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农业的意义范文

低碳农业的意义精选(九篇)

低碳农业的意义

第1篇:低碳农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高碳;农村

一、引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并且迅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提倡可持续发展,在保持现有水平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发展的形态。乡村是经济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大,经济迅速发展,引起农村内需扩大,生产生活资料需求增大,生产活动迅速增加,导致农村的碳排放迅速增加。为了减少农村的碳排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符合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增碳汇减碳排放,低碳经济在现代农村而言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解读

低碳乡村的概念是在欧洲1924年提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概念,是低碳发展模式在乡村地域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求保证现在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科学规划、监督实施,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在乡村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始终贯穿低碳节能、环保意识,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减排增汇,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乡村是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我们说的碳汇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海洋碳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将CO2和H2O在各种光能的作用下转变为氧气和糖分。人类的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就起到固碳效果,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即碳汇。森林是碳汇的主力军,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约25000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系统中的碳大约有1.15万亿吨,约占总碳汇量的46%。森林每生长一米生物量,可以吸收1.83吨CO2,碳汇功能很强大,所以森林碳汇是目前最为经济的碳汇手段。农田碳汇、耕地固碳也是是重要的碳汇方式。大气中的CO2被农作物转化为化合物固定下来,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被消耗,固定的碳又释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燃烧,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将CO2固定到土壤中,所以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海洋中95%的有机碳是溶解有机碳(DOC),而其中95%又是生物不能利用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目前世界大洋中RDOC的储碳量大约是6500亿吨,储碳周期约5000年,它们与大气CO2的碳量相当,其数量变动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现在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CO2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1/3左右。草原碳汇是另外一种重要的碳汇方式。依靠广袤的草原吸收大气中的CO2。

三、低碳农村的发展阶段

低碳农村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传统的农村到低碳农村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在《经济成册的阶段》和《政治与增长阶段》两本著作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所著,在以上两本著作中根据社会政治制度、人的心理因素、产业主导部门、生产技术及组织方式四个方面,将低碳农村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发展的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根据罗斯托的这个标准和方式,我们选取社会经济基础、基层低碳意识、能源结构、碳排放情况、单位产值碳排放为六个指标,从静态指标和发展趋势两方面入手,均将低碳农村分为六个阶段。

(一)静态指标方面

1.传统农村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较为落后;人们不知道低碳概念更没有低碳行为;完全使用生物质能源;碳排放极低;单位产值碳排放很低。

2.低碳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起步并且使得传统结构受到冲击;部分人知道低碳概念但是并没有低碳行为;能源结构仍然以生物能源为主,但是已经开始少量使用石化能源;碳排放很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也比较低。

3.减排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有些结构问题露出端倪;人们熟悉低碳概念但是低碳行为还是较少,人们没有自觉低碳意识;科技发展,能源结构多样化,但是仍以生物能源为主;碳排放逐渐增多,较高;单位产值碳排放较高。

4.低碳起飞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注意到结构问题严重;人们有了低碳意识,较多低碳行为;生物能源比重降低,石化能源逐渐增多变为主要能源,有少量的清洁能源出现;碳排放空前的高,达到峰值;单位产值碳排放极高。

5.低碳成熟阶段。本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优化;低碳行为不断普及,延伸到生活和生产领域;使用石化能源比例不断降低,清洁能源开始占主体地位;碳排放较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仍然较高。6.低碳农村阶段。这个阶段是低碳农村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成熟并且结构合理;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低碳行为普及到各个领域,低碳行为无处不在;完全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碳排放很低;单位产值碳排放较低。

(二)发展趋势方面

1.低碳农村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基层农民低碳意识没有变化;能源结构也没有变化;碳排放量增速非常缓慢;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变。

2.低碳认识阶段。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基层低碳意识有所增加;生物质能源减少并且石化能源增多;碳排放量增速缓慢;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变或者稍有提高。

3.减排实施阶段。本阶段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基层低碳意识提高,低碳行为增多;生物质能源减少并且能源出现多样化;碳排放量增速较高;单位产值碳排放提高。

4.低碳起飞阶段。本阶段经济增速最快;人们的低碳行为逐步增多,增速加快;生物质能源慢慢减少,其他能源比重慢慢增加;碳排放增速很快;单位产值碳排放提高。

5.低碳成熟阶段。经济基础增速减缓,结构较合理,趋于优化;基础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增速很快;生物质能源占主要,清洁能源出现,但比例较低;碳排放量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6.低碳农村阶段。本阶段经济增速减缓平稳,结构合理;基层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完全普及;生物质能源逐渐退出,清洁能源占主体地位;碳排放量连续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四、广东省低碳农村发展现状

(一)关键指标情况

从广东农业现代化历程可以看出,广东农业发展基本上走的是“石油农业”的路子,即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等石油制品来达到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的目的。农业生产消耗的农药、化肥、农业机械无不与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有关,据统计(如下表4所示):广东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0年1764万千瓦,到2010年的2253万千瓦,10年间增加27.7%,增至到2013年的2498万千瓦,13年间增加41.6%;农业用电量从2000年405亿千瓦时,到2010年的1044亿千瓦时,10年间增加157.7%,上升至2013年的1235亿千瓦时,13年间增加204.9%;化肥使用量从2000年611吨,到2010年的740万吨,10年间增加21.9%,增加至2013年的776万吨,13年增加27.1%;农药使用量从2000年的8.47万吨,到2010年10万吨,10年增加18.1%,增至2013年的11万吨,13年增加了29.9%。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预示着石油农业的所占比例增大。这条“石油农业”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间有机质循环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亟待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得分

根据郝华勇2014年在《我国省域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实证研究》一文中构建的评价体系,从乡村能源结构、乡村生产结构、乡村空间结构、乡村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经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得分是0.2879,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排在前6位的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广西、天津等在总得分分别是0.5654、0.4811、0.4693、0.4502、0.4156、0.4118,从总分方面看,广东低碳水平与这六座城市相差甚远。

(三)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动态评价得分

吴贤荣、张俊彪等于2014年采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进行动态测算,运用DEAPVersion2.1软件测算2000年、2005年、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从时间序列维度进一步剖析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将AMCPI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CH),得出的结论说明广东省的农业碳排放排名第15位,居于全国中等水平,综上所述,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的数据分析可以说明,广东省低碳农村发展正处于实施减排阶段,因此要分析优劣势和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向低碳起飞阶段迈进。

五、对广东发展低碳农村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指导,让农民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农村,与每个农民和农户密切相关。政府可以颁布一些法规政策、举办低碳经济讲座、加派宣传车加强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低碳经济,让农民更全面的了解低碳模式,让他们知道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是更经济环保、更安全健康、更时尚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农民逐渐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接受节能、环保的低碳消费观念,养成节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积极引导农民过低碳生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引进低碳生产技术实训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的、实现向可持续农业技术顺利过渡的途径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低碳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的各个方面,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的生产和使用。要用科技支撑低碳农业发展,把低碳科技引入到农业实践中,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速度。

(三)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适时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源农村能源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型能源,可以实现农村能源结构的优化、农村环境的美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适宜地区农村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能源技术。

(四)地方政府要有目的有步骤的规划,发挥低碳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地方政根据当地特色制定战略目标,根据当地特色形成可操作、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加强低碳示范区的建设,比如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可以根据各村的实际,有重点地发展优势示范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低碳实验区,引领和带动低碳农村的全面发展。

作者:顾群 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其国,赵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05).

