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风险识别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识别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识别机制

第1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关键词:企业IT项目;风险识别;内部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262-02

近年来,IT技术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企业带来了更加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大多数企业都在增加自己在IT项目上的投资,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这些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需要利用IT技术开发新的业务范围,或者将电子商务引进到企业的正常商业活动中,另外一些企业则想要通过建设IT项目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管理方面适当的控制成本投入。也就是说,在当今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IT项目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管理与经营都离不开IT项目。因此,在企业大力发展IT项目建设时,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企业IT项目的风险识别与内部机制,为企业IT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建议。

1影企业IT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企业实现IT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影响项目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由于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因此,企业IT项目中使用的技术与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人们对IT项目也开始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影响企业IT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也随之发生了改变。IT行业的专业人士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只要在建设IT项目的过程中清晰需要实现的目标,得到企业管管理者的支持,具有良好的项目管理机制以及进程反馈,就能够在促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对项目的成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即使我们认识到这些因素对与IT项目的影响并做好这些工作,但IT项目的成功率仍然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第一,企业内部对项目目标的理解存在分歧;第二,项目建设中使用的开发工具选择不当;第三,技术能力不足导致难以满足项目建设中更高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企业的IT项目建设超出了时间限制以及资金预算,或者直接被搁置而无法完成。而IT项目建设的失败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影响企业在行业内的形象。我们将这些能够直接影响项目成功与否的因素称之为关键成功因素,一般情况下,一个IT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来管理IT项目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根据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来对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在IT项目中,存在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只有几个是关键的,我们可以通过找出这些因素来对IT项目进行有效的识别与管理。IT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分别存在于团队、组织、项目以及用户层面。

2企业IT项目的风险识别研究

在企业IT项目中,风险就是指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能够使企业遭受一定损失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将企业IT项目的风险定义为企业IT项目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影响IT项目目标实现的活动的不确定性与结果的综合。在这种观点中,企业IT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一般都存在与各个层面的关键成功因素中,因此,企业IT项目的风险主要有团队风险、组织风险、项目风险以及用户风险等风险组成。其中,组织风险一般为企业IT项目在组织环境中存在的风险。组织内部的实际情况与稳定性以及对IT项目的态度对IT项目的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团队风险一般是由负责IT项目建设的团队或者团队中某些成员带来的风险。其中包括项目团队中的人员变动、一些人员存在信任危机、部分专业人员的能力有限、团队沟通不顺畅等团队问题,这些问题都是IT项目中的风险。而需求风险则指的是IT项目的需求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其中包括项目的需求不断发生改变而影响项目建设的具体进程。还有在项目需求中,如果存在不清晰、不正确以及不完善的情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IT项目建设的风险性,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运行。而用户风险则指在企业IT项目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参与到其中用户数量偏少的情况。对于用户来讲,如果他们不是特别认同一个IT项目,他们就不会有过多的经历与资源投入到这个IT项目建设中,这样会直接导致许多项目的失败,是风险性较大的一个因素。此外,项目的复杂性风险通常是指IT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流程相对复杂,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一旦组织不力就会影响项目的成功。项目管理风险就是在IT项目的规划以及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在对IT项目进行规划与控制时,采取的方法与对策不正确都会对项目的实现造成不利影响,导致项目延期或失败。

3企业IT项目风险管理的内部机制研究

企业IT项目风险管理,就是指在IT项目建设与应用的整个过程中持续的采取解决各类风险的措施。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不同层面产生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用户解决这些风险,避免它们对IT项目产生更加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针对IT项目的团队层面、组织层面、需求层面以及用户层面等风险进行分析与解决。为了提高企业IT项目风险管理的效率,我们经过的大量的科学实验以及正对性的测试与研究,从中获取了大量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以及方法。这些研究的结果显示,IT项目中的需求风险对于项目的影响是需要通过用户风险的影响才能够实现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对比了各风险对项目管理影响作用的大小后发现了以下规律:在所有的项目风险中,团队风险对于项目管理产生的影响最大,组织风险与复杂度风险次之,用户风险则是影响最小的。通过这种规律可以总结各个风险间存在的关系,在项目的团队层面、组织层面以及用户层面中产生的风险够能够促进IT项目管理风险的形成,只有在这些层面中做好上游风险控制工作,才能够有效的降低这些层面中的风险对于项目整体管理风险的促进作用,以减少项目中的管理风险,推动企业IT项目的成功。这是由于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IT项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与预算下出色地完成。因此,企业IT项目的管理风险与项目绩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项目管理风险还要受到项目中其他层面风险的影响。而在进行IT项目管理时,必须重视这些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互相的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妥善的处理,以此保证IT项目能够顺利的实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IT项目的实现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企业IT项目的风险不能够单独看待,必须重视不同层面风险间的关系。IT项目实现过程中的实施主体都是人,而团队风险对项目管理风险的影响也最紧密。因此,企业IT项目的风险管理必须以组织保障为基础,并根据项目实现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加强技术与制度的保障,以确保企业IT项目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肖跃辉.IT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2] 赵楠.关于IT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探究[J].信息通信.2014(5).

[3] 刘汕,张金隆,陈涛,丛国栋.企业IT项目风险评估与规避策略研究[J].管理学报,2008(4).

