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

第1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下,湖南农产品消费者的心理也出现了大的变化,他们在购物的过程中越来越表现的比较主动。而作为农产品营销者,他们不仅要严格的考虑到消费者要求的提高、差异的不同,同时还要严格的把握农产品生产的时节、地域差异性以及成本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不断地加快农产品营销者观念更新,加快营销手段的改进,尽量让消费者能够广泛的参与到营销的过程中来,从而更好的构建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促进农产品更好的走向国际社会,拉动经济增长。

一、大数据环境对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的影响

(一)湖南农产品特征

湖南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在湖南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南的农产品种类相对丰富,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湖南的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环境有着很大的依赖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湖南农产品受到区域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少,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湖南农产品的发展仍旧受制于自然环境。新时期,农产品的效益与产量是密切挂钩的。湖南农产品凭借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光照条件,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居住于湖南省内,因此受少数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湖南农产品在制作方式上呈现的特色比较明显。湖南省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给农产品戴上了“土特产”的称号,通过礼物发放的方式,使得湖南农产品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湖南农产品营销现状

湖南省由于闭塞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农产品发展模式,因此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湖南信息技术与其他东部相比相对落后,大数据环境也相对落后,无法真正促进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

从2003年以来,湖南省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在湖南建立了农产品特色生产网,为湖南农产品向外发展,开展多重的营销提供了有利的支持。随着大数据环境的逐步建立,商汇网、资源网等进一步的覆盖湖南农产品,面向中东部市场的大数据平台逐步建立。从2009年以来,湖南先后开展了以水稻、柑橘为主题的专项营销活动。猕猴桃、李等通过相关平台,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也不断的走向北方市场。通过大数据环境,湖南农产品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湖南省有望在新时期,充分的利用各项大数据技术,从而更好的促进湖南农产品精准化营销。

(三)大数据对湖南农产品营销的影响

大数据环境下,湖南农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消费者不再像过去一样无法灵活的获取信息,而现在,随着信息渠道的畅通,他们能够更加广泛的提取相关农产品信息,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自主理性的做出选择。同样,对于营销者来说,他们也需要在大数据环境下,系统全面的分析市场需求,收集必要的信息,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偏好,从而精准的进行湖南农产品营销。

大数据环境是一个面向广大的农产品而不断的提供信息的系统软件,通过大数据环境影响,湖南农产品将会面向更加的空间,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湖南经济发展。

二、大数据环境下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的构建

大数据环境为湖南农产品打开了新的市场,能够帮助营销者获取相关的市场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更好的开展农产品精准化营销。大数据的实现,能够赋予湖南农产品朝着更加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构建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显得迫在眉睫。

(一)湖南新兴营销模式的建立

1. 在原始数据的收集、分析过程中,都需要依托于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中,通过运用大数据高性能的存储技术等进行原始数据存储,并且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从而形成下一个全面的数据分析库。大数据环境下,一些市场信息和数据都能够得到切实的掌握,从而能够帮助湖南农产品实现精准化发展。

2. 利用数据库平台能够从其他不同的途径获得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时进行统计。利用多种软件和技术,实现数据格式的整合,通过对消费者、市场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在这一基础上构造出顾客喜欢的特征和类型,建构湖南农产品的特征模型。大数据平台的设计需要在对湖南农产品的相关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顾客需求信息,进而有效地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准确的营销战略模式,构建新型的营销方案。

3. 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特征进行分析,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把握,通过准确进行定位,架构出湖南农产品的生产营销模型。根据大数据营销场景,并且结合一些精准化营销方案,形成内容库和营销方案的相互匹配。通过个性化的定制,利用一些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品牌设计,确保渠道多样化设计,实现产品的个性化推荐,有效的利用大数据开展湖南农产品精准营销。

(二)营销模式构建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在湖南农产品营销中,需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划分。在这一前提下,需要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和需求进行分析,严格促进农产品质量有效得到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湖南农产品展现民族特色。此外,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促使湖南农产品能够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在运输成本、以及保鲜方面进行有效的保障,以此促进农产品优势得以发挥,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市场合理划分在营销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需要受到营销者的重视。

2. 在进行消费者数据分析时,要严格重视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要在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之后农产品工作的精准性提供必要的支撑。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时,要尽可能的采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在自身的平台上浅薄地处理,而忽视了当前技术的先进性,从而影响营销的结果。对于影响湖南农产品营销因素,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一方面,农产品本省的特性和品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消费预期也会深刻影响到营销效果。因此,在进行精准评估时,要加强方法的优化,提高评估的标准,从而促进精准营销模式的优化。

3. 在精准营销模式建立过程中,离不开大数据平台的支持。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够提供多种类型具有价值的数据,而且还能够实时进行监控并分析。这就要求农产品营销的主体能够拥有强大的资金,并且还要对市场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合适的契机,利用成熟的大数据平台开展精准化营销。营销者资金支持,市场保障,时机适合才有可能真正促进湖南农产品精准化营销,从而促进农产品合理占据市场,得到广阔的出口途径。

三、结语

随着大数据环境的构建,湖南农产品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时期下,充分利用大数据环境影响,加快技术的提升,利用相关网络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把握市场的个性、消费者的爱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处理,从而构建湖南农产品精准化的营销环境,为湖南省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技术支持。而未来大数据环境的发展,其是否能够一直满足农产品的推广,则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龚映梅,曹新波. 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

[2]颜蜜如.基于精准营销的怡清源黑茶经营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3(24).

[3]龚映梅,曹新波.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云南省农产品精准营销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5(18).

第2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获取方式;农业大数据;环境监测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农业发展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国内一直极为重视农业发展,并开始将多种科学技术运用到了农业领域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大数据价值开始凸显。但由于农业大数据存在着结构较为复杂且形式变化多元等方面的特征,导致处理难度相对较大,因此为对大数据进行准确获取与合理运用,首先应对“农业大数据”概念进行明确,以便大数据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1农业大数据

所谓农业大数据,就是指大数据理念与技术等,在农业领域中的实践与运用。数据中融合了农业季节性以及地域性等方面的特征,并在融合与转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类型多样以及来源广泛等特有特征,直接加大了数据分析与处理的难度。数据包含农业领域多个环节,像育种、耕地以及播种等,都会产生一定量的数据,相关人员需要跨业务、跨行业对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保证数据可视化效果。按照产业链条而言,国内农业大数据目前集中在农业管理、环境、资源以及生产等领域,其中环境与自然资源,以气象资源以及水资源等数据为主;生产数据则以养殖业与种植业生产数据为主;而市场数据,不仅包含市场信息与价格,同时生产资料以及供求信息等内容也涵盖在其中。事实上,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数据管理,能够成功推动国内农业信息化步伐,能够通过将大数据技术和其他农业领域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为农企业发展与农业科研等相关工作,提供新思路与精准数据,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极为有利,可以有效消除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2农业大数据获取

在对大数据进行获取时,有关人员需要对农业大数据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要以此为依托,逐渐探索出适合的数据获取方式,以保证最终数据获取质量。在进行数据获取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按照数据类型,采取相应的收集手段。(1)在对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进行获取过程中,可以利用传感网以及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对动植物生长相关因素,向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土壤温湿度等进行监测与收集。随着传感器基础以及其他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目前农业环境数据检测精准度以得到切实提升,而传感器终端成本费用却在逐渐减少,该数据收集方式发展前景较为理想。(2)在对变量信息进行采集过程中,要对农田内土壤含水量以及作物病虫害等动态化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一般会通过非接触式遥感技术或接触式传感技术等,对信息进行获取。由于变量信息主要是为农业精准化工作进行服务的,要保证信息的精准性与实时性,以保证变量信息收集质量,确保可以为精准化农业生产做出准确指导,进而为各种精准化农业种植手段开展打下坚实基础。(3)“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指的是,对动植物活动以及生长等规律进行感知的指标数据,向动物运动轨迹以及植物生理信息等,都属于该感知范畴。目前较为常用的感知技术主要包括机器视觉技术以及热红外技术、光谱技术等,这一指标能够改善以往过度依赖人工检测数据获取的弊端,感知结果更加准确、智能,能够将动植物自身情况以数据化形式展现出来,以便相关人员对检测对象进行监测与管理。(4)在对市场经济数据进行收集过程中,要对产品生产成本、生产以及进出口实际情况等内容实施动态化采集。由于数据获得过程需要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流通以及农产品价格等内容,动态性以及突发性特点较为突出,所以数据收集流程也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将专业群体、智能终端以及通信网络等内容组合在一起,而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该类型数据采集也开始转向智能终端,4G基层农技推广平台就是典型的市场经济数据收集方式。(5)网络数据抓取模式,是指通过对网络数据抓取技术,像“爬虫”等技术的运用,完成对博客、网站以及论坛等涉农数据的提取,以实现对各项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定向化收集。例如运用“爬虫技术”进行信息获取时,能够以每月几十亿网页数据收集的频率,对相关数据量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分布式的排布方式,保证该项技术数据收集质量。此种网络数据收集模式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数据规模也相对较为庞大。