[2]李友华,续姗姗.建设低碳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基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01).

[3]杨彬如,韦惠兰.关于低碳乡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J].甘肃金融,2013(09).

第2篇:低碳农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33-01

一、绪论

1.低碳农业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是与高投入低产出的“高碳”经济相反的一个概念,而低碳农业经济则是将低碳经济与农业相结合,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2.研究意义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带来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是转变现阶段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出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

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1.节能模式

从农业机械、养殖方式、耕作制度等方面入手,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改革落后的耕作方式、种植技术。推广生态、高效的畜禽养殖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与饲料的使用,推广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利用太阳能调节畜禽舍温度等措施。

2.节水模式

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大约站全国总用水量的68%,位居第一,其中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但灌溉水利用率也不高,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蒸发、渗漏等原因并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用管道输水、防渗渠道等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水的蒸发和渗漏。并且在各地推广了喷灌、滴管等节水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3.有害投入品减少、替代模式

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虽然能够促进农作物增产,但也存在着不可小觑的不良影响,会带来农产品的残毒,会造成土壤退化,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用农家肥代替化肥、用可降解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农用薄膜等方法都能有效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4.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秸秆还田、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秸秆氨化后喂养牲畜、桑树修建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等。

5.立体种养模式

充分利用阳光、土地、水资源等,拓展生物的生长空间,提高生产效益。如“稻-萍-鱼”种养结合,“鱼-桑-鸡”种养结合,“鸡-猪-鱼”种养结合等模式。

6、.“三品”基地模式

“三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建设“三品”基地,能够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能。

7.清洁能源模式

主要有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

8.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年来,观光休闲农业受到大众的喜爱,发展较快,主要有休闲农庄、农村天然景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产品市场、历史人文遗址等。

三、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

1.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适应现代农业的建设

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必将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那么调整农业结构是势在必行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是必然的,但很显然,只有低能耗、低排出、低污染、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能适应低碳农业经济的要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技术现代化,农业管理制度现代化,低碳农业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

2.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化肥、农药、农用薄膜使用过度的问题,污染土壤;农机废弃排放多,焚烧秸秆等问题,污染大气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污染环境,还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低碳农业,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取代当前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既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农业产量。

四、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举措

1.加强宣传,促进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识

目前,绝大数人并不了解低碳经济,对低碳农业经济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强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媒体手段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通过社区、单位等场所的黑板进行宣传,印发相关宣传资料进行宣传。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让低碳经济个低碳农业经济家喻户晓,让人们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自觉实施起来。

2.选择合适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切实施行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加以务实推进。绘制低碳经济模式运行的宣传图,让农民群众做到心中了然,能够根据宣传图切实施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对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实施进行适时的总结报告,表彰成果显著者,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3.抓重点,大力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要从多方面进行的,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要抓住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重点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将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低碳农业经济带来的益处,从而增加农民群众的热情。其次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比如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改善灌溉设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农机设备。

参考文献

[1]周玉新. 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 农业经济,2010,04:3-5.

[2]王守东,徐长江. 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刍议[J]. 商场现代化,2010,33:138-140.

第3篇:低碳农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农业 回归分析

一、引言

当今气候变暖的问题备受广泛关注,从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同时温室效应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又会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 。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倡导低碳农业,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转变。

低碳经济的推手必然是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除了可以解决各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之外,还可以为气候变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低碳农业是节约型农业,是效益型农业,它以最少的物质投入,节约各种资源来获得有益于社会的最大产出。本文将选取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二个因素――农药使用量和农用薄膜使用量,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它们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二、回归分析的过程

1.变量与模型的选取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且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所以CO2排放总量很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除了土壤释放碳以外,农药、农用薄膜等的大量使用也间接消耗了能源,成为农业生产的又一个重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源。虽然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面积,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可见化肥的使用量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农用薄膜的主要成分是氮和碳,并且薄膜无法降解,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农药和农用薄膜的使用可能影响低碳农业的发展,出于方便比较和数据可获得性等方面的考虑,本文将农药和农用薄膜当作因变量,农业生产值作为解释量,可以获得以下模型: ,其中,y为农业总产值(亿元),为农药使用量(吨), 为农用薄膜使用量(吨)。

2.数据的来源(见表1)

3.模型检验与结果

3.1初始模型计量与模型检验

检验:从经济意义方面检验参数估计量,农药使用量x1的系数为正值,说明农药使用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不考虑成本和价格等因素的情况下,农药使用量增加农业总产值也会相应的增加,符合经济意义检验,农用薄膜使用量 的系数为正,说明其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是符合经济意义的。

1.1多重共线性检验。从统计检验来看, ,方程拟合优度高,又因为F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所以总体显著性好,但是在显著水平 下,所有参数不都是显著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回归系数的t值所对应的P值都是小于0.05的,上表中 对应的P值为0.7544大于0.05,所以其不显著,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所以将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得到相应的相关系数矩阵表: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个模型进行修正,利用变量逐一剔除法得出下面的结果:

因为只有两个解释变量,所以先去掉第二个变量,得出第一个模型;接着去掉第一个变量,得出第二个模型,经过比较这两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而且总体和参数都显著,所以应该剔除第二个变量。

1.2异方差检验。采用White检验法来进行异方差检验,最后得出的结果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行对应的是 ,其对应的P值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 ,所以其存在异方差,下面用对数变化法进行修正,得出的结果如下:

,经过White检验修正过的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1.3自相关检验。首先用DW (德宾―沃森) 检验法进行检验,当显著性 时, , ,查表得到: ,

;由于 ,故可判断存在一阶正自相关。下面利用科克兰内- 奥卡特迭代法进行修正,利用AR(1)进行回归,此时回归方程为:

此时 ,所以不存在自相关。

表1

注: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0-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运用Eviews6.0对于上述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2.模型的预测与结果

根据最终模型进行预测分析,模拟结果如下:

由模拟结果可知,最终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满意,拟合程度较高,说明最终模型预测效果比较好;从方程看,也比较符合经济意义,农药的使用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农用薄膜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不大,从第一步显著性就剔除出去。

三、主要结论

根据最后的模型可知,农药的使用量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程度很大,农药是为农业服务的,它的使用过程对于土壤的结构,大气的环境都会产生副作用,并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要针对农药的使用量来制定相应的对策:

1.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在农村对于节能减排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进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种植业能源浪费严重,养殖业污染严重,农村生活污染治理难等。因此,必须调整能源结构,积极转变第一产业的生产方式,形成开源、替代、减排、增收,构建自给式、分布式、低碳化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开发农村生物能源,发展能源农业的新思维。

2.推广施肥新技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化肥的利用率

要推动农业节能减排工作,就必须注重化肥、农药以及农用薄膜的科学使用,减少不合理使用化肥的情况,合理利用土地,研发对二氧化碳气体吸收能力强的新型作物,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

3.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模式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施肥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沼气工程、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从而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实现农业循环。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模式,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等,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

[2]鹿永华,农业经济,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2008.11.

