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风险管理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第1篇:风险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本文试从企业风险库的建立及运行方面着手,探讨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同时从内部审计部门的角度出发,提出若干建议和办法,以期能为企业风险库的建设与运行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内审部门;企业风险库

随着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库也逐步走进了管理层的视野。企业风险库收集、归类、跟踪已识别的各类风险信息,能够帮助管理层特别是内审部门了解、掌握企业的风险现状及变化趋势,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同时,实践当中由企业内审部门承担风险管理工作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为此,如何建设及运行企业风险库就成为摆在内审部门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基本原则

企业风险库的建设及运行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先易后难、逐步扩展原则。企业风险库建设涉及到企业管理和运营方面,内容包括内控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法律(环保等)风险等,其建设与完善绝非能一日而就。作为企业内审部门,可采用电子表格形式,先将比较熟悉的内控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类风险纳入风险库进行监管,待条件成熟后再将其它风险逐一纳入企业风险库进行跟踪管理。

2.形式规范原则。企业风险库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承载着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工作;同时它也是一项重要资源,企业管理层从中获取有用的管理信息和风险提示。因此,风险库的形式必须规范,既能承载企业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和信息,又能让相关部门在日常业务中借鉴。

3.定期维护原则。在风险库建立后,运维工作成为关键。没有日常运维的风险库,即使建立时风险数据比较全面,也将逐步脱离企业实际情况,失去其价值。维护周期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但不能少于每月一次。

4.信息化辅助管理原则。随着企业风险管理工作逐步完善,风险库数据量快速增大,日常维护工作耗费大量人力,运行成本变得高昂;风险库应用在企业内逐步推广,维护及使用部门增多,电子表格的协作受到考验。因此,风险库载体由电子表格向专业软件演化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内审部门在风险库设计及日常运行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

二、风险库建设

必要的人员配置和项目预算是风险库建设和运行的前置条件,决定了风险库建设和日后运行状态的优劣。内审部门应充分意识到风险库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成立项目组安排专门人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制订风险库建设的步骤、方法等计划;报批项目组人员配置、工作职责、项目预算等;拟订风险的搜集、分类、分级、录入、运维办法等。风险数据库建设人员应包括内部审计、内控、法务、财务、企管等人员;后期维护人员应不少于一人,可视企业规模设为兼职,但必须有确定的人员和工作责职。风险库在内容方面和结构要素方面应包含下面内容:

1.内容方面,风险库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分类:战略风险、内控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法律(环保等)风险等,细分之下还包括生产风险、政策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的纳入应遵循先易后难、逐步扩展原则。

2.要素方面,风险库应有风险名称、风险描述、分类、等级、控制流程、风险主控部门等要素,内审部门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适当增补部分项目,以达到对风险进行充分管控的目标。风险名称应简单易懂,如“上海办事处售后存货损失风险”。风险描述内容应具体明确。风险分类原则上按内容区别,如内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等级评定时,要考虑具体风险的年发生频次及每次发生的损失金额。控制流程根据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填写。风险主控部门同时也是风险应对的主要责任部门。风险应对措施不仅包括风险主控部门报送的应对措施,还应包括内审部门对应对措施落实的检查情况。风险状态以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确认,如识别、评估、应对、跟踪、结案等。

三、风险库运行

风险库运行的基本理念是,以数据库作为支撑,通过识别、评估、应对、监控企业风险,对企业管理提供建议,使管理层能够较快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决策。同时,跟踪风险的发展状态,实现企业动态风险管理。风险库的运行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识别风险,甄选入库。风险的识别可依据相关的资料和以前的审计发现,使用清单法、调查法、流程图法和事件树等方法来进行。通过上述方法并广泛走访调查,能够相对全面的识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在经过风险识别后,可得出企业运营中的常见风险,进而根据识别出的风险进行甄选,优先将具有管理效益的风险纳入企业风险库。在确定风险等级时,应考虑年发生频次和每次可能损失金额。当风险项目需要采用总分类管理时,可以采用电子表格的分组功能实现。

2.评估风险,组织应对。内审部门应对已纳入风险库的风险项目进行分析,明确风险主控部门和控制流程,并督促风险主控部门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具体措施。在应对策略方面,可供选择的有风险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转移和风险授受等。制订具体应对措施时,风险主控部门应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内审部门应对制订的应对措施进行审核和评估,以确认是否能够达到企业决策的风险管控目标。

3.监控风险,跟踪落实。内审部门应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持续对风险情况进行监控和跟踪。主要途径有风险主控部门定期汇报、日常走访了解、专项审计报告确认等。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已识别风险变化情况、风险应对措施实际落地情况和应对风险效果、残余风险和衍生风险情况;针对风险应对措施实际效果考虑是否追加或减少措施。

4.信息共享,全面管理。内审部门定期整理风险库数据,形成报表传达各风险主控部门,内容包括对各个风险的评估、决策、应对措施和处置结果。风险库日常对风险主控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开放各自业务范围内的风险信息权限,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并促进风险管理规范花、制度化,达到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企业风险库的建设及应用以防范和解决企业风险为主线,通过系统评估和记录企业内控漏洞和风险状况,评判应对措施,有利于加强企业内控工作和增强管理层的风险意识。风险库对于企业建立完善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实现风险“可控、能控、在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美国COSO[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

[2]胡杰武.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94.

