也占据着一定地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的要求,体育表演本科专业于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同意,随后在部分高校开办。2002年武汉体育学院率先成立了体育艺术学院,是全国最早成立体育与艺术相关专业的体育院校之一,其开设项目包括艺术体操、竞技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舞蹈和艺术学,之后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目前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院校已达二十几所。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体育表演项目的艺术性追求也越来越高,在FIG2005版、2009版、2013版竞技健美操规则中对艺术评分新版规则都更加细化,2013版强调衔接动作的“修饰作用”,在动作的创编、音乐的使用和诠释上更加注重艺术表现力,使整套动作更具特色和表现力[1]。《自由式轮滑2013版竞赛规则》中在艺术表现方面做出了4点要求,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正朝着越来越密切的趋势发展。有学者把体育表演艺术的概念界定为:体育表演艺术是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体育、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于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文化艺术形式[2]。

2课程群

自1994年国家教委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后,课程群建设在高校逐步兴起,近年来课程群建设依然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并且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3]。建设课程群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加强主体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之间存在必要的逻辑关系,以促进教学质量为目标,打开学科之间的限制,教学方式更加开放,教师形成合作团队,形成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循环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4]。课程群建设主要从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三方面确定发展目标[5]。课程群的建立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使几门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的课程协同发展,实现整体水平优化,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

3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

根据体育表演艺术的定义,高校普遍开设的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花样轮滑、花样跳绳、健身、街舞、交谊舞、拉丁舞、形体舞蹈等课程都具有体育表演艺术的特征,但目前表演类体育课程都是以单门课程的形式进行建设,即课程的“点”建设,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进行研究以确保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现代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是单一课程能够实现的,每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各门课程都强调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内容多而学时不够的矛盾[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发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殊的育人功能,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建立即是对课程完善性的宏观建设,又是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有效措施。

4普通高校建立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意义

4.1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初用于企业,指企业或产品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后来此概念得到扩展,可用于人才、国家或参与竞争的个体。高校一直是人才培养的重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关乎人才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有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硬实力是指学生的专业水平,软实力指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7]。普通高校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作为非专业课,正是从培养学生软实力方面加强核心竞争力,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从体育、美育、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升学生文化软实力,在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备吸引力。在大众教育的环境中,进行差异化培养突出优势,使学生具备独特的软实力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另外对于学生核心竞争力而言,健康的身体是一切要素的基础,增强身心健康也正是体育表演艺术课的宗旨。

4.2促进精品课建设

课程群建设目的其一就是集中优质资源,形成资源共享,打造优秀的课程即精品课程。课程群建设首先要确定师资队伍,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能力强、学历与能力并重的教师纳入课程群,引进与内培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式师资结构。在教学内容上,确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存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扩大教学资源,合理的运用网络课程,搭建平台框架,丰富素材,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形成一个展示的自评空间,完善评价体系。建设课程群需要的评价指标与建设精品课有很多雷同或相似,课程群是使课程的整体水平优化,为精品课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在以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为依托下的体育表演艺术类精品课建设会更加快捷、高效。

4.3建设教师团队

学术团队的重要特征是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步骤清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沟通顺畅。团队成员在交流意见时,能够平等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思路,通过探讨交流形成新的解决途径,最终产生的团队成就优于个体绩效之和,在经济学上称之为分工造成效率的提高[8]。目前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的教师的研究领域一般各自分散,相互交流较少,如啦啦操老师和武术老师在学术、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鲜少有交集,把这两个项目放在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之中建设,可使西方特色浓郁的强调团队协作、张扬热烈的项目与中国武术的竞技性和“消停侵袭”所达到的高度安全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交流并借鉴经验,让啦啦操带有竞技性,让武术形成团体表演,使教师在科学研究上取长补短,在人才培养上融合协作,在教学方法上吐故纳新,培养出能够服务于社会需要的体育表演艺术类人才,使教学团队技能互补、相互依存最终实现整体成功。

5普通高校建立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背景下,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快教学改革,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意义是“用”,是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产生经济效益,能满足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实质就是高等教育要承担培养学生应用价值的能力重要桥梁,是将“智慧”即科学技术转化成“实惠”,即现实生产力的关键[9]。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方面,有学者将其分为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大类,而体育课程是学生身心调试能力即公共能力的培养所需的课程[10]。体育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调试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等。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成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现,检验学生把技术技能策划实施出来的能力。该类课程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途径,应用型人才不是一天养成的,让学生接受和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即是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也对其他课程起到引导和渗透的作用,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辅助课程。

5.2体育课程与艺术课程发展的需要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有:国外所涌现的体育课程模式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但各模式之间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注重相互间的学习和借鉴,融合借鉴可以开放性的借鉴相关学科的课程模式,如健康、保健、营养、康复等项目,不受限于体育课程之内,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借鉴使体育课程模式更加丰富多样,能够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的内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更积极的干预作用[11]。许多国家在体育课程模式上就很注重跨领域的融合借鉴,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是未来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教育目标仍旧停留在作为“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手段,融合了中国哲学、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多元文化交叉发展的体育学科课程多数没有被高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所采纳[12]。根据党中央关于改进美育教学的要求,更加确定了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模式需要跨领域、跨学科地融合,美育教学是艺术课程的核心环节,体育与艺术的结合是力与美的结合,既增添了美育教育的光辉又是开发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5.3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课程建设中,由于学科划分知识领域的思想比较严重,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按照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连贯性、理论叙述的严密性、教材使用的规范性、教育思想的统一性,这种保守的一成不变的课程,与现代课程的教育理念不相适应,现代课程要求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有鲜明的个性和观点[13]。长久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固有的体育理论指导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空间,学生呆板的在以教师、教材为主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知识,使学生丧失了独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4]。教学大纲更新周期过长,教材的选择过于传统,教学方法落后于教学理论的研究,评价标准单一,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科之间各成体系,相互之间交流合作较少,使得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课程改革需要一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来打破学科领域的划分,建设一个课程内容不重复、彼此之间交叉渗透有衔接的课程群。就体育与艺术课程而言,体育表演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融合点。

