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农业模式范文

低碳农业模式精选(九篇)

低碳农业模式

第1篇:低碳农业模式范文

1休闲农业和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

低碳经济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推崇,是因为其具有许多好的发展理念,例如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等。它是经过无数的科学家通过技术、组织、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创新研究的结果,主要目的就是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共建全球绿色生态圈。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国家好的政策的支持,国家加大了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首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并积极引导人们群众,改掉以前的坏习惯,做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休闲农业是一项特殊的农业工程,想要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以传统的优秀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依托,做到两者产业的完美融合,才能实现休闲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必须优化产业布局,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同时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观光,在实现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达到了经济和环境的良好统一。

2低碳经济要求下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

(一)低碳原则是基础

休闲农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要坚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原则。这就要求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减少碳源的释放,就是说要减小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传统的农业发展在减少碳源方面做得好不够好,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就要求休闲农业园区要做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秸秆资源要进行清洁经营活动,不能再像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那样的就地焚烧。所以要积极探索,推广使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和农村使用沼气,这就可以极大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园区要充分发挥森林植被的固碳功能,让更多的植被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低碳环境的要求,这就需要园区内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让园区被更多的植被所覆盖,净化园区环境,创造一个绿色的旅游环境。

(二)实行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树立的是低碳发展的观念,所以就要实行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自然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利用和保护,环境就会慢慢恶化,休闲农业就会丧失的原有的物质基础,休闲农业也会因为自然资源的不足而产生恶性循环。所以休闲农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在休闲农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做好开发和保护的结构调整,只有科学的做好开发和保护的调整,才能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建立品牌特色、实现科学有序发展

品牌特色是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休闲农业在同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建立休闲农业的品牌优势非常重要,要想实现品牌性产业,首先应该分析当地的地域性、人文性、季节性、历史性特色,找到当地独特的文化产业特点,并将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加以包装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要做好旅游期间的配套服务工作,让游客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就能极大的产生品牌效应,长此以往就会建立品牌特色。另外要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做到定期优化完善,才能实现休闲农业的长久不衰。

3低碳经济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建立生态发展为前提下的资源节约型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建立在促进生态发展的前提之下,现代生态农业所倡导的是五中共生、能量多级循环、互利共生的理论原理,其主要实现了传统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的结合,同时利用本地区的地域优势,积极发展优势性生态产业,利用新兴的工程技术手段做好农业发展的规划和生产,最终实现生态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高产化、优势化的产业目标,实现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然而休闲农业的开发不是只是简单的照搬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是多个生态农业的整合性产业,其中包括农林牧渔等等方面,所以必须做到全力以赴,早日实现生态发展和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二)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共创绿色休闲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扮演者多重的角色,其既是一个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一个游客旅游观光的场所,所以实现农业和环境共同发展的目标十分困难。为了最大可能的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就不得不在园区内实施节能减排的活动。首先应该进行活动方案的规划和制定,这就得建立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之上。其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实施建筑节能。在休闲园区内,有很多满足游客旅游观光休闲的建筑群,其中有办公区、管理区、游客服务区等。这就要求园区在将进行这些区域建筑的建造和设计使用过程中,要以节能减排为基础,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对各建筑进行节能减排的设计,在以有限的资源为代价下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的实行节能减排,园区内还要鼓励农产品经营者积极使用沼气等新型能源,来为节能减排活动尽一份微薄之力。现阶段,我国在各种新型能源的发现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逐渐实现了绿色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这个发展模式让我们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未来绿色可再生能源必然会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传统的化石能源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休闲农业园区要积极利用新能源,例如使用绿色清洁能源为园区进行发电,从而满足园区内的日常用电需求。第二,要实行低碳交通。现有的交通工具中汽车数量最多,但是我们都知道汽车的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所以休闲园区内要积极发展步行或者自行车为主体的交通体系,在设计建设园区道路时要尽可能多的建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从而满足人们低碳交通下的出行要求。另外,园区内可以增设自行车租赁点,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到低碳交通活动中去,来减低汽车尾气对园区环境的污染。

(三)使用高新技术开展高效休闲农业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之所以被人们所淘汰,其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农产品品质。所以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利用高新农业技术为指导,来发展高效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在发展高效休闲产业过程中,要积极使用高新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产品从农田到顾客的餐桌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过程的加工,所以为了将农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休闲园区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所以就要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将生物技术和农业资源结合起来,建设更先进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时,要做到立体种植和养殖相结合,通过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能创造效益最大化。例如:在鱼塘旁边种植桑树、在农田周围种植柿子树或者桃树、在田间种植蔬菜或者鲜花等,这样就能增添田园的风光,让更多的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同时还能品尝到新鲜的农家美食,实现了旅游和美食的共享,让游客流连忘返。同时园区内还可以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大棚蔬菜的种植,要通过电脑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从而提升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发展低碳休闲农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家应加大对低碳体闲农业的扶持力度

