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乌鸦喝水教案精选(九篇)

乌鸦喝水教案

第1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引导他们敢于质疑、提问,善于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我教《狐狸和乌鸦》这篇寓言,我试着以“质疑问难”来组织教学过程。先引导学生对“狐狸骗走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块肉”这一课文主要内容进行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如:狐狸为什么骗乌鸦嘴里的肉?狐狸是怎样骗走的?乌鸦为什么会受骗?……从而逐步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引导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进行质疑,以加深理解寓言中的形象。如,在读到“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想了想”,问:你觉得狐狸为什么想了想?狐狸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又如,课文对乌鸦受骗的经过有一段生动的描写,可让学生先找一找,乌鸦听了狐狸话后的三次不同反应的句子读一读。接着问:读到这里,你认为乌鸦开始为什么不作声?后来又为什么唱起歌来呢?最后引导学生对寓意进行质疑:学了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层层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来寻求答案,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意见。锻炼学生从小把握事物的本质,自行探索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古诗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教《乌鸦喝水》一文,课文内容浅显,插图又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再加上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学生容易读懂、领悟。都明白“乌鸦会动脑筋,想出了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好办法,终于喝到水的”。有的同学说乌鸦看到旁边长着许多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小花、小草,乌鸦细心地发现,有一种草的茎是空心的,于是它就摘下茎当成吸管,很快地喝到了水。我及时给予了赞扬,夸他聪明、爱动脑筋,能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可有个同学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这时,我鼓励他,给充足的时间让他说明原因:“因为瓶子里只有半瓶水,如果石子放多了,会把水淹没,乌鸦就不一定能喝到水。”听到这极富创造性的见解时,我惊喜不已,马上意识到新的生成产生了。我鼓励他、肯定他,更加表扬他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新课标的实践中,只要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坚持不懈,并适时而有针对性“点”“拨”、引导,就会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逐渐形成,并能不断提高。

第2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一、创设情境,以疑促思,思疑结合,打开局面

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够产生破解疑问的冲动,才有可能积极地去探索、去研究,最终在探究的道路上学得新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知疑”心理,敏锐发现学生的“疑惑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有些老师也许会认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里面很多的知识都是经过历史、事实和科学验证的,不会存在疑点,因此对挖掘教材中的疑点存在畏难心理,认为是在搞形式主义,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他们是以自己童年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的,一些在成人认为“理所应当”、“本来如此”的事情,在他们眼里或许就“不该如此”,也许可以“另辟蹊径”。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节点,并且把这种创新节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探究习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出适合学生进行探究的具体情境,把学生的思路牢牢吸引住,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再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实现课文情境的再现,让学生从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从而对画内的景、画外的境、画中的音产生鲜明的感知。以《乌鸦喝水》为例:课程开始,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火红的太阳,让学生听聆听盛夏的蝉鸣,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到夏日的炎热,对课文的环境形成初步的感受,为后来乌鸦喝水创设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和乌鸦同样的体会。而当讲到乌鸦看到瓶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网络上乌鸦使用工具解决难题,甚至包括其他具有低级职能的动物使用工具的照片、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其实很聪明,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喝到水?鼓励学生探究除了课本提供的方法以外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带着“解惑”的心理开展探究之路。

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科学评价

在确定探究的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将学生根据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然后全组同学围绕探究主题开始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包括分组指导、提供网络设备、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把关等。等到学生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让全班学生针对每个方案进行讨论,并且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方案进行评分,选出最佳方案。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被深入地调动起来,很多奇思妙想被提了出来。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瓶子放倒,这样瓶子里的水就比较靠近瓶口了,乌鸦最长脖子长,喝道平躺着的瓶子中的水并不困难;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寻找芦苇杆或者麦秆,做成喝饮料的吸管,就比较容易喝到水了;也有同学提出:乌鸦可以找一根羽毛伸进瓶子里,把水蘸出来,因为网上说燕子就喂养还不能出窝的小燕子喝水时,就是用胸部的羽毛沾了水然后飞回窝为小燕子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很可能提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甚至有些“可笑”的方法来,对于这些,我们不要轻易给予否定,二是要和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看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否真的不具有可行性,对具有可行性的,要给予鼓励,对不具有可行性的,要告诉学生,在现在的条件下,要实现他的想法还有一定的困难,或者这种方法存在致命的弱点,因此必须要否定。教育学生否定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破解学生的惯性思维,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