第2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

3

职责

3.1总经理室: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公司的SWOT分析并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3.2品管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告》,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策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4营销部: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5供应链管理部:负责识别来自供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4

定义

4.1

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4.2

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4.3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4.4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4.5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4.6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4.7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因素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应急事件等。

4.8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相关方风险等。

4.9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4.10风险发生频度: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

4.11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定是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x风险发生频度。

4.12

SWOT: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

5

程序

相关部门

使用表单

跟踪验证至结案

YES

内外部信息收集

记录保存

方案修订

NG

部门风险和机遇识别

风险和机遇管控

风险和机遇评估

部门风险和机遇识

部门现状评估

风险和机遇识别管控

董事会议召集

方案(经营规划)建立

合作洽谈需求收集

趋势判定

确定投资计划

方案评估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董事会/总经理室

董事会/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品管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FMEA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5.1风险和机遇管理策划

总经理室根据国际、国内、地区和本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对手、市场变动和价格、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企业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以往绩效、客户技术信息反馈等,确定本公

司企业目标和战略方向,识别出本公司投资计划要求,同时分析识别风险、消除风险、降低或减缓风险,充分利用可能的发展机遇,保证实现企业效益和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形成初步方案含经营规划等,同时上升至董事会讨论.

经公司董事会议讨论研究,最终确定公司战略目标方向及方案,明确与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包括需要考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或条件。

总经理室根据董事会会议决议结果,识别形成《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依照分析结果为重大风险或机遇的,需实施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并形成《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各部门依总经理室决议后确定的公司战略方向目标以及识别出的风险和机遇,同时结合本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5.1.1总经理对公司环境与背景、投资计划方案等阶段进行分析,明确公司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经营、环保政策环境,确定公司的正面环境与负面环境,并形成SWOT分析报告。

a

.在SWOT分析报告中,

SO方面,属于公司的机遇,利用公司的优势与机会,由总经理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b.在SWOT分析报告中,

WT方面,属于公司的风险,针对公司的劣势与威胁,识别出主要风险并采取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5.1.2相关方要求或期望中存在的风险或机遇。

a.

营销部识别来自顾客的要求或期望,识别出的顾客要求如果目前公司不能满足,则构成公司的风险,需要采取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b.

供应链管理部识别来自供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c.

厂务部识别来自法规监管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d.研发部识别来自产品方面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5.1.3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b.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c.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d.产品售后的风险;

e.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失效风险①;

f.过程失效的风险①;

g.重大环境因素未识别的风险;

h.关键设备故障的风险;

i.应急预案不完善的风险;

j.人力资源短缺的风险;

k.操作工无法准确理解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l.订单突然增加的风险;

m.客户投诉增加的风险等。

注①:设计失效和过程失效可参考失效模式分析中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PFMEA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的方法对设计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若选用其结果应按要求得到控制。

5.2建立风险/机遇管理团队

5.2.1建立分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总经理室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a.

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

b.

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c.

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

总经理室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以下职责:

a.

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b.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c.

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依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5.3

各部门风险机遇策划及识别

评估小组组长依据总经理室最终确认的战略规划及目标,以及总经理室的《风险和机遇评估表》,组织策划识别各部门风险和机遇并编制《风险和机遇评估表》,指导操作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及对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规定。

5.4风险评估

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5.4.1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

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

a.法律法规、产品及客户要求;

b.风险发生时导致的环保影响;

c.损失的多少;

d.是否会导致停工/停产;

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

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分为以下五类:

a.

非常严重

b.严重

c.

较严重

d.

一般

e.

轻微

下表为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

严重程度

描述

严重

等级

质量

质量环境

环境

顾客方面

影响后续过程

成本损失

(万元)

法规监管层面

污染排放方面

非常严重

顾客停止与我司合作

本过程无法工作

损失≥10

停业整顿

临近江河湖泊流域性

5

严重

顾客停线

本过程全部离线返工

10<损失≥5

行政罚款

本行政区域内

4

较严重

顾客退货

本过程局部返离线工

5<损失≥0.5

有条件运行

本工业区区域

3

一般

顾客投诉

下过程全部在线返工

损失<0.5

书面改善

本工厂内

2

轻微

顾客情报反馈

下过程部分在线返工

无损失

口头问题

不影响

1

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中。

5.4.2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

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

a.

极少发生;

b.

很少发生;

c.

偶尔发生;

d.

有时发生;

e.

经常发生;

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

发生频度

定义

等级

极少发生

发生概率≤0.001%

1

很少发生

0.001%<发生概率≤0.1%

2

偶尔发生

0.1%<发生概率≤1%

3

有时发生

1%<发生概率≤10%

4

经常发生

发生概率≥10%

5

发生频度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中。

5.4.3风险的可接受准则

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

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

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的措施:

风险

系数

风险等级及应采取的措施

风险等级

风险措施

15-25

高风险

应立即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

5-15

一般风险

需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1-5

低风险

风险较低

,接受风险

在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保持风险措施的方案和实施结果的跟进记录,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详细内容应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记录的保持依据《记录控制程序》文件执行,便于后续的查阅和跟进。

5.4风险应对

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当潜在的风险可有效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的额措施时必须将相关措施贯彻到公司日常运行程序中,且部门的管理活动不应与公司层面如SWOT

分析活动对应的措施冲突。

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

5.5.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

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年度至少实施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

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

a.

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b.

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

c.

发生重大品质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

d.

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

e.

