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精选(九篇)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

第1篇: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

关键词:危机管理公共政策玉树地震

近年来,各类突发性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从03年的“SARS”到“禽流感”,再从2008年的“暴雪冰灾”到“5.12汶川大地震”,再到刚刚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无不触动着我们的神经。这些公共危机破坏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给公众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如何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科学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已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正如斯蒂尔曼所说,危机对于思想的影响相对来说是短暂的,它仅限于在相对小的制度变革上发生作用,如果抢救时期有周密的准备和明智的行政管理,我们可以将危机化解到最小程度[1](p50)。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而且,国务院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可见,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建设是相当重视的。

一、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制定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

“危机”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危机一词才进入政治领域。它表明政府体制或政府所面临的紧急状态,是相对于政府的常规性决策环境的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环境。学术界有人认为只有中国的汉字可以完满地表达出危机的内涵,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2](p3)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危机管理的内涵五花八门。本文认为,危机管理领域的著名学者罗森塔尔(Rosenthal)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事件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3]可见,危机是一种非常态的事件,是一种决策情势,是具有高度不明确性和需要采取迅速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

(二)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之一。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5]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Easton)用一句很经典的话阐释了公共政策的内涵,“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的权威性的分配”。托马斯·戴伊(ThomasR.Dye)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都是公共政策。(本文采用我国著名政策科学专家陈振明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二、从玉树地震分析公共政策制定现状。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

1“。统一集权”的公共政策体制。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质是政府应对危机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危机的突发性、紧急性及其所造成的不确定前景,决定了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是一种非程序决策,要求决策者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做出重大的决策和反应。这就需要将多层级、多部门的指挥机构与救援队伍进行“无缝链接”,确保政令畅通,避免“令出多门”,真正发挥出应急救援的整体效能。在此次玉树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国家迅速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为开展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和协调指挥机构。统一集权的灾害应急决策体制是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物资等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发挥其最大效能的保障。

2“。高效及时”的政策支持信息。危机公共政策的有效制定离不开信息的支撑。信息的获取是危机状态下,公共政策制定的难题,经常会出现信息部完全、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正如赫伯特·西蒙(HerbertSiomon)在其《行政行为》(1947)一书中“有限理性”模式所指出的那样:人类虽然企图以完全理性的方式来决策,但因知识及能力上的限制,其最多是以有限理性从事满意方案的选择而已。此次玉树地震应急救援中,在信息支撑方面,国家减灾中心、国家测绘局迅速行动,为抗震救灾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支撑信息。这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持,对抗震救灾的顺利开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公共政策制定的出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在汶川地震后,的确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由于时间、地理、情感、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政策制定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政策制定能力。

(一)建立专门的危机决策机构。

我国的公共危机指挥决策机构很多都是临时的,缺少能够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的常设核心决策系统。像地震发生后,国家就会成立“抗震救灾委员会”,这种临时组建的决策指挥系统,由于组成人员及其所在部门间的封闭性、部门利益性、非优协调性以及危机预案的缺乏,往往造成决策成本提高和效率的下降,使政府在整个危机决策过程中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严重缺乏预警能力。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一个以国务院总理为核心的最高常设危机决策机构,以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预警与反应能力。

(二)提高应急决策库针对性。

这主要体现在应急公共政策对非传统、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预警方面。政策制定者要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系统观念,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视决策系统的作用。此次玉树地震灾害是一类典型的非传统、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一是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玉树地处海拔4000米的高原,气候寒冷;二是人文背景独特,玉树以藏族为主,藏族文化浓厚;三是极端恶劣、严酷的生态环境,高海拔、缺氧、低温,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玉树地震救援及灾后重建面临的严峻挑战;四是次生灾害难料,玉树地震以防范水源污染和人畜疫情爆发为主。从玉树这几方面的独特性分析可以看出,它与汶川地震具有完全不同的环境与特征。因此,不能完全照搬汶川地震时的应急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应总结各类非常规、非传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其客观规律和演化特征,建立针对性强的应急决策库,完善应急处置手段和方法,以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力。

面对危机,公共政策制定者既不能谈“危”色变,也不能粗心大意小视危机。既要看到危机的杀伤力,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角度高度重视危机,也要看到危机中潜伏着发展的机遇。尽管现阶段我国危机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制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社会成熟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必然大幅提升,增强维持社会稳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菲克。危机管理[M]。韩应宁译。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87.

[3]RosenthalUriel,CharlesMichaelT.,ed.CopingwithCrises:TheManagementofDisasters,RiotsandTerrorisn.Spring[M]。FieldCharlesC.Thamas,1989.

第2篇: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

关键词:应急管理,政府行政管理,发展趋势

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显著增加,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越是发达的国家,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抓得越早,系统更加完善。“9·11”事件后,许多国家认识到,原有的防灾行政体系已不适应新型危机的各种挑战。为此,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着手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近年来,各国应急管理发展总体态势有以下几个特点:由单项应急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单纯应急向危机全过程管理转变;由应急处置向加强预防转变。同时,政府、企业、社团组织和个人在危机全过程管理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在进行新的资源整合和体制整合中,最关键的是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虽然各国应急管理体制大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

当前,公民的安全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府的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更涉及到维护政府的执政能力、运行功能和公信力等。在1994年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恐怖事件,2005年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等突发事件中,由于政府处理乏力,引起公民强烈不满,导致发生“政府威信危机”。由此,应急管理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重要政治议题,各国都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均由行政首长担任最高指挥官和最终决策者,以及一个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如美国危机管理体制是以总统为核心,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动态组织体系。俄罗斯、日本也都是由总统或内阁首相作为应急管理的最高指挥官。

二、统一指挥、加强协同成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中的重点

尽管由于国情不同,各国采用的应急管理模式各有特色。但建立统一指挥、协同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是各国应急管理体制追求的共同目标。关键是在一个核心枢纽机构的指挥协调下,各机构和部门纵向能对接,横向能联动。也就是注重地方应急管理系统与中央应急管理系统的对接,本地、本部门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应急管理系统的联动。

以美国为例,在近一百年的发展中,美国在危机管理方面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出现一种危机,出台一部法案政策,同时由一个主要的联邦机构负责管理。随着新的危机的产生和新的情况的出现,各种法律及其监督或实施机构越来越多,在救助的过程中有多达上百个机构参与。到了20世纪,美国政府先后公布100多个法律对飓风、地震、洪涝和其他自然灾害实施救助。这种撞击式被动应急反应模式,以及应急管理职能的碎片化状态在现实执行中的弊病日显,严重影响了联邦政府对危机的集中管理,尤其是当危机涉及众多的政府处理部门时,大大增加了减灾工作的复杂性。为此,1979年美国将处理危机和有救灾责任的联邦机构重新组合,成立了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建立了一个包含指挥、控制和预警功能的综合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这是一个强化集中的过程,使分散的针对性立法和分散的突发事件管理转化成集中管理。2002年11月,美国又合并了海岸警卫队、移民局及海关总署等22个联邦机构,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将反恐与救灾的力量进行了整合。

在协同有序和考虑各机构利益方面,英国的“金、银、铜”三级处置方式很有特点,三个层级的组成人员和职责分工各不相同,通过逐级下达命令的方式共同构成一个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系统。事件发生后,“铜级”处置人员首先到达现场,指挥官需立即对情况进行评估,如果事件超出本部门处置能力,需要其他部门的协调时,他需立即向上级报告,按照预案立即启动银级处置机制;如果事件影响范围较大,需要启动金级处置机制,“金、银、铜”三级处置机制有效保证处置命令在战略、战术以及操作层面都能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工作局面。

三、自上而下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

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不同级别的、专职专人的、具有综合性、协同性的管理职能的机构,是各国应急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中央政府机构体系中,一般设有专职的常设应急管理机构。为了保障应急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信息快速汇总以及权威性和执行力度,常设机构一般设立在内阁办公室内。在隶属关系上,一般遵照效率原则。应急管理常设机构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有独立的编制、行政经费和专项预算。如2001年7月,英政府在内阁办公室设立了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CCS)。该秘书处为办理应急管理事务的常设机构,目前有85名编制,下设“三部一院”,即评估部、行动部、政策部和紧急事务规划学院。

美国在联邦政府层面,由国土安全部来负责日常的危机管理工作。在地方层面,各州一般都设立有应急管理中心。然而地方政府的应急系统并不是都以一个组织实体存在,许多地方建立的仅仅是一个组织框架。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财力去支持一个可能10年之内也不会启用的部门,但是这种组织框架可以确保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应急系统可以马上运转,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俄罗斯除成立紧急状态部外,在纵向上,俄联邦、联邦主体(州、直辖市、共和国、边疆区等)、城市和基层村镇四级政府设置了垂直领导紧急状态机构。同时,为强化应急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中央的统一领导,在俄联邦和联邦主体之间设立了六个区域中心,每个区域中心管理下属的联邦主体紧急状态局,全国形成了五级应急管理机构逐级负责的垂直管理模式。

