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准农业概论范文

精准农业概论精选(九篇)

精准农业概论

第1篇:精准农业概论范文

一、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CaseMethod)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并应用于法学教育教学中。19世纪90年代,哈佛医学院的教学也引入了案例教学方法。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并且在很多学科中广泛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四门必修课之一,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具有这样教学目标的一门课程,其教学一般是从基本概念出发,推演出一整套哲学原理。如辩证法部分,从联系、发展、规律等概念的讲授到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讲授,中间会穿插一些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但是远离了现实与学生实际,因此被大学生认为是一种说教课,不能引起更多的兴趣。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来自于思想家们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案例教学的过程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恰好是相一致的。先给出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进而总结出普遍的规律,这正符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一个或若干个具体事例出发,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分析等形式,来说明并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某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案例教学有大案例和小案例之别,大的案例会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整个过程,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小案例则仅仅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某一个具体的基本原理,主要由老师讲解。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从学科理论角度看,案例教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在多种场合公开表示其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自于实际的案例教学方法,能够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学生角度来看,案例教学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精神、创造性思维。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选取恰当的案例,能提高本门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二、农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选编的原则

农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针对农科院校学生的特点,遵循以下原则来选择案例。

(一)针对性原则教学中的案例要紧紧围绕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须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选取,同时还要针对农科院校学生的特点来选择[1]。农科院校的学生专业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密切相关,不管是农学专业、动物科技专业、食品专业、生物科技专业,还是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专业,都是研究“三农”问题。另外,在农科院校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涉及“三农”的实际问题非常敏感。因此应紧紧抓住农业院校学生的兴趣点来选择案例。例如,在讲述“普遍联系”的意义时,可以结合农科院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桑基渔塘”这一生态农业的案例。桑基渔塘这种“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生产格局和水陆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珠江三角洲渔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个案例总结出: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在案例教学中,还应紧紧围绕农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展开课堂讨论。例如,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各个行业都有涉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分析一下食品安全可能涉及到的领域。通过讨论,让学生从自身所学专业角度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应该了解农科院校的各专业特点,从而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脱离学生实际的局面,让学生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是空中楼阁,离他们并不遥远,增加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兴趣。

(二)实效性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案例选择一定要具有实效性。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关注社会发展与改革。因此,在案例选择上,一要关注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2],如食品安全事件等。二要关注热点问题,如住房问题、物价问题、腐败问题、宗教问题……如果在课堂讨论中回避这些问题,那么大学生的困惑就无法解开,以致产生焦虑或是不满的情绪。三要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大学生就业问题、恋爱问题等,通过这些案例引发大学生的思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真正地进入到他们的头脑中。

(三)启发性原则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启发式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选择的案例应该能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如果案例过于简单、死板,就不能调动大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而带有启发性的案例教学则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绪论》的讲授,可以结合西方媒体评选千年人物的事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能够当选为千年人物?以此启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反思,并结合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恰恰是时代的精华。(四)适度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以后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中不仅仅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的内容,更要树立学科意识,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体现学科内涵,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适度选取案例[3]。案例选择难度不宜过大,不宜过多超出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否则案例讨论无法很好地开展,这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作用。另外,案例也不能太多,否则不能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度。

三、农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在农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是需要精心组织和设计的。教师应按照课前案例的准备———课中选择导入案例的时机、透彻分析案例———课后总结和评价三个阶段来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

(一)课前案例的准备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课前准备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这与一般的教学备课相比,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在课前准备案例阶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案例的选择。教师在仔细研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准备讲授的具体原理,按照上述农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选编的原则,精心挑选教学案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案例不是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的,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形成的。其次,课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案例教学时,要考虑农科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预先设置好问题。问题可以是一个或是多个。如果是多个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思考。另外,案例分析是让学生个人分析还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如何分组?案例展示、分析和讨论、总结等需要多长时间?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答案?这些都应在课前做好设计准备。

第2篇:精准农业概论范文

    农业标准是农业效益最大化的根本,是农业利益得以保护的最好工具。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农业直接面向市场发展,标准规则成为发展遵守的必须章法,农业标准化势在必行。农业标准化,可大大提高农业过程和结果效率,促进农业领域的规模经济形成。进而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农业标准还能够以壁垒形式,保护国家和集团的利益不受损失,拓展农业经营的时空范围,获取更大的系统效益;大量农业标准的应用,可使农业过程简化和优化,不但迎合了农业发展的快速要求,而且促使我们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的标准化,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标准化已开始转向理性化的新阶段。农业标准化的国家重视与推动,使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农业领域真正步入了划时代的轨道,使农业真正产生了现代的气息。近10多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上下齐动,如火如茶,所呈现的规模与声势史无前例。人们对农业标准化的接受和行动,从过去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公众共识和不断加温,使发展速度持续提升,迅速从热情转向理智。全国调研表明,从2009年起,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从事农业标准化管理与推动的各类人员,逐渐地存提出同一个问题:“农业标准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搞法?”农业标准化如何落地生根,怎样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成为国人的共同心声。

