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经营发展范文

银行经营发展精选(九篇)

银行经营发展

第1篇:银行经营发展范文

一、我行小企业贷款投放的基本情况

截至20****年3月31日,我行全省小企业授信余额为63.54亿元,不良余额为14.55亿元,不良率为22.9%。

其中,大连地区小企业授信总余额为21.05亿元,不良余额4.12亿元,不良率19.57%。大连地区小企业授信余额中,公司贷款14.84亿元,贴现1.73亿元,垫款0.14亿元,贸易融资4.34亿元。

注:上述数据中,小企业标准不含“职工人数”指标。

二、完善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进展情况

(一)总行总体工作部署

1.制定实施小企业授信工作制度和办法

为规范我行小企业授信业务管理,有效发展小企业授信业务,防范和控制小企业授信风险,根据有关监管规定及我行授信管理规定,中国银行总行制定了《中国银行小企业授信政策指引》和《中国银行小企业授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我行对小企业客户“梯度发展、择优支持;适度授信、风险定价”的总体授信政策,以及“统一授信、专项管理、差异管理、标准化管理、四眼原则、加强担保、约束和激励相匹配”的基本管理原则。

2.地区地域差别化管理

根据总行政策要求,按照各一级分行所属地区的经济特点,将我行小企业授信业务叙做地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小企业授信地区和非重点发展小企业授信地区,分类的基本参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小企业生产总值占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小企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和财政收入占比;本地区企业和社会诚信环境;本地区小企业授信资产质量;本地区小企业授信收益率、违约率、损失率。

3.小企业授信政策试点

总行根据“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成熟一行、试点一行”原则,开展小企业授信试点工作。根据前期调查摸底,总行决定在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分行选择部分机构启动试点工作。《中国银行小企业授信管理办法(试行)》仅适用于总行批准的试点分行。

非试点分行的小企业授信业务,仍按照现行公司客户管理规定执行。未经总行批准,各行不得简化小企业授信审批流程,或对二级行进行授信审批授权。试点行以外分行,如符合《中国银行小企业授信政策指引》相关规定,经报送总行批准,将被列入今后试点和推广范围内。

(二)我行小企业授信管理政策方向及工作安排

根据总行《中国银行小企业授信政策指引》规定要求,××省地区作为小企业授信非试点行和非重点发展地区,将着重于小企业授信的存量结构调整,培养优质客户,逐步扩大我行对小企业客户授信中优质小企业客户的授信份额,提高小企业授信资产质量和收益水平。

(三)完善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的进展情况

1.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

(1)对于评级A(含)以上的客户,最低利率为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2)对于评级BBB级(含)以下的客户,贷款利率最低为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贷款利率上浮10%以上。(3)如果客户与我行建立全面业务服务关系,且对我行综合贡献度较大,最低利率允许为人民银行基准利率。(4)固定资产贷款最低定价应为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浮10%。(5)贸易融资与保函中的收费业务,按照我行现行服务收费标准执行。应根据客户资信状况、交易风险程度等进行上浮,原则上不对小企业授信业务提供优惠价格。

2.独立核算机制

我行在公司业务部门成立专门岗位负责小企业授信工作,并责成一名副总经理负责中小客户营销;风险管理部门设立小企业授信专职尽责审查岗位,在省行设立小企业授信专业审批人。

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根据小企业认定标准,对小企业客户授信业务进行专项指导和分帐考核。

3.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

根据中国银行总行小企业政策要求,非试点分行的小企业授信业务,仍按照现行公司客户管理规定执行。未经总行批准,各行不得简化小企业授信审批流程,或对二级行进行授信审批授权。由于我行不能直接简化审批流程,但可在审批流程中采取适当精简审批要点,减少审批层次,实现小企业贷款一次尽责、一次评审,不断提高审批效率。

4.激励约束机制

我行针对小企业授信业务和管理特点,将逐步建立包括小企业授信业务量、资产质量、收益覆盖风险情况、小企业收益比例、交叉销售业绩等指标的小企业授信业务和管理的机构考核体系以及小企业授信业务客户经理绩效考核的量化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小企业授信的问责机制和免责机制,分清主客观责任,做到奖罚分明,责任清晰。

5.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

对于在公司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省行设立的专职小企业授信岗位配备专业的、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和审批专家。并拟在本年度内定期聘请相关法律、经济、财务、管理类的专家,对小企业授信的专业业务人员进行结合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生产、经营、财务、行业等方面特点的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和研讨。

6.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公司业务部门建立小企业黑名单制度,通过信息简报或网络方式及时更新和通报。对于具有违约特征的小企业,作为授信退出对象。根据客户梳理结果及信贷指引规定,对于列入清退对象的小企业,即列出清退计划,逐步退出授信。如确认某些风险预警信号已对我行授信资产安全构成实质性影响,则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资产保全。

三、我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经验、难点以及建议

(一)小企业贷款业务经验

根据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个人化或家族式管理、关联风险较大、财务信息失真严重、投资行为短视、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生产周期短、市场竞争力不稳定等风险特点,我行认为对小企业贷款的审查和监控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审查要点

对领导人素质、公司治理机制、关联关系、财务信息以及企业活性信息(如企业生产要素变动、纳税变动、结算量变动、应收账款支付等)、历史交易记录情况、担保信息的审查。

2.贷款贷后监控

对小企业贷款监控采取非现场监测、风险预警、现场与非现场结合等方式实行分层授后监控体系;构建小企业客户重大异常行为的重点监管制度和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对小企业客户在我行授信期间重大异常行为进行重点监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使我行在小企业授信客户经营状况尚未显著恶化之前有效退出;建立和完善对小企业授信机构的监测体系。

(二)小企业贷款难点

1.小企业资金运作多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难以通过资金账户监控其资金的实际用途和去向,容易出现授信实际用途与约定用途不符、资金流向和资金回笼均无法控制的问题。目前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备的客观环境,更加大了对小企业资信的监控难度。

2.小企业的管理一般相对薄弱,财务信息容易出现人为操控,信息失真较严重;企业资产与法人代表个人资产往往未加明确区分,法律关系复杂;对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和银行可能提供不同的财务报表。