为了更好的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应该建立一些相关的政策给予支持。首先国家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让更多的农民都能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去,其次,国家应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标准,建立特殊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机构,从而实现对休闲农业的科学监控和知识上的帮助。另一方面,国家应该投入资金,做好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补助,并要求全国各地方都能够在资金方面对低碳休闲农业个体户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在资金、信贷方面能够放宽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并向国内外公开招标,让更多的企业能加入到低碳休闲产业投资的开发建设中去。

(二)创建低碳文化引导低碳消费

第2篇:低碳农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 低碳农业 碳交易市场 外部性 政策建议

一、低碳农业是有机农业的发展

低碳农业,是指在保障社会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科技、政策、管理等措施节约资源、降低投入、减少排放、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与转化效率、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碳汇能力,实现生产全过程直接、间接排放温室气体最小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新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与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与清洁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低碳农业具有经济性、技术性与目标性三大特征。有机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绿色消费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高效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联系为主要发展方式,把高效农业与生态(有机)农业结合起来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

低碳农业注重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更注重生产过程的环境节约与保护;有机农业涉及食品安全的范畴,低碳农业则未涉及相关内容;有机农业在相关产品方面有一定的质量检验标准,低碳农业的低碳产品则无固定检验标准;有机农业相比于低碳农业更依赖政府的支持。其相同点主要在于都提及能源节约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农业生产的高效率,生产环节的某些具体做法类似,都需要较高的农业科技支持。从以上可以看出,低碳农业相比于有机农业其定义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政府在这其中干预更少,对科技发展水平的要求更贴近现实,在金融市场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社会福利水平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提高,在实际可操作方面低碳农业更强,因此低碳农业在现实中将获得更多的支持。

二、农业低碳化模式的机制构建

1、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低碳化的辩证关系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通过改变组织方式、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进而削弱农业自给性,加强商品性与市场性的发展过程。低碳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来发展低碳农业。以产业化形式来实现低碳化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有利于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在产业化中实现低碳化主要表现在: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稳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收益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促进,新的农业引致的需求将会促进地区经济部门升级换代;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地方吸纳人才,缓解甚至扭转我国基层空心化的局面;有利于改善地方财政状况,活跃当地经济。

另一方面,农业低碳化也需要农业产业化相配套。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提供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规模经济,才能大规模应用先进技术;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开拓出低碳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相对广阔的市场;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获得足够多的支持;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在减排方面取得更大成效,避免不必要的无谓损失。

因此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低碳化,农业低碳化也离不开农业产业化,二者辩证统一。只有在明晰二者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展低碳农业。

2、农业低碳化模式

低碳农业产业化要实现最快最好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方面因素的支持,而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在低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因素在不损害任何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还存在优化的可能,就还存在着帕累托改进。而这里的改进主要是指政府履行其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职能,用法律、政策、信息公布和引导的手段影响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假定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一个竞争性很强且不同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其参与者数量众多,每个参与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产品基本无差异,但进出市场是有门槛的,市场信息也是不完全的。该模式可概括为政府—要素—市场模式,即以生产者为市场主体,政府通过改善要素与市场条件来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并最终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结果的模式。政府—要素—市场模式比较直观地介绍了低碳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与要素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要素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均揭示他们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看待,但政府政策会影响着市场与要素的配置状况。

3、农业低碳化模式的构建要素

(1)低碳金融和碳税的内外联系。在该模式中,低碳金融是低碳农业产业化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行为主体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损失,即负外部性,个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另一方面给社会带来该行为主体享受不到的福利,即正外部性,个人边际收益低于社会边际收益。第一种情况会使社会总福利减少,第二种情况由于该行为主体得不到额外的补偿,所以其实际发生的行为低于社会所期望的行为,社会总福利也未实现最大化。在低碳经济中,有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排碳数量较多,为此使全球温室气体量过多,让全球人的福利状况变坏,但并未为之付出排碳的代价;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改良生产环节,使排碳量低于平均水平,为社会带来额外的福利,但社会并未因其减排而给出额外的补偿。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这一问题。庇古认为,通过征税和补贴来解决,科斯则认为可通过产权交易的方式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常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农业碳排放限额和征收碳税等办法把这些成本内部化,借此对农民的生产决策实施影响。通过征税,提高高碳产品价格,加重高碳生产者和高碳消费者的负担,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在保证物品质量高的情况下,迫使市场优势向低碳化生产和低碳消费转移。通过制定碳排放限额,鼓励农民以团体的形式加入碳交易,规范碳交易程序,依靠碳交易市场这个平台,使交易成本减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农业科技与经营人才的内外联系。低碳农业产业化具有高技术含量、专业性和集约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低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懂技术、善策划、会经营并熟悉本地情况的农业技术人才的加盟。而现实中,由于农业技术工作收入低、工作辛苦、生活质量不高、工作地点偏僻等原因,导致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的普及难度大,低碳经济难以发展。农业技术人才带来的不仅是低碳减排技术,更带来了经营理念、经济市场信息和社会关注的目光。唯有拥有较高的技术和众多的农业科技人才,企业才能在低碳经济产业化上跨出从理论到现实的重要一步。

