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

供应链金融概念精选(九篇)

供应链金融概念

第1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问题思考;创新设想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23-04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的意见。随着供应链金融研究和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厘清。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

目前比较流行和具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第三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Group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是:供应链金融是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来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以上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定义仅仅描述了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过程,尚未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作完整、全面的实质界定,并且在脱离供应链整体、以孤立的业务概念来研究讨论供应链金融,这样往往就会造成供应链金融概念扩大化或缩小化。实际上,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论及供应链金融必须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形成产生开始。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冲动下的全球性业务外包,由此衍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到20世纪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该界定为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该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财务或融资创新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在理论上是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并由于这些解释而成为其发展创新的依据。

(一)供应链金融形成的理论解释

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形成“有网没链”的情况,供应链管理就是形成连接各个网络之间的管理链条,把各个网络通过相关的利益连接起来,然后对连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管理上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流通和资金资本的资源分配帕累托最优改进(Pareto Optimality)。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商务流的网络连接(linkage)而组成的网络结构。在供应链管理中,可以通过探求因果关系的管理问题,建立相应的因果关系管理模型来寻找管理环节上存在的薄弱管理问题,这种因果关系的建模可以建立在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求证找出影响管理环节的主要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

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依据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强化金融服务的作用,通过金融服务的创新,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最优管理效果,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供应链金融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环节中的资金约束的问题。

国内学者陈祥锋、朱道立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依据就是解决企业的资金约束问题,把包含资金约束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链称之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在资金约束供应链中,企业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可能无法实现其最优的运营决策,这将会影响到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及整体的效益。然而,如资金不足的企业能够获得融资服务,并实现其最优的运营决策,那么融资服务可能为资金不足供应链创造新的价值。经过他们的研究推导发现: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以银行为核心的所谓1+N或N+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不能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创造价值,而在以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结构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控制结构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模式中,融资服务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将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创造新的价值。第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控制优于以银行为核心或通过的控制。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就在此,即从供应链管理的链条上赋予更优的金融创新。因此供应链金融创新就是作为一种最优的资金约束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本身的改变或者创新。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

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创新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在创新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进行思考,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方案:

第一,业务创新的后劲不足。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这样业务创新明显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

第二,模式创新的动力不足。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第三,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第四,组织创新急待突破。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由于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据了解,在实践中,由于供应链资金管理的不善,已造成了国内几家大公司的经营困难,有的甚至破产重组。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第五,制度创新需要加强。组织形式的突破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从企业方来说,虽然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了诸如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联合推动业务的创新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限于我国目前金融制度和法律的规定,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的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设想

基于以上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已到了必须解决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阶段。为此,提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本设想如下:

第一,在技术上,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第2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金融;作用

一、引言

2005年,在代表物流管理最高水平的美国,其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此举意味着物流管理已经进入到供应链一体化时代。

所谓供应链一体化是指为供应链服务的物流管理的延伸,是供应链的物流,即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供应与采购的一体化,更具体地说是供应链内的物流活动的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则是指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简单地说,就是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由于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好坏。这就要求各个企业必须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物流流通质量提高、物资通过数量增加、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提高供应链的物资处理能力、增强供应链的资金利用效率,进而达到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最优、成本最低、反应最快。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资金流盘活物流,进而盘活供应链,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成为各个企业的首要选择。在此过程中,物流金融就是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

关于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的研究,国外学术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Financ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SCM),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有很多概念,如融通仓、物资银行、物流金融和金融物流,2005年我国召开的“首届中国物流金融国际峰会”和“首届供应链金融服务国际研讨会”则将物流金融的概念标准化,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的研究。

罗齐、朱道立(2002)针对中小企业信用级别低、可抵押资产普遍较少,也难以得到大企业担保的资金困境问题,提出了运用“前店后仓”――融通仓的方式解决。并首次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也将良好地融入企业供应链体系中,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金融提供者。

邹小、唐元琦(2004)首次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并进一步解释到“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提出现代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方面。

石代伦、杨桂红、朱怀意(2006)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并提出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期权的思想对风险进行管理,考虑了一条两阶段的供应链,其中零售商可以直接购买产品,也可以购买期权,并通过构建模型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求解了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最优补给策略以及最优期望利润,论证了期权能够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而提供了供应链各成员解决风险问题的有效方式,证明运用期权思想管理供应链可以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冯耕中(2007)从法律特性方面对物流金融业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我国担保法对质押担保方式的规定分析了物流金融业务的法律属性,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是物流企业受银行的委托现场管理质押物品、银行向借方企业提供质押融资,因而属于质押担保的范畴。

