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数点除法范文

小数点除法精选(九篇)

小数点除法

第1篇:小数点除法范文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 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 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思路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除法前一个星期,笔者对曾对班内十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表)笔者认为学生存在很大的教学潜能,这些潜在的“能源”就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资源。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巩固。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对竖式书写都不规范。

笔者认为小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是很不合理的,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除法,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选择了重组教材。(把例6例7与例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可设计如下环节:

(1)、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复习

(2)、商不变规律的复习

(3)、移位练习

3、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6例题7,并讲出每个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

②.学生试做例8

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1)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2)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3)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4、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1)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 15, 0.5, 2.07。

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 (2)56280÷280=( );

(3)562800÷( )=201; (4)562.8÷2.8=( )。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 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几段?

(1)学生审题列式:3.6÷0.4。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3.6米÷0.4米=36厘米÷4厘米=9(段)。

解法2:

答:可以截成9段。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倍?)

把除数0.4转化成整数4,扩大了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3.6也应扩大10倍是36。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3)练习:完成例7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例7里的余数15表示多少?

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

(设计意图: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为自主概括法则作铺垫)

2.学习例8:买0.75千克油用3.3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列式:3.3÷0.75。

(1)要把除数0.7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5扩大100倍转化成7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倍。)

(2)被除数3.3扩大100.倍是多少?(3.3扩大100.倍是33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补“0”。)

(3)学生试做:

(3)比较例6、7与例8有什么不同?(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

(4) 练习:课本P49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对被除数小数点移位后补“0”的方法,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学生试做后先不急于讲评,让他们对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道例题的不同点与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会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三)展开练习 深化认识

1. (1)不计算,把下面各式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算式。

(2)下面各式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2.根据10.44÷0.725=14.4,填空:

(1)104.4÷7.25=( );(2)1044÷( )=14.4;

(3)( )÷0.0725=14.4;(4)10.44÷7.25=( );

(5)1.044÷0.725=( );(6)1.044÷7.25=( )。

3. (3)选出与各组中商相等的算式。

A.4.83÷0.7 B.0.225÷0.15

483÷7 0.483÷7 48.3÷7

225÷15 2.25÷15 22.5÷15

4.口算:

1.2÷0.3= 0.24÷0.08= 0.15÷0.01= 2.8÷4=

2.6÷0.2= 4.6÷4.6= 3.8÷0.19= 2.5÷0.05=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法则,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2篇:小数点除法范文

为了提高学生小数除法的计算正确率,树立学生计算的自信心,笔者将学生平时的计算错误进行收集、整理、归类,总结出以下三种小数除法计算中的常见错误。

(一)关于“0”的问题。

在小数除法里,关于“0”的计算错误比较典型。

1.扩大被除数,末尾忘记添“0”。

运用“商不变性质”将除数是小数的计算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计算,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会遇到被除数数位不够,需在末尾添“0”的情况,而忘记添“0”就是常见错误。比如,1.8÷0.12会被错误地转化成18÷12。

2.商中间“0”不占位。

在除法计算中,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在小数除法里遇到不够除的时候,学生急于把后一位移下来接着除,导致前一数位上“0”未占位。比如,40.2÷0.4正确的商是100.5,而学生的错误答案是10.05。

3.被除数末尾的“0”未移上去。

在被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里,有时候会碰到除到末尾“0”的前一位就整除的情况,这时候应该把末尾的一个0或者几个0移到商对应的末尾。比如,19.2÷0.12正确的商是160,但在实际计算时,学生发现除尽后就容易忘记把0写上去,在横式后面写上错误的得数“16”。

(二)关于“点”的问题。

在小数除法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要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实现,计算方法归纳为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关键步骤也是出现错误的主要地方。

1.被除数的小数点移错。

有的学生在计算中并未掌握好算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不同的倍数,体现出来就是简单地去掉两个数的小数点,以达到“转化”成整数除法的目的。比如,1.8÷0.12会被错误地转化成18÷12。