第2篇:风险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自2008年起,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连续六年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板)通知,将中央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提升为一种强制性制度要求。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应为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承担责任的部门和单位都有哪些?这些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内容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应承担多大的责任?其中,哪些责任是隶属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是什么?审计内容与有哪些?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笔者将以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责任的承担为切入点,分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简要概括了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背景,第二部分细致分析了造成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的原因,第三部分阐释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带来的不良后果,第四部分在前三个部分的基础上探索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的应对之策。在该部分,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制度、文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各部门、各单位应为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承担的职责与责任水平作出了设计,以期为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实施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被引入我国,在一批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该思想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引起了财政部等政府部门的重视。早在2003年,我国国有企业就开始尝试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与此同时,也开始展开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该项工作的绝大部分由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内部审计人员以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为审计起点,从制度的健全性、设计的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5月22日共同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文简称《规范》),并要求我国所有的上市公司应于2009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该规范,《规范》除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做出了相关规定,还要求上市公司应聘请独立注册会计师对本公司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重大缺陷及重大缺陷的影响程度性做鉴证;与此同时,国资委也加强了对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连续六年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板)通知,通知的使原来在企业内部处于试行阶段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迅速提升到制度化的高度,使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由原本慢慢渗透到过程风险、环境风险以及决策信息风险的前进方式跨越式地发展到强制实施阶段。强制性全面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实施致使很多国有企业将以上工作的全部内容交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与审计责任。

三、造成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的原因分析

造成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以下四点是主要原因:

(一)相关岗位、职责以及职能部门配置不合理。

由于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国有企业的实践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岗位、职责以及职能部门配置不合理。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将风险管理的全部工作统统交予内部审计部门,给内部审计人员造成了过高的压力、责任与工作量,而监事会、董事会等应当承担一部分风险管理工作的部门却未承担应有的职责。

(二)风险管理审计责任不清晰。

在我国,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活动的主要责任理应由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这种认识也成为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早在2006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就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其中,第七章第四十二条规定如下:“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的组织结构至少应当涵盖以下内容: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同时,《指引》还指出“企业应当为每一个部门应承担的风险管理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国有企业的实际状况是,对于全面风险管理,各个部门应承担的具体职责与责任很不清晰。

(三)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角色错位。

当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设计时,均对内部审计部门赋予了过多的职责,甚至将许多应当独立实施、分离执行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一并交由内部审计部门处理,这直接导致了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错位。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uditors,简称IIA)于2004年的《关于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意见书》(下文简称《意见书》)中,明确指出了六种不应当由内部审计人员承担的职责,分别是:对风险管理负责、以管理层的立场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决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策略与措施、为管理风险提供担保、对风险管控工程施加影响、设置企业的风险偏好,而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范围均涉及到上述六项中的一项或多项。

(四)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鉴于内部审计工作长期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很多国有企业都是在国资委、审计署等相关部门的强制性要求下建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的过程十分仓促,在人员的配备方面,大多也是从会计、财务部门随机指派的。风险管理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识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还要根据企业所面临的不同风险类型找到应对的策略。显而易见,很多会计、财务部门人员的风险管理专业知识是很有限的。肩负的重任与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压力重重。

四、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

由于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缺乏了解,未能实现对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职责部门所应承担责任的准确划分,必然会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造成不良影响。

(二)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了过高的全面风险管理职责,致使权责不对等,在这种内部制度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对企业全面风险管控工作的实施状况作出独立、客观的评价。

(三)影响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承担了过高的压力,使内部审计的质量受到了不良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在适当的压力下会主动进行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但过高的压力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致使审计人员感到工作根本不可能完成,进而丧失了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审计鉴证质量。

五、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过高的应对之策

为实现降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责任的目标,笔者认为,其中的关键是明确企业各部门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恰当理解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

(一)明确企业各部门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

参考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制定的《规范》、国资委的《指引》、《2013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板)》以及IIA的《意见书》等相关规范,笔者为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设计了11个主要职责,责任方主要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五个部门与企业外部的两个单位,各个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职责与责任水平见表1。

表1 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主要职责与相关部门责任水平

注:(0,20]为“无责任”,(20,40]为“有限责任”,(40,60]为“中等责任”,(60,80]为“实质性责任”,(80,100]为“全部责任”。

(二)恰当理解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

1.审计目标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董事会等决策部门识别企业所存在的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风险来源有以下四点:一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不少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三是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弱,导致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四是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致使对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与自我监督都存在实施不力的情况。显而易见,鉴于国家的大幅度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我国国有企业非常容易“做大”,但由于上述四个风险点的存在,实现“做强”的企业并不多。

2.审计内容

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审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业的核心能力风险审计,主要涉及到企业的核心市场能力风险审计、核心技术能力风险审计以及核心管理能力风险审计。核心市场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能力、环境整合能力;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包括生产制造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核心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战略管理能力、高层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二是公司治理风险审计,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是它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观指标主要由经理层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状况、社会责任承担情况指数、信息披露治理指数等能体现国有企业所存在的内部治理环境风险构成;客观指标主要由市场约束机制完善程度指数、国资流失责任追究程度指数、国资监管部门权力与义务指数等能够体现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治理环境风险构成。

三是内部控制风险审计,由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风险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风险审计构成。

四是业务风险审计,囊括了财务风险审计、营销风险审计、IT风险审计、研发风险审计以及品牌风险审计等。

・・・・・・参考文献・・・・・・・・・・・・・・・・・・・・・・・・・

[1]张燕云,赵竹明.探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施特点――基于内部审计协会的调研结果[J].西部财会,2014,(11):73-75.

