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风险投资论文范文

风险投资论文全文(5篇)

风险投资论文

第1篇:风险投资论文范文

(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自2009年起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应对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其中关于具体实施的原则提出了以下要求: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还要详细了解关于集团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因素,通过这些因素才能综合评议出集团企业现存的风险问题。只有通过类似因素才能得出风险管理的意识,要针对风险的出现保持企业预先防控的能力,将损失和危害降为最低,

(二)资金控制中的风险问题

在资金控制与资金管理中最值得予以重视的就是关于资金控制中的风险管理,只有保证集团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运营过程中风险降低甚至是零风险的状态下,就可以保证将企业资金的“蛋糕”越做越大,最终为整个企业带来效益。

1、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对于集团企业借入的资金,导致其失去偿还能力可能性以及未来企业利润可变性等。这就表示在筹集资金时带给企业的还款压力。由于筹资主要是一种决策行为,并不能排除其主观性,因此出现了筹资风险。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有负债规模、负债利息率、负债的期限结构这三方面,主要是限制企业筹资过程中的负债占企业资产的比例、长短期借款的交替、以及所借款项的利息率高低。外因包括经营风险、金融市场风险、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流动性这三点原因。外因不仅包括金融市场等不可抗因素,如利率的波动,汇率变动等。也包括企业出融资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资金利用不当造成的风险。

2、投资风险:对未来投资收益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相对于筹资风险来讲,将产生更为严重的结果,遭受收益风险甚至是本金都会造成风险。产生购买力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变现风险和事件风险等多种投资风险种类。其产生的原因包括对于投资决策的机制建立并不健全,对于风险意识缺乏,对于技术性研究较为看重甚至忽视效益测算等。当投资风险较大时就应及时进行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策略,以避免企业出现更为重大的损失。

3、资金运营风险:在企业运作中资金运营风险占资金的绝大部分,资金运营风险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其周转速度和占用企业资金余额的比例都影响其资金运营风险。因此要提供财务资金的综合管理。其中造成资金运营风险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资金占用比例不合理,费用支出无预算,信用政策制度不稳定等,如能切实加强对于资金运用管理的前期规划和风险预警等,就可以降低其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总结了上述风险,综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用以对风险的有效规避。

二、对风险规避应采用的控制手段(ERP系统下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

(一)针对三种风险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

1、针对筹资风险的控制手段

对于筹资风险,必须要从其产生原因入手,通常上,应以两方面对风险进行控制,其一要从财务上讲。产生筹资风险的前提就是资本结构状况,所以要从优化资本结构状况着手。从静态上,要增加主体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率,降低总体风险,而从动态上,要从资产利润率与负债资本的比率出发,强化财务的约束机制,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将负债比率调高,以防范风险的发生。利用科学的财务杠杆原理,防范筹资风险的发生。其次,集团企业要将债务重组,积极做好债权人的思想工作,避免紧急情况的发生,明确企业持续经营的目的,动员债权人将债务转为投资,帮助企业实现更多的周转资金。

2、针对投资风险的控制手段

投资风险中最常见的是市场风险,广义上各种市场因素变动带来的价格变动风险。所以控制市场风险的最佳方式是正确判断并预测未来市场走向。即根据其价格变化方向预测下一步价格异动情况,进而做出正确的预测。由于市场变化的变化并不能完全依靠预测做到,但仍有不少规律可循。笔者认为,科学的预测方式是避免投资风险不可或缺的。如有了预测,便要严格按照计划实施,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做出改变,否则极可能出现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对于投资金额较大的投资项目应当按规定的权限和企业规定的实施程序进行集体决策,如遇方案有重大变更的,应重新进行市场预测重新审批。投资风险中的信用风险——不能正常履行合同义务而造成损失的一种风险,对其控制手段较为简单,即挑选可靠的交易对象。综合考虑交易对象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资金实力等多个因素,以此作为交易的事先准备。此外购买力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变现风险和事件风险等多种投资风险,只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技巧都可以一一克服,笔者在此仅选取两个较为典型的投资风险类型,望对投资风险控制有所帮助。