作者:刘欣

第3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对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对话能够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在对话中,可以鼓励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允许别人质疑。同时在对话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会互相倾听,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以便结合他人的观点,建构自己的观点。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课时的《体积》教学片断为例,针对课堂的有效对话进行剖析,供同仁参考。

案例片断:

1、故事导入、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乌鸦最终是怎么喝到瓶子里的水呢?

生:它把四处的石头都放入瓶子中,让水位上升,它就能喝到水了。

师:就这样,乌鸦口渴的问题解决了。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是:为什么石头投入瓶中,瓶子里的水就会上升?

生:因为石头是有大小的,把这个有大小的石头放入水中,但是水进入不了这个石头,水就会往上升。

生:因为石头有一定的面积。

2、实验操作、解决问题

师:其实,乌鸦喝水的故事里就蕴藏着一个数学知识。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实验之后,你们就能够破解水面上升的真正原因了。

师: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内部空间一样大。(板书:空间)在这个杯子里倒水,还能倒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杯子里还有空间。

师:现在呢?

生:不能倒了。

师:在这个杯子里放入一块石头,现在要把这杯水倒入装有石头的杯子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这个杯子里会有水剩下。

生:如果全部倒进去,会有水溢出来。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想法了。那么就在组长带领下动手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实验

师:和猜想一致吗?出现了怎么的情况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生:我觉得,将一块石头放在没有水的杯子里,而把装满水的杯子里的水倒入装有石头的杯子里,那块石头占据了一些水在杯子里的空间。所以说,必须有一些水留在杯子里。

师:谁也是这么想的,再来讲讲看。

生:因为石头占了水应有的空间,水不能完全倒在这个杯子里,从而溢了出来

师:对啊!正是因为石头占了杯中一部分空间,使得杯中能装水的空间减少了,所以才有一部分水被剩下。实验结束了,通过这个实验,现在你能更为清晰告诉大家瓶子里的水面上升,乌鸦能喝到水的真正原因呢?

3、理解概念、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故事中水面上升也好,实验中水被剩下也罢,都证明了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事实上,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石头的体积。什么叫做石头的体积呢?

生:石头的体积就是石头所占的空间的大小。

生:石头所占的空间大小就叫做石头的体积。

师:这里有一个篮球,什么叫做篮球的体积呢?

生:篮球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篮球的体积。

师:这个乒乓球呢?

生:乒乓球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乒乓球的体积。

师:石头、篮球、乒乓球等等都统称为物体,那么请你们概括一下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

案例反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

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现今课堂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自主探究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本课教学中,教师围绕“乌鸦喝水”

的故事展开对话,引发学生思考,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开展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对话,大大降低学生知识构建时产生的阻碍,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体积的意义。当然,有效的对话并不是师生之间的满堂问答,提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本案例中,我觉得教师做到了以下几方面:

1、课堂中的有效对话清晰、简洁抓住重难点。

课伊始,教师借助学生耳熟能详“乌鸦喝水”的故事展开对话。用正确、朴实和简洁的语言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现象看本质:发现了水面上升的真正原因是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了体积的概念。师生之间的对话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为重难点所服务。

2、课堂中的有效对话有启发性。

有些教师的课堂中有的时候用的比较多的语言是:对不对,好不好。其实这样的提问要慎用,因为它是毫无思考性的问题,学生往往会直接跟着说:对与好。本案例中,这点就做的非常好。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一些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开展有效的对话。如:在乌鸦喝水的故事中,教师提问:“乌鸦口渴的问题解决了。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是:为什么石头投入瓶中,瓶子里的水就会上升?”有的学生认为石头有一定的大小,有的学生认为石头有一定的面积,所以当学生遇到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时,可以引导学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又如: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验证,通过带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之处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有利于难题的化解。

