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第1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一、“起”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识字教学中的“起”即是业界所说的导入。对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起”要做到引人入胜。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情境片断。

(一)师生对话,故事引入

师:小小多媒体,故事多又多。大家边听边看边读。乌鸦妈妈整天找虫子给小乌鸦吃。(演示老乌鸦喂小乌鸦的画面)

生:响亮地跟读。

师: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演示老乌鸦飞不动的画面)

生:反复朗读,读出感情。

师:那谁来帮助老乌鸦呢?请看:小乌鸦找来虫子,喂给妈妈吃。(演示小乌鸦喂妈妈吃虫子的画面)

生:反复朗读,融入情感。

师:真聪明。把后两个句子连成一句来说。

生: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找来虫子,喂给妈妈吃。(学生富有感情地说完整了)

师:小乌鸦关心长辈,很有孝心。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只有孝心的小乌鸦。

(二)标本激趣,认识乌鸦

师:(多媒体演示小乌鸦的特写镜头,同时出示乌鸦的剥制标本)瞧,这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有孝心的小乌鸦。大家仔细看看,小乌鸦长得什么样?

生:它黑黑的。

师:是啊,乌鸦浑身都长满了乌黑的羽毛。这“乌”字就是黑的意思,比“鸟”字少一点。乌鸦是一种鸟,所以“鸦”是鸟字旁。(边说边板书“乌鸦”)

师:这堂课,我们要再学习一则乌鸦的故事,题目是《乌鸦喝水》。(边说边板书“喝水”)小朋友看这个“喝”字,我们没有学过,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喝水要用嘴,所以是“口字旁”。右边是……(学生遇到困难,不知怎么说)

师:右半部分很难说,没关系,让老师来帮助你们,大家跟我一起写。(老师带着学生写“喝”的右半部分)

师:大家记住了吗?喝是什么旁?

生合:口字旁。

师:在乌鸦喝水的故事里,我们又会认识一只怎么样的乌鸦呢?

【反 思】课堂伊始,教师以乌鸦反哺的故事导入,其间教师已在慢慢渗透本课需要小朋友掌握的汉字“乌鸦”。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孩子受到多种感官的刺激,不但理解了故事情节,而且急切想知道这只有孝心的小乌鸦该怎么写,所以在学习“乌鸦”这两个字时就特别认真。孩子们心中不仅刻下了“乌鸦”这两字的正确书写,而且内化了情感。随着点题,教师又顺势导入“喝”的写法,不但巧妙融入了识字教学,而且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二、“承”

“随文识字”简单的导入后,应立即进入正题,即围绕教学预设目标整体推进。苏教版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在一下教材中就已出现许多形近字,易错字,我们提倡“随文识字”就是为了降低孩子学习的难度。在掌握了“乌鸦”和“喝”字的书写后,教师要顺势对形近字进行层层深入的教学,以转入教学环节“承”。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音(略)

(四)读课文,逐步识字

1.师:原来是小乌鸦口渴了,才去喝水的啊。(板书:口渴了)我们看这个“渴”字,你觉得它和我们刚才认识的哪个字很像啊?

生:“喝”。

师:这两个字的右半部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左边的部首。渴是什么旁?为什么呢?

生:“渴”是三点水旁,因为没水才会渴。

师:对啊,缺水就会有口渴的感觉。每个字的部首都和这个字本身的意思有关。

(师生借助生字卡片互动游戏:缺水才渴,用嘴才能喝,三点水旁的是渴,口字旁的是喝。渴是什么旁?三点水,喝是什么旁?口字旁。)

(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渴”。)

学生一起在课文纸上书写“渴”。

师:现在,咱们把这两个相像的字放到句子里,你还能认出他们吗?

