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环境要素范文

微观环境要素精选(九篇)

微观环境要素

第1篇:微观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金融内环境;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1-0078-07

一、引 言

传统对金融环境定义,一直认为金融的外在系统,是独立于金融运行之外,并且金融环境一向影响金融安全与效率。近年来,我国对金融环境构建了评价体系,引入金融生态环境作为评估对象,确定了评价指标包括经济状况、技术因素、政府职能、信用环境、法律制度和中介机构六个因素。中国社科院确定九项指标,用来评价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发展、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以及金融部门独立性,并将要素投入角度设计了一套解释性指标。报告首次引入非金融因素,用自然生物的概念来比喻金融环境,因为金融系统与自然系统十分类似,共同构成一个金融的活动环境。

金融环境是相对于金融主体而言,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和内容也不同。微贷服务群体的特殊性,致使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微贷工作机理分析,本文认为应该给微贷所处的“金融环境”这样定义,金融环境是维持所有微型金融正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支持或与之相关的系统和资源,这个系统和资源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具有时代性,存在于金融内环境和金融外环境中,并不同程度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样定义就对金融环境的空间进行了界定,清晰地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内环境是银行内部的微观环境,外环境是银行以外、整个宏观经济金融环境。金融内环境是银行自身因素,也是影响工作绩效直接和重要的因素。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目的

(一)理论假设

金融内环境是微贷的内生资源,也是直接内生动力。金融内环境所包含各种因素以有形物质形态和无形非物质形态存在于商业银行,微贷设立的组织架构、技术水平、商业银行的战略与定位和授权机制属于金融内环境中有形物质形态,而商业银行微贷客户经理的核心价值观属于金融内环境中无形非物质形态。这些有形物质形态和无形非物质形态是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1:微贷设立的组织架构对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

M1a微贷组织架构与胜任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1b微贷组织架构与促进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1c微贷组织架构与可持续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1d微贷组织架构与安全性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1e微贷组织架构与尽职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假设2:微贷的技术水平对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

M2a微贷技术水平与胜任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2b微贷技术水平对促进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M2c微贷技术水平对可持续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M2d微贷技术水平与安全性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2e微贷技术水平对尽职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假设3:微贷授权机制对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

M3a微贷授权机制对胜任绩效有正向显著影响

M3b微贷授权机制对促进绩效有正向显著影响

M3c微贷授权机制对可持续绩效有正向显著影响

M3d微贷授权机制与安全性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M3e微贷授权机制与尽职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假设4: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对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

M4a微贷战略定位与胜任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4b微贷战略定位与促进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4c微贷战略定位与可持续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4d微贷战略定位与安全性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4e微贷战略定位与尽职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假设5:核心价值观对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

M5a微贷核心价值观与胜任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5b微贷核心价值观与促进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5c微贷核心价值观与可持续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5d微贷核心价值观与安全性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M5e微贷核心价值观与尽职绩效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目的

微贷客户经理作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主体,金融内环境对其工作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金融内环境对工作绩效影响因素,能够使组织围绕微贷业务不断改进自身的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利于银行的制度进行流程再造,推动微小企业贷款健康、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环境影响因素是当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课题。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小商业银行微小企业贷款客户经理为研究对象,运用作者开发的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金融内环境的效能量表施测于一家国内全国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收回1,006份,回收率83.83%。微贷企业客户经理效能变量问卷一律由从事小微企业贷款的客户经理和主管填写。被访对象中,女性相对较多,与男性被访者的比例接近于3.5:1;被访者的年龄多为24岁~27岁之间,占总数的89.1%;被访者的学历绝大多数为本科,占到总数的97.8%;由于被测试的城市商业银行于2005年开始系统性地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因此95.1%被访者的金融工作服务年限不足5年;没有职称的被访者占到总数的99%; 被访人员95%为微贷客户经理,72%为未婚。

(二)变量选取

金融内环境是中小银行针对小微贷款条线金融产品而存在银行自身环境因素,是影响工作绩效直接和重要的因素。金融内环境包括商业银行因微贷设立的专门事业部,即组织架构;商业银行的技术水平特指金融产品,本文专指小微贷款独特技术水平;授权机制是内部贷款授权体系,突出特色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商业银行对小微贷款管理方式;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战略目标和市场定位;金融企业的理念、价值取向和文化,也就是微贷客户经理的核心价值观。

(三)工具和程序

一是问卷编制。问卷编制按照心理测量学的方法,结合刘洛、陈树文在《金融环境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影响》一文中构建金融内环境的影响因素,从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实际出发编制而成。二是变量的测量。用所研制问卷抽取样本进行调查,问卷调查1家城市商业银行104个分支机构1,400名微贷客户经理,这些机构分布在中部、东部和西部,具体在深圳、宁波、成都、北京和内蒙古,上述抽样程序保证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三是分析方法和统计工具,分析数据。本文中采用的主要统计方法是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采取的统计工具主要有 SPSS20和EXCEL2008。

四、研究结果

(一)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用于验证工作绩效与金融内环境各个子因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1)。

1. 组织架构与工作绩效相关分析

总体组织架构与总体工作绩效显著相关

(r=0.179,p

(r=0.131,p

p

p

2.金融的技术水平与工作绩效相关分析

总体金融技术水平与总体工作绩效显著相关(r=0.144,p

p

3.授权机制与工作绩效相关分析

总体授权机制与总体工作绩效显著相关

(r=0.155,p

4.战略和定位与工作绩效相关分析

总体战略定位与总体工作绩效显著相关

(r=0.199,p

(r=0.119,p

5.微贷的核心价值观与工作绩效相关分析

总体核心价值观与总体工作绩效显著相关

(r=0.163,p

(二)分层回归分析

样本的分层回归分析就是对金融内环境各个因素因变量分别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在分析回归模型中,将人口统计变量设为不变的恒定常数。在回归分析中,最大方差膨胀因子值(VIF)为3.110,因此本文的分层回归的数据没有多重共线性问题。假定金融内环境的各个因素都对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五个维度都有显著影响,在分析中,把组织架构、金融技术水平、授权机制、战略与定位和微贷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变量,按步骤进行回归。

第一步,输入组织架构三个子因子,即事业部、专业分支,封闭运行三个自变量;第二步,输入技术水平三个子因子,即数据搜集识别技术,现金流技术和设定全新保证技术。第三步,输入授权机制三个子因子,即差别授权机制,矩阵型审贷会机制和分类管理机制。第四步,输入战略与定位三个子因子,即战略规划,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第五步,输入商业银行核心价值观五个子因子,即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动服务的人生观,推崇现金流的风险文化观,努力奉献的道德观,恪尽职守的实践观。各项指标说明如下:

第一步表明,组织架构三个因子对胜任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7.952,调整后R改变也达到0.023。组织架构三个子因子对促进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22.521,调整后的R2改变也达到0.063。组织架构三个因子对安全性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11.262,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32。组织架构三个因子对可持续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14.169,调整后的R2改变也达到0.041。组织架构三个因子对尽职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18.491,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52。

第二步表明,技术水平三个子因子对胜任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9.368,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19。技术水平三个子因子对促进绩效影响不显著,F值仅仅达到3.708,调整后的R2改变也为0.021。技术水平三个子因子对安全性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8.575,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25。技术水平三个子因子对可持续绩效的影响不显著,F值达到0.070,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35。技术水平三个子因子对尽职绩效的影响不显著,F值达到1.985,调整后的R2改变也达到0.118。

第三步表明,授权机制三个子因子对胜任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18.374,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52。授权机制三个子因子对促进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11.627,调整后的R2改变也达到0.034。授权机制三个子因子对安全性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18.386,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52。授权机制三个子因子对可持续绩效的影响显著,F值达到21.845,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61。授权机制三个子因子对尽职绩效的影响显著的,F值达到19.923,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56。

第四步表明,战略与定位三个子因子对胜任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19.610,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55。战略与定位三个子因子对促进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17.943,调整后的R2改变也达到0.051。战略定位三个子因子对安全性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17.598,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50。战略定位三个子因子对可持续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5.478,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16。战略定位三个子因子对尽职绩效影响显著,F值达到11.520,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33。

第五步表明,核心价值观五个子因子对胜任绩效影响显著,特别是主动服务的人生观对胜任绩效影响更为显著,F值达到10.411,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49。核心价值观五个子因子对促进绩效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努力奉献的道德观对促进绩效的影响非常显著,F值达到7.969,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38。核心价值观五个子因子对安全性绩效影响显著,特别是推崇现金流的文化观对胜任绩效和安全性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F值达到9.408,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45。核心价值观五个子因子对可持续绩效影响显著,特别是可持续的发展观观对可持续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F值达到9.488,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45。核心价值观五个子因子对尽职绩效影响显著,特别是恪尽职守的实践观对尽职绩效影响更为显著,F值达到8.602,调整后R2改变也达到0.041。