3农业大数据利用

(1)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其可以通过在生产现场布置传感节点的方式,对所在地土壤化肥浓度以及环境温湿度等内容进行监测,并完成对相应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能够从中挖据出有利信息,以帮助人员明确生产环境状态,进而结合经济以及持续性发展等因素,构建起智能化产业发展模型。而相关人员可以按照这一模型,进行追肥或提高土地含水量等处理,并会按照土地情况,进行科学选种、育种,实现精准化农业种植,可以真正做到精准防控病虫害以及灌溉、施肥等处理,保证农产品生产品质与数量,以便为种植户带来更多客观的经济收益。(2)在生产环境监测中的运用。农业生产环境因素较多,整体环境监测体系属于系统性工程,需要涉及自动化控制、农业信息获取以及网络通信等多项技术。通过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在进行水产养殖以及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对养殖以及种植环境进行全面性监测,并会对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将其以数据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保证人员对作物生长环境营养成分以及动物生长环境状态进行明确,以做出针对性环境改善方案。技术人员要对数据传输精准度以及效率等进行保证,要确保在数据综合程度不断增强的条件下,可以合理对大数据技术进行运用,可以对动植物展开长期性动态监管模式,进而为动植物工厂化以及集约化管理的开展做好铺垫。(3)在食品、产品安全监测中的运用。由于农副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社会极为注重农产品以及食品安全,有关部门会对产品与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重点控制,所以农业大数据也会在产品与食品安全检测中进行运用。有关部门会对食品、产品生产环境以及仓储加工等环节进行监控,并按照所得数据与相应标准进行比照,以判定是否存在超标等不合格问题,并要就可能问题进行预警,进行展开危险源查询以及消除等一系列处理,从而实现对产品安全性的高效管控。(4)在农情监测中的运用。实施农情监测的主要目的,与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与管理进行服务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建立农情检测系统的方式,对农业数据进行合理处理,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数据信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遥感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农业灾害以及农作物长势等情况进行监控与分析,并会做出综合性评定,以为农业生产进行服务与辅助。但这一监测系统不仅有着远程监控与管理的优势,同时还存在海量数据融合处理方面的弊端,加之农业信息数据量的不断增加与传感器分辨率辨识度要求不断升高等方面诉求,都为遥感数据分析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这也是今后技术人员需要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此外,在开展农情监测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历史天气变化情况,构建起相应的天气变化识别模型,要利用该模式对一段时期内的天气状况与气候特点进行直观性分析,并以此为前提对将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进行预估,从而为农业生产与管理提供正确指导。(5)在产品市场追踪中的运用。农业大数据在市场追踪中的运用较为明确,就是会利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销售价格以及销售需求等数据进行调查与分析的方式,明确各农副产品在市场中的实际供求情况,进而判断出农产品今后的价格变化情况与市场整体销售情况等,进而准确帮助种植物与养植物,对农副产品品种进行挑选,从而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进行农业产业链普及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诸多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达到理想化产品市场追踪目标,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对各种相关技术进行创新与完善。(6)在农产品物流中的运用。国内物流行业发展极为迅猛,为农产品物流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助力,民众可以足不出户品尝到本地以及其他地区的新鲜产品,切实对农产品销售范围进行拓展,这对于国内农产品市场发展而言是极为有利的。为保证农产品物流运输质量,物流部门应对农业大数据进行合理运用,要通过对产品配送、收购以及包装等环节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准确分析出物流各环节实际开展情况,进而完成对消费需求主体与农业主体的完美衔接,确保农产品价值可以得到切实提升。同时合理的数据分析模式,也能及时认识到物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出产品最优配送线路以及物流中心位置,进而实现理想化物流管理模式。

4结语

通过文章对农业大数据相关内容的论述,使人们对农业大数据概念、特点以及类型等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部门也应认识到大数据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要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各农业数据类型,采取相应的数据采集技术,保证数据信息采集质量。同时要对大数据进行合理运用,要将其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以及环境监测等多领域之中,确保大数据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挖掘,进而实现智能化农业生产与销售模式,为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雷风.面向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2]谢润梅.农业大数据的获取与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30):383-385.

[3]王文生,郭雷风.关于我国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设想[J]大数据,2016,(1):28-34.

[4]李俊清,宋长青,周虎.农业大数据资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大数据,2016,(1):35-43.

[5]汪琛德,王楠,曹丹星.农业大数据给商品交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大数据,2016,(1):76-85.

[6]王东杰,李哲,张建华,等.农业大数据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3):1-6.

[7]韩家琪,毛克彪,夏浪,等.基于空间数据仓库的农业大数据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5):17-24.

[8]李秀峰,陈守合,郭雷风.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创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4):10-15.

第3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电商模式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滞销现象一次次检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考验着学者们的思维和智慧。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构想,农产品若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流程再造能力,不仅对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无法解决的种种问题有所帮助,而且能激发中国农业换发新的生命力。

2015年5月8日,我们选择陕西省黄陵县参加技能培训的 150位农民学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涵盖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认识和希望三个方面,设置了38个问题,回收有效问卷150份。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筛选,利用SPSS13.0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对这些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农产品销售模式进行利弊分析,提出了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新模式。

一、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1、销售方式被动

黄陵县的150名农民受访者中,在农产品销售中被动等待的占55.33%,到当地小市场买卖的占20.67%,这两种方式成为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方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简单、被动。如图一。

图一: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2、销售渠道狭窄

从图一可以看出,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民自己找市场的占54%。二是等待中间商收购的占47.33%.三是政府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作用较小,仅占3.33%。农产品销售渠道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渠道狭窄、被动,二是都是在现实市场中进行实物交易。

3、滞销现象时有发生

调查显示,经常卖不出去的占8.6%,偶尔卖不出去的占33.33%,而农民应对滞销的方式68.67%是便宜卖出去,赠送亲戚的占8%,除此之外就是倒掉或任其腐烂。农产品滞销中表现的两个特点,一是谷贱伤农,农产品滞销;二是农民应对方式简单、无序。

二、农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

1、缺少大数据引导,滞销涨价并存

从这几年农产品滞销的表现来看,几乎每个省份都表现为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农产品滞销,除了难以预测的天气因素影响外,主要因素是供过于求、适销不对路。其原因一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闭塞,难以获取有效的决策信息;二是农民对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高、不精准,盲目生产,产品结构不合理;三是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或生产,造成供大于求,导致滞销现象。

2、分散经营,难以应对复杂市场

在对150位农民调查中发现,一是农业生产分散经营程度较高。可耕地在10亩以下的105位,25亩的只有5位。二是在农产品市场交易中缺乏自。农民自己确定农产品价格的占只10%,以对方给出的价格成交高达30%,在农产品滞销期100%由卖家定价。三是36%的受访者认为,农产品滞销的原因是分散经营,难以获得定价决定权。市场经济具有社会性、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活动都卷入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市场中,成为开放的、社会化的生产,我国农产品分散经营现状,难以应对开放性的复杂市场。

3、销售模式简单,难以适应网络时代需要

从图二可以看出,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农民在价格制定方面比较被动,特别在农产品滞销阶段,几乎是任人宰割。二是农户获取销售信息的渠道较少,容易出现盲目生产,导致产销脱节,这是造成农产品风险大,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网络时代的市场具有便捷性、定向性、精准性、感触性、互动性等特点,对产品及产品的销售方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销售模式很难适应。

图二:现有销售方式的缺陷

4、缺少品牌意识,难以形成竞争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产品零售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更关心的是农产品的数量、价格、是否短斤少两,品牌意识非常淡漠。在对黄陵县的调查中发现,注册商标的只占2%。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以产品为核心,由于缺少专业技术难以提供更高级别的产品,这种脱离市场、比较落后的意识,不仅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困难,而且也阻碍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对网络营销认识不足,难以跟上物联网步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0%的受访者听到过运用网络营销农产品的事例,56%的人对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不了解,或认为不可行,66%不愿意把农产品放在网络上卖,对于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他们存在较大心理障碍,100%受访者担心网络信息不真实,会被骗,41%则害怕没有固定的客源,不稳定,25%则认为自己不懂网络,交给别人又不放心。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农产品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今后会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龙头。

