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立医院审计范文

公立医院审计精选(九篇)

公立医院审计

第1篇:公立医院审计范文

(1)托管合同遵循情况审计。内部审计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财务资料和管理文件,重点审核合同中约定事项是否得到了严格遵循,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对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有关职能部门是否及时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合同违约责任是否按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进行;合同纠纷的处理是否及时、合法、合理;合同规定的经济利益是否已支付。(2)评价被托管医院的战略管理。为迅速扭转运营不善的局面,被托管医院应当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并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的修改、调整。内部审计部门评价时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在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危机的动态分析中,评价被托管医院的战略是否合理,执行效果如何,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是否需要对战略进行修改。内部审计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双方管理层,使被托管医院的战略管理更加符合实际,发挥其正确的指导作用。(3)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对被托管医院整体财务运营和控制情况的全面评价,是实施其他专项审计的基础。内部审计师应评估被托管医院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检查各项财政、财务收支业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检查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完整,记录的收支事项是否合理、合法,有无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对医疗和药品收入审计时,除了查看计价是否准确外,还应该审查药品和耗材加成率是否正确,有无违反国家物价政策、擅自调高或降低收费价格的情况。(4)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组织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组织实现发展战略。内部审计师应当以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为主要对象,对被托管医院的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重点关注门诊住院收费、现金收支、固定资产管理、设备和物资(药品)的采购供应等相关内控体系是否合理并得到有效执行。在信息系统普遍应用的情况下,首先应对被托管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5)绩效审计。托管的最终目标在于改善被托管医院的运营绩效。内部审计通过被托管医院的绩效情况作出分析,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托管医院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增强竞争力。在选取绩效评价指标时不能仅关注经济指标,还应当选取社会效益指标(如职工和患者满意度)、医疗安全情况指标(如医疗事故增加率、医疗纠纷赔款占比)、治愈率、病死率和入院三日确诊率等。(6)经济责任审计。虽然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网络促进了管理的透明度,但被托管医院的管理团队是否称职,有无损害托管双方利益的“逆向选择”行为,仍需通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师应当重点审计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资金和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促进被托管医院管理团队规范管理行为和管理程序,防范经营风险。

二、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审计资源

公立医院之间的托管经营期限较长,内部审计应当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预留充足的审计资源。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应注意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专项审计与财务审计或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审计结果相互利用、相互印证,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如内部审计自身能力不足,应当及时借助于外部专家如律师和管理专家,在保持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2.关注和利用信息系统

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带来了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的改变,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得以实现。随着医院信息化及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医院日常业务及管理的信息治理,对于医院提高管理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3.监督审计整改和反馈

只审计不整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损害内部审计的可信度和威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监督进展和后续审计程序,对通报给管理层的结果处理情况进行监督,保证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促进审计成果的运用,发挥审计完善管理的作用。

4.合理运用审计沟通

审计沟通的最终目的不是寻找问题,而是通过发现管理不足和盲点,帮助寻找提高管理效率和控制风险的最终方案。内部审计师不仅仅是监管者,更应该是顾问专家。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内部审计师应站在被审计对象立场或认可的角度,客观地提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托管合作提出适当的和可操作性的整改建议,并及时反映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情况,让相关利益人尤其是托管双方的管理者能够理解、认识和接受。

5.构建和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第2篇:公立医院审计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强化建议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职能定位不确切、规章制度不完善、审计范围狭窄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立医院有必要对内部审计职能定位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医院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而内部审计工作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关键,做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定位,能够为公立医院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职能是对医院财务预算、会计报告、信息披露等情况进行审查,也是医院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能够对医院内部控制及财务控制进行再监督。在财务收支审计中,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收入审计及支出审计两项。

(二)资产负债审计

资产负债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资产负债审计是要针对医院资产管理要求,对医院内部各类资产进行分析,梳理业务及制度流程,把握各类资产的关键控制点,对医院内部资产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审查,避免资产管理无效性,提高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能力。在资产负债审计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坏账审计,包括往来账款、坏账准备计提基数、坏账处理程序等。二是负债审计,包括负债形成原因、用途、期限及使用效率等,能够对医院负债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医院负债控制能力。

(三)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监督机制,通过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内部审计能够收集资产使用、公共服务、财务、预防舞弊等方面的信息,在对这些信息做出分析后,对医院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判。同时,内部审计还能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为医院提出建议,及时上报管理层,从而达到降低医院运营风险、提供医院运作效率的目的,也是现代医院管理要求的体现。

二、关于强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本文通过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建立、内部审计职能延伸、内部审计模式转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强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

(一)内部审计的建立

监督、辅助管理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否合理、监督检查是否有效、信息反馈是否及时对于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目标实现有着决定性影响。在公立医院的管理过程中,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就必须对医院内部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实际操作中,公立医院可以构建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内部审计模式;也可以通过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在制度中明确内部审计职能权限,规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及信息反馈形式等,实现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评价职能的效能。

(二)内部审计职能延伸

公立医院的经营目标首先是满足人民的医疗保健需要,公益属性远远大于经济属性。因此,强化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不仅在于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效率,还在于提高医院社会效益。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还不够广泛,必须使内部审计职能向公益、服务延伸,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延伸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公立医院要按照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开展经营决策审计。“十二五”规划中鼓励市场机制进入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将面临民营医院与市场的双重挑战,盈利对于公立医院的重要性明显增强。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公立医院必须逐步强化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包括资金筹措、股权变动等。因此,这一时期的公立医院必须向企业一样,将内部审计职能向经济决策延伸,开展经济决策审计,对医院发展数据进行分析,要对医院运行指标进行综合考虑,为医院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医院决策科学性,促使医院公益能力与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二,要推动绩效审计深入发展。新医改的目的是改善人民医疗供应状况,要不断降低人民医疗成本,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因此,公立医院应提高对于绩效审计的重视,确保医院内部盈利性与公益性并重的绩效考核管理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对财政拨款、自主筹资等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对改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社会效益审计等,实现公立医院资源的合理配置,扩大营业收入,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收。

