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乌鸦的拇指范文

乌鸦的拇指精选(九篇)

乌鸦的拇指

第1篇:乌鸦的拇指范文

话说大拇指汤姆在王宫里享受午餐时,却被王宫里养的乌鸦给叼走了,乌鸦飞过没头脑家门前时,不料没头脑正在打鸟,结果射中了乌鸦,没头脑看见有一个小人仔落下来,没头脑就拉下了妈妈刚洗干净的被子去接汤姆,结果被妈妈臭骂了一顿。汤姆看见没头脑为了接住自己而被妈妈臭骂,就诚恳地向没头脑表示感谢,然后乌鸦也摔到了被子里,没头脑和汤姆就把乌鸦的翅膀和整个身子都烤来吃了。

汤姆和没头脑分享完乌鸦肉的时候,正好被皇宫里的想叛变的官员看到了着一切,然后他就在国王面前说汤姆坏话,国王就派人找到汤姆和跟他在一起的没头脑,逼问他们是怎样勾结没头脑一起吃了国王最喜爱的乌鸦,那位官员却火上浇油,那位官员说:“汤姆和没头脑是世上最好吃。最恶毒的人。”最后汤姆和没头脑被锁进牢房里了,在牢里汤姆让没头脑用力拉开了牢房里的铁柱,汤姆从牢里逃了出来,把那位官员的所有叛变的事实向国王说了出来,国王明白了真相以后,把那位官员锁进了牢房。国王宣布恢复汤姆的身份和地位,他又过上了皇宫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的。

金城江金三小5年级 石传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2篇:乌鸦的拇指范文

黑旋风乌鸦来自童话故事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讲述了一个顽童尼尔斯变成小人,骑鹅旅行的故事,黑旋风出现在一个片段中,它绑架了尼尔斯,后尼尔斯杀死了黑旋风逃了。

作品梗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故事主要讲了尼尔斯不爱学习,经常捉弄小动物,受到小精灵惩罚变成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后面骑在家鹅马丁的脖子上展开了旅程,途中尼尔斯发挥人的聪明机智和狡猾的狐狸做斗争,不畏艰险和困难智取乌鸦山的盗贼。尼尔斯和大雁群一起主持正义,变成一名具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

作品鉴赏:作者告诉了读者一个道理,人只要善待动物、善待自然,学会与动物协作,与自然相处,人将会和自然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第3篇:乌鸦的拇指范文

记得那天,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站在窗前向外看去,整个世界都在享受着雨水的洗礼。突然,我看见一只小乌鸦冒雨回到自己的家,它的嘴里叼着一片肉,落到窝旁就将肉轻轻地送到了乌鸦妈妈的嘴里,看到这一幕,我想起了课本上“乌鸦反哺”的故事,我心里最脆弱的那根弦被拨动了。这让我想到了辛勤哺育我的妈妈,我又为她做过什么呢?没有。因为我只是一个只知道向父母索取、撒娇的孩子而已啊。想到这些,我的心里就一阵椎心的羞惭,我决定为妈妈做一点事情。

于是,我便想在妈妈下班时给她一个惊喜。我先将家里的东西摆放好,又去厨房准备给妈妈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于是我先淘好米,闷上了米饭,就去择菜了。只听“砰!砰!”两声传来,一股糊味从电饭锅里传了出来。啊!米饭闷糊了。接着,我又试了几次,米倒浪费了不少,米饭却没有做成。眼看妈妈就要下班了。我不得不先做菜了,这次很成功,做了两菜一汤,都是我最拿手的菜。一个是:西红柿炒鸡蛋,另一个是:芹菜炒肉丝。汤是妈妈最爱喝的牛肉汤。这些菜做起来虽然很简单,但却包含着我对妈妈浓浓的爱与感激之情。妈妈还有10分钟就回来了,我赶紧将菜肴摆放好,无奈之下又将糊了的米饭盛了上去。接着,我又将地板仔仔细细的拖了一遍,干干净净,就像明镜一样。我看着洁净的环境与桌子上的美味佳肴。虽然累的满头大汗,心里却高兴极了!