3、针对资金运营风险的控制手段

在集团企业资金运营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慎重考虑所在行业的未来前景,集团企业的资金投入应量力而为。其次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当的管理人员对资金运行和风险问题进行监管。再次,运用科学的管理技巧,实施稳健的操作,重视数据的实用性。ERP系统就是这样一套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对其资金流管理有明确的要求,体现了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其中资金流管理是ERP管理系统中的重点,便于向企业决策者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笔者认为在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规避中使用ERP系统是较为恰当的。首先,以资金预算来讲,集团企业预算在ERP系统中已经形成了及时上报的信息,在日常资金的下划时却没有及时体现在技术系统中。那么建立一整套资金预算系统,进行预算的申报与审批,进行付款过程的监控将对投资风险和资金运营风险得到及时的规避。当所有的预算资金在使用时都必须要经过资金预算的检测体系,如果超出预算就必须要制止,与此同时,当执行情况分析报表借以清楚得知资金使用情况和资金管理的监控。

其次,在资金计划过程中,集团企业申请要求出资时,通常是临时性申请,没有定期申请的要求,而各企业申请的不均衡也造成了内部信息的不均等。通过ERP系统实现信息集中反映,才能及时调节各部门的余缺,只有保证信息的集成,才能通过ERP系统对资金的监控。最后,通过集团收付款的控制问题上,建立资金结算系统和ERP系统的接口,分享收付款信息。集团企业建立收、付、总账三个接口,将所有的收付款信息转到资金结算的系统中,便于前两部分提及的资金控制方式。那么对应集团企业风险管理,我们应该如何实施ERP系统呢?由于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集团企业应当建立一套统一的资金结算、资金计划、资金预算制度,其中应当包括资金的预算控制以及预算管理制度,并同时兼有汇总结算的功能,即将集团企业内部的各子公司分散的结算报表,最终汇总能够产生出一个报表,为企业的管理着提供更便于理解的信息。除此之外,应该建立资金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资金的集中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监控提供可靠的控制途径。特别是针对风险管理部分,要进行决策的理性化衡量,避免以后的预算决策以管理者决策为准,甚至产生更大的风险。最后,建立资金管理预警系统,以集团企业的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财务的综合分析预测,便于把握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以及其变化情况,从而保证集团企业资金避免风险,安全运行。

第2篇:风险投资论文范文

研究数据表明,影视投资项目中,大约只有20%左右是获利的,10%能做到大抵收支平衡,剩下70%都是赔钱的。高收益的影视投资行业同时也是高风险的投资行业,它的风险来自影视剧作为文化产品本身的特性和市场的不规范性,具体包括内生风险及外生风险。

影视剧投资内生风险

影视剧投资缺乏科学的分析和管理和好莱坞的每一个影视项目确立和决策都必须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数据分析相比,国内的影视投资立项就显得十分幼稚了。动辄上千万元的投资额,或仅凭主创人员的主观意志或根据投资者的个人喜好,头脑一发热就拍板决策了。立项后的项目管理更加是无从谈起。这种缺乏专业管理的投资,事前没有慎密仔细的立项调研,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事后更加不会进行检讨总结。于是宝贵的投资款就在这种低级的项目管理中慢慢流失,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还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影视剧投资外生风险

1.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受国家抑制房地产投资政策的影响,大量的热钱涌入,炒热了影视剧投资市场,推高了影视剧的投资成本。同时,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给影视剧投资带来了空前热潮。但影视剧投资获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获利概率低,并面临着费用超支,同质化严重等风险。与此同时,限广令等政策的出台,使得下游电视台对影视剧的购置更加谨慎,价格也大幅降低。

2.市场供过于求引发的经营风险据统计,2011年申请立项的电视剧接近3万集,但最后获得发行许可证的不到一半,进入卫视黄金档的更是不过6000集左右。也就是说只有不到20%的剧集产生了效益的,剩下的大部分或卖不出去或干脆就胎死腹中。另外,影视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而作为主要购买方的各地电视台购片价格却没有什么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资本市场的不规范,必然加大供需的不平衡,影视投资的经营风险及同业竞争风险必然不可避免。

3.“轻资产”带来的投资回收风险有学者将影视剧投资划归到“创意产业”投资,即通过提供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这种创意产业的特性是:人力资本是投资成本的主要构成,固定资产投入甚少,资金的投入、退出将与创意企业的经营周期紧密相关。目前投资一部影视剧,演员片酬要占到总投资的50%-60%,甚至接近80%,加之剧本荒现象愈演愈烈,导致人力资本成为投资中的主要构成,加大了影视剧的“无形化”程度,若投资失败,清算价值几乎为零。另外,作为“创意产业”,影视剧投资的制作周期长,初始成本高,但复制和模仿成本低,若被盗版等侵袭,投资损失巨大,投资风险不言而喻。