从以上文献研究回顾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物流金融的研究较多,但是其研究大多是解释性的,对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研究则较少。本文认为物流金融作为供应链一体化经营的主要手段,在供应链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物流金融在供应链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当物品在供应链上流动时,每向下走一级,就产生一定量的增值,这种增值既体现在物流流域,也表现在资金方面。即伴随着物流必然还存在着重要的资金流,物流和资金流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传统理念中,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往往是分开的: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负责物流,而财务部门负责资金流管理,这种物流和资金流的分离管理影响了供应链整体运作的效益。在供应链一体化阶段,要求对物流、资金流实行集成管理,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降低运营成本

供应链各方的交易成本是供应链成本的重要方面,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极大地降低供应链各方的交易成本。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金融服务涉及相互合作的多个企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能够提供资本的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及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金融机构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信息和物流监管,依据物流供应链进行金融活动。具体操作模式上,金融机构可以与物流企业联合,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运营特点和资金流动规律,进行相应的信贷、结算以及保证业务。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状况、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开展更加灵活的物流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同需要质押贷款的企业接触、沟通和谈判,代表金融机构同贷款企业签订质押借款合同和仓储管理服务协议,向企业提供质押融资的同时,为企业寄存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服务和监管服务,从而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提高质押贷款业务运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在物流金融的经营模式下,将对借贷方的监管转交给物流企业,将资金的管理交给金融机构,将资产的运作交给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将实物运作分散给各个中小企业,从而在供应链内实现了管理的专业化,极大提高了供应链的经营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的运作成本。

(二)降低经营风险

在传统物流金融业务中,银行是委托人,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银行的人,为银行进行质押物的评估和保管等工作,在对质押物的评估过程中,出于对该市场的熟悉,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银行所不了解的,而物流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有强烈的动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而银行由于精力所限或者成本过高的问题,无法对所有企业、每笔业务进行详细的审核,这可能给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广大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也可能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共同欺骗银行,这就增加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而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融资业务的评估者、监管者和物流业务的实施者,在融资活动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能充分了解客户信息,掌握库存的变动情况;核心企业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要雇佣者和长期合作者,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深刻的了解和共同的利益关系,并且具有良好的信用;金融机构作为核心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与核心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作为担保方,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这种经营模式,将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各企业有效连接在一起,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供应链经营的风险。

(三)增强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库存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库存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使得企业其他交易活动可能无法进展,可能导致现金流的断裂,进而发生生产困难或者应付账款的支付困难,而应付账款的拖延,可能导致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发生资金断裂,造成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资金困难的连锁效应。而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到销售这一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也就是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实现供应链上各个主体多方的“共赢”。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来说,加速了资金的流转,争取了更大的商机;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整合了资金资源,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一体化阶段,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即物流金融为供应链带来了更大的增值,方便了供应链内各成员的结算,提高了供应链成员的合作效率,从而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2、邹小,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

3、石代伦,杨桂红,朱怀意.金融衍生工具的思想在管理供应链风险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06(9).

4、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1).

5、Amit Sachan,Subhash Datta.Review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5(35).

第3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一个每天都面临着不同变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见证着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娱乐办公到电子商务,到物联网再到大数据变革,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也带来了创业大潮的发展,我们称之为互联网+时代。可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近几年,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不仅带动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更是引来了传统行业的一系列变革。在这种业态下,互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用互联网来连接一切,实现万物皆连,基于大数据的基础,让一切都有数据可查,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

 

一、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带给金融行业的改革,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传统的金融行业,依托银行、信托公司及证券基金类公司,来实现融资等功能。这种形态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企业的需求。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一切信息的更新速率都远超过往,企业的发展也并不在那么容易预判。互联网企业的喷涌式出现,早就了无数富豪,也成就了大量的企业。但是更多的却是悄无声息的倒闭。这种背景下,银行坏账率在持续的攀升着,导致银行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放贷。尤其近几年遭遇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虽然受影响不大,但是银根收紧,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遭遇了资产寒冬。怎样度过这样的危机时刻,成了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二、互联网+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运营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问题。在传统企业的发展中,供应链管理是以信息流为传递导向,物流为业务支持,从而实现整个企业在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对接。这个过程会产生逆向的资金流管理问题。而资金流通常也是整个供应链流程中的核心,一旦资金流出现断裂,通常整个供应链就会断裂。由于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流程中的核心企业会引导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其他企业在合作中多处于不对等地位,很难获得完全相同的信息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的供应链,整个供应链以苹果公司为核心,由苹果公司发起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之后交由相应的合作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各加工企业会与其合作的供应商之间产生信息及资金交流。各原料供应商会受到加工厂商的资金挤压。因为苹果公司作为核心企业,会直接收取资金,在产品销售完成后,对应资金收回,并逐步完成对加工企业的资金支付。这个周期内,原材料供应商迫于地位问题,会受到相对较长时期的资金挤压。