2.商的小数点忘点、错点。

“小数除以整数”的教学,掌握算理是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是“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学中通过说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计算方法。接下来学了小数除以小数以后,这个商的小数点的确定就给中下水平的学生带来了困难,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商的小数点与原被除数的小数点不对齐或者商的小数点忘记点等问题。比如,13.8÷1.5=9.2,而结果却错误地写成92。

(三)其他问题。

在小数除法里,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以后,算式已经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余下的计算过程其实就是一些较简单的乘除法和减法,但是在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中,学生常常会因学习习惯、注意力等因素出现计算错误。

1.基本口算出错。

在学习小数除法时,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加减法、一位数乘一位数、几位数乘一位数都能口算,扎实的口算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小数除法,提高计算能力。但实际计算过程中,这些最基本的计算学生都会掉以轻心,时常出现错误。比如,熟悉的“二四得八”在计算中变成了“二四得六”,“3+3=6”,写下来却是“3+3=9”,还有就是减法中出现错误。

2.竖式计算过程中的余数比除数大。

“余数要比除数小”是学生在初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得出的结论。在除法计算相对熟练以后,小数除法里的这个法则在学生脑海里不再突出,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余数比除数大,却也接着再除。

3.“熟”能生“疏”。

五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数感,就如看见“125×8”能马上说出结果是“1000”。熟悉的数字加上以往的计算经验,也会牵出一些错误。比如,36.12÷6的正确计算结果是6.02,然而一部分学生过于疏忽,将计算结果写为6.2,这种错误比较多见。

二、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学生经常出现的计算问题,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一)培养估算意识,发挥估算运用价值。

加强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量”的估计;二是运算中的“估算”。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比如,在进行62.4÷2.6的计算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进行估算,得出估算结果,分析精确值应该在20左右,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计算后再组织学生将计算结果与之前的估算结果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是否出错。如果计算结果是2.4的话,就能马上知道结果出错了。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估算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较好的计算习惯。

(二)明确细节要求,体验数学严谨之美。

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的格式进行规范书写训练。具体操作是:在抄写数字前先把该数字读一读,再边读边写,最后对照看一看。在写中穿插读,能很好地预防书写的错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小数除法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一看”、“二划”、“三移”、“四点”的计算过程口诀。即,看清被除数和除数的数位;划去被除数和除数原有的小数点;移动被除数小数点;点出被除数新小数点的位置。其中“点”出新小数点的位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到“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同时也能起到提醒学生“点”对商的小数点的作用。

(三)留住错误样本,挖掘错误资源价值。

第3篇:小数点除法范文

运算法则

1. 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3.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 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5. 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6.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7.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8.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9.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的法则进行计算。

10.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11.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第4篇:小数点除法范文

一、突出主体,先行自学

先学后教不是不教,而是教的目的和方式有别于先前,重在学前引导、学中辅导、学后督导。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就如同汽车要上高速公路,若没有引桥和匝道,就上不去;如司机驾车没有路标,就可能走错路。教师要当好“引桥”“路标”,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

1.巧设提纲,为先学导航

“先学后教”的“学”不是学生盲目的自学,应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为了提升“先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应根据所教的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及思维特点,抓住知识点、突出重点“靠船下篙”,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学提纲”,为学生的先行自学、思考、交流明确方向。如 《精打细算――小数除以整数》 (北师大版四下)一课,其目标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理解、掌握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由此,依据教学目标拟定如下导学提纲:

(1)要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为什么用除法列式?这两道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不同在哪里?由此,你想说些什么?

(2)你想怎样算出“11.5÷5”?你是怎样理解书上的两个竖式的?

(3)你看懂了“12.96÷6”的计算过程吗?遇到什么困难?除到哪一位出现了问题?你想怎样解决?