三、打造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

我国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企业家和学者并没有停止探索,期间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褚橙、柳桃、潘苹果,更是具有代表性,其中“三只松鼠”在互联网带来的电商热潮中脱颖而出,成立仅1年,营业额就达到3亿,仅2013年“双十一”当天就销售3562万元,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也发现广大农民已经意识到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弊端,迫切希望了解和学习农产品网络销售知识,因此,农村示范、推广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基础,构建综合运用电商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大数据细分市场,解决农产品适销不对路问题,打造农产品B2C2B网络营销模式

在传统的农产品销售中,农民对农产品顾客群体不确定、泛化,对其需求不了解,这种无法有效识别顾客的现象,不仅造成农产品适销不对路,而且加大了营销成本,企业将营销费用花在价值较低,甚至是无需求的顾客身上,影响了企业效益。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让大规模地处理个人信息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根据网络平台上参与、浏览人数、年龄、性别、区域等等数据,对受访群体进行细分,准确了解消费需求,运用B2C2B模式(电子商务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英文Business-to-Consumer-to-Business的缩写,即商家对消费者再对商家。)开发精准农产品市场,首先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针对网上顾客群体的需求特征、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模式提供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以精良的客服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开发精准而广阔的农产品市场。其次,把商家资源聚合放大,发展为农贸商圈对农产品消费者再对所有的商家,建立商家-消费者-商家互惠互利的良性关系和销售模式。

2、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解决农民盲目生产问题,打造农产品网络市场和生产良性互动营销模式

农产品生产、销售密不可分,盲目生产、泛化营销是农产品的两个相互制约的顽疾。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数据资源打造农产品网络市场和生产良性互动营销模式。在大数据领域,电信运营商是海量大数据用户的拥有者,仅移动用户数一项,三大运营商总数已经达到了 13 亿。庞大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财富。政府应该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对这些数据资料加以甄别和分类,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气候等等因素对农产品供求进行分析、预测,让农民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确定农产品种植规模,对农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实现良性而科学的市场与生产互动。

3、把生产环节引入销售领域,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打造农产品互联网品牌营销模式

传统农业发展不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品牌,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无利可图。褚橙、柳桃、潘苹果之所以那么火就是因为借助了互联网的强大品牌营销能力。打造农产品品牌营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互联网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助推器。农产品品牌概念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在我国交易市场,品牌农产品已初具排除无农产品的能力,消费者依赖性较强的品牌产品逐渐占领了市场,开始形成了由强势品牌和大型企业占据领导市场竞争局面。[1]因此,打造农产品品牌是企业和农户必须树立的商业意识。而互联网对农产品品牌创立有着天然的优势,网站建立和营销、服务的低成本性、空间的无限性,可以使农产品以低成本营销方式得以广泛传播。

(2)物联网是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克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农产品发展最大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通过二维码将生产全过程植入农产品销售环节,消费者在手机扫描后就可以看到这个产品耕种、采摘、包装日期等生产全过程信息追溯,再加上质检等权威机构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协同创造出真正的透明供应链,重拾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农产品蔓延现象,让消费者真正吃上放心食品。而这都需要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视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大力支持。

4、政府搭台、技术唱戏、各方支持,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全方位服务

动员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讯工具为农民提供服务平台和指导,解决农民互联网应用技术障碍,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低廉的营销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费的资源,没有任何行业能够像互联网人那样容易地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并以此推销产品。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和发展及普及力度,对农产品网络销售提供更多、更实惠的技术、学习及优惠政策,帮助农民快速掌握互联网相关技术,使农产品快速插上互联网、物联网翅膀,帮助农民快速致富。

【注 释】

[1] 冉净斐.从金龙品牌战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J].创新科技,2001(11)53-57.

【参考文献】

[1] 刘韵.通过产品产品质量维护大品牌企业声誉及消费安全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2(12)233.

[2] 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及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2)90-92(107).

[3] 胡开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2007(2)56-59.

[4] 王静. 农产品网络营销初探.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4)22-23.

第4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具备五个特征: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其中,机械化、信息化和市场化都要涉及农业大数据,涉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传统农业正遭到互联网的冲击,这个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古老产业正在发生聚变,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不但颠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手工劳作方式,也打破了粗放的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交互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使投入-产出-消费的过程在市场上得以实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今年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有估计称,2015年的粮食价格大跌可能导致千亿级的收入负增长,这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不增收的现状,凸显了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的紧迫性。

近几年,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猪贱伤农的情况频繁出现,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但依旧收效甚微。如何让农民一开始就知道应该种(养)什么?更好地实现因地制宜?让农民看到市场的需求在哪里?销量好的产品有哪些?国外经验表明,需要用科技的力量武装农民。

2014年11月30日,《纽约时报》科技版主编QuentinHardy在该报发表的文章《在土地和数据中工作(WorkingtheLandandtheData)》中指出,今天如果想要在农业中取得成功,就不要只想着把时间花在田间地头,相反,应该花在电脑屏幕上。

今年11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孟山都亚洲企业事业部总监高勇表示,人类的农耕史已经有23000年,但是加速发展是近100年。这期间,有两次对农业生产提高是革命性的,一次是绿色革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化肥、农药、育种技术的应用;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现代育种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的应用。现在,我们认为农业又开始进行第三次革命,我们称之为“绿色数据革命”,也就是这场革命将用数据科学和数字技术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

大数据这项新技术来得正当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研究,农民能够预测最佳播种时间、用什么类型的种子以及在哪里种植,以提高产量、降低运营成本,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大数据的挖掘应用将让农民真正实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从此种地养猪不再盲目跟风,达到未雨绸缪。

农业大数据的基本内涵

农业大数据是融合了农业地域性、季节性、多样性、周期性等自身特征后产生的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具有潜在价值,并难以应用通常方法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海量数据集合。

它保留了大数据自身具有的规模巨大(volume)、类型多样(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精确度高(veracity)和复杂度高(complexity)等基本特征,并使农业内部的信息流得到了延展和深化。

根据农业的产业链条划分,目前农业大数据主要集中在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等领域。(1)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数据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数据、水资源数据、气象资源数据、生物资源数据和灾害数据。(2)农业生产数据包括种植业生产数据和养殖业生产数据。其中,种植业生产数据包括良种信息、地块耕种历史信息、育苗信息、播种信息、农药信息、化肥信息、农膜信息、灌溉信息、农机信息和农情信息;养殖业生产数据主要包括个体系谱信息、个体特征信息、饲料结构信息、圈舍环境信息、疫情情况等。(3)农业市场数据包括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价格及利润、流通市场和国际市场信息等。(4)农业管理数据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基本信息、国内生产信息、贸易信息、国际农产品动态信息和突发事件信息等。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表示,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形成农业大数据、体现数据价值的重要途径。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农业电子商务对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影响重大,是信息时代获取农业数据的重要渠道,也是利用数据直接调节生产、消费的重要平台,是农业大数据体系的重要组成。

大数据在农业中的作用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看似熟知自己的土地,从种什么作物到施肥、除草、打药、收割等,但毕竟,农民的能力是有限的,多年积累的种地经验也是碎片化的,很多时候,农民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和能力来利用他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他们无法做到精准种植、施肥和灌溉,无法准确预测风、雨、雪、霜、雹、污染以及虫害。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农业发展中,大数据不仅可以渗透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销售等各环节,而且能够帮助农业实现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的发展。

高勇表示,美国的农户每年要做四十几项决策,从生产规划到种植前的准备、种植期管理到收获,光靠经验已经是不够的,所以要靠科学,数据科学能够帮助我们打造新工具,这些新工具能够助力农民做更好的决策。

大数据农业即是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以及技术来解决农业以及涉农行业的微观和宏观问题,农业大数据可服务农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例如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现代育种及良种推广、土壤信息的变化与改良、生态农业的设计与发展、涉农产品市场监控及价格预警、病虫害预测、畜牧养殖业疫情监控及预警预测,等等。

大数据的主要功能是预测。归纳起来,大数据农业主要在三方面发挥战略作用。一是指导生产和经营,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指导农业生产和涉农企业的经营。二是服务决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和指导服务,为企业生产、转型、市场营销提供咨询、指导。三是预测未来,如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和粮食供给能力,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粮食生产影响,市场对某产品需求变化趋势等。

现在有个时髦的概念“精准农业”。即通过对气候、土壤和空气质量、作物成熟度,甚至是设备和劳动力的成本及可用性方面的实时数据收集,预测分析可以用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在精准农业中,控制中心实时收集并处理数据,来帮助农民在播种、施肥和收割作物等方面做出最明智的决策。遍布田间的传感器用于测量土壤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与湿度。此外,卫星图像和无人机会被用来拍摄田地的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像会显示作物成熟,加上对未来48小时的精准天气预测模型,就可以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从而预测未来的情况,并帮助农民做出前瞻性的决策。