(三)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简称ANOVA,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一个复杂的事物往往有诸多因素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方差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对该事物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显著影响因素的最佳水平。本文采用ANOVA研究控制变量金融内环境在不同水平下,是否对观测变量工作绩效产生了显著影响。方差分析采用的检验统计量是F统计量,即F值检验。计算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和相应的概率P值,在给定显著性水平对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并作出决策。表2是五维度工作绩效五个因变量的逐步回归模型ANOVA,从回归模型数据中表明,F值远大于1,各组均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通过F显著性检验,说明金融环境各个影响因素包含全部假设的自变量。

五、分析与讨论

微贷工作绩效受金融内环境变量影响是显著地。相关分析证实了金融内环境部分变量与工作绩效五个维度的显著相关性,而层次回归分析证实了金融内环境的各个子因子变量对五维度工作绩效的影响。这样,假设1、假设2,假设3,假设4和假设5都得到验证。

中小银行针对微贷推行事业部制形式的组织架构,建立小微贷款金融事业部,其目的是缩短决策链,打造流程银行。但是,微贷创新了这种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在总分层建立垂直事业部,在最基层的分支机构建立专业中心支行,在激励约束方面,采用封闭运行方式。总、分行垂直建立小微企业金融事业部,由于纵向垂直事业部的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不容易产生各自为政的局面和本位主义的倾向,极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横向专业分支而使其依据银行经营目标、政策和制度,完全自主经营,充分利用分支机构的科技平台和客户资源,有效推动微贷业务健康发展。封闭运行方式给微贷客户经理提供无障碍的工作渠道,更容易传承先进理念和文化,能够降低内耗,有效控制风险。因此,组织架构合理设立对于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影响是全面的,不同程度地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五个维度。

金融的技术水平专指小微企业贷款这种金融产品的技术水平。技术水映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适合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的信贷技术,其核心技术反映在数据搜集、识别技术、现金流技术和设定全新保证方式。数据搜集、识别技术要求客户经理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敏锐的洞察能力和较强的沟通能力。现金流技术决定客户经理的专业技能,准确风险定价,直接反映经营业绩。全新保证水映设定微贷担保方式是否实用和简约,凭借客户经理掌握的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依据敏锐的判断思维能力,结合具体案例,设置简约有效的保证,控制防范风险。因此,技术水平能够显著影响正向作用于胜任绩效和安全性绩效,对于促进绩效、可持续绩效和尽职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微贷建立有效授权机制,中小银行将自身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轻松地分解到不同事业部和专业分支,同时将责任过渡给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客户经理,使其共同承担,使客户经理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全身心投入和创造性地工作,这是实施科学授权机制的重要意义。授权机制中差别授权、矩阵型审贷会和分类管理不仅仅适应微贷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要求,更重要能够建立高效审批机制,促进微贷健康发展。授权机制中差别授权和分类管理可以使分支机构各具特色,打造特色化专业分支。同时,提升客户经理的经营业绩,约束客户经理尽职行为。矩阵型的审贷会随时随地召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小微金融这种形式的审贷会切实控制风险,同时还起到以会代训效果,丰富客户经理的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授权考虑银行的内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客观因素,同时更要凸显中小银行高效审批的优势,因此,授权机制对胜任绩效、促进绩效、可持续绩效、安全性绩效和尽职绩效有显著正影响。

有什么战略和定位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也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中小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是根据自身特点,错位竞争,差异化的选择和确定目标客户、竞争领域,创新金融产品目的是为了发挥自身优势。中小银行确立战略愿景和发展目标,通过市场分析,明确市场定位,辨清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充分发挥主导优势,形成有序的品牌建设。科学的战略和定位可使中小银行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凝聚广大员工,在竞争的市场中实现效益,并且能够稳健发展。因此,战略与定位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五个维度。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提炼和总结,具有先进性文化的核心,对社会进步和行为规范起到积极作用。微贷的核心价值观从深层本质和深层规律层面来反映客户经理对小微企业贷款这种社会生活实践意义问题的价值意识。具有普遍的原则性和方法论性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时代性。主动服务的人生观体现客户经理全心全意为小微企业服务,提倡主动服务。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观,自我要求胜任本职工作,最终反映在经营业绩上,致使影响胜任绩效。努力奉献的道德观要求客户经理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凝聚团队成员,努力工作,无私奉献,所以影响促进绩效。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客户经理面向未来,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加强学习,不断培训,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影响可持续绩效。崇尚现金流的风险文化观要求客户经理创新工作方法,破除抵押物崇拜,着[于微贷技术实现业务发展和化解金融风险。为此影响胜任绩效和安全性绩效。恪尽职守的实践观要求客户经理管理过程,在贷前、贷中和贷后过程中肩负责任,履行职责,这是一种全流程的实践,必然影响尽职绩效。从心理定向角度看,微贷核心价值观反映客户经理的心态特征,属于金融内环境中非物质因素,这一因素显著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五个维度。

六、研究结论

本文以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微小企业贷款的客户经理为样本,样本区域分布具有代表性。采用相关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表明,金融内环境对微贷工作绩效影响有显著效应,提出5个假设得到有效检验。金融内环境是中小银行重要的内生因素,这些内生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绩效。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发展,更好构建良好的金融内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为中小银行决策层制定政策提出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

Basso A, Funari S..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tomeasure the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 135: 17-32.

刘 洛,陈树文. 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五维度结构模型之构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99(2):137-143.

刘 洛,陈树文.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5(1):45-47.

刘 洛,陈树文.金融环境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5(4):60-63.

刘 洛,陈树文.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结构模型的检验[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2):75-79.

何双喜,李怀舟. 基于供需框架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及破解方法研究[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5):582-585.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credit Account Manager's Work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Internal Environment

Liu Luo, Chen Shuwe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China)

第2篇:微观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具体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在一定的环境中,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也不例外。个体价值观形成的环境,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全部外在状况的总和。"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2].本文就是从内化的角度研究环境在个体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内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内化主体、内化载体和内化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同时还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个体价值观形成的环境。这些环境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笔者把它总分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具体环境.

一、宏观环境

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宏观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社会环境,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因为任何一个个体的价值观形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化对每一个体价值观形成有着定向的作用。Www.133229.cOM一个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方向,更决定着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的价值取向。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观总是对该时代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反映,受到政治等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因此,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制约作用,这种作用主要由政治经济政策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人们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的,会耳濡目染的接受着特定文化所承载的特定思想、观念、习俗等。这种文化氛围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包括时代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念、外来文化等,社会会把这些思想、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灌输给社会成员,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二、微观环境

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组织、同辈群体等因素。这些既是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同时也是价值观形成的环境。它们对个体价值观内化的影响是直接、深刻而原始的。

社区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这样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不同的社区会有不同的内化主体--如城市和农村。同时,每一个不同的社区价值观形成的主体也被不同的社区文化熏陶、培育和塑造。

家庭环境对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家庭是每一个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环境,它是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的血缘、经济和感情等特殊纽带关系基础上的。主体对家庭具有感情和经济上的依赖。这种关系为每一个个体价值观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依恋感和归属感。所以,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各方面的影响。这是其他任何环境不能替代的;二是家庭环境的作用是深刻的。由于家庭在每一个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性,其影响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间接性、渗透性;三是家庭环境与其他环境具有互补性。

三、具体环境

虽然每一个体都会在社会、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环境下发生价值观内化的活动,但是,每一个人价值观形成中内化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情境是不一样的。这里,称之为具体环境。任何一个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具体的条件和情境中由特定的主体进行的。所以,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具体环境是指主体在内化发生时所处的具体的情境、具体的条件及其对内化的客观要求和规定性。可以说是内化主体可以直接感知的、当下的具体条件的总和。内化情境对内化活动产生了直接限制作用,如:当主体面临重大选择会引起重大后果的内化情境、两难选择情景,被内化的客体的各项价值相差无几而只能二选其一,并且每种选择都有重要后果;限时性内化情景,时效性强、时间紧的内化。

由此看出具体环境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关系,具体环境是内化主体可以直接感知的、当下所有的具体条件的总和,内化可以说是在宏观环境中,在一定的微观环境下,在主体的某种情愫和其他具体条件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综合作用。可以理解为,微观环境包括具体环境,但是,具体环境又不同于微观环境,又有其他具体条件、情景的参与。

内化的情境决定了具体的内化行为和内化后果。它确定了内化主体与内化客体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并因此影响内化。可以说,内化情境限定了内化的程度,限定了内化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过滤范围和时间。具体环境,是在大的宏观环境下,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微观环境下,某一特定的时刻,特定情景下而形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境要素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每一个要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它要素,每一个要素的变化也会牵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92.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