生: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学生逐步读得连贯)

2.师:乌鸦到处找啊找,老师也来帮他找。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做的?(老师把右手遮在眼睛上方。)左看看,右看看,近处看,远处看。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乌鸦找。(所有小朋友都激动得把手遮在眼睛上方,跟随老师做出看的动作)。这个动作变成文字,就是古时候的“看”字。(板画:古汉字“看”)现在的“看”字就是由古时候的字演变来的。跟着老师一起写。(在田字格里范写“看”)注意啦,“手”字变成“手字旁”的时候,要把竖钩变成撇哦!

(学生一起在课文纸上书写“看”)

【反 思】在教学“渴”和“喝”这组形近字时,紧扣文本,采用边讲边问,学生边听边答,边认识生字的方式,孩子们兴趣盎然,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容易混淆的两个形近字。之后小游戏和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游戏情境中巩固了生字。当然,把字词放到句子语境中会更有效果,这样的随文识字教学才能顺应文本脉沟,更加圆润。

此后“看”字的教学则充分挖掘了汉字本身的文化符号意义,通过做动作这样一种学生所喜爱的教学

方式,使学生在认识“看”字的过程中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既了解了“看”的含义,也准确的书写了“看”。

三、“转”

犹如戏剧故事中的序幕、发展、高潮与结局,没有高潮的戏剧故事是平淡的,没有高潮的识字课堂也是无味的。随文识字教学中的“转”就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高潮。高潮,常常是伴随着若即若离的状况而展开。《乌鸦喝水》一课中出现的高潮如下:

(五)随文识字,高潮迭起

师:小朋友快看,魔法一变,老师的手变成了小乌鸦的。(教师用手指示意乌鸦的喙)注意看,小乌鸦用嘴把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入瓶里。瓶里的水渐渐升高到瓶口时,孩子们都忍不住站起来,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瓶里的水慢慢升高了。

师:课文里哪个词语是“慢慢”的意思啊?

生合:渐渐。

师:对啊,“渐”也是一个生字,两个字叠起来就是“渐渐”,也就是慢慢的意思。(出示生字卡片:渐。学生看卡片读字、词)

师:瓶子里的石子慢慢变多了,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小乌鸦是怎么做的呢?

生: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

师:就是这句话。用嘴夹住石头,这就是“叼”,我们一起来做做“叼”这个动作。(举出生字卡片:叼,师生做动作)

师:叼起的“起”也是一个生字,这里面还包含着一个新部首。谁认识?

生:走字旁。

师: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共有几笔?

生合:7笔。

师:课文是怎么说小朋友刚才看到的画面的?(多媒体演示:乌鸦喝水的经过。)

【反 思】不同于高年级学段教学中的词语解释,低年纪的学生在理解词义时要注意形象直观。教师将生活中孩子体验过的瓶里放入石子,水会升高的原理巧妙地转化为一个演示实验,把课堂推向高潮。当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意犹未尽时,顺势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解“叼”“渐渐”之意,师生一起通过做动作来理解“渐渐”与“叼”的含义,体现了新课标“做中学”“学中做”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念。

四、“合”

随文识字教学中的“合”是指课堂结尾的总结。利用“板书”而“合”是一种很好的提升方式。在课堂教学结束前让孩子们利用板书准确回忆出本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和需要掌握的重要生字,而且给学生留下再现、思索的时空。

本课板书设计见右框:

乌鸦喝水

口渴了

找水喝 看

喝着水 渐渐

【反 思】随文识字教学中的“合”,可利用“板书”而“合”,还可通过“结语”而“合”。总结语可以是探究性的话语,也可是对本堂课的提升。如《乌鸦喝水》的总结语可这样设计:小朋友们,当你和这只小乌鸦一样,口渴了,想要找水喝,会怎么样?别急,先到处看看,再想想办法,相信你一定能喝到水的哦!那么这只小乌鸦你认为究竟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第2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一、模仿训练

