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政奖励的概念范文

行政奖励的概念精选(九篇)

行政奖励的概念

第1篇:行政奖励的概念范文

宣纸油画是在中国的宣纸上画西洋的油画,是一种结合中西绘画优势的新的绘画方法,内行人在名目繁多的展览会上也许找不到他们想要找的真正的宣纸油画,但是对画坛真正了解的人会知道,真正的宣纸油画要到上海武康大楼里的一套房子里去看,因为宣纸油画的创始人秦忠明先生住在里面,并且仍然在画。那位老者慈眉善目,头发花白,常穿着一件灯心绒的夹克,从没扣上的袖口里可以清楚地看见他戴着两只在这个年代已经久违了的蓝布袖套。

倾注心力灌注艺术之花

秦忠明老师是名家颜文良的高足,有扎实的西洋绘画的基础,并且同时也喜爱画画,属于既能用画笔又能用毛笔,既能用画布又能用宣纸的全能型。如果没有这些全能,即使有机遇的偶然光顾,也不可能产生任何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

那一年是1978年,秦忠明因为机缘巧合在莫高窟过了的整整九十天,他顶着朝阳进洞,披着晚霞返回,土豆充饥,清水解乏,伏在昏黄的油灯旁边整理画稿,面对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塑像,感受到古代艺术家将生活融入了艺术之中,体味到他们通过宗教折光表现理想的巧妙,领略到汉唐画风由朴实古拙逐渐变为绚丽多彩的发展过程。

走出敦煌,回到上海,秦忠明心中洋溢着满腔的创作激情,在一次作画过程中,不慎将画架碰翻,画布覆盖在地上的宣纸上,由于颜料未干,画布和宣纸粘在一起。当时懊恼万分的秦忠明老师只得将画布和宣纸慢慢剥开,却蓦然发现油画颜料在宣纸上的铺染效果非常美妙,端详了半天又忍不住添了几笔,越看越有感觉,就这样宣纸油画在这一天诞生了。

绚丽的斑驳艺术常开不败

宣纸油画是一种将国画中的虚和灵动与西洋绘画中的实和静结合起来的艺术,积淀着历史和自然之特殊美的古画内涵,以中国画的宣纸和西洋画的油利,配以独特的绘画工具,首创出极具“文物”效果的宣纸油画,似古却新,虽残犹美。秦忠明看到了敦煌艺术中的残缺、破损、霉变、剥落的现象,看到了一种被忽略的特殊的美,并将这种美以种新的方式呈现于画纸上,

罗丹曾说有一种比美的东西更美的东西,这就是美丽东西的残余。

秦忠明就这样一直追寻着残余美的表现方法,宣纸油画的优劣和技巧的高低便完全可以由这“斑驳”作标准,高手是先画斑驳再画其它,这需要胸中的万千丘壑,只要你能看到秦忠明老师画卷中掩在最后一层的斑驳,你就会知道他的作品持久常新的魅力,他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的作品的灵魂有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基,同时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这一幅幅被重新赋予生命的彩画,颜色绚丽,笔意畅达,人物精美动人,画面严谨抒情,笔下的天王、力士,身躯雄健,富有力感,个个威严庄重,器宇轩昂,十分神奇,而他的斑斓含蓄的背景上所描绘的舞伎、乐伎、供养人,则体现出妩媚的女性美。那华腴的体态,仿佛婀娜的花枝,那微笑的面容,高雅的发譬,宛若乍开的花蕾令人炫目的五彩衣带,如映衬的绿叶,画幅四面布满了流动的云气,好似优雅醉人的香雾。她们风姿卓越,体现着遥远时代的审美情趣和风土人情,展现着人物的动态和情思,他们有着乘龙、举锤、佩剑、拱手于胸前,有的拈花、弄笛、漫舞于长空,对人物的塑造,更多的注意到精神仪态的刻画和情韵风姿的表达,

宣纸油画已经成为继西洋油画、水彩画、水粉画、中国水墨画等画种之后又一个全新概念的画种。

有德者才有艺

程十发先生给秦忠明老师题词:中华艺术的梦想。意思是如何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糅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全新的绘画流派,一直是广大老一辈艺术家的梦想,现在秦忠明老师将它实现了。

秦忠明老师用西洋画笔和中国毛笔以及自己发明的特制刮刀,每次都要花费半年时间画出的宣纸油画,可以将敦煌题材画得和拓片足以乱真,可以将一片汉朝的瓦当画出立体感和质感,可以将一副简单的风景画画出照片般的景深,在这一切神奇的背后,是因画而变形的手,是秦忠明老师因甘于寂寞苦苦钻研而失去的很多人生乐趣,是秦忠明老师因拒绝诱惑而导致与他的成就形成强烈反差的默默无闻,这不是现在这个纷扰的俗世中的一个普通画家能够承受和愿意承受的,秦忠明老师不是个普通画家,他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为祖国发明了新的艺术并使之永远属于中国,他为此感到自豪,并且在寻觅入室弟子的时候把对品德的要求放在了第一位。

回如其人,无德者如何能让艺术立于天地间,秦忠明老师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一点。

中国的奖励旅游如何起步

首先,扩大现有市场,为入境奖励旅游创造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国际上500强企业已经进入了中国的许多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在中国扎下了根。旅行社要了解这些企业对奖励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要求,根据他们的要求对奖励旅游进行量身定做。还有些大的上市公司,他们对国际惯例比较了解,容易接受利用这个工具改进管理的新理念。这些单位目前如果不是现实的市场的话,至少也是最重要的潜在市场,应当首先考虑开发这些市场。

现在,奖励旅游的现实市场仍然很小,但是,对世界奖励旅游需求来说,中国是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对大多数北美和欧洲市场来说,在自然、文化,特别是在安全、方便方面,中国是非常独特的,是举行远程奖励旅游理想的目的地。由于这些地区的企业员工,对本区域的旅游目的地已经多次光顾,对参与者来说,不是那么新鲜而独特,中国作为目的地的吸引力显得格外突出。对中国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对这些市场缺乏精心设计的促销宣传活动,而具有足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奖励旅游策划机构非常缺乏。这些空缺应当由中国自己的经营者来填补,向最初接待观光旅游者那样,重要的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好。

其次,消除现存制度上的障碍。向国内大型的企业和机构推介奖励旅游的概念,在中国,大多数大型的企业仍然是国有企业,其中不少也是盈利丰厚的骨干企业,有一些企业已经进入了世界超大企业的行列,例如石油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汽车制造、保险公司和信息业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奖励旅游推介的主要目标。作为第一步,应当努力帮助这些企业的高层领导认识到奖励旅游可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它能够促进员工的能力建设,并向他们介绍国外同行们的经验和做法,使他们受到启发,接受奖励旅游的新理念。另外,还有很多大型的机构,虽然他们并非商业性的,也可以作为潜在的市场。例如,数以千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他们有奖励员工的资源,也有机制,可能更容易接受奖励旅游的新做法。

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或支柱产业。在刚刚确定的国家第十一个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重申服务业的重要性,将促进服务业和刺激国内消费列入重点。奖励旅游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来促进未来旅游发展既定目标的实现。业界应当说服政府对这个新理念的支持,消除在会计制度、税收和其他公共政策方面现存的一些政策上和制度上的限制和障碍。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当认真考虑奖励旅游这种激励员工、促进旅游发展的新形式,鼓励在有条件的企业或事业单位推广这一管理工具的使用。

再次,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奖励旅游培养必要的专业人才。应当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奖励旅游在不断发展,其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个新的旅游形式传人国内后,它的理念和经营方式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奖励旅游、福利旅游和其他形式的商务/公务旅游结合在起,其市场也不仅仅局限在商业企业上,一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也可以考虑进去。最为重要的是,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必须考虑客户的特定需求和要求,使服务的购买者、享受者和提供者都能够得到应有的益处。

第2篇:行政奖励的概念范文

这天,家庭奖励政策出现一点问题――爸爸居然没有原因奖励了小子5块钱。小子好不得意,在我面前炫耀着。

前段时间,我帮小子收拾房间,发现丢了些玩具,生气间把小于的零用钱没收了。我对他说你要学着自己挣钱,做好事,一次给一颗星星,攒够十颗星星给一块钱。小子很开心,积极性也很高,毕竟是劳动所得嘛。

这次爸爸没来由的奖励搅乱了计划。可爸爸的话也有道理:“爸爸又不是经常给。”