这时,“叮……叮……”门铃响了。喔!是妈妈回来了,我打开门,只见妈妈风尘仆仆的回来了。我赶紧将妈妈请进来,将妈妈的拖鞋拿出来,再把妈妈脱下来的大衣挂好,之后又拿来干毛巾将脸上的雨水擦干净。妈妈进来看见整洁的房间与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心里高兴极了,连忙走到桌子旁就坐,开始品尝了起来,此时我的心里真是十五个调桶打水——七上八下啊!因为米饭糊了,我以为妈妈不会吃的。没想到的是,妈妈看到糊了的米饭,眼里就闪射出异样的光彩,接着嘴角微微向上扬,形成了一个好看的弧度,随后,便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还不时的笑着对我竖起大拇指表示很好吃。我的眼睛有些发涩,眼前一片模糊。“风卷残云”过后,妈妈笑着对我说:“女儿做的饭,就是香啊!我的女儿也长大了,妈妈很欣慰。”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却有着丝丝的甜。

第4篇:乌鸦的拇指范文

一、贴近年龄,培养写作微兴趣

低年级作文是小学作文的预备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比较单一,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如果在写作上设置过高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规范,无疑会将孩子们推上“作文难”的困境。因此,“微”年龄只需开启“微”作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游戏的特点,采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写,在写中玩。

例如02:作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以小游戏为媒介,合理的设计游戏形式、时间,为低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施以助力。步骤如下:开动小宇宙(准备阶段)――游戏来来来(参与过程)――我笔写我心(创作环节)――课堂喳喳嘴(交流展示)。这样的写作模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游戏是学生们自己选的,微作文也体现了学生们的真实水平。如一次老鹰捉小鸡游戏后,有学生写道:我们玩老鹰捉小鸡,后边一只“小鸡”紧紧抓住前边“小鸡”的衣服,生怕一不小心被甩出去,而老鹰来者不善,跑来跑去,把“小鸡”们弄得团团转。学生们在交流展示中,彼此欣赏,互相鼓励,感受着写作的欣喜和乐趣,教师连连竖起大拇指,夸赞学生们会游戏,会观察,更会写作。得到教师的表扬,学生们兴致更浓,把游戏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趣味十足。

微作文的精妙之处在于语言、结构随意,形式不拘一格,日记、随笔、心得都可以,这样利于学生们表达真情,抒发实感。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借游戏之力激发写作兴趣,充分的把写作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快乐的心情中写出快乐的文字。当真诚与真诚对接,快乐与快乐邂逅,即使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笔下依然会流淌出悦耳的音符。

二、挖掘源头,积累生活微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之不尽。”事实上,写作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微写作更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学生们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低年级微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打通作文与生活之间的经脉,让学生去生活里寻找微素材,让作文里尽显微生活。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8中的写话训练,要求学生们在认识青蛙的基础上,写一写如何保护青蛙。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考虑到,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过青蛙,都熟悉青蛙,于是,放宽了写作要求:回忆你生活中看到的或熟悉的一种动物,用100字之内的小作文让大家猜出它的名字……这样的要求让学生炸开了锅,大家纷纷搜集记忆的碎片,只见笔在纸上滑动,习作一会儿就写好了。有学生写到,“星期天,我和妈妈去电影院。工作人员给我们发了眼镜后,我们坐好。突然,一只XX游过来,它的身体上有条纹,我用手去抓,可是抓不到,妈妈告诉我,这就是3D电影。”也有学生写道:“我家养着一只XX,黑色的毛,最爱吃的是骨头。冬天来了,妈妈给它做了四只小鞋子,这下看起来更帅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就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恰好抓住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放宽写作要求,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素材,凭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自己,让写作的“微花园”里鲜花盛开。