[2]赵竹明.基于目标视角的政府责任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14,(3):24-26.

[3]邹志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9,(21):75-79.

[4]时现,田选章,于伯新.风险管理审计研究――基于企业内部审计视角的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0,(6):26-31.

第3篇:风险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最初,企业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都是独立的,但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在不断地增多,企业开始逐步重视起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重点工作。

内部审计的目的就由原来只监督企业的财务管理转向为企业提供保障与咨询服务,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估和改善,控制与治理企业的风险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之间有了一定的关联。企业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步伐,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处理好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推动企业长期的发展。

一、企业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与风险管理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内部审计的概念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现在仍在变化的过程中。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职能以及在整个企业中的价值。2009版的内部审计主要是指一种相对独立且客观的确认与咨询的财务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增加其价值,改善其原有的运营水平。在内部审计的实际工作中,通常会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通过评价、改善风险管理实现控制过程的一种有效工作途径。而2011版的内部审计在定义上并没有差别,与2009版的内容相同。进行内部审计能够提高企业控制和治理风险的效率,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通过对风险的评价来进一步改善风险管理,这也是内部审计的一个发展趋势。内部审计只有在风险管理框架中实行才能称为风险管理审计。

(二)受风险管理的影响,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有了新地位与作用

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的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人员注意到了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改变工作内容的一次良好的机会,让内部审计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内部审计改变的工作内容是可以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这样就提高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价值。同时也会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企业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风险管理的工作是由企业的领导者、管理阶层和其他企业员工来共同参与的过程,风险管理能够辨别影响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中隐藏的影响因素。同时,企业的风险管理可以对这些隐藏的影响因素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识别、估测以及评价企业面临的全部风险,准确地掌握各种不确定因素,采用合理的内部方法来尽可能地降低损失,用最低的成本来得到最高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通过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来降低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看,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提高对风险的控制以及治理存在的风险,通过对风险的评价来改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企业的价值,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的内部监督与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相同的。

企业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国内大多数的企业会把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来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计划,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和评估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有一部分企业还会让内部审计参与到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中,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并且,内部审计还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三、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的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和评价

企业内部的风险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以及不对称性等特点,所以,在识别、防范和解决风险需要一个独立的管理组织来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对风险进行客观的识别与确认,督促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地采取措施来控制规避风险。

(二)参与管理和协调

企业的内部审计处于企业领导阶层与各职能部门中间的位置,可以对企业风险策略和各种决策进行协调,还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中,能够识别、协调与管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出一些控制风险的有效对策。

(三)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是企业内部审计主要的工作职责,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情况以及经营过程都比较了解,所以,内部审计能够凭着这样的优势参与到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内部审计能够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四)报告和防范

企业的内部审计与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得到的风险评估意见是直接上报给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这样会引起高层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此外,内部审计能够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及时地传递给风险管理人员,同时还能够督促风险管理人员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来解决风险问题,这样做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企业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能够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风险重重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重视起来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进行整合,共同促进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地位[J].财经界,2010(01).

第4篇:风险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国外知名大学的管理科学与运筹、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都开设有《风险建模与分析》等相关课程,本文对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国防采办大学[1-4]等教育研究机构所开设的同类课程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1]:《工程风险分析》(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A)与《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B)。其中,《工程风险分析课》主要讲授工程系统中风险管理决策的相关技术方法,内容包括:技术、人、环境方面的权衡分析,决策分析的元素,概论风险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事故后果的经济分析,以及相关技术在航天系统、核电工厂、医疗系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案例实证研究。而《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是在学生先修《工程风险分析课》(MS&E250A)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指导学生个体或成立小组,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抽象、建模风险管理问题,通过风险评估、沟通和管理三个阶段,解决实际风险管理问题,学生需要做口头陈述和完成报告,以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概论工具解决风险和不确定决策问题的能力。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这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相互支撑,从课程代码上也可以明显看出,MS&E250A是MS&E250B的先修课程。MS&E250A特别注重风险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通过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等基本模型与方法为载体,阐释风险分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展开;而MS&E250B在250A基础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某具体背景问题,建立小组,分工收集材料、建模、计算,并完成陈述报告和答辩,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研究精神的锻炼。