4.融资渠道不健全带来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影视投资市场主要是以民营资本为主,融资来源大约90%是自由资金,这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较高,特别是对中小型投资者,自筹资金有限,银行贷款不畅。另外,影视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动性差,版权质押存在法律问题等问题,投资企业即使是拥有自主版权的影视公司,拿着版权等无形资产做抵押物去贷款时,也很难说服银行。银行即便放款,通常也会伴有实物资产的抵押。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脱节,使得投资者无法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影视投资市场仍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既缺乏专业有效的项目管理,又缺乏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一方面,投资者和项目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建设一个成熟有效的影视投资市场引导机制。

影视投资风险管理探讨

影视剧投资市场的现状决定了投资的风险程度及投资价格,为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者应该科学选择投资项目,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并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投资策略,降低影视剧投资风险。

(一)科学选择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投资项目

1.多渠道获取征集项目信息影视剧投资始于项目的征集,而所征集项目的质量好坏也反过来决定着投资的成败。把握好项目征集阶段,其中信息的获取是关键。投资者可以从把握市场各种关系的角度,来逐步建立信息获取的渠道。(1)从金融机构获取投资信息和金融圈内机构长期保持密切关系,可以利用金融机构接触面广、人脉资源丰富的特点,让其在投资机会的需找和发掘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成为影视投资项目发掘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另外还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以优惠的价格获得项目融资,实现投资的财务杠杆效应。(2)从影视投资项目中介机构获取项目信息和拥有影视投资项目信息的中介机构长期保持密切关系,能够通过中介机构构建的信息平台上,获得影视项目投资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关系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获得优先地位。

2.准确定位影视作品(1)以目标受众需求为导向在整个影视产业链中,处于最下游的观众最有话语权,包括影视剧在内的以内容为根本的文化产业最本质的目的就是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由此,有针对性地投拍符合目标受众需求的影视剧,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首要因素。(2)结合社会环境因素在市场中不难发现,影视品的成功与否与其社会影响有着很大关联。例如近年来许多优秀的弘扬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取得成功,观众乐于关注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因为其向广大观众展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人们容易从影视作品中受到这些精神力量的感染。反之,消极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很难有亮点吸引观众眼球的,往往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投资者有必要对其投资的影视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3)准确把握档期在黄金档期,影视作品更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成为观众的话题焦点,因此获得收益的机会也随之增大。现在国内成熟的档期有四个:贺岁档、寒暑期档、五一小长假、国庆黄金周档期,仅仅几十天的时间,所以选择合适的档期播出,是影视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4)宣传包装到位“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现在的影视市场已经行不通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谁的宣传更到位,更出位,谁受关注的程度就高。宣传包装运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最后的收益。

3.可行性分析筛选项目在实际投资当中,投拍项目的筛选始终应该遵循可行性的原则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数据分析,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将项目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1)从投资目标来看多选择一些战略性的有助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容产业投资项目,少进行一些纯粹的金融性投资项目。(2)从项目范围来看应该多选择面向全国市场的影视投资项目,辅以少量的地方特色影视投资项目。扩大项目的目标市场能够满足更多客户的需要,也意味着更宽阔的市场前景。(3)从投资风格来看应采用独立投资、主导投资、共同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并举的方式来进行,灵活的投资方式能够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提前占得先机。(4)从投资介入阶段来看尽量选择在项目创建甚至在萌芽期就选择介入。越在项目后期,进入的难度和成本就越大,也越缺乏投资价值。(5)从投资规模来看初次涉及影视项目的投资数额建议不宜过大,在经过慢慢的资金和经验积累后,才推荐逐渐尝试进行更大规模的项目投资。(6)从收益方式来看如果风险较大的项目,多采用固定收益的方式,如果项目风险较小,多采用参与收益分成的方式。

(二)完善项目运作管理机制

项目运作管理是整个投资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中,各种实际的问题会直接反映到投资过程中,需要具备更多目标项目的投资技巧、管理能力以及实际运作经验才能克服,因此也是对投资者水平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投资者需要完善管理机制:

1.保证项目运作进度正常项目运行的进度关系到投资的全盘计划,进度的滞后容易造成成本的扩大,无法在预定的档期安排作品的推出,增加资产债务等风险,这些因素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投资的亏损。所以,投资者必须考虑合理的方法来管理项目运作的进度。

2.部门间要各司其职由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管理层成立项目投资管理委员会,制定项目投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每一项决策科学严谨,判断项目运作中合理性与可行性,探讨项目运作执行的情况。

3.及时监控消除风险通过设置的多个“去/留”决策点来监控风险,制定严格客观的里程碑保持对项目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特别是项目早期的风险。

4.总结投资经验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检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是否合理、阶段性里程碑的设置是否科学,并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CRM(客户资源管理系统)档案与对方保持良好关系,定期拜访,增加与对方下一次合作的可能性。总结投资经验,虽然不能生搬硬套到以后的每一次投资当中,但这些经验仍然可以值得投资者去借鉴。

第3篇:风险投资论文范文

(一)政治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

在引起海外项目投资财务风险的众多因素中,政治因素是最无法得到提前预期的。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不稳定,经常发生局部或者大规模的冲突和战乱,这使得企业在该地区的海外项目投资往往得不到保障,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面临资产流失或被当地国家占为国有,工程款无法追回等风险。

(二)国际汇率波动引发的财务风险

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投资时,往往采用外币的形式来计算合同中的结算金额。然而一个项目往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并且在合同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涉及几种货币之间的结算,这样国际汇率的波动会使企业在国内的设备及原材料采购所需的费用以及项目施工的成本增加,导致企业面临更多层面的财务风险。

(三)海外项目的筹资风险

企业在海外承包的施工项目往往金额较大,企业在工程的前期往往需要自己先行筹集支付大笔的资金,用于购置工程设备以及原料等,而业主对这笔费用的支付相对较晚。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业主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拖延工程款的结算,使得海外投资企业的资金周转不足,而不得不回国内进行筹资,从而增加企业的贷款成本,使得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

(四)企业自身管理不足引发的风险

由于海外项目投资具有巨大的经济诱惑,许多企业急于在海外进行项目的投资以及工程的承包,而忽视自身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使得企业在国内的管理监督机构无法对海外项目的财务运营状况进行及时准确的监管,这增加了海外项目投资的风险。同时,许多企业缺乏海外投资的经验,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使得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的投资之前无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市场环境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也难以确保项目的成本以及利润预算的准确性,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亏损。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一)政治和经济风险的防范

由于政治和经济风险具有不可控性,因此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投资时需要认真分析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做出准确的预估。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时,尽可能选择在政治局势稳定的国家进行投资。对于经济风险,可以通过借助金融衍生工具和多元化经营方式来降低。

(二)扩展海外项目的筹资渠道

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应尽量拓展自身的融资渠道,加强与银行等机构的联系,努力降低企业筹资的成本。同时与项目业主进行沟通,保证工程款项的及时交付,从而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周转资金,避免资金链的断裂,降低财务风险。

(三)实行财务集中管理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完善海外项目投资的管理制度,通过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对海外项目的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加强海外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规范,使其与项目当地的会计制度相协调,便于进行统一的核算。在项目的投资过程中,加强对项目预算的管理,并对项目的开展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

(四)加强海外投资项目财务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聘请在海外项目投资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对海外投资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相关的海外财务管理人员实行定期的轮换机制,从而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同时,通过开展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讲座,提高海外财务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技能,借助内部管理强化手段降低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第4篇:风险投资论文范文

(一)应对风险时会发生高成本

首先,我国中小投资公司的管理层对费用的控制意识不强,在日常行为中不加节制的浪费,甚至与公司生产业务关系不大的支出也被划分至管理费用科目中,使管理费用成为了管理层的专款;其次,缺乏管理费用的管理体系,一方面缺乏成文的管理费用使用条例,另一方面未建立费用奖惩体系,使管理费用严重超支却无需承担责任,从而陷入了费用管理的恶性循环中。

(二)各部门风险管控责任制度不完善

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不合理,风险管控责任制度不完善,工作分工不明确,不能真正实现权力制衡。为了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而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事前没有经过认真地调查和论证,制定的制度不合理,在公司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执行,或没有得到公司职工的充分认同,使公司员工产生抵触情绪,以致不能真正发挥出风险管控责任制度的本来效果。有的部门没有按照有关要求认真检查和评估内控系统的运行情况,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处理意见。