3、课堂中的有效对话难易适度。

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展开有效对话,在问题的提问时注意了难易程度的选择,使得全员参与学习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味的追求难题和偏题,不能打击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毕竟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4、课堂中的有效对话有系统性。

第4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 创新想象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在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迸发出来了。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了升华。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中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继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9。

第5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由于承担着较多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虽然语文在教学中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其载体――课文及课外阅读却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缤纷世界的大门,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及网络的作用,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创新是人的潜能,每个人经过科学的培养,都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发现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表现,对学生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哪怕是小小的创新意识,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引导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创新扎根于学生的思想之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以疑促思,思疑结合,打开局面

有首古诗说得很好: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

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

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

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够产生破解疑问的冲动,才有可能积极地去探索、去研究,最终在探究的道路上学得新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知疑”心理,敏锐发现学生的“疑惑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有些老师也许会认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里面很多的知识都是经过历史、事实和科学验证的,不会存在疑点,因此对挖掘教材中的疑点存在畏难心理,认为是在搞形式主义,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他们是以自己童年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的,一些在成人认为“理所应当”、“本来如此”的事情,在他们眼里或许就“不该如此”,也许可以“另辟蹊径”。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节点,并且把这种创新节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探究习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出适合学生进行探究的具体情境,把学生的思路牢牢吸引住,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

再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实现课文情境的再现,让学生从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从而对画内的景、画外的境、画中的音产生鲜明的感知。以《乌鸦喝水》为例:课程开始,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火红的太阳,让学生听聆听盛夏的蝉鸣,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到夏日的炎热,对课文的环境形成初步的感受,为后来乌鸦喝水创设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和乌鸦同样的体会。而当讲到乌鸦看到瓶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网络上乌鸦使用工具解决难题,甚至包括其他具有低级职能的动物使用工具的照片、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其实很聪明,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喝到水?鼓励学生探究除了课本提供的方法以外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带着“解惑”的心理开展探究之路。

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科学评价

在确定探究的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将学生根据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然后全组同学围绕探究主题开始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包括分组指导、提供网络设备、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把关等。等到学生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让全班学生针对每个方案进行讨论,并且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方案进行评分,选出最佳方案。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被深入地调动起来,很多奇思妙想被提了出来。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瓶子放倒,这样瓶子里的水就比较靠近瓶口了,乌鸦最长脖子长,喝道平躺着的瓶子中的水并不困难;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寻找芦苇杆或者麦秆,做成喝饮料的吸管,就比较容易喝到水了;也有同学提出:乌鸦可以找一根羽毛伸进瓶子里,把水蘸出来,因为网上说燕子就喂养还不能出窝的小燕子喝水时,就是用胸部的羽毛沾了水然后飞回窝为小燕子的……

在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很可能提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甚至有些“可笑”的方法来,对于这些,我们不要轻易给予否定,二是要和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看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否真的不具有可行性,对具有可行性的,要给予鼓励,对不具有可行性的,要告诉学生,在现在的条件下,要实现他的想法还有一定的困难,或者这种方法存在致命的弱点,因此必须要否定。教育学生否定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第6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摘要】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教师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位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训练场,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操等都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获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相当必要的。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就应首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四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将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正逐步在各个学校普及,这一重要资源教师们必须应用起来。有了现代化的设施,运用多媒体网络开拓信息通道,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观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利用课件里贮备的课文朗读、生字词库、课文动画、有关资料、实践录像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徜徉。例如上二年级语文《看月食》一课,我通过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设计月食这一动画课件时,有意识地把月亮变化过程集中化、明晰化,使情景既富有科学性,也具有启发性,设置“大玉盘”、“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面锣”等典型形状。注意扩展课文中未叙述出来的形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了。又通过创设太阳、地球、月亮在太空运行的宏观景象,不仅让学生理解月食的成因,还从中激发其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断这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肯定能得到很大发展。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找准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写在卡片上,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可以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把棉纱条或布条的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7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语文课程新大纲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这方面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独立地、自觉地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证明,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对新知识的接受强度的大小。其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阅读课中,教师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字、词、句到段到篇;由浅入深,从能回答问题到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能思考“是什么”一类浅层问题,再到能思考“为什么”一类深层问题;由理解课文内容到掌握中心思想再到了解写作特点;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条理性和精确性,最后做到举一反三。培养自学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要重视学法研究与培养。学法主要靠在学习中领悟,而不是靠灌输。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读书的方法,是可取的,这样学生得到的学法更牢固、更灵活,用来指导今后的阅读实践。我认为:抓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应该从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自主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抓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阅读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工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行阅读活动时,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阅读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会阅读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对作品进行感悟。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细读第一部分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会阅读