    随着发展的深化,农业标准化的一些理论问题日显出来。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无论是研究机构还是人才培养,不管是科研成果还是农技推广,均建立起了一整套的体系机构,运行机制十分健全。以农业科技推广为核心的扶农、促农的教育和动行,使得推广的理念和行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然而,提出农业标准化并且农业必须走标准化的道路时,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标准化落实,似乎就有了扯不清的关系,甚至有些冲突,一下子又产生了“农业标准化和农业科技怎样摆布”的疑问。很明显,这是一个关系问题,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需要搞清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明确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和农业标准的关系;想明确这种关系,就得了解什么是农业科学,什么是农业技术,什么又是农业标准。鉴于此,结合多年研究结果,本文加以分析论述,供同仁商榷,抛砖引玉。

    一、关于农业

    农业是永恒的伟大事业。关于什么是农业,似乎是一个不该提出的问题。人们可能会说,一个以农耕为文化发展起来的国家,谁能不知道农业?诚然,我国自古靠农业,迄今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成为我国各行各业中最古老、又不可弃的一业,距今发展1万多年,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后期。口’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提供生活所需物质,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永恒相伴。农业生产,具有一切社会生产的共性,也是按照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向前发展;农业生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生命物质和有机物的再生产运动。迄今为止,多数人理解农业,往往不加思索地将其与粮食生产联系,至于花卉、药材等的生产是否属于农业,未必承认。真正的农业,是“以土、水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太阳能为基本能源,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为生产对象,通过劳动,生产所需物质的事业。”

    中国农业有自己明显的特征,无论是发展时空还是结构内涵,均与别国不同。首先,国家发展的历史,是农业发展为主的历史,从而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文化。其次,有史以来,国家文化延脉,以农为本,以粮为纲,形成独特的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技术单元体系,操作层面上的精耕细作,在全球堪称一绝。第三,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将农业劳动群体与土地死死捆绑,构成了社会性对农业歧视,从而在思维意识和行为推动两个层面上产生了无形制约。最后,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典型构成,导致了不求进取、得过且过、封闭固执和安于现状的社会心态,成为农业乃至国家发展的桎梏。尽管农业有着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且在国家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优良文化,却因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鄙视,使农业的真正社会地位不能还原,发展的社会心理地位不能摆正,导致了农业发展人才的自然流失,从农事业一直在矛盾甚至恶性循环中艰难行进。新中国成立后,人人平等,农民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随之有所涌现,大大推进了农业发展。然而,迄今为止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仍然不能完全解放农民的枷锁,社会对农业的认识和对农民的看法心理错位仍待变革。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个综合再利用。人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完成自己的所需。然而,在从农这一事业中,所需的资料、能源和对象,不是随便组合的,也不是能够随意转移的。任何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农业格局,必须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进行,必须在特定功能支撑下的系统中运行。这种系统,始终处在灰色状态,是一种地道的灰色系统。其灰度,与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标准化水平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只有对复杂农业特定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和系统功能及其运动的关键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够加以人的劳动和生产组织,推动其正确的发展,达到从农的真正目的。要了解和推动任何特定农业系统,只有通过探索和发明工作来完成。所以,农业也可表述为“特定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探索发明+目标性劳动结果”的过程完成。农业标准化,实质是对这种过程内的发现、发明和劳动进行最佳水平上的简化、优化的规定,形成能够支撑和推动人类优良劳动的最佳核心——标准。

    二、农业中的科学、技术和标准

    提起“科学”、“技术”两个词汇,人们可能在崇尚中会加带一些神秘,而“标准”的提出与被广泛地知晓,使其不再变得那么神秘。其实,标准以内涵形式的出现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历史比“科学”和“技术”早得多,其功能绝不在它们之下。重要的是,这三个概念在农业领域指向发展时,就辩不清其位次和功能了,因而形成了目前推动农业标准化时,总有一种说不清的困扰。为打开这个结,辨识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和农业标准概念以及内容的不同就十分必要,我们先从各自的定位说起。