[2]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第3篇:微观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景观教学 课程设计 微系统 生态化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源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各个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Forman和Godron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①现阶段景观生态学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模糊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景观生态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几十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发展颇引人注目。研究主要体现在景观的空间、技术、美学等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生态的重视成为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共识,生态教学已成为现代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是现代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生态意识的培养在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已被认为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将生态思想深入地融入到景观设计课程中去,使设计师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就具有生态意识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为此,近些年来在景观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意识教育模式的尝试,渗入具有生态意识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教学中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对于生态化理念的把握。城市景观生态微系统,是城市中总量最大、分布最广、居民使用率最高的系统类型,这些微系统对城市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城市景观微系统通过微循环,在地块内部即形成了生产、消费、降解的基本平衡,只是将超出地块微系统降解能力的部分排到城市系统中,大大减小了城市降解废弃物的压力,减少了能耗。其次,生态不单是一种技术手段,景观生态倡导的其实是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地块微系统内,居民可以切身感受到身边发生的生态事件和由此带来的实际效益,对促进生态城市转型意义重大。②再次,地块作为城市中基本的用地单元,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风貌,提高了城市不同地块的识别性和景观异质性,形成了多样性的城市景观。景观生态教育理念,一方面不仅在教学中完善生态基础知识及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课程,而在高年级的设计实践课程中要进行具体的课题设计操作运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趋于大空间巨系统,由基本用地单元形成的微系统生态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其类型丰富多样,功能接近日常生活,尺度易于把握。在景观生态化课程教学中,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有直接的意义。

一、微系统生态设计在景观课程教学体系中的融入

(一)由“微系统”导向“景观生态设计”

在教学中通过微系统的生态化设计来解决基本用地单元的景观生态化问题,这一理念导入课程中,并由小及大,逐级上推,构建“基本用地单元(微系统)——街坊(小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大系统)——城市(巨系统)”的生态景观系统,进而解决城市巨系统的景观生态问题。通过专题训练,使学生在设计的动态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生态意识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微系统生态设计从日常生活环境入手,从细部环节最接近于人的小尺度空间开始,这也是景观生态教学中学生课题作业最佳的切入点,然后逐次进入巨系统环境问题。

(二)基于微系统关注下的景观设计教学主体内容

1.城市景观微系统的构成研究

利用系统论思想,从构成城市的细胞——基本用地单元这一小环境着眼,提出景观设计的微系统概念并引入到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的界定、构成、作用的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主要关注五部分内容:微系统的能源供给、微系统的道路铺装、微系统的绿化植栽、微系统的景观小品、微系统的垃圾处理。涉及的道路铺装、绿化、景观小品这几个因素在通常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已被作为基本的认识反复学习及实践过,那么能源供给和垃圾处理牵涉到技术问题,在此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学科知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2.微系统景观要素在课程实践中生态化设计要点

(1)微系统的能源供给设计

课程教学中导入能源系统思路,能源系统是以物质实体边界进行城市系统分类中的唯一动态系统。使学生在景观生态化设计中,考虑到在地块能量流动转化的过程中,做到输入能量(消耗能量)与输出能量(废弃物)的最小化与循环利用。在地块微系统内部,能量输入系统可简化为电能、热能和水能等能量的输入,并且同时伴随能量的输出、废水和废弃物的输出。如在课程设置时可引导学生考虑多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点。另外,倡导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注重节能减排。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是:需要注意在设计中对场地原有的自然元素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利用,例如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

(2)微系统的铺装、小品设计

培养学生利用当地材料的生态环保意识,结合材料的色彩、质地等体现人性化和艺术化设计。铺装、小品设计是微系统内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元素,是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最为普遍的设计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在微系统生态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品设计原则:优先应用废弃材料;注重环境的整体效果,切勿盲目求大;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

(3)微系统的绿化植栽设计

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地域气候特征,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遵循植物的本土性、自组织性和共生原则,创造多层次的植被生态环境。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应该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色彩、质感,通过植物之间的生态特性合理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艺术效果,来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绿化设计时把握原则:一方面,植物树种选择要以本土树种为主,避免外来树种的长途异地移植;另一方面,植物配置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遵循生态群落的发展规律,营造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4)微系统的垃圾处理设计

引导学生对微系统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关注,这对于地块的整体生态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微系统内建立微循环,可以有效减少地块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从而降低城市废弃物处理的压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生态化与人性化的双赢之举。③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并不是要在每个微系统中进行,如果可能应尽量应用。在微系统进行的这一转化将会对城市这个巨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3.在微系统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生态意识的正确理解

在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和实践中,许多人认为景观生态化只能在公园、绿地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实现,小地块无法实现景观生态化。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我们在景观生态教学中要纠正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度生态化,过分强调环境的自然属性,认为只有城市建成环境达到原生自然的状态才是唯一的生态化路径,这种观点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的人工属性;第二个误区是伪生态化,即要么简单套用生态理论,完全不顾设计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态口号,并无生态之实;第三个误区是过于技术化,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立在文化观念、技术储备、经济支持等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景观设计过于技术化往往导致设计方案理念先进、技术超前,但难以实现。这三个误区是在景观课程教学中最易出现的问题,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基于这三个问题,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生态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环节与课题设置

如何在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当中建立清晰的生态设计思路主线索及相关知识内容,如何构建微系统生态意识与景观设计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的整体关联,成为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建构的重点,在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上体现微系统生态意识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方面,在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低年级相关课程中即基础训练阶段进行渗入式教学。到二、三年级进行深化拓展阶段训练,课程中实践命题可设置为直接的微系统生态化课题实践练习。到高年级进入综合提高阶段,课题设计内容涵盖面涉及较广,地形环境复杂。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主脉络,同时在每个阶段与其他相关基础课、专业课保持相关的连续性。

二、微系统景观生态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探索

(一)教学中设计题目的不断更新,加强对“微系统”空间场地的认知

景观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都涉及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广泛适应能力的执业教育作为基本标准,课题研究坚持开放性与理性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微系统”作为切入点引入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建立“设计——实践——研究”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训练,引导学生对“微系统”的关注而切入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对于设计题目的选择应不断完善,结合地域特征、经济水平差异等,可提供不同的微系统景观空间,也可依据微系统景观空间构成特点分类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对设计前期的研究及设计分析,提倡“研究性”学习,让教师的科研更多融入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中。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微系统生态化”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研究

“微系统”其实质是对具体功能空间的设计,在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地方、地域化的了解和关注。

1.关注系统环境的地理、气候特征。在景观生态化设计课程中对于不同地域气候、地理环境下生态环境的介入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地域“微系统”环境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建筑景观在产生初期,其决定因素并非人文历史,而是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而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设计实践命题是对地域气候在景观中的影响。在课题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更多思考不同的地理地貌下,景观生态环境设计所应对的方式。

2.关注居民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日常的生活空间尺度、平民生活行为空间,把握微系统景观的本质意义及形式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目前中国社会大量存在且更多需要的适宜的空间的关注及技术手段的研究选择。教学中命题设计从大的城市绿地、广场转为小型的街心花园、庭院景观等日常化的微观系统环境,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基础调研由文献搜集要深入到实地调研资料收集,走进平民日常生活,了解真正需求。

3.关注地域历史与地区精神。在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中,对于微系统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上的了解,还要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看到地方的表面状况,应更多领会当地文化、地区精神,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述空间的历史。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地域生态化更高层面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景观生态设计的创新思路的尝试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意识,以景观微系统生态创造为契机,培养现代设计师的生态责任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意识。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设计师我们恪守的职责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栖居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正确的生态理念指导下,运用更多、更新的生态设计手法。在景观生态化教学中,教师设置的课程一方面是对学生引导、渗入生态化思想及对应的方法策略;另一方面,在充分渗入之后,在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理论信息与校内实践设计经验基础上,析出有价值意义的设计才有可能,提炼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思路才有基础。⑤教师作为在教学渗入及课题实践析出这两个环节的引导者及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创造即析出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并鼓励他们对于创新思路的尝试和创造,多以社会实践真题为训练题目,敢于接受设计实践的检验,不断丰富和扩大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影响,同时不断提高生态化设计教学水平。

注释:

①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建设科技,2006(7):29.

②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③张金伟,陈琳.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与思考[J].中国勘察设计,2008(11):75.

第4篇:微观环境要素范文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将城市的精神面貌、形象反映出来,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城市园林绿色景观的数量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品质也有所提升,对于我们的行为方式、感观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近几年,微地形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城市园林绿色景观的整体效果,有利于城市原来绿色整体形象的提升.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概念进行阐述,探究微地形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地的空间划分、造景、装饰美化、生态环保以及视线控制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并且从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材质与色彩、设施配置、道路结构、水景营造、植物运用以及地形处理等方面总结出具体设计方法.

关键词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31-03

1 前言

就目前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城市绿地面积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逐渐重视环境的保护.园林绿色景观,是城市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利于城市绿化环境的改善;现代园林绿地设计中,园林绿地景观已经不再局限于平面构成,更加重视立体的空间变化,打破城市园林绿地景观传统的单一模式.

