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范文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精选(九篇)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第1篇: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21世纪初概念规划从特大型、省会型城市开始发展到中小城市,而且仍有继续向城市的某个开发_x、某个街区微观层次延伸的趋势。南京市广州路科技街基于概念规划功能定位确定了倡导科技产业的集群发展、引八紧凑街区模式的城市经营,强调科技又化与地域又化的结合满足环境容量的空间管治、注重特色的景观形象塑造等发展理念。

21世纪初概念规划从特大型、省会型城市开始发展到中刁\城市而且仍有继续向城市的某个开发区、某个街区微观层次延伸的趋势。南京市广州路科技街的概念规划、是概念规划在微观层次实践中的一次尝试,它将概念规划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1国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1.1概念知伐j的社会功能

概念规划的特证在于规划内容的概念性、规划性质的研究性、规划方案的框架性、规划功能的战略性与方向性,解决的是诸如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规模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及生态网络构建等有关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概念规划有着其它类型的规划无法比拟的优势

(1)分析视角的全局性,即从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着眼,将规划研究对象置于区域的大背景中,系统考察其功能定位及现在、未来可能}7竞争优势,从而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进行方向性把握。

(2)所指问题的根本性,即所针对、研究的问题大多是牵涉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具体层面的问题则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划入其它类型的规划的管辖范围

c3)对策方案的框架性,即概念规划仅指出城市朱来发展的战略性指导原则与可取的发展方向、模式、路径,提供总体的发展思路框架和策略导引、一般不涉及具体的建设方案与实施意见。 为此、概念规划强调理论依据的正确性与权威性、演绎推理的严密性与逻辑性、思维理念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方案成果的思辩性与可比r一生。一个好的概念规划、其新思维、新理念、新视焦、新方法等往往可使规划文本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此概念规划也往住成为一本解读历史、审视现状、预测未来的重要参考书

概念规划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其不仅仅适用于宏观层面的城市规划,同样也适用于相对微观的规划对象。例如、城市中的某个开发区、某个街区乃至于某条街道,也同样适用概念规划的方法、思维、理念等,它们通过概念规划可明确其功能定位,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战略,从而赋予传统意义上“感性,,占主导的‘物质性,,规划以更多理性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概念规划从宏观走向微观的历史性选择显然不是东施效肇式的无病。

1。2栩沦澎吠}j微观化的社会意义

面对瞬息万变的发展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无论是城市还是城市的某一组成要素(如开发区、街区等)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它们都在谋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战略与战术。因而在概念规划的功能得到社会认可后,这种规划手段和方法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被运用、推广与演绎的可能。至少,概念规划为突破物质性规划重感觉轻思维、重形态轻机理、重局部轻整体等的种种局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而概念规划自身的功能优势使其在向微观层次发展时首先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显而易见的社会意义。

2. 合与衔接的尝试

囚此,概念规划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论证广州路能否成为科技街及成为什么样的科技街j显然。这样的规划要求是传统物质性规划难以胜任的。

3广州路科技街概念规划的基本思路

广州路地处南京市中心城区,隶属鼓楼区,东起中山路路口,西至虎踞路路口,与上海路、宁海路、拉萨路、虎踞关交汇,全长2 .6 km是南京市东西向的重要通道。规划范围为沿路进深约60 m~150 m的街c,总用地面积约76万m=(图1)

为了满足委托方的要求,概念规划首先对广州路发展条件进行解读与p,j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定位从产业、空间布局、用地、文化、生态、景观等方面提出综合发展可能性及_其策略引导。

3 .1区域背景分析

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来临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长三角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南京‘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则为广州路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与10年前不同的是,拥有雄厚科技实力的南京已经在华东地区乃至中国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然而,分散的科技园模式使得南京缺少“聚核”不完整的产业链与低端的产业结构不能引导南京的科技产业向更高水平跃进。而珠江路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科技一条街”,所扮演的只是电子产品集散地及大卖场的尾色。囚此广州路科技街的战略定位必须超越珠江路的发展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南京中心区发展科技产业的重要空问载体,广州路应在此新的跨越中扮演更为重要的核心焦色。

3 .2区位与资源条件

3 .2,1优势

广州路紧邻南京市正在开成并处于快速

发展中的中央商务区—新街口地区且与其关系正日益从单纯的地域空间联系演化为功能联系。目前广州路与新街口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且受到新街口的辐射效应,并反哺”于新街口商圈,因此广州路有可能融入新街口的中央商务区并成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路东接珠江路—二者一起构成南京东西向交通的次干道。交通的对接也延伸、促进了二者在功能、产业等方面的对接.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为已有一定科技发展基础的广州路进一步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打造强势科技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部条件。

西连河西新城一河西新城作为南京朱来新cbd的所在地使与之相连的广州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将给广州路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河西开发的溢出效应也将使广州路西端的区位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北倚“科技群”—广州路北侧.n线聚集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并且科技型、知识型企业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而且高校、科研单位的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

绝佳的区位资源条件昭示着广州路科技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美好的发展前景。实际上,广州路两侧用地越来越多地受科技商ftjjn和生物医药等企业投资者的青睐就是一个朗显的信号吃图2)。

3 .2 .2不利条件

墨菲指数法分析表朋、目前厂州路正好处于新街口cbd的边缘地带依据核心一边缘理论,由于cbd的强力聚集作用,该区域内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会集聚于cbd核l’区域.而边缘地带则因与cbd的垂直差距而丧失应有的发展条件、这将使其考展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厂州路的科技、历史、又化、生态、环境等资源在缺三引力的条件下不能进行有欢的整台1各科研单位尤其是高校,虽具备雄厚的科研实为,但失多已将自己的科研行为囿于校园内.几平与外界没石什么联系,产、学、研无法实现良1生互动、严重制约丁已有“资源.,潜力的发挥和效益实现.进而造成潜在的“资源,,浪费.刀而使广州路处在cbd的阴影区中。

然而,随着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lv区也在扩容,而且中央商务区的功能也随着城市性质与功能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以高科技发展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南京的中央商务区中也应该为其准备足够的空间。)}近几年南京市建设重心的发展看,商务劝能区有向北发展的趋势,因此规划主动呼应城市空间的结构性变化,将广州路融才、到cbo中,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阴影区将有可能成为后发优势最明显的‘朝阳区”。

3 .3功能定位与布局

基于上述分析,规划将广州路的功能定位为;以科技商务为主,集科技孵化、科技展示、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具有高栩支文化与高品质生态、人文环境的特色街区,成为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南京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性景观一条街c图3,图4〕

这样的功能定位能否实现取决于规划目标在空间上能否得到实际的演绎为此,规划根据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态势.提出将广州路划分为3个功能区段:

c1)工t高科技产业区即中山路一上海路段。依托南京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同时考虑接受相邻珠江路的‘溢出效应”,将其功能定位为i下高科技研发、商贸与展示区,以实现与珠江路的产业链接.形成‘。链”式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力。

吃刃科技商务中心区,即上海路拉萨路段、以其现有的设施条件与核心地段的区位,拟规划建设成科技街的核心功能区,进一步强化科技街的中,服务功能、彰显科技街的开象、

(3)生物医药产业区,即拉萨路虎踞路段凭借该地段医院密集、生态环境良好的优}>拟培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区并以此为基础努为实现3个功能区段的对接与整台,真正打造成为一条功能完整内涵独特、品质高雅、环境宜人的现代化高科技街、闭基于功能定位的发展理念

4 .1科技产业的集群发展

根据功能定位,广州路科技街应强化集群发展模式、为此规划要求根据科技街三大功能分区进行用地置换,以便有尽可能多的空间资源实现科技关联产业的集群布局。考虑到软件开发企业与生物科技企业在土地利用上集约性高的特殊性,广州路的用地结构应引入工作单元组台模式.采用垂直式的空间布局,使企业集群发展获得更具体的指导

4 .2引入紧国菏区模式的城市经营

目前在广州路的用地结构中.科技用地比例很小.而居住用地吃二、三类居住用地)和商业门面房用地比重很大l台计约占l}0/n)甚至还有占很大比重的闲置用地吃约占6.5%)、还与科技街的功能要求明显不符,由此也导致其有限的空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对此.规划坚持丁功能导向的城伟经营理念,弓尹、了“紧凑街区”的用地模式对用地结构进行丁较大的调整,按照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强度全面提高丁建筑的高度与容斗率,提出丁厂州路科技街“上夭(提高建筑高度)入地心开发地下空i动、退居心住)进科(技)、退商(业)进绿(化)”的紧奏街区模式.以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c图5一图8)、