6普通高校建立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可行性

6.1课程设置

在高校的课程群建设中,按照学生自由选择的模式,逐步把一些学生选课率较高的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定为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把学生选课率稍低的课程定为选修课,这样既可以保证基础课程的充沛资源,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15]。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与体育表演艺术课程群的建设,必修课作为学生对自身需要和课程选择的结果,学生选课时通常会把低基础并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兴趣爱好的表演类课程作为优先选择的目标,必修课成为了该课程群的主导课程,而其他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但学生选择度低的可成为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和扩展。

6.2师资组成

现今,体育院校的表演艺术类师资一般由3部分专业教师组成:体育院校的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教师;艺术院校的舞蹈类教师;外聘的社会体育表演艺术专家或社会团体专业人士[16]。普通高校现有的体育表演类项目的师资力量比较充沛,目前高校中普遍开设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武术、健身健美、轮滑、瑜伽等项目,体育类教师完全可以满足上课需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要开设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舞蹈鉴赏、音乐鉴赏、艺术导论等8类课程。艺术类教师按需要可在课程群内担任选修课的任课教师。普通高校可借鉴体育、艺术院校在师资配备上的做法,引进艺术院校或体育院校体育表演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社会机构的专家教授。

6.3场地及设备条件

体育表演艺术类课程,主要是以人体活动为中心,通过造型、姿态、情绪表达等手段体现艺术特色,活动中伴随音乐、体育、表演艺术于一体,上课的场地条件可按体育表演类课程的场地标准执行,体育馆、舞蹈教室、操场空地等都可为上课地点,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专门的体育表演艺术教室,配备镜子、音响和其他上课所需设备,毕竟场地设施条件是保障高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7结论

第4篇: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一)立足地方经济社会音乐文化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多方向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功能,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②近年来,地方综合性高校招收了为数不少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后,真正能从事表演工作的却为极少数。围绕社会的需求、就业的方向进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成为必然。

1.专业演员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地方歌舞团、区县艺术团培养歌唱演员及乐器演奏者。针对专业基础扎实、有专业发展潜能、形象良好和有做演员需求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的量和配置,教学内容侧重选择中、高级演唱(奏)作品,能力培养侧重于舞台心理素质、演唱(奏)个性、风格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2.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方向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单位培养音乐教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音乐专业类课程,还要强调教师职业类课程的设置,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音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等。鼓励、支持考取教师资格证。能力培养强调“既能上舞台,又能站讲台”。

3.艺术管理者和与音乐艺术相关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企事业单位文艺宣传、电台电视台、演艺策划公司等行业培养从业人员。在课程设置上重视音乐艺术基本规律的探索,关注音乐艺术创作与制作、音乐艺术传播与接受、音乐艺术市场与营销等方面的学习。定期聘请电台、电视台、演出公司、报刊等部门人员和杰出人士进行专业讲座。也可安排学生到有合作关系的文化产业单位进行实践,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文化产业实际演练紧密结合。支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音乐的各类职业资格证。

(二)建立与地方教育单位的合作机制,解决“原材料”进口问题

为了遵循表演艺术人才的严格条件和特殊要求,地方高校应迅速建立和完善自己培养教育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积极与所在地方基层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联动,一方面通过建立表演艺术辅导中心,精心培养、储备良好的艺术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做好地方基础教育单位音乐师资的“职后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培养苗子。这项工作可能对改变生源质量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通过数年或者更长期的坚持,肯定会显示出长足的发展后劲。只有解决了“原材料”质量问题,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才可能在将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立住脚。

(三)转变办学理念,打破与专业音乐学院在办学上的相似性,扩大差异性

作为地方高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面对目前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必须改变办学理念,改变过去长期效仿专业音乐学院的办学习惯,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之路。

每个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地域、社会环境条件决定了学校办学可以利用、依赖的发展空间和潜在资源。地方高校应该凭借自身所处的社会条件与地方文化资源、服务地方社会的具体内容、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学生就业的方向来探索和定位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专业音乐学院是“高、精、尖”的人才培养定位,瞄准的是国家、省级一流的专业文艺团体,那么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就应该与地方区域内的人才需求挂钩,打出服务地方音乐文化艺术发展的口号,培养多方向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必须要弄清楚与专业音乐学院相比自身的优、劣势在哪里,学校所处地方的历史特点与现实优势是什么,能够依托地方优势办学的基础或者高地在哪里,与同类兄弟院校的发展思路、策略的异同等情况。

(四)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和环境,加强文化知识、艺术职业道德的培养

首先,充分利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制,为培养学生综合文化修养提供平台。鼓励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今后就业的方向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拓展课程修读。因为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在几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更主要的还是技能的培养和演唱(演奏)的实践。学生要在“练中学”,音乐表演能力和艺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在琴房、舞台之间经常、反复地实践才能有所提高。可以每学年让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举办一台自导自演的文娱晚会,开展音乐专业技能比赛、大学生艺术节、专业汇报演出活动以及参加全市、省甚至全国专业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最后,邀请老一辈歌唱家、艺术家或者优秀校友到学校举办常态性的讲座,用他们艺术人生道路上的经历、经验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抑或选拔在校的优秀学生作为正面典型个案进行教育。

(五)构建“民族音乐为主、西方音乐为辅”的课程内容体系

与专业音乐学院较多的国际交流、国际合作相比,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更 多的是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发展培养用得上、顶得住、留得下的人才。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立足本土音乐文化,地方民族音乐为主、西方音乐为辅的内容架构。