[3]肖文平,发展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中国林业,2010(1).

[4]朱宏文,清洁发展机制(CDM)及其在浙江的利用状况,当代经济,2009.

第4篇:低碳农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农村 建设的必要性

一、概述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出现深深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进入飞快发展时期。为了协调社会的发展,国家也正在加快脚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扩增,新农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为了适应发展潮流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还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到最低化。此外,倡导低碳经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

二、文献综述

1.低碳经济的理论含义。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全新经济理念它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低污染和低排放,它通过发展低碳能源系统,实现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最大化降低环境污染和气体的排放,实现社会经济的循环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经之路。

2.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一词,随后低碳经济开始慢慢发展。欧盟从20世纪80年代起深受失业问题的困扰。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欧盟各国领导决定全力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以此来缓解就业压力。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2009年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公开发表《2009年度欧洲就业报告》,并指出低碳经济有助于改善就业局面。这大大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是较早的低碳经济支持者,它于2007年7月提出低碳经济法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日本也于2008年7月制定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并把低碳经济作为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

3.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国外比中国更早发展低碳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效益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大多消耗初级能源,其主要能源是以煤炭为主,这大大增加了碳排放量。随着气候变化,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极端天气的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遭遇损失等。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国开始实施低碳经济。自2006年起,我国相继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这些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立法基础。2007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这些表明,中国开始逐渐发展低碳经济,以缓解气候和环境危机。虽然国内外都已经积极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低碳经济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本文主要以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为例,研究低碳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其发展途径。

三、低碳经济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

工业化的发展有效的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多。佳木斯位于我国的黑龙江省,属于资源大省,其工业发达,且能源消耗高的产业密集分布,佳木斯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经过长期的“三高”发展,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引起了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农村环境备受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为了有效缓解佳木斯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实施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并且有着特殊意义。本文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低碳经济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希望对其他新农村建设起借鉴意义, 它们分别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应对气候变化对佳木斯农业的威胁。纵观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多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佳木斯地区地处东北平原,适宜耕种,因此农业比较发达。但面对持续升高的气温,害虫也随之不断增多,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对佳木斯农业的威胁。

2.减少农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据权威数据统计,耕地所释放的温室气体远超过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农业正在走高能耗、高污染的道路,这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低碳经济若运用在新农村农业发展上,就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3.实现佳木斯农村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耕地数量和质量呈下滑趋势,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农业和工业的碳排放量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但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农业技术措施就降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佳木斯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佳木斯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佳木斯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有其必要性。下面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佳木斯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并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其发展途径,希望对其他农村建设地区起引导性作用。

1.加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宣传力度。低碳经济虽已提出很多年,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他们缺乏对低碳农业的了解,其理解层面尚浅。为了让佳木斯农村地区的人们尽快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相关政府必须起引领带头作用,加大农村地区的低碳宣传力度,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低碳经济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政府应当建立起一支宣传低碳经济队伍,利用各种方法,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农村宣传栏等方式来宣传低碳经济,让低碳经济渗入人心。只有这样,低碳经济才能进入农村地区,并使其促进佳木斯新农村的建设。

2.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在建设佳木斯新农村的时候,发展低碳经济还必须考虑提高农民收入的策略。农业的地位特殊,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是,低碳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其倡导理念和发展方向是无污染和高产出,并努力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清洁能源的产出。为了配合佳木斯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积极引进先进农业设备,形成农业产业链,发展循环农业,并平衡农业碳排放量,有效缓解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压力。其次,深入开发新能源,提高原有能源的利用率。第三,合理利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废弃物。因此,必须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合理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使农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3.倡导低碳农村社区。在佳木斯新农村建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体现在农业发展,而且在农村建设新房子时也应该提倡低碳化,鼓励农民使用可以节约能源和技术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资源。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合理安排沼气池的位置。同时,也应当关注整体的房屋结构,鼓励村民使用太阳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真正实现农村社区低碳化。

4.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低碳经济倡导的是低碳排放量。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时可以加大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力度。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并且含量极其丰富,它主要依托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能源,其燃烧时对环境污染小。此外,该生物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在佳木斯农村地区的排放量,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促进了新农村农业往低污染、低排放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社会、环境和农村经济的 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由于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改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项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有收获。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低碳农业,这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胜,陈小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_44.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

[3]李志国,李宗植.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66-71.

[4]郑志勇,王林,王德芳.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首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438-441.

第5篇:低碳农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场;财务管理;环保

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对地球资源的索取上。自二十世纪以后,环境问题受到众多国家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造成地球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行业企业开展节能减排运动已成必然趋势。但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如何扩大企业经营收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1、农场开展低碳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与目标

1.1意义。在低碳经济下,农场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并得到社会、消费者的认可,必然要做出关于低碳理念的相关措施。而过去阶段,我国大多数农场在经营生产中并没有贯彻落实低碳理念。由于农场领导对低碳理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使用及分配和其他财务管理工作和低碳理念存在一定出入,在农场决策中没有有效考虑环境因素。这就会导致农场难以开拓市场,难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而通过低碳财务管理,可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在农场产品成本过程中,以低碳理念视角来分析产品成本、利润以及其它方面的因素,制定最符合低碳经济需要的产品方案,从而提高农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健康稳定的发展。

1.2目标。低碳经济下,农场的最终价值的计量发生质的改变。过去阶段中,环境保护是作为农场生产经营的一种责任,但不具备强制性,同时也没有贯彻落实到农场产品生产及各环节经营过程中。这就导致环境保护责任只是通过外在视角来对农场财务管理产生一定影响,而并没有内化入财务管理工作中,这一阶段,农场最终价值和传统实际价值对等。近些年来,国家开始高度重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制定了很多相关法律法规来强制要求农场披露有关碳的各类信息,如产品碳足迹、碳资产等。这种情况下,高碳生产的企业必然会丧志大量市场,或被有关部门限制生产经营。所以,低碳经济下,农场的最终价值不仅体现在传统实际价值上,还应该加入农场的环境价值。当农场的积极贯彻低碳理念,积极运用低碳财务管理模式,并创造了一定的环境价值,那么该农场的最终价值会比传统实际价值高很多。而农场若是高碳生产,并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破坏,那么该农场的最终价值则需要用传统实际价值减去破坏的环境价值。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农场的最终价值则是农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传统实际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开展低碳财务管理工作,可有效提高农场的环境价值,从而促进农场最终价值的提高,并降低财务风险。

2、农场开展低碳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然不适用于当今低碳经济下的农场发展需求,低碳、节能、环境保护都是当今社会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旋律。而低碳标准的实行,对农场带来具大的影响。首先,农场为了实现低碳经营目标,必然会对传统经营、生产模式进行改革,而低碳经营生产会加大农场成产成本,使农场收益较低。其次,农场过去阶段某些高碳、高耗的产品会进行优化或直接停止生产,若这一部分产品是农场的主营产品的话,会造成农场巨大的损失。而农场若是不能适应这种变革,就会被市场淘汰。低碳经济下,农场财务工作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如何在低碳经济下使农场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来自于农场最终价值的提高。农场最终价值的提高需要农场融入低碳理念,实行减排降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三低产品”。而利益最大化则需要在低碳经营的基础之上,不断优化农场资金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收益。所以,才不工作人员需要全面的掌握低碳财务管理理念,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保护环境为工作原则,提高眼界,以低碳长期投入和农场未来规划为向导,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方式方法。