大数据遍布于农业生产的整个价值链,也就意味着,几乎在这一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精准农业的概念。仅仅天气一项,就足以说明。

为了能够以最佳方式种植农作物,农民需要通过数据了解在某一特定区域如何培养这些作物,为此需要考虑种子对天气和当地疾病的耐性,同时还要考虑种植的种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如,在河流附近的田地种植,最好就选用需要较少肥料的种子,从而减少污染。

一旦种子已经种下,围绕着施肥和维持作物的各种决策都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天气的影响。如果农民知道第二天会有大雨,他们可能会决定今天不施肥,因为肥料将会被冲走。知道是否即将下雨也可能会影响何时灌溉。由于全世界有70%的淡水资源被用于农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农业用水将会对全球淡水供应产生巨大的影响。

天气不仅影响作物如何生长,而且会影响围绕作物收割和运输的物流。例如当收割甘蔗的时候,就需要土壤足够干燥,从而可以支持收割设备的重量。如果土壤潮湿,设备就可能会破坏农作物。通过数据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以及哪些区域会受到影响,就可能提前做出更好的决策。

作物收获之后,将其运输到仓储的物流至关重要。大量的粮食浪费发生在分配环节,因此尽快在合适的温度下运输粮食很重要。而天气也可能会对此造成影响。通过了解哪里会下雨,有哪条路可能会受到影响,企业就可以更好地选择出运输粮食的最佳路线。

农业数据的来源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取,但主要的数据还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以及互联网农业中原创产生,使用现代化的机械,就意味着很难摆脱大数据,可以说,数据科学是农业新的推动力,这是农业大数据的一大特点。每一个数据都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农业大数据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准公益性”。因为农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产业,这就决定了其具有公益性的一面。

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破解“猪周期”要依靠科学,不能盲目跟从,要依靠大数据研究、分析生猪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建成规模养殖场,国家应该在鼓励、支持规模化养殖的同时,也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在大量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研究体系,为养殖业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减少由于经济周期变化给养殖业带来的影响。

刘永好提出,各级政府不能把养多少猪当成自己的政绩来看待,设定今年养猪的数量必须多于去年,有一种惯性思维叫“不能少,要比以前好”,有些地方在统计数据上作假,虚报养殖数量,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给国家决策带来失误,更重要的是给养殖企业和农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有关部门应该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把官方统计数据与民间互联网的大数据相结合,让数据更精确,让决策更准确,让农民得实惠。

大数据农业方兴未艾

农业大数据的收集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Data.gov是奥巴马政府在 2009 年推出的,该网站上有诸如植物基因组学和当地天气情况的详尽数据库,还有一些关于特定土壤条件下最佳种植作物的研究、降水量的变化、害虫和疾病的迹象,以及当地市场作物的期望价格等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宣布在 Data.gov 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门户网站,该网站能链接到 348个农业数据集。除了美国外,一些国家也公布了关于农业数据库公开的政策方案,推动建设开放性的农业数据共享平台,以数据驱动农业的全新模式呼之欲出。

几乎所有的国际大型农业公司都纷纷向农业大数据投资。杜邦先锋(DupontPioneer)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并且最近加大了其服务。在孟山都公司收购气候集团之后,杜邦公司(DuPont)和迪尔公司(Deere)都与其他公司合作,推动自己进军农业数据科学。目前,Deere的FarmSight、孟山都公司(Monsanto)的FieldScripts和先锋公司(Pioneer)的Field360都是被广泛使用的农业大数据系统,所有这些系统都与气候云(Climatecloud)相结合,它们可以让农民收集来自机械化农场设备的种植和产量数据并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当与多个来源的匿名数据整合后,能够得出详细的对策。

目前,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实践。在河北廊坊的郊区,软通动力的团队在做着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农业”尝试。软通动力在农田里安装了内置摄像头的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终端应用收集、采集农产品的各项指标,并将数据汇聚到云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管理,比如每天的气温、湿度、雨量等信息,还向农民发放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让大家随时记录工作成果和现场注意到的问题。

在整个智慧农业体系中,信息收集作为提供数据的基础,可以实现决策层信息反补,比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信息的收集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实现追溯,更好地解决源头的监控难题。在源头的监管体系中,“智慧农业”主要采用条形码及RFID技术进行记录、监督,从而实现针对生产、收获、库存、流通和食品安全等的管理,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类型进行相应的数据信息调整,以便监控管理软件能够很好地帮助农户种植和管理作物。

为了解决“供不应求”或者“菜贱伤农”的现象,软通动力按照工业生产方式“以销定产”,由公司搜集市场需求,继而指导农户种植。事实上,智慧社区就是一套智能信息系统,落实到具体就是引入了多个信息管理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ERP管理系统、温室管家系统、二维码追溯系统、配送管理系统。

在管控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方面,软通动力也试图利用智慧社区来促进智慧农业的一站式便捷服务的搭建工作。智慧农业是一个需要各方一起努力协同才能做起来的领域。目前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众多电商平台也开始涉足农业领域,这对于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农业的推广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阿里巴巴也是一家以大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龙里县湾滩河高效生态示范农业园是贵州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目前购买安装了农林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虫情自动采集系统、孢子信息自动捕捉培养系统、太阳能电源、监控设备、创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息服务设备软件、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等智慧农业软硬件设备,园区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在生产过程中,湾滩河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积极构建园区农业物联网络体系,集成应用感知技术、GIS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实现园区内蔬菜生产信息的定位、采集、传输、控制和管理,对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养分、墒情、苗情、病虫、灾情等进行监测与展示。通过物联网、云技术,将实时采集的信息进行数据提取、综合、分析、总结,最后提出可行性处理方案,及时帮助农业生产者、管理者作出有效的决策。

同时,园区建立的产品追溯系统可以记录下蔬菜生长的每一个环节数据,形成蔬菜“标签”。用户通过电脑或手机等扫描终端,便可以查看蔬菜的生长地理位置、品种信息、生产环境、肥水投入、病虫害防治、修剪以及贮藏、质检、运输、销售一系列从“生产-运输-仓储-销售”全产业链的一系列资料信息。

此外,在浙江平湖,传统的生猪养殖也用上了大数据。从去年开始,平湖开发建设了“生猪信息化管理系统”,动态管理、实时监管一头猪的一生――从防疫、养殖、交易、污染物处置、病死猪处理等环节,牢牢把控各类变化。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分析、判断,使养猪变得更加科学。

农业大数据投资热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力时代,农业大数据是一个前沿的、跨界的、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领域,吸引了众多企业、创业者和投资机构,这当然是好事,因为现代农业离不开金融、资本和科技。那么,在“互联网+农业”时代,哪些农业大数据应用可以成为投资热点?

1.种业市场大数据应用

在种业市场,对于买种子一方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买到假种子、坏种子,经济蒙受损失;对于卖种子一方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研发能力弱,新技术、好品种少,没有竞争优势。结合这样的种业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两大投资热点,一是避免种子质量风险的大数据应用,二是有助于新技术、好品种交流的大数据应用。

投资热点一:避免种子质量风险的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种子问题风险,弥补种业市场监管难的问题。避免种子质量风险的大数据应用在国内就有案例。涉及面比较广的“全国种子可追溯试点查询平台”就是一个案例,该平台拥有品种名称、包装式样、审定编号、适宜区域、企业资质等多种信息。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输入相关产品追溯代码,辨别种子真伪。另一方面种子商能收集农民对所购种子的反馈及评价,更合理地制定制种计划、调整育种方向、维护知识产权。

第二个案例是中国农业网正在开发的云种APP,该数据库对于种子的发芽率、田间表现等都有详细记录过程,它开发目的之一就在于让种子经营者可以有效避免种子质量风险,买到更优质的品种。

投资热点二:促进新技术、好品种交流的大数据应用

“研发能力是种企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应用可以快速帮助实现种企对于新技术、好品种的开发、研究和交流,增强种企核心竞争力,各大种企必定推崇这样的数据库应用。

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就是一个新技术、好品种的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不仅能知道种企所需要的品种和技术,而且也有科研机构提供的科研成果,这个平台的目的是最大化发现品种和技术的价值,不仅让企业拥有了更多新技术和好品种,也让育种专家拓宽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2.种植过程大数据利用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农业人口减少,人力成本增加,传统种植模式不适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对农作物种植提出了新要求,要在减少人力成本基础上,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适应新农业发展需要。作用于高效率、低风险种植的大数据应用就成了种植领域的投资热点。

投资热点一:大数据智能控制,实现高效种植

从土壤分析到作物种植,从水分分布、天气监测到施肥撒药等数据的智能控制,智能化农业可以有效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种植效率。

