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演的艺术形式范文

表演的艺术形式精选(九篇)

表演的艺术形式

第1篇:表演的艺术形式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歌剧表现形式价值体现

一、新时代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特征

歌剧艺术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音乐发衍而来,以舞台戏剧表演为载体,是对音乐艺术和美术艺术的糅合。五四运动之后,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国,歌剧艺术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和之前我国已经出现的歌剧形式不同的是,西方歌剧重唱重演,这让当时还以戏剧为创作核心的音乐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迅速吸收了西方歌剧的理念和形式,结合中国人的审美特点,进行了合理的改动与创新。例如,在歌剧中加入兼具功能性和审美性的舞蹈,让歌剧的剧情“流动”起来;加入一些民间特色音乐,让中国观众对西方歌剧形式产生亲切感。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白毛女》就是具备这些特征的歌剧,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歌剧的标志之作。除此之外,歌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变得更加饱满和立体,他们的一唱一做、一颦一蹙,都是为人物和剧情服务,这些恰到好处的夸张,也展现出中国歌剧对西方歌剧的创造性继承与开发,为新时代歌剧本土化奠定了基调。

二、新时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

(一)逼真的场景

在歌剧表演中,场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交代故事的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真实状态……总体来说,其决定了演员和观众能否“身临其境”②。在新时代,歌剧艺术也面临普及和推广的问题,一个逼真的场景可以帮助观众理解歌剧的内容、内涵和感情,进而拉近歌剧和观众的心理距离。相对于演员的唱和演,场景还具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可以让瞬间即逝的表演凝固在观众的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带来的艺术回味往往超过了歌唱和表演。从国内的表演事业来看,蓬勃发展的大型实景剧表明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搭建逼真的场景,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剧的表现力。

(二)情感的传递

以情入声、声情并茂一直都是艺术表演的最高境界,歌剧艺术自然也不例外。演唱者需要带着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去理解、领悟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组合成对情节的展现。歌剧《苍原》以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战胜艰难困苦、返回中国故土的真实历史展现了一幅英雄的画卷。其中,唱段《情歌》最为著名,在全剧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其不仅是女主角娜仁和爱人舍楞的感情载体,还是娜仁从少女成长为巾帼英雄的标志。第一次演唱是娜仁误以为恋人舍楞已死,回忆起两人的旧日时光,用低音绵绵的悲腔演唱的;第二次是娜仁和舍楞久别重逢,娜仁心中虽然欢喜但又想着为亲人报仇,女演员用深呼慢唱的方式展现了娜仁矛盾的心情;第三次是娜仁为了整个部落的生死存亡,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全族人混声演唱,基调悲壮,气势雄厚。三次演唱,感情层层递进,也让剧情走向了高潮,演员观众融为一体,诠释了情感在歌剧艺术形式中的重要性。

(三)声音的表现

新时代的中国歌剧在方式的运用上愈加多样,声音是最直接的表现。独唱、多声部演唱、二重唱、三重唱等形式在歌剧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每一部歌剧都会使用二至三种演唱方式③。如上文说到的《情歌》的演唱,运用了独唱和合唱的方式。《原野》改编自话剧家、文学家曹禺的同名著作,描述了仇虎和金子的悲剧爱情,两人运用了二重唱,其他主演运用三重唱,将悲剧氛围进行了深度的渲染。现代歌剧中,七重唱、八重唱、混合性重唱、异步性重唱也并不罕见,《卡门》《茶花女》等经典的西方歌剧中都有这些演唱的形式,这也为我国的歌剧创作带来了参照模板,鼓励着创作者开发出更加多样的声音表现形式。

(四)语言的结合

中国歌剧最初的发展借鉴了意大利歌剧,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语言成为一个重要的障碍。因为意大利语和汉语在发音结构和发音习惯上大不相同,汉语相对来说更为复杂,所以只单纯地运用美声唱法,会减弱语言的表现力,导致中国歌剧“荒腔走板”。新时代的歌剧工作者,不再照搬西方歌剧,而是有选择地借鉴唱腔唱词,更多地融入本民族的行腔技巧,更符合中国人的发音特点。例如,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陈瑶的演唱运用了通俗唱法,这种技法的语言特点是娓娓道来,就如生活中的聊天一样,强调歌唱语言的亲切性,而不是声音的穿透力。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有一副天然的意大利嗓音,但是他在演唱国内的歌剧时,也会有意地把发音位置后置,显现出演唱的民族特点。

(五)继承与发扬

在西方歌剧还未进入中国之前,传统的中国歌剧是以戏曲艺术为基础的。它与西方歌剧一样,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但是历史更为悠久。尤其是京剧艺术集各个戏曲流派的大成,更是被推崇为国粹。就这一点来看,国人在艺术上的创新和融合是有着丰厚经验的。中国传统歌剧对戏剧艺术的吸纳主要是“四功五法”。例如,在歌剧《窦娥冤》中,演员借助古代传统戏曲的形式进行表演。演员身着白色长水袖装,在表演时借鉴了古代戏曲的小碎步、跪歩等,在演唱时运用传统戏曲的念白,充分传达了角色情感。可以说戏曲让歌剧表演的形式化更强,所有的动作和模式都已经成为系统化的套路,这种借鉴的优点在于可以让表演者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获得深厚的基本功。在西方戏剧涌入后,传统戏曲有了更大的结合空间,身眼手法的表现不再是单方面吸纳,而是转向了互相学习、互相汲取的态势,这对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无疑是积极的。