日本改变了传统上以防灾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为主的分立管理方式,以内阁府为中枢,采取了整个政府集中应对的一元化管理体制。在纵向上,实行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防救灾组织管理,建立了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调,以及各省、厅分工合作的应急机制。

四、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管理职责,职能在常态和非常态间灵活转换

目前,各国政府都将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责。在应急管理运行中,考虑运作模式的低成本高效率,注重常态与非常态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转换。

在常态下,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能包括负责制定应急管理规划、进行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和预防,组织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开展应急演习等;在危机状态下,职能主要是制定应对方案,协调各相关部门、机构的应急处置等。以英国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CCS)为例,该秘书处的宗旨是“通过协调政府内外各方,在危机的预见、预防、准备和解决方面提高英国应对突发挑战的能力”。其职能是:一是负责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和物资、装备、演习等应急准备工作;二是对风险和危机进行评估,分析危机发生的几率和发展趋势,确保预防和控制灾难的规划和措施发挥效应;三是在危机发生后,确定“领导政府部门”名单以及是否启动最高核心决策机制(COBR),制定应对方案,协调各相关部门、机构的应急处置;四是对应对工作进行评估,从战略层面提出改进意见,协调推动应急管理立法工作;五是负责组织应急管理人才培训。

五、提升和强化应急管理机构的地位和权力

应急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在应急状态下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和协调处置。因此,为保证高效权威运作,机构具备的处置权和地位随着常态和非常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在危机状态下,应急机构的地位和权限将大大增强。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在“9·11”事件后虽被并入美国国土安全部作为该部的“突发事件准备局”,但是其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制度体系内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紧急状态下突发事件准备局可以提升为内阁级别,它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可以与国土安全部长一起列席总统主持的国家安全会议。为了加强内阁总理在危机管理中的指挥权,日本政府修改了“内阁法”,大大加强了发生危机时,总理能够迅速制定出应急对策、指挥全国应对危机的权限。

俄罗斯危机管理系统的最大特色在于俄罗斯的所有强力部门都直接由总统领导。这些强力部门包括国防部、外交部、对外情报局、联邦安全局、联邦保卫局、紧急状态部等等。普京执政之后,强力部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进行危机管理的权力进一步增强。

六、及时调整应急管理机构的模式和职能

由于环境、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危机发生的形态难以预料。各国的应急管理体制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也在不断调整完善。以美国为例,1979年,美国为了解决缺少全国统一的综合性应急政策,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等问题,成立了应急管理署(FEMA),其职能为双重:一是灾害救援、预防与减缓;二是应对当时可能来自前苏联的核打击。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意识到,FEMA虽然具有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但缺乏应对恐怖主义、特别是核恐怖、生化恐怖等所必须的资源、技术与实力。为了有效打击恐怖主义,2002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2002年国土安全法》法案,批准成立国土安全部,正式启动5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政府改组计划,将FEMA整建制并入其中,转为该部的“突发事件准备局(EPR)”。

在职能方面,国土安全部把突发事件管理与国家安全保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保障国土安全”列为首要工作重点,把传统的针对灾害管理的任务看成是国家安全保障工作的一部分,整合了反恐与救灾的力量,达到危机管理体制的统一。

同时,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应急管理的减缓、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中,减缓是四个阶段的核心,与其花费大量的资金在损失后进行救助,不如把它花在事前的预防上,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使风险消弭于无形之中。为此,FEMA将工作重点调整为侧重灾前准备和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方面,为政府部门和公众进行经常性的突发事件预防服务也成了其日常的重要工作。

日本经历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后,也加强了危机管理,强化政府纵向集权应急功能。以《紧急事态法》作为法律基础,建立了完善的全国性应急管理体制。日本在首相官邸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内阁总理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同各个政府部门进行整体协调和联络。政府还在内阁官房设立了由首相任命的内阁危机管理总监,专门负责处理政府有关危机管理的事务;同时,增设两名负责安全保障、危机管理的官房长官助理,直接对首相、官房长官及危机管理总监负责。

第3篇: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政府职能;美国;日本

近年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应急管理的国家之一,它的应急管理体系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组织机构完备、职能明确;二是重视突发事件的日常管理。日本是自然灾害发生相当频繁的国家,在多年的应急管理的经验中,日本建立了综合治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法律法规体系;二是特别重视灾害防范的研究工作;三是重视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用。

一、美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做法

(一)美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1.完备的应急管理机构。美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是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中枢指挥系统,具体包括三个部门:一是国土安全部。国土安全部将应急管理扩展为五个阶段:准备、阻止、回应、重建和缓解。二是联邦应急计划的相应机构与联邦调查局。联邦应急计划通过联邦政府调动资源以补充州和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三是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美国联邦一级机构称为联邦紧急事件管理局,隶属美国国土安全部[1]。

2.高效的应急管理的指挥联动系统。911中心是美国的城市应急指挥联动系统,从突发事件的上报、紧急程度的判断、联动指挥到应急现场支持,采用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借助网络、语音系统等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为突发事件做出有序、快速、高效的反应。

3.专业的教育、培训机制。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消防教育训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均设有消防训练中心,内部设备完善,有高楼救生训练场所、烟雾试验室、水中救溺训练池等模拟救灾实际情景的训练场所,不仅对消防队员进行训练,还向学校和市民开放。

4.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适用于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法案很多,除了《国际安全法》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全国紧急状态法》和《反恐怖主义法》。美国各州都有州紧急状态法,州长和市长有权根据法律宣布该州或市进入紧急状态。

(二)美国应对“9·11”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

1.政府的积极应对。第一次撞击爆炸后,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接到报告马上赶往现场,oem中心主任通过无线电指挥系统启动了应急预案,同时,相关部门的官员赶到世贸大厦北楼,各方救援队伍和各项救援物资的调配工作也有条不紊展开。

2.媒体的有效报道。事件发生后,美国广播公司取消了一切娱乐节目,24小时提供有关恐怖事件的最新消息。政府积极与媒体相互沟通,纽约市长多次通过媒体发表讲话,介绍紧急救援情况,民众的焦虑感大大降低[2]。

3.社会公众的应急意识。在飞机撞击发生爆炸时,双子塔楼里面的工作人员超过2万,撤离人员只有几个楼梯可以使用,但在遭受袭击到倒塌的一两个小时里,大部分人有序而安全地撤离,这与美国对社会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的培养密不可分。

4.社会参与力量的动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纽约市长发动群众进行城市救援,动员公众开展大范围的献血活动和募捐工作。这不仅降低了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成本,提高了应急工作的效率,还使公众消除恐惧,缓解了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

二、日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做法

(一)日本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1.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制。日本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以内阁首相为最高指挥官,由内阁官房来负责总体协调、联络,并通过内阁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各省厅、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配合的组织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分为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制,在灾害发生时,成立相应的灾害对策本部[3]。

2.极为完善的法律体系。1961年日本正式出台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该法在应急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日本各级政府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对提高日本整体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高水平的应急研究和人才培养。日本政府特别重视灾害防范的研究工作,每年投入约400亿日元的专项科技研究经费。日本的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都是世界著名的防灾科技研究机构,在一般灾害的研究、震灾对策研究等方面处在国际领先水平。

4.广泛的应急教育和社会宣传。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基本上都编写有《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或者《应急教育指导资料》等教材,指导各类中小学开展灾害预防和应对教育,以及通过广播、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为公众提供各种应急教育。另外,日本开展“灾害管理日”、“危险品安全周”等宣传活动,宣传效果十分理想。

(二)日本应对新潟地震的应急管理措施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中越地区发生里氏6.8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设立了相关机构调查灾情并展开救灾工作,日本自卫队也迅速投入到救灾和运送灾民的工作中。

1.快速做出决策。地震发生4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便设立了“官邸对策室”,负责调查灾情。24日一早,设立了“非常灾害对策本部”负责调查灾情和指挥救灾。随后,以村田为团长的政府调查团赶赴灾区,并启动相应的预案。

2.救援队伍迅速到位。地震发生4分钟后,防卫厅便设立了“灾害对策本部”,半个多小时后,陆、海、空自卫队的飞机相继飞往灾区。此外,陆上自卫队各驻地都有一支由二三十人组成的24小时救灾部队,随时准备前往灾区进行救助。

3.应急物资充足。地震发生后,东京都衫木区立即决定向新潟灾区运送2000瓶饮用水和近2万份食品;长野、宫城、山形、福岛等县市也向灾区提供了医疗队、食品和毛毯等救援物资。此外,“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决定启动储备的约9万份救灾食品提供给灾区。