第三,要强化后续跟踪审计,保障医院制度的执行效果。内部审计的职能就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改善内部经营活动的监控性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公立医院有必要强化后续跟踪审计,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意见的跟踪,对为落实建议进行调查沟通,及时向医院管理层上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后期工作提供借鉴。

(三)内部审计模式转变

新医改将市场机制全面引入医疗卫生体制之中,公立医院物价政策及支付方式将会发生改变,“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会逐渐消失。医疗市场本身有限,引入市场机制后,这一市场将会涌入私营、合资、外资等经营主体,会极大地提升医疗市场的竞争,为公立医院带来极强的竞争压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及医疗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医疗成本会不断上升,引入市场机制后,来自财政的补助会逐渐减少,造成一定程度的收入减少。因此,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之外,还应该提高对内外部风险的重视,要逐步实现账项审计、制度审计到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医院可以按照从上至下的思路,首先强化对发展战略及内外部经营条件的了解,将内部审计资源向高风险领域集中分配,确立审计关键点,在审计过程中实现风险修正及风险评估修正。同时,公立医院应当开展内部控制测试,在转变过程中评估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以战略规划、业务流程等为关键点,确定医院内部审计风险水平,发现管理漏洞,在保障审计质量的同时,按照风险重要性程度适当增减内部审计资源分配,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

(四)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始终是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核心因素,审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报告质量。因此,要强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就必须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首先,要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内部审计只有具备相当的独立性及权威性,内部审计报告才能够对医院经营管理的改善切实起到作用,公立医院应当促使内部审计人员摆正心态,既不能不负责任,对审计报告进行舞弊,也不能夸大数据,为了自身政绩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性,影响单位利益。其次,公立医院应当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工作培训,按照新政策、新环境,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以适应新事物的产生及发展,如岗位培训、审计技能培训、信息化系统培训等。最后,内部审计还必须具备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的能力,在审计项目的选择上,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尽可能平衡上级与政府安排的工作,尽可能平衡时间与资源配置,在平衡的同时抓住重点,将内部审计资源向高风险点、控制关键点偏移,让审计人员处于合理岗位,让审计资源有效使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公立医院必须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按照时代要求拓宽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只有这样,公立医院才能够真正适应时代的发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为公立医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吕洪霞.基于公立医院改革条件下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现代会计,2014(03).

[2]陈立.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在公立医院科学发展中的作用[J].就业与保障,2013(04).

[3]白芝平.公立医院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2011(19).

第3篇:公立医院审计范文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中的主阵地正伴随着新一轮的医改而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的改革成败直接关系到公立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更直接对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基于风险导向思想下的医院内部审计主要是以风险的管理、过程的控制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并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适当性进行严格的审查与评价。目前,公立医院的医改已经进入新的时期、关键环节,其内部审计必须及时调整方向,大力开展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帮助医院的管理层对医院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对风险的防范、应对、及控制等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公立医院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公立医院风险的特点

(一)医院风险具有多样性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风险管理涉猎的内容较广,主要包括专业技术风险、医疗设备风险、财务收支风险、社会环境变化风险、人员管理风险、信用等级风险、品牌风险等。例如: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大部分公立医院重视的是对医疗服务、医疗行为的管理,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公立医院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上至医院的领导、下至普通的医护人员都缺乏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医院的日常经营中,一般注重的是医院的未来发展,而对于医院的可持续增长、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并不重视;由于风险意识差,很多公立医院还尚未形成科学的、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旦风险来临,医院的反应比较迟缓、滞后,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来放缓风险。

(二)医院风险表现具有隐藏性

医院的医疗服务对象比较特殊,是患病的病人、患者,这也就决定了医院的风险不同于企业的风险。因此,医院的风险更具有强大的社会责任风险和运营风险。医疗卫生行业不同于企业,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高风险性、高难度性的行业特点,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很多风险并不会马上显现出来,而是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如前所述,正是基于风险的特性,为了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医院在做好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与重视。

三、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要求不融合

目前,很多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医院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监督,这与风险管理的要求大相径庭。医院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对影响医院的各种不确定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科学的识别、评估,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其影响降到医院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可见,医院风险的防范必须实现医院内部控制的动态化、系统化、主动、可持续的发展。而医院内部审计只对事后监督的方式显然是缺乏对风险防控点的把控、缺乏对内部审计关键点的控制、缺乏对过程的审计与监督。

(二)医院内部审计制度设计缺乏完善性

目前,很多公立医院并未在本医院内部建立整体的、完善的、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仅仅是随着业务的增加、开展而临时设定,内部审计的现状并不容乐观,这对医院风险的防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医院内部审计业务的开展也是零星的、分散的、松散的,例如:在大部分公立医院中,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医院领导点头同意才能开展,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受到影响,这就导致医院的内部审计监督的时效性较差。

(三)医院内部审计的实施存在一定的缺陷

目前,很多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内部审计工作的滞后性明显,往往是某一项审计工作还在审批、授权中,而实际的经济事项已经发生了,即使知道存在着偏差,也回天乏力,无法再扭转局面了,只能等到类似的经济业务再次发生时才能修正。再例如,内部审计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而医院的管理层对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更是很难知晓。因此,经常是项目潜在的风险已经在各项目管理中消化了,事后再对其进行弥补比较难。

四、公立医院风险控制内部审计的优化措施

(一)不断改进与完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

公立医院的产权所有者是政府,因此,公立医院必须建立有效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并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管理工作做出科学的评估、判断、评价。内部审计的良好实施与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并定能够有效的降低医院的经营风险。对于医院的管理层而言,应树立全新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风险点的识别,通过对医院各级各类职权、职务的深入分析与了解,对医院的认识决策权、财务管理权、项目招标采购权、同外界接触的关键性岗位等建立岗位相互牵制制度,尽量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二)加强对医院关键风险点的控制