(3)小城镇建设的内外联系。小城镇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城镇建设的问题,它还涉及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流动、资源集聚、经济产业布局、政治资源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小城镇建设化自然村为建制镇,促使人口集中与土地流转,避免了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分布分散的情况。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小城镇建设唯有资源集中才能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社会稳定。

(4)农村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低碳农业的产业化离不开农村合作组织的服务,通过这一组织可以有效保护农民和农业工人的利益,促进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现代农业是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业,小农经济不再是世界的主流,低碳农业产业化追逐的就是规模经济和更高的经济效益,单个生产者在市场中未免势单力薄,由农村合作组织来提供信息与服务,是必要的。

三、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1、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总体而言,当前衡阳农业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公司型农业企业的发展势头不错,但与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其大多农业产业化企业没有体现出低碳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农药喷洒与化肥施用不科学,基本上以经验为主;传统锄草等低碳农业方式逐渐被喷洒锄草剂取代;山塘、水库年久失修继而逐渐被灌溉取代;薄膜大量使用改变了植物的自然生长周期。总而言之,衡阳低碳农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2、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1)破除体制障碍以促进衡阳涉农学校规范有序发展。对现有农业技术学校和涉农专业进行规范,使其发展更为有序,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力资源进行综合,将地方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农技站和农经委的资源合五为一,使其在扶持低碳农业产业化方面技术力量更雄厚,科研水平更高。

(2)规划并逐步推进衡阳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各方主体长期投资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政府应该对全国农业资源、农业人口分布、地区农业技术水平、农业资源利用的条件和农业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普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资源与发展信息系统,进而推进小城镇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小城镇建设是衡阳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衡阳是一个农业与人口大市,小城镇建设涉及多边利益,唯有谨慎规划才能维护农业、农村的稳定。

(3)规范衡阳碳交易市场。衡阳当前需要对农业生产方式碳排量进行调研、规范与标准界定,根据农业资源所有与使用情况,在将来条件成熟时发放可交易的排碳许可证,依靠碳交易市场来调控农业碳排量水平,使采用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生产的农业生产者获得额外的补偿,使高碳生产者与消费者受到惩罚,以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设置低碳交易专项基金,吸纳社会资金,增加低碳农业投资,帮助低碳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扩张。

(4)加强对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引导。衡阳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制定低碳农业产业规划,对低碳农业产业化实现方向引导,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无谓损失;通过碳税实现价格调控,价格作为市场信息也会反馈给消费者;通过公布市场价格水平、其他地区低碳农业产业扩张水平、市场供给与需求价格预期,帮助生产者规避市场风险;对消费者在消费方向上实现全方位影响,教育、公益广告、标语、讲座、报纸、网络都是有效方式。

(注: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编号:CX1114)及衡阳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1B(F)03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琼瑶:低碳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 柳翠菊: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途径探析[J].中国产业经济,2010(7).

[3] 邓子基:低碳经济与公共财政[J].当代财经,2010(4).

[4]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7).

第3篇:低碳农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低碳;现代化农业;黑龙江

1低碳现代化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1)立体型。该模式的特点为多个生产系统利用其他生产系统的废弃物,充分实现对资源的高度利用,并可以减少外来因素干扰,以保证农业产出的质量以及安全。立体农业发展模式通常由养殖业和种植业共同参与。种植业生产的落叶、秸秆等可以进行初步简单加工,作为牲畜的饲料。牲畜排出的粪便进行加工转换可以用作渔业饵料,或者作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渔业需要定期清理鱼塘,鱼塘清理出来的淤泥也可以用来作为有机肥料,提供给种植业,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立体农业还可以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对已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达到最充分的利用,发展出农田间作套种、水产品分层混养、果蔬间作等一系列新型种养方式。

(2)循环型。任何生产活动都对资源有一定的要求。循环型农业的特点就是建立起一套使生产过程中的能量与物质良性循环的系统。该生态系统通常以高效与低耗为原则,将光、热、水、土壤等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提高,从而减少对燃料、化肥、饲料等的使用。在现能量多层转换的同时,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由于我国农村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生产规模有限,所以,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广泛适用于我国农村地区。

(3)高科技型。该种模式的特点为科技含量高,农产品附加值高,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旅游观光、教育培训、科学研发、深度加工等。发展该农业模式需要投资建立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出极具地方特色和科技含量的产业与产品。在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同时加大当地的科研投入,形成极具价值的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以教育机构为起点,培养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将人才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技术再进步与农业生产中。以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依托,生态农业为主题,在交通便利位置建立旅游观光基地,吸纳游客,扩大市场,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促使服务业蓬勃发展。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打造名牌产品,使其拥有独特的市场定位或者强大的竞争力。

(4)保护型。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部分地区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工作。对于这部分地区,首先要进行生态恢复,当其具备生产条件时,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盐碱化等对症下药。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多种手段,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环境承载力。一方面可以开拓农业生产空间;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影响原先的农业生产活动。

2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环境

21客观条件概况

(1)自然条件。黑龙江省介于东经121°11′-135°5′、北纬43°25′-53°33′。全省辖10个市、4个地区、69个县(市)。全省土地面积68亿亩,约占全国的48%,居全国第六位。其中耕地168亿亩。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大部分属中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特点。年均气温4℃~5℃,无霜期100~140天,≥10℃积温在1500℃~2600℃。