第5篇: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音乐表演;舞蹈;教学;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99-0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歌舞方向)专业是一门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歌、舞、表演能力的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其中,《舞蹈》作为该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歌舞创作、专业表演、专业教学所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无论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方面,都要求教师在传统舞蹈教学基础上寻求突破,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歌舞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道路。

一、明确专业定位,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

结合音乐表演(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特点,舞蹈课程教学以“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演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强调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着力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使学生在具备舞蹈表演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基本技能进行音乐剧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演的能力,尤其是音乐剧表演所需要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上紧跟时展,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音乐剧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21世纪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结合歌舞表演专门人才培养的总体需要和目标,适时调整和改革舞蹈教学的重心与内容。

二、立足培养目标,形成“八位一体”的舞蹈课程体系

音乐表演(歌舞)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歌、舞、表演能力的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但在教学实际当中,学生的舞蹈基础必然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教学规划必须联系实际制定。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并经过系统地研究,将舞蹈教学与音乐剧表演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挂钩,制定了“八位一体”(即集成整合芭蕾基训、现代舞、爵士舞、踢踏舞、性格舞、剧目排演、舞蹈编创、舞蹈史论等八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舞蹈教学计划,分别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

(1)芭蕾基本功训练。指古典芭蕾舞训练,目的在于运用这种国际公认的科学训练方法规范学生的身体形态,解决学生的肢体柔韧性和协调性问题,使他们对舞蹈训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在舞蹈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

(2)现代舞和爵士舞。在音乐剧中运用的较多,而且对于以前没有正规学习过舞蹈的学生来说,这两门课可以挖掘他们对舞蹈的兴趣,开发他们的舞蹈潜能,激发他们个人的舞蹈感觉和表现力,更加有助于我们个性化的表演人才培养。

(3)性格舞和踢踏舞。主要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储备,使他们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不同风土人情的舞蹈,为以后在音乐剧中的表演打下基础。

(4)中外舞蹈史。作为拓展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于艺术发展史和艺术理论的知识积累,以理论学习指导实践。

(5)舞蹈编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舞蹈学习程度、兴趣和未来的个人发展进行选择学习。

(6)剧目排练。从第一年就逐渐进入学习范围,因为单纯的舞蹈技术课是较为枯燥的,剧目排练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广泛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演出和比赛作好准备。

在教材选用上以核心教材与自编教材结合为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关注国际最新专业资讯;积极聘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指导学生排练音乐剧、开办大师班等,努力探索舞蹈教学的创新之路。

三、教学创作并进,形成素质优良、艺术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

成立舞蹈教学课程组,吸收多年从事舞蹈表演及教学的教师加入。保证课程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教学中逐渐形成特有的方法和理念。鼓励课程组成员加强教学研究,重视专业创作,在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编排多个优秀剧目。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进行讲学,并与专业院校单位开展教学合作,开展教学实践交流,开阔师生眼界,了解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创作型、研究型师资队伍。

四、结合专业实际,形成“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音乐表演(歌舞)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可归纳为以下“四结合”的原则:

(1)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结合。舞蹈技术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必须是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形象。歌舞专业的学生或许不能达到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准,但是可以在艺术表现力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始终将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联系戏剧表演课程学习内容,强调人物感、戏剧性,使学生在简单的动作练习中培养舞台感觉。

(2)音乐素养与舞蹈训练结合。该专业的学生大多有教好的声乐或钢琴基础,对音乐语言的敏感性大于肢体语言,因此在教学中,用不同风格的钢琴曲、爵士乐、民间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配合音乐进行舞蹈,舞姿、动作、呼吸、感觉都要与音乐融为一体。

(3)集体授课与个性培养结合。学生个性不同,对于不同舞种学习和掌握的能力就不同。在集体授课的同时,挖掘学生个人的表现力和擅长的舞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个性,使他们了解了自己适合和擅长的舞蹈,在学习时就更有动力。同时绝不放弃以声乐为主考入的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舞蹈潜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打造全面发展的歌舞表演人才。

(4)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除课堂学习外,大力加强剧目排练,结合歌舞专业的特点,编排音乐剧舞蹈片断等,同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演出活动,通过艺术实践一方面检验教学成果,一方面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积极改革教学形式,以课堂集体教学、教师个别辅导、学生选修和学生自练为主要手段,针对基础不同、专长不同、性格不同的学生制定教学方向,培养多元化、高素质、有专长的歌舞表演人才。

五、强调舞台实践,形成“从教室到舞台”的实践型教学理念

强调舞蹈教学实践大学四年“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即强调舞台实践的重要性,在严抓基础教学的同时,编排各类舞蹈作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演出实践。在多家文艺单位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使实践表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从教室到舞台”的艺术实践既辅助教学,也促进教学;既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同时也检验课堂学习成果,逐步了缩小课堂到舞台的距离。

第6篇: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第7篇: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潮流之风;新专业;适应社会;面向社会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10

执笔者简介:胡 杨(1973~),男,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9-12

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作为最年轻的二级教学单位演艺学院是一个充满朝气、将传统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科研演出实体。经过十年发展,演艺学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适应社会,面向社会,开办新专业、特色专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秀大众音乐与通俗音乐的需求,满足社会大众音乐与通俗音乐人才的需求。

图1 武音首届电声乐队比赛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的文化娱乐比重支出不断增加,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加,逐渐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转移,而观看娱乐性强、影响力大的演出节目成为民众最为普遍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演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因此,作为武汉音乐学院最年轻、规模最大的院系,演艺学院始终坚持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建设原则,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复合型音乐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学术与应用并重,教学与实践一体”的学科建设特色,积极探索充分倚重音乐学院传统专业积淀、兴办高质量新兴音乐专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图2 演艺学院东方天紫合唱团