4.3强调不半吱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科技街不单纯是科技产业的空间载体,更需要创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科技文化基质作为核心支撑,因此广州路不仅应有科技街的‘开”、更应有科技街的‘·神”、广州路沿线分布着我国清末文学巨擎曹雪芹的故居、二战时期留下的拉贝故居、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画家龚贤的故居、为纪念我国唐代名臣和杰出书法家颜真卿而建的颜鲁公祠等历史又化遗存,这些都为科技街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为此,广州路需要将这些历史文化素材融入到科技街的空间、景观组织中,使现代科技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而有利于构建富有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科技街区〕

4.4满足环境容量的空间瞥台

广州路科技街的环境容量有限,因此为了营造适宜的精品环境。必负引入生态竞争的规划理念—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基质,对广州路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其与整体环境保持和谐统一规划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容量测评指标体系,借助空间管治的手段控制整冶开发力度与强度,对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绿色当量等按区段的功能要求提出规划控制指标,同时,为了弱化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考虑到高地价导致的高容积率、高覆盖率的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环境的损害,规划鼓励对地面绿化与街区小广场实行“城市补贴’政策,同时对广州路沿线分布着的清凉山、鸡笼山、五台山、乌龙潭等亲绿”“亲水”空间进行开敞式的系统梳理,为提升科技街环境容量保留不可或缺的生态基质

4,5注重特色的景观形象塑造

优美的街区景观是彰显科技文化的外在要求,因此在分析南京城市中心区cbd建筑广州路科技街概念规划的缘起一般源于特殊特殊的积累成就一般。广少}{路是一补一般意义上的“特殊、’。

广州路的特殊性在于其在10多年前的规划中就被定位为‘科技街”。当时的南京市政府为了加速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决定将3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御道街、珠江路和广州路规划建设成‘南京科技一条街’,作为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窗口当时3条道路的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然而1a多年之后的一今夭珠江路已经从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城市道路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拥有“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美誉的、电子科技一条街”,在整i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厂市场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之下,广州路就相1[l见拙了。因此,如何整台广州路的空(司资源与科技资源就成为打造科技街战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对于委托方南京大学—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领导来说对南京布‘广州路科技一条街进行规划整治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实施性物质规划可做成一个控制性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甚至直接做成一个城市设计以便付诸实施。然而,委托方却要求先做一个战略性的概念规划,以对广州路科技街进行全面的科学定位尔后再做实施性修建规划。事实证明、委托方的深谋远虑在将概念规划直接推向物质规划领域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次难得的具有挑战性的规划机遇—对微观层次的概念规划与实施性物质规划的契景观与城市天际线的基础上,根据广州路自身已有的景观特色,围绕“三段、四个要素、六{、重要节点”的功ul.与景观要求,规划将其定位为“南京新世纪标志性的特色景观街区”。由此规划对道路绿化、建筑风格与建筑界面、标志性建筑的位置,体量、广告、,{、品、色*:等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要求强调‘轻吸盈)、透叱明)、淡交雅)”的整体建筑风格、同时根据科技功、员的生活、工作特点。注意增加、‘灰空间”与公共交流空间以保持街区景观与城市中心区景观及街区内不同劝能区段景观的协调与纸一、连续与完整。

除此之外,规划还对发展时序、开发管理模式、城市补贴与政策制度配套等万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增强概念规划的引导性与可操作性,实现与后续建设性整治规划设计的顺利对接。

第2篇: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范文

2009年底大盘震荡下行,进入2010年则出现加速下跌格局,股市仍是“寒多暖少”。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区域炒作逆势上演,已批准和传闻中即将被批准的区域规划,以及各区域中的龙头股,像一面面小旗,遍插在中国地图上。

一句调侃区域板块疯狂的流行语因此在股市流传,叫“哥炒的不是股票是地图”。但3月份伊始,相关区域个股集体回落,仿若“高处不胜寒”,区域板块的寻宝游戏还能持续多久?真正的区域主题后市机会在哪里?

追寻区域神话

最先启动的是海南板块。去年11月初,海南高速率先从粘合的均线中跳出,以连续且不断放大的阳线,迈着坚定的步子上扬。同时,罗牛山、罗顿发展、正和股份、ST东海、ST筑信等个股也结束长期盘整,强势上涨。进入12月份,海南板块开始整体进入调整期,但当时本刊却以《王亚伟潜伏海南高速的猜想》为题,提示在国际旅游岛规划强烈预期之下,海南板块的整体性投资机会。果不其然,当月下旬海南板块一半以上的股票开始飙涨。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该板块个股经过短期调整后被疯狂拉升,涨势一直延续到2月上旬。

区域主题如花儿般绽放,疑似春天将到来。2月22日、23日是春节后的前两个交易日,虽然,大盘收出了两根阴线,但是三木集团、漳州发展、中国武夷等个股却连续以涨停报收,带动整个海西板块走强。随后,广西板块、川渝板块持续走强,尤其重庆路桥、重庆港九、四川路桥、四川成渝等个股在成渝经济区规划的预期下强势飙升,非常抢眼。与此同时,前期涨幅较高的新疆和板块也再度活跃,新疆城建、新疆天业、发展等表现不俗。前期被炒到峰巅的海南板块也并没有归于沉寂,ST筑信再创新高,其他个股或横盘整理,或在下跌中抵抗性反弹拉出大阳线。

新疆和两个自治区的区域发展规划被证实上报到国务院,两地个股与海南板块频频联动,三轮上涨中惺惺相惜。回顾区域主题的此轮炒作。自去年11月份以来,区域概念在张弛有度间彰显着魅力,在大盘弱势中提供了诸多投资获利机会。而在今年两会期间,利好频出,前期调整充分的新能源、农业等板块个股轮番走强,区域概念股仍保持强势者寥寥可数,出现整体性回落。

解析区域神话

有市场人士认为,区域主题个股盘子小,在去年股市整体上涨中又处于滞涨之列,所以很容易被资金看重拉抬。从股本指标看,区域主题涨势抢眼的个股中,多数的流通A股股份在2-5亿股之间,相对于大盘蓝筹股的流通盘来说,盘子确实不大。

但多个区域板块的几十只股票,集体受到资金的追捧,不可能完全由盘子大小决定。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区域主题直接的催化剂是国务院频频出炉的区域发展规划,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中国宏观经济空间上的结构调整,随着具体政策落实,区域主题的实质性利好也会在资本市场逐步兑现。

政策刺激才是区域主题神话的主动力。2009年,国务院一口气批准了10个国家战略级别的区域发展规划,在中国经济史上实属罕见。今年1月初,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3月初重庆获准设立保税区,成为内陆第一个保税区。每个区域规划都催生出股市的投资机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意见,则在市场表现疲弱时,分别引发了两波惊天动地的区域主题投资行情。

市场炒作的就是预期,区域“规划”或“意见”都需要具体的配套政策支持,那时候才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实质性利好,而市场则是把这些利好提前兑现,用股价阐释“前景”。据专家预计,海南建成国际旅游岛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其前景和建设中的投资机会不言而喻,相关概念股被爆炒就是得益于“前景”的支持,并由此引发了股市区域概念遍地开花的壮观景象。

资料显示,从2007年开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GDP增速开始超过东部沿海。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中,沿海产业升级,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资源和财富在全国流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区域经济体间均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必备,区域间的铁路、公路等交运需求也面临升级。

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而言,在推动中西部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大背景下,金融危机恰为我们提供了“调结构”的机遇。同时,去年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消化,宏观经济空间上的结构调整显得愈发重要。

下一个神话在哪里?

区域主题还可以炒多久?