三、立足教材,捕捉课堂微灵感

课堂是学习的阵地,也是微作文成长的沃土。低年级学生听、说、读、写还是以教材为主,凭借教材,增强认知;凭借教材,搭建阶梯;凭借教材,激发灵感。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学会适时、适当的捕捉学生们思维的瞬间,引发灵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见微知著,生成精彩。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乌鸦与狐狸》一课教学,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们意犹未尽,于是,临时创设微话题,师:第二天,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碰巧又被狐狸看到了……本来低年级学生就喜欢童话、寓言,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终于来了,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笔尖在纸上跃动,思绪在学生们的头脑中飞舞。教师收上作文之后,眼神中透出惊喜,虽然在思路上大部分遵循了原作中乌鸦的“憨厚”和狐狸的“狡猾”,但是续写的微作文语言丰富极了。“乌鸦大婶”“乌鸦大嫂”“乌鸦小姐”,甚至“乌鸦美女”也出现了。也有少部分学生,逆其路而行之,让乌鸦想方设法躲过狐狸的纠缠,思路新颖,语言别致,十分有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体验的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而有感触的写作是最好的表达。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挖掘学生们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激发想象欲望,产生写作期待,虽然是短小的微文字,但是却显示着学生们的大智慧。

第5篇:乌鸦的拇指范文

一、教具直观法

在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具应尽量利用实物。因为,盲生直接感知真实的物体,就能对其大小、形态和属性,有个比较完整而确切的感性认识。运用实物模型、标本进行直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指导盲生用手来触摸实物或模型。如“苹果”一词,在接触实物教具“苹果”前,教师先要讲解被观察物体的名称、属性、特征和用途等,然后根据实物的特性,指导盲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甚至最后让他们品尝一下“苹果”的味道。指导盲生触摸实物或模型的步骤,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先了解物体的全貌,然后再用手或其他感官了解它的主要特征。在指导观察时,教师应连贯地提出问题,引导盲童有条理地认识该物的全部形态及特征,启发他们在感知基础上积极思维。

运用实物、模型、音响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触摸活的动物,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触摸实物时,对需要用视觉感知的部分,教师要用语言说明;第二,运用模型(如飞机模型)直观时,先要概括介绍其名称、制作材料、各部分名称和主要特征,还要说明实物的大小及当前这个模型的形态;第三,要注意形象再现,应利用各种机会反复进行直观。例如“狂风吼叫”的理解,就要利用音响直观,通过录音机中的声音,让学生理解风到底怎样才是“吼叫”;第四,用类推法和比较法扩大盲生的认识,例如:狮吼与狼嚎,“吼”是怎样的叫声,“嚎”又是怎样的叫声?为什么狮用“吼”而不用“嚎”?

二、动作直观法

教材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如:点头、挥手、弯腰、握手等等,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触摸老师的姿态,然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老师加以指导来理解各词义。老师做动作时,应力求准确、到位,以身体力行真正代替语言传授。

三、语言直观法

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对盲生认识周围现实中的有关物体和现象有重大的意义,是语文教学中必须经常使用的直观手段。语文教材中出现自然现象,如云、虹、天空、雾电等,盲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依靠教师委婉细腻、形象生动的讲述。通过举例方式,运用语言讲解的方法,让他们去想象理解。

四、参观实验法

第6篇:乌鸦的拇指范文

1、成功是失败的结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为了找灯丝,经历了一千多次的失败。他用老人的胡须,麻绳,马尾巴。好不容易找到了可以烧的竹丝,可只烧了40多个小时就灭了。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可长期使电灯发亮的灯丝--钨丝。

2、成功是滴落的汗水。在童话《七只乌鸦》中的小女孩,为了寻找变成了乌鸦的七位哥哥,她问了太阳,月亮,云,彩虹。鞋子被走破了,脚指头流血了,她还是不停地找。最后在星星那里问到了哥哥们的下落,而且星星还给她了打开大门的钥匙--一根小骨头。可到了门前,小骨头不见了,她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小拇指切下来当门钥匙。最后她终于把哥哥们接回了家。

3、成功是一种感受,一种全凭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怎么样才算成功,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它无法定性,无法量化。

4、成功对于永不满足的人是一个阶梯,对于智者是一个开始,对于愚者是一个结束。

5、成功对于努力者是一种希望,对于懒惰者是一种奢望,对于不思进取者是一种回忆。

6、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一张张白纸上写满了试题?那是不是成功吗?我不喜它,而且也讨厌它,也许我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因为我从心里排斥它。