(2)社会条件。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多数仅为小学文化水平,一方面,农村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民受教育的意愿不强,教育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提供教育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高素质、高学历的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3)生产特点。农业装备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垦区现已装备266个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农业生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6%。科技贡献率接近现代农业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商品率接近现代农业标准。黑龙江垦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产品商品率达到了现代农业平均95%以上的商品率标准。

22现存问题

(1)农业财政投入不足。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大省,农业是重要经济支柱,但对农业财政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现代化、低碳化改造升级需要大量资金,财政投入不足使农业升级十分缓慢,无法达到预期要求。

(2)农业人才严重匮乏。2013年黑龙江省具有农学专业的高校80所,农学硕士学历510人,本科学历10225人,专科学历14359人,与巨大的行业需求相比,十分匮乏。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与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也导致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缓慢。

(3)信息化水平低下。缺乏合理的信息规划,对信息化在农业的应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能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应用网络,缺少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低碳经济和信息化必须紧密结合,信息化水平不够,低碳农业难以运行。

(4)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冲突,农民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优先经济效益、低碳经济驱动力较弱。以秸秆为例,我国秸秆回收利用率不足7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90%。秸秆回收主要方向为发电、还田、饲料、有机材料等,但在回收过程中都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的问题。秸秆还田每亩成本约为50元,占耕地收益的10%左右,农民不愿意额外支付费用,地方政府也很少出台相关制约措施或提供财政补贴,所以多数农民对秸秆处理方式还是就地燃烧。

3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发展模式。就黑龙江省而言,农业生产环境主要分为四种。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代表的山区、以三江平原为代表的平原耕作区、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的半干旱地区和以哈尔滨为代表的城市郊区。

(1)在平原区发展机械化农业模式。一方面对落后的、老旧的农机进行升级换代,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碳排放。对耕地进行整合,从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整个农业区的产出,使单位能源消耗和单位碳排放水平降低。另一方面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建立绿色能源体系。制定科学的检测方法,对范围内的所有耕地深度分析,针对当地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地质量,进行精确施肥,降低化肥使用比重,提高有机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2)在山区发展立体型现代化农业。黑龙江省的山区主要分布于牡丹江、伊春、黑河及大d安岭地区。该地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森林之一,对碳循环起重要作用。山区地形崎岖,传统农业产出极低,同时对生态环境有不可修复的破坏。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淡水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鼓励支持果树栽培、食用菌培植技术推广,积极发展林蛙、人参等特色产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在半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型现代化农业。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由于远离水系和地形地势因素,形成大面积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且时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使得该地区农产品产量相比其他地区偏低。针对此情况,需根据当地气象条件选择适合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作物。与此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灌溉。借鉴以色列等类似条件的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模式,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大力推广节水设施,扩大节水品种的种植面积。兴建科学的水利工程,减少输水过程中蒸发和渗漏导致的损耗。将工程、生物、科技、人力多种节水方式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4)在城市郊区发展观光型现代化农业。近年来,城市人口对农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黑龙江省面积广大,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十分适合在大中城市附近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以绿色、自然为主题,建设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生态旅游度假村、特色农村。以现代化农业为核心,打造一批名牌农业产品,同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形成完备的服务业体系。

第4篇:低碳农业模式范文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当下农业经济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一系列探索,并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引用相关科学技术、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等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这几个方面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铁.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3]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2010(05).

[4]朱涛.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与中部六省对比评价[J].市场研究,2012(10).

第5篇:低碳农业模式范文

太湖流域农业结构现状

农业产业结构

总体现状农业是苏锡常三市的传统产业,近年来呈现出逐步衰落的态势,在地区经济中比重较小。调查显示,农业产生的生产总值仅为区域GDP的1%~3%左右。2010年,太湖流域(特指苏锡常)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0.68亿元,第二产业为7999.12亿元,第三产业为5083.2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1∶60.04∶38.15。苏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8.86亿元,第二产业为4155.54亿元,第三产业为2436.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0∶62.00∶36.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太湖流域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5.23%。无锡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3.50亿元,第二产业为2546.07亿元,第三产业为1809.9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0∶57.60∶41.0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流域第一产业增加值的26.38%。常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8.32亿元,第二产业为1297.51亿元,第三产业为836.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10∶58.92∶37.98,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占流域第一产业增加值的28.39%(图1)。从农业产业结构来看,太湖流域苏锡常三市的种植业和渔业是支柱产业类型,其次为畜牧业、林业(表1)。具体三市均以传统种植、生态农业、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为主,其中常州利用溧阳和金坛等丘陵地带在经济果林、花卉苗木等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现状