三、美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美日两国都把应对突发事件当成政府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以政府行政首长担任最高领导全面领导国家应急工作,将应急管理纳入政府日常管理。同时,在发达国家,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政府和社会团体共同承担责任,便于引导公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最终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将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发达国家中央政府通常组成专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作为议事协调机构,进行跨部门的综合性决策和指挥,并为行政首长提供决策的辅助和咨询。同时,发达国家大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有效地指挥和调动关键性资源,统一指挥,快速响应。

(三)将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原则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建立起了以宪法和紧急状态法为基础、以应急专门法律法规为主体的一整套应急法律制度。纵观国外有关政府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紧急状态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分别立法,如美国于1976年通过的《国家紧急状态法》。二是紧急状态法与一般突发事件应对法合并立法,如日本于1961年出台后又几经修订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总的特点是,政府应急管理机制通过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将政府应急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世界各国建立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4]。

(四)将提高民众的应急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通过教育、培训及演练,培养社会的危机防范意识和民众应急反应能力,把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必要的应急演练作为政府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和法定化。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各个城市都设有专业的训练中心,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的教育和训练,提高社会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五)将强化应急资源的保障作为一项重要措施

在新形势下,应急的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应急研究、人才培养和应急物资的储备是各国普遍的经验。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和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拥有充足的应急保障资金和物资储备,同时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和应急通信系统,为应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stephen ward and chris chapman,transform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to project uncertainty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1,19.

第4篇: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临沧市需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后发性优势,有重点地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1)结合临沧市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和人口流动的实际,从长谋划养老问题。要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一起,共同构筑覆盖全体市民的养老“安全网”。逐步衔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具有养老性质的保障体系,实施城乡老年津贴制度。要谋划新的社区养老模式,以单个农户自助和农户间的互助为基础,类似农业生产互助组的一种互助型养老。要促使人们树立自我保障新观念,尽可能减少对子女赡养的依赖。(2)高度重视对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构建失地农民社会综合保障体系,在各种征地行为中确保农民能通过失地换取充足的城镇化成本。要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原则,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顺利接轨;要设立失地农民数据库,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与城镇劳动力在求职、就业等待遇上完全平等的就业扶持制度,让失地农民享受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再就业优惠政策。对于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和其他经营性项目的被征土地,采取土地折价或部分入股、租赁的土地置换经营模式,让农民变股民,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转为股份分红权,对集体组织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补偿程度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3)优先提高边境线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增强他们参与固边的积极性。要通过争取财政转移支付,使地处边境线附近且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村组得到实惠,从而安心居住在边境一线,在边境有警讯的时候,及时通过顺畅的渠道报告给职能部门,确保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并向国外边民释放中国的软实力。(4)以雪中送炭为目的,努力建好保障性住房。在编制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政府应根据中低收入家庭户数安排经济适用房的住房用地比例,挖掘现有土地供应潜力,通过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和盘活土地存量,双管齐下填补经济适用房土地供应结构和总量上的缺口。同时考虑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项目避免远离主城区地段,以免造成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交通等生活成本随之增加而难以承受。要利用闲置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开拓廉租房建设的融资渠道,通过架构保障性住房基金、发行保障房债券、建立房地产信托融资模式等诸多措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保障住房领域,最终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融资机制。(5)把相关保障向生女和未生家庭倾斜。通过生女和未生家庭生活保障的支持和倾斜,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同时,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使人口性别结构逐渐趋于合理。(6)加大对艾滋病患者的保障水平,使其获得一定尊严。临沧市艾滋病感染人群中,约70%是集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的经济迟发地区的农村居民。对于这些地区的感染人群,应积极探索贫困家庭生产自救模式,争取上级支持,使他们能够享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另一方面,各级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在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对受艾滋病影响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的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将生活困难且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孤老、孤儿纳入城乡社会救助范畴,按照规定予以救助和妥善安置。

2.整合各种力量强化治安管理

(1)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相关部门要充分激活法律的潜力,不被错误舆论误导,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态势,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做到不枉不纵、宽严相济,“稳、准、狠”地打击犯罪。(2)继续完善群防群控工作机制,紧紧依靠群众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工作内容上,要注重从单一的治安防范向矛盾化解、城市管理、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综合管理拓展。在工作模式上,要由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向政府与社会互联互动转变。在队伍结构上,要有针对性地优化和改造治安志愿者队伍,并不断充实在职党员干部、大学生、流动人口等新生力量,提高群防群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3)重视收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非传统安全因素相关信息。临沧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的作用,进行必要的投入,及时发现并严厉打击境内外“”的捣乱破坏活动,认真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认真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4)加强地方公安、民兵力量和边防力量的协作,筑牢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部门间要不断完善情报共享、协查通报、应急查堵等工作机制,适时联合开展打击整治行动,有效防范和打击跨区域流窜犯罪,解决周边地区的突出治安问题。要强化网上阵地控制,大力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实现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5)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整力,增强法治在各民族人民中的权威地位。要用国家通行的法律对各民族原有的习惯法或习俗惯例、乡规民约等传统控制手段的违宪、违法内容进行置换和改造,实现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互动与对话。要适当强化调解机制,在加强各方面调解力量的同时,该判的要依法判,从而增强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不能把人民法院调解和审判结案的比例作为考核的参数。

3.完善社会应急体制

(1)以干部为重点,实用为原则强化突发事件应对相关法律知识和实用知识的普及。要在推进突发事件应对相关法律知识和应急管理知识进课堂、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的同时,加强各级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相关教材编写工作,强化应急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应急管理宣讲队,在各级干部培训班中开设应急管理专题。(2)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各类预案。应通过学习如凤庆供电公司等标杆企业先进的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能力提升模式,并对照已公布的21个国家专项应急预案,不断完善临沧市各类重点领域、部门或企业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3)加强物资储备。应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依托政府应急平台体系逐步实现对各类应急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以市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中心,县(区)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4)重视舆情的收集研判。要进一步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完善信息网络通信技术,建立突发事件分析评估系统,为判断突发事件走势、预测结果及救援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政府部门则可以此调整政策、新闻、与媒体公众沟通,达到改善政府执政形象的目的。(5)组织必要的演练,使相关人群的应急技能得到真实提高。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功能、发挥实效的原则,着力推进应急训练基地体系建设,强化应急演练。紧密结合临沧市多发重发灾害事故情况强化应急演练项目研究,制定应急演练规划计划,形成大型综合性应急演练、专业领域应急演练和小型应急演练科目相结合的应急演练格局。

4.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使人们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

(1)以各级团组织为基础,在为青年创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加青年参与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共青团应积极发挥各级团组织对青年个体与青年社团的组织、教育及培训作用,引导、组织广大青年投身到广阔的社会改革和建设之中,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与事业,推动和促进临沧市社会管理的变革与发展。(2)通过对社会服务积极分子的褒扬,激励更多的人参与社会服务。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服务积极分子薪酬机制、社会服务积极分子的表彰激励机制,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社会服务积极分子给予表彰激励,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积极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社会工作职业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3)根据国家安排,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增强其提供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应当根据社会事业各领域的工作性质和公益程度,实施分类处理,产品和服务可以市场化的应尽快市场化,同时采取政府直接举办、政府出资举办、政府监督举办、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来履行政府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职责。还要推进社会事业组织自身的运行机制改革,在确立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提高组织效益为目标,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事业组织的人才流动,规范和协调事业单位之间以及事业单位与政府、公众之间的关系。(4)结合城乡统筹,提高殡葬服务水平。应结合城乡统筹,建立“扶贫济困专项基金”,用于补助城乡低保人员、社会孤老、残疾人、农村五保户、烈士遗属、特殊救济对象以及特殊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推出城乡不同标准的“低消费殡仪成套服务”,增设街道、乡镇的殡葬服务网点,及时有效地为社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