模仿绝不是呆板的复制,而是找准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进行再创造。模仿可以激发兴趣,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阅读时,感知、理解其表达方式并及时进行迁移,就是一种很基本的模仿训练。如我在教学《落叶》这篇课文时,在学习了2-3节后,让学生找出这几节的相同点,即树叶落在(哪儿)(谁)把它当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学生兴趣盎然,回答也富有诗意。学生甲: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看见了,把它捡起来当做扇子。学生乙:树叶落在小姑娘头上,小姑娘把它当做帽子。学生丙: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看见了,把它捡起来夹在书里,把它当做书签。学生丁:树叶落在沙漠上,骆驼看见了,把它当做食物。

由此可见,模仿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同时它可以架起阅读和写作间的桥梁,达到以读练说,以说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

二、想象训练

想象是由此及彼,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想象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从中引出新现象和新结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赖于想象力的提高,想象是一切创新思维的核心。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抓住段篇中的关键,展开想象。如在教学第二册《龟兔赛跑》时,我多次设计了发挥自由想象的教学环节。在读到“兔子跑到半路上,回头一看,乌龟落得老远老远”时,教师启发提问:兔子看到这一幕,他会怎么想?在读到“乌龟向着大树一刻不停地向前爬去。”教师又发问:乌龟向着大树一刻不停地向前爬去时,会怎么想?在读到课文最后“兔子跑到那儿,乌龟早在那儿了。”教师再发问:兔子看到乌龟得了冠军,心里会怎么想,又会对乌龟怎么说,乌龟得了冠军,心里会怎么想,又会对兔子说些什么?

三、求异训练

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不刻意寻求一种答案,相信真理在一般意义上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角度、另一方位、另一侧面来考虑事物,独辟蹊径,发现新结论。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我有意识地进行了求异思维的训练,而且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在学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时,我对学生说:“乌鸦用这种方法喝到了水,那么你还能为乌鸦想些办法喝到水吗?”学生甲:“因为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之一是瓶口小,所以,用石子砸破瓶口,就可以喝到水。”学生乙:“找一个小勺子,把水倒在勺子里再喝。”学生丙:“找根管子伸进瓶子里,然后吸着喝水。”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禁锢,不断创新。

四、拓展训练

拓展,即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延伸。如在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教师发问:“狐狸和乌鸦,你喜欢谁?又不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甲:“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它想办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我不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很笨,容易受骗上当。”学生乙:“我不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狡猾,它用不正当的办法来获取食物,不脚踏实地地工作。我也不喜欢乌鸦,因为乌鸦爱听好话,最后受骗上当了。”学生丙:“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忠厚老实,她相信邻居狐狸是不会骗它的,所以不假思索地就唱起了歌,她受骗是可以理解的。我不喜欢狐狸,因为狐狸把它们之间的友情看得很轻,骗邻居的食物。”

由此可见,设计拓展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

第3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艺术;陶冶;情趣;充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中老师的艺术修养体现在他们自身的言行中,这样的言传身教将使课堂效果更加显著。

一、课堂语言艺术

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师语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合逻辑、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如:在教学《两只鸟蛋》第一小节时“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此时老师可设问:小小的鸟蛋为什么是凉凉的呢?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在没有得到满意答案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地想,在什么情况下鸟蛋是不凉的呢?不凉是因为什么呢?这种耐心而具有提示性的问题将引导学生考虑到鸟妈妈不在窝里,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能顺利取下鸟蛋的原因。

二、课堂情境艺术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认字,在生活中认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识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表演,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里将来会是一片更加茂密的松树林”我让学生到讲台上延续我的板书,在蒙蒙细雨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松树。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自己眼里的松树,一棵、两棵、三棵……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出了大大小小的松树,有些并不是很形象,但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外,课堂形象艺术还要包括一些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三、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的,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不符合,很快就被老师“矫正”过来,若有与计划设计不协调的其他音符,很快也会被“消灭”。因此,很大程度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遏制,整节课也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是呆板地听。其实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学设计做出回答,当学生和教师的思路不吻合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努力引导,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将课堂编成表演的舞台,学生扮演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主角。

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一课时,让学生识记“猴”字时。我事先把字词板书在小黑板上,因为我的大意在“猴”字里面单人旁边多写一竖。把小黑板挂出来以后,很多学生都认读了,一个眼尖的学生看出来了,提出了我多写一竖。因为是公开课很多老师在下面听课,刹那的失控,随后我灵机一变,夸奖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老师故意多写了一竖,一是考验你们的注意力,二是提醒你们别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处理使一堂公开课更加的完美了。课后有老师调侃问是不是我故意设计的。我告诉他们是我的大意,他们都对我的应变表示赞赏。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物理学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生: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大家想一想,平时你看到过乌鸦到什么地方找水喝?”