三、新时代中国歌剧表演的价值体现

(一)社会价值

新时代中国歌剧的发展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是因为顺应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和发展需要。可以认为,歌剧首先是带有社会功能,为社会服务的。从传统的歌剧到现代歌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所以它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吸收对自己有益的元素,然后经过不断试炼,去粗取精,使歌剧总是处于一种常在常新的状态④。进入本世纪后,人们对歌剧的诉求更多。《孙中山》《木兰诗篇》等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歌剧,就是在这样的诉求下产生的,它们让观众不仅能欣赏到优秀的歌剧艺术,还能获得历史知识、陶冶情操、修涵道德。

(二)审美价值

新时代的中国歌剧在内容上趋向质朴。以历史原型、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歌剧是目前歌剧市场的“主力”。观众很容易进入到歌剧营设的意境中,感受到一种清新简洁的艺术风格⑤。而这些作品在旋律线条和节奏上,却有着丰富多变的特点,音高、音频都是创作者展现歌剧主题思想的工具,表现出歌剧的灵活性和延展性。这种内容和旋律上的变化,其实是歌剧从高雅艺术走向大众艺术的标志。中国人似乎非常擅长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用极为含蓄的方式就能将深刻的内涵表现出来。演唱者的肢体语言和神情语调中,即使只是细微的变化,也能起到充分诠释歌剧作品情节的作用。例如《郑和》中,扮演郑和的演员只需做出站立船头的姿势,就已经能够展现出内心的激情。这是中国的歌剧和观众之间形成的一种高度的默契,是引导新时代歌剧创作更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一只“隐形的手”。

(三)人文价值

在新时代的中国歌剧体系中,人文价值非常重要,其已成为衡量中国歌剧创作和表演质量的重要标准。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会以人文主义为“底色”。也就是说,不仅是艺术,政治和经济都要向人文性发展,这是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诉求,也促进了新时代中国歌剧的创作从神幻怪诞向社会现实转化,注重现实社会蕴含的精神价值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现代中国歌剧剧目都会体现出强烈的人性本质等,如果细细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人性、人文主义两大类,它们包含着深厚的理想主义情怀,是最具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艺术表现。此外,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差异明显,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歌剧的民族特征迥然不同,也帮助国人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人性。比如歌剧《草原之歌》《运河谣》这些人文主义特征鲜明的歌剧,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对人类的整体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结语

第2篇:表演的艺术形式范文

关键词:戏曲;表演;身段

中图分类号:J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072-01

中国戏曲发展至今早已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表演表现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等,戏曲身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演员通过身段动作的展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而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喜怒哀乐。不同的角色走的“台步”也不同,有青衣台步、花旦台步、老旦台步、武生台步以及老生台步等。还可以利用扇子、甩发、水袖以及手帕等道具来更好的丰富演员形象。如果没有戏曲身段,角色也就失去了该有的生命力。

戏曲身段的表演形式是戏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包括以下方面的要求:

一、以生活为基础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因此,戏曲身段的展示也离不开自然生活的真实情况。如:戏曲演员在赏花的同事必须要用手指向花开的方向,眼神也要真实可感,表现出对花朵的喜爱和赞美,并且闻花的体态也不似平常,而是将平常的体态放大化,在闻花的同时要带给观众一种美感,此外步伐和手势也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这一点和话剧演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戏剧话剧演员在表现看花时,并没有戏剧那么多的讲究,反而更为随意,对演员的手脚也没有固定的要求,相对来说,话剧演员要自由得多。和外国剧目相比,戏曲的形体动作更贴近生活,向人们展现自然生活的内涵。如:《秋江》一戏中,扁舟上,陈妙常和老艄公根据客观环境的改变不断改变自身的身形动作,两人用一高一低的动作表现出生活处于起伏波涛之中人们对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演员将优美的身形加以适当的夸张,配合节奏的改变,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戏曲带个人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受,也有情感上的渲染,如:《拾玉镯》中,演员通过对玉镯拾起又放的形象展示,使观众切身的感受到剧中人物矛盾挣扎的内心活动。

二、动作自然

角色的一举一动贯穿整个戏剧的演出,也就是说戏曲的身段推动着整个戏曲剧情的发展,随着剧情环境、节奏的改变,演员身段、唱腔围绕着剧情的变化而改变,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表演,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要自然如常,如:《卷席筒》中苍娃儿和《柜中缘》中淘气儿两个角都采用了口语化的台词和生活化的形体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此外刻画人物造型的所重视的是身法和形体,也有演员在演出的在表演中凭借自己多年的演出经验根据剧情的需要灵活的表演,以“起霸”为例,男起霸和女起霸有阳刚和阴柔之分,武生和小生有武气和文弱之别,演员若想要充分展现剧中角色的形象,就要将自己代入到剧中,深入的了解事情发展的背景和剧中角色的性情,从而将这些通过生动的表演传达给观众。