 

但是在互联网+的概念支持下,整个供应链就会发生改变。互联网+的原则是连接一切,实现物联网的信息沟通。这样,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对资金的支借。当然,供应链金融在互联网+概念的支持下,其发展主要有几点。一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资金先于供应链体系内的物质发生转移。比如,在贸易来往时,对于不能及时回款的项目,可以采用具有融资功能的仓库支持,将货物暂存对方库存,并从对方手中支取现金,以降低库存压力对资金的占用。二是在资金交易中,对债务人的资金要求。由于在同一家银行中,要求对方企业具有一定的保险资金冻结,以应对未知的风险。因此,供货方可以在此保障下,承受周期更长的还款期。然后还有企业信用评估,当互联网连接了所有相关企业和个人的时候,就会产生连锁效应。个人及企业均有对应的信用记录产生,通过一定的核算方式,将此信用记录折算成相同的分数,即可得出各自的评分,这既可以成为个人或者企业的标准信用体系,又可以在其具有资金需求时,作为预付金额的评判标准,以此来降低坏账率。目前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为马云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显然蚂蚁金服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对个人芝麻评分体系的设定,已经具有一定的能量。未来再扩展到企业征信层面,会对企业的供应链支付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互联网+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供应链管理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供应链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之中,这显然会影响各个行业的发展。如今,借助于互联网,人们的支付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金不再是唯一的途径。ERP软件的不断发展,也在提高着企业的管理效率。然而,真正的变革尚未成熟,互联网还有无限的能量。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走过了萌芽阶段。在我们这个以数据来反映一切的时代,通过大数据的变革,所有的企业在相互关系之中将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也不仅仅是依托于另外一家或者几家公司而存在,将都会具有一定的关联。一旦一家企业遇到不良状况,就会影响多家对应企业。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在供应链金融支付体系中,一定会因为互联网+而产生一次重大变革,这变革会如同支付宝改变人们消费习惯一个,去改变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结语

 

未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包括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和P2P平台等在内的各方参与主体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展开充分的合作和竞争。未来,中国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必将产生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服务类型,从而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未来中国的供应链金融有望迎来发展黄金时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4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融资 发展方向 对策

从2006年以来,融资中应用供应链的方法开始逐渐被中国的资金管理者发现,并且更多的应用到了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使之形成为一种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金融融资手段。我国著名的金融专家吴敬琏就这个问题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即:“中国的企业缺少对供应链的管理才能,这种缺失已经变成了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当今的金融风暴中,国内的很多中小型企业因为这方面的缺失问题而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要更高的解决这个难题,不仅要企业自身进行努力,更要社会的帮助,为其提供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其中就包含如何发展供应链的方法。”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岑在的背景下,供应链的融资模式就包含的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供应链的融资方法概述

(一)供应链融资的相关概念

1、供应链的含义

供应链就是指商品中的原材料供货商、生产厂家、分销区域、零售商店及最后的消费人群等进行相互的关联,进而形成的网状结构。其中,规模比较大、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就成为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处于中间的比较弱小的企业就为中小企业。

2、供应链进行融资的含义

供应链进行的融资就是说银行审查供应链的时候,以供应链的管理情况及企业的核心信用为基础,对大型企业及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其需要的金融商品或金融服务的一种银行融资方法。因为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融资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供应链融资的中心就是银行,是银行将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关联,形成为一个整体,再依据融资中形成的关联性及企业特点进行融资方案的设定,进而完成对资金流向、信息流向的一种综合管理。供应链进行融资的特点就在于其供应链中应该包含至少一个大型的核心企业,从这个核心企业为基点,进行资金的融资及链条的运转。

