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

天文学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天文学培养方案

第1篇: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30-02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1.目前高职学院技能培养的弊端。①在许多课程中采用的是“五段教学法”,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致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差,不主动,不了解如何学习,甚至不想好好学习。②学生不懂得爱岗敬业,沟通能力差,合作能力差。毕业生到企业后不能马上进入角色。尽管已经在学院拿到技能证书,进入企业不会干活,还需要再培训才能满足企业要求。针对目前学生专业技能差、学习方法不科学、社会实践能力弱等现象,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研究迫在眉睫。

2.企业岗位群调研。我们针对企业电子人才的需求,以电子、机电、通信等行业为主要对象,进行社会市场调研。走访了天津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等20多家企业,归纳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工作的职业岗位是操作工、工艺员、质检员、设备维修员、编程员、售后技术服务人员、车间技术人员等七个岗位。用人单位急需能力强、工艺熟练、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根据上述七项典型工作岗位,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校企合作,探讨设计创新工学结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零过渡。

二、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设计的目标

针对职业能力培训要求,与行业专家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以训练培养具有电子产品装配、调试、售后技术服务能力为主线,培养会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修的专业高技能人才。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使每一名高职毕业生成为掌握无线电装接和无线电调试技术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实施

1.实施方案主要内容。①培养方案设计分四个模块。模块一: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模块二: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模块三:电视技术;模块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实训。通过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的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模拟实训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所需的关键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夯实基础。②培养方案设计的框架。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按照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典型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技能培养的目标。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模块——以简单电子线路的组装为载体,培养学生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阅读和应用常见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能力;训练学生合理选用元器件、简单电子产品组装、简单电路故障检查与排除的能力;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模块——以典型的普适的电子产品为载体,培养学生能阅读电路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工艺文件的能力。能熟练地装接电子电路、电子产品组装并能使用电子仪器进行电子产品调试的能力。能解决电子产品装接与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和故障检查与排除能力;电视技术模块——以电视机为载体,培养分析电视机的电路图、会阅读整机及各分单元原理方框图、连线图的能力;能对整机音、视频及射频信号通路的正常工作予以调整,并具有发现和排除故障的能力,掌握电视机组装、调试、检测、维修等职业技能与能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实训模块——以任务驱动、工学结合、校企交替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在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设计的框架中,技能培养从单一到综合,产品组装从简单到复杂、课程变化从易到难;上课地点从学校到真实的企业车间体验,掌握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工的知识和技能,使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综合提高,适应企业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过渡。

2.培养方案的实施。①以四个模块实施教学。模块一: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完成电子元器件的识别、电路检测与调试、故障诊断与排除,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扫频仪等仪器功能检测与维修等教学。模块二: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SMT回流焊、AOI光学检测在校内SMT模拟实训车间和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总装配厂交替进行,浸焊、波峰焊、针床检测在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教学。模块三:电视技术。整机音、视频及射频信号通路的检测与工作点调整,故障检查与排除等内容,将以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万达家电维修中心交替进行教学。模块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高级实训。在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交替进行教学,真正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过渡,此外,编写出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无线电装接与调试高级工实训》指导书。②教学过程实施方法。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针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目标,将基础知识、拓展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主要分为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元器件选择与检测、故障检查与排除等技能。在教学实施中选取的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讲课;多媒体、网络教学虚拟与真实交替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双重身份、企业运作;任务驱动、过程展作;真实产品、实际操作;职业能力,目标明确。真正实现学校教室与生产车间的零距离。

四、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1.技能考试通过率高。通过课题研究与实施,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无线电装接工和无线电调试工的高级工水平。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取无线电装接工或无线电调试工的高级技能资格证书,通过率为98%以上。使学生能顺利就业上岗。

2.技能大赛成绩好。电子10-1班的雷勇、陈圣超等同学,于2012年1月7~8日在天津市教委举办的技能大赛中获市级“智能楼宇”项目三等奖,电气10-1班袁文鑫、曹治聪两位学生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中分别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3.就业率高。自本课题实施以来,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校企交替的教学模式,获得很好效果,09、10级学生100%获得无线电调试工高级工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原本应在2012年7月毕业的学生,提前半年被企业招聘上岗就业。有的同学因有无线电调试高级工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及动手能力强等优势,被天津市某电子产品研发单位破格录用;有的同学被摩托罗拉、三星、中芯国际等单位招聘,还有的学生已经是企业的技术骨干。

第2篇: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四融合;一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13-03