二、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加强经营风险管理的措施

由于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如此多的风险,因此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经营风险。我国中小投资公司要做好公司经营风险的防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增强公司防范风险的意识

我国中小投资公司对风险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增强公司的防范风险意识,不仅从公司领导,更要让公司的每位员工意识到风险防范与管理对公司的重要性,让公司的员工都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公司的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公司各工作的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公司监督机构对公司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总之,公司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首先提高公司内控意识,俗话说:“思想决定高度”,我国公司要落实法律法规,实行公司负责人责任制。公司负责人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对待内部控制,带头自觉执行内控措施,积极实施内控政策。其次要建立适合公司本身发展的内控机制,完善公司经理层的运作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把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吸引进来,避免行政干预代替公平竞争。加强对经营者的制衡约束,通过直接监督、间接监督和制度约束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具体的行为准则在合理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有效发挥作用。

(三)推行经营风险审计

以公司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称为经营风险审计,通过专门的审计方法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区别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审计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公司财务错报,而是通过对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经营策略、公司法律环境等方面的测试,评估公司的经营风险。以公司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越来越被许多国家所重视。随着以公司经营风险为导向的新的审计方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中的日趋成熟,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已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的相关准则,简称“风险审计准则”。可见推行经营风险审计对公司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要能够很好的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司风险防范制度。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从公司组织架构上控制因内部管理失误造成公司经营风险。而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具体的风险,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具体风险防范制度进行防范。如公司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法律风险,会计风险,信息风险,策略风险等。公司经营是有风险的,但风险与机会是并存的。风险越大,可能机会越多,正因为如此,一个好的公司不应该回避风险,但应当在经营活动中做到尽可能降低风险和积极预防风险。

三、结语

第5篇:风险投资论文范文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分类

从不同导向的角度,本文将科技成果转化分为两类,即原始创新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简称“原始创新”)和满足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简称“应用创新”)。原始创新的特点为:理论创新性较强,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有权威性的论文或专利,往往是对现有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实验室结果特征突出,但成果偏早期,还需在中试熟化阶段进行大量投入。原始创新虽然时间长、难度大、风险大,却更具重大意义,其一旦转化成功,将对产业带来全新的改变。多次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立足于自身”,也就是这一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所在。应用创新的特点为:能满足企业提出的具体技术需求,通常有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团队,或已进行了部分行业应用,仅做少量技术修改或配套即能被企业采纳,成果的市场定价和后期服务可通过谈判和法律性的协议明确。应用创新多半由企业提出,数量多,覆盖面广,对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帮助,很多企业也以“技术发包”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形式,来解决存在的技术难题或寻找新的产品方向。回顾过往20年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经历了跟随创新、应用创新及原始创新三个阶段,目前正逐步从应用创新进入原始创新,以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新形势,着力解决进口替代、“卡脖子”等问题,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科技成果转化现存问题分析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其中实现有效转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40%—50%,相对差距很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技成果转化率之所以如此低,主要存在如下原因:(1)尚未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绩效考核引导方向。目前,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管理考核体系仍以教学科研为指挥棒,依然“重论文轻转化”,使得科研成果大批产生,但真正转化落地却极少,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2)尚未建立合格的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队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离不开一大批专业从事科技服务的技术经理人,目前我国十分缺乏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员。(3)尚未形成真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在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转化经理人、企业等相关主体尚未打通合作链条的情况下,科技人员可能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可行的主体。但结合现状,还需解决一系列潜在问题,包括:高校及科研院所政策不明确、启动资金不足、运营管理人员缺失等。

(二)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分析

本文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践,以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参与度、在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持股比例为基础,将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分为技术转让模式、技术开发模式、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主导转化模式(图1)。上述三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均有自身特点,优点与不足并存,适用场景有一定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成熟的技术合作机制,合格的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队伍远滞后于市场需求,加之利益分配不合理衍生的科技人员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导致技术转让模式、技术开发模式只能零敲碎打,难以系统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路径三(即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主导转化模式)将是中短期内切实可行的方式,对于快速提升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重要意义。经多年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实践,我们认为路径三的科技成果转化画像特征包括:

(1)科技人员(老师、研究人员等)创业意愿较强。(2)科技人员已形成科技成果具有前沿性与稀缺性,潜在应用市场前景广阔,承诺将相关科技成果纳入公司,并作为相关领域唯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3)要有全职团队,尤其CEO等核心高管角色是全职的,且较为优秀。(4)科技人员是重要股东,但不一定控股。