5.增强社区自我管理、民主管理能力,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临沧市社区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从管理到治理,不断增强社会自治能力。(1)创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制度。应在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总体方针的指导下,从农民需求出发,明确乡镇政府、职能部门必须独立承担的行政治理职责,实现乡镇干部由原来的“领导者”、“治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同时努力化解乡镇债务。要通过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促使乡镇政府从“管理”转变为农村提供服务为主,从而激发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发展能力和建设能力,推动临沧市少数民族社区发展。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非盈利的自治组织,使之成为社区少数民族社会化、公民化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平台,对加强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管理和社区控制提供有力支持。要严格区别行政职能和社区事务,努力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依法落实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从而切实改变“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2)以社区为依托,实现流动人口的自治管理,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可借鉴广东省通过村委会特别委员的形式吸收优秀的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的管理。同时要将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在疾病预防、传染病防治、儿童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方面提供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并在流动人口聚居的地区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站。(3)重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增强社会自治能力。要使公民真正具有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认识到积极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其民利的基本途径。要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使“依法参与”的观念深入人心,养成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的习惯。要引导公民培养合作精神和理性意识,公民增强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度,提高其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其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技巧,学会和政府合作,以实现其合法、有序地参与本区域社会管理的全部过程。(4)发挥好城市社区退休居民的积极作用。要激发离退休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爱心帮扶、结对帮扶,提高社区多元参与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党员的模范行动吸引和感召广大社区群众,带动社区内的其他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5)在新家园建设行动中统筹社区绿化用地的农地利用,缓解优良耕地紧张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重要桥头堡的意见》要求,扶持粮食生产,确保云南林农经济作物在为农民增收发力的同时,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粮食问题不要过度依赖外边市场。因此,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守基本农田、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三条底线”,摸索利用城市小区屋顶、绿化用地、池塘的农业利用问题,在必要时出台政策,鼓励小区居民在处理好产权关系并有普遍共识的基础上,使这些地能在不影响环境美化的同时,能由有热情、爱好和能力的人承包种植,发挥农业生产潜力。(6)在“迁村并点”建设中有效保障村民自治功能的发挥。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临沧市已推行多年并已取得实效的“村民公决”机制。通过积极公民成长的过程,使得作为村民自治主体的农民有能力进入政治市场,实现从农民到现代公民的转换。健全各级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及科学的村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切实提高村干部经济生活待遇,真正从政治上和生活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6.强化社会工作,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1)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建立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机制。要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形成社会工作者指导志愿者开展服务、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做好服务,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发展的机制。(2)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要结合临沧市社工专业人才紧缺,社区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的客观现实,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建议在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社会服务等组织机构中设置社工岗位,或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引导针对特定群体的专业化服务进入各种社会管理领域,以此拓展政府组织、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中的专业社会工作力量。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升社工的薪酬待遇,使得社会工作者成为人们愿意从事,并自愿为提高专业技能而终身努力的职业。(3)以职业教育为重点,提高临沧人口对创业、就业的参与能力。要通过实践场所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培养、学生奖励、成人免费培训等措施,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人力资源高效开发积累,不断增强各类劳动者在创业和就业方面的竞争力,为实现城乡更好的统筹创造条件。(4)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使临沧人民能放心消费。要以健全综合协调机制、诚信发展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为重点,强化各种监督,尽可能减少不合格药品、食品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5)积极探索医疗制度改革,使人们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对这一全国性难题,临沧市能做的是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保障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等方面的合理费用,逐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摸索竞争性的人事制度改革、严格的业绩考核制度及合理的分配制度等配套改革,以期形成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运行机制。当然,在私立营利医院的建设上也可以迈出一些步伐。(6)脚踏实地地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扎实推进“两馆一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但农村电影放映在电视已逐步普及的今天,就不必要再搞。县(区)体育设施建设要抓,但更重要的是促进机关、学校、企业的公共体育设施共享。(7)积极探索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较合理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围绕10万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目标任务,使农民通过对进城利弊的权衡,自觉地适应工业化进程和城市的吸纳能力选择进城与留乡,基本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根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要将改革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制订和实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案上来,重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和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一体化,清理政府与事业单位基于户籍对城乡居民的差别服务与管理,而不是片面地提高城市户籍的比例。

7.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决策体制

第5篇: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

防风险、守底线单位自查自纠报告

为持续深刻领会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聚焦突出问题,健全安全体系,夯实安全基础,守底线、防风险,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全力支撑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建设。

一、存在的问题:

1、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方面仍有认识不足问题。如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现应急管理仍差1名副局长,应急值班费至今未落实。

2、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坚决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方面仍有认识不足的问题。县城内电动自行车隐患突出问题。临时矿山和来料加工点多面广,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突出。一是以项目设置的临时矿山点多,很多以项目名义同意的临时矿山,项目早就已经完工,但矿山还在继续开采外卖,存在监管缺失。二是短期行为严重,不按规程操作,安全措施不落实,现场无安全防护,无警示标志标识,特种作业人员还存在无证作业;生产设施设备简陋等,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3、落实“三管三必须”,强化对市场主体监督检查,督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完善各项安全生产措施仍存在督促不力的问题。工业园区企业安全管理有缺陷。一是消防火灾隐患较大,部分企业消防栓供水不正常,有的易燃易爆车间没有按要求设计建设,有的车间用易燃材料装隔;二是粉尘清理设施配置不到位,易发生粉尘爆炸;三是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有缺陷,多数企业未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双控体系”每次考核分值靠后,企业标准化建设推进缓慢。

4、完善体制机制,有效排查、防范和化解安全生产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上仍存在督促不力的问题。道路交通、消防安全仍然存在大量的事故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无牌无证车辆上路行驶(尤其是电动摩托车),违法违规载人现象依然存在;二是超速、超员、超限现象屡禁不止;三是部分公路上下方易发生山体垮塌、地基下陷潜在隐患(尤其是村组公路滑坡垮塌无人管理),影响车辆、人行安全;四是新实施的村组公路生命防护工程没有建设到位,隐患突出;五是高层建筑火灾、农村火灾的隐患,防范意识有待加强。机构改革后职能整合后人员划转不到位:防汛办、森防办、地灾办等单位在机构改革中除了原国土局划转1人外,其余水务局林业局等单位都只移交公章,没有移交资料、设备和划转人员,导致在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救援方面无专业人才、业务不熟,在工作开展及落实上有差距。

二、原因剖析

常委班子对查摆出的问题,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等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理论学习的深度不够。班子虽然能够通过坚持开展集体学习、扎实开展自学等方式,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但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往往是上边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学自觉主动地抽时间静下心来学习比较少,利用工作空闲和业余时间学习也比较少,没有真正把理论学习作为精神追求。在对党的理论理解还不够深、把握还不够准,对中央、省委、市委政策吃的不透、把握不精准,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不强。

(二)政治建设的自觉不强。班子成员能够认识到加强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不动摇,在思想政治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抓班子自身建设多,自觉抓分管领域建设少,没有很好的将政治要求、政治纪律、政治原则传导到各级各部门中。在议事中听取职工意见建议、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不多。意识形态工作与当前深刻变化不相适应,阵地意识还不强,旗帜鲜明引导领导干部与不良思潮作斗争的指导力度和成效还不够好。

(三)敢于担当的魄力不足。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激发斗志、凝心聚力、团结带领干部干事创业的基本条件。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工作责任的加重和工作要求的提高,领导班子成员党性锻炼不够一贯自觉,有满足于现状,反思差距少了,勇于担当作为、勤于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劲头和积极性逐步减弱,怕担责怕追责的思想抬头,作用发挥和风险防范的精气神不够足,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敢于担当的魄力不足。

(四)一抓到底的作风不实。一抓到底是党性工作的内在需要,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效果不好,宗旨意识有所淡化,领导班子成员主要精力忙于处理分管工作,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但调查研究的总体效果不好,在处理基层所需所求时,换位思考不到。同时,随着安全发展和工作生活条件改善,艰苦朴素精神有所弱化,过苦日子、紧日子的思想有所消减,对新形势下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所疏忽,没有筑牢坚实作风的大坝。

(五)压力传导的纪律不严。领导班子对执行党的纪律规定的态度是明确的、行动是坚决的,但在加强党内监督方面还不够有力,造成责任层层传导不够,纪律管束在直达神经末梢上还不够到位。对党员干部在严明责任、严肃纪律、严格管理上没有做到全覆盖,没有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履行还不到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和劲头,一项一项推动落实,一项一项督促落实,在从严抓难题突破、抓难事协调上力度还不够大,根本上来讲还是没有把纪律时刻挺在前面,没有做到用铁的纪律抓落实促发展。

三、努力方向及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查摆出来的问题和原因,坚持从严从实,立查立改,把整改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干事业、抓落实、促发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

坚持以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学习贯彻、紧紧跟随贯穿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穿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穿始终,落实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深学深研深悟上下功夫。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深刻领会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具体要求,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指导实践。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不断提高班子整体的政治素养。深刻认识和把握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增强接受新思想、融入新形势的敏锐性,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持之以恒学习政策、研究政策,不断提高把握政策的敏锐性和精准度,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将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

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旗帜鲜明的讲政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要位置,既要具备宏观思维能力、整体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也要精通业务、精细管理、精准施策,坚定政治信仰,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教育引导全体领导干部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应急管理局坚决贯彻落实。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建议,开展调查研究,坚决做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努力营造领导班子民主议事、和谐共事、务实干事的浓厚氛围。