高职制冷空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毅、勤、朴”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掌握制冷空调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中小型空调系统的设计,空调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冷空调装置的维修,制冷空调设备的制造、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却普遍存在“四个脱节”的现象:(1)学生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制冷工作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需求脱节;(2)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脱节;(3)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职业技术脱节;(4)专业教学过程与制冷空调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脱节。

要解决“四个脱节”的问题,需要校企合作,走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制冷与空调专业建于1997年,2007年获批江苏省省级示范专业。在近五年的专业建设中,我校遵循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宗旨,面向企业岗位,探索并实施了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开办满足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订单班

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共育之路。我校2007年首先与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天加”)合作,开办“天加班”,按企业要求开展“订单式”培养。“天加班”学生均按个人需求与天加公司签订了准员工的就业协议,在校内重点进行理论课程和基本实践技能教学,在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并实现岗位轮转、竞聘上岗,形成了基于个性化岗位需求的教学案例。2009年与三菱重工空调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三菱重工”)合作,成立“三菱班”,并开设了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多联机施工与维修”(包括校企合作教材、多媒体课件)。“三菱班”学生均签订了准员工就业协议,安排到16家三菱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天加班”与“三菱班”之外的其他学生则根据其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分别到南京枫叶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南京金溧源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宁懋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富龙制冷设备工程公司、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企业顶岗实践,接受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根据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与合作企业开办订单班后,我校根据合作企业对不同岗位员工的技术与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修订了2007~2012年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无论是制造、质检、产品维修岗位,还是中小型中央空调工程设计与施工岗位,制冷空调行业对人才需求都存在着明显的淡季与旺季。所以,我校就利用每年的旺季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轮岗实习,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新人磨炼期,时间安排在二年级暑期(6~8月),学生主要接受企业的技术技能初训,熟悉企业文化,培养守时、吃苦耐劳的精神,并按企业需求在各类岗位上顶岗实习。第二阶段,即轮岗实习期,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末至下学期(12月至次年6月),学生主要在各类岗位上轮岗实习,从企业的准员工逐渐过渡到正式员工。这样一来,自然打破了传统的学期和寒暑假,需要各企业和学校共同修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即顶岗实习课程)写入各订单班的方案中。例如,“天加班”企业实践教学的岗位课程如表1所示。

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了校企双方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发挥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四个脱节”问题,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企业准员工岗位培训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融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评价相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现代技术对接,有效解决了现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背景下企业岗位要求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目标,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构建体现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

几年来,我校通过校企融合,充分发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和工作环境的优势,把课堂拓展到企业,构建了两个体现制冷空调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教学平台:天加公司生产区教学平台和三菱重工全资在校内成立的“三菱重工·江苏经贸中央空调培训中心”。这两个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充分凸显了以学生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平台内,由企业培训师、高级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了岗位教学建设小组,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度调研、分析,及时把企业岗位技能与学校理论教学互融的案例嵌入到教学中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的开发,突出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融合;围绕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要求,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形成了极具岗位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通过企业导师引领,在企业工作环境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岗位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有效解决了高职教育中校内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动态更新与提高。

形成教学双导师、学生双身份的“师徒制”教学方法

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内拥有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实践教学由企业的培训师和岗位技术能手与校内专业教师相互配合进行,实现了人才培养中的双导师,并由此形成了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独特的“师徒制”教学方法。师徒进行一定时间的共同务实操作,使学生充分领会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学会师傅的操作技能技巧(隐性知识技能的传承),具备岗位的独立操作能力。“师徒制”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现代企业所需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价值观,传播了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全面接受现代企业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忠诚企业、循规守纪等企业文化的教育,营造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环境。

总结与思考

在实施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如下一些经验。

第一,要使每年的企业实习都能做到“全员覆盖”,对合作企业的数量是有一定要求的。各企业每年提供的岗位数量可能会出现很大不同,有的年份能接纳30~40人,但第二年可能只需要10人左右。以我校制冷空调专业为例,平均每年学生人数为70~80人,7家合作企业,考虑到每年人数需求的波动,此消彼长,总共需要的岗位数量刚好能满足要求。由于学生人数少,实习时间较长,完全可以实现“以师带徒”,且能保证在企业内轮岗。但对于大专业或人数较多的专业,合作企业数量如果太少,就不能保证“全员覆盖”的效果了。