7、成功是马拉松赛跑。在李时珍编《草本纲木》时,他去过有“野人”之迷的神农架,去过五岳之首--泰山,去过道教圣地--武当山。每次采集完后,回到家,他好要拿自己来实验,()如果对人好的话,他就记载下来。他实验了几千多种药材,用一生的时间终于写出了《草本纲木》。

8、成功是滴落的汗水,成功是马拉松赛跑,成功是失败的结晶,成功是属于执着,刻苦,有信心的人。

9、成功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里程碑,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包袱,对于不求进取的人是祸害。

10、成功对于勤奋者是收获的果实,对于坚持者是奋斗的目标,对于灰心者是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

11、成功是获得预期的结果,成功是属于执着,刻苦,有信心的人。

第7篇:乌鸦的拇指范文

我愿意当小老师

张老师走进教室,问:“同学们,谁来当五分钟的小老师?”老师话音一落,教室里鸦雀无声,谁也不敢举手。我发现张老师的目光朝向我。顿时,我心里砰砰直跳,直想往桌子底下钻,但我又怕同学们笑话我是个“缩头乌龟”,只好胆战心惊地举起了手。“李鑫志,你来讲/”张老师响亮地点到我的名字,我只好慢吞吞地走上台。我站在讲台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身上,我慌了。张老师走到我身边,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别怕,你行的/”听了老师的话,我定了定神,想了想昨天预习的内容,在黑板上写下了第10课需要认读的生字,鼓足勇气提问了;“谁能读出黑板上的生字?”同学们一听,纷纷举起了手,我点了李楚楚的名字,李楚楚认真地读:“依,歇…”我竖起大拇指,说“Good,very good/”当我问道;“依然这个词的近义词是什么?”大部分同学都不清楚,小手又纷纷缩回去了,我点到张倩灵的名字,她说:“依然的近义词是仍然…”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五分钟的小老师虽然短暂,却既锻炼了我的胆量,又令我深深体会到了做好课前预习是多么重要啊/

第8篇:乌鸦的拇指范文

1课堂上教学与游戏并存

教学新的内容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新内容的记忆,单靠硬邦邦的读与背,学生会很被动,教学的效果也不见效,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在新授后加入一些简单有趣地活动。如,教学声母gkh,加入一个拍手游戏,老师找一个学生上来跟老师一起玩,后同桌的一起玩,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掌握,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巩固知识。游戏如下:你拍一我拍一,9字加弯ggg;你拍二我拍二,小蝌蚪kkk;你拍三我拍三,一把椅子hhh,不同课形采用不同的游戏。如:摘苹果、找朋友等。学生能在学习中动口、动手、动脑。

2用生动、有趣的教具,直观教学

充分利用课文中显有的插图、字母卡,教学时把新授的拼音与相对应的卡结合起来。必要时,还自制一点颜色鲜艳的图卡,以补充课本中显成教具的不足。如教学声母w时,可自制了一幅“乌鸦和乌鸦图”,在指导学生看图的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乌鸦站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后,问,这个树枝像什么?学生加答后,肯定学生的回答,像今天我们学习的声母w。然后把这个树枝贴在声母w的旁边。从中比较,加深学生对声母w的记忆。指导发音时,叫学生读“乌鸦”这个词的音,后要求把这个“乌”的音发得轻短,就是声母w的音。边发音边讲解w的写法,又结合自制图上的“树枝”,由两个小树枝组成乌鸦站着的树枝,边讲边写:vvw,两笔写成,在中格.充分利用图画,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音形。

3人机交互,自主学习

结合学校实际,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多媒体这样先进的教学工具,课件的运用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把学拼音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结合起来。同时也应认识到汉语拼音的教学工作已经不能再像原来那样,教师单纯的教学发音,然后学生枯燥的模仿,这样教师教的累,学生也学的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生动、直观的学习我们的母语发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孩子到生活中去寻找学习的乐趣;“音节超市”等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先生,而是孩子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拼音复习课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多媒体网络教室,利用自制的复习拼音游戏课件,让学生自主地在电脑上边玩边复习拼音。如在教学字母的四个声调中,我就常在多媒体中播放课件,播放过程中内容的出现伴有声音,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不同的内容伴随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出现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直接在黑板上的板书,效果好很多,学生学得也特别起劲,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如教学ba这个音节时,可利用课件,同时把b和a缓缓地移入,出现在投影上,课件出现的同时,看已边结合课件边讲解,声母和韵母相拼时,先发声母的本音,再发韵母的音,声母本音要轻短,韵母读音要重,很快结合就发出“ba”的音,教学生练读时,先讲直呼口诀: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两音相碰时,课件中的投影发出爆炸声,这样就更加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所讲的口诀的理解。