(三)敢于担当作为,引领改革发展

紧紧扭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这个“根”和“魂”,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聚焦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创新载体、工作落实、以点带面上深度融合,真正将党组织打造成推进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好转的坚强战斗堡垒。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抓好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积极整合天网、气象、消防、森防信息平台资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互享互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灾害现场处置工作指南,着力构建统一指挥、职责明晰、协同紧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指挥体系。要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紧盯应急救灾,做到“党政反应快、部门联动快、抢险救援快、恢复重建快”。

(四)改进工作作风,站稳群众立场

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中心工作任务,着力干事创业的使命情怀,以敢担当的勇气情怀、善作为的能力智慧和尚实干的精神境界,主动把握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新常态,主动研究新政策,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着力解决干部群众关心的难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彻底根除等靠思想严重,紧盯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加大督查检查、执法、问责力度,多渠道争取项目经费治理公路隐患,督促园区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矿山生产经营秩序,强化部门联合执法,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工作,以“五个一批”的数据来体现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增强应急管理队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应急队伍的凝聚力、团结力、战斗力,提升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五)坚持从严治党,强化廉政监督

第6篇: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

按照往年惯例,结合当前工作需要,我们今天在云县召开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市委关于深入开展“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的职能职责,针对值守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对如何加快推进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促进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上新台阶作安排和部署。刚才,凤庆、耿马、云县政府办公室分别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唐文庆副秘书长代表市政府办公室对近年来全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今天下午和明天上午,会议还将安排大家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取得新成效

去年办公室主任会议以来,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参与政务、管理事务、综合服务”职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推动办公室整体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为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和督促决策的落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办公室系统公文制发的时效性和规范性进一步提高,规范性文件前置法律审查得到加强,各级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文字材料的拟制以及办理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文电和人大、政协交办议案提案的质量不断提高,参与讨论修改重要文稿能结合实际提出积极合理的意见建议,为推进各级领导机关高效、规范施政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同时,认真做好政务信息收集编报工作,积极发挥好信息辅助决策的参谋作用。

二是调研督查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方面是当好参谋,办公室系统坚持“围绕中心抓服务”,按照提升“三个核心指标”的要求,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适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为市、县(区)两级政府确定年度重点工作和政府组成部门安排系统工作提供详实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是当好助手,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政府办公室系统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督查机制,在各县(区)政府和市直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去年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对市、县(区)两级政府实施的年度30项重点工程进行了全面督查,促进了各级政府决策的有效落实。今年6月,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在全市派出4个督查组对市政府确定市、县(区)实施的35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形成了综合督查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政府督查所采用的方式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省政府办公厅的肯定。

三是事务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政府系统办公室能够全面履行好管理事务职能,积极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开展了机关综合治理工作,在机关秩序维护、公车管理和调配、经费筹措和使用、资产的监管和维护以及接待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效,确保了各级政府机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四是各专项工作全面推进。工作方面,集中开展了全市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工作,全市排查并交办重信重访案件66件,目前已办结21件,交办赴昆进京非正常访案件25件,已办结21件;8县(区)和70个市直部门全面开通网上,共收到群众网上来信177件,其中:重复件9件、无效件36件,已办结116件,正在办理25件,办结率82.27%;此外,广泛开展县(区)委书记大接访和党政领导干部大下访活动,注重信息研判和调查研究,全力维护敏感时期社会稳定,实现了奥运会期间“零”进京上访的工作目标;强化督查督办,推进重大、热点问题的解决;迅速妥善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逐件有效解决涉法涉诉上访案件。上半年,全市市、县(区)、乡(镇)三级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1127件(次),同比减10.52%,共办结11652件,结案率达90.3%。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渠道进一步畅通,人民群众通过提出的合理诉求得到妥善有效解决,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法制工作方面,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政府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审查;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开展行政复议,上半年市、县(区)政府法制部门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21件,其中:受理13件、不予受理8件,已审结并作出复议决定10件;依法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围绕施行“一责三制”,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着手研究和拟制《临沧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和《临沧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两个文件初稿;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手启动全市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确认。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好全市对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学习培训,积极办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交办的涉法事务,发挥好政府法律顾问参谋助手作用。信息和信息化工作方面,政务信息考核和奖惩制度不断完善,1至7月完成省政府对我市政务信息考核任务的75%,省政府信息直报点临翔区完成省政府考核任务的80%;开展“百件实事网上办”专题活动,为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开通了471个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督促各相关部门对涉及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出行和公用事业五个领域共45类100件具体实事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上传和链接。目前,“百件实事网上办”和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已全面进入信息的收集和加载阶段,信息内容逐步丰富和完善。积极开展无线电管理行为规范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对市、县(区)两级专管人员的法规业务培训工作,无线电管理日常业务有序推进。行政便民服务工作方面,至2008年上半年,共有30个市直部门、临翔区27个部门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办事窗口,临翔、凤庆、永德、云县4个县(区)已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市、区两级共累计受理办件16793件。同时,根据市委“云岭先锋”工程领导小组的要求,积极配合县乡做好乡镇为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目前全市77个乡镇均已建成为民服务中心(共82个)并挂牌运行。通过三级行政便民中心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提高了办事效率,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我市目前行政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和表扬。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各级政府办公室能充分认识到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积极响应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挥了应有的“应急”和“职守”职能作用。特别是今年以来,针对全国严峻的维稳形势和为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各级政府办公室相应制定了周密的应急预案,严格实行人员值班、领导带班、请示报告制度,基本确保了各类信息畅通,为市政府领导应急决策提供服务。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办公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办公室广大职工开拓创新、勤奋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办公室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县(区)和市直部门办公室对新形势下切实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值班职守纪律时有松懈,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少部分县(区)和市直部门办公室公文制作质量和处理效率不高,存在上报公文情况掌握不全、事件定性不准、信息上报不及时、运转渠道不规范等情况。三是专项工作整体推进不平衡。主要反映在县级行政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办理督查督办事项等方面。以上问题和差距,我们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制定整改措施,积极加以整改完善。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办公室工作全局

政府系统办公室作为政府和部门的参谋机构和运转中枢,承担着繁重的政务和事务工作任务,工作中既要善于超前谋划,又要抓好贯彻落实。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当把握住正确的工作方向,认识到所担负工作的分量,时时自加压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当前,全市上下正在积极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希望办公室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带头领会好、参与好,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提升“三个核心指标”的要求,紧密结合办公室工作职能,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精神状态、工作作风、领导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真正把大讨论活动作为推进工作发展的新动力,努力开创办公室工作新局面。

今年,各级领导班子及党员领导干部年度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希望政府系统办公室以召开民主生活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认真查找自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的突出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办公室工作全局。在具体工作中,办公室既要坚持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又要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协助领导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一是要明确工作方向。要善于从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工作,明确该抓什么、先抓什么、重点抓什么。就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而言,当前要紧紧围绕提升“三个核心指标”的要求,把握和领会党委政府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的职能作用,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确保不同时期都有一个明晰的工作思路、有一套具体的推动措施。二是要研究工作方法。要从办公室工作性质、地位、作用出发,研究如何处理好落实上级决策与本级决策的关系,既要吃透“上情”,又要把握“下情”,绝不可顾此失彼;既要反对脱离实际执行上级决策的盲从主义,又要避免不顾全局、只考虑局部利益的本位主义;既要处理好与同级机关办公室之间的工作关系,互通情况,相互支持,又要研究如何抓好内部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个人良好的发展空间。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整体推进工作的客观要求。三是要突破工作难题。要充分发挥好办公室信息来源广泛的优势,主动对领导关注的重点、基层反映的难点、群众议论的热点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全面掌握情况,找准工作突破口,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和阻碍科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集中精力加以研究解决,以重点工作的突破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强化基础,健全机制,全面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措施,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市的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及时研究有关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相继成立了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完成了市、县(区)两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预案的编制工作,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应急管理整体运转情况看,与省政府和市政府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是:部分县(区)和职能部门对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应急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足;应急装备设施落后;对预案的日常演练管理不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有限。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将今年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主题确定为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目的就是要通过会议强调的形式,明确和安排下一阶段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对此,强调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应急管理是新形势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各级政府发挥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重要环节。各县(区)、各部门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和谐临沧的高度,充分认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主要领导负责制;各县(区)政府、各部门办公室要主动开展工作,取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尽快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协助各级领导不断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依据“一责三制”规定,尽快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二)不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基层一线是应急管理的主战场,也是我市目前应急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凤庆和耿马县开展基层突发公共事件遇险、避险应急工作试点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为下步全面推开此项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对此,要求各县(区)政府办公室以及市直相关部门办公室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行政负责人、企事业法定代表人、社区或村级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逐步加大基层应急投入,结合实际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增强基层和广大群众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是整个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各级政府系统办公室要适时牵头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做到“常提醒、早发现、快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预案规定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政府要积极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事故现场环境评估等工作。