第二,要保证每年的企业实习时间,必须打破传统的学期制和寒暑假制,既需要学校管理部门配合,又要获得学生的理解。例如,我校的企业顶岗时间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新人磨炼期”安排在二年级的6月至8月,第二阶段的“轮岗实习期”安排在三年级的12月至次年6月。这样一来,学生的寒暑假就没有了,只有正常的双休和节假日。因此,校内的理论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第四学期,校内教学周数必须减少,课时相应压缩。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预先做出修订外,如遇特殊情况(如有些企业需要提早上岗或迟后返校等),还需要教务部门配合协调,灵活执行管理政策。此外,学生休息时间减少,难免会有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前做好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第三,必须配备专业教师随班下企业,负责做好实习记录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校的做法是在寒暑假期间每个企业均安排1~2名专业教师随班下企业挂职。为不增加教师的额外工作,挂职期间等同于完成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师的个人利益。挂职期间,专业教师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全权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如考勤、实习记录、实习报告等。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会出现消极情绪,如怕苦嫌累,不愿加班,要求更换工种、返校甚至提出回家等,教师必须及早发现,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和企业积极协调、沟通,保证企业实习能取得最大成效。

第四,必须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预防工伤事故。企业实习,最重要的是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工科专业更是如此。因此,在实习前,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除了在校内做好思想动员和安全教育外,一般企业也会在上岗前做好充分的安全培训。企业顶岗期间,随班教师更应该每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生产,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处理。此外,每名学生都应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其中必须有工资待遇、工伤事故等相应条款,并购买保险。安全工作做得越充分,事故发生率就越低。

总之,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心。只有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找准改革方向,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校在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将企业准员工岗位培训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融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评价相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达到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现代技术的对接,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魏龙,张国东.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31(3):88-90.

[2]於红梅,辉,胡双喜.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50-52.

[3]朱立,周丽.《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消费导刊,2009(4):256.

[4]龙建佑.就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三结合的过程管理—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29):46-47.

[5]何钦波,廖翠玲.关于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以08级制冷专业学生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70-71.

第3篇: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

构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与企业做出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提升会计硕士职业能力这个目标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培养环节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实践基地培养条件、管理机制和合作培养内容等方面。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实习实践基地为例,总结“农大—瑞华”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该合作模式把会计硕士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大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共同选定的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以瑞华培养为主,会计硕士深入到瑞华参加实习、实践和撰写论文,培养实践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三阶段会计硕士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

(一)理论学习阶段

研一理论教学阶段,学院以全国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指南,在此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和商定培养方案。学院与瑞华的第二导师共同创建了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一年度委员会都会通过座谈、专访等形式共同论证、修订培养方案,第二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硕士的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根据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中选课。校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采用MPACC案例库中的案例和实习基地提供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突出企业实际问题的讲解,与理论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阶段

选择审计方向的会计硕士,一般被推荐到瑞华实习。瑞华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与瑞华共同制定了工作细则,制定了联合培养方式、培养费用、生活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2014年12月,学院申请瑞华为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校所合作战略联盟。2011年至今,会计学院以2011级、2012级、2013级会计硕士为运行实体、在多年产学研合作培养会计硕士的基础上,与瑞华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达成共识,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A+H股审计资格,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瑞华对会计硕士实习生存在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务所会集中处理大量的审计业务,业务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在其它时间业务量归于常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非常需要实习生来所工作,达到三赢的目的,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赢局面。瑞华实习生的年接纳量可达40余人,每年10月份会安排实习生统一进来连续培训17天,前10天讲解审计准则和职工制度要求,讲解事务所具体业务,后面7天讲解今年会计准则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实习生们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大的公司项目一般会比较多,一般会进驻几十人,实习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辅的工作,比如用事务所自己编制的审计软件,按企业的循环做一些简单的底稿,或者按照项目经理的要求去做企业循环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习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有所了解,通过审计,实习生还能分析出企业做的账正确与否,哪些部分存在问题,软件测试有异常的,实习生会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进一步处理,进行一些补充的程序,或者是对企业发表意见。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生工作结束后毕业时,优秀学员会优先考虑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当地的,还可以推荐到瑞华其他地区的分所工作,黑龙江分所出具鉴定和证明。

(三)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会计硕士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校内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华可以为会计硕士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实习过程中,瑞华对几百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舞毕、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内控的不健全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素材可以从事务所获得也可以从审计客户中获得。因此,会计硕士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效果

第4篇: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22-02

0 引言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创新人才是创新能力的承载者,培养创新人才是关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人才培养靠教育,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必然成为每个教师都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案例教学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特征

案例教学具有主动性、直观性、生动性基本特征,除此之外,还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求异性、互动性特征,后面这些特征有利培养创新人才。