(三)风险投资有利于克服

科技成果现存痛点问题假设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种子期(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产品)、前初创期(形成1.0产品,并在标杆客户处试用)、后初创期(初步通过市场验证,实现小批量)、前成长期(实现批量扩张)、后成长期(已经规模化并依然保持良好成长性)及成熟期(保持稳定)六个阶段,对于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亲自参与转化的模式,最大难点在于种子期与前初创期,关系到能否实现从0到1。从风险投资角度,因为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科技人员商业化经验不足等原因,处于种子期与前初创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失灵,大部分投资机构倾向于布局后初创期及以后阶段的项目。但近期风险投资市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投早、投小、投科技”之风正在兴起,为以公司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来讲,风险投资有助于克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人才、市场及服务四大痛点问题。

1.资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难题。风险投资机构可以提供启动资金,并根据项目产业化实际所需确定投资金额,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顺利到达第一个里程碑(形成产品并获得市场验证)。其次,风险投资机构还会帮助被投企业开展下一轮融资工作,包括制定融资策略、协助起草商业计划书、引荐投资机构及参与谈判等,甚至可以进一步追加投资以提振其他投资人信心。

2.人才

术业有专攻,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技术人才,还需要运营、市场、财务、人事、法务等相关人员。在此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可发挥多维作用:一是引才,依托自身招聘能力,推荐合适全职人选,搭建完整的经营团队;二是留才,依托专业能力协助设计股权结构(包括比例分配、持股方式、股权激励方案等);三是退人,若部分人员不符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需求,协助设计退出机制。

3.市场

科技人员对市场缺乏认知,导致技术与市场脱节严重,风险投资机构可在一程度上发挥桥梁作用,表现为:系统开展行业研究工作,并博采赛道内项目的优点,基于自身积累的行业认知,与技术团队共同探讨潜在应用场景;依托股东、LP及已投企业等产业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荐首批标杆客户,协助实现市场的初步验证;对创始团队进行商业化培训,组织商业模式研讨,以确定最优的商业化路径。

4.服务

科技人员普遍对设立公司存在畏难情绪,主要担心知识产权、工商注册、财务、法务咨询、政策申请等诸多事宜,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积累了较强的投后增值服务能力,或者依托自有团队,或者与外部机构合作,可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排忧解难,使创始团队专注于最核心的研发、运营及市场业务。综上,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亲自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切实可行的转化方式,风险投资有助于克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四大痛点,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耦合的可行性较强。

(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耦合效应的初步建议

1.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布局

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马太效应明显,资金向头部大机构集聚,而专注于早期科技投资的小机构面临诸多挑战。政府亟需出台财税政策,积极引导风投投资于早期项目成果,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一方面,以母基金角色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投资,鼓励各级政府引导基金以LP身份参与早期科技投资基金;另一方面,制定投资补贴政策,引导容错机制的建设,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展未达预期,政府对投资机构予以一定补贴,缓解风险投资机构的经营压力。

2.有针对性加强原始创新项目的引导支持

面对日趋尖锐的地缘政治风险,我国继续加强原始创新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府部门需重视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注重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长远发展的意义上来考量其转化的价值;其次,要对对基础理论有颠覆性意义且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成果给予持续的资金支持,不能用传统财政资金的标准来要求其成本投入和短期收益;此外,在某些颠覆性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中,为其量身定制某些先行先试的政策,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旧的规范约束。

3.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义务与职责

首先,要明确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义务,除培养人才、知识积累、科学研究等功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把向企业和社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作为重要目标。其次,找准功能定位,高校要把支持理工科老师与学生创新创业作为重要任务,不要人为设置障碍。最后,相关主管部门和科技计划管理机构要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制度,多维度评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工作情况,并把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结论

研究发现,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主导转化模式是中短期内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对于快速提升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有助于克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现存的资金、人才、市场及服务四大痛点问题。目前风险投资市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投早、投小、投科技”之风正在兴起,为以公司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财税政策,积极引导风投投资于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原始创新项目的引导支持;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义务与职责。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高质量发展[N].科技日报,2021-12-09.

[2]赵峰.不同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路径选择[J].科技中国,2019(04).

[3]谭保罗.成果转化耽搁不起!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研究[R].北大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2021-08-23.

[4]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R].远望智库预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