学生都摇头。

师:那么假如你是乌鸦,你会上哪里找水喝呢?

生:池塘里,小河边,屋檐下的水沟里,泉水边,井口边……

第4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学习完全凭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硬灌,由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怕学”和“拒学”。因此,我们就必须巧设课堂教学,使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一、挖掘课文的童趣低年级的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是童话故事和描写儿童生活的故事。这些课文内容所描写的语言、行为、心理和情节都具有儿童化的特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例如:《美丽的公鸡》中公鸡骄傲而又知错就改;《蓝树叶》中的李圆圆因舍不得自己的绿铅笔而不肯借给同学;《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机智勇敢。这些故事低年级的小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因此,我们教学时就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童趣,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到充满童趣的课文内容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二、趣味性的导入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抓好导入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导入要有趣味性,例如谜语导入、故事导入、游戏活动导入、实验演示导入新课等。我在上第二册《乌鸦喝水》时,是用实验演示导入的:上课时,我先出示自制的教具“乌鸦”与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突然,它看见了一个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连忙跑过去想喝水,但瓶口太小了,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后来乌鸦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演示,导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寓教于乐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童趣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天真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兴趣,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1.导演童真味的课文剧。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表演性的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我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把编好的课文剧让>,!

第5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 创新想象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在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迸发出来了。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了升华。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中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继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9。

第6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摘要】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教师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位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训练场,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操等都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获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相当必要的。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就应首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四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将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正逐步在各个学校普及,这一重要资源教师们必须应用起来。有了现代化的设施,运用多媒体网络开拓信息通道,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观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利用课件里贮备的课文朗读、生字词库、课文动画、有关资料、实践录像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徜徉。例如上二年级语文《看月食》一课,我通过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设计月食这一动画课件时,有意识地把月亮变化过程集中化、明晰化,使情景既富有科学性,也具有启发性,设置“大玉盘”、“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面锣”等典型形状。注意扩展课文中未叙述出来的形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了。又通过创设太阳、地球、月亮在太空运行的宏观景象,不仅让学生理解月食的成因,还从中激发其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断这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肯定能得到很大发展。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找准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写在卡片上,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可以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把棉纱条或布条的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7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案例一:"找规律"的情境设计

片段一: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很多学生英语学得不错,我想考考大家。(教师分别指着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让学生用英语说。)

师:你们学得可真不错,那老师连起来边指边说:eye --nose-mouth,eye --nose-mouth,eye --nose-mouth。

师:谁能接下去做?

指名让学生做。

师:他做得准确吗?你为什么是这样做的?

生:因为老师做的时候是按eye --nose-mouth这样做的,那接下去也应该也是这样做的。

师:那说明做的时候是有顺序的,我们可以说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接着教师出示课题)

片段二:

师: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箱子,猜猜里面会是什么?

生1:可能是奖品。

生2:可能是球。

……

师:你们想不想看呀?

生:想。

教师从箱子里拿出一串红绿黄的珠子,但半串还在箱子里。

师:下面一个珠子是什么颜色?(没看见的)

生:红色的。

师:再下一颗呢?

生:绿色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根据球的颜色是从红绿黄这样下来的。

……

教师最后又出示一串珠子(没有规律的)让学生猜,结果学生没猜到。

师:刚才小朋友猜的时候都猜对了,这次怎么没猜对?