(1)种植业。太湖流域农作物主要有粮食作物、油料、棉花、麻类、糖料、药材和蔬菜瓜果。根据资料统计,太湖流域共有农作物种植面积68.207万hm2,其中苏州27.242万hm2、无锡17.613万hm2、常州23.352万hm2,分别占流域种植总面积的39.94%、25.82%和34.24%。在农作物品种上,太湖流域共有粮食作物44.416万hm2,占种植总面积的65.12%,在三市的空间分布比重为36.57∶27.32∶36.11;油料作物4.976万hm2,占7.30%,三市空间分布比重为35.57∶16.40∶48.03;蔬菜瓜类14.813万hm2,占21.72%,三市空间分布比重为52.07∶27.37∶20.56;其余棉、麻、糖、药等作物种植面积占5.86%,主要分布在苏州和常州(表2)。

(2)林果业。太湖流域林果业主要有蚕桑、茶叶和梨、橘、桃、苹果、葡萄等多种水果。从产业产值上来看,太湖流域林果业虽然不是整个流域农业产业的主要支撑,但凭借流域优越的自然水土条件,林果业成就了太湖流域一批特色产品,如无锡水蜜桃、苏州丝绸、茶叶等。根据资料统计,太湖流域共造林14245hm2、四旁植树2395万株、育苗15795hm2,年末拥有各类桑园、茶园、果园面积分别为7104hm2、15326hm2、30270hm2;全年共收获蚕茧3530t、茶叶11012t、水果299915t。在空间分布上,桑园主要分布在苏州和常州,分别占流域桑园总面积的54.24%和40.92%;茶园主要分布在无锡和常州,分别占流域茶园总面积的37.34%和48.26%;果园分布较为均衡,三市均在30%左右(表3)。

(3)畜禽养殖业。畜禽养殖是太湖流域农业产业中相对重要的产业,“十一五”期间,太湖流域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9.29%。根据资料统计,太湖流域畜禽养殖年产值为87.25亿元,占流域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5%。全流域全年共出栏牛6100头、猪约290万头、羊约23万只、家禽约8698万只、兔约30万只,至年末尚存栏牛5.22万头、猪178.86万头、羊12.52万只、家禽2151.45万只、兔子6万只(表4)。

(4)水产养殖业。凭借太湖流域丰富的水资源,水产养殖是太湖流域农业的第二大支撑产业。根据资料统计,太湖流域共拥有淡水养殖面积14.393万hm2,年收获各类淡水产品53万t,会同少数海水产品共实现产值115亿元,占当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5.65%。在养殖品种上,整个流域淡水产品较为丰富,有青、草、鲢、鳊、鳜等多种淡水鱼和河蟹、青虾等甲壳类水产品,此外,“太湖三白”、“太湖珍珠”等水产品已成为整个流域的特色水产品。

气候变化对江苏农业产生的影响

根据江苏省气候变化中心1961—2007年全省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已成为客观事实。全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16~0.45℃。由北向南增加的幅度加大,苏北每10年上升0.16~0.39℃,苏中每10年上升0.19~0.45℃,苏南每10年上升0.21~0.43℃。按照二氧化碳当量计算,江苏省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82445.71万t,农业生产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约为43.9万t甲烷,折算为922.4万t二氧化碳当量;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排放温室气体总量为43.9万t甲烷,折算为921.5万t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全省稻田甲烷排放量为36.2万t,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为6.2万t,动物粪便管理系统甲烷排放量为1.5万t。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由于受温、光、水、气及其变化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呈不稳定变化趋势,冬季变暖将导致病虫害大暴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可能会给农业基础设施造成重大破坏。同时,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如春季气候变暖会导致湖泊蓝藻大规模暴发,影响生态系统平衡,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资料显示,太湖流域平均气温每升高1℃,农作物生育期缩短10~15d,导致产量降低。以水稻为例,双季稻区早稻平均减产约为16%~17%左右,晚稻减产平均14%~15%[4]。

太湖流域发展低碳农业对策分析

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方式,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高碳汇、高效率的农业。从理论而言,低碳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型、效益综合型和生态安全型农业,与其他农业发展实施相比,除具有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之外,还具有生态涵养功能、气候调节功能、农业碳汇功能。因此,在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地区应当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实现途径分析农业既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也是温室气体的吸收主体。农业如何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减少对气候的负面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对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3-6]。根据调研结果以及碳的源汇理论分析[1-3],江苏太湖流域低碳农业的实现途径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储备两大类途径,其中减少碳排放途径又可以分为直接减少碳排放和间接减少碳排放的2种途径,增加碳储备途径又可以分为直接增加碳储备和间接增加碳储备的2种途径;从微观上可以分为生态健康养殖途径、农用化学品替代途径、立体复合种养途径、农村清洁能源途径、废弃物循环利用途径、新型农作物育种途径、农田间歇灌溉与清洁栽培途径、节水节能途径、平衡施肥途径、提高反刍动物饲料利用率途径、污水生态净化循环利用途径、病虫害综合防治途径、植树造林生态屏障途径、草地保护性管理途径、加工与营销环节清洁生产途径、农业低碳消费途径等16种具体的实现途径。不同低碳农业模式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当量减排效果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省份,江苏省在低碳农业发展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在本省原有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和发展创新了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低碳养殖和低碳种植的低碳农业新模式,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成效。这些低碳农业模式主要包括: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农业面源污染物生态拦截模式、乡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模式、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种养复合生态循环模式、三品生产基地模式、环湖生态农业圈模式、农用化学品替代模式等(表5)。