“两会”之后的市场热点也许将会转换。从时点上看,短期内一些区域概念股股价已经是高处不胜寒,但市场仍在期待下一个爆发性的投资机会,等待新疆、、川渝等相关区域规划出台。

放眼中国改革开放史,在空间上最先是用四个经济特区打开开放的“窗口”,接着是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带动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然后是开放沿江、沿边、沿线……现在搞区域规划实则是打造多个经济增长极,在“经济圈”内精化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这里不会缺少“神话”, 从中长期看,区域规划的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建设周期也非一朝一夕,区域主题仍将是市场持续炒作的题材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辽宁沿海规划中“五点一线”的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添动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主要优化山东沿海的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扩大了长三角的经济辐射能力,海西经济区有效衔接长三角与珠三角。横琴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第三个部级新区,它将成为带动珠三角、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北部湾经济区会带动“两广”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勾勒出了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促进西部地区崛起规划让中部六省的崛起进入独立、系统的新阶段,重庆是沿江开发西部的桥头堡,新疆、、成渝经济区的相关规划也呼之欲出。

从近期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区域发展,基建先行。每个区域规划出台,涨势最好的就是当地的基建股和建材股,作为“区域之桥”的高铁行业则是另一条投资逻辑。区域发展将带来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内需消费的投资逻辑将得以实现,商业零售股、休闲旅游股等将受益。同时,区域开发还将带动能源、资源、机械设备、化工、食品制造等行业的发展。海南板块创造的神话也许难以再复制,但多个区域行情仍然值得期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诸多个股股价对利好已经反应得比较充分,但新疆板块资源优势还会继续演绎,因为尚未正式出台的新疆区域振兴规划仍给人们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据传该规划的重点就是支持能源、旅游、钢铁、新型农业和循环经济。

滨海新区已经正式挂牌,却还没有表现出当年的“浦东效应”,相信整个天津板块并不会长期沉寂,该板块多家上市公司手握资源多多,在近期区域概念的炒作中,泰达股份、津滨发展、滨海能源等个股已经崭露头角,天津板块或在沉默中爆发。

世博会的脚步将至,上海本地的消费和旅游概念股就要兑现实质性利好,长期的经济效益明显,且兼具迪斯尼概念、“双中心”题材等,上海本地股值得长期挖掘。

四川链接陕、渝、藏等地,贯通西部,极具区位优势,旅游、矿产资源丰富,川渝板块将成为贯通西部的核心增长极。被誉为“金融市长”的黄奇帆将进一步推动重庆国企的证券化进程,并购重组仍将继续。《成渝经济区域规划》也在编制,“1小时经济圈”等具体实施,将带动路桥、建筑建材、装备制造、农业、电力、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这样说,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图业已成型,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辽宁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海南国际旅游岛将沿海区域开发连成一片,形成了“三大五小一海岛”的开发格局。

一场气势磅礴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拉开大幕,相信继续落实的政策将在资本市场上不断激起新的浪花。

私募看区域板块掘金

上海鑫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迈克・吴:

不能突破3100点,也没有有效跌破2960点,这是典型的震荡行情,就是说大家都在“没方向中找方向”。投资者在这时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瞎折腾。市场总的机会是留给股神的,陷阱是留给普通人的。我是普通人,虽然不见得能把握住机会,但也不会去跳陷阱。我还是坚持以往的观点,如果盈利大幅度加速的上市企业没有赚钱效应,我们就不投资A股或少投。机会只在具有股价不断创新高、上市企业2009年度盈利呈加速度上升、2010年度不受经济转型影响的行业。我们目前仓位只有20%,其中10%还是被封盘在那里的,现金是80%。

震荡市任何谣传,不管真假,都会引起大跌或大涨,但市场的越来越“紧缩”已成为一个大方向,这就等于从根本上给资本市场的走牛念起了“紧箍咒”。

当前行情重心向下的形势,不会因为“两会”而从本质上有所改变。

君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军:

从去年持有推高策略逐步转换到今年波段轮动策略,表现在盘面上就是上涨时间越来越短、热点转换越来越快。这种风格的转变,反映出市场总体信心不足,并表现为走一步、看一步的谨慎心态。

虽然“两会”的各项提案或议案带来的各种概念大多已被市场所预期,比如区域经济、农业和新能源等,但可能仍有部分未被市场反应的“两会”概念将带来板块的短线机会,如科技、文化教育和振兴旅游等,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短期热点。

部分区域板块整体风险已大,但是仍有部分区域值得关注,比如上海世博会带来的上海本地股的机会、亚运会带来的广州板块的机会等。我最看好重组板块。在震荡市中重组板块的抗跌性突出,重组题材带来的想象空间能有效抗御大盘的系统性风险。我们目前维持7成的仓位不变,如果市场持续回落,我们将考虑加仓重组股和世博概念股。

文渊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沈渊文:

2010年将是政策密集出台之年,也将是低碳经济的起步提速之年。

在120周均线还保持下行趋势的前提下,市场是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大级别行情的,只有经过充分震荡整理之后,市场才有可能产生扭转120周均线趋势的力量。

“两会”后产业政策的陆续落实,将成为行业热度延续性的推动力,譬如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振兴规划、相关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产业配套财政与税收政策细则、建筑节能补贴方法、节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标准、个人消费者购置节能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法,等等。

交通运输、信息服务、餐饮旅游、农业、房地产仍有投资机会。目前我们仓位在半仓上下,不预备做减仓操作。

上海私募人士周海军:

许多板块个股涨幅已大,我们认为,“两会”期间众多提案和议案对于今后的证券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虽然许多提案和议案我们还未看到具体内容,但它们关注最多的可能还是有关民生的问题,如住房问题、环境保护、医改问题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A股相关板块及个股的走势。

我们的看法是,3100点阻挡不了A股市场上行的道路。游资及私募将会在区域经济板块中贯穿一年的轮炒,也就是说,今年区域经济板块将会有一年的波段行情。

近期金融、地产股主力增仓买入迹象明星,中短期有交易性机会,大盘下跌时是很好的低吸机会。区域经济板块一旦出现明显的大幅回调,也可以介入。我们仓位比较高,重点是区域经济和央企重组板块,2010年的央企重组是大机构的重中之重。

*原载《每日经济新闻》,本刊编辑整理。

虎年春节后,股市上区域主题的炒作进入白热化,区域概念个股轮番上涨,有的区域板块甚至一度集体涨停。

2009年底大盘震荡下行,进入2010年则出现加速下跌格局,股市仍是“寒多暖少”。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区域炒作逆势上演,已批准和传闻中即将被批准的区域规划,以及各区域中的龙头股,像一面面小旗,遍插在中国地图上。

一句调侃区域板块疯狂的流行语因此在股市流传,叫“哥炒的不是股票是地图”。但3月份伊始,相关区域个股集体回落,仿若“高处不胜寒”,区域板块的寻宝游戏还能持续多久?真正的区域主题后市机会在哪里?

追寻区域神话

最先启动的是海南板块。去年11月初,海南高速率先从粘合的均线中跳出,以连续且不断放大的阳线,迈着坚定的步子上扬。同时,罗牛山、罗顿发展、正和股份、ST东海、ST筑信等个股也结束长期盘整,强势上涨。进入12月份,海南板块开始整体进入调整期,但当时本刊却以《王亚伟潜伏海南高速的猜想》为题,提示在国际旅游岛规划强烈预期之下,海南板块的整体性投资机会。果不其然,当月下旬海南板块一半以上的股票开始飙涨。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该板块个股经过短期调整后被疯狂拉升,涨势一直延续到2月上旬。

区域主题如花儿般绽放,疑似春天将到来。2月22日、23日是春节后的前两个交易日,虽然,大盘收出了两根阴线,但是三木集团、漳州发展、中国武夷等个股却连续以涨停报收,带动整个海西板块走强。随后,广西板块、川渝板块持续走强,尤其重庆路桥、重庆港九、四川路桥、四川成渝等个股在成渝经济区规划的预期下强势飙升,非常抢眼。与此同时,前期涨幅较高的新疆和板块也再度活跃,新疆城建、新疆天业、发展等表现不俗。前期被炒到峰巅的海南板块也并没有归于沉寂,ST筑信再创新高,其他个股或横盘整理,或在下跌中抵抗性反弹拉出大阳线。

新疆和两个自治区的区域发展规划被证实上报到国务院,两地个股与海南板块频频联动,三轮上涨中惺惺相惜。回顾区域主题的此轮炒作。自去年11月份以来,区域概念在张弛有度间彰显着魅力,在大盘弱势中提供了诸多投资获利机会。而在今年两会期间,利好频出,前期调整充分的新能源、农业等板块个股轮番走强,区域概念股仍保持强势者寥寥可数,出现整体性回落。

解析区域神话

有市场人士认为,区域主题个股盘子小,在去年股市整体上涨中又处于滞涨之列,所以很容易被资金看重拉抬。从股本指标看,区域主题涨势抢眼的个股中,多数的流通A股股份在2-5亿股之间,相对于大盘蓝筹股的流通盘来说,盘子确实不大。

但多个区域板块的几十只股票,集体受到资金的追捧,不可能完全由盘子大小决定。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区域主题直接的催化剂是国务院频频出炉的区域发展规划,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中国宏观经济空间上的结构调整,随着具体政策落实,区域主题的实质性利好也会在资本市场逐步兑现。

政策刺激才是区域主题神话的主动力。2009年,国务院一口气批准了10个国家战略级别的区域发展规划,在中国经济史上实属罕见。今年1月初,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3月初重庆获准设立保税区,成为内陆第一个保税区。每个区域规划都催生出股市的投资机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意见,则在市场表现疲弱时,分别引发了两波惊天动地的区域主题投资行情。

市场炒作的就是预期,区域“规划”或“意见”都需要具体的配套政策支持,那时候才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实质性利好,而市场则是把这些利好提前兑现,用股价阐释“前景”。据专家预计,海南建成国际旅游岛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其前景和建设中的投资机会不言而喻,相关概念股被爆炒就是得益于“前景”的支持,并由此引发了股市区域概念遍地开花的壮观景象。

资料显示,从2007年开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GDP增速开始超过东部沿海。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中,沿海产业升级,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资源和财富在全国流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区域经济体间均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必备,区域间的铁路、公路等交运需求也面临升级。

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而言,在推动中西部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大背景下,金融危机恰为我们提供了“调结构”的机遇。同时,去年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消化,宏观经济空间上的结构调整显得愈发重要。

下一个神话在哪里?