(4)现在,你认为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教师通过提纲形式的导学,让学生在先学即预习的时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思路明确。经过这样有目标、系统性的导学,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为之后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提供了智力支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依据提纲,先行自学

“先学”,就是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结合具体的例子,通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互为补充等方式,解读数学文本,找出已知和未知,建立起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有哪些困惑和疑难,为有针对性地“后教”打下基础。其流程如下:

汇报展示: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明确教的内容。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

生1:我们小组想汇报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用除法列式”。我们的理由是:因为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所以用除法列式。这两道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不同的是它们的被除数都是小数。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2:我们小组有不同的意见!我们通过讨论、交流发现:“11.5÷5、12.96÷6”,这里的11.5与12.96表示总价;5与6表示瓶数(即数量);而11.5÷5、12.96÷6所得的商表示单价(即一瓶牛奶的价钱)。因为,单价(一瓶牛奶的价钱)=总价÷数量(瓶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生3:我们小组汇报第二个问题。我们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即11.5元=115角,115角÷5=23角,23角=2.3元。

生4: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如下式,我是这样想的:先用11除以5得2,2写在个位1的头上,再用1.5除以5得0.3,3写在5的头上。

师: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5:××同学(生4),竖式的余数15可以点上小数点吗?(该生说不清。)

生6: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4:这是规定的,因为小数加法中和的小数点要与加数的小数点对齐,所以,我认为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是学生知识点的“盲区”,也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们的相互交流中,为教师的后教找准了“切入”点。)

生7:我汇报第三个问题,即12.9÷6。(学生对照竖式说思考与困惑)当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时,我不知道怎么办,请大家帮助我。

(在余数的后面补“0”继续除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即“后教”的重点)

……

这样,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围绕“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对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算理等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由浅入深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二、立足疑惑,灵动点拨

先学后教的“教”不是系统讲授,而是灵动的“点拨”(即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与引导,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如前所述: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是本节课重点目标。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即经过努力,依然对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有障碍时,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比如,可以通过“元角分”和小数意义等知识的提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去认识知识(即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本质。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适时引领:

(1)在直观对比中感知。如,先引导学生把11.5元转化成115角再除,如左下竖式。再把所得的商23角及被除数115角化成以元为单位,如右下竖式。让学生初步直观感知“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原理。

(2)在数的组成中提升。学生就“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可结合数的组成(即小数的意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着竖式,说说计算思路。如先用整数部分的11除以5,得到商2,余数是1;再把小数部分的5落下来,和余数1合成1.5,这里的1.5表示15个0.1(或15个 ),15个0.1除以5,得到3个0.1,所以要把3写在十分位上,因此,11.5除以5得数是2.3。这样,通过教师适时、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以及生生间的互为补充,我认为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思路(即算理)会慢慢清晰起来。

再如,生7在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不知如何解决,需寻求帮助。此时,应发挥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如:

师:谁来帮助解决该问题?

生8: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的时候,可以在余数的末尾补“0”,然后继续除。因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我们的困惑是“3”是什么意思,而在“3”后补一个“0”变为30,那“30”又是何意呢?

在余数的后面补“0”继续除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当学生在知识难点处深感困惑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如:

师:同学们,这里的9是9个0.1,除以6得1个0.1,还余下3个0.1,不够6除,所以在“3”的后面添“0”,为“30”,30表示30个0.01,除以6得5个0.01(如右式)……

归纳小结:

师: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认为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生2: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从高位除起。

生3:当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的末尾补“0”,然后继续除。

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三、巧设练习,当堂训练――提升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例题教学的同时,应该精心设计练习、充分运用练习达到教学目标。如,本课时在完成新知学习后,可设计以下练习:

1.在下面竖式上点上商的小数点(想想有什么窍门)

2.练习套餐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一组或几组计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计算比拼:

93.2÷4= 75.15÷5= 25÷4=

(2)解决问题:

①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②小红买6个苹果共花去3.12元,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

(3)计算接力(拓展题):

35.2÷11= 7.79÷95=

练后反馈:

师:大家都做得差不多吧?下面我们一起校对一下。谁愿意把自己的作业拿到前面展示一下?同桌交换批改。

师:校对完后,看看自己的练习情况,你觉得哪几道题还存在疑问,在题号前面打上“√”,待会儿我们一起研究。

师:老师收集了大家的错例,主要集中在下面几道题目上(挑选其中典型错误进行展示)。谁来说说这道题怎样做?需要注意什么?(采用“生教生”的方式进行)