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认真梳理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经过梳理后,将那些重大的人事任免、经济决策、合同签订、基础建设、科研经费管理、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等管理权统一视为医院监督与审计的重点范畴与把控点,对这些关键控制点进行动态的监控与管理。例如:医院可以针对广大患者和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列为管控的重点,如:医疗的规范性收费、临床医疗的合理用药、医院的重大医疗设备的使用和检查、医院耗材的使用、药品的统一管理等。在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动态化的指标信息反馈,避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杜绝乱收费现象的出现、避免过渡性检查的发生等。在医疗运行系统中如果这些指标出现与相关指标背离的现象,那么这些数据会及时向监督人员提出警示和发出信号。

(三)加强对效益与绩效的挂钩

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估除了用于人事部门的管理与经营效益的分配方面,还充分体现在医院内部审计的效益审计上。目前,大部分医院还未真正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但是绩效审计对于医院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评价、考核医院经济活动的效益性、监测与考核医院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性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医院内部开展效益审计不仅能够帮助医院从深层次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还能为医院在未来的经营决策中建立科学的防范措施、预警系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等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与绩效的挂钩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五、结语

第4篇:公立医院审计范文

增值型内部审计要在公立医院有效开展,在笔者看来,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先决条件。

(一)必须保持内审部门的独立

目前公立医院的组织架构中,内审部门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等级医院评审的需要而设立。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内审机构受财务分管院长或纪委书记领导,内审工作的独立性缺失,无法自主地开展工作,内部审计的公正、客观性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医院应该提高内审地位,单独设立内审机构,并直接受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向院领导班子报告,从组织架构上确保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必须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许多医院的内审人员大多数由财会人员转任或是兼任,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内审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范围往往局限于财务审计,难以满足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要。因此,医院应优化内审人员结构,构建一支由财务、审计、计算机、医护人员等组成的跨学科、多元化的审计队伍,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考虑到医院业务的特殊性,内审人员需要积极深入了解医院临床、医技等各部门的业务和工作流程,为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下,内部审计不再只扮演医院运行“经济警察”的角色,而是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当咨询、管理顾问的角色。增值型内部审计注重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的确认与咨询功能的发挥,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是合作共赢关系,与被审计对象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此外,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内审部门要积极向医院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业务科室推荐审计产品,使之充分认识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价值,乐意接受内部审计,甚至能够积极主动邀请内审人员对其开展增值型审计,提高科室价值,在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从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由确认和咨询两大活动构成,这两者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开展中,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确认类的业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制度遵循性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医疗收费审计等,确认类的业务也是传统的内部审计较为偏重的。公立医院尤其是要加强对医院药品、卫生材料、器械采购和医疗服务的审计,对采购过程和重点环节进行全程评价和咨询,有效减少医药购销领域产生的收受索要回扣、乱检查、“大处方”现象,帮助医院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此外,随着以药补医传统收入模式的破除,公立医院需要增加收入含金量,向自身管理要效益,提高自身绩效。因此,开展确认服务的内部审计也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通过对床位使用率、门诊及住院均次费用、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审计等评价,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促进医院增值,健康规范运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咨询类业务包括风险管理培训、内部控制培训、内部管理咨询,提供管理建议或意见等。增值型内部审计更为侧重咨询类业务的开展。例如,内审部门单独或与医院职能部门共同起草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参与内部质量管理,接受医院临床科室邀请,参与科室管理,帮助科室发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堵塞管理漏洞等。

三、公立医院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途径

(一)通过评价和改善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增加医院价值。

当前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医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受内外部环境影响,遭遇风险无可避免。内部审计担负着对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再监督的职能,在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都要围绕着增值目标,综合分析医院内部外部医疗环境和经营环境,充分评价、识别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内部审计可以从评价医院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等入手,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财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作出相关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需要深入到医院管理的细微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最后,内部审计人员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到医院运行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并防范风险,帮助医院及各科室规避或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通过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改善风险管理的建议以及开展相关科室、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座谈等措施,改善医院风险管理,增加价值。例如,在分析医院门诊收入的完整性风险时,不但需要关注门诊收费岗位,更需要临床、医技和护理业务岗位对医嘱的核对和收费的确认,因此,需要明确各岗位职责并通过信息系统设置在各个关键节点上进行控制,堵塞收费漏洞。

(二)通过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体系,增加医院价值。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实施内部监督、内部考核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控制是规范医院经济管理和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在对医院风险管理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评价,可以重点从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性、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这三方面入手,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符合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协助医院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客观基础。针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或是偏差,认真查找、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既为业务部门内部管理提供指导,又能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医院资金、医疗设备、药品、卫生材料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管理现状信息,对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善的建议,必要时开展内部控制培训,为相关科室或人员提供必要的咨询解答,达到防范和化解内部控制风险的目的,有效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和效果,起到未雨绸缪的用。

(三)通过评价和改善医院内部治理,增加医院价值。

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明确提出,要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机制。而纵观国内外管理失败的案例不难发现,管理失败通常源于有问题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既是医院内部治理的一部分,同时又参与到有效的内部治理之中,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能够实现价值增值。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医院内部治理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治理环境、治理程序和治理过程三方面进行。评价公立医院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是否建立,内部治理机构是否健全,是否能够实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确认内部治理环境是否需要优化;评价治理程序是否健全、有效、合法合规;评价治理过程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在充分评价内部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通过开展相关的咨询服务实现价值增值,推进医院依法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医院经营效率。

(四)通过提高内审人员胜任能力和降低审计成本,增加医院价值。

在公立医院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包括财务、计算机、物价收费等多方面的技能,同时需要了解医院资金流物流运行的全过程。在技术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相关的程序、数据等进行评价,建立数据库,更加高效、准确得出审计结果。内审部门通过完善内部质量控制,灵活运用审计技术、方法,提高效率,从而降低审计工作的成本,这也是增加医院价值的体现之一。