(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了《工程管理》(ProjectManagement,代码1.040/1.401)课程,其中包括专门几节内容讲授“风险分析-风险与不确定下的决策”,主要包括五部分:风险与不确定定义,风险偏好、态度和效用,决策树分析;涉及效用函数、风险评估、跟踪和控制,风险层次化建模、风险结构分解、风险矩阵等分析工具,风险预算、风险预防措施、风险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计划制定的方法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知名工科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在其核心课程《工程管理》别注重“风险分析与决策”的讲授,将风险分析作为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其内容设置上,主要结合决策分析理论,将风险与不确定、偏好、效用、决策树等决策分析方法融入到风险分析中,并通过风险措施、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方法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可见,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2]开设了《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Riskmodeling,assessment,andmanagement)课程,主要讲解等级全息建模、决策树、多目标权衡分析、风险过滤排序与管理、极端事件风险管理、多目标风险影响分析、多目标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并结合复杂系统协同风险建模、国防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水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商业系统、软件系统等领域的风险建模与分析开展案例研讨。此课程的负责人是Y.Y.Haimes教授,他是国际风险分析与多目标决策学术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常年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很多著名的风险分析方法都是他提出并推广的,比如HHM、RFRM、MRIA等,这些方法现已被美国国防部、NASA等机构采纳。可见,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建模、计算、决策的方法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改进以解决新的更复杂的系统风险问题。

(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Univ.)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为研究生开设了《风险、效能与决策分析》(Risk,PerformanceandDecisionAnalysis)课程[3],作者在留学期间曾全程跟听了本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多准则决策与风险分析中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方向,包括四个专题,10次课,每次3个小时,主要内容有:风险、决策树分析和效用概念,效用理论与贝叶斯决策理论;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中的效能评估与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与偏好建模,过程与集成方法,集成方法、工具与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概念和基本模型、方法、工具与应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概念、模型、方法与应用;以及在商业和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此课程的特点如下:一是将风险基本理论与决策技术有机结合,注重风险应对的科学决策,如DTA、MCDA等;二是注重数据分析处理与不确定性推理算法的讲授,包括DEA和ER等;三是将优化技术引入风险分析,建立风险优化的模型与算法,比如MOLP等。此外,作者还调查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析、美国国防采办大学,国内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开设的相关课程,结合上述四所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现状,可以发现如下特征:(1)注重基础理论。各高校或机构都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讲授,几乎都涉及不确定性建模、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等基础知识点,可见打好基础,是灵活运用技术工具的基石。(2)联系决策分析。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比如MIT讲偏好、效用、决策树,Virginia讲MTOA,MU讲DTA、UT、MCDA等。(3)通过数据说话。风险分析的结果结论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因此各高校都注重定量化数据分析方法的讲授和运用。比如MU讲数据包络分析DEA、Virginia讲多目标统计分析MSM等等。(4)学术研究引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风险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风险分析学术研究扩展了风险方法库,风险管理的实践需要促进了风险分析学术领域的研究。(5)注重实践能力。各高校在基本理论与方法讲授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前沿文献、发现问题并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能力。比如Stanford专门开设MS&E250B的实践课。

二、《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思考

通过对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的调研及特点分析,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对《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一点思考。

(一)从教学目的来看

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为研究生学员,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包括数学知识、计算知识、查找阅读文献能力等。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致如下目标:(1)培养学员在工程项目研究中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的意识。针对管理学领域中研究对象复杂性和随机性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有效的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在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员在其研究领域中积极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意识。(2)增强学员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从理论、方法和实际案例三个方面学习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监控等管理环节的地位作用、关联关系和研究热点,增强学员在理论探索和科研项目研究中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风险分析与管理》核心在于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其重要环节是对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优化、组合,难点在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因此,提出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三步:(1)讲———讲概念、讲理论、讲过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授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化四阶段及其相互关系。(2)学———学方法、学技术、学工具。学的主体是学生,学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识别、分析、评估与应对中的经典方法;同时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实现初步的模型求解与运算。(3)做———做练习、做案例、做研究。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和“学”最终要落到“做”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方法和工具解决简单示例;能够围绕某背景案例,实现从风险识别、建模、分析到求解的全过程求解,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方法论;最后,能够在案例中捕捉到问题,查找文献,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完成“做研究”,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三)从教学内容来看

在上述教学目的和过程的指导下,参考国内外相关高校和机构的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我们的实际,本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实践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形成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和灵活运用技术方法的基石,风险分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基本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改进实践,工程实践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源泉。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学理论,学好理论用于实践。二是系统性。风险分析管理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控为主线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必须涉及到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对应讲授一到两种经典方法,使得整个课程学习成体系。三是时代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中,要紧跟时展,多选多用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及工程建设中的出现的事件、案例,以此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课程内容设置中,不断更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风险分析方法技术的改进,尤其是一改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局面,大量引入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在课程建设中引入国际研究最新成果,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风险问题。四是综合性。风险分析与管理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与决策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交叉。从上述国外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应当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需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概念、理论、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解风险分析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学员掌握基本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重要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热点;领会风险分析与管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掌握基本概念与定义,了解本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基本过程包括: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过程,各阶段之间的联系;了解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的过程,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基本阶段以及相互关系。二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技术、工具。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应对,每个阶段有其特有的技术方法支持,结合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在风险识别阶段主要设置风险识别一般方法、情景分析法、级层次建模方法HHM等内容;在风险分析阶段主要设置风险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风险故障树分析,风险过滤、排序技术(RFRM)等内容;在风险评估阶段主要设置风险矩阵评估法,贝叶斯风险评估方法,蒙特卡罗方法;学习并掌握风险矩阵评估、贝叶斯风险评估及其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等内容;在风险应对阶段主要设置风险应对的概念与措施,风险监控过程,多目标风险管理方法等内容。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使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风险分析处理模型与技术,并提高其自我学习新方法的能力。

