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精选(九篇)

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

第1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显著区别。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矢量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容易理解,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公式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往往束手无策,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失去了信心。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最突出的就是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时三角函数的问题。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不甚明白,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转变,衔接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转变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2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析法;解题

中学物理中,寻找计算题的算法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即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方法不是只适用于某一种类型计算问题的方法,而是广泛适用于初中、高中各类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它们不仅在中学物理中有很广泛的适用意义,而且在其他一些学科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掌握这两种基本方法,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切实地掌握这两种方法,既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顺利学习物理课程的必须。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借助一个例子对分析法和相关的公式选择规则作深一步的讨论。

众所周知,用分析法寻找计算题的解法时,总是要由题述的待求量(简称为初始待求量)开始进行思考,首先考虑怎样去求这个待求量(设为x)。为此需要从众多相关的公式中选出某一个公式,并对这个公式进行某种运算,得出x的表达式。在这个表达式中,除了包含一些已知量之外,还会有新的未知量(称为新生待求量,记为y)出现,这时为了求初始待求量就必先求出新生的待求量,于是求初始待求量(x)的问题就转变为求新生待求量(y)的问题。当上述的第一步骤完成之后,接着思考怎样求新生待求量(y),这时又要选用另一个公式,经运算后得出y的表达式,把求y的问题转变为求本步骤的新生待求量(z)的问题。当这种过程继续进行到某个新生待求量的表达式等号右边全部是已知量时,初始待求量的算法就被确定下来,寻求算法的思考过程即告完成。运用分析法时,人们总是从怎样求问题的初始待求量入手进行思考,把求初始待求量的问题递次的转变为求新生待求量的问题,直到最后的一个新生待求量能由已知量直接求出为止。

例题:一个探空气球的质量为200克,另有50克的重物系于气球上,气球以10米/秒的速度上升,当升高到400米时,重物从气球上掉下。问当重物落地时,气球距地面多少米?设气球浮力不变,空气阻力不计。

分析:从本例题述的初始情景出发,运用有关知识,可以发掘出下列新的情景要素。(潜在情景):题中整个运动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气球和重物一道匀速上升,这时它们所受重力与浮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发生二力平衡现象。当重物脱离气球后,运动进入第二阶段,这时气球在浮力和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重物由于受重力作用并且具有匀速上升时的初速度,故将从400米高处开始,作竖直上抛运动而落到地面。当重物落地时,气球高度等于匀速上升高度与气球在第二阶段中上升高度之和。

上述分析揭示出的潜在情景是解题所不可缺少的。它既包括对现象产生机理的深层分析,也包含对某些新数量关系的揭示。这种潜在情景和题述的初始情景合起来组成问题的定解情景。人们通常所讲的“分析物理过程”,也就是指揭示潜在情景,使认识由初始情景扩充到定解情景的过程。很明显这个利用初始情景和相关知识揭示潜在情景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操作过程,是学生解题思维的主要困难之一,它决不是用“逻辑推理”四个字能说清楚的。在例题讲解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潜在情景,而且必须向学生展示分析物理过程揭示潜在情景时的关键步骤及其基本的思维操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做到既符合教学的物理学标准又符合教学心理标准。

解题过程中,当解题者仔细审题之后,总是会自然的联想到一些相关的知识。如果说被联想到的知识是联想的终止点,那么这个联想的起始点在哪里呢?这个激起联想的起始点究竟是整个的问题呢还是问题中的某些句子成分呢?

教材的叙述体系中,每一个章(篇)都讨论一些特定的物理实物对象、物理现象、概念和公式、定律。在同一章内的这些内容之间有着一种特别密切的直接联系,正是这些直接的联系,使它们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章内都有那么一系列的概念和实物对象是仅仅为这一(两)个章所独有的,它们只在这一(两)个章中被研究,只同一、二种基本物理现象发生直接联系。当这种仅仅隶属于某一(两)个章范围的物理概念或实物对象在问题中出现时,我们称它为该问题的启发因子。每一个启发因子都只同某一、两章的知识相对应有联系。

第3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关键词:梯度;物理模型;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学生情况,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进入高中的物理学习。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解题方法有基本公式法、平均速度法、推论法、逆向思维法、比例法等。一些物理思想的培养也渗透其中。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从生活中事例出发,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