北京“农场云”智能系统就是通过数据进行智能化管理的案例。该系统通过参数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及土壤干燥度等并设置预警,把作物生长、温湿度、病虫害等视频及图片信息实时上传到农场云系统。“农场云”还专门分析了每种蔬菜在每个月的市场需求量和合作社的排产供给量,以及两者相差的缺口量,这些数据通过“农场云”系统变成了合作社排产计划的缺口分析统计图,有了这个分析图,合作社的供给就有计划了,积压蔬菜的问题明显减少。

针对病虫害问题,有一个专门的APP,当哪个棚里的作物有了病虫害,或者到了成熟期,农户都可以在APP上拍照并注明,生产部门在电脑或手机上打开“农场云”看到后能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

投资热点二:极端天气多,天气数据预见农作物损失

厄尔尼诺影响下极端天气常见,对农作物影响巨大,如果能对于整个天气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预见天气数据对农作物的损失程度,对于农民来说,既可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也可以做好保险工作,把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The Climate Corporation是一家意外天气保险公司,他们每天从250万个采集点获取天气数据,并结合大量的天气模拟、海量的植物根部构造和土质分析等信息对意外天气风险作出风险综合判断,以向农民提供农作物保险。

在中国,虽然一直在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政策补贴力度,但是如果有大数据应用能像上述案例一样实现对农民风险进行综合判断,对农民参保更有参考意义,也能帮助农民防御极端天气灾害。

3.农产品市场大数据利用

投资热点一:对接生产、市场信息,缓解供求矛盾

近年来农产品滞销情况频现,农民卖不出,市民买不起,主要原因是生产和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资源分布不平衡。利用生产数据和市场数据的整合,让生产和市场信息有效对接,平衡各地农产品供求数量,成为解决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关键。对接生产、市场信息,缓解供求矛盾的数据库成为了投资热点。

将各地农产品滞销情况和各地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数据库,对滞销地区、滞销产品、滞销数量以及各地对农产品的需求量等进行准确记录,并且利用这个数据库,点对点分销,既可以及时解决滞销问题,又可以实现市场资源平衡。

投资热点二: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可追溯系统

农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管理松散,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可溯查”农产品追溯系统旨在于以信息化数据追溯来改善人们的食品安全隐患,通过农场到餐桌的数据采集与收集,为人们在生鲜与蔬菜的消费过程中提供标准化的选择依据。可追溯系统有利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实现最准确、最值得信任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成为了农业投资热点。

投资热点三:大数据管理控制生鲜损耗

生鲜市场越来越火,损耗大成为生鲜市场发展的瓶颈。将生鲜损耗控制在最低,也成为了生鲜企业盈利的关键。这样的背景下,大数据控制农产品损耗也成为了农业投资热点。

宁波M6连锁生鲜超市在宁波地区已长达十年,开了40多家店,他们的秘诀是问损耗要利润。8年前M6开始数据化管理,物品一经收银员扫描,宁波总部的服务器马上就能知道哪个门店,哪些消费者买了什么。十年来的数据积累在M6精准订货、存储和精准配货等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

整个大农业围绕农民、土地、农资、农产品交易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可以产生土地流转数据、土壤数据、农资交易数据、病虫害数据、农产品交易数据、农产品物流数据等,农业产业链领域蕴藏了大量的投资机会,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开发。

孟山都的大数据农场

从1901年成立时的化工企业,到开发除草剂“农达”畅销全球三十年,再到进入农作物种子市场,成功占据70%市场份额,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Monsanto)在它的百年历史中,始终是一家走在技术和经营前列的典范企业。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家企业又敏锐地发现,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和物联网体系,可以更大程度发挥自身的产品优势,巩固市场领先地位。该公司认为,农业大数据是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而其在2012年5月到2014年2月间收购的几家农场数据分析公司也验证了这一点。

2012年初,孟山都公司收购了精密播种(PrecisionPlanting)公司,该公司生产的硬件和软件能够在田间播种空间、深度以及根系方面向农民提供帮助。

2013年10月,孟山都公司以9.3亿美元收购了农业数据科学的最大的公司之一,即位于旧金山的气象数据分析公司――气候集团(ClimateCorporation),标志着要转向数据与生物技术解决方案的整合。作为一家由几名谷歌早期员工联合创办的分析历史天气数据的公司,气候集团以为天气保险的投保人开发的自助式服务,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而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报道说,孟山都公司的这一收购行动标志着首宗重大的“大数据”收购顺利完成。

随后,在2014年2月,气候集团买下了总部设在旧金山的土壤测试服务公司Solum。而孟山都公司的主要软件产品FieldScripts适用于所有的这些系统,以确定土壤的生产力和产量。

现在孟山都把这三家公司都整合到了Climate这个大的平台下面。Climate以大数据科学为基础,开发软件和硬件,实施精准农业。

在Climate,用户可以登录公司的网站,确定特定时间段内需要投保的气温和/或降雨量范围。收到订单后,系统会在100毫秒内综合分析天气预报、近30年来的气象局数据、以及用户所在地的地质调查数据,并根据气候变化,对分析结果进行微调。得出结果后,Climate将给用户开出保费。投保人如果因为意外天气而受到损失,就能自动获得赔偿。

收购Climate正是孟山都向服务与数据业务进军的一大战略举措,旨在通过建立全球化的数字信息平台,向已经在孟山都购买种子和化肥的农民出售更多的数据和服务。埃森哲在其报告中曾提出,企业如能发展更多新的伙伴关系,将相关渠道和服务结合起来,不仅使更多个人用户受益,还能为企业带来切实效益。

通过此次收购,孟山都能为农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导他们如何降低风险、提高产量和增加利润。孟山都不仅可以向客户推荐利润率最高的作物品种,还能就购买种子、种植时间、作物照料、收割时间、预计产量、甚至是每一季的预期收入,为农民提供建议。

此外,孟山都掌握的端到端信息还能提高自身能力,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农民可以在购买针对特定农田且与天气挂钩的农作物保险,确保种植收入的同时,防范因日益多变的气候和极端天气事件而带来的风险。精密灌溉系统未来也将完全与决策支持体系实现整合,然后根据有关土壤湿度的传感数据和准确的天气预报进行自动灌溉。

实际上,孟山都一直在进行多维度的数字化平台开发。就在收购Climate的同时,孟山都和诺维信公司成立了一个长期的战略联盟,建构旨在推动可持续微生物产品研究和商业化的解决方案平台。

第5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三农”;电子商务;大数据;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邮政如何在“互联网+”划时代的产业革新中,实现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的转型升级,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村经济结构改革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1.1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广大农村,电子商务消费群体达到6亿人,市场潜力超过10万亿元。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总量约为2000亿元,2016年或将达到4600亿元。2014年,山东省有245个电商村,网上销售额为105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翻一番,达到302亿元;1033个专精特新产品网上销售额为261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799亿元,是2014年的3倍以上,发展非常迅速。

1.2农村网民数量快速增加

2014年,全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78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5%;截至2014年底,农村网民网购用户规模为7714万人,比2013年增加2229万人,年增长率高达40.6%.农村网民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网购人数快速增加,农村消费者的互联网意识、消费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

1.3各大巨头开始涉足农村电商

农村广阔的蓝海市场吸引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企业进入农村电商市场。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2015年5月13日,山东省商务厅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事业部签订战略合作,全省农村淘宝试点县达到17个。京东提出农村电商未来发展的“3F战略”,即工业品进农村战略、农村金融战略和生鲜电商战略。苏宁易购也开始快速布局农村市场。传统行业中的山东省供销社也加快转型,2015年6月2日与京东在济南签署合作协议,合力推动山东电子商务发展,打造网上供销社。

1.4新兴电商主体开始崛起

各类农村网络平台也如雨后春笋,快速兴起,全国涉农网站超过3000个,已经形成规模的有村村乐、万村网、“三农”网、新农网和村村通等。山东省目前有253个农村电商平台,2014年网上销售额为902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1283亿元,是2014年的12倍。可见,不论是当前的电商巨头,还是新兴电商主体,或者是传统“三农”行业,都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紧锣密鼓布局农村市场,未来农村必将成为电商争夺的重要市场。

2推进“互联网+‘三农’”面临的困难

2.1农村网络覆盖率不高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仅有27.5%.2014年城镇网民同比增加2929万人,但是农村网民同比只增加188万人,增幅远低于城镇。目前,全国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接通宽带,拥有电脑的农民家庭不足30%,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使用互联网。

2.2农民的网络应用能力偏低

当前农村人口主要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受限于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他们对网络的应用能力较低,甚至有些人打字都非常困难。

2.3消费习惯难改

农民消费购物的主要渠道是小卖部和集市。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思想的影响,加上时间充裕,农民的网购意愿不强烈,传统消费习惯难以改变。