(四)从教学方法来看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我们急需创新教学模式。(1)通过阅读汇报深入掌握基本技术方法模型。根据学员研究领域,从国外高水平顶级杂志上选取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方法文献,由学生组成3-5人小组,通过任务分工,阅读、研讨、实验,并对其他小组学生进行陈述,讲解方法、思路及其优缺点,接受提问并答辩。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达到深入教学目的。(2)通过案例与研讨式教学加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组织中注重开展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入案例;在课程教学中,加大教学的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能力。同时,结合学生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积极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参照斯坦福和弗吉尼亚大学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本校从事科研攻关任务的实际,我们可以围绕以下案例进行研讨:大型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软件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航天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装备采办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反恐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通过案例研讨,掌握所学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三、总结

第5篇:风险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管理层应当确保本企业存在良好的风险管理流程并使其发挥作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监督、判断是否存在适当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是否充分、有效;内部审计则对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就管理层的风险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确保风险管理过程是有效的,风险被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价和监控是通过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来实现的。

1.保证服务

内部审计主要提供以下几方面的保证:

1.1保证风险管理框架的设计合理

合理恰当的风险管理框架是风险管理活动有效运行的基础。合理的风险管理框架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清晰的风险战略、政策以及标准;风险讨论和交流的讨论会;风险的责任以及管理风险的权威被清晰的确定以及分配给关键的员工;组织内有效的双向交流,从而保证政策在有效的被执行;适当的风险管理过程和程序;监控和审查风险的管理等。内部审计应当审查有关资料,确认企业是否存在风险管理框架,如果还没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内部审计应协助管理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框架;如果存在,内部审计应继续审查现存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否全面、合理的,如果不合理,内部审计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2保证风险被正确识别

风险被正确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即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要对管理层识别风险的充分性进行评价,即审查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因果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1.3保证风险管理被恰当衡量

风险衡量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计风险的损失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并找出主要的风险源,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对管理层进行的风险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

1.4保证关键风险被有效管理

在管理层选定某一风险管理策略后,内部审计应在剩余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即从企业总体的角度或者组合风险的角度重新计量风险,审查剩余风险是否在符合企业的风险偏好以及是否在企业的可容忍水平,从而评价风险管理策略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1.5保证风险报告被恰当进行

风险管理要有效运行,必须保证风险被恰当、及时地报告,从而有关管理人员可以针对风险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保证风险被有效管理。内部审计一是审查风险管理的报告线路设计的合理性,即是否能在企业内向上、向下和横向畅通地报告有关风险信息;二是审查风险报告的实施情况,即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式进行风险报告和反馈。

2.咨询角色

为了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正从传统的保证角色向咨询角色转变,常常需要给予管理层关于运行风险管理过程的积极建议。这些咨询业务将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控制过程,特别是,当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尚未建立或不完善时,内部审计可以提供更多咨询服务:

2.1协助管理层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发展企业共同的风险语言,并使之在全企业得到贯彻理解。

2.2与管理层分享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控制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把内部审计的技能和管理层的第一手资料结合起来,使内部审计使用的分析风险和控制的工具为管理层所用。

2.3对企业员工进行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促进风险确认和估计研讨会,为管理层确定和评估风险提供建议。

2.4协助管理层确定管理风险的最好方法,促进管理者对风险做出恰当的管理。这主要通过企业和领导研讨会类型的讨论,而不是内部审计直接参与风险管理活动。

2.5协调整个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特别关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控制。内部审计可以积极协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过程的初步建立工作,但更为积极的作用是通过改善企业基本程序的咨询工作对传统保证业务进行补充。但这些协助工作不能超出正常的保证和咨询范围,以免损害独立性。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师可以促进、协助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因此,提供咨询服务时,内部审计为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应提供以下服务:(1)风险管理决策。内部审计的责任是提供建议以及支持管理层决策的制定,而不是自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管理决策是管理层责任,内部审计不能越俎代庖。(2)设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制定是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内部审计的责任是根据企业设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审查风险的管理是否恰当,风险是否被降低到可容忍水平之下。(3)基于管理者的利益监控风险管理活动。管理者的利益可能与企业整体利益冲突,因此内部审计不应基于管理者利益管理风险,而应根据整个企业的利益监控风险管理过程。

二、风险管理审计程序

第6篇:风险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策略

一、工程项目营销阶段风险策略

(一)项目营销阶段风险内容。工程项目营销阶段风险包括市场信息的获取风险、项目投标风险、合同洽谈与签订风险三个内容。市场信息获取是正确投标决策的基础,在项目招标准备阶段,信息收集不全面、深化设计深度不到位会导致技术风险。投标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外部环境风险、投标决策风险、承包商自身风险以及业主带来的风险;工程项目由于市场环境不规范,施工合同比较复杂,业主在合同中将项目风险过多的转嫁给承包商,增加承包商的风险。