(四)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积极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和各类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要尽快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编制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适应全日制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安排相应的课程或课时。

(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按规定和程序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报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要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四、重细节、抓落实,全面提高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办公室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服务性和综合性。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形势赋予政府系统办公室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提升“三个核心指标”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在重细节、抓落实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文秘服务工作。文秘服务是办公室最基本的职能体现,文字功底和修养是我们办公室人员的立身之本。因此,办公室系统一定要高度重视不断提升办公室人员的文字能力,切实注重改进文秘服务的质量。市、县(区)政府办公室要进一步开展好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定期组织开展政府系统办公室人员更新知识培训教育,重点加强对公文处理、会议服务、网上、政府法制监督、电子政务工程、政府信息公开、现代科技、公务礼仪等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善于给年轻同志加任务、压担子,使干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学习,进而不断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政府系统办公室要牢固树立“文秘工作无小事”的理念,自觉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严格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云南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的规范和要求,本着“准确、及时、安全、保密”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文书处理工作;要强化“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突出以文辅政功能,严格审核把关,规范报批程序,及时如实地传达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如实地反映和办理答复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重要文稿材料的准备方面,要按照“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的要求,为政府和本部门召开重要会议和举办重大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在信息辅助决策方面,要紧紧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善于抓住事关全市经济发展、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认真做好政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

(二)做好政府法制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法制工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法治型政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目前,全市的政府法制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市政府法制机构、队伍、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员编制和专项工作经费不足。二是全市行政执法和目标考核工作尚未完全启动,还没有纳入目标责任管理考核体系。三是全市城市综合执法工作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存在互相扯皮、重复处罚、多头收费等执法混乱的现象。四是全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还不够规范,目前部分行政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以“红头文件”代替法律法规,违反程序执法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针对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差距,在下步工作中,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要着力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核评议制,制定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办法和实施细则,广泛征求涉及城市管理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全市科学、规范、有序的城市行政综合执法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登记、备案审查制度。制定出台《临沧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规范性文件修改、废止和定期评价、清理制度,切实解决与现行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三是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建立政府法制与、监察、法院等部门(机构)的联系制度。积极探索新的审理方式,引入调解结案和公开听证或审理。四是认真做好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启动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认真抓好《行政许可法》配套制度的落实,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试点工作。

(三)做好服务工作。全市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原则,认真贯彻执行《条例》,有效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提出的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全市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部分行政机关科学决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还有差距,决策结果和行政过程直接引发的问题所占比例较大。二是基层网络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隐患排查不细,重点上访对象稳控不力,造成群众多次重复非正常上访。三是部分单位没有把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遇到疑难案件互相推卸责任,造成案件久拖不结,或者案虽结但访不息。四是部分涉案单位对重点上访对象的稳控措施形同虚设,甚至听之任之,任其上访。对此,下步要开展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县(区)委书记大接访和党政领导干部大下访活动,尽最大努力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把上访人员的问题解决在基层。二是深入推进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工作,强化部门在重信重访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对2005年以来一直久拖不决,长期重复的矛盾和问题逐一予以化解。三是努力提升网上工作的水平和成效,落实网上专人负责、专人办理、专机专用和专项经费,夯实工作基础,提高办信质量。四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长效机制,完善领导包案、领导接待日、领导下访等制度,在提高立案率、结案率和息访率上,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四)做好便民服务工作。各县(区)政府办公室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真正为民办实事的高度出发,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本着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工作原则,全面推行“五个公开、五制办理、五件管理、一站式审批”的运行模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外来投资者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一站式”行政便民服务。要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规章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坚决杜绝吃、拿、卡、要行为的发生,各级行政服务中心要按照一般事项15个工作日、特殊事项30个工作日内办结,办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的目标来推进工作。要健全和完善市、县(区)、乡三级行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尚未成立行政服务中心的镇康、沧源、双江、耿马4个县,要积极向县委、政府请示汇报,加强与人事、编办、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务必在今年年底前全部成立并投入运行。已成立中心的县(区)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行政便民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督促和协调部门保留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入各级中心办理,真正发挥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为民、利民、便民的作用。

(五)做好信息和信息化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政务信息工作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政务信息编报工作的时效性,推广好临翔区政府在信息报送奖惩制度、信息质量、刊物特色等方面探索出的好做法和经验,使政务信息工作从被动转向主动,切实把政务信息工作作为办公室一项日常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二是要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及技术保障工作,进一步拓展政府网站服务功能,保障政府信息公开、网上、百件实事网上办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各部门各系统专网提供技术保障服务,确保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的正常推广使用,在推动政府监管能力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政府网站的管理问题,希望镇康、双江两县政府办公室积极协调解决好目前政府网站管理不顺、运转协调不畅的问题,政府网站可以由党委部门管理,但必须确保工作的协调统一,特别是必须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积极协调由政府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确保电子政务工作的推进。三是扎实推进无线电管理工作。要切实加大无线电管理行政法规宣传力度,加强业务监测,大力开展对各级设台单位的督查,规范无线电台站设置使用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今年5月1日起全面施行。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密切政群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目前,市、县(区)两级已开通471个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并按照各自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工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全市的整体工作推进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一是少数领导和干部职工对《条例》颁布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将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公开等同起来,具体工作人员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要求、公开范围、程序以及公开形式、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把握不准,致使工作效果与工作要求相差较大。二是少数县(区)和部门对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的维护和应用不够到位。一些部门现在仍然没有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成为一项长期性的日常工作,还不知道要必须按《条例》规定的时限公开信息以及按流程受理、办理、答复公开申请,部分市县级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内容仍是一片空白。三是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情况通过政府网站还不够及时、内容还不够全面系统,信息与其他公众媒体在协调联动方面还有差距。对此,各县(区)、各部门在下步工作中,一是要充实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切实做好公开和免予公开两类政府信息的界定,完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加强对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信息的整理和公开工作。二是要进一步规范、优化申请处理流程,提高申请处理效率,方便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咨询服务工作。三是要拓展公开形式和内容。要尽快研究如何加强与其他公众媒体的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完善适合社区和农村群众的政府信息公开形式,促进尽快健全和完善市、县(区)、乡(镇)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络体系。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来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主动将各级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情况、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的处理情况及时予以公开,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网站的作用。请各部门配合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做好信息收集编报工作。四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审查和更新维护、考核评估、监督检查评议、培训宣传和工作年报等工作制度,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六)切实加强办公室自身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是办公室搞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办公室自身建设,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抓队伍建设。队伍建设的重点是要抓好思想和作风建设。要按照市委“五个一”和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班子、学习型队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积极组织办公室人员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和政策,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相关行政政策法规和党委、政府决策精神,以促进思想认识的提高;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定期组织办公室人员开展更新业务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教育,丰富学习内容,优化人员知识结构,以提高办公室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要用身边的事例适时开展一些警示教育,做到警钟常鸣,以促进纪律作风的进一步转变;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办公室人员交流轮岗,多渠道多层次做好干部下派锻炼和上派顶岗学习,以促进干部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是抓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部门自身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办公室政务、事务、党务管理制度,将办公室建设和管理目标化、具体化,确保办公室工作有章可循,并认真抓好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以提高机关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同时,要认真施行“一责三制”,进一步制定和细化工作实施方案,加大执行力度,把四项制度作为检验办公室服务领导、服务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成效的标尺,以此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机关凝聚力、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7篇: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区公共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各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事故仍处于易发期,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非常必要。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鲁政发〔*〕53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淄政发〔*〕88号)的要求,现就全面加强我区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全面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目标要求。“*”期间,健全完善覆盖全区各级、各行业、各单位,多层次衔接配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配套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保障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应急体系规划建设。组织实施《“*”期间*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全区各类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编制本级和本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建设基础设施,明确政策措施,务求取得实效。

2、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区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修订本级、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预案,并加强预案的管理和督促检查。各基层单位的预案要简便实用。*年3月底前,乡镇、街道、开发区总体预案和各大企业预案编制基本完成;*年年底前,所有社区、乡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预案编制基本完成,形成覆盖全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建立完善预案修订、评审、备案制度,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建立各级政府预案库,提高预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预案间的互联互通。建立预案演练制度,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3、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区政府是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根据《区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是全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最高决策指挥机构。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政府应急办)是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区政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有关法规和各自职能,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明确承担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任务的应急管理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及其职责,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力争*年3月上旬完成。*年10月底,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责任到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各企事业单位要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

4、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专项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联系工作机制,研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并建立工作例行报告制度。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5、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切实做好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实施准备和颁布后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我区配套政策措施。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抓紧做好有关标准和政策措施的制订、修订工作。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并完善应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措施办法,切实落实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