大家讨论一下,给孩子金钱奖励政策到底好不好?让孩子自食其力的同时会不会又让孩子大看重金钱而忽略应尽的义务? (阿农)

凭栏听风(美国):

我一直主张对孩子金钱奖励,觉得对中国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更重要,因为中国家长的传统就是对孩子很舍得花钱。只是金钱奖励是将原来你会无条件给孩子的零钱和礼物转换成奖励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每一件东西的获得是需要他的努力的。同时,也让孩子学会如何支配金钱。学龄前的孩子可采取类似星星的方式,而学龄后的孩子则可用真实的钱.当然,也是要因人而异,若孩子太重金钱则要适当调整。要让孩子知道:有一些责任是应尽的义务,不能用金钱衡量。

我就是在金钱奖励下成长的,虽然钱全用来交学费,也不是为钱而学习等等。但我觉得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姐妹们只有用自己挣的钱(不是父母的,不是老公的,不是姐妹的)时才能放得开,很独立。到了美国,我就更认同这种教育方式。

从身边的例子知道,从小在经济上越独立的人越能上进,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

Djnewsight(济南)

我持赞同态度,给孩子制定合理奖惩制度可以让孩子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但是也要把握度。

首先,制定了这个计划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遵守。上述文中所说的爸爸没有来由的奖励5无钱,这样做就不对。给孩子金钱奖励可以,但是要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就会让孩子想办法去得到这意外之财,而不是正当所得,反而会给孩子指错路。

其次,孩子劳动所得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孩子的品质高尚也要进行奖励而且是高额奖励这样有利于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第三,孩子支配自己的钱不要做太多干涉。但是家长要进行合理的指导。

第三,孩子不能光用奖,还有要惩罚机制。只要以上几点都做到,孩子就不会太重视金钱,但是也会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如果自己乱花钱也会有合理的损失,从而从小学会理财。当然这所有的过程家长一定要在合适的机会给以指导。

一诺千金(北京):

懒、馋、贪、占、变!

我问诺诺金钱奖励好不好,诺诺跟我说了上面五个字,这是诺诺外婆对她的教育,小孩子不能懒、馋,因为懒和馋以后会发展为贪和占,最后变得不可收拾。做家务是每一个家人的义务,不做就是懒了,做了也是应该的,当然不需要奖励了。

老人们很注重观念的教育,吃苦耐劳不求回报更好,所以我们家里是不用金钱奖励的,而且教给孩子不能贪财、占便宜。

不奖励金钱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谈钱。

家中肯定会给孩子涉及到金钱问题,但是不用作奖励,生活中的消费情况也是可以跟孩子谈的,包括父母能挣多少钱,给孩子一个钱的概念是必要的。

奖励都是有目的的,那么可以连物质奖励也不用了,至少可以不用奖励这个词,父母给予孩子的都是爱心。

亭亭玉立(安徽合肥):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仅用好或者不好来做决断似乎本身就有点偏激。我觉得还是看孩子的个性而定。我的女儿亭在学琴时我们就采用金钱奖励――认真主动练习就可以得到1元钱,尽管这个奖励很少但是她却兴致勃勃。没多久攒到100多时我还带着她一起把零钱换成了整钱,小人还正儿八经地用这笔钱请我们一家吃了顿肯德基。但是一味地只用金钱做奖励势必会让孩子变得比较惟利是图,会逐渐让他干什么都要和你谈条件。所以奖励之后还要让孩子明白其实这只是爸爸妈妈给你的一种鼓励的形式,并不是真正地你就挣钱了,而且当你觉得烦或累的时候,大人给你物质奖励你也可以拒绝,因为钱并不是万能的,它买不到快乐和休息。不过这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金钱奖励适用于5岁以上的孩子。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往事如风(烟台)

过早地给孩子金钱奖励,会造成孩子金钱至上的心理。但上了大班的孩子,有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后,不妨可以使用金钱奖励的方法,让她明白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我也是今年才对佳佳采用金钱奖励的方法,不过我的金钱奖励只是象征性的。比如说,吃饭、练功、练琴、算术、懂礼貌、大方得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妈妈做家务等,做得好的话,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收集到十朵小红花,就可以换一元钱(佳爸说我太小气了,其实我是想让佳佳明白“挣”钱的辛苦)。换来的钱,佳佳可以自己支配,我只是提一些建议。我发觉用了这种方法之后,佳佳不会每天放学向我要雪糕吃了,她会算计一下自己的这些钱,哪些用来买雪糕,哪些用来买她喜欢的其它东西呢。

angel9874(四川成都):

在我家,没有金钱奖励。看到坐在我对面写作业的依人,得,干脆把问题抛给她。

妈妈:依人,你认为收拾了自己的房间,或者考试得了好成绩,应该得到奖励吗?

依人。不应该,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学习也是自己的事。

妈妈:如果你帮妈妈洗了碗或者衣服,帮妈妈收拾了家,想要奖励吗,

依人:不要,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做这些事情是应该的。

妈妈:如果你帮助了家人以外的人,需要奖励吗?依人。还是不要,因为,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是应该的,大家应该互相帮助。

俄人的回答也是我的回答,看来母女俩的心是相通的。周围的孩子们都会因为做事或者考试拿到金钱不等的奖励,依人不羡慕,她有自己的观念。

桑榆(江西):

比如说孩子适时地帮助家长做些家务或者学习上取得进步采用金钱来激励,很不可取。首先,家务对一个家庭里来说,应该是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的,如果用金钱来鼓励孩子,长此以往,她可能会陷入到一种算计中,比如钱给得满意才做,或者学会讨价还价。学习方面也一样,因为取得了好成绩而用金钱奖励,很容易误入歧途,误以为成绩好就有钱了,或者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而忘了寻找学习本身的乐趣。

建立孩子的金钱观念并不一定要通过金钱奖励。小丫的文具盒里有一本名为“现金支票”的小册子。而这本学生支票支出的不一定是现金,可以是承诺或者决心。比如我承诺和你成为真诚的朋友,或者我认真完成作业等等,期限可以是一学期,可以是一天,如果开出,就要兑现。这种玩的方式其实就是对孩子责任心的一种锻炼和培养。当然,家长也可以借此和孩子玩一些与金钱概念有关的游戏,尤其是初入学的孩子,正在学习建立金钱方面的概念。如果能摒弃功利的鼓励,而投入爱心的点缀,会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月光凝雪(广东)

我认为对孩子实行金钱奖励不适宜。

首先,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对做好一件事的本身意义不明确,觉得“钱”是行事的终端目的。

第3篇:行政奖励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斯金纳强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一、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也称操作性条件反射论。该理论最早是俄国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巴甫洛夫创立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之后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华生的行为主义论和桑代克的尝试学习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对强化的解释不同于巴甫洛夫。斯金纳把强化看成是增强某种反应、某种行为概率的手段,是保持行为和塑造行为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所谓强化,是指某项行为的结果会增加或降低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斯金纳还对动物的学习行为进行了专门研究,其对人类行为的训练与学习、控制与调节、预防与矫正有重要的影响,于是也就有了这篇文章的思路,把强化理论应用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

(二)强化理论的类型

斯金纳提出了四种类型,第一和第二种的类型是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使用某种有吸引力的评价或奖酬,如肯定、赞赏、增资、提升等,对某一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使之重视并加强这一行为。而负强化是使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有了改变时,减少了其不愉快的刺激,也就是说去除结果中的负面因素。第三种类型是惩罚。惩罚是为了降低一种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惩罚的前提是消极的行为,惩罚是为了强调目标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比如使用批评、降薪、降职、处分等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结果,从而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惩罚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它会使人产生一些负面效果。最后一种类型就是消退。对于一些行为如果不想采取惩罚的方式还有消退的方式。消退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这种行为的轻视,使之自然消退。二是对原来用正强化建立起来的好的行为,由于种种原因不再予以正强化,最终渐渐消失掉。比如,老师忽略学生成绩的提高与进步,逐渐地学生对待学习和工作就不再有积极的态度了。上述的四种类型中,正强化是影响行为发生的最有力的工具,通过强化可以获得某一行为、持续某一行为、消除或者改变某一行为。这种强化不是通过外部的惩罚和奖励就会产生作用,而是要把整体与部分、内部与外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正确思想和自我调节。因此,把强化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强化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较为复杂,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在全球化语境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度,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高校去积极探索了。而从斯金纳强化理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改造和控制,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把握强化的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满足大学生心理的内在需要