3.企业关联关系复杂、关联方较为隐蔽、关联交易较为频繁、关联风险不易被银行监控和管理。在信息不对称、外部监督薄弱的环境下,关联风险尤为突出。

4.社会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建设滞后,突出表现在部分小企业信用和法制观念淡薄,存在恶意逃废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的现象;抵押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有关信用担保、财产登记、企业和个人破产等方面的法律还不健全等。

(二)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是个微观问题,也是个宏观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其经营效益的必由之路。

1.理念创新

破除固有的“惟规模论”,摒弃“抓大放小”的思维模式,树立“不论大小,只分好坏”的理念。中小企业并没有天生比大型企业更加具有道德风险,在公平的制度和完备的市场中,如果对中小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设计,就能实现中小企业发展和金融资产安全的“双赢”目标。

2.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金融体系各级部门组织应建立一套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

3.银行监管部门及税务管理、工商管理、海关等政府机构积极配合,建立统一、合作、透明、良好的小企业金融法律服务环境,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第2篇:银行经营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32-02

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1993年以前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长期占据金融体系的主导。随着1980年国务院于颁布的《关于推动联合的暂时规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提出鼓励银行尝试办理信托业务,多家银行相继成立了信托机构。20世纪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商业银行为证券市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证券部,经营企业证券的发行等业务。

随着我国在1992年下半年迎来经济发展热潮,巨额的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进而致使金融业秩序甚至整个国家经济混乱。此后,国家开始全力整顿金融秩序,并在1993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银行业和证券业要实行分业管理。两年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对分业管理又赋予了法律角度的确立。

一个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选择应该与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回顾世界商业银行经营体制选择的发展,从19世纪50年代美国、德国出现混业经营到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不得不实行分业经营,再到20世纪80、90年代,受到金融自由化的影响及不断出现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程度开始减缓,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欧美国家和再次转向银行混业经营的体制。如今,众多西方大型银行已成为提供银行、保险及投行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的公司。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是应该转为混业经营,还是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呢?

2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2.1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993年以后,中国逐步开始实行分业经营运,以更好地管理金融活动、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但现实显示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着很多问题。

(1)分业经营体制反而加大金融风险。

因为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局限在贷款和存款业务,且贷款业务主要客户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普遍效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迅速上升,业务收入不能弥补支出、产生大量金额的亏损。保险公司则只能把收取的保费存放在银行或者购买一些债券,保费资金没有用活。一些保险公司依靠存款利息甚至无法满足客户理赔及其他支出的需求,逐步呈现亏损状态。证券类机构也面临相似困境,由于融资渠道的缺乏,股市萎靡不振时,不少营业部入不敷出。股市高涨时,又出现证券公司非法挪用客户资金,改善自我运作能力的现象。分业经营的体制已导致多种金融机构孤立运营的局势,阻碍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2)分业经营体制不利于金融业发展。

分业经营管理的政策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丧失了自由性。金融机构只能根据分业经营的各种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业务,监管部门众多,新的金融产品推出难度较大,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业务创新与发展。

(3)法律基础薄弱。

一方面,相关法律并没有联系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抽象且无参考性。另一方面,虽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法律条文较多,但是涉及监管的法律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缺乏实际操作性。

2.2 混业经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中国的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以及金融自由化发展需要的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选择。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混业经营,可以达到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减小资产风险、增加运营效率的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组成结构缺乏多样性,其中信贷资产占据总资产的很高比例,其他种类的资产占比非常小。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高达70%。其中七成的信贷资产又流向了国企。这种构成比例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大,万一出现经济不景气的形势,许多企业将破产,而最大的受害者则会是银行自己。正如所有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一样,银行的资产在混业经营的体制下将可开展保险、投行等多元化业务,资产组成单一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进而使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

(2)混业经营体制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同业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已满十年,外资银行涉及更多的业务,与中资银行的竞争愈发激烈,中资银行的优势在逐渐减少。而国内的外资银行依托丰富的业务经验、强大的软硬件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便是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不同带来的冲击。正如上述分析,欧美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给予客户更多的选择去管理资产,也可以促进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减少成本、提高业务机会及盈利能力。我国本土商业银行传统单调的存贷款业务明显无法与之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能被混合与外资银行的竞争。

(3)减少监管成本。

目前我国分别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对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提高监管效率的考虑。然而,所带来的弊端是几个部门自成体系,互相缺乏沟通,给被监管机构带来机会利用法律漏洞体牟利。例如银行偷偷将信贷资金流向股票市场等行为在监管上会因为监管部门较多而遇到很大难度。

3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对策

3.1 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全能银行与金融集团两种。后者又细分为各类金融机构独立运作、银行直接对证券及保险公司控股与金融控股公司三类。从我国现有法律及监管制度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确保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且自身具有灵活性与一定规模,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最佳选择。

3.2 进行产品创新,发展电子银行

混业经营是产品创新的土壤,商业银行应遵循现有法律,合法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拓展业务合作的空间,用更多的选择吸引客户,从而使本土商业银行具有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基础与实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更多的客户喜欢足不出户办理业务,减少去银行的路上及在网点排队等候的时间,这就对商业银行运用电子网络进行混业经营、提供更高、更全面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组成的“三会”与人民银行进行分业监管的初衷是专心监管银行、证券及保险三大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其日益凸显的缺陷刚才已经进行了分析。由一个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管固然是顺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然而如果立即进行转换,无论是立法等硬件还是寻找全面型人员等软件方面都面临较大的难度。因此,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定期举行电话会议,沟通各自在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分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各自掌握的数据录入一个共享数据文件库里,已达到减少真空地带带来的风险及重复监管带来的成本损失。

第二,提升监管水平。金融监管理念应该是持续的、定量的,而非单次的、定性的进行监管。要提高监管者的素质,要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参考学习欧美国家的丰富经验和技术,提高审慎监管、持续监管能力;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提升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并积极与世界监管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共享信息资源,互相交换意见与想法。

第三,改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操作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极大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内因决定外因,监管当局的监管围绕着银行良好的内控制度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对自控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操作风险,真正的发挥内控的强大作用,而非全部依赖外部监管。

3.4 引入复合型人才

引进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全面型人才,同时注重对这种高端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在不同金融机构进行轮岗工作等方式来实现。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实现由单一机构进行统一监管的最终愿景打下了基础。

4 结语

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外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具有充足、明显的理由。我国也已具备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本土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正确的途径,又快又稳的转向混业经营。在转变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监管当局应完善管理体制。通过以上多种手段,使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得到提高,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秦厉、邱群霞.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变迁——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J].金融观察,2005(9).