区域主题还可以炒多久?

“两会”之后的市场热点也许将会转换。从时点上看,短期内一些区域概念股股价已经是高处不胜寒,但市场仍在期待下一个爆发性的投资机会,等待新疆、、川渝等相关区域规划出台。

放眼中国改革开放史,在空间上最先是用四个经济特区打开开放的“窗口”,接着是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带动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然后是开放沿江、沿边、沿线……现在搞区域规划实则是打造多个经济增长极,在“经济圈”内精化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这里不会缺少“神话”, 从中长期看,区域规划的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建设周期也非一朝一夕,区域主题仍将是市场持续炒作的题材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辽宁沿海规划中“五点一线”的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添动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主要优化山东沿海的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扩大了长三角的经济辐射能力,海西经济区有效衔接长三角与珠三角。横琴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第三个部级新区,它将成为带动珠三角、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北部湾经济区会带动“两广”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勾勒出了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促进西部地区崛起规划让中部六省的崛起进入独立、系统的新阶段,重庆是沿江开发西部的桥头堡,新疆、、成渝经济区的相关规划也呼之欲出。

从近期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区域发展,基建先行。每个区域规划出台,涨势最好的就是当地的基建股和建材股,作为“区域之桥”的高铁行业则是另一条投资逻辑。区域发展将带来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内需消费的投资逻辑将得以实现,商业零售股、休闲旅游股等将受益。同时,区域开发还将带动能源、资源、机械设备、化工、食品制造等行业的发展。海南板块创造的神话也许难以再复制,但多个区域行情仍然值得期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诸多个股股价对利好已经反应得比较充分,但新疆板块资源优势还会继续演绎,因为尚未正式出台的新疆区域振兴规划仍给人们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据传该规划的重点就是支持能源、旅游、钢铁、新型农业和循环经济。

滨海新区已经正式挂牌,却还没有表现出当年的“浦东效应”,相信整个天津板块并不会长期沉寂,该板块多家上市公司手握资源多多,在近期区域概念的炒作中,泰达股份、津滨发展、滨海能源等个股已经崭露头角,天津板块或在沉默中爆发。

世博会的脚步将至,上海本地的消费和旅游概念股就要兑现实质性利好,长期的经济效益明显,且兼具迪斯尼概念、“双中心”题材等,上海本地股值得长期挖掘。

四川链接陕、渝、藏等地,贯通西部,极具区位优势,旅游、矿产资源丰富,川渝板块将成为贯通西部的核心增长极。被誉为“金融市长”的黄奇帆将进一步推动重庆国企的证券化进程,并购重组仍将继续。《成渝经济区域规划》也在编制,“1小时经济圈”等具体实施,将带动路桥、建筑建材、装备制造、农业、电力、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3篇: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企业 人力资源 成本控制

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都需要很大的成本。在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人才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优秀的人才的聚拢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企业为获得优秀的人才的投资就形成所谓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并盈利的关键。只有控制好成本,才能在同行业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企业在获取优秀人力资源的同时控制好人力资源成本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概念概述及现状

1、概念概述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这一概念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并为人力资源成本的研究明确了对象。人力资源成本包括获得、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的获得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在招募、选择、录用和安置所录用的员工时所发生的费用。第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主要是指为了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岗位和技能培训,以使他们掌握适应岗位需求的业务知识。第三,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奖励成本、维持成本、调剂成本等。第四,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是指保障员工在暂时或长期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时企业所支付的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劳动事故保障等费用。第五,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指由于员工由于各种原因离职而产生的成本,包括空职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离职补偿成本等。

2、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现状

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但与发达国际及我国境内存在的外资企业相比,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机构设置冗繁重复。机构的精简性与效率性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特色之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政企不分以及传统模式化的影响,企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设置符合自身需求的部门机构,只是追随普遍接受的管理框架,在管理方式和方法上没有创新。第二,激励制度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但大部分企业对合理激励员工成长并没有成熟的经验,现有的激励制度并没有使职工具有积极性和追求,企业如不能切实把握员工合理诉求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将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此外,由于机构设置及合理激励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的劳动力流失、企业福利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以及员工凝聚力下降等等也是困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问题。

二、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合理预算成本限额,严格按限额开支,通过实际开支与预算限额的比较来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生产目标。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保持适当比例以达到最佳的生产效果;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实行效率化、标准化管理,对员工实行量化管理和考核等;按照标准化形式加以管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加以控制。第二,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是企业在做出一项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成本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也越来越大。如果能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对于企业盈利的提高会有显著的效果。第三,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合理配置企业资金,制定良好的奖励政策,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提升经济效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观念落后

虽然一些企业试图学习和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还有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摆脱陈旧管理方式的影响,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陈旧。大部分企业不能制定有效的与自身发展战略相配套的人力资源投资和开发规划,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精中在产品的成产及仓储运输销售等成本的降低上,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还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所以,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造成企业资金的不合理配置。

2、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全面检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为基础,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切入点,内容包括工资规划、补充规划、晋升规划等,基本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人事规章制度的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而现在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对员工的培训、激励不够重视,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该项成本难以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3、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现象

企业追求人才高学历已成为企业招聘新员工的一种趋势,比如一些企业不是根据岗位需要,而是一律对聘用人员要求高学历,对一些较为简单易操作的工作岗位却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不仅造成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而且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此外,有些企业在聘用高学历人才上,把关并不严格,有些高薪聘用的员工并不能创造出与其薪金相对应的价值。

第4篇: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承载力,复杂性,测算

1.引言

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564亿元,同年,人均收入达到6930元左右。随着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12年,在中共十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这意味着,城镇化问题日益成为关系到经济继续发展、社会结构调整以及内需增长的焦点所在。

而对人口承载能力进行合理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为制定人口流动、消费水平和城市化发展相关的合理政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本文第二节简述承载力概念的含义,以及人口承载力术语的由来和发展;第三节文献资料基础上介绍人口承载力的研究现状;第四节为总结已有研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承载力概念

2.1承载力概念的含义

关于承载力的概念,像大多数经济学其它术语一样,承载力不是一个纯粹经济学专用术语。承载力可译为“Carrying capacity”或“bearing capacity”,其物理力学的含义指物体在不被任何破坏时的极限负荷,在工程地质领域中指结构或构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内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的内力。

到目前为止,承载力概念已被应用到生物学、人类学、野生动物管理以及商业管理相关领域,且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其本质相通,即给定规模或区域内所能够支持的个体数量,根据定义的不同,所能够支持的消费水平和所能够承载的持续时间具有差异性。一些情况下,承载力概念也应用于描述可获得资源数量与一定人口消费需求之间的瞬时关系,例如种群生物学的Logistic方程(Wilson,Bossert,1971)。在已有的经济学研究文献中,承载力术语基本专门用于指人口和消费的可持续水平,即承载力定义为给定关于生产技术和人口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假设时,无限时期内可以支持的人口数量。

2.1人口承载力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18世纪末,马尔萨斯(1798)关于《人口原理》的研究工作,使得人口承载力的问题受到各个学科中学者的重视,并使得人口承载力的术语流行起来。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Park和Burgess应用承载力概念进行了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Pearl和Reed(1920)提出了生物数量和人口增长的对数方程(Logistic equation);Odum(1969)将该方程与承载力概念联系起来,成为众研究人员进行有关承载力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最早跨学科借用承载力概念的是生态学(Park,Burgess,1921),承载力的生态学意义是“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2000)。之后,承载力概念相继应用到其它学科领域。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生态学中关于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定义(Park,Burges,1921),相关的概念化理论模型也随后建立。之后,城市承载力概念、区域承载力概念、综合承载力概念等相继出现。