    (一)农业科学

    我们需要正确理解科学,正确理解农业科学。论农业科学,先得搞清什么是科学。当我们放置于这个词汇到概念的解释时,会突然发现,解释就变成了很麻烦的事情。追溯“科学”的来源,仅仅向后只退百年左右。一百年前,东方人对西方的学问只有所了解,发现当时的西方学问是以分类的形式,一科一科的记载和描述,不像中国的学问,从开始发展起。就浑圆一起,不分文史哲政等单一科目,以通才之学存在,是同同之学。我们引入西方的学问,为表明与国学的不同,就将一科一科的西方学问名曰为“科学”了,此后的时期中,“科学”的概念,由对一个“分科的学问”的简称演变到成为学术追求的最高目标,使其抽象化、也形象化了。近百年来,“科学”一词成为现代生活中最具魅力的语言了。可见,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与我国发展哲学思想在初期确实是不同的。“科学”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区别性表达,这已经是过去了。当今的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比照科学发展的趋势,从上世纪末出现学科交叉,再到文理交融,直至系统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应用,把原有的西方分科学问和不断细化的程序给颠倒过来,从另一个角度又彻底地融会起来了,显示出“通才之学”的精深与超前性的影子。看得出来,当今科学发展的大势是两极趋势,即沿袭西方发展的精细化分科向更窄、更深的领域探索和趋向于国学发展的大同融会,向更宽、更广的宏观领域发掘,同时两者在不断地走向联合、共促。国学,不是征服和控制的知识,是一种人和自然相协调、“天人合一”的知识体系。通过天人合一,揭示了人和自然的内在联系。这样一种体悟,跟传统的西方科学是很不相同的。当然,西方这种细化分科的知识体系对当时科学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十分有益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在前期认识自然非常有用。如今国学这种深厚和前瞻性似乎有了用武之地。

    “科学”虽然没有定义却可以自我完善。究竟什么是科学,直接地说,是给不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的,只能从人类整体文化中加以理解。因为科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尼采说,历史性的东西是给不出定义的,因为定义一给就死了。当然,科学寻求的是对自然现象从逻辑上最简单的描述,科学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其它一些认知方式之间有着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在于他们对待未知及对待自身的方式是迥然不同的。由于追寻着客观,科学就具备了自我纠错的能力。科学的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的能力是许多其它认知方式所不具有的。科学肯定也会犯错。这是因为,我们的各种知识体系是有局限的,需要一种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自身局限性的认知方式,科学就具有这种素质。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所获得的知识,远比通过其它认知方式所得到的东西更客观、更接近正确,同时也更有希望达到正确。

    通过对科学的解释,再来理解农业科学的涵义,就不那么复杂了。农业科学,就是在农业领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农业科学与其他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关键的区别在于农业科学是对生命及其规律、生命与环境关系本质的探索。实质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能够明显觉察出来,农业科学与其它科学的分科边界是越来越不清楚,交叉的界域也越来越宽广了。农业科学的包容性和吸收能力,是其它科学所不能及的。

第3篇:精准农业概论范文

本文分析了农业经济分析的四种典型模型,通过对四种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方法介绍,总结对应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理论

1计量经济模型

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函数方程衡量经济形势,借助于概率分析理论,通常用于宏观经济的预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特点鲜明,首先其将经济形势转化为一种可计量的数字化模型,后借助于统计学和概率学理论知识,进行数据化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兼顾理论和统计资料,通过理论和经验结合,分析经济动态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形势的影响,从而得出具有一定概率性的结果。虽然计量经济模型优点很多,但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主要概括为:首先是局限性,计量经济模型只是将经济数据进行简单的函数分析,而面对经济动态中的非量化因素,却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是依赖性,计量经济模型的成功构建需要精确的统计数据以及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支持,可见其运用的要求较高,难以施行。鉴于其不足,计量经济模型在实际运用中主要表现为F或t检验在定量分析中缺乏显著性,其次模型错误和统计数据有误由参数预估值不合理或是不切实际导致。

2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通过确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求得最优解,其中目标函数为线性函数,且约束条件表现为线性特征,通常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最优化方案的确定。线性规划模型优点明显,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制造部与经济动态中各变量间的潜在关联,为各行业管理提供最优解,从而管理层依据其做出正确决策,同时以基期的统计信息完成自检,确保模型的合理性。线性规划模型在实际运用中曝露出诸多的缺点,主要概括为三点:首先是理想性,线性规划模型本质上是静态模型,而实际经济管理中,目标函数中部分因素通常是变化的,同时生产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导致约束条件中部分指标表现出不定性,可见线性规划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是被动型,模型仅可以跟随外生变量的波动做出断断续续的回应;最后是难行性,实际分析中通常缺乏必要数据和信息,仅通过借鉴和假设等手段完成模型的模拟分析,缺乏精确性。