[2]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J].银行法律论丛.

[3]王欣.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与展望[EB/OL].cn.

第3篇:银行经营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本结构 经营 发展

商业银行资本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其资本的内涵较一般企业更为宽泛,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债务资本。商业银行具有双重资本的特点,常将所有者权益称为一级资本或核心资本,而将长期债务称为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双重资本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提供了余地。它能在保证股东权益的条件下,通过调节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发挥财务杠杆效应,提高商业银行的内在价值。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好坏,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将以浦发银行为例,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

一、资本构成分析

根据浦发银行对资本管理的相关规定,核心资本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一般准备和长期次级债券。(按照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监管部门认可的方法计算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通过表1、表2以及图1、图2、图3、图4可分析:

(一)公司核心资本占比呈下降趋势,但维持在70%以上

近三年来,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占比分别为77.58%、72.22%、71.52%;按各类资本构成占比12年末排名来看,前三位分别为储备(56.89%)、次级债(16.17%)、一般风险准备(9.66%)。

数据表明,公司的资本来源中首要是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储备项目,其次是长期次级债券。

(二)核心资本结构:储备为第一大来源

近三年来,浦发银行的储备占核心资本比例分别为82.16%、76.39%、79.54%;在储备项目中,资本公积占比最大。

(三)附属资本结构:次级债为第一大来源

近三年来,公司的次级债占附属资本比例分别为,是附属资本的第一大来源;一般风险准备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公司最近一次发行次级债融资是2012年12月28日发行总额为12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用于补充附属资本。

二、资本充足率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浦发银行资本管理的目标除了符合监管当局的要求之外,还必须保持能够保障经营的资本充足率和使股东权益最大化。从表三可以看到,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近三年均超过12%,已达到8%的要求,但是2012年较之2011年有所下降;核心资本充足率虽也远远超过4%,但是三年来呈下降趋势,从9%以上下降到了9%以下。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半年数据出来时,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由2011年末的12.70%降至12.21%,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11年底的9.20%降至8.90%。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浦发银行积极调整了资本结构,并于2012年年末成功发行了新的次级债券。

三、规范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情况

2012年6月银监会正式《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统筹推进巴塞尔协议Ⅱ与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并在2012年12 月《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实施过渡期安排相关事项的通知》,上述政策制度均于2013 年1月1日起实施。与之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在达标期限、风险权重、资本范围等方面要求均有所降低,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资本达标压力,对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就浦发银行而言,公司按照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在项目实施、落地应用、合规达标、落实新规等方面持续推进新资本协议工程。一是推进IT系统的建设与优化,加强第一支柱项目成果的应用基础,并启动押品管理和债项评级项目,为内部评级高级法达标奠定基础。二是拓展和延伸新协议应用领域,推进各项成果在授权、风险定价、风险限额、信贷审批、贷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管控风险与提高效率并举。三是完成上海银监局对公司新协议实施情况的试评估,推动新协议达标进程。四是开展多层次培训动员,组织做好新资本充足率报表的监管报送和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的编制,强化资本集约,推动内涵式发展。

四、总结

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变的。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经营管理与进一步筹资的灵活性。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在推进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同时,视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面临的风险特征,通过调整股利分配、增资和发行新的债券等,积极调整资本结构,促进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与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01).

第4篇:银行经营发展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 西部地区 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43-01

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自2006年12月以来,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村镇银行在服务西部地区“三农”的过程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如下的调研结果及建议。

一、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状况、问题及原因

(一)股权结构制约

2007年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村镇银行的发起金融机构必须是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由于农业贷款单位贷款成本高、回报率低、风险相对较高等原因,大型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参股成立村镇银行普遍缺乏动力;本土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加大扩张力度,资本充足率等各项指标极少能达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也缺乏参股一家与自己竞争的村镇银行意愿。

(二)服务经营定位不明确

目前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相当一部分都设在经济比较发达、金融服务并不贫乏的县域和大城市郊区;相反,在最需要村镇银行的乡镇和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设立村镇银行很少。市场定位上,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都以所在县域的企业客户为主,很少主动下乡,那些真正急需贷款的农户实际上很难获得贷款。客户的选择上存在“放大放小、嫌贫爱富”的现象,逐利动机是导致“村镇银行不村镇”的最主要原因。

(三)公信力与吸储能力弱

村镇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品牌和声誉相对较弱,服务网点少业务办理不方便,再加上民众对村镇银行及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增长存款几乎为零,多数人仍然愿意将钱存在国有银行和农信社。

(四)支付结算网络不畅

目前人民银行还未允许村镇银行以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支付系统,只能采取方式,多通过手工票据传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的资金汇划速度。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不能发行银行卡,无法印制票据,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致使其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

(五)经营缺乏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得到的政策扶持不及农信社。中西部信用社暂免征收所得税,其他地区减半征收,营业税3%;而多数村镇银行执行所得税25%,营业税5%的税率标准。与其他银行机构的存贷款业务结构相比,村镇银行往往笔数多、额度小、服务半径大,服务成本偏高,进一步陷入高成本的经营状况。

二、促进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采取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扶持措施

一是财税政策支持,村镇银行可比照农信社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鼓励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二)探索在西部地区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

允许村镇银行根据不同客户对象灵活浮动利率,保证为“三农”领域提供信贷服务的整体可持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村镇银行在场域内吸收的存款,比照农信社缴纳存款准备金;同时对村镇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