(二)项目营销阶段风险策略。(1)市场信息获取风险。首先加强项目信息的跟踪与筛选,从中筛选信息,减少投标的盲目性,规避错误信息风险;其次企业应充分认识自身实力与技术水平,注意对业主单位考察;再次重视市场调查和工程项目现场考察,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降低风险。(2)投标过程风险。在投标阶段风险主要是控制投标报价风险,提高造价人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选择合理的投标策略,以此增强投标竞争力;承包商自身风险通过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和企业信誉控制;针对业主带来的风险承包商应注意业主资信考察,控制工程垫资等行为。(3)合同洽谈与签订阶段风险。合同签约准备时检查工程的合法性,业主资信情况;合同洽谈过程中注意防范风险,准确计算合同价,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不公平条款,完善企业自身合同管理制度,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合同风险。

二、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风险策略

(1)施工准备阶段风险内容。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风险包括项目策划风险和项目施工前期准备风险两部分。项目策划是对项目的整体规划,其风险存在于项目策划的各环节中。施工前期准备是为施工建立技术和资源条件,统筹安排施工现场等工作。(2)施工准备阶段风险策略。在项目策划过程中要细致彻底地合同交底,对合同中主要核心条款进行讲解与讨论;深入项目现场了解项目信息与现场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重点、关键工程考虑资源配置。

三、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策略

(一)项目实施阶段风险内容。建筑工程项目,尤其是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一种为包括进度、安全、质量和技术等生产过程类风险,另一种为包括成本、资金、物资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类风险。

(二)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策略。(1)生产过程类风险。为保证工程进度,工程实施工程中应编制科学有效的进度计划,实时监测施工进度,依据合同中规定施工进度和进度责任进行进度考核;安全风险存在导致安全事故发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应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以及安全文化建设;质量风险控制从质量影响因素入手,加强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的控制;技术风险贯穿项目周期始终,降低技术风险应在施工前细致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和技术复核工作。(2)生产要素类风险。运用成本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成本风险控制,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进行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与考核,将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强资金的预算与计划管理,制定有效的预警机制,对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科学合理的规避和降低采购风险首先加强采购队伍建设,严加内部控制,注重采购过程控制与管理;合理配置设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执行定人、定机、定岗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四、工程项目竣工阶段风险策略

(1)工程项目竣工阶段风险内容。项目竣工阶段风险主要包括竣工验收风险和竣工结算风险,主要体现于验收人员失责和技术资料内容不全不真实;结算周期较长,结算价款计算错误等风险。(2)工程项目竣工阶段风险策略。在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前编制竣工验收管理实施细则,准备完整的验收技术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验收合格后做好工程的收尾和交接工作;提高结算人员的业务水平,仔细分析,全面计算,避免出现漏项,保证工程价款计算的正确性。结论: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的分析,剖析项目形成各阶段存在的风险内容,并针对各阶段不同的风险类型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亦期望对施工企业在项目风险管理上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

作者:张于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第7篇:风险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 企业 内控 管理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受经济形势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加上融资环境恶化,开发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导致项目成本不断上升。这都使得内部控制越发显得重要,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亟待创新。通过创新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实现对企业加强对经营业务流程、资金控制管理、风险评估预警等环节的控制,从而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增强竞争力。

一、房地产企业内控特点

首先,房地产企业受经济形势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在制定企业内控制度时,要充分到考虑企业当前所处的形势,使内控制度能够符合形势的变化,能够与时俱进。

其次,由于房地产企业产品周期比较长,项目控制环节比较多。针对不同的环节要制定不同的控制制度,应对好各个生产环节的不同风险,并且要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平衡。

第三,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资金使用密集型行业,资金是企业生存和生产的保障。这都意味着企业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是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点。

二、房地产企业的内控工作内容概述

房地产企业内控主要是以企业的风险防范以及管理监督为目的,通过构建全方位的控制管理体系,借助于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及投资决策所开展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一)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评估

企业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指通过对企业的开发建设项目以及投资决策活动的风险性进行相应的评估,并对风险问题进行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预警以及控制,避免企业出现风险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在不同的项目开发阶段,会面临不一样的风险。在战略管理阶段,需要考虑项目开发时机风险、项目地点选择风险、开发物业类型风险和开发规模风险。在前期规划阶段,需要考虑土地购买风险、土地拆迁安置风险和融资风险。在项目设计阶段,需要考虑设计质量风险、设计技术风险。在工程管理阶段,需要考虑承包合同风险、工期风险、质量风险和成本风险等。在销售阶段,需要考虑销售价格风险和营销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氛围的塑造、内部控制工作机构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以及内部控制管理的权责分工安排等一系列的内容。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要符合企业的机构设置和企业文化,不能与其冲突,更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但可以逐步改善企业权责体系和引导企业文化的转变。

(三)信息渠道的建设

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并确保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有效的传递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的收集是内部控制体系根据所指定的制度进行判断和决策的依据,因此信息的畅通是内控体系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信息的反馈也可以促使内控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

(四)房地产企业内部监督管理

内部监督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所开展的一系列的监督检查工作,从而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问题,并通过相应的措施及时纠正处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房地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衔接和监督,是内控体系的关节,只有处理好内部监督,才能保证内控制度的平衡性,才能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不足。