3、低碳经济下农场投融资导向

自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传统手工劳动被机械劳动所替代,并且到了二十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全球进入了“电气时代”。到了现如今二十一世纪,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和索取已经逐渐使自然环境的不再平衡,并且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对大气、臭氧以及水资源带来较为严重的破坏。如何抑制、解决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水污染等问题,还需要全人类共同思考和参与。低碳经济下,社会主张是生产生活中对环境的保护,降低生产耗能、减排,从而使地球环境不再受到破坏。企业生产要充分发挥资源的重复利用功能,并积极使用可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以此为导向开展农场投资活动,使农场不断迎合低碳经济下的社会需要。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出发:(1)合理利用生产资源,引入现代新兴环保类资源,并建立可再生资源系统,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农场的生产成本,并保障农场符合“三低标准”。(2)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投资开发力度,扩展农场的业务范围,摒弃高耗能、高排量、高投入的业务。并且,在项目的投资开发上,一定要注意迎合市场需要,如现代人民越来越喜欢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蔬菜,那么农场可以就这一方向出发,开发新项目。低碳经济下,金融业也必然会做出许多有关低碳理念的举措。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业会逐步出台各类低碳经济业务,帮助各行业企业开展低碳活动。而农场融资行为也必然受金融业碳经济改革的影响。一方面,金融业会降低农场融资行为中存在的社会环境风险纳入评价标准之中,会大力支持农场开展低碳以及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项目。这一现象,会为一些以绿色、环保为经营理念的农场带来一定发展机遇,减轻该类农场的融资难度。但一些高耗、高排、高投入的项目必然无法获得资金支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加大农场项目进程的监督力度,保证农场项目实际情况符合标准,并以社会环保责任的实现程度纳入到农场信誉范畴。

4、低碳经济下的农场财务信息披露

我国大多数农场现阶段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低碳财务管理模式,有些农场虽然以及提高了对低碳财务管理的重视,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只是单单对主营业务或某一生产环节进行低碳控制,这就导致低碳财务管理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而农场最终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只有保证农场持续的获得经营收益,才能促使农场稳定的发展下去。财务信息是农场决策层制定相关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其才财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农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在低碳经济下,农场的社会责任与环保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同样对农场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低碳财务管理下,需要把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碳的排量以及环境成本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同时,农场的碳资产和碳负债会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化而越来越凸显它的价值,农场想要合理调节碳资产、碳负债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就必须把它也纳入到财务报表中。低碳经济下,高耗能、高排量农场会逐渐较小生产排放,从而履行环保责任。而农场为了减小排量,一定会采取某种措施,从而造成该部分的成本支出。减排成本的支出会带来农场实际经营利润的降低,而农场为了准确核算出经营利润,需要把减排成本纳入到农场传统成本范围之中。综上所述,在全球低碳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场需要作出财务管理工作上的改革,才能有效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迎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履行社会赋予的相关责任。而做好财务工作,需要在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融入低碳理念,并以财务手段促进农场的转型。充分利用金融政策的优势,大力开发环保项目,并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使财务信息满足农村决策的需要,并促进农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翠萍,林忠.试论低碳经济下的农场财务管理[J].农场经济管理,2012(9)

[2]姚军,徐长征.低碳经济下农场财务管理工作探析[J].消费导刊,2016(6)

[3]韩勇.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改革的意义[J].中国经贸,2011(24)

第6篇:低碳农业的意义范文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呼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气候变暖问题,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人手,建立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发展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严格定义,国内普遍认同且被普遍采用的概念是: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演变。与此相关联,碳生产力、碳锁定、碳足迹、碳中和、碳税、碳源、碳汇等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术语也相伴而生。通过这些概念与术语,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碳生产力,简单地讲,就是指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够生产出的GDP或产品的实物量。在全球都在严格控制C0排放的大背景之下,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碳锁定最早是由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提出和使用的,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一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并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就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从根本上解除碳锁定。碳足迹,指的是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2007年12月,联合国开发署的《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对碳足迹的解释是:一个国家的碳足迹可以通过存量和流量进行衡量。国家碳足迹的深浅同过去和现在的能耗方式密切相关。尽管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但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碳中和是指计算出个人或者团体的CO,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投资建设节能环保新设施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抵消掉,以此达到环保目的。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提出,旨在通过节能环保、植树绿化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税也叫碳关税,是指根据化石燃料的碳含量征收的一种货物税,因而仅限于含碳燃料。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一直主张征收碳税,因为同传统的碳减排政策相比,碳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减排目标,还可为探索清洁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量和碳汇量就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碳量。所以,低碳经济也被称为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可见,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不仅意味着环保和节能减排,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因为低碳经济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每一个参与者都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谋划;低碳经济也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每一个国家都会在这场巨变中重新定位,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2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

由于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关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笔者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对低碳农业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作简要的述评,由此对低碳农业的基本内涵进行大致的界定。

2.1低碳农业的概念

吴一平等认为,“低碳农业就是以低消耗(能源、资源)、低污染(环境、产品)、低排放(废弃物、CO等温室气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实质是能源、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清洁生产问题,核心是能源、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张全国强调,“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而且进一步解释说,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许广月则从农业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农业的功能、农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方面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以提高碳汇能力和减弱碳源能力为突破口,统筹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低碳化设计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形态。

2.2低碳农业的特征

梁龙等认为,完整的低碳农业应该具有以下4个特征:①它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光热资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优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开放性系统;②它是一个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两高三低”的高技术集成系统;⑧它是一个从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到农业生产,再到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④它是安全型系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吴一平等则认为,以农业多功能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具有3个特征:①实现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统一。低碳农业必须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②完善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农业多功能性,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他部门的结合空前紧密,迅速形成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进而使得农业和其他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良性循环。③低碳农业的多目标性。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农业投入的高效化,使得现代低碳农业的整体收益较之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目标的需求。

2.3低碳农业的功能

李晓燕等认为,低碳农业具有多元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①农业生产功能。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等手段,既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化增添压力。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功能。②安全保障功能。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③气候调节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发展农业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秆等,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以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④生态涵养功能。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⑤农业金融功能。低碳农业具有其他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许广月则对传统农业过分注重经济功能的倾向进行了利弊分析,强调低碳农业应该统筹兼顾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3种功能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对低碳农业的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但就其实质来看,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是没有异议的:①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②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温室气体的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③低碳农业本质上是一种节约型、安全型、健康型、效益型经济。

3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障碍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一种绿色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对现有高碳农业模式的一种反思,它要求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的全过程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有限资源,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发展低碳农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优先选项,理应大力推广。但在现实中,和工业的转型升级相比,农业的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却面临着更多的障碍。