(五)通过后续跟踪审计督促整改,增加医院价值。

增值型内部审计同样也要遵循PDCA的管理原则,督促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形成有力的审计全过程闭环管理。对于发现的医院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治理方面的问题在进行评价和咨询后,需要限定时间整改,要求相关科室、人员反馈整改落实情况,进而进行后续跟踪审计,确认提出的建议是否被落实,是否推动了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是否缓解了公立医院看病就医难题。

四、结束语

第5篇:公立医院审计范文

目前,公立医院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还不太全面和深入,在内审开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让领导理解其目的和作用。其次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工作人员。当前许多医院将内审机构和人员划归于财务部门或物价管理部门管理,这导致内部审计难以履行其职能并独立有效地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应归院长直接领导。在开展工作时,要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权范围,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在涉及较强专业或认为必要时可以依托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的力量,保证内审结果的真实、准确、客观。

1.1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

1.1.1监督和控制作用。监督作用是指通过内部

审计的检查和评价活动,及时发现和制止医院各种不规范行为的产生,避免给医院造成各种不良后果。同时,医院内部审计也是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控制形式相比,它更具全面客观,它是对其他控制的一种再控制。通过监督和控制促使医院更好地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财经纪律。

1.1.2服务和评价作用。

服务评价作用是医院通过内部审计,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更加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从而协助医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审计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内审及时发现严重的风险以及潜在的风险,并向医院领导层及时提醒并规避。

1.2医院内部审计的目的

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帮助和促进医院各职能部门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与效率,实现监督与服务并举。服务评价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帮助和督促医院建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②针对医院控制系统的缺陷,提出切实可靠的控制措施。③推荐更经济、有效的资源使用方法,帮助医院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营成果,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能力。④促进医院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强化内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2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2.1强化基本建设和重大经济决策审计,树立权威形象

医院基建的内审一般在决策阶段就已介入,工作重点应放在决策是否按程序办事,资金筹措、使用是否合规,决策效果如何,有无违反决策程序,造成决策失误,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大型设备、仪器购置是否经可行性论证,有无盲目购买造成闲置浪费。内审应当在决策前、实施中和完成后的

3个阶段中有效结合起来,对基建工程和外部采购

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增加基建投资和外部采购这一敏感问题的透明度,扩大内部审计在医院的影响力。内部审计要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为医院的科学决策提供正确依据。

2.2医院内部审计要从医疗活动的收入、支出、结余3个环节开展工作

①审计中应注意审查支出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大项的支出是否经集体讨论决定。②要严肃物价政策,核实收费的项目、标准和范围是否符合收费政策,收入是.否纳入财务统一核算和管理,有无私设“小金库”行为。此外,还可进行经济分析、指标对比分析等,建立科学的经济评价体系,如: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百元卫生材料医疗收入、每床日收费水平、净资产报酬率等,将这些指标与同行业相比较,进而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3加强债权债务的审计

审查债权债务的明细项目是否清晰,有无具体的责任科室或人员;债权债务形成的依据、原因、用途及形成过程;是否存在呆账、坏账,特别是利用债权债务关系掩盖的现象;有无举债乱发奖金、超规模采购、擅自改变借款用途等问题。

2.4发挥物资采购合同中的内审作用

审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审计的深度与广度,防止出现逃避审计的现象。监督有关采购科室的合同执行情况。确保医院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5强化业务外包审计

随着医学专业化分工,协作越来越细,许多公立医院将有限的优质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将部分业务委托其他社会机构承担,比如一些医院将供应消毒、特殊项目的检验等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内部审计应当关注外包范围和价格的确定,承包方选择的方式,对业务外包监控是否有力、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业务外包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

3结束语

第6篇:公立医院审计范文

摘 要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作为现代管理体系,是医院重要的管理工具。本文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展开阐述,说明医院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点环节和重要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关键词 医院 内部控制 审计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公立医院要谋生存、求发展,正面临着新的“管理挑战”。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确保法律法规得以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类风险而制定和实施的制度、程序和方法,是医院有效的管理工具。公立医院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防范风险,促进医院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一)内部控制审计含义

内部控制审计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通过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鉴定,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医院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的自我需要。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构成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

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是对构成内部控制的各要素进行测试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信息和沟通、内部监督制度。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一)促进职能转变

内部控制审计是现代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重要标志,它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监督职能发展到监督、评价、控制,从传统的差错纠弊向促进改善医院内部管理转变。

(二)发挥内部控制建设性作用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深入医院各部门、各环节业务流程和管理环节,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寻找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对促进医院完善内部控制,形成内部责权分明、相互制约的机制、增强科学管理医院的意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都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三)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测试出医院内控制度的可信程度,从中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重点目标,降低控制风险,减少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医院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

内部控制审计应对医院各部门、各环节的内部控制状态、内部控制水平、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全面测试和评价,衡量医院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程度和抵御风险能力,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强化内控建设的相应措施。医院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重点审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医院内部控制环境审计

内部控制环境的重心是医院治理结构和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内部控制环境直接决定医院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1.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审计

重点审查医院内部控制治理结构的设置,各自的职责权限是否实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衡机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审查医院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是否规范,决策范围、事项、权限和金额标准的界定是否具可操作性;决策责任是否落实到人。

2.人力资源政策审计

审查医院选拔和聘用员工的标准,对相关岗位员工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控制,是否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制度,人力资源政策是否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风险管理审计

重点审查医院应对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的能力,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高风险环节、高风险科室、高风险人员,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实施风险管理审计。重点审查医院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对高风险的业务环节和管理科室、人员活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以及实际效果。

(三)医院控制活动审计

1.内部牵制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审计

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加强制约与监督。主要包括:(1)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全过程。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的登记,支票、印章、审核、签发职务应相分离。(2)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业务、合同业务、投资业务的全过程。采购批准与经办、询价定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验收、付款审批与执行职务相分离;合同谈判与定价、履行与收付款、投资业务的操作与会计记录等职务相分离,以便相互制约。

2.授权审批控制审计

严格经费支出授权审批制度,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每笔经济业务应严审细核,按审批权限层层签批,形成双向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