三、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创新模式构建措施

(一)优化房地产企业的治理结构

房地产企业的管理结构情况对于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在企业机构设置上,应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企业董事会的作用,通过强化管理群体集体决策,确保投资决策活动的合理性。其次,在房地产企业内部建立以内部审计以及稽核等监督工作为主要业务的监督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所有经营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第三,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员工约束激励机制的建设,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能够得到贯彻落实。通过完善房地产企业的治理结构,为房地产企业内控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对房地产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主要是项目建设投资决策、项目建设招投标、合同管理以及房地产产品的营销等。不同的业务流程,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是不同的,需要防范的风险和控制的内容也是不同。在制定内部控制体系时,可针对不同的业务流程,划分不同模块,制定出适合的控制指标和要求,并且加强不同模块间的监督和沟通,使各个模块有符合自身的控制内容和要求,并且又有机的统一在整个企业的控制体系之中。

(三)完善房地产企业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

由于房地产企业经营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因此应该将风险评估管理是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风险评估体系的实施应该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动态的控制开展,在开发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的针对性的风险评估。着重对于融资风险、决策风险、合同风险、产品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内容进行重点的控制。

四、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部门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创新,通过创新企业内控管理优化企业的治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新时期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光东,苏振民.房地产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研究—以万科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

第8篇:风险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 企业 内部审计 控制体系 风险管理

一、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企业经济活动,减少经营风险,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有着积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必然联系,具体表现为: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对于企业而言,其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风险,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对经营风险起到一定的防控和治理,可见,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将各项经营及投资活动一并纳入到了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借助专业、系统的审计方法,对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进行全面、具体的财务分析以及详实、可靠的评估与预测,并针对企业经营与投资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防控与管理,由此不但可以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成效性有所增加,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总体收益和利润。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投资的全过程当中,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预防和控制风险,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风险管理范围确定中的作用。企业的主要风险来源于经营和投资活动,这种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内部审计是企业把控全局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除了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外,还能通过对内部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控制,对企业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评估,并就风险可能存在的范围及其影响程度进行预测,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二是在风险识别与分析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不同的风险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为风险管理层应对风险提供依据。三是在风险评价中的作用。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层制定的政策进行风险预测与评估,有助于经营决策的完善。四是在风险处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是风险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可对风险处理方法进行监督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企业风险处理水平的提升。五是在风险反馈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是控制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反馈各种风险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在这一前提下,为确保企业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合。从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减轻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压力,其立足于企业战略和经营风险的管理,并通过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处理等环节,将审计的协调、监督作用融入风险管理的审计程序当中。

二、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企业应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强化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一方面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另一方面加强企业风险防范。

(一)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

企业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并由其全权负责外部审计师的聘任和解聘,同时辅助外部审计师开展相关工作。可由审计委员会对企业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以及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审查,并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协调内审与外审之间的关系,为董事会使用和披露财务信息提供可靠保障。企业在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过程中,应当本着成本费用合理、工作过程独立的原则,这样能够使内部审计委员会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为企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确定风险容忍度

所谓的风险容忍度具体是指企业经营、投资时,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对存在风险的接受程度。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风险的容忍度越大,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内审人员可按照本企业当前所处的经营环境、资本结构等条件,对风险容忍度进行确定,同时找出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威胁的所有风险,分析风险的权重,确定出威胁最大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进行容忍度量化分析,进而确定出企业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风险,降低风险对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影响,提高企业效益。

(三)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分析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是关键环节,它是对企业潜在风险的判断及对风险性质的鉴定。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先要对风险进行定性,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应当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并以风险的评估分析为立足点开展具体工作,从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识别。企业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该计划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财务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市场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人事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会计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以及其它风险管理审计计划。此外,审计委员会应当对风险识别的完整程度加以关注,具体而言就是企业经营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全部被识别出来,确认没有遗漏后,便可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科学技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些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频繁度以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并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进行分别评估,进而确定出企业总体风险的大小。内部审计委员会还应当对评估结果进行复验,看结果是否恰当,并对不恰当的情况进行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四)做好风险应对与监督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做好风险的应对与监督工作。首先,内审人员可依据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制定出来的策略能够有效规避、转移、缓解风险。其次,审计委员会应当认真检查各部门针对风险采取的行动,看是否充分、得当,如果发现某些风险缺乏控制措施时,应按照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借此来强化风险管理防范,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再次,由于风险本身具有可变性的特点,其数量及发生的可能性会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为此,应当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这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审计委员会可通过对各类风险的持续监控,使企业明确风险处理中应重点加强的环节,由此能够使企业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的作用和价值,这不但能够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而且还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

三、案例分析

A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2日,主要经营业务为建设与维修电厂、电力行业技术服务、生产销售电力与热力、生产销售电力仪器等。2006年9月,A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由B集团公司持有21.15%的A公司股本。A公司于2003年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委员会委员,明确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但是未将风险管理纳入到内部审计范围内,使得A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着较大风险。为此,应当建立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完善A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从A公司内审委员会的人员结构、规模设计以及任职条件等方面来看,全部符合内审委员会的设立要求,但从具体职责和权限上看,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可将企业风险管控加入到内审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当中,并赋予其一定的权利,确保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在A公司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司经营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提出应对建议。