2 园林绿地与微地形的概念

圆领绿地,实质上就是在规定的区域内,采用艺术手段与工程技术,通过栽种植物、布置园路、营造建筑、治理水系以及改造地形等一系列手段构造的景观.从广义方面来看,城市中的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公园绿地以及其它相关的附属绿地,均在园林的范畴内.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城市生态环境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建筑、水体、山石以及植物等一系列园林要素在城市中的运用方法,对各种城市园林绿地进行规划布局,构造一个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此创造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地形与地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貌主要代表的为整体特征,而地形主要偏向于局部;从地形的规模上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微地形、小地形以及大地形.微地形,实质上就是以地理学中大地形为基础,提出的一种相对概念,主要是指用地规模较小,在相应范围内承载水体、花草、园林构筑物以及树木等一系列物体的地面,通过对大地形形态进行模拟,以此设计出的一种面积较小的地形;微地形的形式主要以人工改造地形为主,微地形地面呈现高低起伏状态,但是起伏幅度比较小,如图1所示.不仅包括大地机理中绿地的模仿,还有通过直线线条营造的一种地形地貌.微地形,主要包括:小型峡谷、土丘、土台、坡地、凹面地形、凸面地形,还包括下沉广场、嵌草台阶、太低以及假山石等.

3 影响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因素分析

想要保证设计的实用性,需要与周围其他一系列要素保持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因此,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应当重视对于设计具有一定影响的其他要素.

3.1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地质地貌

3.1.1 土壤

不同土壤类型,对于微地形坡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在自然堆积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沉落,土壤的表面会与地平面形成一个夹角.因此,不同类型的土壤所形成的坡度存在差异,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土壤具备的自然安息角,如表1所示;然后对微地形起伏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构造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

3.1.2 地貌

所有的人造景观或者自然风光,与其自身具备的特定形态的地质地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造景观或者自然风光的形成与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质地貌条件的限制.基地的地形,是地形造景的重要条件,城市中原有地形对于城市景观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它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基础之一.同时,地表的构造、结构、特征、物质组成以及发育历史,对于城市景观的总体设计、格局以及面貌具有较大的制约,例如:土层构成、土层深度、岩石特性、岩石深度以及基地地质状况等一系列地形地貌因素与地形竖向设计、地形重塑、地形利用以及地形改造等多种造景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3.1.3 空间限定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设计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在对用地面积比较大的景观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微地形景观设计方面应当尽量选取自然式,对自然水体形式、自然地形起伏进行大规模的模仿,采用不同类型微地形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对用地面积比较小的景观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形式会受到景观空间的制约,因此应当经量选取小尺度微地形景观,例如:根据地质地貌的实际状况,对嵌草台阶、挡土墙以及假山等进行设置.所以,在大规模城市景观环境与小规模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环节中,应当灵活运用微地形景观形式,尽量选用不会受到规模大小影响的微地形景观,例如:台阶、台地以及土丘等.

4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研究

4.1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中地形的设计与处理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中地形的设计与处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竖向设计与平面设计,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形式、主要坡向以及高程变化进行调控,以此完成地形设计.

4.1.1 竖向设计

地形的竖向设计,实质上就是采用断面方式与立面方式将不同角度场地帝乡的剖面形态与立面形态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对地形的坡度、竖向高差以及高程变化等一系列因素进行设计.微地形的竖向设计,主要包括:坡度设计与确定高度.

4.1.1.1 坡度设计.地形的坡度设计,对于道路设置、坡面稳定、人的活动以及地表面排水具有较大影响.城市排水系统中,地表排水是排水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地形坡度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重视排水与地形之间的关系以及排水对于坡面稳定性造成的影响.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满足常规排水要求,坡度设计应当根据微地形景观的功能、形式对其进行确定.自然式微地形景观中,坡度值在25%-50%、50-100%范围内的为急坡地与陡坡地,在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可以将其用于叠石堆山;坡度值在10%-25%范围内的为中坡地,在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可以合理的对台地、台阶等一系列景观要素进行配置;坡度值在3%-10%范围内的为缓坡;坡度值在3%以下的为平坡地,不会对景观要素与人的活动造成任何影响.

4.1.1.2 确定高度.高度,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高度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微地形景观的尺度与体量,并且决定着周边环境设计与地形自身的竖向层次.从生态要求方面来看,微地形高度大小对于周边风场影响力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对于风的方向、速度均有一定影.对于场地空间比较宽广的微地形景观,可以适当的抬高地形高度;同时,应当控制地形的高度过大,特别是居住区.为了保证微地形景观空间的多样化,在对微地形高度进行确定的时候,应当与周边场地设计相同,以此满足城市园林场地中的基本功能.

4.1.2 平面设计

地形的平民设计,实质上就是通过地形等高线,对地形平面上的轮廓形态进行设计,将地形对场地空间的围合状态与划分情况体现出来.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平面设计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边界处理与底面处理.

4.1.2.1 边界处理.边界,实质上就是微地形之外的环境与微地形景观外边缘之间的交叉地带,它是微地形景观的外轮廓.控制轮廓,是微地形与周围环境处于一个协调状态的关键因素.边界形式主要包括人工式与自然式;人工式:实质上就是通过人工材料进行围合的一种边界形式,如由整形之后的石材围合构成的边界等,大多数比较规则.自然式:实质上就是通过自然材料进行围合的一种边界形式,如采用植物、石块围合构成的边界等.

4.1.2.2 底面处理.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平面设计过程中,地形的底面形状、大小十分重要,主要在于地形的底面形状、大小能够直接确定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所占空间的大小.在设计的时候,应当重视空间整体感觉的营造.底面的设计与处理会受到周边用地环境与所处场地情况的影响,例如:对于面积比较大,将绿化作为主要设计目的的场地,应当增加适当的面积,还可以增强形状的多样性.在控制地形底面的时候,会受到原油场地实际情况、空间要求差异、表达主题不同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一个准确的标准.因此,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平面设计过程中,不论是哪一种底面与边界,都应当根据具体的功能要求与场地的环境特点、自然地形,以满足施工条件作为基础,确保与其他景观元素或者构筑物之间处于一个良好的平面关系,符合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相关彼岸准,有效解决场地内与场地外之间的衔接问题.

4.2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合理运用

4.2.1 重视微地形与植物的有机结合

将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设计与植物种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一个相互互补的效果,例如:植物的疏密程度、形态以及颜色等多个方面均能够丰富地形的变化,而且植物的季相变化,能够在不同的季节中赋予地形不同的景观效果.将两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创造一个完美的景观环境;例如:大片微地形起伏的草坪中,即使创造一个良好的起伏微地形,还是存在视野过于空旷的问题.针对这一实际状况,只要在局部配置少量的乔灌木,对其进行群植或者孤植,就能够有效改善视野上的空旷感,构成天际线,使观光者的视线不仅能够处于良好的平视状况,还能够样式,构成一个景观焦点,使观光者处于不同的观光角度,观赏到不同的效果,构成一个不同形式的自然开放景观空间.

4.2.2 合理配置植物

不同类型的灌木、乔木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植物的种植与设计应当与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处于一致状态,植物种植密度应当防止均匀过度,避免景观过于平淡;还要根据园林场地的功能要求,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

4.2.2.1 规则式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中的植物配置.规则式园林绿地微地形,实质上就是一种人工硬质微地形场地,此种植物配置形式主要为规则式,例如:草坪、种植池以及树阵等.植物的配置主要根据微地形形式构造景观.将种植池设置于台阶中间或者两边,可以随着台阶的逐渐上升将其设计为阶梯状,如图2所示;也可以在面积比较大的台阶上,对单棵植物进行放置,如图3所示.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层次性.

4.2.2.2 自然式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中的植物配置.自然式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主要采用地被植物与草坡.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微地形景观,最佳方式就是将地被植物、灌木以及乔木结合在一起;对于机箱景观的创造,主要是将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结合在一起,还要按照观果、观叶、观花树种的观赏时间,对其紧张灵活的搭配.

5 结语

地形,是城市园林绿地景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形与景观的有机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园林绿地景观的效果;微地形作为地形的一个类别,因为微地形的起伏不大,占地面积较小,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应用最为适宜,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强的特点,在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所以,要充分重视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合理设计,以此增强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由田.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张圣杰,沈晶.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方式[J].中国园艺文摘,2011(04).

〔3〕周虎,钱多.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J].绿色科技,2012(02).

〔4〕汤晓燕,邱肖云.园林绿地的微地形景观处理手法探讨[J].广东园林,2012(01).

〔5〕彭思侃,魏开云.论园林微地形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6〕薛梓民.园林微地形施工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7〕渠志勇.园林微地形植物造景应用初探[J].同煤科技,2010(02).