(二)供应链进行融资的价值

1、根据核心企业的信用情况获得金融环境

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的融资方法可以增强其与银行的联系,为自身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供应链手法的融资其审批标准的依据就是中心企业的规模、实力、供应的连续能力及贸易的信用度等。银行根据中心企业的信用情况,利用链条关系,对中小型企业进行简单的了解,进而将资金投入比较可靠的中小型企业中,这样,不但可以拓宽银行的融资范围,获取业务收益,还可以打破传统的融资模式,不再只将资金投入大企业,处理了供应链中的各环节资金不均的情况,更能进一步加快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维持链条的正常运转。一旦中小型企业产生提高自身信誉度的想法,就应该增大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及信用,否则就会产生信用的降低等惩罚。供应链手段的出现可以让链条中的企业保持统一的目标:企业自身发展与创造利益的同时,帮助群体共同进步。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相互合作,渐渐就可以形成一种“共生和反哺”的体系。

2、实现了供应链各节点的衔接功能,提高了融资效率

“短”、“平”、“快”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固有的金融管理模式中,银行的融资大门只面对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因其投入低、回本小等问题被拒之门外。供应链进行的融资改变了这一现状,供应链融资使银行摆脱了只为单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弊端,从融资链的整体进行考虑,衡量企业的整体发展动向。银行在链条中不单单是一个基金的提供角色,同时也是同企业进行合作的角色。它起到了让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衔接的功效,利用银行与物流、市场及买卖双发的合作关系,运用相似的方法,发展成融资与管理完善的链条,简化了传统融资的复杂过程。经过供应链的模式,银行同各个链条的企业进行了密致的关联,从而形成了长期稳固的资金链条关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融资资金的投入成本,并且可以提高银行的业务效益收获。

3、冲破了传统融资模式担保物限制,创新了担保方式

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符合银行要求的固定资产担保或者不动产的抵押。供应链融资打破了传统融资的思维,不再是强制性的要求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或者不动产的抵押,用企业中的收账项目或者动产作为抵押条件,从而更加的具有灵活性能及流动性能。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活动的中心是围绕中心企业展开的,那么它的收账项目的信用也与中心企业的信用相关联,因此,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产品的风险程度减低到与核心企业贷款接近的水平。

二、对中小型企业中供应链方法融资的发展及对策进行的探讨

就我国目前的国情看来,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难等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加大力度开展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链条方法进行融资的模式,就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及市场效益。下述观点就是针对中小型企业中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增进供应链相互融资关系

第5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2011年四季度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导致的问题日益凸显,浙江温州小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消息屡见报端。这不仅让温州和浙江其它地区庞大的民间高利贷资金链浮出水面,也又一次显现了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的严重矛盾,主要表现商业银行接受的担保物以不动产为主,如土地、建筑物和大型设备等;而中小企业可担保物多数表现为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另外,由于我国暂未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和其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失衡,绝大多数资金流向政府融资平台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则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理论研究 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融资方案成为其中的热点之一。对于供应链金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陈祥锋、朱道立(2005)对“金融物流”在发展背景和理论上作出阐述,这一概念也就是现在的“供应链金融”领域。何涛和翟丽(2007)、闫俊宏和许祥泰(2007)等许多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设计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在具体操作实务中也提出了建议,对其在我国推广提供了思路。

第6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

近几年,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不仅带动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更是引来了传统行业的一系列变革。在这种业态下,互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用互联网来连接一切,实现万物皆连,基于大数据的基础,让一切都有数据可查,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

一、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带给金融行业的改革,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传统的金融行业,依托银行、信托公司及证券基金类公司,来实现融资等功能。这种形态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企业的需求。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一切信息的更新速率都远超过往,企业的发展也并不在那么容易预判。互联网企业的喷涌式出现,早就了无数富豪,也成就了大量的企业。但是更多的却是悄无声息的倒闭。这种背景下,银行坏账率在持续的攀升着,导致银行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放贷。尤其近几年遭遇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虽然受影响不大,但是银根收紧,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遭遇了资产寒冬。怎样度过这样的危机时刻,成了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二、互联网+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运营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问题。在传统企业的发展中,供应链管理是以信息流为传递导向,物流为业务支持,从而实现整个企业在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对接。这个过程会产生逆向的资金流管理问题。而资金流通常也是整个供应链流程中的核心,一旦资金流出现断裂,通常整个供应链就会断裂。由于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流程中的核心企业会引导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其他企业在合作中多处于不对等地位,很难获得完全相同的信息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的供应链,整个供应链以苹果公司为核心,由苹果公司发起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之后交由相应的合作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各加工企业会与其合作的供应商之间产生信息及资金交流。各原料供应商会受到加工厂商的资金挤压。因为苹果公司作为核心企业,会直接收取资金,在产品销售完成后,对应资金收回,并逐步完成对加工企业的资金支付。这个周期内,原材料供应商迫于地位问题,会受到相对较长时期的资金挤压。