太湖流域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强化低碳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源源不竭动力,也是江苏省低碳农业得以不断发展创新的原动力。一是要鼓励低碳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二是要加强低碳农业的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三是要加大低碳农业示范点的建设与规范;四是要开展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五是要加强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六是要加强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

(2)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研究和建立适合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和引导江苏省低碳农业的发展。一是要加快制定与低碳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二是要建立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碳汇机制;三是要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设立低碳农业建设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和财政贴息资金。

(3)加强低碳农业的金融支持。发展低碳农业需要本省各级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建立适宜本省低碳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大低碳农业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支持高碳农业的低碳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基本建设项目和种植养殖方式与耕作制度调整;二是要建立低碳农业的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因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形成的部分产量损失和经济投入;三是要通过投资、税收和价格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企业、农民积极投资低碳农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4)加强低碳农业的宣传培训。通过舆论宣传、技术引导、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广,逐步推进本省低碳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利用现代宣传舆论工具,广泛开展低碳农业知识宣传,大力宣传建设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开展低碳农业科技培训;三是要鼓励企业和农民尝试低碳农业措施,培育低碳农业建设示范企业、示范产业和示范村镇;四是要增强公众参与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

第6篇:低碳农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措施

1传统农业发展的局限性

1.1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污染是构成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由于我国农民群体在整体上接受的正式教育的机会有限,许多人在农业生产中都是凭借经验和靠天吃饭生存的。

1.2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般都不尽如人意,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这使得留守地的农民多是老弱病残,这些观念陈旧、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对应用新型农业技术具有很大的抵触心理,不愿意改变传统耕作的习惯。弃用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降低了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也无法保证稳定的农产品品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3农业产能无法释放的问题

在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由于国家对发展城市工业的客观需要,农业与工业之间长期处于“剪刀差”的位置。这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为此,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政府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主张,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

2低碳理念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低碳理念最早由英国提出。由于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碳排放相对数量的控制和减少。低碳理念是对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正面回应。实现低碳经济,要求出台政策措施,推动节能减排,做到经济发展的环境友好型。低碳经济是立足于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绿色环保的经济形式,它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新的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中,低碳经济的理念有助于应用农业新科技、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产创新意识以及有效控制与减少环境污染排放,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收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健康性以及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3.1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从长远看,高投入、高污染和低效率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参照低碳理念,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农民群众农业科技的培训和指导,更新低碳理念,优化人力资源。通过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科技农业等方式,应用农业新科技,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稳定收入。

3.2加强低碳经济宣传和管理的力度

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对低碳经济的认知还很不到位。为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要培养一大批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农业致富的带头人,通过他们扩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当地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低碳生产的管控力度,把低碳生产推广、落实到位,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

3.3大力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促进低碳环保成本的内在化

发展低碳农业,就需要对低碳成本予以实际核算和内置化。发展低碳农业绝不能停留在喊口号上,必须出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措施,规范农业生产,做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环境成本不能只是一种政府公共产品,而应以低碳环保税等形式成本内在化,约束破坏环境行为。3.4加强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发展低碳农业,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要以调查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出台制度化法律化的体系文件,以确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可靠机制体制保证。

结束语

低碳理念的普及必然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吹响新的号角。我们一定要发展低碳农业为依归,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性,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参考文献:

[1]丁学江.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25):101-102+105.

第7篇:低碳农业模式范文

工业化农业阶段,表现出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特征,属“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型“高碳农业”。它在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多种负面效应:恶化生态环境,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过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结,降低土壤肥力;大量使用农药,导致自然物种和天敌减少;污染生产源头,降低农产品质量。它导致农业难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农业”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质、高效益”等“三低、两高”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合理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建立清洁能源结构和实施清洁生产,并促进能源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显然,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具备“持续生产、安全保障、品质优良、调节气候、生态涵养”等多元功能。

一是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模式。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向可持续发展轨道。二是保障产品安全。通过减少化肥、农药、化石能源的使用,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而且还有效保障粮食和农业安全。三是调节全球气候。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减少和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体现低碳农业改善全球气候条件的核心功能。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耕地“固碳率”,可大幅度抵消掉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四是涵养农业生态。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湿地有很强的“固碳”功能,并且能净化水源,减少污染,其本身还是美好的生态景观。尤其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五是发展农业金融。这是指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低碳农业具有极大的碳交易市场潜力。

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南美一些国家,多年来采取改革作物耕作制度、采用保护性耕种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农地扩大造林,促进“碳源”保存于生长的植物体中,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投入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量。西方发达国家改进和采用新农艺和生物技术,在增加农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幅度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

第8篇:低碳农业模式范文

1.1 受资金投入力度和使用情况的影响,农业的基础设施一直处于很薄弱的状态

水利设施落后、老化等问题是我国现在很多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些地区本身的基础设计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这和我国的水利投资建设资金更多的是投入到了大型水利工程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相关部门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资金的利用也较为分散,形不成良好的作用。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资金的投入量和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工作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这一因素也成为限制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1.2 农业生产方式在某方面还保持着传统的方式