第5篇:微观环境要素范文

预防犯罪的发生是治理犯罪最重要的环节。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呼唤着人们对犯罪预防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青少年犯罪主体的形成既不能离开宏观环境,也不能脱离微观环境。因此,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展开预防性研究。宏观预防方面要做到:抓住倡导树新型社会规范的契机,加强社会监督,建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群防群治的网络;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打击各种腐败行为,加强廉政建设;同时,整顿文化市场,尤其是影视文化市场;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系统的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微观环境方面应当做到:开发、加强家庭教育的预防功能;要搞好学校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加快各种文明社区的建设,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在岗青年职工的教育;加强暂驻型微观环境的建设。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宏观建设与微观建设的结合是早期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佳组合。青少年犯罪的早期预防,有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尽管其任重而道远,但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早期预防 宏观预防 微观预防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呼唤着人们对犯罪预防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所谓青少年犯罪预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以有犯罪危险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防止和消除在他们身上可能和已经开始形成犯罪的原因,防止产生或积极清除在他们周围可能产生和开始形成的犯罪条件,使他们不走上犯罪的歧途,或从轻微的违法过程中回到健康发展道路上来。这一种研究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基本生活领域普遍关心的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以整个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它包括了未犯罪的青少年,防止他们走向犯罪;又包括了轻微违法行为和劣迹的青少年,防止他们走向严重犯罪的道路;还包括已经犯罪的青少年,防止他们从偶犯变为累犯,从轻犯变为重犯,从个体犯变为团伙犯,从单一类型犯罪变为犯多种罪的罪犯;也包括被判刑改造的青少年,防止他们释放后重新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策划者和教唆者。论者在本文中要研究的犯罪预防指狭义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即未犯罪的青少年,包括有违法行为及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危险行为的信号)的青少年,也就是对青少年的早期预防。我们知道,青少年是生活在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环境中,即青少年犯罪主体的形成既不能离开宏观环境,也不能脱离微观环境。宏观的预防与微观的预防是空间预防的深入探索和精细分割。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以及二者的关系三个方面,深入探索预防青少年犯罪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如何从环境因素入手而有所作为。

一、 宏观预防

(一)、抓住倡导树立新型社会规范的契机,加强社会监督,建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群防群治的网络

当前,我们正处于以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冲突与变化,这迫切要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为全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它要求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礼貌、互助友爱、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和爱岗敬业、诚实信用、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这种规范的题中之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亲戚、好友、邻里,而是对所有社会个体的尊重与关爱。我们要顺应这种要求,把握这个契机,认真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为什么一些青少年在学校与社会的表现截然不同,为什么这么多青少年容易在社会上误入歧途?究其原因,很大成分是因为社会管理方面存在漏洞,而青少年在社会上缺少监督。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的斗争,强化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监督,消除精神“污染源”,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同时应该意识到: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上,职能部门的力量毕竟有限,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参与,走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路子。随着群防群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社会管、犯罪问题众人治的观念已经逐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社会各方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潜力很大,因此,我们要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共同来净化社会风气,借助社会舆论、法律机制与行政力量,充分发挥对青少年的监督作用,将监督变为现实的控制力量。只有社会监督无处不在,才能把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落在实处,发现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大家都有责任去纠正和监督;发现有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大家都有义务去与之作斗争;发现游戏机室违法营业,书报摊向青少年出售非法出版物等现象,大家要主动去举报,从而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

(二)、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打击各种腐败行为,加强廉政建设

从根本上说,青少年自发和自觉的成长,都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要使青少年受到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实现社会环境的净化,总体上要实现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民主法律的不断完善,民族主体文化在重塑后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弘扬主旋律的重要一步,它有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和观察能力,能够正确理解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规范自身的行为是有益处的。

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社会环境得到彻底的净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在这过程中廉政建设必须加强,应端正风气,消除对青少年影响较深的腐败现象。腐败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青少年中产生了极为恶劣的负面作用,使青少年对党的领导地位产生了怀疑,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关系到在与刑事犯罪作斗争时,能否争取到广大青少年的问题。这要求所有国家工作人员认识自己行为的影响力,对国家的未来真正负起责任。另外,必须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在全社会范围内要倡导文明向上、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也对从事职业或未从事职业的青少年有重大影响。在社会各行业中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团结进取的职业道德风尚,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三)、加强整顿文化市场,尤其是影视文化市场

公安、司法、海关、文化部门要联手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的行为,清理、净化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文化品味较高的出版物或音像制品,以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渠道。其中影视文化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影视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具有“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来源。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上虽存在许多丑恶的社会现象,但主要问题不在于这些现象,而在于我们对待这些现象处置无力,存在着涣散软弱的状态。”只要我们采取有利的措施,抑制影视文化的“负面效应”,充分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当代青少年犯罪。集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我国现在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配合这个时代的主题,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就要求影视文化要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影视文化的积极作用,用高尚健康的影片教育广大人民,尤其是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观,焕发出他们巨大的建设热忱。其次, 要严格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对国产片来说,提高创作者的素质,提高影视节目质量;对港澳台以及外国进口影片,要严格把关,防止那些宣扬腐朽思想的音像制品进入国内市场,严禁制作、出租、贩卖淫秽片。这样经过内外结合,可以减少影视文化的负作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其三, 要科学制定《影视文化法》。要保证影视文化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最根本的是制定《影视文化法》,加强法律监督。我国现在缺乏影视文化这方面的专门法律,对于许多违法现象不能予以及时的惩治。例如“扫黄”情况就是如此:每次扫黄,上面发出通知,下面装模作样搞几天,风头一过,录像厅照样放映黄色录像。如果我们制定了影视法律,对于那些放黄色录像的录像厅没收其录像机,将老板绳之以法,看谁还有胆以身试法。最后, 要积极加强影视文化的评论。优秀的影视文化评论对于青少年可以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使他们能够对影视作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通过评论,可以宣扬优秀的文化作品,可以谴责那些低劣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四)、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系统的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

青少年犯罪分子中,性犯罪比较突出,这主要是由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所决定的。青少年的生理状态已处于发育生长到逐渐成熟的时期。青少年生理发育上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心理的变化。这期间,有的青少年对异性怀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喜欢接近,有的还存在好奇心和神秘感,这些都属于性意识逐渐明确的表现。对性知识处于朦胧状态的青少年有可能出于对异性的好奇心理而违法犯罪。因此,对生理知识教育用回避的方式是不科学的,应对青少年加强性道德法制教育,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个人性欲要求与社会规范、冲动与理智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调节性欲冲动的能力和意志力,指导他们学会区分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学会异性交往的礼仪方式和道德规范,自尊自重。而有些家长和教师,对此只是简单地制止、反对甚至训斥,这样就使得他们无法得到成人的帮助,转而求助于所谓的“知心朋友”。教育者本人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性意识的出现和成熟,应恰当地对他们进行性知识教育,引导其正确处理两性关系。 应当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青少年接受信息快和广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统地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树立青少年的性道德。把性教育视为禁区,恰恰使青少年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而用各种手段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酿成大错。此外,还要进行恋爱、婚姻、家庭、贞操观、幸福观等教育,引导他们增强自己在男女两性交往中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辱感,预防性犯罪的发生,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提高道德水平。

对于青少年的这种教育,笔者认为应突破学校这个狭窄的窗口,因而放在宏观预防这个方面来认识。实践表明,学校在性教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把这个重任简单推给学校。一方面是学校的能力及职责所限,同时也与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关。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性教育在接受态度和接受程度上都将影响到其接受效果。笔者初步以为要由整个社会来履行这种教育责任,纳入到青少年成长的宏观环境当中去。比如大众传媒可以有所为,还可以在医院等场所设置常设性机构,配制专门人员,负责青少年性知识的咨询以及疏导工作。使这种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遍及于广泛的生活空间,为青少年的正常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广阔的、宽松的和自然的宏观环境。