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多举实例,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再现物理情景。

总之,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卢丽杨.谈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龙岩师专学报

[2]李兴英.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

[3]郑德辉.怎样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J].零陵学院学报

第4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关键词: 液体压强 中学物理教学 公式计算 方法顺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液体压强是极为重要的知识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历届中考中,液体压强都在物理考题中占有一定比重,也是学生较难解决的主要题型之一。液体压强主要涉及物理中的密度、压力、质量、体积等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学习对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而且,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难题有待解决,只有物理教师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液体压强知识。

在研究物体压强的问题中,常用到公式p=F/s和p=ρgh,但是每个物理公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只有合理、灵活地运用公式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对于形状规则的容器中液体压强而言,这两个公式都适用。由p=ρgh可知,液体压强P和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当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

当液体的密度和深度都不能确定时,常用p=F/s判定液体压强的大小。利用此法关键是判定液体对容器的压力F与液体重力G的关系(一般情况下,G=F)。

但是,当容器形状不规则(上下粗细不均匀)时,情况就复杂了。并非所有公式都适用而且使用顺序颇有玄机。

例1:如图所示为形状不同的甲、乙、丙三个薄壁容器,它们的底面积都是S,容器内盛有密度为ρ的同种液体,深度都是h,则三个容器底受到的压力关系大小如何?

例2:三个质量相同的容器底面积相同,容器内装有等质量的水。关于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压力,以及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压力大小关系如何?

所以,综上所述,在研究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压力(内部问题)和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压力(外部问题)。对于内部问题(液体问题),要先算压强后算压力;对于外部问题(固体问题),要先算压力后算压强。

综上所述,我们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口诀是:内强外力。公式运用的顺序也是固定的。

以上只是笔者不成熟的几点思考,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教育界同仁集思广益,对固体、液体压强计算这个中学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难点,做出更多简练精辟的归纳与总结,争取早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人人掌握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严超.浅析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08:29.

[2]惠恩玲,张锦国,拾景忠.谈谈对液体压强的深层理解[J].物理教学,2015,08:34-36.

[3]王少芳.初中物理液体压强难点突破[J].物理通报,2010,08:18-20.

[4]满伶俐,冯杰,朱瑞兴,汤伶俐.中考液体压强变化量的陷阱及攻破[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0:76-77.

第5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一、初高中对比分析

(一)教材差异。初中的教材立足于观察、实验,是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和简单应用,所以初中的教材都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定义解释非常简单粗略,都是过程单一的简单问题,学生容易接受。

高中物理教材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注重物理模型的抽象,注重借助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对象复杂的动态问题 ,学生难于接受。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表述严谨,对问题的分析更严密,不利于学生理解,学生阅读难度大。比如运动学里面关于“追及和相遇”的问题,由于过程抽象,学生缺少感性认知,在处理起来不得要领,甚至闹出“刹车倒退”的笑话。 (二)教学的差异。 初中的教学课堂容量小,一节课只要求解决一两个问题。比如老师在讲反射现象和规律时,反复让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情况下反射?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等等。由于不需要计算所以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气氛高涨。

高中物理就不一样了,课堂容量大,计算量大,物理思维要求高。

课下来学生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方程多,牵扯的过程复杂,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而且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物理过程,造成学习障碍。再比如以上高一的矢量概念、矢量运算一节法则等等让学生感到非常困惑。

(三)学生差异。 初中物理内容少,对规律概念的讲述要求不高,学生多做练习,背背概念和公式就能轻松对付考试,从而养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思考。

高中物理课堂内容多、难度大,学生仍然采用初中的方法就行不通了。

甚至于许多学生课上埋头记笔记,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不能准确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另外由于大部分同学缺少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向心力的应用,学生对火车轮子感到很陌生,虽然借助多媒体,但是学生还是感到不好理解。

二、做好教学衔接的几点尝试

(一)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入高一之后,学生自然沿用初中的被动记忆方法,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这是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尝试学法的渗透和指导,比如利用导学案加强课前预习的检查,对重难点认真处理,学会分析,学会课后总结。同时注意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整体法和隔离法,极限法和等效法。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就可以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了。