三、充分展现剧中情节

表演创作中,只有充分理解剧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和内涵,根据作品来创作表现剧中角色的身段,更好的运用滋生的形体动作,适当的加以美化和修饰,才能充分的表达剧中的人物个性和形象,带给观众不同的欣赏感受。如:《水浒传》中李逵和张飞等108个人物形象丰满,各不相同,除了声音、服饰、装扮等方面,在形体上表现尤为重要,甚至有些人物角色的身上加了一些动物的形态,借以展现人物的勇猛。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造物者,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人们运用肢体语言的方式,仿照动物的原始形态更加生动形象、直接的刻画人物内心。直至这种方式融合到戏曲创作中,如:《十五贯》中,借助老鼠的形态和动作,表演娄阿鼠的油滑、狡诈、诡秘多疑的性格。因此,适当的身段在戏曲充分的展现了作品的情节及人物个性,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3篇:表演的艺术形式范文

一、歌舞表演在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我国的许多个民族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歌舞表演形式,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比如我国汉族的民间舞蹈花灯、采茶灯、打花鼓、打莲湘、唱春牛、地花鼓、二人台、二人转,藏族的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等。但是,任何事物均具有不断发展的特点,如果墨守成规只能走向衰亡,因此,我国社会中歌舞表演艺术的发展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变化和创新。笔者认为,今后我国歌舞表演艺术的发展形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专业化与多元化相互结合。近些年来,我国居民在精神产品方面的消费不断增加,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对于艺术产品,消费者在追求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更加在乎这一艺术表演形式是否制作精良,是否专业。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表演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但与此同时,当前的文化艺术形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时代,任何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都不能够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歌舞艺术团队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考察人才的综合素养能力,考察其在具有专业的歌舞表演艺术的同时是否具备其他才能,只有充分保证团队中人才素质的综合性,才能够在现有的歌舞表演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创新,实现歌舞表演艺术形式的多元化。

(二)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不断融合。专业的舞台剧等歌舞表演形式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未来阶段内,需要不断加大这种文化艺术形式推广与宣传。但是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需要在不断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总结艺术经验,实现西方文化形式与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想要顺利的实现这种趋势的发展和转型,需要做到两方面内容:1.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歌舞表演艺术充分的发展空间,给予其相关的优惠发展政策,同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降低歌舞欣赏艺术的表演门槛,促进歌舞艺术形式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国家需要对我国传统的歌舞表演艺术形式进行全面的保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行传统歌舞表演的艺术传承,促进这些文化艺术的长远发展;2.各相关艺术表演团体以及民间艺术文化表演团队需要加强合作,不断增加对歌舞表演艺术的宣传和推广。事实上,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相关文化部门就已经联合电视台进行了关于歌舞表演艺术的宣传节目,以集中、全面、多元的角度,充分向全国、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歌舞文化。近年来,各种智能移动设备以及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又为歌舞表演艺术形式提供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的宣传平台和途径。

(三)题材的不断丰富化以及表现手法的不断创新化。歌舞表演艺术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突出特点表现文通俗易懂。在新时期内,想要实现歌舞表演艺术的繁荣发展,就要深入的挖掘并利用这种优势,在展现的题材上,歌舞表演艺术需要不断突破以往的局限,更多的以人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作为艺术题材,这也就是目前经常听见的“接地气”,只有如此,才能让观众了解到歌舞表演与时俱进的特点,更加深入的感受到歌舞表演的魅力。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60诞辰之际,相关主创单位为了创作出一场与当年“东方红”一样轰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主创单位调集了中国目前最优秀的演出团体与教学机构,如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总政歌舞团、海政歌舞团、空政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共同出演。这场演出气势磅礴、耗资巨大、规模空前,体现了中国歌舞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旷世之作。与此同时,我国歌舞表演的恢弘壮阔充分的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使人们为之叹服。除此之外,歌舞表演艺术想要持续获得良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勇于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在原有展现形式的基础之上,不断吸取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的长处,融会贯通,完成表现形式的创新。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在2003年突破传统表演方式,在音乐元素、舞蹈动作及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成功地导演并创作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在2009年,杨丽萍又亲自编导并主演《云南映像》的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再获成功。可见在当今社会,只有勇于求新、求变,才能在艺术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据优势。

二、歌舞表演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根据上述对于歌舞表演艺术形式未来阶段内的发展形式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我国所需要的歌舞表演人才既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又必须同时具备表演其他艺术形式的才能,总之就是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