现在的大学生正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意识强烈的阶段,特别希望老师、同学、父母长辈等人对他的想法、行为予以认同和评价。他们渴望得到认可和关注的心理很明显。而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并未具备完全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有时会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眼高手低,但他们还不希望听取别人的说教和引导,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或许不现实的目标。但也并不能以偏概全,还有很多同学脚踏实地对自己的大学生生涯早早做出规划。而对于消极的同学而言,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要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同学提供平台,参与创业、规划项目,并且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和心理。在课外实践活动上也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追求理想的动力和实现理想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主动性,避免他们产生消极思想。使得一部分积极的同学的行为通过激励的方式,去影响另外一部分消极的同学的行为。此外,还应注意外来思想文化、就业形势压力等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惑导致他们的负面心理情绪,教育者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一些负面心理情绪夸张夸大。那么通过强化理论中的正负两种强化就可以做到,对于积极的行为给予及时的正强化,同时消极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负强化。当然,这也要求高校教育者富有敏锐的洞察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三)规范大学生行为的现实需要

当前,中国大学生犯罪率在逐年上升。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各种不良诱惑和影响牵动着大学生的心理。他们太年轻太容易受外界的诱惑,他们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心智尚不成熟,在这个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他们的思维太容易被这些新鲜的主流活动所冲击。近些年,网络信息发展迅速,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会很大程度上受网络影响,一时间各种网络用语、网红等字眼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要经常召开班级会议和同学多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各大高校要遵循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生群体的培育要求,鼓励大学生积极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正确选择敏锐性。把强化理论运用其中,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强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一)把握好强化的渐进性

斯金纳指出:“人的行为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一个连续形成的过程”。强化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是需要有努力奋斗的目标,而且当人的行为出现以后要得到及时的强化。这样目标才得以逐步的实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地把握大学生每个阶段所处的状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强化期望值。任何教育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而展开,教育者要帮助学生“量身制定”一个可能的能够实现范围内的目标,不要急于求成。其次,想要提高大学生实现整体目标的准确性,教育者要帮助他们使自己的整体目标具体化。最后,还要把握好目标的尺度,保证其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其能够完成,使其有条不紊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二)掌握好强化的实效性

如果掌握好强化的实效性就可以使被强化者及时意识到强化与目标行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们继续保持积极性。如果时过境迁再给予奖励,其激励作用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对于大学生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掌握好强化的实效性,要使强化物对受教育者作出的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在受教育者有好的表现之后及时给予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人们以鼓励和信心。鞭策他们继续努力前进。所以,要重视奖励的实际效果,不能搞形式主义、平均主义、福利主义。但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奖励如此,惩罚也要掌握实效性。

(三)坚持强化的科学性

首先,要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共同目的都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的存在满足了大学生的低级需求,精神奖励则帮助他们实现更加高级的需求。我们要在二者之间取长补短,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最大化,从而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们的需要,最终实现强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把正面奖励与负面奖励相结合。正面奖励是指对于那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相一致的行为表现的奖励,以增强这些有效行为的出现频率,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奖学金、助学金、赞赏等等。负面奖励就是处分、取消奖学金、通报批评等。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把正面与负面的奖励统一起来才可以树立威信。如果只奖不罚,会影响奖励的效果,还会使不良行为得不到纠正,不良风气滋长蔓延;如果只罚不奖,就难以激发学生们的进取心、荣誉感、信任感,也就达不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负面奖励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治病救人,改正错误,重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进步,才是最终目的。

由此看出,强化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性和积极的作用。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握好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科学地运用好强化理论,能够帮助同学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正确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对社会有一个良好的认知能力。同时,还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未来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进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在强化理论不仅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而且还应用和研究于高校的教师工作中以及各行各业各领域里。或许现在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还不够成熟,还处于初步的持续探索的阶段,但在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已初见成效了。

参考文献:

[1]吴爱明.组织行为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邵秋男.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5]唐旭姣.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2):35.

第4篇:行政奖励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奖励旅游;青岛市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04-02

1 奖励旅游的基本理论

1.1 奖励旅游的概念

对奖励旅游概念界定因研究对象和出发点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国际性旅游组织“奖励旅游管理者协会”(SITE)认为奖励旅游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法宝,目的在于协助企业达到特定的企业目标,并对达到该目标的参与人员给予一个非比寻常的旅游假期作为奖励。在我国,奖励旅游通常是对那些达到甚至超过公司个别或总体业绩的特定对象, 由企业提供一定经费与规划其假期,委托专业旅游从业人员精心设计的旅游活动。

1.2 奖励旅游的特征

1.2.1 奖励旅游针对特殊目标市场

奖励旅游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其目标市场是那些有能力并且愿意采取旅游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公司及企事业单位。在我国,奖励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有实力的外资企业还有一些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奖对象多是对公司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员工、企业产品经销商以及企业品牌的重要消费者。

1.2.2 奖励旅游是带薪的、免费的

奖励旅游是企业的一种激励手段,对受奖者来说,旅游的费用不是自己支付,而是由公司企业支付的。其费用来自特定的企业目标达到之后员工创造的超额利润,即企业目标利润达到之后,从员工创造的利润中划出一部分作为旅游的经费,一般奖励旅游的费用约为企业超额利润的30%。

1.2.3 奖励旅游是特色旅游产品

奖励旅游是特色旅游产品而非大众化产品,行程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需要周密的策划和独树一帜的创意,这样,才能给参与者带来意外的、异乎寻常的体验,使其终身难忘。

1.2.4 奖励旅游是高消费的旅游项目

由于不是自费旅游,一般旅游者对旅游价格不敏感,而且更多的企业会特意选择昂贵的服务已显示派头。据有关统计,一个大型豪华奖励旅游团的消费通常是一个普通旅游团的五倍,他们不但在交通工具、住宿、餐饮等方面体现出了高档次的特征,而且在旅游活动内容、组织安排以及接待服务上要求尽善尽美。

1.2.5 奖励旅游的内容丰富多样

传统的普通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活动,而奖励旅游为达到其特殊的目的,活动内容方面也有特殊的安排,如会议、主题培训、旅游、颁奖典礼、主题晚宴或晚会及赠送贴心小礼品等活动。

1.3 奖励旅游的类型

根据市场需求和活动内容,奖励旅游可分为传统型和参与型两类。传统型奖励旅游以美国为代表,旅游中主要安排会议、培训、观光、颁奖典礼、主题宴会等传统项目,受奖者由公司首脑人物或名人作陪,并通过豪华、高档和大规模来体现受奖者的身价,从而使其产生终生难忘的回忆。参与型奖励旅游主要在欧洲兴起,并逐渐成为世界奖励旅游新的发展趋势。这种旅游中会安排一些如爬山、徒步、划艇、漂流、攀岩、热气球等冒险项目,主要通过鼓励受奖者亲身参与各种新鲜刺激的旅游活动,为其创造与众不同的经历。

2 奖励旅游研究方法

2.1 市场调查

为获得比较客观的一手资料,特选取青岛信誉较高的36家旅行社进行调查,调查共分为两部分: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受访者进行访谈,以获得更翔实的资料。问卷发放形式有电话访问、直接发放、委托旅行社实习的同学代为发放三种。

2.2 调查数据分析

由于旅游旺季即将来临,各旅行社业务繁忙,影响了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其中,问卷的平均回收率为66.7%,国际社的问卷回收率为80%,高于国内社的57.1%。经严格审核回收的24份问卷经全部有效,有效率为100%,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回收问卷进行有效性分析,得出结论。

3 青岛奖励旅游发展特点

3.1 旅行社普遍开展奖励旅游业务,拥有稳定的客源市场

调查中,被访旅行社全部经营奖励旅游,这说明奖励旅游在青岛旅行社业内已非常普遍,从业者已经认识到奖励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旅行社都有自己的固定客户,其中国内社固定客户拥有率为66.7%,国际社为83.3%。

另外,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外资企业奖励旅游人数少,批次多,消费较高,一般为长线远途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奖人数多,奖励批次少,针对企业受奖者不同的级别,选择不同的目的地,如对中高级管理者的奖励一般为长线游,标准较高,对底层员工和管理者选择短途游,标准较低。

3.2 对奖励旅游的认识存在偏差,产品形式单一

由表2可知,青岛奖励旅游兴起时间不长,一般都在五年以下,近两年才逐渐普及开来。从旅游目的方面看,青岛的奖励旅游主要是企业为了奖励对公司营运及业绩增长有功的人,虽然对于年度会议和海外教育训练也有涉及,但比重不大(见表3),而且奖励旅游行程一般由旅行社向企业推荐;从旅游内容方面,青岛奖励旅游以游览观光和奖励性会议为主,其他项目很少涉及(见表4)。