4儿歌巩固

儿童的感知具有模糊性,对音形相近的字母容易混淆,若采用编写儿歌、口诀来辨别巩固字母的音和形,学生学后会印象深刻。例如:上两点的省写规则可以编成:“小真骄傲,两眼往上翘,j、q、x,来帮助,摘掉了骄傲帽”;或者:“小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再如:“bbb听广播,ppp把水泼,小马快跑ddd,气球上升qqq,拐棍加横fff,伞把撑开ttt,小鸽子ggg,小草蝌蚪kkk,像把椅子hhh”等。这些儿歌突出了字母形体的特点,形象生动,学生便于记忆。如教学声母m,出示“扇门洞的摸人图”,启发学生时,紧紧扣住图中“摸人的摸”的发音,“摸”发得轻短就是“m”的音,边示范摸人的动作,边讲m的发音方法。学生上台表演摸人的动作,边演边读,记住m的音。记形时,出示类如两扇门洞的自制的图,问学生,讲台上的教具,像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得出,讲台上教具就像我们刚才学习的声母m。趁机念出顺口溜:两个门洞mmm。学生集体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顺口溜。得用易记有趣的顺口溜,使学生能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第9篇:乌鸦的拇指范文

广袤、干枯、荒凉的大峡谷。

峡谷原来是这个样子,山石的大地好像被一柄厚背薄刃的宽刀突然劈下,裂开一个宽宽的、狭长的口子,像一条纵闪那样一路划破天空。若有人顺着峡谷的峭壁一路向下,就会置身深深的腹地,宽窄仅可容一人行,抬头看,天像一条青色的细线。阳光照进来,像猛然间“哗”一下把阴沉的峭壁岩割开,然后开始移动,像是带着某种微妙的响声,移动,移动。移动到你将能够着的地方,它就不动了,而你还是够不着。你渴慕它,于是努力地把身体向它倾斜,到最后把一只脚拉得长长得伸过去,用一根脚趾头感受它的热力,好像把自己孤单的脑袋埋入热爱的姑娘的胸膛。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被卡住了。探险峡谷的时候,一颗圆滚滚的巨石跌落,把你的右胳膊死死地卡在石头和崖壁之间。

悲摧的体验。

你怒目、拧眉、叫喊,拼尽全身力量想要把胳膊抽出来,却是徒劳。你从来不知道一只胳膊不能动居然让你如此被动,你不得不用一只手拧开水壶的盖,而水壶里的水也不多了;一只手往外掏干粮,干粮也只有很少。你试了一遍又一遍,胳膊毫无疑问已卡死。你仰天大叫:“有谁在?快来救我!我在这儿,快来救救我!”喊声飞越崖壁,飞出去,像鸟儿一样,在广袤、荒凉的山原盘旋,没有人烟。而你之所以来到这里,本来就是想逃避人群--妈妈、爸爸、女友、朋友,一个人来探险。你甚至都不愿意接听妈妈的电话,如果接了,也许妈妈就会知道你现在在这里。你就是这么孤独的一个人,如今,掉入一个这么孤独的境地。