二、微观预防

(一)、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首先,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许多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一些青少年正是由于家庭中受的教育有缺陷,使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陷入了犯罪的泥潭。因而强化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第一,教育内容要全面。既要注意智力培养、能力训练,又要注意社会道德教育,生理知识讲解,更要注意法制教育。第二,教育方法要得当。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精神条件的改善,教育知识的扩展,给家庭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有的家庭对子女百般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结果使孩子形成自私、懒惰,没有责任心的不良个性特征;也有的父母认为“黄荆棒下出好人”,用打骂的方法来管教子女,结果造成父母与子女的对立,造成强烈的反抗心理和怨恨情绪;还有的父母信奉“自然成长”原则,抱着“成龙的上天,成蛇的钻草”的心理,对子女放任自流结果使孩子受到社会不良教化形成了反社会意识倾向。家庭教育方法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极大,只有采用“爱而不溺、严而不格、一贯要求”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神”。第三,把握教育时机。青少年时期又称“青春危险期”,由于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视父母的话为“圣旨”、言听计从。因而在对他们教育时,一定要从年龄特征出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素材为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在恰当的时间里进行启发诱导,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凡事婆婆妈妈,引经据典,“上纲上线”,只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结果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其次,树立良好的家庭榜样。 美国犯罪学家奈伊指出,一个人没有天生的是非观念,是非观念的形成要依靠后天的学习。这一论断和我国古代的“性相近,习相远”说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三字经有云:“子不教,父之过。”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家长是其最亲近、最信赖的人,是其言行的楷模。父母的生活态度、兴趣爱好、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可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我国自古就重视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陆世仪在他的《思辩录辑要》中讲到:“教子是以身率先。”颜之推在他著名的《颜氏家训》中也说到:“夫风化,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由此可见,家庭中父母良好的身教是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再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世经验和生活作风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形和无形、有声和无声的综合,有形指父母的言传身教,无形则是家庭气氛的熏陶。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家庭气氛,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父母应尽力营造起宽松和谐、愉快、幽默的家庭气氛,促使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强化家庭的管理与约束。 青少年时期既是他们身体发展的高峰期,又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促使青少年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家庭必须对子女严加管理和约束。首先,密切注意子女的思想意识变化,一旦发现思想上有症结,行为上有偏差,应当立即排解、纠正,严格限制他们不正当的物质需要,时刻关心他们的精神状态,力争从内部控制子女产生犯罪倾向的可能性。其次,注意周围环境,诸如邻里、街道、学校等的治安状况,努力消除不安定因素,切实堵住外界各种污染源头,尽力保护青少年心灵的纯洁性。再次,注意子女的交友情况,青少年精力旺盛、善于结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因而父母应该了解子女所交朋友的思想品德情况,只要发现其中有品德不良、行为不轨者应该立即责令子女与其断绝来往,警惕那些可能引起犯罪的外来观念渗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之中,尽量把犯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很好的例子,孟母三迁为了孟子的成才,而现代的“为子迁居”无疑将会有更多更深的含义。

(二)、继续搞好学校教育

首先要从德育抓起,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发挥学校的重点教育作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使教师具备优秀的品德和素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此,要深入持久的抓好师德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次,抓德育不能只是政治教员的任务,应当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把德育安排进自己的教学计划,形成举校上下人人都重视学生德育的普遍风气。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往往只注重对学生书本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以至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畸形发展,加上现今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也冲击着校园,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金钱万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这样的政治素质,怎么能指望他们服务于社会呢?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加大道德教育的分量,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极重要的途径。学校应当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组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四有新人。

其次,配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强化普法意识,加大学校的法制教育比重。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当前,教育界正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改变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有利于青少年在做人、求知、劳动、健体和审美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学校在法制教育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进行了很有益的探索,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还是不够。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①要预防青少年犯罪,把他们塑造成祖国的栋梁之才,仅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特别是刑法知识教育,要将法制教育融入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之中,让青少年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具备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预防违法,远离犯罪,健康成长。法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是要造就知法、懂法、守法的人,让他们知道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界限,懂得守法、违法、犯罪的不同后果,这样才可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最后,控制犯罪边缘青少年-这是预防犯罪的关键。结合法制教育,学校还要重点作好“双差生”(学习成绩差、行为表现差)的转化工作,严格控制学生退学,不要简单地把他们推向社会。大量材料表明:“双差生”是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主要来源。所以要作好犯罪预防工作,首先要在学校大力做好他们的心理转化工作:对其以诚相待,尊重其人格,在生活和学习上予以引导和帮助,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传身教,使其逐渐恢复自信,重新认识自我,自觉、自愿的摒弃不良的观念与恶习。与此同时,学校的管理与监督作用也不能放松。对一般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要注意,保持对学生心理动态的高度敏感性,力争把一些危险倾向消灭在未发的萌芽状态。

(三)、加快文明社区建设

青少年的业余时间主要是在社区中度过的。居委会等组织,应当配合政府部门建立各种各样的群众性组织,加强社区的治安保卫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本社区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创立良好的外部环境。调查显示,社区未成年人(又称闲散未成年人,是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不在学、无职业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群体)群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发源地。而诱发社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社区未成年人犯罪,为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打下坚实基础。对此,我们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健全的社区青少年社会服务网络。

近几年,美国的社会工作服务界开始以“优势观点”来检视那些身处逆境的未成年人的成长,因为有许多实例显示:即使身处恶劣环境中的人也能健康成长,那些出现问题的人未必都来自恶劣的环境。与其一味寻找造成问题的原因,不如去尝试发现: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生活在不良环境中的人,能够突破逆境,以致可以顺利成长,而没有发展出所谓的问题行为?据此社会工作实务界开始倡导“保护因子”、“复原力”观念。他们认为以下因素可能影响个人复原力的来源:个人的人格特质、自尊心、信仰、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或学校及其他外在系统的支持网络,这些因素有时也被视为“保护因子”,即能保护人在面对压力时不致崩溃,依然能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相关因素。而这些保护因子是可以由环境的协助而发挥出来的。如果社会工作者或其他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能以“优势”观点看待一些有问题的社区未成年人,“对这些屡遭拒绝的孩子而言,不啻是一种正向的影响因素。”为此,美国最近的犯罪预防项目体现在试图在短期内获得较大影响的社区矫正上,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减少未成年人滥用毒品的实验和通过一些社区服务机构帮助父母提高对那些难以管教的孩子的管教技能等。②我国台湾地区为加强青少年的福利保障,使青少年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弃儿,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如内政主管部门奖励和帮助各地兴建儿童福利服务中心,补助各级政府设立青少年福利中心,奖励各公私单位办理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工作;协同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中途学校,收容不幸儿童及少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在全台湾三所公共职训机构为青少年办理各种职业训练,充实谋生技能,并向台湾地区七所公立就业服务中心推荐青少年就业等。

(四)、关注在岗青年职工教育

青年工人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这主要与有些企业过多地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他们的道德文化教育有关。因此,充分发挥各单位工会和妇联组织的职能,对青年工人进行人生观和法制观教育是预防青年工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内容。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很多企业明显地不能适应经济竞争的要求而被迫停工停产,有的甚至于破产和倒闭。对于这些单位,青年职工的教育和管理成了一个大问题。很多的下岗和失业青年工人由于无人管理,加之生活出现困难,极易导致违法犯罪。对于他们,除了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和为下岗人员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以外,应当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使他们始终处于单位的管理之下。由于我国就业岗位有限,很多的破产企业、倒闭和半停产企业的青年工人被推向劳动力市场,实行就业竞争,他们的处境比较困难,又加之心理强烈的不平衡,很容易采取极端手段以报复社会,从而导致违法犯罪的产生。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加强各级组织建设,保证对失业青年工人的教育和管理。对于他们的各种困难,政府应当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和实行失业救济制度,在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求的基础上,才能谈到违法犯罪的预防问题。

不同类型的工作环境在犯罪预防的功能上是有差异的。需要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职业,可以训练青年个体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性格和服从整体意向的习惯;需要高度技巧、精湛工艺的职业,可以训练青年个体养成刻苦学习、集中精力的习惯;分散作业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但也会发挥独立思考、敢于负责、自觉性强的长处,等等。但工作环境预防功能也有同一性,其特点是:自我的严格要求,相互的监督约束。自我的严格要求,是各类工作环境同家庭环境最大的不同点(家庭生活中小脾气、小毛病不是长处,但也不是了不起的短处),是离开伦理关系进入工作关系的第一位的要素。这样的要求,对青少年个体的正向发展十分有益,对青少年逆向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屏障。待业的青年有犯罪发生率较高的趋势,或在待业时沾染的恶习,就业后难以矫正,正是因为在青年个体需要屏障的时候而没有屏障,失去了自我严格要求的客观环境和客观需要;相互的监督约束,是各类工作环境的一个共同特征。集体的荣誉、职业的道德、共同的利益,是促使青年正向发展的社会合力。在这方面,领导的楷模、榜样的作用、传统的风尚,发挥着主导作用。

(五)、美化暂驻型微观环境。

暂驻型的微观环境,是青少年在流动过程中“暂停”的场所,其基本形态分为三类:精神生活领域类(电影院、图书馆、公园、舞场等);物质生活领域类(市场、饭馆、商店等);涉外领域类(飞机场、火车站、码头等)。这是接触面最不稳定、人员多样复杂,充满偶然因素的微观环境。此外还有一些不宜归类的摊贩、修鞋点等无固定界限的准微观环境,也可依附于这一类。依靠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严格的文明管理,把这些生活环境美化为陶冶高尚情操(例如热心服务、扶老携幼、拾金不昧)和培养文明习惯的熔炉。人们在同陌生人的接触中,得到周密的服务、热心的帮助,就如同碰到了一个难忘的老师,不但使自己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会上升为对社会优越性的体会),而且也像一个学生受到老师的教诲一样,产生把他人的优美行为变为个人素质的愿望。人们在美的环境中,艺术的设施、洁净的场地、和谐的气氛,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学校”,使人们的精神趋向高尚、文静、和善,起到陶冶的作用。这些,也是一种有益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