但是在互联网+的概念支持下,整个供应链就会发生改变。互联网+的原则是连接一切,实现物联网的信息沟通。这样,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对资金的支借。当然,供应链金融在互联网+概念的支持下,其发展主要有几点。一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资金先于供应链体系内的物质发生转移。比如,在贸易来往时,对于不能及时回款的项目,可以采用具有融资功能的仓库支持,将货物暂存对方库存,并从对方手中支取现金,以降低库存压力对资金的占用。二是在资金交易中,对债务人的资金要求。由于在同一家银行中,要求对方企业具有一定的保险资金冻结,以应对未知的风险。因此,供货方可以在此保障下,承受周期更长的还款期。然后还有企业信用评估,当互联网连接了所有相关企业和个人的时候,就会产生连锁效应。个人及企业均有对应的信用记录产生,通过一定的核算方式,将此信用记录折算成相同的分数,即可得出各自的评分,这既可以成为个人或者企业的标准信用体系,又可以在其具有资金需求时,作为预付金额的评判标准,以此来降低坏账率。目前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为马云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显然蚂蚁金服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对个人芝麻评分体系的设定,已经具有一定的能量。未来再扩展到企业征信层面,会对企业的供应链支付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互联网+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供应链管理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供应链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之中,这显然会影响各个行业的发展。如今,借助于互联网,人们的支付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金不再是唯一的途径。ERP软件的不断发展,也在提高着企业的管理效率。然而,真正的变革尚未成熟,互联网还有无限的能量。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走过了萌芽阶段。在我们这个以数据来反映一切的时代,通过大数据的变革,所有的企业在相互关系之中将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也不仅仅是依托于另外一家或者几家公司而存在,将都会具有一定的关联。一旦一家企业遇到不良状况,就会影响多家对应企业。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在供应链金融支付体系中,一定会因为互联网+而产生一次重大变革,这变革会如同支付宝改变人们消费习惯一个,去改变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第7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

产业链与金融的整合在未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传统金融起到的是信用中介、资金中介和结算中介的作用。未来互联网时代,将是一个去中介、去库存的过程。对传统银行来讲,100 元人民币存款,扣除存款准备金、备付金后,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仅有其中的 75 元能够发放贷款。假设按照 3% 的支付 100 元存款的利息,那么这 75 元的资金刚性成本就达到 4% ;再加上按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资本的成本、贷款计提的拨备,在这样的规则制度下,不但贷款成本增高,而且资金的应用也不充分,资金没有完全创造价值。

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传统银行对风险的判断,是从历史的、静态的甚至是反映不真实的报表中来的。报表的不真实既有企业做假账的因素,也有会计水平低没有充分反映的因素。但在互联网时代中,所有的交易都是透明的,银行能够动态、实时看到企业的经营情况。同时,交易信息是一个来自产业链上下游“多点集成”的、可相互印证的大数据,具有相当的真实可靠性。在这样的平台上,谁能够掌握控制风险的信息和数据,谁就可以做金融。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讲,资金也 有袁林 :互联网垂直产业链带来“未来金融”一个“去库存”的概念。资金存到银行,银行是需要支付存款利息,银行如果不能及时贷款发放出去,银行因资金闲置是要增加成本的。而现行的 P2P 模式,银行就失去了资金中介的这个作用,让资金直接从投资人进入需求方,就是风险中介。 因此,P 2 P 只要 把 风 险 管控 好,未来就可以做得更好。