其他情况需要时。

6

引用文件:

6.1《记录控制程序》--------------------

SST-QEP-02

7

记录表单:

第3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预警机制;风险管理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中后期,国内外相继出现了许多破产案例,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喜人的账面业绩何以还被沉重的债务拖垮。这些企业往往是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而导致破灭,由于风险意识薄弱,疏于对企业风险防范,特别是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忽视了收益与风险的共存性,盲目地追求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做出一系列失败的决策并最终走向衰落或破产。典型的银广夏事件、安然事件,虽被定性为财务舞弊事件,其实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失败的结果,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最终陷入财务舞弊并被公之于众的尴尬境地。

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特别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忽视,将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创伤。如何针对企业内部风险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有效监督。这一迫切的需要,提升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的地位,内部控制进行财务与非财务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则可监督这种管理成效,通过制定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准则和审计准则,利用一系列财务预警指标,执行和监督企业风险管理。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

(一)企业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

企业风险包括企业内外部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现实中往往特指可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针对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管理过程,主要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在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中执行,即为识别、评估和处理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一系列风险。

财务风险,则是企业风险中的主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则直接决定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效。企业风险管理的失败,往往会汇集到财务风险上,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数据,为企业和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所察觉。财务报告难以全面披露企业财产债务、经营业绩、长期发展战略等情况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利益相关者更无法了解企业如何定位和管理这些财务风险。而企业管理者,虽然有信息优势,但也难以准确掌握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这存在制度方面的失误,是无风险意识的后果。财务风险管理的低效率,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符合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企业失败案例的增多,企业风险逐步得到了重视,特别是财务风险管理,很多企业都设置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逐渐启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但大多作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内部控制或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由内控或内审人员兼执,长远看来,由于缺少专门的责权划分,仅仅依靠内控人员或内审人员来执行,在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程序方面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因此,要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实施风险管理审计。

作为风险审计的延伸,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更注重企业战略层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目标的实现,以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为对象,由内部审计人员具体实施,有利于考核部门业绩,落实责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监督审计。

三、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企业风险,特别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秉着“防患于未然”态度,积极面对各种财务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降低这些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冲击,达到通过财务风险管理来应对企业风险的目标。通过提高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等措施,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一)提高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

由于财务风险性质与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空积累,并非所有的财务风险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性的冲击。一些财务风险在萌芽期可能对企业来说是微乎其微,这就会出现认识的误区,从而对这些财务风险采取回避、放任的态度,等意识到财务风险的不利影响时,往往为时已晚。企业应在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准则的指引下,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在企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分配决策等基本财务过程中,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选择最优的决策,提高财务风险防范与识别意识,正确识别和防范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二)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管理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即使是非财务风险,也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有所体现,也就是非财务信息的财务化。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非财务风险管理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以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为依据,选择诸如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债务现金保障率、存货周转率、应收现金周转率等基本财务指标,对具体比率赋予合适的权重,建立一整财务预警机制,参考行业标准,结合企业纵向、横向业绩水平,通过具体的财务数据的对比,来衡量财务绩效,进而识别、评估和处理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与非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

(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识别、评估和处理企业存在的各种财务与非财务风险,但实践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内审或内控部门来完成,这就不利于考核风险管理的绩效,难以客观评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企业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在内控或内审部门之外,设立专门的内部风险管理监督审计机构,明确化分内审、内控主体与风险管理审计主体的角色和权限,实行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审计机构展开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从而能够对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风险管理绩效、财务预警机制、长远战略目标等的实施进行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估,及时纠正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错误之处,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4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结构与建设

一、商业银行的基本风险与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提供票据贴现等金融服务。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过程当中,会面临众多的风险。银行面临的风险是银行遭受资产和收入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从风险事故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进行衡量,现代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由于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原因产生的失误导致的操作风险、借款者无法依据借贷凭证内容在约定时间内向银行还本付息而使银行因面临本金无法按期收回和贷款利息无法顺利实现而产生的违约风险和由于金融市场波动而是上市银行机构面临资产缩水而产生的风险。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相互组合叠加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事故的发生往往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实行综合银行制度,银行经营范围往往涵盖金融市场的多个领域,风险因素较多,因此需要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二、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现有结构

    根据国外有关金融机构的管理经验,在面临有关风险因素增加的现状未采取及时的风险管理措施会由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部门依据风险管理清单,逐项进行排查,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但是由于我国有关银行机构和国家管理部门由于进行金融机构市场化运营的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因此大多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工作。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内部可划分为风险识别部门、风险衡量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在我国,由于综合银行制度要求银行机构具有广泛的金融营业范围,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对银行机构的存款吸收、贷款发放和信用工具的汇兑业务进行完整的监督,因此整个风险管理系统会形成横向与纵向相交叉的网状棋盘式分工结构。

    从横向结构进行分析,根据风险管理的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部门,各个部门存在工序上的先后分工和信息的相互传递关系。风险识别部门进行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过程是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认知过程,了解风险因素的变动机制、为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奠定基础。由于我国实行专业银行制度,银行的不同业务范围就形成不同的风险因素集合,由于这些业务本身具有较大区别,因此需要风险管理人员形成横向的风险识别子系统。按照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部门需要进行风险衡量,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计算风险事故造成损失的预期结果,从而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包含对不同业务范围的分别衡量,从而形成风险衡量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的分工顺序中处于末端位置的横向子系统是风险控制系统。风险控制系统需要将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结果转化为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案和计划并付诸实施,以实现减少损失的目的。风险管理系统的横向结构依据风险管理程序先后进行划分,因此形成叠加式管理过程,为风险管理实现制度结构的架构。