3复合模型

复合模型通过概率预测分析和模拟规划,综合考虑实际经济动态中的各项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使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模型的特点显著,实际运用中表现出极大地灵活性,分析者参照实际目标,构建合理的模型框架,模型既可以进行概率预测分析,也能模拟规划模型,兼顾以上两种模型的优点。其典型应用为江苏省农业区域政策分析模型,模型综合计量经济模型以及线性规划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用于分析居民的消费情况(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及通货膨胀水平),同时预测外生量动态;线性规划模型通过结合居民需求量信息,并进行多次模拟操作,确定生产结构的最优方案。

4灰色模型

农业经济受制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作用机制等信息模糊,一些常用的经济分析模型已无法应对,为解决此类问题,灰色模型应运而生。传统分析模型需要基于准确的统计数据,可用于处理常规发展中的经济状态,而对不确定性的经济现象,难以做出有效分析。灰色模型主要通过灰色参数、函数和矩阵来客观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进而提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规划。灰色模型完美结合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其中定性分析是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后通过定量分析进行细化以及规格化处理,其既能定量分析各变量对农业经济动态发展的不同影响,也可以概率预测农业经济中各因素变化对农业经济整体(总产值等)的影响。其典型应用为甘肃农业经济分析模型。

结束语

四种模型各具特色,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开发,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相应的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也更为复杂,对农业经济分析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复合模型与灰色模型的应用更为广泛。为使我国农业经济能够高效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技术革新。(2)加快农业结构产业化。引导农业经济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整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实施力度。农村是教育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科学意识普遍较弱,制约当地农业技术的普及。

作者:隋娟娟 单位:王连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第4篇:精准农业概论范文

而今年9月刚刚在新三板挂牌的高精度北斗导航概念企业海积信息(833521)似乎恰好踩准了“风口”。

根据海积信息10月30日的公告,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精准农业应用系统”研发成功,并通过了内部评审,确定该产品可以小批量生产,并将于2015年12月1日起投放市场。

一直以来,大众对北斗导航的概念多数停留在军用或特种行业,而蕴含巨大潜力的民用市场,往往容易被忽视。作为肩负部级战略新兴产业重任的民营企业,海积信息的“北斗高精度精准农业应用系统”无疑向民用市场迈出重要一步。

“与传统的民用相比,当下的大众化要求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多的技术积累。比如,以前车载导航定位精度以10m为单位,而现在要求在亚米级甚至厘米级。海积正是从这个领域起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所以才有能力迅速切入到大众市场,和传统行业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海积信息董事长吉青对《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文称21CBR)记者表示。

根据21CBR记者了解,“北斗高精度精准农业应用系统”是集卫星接收、定位、控制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该系统采用北斗高精度技术,实现“播行端直,接行准确”,平均每亩地块多起3-4垄,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农作中“重漏”问题,提高农作效率、减少农作的成本投入;可广泛应用于翻地、起垄、播种、喷洒农药、收获等各个环节。

公司在公告中称,新产品的推出,预计将会为公司客户数量带来一定增长,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和业务发展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而在此之前,海积信息的另一项民用项目“驾考驾培系统”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第5篇:精准农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图1 马常杰、陈守余提出的G-IDSS参考模型框架

3.结语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既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的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它不能直观、精确而灵活地描述组织对象的位置布置、空间分布等地理信息,也不能描述组织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精准农业实现的全过程均依赖于地理信息。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因此,针对精准农业的特点,将GIS和IDSS结合起来,辅助决策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信息是实现精准农业的核心系统,它管理所有的农业信息,并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对精准农业实施给出精准的作业方案。论文参考网。我国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GIS软件在城市建设、农田规划和土壤养分管理方面已广泛应用。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开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用于精准农业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农田管理决策系统。将GIS与IDSS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更加实用化、智能化,对于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益将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研究综述.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4期

[2]孔祥强.GIS与ES的结合及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

[3]吴雨华.国内外智能决策系统的发展概况及推广应用.农业与技术,2005年1月

[4]张卫建,卞新民,柯建国等.基于网络GIS 的区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思路与方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23 (2):23~26

[5]郑文钟,何勇,张玉林.基于GIS的农业机械化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1(3):329-332,2005

[6]马常杰,陈守余.基于GIS的IDSS模型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年第2期

[7]周勇,田有国,任意等.基于GIS 的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3月

[8]刘书华,杨晓红,蒋文科等.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3.7

[9]周舟,王秀,王俊,阎波杰.基于GIS的变量喷药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9月

[10]张梅,文静华.基于分布式Web-GIS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37-2738

[11]张东彦,杨武德,冯美臣.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农业网络信息,2007年第2期

[12]夏敏,张佳宝,赵小敏等.基于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年11月

[13]郭银巧,李存东,赵春江等.玉米栽培理论及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进展.2005,13(1):95~98,102

[14]杨长保,吴秀媛,马生.基于GIS的专家系统及其在农业宏观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 ,26 (1) :111~115