目前,我国的歌舞表演艺术者大多以学院派专业化人士为主,此类型人才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具有极高的专业度,在某一领域均可能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而我国的歌舞表演人才培养形式也以专业化培养为主。仅声乐艺术就涵盖了西洋美声、中国民声、原生态以及通俗等唱法。舞蹈教学又分为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外国芭蕾舞、现代舞、社会舞蹈等多个专业。然而,歌舞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表演者必须恰到好处的把握和研究各种研究对象,因此在未来阶段内,相关艺术院校在进行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必要扩展课程内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争取更多参与舞台表演的机会,实现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完美结合。

第4篇:表演的艺术形式范文

【关键词】声乐;艺术;唱法;跨界

从跨界音乐的字面意思来看,它就是通过结合不同音乐艺术形式,朝着更有个性的方向发展,让艺术的表现力逐渐增强,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听觉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声乐艺术也在朝着多样化的角度出发,在艺术跨界形式展现中,声乐通过改变传统的表演形式,结合全新的艺术表现,焕发出鲜明的色彩。

一、跨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因为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方式的发展,促进表演艺术家从声乐的角度对唱法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开创更多具有表现力的演唱方式,促进演唱风格的发展。同时,表演艺术风格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进步,伴随着演唱方式的发展,两者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促进了跨界现象的产生。跨界现象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结合时代对审美观念的需要,在当今声乐艺术的发展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使声乐艺术焕发新的光彩。跨界现象能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声乐艺术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在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中,促进了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跨界美声的发展及演唱类型

利用声乐艺术进行演唱是当今跨界现象的主要特点,而跨界美声在跨界现象的表演中,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跨界美声就是通过美声的演唱形式和其他艺术表演相结合,促进美声唱法的不断发展和改善。在进行美声唱法的表现中,通过不同的结合方式,更加能够展现出其他艺术的特点,进而融合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跨界美声的演唱主要是通过美声对古典音乐以及民族音乐的结合,在长期的音乐历史发展中,美声演唱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演唱特点。但因为美声演唱主要利用艺术家对音乐的发声掌握,偏重典雅音乐,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差很远。在这种情况下,通俗的演唱方式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广泛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美声演唱逐渐和通俗的演唱方式结合,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本土的元素。从演唱发展的角度来说,在美声的跨界艺术中,美声通过与通俗演唱方式的结合,改变了以往复杂的发声方式,在民族演唱艺术中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现,在历史的大潮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时代特色的跨界美声。

三、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健和王勇在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开始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跨界的尝试。王勇主要擅长日本流行音乐,而崔健主要擅长民族音乐,他们在以后的长期合作中逐渐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开始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假行僧》这首歌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歌中充满了民族音乐的曲调,具有鲜明的表现力,而歌曲的前奏通过悠扬的音乐展现了丰富的民族音乐色彩,确定了整首歌的曲调。而在表现特点上进行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在整体歌曲的基调中通过鲜明的民族音乐表现,带动了副歌中流行音乐的开端,以和谐的伴奏形式来展现出乐曲的主调,在高潮的部分以连续扫弦的形式进行演奏,使整体歌曲体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整体的音乐以平滑的韵律为主调,在民族音乐的曲调风格中进行体现,通过变奏的形式来突出展现歌曲的艺术形式。民族音乐结合日本流行音乐的风格,体现出异域生活中悠扬的基调,更能够展现出流行音乐极富表现力的特点。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结合,体现出当今时代较为浓厚的民族特点,在中国强烈的艺术多元化发展中,体现出民族音乐发展的主要形象,在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又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是当今时代的特色所在。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跨界声乐艺术的发展能够充分让人们感受到声乐艺术的与时俱进,在时展的大潮中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音乐表现的基础上同时兼容并蓄,结合不同的音乐演奏形式进行创造。同时也兼具有多位艺术家的倾力奉献,在现今多种艺术表现混杂的情况下,不断融合更多具有鲜明特征的声乐艺术,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杨莉丽.唱法跨界问题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J].黄河之声,2016,(17):93.

[2]王贞.浅论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的问题[J].戏剧之家,2016,(23):60.

[3]李蓓.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的问题分析[J].戏剧之家,2015,(20):86.

第5篇:表演的艺术形式范文

沙画 沙画表演 创意 艺术

沙画的表演,现如今主要用在婚礼和大型晚会及周年庆典的活动现场中,这种由沙艺表现形式、绘画基础能力、表演动作形式、镜头衔接运用、灯光相互配合、音乐节奏把握等于一体的表现形式让人夸夸决口,触目惊心。沙子是流动的,细小的微粒,它需要用十个手指共同运用去描绘出美丽的画面。在沙画师表演的过程中,绘制之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手指和手掌的力量控制很难掌握,所以沙画表演艺术既考验了人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考验了人的心理素质。

一、沙画表演艺术的起源

国外沙画创始人匈牙利艺术家Ferenc Cako(弗兰克・库科)的作品《伊甸园》和乌克兰大师Simonova(谢尼・西蒙・诺娃)的关于二战的著名作品,这部作品是她全部的情感和绘画技术于一体地呼唤着世界的和平,整个作品令人震撼,具有非常大的感染力,整场作品表演完后,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群众,使观众热泪盈眶,把沙画的精髓表演的淋淋尽致。当沙画艺术这种神奇的表现形式炫目在中国人的眼前时,让中国现当代的许多沙画师都铭记于心,因为那种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形式使人震撼,带给人们从未见过的视觉、听觉的综合效果。