现在,我国的农业科技一直发展不错,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对污染土壤资源的化肥、农药等的依赖性还是没有减轻,依旧和之前一样严重,这成为引起农村污染的重要因素,会出现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同样是加剧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方面。

1.3 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重重

现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农业大规模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旧坚持的是以农户小农生产为主的最基本生态生产单位,这样的模式适应性并不高,尤其是和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之间矛盾很严重。举例说明,在一部分农村地区开展低碳农业生产的生产户数量是极少的,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户还在坚持着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这就给碳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化实现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对土壤、空气和水源等的污染没有任何减少,阻碍着低碳农业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增加了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开展成本。

1.4 无论是科学技术水平还是自主创新能力都有自身的漏洞

当今社会,能够起到提升低碳农业实现率以及发展农业新技术目的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但是由于我国农业技术现在依旧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这对于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促进性因素,反而是一种很大的限制,我们对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有很大的欠缺,并且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农业科研人员不足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科学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另外,先进技术的缺乏也是阻碍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的重要因素。比如,农村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常见的模式是以农户为单位的规模非常小的家庭生产生活,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的发展并不完善,沼气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受到限制。

2 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

2.1 重视并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重视并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具体指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不断地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其次,大力的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的方式支持或者是引导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不断地投入进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并对现有的先进技术进行整合,尽可能地减少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不断地构建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农民去大范围地尝试运用先进农业技术,增加先进技术在低碳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于新型农机技术,我们必须加大对其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民持续性地学习新技术,或者是通过免费开展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的方式,帮助农民对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有全面的了解,最终促使低碳农机能成功地被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另外,还要注重生产户安全意识的增强,如此,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2.2 逐步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由于我国的人口总数多,所以耕地面积总量大的我国在人均耕地面积上并不占优势,人和土地之间的矛盾非常严重,而且还伴随着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的问题,这些因素也成为我们全面推广农业固碳技术、降低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使用的必要条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降低资源消耗率的循环模式类型,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业废物再利用。在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毫无头绪地随意发展,应该将实际发展现状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的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水资源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全面做好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在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西方国家要比我们更为完善,发展也更加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这对之前传统型的种地之前必须耕地的现状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保护土壤耕地面积的目标。

2.3 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现状,可以尝试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现在的农业已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备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伴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农村越来越受城市人的青睐,备受城市生活压力的人们面对农业文化发展越来越好的农村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向往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着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农村尝试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是因为这同样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另外,还能有效地缓解农村的劳动力就业压力,逐步地形成品牌经济,逐步出现良好的品牌效应。我们要将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和发展的基础性内容,相关人员要在现有力度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地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最终形成理想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不能人云亦云,随意性太大,要对农村当地原本的自然景色加大保护力度,然后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地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力度,成功地找到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其实就是农产品,同时还要注重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的全面发展,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和旅游业的全面结合,最终达到带动低碳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

第9篇:低碳农业模式范文

1低碳农业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模式[3-5]。低碳经济形式上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通过产业部门的协作努力,最大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温室气体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现代工业化农业阶段,而以能源、机械、化肥、农药等投入要素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得以减少,进而发挥农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以此实现现代农业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的转型。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效益的技术,即:通过提高农业的碳汇能力和减弱农业的碳源能力,实现农业源温室气体净排放不断减少的目标。发展低碳农业除了秉承低碳经济的内涵之外,要突出资源高效利用、绿色产品开发、发展生态经济,还要突出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固碳减排,其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同时降低农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6-8]。低碳农业即生物多样性农业[9-10],是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新型农业[11-12],是一种全新的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现代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13]。它不仅提倡少施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更注重农业生产整体过程中能耗的减少和低碳的排放。

低碳农业是相对于当前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现代工业化农业而提出的新型农业[14]。现代工业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膜农具的随意废弃,机械运作的大量排放,无一不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为。低碳农业旨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开发并使用生物农药,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化肥的施用,进行高效绿色的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型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节能减排,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低碳农业系统可以抵消约80%的因农业过程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而不再使用这些化肥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15]。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匮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6]。

2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哥本哈根协议》,世界各国陆续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或通报了2020年的减排目标。其中挪威承诺的减排幅度最大,目标是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30%~40%;美国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日本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10%~20%;俄罗斯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25%;中国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将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减少40%~45%;印度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20%~25%[17]。为实现这些目标,各国不仅在工业上做出了重大改革和调整,而且对农业也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和关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新近指出,对地球大气最近250多年观察表明,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3个方面,而且农业过程占总排放量的1/3左右,其中约25%为CO2[18]。