3.3 奖励旅游开发人才缺乏,专业程度低

调查中发现,奖励旅游的观念虽已被普遍接受,但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青岛各旅行社虽然都在经营奖励旅游项目,但只有16.7%旅行社设有专门负责奖励旅游的部门。通过访谈了解到,旅行社的奖励旅游一般都由计调部负责,组团过程与一般旅游团无异。青岛目前也还未出现专门从事业务规划设计的顾问公司和旅行社或是具有足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奖励旅游策划机构,现有的奖励旅游只是由一些实力较强的旅行社兼营。80%旅行社都没有专业的经营奖励旅游的人才,近期内也没有相关培训计划,可见目前青岛市奖励旅游人才缺乏。

3.4 营销方式单一

如表5显示,在提供的四种营销方式中,广告所占比重最大。在电话访问和访谈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在青岛最普遍的是网络营销,如建立网页、加入网上旅游组织等,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私人关系介绍。青岛市很多旅行社也曾采取介绍案例,介绍好处等直接上门推介的营销方法,但效果都不好,而且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旅行社通过参加旅游展会来宣传自己。

另外,根据访谈资料得出,在国际旅行社中,奖励旅游的营销费用能够占到一定比重,但比重大小因社而异,如在海外旅行社占5%,在远洋国旅占20%至25%,国内社的营销费用就更少了。青岛旅行社针对企业的奖励旅游宣传频率也很小(见表6),很多旅行社特别是国内社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宣传计划。

4 青岛市发展奖励旅游的具体策略

4.1 加大营销力度,扩大对外宣传

青岛的奖励旅游宣传,一方面靠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另一方面靠各大旅行社的积极态度。青岛国际奖励旅游市场的开拓需要政府提供政策、信息上的支持,需要政府与旅游界相互配合进行对外宣传。除了政府的领导外,旅行社也应拿出更大比例的营销费用用于奖励旅游的宣传。

4.2 深入进行市场调查,设计个性化的产品

奖励旅游属于商务旅游的一类具有极高的再访率和消费水平,培育目标客户的品牌忠诚度有很大意义。所以青岛各个旅行社应积极的与目标客户加强沟通和合作,深入了解旅游者的消费特点和企业文化氛围,制定合理计划,协助这些企业有效的控制旅游成本,充当企业的战略伙伴和差旅顾问。

4.3 建立专门机构,培训专业人才

奖励旅游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单个旅行社都没有能力独立承担,所以需要一个专业的第三方平台来进行这些基础工作。另外,各高校应开设与奖励旅游相关的课程和专业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奖励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伍海琳.中国奖励旅游发展思考[J].旅游经济,2006,(5).

[2].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8).

第5篇:行政奖励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问题;建议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和人本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人力管理形式如招聘、甄选、培训以及建立劳动报酬关系等,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对人力资源做出有效选择,招聘选择人员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进行有效激励,从而满足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保证目标实现和成员发展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分为六个模块,以帮助实现企业主掌握员工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

高校作为我国高学历人才输出的地方,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都起着关键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理念落后。管理理念落后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还有兼职招生和就业方面的工作,且主管领导理念落后认为人力资源就是紧紧的招聘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导致许多工作人员业务不精且专业思想落后。(2)人力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师资配置不合理,行政管理类领导众多,缺乏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人才,导致教育水平普遍偏低。(3)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合理。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将物质奖励作为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而缺乏人文和文化建设。且考核机制也不够完善,考核内容单一,且容易滋生一些徇私舞弊等不良现象。

三、应对办法与建议

(一)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主要进行思想观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放眼国内外高校或者企业,不断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高校对新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全方面的要求,注重最新管理模式的学习,拓展思路和范围,重视创新,将学习的新内容应用到工作中与高校共同进步。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坚持做好以人为本的工作,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进行管理,优化人才管理理念和思路,并就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此外,还要完善以本为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理解教职工需求,尽量满足需求,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其次,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通过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得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与高校共同发展,形成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三)制定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激励机制尤为重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要相辅相成,强调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同时做好奖罚机制,树立正反方面的典型,只奖不罚,就会降低了奖励的价值,影响了奖励的效果;只罚不奖,就会让人不知所措,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影响积极性,同时还产生逆反心理。更重要的是做好差别激励,根据工作性质、行为、绩效来发放福利和报酬以及安排工作环境以及岗位调动等,通过个体间的差异,形成最大的激励效力,对一些服务人员底层工作者也做好激励工作,如职业道德标准奖,服务标准奖等等,使得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企业,它对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都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概述,并针对我国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办法和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相关同行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合理化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左女.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激励探析[J].高教论坛,2013,(11).

[2]王筱洁.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4,(2).

[3]降富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8).

第6篇:行政奖励的概念范文

(一)后现代艺术教育思维的落实

多元文化的教育,其目的在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欣赏和维护各种不同的文化,而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便是透过各个不同族群的传统艺术教导的独特与多样性,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多元文化的精神。以九年一贯课程推行的十大基本能力为例,其中“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和“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两项,即是期望教导学生平等对待他人与各族群,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了解与欣赏本民族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认识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等,包含了多元文化的意涵在内。

(二)学校与社会资源整合

善用社会资源以辅助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的艺术教育观念更为完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和教育局合作,推出“育艺深远———台北市艺术与教育结合方案”,并已于2004年12月通过,于2005年9月开始实施。该方案旨在结合专业文艺团体与机构,提升学童的艺术教育品质,养成参与文艺活动的喜好与习惯,以培养文艺参与人口,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艺术界的探索也值得重视,Lankford(1992)指出[4],对于艺术界的探索,一方面,可从艺术中共同存在的主题、技巧、符号等,探索艺术家个人或集体的社会背景所形成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则指向由与艺术相关的人士所组成的艺术圈。对于这两方面多加探索将对了解艺术很有帮助。除此之外,学校的社区资源更值得善加运用,诸如对社区具有文化意义之人事物的探访,学生得以更深入了解自己的社区。而社区团体如家长或团体组织,学校更应积极运用,不管是资金或人力资源,都可以协助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或学校艺术活动的举办。

(三)艺术与人文课程整合

进入21世纪,台湾进行教改计划和实施政策。台当局依据“行政院”拟定的《教育改革行动方案》,进行“国民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革新,1997年成立专案小组,规划九年一贯课程,并且于2001年正式实施。课程理念以生活为中心,配合学生身心能力发展历程;尊重个性发展,激发个人潜能;涵泳民主素养,尊重多元文化价值;适应现代生活需要。[5]从台湾的教育发展来看,统整的议题已然成为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课程统整有多种模式,以台湾教育有关部门和机构编印的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试办工作辅导手册中,提出的四种课程统整模式为例,分别是学科知识的统整、概念的统整、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的统整。[6]在学科知识的统整方面,不同形式的艺术具有其特定的知识体系与表征形式,因而艺术的统整教学基础建立于个别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之上。艺术的统整课程也常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概念的统整则为课程内容概念的整合。经验的统整强调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联。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考量,致力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使学生的学校求知与课后的生活不致脱节、分离。社会的统整则关注于学生的学习应与社会经验关联,让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元化的教学与评量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从各角度发现潜能,使学生拥有多样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评量的方式由传统纸笔测验走向多元评量在教育改革中亦受到相当的重视。多元评量的理念最常见的意涵是指所评量能力的丰富性或用以评量取向的方法的多样性。[7]具体而言,多元评量是跳脱纸笔测验、统一考试、总结评量等单一的评量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评量方法,配合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进行评量。所谓评量,是指“收集综合与解释学生学习资料,做各种教学决定的历程”[8]。评量的类型大致可依使用时机与目的,分为形成性评量与总结性评量。形成性评量用于课程进行中作为课程的诊断;总结性评量用于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量,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果。有关评量的范围,九年一贯课程中艺术与人文领域有如下界定:学习成果的评量、教学品质的评量和课程的评量。多元评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艺术教育近年的重要思潮,运用多元的评量方式将可以肯定学生的多元发展,并且更能确切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考量教学目标,可运用的办法诸如测验、问卷、实作、档案、日志、展演等,至于评量的方式或可采取教师评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Beattie,1997)[9],或甚至让家长参与等。课程是一整体的概念,一个完整的课程应从课程设计、教学以至于评量的历程等方面进行。因此课程的评量乃是有关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评量方式的评量。有关教学品质的评量,教师需对于自己的教学进行评量。教学前检视教学的方法与准备,教学中检视教学实施的情形,教学后检讨反省实施的成效。评量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方式之一,也影响课程的设计与发展、教学策略的实施以及学生的课业与生活辅导。可知评量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相当重要,适当的评量能提升教育的效能,而不符合时代需求的评量方式可能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二、艺术教育未来发展规划