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关系是:宏观中有微观,微观中有宏观,两者是统一于空间之中的,两者的预防作用是相互补充的。没有宏观预防,微观预防就会是支离破碎的;没有微观预防,宏观预防也缺乏基础。宏观预防是微观预防的社会条件,决定着微观预防的性质。我们在微观预防中阐述了微观环境对青少年个体发展的意义,这当然并不是把宏观预防放在第二位。

宏观预防是社会整体的预防,是微观预防得以实施的根本前提。从这个意义来说,宏观预防是保卫微观预防的坚固的城墙。有宏观环境的安全和稳定才有微观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宏观预防的性质,为微观预防规定了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决定了微观预防的性质。微观预防是根据宏观预防的需要和模式进行的。

微观预防是宏观预防的有机构成,反映了宏观预防的广度和深度,使宏观预防有了组织的和群众的基础。宏观预防不是一个空壳,它是各种微观预防相联结的统一体。微观预防的深度反映了宏观预防的效能。宏观预防是有一支专职的预防“部队”,而微观预防的预防“大军”则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的群众。没有这样一支在各种类型的微观预防中,把犯罪预防作为切身事业的群众预防“大军”,专职预防“部队”就会失去靠山。

当然,宏观与微观也有对立的因素,宏观预防可能受到微观环境的限制,微观预防也可能受到宏观的阻碍。如家长包庇犯罪的儿子,是前一种情况;某些机构的个人,保护侵犯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公共场所的犯罪分子,是后一种情况。为了同一个目标,宏观与微观之间需要有效地协调、紧密地配合,以最终实现对青少年犯罪最好的早期预防功能。

注释:

[1] 江泽民,2001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J],政治与法律,2001,(3)

[2] 刘强,美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2)

[3] Durkheim,Emile.1947.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Trans.George.Simpson. Glencoe,1:Free Press

[4]刘强,《美国刑事执法的理论与实践》,2000年,法律出版社,北京,第105页

[5]罗大华,《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1982年,知识出版社,北京,第115页

[6]陈立鹏、刘新丽,《中国教育法律解读》,200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第180页

[7]康树华,向泽选,《青少年法学新论》,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第254页

[8]徐久声,《德语国家的犯罪学研究》,1999年,中国法制出版社,北京,第370页

[9]北京大学法律系国外法学研究室编译,《外国少年司法制度与日本保护青少年条例选编》,198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第133页

第6篇:微观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环境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73-0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具有职业理想、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面向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卫生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声等污染的监测与治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学习,学生需达到水质检测工中级工或污水处理工中级工的要求,其核心课程之一就是环境微生物学。

1 教学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确立了该专业职业岗位群。在职业岗位群中,环境分析工、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的核心课程之一就是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围绕“核心职业能力”进行,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能识别环境中微生物种类,能分离和培养微生物,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微生物监测技术与污染控制、微生物治理技术等核心能力,并能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取及组织实施应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紧紧围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近期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发展“迁移可用”的原则,结合实际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科学构建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旨在阐明如何在环境工程系统的运转中,利用微生物的巨大潜力,对污染物进行降解与转化,控制和消除环境污染。结合本专业后续课程需要,以及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的需要,突出在环境治理工程中与微生物相关的实用内容。

该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内容由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课时30学时,内容为三部分:微生物的基础;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微生物在环境污染中尤其是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实际操作学时18学时,主要实验项目有: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和细菌总数的测定。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提出工作任务、分析讨论、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的程序组织实施,便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及手段

环境微生物学涉及的知识点多、学科门类多,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其研究对象是微生物,一般人们看不见、摸不着,是微观的、抽象的,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浓。另外在目前注册入学招生的形势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针对专业岗位群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启发性教育和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1 采用专题讨论

对与环境工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内容的教学,如丝状细菌、污泥膨胀等,可采用专题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成文,课中积极发言,课后认真总结,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2 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在课前准备教案和讲稿时,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分析的兴奋点,课中鼓励学生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课后布置思考题,促进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征求学生对老师讲课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

3.3 进行现场教学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其工程特色和实践性。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微生物治理水污染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际生产场所,如到扬州汤汪污水处理厂、六圩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为了提高观摩效果,让学生能结合实际在单位有步骤的参观学习,教师可事先结合实习单位进行现场备课,编写详细的参观实习任务书和指导书,对实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详细的要求,并告诉学生每个环节应注意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操作,让学生有目的性地、有针对性地参观学习。另外在现场邀请实习单位的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其内容都是工程实践中常见的具体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学生听起来特别认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操作在本课程教学中占很大比重,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

3.5 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文字、图像、动画等素材有机地组织起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灵活地把教学内容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方便教师讲解,利于学生理解,使学生更直接、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等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4 课程评价

课程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的指挥棒。为了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参照岗位职业标准,课程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占60%)和终结性考核(占40%)组成。注重过程考核并制定考核标准可加强对学生平时的监管,促进学生从“依耐性学习”向“自觉性学习”转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终结性考核采取开卷考试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5 结语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掌握环境治理工程中与微生物相关知识是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必备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每个任课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束琴霞.浅谈高职《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轻工业,2011(10):139.

第7篇:微观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132-02

Study on Re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XU Xiaohong, ZHU Hongli, LIU Hong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t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The re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education reform

1 前言

h境微生物学是江苏大学环境工程和环保设备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微生物学为基础,结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综合性课程[1]。为适应高校培养环境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强化和提升[3-4]。

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实体实验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学会科学实验方法[5]。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是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和应用,也是以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的重要途径[1]。针对江苏大学目前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对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探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 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内容陈旧,与实际应用脱节 江苏大学自设立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以来,环境微生物实验内容总体上是以微生物基本操作为主,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土壤微生物的培养、观察和计数,实验用模式微生物的观察和测定,以及革兰氏染色等。实验教学内容较单一,与课堂教学内容未能有机结合,某项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中相应的理论知识没有做到同步一致,使得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安排彼此孤立。

此外,实验内容没有与环境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不出环境微生物实验的专业特色。学生仅通过这些常规微生物实验内容,不能真正对微生物在污染物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也就激发不出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实验教学方法传统,手段不够多元化 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教师进行实验原理和步骤的讲解、简单的操作演示,在有限的实验学时下实验效果不理想。目前实验室已拥有较完善的仪器设备,如多媒体、高速成像系统、显微摄像等,但是真正用于本科实验教学中的不多。此外,随着科技和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实验项目开发成虚拟仿真实验,在高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实验成绩考核模式固化,未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传统实验教学考核主要以实验报告打分为最终考核成绩,尤其是分组实验,往往忽略了实验过程中认真思考和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考核结果较片面,不能突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由于考核方式简单,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实验课,缺乏实验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实验教学严格的考核是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1]。

3 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生命活动规律,并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因此,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微生物学理论方法在环境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尝试将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微生物应用实验中体现微生物基础实验。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大纲的要求,在现有学时不变的情形下,调整实验教学内容,编写《环境微生物实验指导书》,开设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验证性试验),将常规的微生物实验进行整合,同时更注重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具体通过体系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来实现。如“水体中环境微生物检测”“高效降解菌的分离和筛选”“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类群培养与分离”等,包含了培养基的制作,微生物的观察,菌种的筛选、培养、保藏,微生物的测定,以及菌种的驯化和水处理应用等基本实验内容,这些实验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体现了环境类专业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实验项目开展实验,通过实验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和实验操作,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1)实验教学媒介多元化。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配以丰富生动的微生物图片、视频等,有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在脑海中对所要进行的实验内容有一清晰和直观的认识。如土壤中微生物的观察实验,学生可以预先查看相关微生物图片,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际观察到的微生物与图片中微生物进行对比,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利用先进的显微摄像系统,向全体学生直接展示微生物实时的形态和运动状态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拍摄的微生物照片和影像,这种媒介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6]。

此外,对于一些耗时冗长、步骤繁杂的实验,联合企业将这些项目开发成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的形式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即可实现实验原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极大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2)验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学校广泛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基地,组织学生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参观,带领学生在废水处理现场感受微生物真正的作用,再联系自己所做的实验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了解微生物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同时,学校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许多平台,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如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立项等,从资料收集、实验方案制订,到实验操作获得实验结果、达到研究目的,整个过程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将基础实验和科研实验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3)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选择合理的考核方法非常重要[7]。实验成绩与实验过程密不可分,因此,对于实验成绩考核,过程考核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尝试采用平时成绩(50%)、期末卷面成绩(30%)和设计性实验(20%)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方面;期末考试主要通过闭卷形式考查学生对于实验中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增加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做到提前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材料和步骤、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和提交实验报告。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验理论水平、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打破传统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从实验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方面着手,对传统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进行深化改革,构建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与技能新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实验技能培养和基础理论教学并重实施,在课堂教学时结合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提供相应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技能训练得以巩固和应用,增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峰,程洁红,刘维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14(2):27-28.