三、努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1、推进全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应急平台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搞好衔接、标准规范、整合资源的原则。应急平台要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依托现有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政府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与市政府及与同级主要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效整合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积极推进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探索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有效形式。区应急平台的预警功能,要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街道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延伸,着力解决边远地区信息报告和预警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努力构建全覆盖、无缝隙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期间,建立健全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人民、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改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技术装备,强化队伍的培训演练,不断提高其应急救援能力。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各乡镇政府和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各类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库,成立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3、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做好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工作,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讯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建立健全全区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征用、紧急配送体系,为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有力保障。完成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建设任务。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有关技术资料、历史资料等的收集整理,实现资源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4、加大对应急管理的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各级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的划分,切实保障公共安全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的资金需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办法。对公共安全、应急处置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

5、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要制订应急管理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健全培训制度,做好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培训机构,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加强对应急管理干部、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应急管理工作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加强对有关从业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安全知识、处置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依法强化培训考核,对未按要求开展安全培训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不准上岗。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区政府应急办要总结交流应急管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密切跟踪研究国内外应急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发展动态,促进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6、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加大基层应急投入,及时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立完善“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和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制订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积极推进应急预案进社区、乡村、学校和企业,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做到家喻户晓,努力提高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充分整合现有力量,吸收有关专家和有相关救援经验的人员参加,尽快组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配置必要装备,强化训练和管理,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社区,要重点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在乡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并充分发挥城镇应急救援力量的辐射作用;在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在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有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

四、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

1、着力开展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排查和监控。要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矛盾纠纷等进行普查登记、分析汇总,建立有关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素的排查,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对风险隐患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对重大风险隐患要加强实时监控。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逐步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排查监管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2、切实抓好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各单位、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要加强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充实必要的人员,完善监管手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监察,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处罚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施联合执法。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企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3、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增加监测点,扩大监测覆盖面,不断提高监测水平。对监测中发现的不稳定因素,开展风险分析,及时作出预测。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及时进行预警。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4、搞好突发公共事件趋势分析。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趋势年度分析制度。每年年初,区政府应急办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及其成因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趋势分析工作,细化应对方案,采取有力措施,防患于未然。

五、全力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和善后工作

1、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及省、市、区政府关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将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单位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乡镇、街道、开发区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要通过鼓励社会公众报告、举报,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形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制度,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值班工作条件,明确值班人员责任,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2、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态势,根据预案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照应急预案规定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事发地人民政府要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3、认真做好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分析制度。每年年初,区政府应急办要组织有关方面对上年度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在每年12月底前,向区政府应急办报送年度应急管理工作评估报告,并总结典型案例。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根据分类分级标准,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区民政、安监、卫生、公安部门分别归口统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要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六、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1、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把应急管理摆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度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把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责任,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健全同级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2、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军地结合,警民协作,广泛动员,夯实基础。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应急管理中介组织,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资金、物资捐赠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安全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局面。

第8篇: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力

一、农村基层干部领导力与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念的界定

(一)农村基层干部领导力的内涵

一些学者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其内容包括感召力(吸引并号召被领导者的能力)、前瞻力(制定组织战略目标并把握未来的能力)、影响力(主动影响被领导者的能力)、决断力(快速和有效决策的能力)、控制力(控制方向及实施过程的能力)。[1]还有学者认为领导能力的具体体现在于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力、立足社会责任的执行力、基于人民支持的公信力、尊重客观评判的甄别力、正确引导舆论传播的影响力及合理化解危机的驾驭力。[2]孙立樵等在《基层干部领导力教程》中认为基层干部领导力是基层领导者运用影响力,与被领导者共同作用与客观环境并产生相应效果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总和。据此,本文认为领导力是一种互动的积极的影响力,农村基层干部领导力是指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为实现群体或者组织目标、确保领导过程顺畅运行的有效影响力。

(二)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

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对于应急管理的含义,一些学者认为,就是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通过建立全面整合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以有效预防、处理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为目标,由政府为核心所进行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活动。”[3]本文认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事先难以预测的、并对事件发生区域以及社会大规模产生一定影响的紧急事件。而“农村突发事件”包含在“突发事件”中,其强调事件发生范围在农村。可以将“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解为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应急体系,并对农村地区突然发生且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处理等一系列工作过程。

二、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农村基层干部领导力的体现

在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基层干部的领导力应该包括在预警决策中的前瞻认识力、信息甄别力及决策判断力;在资源调动中的感召动员力、资源配置力及沟通协调力;在问题处置中的科学驾驭力及学习反思力;以及对上述各要素的综合运用力。

(一)事前科学判断,促成预警决策

第一,预警决策中的前瞻认识力,包括居安思危的精神准备、遇见危机的认识能力。第二,预警决策中的信息甄别力,即在捕获信息时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对客观存在的信息以及需要推断的信息去伪存真,抓住关键信息,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促进决策的制定。第三,预警决策中的决策判断力,包括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所具备的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在主动应对危机中所体现的果断决策。

(二)事中科学指挥,把握现场控制

突发事件到来时,人们会产生恐慌和无序,基层领导人需要依靠自身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来使危难之中的人们树立自救的信心。[4]感召动员力是基层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长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的公信力,可以号召广大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团结起来,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其次,基层领导干部需要在第一时间判断出物资储备与供应、人力资源组织与调动。最后,领导者必须将相关的信息通过媒体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告知,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正确导向、推动工作的作用。[5]所以领导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力,才能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及舆论导向作用,缓解矛盾、稳定人心。

(三)事后科学规划,推动善后恢复

首先,科学的驾驭能力需要领导者具备统筹全局的控制能力和战略眼光与稳定的心理素质。对突发事件的事后评估是建立在了解强大的信息量和有关的规章制度之上的,领导者在驾驭局势中作出合理的分析,才能有效控制事态发展的方向。同时,基层干部在承担管理或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对自我心理素质的驾驭。[6]其次,积极的学习反思力是基层干部在突发事件善后恢复中所必需的。造成农村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通过反思,及时总结危机应对中的得失,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制度,才能有效应对下一次危机。

三、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基层干部领导力的不足

(一)危机应对尚有缺陷

一方面,基层干部的前瞻认识力不足,对危机来临的“嗅觉”不灵敏,防范意识欠缺。另一方面,信息甄别力较低,即在捕获信息以及推断信息真实情况的能力较差,突发事件的区域性、特殊性等特点,需要基层干部针对真实的情况作出有效反应,然而,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在实际情况发生中,基层干部不能较好地抓住关键信息。

(二)应急执行效率不高

应急执行领导力的基础是基层干部的决策判断力和科学驾驭力。当农村突发事件发生时,基层干部的决策判断力和科学驾驭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应对突发事件是否及时有效。决策判断力和科学驾驭力的效率低下必将导致应急执行的失败,使执行的速度、力度、效度和执行后所获得的人民满意度受到严重影响。

(三)感召动员和沟通协调能力弱

在农村突发事件当中,一些基层干部在应对措施的决策上举棋不定,或在危机决策中没有进行科学的调研,在动员工作中缺乏民主意识,而是仅凭个人的经验和习惯行事,直接忽视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能使决策公开化和透明化,未能将所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告知民众,不能与民众很好地进行沟通协调,间接催化了民众对乡镇政府和基层干部的怀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以致民众无法在信任的基础上支持与配合乡镇政府的工作,影响工作的开展。

四、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基层干部领导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干部危机意识与责任意识薄弱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整体形势安全稳定,无需利用更多时间精力去做应急管理工作,对突发事件及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导致决策的误判以及决策执行的滞后。一些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公仆理念与责任意识不强,不团结农民群众,平时也不对农民群众进行危机培训和教育,危机来临时的号召动员没有起到有效作用,在沟通协调时,不及时向群众告知事实真相和具体情况,谎报或隐瞒实际情况,致使事件进一步恶化。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学习反思力不足,平时不注重理论学习,突发事件发生后,又不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二)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农村地区的问题与矛盾也不断涌现,基层干部需要不断地进行理念创新和能力提升,以应对变化中的环境。不断学习与反思是创新的来源。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生活环境、经济基础不够理想,加之事务繁忙,一些基层干部不注重理论学习,也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对管理知识、政策法规等缺乏深入了解,以致缺乏准确把握事态动向的能力,对上级政策也领悟不够,难免出现执行偏差。

(三)制度与体制机制不健全

首先,基层干部决策判断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外因是应急预案的不健全,很多预案仅停留在纲领性的层次上,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其次,应急法制体系不完备,应急处置机制、应急保障机制等仍存有不足,导致资源配置力低下。应急预案不是法律,只是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的工作执行,不能代替应急法律在应急管理实践中发挥的调整和规范等功能,资源保障没有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面,资源配置无法得到强有力的实施。此外,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健全,影响领导干部的科学驾驭力。