生:因为前面都是有一定顺序的,有的红绿黄,有的圆有的方,而这串乱放的。

(接着教师引出课题)

思考一: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

上述第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手脑并用,还渗透了英语教学,初看似乎"新颖、漂亮"。然而,透过表面我们仔细地思考一下,这样的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留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做这样的小游戏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是比较新奇,也乐于跟着老师做,可是这样的规律是无形的规律,眼睛看不到,只能在感觉中体验,同时又要把它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做的时候学生跟着做,可是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学生只能说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很少有学生能说清楚,甚至有的"学困生"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课的开始气氛就不怎么热烈,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的内容像片段二的教师处理的就比较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内容出发,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直观地展示教具,并让学生进行猜想,引起学生学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走进学习的环境。教师又巧妙地从珠子颜色的变化到颜色形状的变化再到无规律的排列,从猜对到猜不对,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积极引发思考,非常自然地过度到新内容的学习。

案例二:"求石头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片段一:

先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动画片,当乌鸦喝不着水时。

师:这时乌鸦该怎么办?

生:往瓶子里放石头。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想法。

师:乌鸦现在为什么能喝到水了?

生:因为石头有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位上升,所以乌鸦可以喝着水。

师:那么石头的体积是多少呢?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

接着教师引入新课,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找到求石头的体积的方法:"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形或圆柱体的容器里,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

片段二:

先让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拍摄来的一些物体(牙膏盒、魔方、火柴盒、石头、茶叶罐)的画面。

师:看了这些物体,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牙膏盒、魔方、火柴盒、茶叶罐是规则物体,可以直接求体积。

生:石头是不规则物体,不能直接求体积。

师:那么怎样求石头的体积?

思考二:情境的创设要发展思维

一的教学情境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再加上动画效果,学生喜闻乐见,看似一个良好的开端,可是接下来要探究石头体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却受"乌鸦喝水"的影响,让"乌鸦"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依样画葫,所以只探索出一种求石头体积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被"乌鸦"操纵,思维活动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这样的情境无疑是教学的绊脚石,没有很好的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片段二就有很大的不同,它立足于学生,源于学生的生活,既开放了学习的内容,开放了课堂,又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后探索出各种求体积的方法:(1)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形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2)称出石头的重量,根据1立方厘米石头重7.8克算出体积。(3)用橡皮泥将石头"围"成一个长方形,算出体积;再把石头拿出,将橡皮泥搓成长方体,算出体积,再求出石头的体积。(4)将石头敲碎,装在长方体或圆柱体空盒中,从而求出体积。……这样的情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到张扬。

第8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一、启发质疑,引动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矛盾往往是启动思维的助 燃剂,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听说教学教程中,教师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中,我就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动学生的思维。首先,就提出一连串启发性的问题:“故事写了谁,干了一件什么事?”“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喝着水了?”“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你还能替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这些问题有的具有总述性和深究性,亦有深浅难易之分,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调动他们说话的积极性,通过说、答、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在复述中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二、发散求异,激活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应紧紧抓住听说材料的关键处设置发散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例如,在教学《春雨的颜色》一文时,我就抓住“绿、红、黄”这三个词语,让学生深刻理解,然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说出对春天的感受。于是,有的学生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发芽,柳树悄悄抽出嫩绿的小芽,桃树上开满了粉红的小花。”又有的说:“冬姑娘走了,春姑娘飞来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还有的说:“春雨沙沙的下,染绿了柳枝,染红了桃花,染黄了蒲公英。”又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你还能替乌鸦想出什么办法喝到水?学生纷纷发言,然后又让学生比一比,看哪个办法好,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三、启迪想象,发展思维

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腾飞的翅膀。因此,我在听说教学中,就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首先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说,即根据出示的画面,引导学生就物抒情,由情人境,展开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教学《我家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一文时,我就先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景物,然后播放描绘大草原的一段乐曲,使学生在乐曲的作用下去感知画面,由景入情、由静态进入动态,展开“草原遐想”,学生不禁动情地说:“真是天蓝蓝、水蓝蓝,一眼望不到边,如古诗所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想象力一下子就进发了出来。