3.收入管理的控制审计

(1)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审计。检查是否执行规定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是否有违反规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科室是否存在分解收费现象等;重点应加强对材料收费价格的审计,审查材料是否属于可收费范围之内、收费价格设置的依据是否充分、价格是否符合规定标准等,规范医疗收费管理,加强医疗服务费用控制,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2)票据使用和管理审计。是否使用统一的收费票据,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核销情况登记记录是否完整,审查发票存根与收入入账的核对记录,防止发生舞弊。

4.支出管理的控制审计

(1)成本预算控制审计。审查医院是否建立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是否与医院整体规划相适应,预算的编制、审批、调整的执行程序是否到位;是否制定成本预算消耗定额控制成本,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是否符合预算,预算的执行符合率。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是否列入年度预算。(2)实物资产管理的控制审计。审查医院是否建立岗位职责对资产的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保管和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采购、保管、会计三者之间是否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5.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审计

重点审查是否建立工程项目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是否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建设工程项目在立项前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是否经过批准立项;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实行招投标管理;合同对预付款的额度、进度款的支付方式、质量保证金的比例等的控制情况;是否加强对工程款项支付依据的控制,严格按照监理确定的进度支付款项,对于超过规定限额的款项是否经过财政部门跟踪审批。对于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建议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审计。

6.债权债务管理的审计

(1)债权控制审计。审查岗位设置以及各岗位职责的建立情况,预付款的支付情况、债权成立相关资料是否齐全,债权的催收控制、坏账控制、医疗欠费担保控制等重点环节的内部控制情况。(2)债务控制审计。重点审查筹资控制:是否制定筹资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是否经过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审查筹资费用、本金、利息的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或协议的规定,是否履行审批手续;应付款的核算是否清晰、期末是否存在借方余额;病人预交款的财务总账与住院结算系统中的数据是否一致。

(四)信息系统控制审计

重点审查系统对故障风险、人员职责集中带来的风险、数据输入输出错误风险、信息存储风险的控制措施;审查业务流程的设计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四、公立医院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医院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防范

1.对于内部控制健全性进行评价

评价不仅要关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数量的多少,还要对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对于内部控制风险进行确定,即对内部控制的可信赖度进行确定,在实际确定过程中可采用每点得分制的形式,每建立一个控制点得分,未建立控制点或建立的控制点不适合实践的不得分。采用审计控制点得分与控制点总得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医院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

2.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确定

以医院内部控制中令人满意的部分为主体进行测试,采取证据检查、现场观察、询问等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风险评估水平。风险评估水平较低时,测试范围要大;风险评估水平较高时,测试范围可小,从而将实质性的审计内容列入到内部控制范围之内。

3.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

在进行有效性测试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医院虽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未按照制度完全执行,存在审计风险,内审人员需要对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水平进行合理调整及综合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制定实质性的审计方案。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

内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应有在充分了解医院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合理评价和全面管控审计风险的能力。应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建立一支专家型的内部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周立峰.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初步探讨.中国内部审计.2011(2).

[2]芩元柏.大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审计要点选择与实施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9(8).

第7篇:公立医院审计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处于医院管理的核心地位,决定着公立医院的生死存亡,对于处理国家、医院、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而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医院内部的控制制度,指导院领导在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从而增加医院的运转效率,让患者以最小的花费获得治疗上最大的满意程度,这样才能使公共医院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一)院长任期经济责任制审计

对院长任期建的工作,尤其是经济工作进行审计,不仅可以使得院长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院长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支持的条件下,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用科学创新的办法对医院实施管理活动。另外,由于审计工作贯穿于医院整个的经营管理,整个的经济活动就有了监督和控制,对医院的重大决策进行审计,保证医院有科学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收支审计

医院内部审计因该明确审计的内容,对大支出大收入按照《医院财务制度》进行不同的分类,包括以下内容。

1. 药品审计。药品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医院药品审计意义重大,利用电子商务招标,规范进货渠道,控制药品价格,更好地规范药品购销行为;计算药品与其入库时候差价,对总收入超出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的核定,及时上缴;核算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例,通过将其控制在点差范围的合理比例中,推进医保制度顺利进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2. 成本核算审计。对成本进行审计,重点对药品的经营和医疗服务进行审计,如:通过可通过抽查处方、药品核对及药占比等对药品进行审计,对有差异的金额处方重点审查对药品进行审计;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力劳动的劳务性支出、固定资产消耗及折旧的支出、对耗材等使用、管理费用等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部分进行审计,找出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合理部分,定时审查成本定额完成的情况,继而寻找减少成本消耗的途径。

3. 无形资产审计。医院无形资产可包含医院机制、文化等非实物的形态,审计难度大。主要内容有:无形资产有无虚构,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无形资产的收入是否及时、全面入账以及财务处理的是否合理;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数额是否正确、真实合理;无形资产购买、转让过程中是手续是否齐全、否经过具有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合同契约是否齐全等。

4. 对外资产审计。医院对外投资审计主要检查对外投资是否经过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的许可,是否符合财务核算制度;是否进行了专业的资产评估、对资产的估价是否正确;对外投资的收益性如何以及收益能否及时回收等。

5. 负债审计。是指对医院的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划分;社会保障费的提取和缴纳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病人交付押金是否符合科室平均住院费用,预交的押金剩余部分退款手续是否完善;是否对各类负债账目按照规定进行清理;严格把控负债规模,避免出现负债人无力偿还负债而损害债权人利益,或者负债过多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的现象。

6. 坏账审计。坏账准备资金比率是否恰当、记录是否完整;坏账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坏账冲销时是否上报有关部门并获得批准;坏账的损失确认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对被确认为坏账后来又收回的账务处理是否及时。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依据

审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将医院客观存在存在或者发生过的事作为依据进行审计,包括经济业务、成果等以及反映这些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资料、会计资料等。用来检验经济活动或者成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收益性。