在中国沙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只是由于当年中国的技术的落后,传播的不够广泛,直到21世纪由国外沙画师的引进到中国才开始流行起来,现如今中国已经出现许多沙画大师,如苏大宝,他的沙画作品意境优美,使人陶醉在艺术之中;高赞民的沙画表现形式变化多样,使人具有震撼吃惊的效果,还有许多沙画师都在默默无闻地做着令人震撼的作品。普普通通的一把沙在沙画师手中就成了一门艺术,随着音乐的节奏在灯光下闪现出了中国古老文明雄伟的建筑物,锦绣中华绚丽的山水风景,幸福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一幅幅画面不到五分钟都快速地闪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奇妙而梦幻的沙画表演艺术形式。

二、沙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及未来发展

1.沙画表演及沙画表现形式的内涵

沙画表演是通过沙子、灯箱、灯光、摄像机、大屏幕等工具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用沙子在灯箱上面的玻璃作为画布,手中的沙作为笔墨,灯光作为颜料,虽然沙画艺术是不能保留瞬间的艺术作品,但是它产生丰富的图案是可以根据摄像机来保留的,同时可以通过数据线把画面传输到LED(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上,这种丰富变化的画面效果令人震惊。

2.沙画表演的可持续发展

沙画表演是未来艺术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新时代的思想文化都在追求“潮”的脚步,这里说的“潮”主要代表着新时代的流行趋势,新形式的创意思想,新模式下的前卫理念。现在许多婚庆典礼前用沙画表演来表达新人的恋爱旅程,在商家的开业庆典宣传产品的独特性来吸引顾客的眼球,在联欢晚会上用沙画表演来表达神圣时刻的到来,等等。沙画表演形式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各行各业都可以用瞬间的创意形式来表达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在未来的道路上沙画表演空间发展巨大,同时也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三、沙画表演艺术在社会上的认知

1.对社会人士认知沙画艺术的重视观念

当代社会还有许多地区不是很发达,当然对沙画这门高尚的艺术形式也不是很了解,并且有些地区对沙画表演的炒作价位很高,导致普通百姓不能接受,在中小城市中沙画师表演的机会也少了许多,所以很难传播到群众当中,因此沙画表演在市场上就难以立足,并且有些非绘画专业人士也参与到沙画的行业当中,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扰乱了市场的质量。新兴的艺术是依托完美的创意表达和社会人士之间的相互传播,才能把新兴的艺术发扬光大。

2.沙画表演艺术的魅力

沙画现场表演不仅仅是观众眼中短短几分钟的艺术,它既锻炼了沙画师的心里素质,而且还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享受。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缓缓地音乐节奏想起,沙画师伴随着音乐与手里的细沙同时舞动起来,时而舒缓如梦如幻,时而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得急促如狂风暴雨般的猛烈,这就是沙画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让沙画表演传播的速度很快,因为每个人看到如此奇幻的场景都会铭记于心的。要想提高沙画表演的广度、宽度,主要是沙画师的本职水平和市场经纪人的宣传力度。

沙画表演艺术具有神奇而使人幻想的艺术魅力,在一瞬间闪现在人们的眼前,手指的挥动让人产生奇妙的幻想,在人们不注意的一瞬间又产生了另一种图案,沙画的魅力就是这样的美妙。

四、社会人士了解认识沙画表演的传播途径研究

1.构建崭新的沙画表演传播模式

一把沙一个世界,正如2008年奥运会上的《沙画篇》用细沙如蒙蒙丝雨般的沙粒落地,呈现出丰富奇妙的画面,让在场的观众陶醉在梦幻般遐想的世界里,虽然短短的几分钟,但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同时也带动了现代的许多沙画师的诞生。沙画表演这一新兴的艺术应用在许多作品里,其中在广告的作品中也重要的体现出来,在新颖的广告作品中能够以艺术的形式来传播产品的信息,新鲜的事物、新鲜的形式总是会第一时间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广告的宣传力度,达到了商业信息的传播和商家的功利目的。如《奥迪汽车沙画广告》中完美的镜头,高超的沙画造型艺术,声音与镜头相互配合的电脑技术,每一帧都表现的淋淋尽致,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2.培养社会人士对沙画的认知能力

各行各业无论什么产品,要想销量好首先就得让人们知道、了解,其次是产品的质量和独特的功能,当然沙画这门艺术也不例外,销售是传播最重要的模式,要想销售的好也缺不了营销策划方面。沙画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的提升,渐渐地将会充分发挥沙画师在人群中的传播力量,努力挖掘影响沙画的动机因素,培养人们的思想观念。

五、结语

沙画表演艺术虽然看起来简简单单,但实际上沙子在手中是非常难以控制的,现场表演的不可重复性、不可修改性的难度也考验着沙画师的水平。让人们更了解沙画这一浪漫美好的艺术表现形式,让现场观众进入梦幻般的感觉和从未享受过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克成.一沙一世界――论秩序感在坛城沙画艺术中的应用.文学与艺术,2011,(6):72-73.