自成立以来,演艺学院致力于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将各专业结合,将各种风格汇合,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拓展艺术实践空间,拓宽师生发展渠道,积极探索与当今时尚前沿紧密接轨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潮流之风,愈‘演’愈‘烈’”,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找准定位,坚持特色与实用的“演”字办学思路

所谓“演”,暨演化、演变,有发挥或练习的意思。演艺学院始终坚持在传统音乐教育基础上,兴办流行音乐教育,立足华中地区,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相当音乐技能、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和良好道德规范的“学院派实用型”音乐人才,努力建成“实用型高等音乐艺术院系”的定位,注重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模式,学习借鉴具有时代特色、引领时尚潮流的音乐风格,有效地将传统音乐教育与流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开拓了一条具有演艺特色的“演”字办学之路。

在认真总结演艺学院“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基础上,演艺学院按照武汉音乐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演艺学院抢抓机遇、全力打造核心业务能力、着力壮大核心人才队伍、不断优化核心教学模式、努力培育核心就业竞争能力,努力实现教学质量良好、教学特色突出、教学队伍优秀,全力提升演艺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设培养“综合应用型”音乐人才的专业院系发展目标,为应对“教学内容改革”,加快推进“培育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演艺学院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学习、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演艺学院教学工作研讨会,专题谋划各学期重点推进的重点工作和应强化落实的重点举措,并将全年重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个专业和教师身上,使每一名教师在工作中都能准确定位,找准各自工作的着力点。同时明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时间节点和奖惩措施,全面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主体,促进各专业教师履职到位。

为了进一步落实深化武汉音乐学院课程优化工作,演艺学院召开了演艺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重点就演艺学院课程体系优化工作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陈刚院长制订了《演艺学院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深入分析了演艺学院毕业生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明确了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二纵二横”的课程体系优化思路、急需开设课程指南以及推进时间节点。按照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及急需开设课程指南的要求,组织全体教师分专业进行课程申报,试讲、试听和审查、投票,最终确定了7门课程作为首批实验课程,进行实际教学试验。结合《演艺学院课程体系优化方案》还制定了《演艺学院专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从夯实专业技能课、建设表演类专题课和公选类专业基础课等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课程体系的优化实施。各学科制定了符合专业发展和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目标明确的教学计划、内容明确重点有序的教学曲集,理清了思路,完善了内容。各类课程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学生专业学习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十年发展,演艺学院由复制其他各院系相关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小音乐学院”逐步转变成为具有演艺特色的培养综合实用型音乐人才的专业表演院系。演艺学院现设通俗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音乐编辑与制作教研室等四个教研室,涵盖了钢琴调律、音乐编辑与制作、通俗声乐演唱与编导、键盘演奏与编导、通俗器乐演奏与编导等五个专业方向,其中通俗器乐演奏与编导方向包含电吉他、电贝司、电子键盘、电子小提琴、电子大提琴、爵士鼓、古典吉他、萨克斯等8个专业,键盘演奏与编导方向包含钢琴、手风琴、电子管风琴等3个专业。这些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设置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受到社会认同,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图3 演艺学院东方天紫合唱团获奖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武汉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试行方案》的具体要求,演艺学院认真组织设计,突出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抓好院、系两级实验班建设和两级灵活进出机制建设,推进演艺学院在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和教学模式创新三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尝试开设“舞台表演实践班”,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班”建设工作。全体演艺学院学生以“舞台表演实践课”(特色发展课)为新的起点,接受适应学生特色发展的专业排练课训练,各学科定期进行专业内选拔,挑选出优秀专业学生,参加每学年组织一次的综合教学选拔比赛,最终选拔出业务素质突出的人才进入演艺学院“舞台表演实践班”暨艺术团。目前,《舞台表演实践课》使学生的基础专业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选拔等环节促进了学生间和各专业间的良性竞争,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艺术团最终整合了各专业,促进了专业交流和合作,演艺学院艺术团正逐步参与到演艺学院各类演出活动之中。

为了贯彻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演艺学院坚持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修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用性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开设通俗音乐创编、合唱艺术、中国流行音乐简史、键盘合奏、钢琴构造与发展简史、键盘即兴伴奏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及合作能力的课程。筹建音乐编辑与制作教研室、乐器工艺教研室和录音技术实验室、乐器工艺实验室。搭建“演艺之星”、“演艺之夜”、“演艺论坛”、“东方天紫合唱团”等艺术实践平台,先后邀请多位国内外著名音乐评论家、流行音乐家,爵士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等国内外知名音乐人为演艺学子进行讲学,极大的扩展了演艺师生的音乐视野。十年探索,演艺学院在强化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服务功能等方面均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后发优势。

二、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条件之“演艺”水平

演艺学院成立时间不长,在师资、硬件等办学条件上还需要逐步完善。完善教师队伍,配备专业办学条件,尤其是满足演艺学院各专业发展的特殊需要,一直是演艺学院思考的重点问题。

目前,演艺学院教职工34名(1名通俗演唱方向特聘教授、多名兼职教师均为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明星艺术家)。截至2013年7月,学院在校生普通教育本科生1137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先后向社会输送了三千多名高级音乐艺术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国内各地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研究机构及文化管理单位的业务骨干。演艺学院现设有手风琴、电子管风琴专业硕士点,2013年7月经过申报审批,新增萨克斯专业硕士点,提升了学院学科建设的地位。