当前科技高度发展,艺术与人文成为台湾各行各业共同的追求,预期通过艺术与人文的洗礼,会带来卓越与精致化所要求的品质。目前台湾所推动的各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便是反映如此的期盼。因此,在这关键的时刻,各类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必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艺术教育发展的愿景台湾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典范的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心理与道德方面的思考与行动,必然会影响到艺术教育的教与学。台湾艺术教育未来发展将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学校教育,并在不同学习阶段里持续累积、享有艺术经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可谓更胜以往。着重培养美感型和创新型艺术人才,以有效提升生活品位和质量,增强整体文化竞争力。

(二)艺术教育发展的目标

1.三位艺体:健全艺术教育行政和产学支援体系。

2.艺教于乐:夯实艺教师资人力素养。

3.快艺学习:发展优质艺术学习环境。

4.城乡艺同:促进艺术教育资源合理分配运用。

5.创艺人才:加强专业艺术教育及艺术领航人才培养。

(三)艺术教育发展的策略

1.研修“艺术教育法”及相关法规;强化各级艺术教育行政组织及联系;支持艺术教育学术研究;奖励企业资助艺术教育活动。

2.确立艺术教育师资培育的供需比例;提升艺术教育师资的效能;拓广艺术教师进修及增能管道;建立艺术教师证照制度;合理化艺术教师授课时数。

3.确立各阶段艺术教育学习时数;改善九年一贯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课程;改善中等以下学校各类艺术班的课程;促成艺术学习评量与升学制度的接轨;活化艺术教材、教法、教科书及辅助教材。

4.界定艺术教育经费并合理分配;充实各级学校艺术教育资源与设备;增进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及改进城乡资源落差;设置艺术教育资源整合服务窗口。

5.改善专业艺术教育招生及选才方式;加强专业艺术教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历程;建立合适的专业艺术教育评鉴制度;促进专业艺术教育与社会、国际互动交流。

(四)艺术教育发展的行动方案

1.制定法规,产官学一体

(1)修订艺术教育法规。

(2)辅助地方政府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定期召开全岛性艺术教育会议;建立艺术教育资讯平台,促进艺术政策的推行。

(3)辅助艺术教育政策与实施的相关研究。

(4)订定奖励企业赞助艺教活动办法;产官学合办各项大型艺教展演活动,提升公民美感素养;普及公共艺术的设置,强化公民美学意识。

2.不断学习,提高师资水平建设

(1)建立艺术教育职场需求的相关资料;逐年充实中等以下学校的表演艺术师资;订定中等以下学校各类艺术师资的比例。

(2)建立各层级艺术教育人才库及教学支援体系;建立艺术家支援学校教育机制。

(3)制订艺术教师学年进修时数;订定奖励艺术教师进修办法;辅助开设艺术教师进修课程。

(4)修订艺术教育师资专业证照检定办法。

(5)修订中小学艺术类科教师的授课时数;修订高中艺术类科教师的授课时数。

3.多渠道发展,增强艺术教育意识

(1)检讨确立各阶段一般艺术教育学习时数;确立各教育阶段各类专业艺术班及科系所等人文、科技及通识课程的学习时数;加强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与政策的衔接。

(2)强化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教学;强化台湾艺术与文化特色的教学;翻译出版相关书籍;补助专业艺术团体驻校辅助教学;编撰高中以下各阶段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教材;持续宣导统整教学的理论与实务。

(3)规划中等以下学校各类艺术班的课程纲要;编撰中等以下学校各类艺术班的教材。

(4)落实六至九年级的艺术与人文基本素养指标;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成就评量,建立基本资料;建立艺术课程多元评量方式;推动艺术多元入学方案;研订大学指考加入艺术类科弹性选考的办法。

(5)辅助数位艺术学习网站的设置;推广艺术教育剧场;推动实作工作坊,提供创作发表园地;奖励创新教学设计。

4.城乡联合,改善教育教学模式

(1)确立艺术教育经费比例,整合规划艺术教育经费;设置专户提供专案补助的相关办法。

(2)奖励校园设置艺术中心;营造区域策略联盟,凝聚地区学校间艺术资源共享。

(3)订定偏远地区学校艺术教育改善方案;遴选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协助提供当地艺术资源。

(4)设置“台湾艺术教育资源整合服务中心”;设置艺术教育入口网站。

5.国际交流,创作更多优秀艺术作品

(1)改善禀赋优异学生学习及升学管道,畅通艺术一贯制的升学办法与管道;订定培植顶尖艺术创作工作者的办法与管道。

(2)设置各项奖学金,奖励特殊艺术成就;奖励数位媒体艺术创作;奖励跨领域的艺术创作与研究;奖励开发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的教学;奖励开发台湾主体性的艺术与教学。

(3)建立专业艺术教师学术及创作展演评鉴办法;建立各教育阶段专业艺术教育评鉴办法;订定奖励艺术才能禀赋优异学生国外进修办法;举办全岛性学术跨领域艺术竞赛活动。

(4)补助国外专业学术团体来台进行艺术人才培育交流;补助岛内专业学术团体赴国外参访活动;奖励与国外学术团体合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建立艺术创作研发中心;成立艺术研究院;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结语

第7篇:行政奖励的概念范文

对于很多国有企业来说,很多员工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惯性,因此从本质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从概念上来定义,激励是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重要手段,即也是用众多不同的有效手法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能力,促使员工在积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完成组织任务,实现工作目标。在当代社会,要保障企业在激流勇进的道路上顺利通行,完善系统性企业激励机制是必要环节,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生存的必经之路。作者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理论上对激励工作的基础概念、应用类别等做一番较为详尽的分析,揭示一些在应用激励方法时易犯错误,介绍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激励方法。

2 企业管理引进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2.1 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潜力,增强人力管理力度。在注重能力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的激励措施,能有效地、直观地提高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从主观能动性上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质量。美国研究部门曾做了一项研究报道,没有激励环境中,人的潜力有百分之七十未发挥出来,但在有激励的环境下,潜力可以直接发挥到百分之九十。因此可得出:恰当的激励可以起到挖掘集体或个人潜力的作用。激励,其主要作用就是调动激励对象的积极性;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应用手段;激励,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应用技能;激励,是促进任务得以完成的兴奋剂。

2.2 激励机制可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达成良好的效益。企业的发展能保障好的效益才能在市场健康生存。保证企业高效益就得对员工绩效与水平严格把关,现在很多企业都存有不同能力阶段的工作人员,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为有些能力强的员工绩效还不如一些工作踏实的员工,由此得知,绩效水平不仅仅是由能力所决定。以往认为个人能力决定了工作成绩,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一个人的综合绩效成绩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能力、态度等,好的工作态度也决定了绩效好坏,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是不能达成好的效益。

3 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激励机制不具备长期性。企业目前常采取的激励形式,是工资加奖金模式,没有给予员工一个长期性有效的激励机制措施,没有深入研究与探讨。虽然工资加奖金有效,但属于短期有效的激励方法,很难起到长期激励作用。

3.2 激励机制不分明,平均主义过于严重。很多企业一直以来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特征,薪资奖酬制度依然论资排辈,不能客观的根据个人表现来进行奖赏,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如若此种现象一直延续下去,不为之改善,很容易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3.3 缺乏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并且激励体系中的形式单一。众多企业激励形式普遍是物质激励,把精神激励至于其次,这方面的忽视也抑制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使激励和员工需求错位。一种形式的激励不能顾及到员工的精神层面,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质量,容易使企业效益不高。

4 完善管理体制的措施

4.1 企业要坚持人性化管理原则,打造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体系。企业应真正做到对员工的尊重,制定并履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体系,保障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向员工及时传达企业规划、部门管理、业务指标、奖罚措施、团体活动等事务决策,同时广泛收集员工对这些事务的反馈意见,对于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按照奖励制度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突出激励的效果。