1. 理论依据。医院被审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程序及原则处理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及处理各种收支情况。

2. 法律依据。必须是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方针政策作为依据,作为补充部分的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规定在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时也可作为审计补充依据。只有有所依,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正确的做出分析和判断。

三、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对策

1.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内部审计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内部审计可以揭露问题,更是因为它在过程之中提出的反馈问题得到了合理的建议,为健全医疗改革机制提供保障力量。而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实践证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创新发展,只有通过转变观念重视审计工作,构建规范统一的风险评价体系、培养一批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科学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强化后续跟踪审计,才能更好的处理国家、医院和人民之间的利益。

2. 审计质量关系医院的生死存亡及创新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现代审计工作不仅要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着较高的政治素质、法律观念、熟悉相关部门规定;它也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在财务、审计方面具备专业素质,对市场、管理等经济学也具备一定的储备知识和学习能力,是一项体现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并且在在信息化的背景之下,计算机的熟练应用也是必备技能。只有具备高素质的队伍,才能正确履行审计工作在经济监督的职责,更好地促进医院发展建设。

3.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制度化建设。按照法规法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审计是审计人员应该有的道德准则。只有有通过狠抓内部制度,设立合理的内部审计审核机构,明确规定审计人员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审计人员的行为才会规范、有章可循,审计工作才会得到有效监督,审计部门的职能才能得到合理保障,真正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4. 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效益。新型医疗改革的推动落实,标志着我的医疗卫生事业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公立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及地方特色,严格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增强医疗服务效率,简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诊治行为,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舒心的工作环境,激发工作积极性,在经济活动中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都有监督,对经济工作进行综合性监督,让患者通过最小的花费获得最好的疗效,让审计工作渗透到医院经营的全过程,及时找出薄弱环节,提出相应对策,及时反映给上级领导,确保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重保障。

参考文献:

[1]臧学英.关于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问题[J].现代医院,2008(08).

第8篇:公立医院审计范文

关键词:审计报告;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内部监督

以客观的审计结果,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提供方向,还要纠正内部管理活动中面临的不足之处,确保财务报表等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在做好财务风险监督、风险防范工作的同时,消除经济活动风险,梳理管理流程,尽早识别与评估重大风险,落实针对性解决方案,深化内控机制,确保医院经营计划的可行性,逐步创造出较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公立医院的审计内容

1.财务审计内容财务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收入、支出、内部报表、材料利用、债务和信贷等审计工作,还需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费用等做好全面的审计工作,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监测,了解经济活动是否具有可行性与真实性,还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关键的参考信息,保证公立医院内部资产的稳定性。2.运营审计内容运营审计工作,主要就是开展成本效益的监督与评价,并及时洞察审计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纠正策略,不断改进运营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综合运营效率,为顺利开展医院管理目标保驾护航。3.特殊审计内容特殊审计就是优化医院运营管理体系,规避蕴藏的风险问题,确保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达到良好的运营效果,增加医院的价值服务,提升综合经济效益。

二、审计报告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帮助作用

1.提升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新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疗卫生体制不断优化与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朝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医院也面临十分严峻的竞争环境。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不单要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也需要加强经济运行管理活动的把控力度,提升综合经济效益,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公立医院的发展带来挑战。公立医院不断探究如何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同时提高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绩效。在形成医院良好风险意识的同时从审计角度进行分析,做好医院经营管理的风险管控工作。结合公立医院本身的风险与问题,提出建设性较强的审计意见,以此为医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2.提升公立医院的经营利润对于医院的发展与建设来说,应当结合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加强医院各项经费的把控力度,做好专项财政预算编制的工作。基于行业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各项医疗服务也需要获得现代化医疗设备、药品的支持,并显著提升医院综合医疗水平。虽然医院的多项技术、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在技术资源上,医疗物资、管理资源匹配方面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医院的经济管理阶段,需要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工作视角,优化内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对医院的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与改善。在提升医院管理科学性的同时,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

三、公立医院审计报告工作的问题分析

1.缺乏对审计报告工作的重视当前,在公立医院的管理与运营阶段,都是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核心,存在对内部管理、经营效率关注度不足的情况,也没有引入先进的审计思想,对医院的经济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与重视。对于公立医院的领导层来说,忽视审计报告工作的重要性,使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中,缺乏独立的内部监管环节,审计报告的作用无法发挥,医院实际的管理存在缺失,对公立医院的市场化发展将会产生影响,阻碍医院的后续发展。2.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执行效率较低公立医院的组织结构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现有的政策也要求公立医院贯彻全方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然而当前公立医院缺乏良好的内控管理意识,大多医院没有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整,在经济运行管理阶段缺乏内审监督的组织机构,医院经营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或不能切合医院实际,对医院的发展与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公立医院开展审计监督工作,牵涉到财务、采购、基建、人事等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效率不高,导致各个部门没有针对审计工作进行协同处理,对后续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客观、真实及报告的编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内部控制环境问题第一,公立医院存在内部职责划分不清晰的情况,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当前,公立医院的领导大部分都是上级任命的,所以医院的权力都在院长手里,分管部门权力太小,不利于医院的整体工作开展。就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权限集中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决策风险。若决策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则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若权限过大,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还有部分财务人员为了满足领导的需求,谋取自身的利益,没有根据管理制度进行财务工作,出现财务报表失真的现象。第二,公立医院上层管理人员大多从事临床或科研活动,所以存在财务知识欠缺的情况。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档案管理质量及经济决策能力。4.控制活动与信息沟通问题公立医院除了面临内部控制环境问题以外,还存在一定的内部控制活动问题。主要体现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运行不到位的问题,主要就是内控制度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践行不到位,或是各项制度细则之间存在矛盾。此外,由于本身性质的特殊性,导致公立医院各个部门财务信息无法公开与共享,出现工作职责不清晰的情况。管理部门仅关注本部门开展的管理工作,没有积极地配合财务人员与其他部门业务人员,各个科室与部门的沟通不到位,影响医院的综合管理质量。5.内部监督问题在公立医院的日常运行活动中,建立高效合理的内部监督机制,有助于及时洞察运行风险,并识别存在的缺陷。但由于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内控系统运行不到位,审计部门也会受到利益因素的制约。与此同时,若审计人员数量较少,专业素质有待提升,就会导致内部监督作用无法发挥,存在流于形式的潜在风险。