3.1思想观念的障碍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生事物,理论上的探讨仍然有限,实践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尽管理念先进,但却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首先,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讲,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是重中之重、头等大事,因为投资和项目是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保障。而农业往往投入多、收效慢,很少有领导去认真研究低碳农业的发展问题。其次,对广大农民来讲,大多数人由于经历、经验和知识所限,只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认为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离自己很遥远,没有积极性。其三,与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明显影响相比,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高碳产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因而对发展低碳农业重视不够。

3.2体制机制的障碍

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成功地解决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要发展低碳农业,这种体制就不适应:首先,分田到户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投资少、规模小,因而,能够看得到的短期利益是经营者优先考虑的目标,他们对保护生态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缺乏动力;其次,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规模化经营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不相容的,推广低碳农业难度较大;其三,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限制太多,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

3.3生产模式的障碍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化肥、农药使用的严重依赖和惯性思维,这种高碳化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首先,化肥、农药的长期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结果又导致新一轮种植时化肥、农药用量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农技人员缺乏,农户很少得到系统的技术指导,农民所购买的化肥、农药包装上说明又不够充分、恰当,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结构不合理、方法不科学,既增加了农业投入成本,又污染了环境;其三,国家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在增加,农业的低碳化发展仍有不小的阻力。

3.4技术标准的障碍

发展低碳农业,关键是要有新技术、新标准对农业的低碳化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投入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原因,支撑、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标准仍然比较缺乏。首先,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成熟对路、前景广阔的技术比较少,一些急需的技术出现空白,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其次,现有的、成熟的低碳技术,由于推广应用不到位,没有起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发展低碳农业的“不经济”,影响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三,相关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不完善,没有考虑到前后衔接的问题,比如,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常常政出多门、前后不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3.5人力资本的障碍

与一般农业相比,发展低碳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或者说经过培训、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力资本是发展低碳农业必须投入的前期成本之一。但在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劳动者的素质令人忧虑。首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弱妇孺”化倾向,根本没有能力发展低碳农业;其次,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国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较短,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速度较慢,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其三,农村的教育培训机构不健全,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机会都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影响低碳农业的发展。

4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低碳农业,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技术是关键,低碳农业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这3个方面密切相关。所以,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问题上,任何思路的设计、对策建议的提出,都要充分考虑到这3个主要因素,综合协调,汇聚共识,使低碳农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4.1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绩考核导向低碳农业

能不能顺利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而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推动。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核心问题,即如何才能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考核,把低碳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以考核机制的刚性转变保证低碳农业的发展。就目前来讲,政绩考核机制的转变,首先必须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4种偏好,即:GDP偏好,以实现经济的片面增长为核心;投资偏好,以盲目扩大投资为动力;外资偏好,以超国民待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外贸偏好,以不计成本的出口创汇为功劳,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注意力切实引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其次,要加大“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的生态保护、农民的培训教育等事关农业长远发展问题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农业、发展农业。

4.2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好的制度会促进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会遏制创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制度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制度构成了社会的保护和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以预见的期待,从而极大地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就发展低碳农业而言,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通过激励与约束手段的运用,达到鼓励低碳发展、限制高碳发展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引导农业低碳化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金融支持、生产补贴等各种措施,旗帜鲜明地对低碳发展予以鼓励和奖励。也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手段,对高碳农业征收生态补偿费用,加大高碳农业的成本,通过经济利益的反差,引导各经济主体自觉走向低碳发展。

4.3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低碳技术是其最重要的支撑。所以,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引进、吸收、消化等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跟踪低碳技术趋势,尽快完善我国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完善我国农业低碳技术体系,亟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农业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确保农业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制定促进农业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其三,要优先开发通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的低碳农业技术,比如种养殖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固碳减排技术、农村新能源技术等。

第7篇:低碳农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机构;低碳农业;环境责任;赤道原则;绿色信贷。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农业又是一个天然的“弱势产业”,容易受自然因素及市场风险的影响,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回报率低、投资期限较长及农业营利能力低等特点,其生产经营项目往往难以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需要金融扶持,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对农业生产、贸易进行政策性信贷支持。环境金融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调整产业发展上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学者的视域多集中在碳权交易、碳银行、环境保险和环境项目融资等方面,研究商业性金融如何发展环境金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鲜有学者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环境进行研究。本文试从低碳农业这一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切入点,探讨政策性金融机构环境责任的相关理论及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环境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理论溯源:政策性金融机构环境责任之理论梳理。

1。金融机构环境责任的概念。

环境责任最初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美国伦理学家乔治德勒提出:环境责任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努力,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提高企业的环境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使企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1]。国内外学者多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的环境责任,企业环境责任源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之一,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环境责任将越来越多被关注。结合环境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污染前采取措施防止、在生产中尽量减少污染或无污染、在污染发生后采取积极手段治理污染,达到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2]。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行业,在其环境责任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其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关注自身的运营风险,而在低碳经济与环境问题更多被提及的现代社会,环境风险越来越为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所关注。

企业的社会责任早已被国际社会提上议程,在全球兴起的环境责任运动中,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愈加被关注。就金融机构本身而言,把环境责任纳入其发展战略,不仅可以扩展其业务范围、扩大全球化视野、提高其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思维能力,更能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从传统的技术产品竞争转向理念与伦理竞争。目前学术界对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并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主要从金融机构环境责任的具体体现来厘定。从资金的最有效利用来看,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是指金融机构利用金融技能及专业金融知识配置资金,促使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环境道义上看,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是指金融机构在追求金融逐利性的同时,更多的考虑环境道义因素(如生态限制、社会环境和温室气体减排等)。

2。政策性金融机构环境责任概念厘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保护环境是全民的责任,是全社会的义务,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企业法人之一,也应该在环境保护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非营利性,它兼具政策性与金融性两大特征,属于专业性金融机构。环境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如果利用或治理不当,极其容易产生“公地悲剧”。对于准公共物品的利用,需要政府发挥社会公共职责,利用行政或经济手段对环境这一特殊公共物品进行宏观调控。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金融手段之一,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调控更加便捷。在当前治理环境污染、调节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是一个很前沿的命题,一般学者将环境与金融机构结合起来的研究多数放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环境金融等方面,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研究相对较少。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源于企业社会责任,其对自然资源及生态保护的环境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日常经营内部的环境保护责任,如减少纸张重复利用、防止采暖制冷设备过度使用和排放等;二是通过信贷业务对企业进行引导,支持或拒绝借贷,间接对信贷关系企业施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本文主要是探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外部环境责任,即通过信贷引导企业产业投向,减少企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因此,结合前述对金融机构环境责任阐释的内容,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定义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将环境保护理念、社会经济循环发展理念纳入金融活动中,在其经营活动中开发环境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企业“绿色投资”,通过政策性引导企业投融资,降低碳排放量,更好地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环境功能。