人口承载力测量的困难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之间消费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存在巨大差异,其二是单位资源消费的供给类型和数量所使用的科技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因此承载力依据不同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这也是实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研究现状

3.1按承载力研究的内容划分

第一,关于区域人口承载力方面的研究。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有:(1)区域人口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分析。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指标是人口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于自然资源对区域人口承载力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且人口迁移会对迁出地带来负面影响等(陈超,2010);(2)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对区域承载力进行研究,如通过构建区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统计学分析法,构建了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模型。该方面的研究的结论可总结为,区域承载力可以通过改善关键性限制因素而提高。但其缺陷在于忽略了资源环境等的递增规模报酬、忽略了承载力的组织制度因素。

第二,关于城市规模的承载力的研究

关于城市层面的就业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方面的研究有:(1)依据对就业承载力影响因素预测的基础上,得出就业承载力与经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等因素正相关但正相关有减弱趋势(牛昕,2010);(2)城市人口承载力决定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如从经济社会新背景下支持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对人口承载力具有显著影响(段玉厂,2011)。与其他情况相同,该类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环境、公共设施等对承载力的影响是积极的,即经济增长、公共设施等更加完善,其承载力就越高。

第三,关于综合承载力因素的研究

李秀霞(2009)从系统整体性出发,研究了适度人口与综合承载力的作用机制,应用系统状态空间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适度人口是资源、生态和经济三者合力作用决定的,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因素会起到关键作用。程华(2011)研究在构成就业承载力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对三次产业就业情况的分析预测,在小康型社会水平下,经济就业量仍有容纳就业的能力;在提升GDP就业承载力方面,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因素影响显著。

第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美国学者威廉姆(William,1940)提出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问题,即土地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决定于土地的生产潜力。张晓芳(2000)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对不同类型土质上的生产力进行估算,在匹配消费水平和人口状况的原则下,对未来人口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并未承载力提高提出了建议。从以上研究来看,单一因素决定的人口承载力比较容易计算,但其局限也在于由于考虑太片面,难以更准确的预测人口承载力。

第五,经济人口承载力的测算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自然和社会3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人作为承载力的承载对象,而其他的自然资源对人类贡献最终要转化为经济资源为人民利用。因此单独研究经济人口承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经济资源一般较难全面的测试,且与自然资源有较多重合的部分。一般研究是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资源的指标,经济人口承载力=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唐德祥等(2007)选用灰色模型GM(1,1)对重庆三峡库区的经济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该测算方法考虑了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之间的替代性,因而比单因素预测法、孤立因素综合测算法更具合理性。

第六,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

适度人口的研究方法和关注侧重点具有较大差异,但思想方法相同。其分析重点有两个方面,确定度量区域承载力的因素、确定评估人均消费需求的因素。

代富强等(2012)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和“可能满意度”法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应用该法预测重庆市适度人口规模为3306万人,由于该方法取决于土地用途变更、消费者偏好变化,所以人口规模的提高需要更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消费引导。苏杨等(2011)根据适度人口测算法要解决人口承载力问题,必须从宏观层面以产业调整引导人口规模和质量、从微观层面以选择企业来调控区域人口。

3.2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常用的计量方法

一般的实证研究中,关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非线性规划方法等。

(1)主成分分析方法

潘东旭和冯本超(2003)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现状、变化与原因,并提出了增强区域承载力的建议。贾宏俊,顾也萍(2001)结合土地资源利用和人口事物消费水平,分析预测了莱芜市的土地人口承载能力。蒋子凡(1989)采用主成分和综合指数法进行土地评价,采用AEZ法计算土地生产能力,最后结合人均消费水平得出土地人口承载力状态。

(2)非线性规划方法

唐晓平,舒克盛(2007)在定性分析人口增长机制的人口种群大小因素、环境容量因素的基础上,应用非线性规划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来讨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力学模型及其演化。刘钦普,林振山等(2006)建立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稳态性问题。

(3)多目标规划研究方法

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分析是结合多种资源、要素供给能力口径,在满足人口消费需求目标的情况下,按缺口计算单一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研究。

林康(2006)从生态景观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长三角人口聚集的规模及其空间分布方面的承载力研究。以及应用多目标规划法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分析预测(姚慧,郑新奇,2006)。

(4)系统动力学方法

系统动力模型即SD模型,综合了控制理论、信息理论和系统理论的优势和侧重点建立的模型,较适合于研究分析复杂系统系统问题,能够反映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处理不同环境下复杂系统的变化和趋势,从而能够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支持。

(5)综合评价指数法/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

武萍(1999)通过研究制约人口发展的综合因素,构建了人口综合承载力函数。王武林(2006)应用P-E-R(P定义为现实人口数量,E定义为经济人口承载力,R定义为资源人口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模型,以贵州省的相关统计数据,从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两个角度,进行了人口容量的动态分析和综合分析。

4.总结

综上分析,承载力问题研究为了形式化的需要而假定个体偏好、消费水平和生产技术特点不变。如此以来,忽略了最重要的、需要加以分析的部分。由于人之所以构成社会,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而不是将一定数量人口的简单堆积到一定空间区域内。

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由于承载力概念的自身的复杂系统性,整体全面的统计分析具有很高的难度。因此,大多数研究文献,采取“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情况下”的方法,如此虽然极大简化了分析难度,但也遗漏掉了很多重要内容,如基本要素资源之间的替代性等。另一方面,一些公共资源显然具有规模递增的效果。除此之外,实证研究中还需要注意的就是不同的文明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消费模式之间,显然具有不同的承载力测算方法。(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舒克盛,2008,长江上游地区人口承载力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段玉厂,2011,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新问题及其治理,西北人口,2011,第4期,第32卷

[3] 程华,2011,GDP就业承载力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李秀霞,2009,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吉林省适度人口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 张英飒,2008,人口承载力的理论内涵与测算方法,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6] 唐晓平,舒克盛,2007,第3期,长江三峡地区人口承载力与库区移民拓展,重庆工商大学校学报(西部论坛)

[7] 刘钦普,林振山,冯年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8] 林康,2006,长江三角洲人口集聚与布局探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第5期

[9] 姚慧,郑新奇,2006,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预测水资源承载力-以济南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第01期

[10] 刘钦普,林振山,冯年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11] 武萍,赵慧娥,李超前,,,,沈阳市城区人口承载力预测与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第4期

[12] 王武林,2006,贵州省环境人口容量现状及提高路径分析,2006,西北人口

[13] 贾宏俊,顾也萍,2001,芜湖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4] 张晓芳,2000,潍坊市土地生产潜力即人口承载力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唐德祥,马金海,王筱欣,2007,重庆三峡库区经济人口承载力、劳动力供求预测,人民长江,2007,第8期

[16] 代富强,吕志强,周启刚,2012,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重庆市适度人口规模情景预测,人口与经济,

第5篇: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原则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指的是生态而健康的城市,总的来说是指展示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的空间。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生态化城市的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然而目前我国城市面临所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给市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缓解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绿色发展的理念被引用出来,并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思想。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概述

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简单的来说,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对城市进行设计,建立高效、和谐而健康和持续发展的聚居环境。从广义上讲,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深刻的认识基础上一种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与自然之间的社会关系,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 生态城市理念的内涵

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在1984年提出生态城市概念,他认为生态城市属于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通过技术与自然的融合,使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保持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与普通意义上的城市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其中“生态”的含义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学的含义,而是一个综合和整体的概念,蕴涵着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的复合内容,成为经济、文化、政治与自然的载体。

3. 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创建的标准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社会生态方面,要在以人为本同时满足人类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创造自由、平等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是经济生态原则,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能源的再生和利用。最后要注意自然生态的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的最大限度的保护措施,使一切开发和建设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4. 生态性城市规划的总原则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所提出的重要想法,旨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五项总体原则,分别为生态保护战略:即加强自然保护措施、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以及腹地对城市持久的支持能力;此外还包括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和将自然融入城市的原则。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1.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协同性原则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将协同的理论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系统中来,对现有的城市整体发展以及演化的规律做出系统的评价和综合研究,就能科学而快捷地解决城市建设协同性的现实性问题。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要在动态中寻找平衡点,同时在协同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协同性原则要求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以及环境的保护三者之间的协同,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

2.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平衡性原则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要建立在区域的平衡基础之上,而且城市与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规划才有平衡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区域建设与规划是城市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如两者相互背离,则城市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人口、信息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就没有了畅通的渠道,城市的生态系统也难以进行,这样的城市是无法实现生态化的。