其次是学文想象说,即根据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合理地想象事件的起因和末尾写出故事情节,或改编故事等。例如,在教学《一只小蜻蜓》一课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小蜻蜒对小伙伴会说些什么?要求学生精心构思,编出丰富的说话训练,这样引起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已见,增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9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

适度性:语文课堂拓展的基石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拓展常常滥而不实,或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或一味深挖、脱离实际。语文课堂拓展不是走过场,也不是硬往课堂里塞进一些课外资料。语文课堂拓展必须植根于语文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依据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有选择地加以合理取舍,以真正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智慧之门。

所谓“适度”,就是指语文课堂拓展内容必须适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能够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拓展切忌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发展水平,既不能自上而下地低估学生,拓展内容过于简单,也不能随意高估学生,拓展内容过深过难,以导致语文课堂拓展出现“浅尝辄止”或“拔苗助长”的偏差。语文课堂拓展主张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合适的拓展,在课堂教学中理性地安排拓展,在紧扣教材和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相对稳定而清晰的序列展开课程开展活动。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执教者既以文本为资源,又不局限于文本,通过拓展整合,构建出了自主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格局。

争当“故事大王”,说故事 或说课前搜集的故事,或说文中的故事。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准备两个写有“故事大王”的王冠头饰。执教者说:“老师手中的这两个漂亮的头饰,想奖励给故事讲得最棒的同学。”然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故事,也可以就是课文故事,教师边巡视了解、边暗选目标。之后,师生共同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选“故事大王”的王冠得主。该执教者在此环节的拓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了更多的信息以及文本以外的更多故事,为学生们构建了张扬自我的舞台。

争当“明星演员”,演故事 执教者说:“刚才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接下去,老师鼓励大家都争当一回‘明星演员’好吗?”此时,老师用印有“明星演员”的头饰,激励学生。学生迫不及待想知道要求。第一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学生自愿组合,两人合作表演课本剧,可以一人扮演乌鸦,另一人旁白将课文进行表情朗读。要求扮演乌鸦的一人适时用上自己准备的道具:小石子与小水瓶进行形象化的表演。”同时,执教者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自主表现,尽可能将乌鸦喝水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步,学生自由练习,分别排课本剧。第三步,优秀合作小组(两人合作协作,表情、动作丰富且有创意的组)得到“明星演员”的配饰。第四步,教师可以扮演为“记者”的角色对表现极佳的合作小组进行采访,鼓励学生将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表达出来。允许学生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与想法,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在这一学习拓展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以及与别人的合作学习,所探求的内容远远比教师牵着他们学得深、学得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勇夺“智慧之星”,议故事 教师设计三个议论问题,备好“智慧之星”的纸帖作为这一环节的奖品。首先议一议:“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呢?”教师启发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表看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说法:是一只聪明的乌鸦;是一只会想办法的乌鸦;是一只会动脑筋的乌鸦;是一只会被困难吓倒的乌鸦等。其中,见解得到大家肯定或有创意的学生可获得智慧之星。然后,再议一议:“你能帮课本中的乌鸦想出用其他方法喝到水吗?”先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抽取学生汇报,学生们发挥说:“用沙子!用土!用吸管!用草!把瓶子弄倒,砸破水瓶!叫另一只乌鸦或小白兔来帮忙……”接着,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最后议一议:“还有没有比乌鸦更聪明的动物呢?”让学生自由表现,教师或相机启发提问,或相机评述发奖。