1.1 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特征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找出更好的、更贴近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法强调的是思考的多向性、空间的多维性和结论的多元性,对知识不是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通过启发人的思维,发掘人的智慧,悟出事物的真谛。这一特征有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2 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特征 列宁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营造逼真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案例故事的情境中,充当特定事件的具体角色,感受面临的实际问题,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自主地分析案例中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对其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分析,理清头绪,揭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参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从而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在学生离不开教室的情况下,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拓宽视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一特征有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3 案例教学具有求异性特征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倡导个性解放,强调培育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思维素质。案例教学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如果学生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方案会受到激励;相反,如果毫无新意,发言者自己首先会觉得尴尬。因此,案例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破除对现实中“惟一正确”答案的迷信和依赖,促成思维的相互沟通、启发和补充,从而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扩展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个性发展。

1.4 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特征 案例教学法注重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分析讨论,形成热烈的、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见解,促成思维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特征,这一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研讨、提案、答辩等任务。案例教学群体活动多,这种群体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参与案例讨论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体会到如何听取别人的见解,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去说服别人,体会到如何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体会到如何理解和包容不同想法、不同观点的同伴;学会如何才能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合作,体会到如何才能与他人携手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因而,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正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

2 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就可以发现案例教学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它要求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必须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创造性地思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就培养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只重视讲解知识和原理,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就可以了。学生搞不清楚的问题都由教师解释,给现成答案。由于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是在重复、重现、记忆教师的讲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束缚,学生天然的创造潜质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掀起了“思维教学运动”[2],使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各类教育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思维教学运动”主张“为思维而教”,反对传统的“为知识而教”。而案例教学体现了“思维教学”,它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讲解知识,而是向学生提问题,不作解释说明解决问题的现成原理,而让学生自己从分析问题中,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求索原理和方法。这无疑给学生施加了极大的思维压力,必须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面对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不容许思维停顿,必须要经过自己的创新思维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综合运用,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2 案例教学有利于刺激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 人有求知的天性,对未知充满了好奇。但是传统教学法单向讲解灌输知识,对学生的求知心理缺少积极的刺激,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求知欲望得不到充分激励。可见,学生从接受知识方面,显得被动消极。因此,早在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变革委员会在其公告中就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3]案例教学革新了传统教学法,不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现实问题和相关条件,要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为了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学生就必须充分展开积极的学习思考,要弄清问题的实质,理解各种条件的意义,论证求解方案的理由,说明求解过程各个环节的根据。同时,要把以往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广泛联系起来,还要主动学习新的相关知识,在头脑中新旧各种知识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综合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求解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增强学生求知的心理。而获得的答案知识是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主动求索得到的。学生通过这样训练得到的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而且也会从中感受到求知的喜悦,在求知过程中也得到了创造的满足感。

2.3 案例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创新天性 自主创新,是天赋人性。每一个人天生都喜欢创新、希望创新,特别是青年学生更爱追新猎奇,正处在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时期。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显得十分重要。传统教学方法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对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缺少有效的训练;针对问题不能给学生以思维的有效启发引导,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这无形中已损害了学生的创造天性。而案例学则与此相反,它不仅让学生敢于面对新问题,而且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思维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从分析问题中得出知识结论,再从解决问题中设计出方案方法,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技巧、看问题的独特角度、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感知能力。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刺激学生创新思考时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所描述的是一个故事情境,只有事实,没有分析,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故此,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围绕案例中的问题,积极踊跃发言、激烈辩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正如威廉·基纳所说:“案例分析的性质在于,它是作为现实中发生的实践问题的理解及其问题解决中的专家所固有的思考方式的一种教育方法。”[4]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创新天性。

2.4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案例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采用研讨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方法,吸引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事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各小组展开组内讨论。在讨论中遇到难题,会主动查找答案,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研究创新意识。

3 案例教学重在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案例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选好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恰当的案例,就会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此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3.1 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 学生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寻找案例材料、设置思考问题的根本依据,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才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任务。如果所选的案例与培养对象相脱节,即使再引人入胜,也难免有违背教学初衷之嫌。

3.2 案例选择要有现实性 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成功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样板,把案例中的经验及处事艺术总结下来,对于学生处理同类问题,不仅可以提供重要参考,而且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案例应当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才能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引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3.3 案例选择要有典型性 案例不在大小,内容不在繁简,关键在于所选案例是否能够反映某种理论或某个知识点,如果案例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能达成一致意见,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难易相当、能够引发思考的代表性案例。典型案例既要有成功经验的,又要有失败教训的。成功的经验大体相似,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揭示失败原因的案例,能使学生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经验教训。