四、审计视角下对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有效建议

1.提升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公立医院的改革发展及运营管理阶段,相关人员应当科学化地使用审计报告,进一步优化经济管理工作,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效能。新形势环境下,公立医院要提出以审计工作促进经济运行管理的全新理念,提升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确保科学的监督管控。①关注公立医院如何执行审计工作,落实公立医院审计机制,完善监督体系,提升人员素质,显著提升医院经济管理审计成效。②公立医院需要促进内部审计机制与各项管理活动融合互促,加强各个部门支持协调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在做好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结合审计报告提出整改策略,实现规范化运行目标。2.改善审计内部环境公立医院应当形成良好的内部管控意识,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医院通过组织人员专业培训、技能训练等,提升其业务水平,使其了解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各岗位管理人员树立全院内控意识,做好事前风险评估、事中延伸管理,能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全过程监督工作。例如: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大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人员都应该树立审计防控意识,成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另外,公立医院还需要建立可靠性较强的预算制度,做好不同部门预算报告的审核工作,实现科学、合理、务实的核心目标,进而切实提升公众参与度,做好全员预算工作,做好优化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与抽查工作,促进员工实际薪资与预算执行情况的融合,达成奖惩合一的基础目标,有效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预算工作顺利执行。3.优化内审机制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应当摒除传统的审计思路,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优化内部审计机制。基于此,公立医院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建设独立的审计部门,还要落实医院内部审计标准,完善管理制度,梳理内审流程,提升审计执行效率。公立医院开展审计工作,需要确保公开性与透明性,开展独立性、客观性的审计工作,规避外部因素的影响。另外,进一步优化创新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形式,合理化引入网络工具、信息工具,提出公立医院合理的审计方法,显著提升审计成效。4.强化内部活动和信息沟通管理首先,对医院的经济运行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结合医院实际的财务情况、采购情况、物资管理情况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内部管控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对医院经营活动的管控,对各项经济活动范围进行把控,还需要做好投资、筹资活动的审批工作,并提升对外投资所创造的效益,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的过程中,确保实地考察工作到位,避免出现盲目采购的情况。在做好招投标、采购流程管理的基础上,梳理整个采购流程,促进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其次,建设医院财务信息系统,并加快信息的共享与传递速度。在了解医院部门基本职责后,促进会计、审计、财务部门的协作,以此为领导层做出决策提供关键依据。在促进各个部门信息沟通的同时,发挥强有力的内控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医院成本消耗。最后,公立医院还需要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要确保资产管理、采购、资产利用与维护工作落到实处。对主要采购的商品及材料,管理层需要做好共同管理与签署工作,同时搭建对大型医疗设备系统维护的核心技术。要想确保持续性与先进性,就需要利用固定资产盘点系统,每隔半年或是一年进行一次盘点,建立数据库创建资本账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正确实施各项管理工作。5.细化监督程序和监督力度公立医院要想做好内部监督工作,就必须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以便顺利达成医院的经营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促进内部管控评价工作的开展,践行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目标,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在做好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工作、经济问责制的同时,促进基金、采购等多项审计活动的开展。以资产报废审批制度、财务预算制度等管理制度为基础,做好固定资产、财务管理、药品耗材等的监督审查工作,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及时洞察医院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落实科学化、现代化的解决方案,从根源上规避风险问题的发生。6.构建独立的审计部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需要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还需要转变工作思路,合理利用审计职能,优化内部环境。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建立独立审计部门,还要了解医院内部审计的流程与标准,切实提升审计执行的综合效率。不仅要确保公立医院审计工作的透明性与公开性,还需要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避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出具真实可靠的审计结果,为编制合理的经济管理决策计划,提供关键的参考与指导。此外,进一步优化医院内部审计形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即网络平台与系统,提出全新的医院审计方法,切实提高审计成效,提升审计机构的执行效率。7.强化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公立医院在开展经济管理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引进与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医院要面向高校、社会,广泛吸取专业性审计人员,不断优化公立医院人员构成,并且以专业性的视角分析,对公立医院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管控。在此基础上,需要切实做好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对我国审计方法进行分析,还要对审计政策的变化有清晰的了解,帮助审计人员汲取新的思想,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审计报告的编制提供关键依据。此外,审计人员需要本着客观性、谨慎性的原则,认真对待自身的工作,整合审计信息,出具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进而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五、结语

公立医院应积极借助内部审计报告这个有力的抓手,促进内部监督管理工作改革、促进经济运行管理精细化,在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营造健康积极地的内审监督工作环境。此外,通过对公立医院审计报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找准关键性问题与相应的改进策略,有助于公立医院以审计报告持续推动经济运行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力度,避免出现医院内部管控缺失的风险问题,实现医院稳定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吟萍.公立医院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8).