3.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开放性原则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在接纳周围环境的时候也不停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的影响,它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外部环境,两者之间不断交换着能量、物质和信息。城市属于地球环境中的开放系统,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中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无法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而自然界的演变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生态城市的设计要求

1. 城市空间结构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设计要结合自然资源的特点,建构出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架,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环境与远郊的山、水、林的绿化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完善城市的绿地系统。此外要充分利用水系的自然格局,营造一定的水景,形成水景与山景相映的城市景观格局,并有效营造城市的人文意境。

2. 城市交通设计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要把交通网络、交通工具与交通环境组成一个生态型的复合交通系统。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要素,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交通设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整体的设计要求是资源高效、能源清洁,同时保持秩序良好,行为文明和景观的美化。城市道路的设计要避免穿越生态脆弱区域,道路要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同时大力采用公共交通,推广地下轨道交通,同时限制私人汽车在中心地带的使用,注意交通车辆要采用环保车。

3.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

建筑是城市中最基本的元素。在设计成熟的建筑时,要注意推广各种先进的建筑技术,其中包括节水、节能的建筑技术,例如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方法等,同时注意使用无污染的建筑材料,选用密封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也要使用节能型的电器,广泛设置屋顶、墙面等立体植被。

总之,低碳而生态型的城市规划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虽然现阶段,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在局部地区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仍然无法改变生态破坏的现状。要遵循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使城市建设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忠玲 江林忠.试论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与设计[J].中国城市经济.2011,05.

[2] 刘达光 张红娟.浅谈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和要求——以东营市为例[J].住宅产业.2011,08.

第6篇: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范文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86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198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后,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指导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从最初地理、历史、建筑、经济各相关专业广泛涉足、邀请国际专家编制旅游规划到以城市规划编制要求为蓝本出台我国第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旅游规划编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我国旅游规划不断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经过30多年发展,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已基本完成,之后更多的是修编规划以及更加精准的专项规划,中小尺度的旅游规划工作将更加频繁,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旅游规划理念与具体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探索细分的旅游规划编制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

“中小型景区”相对于“大型景区”而言,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中小型景区”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对其范围界定存在模糊性,研究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对其明确的概念界定必不可少。

(一)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

建设部1999年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区按照用地规模大小进行了划分:小型风景区面积在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范围在21-100km2,大型风景区范围包括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一般面积在500 km2以上。王星在《中小型景区的旅游体验营销探析――以四川安县寻龙山为例》一文中参考风景区面积标准界定“中小型景区”,大型风景区一般指部级和省级风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在几百平方公里以上,中小型风景区一般指县市级风景区,其面积小、资源单一、产品单一。这一划分标准将旅游景区完全等同于风景名胜区,从概念定义上大大缩小了旅游景区的内涵。

胡红梅在《试论中小型景区的创新发展》中结合国家A级景区划分标准进行区别: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为大型景区、1A、2A、3A级和一些新开发、未定级的景区为中小型景区。这一划分标准同样存在问题,国家A级景区评定是综合交通、游览、旅游安全、购物、卫生、经营管理、邮电、资源环境保护、市场吸引力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等方面因素而评定,其划分标准与资源吸引力及景区各项设施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仅以资源吸引力低、各项设施不完善定义“中小型景区”不够全面。

曹伟在《小规模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将“小规模景区”定义为:那些投资规模在一千万以下,年接待游客三十万人次以下,特别包括那些个人投资新开发的景区。对于这一划分标准,景区投资和游客量对于尚未开发的景区无从统计,且各地对于中小型景区的信息收集未必完善。同样,这一评定标准也存在缺陷。

赵小远等在《洛阳市小型景区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定义:大型景区指部级和省级的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几百平方公里,设施完善,游客接待量较多;小型景区规模小、服务设施落后、游客接待量低;中型景区介于二者之间。这一划分标准同样泛泛而谈,对于中小型景区定义存在模糊性。

综上所述,“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仍然不能明确。本文在吸收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概念界定。首先,参照国家风景名胜区及前人对大小型风景区的面积划分,“中小型旅游景区”主要指那些面积在20km2以下的县市级旅游景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范围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其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各旅游区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为了更加形象的定义中小型旅游景区,摆脱单一的面积评定法的局限性,具体从其资源、开发属性、内部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界定其内涵。从资源方面看,“中小型旅游景区”内部资源相对单一,类型有限,且其中并不涉及国家规定要求保护的重点资源类型,如湿地、重要地质景观、重点森林片区等;从开发属性看,这类景区一般以个人投资为主,开发资金相对有限,对项目规划期限、可操作性要求较高;从景区内部环境来看,景区内一般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知名度低、发展历史短或是新开发景区。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规划”即对未来事务发展的预测、谋划,卢云亭(1991)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未来状况的设想,或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长远的、全面的计划”;吴必虎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某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要事项的总体安排,它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的作用”。马勇、李玺(2006)提出:“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寻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贡献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综合学者前期研究可以看出,旅游规划即对旅游系统进行的规划,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区域特色,对规划区土地、资源、景观、人力、资金等进行的优化配置。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即以中小型景区内旅游系统各组成部分为规划对象,对区域内土地、资源、景观进行详细规划,合理安排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有效因素,通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吸引游客,推动景区发展。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市场实践

在当前规划市场上,面对中小型景区的规划要求,分别编制三层次规划显得费时费力,规划成果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一些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就中小型景区规划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通过编制一个“1+1的复合型”规划,即“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规+近期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形式,满足甲方一步到位的规划要求,完成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这一规划编制体系在保证规划内容尽可能完整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是对当前规划编制的一种创新,但这一编制形式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编制主要依照于《旅游规划通则》,其中规定“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言外之意,一般而言,旅游区规划需要分三步:编制总规、控规、修规三项规划,而且相互之间是上下统属、前后递进的关系。小型景区可以不编总规,直接编制下一阶段规划,但没有总规的方向指导,控规和修规的可靠性便会受到质疑,若规划方向不恰当,控规和修规的编制将毫无意义。反观现实规划案例,复合型规划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三项规划中选取其中两项进行编制,另一项编制内容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规划内容的不完善,从而影响规划效果,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整合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编制形式,探索一种更加全面的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体系,推动《通则》要求完善,是符合当前规划市场实践与理论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要求

从中小型景区特征来看,其规划面临着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局面。简单在于规划区范围较小,区域内资源本底相对简单,决定了这类型景区规划是一个“小”规划,这就要求规划编制要“小”而“精”,以较少的组织配备完成规划编制,尽可能减少各项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其复杂性就在于这类型景区对规划成果要求较高,规划内容建设周期较短,规划成果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从这一层面来讲,规划内容就要更多的侧重于修建性详细规划。

同时,按照原有通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二)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四)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编制过程中应当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

(五)旅游规划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六)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应有比较广泛的专业构成,如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型景区规划不仅要符合一般旅游景区规划的编制要求,对规划编制思想、基本原则、编制手段、技术人员等严格控制,同时要结合中小型景区特色进行规划编制,从规划内容、规划形式等方面探索更加符合其要求的规划编制体系。

四、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创新研究

结合《通则》规划要求与当前市场上出现的编制创新形式,本文提出“三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编制体系应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并不是单纯的将原有三项规划内容拿过来合在一个规划中,也不是完全背离原有规划编制体系,否定原有规划另起炉灶,而是在综合原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情况,立足更加实际的指导景区开发建设这一中心,对原有三项规划进行横、纵两方面整合。横向整合“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编制体系于一体,纵向对原有三项规划体系中的各自内容有所取舍,适度整合,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形成一项综合性规划,将三项规划内容集合于一项规划中。“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融合规划要求的刚性约束与规划内容的弹性需求,达到规划与设计、发展与建设的双向需求。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主体的一致性

在“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体系中,整个项目从前期的规划定位、方向构思、规划布局到确定各地块技术控制指标以及具体项目景观设计,均由一家规划编制单位完成,这就避免了原有三项规划中由不同单位编制完成时造成的规划理念不一致、思路衔接问题等矛盾,能够很好的保证上下位规划之间的对接,同时又能大量节省规划时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

(二)规划形式的整合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在形式上整合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编制过程,将原有规划过程中需要重复进行的资源调查、方向讨论在一个规划过程中完成;将各规划结果评审以中期专家论证的形式予以承接;将原有三项规划中各自的文本、图件、附件及说明书的规划成果统一整合于一项规划成果,在规划形式上实现三项规划的整合。

(三)规划内容的全面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从内容上涵盖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精髓,汲取总规、控规、修规中主要内容,将一些重复、不具有可操作性、空洞化的规划要求省去,在包含总规的空间布局、控规建设控制的基础上,以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进行编制,规划内容全面,实践操作性更强。