(三)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必须为银行的限制条件

允许资本雄厚、财务状况良好的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中外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真正吸引各类资本。

(四)完善支付平台系统

核准村镇银行的行名、行号,批准村镇银行印刷支票,允许村镇银行参加同城票据清算和大、小额支付系统,允许村镇银行开立对公结算账户,同意村镇银行其发起银行的借记卡,畅通支付网络,提高汇划速度。

综上所述,由于村镇银行处于初创阶段,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经营运行和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的环境问题,涉及政府及有关政策。地方政府和金融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支持并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同时推动和支持担保机构介入,加强对涉农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担保,因地制宜创新担保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分散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第5篇:银行经营发展范文

关键词:银行;经营转型;经济均衡

引言:基于战略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在信息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实现了全面的快速提升,然而通过细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充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却始终处于不均衡的单边式发展状态下,具体表现为人们储蓄与投资行为的不均衡、消费与收入的不均衡、经济进出口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一些企业的高储蓄仅能通过向银行的间接融资来实现高投资的转化,因此凸显了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分布不均,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资金储备多、资本量有限、银行服务主要以存贷业务居多,其他服务业务较少的不合理现状。因此,单就银行体系来讲,如何解决这些不均衡的发展矛盾,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银行的经营转型,使他们通过合理的业务拓宽推进储蓄向投资的高效转化,并在提升良性转化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银行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使人们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从而真正缓解人们储蓄行为与消费活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一、调节经济失衡发展、切实推进银行经营转型

(一)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

合理的银行经营转型方向主要在于如何有效优化银行的储蓄投资,使之路径进行彻底转变,将储蓄资金一部分从间接融资形式中分离出来,将其合理的投入直接融资计划中,从而转化为投资效能,体现投资转化的真正价值。在这一转型方向中,需要我们构建综合经营的银行体系,合理促进银行开展丰富的业务服务,切实发挥人性化的优势服务功能,并主动承担更多的直接融资服务职能,使有资金需求及提供资金的双方在银行的直接融资调解中开展丰富的直接融资交易。当然在直接融资的交易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无论银行调节的多么规范,融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不同,直接融资以资金融出一方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有效的降低了社会融资的集中风险,令银行体系免受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金融运行的高效性与稳定性。从民众的角度来讲,银行体系在综合的经营开展中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投资渠道与投资工具,他们不再唯储蓄论,而是通过丰富的投资工具将储蓄延伸到直接融资进程中,合理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健康流动性,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效应无疑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提升全社会的直接融资比例,令银行进一步扩充长期资金的合理来源,同时居民在较低的投资风险中其平均的投资收益将持续增长,这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保障性收入并提升他们的消费信心。另外成功的投资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资产变现能力,并变相增加他们的持续投资能力与综合消费需求。

(二)科学的银行经营业务转型思路

为了切实促进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与经营效益的持续盈利增长,推动银行服务格局的全面变革与战略化转型,我们应科学的通过深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变与金融服务的需求增长,展开激烈的竞争比拼,并进一步强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从而切实促进银行脱离传统的融资中介禁锢,实现向智能型、全面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合理转变。在转型实践中,银行将不再是社会资金的提供者,而是国民经济财富的综合组织管理者。基于以上科学目标,我们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业务发展思路,促进优势业务结构的合理整合、完善调整落后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批发式服务模式,使其扭转为综合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业务服务体系,通过科学的业务转型真正强化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服务经营特色,展现银行转型经营的深刻核心理念。当然在谋求业务转型之路上,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国际及国内银行的发展特点及行业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的战略转型准则,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立足于现代化的金融行业服务本质,即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服务理念。总之我们应积极探索、丰富探究存贷业务及其增值服务的新境界,促进两者的并重发展,以营利为主,淡化特色服务与效益增长对单一资本的依赖需求,力争营造银行业务服务的突出特点,树立良好的品牌服务形象,并使之跻身于国内银行业的前列,突破固有经营格局,真正实现银行经营业务的全面发展。

二、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

(一)逐步深入,促进银行综合管理业务的广泛开展

基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经营业务较分散、各项监管机制仍属于严格的分业管理等现状,我们应合理转变,促进银行体系综合经营业务的广泛开展,令其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同时在业务实践中我们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的在金融机构的合力监管下顺应市场环境特点,增强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并在人才储备方面下功夫,实现逐步深入的拓展管理。首先我们可促进新兴业务的拓展,促进金融延伸产品的服务发展,例如令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促进资产托管、代客理财等创新业务的开展,并使银行服务业务的范围及内涵进一步深化。另外我们还应合理促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开展证券保险业务、基金理财、信托业务等,有力的加深复合交叉等新型产品的推广力度。银行体系拥有较多的机构网点,因此具有客户分布广泛、联系高效等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银行的这一优势将各机构网点作为产品的代销服务站点,合理丰富交叉销售服务业务。再者银行体系具有资金储备实力雄厚、面向广大受众操作规范、在客户心中信誉度较高等优势,因此我们可利用高信用等级将其他金融产品进行信用升级操作,尤其对一些特定的债权或信托产品可提供担保服务,从而合理提升发行效率,降低银行发行成本。人性化的托管服务是银行提升公信力与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银行体系应有效的利用这一途径丰富开展信托基金服务业务,为私募筹集基金提供托管服务等,通过高效、规范化的运营操作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群众影响力。再者,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创新突破给银行体系带来了丰富发展的创新突破机遇,因此我们可大力促进银行系统对非行业新领域的深入探索研发,可令其先行跨入一个或几个非金融银行业务中,通过逐步的深入再进行循序渐进的拓宽。待相关行业环境成熟后,银行体系可利用风险可控性开展全方位的收购、兼并等拓展计划,从而真正实现全面的综合经营。当然并不是所有银行均能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只要坚持将一项或几项业务做强,坚持合理的选择性,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核心业务,才能真正实现结构强劲的高竞争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价值。