农业是处于环境与发展冲突最前沿的一个基础产业[19],它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本身也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20]。对此,世界各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开展的自适应农业模式,不但可以减少农业投入和生产成本,提高农用地生产力,还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1];美国和加拿大倡导的固碳农业,不仅可固定大气中的CO2和CH4,减少土壤碳的投入,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生产力[22-23];以奶业闻名于世的新西兰,采用家庭式季节性有机放牧模式,机械和能源投入相对较少,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高效低碳,使其奶制品出口达90%,奶产业跻身于世界前列[24];南美诸如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国,广泛建立种植园,生产木材,以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同时也减轻因造纸等行业对热带雨林的破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5];以色列是世界上水和耕地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但其采用先进的理念、管理和技术,开展节水农业和精致农业,不仅自给自足,其农产品还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典范[26];墨西哥低碳农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生物燃料的利用是农业部门对低碳的最大贡献[27]。之外,还有研究表明,与农业相关的减排,主要来自于反刍动物CH4排放量的减少,其次为水稻(Ory-zasativa)的CH4排放和化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更有学者[28-30]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技术经济问题,还是制度与体制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未来能源需求的膨胀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31]。我国不仅是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各类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也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占有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的国家。现代农业的高投入、高能耗,虽然可大幅提高产量,但代价沉重,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四大危机”:环境污染危害、农产品残毒危害、受能源制约的危害、农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据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统计数据显示[32],“我国每年生产农用化学品、化学种植业、化学畜禽水产养殖业折合消耗标准煤1.4亿t,相当于排放CO212.54亿t,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4.32%。”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通过继续推广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和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和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加强对动物粪便、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加大沼气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CH4排放增长速度;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力争实现碳汇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0.5亿tCO2”的农业温室气体控制目标[33]。据此目标,开展了以“节能减排,恢复生态”为核心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资源能源节约替代、集约复合种养、生态旅游、高效减灾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多种低碳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免耕、节水、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新型农作物育种等技术措施的推进,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增加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和比较效益,应对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34]。#p#分页标题#e#

3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碳

草业科学是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草业是农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涵盖了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生产的草地农业的生态与生产的全过程的理论和技术,是大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35]。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分布最广的生态类型,是农业自然自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量流通与物质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36-37]。草地拥有强大的碳汇功能,草地对土壤碳汇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土壤碳库和植被碳库来实现。草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并将其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植被和土壤中,对于固碳减排,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贡献[38]。因此,发展低碳农业不能忽视草地生态系统中碳的作用。据德国全球变化咨询委员会(WBGU)估计[39],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有46%在森林中,23%在热带和温带草原中。世界永久性草地面积为24亿hm2,约为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5[40],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41]。根据IPCC[42]的报告,草地固碳量为1.3t•hm-2•a-1,以此推算,我国草地每年可固碳约5.2亿t,折合CO219亿t,可抵消我国全年CO2排放总量的30%[43]。草地碳汇不仅功能强,而且还拥有自己的特色。据Post等[44]对全球草原生态系统碳储量所做的估算,平均碳储量约为569.6Pg,其中植被层为72.9Pg,土壤层为496.6Pg。Ni[45]应用碳密度法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对我国草原碳储量进行了估算,数据显示,我国草原总碳储量为44.09Pg,其中植被层为3.06Pg,土壤层为41.03Pg,即地下部分的碳储量远大于地上部分,说明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不同,没有固定而明显的地上碳库,所固定的碳绝大部分贮存于地下土壤中[46-47]。这就意味着,当遭遇火灾等大规模毁灭性灾害时,草原生态系统释放到大气中的碳仅为其固定的碳的很少一部分,远小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这是草原生态系统碳汇的一大特色,也是草地生态系统实现固碳减排的一大优势。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主要包括碳素的输入,地上、地下生物量中的碳固定,土壤中有机碳的贮存,土壤呼吸作用(包括土壤微生物呼吸、活根系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等生态过程)中碳的排放等环节。此过程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极大影响。在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将首先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其中降水和温度季节配置方式的潜在变化对草地生物学过程(如植物生产力、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的影响比各气候要素总量的变化更加重大。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草地碳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为碳素输入主要途径的初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量的大小及其季节配置。因此,温度和降水量,尤其是其季节配置方式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草地初级生产力的规模和碳素输入量的水平。温度和降水量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又会对草地土壤中碳素的贮量产生重大影响,这对于整个碳循环而言尤为重要[48]。

气候变暖增加草地土壤水分蒸发,促进植物蒸腾作用[49-50],加剧草地退化,由此产生的水分胁迫降低植被的固碳能力,从而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51]。降水增加则改善土壤的水分供给条件,增强光合速率,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固碳量。人类活动如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火烧等对草地碳循环过程有明显的影响。草地开垦主要导致土壤中有机碳的大量损失。研究表明[52-53],草地开垦为农田后会损失掉土壤中碳素总量的30%~50%,大量损失发生在开垦后的最初几年,20年后趋于稳定。放牧是最常见的草地利用形式,也是人类对草地施加的最为广泛的干预方法。过度放牧是天然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地退化导致生产力下降和土壤有机碳减少;过度放牧可促进草地土壤的呼吸作用,从而加速碳素由土壤向大气中的释放。就全世界草地而言,在过度放牧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中仅有20%~50%能够以凋落物和粪便的形式归还土壤[54]。降低牧压、退牧还草、草原围栏、禁牧休牧轮牧等保护性管理措施能有效遏制草地退化,逐步提高草地固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