2.4推广手段单一

农村的宣传推广渠道单一。即便是淘宝、京东等具有丰富宣传推广经验的电商巨头,在农村的主要宣传手段也只是墙体广告。

2.5互联网人才缺乏

在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的现状下,农村人才外流依然比较严重,优秀电商人才匮乏。此外,“互联网+‘三农’”涉及的不仅是电商,而是农业生产的整个产业链,需要的是复合型互联网运营和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3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3.1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优势

作为社会公用性企业,邮政近年来不断改革创新,深入开展服务民生工作,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民生服务体系。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邮政的优势更加凸显。一是百年品牌信誉过硬。邮政的央企形象和国家信誉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邮政本身是个跨界系统,涵盖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商业、文化、农业等诸多行业,因此具备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二是具备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支撑。邮政网络遍布城乡,是目前实体物流网络最为健全的企业,为城乡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物网络基础。三是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更加成熟和完善。集团公司明确提出要把中国邮政打造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主渠道,3年内完成邮政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在全国范围的覆盖,农村邮乐店达到30万家,交易额突破千亿元。依托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开办代收费,代售火车票、飞机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以及普惠金融等各类服务。

3.2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存在的问题

从整个邮政电商运营体系来看,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数据尚未形成规模。目前,邮政拥有自己的平台网络优势,在日常经营中会接触大量客户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以系统和专业划分,系统之间存在技术壁垒,没有形成数据共享,未发挥大数据的功能,不利于对客户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预判,从而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二是信息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现代的电商平台就是一个入口,进入之后多向联通、四通八达。例如,进入淘宝网主页面,就可以点击链接进入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余额宝、蚂蚁花呗、阿里妈妈、阿里旅游等,所有功能服务系统都可以直接联通。而目前邮政农村电商体系,还没有形成金融、支付、物流、信息以及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三是缺少与客户的交互系统。“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互,实现与消费者的实时互动,能够即时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动向,同时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参与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的成就感,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目前,邮政互联网体系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交互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四是商业模式需要重构。“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实时、跨界等特性,要求商业运作模式必须扁平化、高效化,能够实时反映,迅速变化。同时,跨界融合也使互联网企业颠覆了传统行业,打破了行业界限,进入了无边界时代。邮政各专业、各系统之间还存在明显界限,系统之间尚未打通,还没有找到颠覆传统的运作模式。

4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总体思路及对策

邮政打造“互联网+‘三农’”服务平台,关键是构建一个多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以互联网思维、创新驱动为指导思想,坚持开放、平等、互联的理念,深化机制改革,促进跨界融合,以互联网为平台,最终实现“互联网+‘三农’+金融+物流+社区+文化+邮政各项业务”,形成基于互联网平台,邮政客户资源共享、业务信息互通、市场精准定位、需求实时掌握、各项业务相互依存共生的完整生态系统,最终转型成为农村信息大数据运营商。

4.1解放思想,树立互联网思维

一是树立开放思维。“互联网+”的重要特质就是开放,要连接一切,建立一个与客户共存的生态系统。要以顾客需求为圆心,以优质、互联、多功能、无边界服务为半径,链接一切可以链接的优质资源,形成动态服务的生态系统,主动对接客户、对接市场,不断探索跨行业合作,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开发方面,加强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通过整合社会电商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技术瓶颈的快速突破。二是树立跨界思维。“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推进邮政“互联网+‘三农’”,必须要打破各专业界限,把孤岛式资源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高效联动和充分利用。在项目运营上,也要打破地区和界限概念,实现去中心化,遵循谁开发、谁运营的原则,全国一个模式、一个系统、一个标准、一个流程。三是树立创新思维。创新是“互联网+”的天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应该以创新思维去拓展和创新企业发展空间,在创新中不断赢得新机遇、新市场、新需求,在创新中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升华。四是树立颠覆思维。“互联网+”,“+”即化,化掉产品形态和结构,化掉业务模式和流程,化掉区域界限,化掉产业边界,化掉传统渠道,最终重构一个全新的模式。五是树立共赢思维。在互联网思维框架下,企业把用户作为公司经营的参与者,强调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共赢、共和。要将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转变为创造客户需求、帮客户赢的理念。具体到邮政“互联网+‘三农’”,就是要集中资源拓宽视野、了解知识、畅通信息、提高效率、拓展渠道、产销结合,最终让农民致富,农民富则邮政富。

4.2以价值网概念为理论依据,重构邮政

“互联网+‘三农’”生态圈传统价值链是一种线性思维,而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就成为价值网的概念。企业面对的不仅是供应商和用户,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全方位资源,连同金融、政府、媒体等同一平台上的整合资源。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把邮政定位为农业供应链的最佳供应商,重新构建商业模式。要以农业供应链为核心,集中邮政金融、物流、信息等优势资源,打造分众式、即时响应、多维互动、产销合一的商业模式。金融板块为农民和农资厂商提供资金流转和信贷服务,物流专注于现代农业物流技术,中邮保险为种养殖、物流运输提供保险产品,信息系统及时提供各类农业信息以及客户大数据分析,邮乐网成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专业网站,最终实现平台共享、资源互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生态圈。作为一个互联网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分别建立自己的小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引流、相互链接、互联互通。其中,邮乐网可以作为邮政“互联网+‘三农’”大系统的一个入口,通过邮乐网把农民、上游厂商引入平台。围绕邮乐网建立完善金融、信贷、分销、农产品、农肥等生态圈,相互引流,同时运作。强化与顾客的沟通方式,让顾客参与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系统中,共同创造价值,提升整个网络成员的共同效率,以更广阔的视野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4.3实施大数据战略,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邮政“互联网+‘三农’”的商业模式,必须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使用,用大数据思维去发掘数据的潜在价值,通过数据处理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一是成立专门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技术壁垒,打通各专业数据通道,实现邮政客户数据的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集中共享,减少基层数据的重复收集和资源耗费,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运用,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并对企业决策做出科学预判。二是培养大数据分析应用团队。大数据分析挖掘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专业领域,必须着力打造专业团队。分析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既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又要具备很强的数据技术能力,不仅能够快速高效地收集客户数据,而且有能力将零散市场和客户数据迅速准确地转化成决策支持数据。三是高度重视战略性数据资源储备。大数据工作不仅要立足眼前,更要放眼未来。有些数据当前可能无用,但是随着业务的拓展、技术的完善、社会的发展,未来可能会产生巨大效益。要科学预判数据的未来价值,支付成本储备具有价值潜力的数据。拥有未来数据,就等于拥有未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就能先行一步。

4.4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营销模式,实现精准化营销

大数据背景下的营销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化营销,企业面对的客户不是一类人,而是每个人。不再按照年龄、收入、性别、婚否等社会属性进行交叉分类,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更加精准化。邮政各专业数据信息在大数据平台上通过分析和预判,可以实现个性化用户精准营销。比如:通过分析客户办理金融业务数据,可以掌握客户资产结构变化、业务周期等,从而适时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报刊订阅数据,可以发现客户阅读需求和生活水平,对于农村订阅户可以分析对现代农业和新型农资的接受程度,依此预判客户在金融、消费、文化、农资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通过分析客户出口快递包裹信息,可以判断电商客户发货需求,分析进口快递包裹数据,可以判断外地务工客户所在地区、返乡和离乡途径,从而推荐金融、票务、物流等服务;通过分析邮乐网订货数据,可以得知客户购物喜好、消费周期以及资金流量,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商品促销策略等。经过准确的客户需求分析和预判,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一是利用从众心理完成推荐。比如:当农户订购了肥料,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醒客户根据本地区土壤特质种植作物,还有65%的农户购买了某款产品配合使用。二是利用产品关联完成推荐。比如:当客户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系统根据客户的资产情况和积分情况,自动帮助客户配比理财计划,完成他行资产转移和交叉销售。三是利用兴趣爱好完成推荐。比如:客户订阅了一份报刊,根据数据分析,系统会自动为客户推荐可能喜欢的报刊。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从业务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与客户的实时互动和深度挖掘。

4.5转变盈利模式,拓宽盈利渠道

“互联网+”颠覆传统企业的杀手锏之一是免费。免费是为了流量、为了数据、为了更好地收费,这是盈利模式的转变。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农村信息大数据运营平台,拥有海量精准农村客户信息和数据流量。不一定要通过农村万亩示范田的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深耕、统一飞防、统一培训、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七统一”实现盈利,而是要赢得民心,实现客户引流;不一定要通过邮务类业务实现盈利,而是要赢得政心,实现品牌提升。可以通过金融、理财、信贷、第三方支付、物流实现盈利;可以通过数据运营和平台打造,承载附加业务、广告、会员、信息等增值服务实现盈利。邮政产品众多,通过认真梳理产品的盈利模式,打破产品界限,实现相互引流和相互支撑,让邮政产品的品牌效应、文化效应、广告效应及产品盈利点等不同功能相得益彰,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做到“羊毛出在猪身上”。