3.4 案例选择要有基本性 所选案例必须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可以紧扣教学基本原则选择案例,其最大益处就是,有助于学生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研究案例,这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紧扣教学基本方法选择案例,就是由教师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导引出将要讲授的基本方法,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施中,二者可以交叉结合使用。

3.5 案例选择要有多样性 从学科分类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案例应有互补作用。例如,管理学科要有反映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案例,指挥学科要有反映指挥体制、指挥关系、指挥方式、指挥手段、指挥方法、指挥效能等方面的案例。从案例选择的角度看,既要有表明成功经验的案例,又要有失败教训的案例。成功的经验大体相似,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揭示失败原因的案例,能使学生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经验教训。从案例来源看,既有教师编写的案侧,又有从现有的案例中筛选的案例,又要有动员学生提供案例素材。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第183页.

[2]J.H.M.Hamers&B.Csapo,Teaching Thinking,in J.H.M.Hamers. etal,(ed.)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nking Skills,SWETS & ZEITLINGER Publishers,1999.

第5篇: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 校企合作 技能培养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孙静(1973-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天津 300384)刘宇(1973-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黄利非(1975-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 3003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委2013年重点调研课题“天津市应用技术科技大学组建模式和实施方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WDY-20133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07-02

一、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整合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包含“中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面向“高质、高端、高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结合“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一直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职业技能课程作为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设想,如果通过职业技能课程的教与学,学生能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技能,那么就能够找到工作并胜任岗位;如果师生能够解决企业难题,那么就能够成为企业的高端人才和长期合作伙伴。然而,在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原有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岗位要求的技能掌握不足,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资源分散。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缺乏合作和资源共享,院校定位缺乏高度,国内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院校,缺乏行业示范效应。因此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组建几所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技术大学。(2)人才培养观念陈旧。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学制学籍管理方法单一、招生对象范围狭窄的问题,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观念和改革意识。(3)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原来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学生没有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不能“举一反三”。(4)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教学内容的选取不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结合专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要求。(5)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和高职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考核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内容、重课本内容而轻实际需要、重教师权威而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象。

三、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手段和方法

首先需要更新观念,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整合资源,改革办学制度,同时按照“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两层次、双结合”方法,即“技能调研与技能培养、需求分析与问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第一层次达到企业技能要求,第二层次解决企业疑难问题,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技能培养和问题攻关双结合,长期坚持校企深度合作,我们的师生将成为高端技能人才和长期合作伙伴,进而形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的良性循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整合资源,筹建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职业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引进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行业企业标准、工艺流程,依托区域内的整体教育资源,建立紧密依托型校企合作平台,重点探索面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向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人员的培训服务,构建包含应用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培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服务于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2.创新招生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对象大体分为三类:(1)中职院校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或者具备高中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通过高职专科3年学习取得大专学历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实施1~2年的弹性学制,通过工学交替,积累学分,获得应用技术本科学历证书;(2)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普通专科学历在职人员,可以继续实施1~2年的弹性学制,通过工学交替,积累学分,获得应用技术本科学历证书;(3)具备普通本科学历的人员也可以通过1~2年的弹性学制获得应用技术本科的双学历证书。

通过改革招生和培养体制,将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技术本科、普专与应用技术本科、在职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环节打通,不同起点的学生和在职人员都可以全方位地提高自身技能,同时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起到鼓励、引领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在职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教育的导向作用。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以真实项目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情境化英语教学,努力争取实施海外实习或国际化企业项目实习;以改革试点专业为重点,建立2~3个专业对口的紧密依托型合作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更加有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目标为重点,强化企业认识实习、企业实践与毕业项目的有效实施,强化实践导向、任务驱动的工程案例教学,探索工程实际项目的真题真做。

3.调整教学目标。校企合作,要求学生调研岗位技能要求,通过51job等网站查询招聘信息,总结岗位技能要求,让学生自主认识学习目标。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岗位调研,与相关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一起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准确把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进而调整课程目标。目标由原来的“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改为“通过学习应用技术,学生主动掌握应用技术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重构教学内容。参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指导思想,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和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为依托,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要求,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重构教学内容,实现“课、岗、证”相融通,即课程设置源于岗位技能和资格证书要求,课程内容融入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课程目标满足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5.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职业技能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课程功能相互交叉,探讨“先教―后学―再做”“先做―后教―再学”“先学―后做―再教”等教学组织顺序的相互交叉,灵活运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现场教学法。依托企业工作环境,由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现场指导,让学生感受现场的真实情境,强化实训效果。(2)案例教学法。利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案例,围绕本课程应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制订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3)情境教学法。课程开发要全面结合实际工作环境,创建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开发项目和完成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工作技能,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每个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给定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的性质和目的,学生查阅参考资料、拟订实施方案并讨论可行性)现场测试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按照方案完成工作任务,要求有具体的内容、方法、步骤、体会、总结)考核(技能、知识、态度)的过程进行。每个学习情境要求完成一定任务,完成每个任务就完成了整个教学内容。