第5篇:小数点除法范文

关键词:计算教学;小数除以整数;“三要”;“三不”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但是,一直以来,计算教学却得不到师生的青睐,老师不喜欢执教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也难觅计算教学的踪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那么,如何才能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呢?下面就以“小数除以整数”为例谈谈自己对于计算教学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要意会,不可一弃了之

【教学片段1】

直接出示信息:“A商店11.5元5包,B商店12.9元6包,每包牛奶多少钱?”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是小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除法”(板书)。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节省时间,但仔细思考后,这样简单化的处理其实不妥,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引出课题,情境的作用是多元的。

1.在情境中体验计算的必要性

课的开始,借助创设的情景再现现实场景。教师将信息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去获取;问题也由教师直接给出,而不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了“算”而去“算”。

2.情境暗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有时创设的情境并非只为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采用元角分作为教学素材,借助计数单位元角的关系,学生可以自己探索算理,为算理算法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帮助学生理解。

二、探索算理,理要明,不可浅尝辄止

【教学片段2】

教学11.5除以5时。

生1:“我会算,小数点先不看,用11除以5得2余1,然后把5落下来,用15除以5等于3…”还未说完,学生抢着补充:“加上小数点。”

师:“为什么要加上小数点?”

生1:“如果不加小数点,23就太大了,如果小数点加在2前

面就算不出来了,只能在2和3之间加。”

生2:“加了小数点得2.3,我是验算的,2.3乘5正好等于11.5。”

生3:“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对,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现在,我们一起看看12.9除以6怎样算?”

以上教学片段,学生看似已经会算小数除以整数了,所以,教师就此打住了,但通过后续的练习发现,学生出错较多,至于错在了哪里?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学生更是一头雾水。有些学生还停留于模仿,并未真正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或许有了一些思考,但并未真正触及本质,此时的“会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会算。至此,已经不难发现问题的所在,算理不能浅尝辄止,教师必须有所作为。

1.找到基点,适时追问,寻找本源

小数除以整数,学生虽然未学,但大部分同学都能自觉运用竖式尝试计算,并且结果大都正确,主要有以下两种做法,并且第一种做法占大多数。

他们的方法是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简单迁移而来的,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并且这种迁移有正迁移也有负迁移,而这种负迁移为我们将问题引向深入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

【教学片段3】

师:“对于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疑问?”

生:“1.5除以5不够除呀?”

师:“对呀,不够除,你是怎么想的?”

生1:把1.5看成15,15除以5得3,所以1.5除以5得0.3。

生2:3×5等于15,所以0.3×5等于1.5。

生3:1.5代表1.5元,也就是15角,15角除以5得3角,也就是0.3元。

生4:…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位没加点的同学的做法,1.5不加小数点可以吗?

生:可以。我们可以把15想成15角,和1.5元是一样的。

师:第一个是先把1.5元想成15角,再用15角除以5,而第二种方法直接用15角除以5,哪种表示方法更简单呢?

生:第二种。

师:请问商当中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生1:因为被除数上有小数点。

生2:因为得到的是3角,要用元做单位的话,必须加小数点。

通过以上片段,我们看到教师在学生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观察,让他们在不同竖式的比较中形成冲突,产生思考,到底加不加小数点?为何可以加?为何也可以不加?此时,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迁移上,而是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思考,为学生选准了独立探索的切入点。而这个1.5为什么可以不用加小数点,正是解决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本源所在。学生在互相讨论中,实现了从对1.5元的理解过渡到对15角的理解,对商中的3的理解,也是由此而来,所以,3的前面要加小数点,不仅仅是因为被除数中有小数点。

2.数形结合,建立表象

【教学片段4】

师:刚才我们借助了元和角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其实,我们不借助元和角也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算,因为小数本身就有单位,什么单位?计数单位。

师:我们知道11.5是由11个1和5个十分之一组成的。

师:如果用1个小正方形代表1,想一想,11.5应该是什么

样的?