图4 演艺学院邀请法国萨克斯管专家举行大师班

演艺学院始终重视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设施的投入,除了不断完善教学设备,配有数码钢琴教室、合奏排练课教室以及配有独立音响系统的通俗演唱专业教室、专业琴房等,琴房定期有专人调律维护,并作为调律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实践课参与维护工作,既保证了专业的正常用琴,又为调律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通俗演唱专业课教室升级改造,全部改进为数码音像视频教室,电声乐队小型排练厅,供电声乐队上课及排练。随着学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深入,演艺学院在教学硬件建设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以满足办学需要,提高办学质量。

图5 大学生艺术节.jpg6演艺学院“演艺风采”音乐会

同时,为保障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演艺学院建立了学生视频资料库,收录学生入校、每学年、毕业等6个时间节点的视频资料,采取学生、年级、专业教师三种检索方式,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和教师教学成效,用于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估,双向约束和促进教学,有利于改进学风和教风。

三、强化管理,提升“演艺”之“烈”势

“烈”是气势盛大、有高贵品格的意思。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强化教学管理必须始终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围绕服务育人这个大局。演艺学院根据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及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把握时代脉搏,努力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潮流之风愈演愈烈。

制度是一个团队发展的规范和标准,制度建设是制度制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它直接关系一个团队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按照武汉音乐学院关于教学体制改革、创新等工作的要求,演艺学院着力抓好制度建设,努力提升演艺学院教学保障水平。演艺学院以精益化、规范化管理为重点,着力抓好教学岗位设置、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经费预算管理以及教学场所及设备管理等工作,着力提升演艺学院基础管理能力和水平。演艺学院把广泛交流调研作为突破口,认真开展教学工作专题研讨和师生分别座谈等活动,深入教职工和学生当中,了解演艺学院的实际情况,倾听教职工和学生的心声,明确演艺学院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措施。

图6 演苑学院“演艺风采”音乐会

在教学管理方面,演艺学院组织完成了教学岗位设置的编制工作,理清教学岗位职责,重新聘任外聘教师,明确责任到岗、到人,为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供依据。修订完成了《演艺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细致》,明晰了监控职责、义务和方式,为教学质量的可控、在控提供制度支撑。完成了经费预算制定工作,并将有关经费进行统筹管理,对创新型、支撑型学科和专业给予经费支持,提高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和透明度,真正服务于教学。制订了《公用教学场所管理规定》和《教学设备借用规定》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辅助设施的管理。

图7 演艺学院萨克斯管学科专场音乐会

在教学组织方面,演艺学院以召开各专业教学研讨会和到其他兄弟院校调研学习交流为基础,经过充分研讨,确定成立了演艺学院教学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和艺术团团务会。明确了演艺学院所有教学项目的申报、初审、听课审查的管理流程,为演艺学院课程体系优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加强了对考试缓考、补考工作的管理,制定了《演艺学院专业考试细则》、《演艺学院专业考试缓考条例》以及《演艺学院毕业班工作安排》等制度和流程,对专业教师及学生起到了双向约束的作用,大大减少了非真实情况办理缓考补考的数量。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演艺学院更新了现行国内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与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二纵二横”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在专业课集群建设、专业支持课集群建设、音乐科技类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四个环节上进行优化,建立学生视频资料库、设置竞赛性质的舞台表演实践课、成立艺术团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演艺学子各类奖项的斩获也逐渐增多:2009年,演艺学院学子荣登中国教育电视台春晚舞台;组队参加“2010国际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取得3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武汉赛区组合第一名,并将代表武汉赛区参加全国复赛;DL组合参加湖南卫视金牌选秀节目《快乐女声》,进入全国十一强,并签约天娱传媒有限公司;通俗演唱专业华晨宇入围“快乐男声”全国前5强。2009级学生何亚琪获第七届“贝塔斯瑞”全国电吉他大赛第二名,原创作品《躁动的心》获优秀作品奖;2011级学生冯圆圆获“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流行项目组铜奖;2012“长江之春”青年音乐家比赛获管弦乐专业组金奖等多个奖项,成绩喜人。

图8 演艺学院"老歌新唱"音乐会

图9 演艺学院原声音乐社"阿卡贝拉"户外音乐会

四、创新模式,培养优秀“演艺”人才

演艺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演艺”二字。何为“演艺”,暨戏剧、歌舞等表演艺术或表演的技艺。演艺学院成立以来,由于学生基数大,专业及专业方向复杂,专任教师队伍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而演艺学院的办学定位重在“演艺”,必须引进或加快培养覆盖演艺各专业的优秀教师。目前演艺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专任教师、兼任教师、外聘教师三个部分组成。而对兼任教师尤其是外聘教师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成为演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一大特色。

随着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优化,教学工作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教师的自我提升,演艺学院特别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项目。为了更好的实施武汉音乐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演艺学院针对自身的发展模式,更好的将专业与市场接轨,不断深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做出了一些思考和计划。希望通过一定阶段、形式、周期的培训,最终能更好的促进学科青年教师在师德、业务上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演艺学院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计划,不仅包括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青年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学科专业特点等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鼓励青年教师各项艺术实践活动与科研创新,并为其搭建良平台。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艺术实践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传授给学生。针对演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尝试用一些新的表演形式进行多种跨学科合作,加强青年教师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使教师在培训活动中提高全面素质,特别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拓展能力,专业技能运用及整合能力和教育科研研究能力。

图10 演艺学院敖坤指挥萨克斯管乐团演出

演艺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音乐会、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使青年教师能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通过来访教授指导,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专题讲座和集体备课,规定年度的科研任务。演艺青年钢琴教师、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硕士桑梓,青年电子合成器教师姜胜楠,青年声乐教师高琦,青年钢琴教师吴超,青年电子管风琴教师李想都已成功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反响热烈。器乐教研室主任萨克斯管教师敖坤曾应邀赴南昌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举办音乐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应邀参加了2011澳大利亚国际单簧管与萨克斯管艺术节并举行了两场音乐会;2012年9月受邀赴南昌大学举行萨克斯管个人独奏音乐会;2013敖坤萨克斯管巡回音乐会穿越南昌、杭州、武汉、意大利。