[2]高兰芳.流动的艺术――论沙画表演瞬间的沙画表演艺术,文海艺苑,2010,(6):9-10.

[3]徐天娇.我的梦想――沙画表演师,文明风采,2011,(11):58-59.

[4]曹世铎.对于卡洛琳丽芙“沙画”的研究,魅力中国,2011,(14):292.

第6篇:表演的艺术形式范文

关键词;戏曲 表演 虚拟性

中图分类号:J614.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戏曲表演的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同人民群众保持了广泛的联系,因而反映了人民的审美要求,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且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体系。戏曲表演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的表演。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戏曲程式化、戏剧化的歌舞表演,综合运用“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等多种表现手段以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戏曲的艺术语言多种多样。就艺术的假定性来说,凡艺术皆有程式,由于艺术家运用的物质材料性质不同,艺术语言不同,民族风格不同,就使所反映的客观生活的形貌也不相同。通常所说形似神似之别,写意写实之别,虚拟摹真之别等等,就是客观生活经过不同艺术手段、不同艺术方法和不同观点在创作上的表现,从而也有了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程式。

中国戏曲艺术对戏和生活之间两者关系的认识是有其独特性的,即戏是生活的虚拟。虚拟是产生戏曲程式的理论根据,程式是虚拟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表演技术格式。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皆有程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制约着戏曲形象创造的一切方面,也贯串于舞台演出的结构体制。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一种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一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从这一点说,程式是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艺术语汇,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的表演艺术。超脱的舞台时空观是戏曲分场体制的前提,虚拟手法则是体现分场体制的手段。然而,虚拟手法的作用又不仅仅在于使时空变化的流动灵活,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在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虚拟的主要精神,是写景与写情、写人的浑然一体。这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状物抒情,情景交融。其特点是:演员以虚拟手法描摹客观景物形象,又在这种创造中观照自己,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自我感觉,凡登山、涉水、行船、走马等虚拟动作莫不如此。戏曲虚拟的景不能独立于演员之外,而是如人之形影不离,表演休止,景亦消逝。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种表演,不单单是把自己的动作去虚拟什么对象,而是借剧中描绘之景,以诉自己别有感触的心情。虚拟手法充分利用了舞台的假定性,但戏曲舞台的假定性又有自己的特点,所谓舞台的真实感和自己特有的假定性不能分开。舞台是空的,戏是假的,可是假戏必须真做,虚拟表演的动作越准确,结构越严谨,越符合生活的逻辑,就越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戏曲表演中,时空的虚拟,自然环境的虚拟,物体的虚拟,人物动作的虚拟等,都是基于舞台假定性这一戏曲的基本特性的。虚拟是戏曲假定性的核心,是戏曲时空观的主要体现。戏曲的虚拟动作是戏曲表演区别于其他戏剧流派的主要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把生活和艺术划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范畴,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造的过程即有实生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用虚来表现实得过程。为什说艺术是虚?这是由戏曲意像创造的独特性所决定的。正因为戏曲艺术认为艺术并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用来表现艺术创造者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也就是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是经过艺术家改造过的生活,是在生活之实的基础上溶入了艺术家之意的结果。就戏曲艺术来说,没有实生不出虚来,没有虚不成其为艺术,因此戏曲是在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虚有实来,这一戏曲美学思想指导下来形成特殊的戏曲舞台艺术真实的概念的。“虚从实来”(艺术创造以生活真实为依据)。“实为虚在”(现实生活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源泉)。这样的美学原则,就决定了戏曲艺术在表现生活时,必须采取借假演真,在戏曲艺术创造中演员与观众徘徊于实感与幻觉之间,形成了一种意化的生活幻觉。演员半真半假的演,观众用感觉联系的方式看,形成了一种程式的间离性与传神的幻觉感结合。

在戏曲舞台创作中舞台是被当做演出场所来理解和使用。舞台空间不表现为某一地,演员就在空舞台上进行创作。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就不在是空的了,或山,或河,或花园,或楼台......充满了不同的生活景象。这些景象是演员创造的结果,也是观众想象力作用的结果。戏曲舞台的虚拟性表演动作,带给戏曲的艺术创造和艺术处理以极大的自由。它可以使艺术家在形式上进行最大限度的加工,装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创造。

戏曲观众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叫,“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就证明了演得真了,就能使观众对生活产生联想,也就能唤起观众的生活幻觉。戏曲中人物情感的表现已不是生活真实的再现,而是追求一种特殊的艺术真实---像。只能模仿,不可全真。就如一幅对联所写的你一抢我一刀虽杀未恼,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一切艺术在表现无限丰富的生活时,既有自己的表现特长,又有着各种不同的限制,艺术作品给人提供的直观形象总是有限的。因此,艺术在表现客观对象时,必须要虚实结合。