企业也如此,货币资金在很多时候是浪费的。前几年,企业家们大刀阔斧地压缩企业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诸如“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科目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丰田汽车在这方面做了极致,提出了包含“缓冲库存”概念在内的“精益管理思想”,这是对产业链管理价值的巨大贡献。而“现金”也是有成本的,无论其来源于资本还是来源于负债,未来这部分可以接近消失,也是缓冲库存的 概 念 。互 联 网 出 现 ,交 易 成 本 接 近 于 零 ,金融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及时资金供应(Just in time),企业需要贷款一天就只借一天,哪怕日利率是万分之五(年利率 18%),看似利率上升,实质闲置浪费减少,企业的总体筹资成本也能降下来。同时,资金的充分流动,快速流动也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互联网垂直产业链的出现,让“产业链”同时具备了互联网属性和金融属性 。 产 业 链 、金 融 机 构 可 以 共 享 这 个 平 台 ,实现产业和金融的融合,让金融真正服务于产业,支持产业发展。未来,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金融和产业密不可分,金融不但要推动产业发展,也推动整个产业的革命。

第8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数量众多,约占企业总数的99%,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然而中小企业占有的金融资源却远远小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它们不仅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而且更加难以向银行融资。因此, 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银行业内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系统地对供应链中应收、预付和存货提出了结构性的解决方案。继深圳发展银行之后,目前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以及一些传统国有银行都已涉足该项业务。伴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出发,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防范与对策。

二、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国外学术和著名商业银行与之相关的研究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FSCM),而国内的研究也只是涉及到金融物和物流金融等概念.2006年6月,深圳发展银行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并随之推出多种多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国内这一研究领域得以迅速发展。

根据深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本文所要的研究问题,采用胡跃飞(2007)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电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既包括企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网络和链条,也包括下游的分销商、商,即渠道链。

三、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动产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及应付账款模式。

(一)动产质押模式

动产质押模式是指借款人以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一种融资模式。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该模式下的质押物已由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商品合格证等发展成为动态动产质押物。

(二)应收账款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三)应付账款模式

应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在处于上游的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来缓解预付货款压力,同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银行四方签署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书,银行为融资企业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事后,融资企业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虽然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带来多方“共赢”的结果,然而,供应链金融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

(一)企业自身变化带来的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对象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分销商,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制度、财务制度不规范,企业营运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企业素质、履约情况、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往往较差,主体信用风险很高。一旦企业经营情况有变,都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

(二)政策风险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 往往会对供应链上的企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 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对一些产业进行鼓励,为企业投资指明方向;或者对一些产业进行限制, 使供应链上企业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行业风险

由于供应链上企业所处行业自身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例如行业由于自身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因素,导致行业内的企业面临着需求紧缩的局面,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例如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作为经济社会基本细胞的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整体经济环境向不利方向发生变化很容易引发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五)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由于企业自身主观原因带来的银行贷款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涉及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借款企业,还可能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关联方。道德风险发生的情况可能有如下几种:借款企业可能不重视自身信誉,擅自改变所借款项的资金用途,从事对股市、房地产的投机性投资,一旦投资失败,企业资金链断裂,就直接影响到还款意愿和能力。

(六)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发生变化, 使企业无法按原定计划销售产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还款风险,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方面是预测失误,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上出现新的替代品从而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 资金链条断裂,企业还款困难。

(七)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由于供应链本身不完善或刚刚建立,抵抗风险能力差,造成的供应链上企业合作关系不牢固,容易引起供应链断裂,并由此引发的风险,对商业银行信贷可能带来相应的损失。

(八)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和各类交易中会受到各种商业准则和法律法规的约束。由于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履行合同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

法律纠纷时,商业银行就有可能会面临着法律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无效法律行为。主要指银行员工或机构发生的无效行为,无效可能导致物权得不到法律保护(b)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法律上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法律规定的不明确,甚至法律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经常存在。若关于动产物权的设定和担保方面出现法律规定模糊不清的现象,而供应链金融业务又经常会涉及到动产物权的问题,因此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也容易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带来风险。

(九)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另一方面,对银行内部来说,要严防内部人员操作失误和作弊的发生。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

五、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鉴于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完善和加强风险管理就成了确保供应链融资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针对上面提到的风险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管理措施:

(一)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这是最基本也最保守的风险回避方法,即拒绝不合格企业的贷款申请。回避了风险意味着放弃了取得风险收益的机会,但是,某些企业的信用风险太大,一旦风险发生,银行将承受很大损失,对于这种企业,不与其合作是避免风险的最好办法。在实务中,商业银行一般是根据客户评级是否达到银行标准来确定是否给予提供融资的。在这方面,深发展已经开展了客户的评级工作,国内也有一些专门的机构来给企业做资信评级,例如远东征信等。