图11 演艺学院《奇・想组合》

演艺学院注重发挥各教研室的作用,定期在教研组内组织研讨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与展示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器乐教研组由单一的钢琴专业发展成为钢琴、手风琴、双排键等键盘大专业,并突出合奏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声乐教研室突出实践锻炼,组织多场师生音乐会,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的提升。萨克斯管教研室组建萨克斯管大乐团,调动和发挥现有师生力量,开展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和音乐会,为该专业顺利通过武汉音乐学院审核设立硕士点奠定了基础。

演艺学院领导班子也以身作则,带头开展团队项目建设。利用有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资源,为青年教师提供艺术实践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不仅要在学科内进行交流学习,同时要增进跨学科交流,拓宽视野,互相促进。发挥专家教授对青年教师艺术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更快的使青年教师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上得到提高。

目前,演艺学院已开展团队创新项目建设,由副院长胡杨牵头,青年电子管风琴教师李想、青年声乐教师高琦以及青年萨克斯教师李为培养对象,同时邀请外聘教授萍为艺术指导,国内著名编曲人姜胜男为编曲,开展的团队创新项目。项目初期以复制、学习成熟模式为主,模仿当代较为流行的玖月奇迹组合,将新颖独特的电子管风琴表演与多风格的跨界演唱完美融合,开创舞台全新表演模式,使电子管风琴风格多变的演奏与几种唱法之间的自由转换配合的相得益彰,用独有的方式重新演绎大量中国经典歌曲,为传统的经典旋律注入新鲜的舞台表演形态和音乐风格,既有民美的歌唱风格,又有反差极大的时尚演绎,更大程度的拓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在纪念演艺学院成立10周年音乐会上,首次推出了“奇想”组合,现场反响很好,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演艺学院自成立以来,在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是,与演艺学院培养优秀舞台表演人才的定位相比,舞台表演实践还显得比较不足,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为了保障演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师生两级艺术实践,依据这一思路,演艺学院努力为广大师生创造更多的表演实践机会,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锻炼舞台,提升师生队伍的舞台表演技能和艺术修养。

图12 演艺学院键盘学科教师音乐会《黑白光影》

为了进一步开展艺术实践,扩大对外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演艺学院始终坚持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互动,成功举办“激情high C之夜――王宏伟独唱音乐会”、“张立萍独唱音乐会”及声乐专业公开课讲学、 “栾峰师生声乐演唱会”等一系列知名音乐家音乐会及公开课,而演艺学院萨克斯四重奏组在长沙田汉大剧院举办了“萨克斯四重奏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经常性高层次的内外交流互动,有力地推动了演艺学院学科建设,提升了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步建立演艺学院专业品牌。承办 “全国高校音乐院・系高峰论坛”及“长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钢琴展演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

在学生队伍建设方面,演艺学院注重尖子生的发掘、选拔和培养工作,以良性竞争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例如音乐编辑与制作教研室在武汉音乐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到北京著名的魔笛工作室学习,培训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使音乐编辑与制作专业由以前的依赖作曲系逐步发展为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开展教学活动。该专业坚持举办原创作品比赛及音乐会,同时每年确定一个创造主题,原创作品全部由演艺学院相关专业师生进行表演实践,排练演奏或演唱。部分优秀学生得以脱颖而出,2006级录音艺术.通俗音乐编创与制作专业方向的刘思远同学,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采用,其中《飞吧!神州!》获得了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其作词作曲的《我向总理提个问》于在CCTV4国际频道‘新闻60分’栏目《我有问题问总理》板块中首播,受到全国观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

图13 演艺学院女声小组唱

通过成立乐团、社团,拓宽学生艺术实践平台,近年来也取得了优秀成绩。创立了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东方天紫”合唱团、演艺学院“东方之星”艺术团、演艺学院“原声音乐研究社”等等,坚持“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古典与流行融会贯通”的理念,逐渐形成了演艺学院艺术社团品牌。2009年“东方天紫”合唱团荣获湖北省“金编钟”合唱比赛三等奖及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三等奖。

为了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演艺学院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合作,积极加强和推动本院各专业与武汉音乐学院其他各教学单位相关学科专业的横向联系与教学合作,同时加大对外交流,创新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合作能力。多次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合作举办作品音乐会,周耘教授应台南艺术大学邀请赴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学,邀请德国钢琴制造大师施岩出席演艺学院“钢琴调律专业课程建设座谈会”等活动,为改造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培养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演艺学院加大了对外交流的力度,组织了美国小提琴大师科特.萨斯曼思豪斯交流讲学、中国音乐学院青年钢琴演奏家董璇交流讲学和独奏音乐会、中国提琴制作大师中央音乐学院郑荃交流指导、李秀英大师班、与音乐学系联合邀请美国史蒂芬教授及屠明博士交流讲学、与钢琴系联合邀请盛原教授举办3场讲座与大师班等外部交流。组织全国第三届“长江杯”钢琴比赛湖北赛区的选拔工作。组织演艺学院青年艺术家小组“走基层”赴襄阳演出、与国家检察官学院湖北分院联谊活动等交流共建活动。组织了钢琴调律学科讲座(陈家鑫)、邀请音乐学系蔡际洲教授开设专题讲座、毕业生音乐会、“演艺风采”“老歌新唱”声乐专场音乐会、萨克斯学科专场音乐会等多场院内交流学习实践活动。