(1)谨慎审核,引导企业绿色投资。

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发起并出资建立,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而是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特定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法律限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某种特殊政策性融资活动,从而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稳定、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管理的金融机构。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一般功能,即补充性功能、选择性功能、引导性功能、服务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二是特有功能,即调节功能(包括经济调节和宏观调节),具体包括引导消费、区域协调、财富再分配等。在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气体排放日益严峻的当今世界,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环境的治理与引导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这是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兼容政策性与金融性为一体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具体来说,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企业服务环境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政府实施与环境相关的优惠政策经由政策性金融机构施行,政府的宏观调控多是间接实施,需要借助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一强有力的政策性银行进行经济产业结构上的调整与倾斜,支持环保产业与节能减排企业的发展,对其在环保减排项目上实施借贷上的优惠政策;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尽监管企业项目实施义务。

政策性金融机构根据谨慎审核调查要求,在对企业进行借贷的过程中收集相关的信息,如收集信贷企业执行或和违反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定和要求的信息,以此来实现对信贷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监督管理,银行要负责其在收集到污染或者环境损害信息之后,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停止对企业的信贷活动。

(2)分担环境风险,促进节能减排。

银行属于敏感行业,本身是风险管理预测“专家”。在面对低碳经济时代,银行最主要的是考虑碳密集型能源技术的投资对银行财务风险的影响。银行业通过董事会监督、严格执行程序、信息披露、支持清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等应对气候变化。为避免更大的环境风险和经济损失,国际企业更多会自觉减排温室气体,充分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对于环境风险的危害,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自律组织(UNEPFI)指出:

①金融具有逐利性,而融资环境状况的不良好将导致银行业盈利能力下降,银行业承担的环境风险最终危及其债务安全,无形中增加金融客户的债务风险;②环境作为准公共物品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实践表明,与环境有关的事件正在或者可能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影响;③面对环境变化,金融业可以通过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进行内部的管理创新,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金,甚至增加金融资本;④为了避免由环境变化造成的损失,金融业在考虑投资时倾向建立与环境相关的内部风险管理程序,评价与环境问题有关的风险;⑤股东、客户、员工乃至公众等金融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开始对金融企业提出环境方面的要求,甚至会直接质疑金融机构实施投资的具体原因及环境影响。在防范环境风险上,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排污权交易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如绿色抵押品、环境期货、天气衍生品与环境债券等)取得了一些成效。政策性金融在应对环境变化上,应通过政策性信贷引导企业投资环境建设领域,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慎贷或不贷;对企业信贷项目实施环境评估与监督,减少环境风险;加大对节能类项目的信贷支持,如加大对生物质能源工程、环保节能技术研发项目、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政策性金融产品的创新进程,丰富与完善政策性环境金融产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政策性金融借贷客户分类档案,对信誉好、环保效果佳的项目优先借贷,对无诚信、环保效益低的项目严格控制,防范信贷风险。

二、逻辑衔接:发展低碳农业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环境责任之耦合。

1。低碳农业的弱质性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持。

全球变暖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而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国际水体污染、臭氧层损耗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尽管也有学者对全球变暖存在怀疑,但世界各国政府都对全球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达成了共识,并已采取积极的措施降低全球气温上升速度。《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天津气候大会的谈判、坎昆大会两项决议的通过,表明各国政府都把目光转向低碳环保,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3]。农业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其减排尤为重要。低碳经济时代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碳排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4],走低碳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采用现代先进生产技术革新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固碳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作为新兴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农业与一般的新兴产业同样充满弱质性,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需要国家政策及金融的扶持。由于农业力量薄弱,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对其提供金融支持,结果必然影响其正常发展。为此,需要政府通过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方式,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面向低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对象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无法或难以从一般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低碳农业项目或发展低碳农业的中小企业;另一类是符合政府扶植与保护要求的低碳农业项目或中小型企业,主要是对温室气体减排符合国家发展低碳农业政策的对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的企业。对这类低碳项目或中小企业的扶植是贯彻国家低碳产业政策的重要环节。

2。支持低碳农业是创新政策性金融服务,实现“产融对接”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面对环境资源问题的积极应对[5],金融机构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更是责任重大。政策性金融是国家调控农村经济的有力手段,它不仅具有金融机构的银行职能,同时也具备财政调节的职能。农业政策性金融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服务,其作用途径主要是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农业发展政策方向,通过财政贴息,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供给,从而为农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的生产能力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支持低碳循环农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支持环保农资行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扶持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大力支持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促进节能减排;大力支持农业领域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资本是维持并不断促进低碳农业发展与增长所必须的金融基础,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可以为低碳经济与金融的“产融对接”发挥积极作用。

如前所述,环保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与贷款担保人,很难从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特别是那些非公有制的中小环保企业没有国家政府信用做保障更加不能从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发展低碳农业的主体多为分散的农户或资本实力不雄厚的中小企业,这类主体从银行获得贷款几率极低,因此通过政策性银行从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只要是符合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业环境生态改善的,应优先或尽可能满足其资金要求。低碳农业可以降低农业碳排放,改善环境与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项目具有公益性,因此与大型低碳农业环保项目相衔接的借贷需要政策性金融给予资金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组建或支持低碳农业融资担保机构,为农户或乡镇企业获得贷款解决先行条件;通过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建立多方参与的多元融资体系,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及创新金融服务手段,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融资平台,实现低碳农业与政策性金融的“产融对接”。

3。政策性银行在低碳农业发展中具有弥补市场缺陷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

低碳农业市场培育处于初期阶段,市场化的投融资竞争规则很有可能导致乡镇企业、农户不愿发展低碳农业。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在低碳农业领域的自由发挥很有可能使低碳农业技术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商业性金融倾向高回报率行业与地区,信贷往往不会投入农业领域。一方面,低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量大、回报率低、贷款期限较长以及存在高风险性,而商业性金融的资金来源于居民及企业储蓄,资金周转快、流动性大,难以有长期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低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低碳农业贷款多半是农户及乡镇小型企业,贷款额度小、利润率低,这与商业性金融以盈利为目的的运营目标相背离。低碳农业在农村地区发展,节能减排、固碳技术多为家庭生产方式进行,使其贷款具有小额性、分散性与急需性的特点,而商业性金融对借贷的审批与回报率评估等都不适应低碳农业发展的需求。

低碳农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市场化程度较低,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利于实现行业的区域发展目标、弥补体制缺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在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构造融资平台将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可以帮助政府开发亟待开发的资源与市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发挥区域政策性金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政府对市场的引导[6]。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每种金融体系都在影响与调整着国民经济发展方向。

每个国家对政策性金融的定位不一,但对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却是一致肯定的,即政策性金融的基本职能为服务政府发展本国经济,重点支持本国特定产业,实现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在低碳农业发展的初期,政策性金融作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限性,在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与商业银行互为补充[7]。

推广低碳农业模式,需要进行相关的低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农业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其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搭便车”和“外部性”等问题,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商业性金融更不愿意涉足。面对低碳农业融资的“真空地带”,政府应引导环保企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对环保产业中不易营利或营利甚微的行业进行政府补贴或银行贷款贴息。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贴息、低息或无息贷款,给予发展低碳农业项目的农户、环保企业以支持,引导整个社会的投资流向,从而调整产业结构。