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提出一些好奇、新颖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老师都无从回答,当问及这些问题的来由时,往往听到的回答是从某某书上看到的,某某杂志上知道的。这些都是课外阅读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阅读量的明显差异导致他们之间知识面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在调动学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馈,汇报总结。如可以通过课外时间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利用午读引导学生看一些课外书,鼓励学生通过文章题目或开头进行发问,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完后,要求学生跟同学讲讲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阅读文章,不为“看书而看书”。

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学用阅读

第8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着重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列表,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初步感受“策略”

1.谈话: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动画播放《乌鸦喝水》,播放到乌鸦发现半瓶水,可又喝不到)

师:你有哪些办法让乌鸦喝到水?(估计:①和乌鸦想法一样;②把瓶里的水倒到小盆里;③还可能有更多的方法)

2.小结:这些方法都是解决“乌鸦能不能喝到水”这个问题的策略,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

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很多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初步体会“列表策略”

1.感受信息――产生整理需要

出示生活场景图:三个小朋友来到文化用品超市,他们来干什么呢?先让我们来听一听:(用录音播放)“三个小朋友到超市买了同样的笔记本,小明买了3本,小华买了5本.小明用去18元,小军用去了42元.小华用去了多少钱?小军买了几本笔记本?”

师:你们都听清楚了吗?(估计学生会感到信息很多,记不太清楚.)

师:题目里告诉了我们这么多信息,如果再播放一遍,你想到什么办法可以记住这些信息呢?(学生肯定会想到用笔记下来)

师:那应该怎么记呢?

(估计:①将其中的数据记录下来;②姓名要先记下,数量要和姓名对应;③单位也要写下来,才清楚每个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通过师生的交流,明白可以先写下三个人的姓名,然后听第二遍录音,学生尝试整理.

2.组织评价――学习方法

(1)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案,估计可能有下面这些情况:

图1(2)学生评价(以上面出现的情况为例进行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怎么样?有什么意见要提吗?

生1:甲学生记录上的42元可以和18元对起来.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因为这一栏都表示所花费的钱.

师:这是一个好主意,把42元和18元放在一列,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列都是表示买笔记本所花费的的钱了.

师:小明用去多少元是一个问题,可以放在哪一列呢?可以怎样用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将问题用“?”表示,也可以归类放在表示用去的钱数这一列.)

师:对比这两种整理方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呢?

(引导体会:一个横着整理,一个竖着整理,他们都把条件归类和对应起来了,显得特别的清楚.)

3.完善表格――比较中体会

师:如果给学生的整理画上这些线,它就成了一个表格.电脑朋友记录得比较快,他是一字不拉的全部记录下来了.现在请学生对比表格和文字,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策略的价值)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让学生借助表格整理的信息,独立解答.

(2)交流:你能结合表格介绍解题思路吗?

(3)对比: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解题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都要先算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4)让我们把解答得到的答案填入表格中,现在再请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买的本数越多,花的钱也就越多.)

5.反思总结,体会策略的意义

(1)回顾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它对我们的帮助有哪些?(板书:列表)

(2)其实列表策略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就经常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熟悉的画面――(展示在小学二、三年级数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各类列表分析解决问题的例题和题目.)

第9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

关键词:课标;感悟;课堂

走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真切地感悟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需要融入新课标意识带给每节课智慧和力量。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尊重“需要”,注重“情感”。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如教《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解释:“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