    银行业风险管理系统的纵向结构,源自于我国的综合银行体制,全国各个主要银行机构的经营范围大多囊括存贷业务、直接投资业务和金融市场操作业务等金融交易行为。因此在客观上银行风险管理系统需要进行针对不同业务的分工,形成完整的包含存款业务风险管理系统、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系统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纵向风险管理系统。呈现出风险管理系统的纵向结构。每一纵向风险管理子系统都包含完整的风险衡量、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等分工,各个纵向系统没有先后关系而是依据各自经意业务独立存在。

    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是横向子系统与纵向子系统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棋盘状网格系统,保证了信息流在不同管理程序和不同业务类型之间进行交错传递,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

三、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

    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需要整体信息传递网络的数字化运行机制。使整个风险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快速反应和全方位监督。在现实的风险管理系统运作构成当中影响风险管理效果的首要因素是信息的反馈机制。风险识别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情况是决定风险识别过程的质量与水平的直接决定因素。而银行内部风险信息在各个环节具有极高的时效性。数字化的运行机制可以使有关部门随时监测整个经营过程,对金融市场走势、贷款业务对象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掌握快速的风险识别并制定相关方案,采取措施将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

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应当更加外部化。建设转嫁和规避风险机制是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银行本身应当与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同时与有关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将风险信息向上级主管机构进行反馈,形成相对于系统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更加完备的内部与外部相互互动的立体管理机制。

由于风险管理过程需要对信息的快速收集、处理与反馈,因此银行风险管理系统本身应当尽量减少信息传递的层级,通畅信息传递渠道,减少信息传递障碍,精简风险管理机制本身,并实行风险管理岗位轮换制度。借以完成风险管理系统的快速运作和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卜壮志.《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房贷管理》[J].《经济纵横》,2007第10期.

第5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关键词】人民银行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是指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风暴乃至经济危机的深度蔓延,让人们更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如何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并有效化解各方面的风险,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机构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管理的核心机构,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基层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组织细胞,也应尽快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但由于基层人民银行存在着现实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通过分析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制约因素,尝试探索适合基层央行的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二、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尚未真正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许多基层员工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知程度较低,参与意识不强,片面地认为风险管理工作是管理者的职责,缺乏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部分员工甚至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为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就是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却不会及时、主动地分析、思考常规性业务和突发性事件。

(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缺失

目前,人民银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虽然各级分支机构成立了内控建设领导小组,但风险管理工作职责几乎都由内审部门承担。而现阶段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只能将风险管理当作一种日常审计任务来完成,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基层人民银行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理念、表述几乎散落于各项业务制度、办法或操作规程中,过于简陋、抽象,缺乏操作性,无法为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三)人员素质与风险管理要求不相匹配

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技术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全新工作,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人民银行业务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价能力。但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员工普遍缺乏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业务的风险识别分析不到位,习惯于套用老文件、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难以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

(四)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标准尚未统一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虽然指出了风险评估是指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并确定应对策略,但没有明确具体统一的评价标准。有的以内部控制五个要素作为评价标准,有的以内控的有效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合理性为评价标准,并没有为基层人民银行制定统一的风险评价标准,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员工无法对风险做出准确、恰当的评估。

(五)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强化

部分基层人民银行或职能部门将风险管理作为阶段性工作来抓,并未认识到此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予以关注和跟踪,导致未能及时防控已识别的风险点,未能有效排查新出现的风险点。在风险应对评价阶段,就无法充分利用以往的管理情况进行再分析、再评价,使得风险应对措施未能随着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更新,导致风险控制作用逐渐弱化。

三、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路径设想

对于基层人民银行而言,主要是执行上级行决策,工作内容的执行性和操作性强,决定了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工作对象、使用的资源、工作方式等相对固定,鉴于此,笔者对其风险管理的路径做出如下设想:

(一)构建职责分明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基层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该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研究风险事件、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研究讨论有关风险评估报告等,确保风险文化与基层人民银行履职目标一致;第二层次是建立以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风险控制体系,各部门负责人需要识别风险状况,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确定风险应对措施和方案、纠正风险管理薄弱环节等;第三层次是发挥内审部门的风险管理评估与监督职责,利用内审的专业优势,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各部门的风险识别、衡量、分析等程序进行评估与监督。

(二)构建动态循环的风险管理流程

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阶段,因此,要实现良好的风险管理,应该分阶段、按流程逐步实施。

1.风险识别阶段。风险识别是对基层人民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银发〔2006〕111号),基层人民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等6大类。各职能部门应认真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中6大类风险的具体情形,大力营造风险管理氛围,逐步培养员工风险意识,让每一位员工学会从自身开始,仔细辨别自己岗位和具体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隐患,然后提交至本部门的专职风险联络员,进行风险隐患的再分析、筛选和分类,突出重点风险。

2.风险评估阶段。风险评估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研究分析,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首先,各职能部门的专职风险联络员要对风险隐患初始识别情况进行自我评估,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即高等风险级别主要是指因内控执行不力或人为因素易导致资金、财物发生较大损失、业务产生重大差错、在系统内和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中等风险级别主要是指内控制度虽较为健全,但执行中因职责履行不充分、工作不作为、制度落实不到位而造成的风险,且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未造成重大损失、差错和影响的;低等风险级别主要是指属于工作细节不到位、操作程序不规范、技术性错误等一般性问题,且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和较大损失的。然后,各部门风险评估联络员将分析结果提交给内审部门,内审人员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在分析操作风险、效率风险和声誉风险时,采取问卷调查、情景分析、调查研究、专家咨询等定性分析方法,在分析信息技术风险和资产风险时,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等定量方法,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估,以此判断职能部门是否识别出所有风险,若发现遗漏的风险点,要及时给予提醒。