[15]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16]夏安邦.决策支持系统引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第6篇:精准农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遗传学 教材建设 编写经验 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72-02

《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和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动物遗传学》作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类专业的主要试用教材,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们连续申请了教育部、农业部的教材编写资助。在组织编写的过程中,笔者主讲的《动物遗传学》课程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和部级精品课程,成为我校精品课程教育的一个窗口,这对本教材的编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由于目前农业院校新编的《动物遗传学》版本较多,如“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精品教材”等,使此次编写任务面临巨大的挑战。要在众多的优秀教材中突出特色,编出水平,必须明确教材编写的学术特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创新思路,制订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一 指导思想

本教材自编写之初,就着重强调要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编写的内容都围绕这一特色展开。新增的拓展知识也都是近期遗传学科的一些热点,以此作为素材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以更多的施展空间。本教材的学术思想是 :(1)传承遗传学领域的学术成就,实事求是地记述遗传学发展中的经典分析与重大发现。(2)客观陈述遗传学理论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3)多方面、多视角地展示遗传学各分支领域的新成果和前言动态。(4)全面追踪研究国外有关遗传学的知名教科书,分析其编写理念并吸取其精华。

二 目标定位和要求

我们此次编书的目标是:定位准确、适应发展、特色明显、结构合理、质量上乘。因此,编写的基本内容是全国大多数院校的学生在规定的课内外学时能真正学到为基本出发点。精选内容要少而精。由于学时有限,教的内容过多就会导致“消化不良”,甚至会连最基本的东西也学不到。因此,我们在编写这本书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削枝强干,详略恰当。删去可有可无的次要内容,尽量线索清楚。例如,在编写遗传的分子学基础一章时,删去“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这一内容,而是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中心法则。此外,我们还兼顾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及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三 基本原则

1.教材中考虑了学生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中尽可能地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避开抽象枯燥的术语,充分运用图示。我们认为要编出精品教材,必须首先贯彻适用性和特色两个原则。如果编写的教材不被接受,就失去了编写教材的根本意义。编写内容应为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未来所从事的有关工作打基础,也是为其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基础。此外,还应有少量拓宽性和普及性内容,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用性是指教材的定位,《动物遗传学》教材适用于农科高等院校中对遗传学知识要求较多的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类专业,教材加重介绍了与农业院校的学生和将来生产实践中将需要着重了解的部分。

2.教材中新旧内容的选择

随着遗传学领域新技术的发展,陈旧的知识体系将不断被淘汰。因此,要求编者总结过去,着眼当前,预测未来,正确处理传承与更新的关系。要分析研究理顺教学内容,主要从四部分进行考虑:保留必须继承的,删去或精简不准确的,加强需要强化理解的,增加最新发展的。当然,传统的基础性内容大部分是要坚决继承的,而小部分属于过时的内容则要坚决删去。

四 编写思路的创新

从适用性和特色两方面综合考虑,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了编写思路和实践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如下:(1)了解学生特点。尽管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但农学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有一定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后,才能准确地编写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2)确定专业目标。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把握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即什么样的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3)把握课程内涵。淡化动物遗传学的数学化倾向,省略或减少需要采用复杂的生物统计学推倒和计算的过程。(4)强化创新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化学理论知识在相关专业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处理好六个关系

具体关系为:(1)深度与广度的关系。要对经典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抓住课程的精华。一方面要消除本门课程内的重复、烦琐和简单罗列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删掉一些与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教学时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精华,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2)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编写内容以理论阐述为主,但要有实际例证。(3)难度与易度的关系。首先考虑简洁性,并追求理论性、系统性、学科性。(4)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介绍成熟理论的同时,反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5)利教与利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利于学生自学为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6)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关系。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技能的实验课为辅,体现能力本位的高教思想。

3.组织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编写

创新教材的编写应包含一支编撰精品教材的学术队伍,队伍中编者既需要有教学经历又要有科研经历;既熟悉本学科的前沿与发展方向,又要有编撰教材的经验。此次教材的编写包括了全国10余所高等学校,如南京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大学代表了我国东南西北各个区域,组成人员均为教学第一线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大多数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使教材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

4.保证教材的先进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各学科提供了更完备的实验手段,发现了不少新效应、新现象,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又推动了理论的发展,或对经典理论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新编教材一定要反映这些新内容。一般来说,由于应用和理论之间的矛盾会产生新分支;而经典内容的高度综合、概括和抽象赋予原有概念新的含义而导致教材体系的更新。在我们编写教材中增加了拓展知识这一部分,如在编写中我们应用最新并且得到公认的概念、提法及基本理论(如遗传学的概念、基因组学等),介绍与所学基础知识有联系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以开阔视野,明确方向。