三、法学维度思考:面向低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环境责任之措施。

1。环境责任法律化———保障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低碳农业良性发展的“白皮书”。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追逐利益,对股东负责的同时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它强调企业竞争与经营理念的转变,即要求企业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简称CSR报告)披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在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法规中,新修订的《公司法》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一条款被称为“利益相关者条款”。学者们普遍认为,该条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实现该项原则,更没有针对违背社会责任的法律制度[8]。现行并未有一部法律明确列举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环境责任实际上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从政策性金融机构履行环境责任的多层次方面看,强制性法律规范所要求金融机构承担的责任是最低层次的金融机构环境社会责任,只有当强制性法律规范得到完善并被严格执行,金融机构才有可能去承担更高层次上的环境社会责任。

如果政策性金融机构连最基本的强制性规范都无法遵守,那么更不可能让其承担更高位阶的社会责任。现在社会缺乏一种自觉遵守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意识,环境很容易被无承担意识的破坏者毁坏。我国现阶段环境法律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立法抽象,有原则而无具体行为模式,或者有行为模式无法律后果;行政处罚设计不合理,违法成本严重偏低;司法救济程序上不完善,使污染受害者难以实现其诉权等。

遵守环境法律特别是强制性法律规范,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基石。在我国现有的针对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环境责任义务的法律少之又少,有的规定仅仅停留在大框架、大范围的指导层面上,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和约束却不多见[9]。因此,必须完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责任方面的立法工作,使环境责任真正法律化,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环境责任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法治环境,也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创设一个更好的融资平台。

2。

赤道原则———政策性金融机构履行环境责任的行业基准政策性金融机构有责任在考虑低碳农业项目贷款时,参照相应的社会和环境标准,并确保这些标准在审批贷款的过程中得以履行。然而,政策性金融机构履行环境责任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行业标准,从理论上说,SA8000也适用于政策性金融机构这样的法人,但在实践中,获得SA8000认证的基本上都是生产性企业,没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而且,SA8000主要针对企业的劳工问题,而政策性金融机构面对的大量的社会责任问题是环境责任问题,因此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宜采用现成的SA8000,而应该制定一个专门的标准。

赤道原则的产生正是呼应了银行业亟需制定一个特殊的行业执行绿色信贷行业基准的要求。

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目前广泛运用于国际融资,是银行业的惯例之一。赤道原则原名为“格林威治原则”,由世界主要的金融机构,如荷兰银行、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等,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制定的,旨在成为判断、评估、衡量及管理企业融资项目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金融业参考标准。赤道原则是将企业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问题具体化、标准化,同时它也是自愿性原则,能促使赤道银行履行环境责任,加强对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慎性调查,减少企业融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赤道原则不是正规法律条文,并不需要强制遵守。金融机构宣布实行赤道原则就必须制定与该原则相一致的内部政策和程序,在业务范围内审慎审核及调查拟融资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只有在项目申请人提交能够证明该融资项目利于环境(如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或者企业提供证明其能对环境影响负责)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才能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赤道原则是银行业针对企业项目融资中社会与环境风险的指南。气候的变化促使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为减少环境风险而自愿成为“赤道银行”,赤道原则成功的成为了国际项目融资的新标准。

目前而言,我国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这说明国内银行对赤道原则的理论了解不够,理解不深,实践不足。政策性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可以实现环境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赤道原则不仅可以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使用国际通行的融资项目执行标准,有利于加快低碳项目审批和贷款安排,还可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风险评级,增加贷款的安全性。随着全球银行业环境责任运动的兴起及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出口信用机构)主动宣布或被动接受赤道原则。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需要支援国内建设,也涉足进出口贸易,特别在低碳农业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上,开发性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使用国际通行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评估标准和术语,不仅便于国内低碳农业农产品贸易商的融资,也简化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国外信用凭证交付银行的业务手续。

3。创新金融产品———政策性金融机构践行环境责任的主要路径。

成功的可持续金融产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转移环境风险和减少污染;二是保持一定的盈利激励,确立其在金融市场应有的地位。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企业法人,其信贷政策的好坏,对低碳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实施低碳农业的环保企业或农户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低碳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必然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反,如果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产生大量污染或温室气体的农业项目提供贷款,实际上就是间接污染。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与国家宏观政策的配合上比起其他的商业性银行有着先天的优势,国家倡导减少碳排放,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基础上,支持低碳农业,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为自身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工具按风险不同分为现金类(存款、贷款等)与衍生类(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认股权证、优先认股权和可转换债券)。针对低碳农业发展实际,有如下几种金融信贷方式与保障措施可供参考:(1)作为传统的金融产品,贷款是最直接的支农方式,可以创新贷款品种,发行短期政策性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增加政策性金融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2)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期货、基金等多种类型增加其来源渠道的同时,丰富农户的金融产品选择;(3)政策性金融机构创新投资担保金融产品,政府投资组建信用担保公司,对负债类金融产品进行担保,降低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提升低碳农业项目金融产品的资信度,帮助农户、乡镇企业从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发展低碳农业[10];(4)积极发挥金融市场社会中间层组织的作用,以社会中间层为依托,对低碳农业项目资金进行监督与管理。

此外,社会中间层组织应为农户、乡镇企业的低碳农业信贷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分析可能的风险与收益,并引导农户与企业发展环境类产品。在有关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方面,将环保企业及农户实施低碳农业项目的情况进行绿色审计,对实施好的低碳农业项目进行再贷款的优惠,对违反贷款用途或使用不当的低碳农业项目进行利率上的惩罚。

参考文献:

[1]石友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5):49-55。

[2]上海农业网.国外发展低碳农业的做法及其启示[EB/OL].http://www。shac。gov。cn/fwzx/nykj/kjdt/xjs/201011/t20101130_1285067。htm,2012-11-10。

[3]黄锡生,宋海鸥.论企业环境责任的立法完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3):120-123。

[4]丁毓良,武春友.生态农业产业化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24-29。

[5]徐本鑫.低碳经济下生态效率的困境与出路[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12-16。

[6]李巧莎.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D].保定:河北大学,2006。

[7]周纪昌.国外金融与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0):60-62。

[8]高利红.公司的环境责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4-16。

第8篇:低碳农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路径和方法;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0802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与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转变。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上升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常规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与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水污染和酸雨等带来的危害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 “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发展可能逐渐成为走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径,即摈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运用新技术和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的模式或低碳生活,促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那么如何实现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呢,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要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把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化;还要从整个体系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生产和消费中选择节能方法;此外大力开发可再生性能源也是重中之重,将低碳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像工业、农业、产业结构、城市,我们都要建成低碳的,逐步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1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O2排放当过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逐渐影响和威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时,人类也开始对当前的化石能源为主的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工业?首先,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影响人类环境,其次,因为现代工业文明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而化石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性的能源,它的储量已经非常有限,所以由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转变已是刻不容缓。但是,由于高碳工业的体系的庞大而稳固,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个过程势必是个步履艰难的过程。众所周知,要想发展低碳工业,必须发展低碳能源,建设新能源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此外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把提高能源的效率与调整能源的结构相结合也是很关键的,我们可以运用低碳减排技术,逐渐降低传统的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多依赖;提高现有的能源的整体效率,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还能推出低碳产品,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对一些高能耗的产业加大税收征收,出台一些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新政策,让低碳工业成为企业家有利可图的新兴工业,这样有利于大力发展低碳工业。