第6篇:小数点除法范文

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则前数是被除数,后数是除数。一个数“除”另一个数,则前数是除数,后数是被除数。

根据乘法表,两个整数可以用长除法(直式除法)笔算。 如果被除数有分数部分(或是小数点),计算时将小数点带下来就可以;如果除数有小数点,将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移位,直到除数没有小数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小数点除法范文

1.加强小数与整数的联系。由于小数与整数在计数形式、计算方法等许多方面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教材注意在已学的整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如通过具体例子,着重说明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除法基本一致,不同的主要是小数点的处理。讲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指出对小数同样适用。由于突出了小数和整数的联系,很多内容就不需要完全当作新知识讲,可以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中去,然后区分与整数不同的地方。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又使学生易于掌握小数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改进应用题的编排,加强解题方法的教学。本册教材在应用题方面,先复习已学过的两步应用题和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适当扩大应用题的范围,出现一般的三步应用题以及有相遇关系的行程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加强动手操作,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教材继续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测量、拆拼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大孝特征的深刻印象,清楚地理解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

同时,教材注意在操作过程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数学变换思想,使学生把有关的图形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促进新旧知识的转化,既可以帮助学生总结概括出计算公式,又可以发展空间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积累直观经验。

4.适当加强简易方程。简易方程属于代数知识。在小学数学中适当引入一些代数初步知识,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可以使一些整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主要是逆思考的)化难为易,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街接。下面就本册教材各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意图作一简要介绍。

一、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小数乘以整数和一个数乘以小数,积的近似值,连乘、乘加、乘减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小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小数乘以小数,教材都是先讲意义,再讲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时,先启发学生想怎样把小数乘法的计算转化成整数乘法,然后根据因数扩大倍数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过程,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帮助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学生在做整数乘法时已经形成积总是大于被乘数的印象。学过小数乘法后,发现乘积有时比被乘数反而小,有些学生会产生困惑。

为此,教材在本节的最后引导学生把例题中的积和被乘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积与被乘数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小数乘法的意义认识得更清楚。在小数乘法中,求积的近似值,是在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实例说明在小数乘法中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材中的练习题一般都注明得数要保留几位小数,但是也有些题目没有注明要求,而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是在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复习整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然后再进一步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是一样的。接着通过一道例题教学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乘加和乘减没有单设例题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类推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这部分教材的安排同小数加减法基本相同,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应用了哪条乘法运算定律,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此外,还要提醒学生,以后在做练习时能用简便运算的就要用简便运算。

(二)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小数除法的意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和简便计算。小数除法的意义是在整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是通过一组应用题,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也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然后,通过一道要求根据小数除法的意义写出小数除法计算式的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变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先通过例题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教学的重点。教材通过一道例题着重说明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关键问题,再通过一道例题讲解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的情况。最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两个例题总结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商的近似值的教学,由于前面已经教学过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值,在这个基础上,教材通过一道计算题,让学生自己想象商的近似值。然后再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取近似值的方法除了“四舍五入法”以外,还有“去尾法”和“进一法”。

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定用处。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又少,对后两种方法不作为共同要求,只在练习题中安排了星号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增加一点知识。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两道除法计算,使学生看到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等概念都是本册教材的选学内容。

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一)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和提高。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学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但没有用第一级和第二级运算来叙述,本节教材通过例题明确提出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了概括总结。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时,可以结合例题告诉学生,在计算混合运算式题时,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时虽然整个题目不能每一步都用简便计算,但是有的步骤能用简便计算的,要尽量用简便计算。在列综合算式时怎样使用中括号,本册教材是在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时引入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能力。学生在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应用题时,特别要注意括号的使用,如果有的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先分步列式,再改成列综合算式。

(二)应用题这一节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进一步扩展一般应用题的解题范围。后部分教学以反映两个物体运动为内容的相遇问题。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掌握两个物体同时运动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行程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答一道应用题总结整理出来的。通过这样的归纳、整理和总结,便于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时,可以按照教材提出的问题,依次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关于应用题的检验,教材在原有检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第二种方法(把得数当作已知数,一步步逆推,看得数是否符合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由于这种检验应用题的方法比较难,要给学生讲解一下,同时还应向学生强调,检验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一步,既使题中没有要求检验,自己也要先检验,再写答案。归一、归总的三步应用题是在归一、归总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先通过复习题复习已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归一题,然后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引出归一的三步应用题。之后,教材还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提出:如果把复习题的问题改变该怎样解答?使学生明确在两步题的基础上,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把它变成三步题,而且还可以通过变化问题的问法把原来的两步题改为三步题,以加深学生对两步题与三步题的联系的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完成数相比的应用题,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有必要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但是考虑到学生对这类问题接触不多,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进行讲解,并在例题和练习题的选取上注意选取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准备题,说明什么叫“相向而行”和“相遇”。然后再通过例题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四步计算的应用题,大纲中规定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但考虑到教学这些应用题不仅可以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应用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本册教材把这些应用题专门作为一段,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供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选学。