第9篇:公立医院审计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058-02

近些年,财务徇私案件在国内外不断出现,国外包括美国安然医院、世界通信、时代华纳等经典案例到我国曝光的“银广夏”“琼民源”案例等,社会对此类案例给以极大关注,出现了严重负面影响。经过研究这些舞弊医院,我们分析出很多舞弊事件的产生原因,它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通病就是医院的内部控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制度基本上失去应有的存在价值,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力较差。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公立医院制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其作用日渐增强,各个层面也对建设并完善内部控制加大了重视力度。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实施内部控制的效率和结果,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是否合理的对内部控制加以设计,控制中的缺陷随所设计的程序合理性的增强而降低,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好,实现主体目标的可能性就会随之提高;二是是否有效的执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随着内控执行力度强化而提高。由于目前学者没有确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来量化和界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人们只重视有效性设计的好坏,而对有效性的执行重视程度不够。五个要素共同构成内部控制,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引用了COSO的研究,并划分出五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内部控制,这几个要素关联度较强,形成完整的框架结构,成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制约条件。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现状

(一)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总体状况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判定内部控制有效与否以及无法评价内部控制的标准,把内部控制运行有效的标准确定为内部控制的目标,目的在于掌握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情况,进而发现其问题所在。通过具体量化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程度,对总体进行的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把重要性作为参考原则,把内部控制发展的目标作为依据,主要目标是医院经营效率、真实可信的会计信息和法律法规的遵守,而较为次要的目标是资产的安全性和医院的发展战略。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具体表现

公立医院的各级管理人员彼此权力相互制约而达到一种平衡,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这样会使内部控制运行得更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相关者的权利和利益,同时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有效性也大大提高。具体表现为。

1.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委员会是下设的一个具有专门性质的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和作用体现在对所出具的财务报告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医院的财务状况所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和识别,确保及时做出财务报告、并保证其有效性以及确保资产安全。我们所调查的所有公立医院中90%以上均已设置审计委员会,并且能够做到尽其职责,发挥作用。

2.战略委员会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战略委员会是一个专设委员会,其作用是促进医院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战略委员会其作用体现在满足医院发展的战略需要,提高医院综合能力和竞争水平,为医院发展指明规划的方向,完善决策程序,使医院主要项目的投资收益大幅提高。帮助医院完成战略规划,这是医院内部控制的其中一个目标,这样表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大小,一定程度上是委员会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条件不佳

内部控制环境指的是对有特殊规定的政策规定和程序效率所产生的影响(包含建立、加强或削弱)的所含因素。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要素包括。第一,内部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为满足医院管理的需求建立了内部控制,若要真正发挥其功能作用,必须全员按要求办事,但高管人员难免出现违规行为,即使内部控制再严密也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内部控制处于医院管理重要作用的地位,很明显其运作方式要以管理员的意愿作为参照标准,特别是那些具有决定权的医院负责人。在决策层面有了问题,内部控制的效能就随之丧失。制度虽然在某些层面有一定的规范作用,需要有人来实施这些制度,在某种状况下,内控制度因为相关人员出现越权行为而失效。第二,内审不足。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内部审计是一个评价机制,其评价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果等,而内部审计这一机构是由内部领导所设的,工作的开展受到领导的指挥和控制,削弱了工作、经济上的独立性。我国对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与否没有给以明确的强制性规定,所以碍于政府施以的压力而非出于医院本意而设置审计机构,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也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未有健全的外部治理机制

外部治理机制由法律机制、市场监督管理机制、社会机制以及声誉机制构成。审计意见类别和四大事务所构成了社会机制;声誉机制是指是否被特殊处理。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表明,2010年有37.5%的内控有效性不好的公立医院被进行过特别处理,2011年所占比例是70%,2011年有62.5%。导致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其有效性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外部治理机制。第二,难以形成政府监督合力。权力和职能交叉的现象严重,集中化管理模式很难形成,各政监部门间信息交流受到严重的阻碍,难以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监督作用难以发挥,内部控制丧失有效性。第三,审计意见和事务所的独立性。如果不对外部监督加以强化,就难以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导致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

(三)内部控制监督缺陷

从监督环节角度看,不曾开发出相关合理的监督机制。医院应在自身角度考虑,在保证不放弃原则的同时,要做出突出本医院特色的合适的内部控制程序,保证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除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设计层面存在缺陷和不足外,其他方面均存在问题,尤其是内部控制因素分析与内部控制执行的不足。

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以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医院内部控制的发展建设之路依旧漫长而遥远,许多缺陷和问题在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中表现明显。从三个角度来加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模式,进而使审计质量不断提高,三个角度包括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是否改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的完善、内控缺陷披露制度的健全。

(一)改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的问题在建立健全方面也表现明显,很多医院对依据规定所设专门的监督机构执行其监督内部控制职能的执行力度不够,医院风险控制没有足够的意识等等,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专管人员的审计工作和质量直接受到其影响,同样专管会计人员提供的审计意见类型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必须使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趋于完善,才能不断规范审计工作的过程。需从两个角度来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一个是从医院治理结构角度,另一个是从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角度。要对公立医院公布不真实信息、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隐瞒和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核意见不真实等问题施以严格的惩处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检查体系

公立医院若要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需要对其进行较好地执行。恰当地监督内部控制过程,建立并不断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监督检查机制,为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医院的盈利能力水平和流动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有更稳健的会计政策,使用管理者和从事会计人员更能各司其职。会计错误发生与否受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弱这一决定性因素的影响。

(三)改善内控缺陷披露制度

必须对董事会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加以规范,才能使内控缺陷披露制度不断完善。规范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公示信息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就能使所披露的信息不断提高质量,框架和指南的统一是理论上必不可少的要求。应渗透在医院的各个层面,并应有效地利用基本规范的原则、构成要素、整体框架及配套的应用指南,使公立医院内控信息披露不断趋于规范化,依赖这一基础来使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提高风险监管意识

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人员没有形成较强的风险防范和抵御意识,所以在部分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方面要必须给以提高和增强,要求所建立的风险管理制度应与医院自身情况相适应,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使公立医院抵御风险能力、特别是重大风险的抵御能力得以提高。具体而言,公立医院要依据所确定的控制目标,大规模的收集资料,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风险评估的进行要做到及时、有效,对风险评估及分析的结果加以综合,使应对风险策略确定下来,这样有效控制风险的目标得以实现。评价医院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控制标准的选择上能符合医院情况,适用于医院内部发展需要,并确保支持评价结果的证据能获取充分,与此同时还需签署并提交一份有关于申明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书面材料,把职责以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

参考文献:

[1]汪薇.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9(3):35-42.

[2]郑洪涛.我国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1):75-81.

[3]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11(4):82-87.

[4]杨群辉,杨玉蓉.医院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1(11):77-7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