第7篇:表演的艺术形式范文

关 键 词:钢琴艺术 表演 时代化 个性化 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 转贴于

“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 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 冯效刚 人民音乐 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 音乐探索 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 《卡里哥纳》H·里曼著 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 第4期

第8篇:表演的艺术形式范文

戲剧表演是指表演者在戲曲编排者的指导下,依据剧本内容,塑造出真实、典型、富于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戲剧以表演者自身作为创作工具,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表演者及创作人物形象,全部归结于表演者自身。在进行戲剧人物塑造时,表演者不仅需要通过外部形体、声音等进行剧情的诠释,更需按照表演程式的要求全身心参与创作,以实现舞台表演效果最优化的目标。

戲剧表演程式是一种源于生产、生活动作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即表演者将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动作进行艺术的加工与整理,使其更具美化、节奏化。戲剧表演程式的形成与发展经过观演双方的长期磨合,逐渐形成的相对统一、规范的舞蹈化动作模式,广泛适用于各类剧种的舞台表演中。程式化动作在舞台上的广泛应用,以及塑造人物时的生动性、形象性、客观性都奠定了其在戲剧舞台表演,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地位。

程式是人物塑造的依托

戲剧表演程式自社会生活中提炼而来,因而其在舞台表演中能带来强烈的表现力。为更好地运用程式塑造生动鲜活的戲剧人物,表演者只有长期坚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准确把握生活与艺术的内在联系,才能使通过表演程式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戲剧艺术性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戲剧表演程式普遍面临着发展中的困境,因而“吸取精华、寻求创新”成为戲剧表演程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由于过去生活元素的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新的生活元素又不断产生,并且日渐深入人心,戲剧表演程式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适时强化表演者对所表现时代背景的理解和感悟,还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戲剧表演程式的发展与创新中也要注意到这一客观艺术规律。这就要求戲剧表演者要坚持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悟彻如何运用程式表现生活。为此,戲剧表演者必须遵守两条基本原则,即“内容决定形式”与“从生活出发”。戲剧表演程式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现代美学与艺术理念,即戲剧表演不仅要满足舞台需要,更要效法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全面求索美学法则与艺术规律,进而创造完美的舞台表演效果和深入人心的舞台艺术形象。

程式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戲剧表演与影视剧相比,在舞台背景布置、配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戲剧表演往往是通过表演者的唱、念、做、打等相对简单、传统的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对于舞台表演者而言,表演程式是否真正做到位、发挥作用,将成为决定人物形象塑造是否获得观众认可的关键因素。

程式——把握人物特性的前提

在戲剧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其特定的性格,舞台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完全需要通过表演者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所处的环境的准确把握。作为戲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特性,其中包括人物的年龄、经历、性格、时代背景等,这是人物塑造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一个成功的戲剧表演者不论角色的主与次,戲份的多与少,都会在舞台表演中通过对于表演程式的完美展现,以及准确把握角色特定的性格与情感,并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表演。另外,在戲剧表演中,程式动作对于完善人物形象和提升人物亮点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程式——人物情感的关键

戲剧表演程式是规范表演者舞台表现的一个行业标准,它要求表演者通过“内在外化”的表现方法来刻画角色的艺术形象,使戲剧中的人物形象更贴近于日常生活,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扬。此外,戲剧表演中的人物塑造过程中,仅仅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表演者通过对唱腔的琢磨、雕饰;音色的浓厚、圆润;音调的高昂激越、跌宕起伏等艺术表现形式,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的刻画,也就是说通过表演程式塑造的人物形象要做到“有血有肉”。但是,在戲剧的表演程式中,内心活动必须通过外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完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戲剧表演程式与塑造人物的关键主要表现为:表演者通过内外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角色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融合、统一起来,进而实现听者动情、视者动容的表演效果。

程式——完成表演的先决条件

第9篇:表演的艺术形式范文

摘要:戏曲表演运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本文依据笔者多年表演经验简要阐述戏曲舞蹈的特点对戏曲表演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表演;舞蹈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独创的综合性及表现力极强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戏曲之所以有十分强大的艺术魅力,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艺术形式对我国古代传统艺术形式作了成功的吸收、应用、变革和发展。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达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动作体系和人体美学法则。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戏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舞蹈艺术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下边从三个方面阐述戏曲舞蹈的特点及重要性。