5.内容系统性

尽量做到教材结构清楚和便于查阅。基本内容要有系统性,各部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应该紧密结合、前呼后应,避免在教材系统上突然出现一个前面未做任何说明的结论,否则会给学生自学和教师备课造成困难。尽量做到以下两点,使教材好教好学:(1)教材内容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能平铺直叙。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分析结论、存在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等步骤,启发学生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我们编写的教材每节后都有练习与思考,所列的多半是概念性的和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2)编写的教材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编写本教材时,我们注意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同一类问题,只重点写清楚1~2个,其余让学生自行分析,达到触类旁通的培养目的。此外,教材编写要详略恰当,便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向阳、谭笑.精品课程建设中教材编写的创新思路探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106~108

[2]秦曾煌.浅谈编写电工学教材的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8(2):33~35

第7篇:精准农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农林院校 数学专业 就业竞争力 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和高校布局的不断调整,国内农林纷纷院校开设数学专业。与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相比,农林院校的数学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理论水平、知识结构等都不占优势,社会评价相对较低,近几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而这种情况对于农林院校的数学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1, 2]。

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了决定了一个高校能否持续发展,农林院校的数学专业学生就业中所遇到的问题,固然与国内外的经济总体情况和不断深入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有关,但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因素有着更加密切的关联。为此,本文将结合农林院校数学专业的特点和当前的社会需求状况,对如何提高农林院校数学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建议。

1.改变课程设置,增加与就业相关的教学内容

以我校的数学专业为例,目前,数学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常微分方程、运筹学、计算方法、随机过程、数学实验、数据结构、实变函数与复变函数等。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基础理论课占了很大的比例,和综合大学或者师范大学的数学专业没什么太大区别,其它的农林院校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我校的情况类似,如果一味照搬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很容易导致过于强调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技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出来的学生,既无法跟这些大学竞争抗衡,因为我们的办学经验、师资力量、科研能力、学生总体素质等都明显占劣势,也没有突出农林院校数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因此,农林院校数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才会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提高就业能力。

关于课程设置,现行农林类院校数学专业的课程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计算上,理论基础课占了教学计划中太大的比重,需要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完成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其实,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针对数学中的各种计算、分析等问题,现在都有成熟的软件如Matlab,Maple来实现,使得以往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简单,比如,一个关于偏微分方程的解问题,以前可能非常的复杂,但现在借助于Matlab就能很方便地对它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并且以二维或三维的图像来直观显示其中的细节。过于强调对抽象数学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很可能会导致这样的两种情况:一,对基础理论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往往误以为学习数学就是学会如何去计算和证明题,以为只要会证明和计算数学问题就把数学学好了,更何况,对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农林院校来说,这种学生在当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二,由于农林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普遍较差,虽然老师很卖力地向学生灌输很多的数学理论知识,但学生没有理解,无法到达锻炼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更无法教给学生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种情况更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不论何种情况,都使学生陷入到纷乱复杂的数学问题中却看不到其本质的境地,以至于经常有学生向老师提出这样的疑惑: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等这些课程究竟有什么用。

针对这种情况,农林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从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需求状况,以扼腕断臂的勇气砍掉一些与时代需求相脱节的高深理论课,提高应用课程的比重,重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设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实用性学科,尤其在在二年级学生基本完成了数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后,可更多地将多元统计、抽样调查、统计软件的使用这类实用课程划入教学内容的范围。比如,数据分析是数学专业学生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同时,也能地开设相关统计软件如SPSS或者SAS的使用,对于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关于数据分析的人才现在非常缺乏,在人市场上很受欢迎,如果我们能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把相应的工作做好,必将能使农林院校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砝码。

2.帮助学生做好考研复习

通过对这几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农林院校数学专业的学生的毕业去向,一般是这样两条路:继续读研究生,或者直接就业。以我校为例,对于考研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金融经济,IT相关的方向(如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打算继续学习数学类毕业生的比例非常小,这种情况对于农林院校里的数学专业学生都差不多。