(四)执行环境不理想

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在农村突发事件中,应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难以保证,基层干部自身权力范围也受局限,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只能根据上级的指示进行相关的活动。因此,基层干部即便拥有较高的危机处置能力,在面对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条件下,基层干部的资源配置力也便失去效用。

五、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基层干部领导力的提升途径

(一)增强危机责任意识

基层干部应树立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就是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就是服务意识。危机意识是进行农村突发事件防范工作的逻辑起点,基层干部要形成危机意识,养成危机隐患的思维习惯和培养自身的敏锐观察力,加强对危机“嗅觉”的敏感度,宜未雨绸缪。责任意识就是在处理农村突发事件中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只有真正做到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以孺子牛的姿态去服务农民,始终保持勤恳踏实的作风和清正廉洁的本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为此,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

(二)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勤于学习,突出学习重点。要加强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突发事件应对、领导艺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突发事件时,必须保持冷静、慎重和果断。其次,不断地创新与实践。通过不断地模拟与演练来提高信息甄别力、决策判断力和科学驾驭力。要重视深入群众和熟悉基层,到不同的环境实践,到不同的岗位锻炼,丰富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上级组织要注重对基层干部的应急能力培养、教育,并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对于已经上岗的要不断地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素质考核及演练。同时,要对基层干部定期轮岗。

(三)完善制度体系,健全体制机制

健全的机制体制是有效应对农村突发事件的载体和组织保证,也是促进基层干部施展其领导力的重要依托。第一,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可以提高决策判断力的有效性,有关机关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形势变化及时修订应急预案。第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律法规,保障资源配置体系的顺利运行。增强综合协调功能,建立资源信息库,保障相应信息的良好沟通和资源共享。尽力使应急管理的程序、步骤更具可行性与操作性,使各部门的责任更明确、具体。第三,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强化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驾驭力的有效发挥。科学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和基层干部奖惩机制、考核制度。强化基层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监督机制,完善监督网络,大力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促使基层干部提高应对农村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优化基层干部领导力执行环境

第一,在突发事件中,为了提高基层干部的资源配置力,一方面,要适当地对基层干部放权,给基层干部合理调配人力、财力、物力释放空间,另一方面,要有效地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资源的有效供给,帮助多灾易灾地区储备一定量的应急物资,保障救灾应急物资供应渠道畅通,同时,对应急技术以及应急设备进行及时更新与换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第二,为了提高基层干部的科学驾驭力,一方面要合理划分政府职权,推动组织变革,解决职能交叉、互相推诿、权责不清的问题,通过组织结构和分工的合理化,设计可以有效实施监测预警工作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促进基层干部客观及时地掌握突发事件的状况,消除信息失真以及信息受阻的现象,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建立及时、畅通、符合实际的“通道”,消除恐慌心理,树立突破危机的信心。此外,不能仅靠政府一己之力或少数几个社会组织来应付突发事件,既要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形成乡镇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更需要广泛动员和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形成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的网络体系,形成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的氛围,只有这样,基层干部的领导力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实践才会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J].领导科学,2006(9):20-23.

[2]卢岳华.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若干思考[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1):51-53.

[3]许诚.领导力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2008(19):57-58.

[4]李朝智.公共危机状态下的领导力[J].领导科学,2010(19):34-35.

[5]李光炎.事件突发之前如何提升领导力[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57-60.

第9篇: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能源化工基地的建立,危险货物的运输量不断增大,运输种类日趋复杂,如何预防和阻止重、特大危险货物事故的发生,积极实施有效的危险货物事故应急救援,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损失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探索和研究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应急机制,已成为应对危险货物突发事故,防止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由突发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的有效途径。

从总体上讲,我国目前尚缺乏对上述各种应急救援力量进行有效整合的完善的系统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因而,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建立和健全我国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我国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道路和安全方面的法令、法规和条例,对我国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2年3月15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正式实施,其中第50条中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2002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2003年2月19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在国务院第68次会议上通过,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2003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交通法》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4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交通法实施条例》在国务院第49次会议上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4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2004年6月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5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危险化学品罐车专项检查整治工作的通知》;2004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2004年5月2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1部委印发了《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2005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印发了《关于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通知》;2005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布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以及《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对危险货物运输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二、我国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面临的问题

1. 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机制尚不成熟。我国处在各种应急机制建立的初级阶段。从微观上看,缺乏一套比较系统的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机制。现有的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措施,粗放、不规范,应急能力差。从宏观运行体制上看,同样未建立起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的宏观机制。

2.缺乏系统的应急救援反应机制。目前大多数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公司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缺乏严格、科学的运输应急管理机制、安全监督机制和及时有效的强制执行手段。应急救援预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不能显示和发挥危险货物运输应急反应机制在危险事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缺乏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事故应急救援队伍。

3.应急救援法律制度有待完善。目前,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立法体系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新建立的紧急状态法、紧急动员法和应急救援管理条例等与应急救援有关的法律,侧重于一个国家面临重大的灾难和威胁时或一个城市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对危险货物运输突发事故所引起的紧急状态针对性差。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与危险货物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制度。

4.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应急能力弱。在我国,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应急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技术教育和救援能力培训。即使是长期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现场人员,也不可能对所有承运货物的危险性逐一进行准确判别,加之,没有经过救援演练训练,造成对事故救援机会的延误,甚至丧失。

5.安全运输缺乏技术经济投入。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危险货物运输信息化程度是加强运输应急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实行危险货物运输车载定位,实现智能化运输,无论在安全监控上还是应急管理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部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未配备GPS等必要的现代化设备。除此之外,其他的物资、通讯和技术保障也难以满足应急救援的需求。

三、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有效运行措施

1.理顺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运行体制非常需要建立一种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的宏观运行体制。为此,从我国危险货运物运输管理现状出发,通过对“立法决策、运输实施、执法监管”职能的研究,建立了我国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的“三位一体”宏观运行体制模型,从而依靠体制、机制的保障,实现“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应急机制”的有效运行。如图1所示:

(1)决策系统: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本质、是管理的核心。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即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机制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均属于政府决策立法系统范畴。同时,应急机制的有效运行,也有赖于法律制度的保障。

(2)执行系统:在管理学中,方案的实施过程就是执行。“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机制”有效执行,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在宏观决策的基础上,实行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是促进“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机制”高效实施的重要举措。

(3)监督系统:监督管理是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评估方案及反馈信息于决策系统的重要管理过程。我国目前的宏观监管职能工作仍处于薄弱、甚至是空白状态,既未成立专门的专业执法监管组织部门,也未设立重要的中介机构,执法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及执法监管不力,是当前“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机制”运行的最薄弱环节。完善监督体制,实行行政效能监督,是优化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三位一体”宏观运行体制职能的重要保障。

2.配置必要的保障资源。“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措施”的实施,在宏观机制的监督保障下,微观上离不开人力资源、财政支持和技术物资三大保障。

(1)人力资源。我们这里的人力资源保障,不仅是指危险货物运输执业人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重要的是应急管理、指挥人才的配备、选拔及应急技能提高。应急技能提高依靠平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训,特别要重视危险货物专业及救援知识学习。

(2)财政支持。经济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机制”运行的物质基础。资金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危险货物救援的设施、设备和应急物资的保障。目前,运输行业危险货物突发事故频发的局面,不仅与我国政府建立和谐社会的宗旨极不相符,而且,经济损失逐年上升。解决这一问题的途经,除了社会各利益团体和协会等多方面的力量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由政府确立财政支持政策。如,建立危险货物应急救援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或由中央财政、地方各级财政设立危险货物事故专项资金等。

(3)技术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物资储备对“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机制”实施的保障作用更是无处不在。从广义上说,应急机制中涉及的应急能力应该称为应急技术,应急救援管理、指挥和协调运作更是技术。从狭义上讲,危险货物知识、环保知识和医疗知识都是专业技术。所以,更要注意技术的储备和提高。

3.建立与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危险货物运输法制化过程中,颁布了不少有关危险货物应急救援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从而构成了我国危险货物运输的坚实保障。此外,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危险货物运输相关的法规、标准来约束和控制运输全过程,并在运输突发事故发生时,起到救援技术指导作用。与应急有关的法规体系可分为4个层次:

(1)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如紧急状态法和紧急动员法等。

(2)由政府颁布的规章,如应急救援管理条例等。

(3)包括预案在内的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的政府法令、规定等。

(4)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

除了上述与应急有关和危险货物运输有关的法规体系外,还应确立重大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救援制度,使救援工作进一步实现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些制度应包含:应急预案编制、审核和备案制度,报告与信息制度,应急救援的分级响应制度,应急救援演习制度,应急救援的资金补偿制度和应急救援的奖惩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