2低碳农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径

化石能源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尤其是化肥和农药,它们曾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上做出贡献。尽管如此,化肥农药这一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也不能被忽视,现在我们大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影响食品安全、化肥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产生大量CO2的排放。因此,现代农业对于这个“高碳农业”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所以要发展“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第一,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比如多用有机肥,或者作物残茬替代有机肥;采用农作物轮作,中耕轮作与深根作物,提高作物根系营养力。第二,将农作物的剩余能量充分利用,做好能量价值最大化。如运用先进技术(秸秆气化),把秸秆气化,让它在特殊条件下(高温、高压、厌氧)变成可燃性气体,或者化成乙醇燃料。第三,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尤其是在农村,这是一个有效路径。可以将畜牧养殖业中产生的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此类生物质能。

3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调整产业结构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现代服务业的能源消耗非常小,它属于低碳产业,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这一点欧美发达国家做的非常好,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研究显示,英国在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量消耗只增加了10%,这一现象很大一方面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分不开的。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知道现在好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如何出现更多的“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这一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这三个环节。

4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从低碳建筑入手,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建成我们的低碳城市。首先,在低碳建筑的设计阶段引入低碳理念,如选用保暖隔热的建材,运用技术建立起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还有要充分的利用太阳能,因为它无污染、可再生。另外,建材的选择上也要引入绿色环保的概念,提倡简约装修,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和节能灯。力保每个环节上都做到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众所周知,城市中温室气体源自交通工具的排放,所以建成低碳城市发展低碳交通是必不可少的。

5碳汇减碳:生物固碳,植树造林,扩大碳汇

“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即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等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遏制“碳源”,减少“碳源”的排放,更重要是应该在“碳汇”方面下功夫。研究表明: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每年森林植被的净碳吸收量约10-15亿吨,它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储存库和缓冲器。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除了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会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从循环经济到低碳经济,人类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中逐渐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需要各国都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模式,共同改善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优美、生态更和谐。

6节能减排:中国率先揭开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目前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众多,正在逐渐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发展,因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中国的高碳特征特别明显,从一方面来说,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承接着发达国家的转移的产业;另一方面,承接的这些产业都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不可避免的带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这些矛盾使得中国的经济高碳特征十分明显。同时,中国的煤炭消费量非常大,占全球的30%左右,而国内的能源消耗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这一状况带来的结果是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目前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在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的战略选择。我们知道,2006年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的提出推动了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节能减排工作,而节能的实质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际上,中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循环经济,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已经揭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尽管《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条款,使我国暂时还没有承担碳减排的责任,但是中国的CO2排放已经排名全球第二,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同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颁布,正是彰显出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决心。

除此之外,值得我国关注的是,国外低碳经济发展后,他们将一些高碳产业的项目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这些项目包括钢铁产业、化石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业等。因为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巨大,所以短期内将很难淘汰或搬走。而且搬走也会对中国的就业问题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说:“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在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由此看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市场的门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开低碳经济的帷幕,深刻认识节能减排的深远意义,处理好经济利益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正确认识经济利益与节能减排的辩证发展关系,坚定不移的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将维护中华名族的长远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鲍建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诸大建.哥本哈根会议与低碳经济革命[J].文汇报,2009,(11).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4]李阳丹,邢佰英.低碳经济:不可逆转的转型[J].中国证券报,2009,(10).

第9篇:低碳农业的意义范文

低碳经济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而生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则是重中之重。在粮食的主产地区和生物质能源丰富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则是一种非常可观的模式。在粮食产地可以建设将秸秆作为燃料的锅炉厂或者发电厂来代替其他的能源的消耗;在畜禽养殖场等地区可以建设沼气工程,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再者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发热等等,通过将低碳经济作为主导能源革命,大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推进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有助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

黑龙江省有全国最大的黑土地,水稻种植面积占了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21%。因此,发展农业产业中将低碳经济作为主导是非常有意义的。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研究新的微生物技术,可以优化农业产业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

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基础

1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

黑龙江省是我国能源大省。但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必然导致我省将会面对的资源缺乏。因此积碳经济是我省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我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冬季需要供暖,而现在大多数的供暖仍然是依靠煤炭。煤炭属于“高碳”能源,将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发展低碳经济,在城镇,采用集中供暖。在农村利用人畜粪便、秸秆等发酵,最后产生的沼气,进行供暖等其他少部分代替煤炭使用。节能减排效果将会非常显著。因此在黑龙江省非常适合发展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装置等技术。

2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企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现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发展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等建材。而这些“高碳”产业想要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低碳经济的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碳排放。因此虽然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大,但是潜力也大,拓展空间非常广阔。

发展低碳经济,是黑龙江省稳步前进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业发展较快;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对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已经启动,全面展开绿化龙江大地行动;各企业单位控制碳排放量。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黑龙江省低碳能源资源非常优越,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位居全国前列,水能、天然气等资源丰富,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现实基础。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1发展目标

1.1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国家绿色低碳基地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黑龙江省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驱使以企业为中心,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辅,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制造模式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和打造装备制造产业的新优势。为保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低碳装备制造基地而建设一批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装备控制数字化、制造工艺紧密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产品生产绿色化的低碳主力企业,将技术和经济的优势发挥到其最大化。将我省建设成为我国的绿色低碳基地,证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黑龙江省是能源大省。优化能源结构,依靠能源优势,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代替部分的不可再生资源。实现各能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改善能源结构。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

1.2推进黑龙江省低碳社会的建设

实施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先进的应用技术的推广和设施装备的加速升级,是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前进方向。降低生产生活中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工农业生产时的垃圾排放。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低碳社会的先进地区也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之一。

2发展模式选择

2.1转变经营模式:发展低碳农业

根据黑龙江省土地资源调查表明,全省土地总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其中,农业用地面积更是占为主体。黑龙江省更是占有全国11%的优质耕地,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均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在黑龙江省是必不可少的。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应该实施规模化经营,强化现代农业装备,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土壤的碳汇。其次,可以实施循环化经营。发展沼气工程,秸秆气化和稻壳发电工程的建设,将农林业的废弃物合理再利用。最后,也可以实施生态化经营。大力推广无公害低残留的农药,解决因为农药化肥等添加剂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将黑龙江省农林地区建设成为部级生态示范区。

2.2转变生产方式:发展低碳工业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又是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省份,黑龙江省必须发展低碳工业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工业一来是推行清洁生产。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培养一批零二氧化碳排放的企业。并且对超标排放和排放那个量较大的企业和工厂实行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核。合理建设绿化和工业区。高度重视影响环境的项目。再者可以推行低耗生产。以节能减排为基础,大力将企业的生产模式从传统型向低碳型转变。积极推广新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依靠东北的天然优势,我省还可以推行绿色生产来发展低碳工业。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将绿色生产与低碳经济将结合。建设有黑龙江省特色的低碳工业模式。

2.3转变生活理念:发展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