(二)识别A公司风险

通过风险调查法和财务报表法,审计部门对A公司当前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从而得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一是外部经济形势。因中央政府实施了紧缩货币政策,从而给企业资金流量带来了压力,影响了企业对长期项目的投资计划。二是原材料价格。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经营空间缩小,同时煤电价格联动政策未再实行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大的困难。三是电力产品销售。由于煤电联动政策没有实施,致使煤炭涨价增加的成本全部由企业自行承担,导致企业经营业绩下滑。

(三)确定A公司风险容忍度

审计部门在对A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后,结合企业当前所处的经营环境,将企业目前的风险容忍度确定为较低水平,企业面临的风险较高,已经无法再容忍错报的发生。于是向审计委员会建议A公司必须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规避和转移风险,审计委员会采纳了审计部门的这一建议。

(四)落实A公司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风险识别和容忍度的确定,审计部门针对风险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识别到的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其一,在外部经济风险的应对中,在审计部门的建议下A公司采取了缩短应收电热费的回收期;减少陈欠电费积压;多举借短期借款,抛售中长期借款;创新融资渠道等措施。其二,在原材料价格风险的应对中,审计部门建议实施一把手工程,对燃料管理体系进行了规范,同时加强与煤矿和铁路运输部门的协调,并加大对来煤结构的调整,确保了充足的煤量,煤价上涨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三,在产品销售风险的应对中,审计部门建议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争取发电量计划,落实电量指标转移,向有关部门反映电价偏低等问题,争取提高电价。

四、结论

企业应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审计框架,构建起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既有利于丰富内部审计内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又有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对风险的监督控制,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作者单位为清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栾姗迟.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3(9):121-123.

[2] 孙宝厚.关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2 (8):39-42.

[3] 杨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2(10):84-86.

第9篇:风险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项目群;风险管理;技术层次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的内涵分析

项目群风险管理指的是集群的项目风险管理,目的是通过组织、控制活动的指标,降低和预防项目集群风险。项目群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在集群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和体现,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单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而且还因为集群环境的存在,还受到每个项目冲突加剧,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更加提升了风险识别的复杂性,对于风险控制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二、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的意义与内容

项目群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与项目组共同风险管理组织的理论与原则,即如何设计项目群风险管理的组织,才可以保证的在最低成本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约束获得最大的好处。整个项目群中在项目进度、投资费用、施工组织、施工质量等方面表现出互动关系的项目,这些项目相互间的耦合关系要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提升了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如果我们将项目群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控制的界定等。

三、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的适用范畴分析

一个企业如果具备了多个开发项目,为了对组织、费用、效率的全盘规划,我们可以给这些项目设置一个共同风险管理组织,发挥组织的作用就项目的风险做出集中的管理。对于那些大型的复杂项目,包含着许多相对独立的子项目,这些子项目相互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子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风险产生,会相互影响与制约。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项目甲方需要对乙方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监视、控制与协调,提升合同管理的效果。在职能型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部门,同时也从事着一定数量、互相依存的管理项目。

四、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的技术与实施方法

在进行项目群风险管理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单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在项目风险管理的不同阶段,会出现新的管理内容与方法。在进行风险管理阶段划分的时候,可以根据项目管理的阶段为依据,初始阶段的项目风险规划工作最为重要。

1.工程项目群的风险规划

项目群的风险规划,一方面需要进行各个单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制定,另一方面需要完成整个项目群的风险管理规划的制定,整个项目群风险管理规划在具备单个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的内容基础上,要详细的注明各个项目相互间的风险关系、风险的危害水平。

2.工程项目群的风险识别

项目群的风险识别指的是,在对各单项目风险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风险识别,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各个项目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容易出现新类型的风险。这就需要把项目群里面的各个风险因子进行归类和分层查找。风险识别的内容主要有:风险的来源、风险的成因、风险特征等。提升项目群风险识别,对于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项目群的风险估计,指的是在项目风险规划与识别完成以后,对项目群不确定的风险要素,进行梳理和评估。

3.工程项目群风险评估

通过项目群风险的评估,能够为项目群风险应对和处理提供准确的依据。项目群风险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项目群各个风险要素的分析和评价、并就各个要素的顺序进行排列。找出各个风险转化和衍生的成因,以使用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手段。项目群风险应对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项目群风险的大小,使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有效的控制。

4.工程项目群风险监控

项目群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复杂、多样化的特点,风险管理参与部门多、涉及领域广。项目群风险管理组织对风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与此同时,各个项目风险因子的危害程度,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更加需要项目群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强化调控的动态性和目标跟踪的实时性。

五、提升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效果的策略

1.遵循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的规律

在实施项目群管理的过程中,要遵循管理的规律性,在传统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风险监控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群风险的规划。作为整个项目群风险管理的指导性纲要,项目群风险规划能够给项目群风险管理指明具体的方向。

2.构建科学的项目群管理组织

项目群建设的水平,与管理组织的合理性有着重要的关系。正确的项目群管理组织,对于项目群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施项目群风险管理之前,要做好项目群管理组织的构建。

3.做好工程项目群风险管理内容的分解

通过对项目群风险管理内容的分解,使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就项目群的相关程度为依据做聚类分析。通过分析获得子项目群,为更好地细化项目群的风险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通过在项目群的风险评估中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子项目群进行排序,对于提升项目群风险管理的效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武耀凯.基于改进DEA的EPC项目群风险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12(08).

[2]张贤哲,程明勇.项目群集成化风险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