(四)规划成果的实用性

“三规合一”规划编制整合后,规划成果更加全面且准确,委托方能够迅速理清规划方向、规划主体与重点项目,短时间内完成规划编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中,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成果实用价值更高。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的提出,对于整合当前市场上各类规划编制形式,形成一项对中小型景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编制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将三项规划编制集中于一体,大大避免了一个规划项目分属于不同编制单位时产生的项目理解、规划构思与项目认知方面的差异;“三规合一”综合性规划能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实需求统一协调规划内容,保持规划思路的完整性,有效组织规划编制。同时,“三规合一”旅游规划融合总规、控规、修规于一体,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在一项规划中实现了方向引导、建设控制与重点项目设计的统一,规划形式更加简洁,规划成本更低,规划可操作性更高。这一新型编制体系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通则》相关标准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第7篇: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范文

一、关于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资源即资产的来源,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起点。资源按其来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重要资源。随着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类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石油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认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开始应运而生,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关于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一般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某资源持续供养人口数量的规模。综合对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1)“数量”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定义,如在自然资源或环境对人类的承载力领域,Abemethy将承载力定义为在不造成物理、生态、文化和社会环境退化的情况下所支撑的人口数量;(2)“负荷”式。如Catton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不导致系统退化和影响未来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某特定环境能够持续性地或永久性地支撑的最大负荷”,可采用人口数量与其总需求量的乘积来表示。(3)“速率”式。如Rees将人口承载力定义为在不轻易地影响相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情况下,特定的环境能够无限期地支持的最大资源利用速率和废物产生速率,即最大负荷。(4)“能力”式如唐剑武等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尽管资源承载力定义多种多样,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其研究的共同出发点是从资源制约的角度进行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二、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类型

尽管资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3个子系统,但目前有关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其中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历史最长。80年代后期考虑到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学者们转而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开始了包括自然资源、能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内的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生存和发展的场所与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土地承载力一直是承载力研究的重心和核心。

1.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土地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的资源以及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进展

土地承载力研究最早是由人口学家展开的。到上世纪20年代,帕克和伯吉斯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大多是生态学上承载力定义的直接延伸,由于只考虑区域土地的粮食供应量所能养活的人口,而不考虑其反馈作用,因此只能对某个时期该地区所能供养人口数量作出粗略的估计。下表列出了国内外对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主要成果:

综上所述,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单因子分析法、农业生态区划法(AEZ),多目标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法。

纵观以往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可看出具有以下局限性:(1)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以耕地为基础,以食物为中介、以人口容量测算为目标,研究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依靠本地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所能承受的一定消费水平下的人口量,这在一定意义上难以揭示区域人地关系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2)土地承载力研究面对的将是一个包括人口、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经济系统中所有组分的和谐共存关系,不是生态经济系统中某一子系统,更不是子系统中的某一组分。(3)以往土地承载力研究中往往将区域土地承载力系统作为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这使得区域现实的土地生产潜力和区域实际能提供的食物量可能相差很大,再加之人口大规模的区际流动,从而导致由土地生产潜力计算的承载能力可能远远偏离区域实际承载能力。

(二)水资源承载力

1.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水资源承载力(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WRCC)是承载力概念与水资源领域的自然结合,目前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分析这些定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徐有鹏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最大能力,也即水资源的最大开发容量。施雅风等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刘昌明在“水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提供给社会与经济的潜在水量中对工业、农业、城市等部门发展支撑的那部分水量。

2.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区域水资源承载力(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的理论研究,国际上单项研究的成果较少,大多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在国内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才逐渐成为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主流。其中以新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为代表。我国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模型研究可以在下表中做一总结。

(三)环境资源承载力

1.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环境资源承载力概念是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科学的发展出现的,其理论雏形源于环境容量的概念。根据承载介质的不同,环境容量又可分为土壤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三大类。由于环境容量仅反映了环境销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因而,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狭义的环境承载力。

2.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特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可以以人类活动作用的方向、强度和规模来加以反映,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1)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所制定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制定环境标准的目的是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2)环境容量。从前面对环境容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容量大小与区域环境质量有着密切关系。环境质量优越的区域环境容量就相应较大,反之亦然。(3)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承载力主要是针对污染物而言,所以这里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生产技术、环境控制措施、生活习惯等。

三、关于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评价方法

定量化是承载力应用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承

载力概念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证。从长期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定量化方法:(1)替代指标(Alternative lndicator)或指标体系(1ndicator System)法。(2)系统动力学法(SystemDynamics)。(3)多目标决策分析法(Multi―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and Analysis)。主要是从多种资源的限制作用和(或)多个目标来分析特定区域的土地或环境承载力。(4)专家系统法(Expert System Approach)。主要是采用专家系统并通过建模来实现承载力的分析和计算。(5)营养需求法(NutritionDemand)。主要是在应用生态学领域中得到应用,根据特定环境所能提供的营养物和动物生长的营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来确定承载容量(6)问卷调查和计数法(Questionaireand Counting)。主要是应用于旅游和娱乐承载力方面。目前也出现了采用定量化模型来计算旅游承载力的趋势。(7)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对这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四、关于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研究的展望

承载力作为一种描述人与环境或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度量工具,在长期的争论中,已经对唤醒人类环境意识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但总体上看,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计算,承载力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尚未形成从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的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尚未形成共识,以及能够准确描述人与环境或物种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定量化方法尚为缺乏。纷繁芜杂的承载力定义甚至足以使专门研究承载力的学者都感到困惑,连对承载力本身存在与否都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并不存在承载极限。

目前,在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上呈现出几种学科和种类偏好:从研究角度上来看,资源承载力研究可分为总体资源承载力研究和各子资源承载力研究。总体承载力主要通过生态足迹法和相对承载力评价法对承载力进行评价,有些还会通过评价进而拟和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曲线。但是,自然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各种自然资源的范围和内涵难以界定。同时,他们对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制约关系,很难明确二者的关系。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尝试性研究,尚未得出成熟的结论。

对各个子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等资源的承载力评价上,其中大部分研究以人口作为承载对象。也有部分研究以经济规模作为承载对象,但研究重点都是放在承载力指数的计算上,对相关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和政府政策的建议相对较少。在量化上,当前的承载力定量计算方式大都基于人口(生物)、环境及其关系的假设,采用线性方法求解,因此很难反映真实的现实情况,即使是系统动力学的非线性方法,也不能有效地刻画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加之承载力概念本身具有很大的动态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大了量化的难度,降低了量化结果的可信度及其对政策和管理的作用。

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虽然源自国外,但是国外对于单个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以及和经济问题协调发展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它一般仅与其他自然资源一起在可持续发展文献中得到了宽泛的探讨。这在于:第一,承载力是一个难以证明的、非规范性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概念,依赖于研究或管理目标、外界技术及人类活动输入等因素的条件性极限,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难于量化和对政策决策起到实际的作用;第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对污染问题的关心一般要甚于资源量的问题。我国的资源承载力研究始于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主流。总体上看,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吸收了国外的研究成果,一般偏重于应用和量化方法的研究,对概念的系统探讨较少。在概念上主要是借鉴了FAO和UNESCO对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在量化方法上则吸收了《增长的极限》中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学方法。

第8篇: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乡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阶段,城乡规划面临着全球化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创建低碳化、零排放城乡环境成为世界的基本共识。要想合理规划低碳城乡,需要从方法、理念、管理手段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城乡是有效减轻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城乡的合理规划应该为创建低碳城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低碳生态城乡的概念

低碳城乡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建设成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与低碳城乡概念几乎同时出现的是生态城乡概念,生态城乡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城乡发展与建设模式的重新选择,它强调保护和重建城乡所在地区的自然属性。低碳城乡关注节约能源,生态城乡关注保护资源,两者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低碳生态城乡就是以低碳化和生态化的结合,使城乡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实现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低碳生态城乡是目标和结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实现这个结果,规划是关键。规划的层面和角度是多元的,其中区域规划、交通规划、景观规划、能源规划和资源规划是主要组成部分。

二、城乡规划低碳环保发展模式的含义

低碳环保角度下的城乡规划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城乡规划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低碳城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是城乡规划中实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因此,城乡规划要实现低碳环保就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

2、城乡规划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为目标。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首先要求改善能源利用过程的效率,通过采取节能技术、环保材料、再生资源打造生态建筑等手段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在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其次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还需要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3、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低碳环保是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发展低碳环保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当今的城乡规划一定要结合我国的GDP情况,把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低碳环保的城乡规划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实施。