4.6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训,抓好专业队伍建设

人才与技术是推进邮政“互联网+‘三农’”的基本要素。一方面,要加大互联网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拘一格吸纳高端人才和技术骨干,依靠人才带领邮政“互联网+‘三农’”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学术单位联合,加大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解决干部员工对“互联网+”的认识、思维和应知应会问题,打开思路、拓展视野、清晰理念、熟悉方法,为推进邮政“互联网+‘三农’”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赵萍.阿里巴巴开启农村电商“大战”.决策,2014,12

2董碧水.网店开到乡村“淘宝”悄然改变农村消费模式.决策探索,2014,23

第6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近日,记者从农业部办公厅获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决定举办2014年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规模1000人,涉及全国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亲临2014年4月第一期培训班,并作题为“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报告。报告深入细致解析了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判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形势、把握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改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体系制度等关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此外,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两位司领导围绕当前市场化与信息化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各处处长全面介绍业务发展情况,多名专家学者、地方和企业代表围绕电子商务、监测预警、农产品期货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到良好效果。

在第一期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2期培训班于6月4日全面启动。张合成司长在开班式上,阐述此次培训的目标,即各级市场信息工作人员要通过此次培训形成三个概念:一是学市场分析之法。通过分析农产品供求情况、价格高低、农民盈利与否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决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农民知道“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二是寻求解决卖难之路。思考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的一整套思路和方法;三是悟农业信息化之道。深入理解农业信息化是什么,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加快推进。他在题为“加快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题报告中,着重从农产品市场形势、市场化改革、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信息化等4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现代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边讲解边与学员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学员学习热情高涨。

为实现以培训促工作的目标,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全司“总动员”,各处处长轮流走上讲台,针对授课对象就多个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晚上继续与学员分组进行深度互动研讨,听取各地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本期培训还安排了多位知名专家、企业家进行现场授课,设置了农业信息监测预警演示方面的现场教学活动。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余名农业信息业务人员参加了本期培训。通过紧张的培训和交流研讨,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案例生动鲜活、业务精深细透,对农业市场信息工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为今后干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培训开市场信息业务培训之先河,务实之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覆盖面广。此次培训对象包括全国省、市、县三级千余名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重点为省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各级农业信息化工作管理人员,农业监测统计(物价、成本调查)基点市、县业务员及农村经纪人。二是形式多样。此次培训共8期4万学时,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其中,第1-5期培训,学员在北京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进行集中学习,第6-8期将赴福建省南安市、江苏省宜兴市和辽宁省东港市进行现场学习。三是聚焦准确。此次培训围绕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工作展开,主要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基础理论及业务要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和市场分析案例,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等多方面内容。

第7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改造农业;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天然的包容力,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立国之基。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空间大,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互联网+农业”战略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受科技、政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在初级时期,主要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投入多而产出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时展的最强音。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此以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一直停留在农耕时期。建国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才真正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农业机械开始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集中作业方式逐渐推广,农业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农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与新的科技因素融合,必须借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生产要素进行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当今,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互联网经济是时展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信息化是更高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变革我国农业产业模式重要驱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互联网+农业战略是实施是对农业全产业深度改造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互联网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互联网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农业智能设备,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产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更多依靠着传统农业的经验,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这一农业发展生产的短板,既造成了农业的产出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又一定程度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在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以色列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农业数据的分析总结,对农业发展的各环节进行精准把控,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干预重要技术支撑。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进行监测,为农业发展提供相关数据,在科学分析相关数据的条件下,对农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料。

农业精准化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的精准体现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如土壤湿度和肥力、光照程度、温度的高低以及杂草、病虫害等情况,将这些数据资料通过分类整理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以上数据信息进行精确分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实现农作物生长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精准对接。在实施农业精准干预的过程,需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协调配合,缺一不可。在硬件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的传感器等智能设备进行投入,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信息化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进行跟踪。在软件建设方面,要建立农业发展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的优化整合。在建立数据库系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卫星遥感资料、病虫害资料和区域气象资料等三个方面资料的整理,针对农作物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建立分类标准、体系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

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对农业生产进行跟踪检测,是食品安全的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法对农业生产过程精确记录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给每个农产品建立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农业管理者可以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信息进行全面跟踪、完整记录,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农产品的信息进行存储定位。最终,就会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呈现在消费者和监督部门的面前,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提供了条件。

三、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

在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一直困扰着农业的长远发展,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产品要受阳光、土壤和水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成长的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这与市场经济的周期特点是不相符的,难以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容易导致农产品不符合市场变化而难以销售的情况;另一方面,农产品难以长时间存放。超出农产品的保质期,农产品的安全就会被质疑,出现了难以销售的现象。农产品本身的这两个特点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行业长期是一个弱势行业。而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兴起,为农业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找到了途径。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方式,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的消费者服务,推动农产品高效流通。

第一,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业订单业务,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模式。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要加强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各方面的联系,互通有无 ,通过签订农产品订单的形式,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是立足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其目的在于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第二,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发展提供三种可供参考的重要模式。模式一,充分利天猫、京东等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模式二,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自主开发互联网平台,借力互联网资源。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用户进行广泛的沟通互动。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利用自有平台优势,可以打造自己个品牌农业,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更好为用户服务。模式三,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机的大规模普及,为个体农户利用互联网实现营销创造了条件。这种模式的准入门槛低、使用的程序简便,对操作者没有过多技术上的要求,是我国目前阶段发展农业的适宜道路,适合我国农业经营分散化的特点。

四、小结

第8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精细化管理;多维度

一、利率市场化下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快,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自2012年6月央行放宽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2013年放开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在保持原有资产负债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持续面临盈利增速放缓、净息差收窄的严峻形势。要在未来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全面、真实、详细地分析自身盈利能力,找准增长点和突破点,服务全行转型大局。

(二)金融脱媒加剧,传统经营模式承压

随着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等兴起,农村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金融脱媒导致农商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压缩,利差收入占比下降。金融脱媒加剧,农村商业银行亟待推进综合转型,通过业务联动、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等构建新型经营模式。

(三)资本约束加强,资本管理难度增加

2013年,银监会正式推出《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要求不低于10.50%、8.50%和7.50%。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速,资产规模逐年增长,但风险加权资产增幅高于资本净额增幅。在宏观经济下行、经营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内生资本耗用居高不下,已濒临监管指标,内部资本能力空前承压,需探索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在上述多方面带来的挑战下,银行丞需积极寻求商业转型,挖掘客户需求,提升管控水平。这就需要通过管理会计来支持银行的转型,对自身盈利能力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精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供更好的产品定价、成本管理等价值经营能力。

二、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

A行在省行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于2014年底上线管理会计系统,启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简称FTP)、成本分摊及多维度盈利分析功能,初步构建管理会计价值分析体系。

(一)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

资金转移定价(FTP)指根据银行内部考核的需要,向资金的使用部门收取利息,并向资金的提供部门支付利息的内部定价机制。FTP定价机制的建立是A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实施FTP定价机制后,可以核算到产品、机构、部门、业务条线、客户经理、关键客户的FTP盈利情况。通过调整FTP价差,引导支行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业务结构。

1.科学选择定价曲线

为精确反映全行筹资成本,A行选择合适的FTP基准收益率曲线。存贷款FTP曲线,以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计算同期限存款、贷款利差,对该利差以五五的权重比例进行分割;资金业务FTP曲线,一年以内(含)采用SHIBOR曲线,一年以上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外币业务曲线,一年以内采用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一年以上采用掉期曲线。

2.差别制定定价方法

A行综合考虑产品的期限特征、本金属性、利率属性等,对账户实行分类定价。对于有确定期限的固定利率产品及大部分存贷款业务采用期限匹配法。对于无确定期限产品采用赋值利率法,例如活期存款确定的FTP利率为4.63%;对于垫款,采用锁定利差法,按照“FTP价格=产品利率+/-锁定利差”反算FTP价格;对于无固定期限的交易账户资产,采用利率代码差额法,如固定资产。

3.动态调整最终定价

为提高定价的真实性,A行考虑了客户行为、风险、地域、战略性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设置了调整项,可对按照收益率曲线及定价方法生成的价格作适当调整。如准备金调整,存款准备金收益率(目前为1.62%)低于存款FTP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FTP基准利率),由此造成准备金收支差额,暂定由资金来源方承担。