6.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教学手段,将现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生产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使教学手段生动直接并贯穿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建立优质的网络环境。优化教学资源并共享化,将课程标准、考核大纲、电子课件、教学录像、动画演示、经验交流、答疑解惑、在线作业、试题库、工具软件等教学资源全部放在课程共享邮箱并进行动态更新管理,方便学生在网络中下载并自主学习。

8.改革考核方式。完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大纲,加强实践环节考核、职业能力考核的比重,充实试题库。坚持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多维化、立体化评价体系,逐步增加过程考核的比重,同时将企业评价(顶岗实践和调研工作等)和社会评价(技能竞赛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让考核结果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考核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四、小结

通过对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运用“两层次、双结合”方法,即“技能调研与技能培养、需求分析与问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我们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面对行业发展迅速、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实时共同修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在经验推广和完善工作上,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共同提高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构建不断适应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和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探索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校企共育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进行实践性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

国际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市场理论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与高水平的英语听、说、译、写能力的应用型的国际市场营销高等专业人才。网络营销专业方向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市场理论基础,熟悉市场营销实务,又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或其它电子媒介的操作技能从事商务营销及商务服务的应用型的网络营销高等专业人才。金融营销专业方向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基础和金融理财产品知识的跨学科的、创新型的实用性的金融营销高等专业人才。天津天狮学院商务学院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大规模和高质量的技能型商务人才,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本校三本和高职高专学院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天津环渤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商务专门人才。显然,我们学院培养的人才特征是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而市场调研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方案是要以培养能力为导向进行教材选用、大纲编写、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考察。

二、制定加强市场调研能力的课程方案

市场调研是很多高校很多专业的课程,因此不同层次的院校有多种版本的教材,选择适合本学院的教材无疑是最基本的工作。教材选用我们首先要进行教材分析,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准备,多看多比较。周宏编的教材《市场调研案例教程》是一本《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财经管理系列实用规划教材》,体现我国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中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内容和教学组织安排上,把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培养从理论中细分出来,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当前企业市场营销和市场调研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项目化、实务化;教学方法案例化、实战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全程指导,围绕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来开展教学,是以能力导向的教材。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就选择了这本《市场调研案例教程》作教材。教学大纲是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学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具备一定的实施市场调查的能力。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调研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研概述、市场调研准备、市场调研实施和市场调研总结等几个项目。市场调研课程采用48学时,我们制定的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调研课程授课计划方面是分作9个模块,分别是模块1调研问题和调研目标的确定,模块2市场调研方法的选择,模块3市场调研方案的策划,模块4调查问卷设计,模块5访问员的培训,模块6观察调研法的实施,模块7调研项目运作管理,模块8调研结果整理分析,模块9调研报告撰写。

三、开展提高市场调研能力的教学实践

第7篇: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航院特色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6-0188-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6.093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部署今年教育工作时强调: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迫切。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12年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经过两年不懈努力,今年申报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顺利获得批准。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各类财经类院校来说,该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教学模式还是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因此如何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确保该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

1 “应用型人才”的含义

人才一般分为理论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广义的应用型人才又分为理论应用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有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可以界定分布在各个产业领域里从事生产、管理、服务化、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脑体兼容的劳动者。”在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加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2 国内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

方面:

2.1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长期以来,教学单位培养学生并不太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原因是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太贴合相应的行业和产业发展情况,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以致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的需要相脱节。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与工作实践联系不紧密

目前我国高校许多课程仍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虽能使学生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在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过度依赖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显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有些高校虽说为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编排了一些教材,但是教材没有别普遍采用。

2.3 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对动手能力培养不足

很多本科院校在课程模式上以学科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内容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普遍缺乏实践课程,而且实践课程内容前后不够衔接,无法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考核上也仍然以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4 教学手段单一,培养方式缺乏灵活性

教学手段方面较少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而且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手段与实践技能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即便引入了弹性学制、选修制、学分制、分层次教学等培养方式,但实施过程难以到位,效果并不理想。