3.风险应对阶段。风险应对是指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由各职能部门选择最佳管理策略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各职能部门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恰当性原则,就是各部门要充分考虑自身业务情况进行准确选择;二是合理性原则,就是要将考虑应对策略实施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三是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将风险控制的成本控制在风险本身可能带来的损失范围内;四是审慎性原则,就是要密切关注实施风险应对策略后可能产生的新风险以及相关处理措施。不同的业务风险点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也不相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职风险联络员,要结合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接受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等策略,明确具体控制措施,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同时,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考虑控制措施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新风险,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做出提示,以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三)构建严密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

作为基层人民银行的内设监督部门,内审肩负着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评价和改善的重要职责,既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又是风险管理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因此,内审部门必须推动风险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工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风险监督评价活动,以促进基层人民银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内审人员应将风险划分为两种: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指管理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变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的情况下,一个主体所面临的风险。剩余风险是在管理层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所残余的风险。一旦风险应对已经就绪,管理层接下来就要考虑剩余风险。管理者既要考虑固有风险,也考虑剩余风险。通过两种风险的比较,可以对风险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对于剩余风险仍较大的,意味着风险控制充分性和适当性不够,需要改变或增加已有的控制措施,实现以风险评价促进组织内部控制的目的。通过建立定期的、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可以督促各职能部门实行动态监测,定期查找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不断完善风险应对策略,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东生,郝伟强.关于构建基层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框架的实证研究.华北金融,2010(11).

[2]吴朴.从利比亚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中国建材,2011(2).

[3]董丽丽.内部控制视角下风险管理构建.财会通讯,2011(6).

第6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营业网点,风险识别,风险管理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风险管理的好坏决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成功与否。所以,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备受国际金融界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心在于基层机构,而基层机构的重心在于营业网点,如何加强与控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识别与管控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操作性风险的识别

我国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业务较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个人金融业务、公司金融业务、会计业务、结算业务和业务。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业务存在交叉现象。

(一)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识别

个人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主要业务。这里主要讨论营业网点在个人存款账户管理方面的风险识别。该业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键风险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类型见表1。

(二)公司业务操作风险识别

公司业务是营业网点除个人金融业务外的又一大业务。它包括单位存款账户管理、客户预留印鉴管理和银行与单位对账管理等。实务中关键风险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类型见表2。

(三)会计业务关键风险点及可能出现的风险

营业网点会计业务包括重要单证管理、会计印章管理和会计服务管理。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关键风险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类型见表3。

(四)银行结算业务操作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结算业务主要包括包括汇兑业务、委托收款业务、票据业务和查询查复与挂失止付业务。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关键风险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类型见表4。

(五)业务操作性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业务包括工资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国债业务和代销基金业务等。实务中关键风险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类型见表5。

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操作风险管理策略选择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在构建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控制和防范操作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搭建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一方面确立以人为本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员工风险控制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培育合规文化,倡导合规意识。第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第四,加强教育监督,促进廉洁从业。

(二)通过管理业务流程来管理操作风险。一方面建设流程银行,防范操作风险。另一方面监控好关键风险点。第三,实行机控为主、人控为辅。第四,明确“三道防线”的职责和分工。业务部门作为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操作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和管理者;风险管理部门、法律合规部门在内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作为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向业务部门提供专业化协助、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作为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三道防线,是对操作风险管理、监督体系进行再监督和责任追究。

(三)依托外部监管、内部审计和市场约束力量。一方面,整合监督力量,构建基层机构监督平台。另一方面,建立员工行为动态排查制度。第三,积极实施岗位轮换, 强制休假制度。第五,提高制度执行力。

(四)建立操作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一方面,建立风险分析、评价、警示制度。另一方面,建立整改,问责制度。第三,建立预警与应急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关键词] 检验; 机械; 风险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47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080- 02

在检验监管中,对进出口机械设备的检验,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机械安全相关的风险,正确识别和评估这些风险,更好的指导企业进行技术整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加以防范,避免对人员健康造成伤害和财产遭受损失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机械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应当贯穿于机械安全检测的全过程。

1 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任何利用机械进行的生产或服务活动都伴随着危险,都存在着可能酿成事故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根据现实的各种约束,用系统方式分析机器使用阶段可能产生的各种危a险,以及在危险状态下可能发生损伤或危害健康的危险事件,提出合理可行的消除危险或减小风险的安全措施,在机器的使用阶段最大限度地保护操作者,使机械系统达到可接受的最高安全水平。

2 风险评价的程序

风险评价的程序是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的过程、使用和产出的物质、操作条件等信息,与有关的设计、使用、伤害事故的经验汇集到一起,对机器寿命周期内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风险评价流程图参见图1)。

风险评价过程可分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定两个阶段。

2.1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包括确定机械限制范围,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三个步骤。风险分析提供风险评定所需要的信息。

2.1.1 机械的限制范围

机械设备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为完成一定的应用目的而设计的,因而机械都有限制。机械的限制不同,存在的危险和涉及的人员不尽相同,风险也不同。