(二)实现成本分摊管理

成本分摊是将本行财务核算系统各核算层级核算的业务及管理费等分摊至受益对象的过程,直接受益对象是各核算层级的责任中心,最终受益对象是产品。为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A行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实现了直接费用的归集与间接费用的分摊,将成本分摊到部门、产品、关键客户、客户经理等,为各维度的盈利分析提供了准确的成本数据。

(三)实现多维度盈利分析

FTP的应用和成本分摊机制的建立,为A行建立包含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税金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多维盈利分析体系提供数据支撑。A行引入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为经风险调节后盈利评价的核心指标。

三、A行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缺准度

A行管理会计系统数据主要取自财务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核心业务系统,由于手工操作和系统对接等方面存在漏洞,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手工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无法保证。每日需手工导入人民币存贷款曲线、外币曲线、存放同业明细,差错无法校验,若出现录入错误,直接影响分析结果。另一方面,核算口径与业务实际不相吻合。如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管理会计系统中对提前支取的存款仍计算利息支出,核心系统中存款支取后不再产生利息支出,导致数据偏离度较大。

(二)理念缺高度

管理会计需要各部门、全行员工共同参与,目前A行大多数员工管理会计观念薄弱,仍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一是支行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在新设机构和营业网点时,未测算支行盈亏平衡点之下的存、贷款保本规模,很大程度上导致利润流失。为实现存款规模扩张,投入较多的业务宣传费等,支行管理者未能以FTP利润指导经营网点。二是部门成本考核缺位。A行年初由各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预算,但未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跟踪评价。业务部门只以高管层下达的任务为目标,未考虑投入成本。三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会计要求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财务战略理念,在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下综合考虑全成本因素对全行内部经营分析。A行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上还任重道远。

(三)分析缺深度

A行虽初步搭建了多维度盈利分析框架,但在当前全行进行部门战略整合以及业务产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下,丞需提高分析深度。一方面,业务分析维度多元化。对于实施事业部管理的金融市场部,下分债券、同业、票据、理财、投行等业务条线。但A行目前只能对金融市场部和资金整个业务条线进行盈利分析,不能延伸至二级部门。另一方面,成本分摊规则精细化。财务管理核算系统中尚未将各项费用计入到具体使用人员,对于同一项费用由几个部门共同使用时,无法合理分摊。

(四)应用缺广度

从A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来看,绩效指标设计不符合管理会计理念,管理会计分析结果在考核中未予以应用。一方面,管理会计核心指标地位不突出。A行绩效考核项目中占比较高的仍是各业务条线常规数量指标,如:贷款户数增量、存款日均增量、不良贷款等,未将管理会计报告中经济增加值(EVA)、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等纳入考核。另一方面,未建立以价值创造为依据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A行按季形成管理会计分析报告,但考核评价结果并未应用到绩效考核中。对支行的考核,已初步实现基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下模拟利润来考核;但支行内部二次分配时,仍存在平均主义现象。对业务部门的考核,尚未引入全成本因素实施精细化考核。

四、在农村商业银行应用的对策和建议

为充分发挥以价值经营为导向,构建以EVA、RAROC为核心,覆盖规模、价格、收入、成本、利润、效率等全要素的管理会计核算分析体系。笔者认为A行需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管理会计应用能力。

(一)强化数据治理,提高基础数据质量

一是优化数据源。结合工作实际,与具备成熟实践经验的管理会计系统设计公司合作,优化系统取数源,提高数据质量。二是防范手工操作风险。完善手工录入数据操作流程,确保双人操作、换人复核,并追究操作人员责任,保证手工录入数据准确。三是统一核算口径。针对原管会系统中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等与财管系统不一致的情况,调整现有核算与分摊规则,确保利息收入、利息支出、业务及管理费与财务核算口径一致。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管会人员素质

一方面,培养管理会计应用理念。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针对性培训教育,树立运用管理会计指导工作的理念,理解掌握管理会计系统中核心指标含义,鼓励管理人员用足用好管理会计工具。另一方面,培养管理会计专业能手。梳理全行具备扎实业务基础,重点关注具有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员工,有计划的培养管理会计应用专业人员,不断充实财会精干力量。

(三)强化信息挖掘,提高系统分析水平

一是完善管会体系。积极构建产品、客户、业务条线、机构等分析对象的价值中心,通过FTP、成本分摊等管理会计工具计算各价值中心的盈利贡献。二是细化条线分析。A行共有85家支行,分为重点支行、中心支行、小微支行和二级支行。总行机关部室中,部分业务部门下设二级部门。为精细核算各机构、各部门盈利情况,需依据部门性质、业务特点设置差异化核算规则。三是加强直接分摊。A行每月通过财管系统的费用明细核算,能够将受益对象的费用直接归集到责任中心。在日常财务报账、资产入账环节应做好直接成本费用归集,通过搜集多维度受益信息,在财管系统中填录费用报销单的成本页签完成成本受益对象的指认,提高直接成本分摊占比。

(四)强化结果运用,提高考核指导效能

一是优化考核指标。根据A行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应适当降低业务发展类指标占比,加大经济增加值、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等综合贡献类指标权重,引导全行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和期限优化。二是定制考核方式。对基层支行根据类别调整考核指标权重,对机关部室采用预算与模拟利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转“规模导向”为“价值导向”。三是强化产品业绩考核。通过对产品价值核算与评估,建立健全产品专项激励机制,突出营销计价应用,促进产品创新发展,提高产品盈利贡献度。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金融业态下,只有坚持全员参与、创新应用,不断优化与完善业务模型,改进与提升系统应用能力,真正发挥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才能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推进综合转型,尽快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徐李梅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农村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王景斌,李敏.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实践探索[J].新会计(月刊),2015(10).

第9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农业;农业生产

1物联网农业发展情况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物联网农业信息技术研发、物联网农业信息体系构建以及信息的采集利用方面都已走在世界前列,物联网农业技术也已在农业环境、农业耕作、物流加工方面得到一定应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2009年我国出台的“感知中国”发展纲领,提出将物联网作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现如今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播种、灌溉、耕作、收获、防护及物流加工方面基本实现了农业信息化管理。西部省份近年来也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水电设施、农田规范化改造方面都进展迅速,为进入信息化农业做好了准备。农田种植生产是物联网农业发展的主要部分。在例如农田信息管理、环境监测、作物耕作时间等方面上,信息复杂度高,分析处理较为困难,在对时间的控制上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差分全球定位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农田的实时监控,掌握作物生长信息,对农作物进行精准灌溉。同时,可以对作物生长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一套农作物的生长诊断信息系统。对于大棚农业,通过采集农田整体环境信息,实现智能化的大棚温室气体调节、光照调节和温湿度控制[1]。

2物联网体系结构理论

一般认为物联网体系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组成。感知层是整个物联网系统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是保证整个物联网信息准确性的基础。它的工作便是采集物理信息,并将其数字化,再通过稳定的短距离传输途径上传网络层。语音、位置、视频、生物信息等各种物理量都可以是感知层的采集对象。感知层还分两个部分:数据采集部分和传输部分。数据采集部分好比感知层的五官,可以收集各种各样的外部信息。传输部分好比感知层的双手,可以将采集到的信息递交上层处理。网络层是物联网的主要数据传输层。该层要尽可能满足各种外部信息的传输要求,即要具有连入多种信息传输网络的能力。网络层传输不同于感知层,它要求能够大范围、长距离地传输数据,需要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等各种硬件和软件协议的支持。网络层好比让物联网进入了快车道,使得物联网技术不再受空间的制约。应用层是物联网的顶层和管控中心。应用层的灵活性很强,可以对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应用层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满足人们对物联网信息的整合和控制要求,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农业智能信息平台[2]。

3农业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是物联网农业的根本。传感器技术是感知层和整个物理网系统的立足之本。近年来,农用传感器已从农业生产的诸多角度出发,构建出了完整的传感器系统。气体传感器、水体传感器、土壤传感器、作物生长传感器,以及更为先进的土壤重金属传感器、空气污染传感器、关键矿物元素测量传感器等[3],几乎覆盖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无线传输方面,我国研发的“唐芯一号”“渝芯一号”物联网芯片,实现了将无线传感、无线通信、数据处理的统筹结合,并在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方面有了广泛应用。物联网与农业市场相结合使得农产品经济与市场相呼应,从侧面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市场智能信息平台,通过分析现行农业生产情况,结合当前农产品市场行情,对未来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做出科学预测,方便国家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做出及时地宏观调控。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是一个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综合市场平台,每周可以收集并传输近千个农田生产、农业市场的生产和价格信息,有助于农户改善生产结构,进行更加合理、高效、经济的农业生产。物联网农业还关注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我国近年来不断发展二维码技术和RFID技术。通过它们,消费者可以方便直接地查询农产品的来源信息,实现了有关部门和消费者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市场流通的一站式监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