3 确定具有航院特色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一个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实践活动就会失去方向。以下从航院的办学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

3.1 航院办学定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建于1979年,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办学30多年来,学校秉承航天精神,依托航天办学、依托工业兴学,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了产学研融合、异科融合、工学融合等显著特色,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的办学定位明确为:“力争到2020年,学校将建成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学科专业水平整体提升,人才培养素质切实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航天事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办学特色、学科特色、培养特色鲜明,某些学科(专业)国内先进,在广西同类院校和航天系统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3.2 航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航院新增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这一现实情况出发,结合我院工科院校背景,要建立具有航院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能体现航院的“工科特色”和“地方特色”,而不是与简单模仿其他财经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人才的培养目标,避免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其他院校同质化。

经过会计教研室全体教师与系部领导的反复讨论和仔细推敲,笔者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及航天事业发展需要,为航天航空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应用,具备会计、金融、证券、资产评估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3.3 配合培养目标的人才规格要求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配合制定相应的人才规格要求:(1)基本要求:坚持党的方针路线,热爱祖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自控能力,积极参加课外社会实践;(2)能力要求: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税收、金融学、数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财务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扎实掌握会计学知识,通晓国内外企业各项财务管理知识,熟悉制造性企业资产、成本的管理,掌握前沿的管理会计工具;(3)身心素质要求: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要养成爱好运动、健身和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强身体体质;心理素质方面则要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4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不能沿袭传统学科型的课程体系,需要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实践应用的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模块化设置课程,建立新型的课程模式。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模块,技术、经济和管理互通模块,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模块,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块。课程模块体系如图1所示。

4.1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成

4.1.1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英语、体育、哲学、伦理学等课程。

4.1.2 技术、经济、管理互通模块。主要是学科基础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经济法、税法等课程。

4.1.3 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模块。这是凸显专业特色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的核心模块。设置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必修课,包括财务管理、金融学、企业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还包括成本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案例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根据不同发展方向,具体细分为理财方向、航天企业财务管理方向和融入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4.1.4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几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包括校内模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模拟实习一般在该相关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在大四上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前完成。

实践课程包括财会基本技能实验、财务分析实验、财务信息化与财务软件实验、ERP沙盘模拟与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实验、资金运作实验等。

4.2 课程设置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对于一些传统的课程,要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使学生全面掌握企业运营和财务管理各个方面知识。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但就具体的考核形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闭卷考试。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灵活选择,以完成报告、作品展示、提交论文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

5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未来的发展,笔者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5.1 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坚持教学改革

为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高校坚持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教学形式上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5.2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在校企合作中,要注重企业与学校的双赢,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带来的实际效益,充分带动企业的积极性,并以此为突破口,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例如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著教材等,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5.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高校需要拥有一批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队伍,而这不是让教师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就可以实现的,而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实现。“走出去”即让教师走进企业,如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或挂职锻炼,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生产中得到升华;“引进来”即从企业引进人才来校任教,如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技术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定,指导现场实验等。

参考文献

[1] 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2] 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

[3] 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

[4] 秦福利.试论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纺织教育,2007,(1).

[5] 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

[J].衡水学院学报,2007,9(2).

[6] 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第8篇: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48-01

西南科技大学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1年作为试点单位,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批准。西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依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四川省特色专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借助绵阳科技城、董事单位的优秀资源,以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理论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采用“3+1”培养模式,制订本培养方案。

“3+1”培养模式,是指对本科学生而言,前三学年在校内学习,学完本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并完成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等除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最后“1”学年根据学生志趣或学习的特长,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实施校内强化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多模式培养。

“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三个要求:一是知识要求,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电工学、外语基础、人文社会素质科学和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等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接受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初步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二是能力要求,要求具有能适应进一步深造及终身学习需要的较强自学能力,解决制造业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等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三是素质要求,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竞争与合作。

由此,我们必须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培养等方面改革创新,并在图书信息、校园文化、过程管理等方面加以辅助,才能真正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的最终目的。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的制定应总结吸收前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学科优势,增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

培养方案突出机械专业导论、制造科学与工程专题课程群、工程应用类课程、工程训练、企业实践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以前理论先行的惯例,让实验先行或同步,在理论教学的方法上更加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三个学生安排一个校内导师,建立个人培养档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从入试点班开始一直到本科毕业全程跟踪,企业实习阶段安排一个企业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完成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通过自主选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擅选择专项,确定自己在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专业、职业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均纳入成绩考核计算体系;部分保研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