(二)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提升金融业务比重就是要求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宏观目标,促进居民储蓄合理的向消费转化,并继续通过多热点、多元化的服务业务拓宽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性发展,我们只有切实扭转以往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比重,并促进两者的均衡性发展。首先我们应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客户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并结合时下流性的消费热点,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目前房、车、旅游、保健医疗、子女教育、保险已成为社会消费的新一轮热点,而这些投资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我们可充分发挥银行的消费信贷服务职能,使其支持领域进一步拓宽,例如增加分期付款的消费范围、零首付贷款服务、还本付息服务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计划变现能力,令其通过合理的消费切实提升生活质量。

结束语: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及其结构性整合不均衡的现状,我们只有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政策,深化银行的经济调控职能,以经营转型为目标丰富银行体系的融资渠道、实现综合服务业务的拓宽,并合理提升消费性金融业务的比重,才能真正使我国经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均衡、持续、高效、全面、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银行经营发展范文

   关键词:分业经营;综合经营;商业银行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 年 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第7篇:银行经营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内涵;途径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在金融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高效益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要保持必要的安全性,在经营中注重流动,以增强效益为中心思想。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在运行的过程中,借鉴了很多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就是要积极规避运行中的风险,让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为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合规管理是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合规守法可以有效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案件发生,同样,合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合规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1)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合规管理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金融行业管理中,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模式。合规管理是保障商业银行合法健康发展的途径。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合规风险是银行在经营中,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经营活动,出现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违法行为。合规管理主要就是对你合规风险进行管理。它包括市场准则,法律法规,内部规则,政策动向,市场惯例等多方面内容。合规管理需要建立具体的措施和制度,用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2)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想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度体系。合规管理是实现商业银行全面监管的重要手段。合规管理是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必要方法。合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合规管理在创造商业银行效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要求。合规管理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合理处理风险是合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我国积极推进现代银行制度的关键时期,合规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现阶段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存在的弊端

(1)合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我国目前的合规管理中,主要的缺点就是合规制度体系的合理性要求不足。商业银行的工作流程是具体的和细化的。因此,在制度体系方面,要把细致性当成制度制定的标准。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制度上,我们必须要遵循商业银行各自的业务特点,不能盲目地建立制度。在管理形式上,要符合银行的年度计划和目标要求。制度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目前合规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是阻碍商业自身发展的主要障碍。

(2)合规文化建设意识较弱。合规文化是保证商业银行的所有成员能够做到自觉依法合规,在经营活动中倡导合规理念,强化养成合规的风气。但是,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合规文化建设的意识较弱,在合规管理中,不能形成良好的合规氛围,商业银行不具备合规文化的软环境。

(3)合规管理的执行存在环节上的弊端。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复杂性和完整性。在有些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企业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具体制度执行上,停留在表面,这就造成员工在执行上,也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合规管理的细致性和全面性。合规管理的优势就是处理细节问题。执行力度不够必然造成环节上的疏松,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节奏要求。

四、规范合规制度管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

(1)在意识上增强合规制度管理的认知。在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上,意识层面都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尤其更要重视意识理念的树立和培养。在改革中,我们要加大对合规管理和合规文化的建设,在建设中,注重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培训。要将合规管理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在细节中展开合规管理的优势。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中,对制度的认知和理解,是员工自我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倡导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遵守法律、积极完善业务水准,让企业员工实现自我和企业提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完善合规制度管理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我国的经济制度与发达国家不同,金融发展模式必然与他们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经济活动目标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属于我们本国实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银行管理体系。合规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在识别、量化、评估等方面,建立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一个完善的合规制度管理体系,需要有制度政策,有方法理论,有操作规则,有处罚办法。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也需要基础设施方面的保证。(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银行的管理是银行经营发展的保证,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业务开展的效果。在基层经营的管理中,要对银行全体员工实行合规文化的培训活动。在培训中,要让银行职员学习到法律常识、法律规定、职业操守等内容。在日常业务办理中,要注意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操作。开展合规文化培训,是保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公正客观,让银行人员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素养,在应对业务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4)科学规范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限制,这就造成在运行过程中,制度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银行制度多数存在模糊状态和粗放的管理状态。科学的合规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发展局面。在运营中,要强化规章制度的力度,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际操作中,要把经营和管理统一起来,实现科学的管理方式。

(5)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银行的业务性和功能性决定了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管理上的漏洞。每年商业银行的案件都是由于管理的疏漏。因此,在合规管理中,要让社会对银行实行透明的监督,让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重点业务的管理。例如房贷的管理、车贷的管理、票据业务、理财管理等。在检查中,要对票据凭证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具体环节进行细致整理。监督约束机制就是要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实现全程的监控,让商业银行的日常操作有法可依。

五、结论

合规管理是证券公司制定和执行的合规管理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合规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从根本解决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规避风险是提高利润的必要途径。我们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可以把商业的经营活动,统一到一个整体目标上来,实现商业银行资本方面、控制方面、服务方面的现代经营理念,让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刘燕.加强合规管理,促进稳健经营[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03).

[2] 刘春辉.浅谈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的必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0(05).

第8篇:银行经营发展范文

一、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指银行按照国际规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或间接加入全球性金融服务。主要表现为银行通过大规模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或建立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具体来说,国际化银行的业务活动主要在国际市场,服务网络覆盖全球或世界主要地区,主要服务对象是进出口公司及跨国公司,金融产品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进行金融合作与竞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纷纷制定并实施“走出去”的海外发展战略,将立足境内,面向海外,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作为发展的既定方针,同时开始尝试以资本合作方式引入境外战略合作伙伴和直接投资参股适合的国外银行。截至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中总资产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的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这5家银行全部跻身全球银行总资产排名前100名之列。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这几家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均已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愈千家境外行,同时加紧开设境外分支机构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不断进行,经营网络逐渐覆盖全球各大主要经济区域。因此,可以说这几家银行称得上是国际化的大银行。