图14 演艺学院教师音乐会

在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中,演艺学院青年教师艺术小组和学生艺术团将分别在师生两个层面发挥了演艺学院专业和舞台表演丰富的优势,在培养锻炼人才队伍的同时,也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也符合武汉音乐学院关于加强艺术实践,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更加坚定了演艺学院大力培养师生艺术实践队伍的信心和决心。

结 语

一步步探索至今,演艺学院的办学已经完成由被动转型向主动出击的转变。而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开放办学、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的定型,是这十年实践摸索的最大收获。演艺学院还很年轻,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10年对于这个年轻的学院来讲只是起步阶段,要实现演艺人的梦想,走出一条具有演艺特色的艺术教学之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思考和探索,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演艺学院全体教职工将坚定信心、坚持办学理念、坚持不断创新,努力实践建设现代音乐艺术院系,让潮流之风在演艺学院“愈演愈烈”。

The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in 10 Years of Running a

School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with its Teaching Achievements

HU Yang

第8篇: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非专业 大学生 艺术团 艺术素质教育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出台,以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第13号)的落实,艺术素质教育在全国各高校蓬勃开展。在此次艺术素质教育工作推进的过程中,非艺术类院校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就艺术教育工作推动效能本身来看,由于艺术素质教育的专业性强,要求高,大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非艺术类院校推动此项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提供一个思路,旨在对非艺术类院校开展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提供一点参考。

无论什么性质的高校,它都具有一个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而在校园文化中,学生是这一文化活动的主体,艺术活动又往往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各院校几乎都拥有一支大学生艺术团队,这支艺术团队通常在校内外各种文化艺术交流与演出活动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更是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大学生审美修养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所谓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指的是在非艺术类院校中,以非艺术专业学生为主组成的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对于非艺术类院校来说,建设一支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于学校推进对在校全体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办学自主性逐步提升的背景下,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在普通高校中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批准了几所可以招收艺术特长生的试点学校,艺术特长生开始陆续充实到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特长生进入非艺术专业高校后,以他们过去的艺术专业基础,使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各高校现有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规模一般均在百人建制左右,涵盖声乐、器乐、舞蹈等多个门类。

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在隶属关系上主要有三种形式:挂靠在学生工作主管部门,主要以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大学生艺术素质为目标,这种形式下大学生艺术团多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学生团体;由学生工作主管部门领导、艺术教育部门对艺术团员进行技能培训的双重管理,以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为目标;高校直接管理的校直属部门,通过开设艺术类必修课、选修课,培养具有深厚专业技术知识、较高艺术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现在已经在各高校开展各种常规性艺术展演活动,如音乐会、迎新或毕业晚会等,这些品牌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繁荣了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另一方面,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逐渐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服务于社会,极大的丰富了社区文化,得到当地政府和市民的一致好评;武汉大学艺术团今年年初还走进中南海为已退休的国务院老干部演出,成为走入中南海的第一支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同时,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近年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如2005年北京大学艺术团成功在美国巡演等。以上充分标志着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水平和影响力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建设力度加大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以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为主开设的艺术实践课程成为一个有益的探索。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已经正式以“第一课堂”的角色进入高校本科生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已将艺术教育写进了宪法。在我国,1997年11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发表了《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在教育界、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讲话”让高校教育者意识到,艺术素质教育给大学生带来的益处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尤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出台后,各高校陆续设立了由一名校领导分管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工作,并设置专门的艺术素质教育机构的体制,使得艺术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得到空前的发展。

目前,各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的方式,多数高校是以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只有少数高校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列入本科生教育培养计划。主要原因是师资、教学配套资源的严重不足,修改培养计划存在困难等。因此,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提高了重视程度,加大了扶持力度,但仅靠学时和选课数量有限的少部分公共选修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更加无法达到教育部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突破仅靠课堂教学推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窘境,成为了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三、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作用

由于单一的课程教学已无法满足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能够发挥独特而重大作用,尤其是建设一支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会产生深远影响。

1.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骨干,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各高校在建设本校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时,一般都配备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多为专业艺术院校毕业或曾经从事专业艺术表演的专门教师。由他们指导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活动,对建设一支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有着关键性作用,而且他们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不仅热爱艺术,且具备一定水平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生骨干。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于学生团员的要求应是具有专业表演素养的水平,能够独立参与表演活动,并有一定的编导能力。如暨南大学学生艺术团,其团员除能够参与表演活动以外,还能够承担编导艺术节目的任务。在首届亚洲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的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几乎所有学生表演的大型节目均是由这个艺术团的团员学生编导并组织的,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彰显了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在艺术活动中的能量。

可以想见,这样一批学生骨干回到学生当中,自然成为艺术的传播者,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作为被广为证明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模式――同伴教育,让这些学生骨干以同龄人的身份与其他同学交流,能够有效地促动周围同学更为主动地接近艺术,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引发更广泛的学生参予到艺术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和培养艺术素质,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循环,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2.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促进艺术走进校园,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书本和课堂上的艺术知识,影视媒体中的艺术声像仅仅是一种意象,很难对大学生产生和形成一种理性的升华,并培养形成艺术素质内化于其自身中。尽管近年来许多专业艺术团体亦纷纷开展“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活动,但往往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一则这些艺术团体不可能走进所有校园,为校园里全体学生演出;再则他们演出的场次、内容等未必能够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要。而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恰好填补了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这一方面的空白。

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汇演活动,将各种艺术形式鲜活地展现在广大学生面前,使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如清华大学艺术团的草坪音乐会、室外公开排练、“全接触”艺术普及培养课程,武汉大学艺术团的周末艺苑等活动,在高校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能够使大学生们意识到高雅艺术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的非艺术专业同学都能够表演,艺术就在校园,艺术就在身边。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由于既具备了专业表演的素质,又来自高校自身,因此它能更好地在校园中展示艺术的真谛和内涵,同时又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3.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基地,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实际教学功能。