(二)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

银行要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首先,应要求抵押物质量合格,并具有使用广泛、变现容易、价格透明、品质标准化等特点。其次,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的合法权属证明,例如购销合同、海关报关单、出厂证明、增值税发票、付款凭证等等,还需要保证抵押物不存在货款、税收等方面的争议和问题。另外,在实务中,银行还可以要求企业在提供存货抵质押的同时提供不动产抵押,多种抵质押物共同利用,以求将风险分散,并降低到最大限度。

(三)完善企业征信系统

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险的产生。为共同扶持信用良好企业的发展,联合制裁资质不良企业,孕育良好的信用环镜,我国人民银行开发建立了企业征信系统,各家银行通过该系统能及时查询企业以往履约记录及企业基本情况,但目前系统还处于不够全面,处理信息不够及时的阶段,所以,我们应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征信系统,使金融机构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情况,有效地维护商业银行授信资产安全。

(四)建立紧急预警机制

供应链是个错综复杂的网状松散团体联盟,在这种结构中,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发生将不可避免。基于供应链的网状结构,一旦发生风险事件,风险将沿着供应链条不断扩散和蔓延,若事后再进行控制与挽救,就难以操作。所以,我们要先行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存在,并量化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将风险化解在真正爆发之前,将风险降低到金融机构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中国中小企业.2007;06

[2]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因子分析;Logistic模型

Abstract: Supply chain financ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redit model, link up the core enterprises and several of the supply chai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mall enterprises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designs the credit risk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nancing enterprise condition, the core enterprise condition and the supply chain condi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irty small and medium-sized listed companies from automobile industry,uses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credit risk, verify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In the e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redit risk assessment.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credit risk; factor analysis; Logistic model

引 言

供链金融,即在传统的信贷模式基础上,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多个合作企业联系起来,从原材料采购的供应商、加工制造半成品的制造商,直至销售产品的经销商,最后到消费客户手中,形成的一个整体,对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提供所需的金融和融资类服务。结合目前我国各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来看,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能源和电信等几大板块,其中汽车制造业是我国供应链活动中较为典型的组织。汽车制造业供应链的组成可以分为上游汽车零部件的购买、中游汽车整车的组装制造和下游成品的分销物流三部分。本文以大型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作为核心企业,与整车制造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上游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供应商及下游的汽车分销商的融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价分析。

1 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1.1 确定评价方法

选择Logistic模型进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Logistic模型是目前计算违约概率方面研究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型,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取值只有两个值,而企业在贷款中也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情况,因此二分类的Logistic模型非常符合企业计算违约概率风险度量的预测。采用一系列财务和业务指标X, i=n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预测企业的守约概率P。然后根据银行和相关风险评级机构资料设立分界点P,通过P与P的比较,以确定融资企业的守约率大小,最后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贷款,P值越接近于1,表示融资企业的信用较好,P值越接近于0,则融资企业的信用较差。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之前,采用因子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变量,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m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因子来代替原来的指标,以减少候选变量间的相关性,作为新的综合指标因子。

1.2 评价体系的建立

供应链金融业务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传统融资视角,融资过程中参与主体和风险来源更加复杂,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价不仅局限于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本身,而是将供应链上复杂多变的运行状况和核心的参与主体纳入了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本文从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和供应链状况三个方面出发,客观科学地建立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指标体系:

(1)融资企业是决定整条供应链信用风险大小的关键因素,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五个方面。

(2)核心企业的担保承诺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核心企业多为大型公司,其信用水平一般较高,发展稳定,因此只考虑核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两个方面。

(3)供应链状况即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合作稳定性、产品竞争力也是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整个评价体系共三个部分,16个指标。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实证分析

2.1 样本采集及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汽车制造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因此样本的筛选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属于沪深股市,二是属于中小企业板块,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企业,搜索其供应链上游行业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下游的汽车分销商、服务商作为融资企业。经过筛选,共选出符合条件的30家上、下游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23家来自于沪深板块,7家来自中小板块,25家公司为上游的汽车零部件公司,5家为下游的汽车分销、服务公司。

从定性和定量这两个角度可以对样本指标进行整体上的划分,对于样本指标的定量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于2016年第三季度各家公司的年报、和讯网、中国财经信息网;另外一部分定性指标数据,由于评价指标相对评价标准界限模糊,根据吕跃进提出的依据心里因素划分评价等级以及数量等级确定理论,请相关专家依据样本企业对象及其所在供应链的实际情况,将样本数据按指标进行10、8、6、4、2五个档次的打分评价。