从应考的角度来看,政治和英语这两门各个科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考研复习时都能意识到,关于如何复习好这两门课的经验、方法,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多。这里不再赘述,而是要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做好《数学》这门课程的复习工作。不管转考经济类,还是IT类的研究生,都需要参加《数学》科目的考试,一般大家认为,数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学数学的学生转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在考数学时应该占有优势,有些学生,可能自以为自己是学数学的,在复习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实这个认识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我校往年就有一些考生,就是由于《数学》没有考好而导致考研失利。农历院校的数学专业学生,与其他的考生相比,数学基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强不了多少,在考研时《数学》科目未必是优势,这是因为数学专业里的基础课《数学分析》和《高等代学》等,和非数学专业开始的数学课程《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等是有很大的距离,表现在:数学专业里的基础理论课程更强调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结论的理解和论证,更注重于学生对问题的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非数学专业的数学课程来说,偏重于培养数学的应用能力。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公共课的《数学》科目考试,是按非数学专业的标准来要求考生的,因此,对于转考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数学辅导这方面,应该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没什么差异,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强化训练学生解题能力,而不是把太多时间花在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论推导、证明等方面,而应该注重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确定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以及相应的学习培训的预期和计划,它关乎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必须重视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评定、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给自己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及早做出相应的准备。通过职业规划指导,能使学生认识到在大学期间就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明确的就业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关注行业的变化发展,做好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有效地利用大学时光为今后发展做好准备,增加就业的竞争力,而不是临近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那样会走很多的弯路。在职业规划指导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信心,其实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并非狭窄,可以从事教师职业,也可在管理、科研、金融等行业从事统计、数据分析、财务评估、寿险,精算、IT相关的岗等等位。

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指导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展开,可以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或校外的企业管理者、招聘人员、专家给学生做关于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以此来激励学生的专业信心,汲取别人宝贵的经验。同时重视指导学生的选课工作,学生除了主修课程外,要根据自己将来的工作意愿选好选休课程。对于考研的学生提醒多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希望找个好工作的学生可以多选些实用的课程。

总之,通过这些活动,让低年级学生尽早知道自己今后应该走什么路,避免学生在大四时一窝蜂地、不合实际地参加考研,最后也考不上,工作也没有着落的结局。

4.成立学生就业指导小组,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实用技能

按照教师的专业特长,成立相应的学生就业指导小组,负责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指导和培养,比如,在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对于打算向统计方向发展的学生,老师可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有关统计原理和方法、统计软件功能和应用的指导以及就业前景的分析等。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实用技能以后,在毕业前就比较有信心地积极地去寻找工作,而不是消极地等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实用技能不一定学得太泛,什么东西都想学,那可能什么都学不好。比如,熟悉了统计软件如SAS或者SPSS,再加上有数理统计的理论背景,很容易找到和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这方面的岗位现在需求量很大。若想要从事IT方面的工作,学好一门计算机语言,比如C语言 或者C++,就能找到一个收入不菲的工作岗位。

用人单位招人,比较注重求职者的实践经验,实习是掌握和提高技能的有效途径。除了教学计划的实习课外,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如果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外边实习,教师也应该鼓励和给予相应的指导,校外企业、公司等对诸如网页制作、手机、网络游戏、数据分析等的实习生岗位是很多。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或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方面的信息。还可以考虑和校外的企业、公司、中学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

5.结论

如何提高农林院校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农林院校数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社会评价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但只要准确定位,结合用人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农林院校自身的特色,同样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适合于农林院校数学专业特点的教学教育机制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建霞,赵国喜,王守印.河南高师本科数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3(8).

[2]郭英,张宏礼,袁玉萍等.从就业前景看农林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第8篇:精准农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思想史 德育为先 概念 深度 广度

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坚持用辩证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逐步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2012年人民教育增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53页)。思想史是文化史的一个分支,在思想史的教学中如何落实德育呢?

一、在理解思想概念中落实德育为先

思想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抽象和概括。在思想史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从一个个思想概念入手,在准确理解思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前提下,运用逻辑的方法,从简单的历史范畴逐步进入到复杂的历史范畴。使学生一进门就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层层延展,在对具体史实的分析、判断和推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在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例如:“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是小生产者要求平均享有社会一切财富的幻想,只要对这个思想概念的内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就有助于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因为这种思想是农民小生产者幻想的产物,它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生产力停滞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化、固定化。因为此,它具有违发展规律的落后性,这种落后的理论武器最终不能将农民起义引上胜利的轨道。如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便是例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合作讨论的活动,能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分配制度、分配政策的理解自然会比较深刻。更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坚定了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

二、在思想史教学的深度上落实德育为先

思想的发展大多数是呈线型的。为避免学生对思想史学习流于简单的知识记忆。教师应借助于基本理论的指导,在思想史教学的深度上花气力,下功夫,设法在思想史教学的深度上落实德育为先。

社会存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不同思想的作用分别作出客观的评价,通过对各种思想的评价落实德育教育。衡量一种思想进步与否,关键是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否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如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促进了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思想推动了当代中国的腾飞,等等。如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思想的推行,使中国革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同一思想体系在不同时期也就会起不同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例,它曾在两千余年封建思想里发挥过不同的作用。汉唐时期,适应了大统一的需要,它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巨大的粘合作用;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它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堡垒;而近代,它甚至成为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一块遮羞布。各种思想不但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当今社会,而且还会为历史的发展提供长期的反思。如中国古代史上,秦朝因对法家思想的过分强调而流于严刑苛法,二世而亡。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改良主义、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不能挽救中华民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之来指导中国革命。通过以上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在思想史教学的广度上落实德育为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它一经产生,总是对同时期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的精神渗透。在思想史教学的广度上花气力,下功夫,从横的方向思考问题,在思想史教学的广度上渗透德育。