作为目前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1929年即在伦敦设立中国金融业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后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继开设分支机构,目前拥有遍布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网络,包括境外分支行、附属企业和代表处等境外机构共计600余个。中国工商银行虽然开始在境外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近年来采取设立分行、参股及并购等多种发展方式,已先后拥有包括境外分行、全资子银行、控股公司、代表处等在内的境外分支机构总数达106家。“五大”商业银行中的“老五”交通银行虽然资产量排在第五位,但在海外机构建设发展方面却并不落后,除了在香港、纽约、东京、新加坡、首尔设有分行,在伦敦和法兰克福设有代表处,还有交通保险及交通证券2家子公司,其中仅香港分行就拥有分支机构40个。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中国各大商业银行也都纷纷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不断地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借助国际资本市场上参股及并购等新的资本扩张形式拓展和延伸网络,力争提升综合实力,直面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商业银行总部与其海外分支机构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随即日见显现出来。

二、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迅速发展,其经营管理中的存在问题也日益显露。结合我们的自身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经营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内总行的管理体制与海外分支机构实际经营机制之间不协调

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到海外经营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国内体制也正处于发展变革时期。因此,现行转轨时期国内银行并未成熟稳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与海外分支机构在实际业务经营方面的不协调十分明显。从上述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布局来看,境外机构绝大多数设立在市场经济发达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总部确是在市场经济尚在培育发展期的中国,国内银行管理体制与海外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扩张之间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境外机构现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国内管理体制尚无法接受和满足这种要求之间的矛盾,有时这种矛盾会体现在对某一具体问题迥然不同的看法与冲突上。甚至。有时这种矛盾和冲突会表现得相当激烈。

(二)授权范围不恰当,请示渠道繁杂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总部对海外机构管理总的原则是授权管理,即总部给予海外分行在经营、人事、费用支出等方面一定的权限,权限之内可以自主决策,超过权限则要上报总部批准。一般讲来,这种授权式的管理是现代国际商业银行管理的通行做法,比较适合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扩张的需要,既可以保证海外分行一定的自主决策权,给予一定的决策空间;同时,又保持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在控制分行的发展速度和风险调控方面能有所保障,从而确保总部全球发展战略的推行与实施。

然而,由于授权内容界定较为模糊,赋予了驻外机构非常大的权力空间,导致前几年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各家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案件频发,受罚不断:

2002年初,中行纽约分行因违规经营被美国货币监理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罚款一千万美元;

2003年7月,中行副董事长、中银香港总裁涉嫌经济犯罪而被免职;

2004年8月3日,中银香港副总裁朱赤和丁燕生因涉嫌私分“小金库”被中行通知停职,随后被正式逮捕。

2005年10月,银监会向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通报了对建行法兰克福分行的现场检查情况,该分行包括超出授权额度拆放资金在内的十大问题因此浮出水面。银监会发现,该分行在执行当地监管要求,授权制度执行等10个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同时银监会要求建行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并上报银监会。

由此,各家中资银行纷纷整改,大幅缩小海外分行权限。只允许海外机构在规定的各项授权范围内行事,其他事项必须先行请示。然而,这种对策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海外分行的经营决策问题。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有大量的事项在授权规定之外,必须向总部请示报告,而由于总部的管理部门较多,海外分行上面实际有着太多对其施行直接管理的“婆婆”,预算财务、授信审批、人力资源、资金管理、国际业务、机构业务、公司业务、会计结算、稽核审计、信息技术等部门,均有其各自对海外分行进行管理的职能范围。请示的事项如果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海外分行往往要为一个项目耗费相当大的内部交易成本来进行请示、汇报和跟踪办理情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在总行各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这样一个项目想要办下来,在总部没有相当熟的人脉关系几乎是不可能办成的。因此,经常发生海外分行由于上报项目时效性较强而请示到批准的过程繁杂从而丢失市场机会的情况。

(三)总部向客户提供全球性金融服务的能力不足与海外分行寻求依托总部全行资源进行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作为服务性行业的金融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国际化的发展,正是由于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兴起。客户经营行为国际化趋势日渐加强,从而要求银行提供更多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融资、衍生金融产品及其他投资理财服务。因此,全球化、多元化、标准化的国际化商业银行服务就成为对各家商业银行现代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而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目前的国际化进程表面发展迅速,实际则服务能力不足,效率低下,工具单一,难以适应国际市场中客户大量的新需求。

这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尚未真正建立的全球授信业务体系。授信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顾名思义,全球授信额度就是指一家商业银行给予某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一定时间内一定的授信额度后,这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就可以在这家商业银行的任何一家分支机构,自主地在额度范围内使用资金。这种授信可以节约跨国公司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合作的成本和时间,并方便双方在全球的经营合作,自然就成为各家海外分行瞩目的一项金融服务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尚无一家能够真正实现对企业进行全球授信。而海外分行在没有总行统一的全球授信金融产品的情况下,以跨国公司客户为主要对象的业务就很难得到应有的扩展,市场竞争能力也相应受到影响。

(四)管理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中国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历史发展路径而形成了其固有的管理文化和这种文化下的管理惯性,这种管理文化自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包含一定的传统因素,甚至有时候还带有一些计划经济背景的色彩。显而易见,这给在海外各大国际金融中心经营的分行适应当地的管理文化造成了困难,由此也引起了总分行之间在很多具体经营管理策略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作为海外分行的管理者,往往被夹在这样的文化冲突之中,左右为难。而银行的管理文化,又往往会密切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和服务活动,影响到银行各团队的协作合作能力和凝聚力,从而大大地影响到其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设置了不少的分支机构,但另一方面,先进的、能够与市场相适应的“容纳百川”的国际大银行的管理文化与管理风范的培育和形成仍需待以时日。

(五)总部和派驻分行真正符合国际化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人才的匮乏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设分支机构多在世界各大国际金融中心,这就对于各家中资银行总部的管理人员和总部对于海外机构的派驻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身处金融业尚在发展中的中国,各家总行要对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中经营的分行进行正确的监管和业务指导,不能不说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对从事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就更高。