4.2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薪酬奖金制度,调动员工的上进心。薪酬奖金,是最基础的激励手段,是最直接的奖励措施,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未能把握好应用的尺度,轻者不能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重则反而会引发众人的反感和不信任。因此,薪酬奖金制度,首先,必须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其次,必须细分奖励等级,设置不同的奖励阶梯,最后,必须充分运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进行考评。只有从细处着手,建立完善的薪酬奖金制度,才能有效提升员工的竞争意识,调动员工的上进心,才能发挥激励的应用效果。

4.3 企业要确立符合发展规律的管理标准,发挥激励效应。确立符合发展规律的管理标准,刹住歪风邪气,杜绝人情关系,坚持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奖励制度,按照“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考核标准选拔人才,按照“注重技能,培养才俊”的原则完善选拔制度,采取合同聘用制度,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建立新型人才引入机制,在员工的转正、提干等政治地位方面,在购房、奖金等物质奖励方面,给予不同的激励。让广大员工能够切实感受到激励的存在和影响,发挥激励效应,促进企业发展。

第8篇:行政奖励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转包;分包;有效;分包单位

中图分类号: K826.16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大量出现转包与分包现象,它严重的影响了工程建设的合法顺利进行。如何能对转包与分包、分包合法与违法作出准确、合法的界定,让施工企业在进行分包过程中进行合法的分包,从而对分包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工程建设能够合法顺利的进行,是许多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施工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的考验。我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浅谈一下对工程建设中的转包与分包的认识及如何对分包进行有效管理。

建设工程转包是违法的,施工分包法律是允许的,可分包又有合法和违法之分。由于转包与分包、分包合法与违法有时并非泾谓分明,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界定与区分。

2、工程建设的转包与分包

2.1转包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2.1.1转包的概念

工程转包,依《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第279号令施行)第七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是指“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承包的行为”。

2.1.2转包的基本形式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转包”的定义,可以知道工程转包的基本形式包括:

2.1.2.1将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他人承包;

2.1.2.2将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承包。

2.2分包的概念、法定要求及基本形式

2.2.1分包的概念

分包,是指“工程建设施工承包合同的承包方将其承包的施工任务的一部分发包给另一施工单位承包”。[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2004年2月3日建设部令第124号)第四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施工分包,是指建筑业企业将其所承包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的专业工程或劳务作业发包给其他建筑业企业完成的活动。”

因此,分包一般指施工分包。施工分包包括专业工程分包和劳务作业分包。

2.2.2分包的法定要求

《建筑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2004年2月3日建设部令第124号)第四条规定第九条、第十条对工程分包均规定了相应的要求。

2.2.2.1专业工程分包的法定要求

(1)主体要求。专业分包工程发包人必须是总承包企业;专业分包工程承包人必须是具有相应资质的建筑业企业。

(2)对象要求。专业分包的工程只能是专业工程。建设工程的主体结构只能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不得分包。

(3)程序要求。专业工程分包除在施工总承包合同中已有约定的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

(4)管理要求。专业分包工程发包人应当设立项目管理机构、派驻相应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统一管理,监督检查分包单位的施工现场活动,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者分阶段施工组织设计。

2.2.2.2劳务作业分包的法定要求

(1)主体要求。劳务作业发包人必须是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劳务作业承包人必须是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

(2)对象要求。劳务作业分包的只能是工程施工中的劳务作业。

(3)管理要求。劳务作业发包人应当设立项目管理机构、派驻相应人员,组织管理所承包工程的施工活动,监督检查分包单位的施工现场活动。

2.3分包的基本形式

2.3.1合法的分包形式

2.3.1.1专业工程分包,是指施工总承包企业将其所承包工程中的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其他建筑业企业完成的活动。

2.3.1.2劳务作业分包,是指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将其承包工程中的劳务作业发包给劳务分包企业完成的活动。

2.3.2违法的分包形式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七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违法分包”是指下列行为:

2.3.2.1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的;

2.3.2.2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未有约定,又未经建设单位认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部分建设工程交由其他单位完成的;

2.3.2.3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分包给其他单位的;

2.3.2.4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建设工程再分包的。

3、有效的对分包单位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

理解了分包概念后,才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法的对建设工程进行分包。就分包的实质而言,分包就是承包人将其合同义务部分转让予第三人的行为,但分包又不同于合同义务的部分转让,因为承包人并不因其分包行为而免除对发包人应承担的分包部分的合同义务。这样对所承建的建设工程进行合法分包后,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就成了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施工企业如何完成对发包人的合同义务及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信誉及生存,同时分包管理对工程项目的效益也起着重要作用。承包方必须高度重视分包管理。

3.1分包单位管理实质是合同管理

承包方和分包方双方是合同关系,任何口头协议和承诺均无法律效力,必须签署正式的书面合同,而且合同的签署必须是在分包单位入场之前就签署完备,这样在施工一开始就有合同约束,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理解了合法分包的概念后,在操作过程中合法的对建设工程进行分包,签订分包合同就显的十分重要,完善的合同条款,明确的合同关系,具体的责、权、利,是降低承包方施工及经营风险的有效保障。

承包方和分包方之间虽然是合同关系,在利益上有对立的一面,但承包方应看到双方是通过合同的形式来实现各自的利润目标,承包方和分包方如何配合好,关键是合同中的工作分工一定要明确,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3.1.1 明确双方责权利

只有分工明确,分包方才知道哪些是自已合同内应该做的,哪些是合同外不应做或应增加费用的,这样双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3.1.2 有助于各分包方之间的配合

在实际分包过程中,往往一个工程并不止一家分包单位,在现场管理中,各分包方之间常发生互相扯皮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工程进度影响工程形象,平时我们大多依靠行政命令来化解这种矛盾,但必定治标不治本。如果签订分包合同时,做到各分包单位各项分工明确,才能更好的避免这一矛盾的发生。

3.1.3 避免产生经济纠纷

避免由于工程量及计价不明确,合同分工不明等原因产生经济纠纷。

3.2管理从分包单位选择开始

选择分包单位是工程分包的关键,承包方经常由于对分包单位选择不当造成施工紧张、局面被动,为此在分包之前选择一个有实力,有信誉的分包单位为整个分包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3.2.1如何选择分包单位

选择分包单位不仅要看单位的资质、资信,更要着眼于单位的实力、经验。现在很多分包单位打着各种手段弄来的资质、资信招摇撞骗,承揽工程,工程到手后,不是分、就是转,把工程交到这样的队伍手里,后果和结局可想而知的。

3.2.2 如何分析分包单位的能力

善于从一些侧面分析分包单位的施工能力,比如由其提供的报价清单、设备清单、施工方案、人员安排,从这些简单的信息中,我们不乏筛选出一些反映该分包单位的施工经历、施工能力、承担风险能力等方面信息以供参考。

3.2.3 分包单位的预留

要预留备选分包单位,以防不测。任何分包单位选择都有可能出现差错,况且施工过程千变万化,因此找分包队伍时,要多找一些,安排一部分,预留一部分。

3.2.4 防止中介

不能让中介人签施工承包合同,防止床上架屋,钱被中间人拿走,施工人员却发不了工资的现象。

由于一些施工企业需将部分专业工程进行分包才能完成整个承揽项目的工程建设,这样的施工企业承包了工程建设项目后,有些人就会夹着包、靠着关系闻风而来。承包方如果和这些人签订了分包合同,工程往往会很难顺利进行,还会发生施工人员拿不到工资的事情,致使施工人员闹事,工地停工,在整个工程建设中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在施工分包时一定要警惕及杜绝此类分包。

3.2.5 分包单位信用档案的建立

要建立分包单位信用档案,把一些问题分包单位列入黑名单,定期公布,坚决不使用黑名单内分包单位。

在普光气田施工已近8年,头几年通过在施工过程中的考察,我单位在四川地区筛选出一些有实力、有资信的分包单位,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分包单位,通过建立分包单位信用档案,大大减少了分包单位对我单位在普光气田建设中的负面影响。

3.3分包单位的管理过程是培养过程

承包方不仅要培养有实力的分包单位,更要留住这些分包单位,要有任务尽量安排,还要给分包单位有合理的利润空间。

对分包单位,承包方要建立自己长期合作的分包单位档案。初次接触的分包单位,承包方和其之间也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推行严管加善待分包单位的管理理念。

合同管理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完全拒绝感情管理,承包方要让分包方理解承包方、信任承包方、支持承包方,在磨合过程中双方建立了信任,各项工作就会得心用手。