第8篇:小数点除法范文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类比活动中,提高迁移、类推和概括的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晨练情景图。运动员张扬计划四周跑224千米, 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 224 ÷4 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是怎样算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出示课本例1主题图。指导学生列出22.4÷4。

师:这道题与前面的除法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目是整数除法,这道题是小数除法。

师: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板书课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小数除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例1 ,独立思考并把自己意见与小组同学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时可围绕如下问题:教材中第一种解法,你有什么感觉?(太麻烦了)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自学后,小组交流。

3.尝试练习,深化理解

给竖式的结果直接点上小数点。

列竖式计算,请两名后进生到黑板前面板演,余者在练习本上做。25.2÷6 34.5-15

待前面学生计算后,让他们说一说计算过程。说不清楚时,让别的同学补充或纠正。学生结合上面题目重点说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师做总结性地小结。

4.归纳方法,上升经验

算一算,比一比,下面的两道题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2÷3 4.2÷3

师:你认为小数除以整数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后。 生: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及时反馈,形成能力

5.1 列竖式计算。(可选择其中两道题)

3.5÷5 32.5÷25 6.4.6÷19

5.2 下面两道题可选择其中一道题计算。(1)《新编童话集》共4本,售价26. 8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元?(2)一个玩具厂做18个毛绒兔需要64. 8元的材料。 做1个毛绒1兔需要多少元材料?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计算。做后自评互评。老师重点深人后进生桌前辅导并做面批面改。

评析: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除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除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节教学设计借鉴魏书生"评议六步教学法"。其基本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会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导入需要简洁,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关注学习内容,唤起已有学习经验,激发兴趣,引起思考。教者利用晨练为背景的情景图,提供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同时适时适宜渗透人文教育。教者导入课题过程中,没有过多的铺垫与暗示,简捷而明了。

(2)学习需要自学。魏书生"语文六步教学法" 的核心是"相信学生能自学"。小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始终是基础,是主导。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者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机会,自主探索学习空间,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独立看书自学,小组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自主获取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第9篇:小数点除法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088-01

一、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具体。一堂课的教学要求,订得明确具体,而又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2、方法运用恰当。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在学生具备“积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在乘法里,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保证新知教学

为了保证农村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好新知识,要努力改变教学中不分主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精心地安排和剪裁,抓住难点突出重点。

1、在各个教学上,保证新知教学

在安排这些教学环节时,要以新知为中心,如开始的复习内容要和新知密切相关,复习时间3-5分钟,最多不超过5分钟。这样一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学习新知,每堂课一般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知独立作业,使学生当堂掌握新知。

2、新授课突出重点和难点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 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 10以内的加法; 3个数连加(如7+3+4);计算法则 “凑10法”。上述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教学新知识时,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三、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能提高教学效率。主要讲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要先找出1-2名学生解答,用已有的知识又无法解答的问题,创设认识上的“冲突”,激发求知欲望。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先通过口算得到如下等式:6/3=2;60/30=2;600/300=2;6000/3000=2然后提问:这4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同,为什么除得的商都是2?这时,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新课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在新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设置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

如教学“小数除以小数”出示例题后,引导学生与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除数是小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除数转化为整数?去掉除数的小数点后,要使商不变,被除法应该怎样?在学生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结合新的例题再讨论: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整数除以整数,被除数又小于除数的除法怎么算?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探求新知,保持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

2、让学生参与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借助教材亲自去探究,主动地发现和认识新的知识。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先让学生分别写出1-12各个数的因数: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