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就意味着要按照专业艺术团队的标准对团员学生进行管理和培训。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在培训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艺术团团员进行了最直接的艺术素质的教学,让他们在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上得到质的飞跃。一些高校已经将参与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训练及演出的时间纳入学生的艺术实践类课程学分的学时,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暨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等。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他们所学习到的艺术知识、鉴赏能力能够在参予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得到印证和体验,促进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他们更为积极的学习动力,更加丰富了他们的艺术经验。部分高校(如北京理工大学等)将参与观看艺术演出的场次计作大学生的艺术实践类课程学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广大学生参予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为艺术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

由此可见,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基地,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发挥了实际教学功能。

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应该成为高校必须重视的课题。尽管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现实中,各高校的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保障不足、人员流动过快、机制不完善、与素质教育衔接不紧等。这些问题随着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相信都能够得到完满的解决。

综上所述,在现有条件下,建设高水平非专业大学生艺术团对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推动艺术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展开具有显著的作用,应该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注:本文获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邓 暖:《大学生艺术团工作探索》,《重庆科技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7。

[2]罗明秀:《论大学生艺术团的功能与建设》,《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贺春华:《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几点思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第9篇: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表演艺术;声乐教学;相互关系;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4;G642

一、引言

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从广义上来讲,声乐艺术也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的一种,但二者有所不同。表演艺术是一种将动力定型的表演技巧,它是展现舞台表演者行为的一门艺术,表演艺术存在且巧妙地渗透于声乐表演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没有表演艺术支撑的声乐艺术将失去灵魂与生命,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鉴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发挥表演艺术的作用,以表演艺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 表演艺术与声乐教学的相互关系

所谓表演艺术,就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的形体动作、肢体语言、表情来塑造形象、表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种类。通常来说,表演艺术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等各种内容,具有综合性特征。表演艺术与声乐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前者更倾向于“演”,而后者则更注重“声”,虽然两种艺术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但其在艺术教学中却存在相通性,有着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融会贯通的密切关系。例如,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在声乐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表演课程,不断迎合表演艺术的发展潮流,将“演”与“声”,“表演艺术”与“声乐教学”做了恰当的契合,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专业的幼儿声乐教师。毋庸置疑,幼儿声乐教师面对的是3岁到6岁的孩童,他们活泼好动、知识浅薄,但好奇心重,爱模仿、爱表现,极想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认可。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如果能运用趣味生动的表演艺术将抽象、枯燥的声乐课堂具体形象化,做到声乐与演唱、声乐与肢体表演的完美融合,定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感受到声乐之美、声乐之情、声乐之趣。从该层面上讲,表演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三、 表演艺术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声乐教学中,高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兴趣低下,课堂参与度不够,枯燥乏味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及重复、无新意的声乐训练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在声乐教学中渗透表演艺术,为学生创设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兴趣的动作表演、情节表演或者富有韵味的舞蹈表演等,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感官细胞,使其兴致昂扬。在声乐表演中,适当的表演艺术,如舞蹈动作表演等可将学生带入一种新奇、梦幻的绝美声乐艺术境界,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演唱魅力以及舞台魅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魅力,增进师生情感,拉进师生心理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继而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声乐教学活动,改善学习效果。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处理“声”与“情”

幼儿声乐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教会幼儿声乐艺术,更要教会幼儿传情,让声乐为感情表达服务,提高幼儿演唱内涵与意蕴的丰富性,为幼儿日后更复杂的声乐艺术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要渗透表演艺术,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声”与“情”的关系,既要唱“声”,又要唱“情”,为日后更好地指导幼儿声乐学习而努力。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声”与“情”的把握不足,他们只练声,不达情,声音死气沉沉,毫无活力,歌唱很难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境界。但如果设置一些趣味肢体表演,调动学生的感官情感,定能达到医以演显声,以声带情的声乐表演境界。

(三)表演对声乐教学具有烘托与促进作用

表演艺术对声乐教学的另一个作用便是烘托、铺垫与促进。表演艺术的渗透,能使声乐教学更具有戏剧性、情节性与情感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类审美元素的作用,这些审美元素能对整堂课起到烘托、铺垫作用,为学生声乐学习创设完美的审美情境,促使学生学习心理与声乐审美情感的融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编创一些幼儿歌曲与幼儿舞蹈,让学生试着弹唱这些幼儿歌曲,学会跳幼儿舞蹈,为其创造艺术表演平台。这样不仅能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声乐表演中的忘词、节奏不稳、声音发抖等现象,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艺术起到推动作用。

(四)表演艺术推动声乐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要坚持“中西结合”的原则,在声乐教学方面,既要吸收与学习西方声乐教学的先进模式,同时也要结合中国本土声乐艺术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方法。将表演艺术渗透于声乐教学,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突破“三种唱法”的限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表演艺术的相关因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出迎合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学习认知的中西结合式的声乐教学模式。融入表演艺术的声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基于学生音色以及唱法的不同给予学生不同的表演内容(或角色),让学生在表演中去演唱,在演唱中实现声乐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五)表演艺术可检验学生声乐学习效果

毋庸置疑,声乐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在声乐实践中的表现,声乐的单纯表演需要要有扎实的声乐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声乐技能做支撑,将表演艺术融入声乐教学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学生声乐学习综合效果,考察其声乐综合能力的高低。学生在声乐课堂上学到的声乐理论与技巧一定要通过某种实践平台展示出来,而表演艺术则恰好可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声费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渗透表演艺术,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明得失,不断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生效率。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表演艺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有利于优化教学方法,推动声乐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表演艺术与高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具有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作为声乐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声乐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表演艺术之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将表演艺术的作用践行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勇. 戏剧表演基础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 黄河之声,2014,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