三、我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理论系统

近些年来关于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日益丰富,然而尚未形成完整的低碳生态城乡理论体系,不同学科的专家对低碳生态城乡的认知和侧重不同,缺乏全国性定量的生态城乡综合指标体系,技术系统和实践经验。地方在制定当地的低碳生态城乡评价指标体系与规范时往往存在目的不清,盲目跟风,指向不明,多以当地领导意志为转移等问题,出现了如片面追求城乡绿化,城乡大广场崇拜、过分依赖高科技与高投入等现象,与低碳生态城乡的内涵背道而驰。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城乡低碳生态和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有三个:中国社科院城乡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制定的低碳城乡评估标准体系,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乡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提出的低碳生态城乡指标体系。

2、低碳生态城乡建设的地域差距

低碳生态城乡的建设与改造规划需要根据城乡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不能一味的强调政绩工程。纵观我国现有的生态城乡低碳试点项目,普遍存在着东强西弱、重城轻乡的问题。实际上生态低碳城乡建设并非只能由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城乡进行,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城镇更加需要探索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新模式,以避免用环境换发展的老路,但是目前关于我国西北部地区以及乡镇低碳生态城乡建设的研究比较薄弱,关于旧城节能改造的实践探索不充分。

3、过分追求高技术、高投入

(1)许多城乡在进行低碳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引入高新技术,忽视成本和风险控制的现象,比如红极一时的光伏产业,曾被认为是实现转变城乡能源机构的重要手段,然而实际上光伏产业生产过程属于典型的三高产业,反而会增加城乡碳排放。(2)我国的低碳生态城乡起步较晚,在建设低碳生态项目时借鉴了许多外国经验,但外国的建设经验并不能照搬全抄,比如耕地保护与项目用地的冲突就是生态城乡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3)虽然国家对低碳生态城乡建设项目有补贴政策,但是如何高效的利用资金是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如曹妃甸国际生态示范项目、天津滨海新区等项目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规划实施策略

1、科学处理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生态和低碳城市是目前世界各地关注的重点,这二者建设理念和规划内涵具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思想上必须保持一致,都必须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同时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生态城市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全球气候变化,由此可知生态城市范围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低碳城市重点关注如何缩减碳排放情况,提升碳汇,从大范围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子集中的一个。所以,有关学者给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把低碳当做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概念进行叙述。

2、合理定位低碳城市规划

为确保低碳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必须对低碳城市的规划给予合理的定位,。依照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可以采以下几种编制类型,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之外的低碳城市规划,这是一种新的规划模式;当做现在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展开编制,采用独立的编制形式规划到低碳城市设计之中;把低碳理念合理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系统之中,确保城市各个规划内容达到低碳效果,把低碳理念落实到交通、用地布局、产业设施等多个模式之中。那低碳城市理念融汇在现今发送城乡编制系统之中,把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创新的主要方面。

3、创建低碳城乡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进行规划设计的主要掌控手段,是把低碳城乡规划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创建低碳城乡必须重视一下几点:(1)界定指标体系的范围,规划低碳城乡指标体系无法包揽全部,重点在于是否达到减碳和固碳这一要求,确保指标体系更加明确、简化;(2)发挥指标体系的实效性:低碳城乡的各项指标运用在城乡规划模式之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操作,发挥有效的控制效果;指标体系的适用性;(3)因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环境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各个发展地区应建立不同的指标数值,确保指标体系更贴近实际,确保指标有利的实施和推广;(4)确保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能:依照常规的办法对城乡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城乡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城乡规划方案碳排放量进行评估,这是考虑不同发展战略的因素之一。对各个地区碳排放量进行评估,确保城乡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评价作为本次分析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城乡规划编制中,实现合理开发土地和生态绿色系统这两个概念进行整合评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规划出生态敏感区域,创建生态安全网络系统。在已经规定的开发土地上,对基础建设、在建项目、已有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确保城乡的布局和规划更加合理。

4、科学布局,优化交通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城乡人口快速集聚,城乡功能趋于完善,城乡用地显著扩张。在城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生了许多诸如房价快速上涨、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堵等规划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相关的交通工具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机动车的增长。而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大多对空气具有污染性,是造成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元凶。面对这一问题,对城乡进行科学布局、优化空间结构尤为重要。

面对目前城乡成为堵城的情况,必须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城乡商业中心周边建设停车场,建立步行系统,推广城乡自行车租赁等绿色交通方式,有效纾解商业中心的交通拥堵情况;新一轮的城乡总规编制时,合理化功能分区,布局上注意生产与生活之间的通勤距离与通勤效率,城乡道路机动车通常在时速在40-50公里/小时,最为节能环保,合理设计主干路行车速度,避免交通拥堵,降低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环境污染与节能环保。

5、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我国是一个多煤的国家,整个能源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富煤、贫油、少气”。《煤炭的真实成本――大气污染与公众健康》的报告指出,煤炭的燃烧造成中国烟尘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85%、氮氧化物排放的67%、二氧化碳排放的80%,而且它扩散的距离超出人们的想象,可达数千km,几乎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

采暖烧煤对城乡的空气污染早已被人诟病,一些有条件的城乡正在调整自己的供暖能源结构,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通气,越来越多的城乡实现了煤改气。以燃煤为主的热源厂改为以天然气为能源,电能为辅助的分布式能源站。所谓“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energyresources)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热电冷(植)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环境保护上,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争取实现适度排放的目标;在能源的输送和利用上分片布置,减少长距离输送能源的损失,有效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对全国范围来讲,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尤其鼓励风电和太阳能。支持光伏发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改革国家输配电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的利益壁垒,使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够畅通无阻地上网供电。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城乡建设方兴未艾,预计到205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0~75%,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形态可塑性大,必须改变以往一味追求效率的城乡发展模式,在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努力下,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乡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岳小红.浅析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

第9篇: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范文

日渐风行的资产重组复牌股连续一字板炫耀在龙虎榜的舞台之时,一切的热点都显得黯然失色。做为这波行情灵魂的国企改革改革投资主线,在进行了“军工改革央企改革地方国资改革新媒体集团改革高校体制改革”首秀之后,航空发动机、电子商务、油气改革概念股成为本周硕果仅存的热点。

国企改革投资主线好戏不断,首张原油进口牌照花落广汇能源,引油改概念股再起波澜。油改概念股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发展新能源和油改等各项事项。第二,中石化旗下的销售公司本周启动第二轮财团报价,腾讯、复星、人保、太保等37家财团已经确定入围。第三,广汇能源收到《商务部关于赋予新疆广汇石油有限公司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批复》,开启了民营其企业进口原油之路。本周市场以广汇能源、潜能恒信、仁智油服为带代表的油气改革三剑客涨停潮起,成为本周第二大热点,预测后市仍会强势上攻。此外,中国煤炭科工公司旗下的天地科技,青海国资委旗下的西宁特钢,宁波国资委旗下的宁波热电,沈阳国资委旗下的惠天热电,广东国资委旗下的贵糖股份也为国企改革投资主线带来了闪光点。

国产大飞机迎来总装时刻,飞机发动机概念股全线起飞。本周市场的第一热点就是以钢研高纳、航空动力、中航动控三剑客为龙头的发动机概念股。笔者曾在8月中撰文《中线布局大飞机产业链》中强调看好发动机概念股,其在本周的联袂涨停的驱动因素为:第一,8月24日C9型客机首架机前机身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完成交付。第二,中国重型发动机有限总公司有望9月挂牌,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特大型央企。第三,传闻国务院将于近期的批复十大科技规划中,航空发动机专项规划率先出台。

回顾本月笔者推荐的几个投资主题,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投资主线上,熊猫烟花一枝独秀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星,友阿股份、绵世股份、海虹控股上演电商补涨秀,百圆裤业、长江投资首现高位跌停板,宣告互联网金融和电商概念股炒作基本完结,建议投资者短线回避风险为主。在新传媒集团投资主线上,继上周大涨之后中视传媒成为唯一的幸存者,人民网、新华传媒、浙报传媒三大龙头呈现震荡整理为主,预计下周以稳步上升为主基调。发动机概念股作为本周的第一热点,相信中线值得期待,好戏会在后头。总之一句话,回避互联网金融和电商,看好新传媒集团和发动机概念股。

展望中线投资,笔者看好深海空间站投资主线。深海空间站代表了海洋领域的前沿核心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继法俄日美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入深潜技术的国家,随着国务院十大科技投资规划的公布,深海空间站概念股中线值得布局,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中船重工集团旗下的2家上市公司中国重工和风帆股份,以及海工装备概念股的龙头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