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这方面的矛盾却往往最为突出。以语言一项为例,至今可以说没有一家中资银行解决了总分行之间的语言沟通问题。我们这些已经号称国际化的大银行,总部对海外分行工作语言仍然全部都是汉语,总部自上而下需要实施的各类书面的文件、报告、通知等均需各家分行翻译成英文给当地员工,而当地员工准备的各类英文报告又常需外派人员给总部翻译成中文。往往由于外派人员不在就造成沟通渠道不畅,甚至总分行之间连个简单的电话都没法交流。显然,要求来中资银行工作的外籍员工都懂汉语是不实际的,因此,加强和提高各家商业银行总部和派驻分行人员的管理素质和能力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途径。

另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就是风险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更显不足,缺少有丰富金融从业经验、对多种金融交叉产品的风险识别、度量与控制有一定研究且能致力于高效、高端、高等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人才,风险管理制度形式多于内容,缺乏详尽列示潜在风险点的各种业务操作手册,风险意识淡化问题普遍。中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风险问题突出、违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就是这方面的实际体现。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源在于境内外金融市场环境之间的差异性,在于国内金融体制与国外银行制度的不同,在于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现代经营模式的区别。

三、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境外机构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对中国各家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造成了较大障碍。应当尽快引起各家商业银行充分的重视,以使这些问题能够早日得到解决。为此,笔者相应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适应国际市场潮流,转变境外机构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趋势,国际化发展对商业银行管理提出了大量新的要求,管理的国际化标志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出现,也必然会对每一个管理要素提出新的要求,必然在整个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创新。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商业银行已经加入了世界金融的竞技场,中国银行必须进一步密切与外资银行在产品、业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全面提升管理国际化的水平,方能真正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上取得实际成效。

上文已经提及,我国商业银行开设分支机构多在世界各大国际金融中心,这就给商业银行总部对海外机构的管理提出了挑战性的要求。身处金融业尚在发展中的中国,各家总行要对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中拼杀的分支机构做出严密的风险监管和正确的业务指导,不能不说是一项难度很高的要求,而纽约中行、香港中银集团近年来个案频频正是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化,风险随处存在,而发生问题的地方往往就是银行的海外机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目前海外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自上而下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科学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体制和问责制,制订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操作程序、操作规程,规范管理,为商业银行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加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动掌握国际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真正面对国际市场

应尽快转变商业银行总部对海外机构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主动学习国际规则和惯例以及分支机构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国际先进同业的管理经验,学会运用国际规则,提高对于在国际化环境中运营的分支机构的管理能力和监管水平,才能真正做到与国际同业开展竞争与合作,也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自身的利益。而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和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各职能管理部门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商业银行管理的国际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要求我们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逐步达到国际规范。还需要我们在管理范围、管理技术工具以及管理团队的结构等方面达到国际水平。面对挑战,我们必须要尽快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管理效率,确保境外行的高效安全运行,彻底改变过去“一放就出事,一管就统死”的状况。

(三)实现业务与产品的国际化

业务与产品的国际化指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业务转向国际业务,由提供传统金融产品服务转向能够提供适应国际市场经营需要的各类新型的国际业务产品,并使其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银行的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应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MF统计,美国跨国银行在国际上的存款和贷款量占其总存贷量的一半以上,国际利润也超过了总利润的一半。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业务的国际化不仅包括提高国际业务量,包括国际利润的占比,还应包括业务与产品结构顺应全球客户市场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包括根据跨国企业客户需要而能够为其提供各类全球性的金融服务产品。

(四)人才的国际化

在多个国家经营,面对多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商业银行在人才方面也需要国际化。看看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各大知名跨国银行,其人才队伍的组成,往往是最关键的。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人才的国际化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不断引进一批海外金融人才,迅速提高国内商业银行金融经营管理水平。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需要大胆解放思想,对于一些尖端人才,可以直接引入到银行高层管理团队之中,例如从上文提及的中资银行驻外机构的几个案件可知,我们需要针对海外机构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引进和培养国际型的高级风险管理人才,以加强海外机构的风险管理;二是要自己培养一大批懂外语、懂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熟悉现代金融运行规律的业务人才。在培训等工作安排方面,需要在国际化人才培育方面进行更大的、带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投入。超级秘书网

(五)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化

第9篇:银行经营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经营模式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逐步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特别是银行业带来的冲击日趋严重,为了应对这一系列挑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选择布局社区金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当前多家银行开始探索社区金融的经营模式,从中已经发现面临的不足与困境。所以研究社区金融的经营模式对我行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法国社会学家Ferdinand Tonnies于1882年首先提出了社区一词,并运用于社会学领域“他认为社区的基本要素如下:①有一定地域;②有一定人群;③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相应的管理机构;④有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措施”。

社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栖息的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是构成城乡的有共同地缘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生活氛围的地域空间,是介于社会和团体之间的社会实体。

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社区中的个人或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这对金融机构提出服务需求,也为金融机构创造业务机会,社区金融应运而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社区金融是指依托于银行有形或无形网点,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通过各种资源整合,向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活动。

这里的社区,是指各类社会资源的聚集区域,是包含居民、企业、资金、信息等所有经济元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集合,既可以是居民生活社区、综合商务社区,还可以是商贸物流社区、产业企业集群社区、机关企事业社区、人文医疗社区等。社区金融业务的主要客户是个人类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基本上属于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群体。

二、我国发展社区金融的必要性

社区银行的出现,是中国商业银行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率市场化挑战之际,针对客户行为作出的应对尝试,是对未来零售银行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探索。

对比一下我国与美国居民拥有银行网点的比例。

根据2013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美国每10万成年人拥有35.4个网点,而中国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这一数字仅为18.34。美国的银行网点中,社区银行所占比例在东西海岸略低,但也在20%以上;在中部地区,尤其是中北部,社区银行网点占比可高达50%到80%。

在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纷纷抢滩社区支行,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新增网点将主要以社区支行的形式出现。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压窄银行业的息差,这意味着能否获得稳定的“核心储蓄”,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否稳定。

中国央行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当月住户存款流失严重,减少8967亿元,为今年以来存款流失最严重月份。存款流向了理财、信托、券商资管计划,当然还有“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在过去一年的一个亮点,“余额宝”不仅降低了理财门槛,也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老百姓从存款获取更多收益的要求。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储蓄从何而来?