首先,戏曲舞蹈饱含精湛的舞台技艺。

很多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都会通过高超精湛的技术和技巧来表现的,戏曲舞蹈也不例外。表演者不但要懂得音乐,而且要能歌善舞。在平时训练舞蹈演员时,首要的是对每个舞蹈演员的腰、腿、臂等方面的基础力量和柔韧度的训练。这是做好一切舞蹈动作的基础。万丈高楼起于平川,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建设成坚固入云摩天大厦。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和研究,就不难想象出戏曲中的许多基本功就是舞蹈的模拟动作,象许多模拟动物舞蹈的姿势形态。例如:“扑虎、虎跳、穿猫、卧鱼、双飞燕、金鸡独立等舞蹈动作。这些都是结合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五法而创造的舞蹈表演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没有较扎实的腰、腿基本功是难以完成好的。腰、腿等方面的基础训练是要有一种不怕吃苦、不怕枯燥、刻苦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因为这是与人体的“极限”挑战。戏曲舞蹈要注重“手、眼、身、法、步”之五项动作要素的训练。“手”是形意的舞姿,是舞姿的最大拓展与延伸;“眼”是表演的灵魂,是角色内心活动的窗户,所谓手到眼到则体现出一种精神气质和动作韵味;“身”是体态,在动作中腰为行动的中轴,也是体现动作韵味的关键;“法”是度,是恰如其分,即多一分为过,少一分则不到位;“步”是舞姿形态变换的前导。

其次,戏曲舞蹈动静结合、节奏鲜明。

戏曲舞蹈动作的动静结合,节奏是分不开的重要因素。节奏是舞蹈动作构成的要素之一,鲜明的节奏感是戏曲舞蹈的另一突出特点。单说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所谓“做、打”实际上也就是戏曲舞蹈的表现。在戏曲表演中,例如扇子舞、袖舞、刀枪棍棒舞等都和舞蹈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亮相是表现戏曲舞蹈动静结合的特征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在一连串的读白唱段,或是一连串的武打动作之中加上一个亮相得以停顿,它不仅是演员表演的一个小小间歇,从欣赏的角度来说也能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效果。戏曲表演很重视角色和观众的头次见面,一个好的出场亮相外加独特的表演气质能马上抓住观众,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绪一目了然。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努力钻研,创造了一套较完善的表演体系与训练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与多种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潜移默化在艺术家的各个表演范式中,形成各种各样风格鲜明的表演流派,最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艺术它毕竟不是单独性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跟随着戏曲表演艺术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变化。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对节奏性要求很高,鲜明的节奏使舞蹈动作也变得更加具有节奏性。戏曲表演是以打击乐为主的伴奏形式,它要求招式分明,干净利落,动而不水,静而不呆,把“唱”“念”“做”“打”诸般艺术手段有机地统一到了一起,从而也加强了戏曲的戏剧性成分。

再次,戏曲舞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圆融、审美意境的一种不断追求。

戏曲舞蹈动作,讲究刚柔、虚实、开合的对立统一;左右手常分阴阳,而后归为一元;身体的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多为一实一虚。常常表现为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欲冲先避的运动规律,使动作看起来浑圆自然,将舞蹈的运动路线如行云流水般隐于它特有的“圆”美韵势中。除了要加强原有的基本功训练外,在对戏曲舞蹈演员训练时还要注意加强专业舞蹈艺术方面的训练。因为戏曲演员和专业舞蹈演员在训练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戏曲演员在舞台训练时要求“小而圆”的特点。专业舞蹈训练要求“开、绷、直”这三个主要动作特点,必须要求戏曲演员认识到戏曲舞蹈和专业舞蹈动作形态上的差异,在平时训练中一定严格按“开、绷、 直”的舞蹈特点去做,把自己从戏曲的“小而圆”的动作形态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形体特性,大胆创新,大胆吸收,使自己的形体、动作、姿态逐渐达到专业舞蹈演员的要求。戏曲艺术家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演员内在气质的美,同时要求演员创造人物形象时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不仅要神似,而且要形似。在戏曲表演过程中达到一种精神、气息和神韵的上、下、内、外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并一气呵成的艺术境界由于戏曲演员因分多种行当,各种行当和派别又有各自的表演程式和动作规范,比较自由,而且个人行为较多,在训练中不太讲究队形画面的变化,与专业舞蹈演员的分拨、分组注重队形画面的训练方法相比,就显出队形画面感较弱,尤其是在排演大群舞时,队形画面就不易整齐划一,舞台整体感较差。戏曲舞蹈的重要艺术功能之一,是营造典型环境,为演员的表演搭建有效的平台。

总之,戏曲表演艺术在时代变化的进程中慢慢兴起,舞蹈表演艺术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创造形成一整套表演程式和训练方法。从一个大的艺术史角度来观察,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位移中从独立而又辉煌的艺术巅峰逐渐滑落,被戏曲艺术兼容并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体。戏曲舞蹈的艺术功能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是与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创新同步的。戏曲要以舞蹈为辅助,舞蹈要以戏曲为依附,相互溶解,潜移默化,相互吸收,去糙留精。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以上只是从舞蹈的层面探究它的形态特征,正是许许多多不同层面的特点,形成了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戏曲演员的舞蹈训练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当代专业舞蹈艺术的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借以促进戏曲的发展,是当今戏曲艺术和舞蹈艺术的共同发展前景和方向。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以上只是从舞蹈的层面探究它的形态特征,正是许许多多不同层面的特点,形成了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作为一名从事戏曲文艺的工作者,笔者将继续新的探索,将戏曲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精粹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