(二)注意知识的衔接。高中物理是初中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当中,笔者注意帮助学生尽快完成知识的迁移。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备好学生,了解学生初中已经掌握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教法,这样才能再教学中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三)注意抽象,兼顾直观。 初中的教学以直观为主,不涉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学生习惯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形成思维定势。而高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注重抽象,为了是问题简单化,只考虑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往往觉得模型抽象,不好理解。在教学中要应用直观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可以通过大量生活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概念。

(四)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的能力。高中物理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物理公式的表达式明显比初中加深。例如:

第6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关键词:兴趣;衔接;能力;知识;适应;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85-01

初中学生进入高一后,普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从以往高一学生的物理成绩来看,各项标有明显的下降,部分女生表现更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知识跨度大,导致初、高中物理过渡上出现了"台阶",让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不能立即适应。如何消除台阶,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尽快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这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是学生愿意学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与学习的好坏是紧密相关的。初中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是比较高的,据调查喜欢学物理的学生约占九成,而进入高中仅一学期以后,喜欢上物理课的人下降到五成左右,学习兴趣的下降造成恶性循环使困难更大。高一是中学物理教学最困难、最关键的时期,这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就特别重要了。因此高一物理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其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可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恰当的新课引入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提高课堂有效性。引入新课应简洁明快,可采用:故事激疑法、实验法、悬念法、生活问题探讨法等。如高一第一节的开篇--激动人心的万千体验,可用故事激疑法来引入,让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我们就此带领学生走进五光十色的物理世界,愉快地开始高中的物理学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切物理理论都来源于物理实验,实验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上"力的合成"这节课时,在物理实验室里让学生自己通过做实验,总结出两个力的合成规律,即找出分力与合力的关系。这样学生可通过实验在观察中学、在做中学,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课件或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特别是在讲授物理新课时。问题一经提出,就会在许多学生的脑海中引起思考──为何平时那么熟悉的现象我就没想到呢?是何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可让学生在脑海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2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教学中只有降低初中与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才能让学生顺利跨越,帮助学生尽快地高一物理学习,教师就要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现行教材知识的编排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上升的。高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许多物理概念大多是不严密,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概念,搞清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避免上课时照本宣科或讲解不当。还有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的原因,会让学生在认识上产生许多误区。如:很多学生都认为摩擦力一定是阻力,摩擦力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这时,我们就应该给学生讲清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并不一定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例如:传输带将货物由低处传到高处,就是依靠货物和传输带间的静摩擦力,货物才能上行,这时静摩擦力方向和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这静摩擦力是货物上行的动力。

教学中要还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物理的教学应以初中所学知识为教学的基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要适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高一物理中"受力分析"是的一个教学难点。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为让学生易于接受,初中物理教材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并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而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高一先讲常见的三种力,再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学习完牛顿第二定律后,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再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在讲到连接体问题时,再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法)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三次的重复、逐步提高,让学生很容易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进入高一开始,就要在阅读课文、观察实验、作业练习等活动中诱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上"牛顿第三定律"时,学生大多会感觉内容简单,没有不懂的问题,此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找疑点、提问题,最后一起归纳出五个问题:(1)、手拉弹簧时,哪个是施力体?哪个是受力体是?(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以互相抵消吗?(3)、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有何不同?(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力的种类上有什么关系?(5)、"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这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对这五个问题的思索和讨论,学生对这一节主要内容,就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老师讲时只需画龙点睛即可。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一物理中的概念、定律、公式比较多,应用公式要解决的习题很多。为此,在教学中就着重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两个环节,一是引入规律时,重视学生们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得出结论";二是结论一经得出后便着重于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出加速度、力、质量在三者的关系,这个过程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当得到F=ma的公式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使学生明确:等式左端代表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它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等式的右端代表研究对象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有了加速度。公式则代表了原因和效果的统一,具有量值相等,方向相同,单位一致的关系,明确这些基本点后,对公式的理解就更深刻,使用时就会得心应手。虽然,高一物理知识较难,而且规律性强,结构严密,但只要找到规律,也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近年来,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比较顺利地适应了高一物理的学习。事实说明,只要我们重视高一物理的知识特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就能使大部分学生尽快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下面是我对初、高中物理衔接上的一点认识:

一、教材上存在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突然变难,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可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学习方法上存在的差异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倒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第8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一 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与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则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

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2)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深广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在掌握物理规律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注意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含义。

4.重视学生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理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

(2)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对学习感到越困难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很少对教材进行津津有味的阅读,当然可能与教材的内容和编写陈旧有关,内容不丰富,画面不直观。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当然,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电脑动画再现物理情境。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仅凭直觉。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第9篇:初中物理公式的用法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引言

由于高中物理的难度系数本身来说就比较高,因而高中物理难学这一现象也就毋庸置疑。作为物理老师,最主要的责任应该是先从自身出发,加强自己物理知识的相关储备,然后再根据学生们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将高中物理知识逐步深入地授予他们。而当前最关键的则是要分析好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合理衔接,让老师们教得轻松、学生们学得更轻松。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物理教学内容上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内容上有一处很好的衔接点,因为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基本都相同,都是一些关于力、热、光、电、磁的内容学习。那么在经过初中物理学习之后,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就会有一定的基础。然而虽然内容上相一致,但是在学习要求上却不可相提并论,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在于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引入教学内容,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直观生活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就有进一步的提高了,而且高中物理的内容一般都很抽象,特别要注重理论逻辑上的分析和推导,因而学习起来也比较复杂困难。与此同时,由于高中的物理与数学的运算能力联系地也比较密切,而在高中的教学进程中,高中数学的教学进度是远远不及物理教学的进度的,因而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时候难度系数就更大了,像高一物理教学中要运用的三角函数以及向量等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这些知识一般会比物理教学晚一个学期才教,因而学生在物理学习及应用上就比较困难。

(二)老师的教学方法上

由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上要求不是太高,老师在教学中一般更加侧重于课堂上教学的趣味性,相对来说考试的题目类型局限于公式的运用和模仿上,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能够熟记基本公式,那么差不多在考试中就能取得好成绩,因而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时一般都是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到了高中之后,不论是物理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学习要求上,都会有所提高,面对知识点的高难度、习题类型的复杂度等等,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等都该有进一步的要求,那么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就该有所改进了。

(三)教学的主体上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上的简单易懂以及老师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物理形成了直观形象、运算简单的惯性思维,考试中对基本公式的简单要求,让学生们认为只要记好公式便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到高中之后,教学内容的抽象,运算过程的复杂,初中学习物理知识的那套方法根本就不受用了,因而对学生们来讲,高中的物理知识学习起来就较为吃劲了。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途径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消除他们对物理学习的抵触情绪

首先,许多学生进入高中时,可能是第一次离家住校,因而在生活上可能会有众多不适应的地方,自然心理上会有一些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情况,因而老师就该在这时适当地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和沟通,解除他们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及障碍,作为高一老师的话,对学生心理上的变化更应该加以关注,加以适时适量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脱离一些负面的想法。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连贯、抽象,因而对于学生来说更加要全神贯注,所以对于学生情绪的关注就尤为重要了。其次,许多学生在升入高中时,就会听到一些关于高中物理难学的言论,因而在他们潜意识里就会形成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心态,那么日后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一直带着这种情绪的话,学习效果自然好不了,所以在开学之际,老师就该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上的学习压力,有意识地在教学初期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这样让学生们有一个简单的开头,日后学习物理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二)老师备课时多加用心、注重初高中物理教材编写上的不同

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一种思路、一种方法,而且高中的物理相比初中物理更加有难度,所以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不能沿用初中物理学习的方法,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加以用心,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对初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学初期要循序渐进,将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一点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点点地接受。老师备课时也要适当地放慢教学的进度、降低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情况下,慢慢地掌握好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除了靠老师在课堂上授予外,老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通过课外书籍的学习后,能够独立地感知及理解物理教材,然后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去处理实际的问题。老师在授课前,可以事先给学生们列出一个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找出学习的重点及难点,然后进行自学,这样一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列出的重点难点加以着重讲解,对学生基本掌握的内容就可以一带而过。

三、结束语

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的,而具体的内容就该由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一一找出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点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帮助学生们降低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台阶,使得学生们在升入高中后,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