2.2 因子分析

2.2.1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用SPSS22.0软件运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学者Kaiser(l974)的观点,如果KMO值小于0.5,较不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如果KMO值大于0.5,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中的KMO值为0.515>0.5,表示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表中Bartlett的球形检验P值为0,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2 解释的总方差

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成分矩阵,提取公共因子中勾选主成分法。如果得到的一般旋转因子解其解释的总方差中“累计%”值大于60%,则说明解释程度较好,可以接受;或者以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为纳入标准进行判定,若特征值小于1,则不纳入。从解释的总方差表中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有6个,这6个公因子旋转因子解的累计解释总方差的百分比为82.834%,说明这6个公因子良好地解释了所有的16个指标。如表3所示:

2.2.3 主成分系数矩阵及其分析

根据表4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选取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6个主成分,将这6个主成分用F,F,F,F,F,F表示,并作为主成分进行分析, 可将6个主成分的函数表示如表4所示:

2.3 模型回归分析

将提取的6个公共因子F至F作为自变量,将样本企业的违约与守约Y作为因变量,Logistic模型的因变量Y仅有0和1两个取值,守约事件的发生取值为1,违约事件的发生取值为0。如果P

选取样本企业的评判指标F数值参考了和讯网中对所选取样本企业的2016年前三季度的财务评估,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综合能力(根据诸多学者研究经验,将综合能力在两颗星及以上,并且其他三项能力都没有出现一颗白星,即设定F值为1,反之则设定F值为0)。运用SPSS22.0软件运行后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30个样本中,对于已观测到的10个违约风险企业中,模型预测为违约风险企业的数量为9个,预测准确率为90.0%。在已观测到的20守约企业中,得出的模型预测为守约企业的数量为19个,预测准确率为95.0%,整个模型的综合预测率为93.3%。

概率方程中的P值,即表示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守约概率,代表了其信用程度,P值越大,则企业信用越高;反之,则越低。将具体某汽车企业的相关指标数据代入方程,即可得到该企业守约概率的P值。以0.5为分界线,P值越大表示融资企业的守约概率越大,即违约风险也就越小。

2.4 模型的检验

选取样本中的某一具体公司进行检验,以潍柴动力为例,公司主营业务为内燃机、液压产品、新能源动力总成系统及其配套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维修、进出口等,公司儆谄车行业上游的汽车零配件公司,该企业想向银行申请贷款,此时银行在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的同时,应将本实证模型对应的各个指标数值,F=10.9879,F=7.7873,F=4.9439,F

=-2.5151,带入公式:

可得该企业的守约概率为98.3%,说明信用风险较小,在其他条件适当的情况下,银行可以考虑给予信贷。其他公司的守约概率同上求得,对比观测值,可得该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对比表如表8所示。

2.5 结 论

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最终的预测模型看,评判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集中在融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其中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其中主要是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其次是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与成长能力。

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3.1 使用有针对性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供应链金融这种融资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融资企业的信用不仅仅取决于其行业风险和自身的财务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中小融资企业交易的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以及中小融资企业与其上下游核心企业的关系稳定与否。因此,在评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时,考虑了核心企业状况和供应链关系状况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进行供应链中中小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综合评估。

3.2 结合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目前,我们己经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信用风险评估所要涉及定性分析的内容细致而繁杂,不是所有信息都能用数字描述清楚的,因此应坚持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评估理念,单一的定量分析有其优点,但信用风险评估专家的经验更值得借鉴。所以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要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使用。

3.3 建立多行业、多区域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中小融资企业所处的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差距很明显,如果不加选择的将所有中小融资企业混合在一起用同一种指标体系或同一种方法进行信用评估,势必会影响评估的效果。本文选择的是汽车行业,如果分析其他行业信用风险,则考虑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

3.4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

分析和有效评价能帮助银行更科学准确地做出信贷决策,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加强并完善对供应链金融交易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充足的数据能使实证分析的结果更可信并且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俊宏,许祥秦.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 上海金融,2007(2):14-16.

[2] 方焕,孟枫平.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实证研究――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158-1164.

[3] 杨军.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测算分析――来自汽车行业50家上市公司经验数据[J]. 物流技术,2015(1):229-230,253.

[4] 李佳桐,刘媛华. 基于主成分和灰色层次关联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J]. 物流科技,2014(11):16-21.

[5] 陈钦,施丽娟.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实证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14-2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