看看欧美市场的经验,那就是大力发展基础零售业务。广大的基础零售客群是世界上成功的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根基。基于此,美国的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十分重视网点覆盖率、选址和网点功能;而遍布美国的社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它拥有社区内的铁杆客户群和稳定的储蓄来源。

三、社区金融发展面临的新特点

通过研究美国社区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发现美国社区银行的存款份额也迎来了长期下降的趋势。1987年社区银行拥有全美52%的分支机构以及40.9%的存款份额,到2011年,存款份额下降为19.4%(数据来源:FDIC)。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银行存款份额下降较快的地区来自大城市都会区,而中小城镇,农村的存款份额相对稳定。所以尽管城市地区是全国存款的主要来源,但社区银行自身网点及可提供服务有限导致其在与大型银行的竞争中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

跟踪美国社区银行长期经营数据与资产负债结构发现,“关系型”贷款确实能够依托所在区域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网络保持较高息差的同时维持较低的坏账率。事物都有两面性,风险收益从表面上看似不对等的背后是这一模式的最大弊端:规模无法快速增长。同时由于产品对于单一,对于客户的开发程度较低,利润结构过多的依靠息差收入,资本充足率及拨备计提的要求在新的监管体制之下趋严,成本将会越来越高。非息收入及成本控制不足也拉低了ROA水平。因此,最适合社区银行发展的模式是作为大型金融机构的零售渠道,吸收零售客户及其存款,充分利用其金融产品进行交叉销售。

中国的社区金融尽管商业模式尚未清晰,但优势同样在于便利。通过延伸在社区内的服务触角,社区银行能加强对社区居民消费习惯、消费能力、财力状况和人员稳定度的了解,增强客户粘度,更可以针对客户分层主动推介产品、交叉销售,扩大客户基础。

四、社区金融具有的独特优势

经过以上分析,社区金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在特定社区范围内,在对客户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在关系贷款的处理过程中,有一个“软数据”的概念,所谓软数据包括借款人的特征或管理的能力,这种信息一般只能通过与借款人之间的亲身互动才能搜集到。大银行喜欢“硬数据”,如信用记录、收入、债务和其他能够从财务报表和信贷报告中能够得到的信息。由于具有处理软数据的能力,社区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放贷中具备明显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在承销和监督向小企业和农场主的贷款中是有明显帮助的。

(二)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的能力

美国各个社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大量的稳定的核心存款。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农场主、小企业和居民,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是长期来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的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又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例如,美国大银行对简单的存折账户所收取的平均年度手续费比社区银行高72%。此外,由于社区银行一般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贷款的当地小企业、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三)灵活的客户互动方式与优异的客户服务体验

社区银行一般将人性化、特色化服务作为其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举例来说,许多社

区银行探索分析及对我行的启示:社区银行通过在其社区中活跃表现展示其服务和地区性,相当大比例的社区银行参加民间组织、与当地商会合作、持当地学校、支持当地的公益工作,并向社区的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别的帮助。根据美联储对社区银行的调查,由于其地区知识和人性化的服务,社区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机构中吸引走。而且,即使出现某一市场内的社区银行被大机构合并的事件,其用户也大多选择转投本地的其他社区银行,而非跟随之前的银行,继续保留自己的账户。

五、社区金融的经营模式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需要明确战略定位,根据银行自身与网点周边客户的特点,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信息收集

社区客户数量多,特点各异,有效的客户信息是社区金融服务营销的基础。银行只有准确掌握客户信息,才能对客户进行高效率的营销,并提供个性化服务。磨刀不误砍柴工,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特别是新设网点负责人和客户经理,要集中一段时间对所服务社区内基本客户的类型及构成、行业分布、同业渗透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摸底调查,并建立详细的客户信息档案。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细分和研究,明确目标客户和重点客户,逐一制订针对性、个性化的营销和服务方案,把社区金融服务的推进真正落到实处。

(二)改进营销方式

要对社区银行营销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以关系营销为主的业务拓展方式。如杭州联合银行,在传统客户经理制的基础上,推进社区经理制度,充分发挥社区经理在社区客户与支行之间的纽带联结作用。在部分富裕乡村和高端社区,确定一批来自当地的社区经理,由他们负责了解辖内客户需求、推介产品,对客户资信进行深入调查。这些社区经理熟悉社区情况,容易受到社区居民信任,通过“扫荡式”服务来发现和挖掘新的客户,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效果较好。

(三)扩展电子渠道服务触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社区客户和产品需求都有向网络迁移的趋势,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在加速向网络集聚。社区金融离不开电子渠道支持,释放网点人力资源需要电子渠道,向社区金融服务更需要电子渠道。要加大如自助填单、发卡设备,以及VTM等自助设备的投放力度,积极向社区客户推荐使用网上银行,形成“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在社区金融发展中“双轮驱动”的引擎作用。

(四)创新金融产品

社区金融业务一般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点,要认真做好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市场和产品定位,组织开发和营销适合社区客户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尤其加快个人类产品和小微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如推出集生活便利、商户优惠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专属联名卡,增强社区身份认同,又带来诸多服务。针对不同的社区、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还可以进行产品组合营销,如向注重投资理财的中高端客户营销信托、贵金属投资等,向注重风险和保障的中老年客户营销保本型理财产品和国债、货币基金等,向跨地区资金往来频繁的小企业主营销电子汇款、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

(五)优化业务流程

社区金融业务一般具有“小、快、频”的特点。客户对业务办理效率要求十分高。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合理简化一些繁琐的流程,如填单、挂失和个贷办理等,满足社区客户方便快捷办理业务的需求。当客户有金融需求时,能够做到第一时间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对称,可以大大缩短办理流程。(作者单位:深圳市招商银行)

参考文献:

[1] 李婕琼、吕良宏,《国有商业银行社区金融发展策略研究——以建设银行为例》[J],《华北金融》,2012,(12)。

[2] 杨涛,《社区金融服务组织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金融》,2011,(06)。

[3] 苏明政,《美国社区银行经营对我国的借鉴》,《广西轻工业》,2010。

[4] 王莉、周立,《社区金融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J],《银行家》,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