机械的限制范围涉及以下几个因素:(1) 机械设备使用范围; (2) 机械设备寿命限制; (3) 机械对人员的体能限制要求;(4) 人员的专业技能限制。

2.1.2 危险识别

危险识别是风险评价的关键信息环节。危险识别是否全面、准确,将影响风险评价和安全决策的质量。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出所有危险的种类、产生原因、危险所在的部位和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

在机械行业识别危险源,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特征,生产过程及设备状况,将可能产生危险的危险源全部列出。一般,机械设备主要危险源可以分类如下:

(1) 机械危险源:指动力、制造、传输装置、起重机械、通道等危险源。

(2) 电气危险源:指电气机器配线等危险源。

(3) 物理危险源:指高温、射线、振动等危险源。

(4) 化学危险源:指可燃性气体、液体、易燃性物质混合后产生的有害物质等危险源。

2.1.3 风险评估

危险识别后,对每一种危险都应通过分析,确定其风险要素,然后进行风险评估。风险是产生伤害的概率和伤害的严重程度这两个要素的组合。风险分析也就是对这两个要素的分析确定。风险与风险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风险 = 伤害的严重程度x伤害出现的概率。

(1) 伤害的严重程度。评定伤害的严重程度,首先确定对象,即确定是对人身安全的损伤,还是财产的损失或对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综合影响。评估伤害程度时,还应考虑损失所涉及的范围,范围越大,涉及的人员越多,严重程度就越大。

(2) 伤害出现的概率。分析伤害出现的概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历史数据及相似机械的风险比较,确定危险出现的概率;二是考虑一些对避免或限制伤害的可能性有影响的因素;三是人员技能和安全意识方面的影响因素。

风险评估应通过定性的方法来支持,并尽可能通过定量方法补充。在许多情况下,伤害出现的概率和伤害的严重程度不易确定,特别是定量法,受到可用有效数据量的限制。因此,除了少数定量化的因素外,在许多场合,在得不到精确资料的情况下只能是定性的估计。

2.2 风险评定

风险评定是根据风险分析提供的信息,通过风险比较,对机械安全作出判断,确定机器是否需要减小风险或是否达到了安全目标。如果需要减小机械存在的风险,则应选择相应的安全措施对策,并应重复风险分析的选代过程。直到通过风险比较后的结果使人确信机械是安全的,实现了机械安全的预定目标。

风险比较是风险评定过程的一部分。根据类推原理,可将评价对象的机械相关风险与类似机械的风险相比较,使评价结论有可信的参照依据。风险比较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 两种机械具有可比性; (2) 被比较机械的资料可靠性; (3) 两种机械的差异性。

3 风险评价的方法

风险评价是指确定危害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模拟事件的危害程度,计算其风险值的大小,对其可接受性作出评价,提出风险预防和减控措施及应急预案等,是以系统方式对与机械有关的危险进行考察的一系列逻辑步骤。

为了支持风险评价的过程,需要选择和使用风险评价的工具。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使用一种方法,就要了解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优点和缺点等,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效果,然后推广使用,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无论哪种评价方法都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 科学性。风险评价的方法必须科学,确实能辨识出机械的所有危险。虽然危险是能够凭经验或知识辨识出来,但也有潜在很深的危险并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就必须找出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保障方法的科学性。

(2) 适用性。评价方法都应当方便易用、结论明确,这样才易于被广泛接受。预设的参数值过多,难于理解的评价方法是不适用的。

(3) 针对性。需要风险评价的机械危险千差万别,涉及到误用、使用者、空间、时间等各个方面,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合所有的机械设备。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潜在的危险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有针对性,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第8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关键词] 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管理机制激励

一、企业动态联盟的风险问题与风险管理的要求

企业动态联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具有不同知识、生产技术、市场行销和人才资源优势的企业组成一个阶段性的联盟体,这个联盟体中的各个企业以联盟体的整体优势共同开发、生产、销售新产品,以迅速实现机遇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满足市场需求,应付市场挑战和联合参与竞争的一个企业群体集成组织形式。动态联盟在具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因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使得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潜藏着许多风险因素,造成动态联盟的实际运营的成功率不高。

企业动态联盟的风险是指由于虚拟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以及合作关系的复杂性和联盟整体能力的有限性,而使联盟体及其成员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由于参与企业动态联盟的成员具有多元性、功能上的集成完整性、地域上的分散性和组织上的非永久性等特点,因此同单一企业相比较企业动态联盟的内部运营风险大大增加了。如何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如何保证成员企业间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顺畅,如何在有效合作的基础上保护成员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如何规避某一企业的败德行为,如何从整体上监督联盟的运营及协调成员间的矛盾。这些都是联盟体运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来源。

对于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对各种不同利益体共担风险的要求,需设计一种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适应降低风险、控制风险及分散风险的要求。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综合考虑了对其对应类别的风险的控制和消减及各种不同管理机制之间的协同作用,真正起到在控制相应类别的风险的同时又不引起其它风险管理机制的冲突甚至能起到稳定或消减其它风险的作用。风险的消减一方面靠机制的控制,另一方面就是要强调风险管理激励和约束方面的内容。动态联盟的风险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是通过恰当的机制设计和优秀的措施使用,促使动态联盟风险管理向着降低风险和增加收益的方向发展,保证联盟的稳定性和各成员的应得利益。

二、企业动态联盟的风险管理机制的构成

风险管理机制是针对一定事物的风险问题及其诱因而建立的,具有预防规避风险或减少风险损失的功能的管理工作系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部分及其工作方式、制度、方法、形式和规律。