3.4技术指导和监督

对分包单位既不能当保姆,更不能放任不管,或以包代管。

首先要控制质量,质量控制是通过承包方详实的技术交底、全方位的监控、严格的验收标准来实现的,精心施工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分包队伍上。

其次要控制进度,通过明确合理工期和施工计划并配以相应奖罚措施,来达到进度控制的目的,奖要敢奖,罚要敢罚,不仅针对分包单位,也要针对承包方自己的管理人员。

3.5实事求是下达施工计划

给分包队伍下达施工计划,这是实现进度、质量管理目标的一个手段。但下达施工计划要科学,不仅要从工期考虑,还要全面考虑其设备配置、物资供应、施工能力、施工顺序等方面。制定的计划要切实可行、能真正体现施工水平与能力。制定的目标过高,分包队伍无法完成,执行效果就会折扣。当然计划目标偏低,起不到指导施工的目的。

现在所承揽的工程,一般发包方要求按月下发施工计划,但根据经验,月度计划执行起来不易掌控,容易造成任务积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承包方不仅要根据发包方的要求编制月度施工计划,更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周计划,同时把月度计划分解成若干单项计划、节点计划。如承包方根据设备基础进度要求,专门编制设备基础施工计划;根据储罐的安装要求,编制储罐基础施工计划,通过落实这些分项、分期计划以达到实现周计划及月度计划的目标。

3.6奖励措施

为了把计划落到实处,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在工期目标不能完成的情况下承包方可通过以一定金额奖励来促进分包队伍的工程进度。奖励发放可参照下列原则执行

3.6.1奖励落实

为了把奖励落到实处,要一事一奖,奖罚不过夜,如以一个基础、一根桩基为单位,完成一个,奖金兑现一个,使分包队伍能感到承包方说话算数,奖励能落到实处,激发其施工热情。

3.6.2 奖励适中

奖励额度要适中,奖励额度太小,起不到激励作用;过大又会加大承包方的效益压力。

3.6.3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虽说奖罚要分明,但为了鼓舞士气,承包方主要应采取以奖为主的措施。

4、总结

以上是我在工作及学习中对工程建设中的转包与分包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总结一下只要掌握以下关键几点就能有效的在工程建设采取分包的情况下将工程建设更好的进行。

4.1充分掌握转包、分包的概念及形式,坚决杜绝转包和违法分包。

4.2工程建设在合法分包前后,应做到:

4.2.1选择一个有实力,有信誉的分包单位

4.2.2分包单位选择后,签订一个具有完善的合同条款,明确的合同关系,具体的责、权、利的分包合同。

4.2.3在施工过程中承包方要让分包方理解承包方、信任承包方、支持承包方还要给分包方有合理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

[2]韩明/邓发祥.建设工程监理基础.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行政奖励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激励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服务社会的过程,更是一个使学生接触社会、检验真知,从而重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2005年2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界定

研究社会实践相关问题,首先需要对社会实践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社会实践在概念上突出了实践的社会性,说明实践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有一定的社会性,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又突出社会的参与性,强调“学生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一员广泛地参与到广阔的大自然改造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通过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参与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1]。其次,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实践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与社会实践并列提及,说明二者是不同的。因此,文中所指的社会实践,均指走出校门,有组织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从中接受教育的活动,不包含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及外在环境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实际活动中,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态度各相迥异,社会环境还未逐步成熟,不论是实践主体的内在动力还是社会环境的外在动力都还有待加强,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1.参与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致使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不足。目前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虽有部分学生认识比较到位,但存在困惑和矛盾者也不少,而且经常可见。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1)否定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认为社会实践无用,不如学好各门文化知识;(2)形式主义严重,认为社会实践是“面子工程”,必须做但可以应付了事;(3)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存在困惑和怀疑,被动参与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性及创造性;(4)功利性强,强制选择性地参加社会实践;(5)眼高手低,在现实实践中遇到困难立即放弃;(6)过于墨守成规,在实践中存在“呆板”和“教条”的现象;(7)持双重参与标准,突出表现在强调“实惠”,用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则采取利己主义的标准。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认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主动性、参与主体意识淡薄、参与面不够广泛、参与动机不纯、定位不切实际、参与角色尚未转变等,这些主观根源性问题影响到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育人功能。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将依然难以脱离“形式化”问题。

2.社会实践环境的外在问题。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比较成熟的社会环境相支持。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外部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不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需要在学校受教育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成长。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持困惑和迷茫的态度,甚至抵抗排斥参与社会活动,这都需学校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另外,部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脱离,使得实践缺乏科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结果打消了学生再次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借鉴典型人物、事例,结合专业学习,介入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深刻地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纠正世界观、价值观,解决思想根源性问题。

(2)社会实践缺乏有效细致的专业指导。

社会实践是和校内课堂学习不同的另外一种方式,学生接触的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性活动和工作,面临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处和沟通,以及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除了需要思想上的指导外,更需要具体实践的指导及创新思想的鼓励和引导,甚至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主题,如何具体实施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目前多数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在专业实践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学校并没有指定指导教师。学生在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则会逐渐降低。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社会实践还存在政策不明确、缺乏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社会实践过程缺乏监督、监控不力、制度(奖励)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社会实践评价机制问题,当前高校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考核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际成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功利化倾向明显,极大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

(4)社会实践缺乏有力的社会保障机制。

针对在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社会实践,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受市场利益驱动的影响,不愿意大批或分批接收大学生到单位实践;部分单位接收大学生到单位实践,但并不把学生放在该放的岗位上,有所保留,只提供有限的实践岗位;甚至有些单位接收学生实践是为了扩大影响和宣传,将学生当做免费劳动力无偿使用,致使学生自身权益在实践中受到侵害。社会实践缺乏一定的保障体制,学生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学习和锻炼,也影响到社会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5)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极力支持。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政策实施文件,对高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要求不予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划拨不足等,这些问题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从激励理论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主要分为三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较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中的场动力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的相互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除了考虑高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这一主观因素。根据激励机制的内容,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1.提取诱导因素集合,引发实践主体积极参与的行为。

诱导因素集合是激励机制的首要构成部分。诱导因素就是用于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应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来制定不同的激励因素。大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层次主要为:(1)停留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一较低层次上,表现为没有远大理想、目标和计划,思想自由散漫,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2)处于社会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一中级需要水平,表现为认可参与活动的片面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缺乏主动性创造性,遇到挫折容易放弃;(3)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较高需要水平,认可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寻求自身长远发展,遇到挫折不易放弃。根据这几种不同的需要,诱导因素应分别从以下方面考虑:(1)针对较低层次的需要,应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激发其更高层次的需要,并适当进行物质激励;(2)针对中级层次需要,应重点进行内在激励,扩大社会实践的成果意义宣传,通过满足其社会需求而调动积极性;(3)针对较高层次需要,则重点进行内在激励,可通过就业、创业等方式增强学生持续参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步提升自身能力,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

2.抓住激励因素,建立行为导向制度。

行为导向制度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在组织中,由诱导因素诱发的个体行为可能会朝向各个方向,即不一定都是指向组织目标的。同时,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一定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这就要求组织在员工中间培养统驭性的主导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制度安排,事先做好计划、协调工作,科学分工,各部门通力配合,保证有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团队工作关系,满足“保健因素”,及时消除学生的“不满情绪”;同时,抓住“激励因素”,社会实践的活动安排尽量考虑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同时辅以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成就感,得到老师和社会的认可,真正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保持长久的工作动力。

3.合理设置目标,建立行为幅度制度。

行为幅度制度是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个人行为幅度的控制是通过改变一定的奖酬与一定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及奖酬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在社会实践工作中,首先,在激励手段的选择上,要选择学生感兴趣或效价大的激励手段,比如学生所关注的就业推荐或荣誉奖励、实习经历等;其次,在工作目标的设置上,要注意目标应具体化,阐明目标的社会价值并和个人利益相联系,目标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最后,要让学生一起参与目标的设置,这样才能保证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同时需要对实现目标的进程有及时、客观的反馈信息,对目标的实现状况进行即时的掌握和调控。总之,通过目标的合理设置和效价的提高,行为幅度制度可以将个人的努力水平调整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防止一定的激励因素对学生的激励效率的快速下降。