1.把握各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碰撞

思想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在同一时期的思想界,新旧并存的各种思想往往会发生交叉碰撞,并发生激烈的论战,如中国近现代史的论战内容可以拟定为五个专题: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又如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通过筛选史料,可以将胡适的主要观点归纳为:一是在反对空谈的幌子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是反对用政治革命的办法对中国社会实行根本的变革。的回击则针锋相对:一是既要研究实际问题,也要宣传马列主义;二是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将一个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在把握论战要点的基础上,再由史到论,把握论战的实质:“问题”与“主义”的争论,辨清了真假社会主义学说,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在是中国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9篇:精准农业概论范文

关键词:农村现代化;规划方法;国内

引言

为了完成党在新阶段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十六大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可以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快,来带动贫困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要说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无论如何也是重点,这是其一。其二,中国的农村地域广大,发展极不平衡,情况错综复杂,牵涉到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是个综合工程。要搞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无论如何也是难点。

1 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及特点

现代化这个概念早就出现了,在中国大约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但现代化研究却是在五六十年代迅速兴起的一门科学。 现代化的意思就是向现代变迁或成为现代的过程,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技术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等等。

“农村现代化”,这个概念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是一个全面的、全方位的进步过程。过去,农村现代化是农民生活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管理科学化的有机统一的过程。而现在这个概念的内涵更为丰富,是“四化”和“四个文明”所谓有机结合体,这个“四化”是上面的“三化”加上乡村风尚文明化,而“四个文明”即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如果把农村现代化更明确的标志的话,其实该包括了农民自身的发展和城乡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 农村现代化的规划方法

近年来,由于农村改革政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的农村建设方面,尤其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又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现代化的建设必须以农村现代化为基准,而当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布局较松散,基础设施配套不全,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规划,从此看来,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由于缺乏规划的理念,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就是这些失败的经验让我们认清了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建设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规划,只有用规划来指导建设,不断的探索,才能拥有更合理的方法来建设农村,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美观的农村环境。

2.1 农村现代化规划的基本要求。 进行农村现代化规划,不应讲农村现代化单独割裂出来,而是对国内外国情的清楚认识,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农业发展、农民的经济生活,从而确定的方案。

第一,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求,要与农业非农化、农民非农化、小城镇建设、人口分布和自然地理特点相适应,要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和谐。

第二,要科学制定现代农村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制定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

第三,要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以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纯农民”为主要参保对象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第四,要造就新型农民,积极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推进乡镇成人教育标准化建设,完善以乡镇成人学校为基础的农业职业培训网络,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让农民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2.2 农村现代化规划的方法。 影响国内现代化农村规划的因素较多,其中很多是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进行传统的现代化农村规划时主要是以定性规划方法为主。但这虽然保证了农村建设的通达性,但也造成了农村现代化规划精度下降。所以现在一般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农村现代化规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专家经验法:首先由一些充分了解国内外国情者组成专家组,基于国家的基本政策,初步制定方案,然后对拟定的初步方案进行深入调研,通过一些实际的调查和研究,充分征求乡(镇)、基层领导和农民的意愿,再根据实地勘察和公众参与收集到的资料和意见,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一个方案。

第二种是直接补充法:就是在现有的农村现代化建设上进行补充,以目前的政策为导向,结合当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使运作耗能最小。现有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包括农村非农化建设,农村非农化建设过程既是一个农村经济社会发生裂变和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有三种,即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农村产业的非农化和农村区域的非农化。直接补充法可以给予这些方面的缺点来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或者是创新。

第三种是最优树扩张法:我国行政结构划分的树状结构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导致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布局形式多呈树状,确定最优树是该规划方法的重点,由于规划的侧重点不同,确定最优树的标准也不同,在确定了最优树的基础上,以预测的未来规划方案为目标,加边展开,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各部分的比重,使整个树状扩展充分。

3 实施农村现代化规划应掌握和注意的要点

为了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和规划工作,我们要时刻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人多地少就业难”是我国的基本乡情。只有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转移出来,农业规模生产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才能发到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而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工业化。

第二,农村现代化以农业市场化为先导。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分工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也是自给自足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农业的现代化只能建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民的非农就业,农业市场化催生的大量农产品市场和各种中介组织,为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民的非农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饿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 何林生,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共福建省党委校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