如你所愿。

可是,你的心被恐惧紧紧塞满,像是被驼毛塞满了喉咙。

第一天,你还有力气又喊又叫地瞎折腾,抬头看天,天上有一只乌鸦倏忽飞过。

第二天,你开始自救,拿出登山绳,用一只手复杂地又系又套,试图做一个滑轮,好把这块破石头拉开,可是你也明白,这需要至少八个人站在崖顶,听你指挥,而你现在能指挥的只有你的左手――右手的大拇指已经呈青蓝色。你拿出一把小刀,想用它把右臂锯掉,可是割半天连皮肤也割不破。此前小刀已经被用来当开山斧,用来试图锯开这块又臭又硬的大石头,不钝让它怎么办呢!你还有心情调侃这把劣质的小刀,和你的劣质的手电筒。阳光一如既往地照射进来一分钟,这对可以自由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来说多么微不足道和不可察觉,对你却多么珍贵。你的嘴唇变得干燥,蒙了一层细密发白的干皮。你的眼圈变深。你第二次拿出录像机来给自己录像,因为这已经是第二个24小时。你开始想念当初你拼命想逃离的人群,父母,朋友,妹妹,女友,还有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你想逃离的世界。抬起头,乌鸦一闪而过。

第三天,你浑身无力,心跳快了两三倍,精神开始恍惚,甚至出现幻觉。你失手打翻水杯,珍贵的水又被洒出来太多。你心疼地咒骂起来。你再一次把尿排进袋子里,希望它变凉以后像凉冰冰的啤酒――你不止一次如饥似渴地怀念啤酒、冰水、饮料、游泳池、扑天而来的海水,水,水,水。你用左手艰难地做了一个止血带,把被困的右臂紧紧地扎起来。

你开始自言自语,因为“今天我的乌鸦没有来”――你陷入比肉体被困更可怕的孤寂。没有人知道你去了哪里,有什么遭遇,需不需要接受帮助和陪伴、支持和救援。你和整个世界都断了联系。

你说,你的一生都在向着这块该死的岩石移动,从你出生、成长,到这次出发。这块该死的石头说不定千万年前是一颗星球,划破天幕,变成陨石,就为的把你困在这里,让你和你的一切断掉联系,孤孤单单地死在这里。你开始在墙上刻字,内容是祝自己安息。

想想吧,多可怕。死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孤孤单单。那些死在没人知道的地方,孤孤单单的人,经历了怎样的精神劫难。

可怕的也许不是死,是孤孤单单。

一个朋友,一个强悍且强壮的男人,从睡梦中哭着醒来。他说他梦见自己孤孤单单,就想着去找母亲,可是走到半路,才想起来“俺娘已经死了”。于是就哭啊哭,直到哭醒。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孤孤单单。

第四天,你把小刀狠狠胳膊,刀尖抵住骨头。你贪馋地舔舐浸出皮肤的鲜血――你已经没有水可喝,而你的鲜血也没有汩汩涌出来,止血带把血阻在肘部以上循环。

第五天,你咬着牙,旋转身体,听着右手臂的骨头一根根折断,然后小刀去,从断骨处砉开皮肉,把右手永远留在石下,你重获自由――用一只手的代价重获自由。你爬出罅隙,踉跄前行,血污满身,喝污水,直到遇见人烟。

时光转换,你带着光秃秃的右臂坐在一大群亲朋好友中间,你甩着光秃秃的右臂欢乐地游泳,你欢乐地和爱人拥吻。

不,你仍旧热衷于探险,只是出发前一定会留一张便条,告知你将去向何方。

是为的关键时刻有人救命吗?也许。

更要紧的,最要紧的,也许是害怕一个人的时候,孤孤单单。

一个人的时候不孤单,想一个人的时候才孤单。被整个世界遗弃,想念整个世界的时候,那得是多孤单。为什么监狱里的囚徒会养一只老鼠,会长久地看着一株细草,因为要藉由此和世界发生关联。

《127小时》是一部老电影,英国导演丹尼・鲍耶(Danny Boyle)执导筒,取材于一个真人的真实的人生:2003年5月,美国登山爱好者阿伦・拉斯顿在峡谷攀岩时,右臂被石头压住,被困5天5夜。为了逃生,他强忍剧痛,先后将桡骨和尺骨折断,用自己的运动短裤当临时止血带,用小刀从肘部将右前臂硬生生切断。然后为了与失血抢时间,爬过峡谷,缘绳下到60英尺深的谷底,再步行5英里,终于和营救人员相遇,成功生还。电影拍得也许没什么象征意义,就是裸的被囚与自救的俗套励志影片,可贵的是电影镜头不断闪回,回放主角与人群的互动。

还有一只乌鸦,一次又一次振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