4.规范奖酬制度,建立行为时空制度。

行为时空制度指奖酬制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定,包括特定的外在性奖酬和特定的绩效相关联的时间限制,员工与一定的工作相结合的时间限制,以及有效行为的空间范围。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合理设置、细化奖酬制度,将学生所得的特定外在性奖酬与学生特定的绩效相关联,依照制度进行奖励;并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实行责任制,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和一定的地点完成一定的工作方可得到有效的奖酬,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奖酬的相对公平,而非绝对值,只有相对公平的奖酬才可产生激励作用。如果出现不公平现象,就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防止负面效应产生。时空制度可以防止个体的短期行为和地理无限性,从而使所期望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并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范围内发生。

5.正确发挥正负强化作用,建立行为归化制度。

行为归化是指对成员进行组织同化和对违反行为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和教育。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将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充分发挥正负强化的作用。首先,对于首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政策,建立他们对于实践团队的认可和信任,同时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生,要施以合理的惩罚措施,避免同样行为错误的再次出现。通过正负强化,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成为符合实践团队风格和习惯的合格成员,达到组织同化,从而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其次,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生,要及时按照处罚制度施以负强化,但要在事前让其知晓相关制度规定。如若违反行为规范和达不到要求的行为实际发生,则在给予适当处罚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教育,提高当事人对行为规范的认识和行为能力,进行再一次的组织同化。最后,强化中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社会实践的成果奖励还需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支持和政府的政策、财力支持。

以上五个方面的制度和规定都是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者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通过高校、社会、政府的各方支持和配合,以及激励制度的有效实施,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完善外在环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发挥更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革.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

[2]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1-112.摘 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文章分析了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和社会实践的外在环境问题,从激励理论的角度,提出了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激励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服务社会的过程,更是一个使学生接触社会、检验真知,从而重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2005年2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界定

研究社会实践相关问题,首先需要对社会实践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社会实践在概念上突出了实践的社会性,说明实践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有一定的社会性,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又突出社会的参与性,强调“学生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一员广泛地参与到广阔的大自然改造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通过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参与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1]。其次,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实践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与社会实践并列提及,说明二者是不同的。因此,文中所指的社会实践,均指走出校门,有组织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从中接受教育的活动,不包含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及外在环境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实际活动中,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态度各相迥异,社会环境还未逐步成熟,不论是实践主体的内在动力还是社会环境的外在动力都还有待加强,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1.参与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致使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不足。目前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虽有部分学生认识比较到位,但存在困惑和矛盾者也不少,而且经常可见。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1)否定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认为社会实践无用,不如学好各门文化知识;(2)形式主义严重,认为社会实践是“面子工程”,必须做但可以应付了事;(3)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存在困惑和怀疑,被动参与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性及创造性;(4)功利性强,强制选择性地参加社会实践;(5)眼高手低,在现实实践中遇到困难立即放弃;(6)过于墨守成规,在实践中存在“呆板”和“教条”的现象;(7)持双重参与标准,突出表现在强调“实惠”,用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则采取利己主义的标准。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认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主动性、参与主体意识淡薄、参与面不够广泛、参与动机不纯、定位不切实际、参与角色尚未转变等,这些主观根源性问题影响到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育人功能。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将依然难以脱离“形式化”问题。

2.社会实践环境的外在问题。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比较成熟的社会环境相支持。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外部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不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需要在学校受教育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成长。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持困惑和迷茫的态度,甚至抵抗排斥参与社会活动,这都需学校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另外,部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脱离,使得实践缺乏科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结果打消了学生再次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借鉴典型人物、事例,结合专业学习,介入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深刻地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纠正世界观、价值观,解决思想根源性问题。

(2)社会实践缺乏有效细致的专业指导。

社会实践是和校内课堂学习不同的另外一种方式,学生接触的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性活动和工作,面临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处和沟通,以及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除了需要思想上的指导外,更需要具体实践的指导及创新思想的鼓励和引导,甚至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主题,如何具体实施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目前多数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在专业实践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学校并没有指定指导教师。学生在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则会逐渐降低。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社会实践还存在政策不明确、缺乏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社会实践过程缺乏监督、监控不力、制度(奖励)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社会实践评价机制问题,当前高校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考核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际成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功利化倾向明显,极大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

(4)社会实践缺乏有力的社会保障机制。

针对在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社会实践,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受市场利益驱动的影响,不愿意大批或分批接收大学生到单位实践;部分单位接收大学生到单位实践,但并不把学生放在该放的岗位上,有所保留,只提供有限的实践岗位;甚至有些单位接收学生实践是为了扩大影响和宣传,将学生当做免费劳动力无偿使用,致使学生自身权益在实践中受到侵害。社会实践缺乏一定的保障体制,学生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学习和锻炼,也影响到社会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5)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极力支持。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政策实施文件,对高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要求不予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划拨不足等,这些问题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从激励理论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主要分为三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较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中的场动力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的相互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除了考虑高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这一主观因素。根据激励机制的内容,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1.提取诱导因素集合,引发实践主体积极参与的行为。

诱导因素集合是激励机制的首要构成部分。诱导因素就是用于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应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来制定不同的激励因素。大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层次主要为:(1)停留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一较低层次上,表现为没有远大理想、目标和计划,思想自由散漫,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2)处于社会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一中级需要水平,表现为认可参与活动的片面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缺乏主动性创造性,遇到挫折容易放弃;(3)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较高需要水平,认可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寻求自身长远发展,遇到挫折不易放弃。根据这几种不同的需要,诱导因素应分别从以下方面考虑:(1)针对较低层次的需要,应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激发其更高层次的需要,并适当进行物质激励;(2)针对中级层次需要,应重点进行内在激励,扩大社会实践的成果意义宣传,通过满足其社会需求而调动积极性;(3)针对较高层次需要,则重点进行内在激励,可通过就业、创业等方式增强学生持续参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步提升自身能力,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

2.抓住激励因素,建立行为导向制度。

行为导向制度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在组织中,由诱导因素诱发的个体行为可能会朝向各个方向,即不一定都是指向组织目标的。同时,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一定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这就要求组织在员工中间培养统驭性的主导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制度安排,事先做好计划、协调工作,科学分工,各部门通力配合,保证有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团队工作关系,满足“保健因素”,及时消除学生的“不满情绪”;同时,抓住“激励因素”,社会实践的活动安排尽量考虑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同时辅以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成就感,得到老师和社会的认可,真正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保持长久的工作动力。

3.合理设置目标,建立行为幅度制度。

行为幅度制度是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个人行为幅度的控制是通过改变一定的奖酬与一定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及奖酬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在社会实践工作中,首先,在激励手段的选择上,要选择学生感兴趣或效价大的激励手段,比如学生所关注的就业推荐或荣誉奖励、实习经历等;其次,在工作目标的设置上,要注意目标应具体化,阐明目标的社会价值并和个人利益相联系,目标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最后,要让学生一起参与目标的设置,这样才能保证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同时需要对实现目标的进程有及时、客观的反馈信息,对目标的实现状况进行即时的掌握和调控。总之,通过目标的合理设置和效价的提高,行为幅度制度可以将个人的努力水平调整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防止一定的激励因素对学生的激励效率的快速下降。

4.规范奖酬制度,建立行为时空制度。

行为时空制度指奖酬制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定,包括特定的外在性奖酬和特定的绩效相关联的时间限制,员工与一定的工作相结合的时间限制,以及有效行为的空间范围。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合理设置、细化奖酬制度,将学生所得的特定外在性奖酬与学生特定的绩效相关联,依照制度进行奖励;并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实行责任制,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和一定的地点完成一定的工作方可得到有效的奖酬,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奖酬的相对公平,而非绝对值,只有相对公平的奖酬才可产生激励作用。如果出现不公平现象,就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防止负面效应产生。时空制度可以防止个体的短期行为和地理无限性,从而使所期望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并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范围内发生。

5.正确发挥正负强化作用,建立行为归化制度。

行为归化是指对成员进行组织同化和对违反行为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和教育。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将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充分发挥正负强化的作用。首先,对于首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政策,建立他们对于实践团队的认可和信任,同时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生,要施以合理的惩罚措施,避免同样行为错误的再次出现。通过正负强化,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成为符合实践团队风格和习惯的合格成员,达到组织同化,从而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其次,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生,要及时按照处罚制度施以负强化,但要在事前让其知晓相关制度规定。如若违反行为规范和达不到要求的行为实际发生,则在给予适当处罚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教育,提高当事人对行为规范的认识和行为能力,进行再一次的组织同化。最后,强化中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社会实践的成果奖励还需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支持和政府的政策、财力支持。

以上五个方面的制度和规定都是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者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通过高校、社会、政府的各方支持和配合,以及激励制度的有效实施,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完善外在环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发挥更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