1.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管理机制的要素

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管理机制的要素的是构成整个机制的组成部分,这可按风险分类划分相应的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构及用于降低风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管理体制

动态联盟的风险管理体制是在组织上对风险的管理。本课题采用管理体制是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委员会制对共同的、非统属关系的合作较为适合。风险管理委员会制下可设可风险识别小组、特定风险管理小组、联合风险小组等组织,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风险管理活动。

(2)企业动态联盟组建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动态联盟组建阶段风险管理机制分为风险识别机制、伙伴选择机制、目标协同机制、文化风险管理机制四个部分。风险识别机制是指通过对风险形势评估,就需要对各种显露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机制是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风险识别程序和方法,或综合考虑的方法对动态联盟的识别出来并加以分类,以期为以后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提供便利。伙伴选择机制的内容是伙伴选择的原则和方法,需要建立起详细的指标体系;伙伴选择的过程不仅是选择那些能够在经济上保证联盟运作的企业加盟,更重要的是选择那些能够在风险的侵袭下也能很好地实现联盟目标的企业,那么,参加联盟的企业应该是在成本、质量、供货期、柔性等方面都是优良。目标协同机制指通过对目标的选择、分解、转移等手段,使得伙伴企业之间尽可能的减少冲突的可能性,目标三分法也许能够有所帮助。文化风险管理机制是指由于动态联盟的管理经常面临着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甚至冲突,一般的企业是基于统一的文化管理,而且存在一个固定形式的组织内部,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无法实施单一的文化管理,临时性的合作又不可能有时间来培育十分完善的组织文化,因此,解决文化风险的问题,要从文化识别,文化认同等着手研究文化的差异与相同点,寻求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其二是进行跨文化理解与跨文化沟通的活动减少双方的陌生感;其三是进行跨文化培训。其四是建立共同的文化。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

(3)企业动态联盟运营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动态联盟运营风险管理机制分为联盟的自律机制、道德风险管理机制和共同治理机制三个部分。联盟的自律机制是为了处理好动态联盟中内部组织关系、各成员企业间的关系、成员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联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分析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素,促使各成员企业自觉地在协调相互需要的范围和程度上大体保持一致,同时做好绩效评估工作,依绩效来实施动态合同,要培养和保持“共赢”的合作经营理念。道德风险管理机制是针对道德风险的特定管理机制,是为联盟内部的合作关系准备的。

(4)企业动态联盟解散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动态联盟解散风险管理机制更多的是决定于联盟协议的完备性及未来双方的预期。协议的完备当然能防备众多解散风险,但协议毕竟不能预测联盟的发展进程,这就需要建立双方的信作关系并对未来的再次合作有好的预期和前景。

(5)企业动态联盟全程性风险管理机制

在全程性风险管理机制中,包括责权利对等机制、信任机制、协调机制、信息共享与信息流通机制和合约协议与动态合同机制。责权利对等机制是指导如何正确进行风险与成本及收益三者之间的正确关系,又可分为成本与收益、收益与风险、成本与风险这两两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先确定成本的分配原则,然后是用按风险分配收益的原则进行收益的分配。这是确保合作的最终成果的形式。可依照各方对风险的态度进行不同的收益分配方式,如厌恶风险型可用固定收益制进行合作,而对风险偏好的企业则可要用收益分成制进行合作。信任机制是指通过在伙伴选择或是在合作过程中建立信任关系,从而能够大大的减少关系风险,减少搜寻成本及获得收益。但因动态联盟是一种基于机遇的暂时联盟,存在时间短,而要在这短短期间建立信任关系是特别困难的,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在联盟建立之初就选择那些信得过的企业参与联盟以减少风险。协调机制是指通过对技术的运用,使得在成员之间的联系更为的紧密和顺畅,这里一再强调技术的运用是因为对速度的追求。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与协调,这是即节约成本又极便利的事情,但也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多加注意。信息共享与信息流通机制是由于动态联盟具有各组成部分地理上的分散性及组织管理上的分布性等特点,其信息基础结构应该是开放的和基于标准的,即使用标准或通用的通讯协议,流通机制应能够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6)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与约束是并重的,从激励的角度看,可以采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信息激励等方式,而对于约束机制,则需采用内部约束为主,外部约束为辅的方式。

2.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管理机制模型

针对上述提出的各风险管理要素,本课题设计了一定适合层次性模式的动态联盟风险管理机制,见图: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管理机制模型。

三、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管理机制的整合

动态联盟是一个高风险的机遇型组织,按照风险与收益的对等原理,一旦机遇识别出来之后,其联盟是否获得成功就决定于整个联盟的运作是否能够很好的运转。因联盟成员是属于不同的利益属性,是属于不同的利益体,不可能像在企业内部一样按照行政上的命令来完成资源的配置与调控,因而需要更多的协调和更严密的规制结构。在上文中,我们提出了许多风险管理机制,而要如何将这些机制协调好并避免冲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提出了风险管理机制是按动态联盟的发展过程来确立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些冲突的可能,不过这并不完善,我们又采用了更为主动的形态来避免风险,这其一是激励机制(包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关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内容另文表述,在本文中,一方面是采用上述机制上来分析、处理风险,一方面是采用激励机制从主观上来降低风险。

从图可以看出:

(1)可以保证动态联盟运作的每一过程均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来处理其风险。之所以将全程性风险管理另外作为一个部分区别出来是不想在各个阶段性过程中再次的重述其效用,实际上全程性风险管理机制应该是能够将它放在任何一个子阶段之中。