开心一刻,唱故事 教师出示课前制作的《乌鸦喝水》动画,动画配有课文内容编成的歌词及模仿《小汽车真漂亮》的音乐,师生拍手跟唱或欣赏。这一拓展活动,让学生再次熟知文本,更将学生的情绪带到一个高潮。通过学唱赏析,激发和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轻松愉快,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小小作家,编故事 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大胆想象,自主编写新的故事。教师备好“小小作家”的奖章。执教者说:“愿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看哪一位同学想象得特别合理,为乌鸦喝水编写的新故事更具魅力,老师愿将‘小小作家’的奖章奖给他。”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创编故事的要求。该执教者合理运用课程资源,适度、灵活地处理教材,既以课文为资源,又不局限于课文。通过拓展整合、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得,表面上是学生在主动而愉快地参与说、演、议、唱、编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质上是教师给学生精心构建出了培养创新思维、说写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的平台。

有效性:语文课堂拓展的目的

语文课堂拓展绝非对课内知识的简单叠加,也并非是为了让课堂花哨好看而一味跟风。语文课堂拓展应以有效性为目的。

拓展目的要明确 小学阶段是儿童母语学习的关键期,小学高年级则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显然,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语文课堂拓展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指向性,那就是通过课堂拓展为文本服务、为学生服务,最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升。换言之,语文课堂拓展绝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拓展”而拓展,看起来热热闹闹,而学生却一无所获。因此,课堂拓展的有效性必须得到保证。拓展是否有必要?目的何在?学生是不是可以从中得意、得言、得法?这是语文课堂拓展应考虑的首要因素。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拓展:在简单介绍邓小平的功绩后,让学生用相关成语来形容邓小平,学生既整合感知了邓小平的伟大,又有效地积累了一些成语;在学习课本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对文本中的四处“也许”进行了恰到好处地引读处理,如“小平回眸应笑慰,他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即将成为现实”等。学生们对四处的“也许”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执教者在对文本进行总结归纳时,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再次拓展,让学生们以“小平爷爷你没有走……”为开头进行写话的拓展,学生们的写话精彩纷呈。就这篇课文而言,这位执教者的课堂拓展无疑是成功而有效的。

拓展形式要适宜 是不是可以寻觅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使拓展的形式相对固定,并能通过拓展让学生形成自觉积累的意识,保证课堂拓展的有效,教师可以大胆探索。譬如,对于课文预习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其中有一点就是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课上交流,这样的拓展是为课文的学习做知识铺垫;在每篇课文第一课时的生字词学习之后,预设5分钟的时间进行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的拓展,这样的拓展能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又能丰富学生字词的积累;每节课起码设计一处写话,挖掘文本空白,启发学生想象,这样的拓展既有助于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又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结束课文的学习时,让学生试着用成语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进行提升概括,这样的拓展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也帮助学生积累了不少成语。在诸如此类的拓展中,学生也就自然形成了习惯,学生也就自然会知道课前怎样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课上如何对拓展的内容作必要的记录,哪些内容需及时储存于脑海中,并且自觉地将拓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什么样难度的内容,就考虑什么样的形式,运用与之匹配的方法,这就是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拓展。教师应精心选择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教给学生运用自如的方法,将拓展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确保有效,渐入佳境。

趣味性:语文课堂拓展的动力

语文课堂拓展拥有趣味性,就能够让学生乐学、好学,并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掌握知识,趣味性为语文课堂拓展安上了强健有力的辅翼。

巧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形式开展语文课堂拓展 语言形式强调简洁与明了,更强调生动与形象,只有这样的语言形式学生才能更容易接受,也才能引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因此,教师应巧妙利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形式开展语文课堂拓展。如教学《莫高窟》时,教师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试着为“莫高窟”编一段“三字经”。学生们一定会兴趣盎然,不亦乐乎。他们在编“三字经”的同时习得方法,最终编出的“三字经”既巧妙地概括了文本的内容,又便于自己记忆与吟诵。

巧妙创设各种情境开展语文课堂拓展 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有效地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的学习。语文课堂拓展要想有趣生动,离不开各种情境的创设。教师应探究如何立足文本,将与文本相关的课外学习资源,运用恰当情境的创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准确地切入,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拓展的实效性。教师可以通过画面感知、音乐渲染、文字资料品读、自由表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多种情境创设的形式,使得语文课堂拓展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并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文本。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