2 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运行模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生在企业学习所得学分不少于36学分,累计40周。制订三门校企教师联合授课的主题特色课程6学分,顶岗实习16周(获得8学分),在企业制订的选修模块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设置六个工程项目实践模块(设计、制造、控制、材料、过控、工业),每个模块6学分,第七学期进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逐步构建由“课堂实验—专业实验课—核心的课程设计(校内或企业都包含)—机械金工专业实训(校内或企业)—专业认识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生产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校内或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上,我们采用开放型的运行模式,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将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并形成局部的企业化运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特定的企业角色在参与企业生产运营中,基于工程项目而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学院选派2~4名青年教师在第7、8学期带队参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教师在企业带领学生全程服从企业的作息时间,参与企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第一线,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意识,早日成为“双师”型优秀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管理,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根据教学大纲,会同企业有关人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企业学习阶段执行具体计划,拟订日程表,提前印发给学生,报教学办备案;企业学习阶段结束前,应与企业导师一起认真做好实习成绩的考核工作,并将全面考核的学习成绩提交教学办。学院给予带队教师全年满工作量的待遇。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教改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设置专项奖励,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从而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

4 加强企业学习过程的管理

在企业培养过程中,指派带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主管监督为主,教师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针对所学每天写工作日志,记录当天的生产实践概况,特别是学习了新的工艺内容,遇到的工程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等;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报告,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分别提交给企业部门主管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对于重大问题提出参与讨论。

要妥善处理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与学生找工作、报考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在企业培养中,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如有松有紧,有条不紊地规划和落实企业培养环节的内容,达到企业培养的目标。

5 结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因素加以思考,加以探索和改革,而且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色优势以及参与企业的大力配合,和学校多方面的政策、经费的支持,才能达到培养实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学建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了对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CUMCM;数学模型;能力培养

一、引言

从实际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通过合理的抽象与简化,找出其内在的规律,然后用数学的语言———即数字、公式、图表、符号等描述出来,经过数学与计算机的处理得到定量的结果,并解释、检验、评价所得结论,供人们进行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这种把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简化假设、归结为数学问题并求解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简称数学建模。较好的完成一道数学模型题目,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更要求学生具有知识拓展、综合运用、自学、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而数学建模的过程也正是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CUMCM(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二、数学建模过程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

1. 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数学建模问题多来源于实际,其背景可能涉及天文、地理、医学、经济、管理等领域,CUMCM的比赛时间仅有三天,这就要求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学和讨论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要把各领域知识与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有效的结合起来。

2.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的能力。建模涉及到的学生未知领域很多,这就要求学生应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图书馆、书店、网络中收集大量相关的信息,才能对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在有限且短暂的时间里搜集、浏览、去伪存真,迅速捕捉真正有用信息,这就大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3.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按照对模型机理的了解程度不同,数学模型可分为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对于灰箱、黑箱模型,需要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证,能创造性地给出解题方法。传统的数学课程所涉及的问题,一般有精确的答案,而数学建模中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拘于一种方法来解决。

4.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攻关能力。三名学生为一小组参加CUMCM,在三天时间内对所给问题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三人在竞赛中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思广益,密切协作,使个人智慧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队员之间有分歧时,三人需要经过讨论寻求最优方案,必要时个人要做出妥协,这也是团队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5.数学建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利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处理大量繁杂的数据,熟练应用Mathlab、Maple、SAS 等数学软件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这是参加数学建模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此外,数学建模中较多问题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更为逼真的模拟实验与检验,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转贴于

6.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CUMCM 比赛时间共72 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学生要选题、查资料、组织相关知识及思路、团队间讨论、编写论文,可以说三天的比赛时间对学生的体力、脑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经常会有参赛学生最后关头乱了阵脚,草草交卷了事。因此,数学建模竞赛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树立顽强自信、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三、对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探究过程。数学建模课程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教师应是提问者,学生是思考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

2.建模课程的讲授要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开始时讲授一些简单有趣的例题,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基本建模方法学习完毕之后,可以组织模拟竞赛,让学生在模拟竞赛中得到磨练。

3.重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课程讲授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书本中的固定方法、技巧,而是要培养学生知识转化、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案例答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重要的是体会其中蕴含的分析方法。

4.竞赛前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建模竞赛对学生是一次锻炼也是考验,要让学生卸下包袱,不要过多考虑成绩好坏以及个人得失,只有以平和心态、团队为先的精神状态投入比赛,才能取得好成绩。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