(2)动态联盟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解决方案,能够从任一方面来控制来防范风险,以至将其风险损失降至最低或是完全避免出现风险。所谓全局性解决方案是指从在动态联盟的运作过程中可产生前向的拉动作用和后向的推动作用及左右围绕的制约其前进方向的作用。这好比火车的前向一方面是铁轨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是牵引力的作用,因而能够使得火车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第9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没什么财务风险可言,即使有也在国家的帮助下迎刃而解,而市场经济时期企业的发展完全靠自己,出现任何财务问题都需要自己去化解,因此企业应不断树立财务风险意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承受风险的能力,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多,进行煤生产和供应的煤业公司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当前大多煤业公司财务管理较为粗放,在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方面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基于此背景,研究煤业公司的财务风险问题极具实用价值。

一、对财务风险的认识

(一)财务风险的涵义。财务风险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涵义。就广义而言,企业受不确定因素影响,经营业绩未达到预期目标而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就狭义而言,由于某种原因企业借入资本以后就需要还本付息,但在偿债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容易面临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总之,企业负债越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人们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小或避免风险,使风险处于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而不是完全消除风险。

2、不确定性。风险并不是存在就可以发生,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能发生。风险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只要在管理中充分考虑诱导风险发生的各个因素,并采取合理的避让措施,是可以影响风险的发生与损害程度的。

3、系统性。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

4、双重性。风险是相对的,任何决策都存在风险,如果有效控制风险,就可能把握到商机获得风险收益。

二、财务风险的识别

研究财务风险控制无非是为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使企业获得最多的经营收益。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第一步就是风险识别,就是利用一种或多种手段来判断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程度,以便于企业的正确决策。目前,我国在财务风险识别及控制上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总体来讲已形成两种比较成熟的风险识别方法即定性和定量识别法。所谓定性的识别,主要是从定性的概念来判断企业财务面临何种风险因素,以及该风险因素的结构及未来发展的性质。定量识别则主要是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来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具体如下:(1)分析风险角度不同。定性法主要从风险诱因及风险表现着手来判断风险的存在;定量分析法则利用计算将财务风险量化,最终用数据类比来说明财务风险问题。(2)主观影响程度不同。定性识别法更多依赖人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所难免;定量识别法则不用担心这种情况,受人的主观影响较小。(3)涵概面不同。定性识别法兼顾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研究项目较多也较全面;定量识别法则只能依靠比率反映财务的某一方面,得出的结论也较片面。(4)成本不同。定性法主要依靠人力完成,研究项目耗时多、成本高;定量法通过计算机完成决策程序,只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即可,所以成本非常低廉。

三、煤业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系不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市场、法律以及经济等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多数煤业公司缺乏对这些宏观因素的认知,所以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目前,一些煤业公司还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工作基础薄弱、相关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致使企业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通过资料调查发现,我国煤业公司内控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制度不健全,可行性差,甚至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起到约束作用;在实际操作当中,过多是领导的主观意志,有章不循、违章不究;资金管理混乱,资金管理制约机制尚未形成或成熟。另外,一些煤业公司还存在岗位职能分离不清,重大事项决策不民主,内部审计不真实的情况。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重大事项的决策是企业担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一些煤业公司在决策中不按科学的程序进行,而凭经验或领导主观意志,决策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投资决策还是主要以厂领导的经验和直觉为基础,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不进行科学的投资可行性论证。筹资决策也没有从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的角度考虑,对潜在的风险不做估计。

(四)管理者风险意识不高。既然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管理者就必须有较强的财务风险意识。就煤业公司的管理者而言,大多缺乏这种意识,认为只要管理好,企业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另外,管理者过于片面的看待财务风险问题,往往只处理某一种情况的风险,而没有全面的财务风险分析系统,固风险意识不高成为了煤业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的重要诱因之一。

四、煤业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建立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机制

1、事前控制。决策之前识别潜在财务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

2、事中控制。其方法是财务活动过程中,企业运用各种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准确判断风险状况,及时调整财务活动。

3、事后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已发生的风险,应制定风险档案,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风险再次发生。二是企业应及时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以财务风险分析资料作为评价、指导未来财务风险管理行为的依据,制定今后风险管理的方向和措施。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以及财务状况进行实时追踪,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发出警告,提醒企业尽快采取应变措施。就煤业公司而言,可根据近5~10年的经营状况制定风险预警模型,同时将关键控制点指标化,以便于量化操作。此外,随着财务管理精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非财务信息引入到风险预警系统当中,将有助于煤业公司更准确的找出潜在风险。

(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对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不分很容易造成徇私舞弊现象,同时还可很好的掩盖舞弊真象。煤业公司应严格按照职务要求,明确设计会计及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

2、建立授权批准制。是指所有的经济业务必须按照一定的授权程序进行,授权者可自行处理权限范围内的日常业务。煤业公司应规定会计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让他们在职权内办理业务和承担责任。

3、预算控制。煤业公司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财务预算编制,同时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以保证编制的正常执行。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骤升的资金支出。

(四)拓宽融资渠道。重发挥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的双重作用;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以解决公司发展的资金要求;借助债务性融资,尽量争取银行贷款。在融资思路上,应改变“有用才借”的旧思想,事先拟定战略计划,提前融资或委托优良所属企业当地融资以达到节约成本和协调企业内部资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