[2]汪嵘,赵颖怡.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教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2):

228-229.

[3]张治国,郑永红,高良敏,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186-189.

[4]刘慧龙,胡将军,张根寿,等.水处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60-62.

[5]郑永红,张治国,宋晓梅.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7(2):58- 60.

[6]陈兴都,杨成建,张爱宁,等.改革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第8篇:微观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小微型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评价;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20―02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并针对小微型企业在金融危机后遇到的困难,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理论研究者和从事小微型企业活动的实施者从不同视角对小微型企业的有关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如何评价小微型企业行业的成长性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将国内外关于小微型企业的概念与界定、小微型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以及小微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

1小微型企业与小微型工业企业的界定

各国对小微型企业的界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内外对小微型企业界定标准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这两方面展开的。就国外而言,美国从定性方面衡量企业大小,标准是非垄断性的市场地位;英国从定量方面衡量企业的大小,以销售金额和投资规模来区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但是,由于定量的标准简单而且直观,便于进行统计和比较,在世界各国或地区得到普遍采用。就国内来看,“微型企业”最早出现在1999年7月《人民日报》关于辽宁省抚顺市组织下岗职工创业的报道中。莫荣(2002)首次提出微型企业的标准是:凡在7人以下的注册企业和大量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非正规劳动组织均是微型企业。王振(2002)认为,微型企业是属于中小企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企业群体,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规模非常小,从业人员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二是销售收入也只有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三是管理结构非常简单,不设专门的管理职能机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绝大部分为个体或合伙的私营企业,另外,私营企业中的多数企业也属于微型企业。陈剑林(2007)认为微型企业是指雇员人数小于10人、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服务)种类单一、规模细小的企业组织。

综上研究可见,国内外对小微型企业的界定主要从是否从工商部门注册、从业人员、销售收入以及企业管理组织的复杂程度等方面进行了界定。但是,均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

直到2011年,政府层面对小型微型企业做出明确界定,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在此前中型、小型两类划分标准基础上增加了微型企业标准。较2003年《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相比,在原有行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林、牧、渔业,仓储业,信息传输业(包括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就工业而言,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2小微型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1国外关于小微型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因素多而复杂,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多种结论。Myers和Turnbull(1977)研究发现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主要因素有行业属性、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负债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Cherer(1980)、Evans(1987)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其成长性负相关,公司成长随其规模扩大而下降。James、Gerry(2006)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对中小企业成长性有显著影响。Coad(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现金流量能力、盈利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与公司成长性存在相关关系。

2.2国内关于小微型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在国内研究中比较详尽,多数研究从企业自身以及外部条件入手,找寻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为内部支持环境因素、偿债能力、财务杠杆、技术创新等方面。在研究这些因素的过程中,由于选择不同的成长性指标和样本,企业成长性与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可能存在不一致的结果。

谢军(2005)从行业属性、企业规模、资产结构、财务杠杆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实证考察了各个主要因素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大多对公司成长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企业成长性表现出显著的行业效应。另外,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财务杠杆和股权结构对企业成长性也具有显著的影响。张军华(2010)从发展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研发能力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因素,分析表明: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对企业成长性有较大影响,研发能力、企业成立年限与企业成长性没有必然联系。孙丽娟、侯石柱(2010)结合廊坊市中小企业的特点,将其成长支持环境界定为外部支持环境和内部支持环境,外部支持环境包括经济技术环境、人才支持环境和产业竞争环境;内部环境包括市场营销状况、技术支持状况、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和质量管理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支持环境因素对企业成长性有更显著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质量管理是三个最主要影响因素;外部支持环境因素中的产业竞争环境却对企业的成长性有负相关影响。夏佳佳(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偿债能力和财务杠杆是影响我国通信设备企业成长性的主要因素。

综上可见,现有文献研究对小微型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寻找企业内部,对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考虑不够。评价指标的选取侧重于财务指标,对统计指标和业务指标引入不多。为此,应进一步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引入企业统计指标和业务指标,确定企业财务、统计和业务核算三大指标相融合的全面评价小微型企业成长性指标体系。

3小微型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评述

3.1国外关于小微型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滞后是俄罗斯经济的突出问题。尽管历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的政策措施,但没有根除这一现象。郑羽、蒋明君(2008)在《普金八年:俄罗斯的复兴之路(2001―2008)》中对其原因做出了具体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小企业法律欠缺;二是行政性的障碍(行政检查频繁、企业注册程序、许可证管理制度等)是中小企业需要加以解决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亚辛、切夫连科、伯叶夫以及舍斯托皮奥罗夫(2005)在《俄罗斯小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中认为政府在各方面过多的管制中小企业或过多的苛捐杂税,这些因素都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资金筹集问题是影响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的更大障碍;四是其他一些因素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比如:在公用设施和电网方面,政府制定较高费用,严格限制小企业。

3.2国内关于小微型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小微型企业由于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市场竞争力弱、融资困难、成本管理落后等原因,其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国内学者对小微型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资问题、税收政策或者制度不合理分析两个方面。

(1)融资问题。

舒威(2011)认为由于小微型企业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创业资本和营运资本比较匾乏、资信程度不高,因此筹措资金十分困难。并且在融资过程中由于融资渠道窄、内源性融资占比高,外源性融资规模小、期限短、结构不合理,造成融资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小微型企业的发展。王兴娟(2012)认为小微型企业融资难主要受国家扶持政策不到位、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约束、民间融资比例高、风险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制约。高攀(2013)认为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十分突出,融资问题主要体现在存在缺乏抵押或担保、贷款利率过高、融资机构不太重视小微型企业以及小微型企业违约率太高。李强、刘静(2012)认为融资难还体现在金融产品不足、诚信体系滞后。

(2)税收制度不合理。

安体富、杨金亮(2012)指出我国尚未制定针对微型企业的税收政策,存在问题的税收主要是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值税问题主要体现在:商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仍显偏高;增值税起征点偏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不尽合理;增加中小企业资金占用;个别出口退税规定有歧视之嫌。营业税问题主要体现在:营业税的起征点规定仅限于个人;金融业税收规定使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小额贷款公司税收负担较重。所得税问题主要体现在:小微型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偏小;小微型企业的所得税率仍显偏高;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会加重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税收优惠不尽使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税负可能会加重;重复征税会抑制投资积极性。赵涛(2012)认为现行小微型企业税收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小微型企业仍处税收负担相对较重的税制环境,二是小微型企业资格认证“门槛高”,三是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小微型企业丧失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格,四是支持小微型企业的税收政策缺乏统一性,五是现行政策培育小微型企业竞争力不足,六是税收优惠数额吸引力不大。

综上研究表明,小微型企业发展问题主要受外部环境的制约而产生,对企业自身不足考虑不够。企业自身是发展之根本,为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应注重企业自身的不足的研究,同时,探索外部环境优化的措施,综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研究小微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4现有研究缺陷与最新发展趋势

我国小微型企业目前处于发展困难之期,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外部政策制度都存在不足。另外,对小微型企业的研究比较单一。总体而言,目前对小微型企业的研究在理论上还没有构架起成熟的框架,评价指标上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指标不够全面,因此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深度受到了限制。未来小微型企业的研究将会有什么趋势,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要全面。在考察小微型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时,不能过分强调融资和税收制度外部环境,还应考虑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政策等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更应该注重分析企业内部环境的制约因素。

第二,对评价指标的选取要综合。对于小微型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应该引入统计指标和业务指标,构建全面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莫荣.发展小企业促进就业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34):2727.

[2]王振.上海微型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扶持政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2,(01):7379.

[3]Stewart C Myers,Stuart M Turnbull. Capital Budgeting and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Good News and Bad New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7,32(2):321333.

[4]Cherer,J.K. Indicators of Successful Growth Fir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50):362371.

[5]Evans,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Growth,Size and Ag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7,(35):567581.

[6]James,F.P,Gerry,M. Growth and profitability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 enterpris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13):3542.

[7]Alex,Coad. Testing the principle of “growth of the fitt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its and firm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7,(18):370386.

[8]谢军.企业成长性的因素分析: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管理,2005(20):8289.

[9]夏佳佳.通信设备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910.

第9篇:微观环境要素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task,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dex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China'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esearch work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ork.

Keywords: ecology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

三、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四、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五、微观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六、生态监测的特点与任务

(一)、生态监测的任务

加强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二)、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的特点综合性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二是: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是: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七、生态监测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一般监测指标和应急监测指标。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八、结语

生态监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庞永师.建设工程监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尹常庆.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