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范文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农业科技市场前景

第1篇: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 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

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2、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3、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五、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六、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第2篇: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第3篇: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范文

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1.2休闲农业的特性

1.2.1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1.2.2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

1.2.3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1.2.4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

1.2.5休闲农业具有市场性,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1.2.6休闲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可以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1.3休闲农业的功能

1.3.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的需要。

1.3.2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

1.3.3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增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1.3.4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

1.3.5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并为游客进行现场的环保教育。

1.3.6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1.3.7文化功能。休闲农业与农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产业文化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1.4休闲农业的意义

1.4.1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1.4.2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1.4.3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1.4.4休闲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为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背景与需求分析

2.1背景条件

2.1.1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客源。我国城市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0年的663个,城市总人口达到3.879亿,城市化率为30.4%,其中,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13个,占2%;100-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27个,占4%;50—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53个,占8%;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218个,占33%。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由于受到城市环境、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希望到农村观光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感。据北京市的调查,每年有67.3%的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全市有15.3%的市民到郊区旅游5次。由此可见,城市人口增加,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2.1.2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但主要是观光性旅游的需求。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达347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已达12638元,人均消费支出12200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2.2%。这些城市人在满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而且这一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成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游客。

2.1.3休闲时间的增加。我国1995年就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三个“长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节),这样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日)。其中,学生和教师则全年约140天,公务员及外企管理人员,全年约124天。离、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这些休闲假日就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时间保证。

2.1.4道路与交通的改善。一般说,农业休闲旅游大多数是短途旅游,以自驾车为主。目前城市私人汽车迅速增加,为城市人外出郊区旅游提供了交通条件。比如,北京市2004年全市私人汽车保存量129.8万辆,按北京市户籍人口计算,每100人保有私人汽车11辆,而且目前每天仍以1000辆汽车的销售量在增长。私人汽车的增加,促进了北京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日渐成熟,尤其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时机已经到来。著名未来预测学家格雷尼、莫利托研究认为,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中的第一引擎。休闲产业将是21世纪的动力产业、朝阳产业。

3农业部和旅游局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十分重视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并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调研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2002年初,国家旅游局正式倡导开展农业旅游,并实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为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工作,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提供了依据。2004年,国家旅游局根据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从接待人数、旅游效益、产品、设施、管理、经营、安全、可进入性,发展后劲等十个方面,在全国评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初,国家旅游局将当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要求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和各类旅游企业将“旅游业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06年7月,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议推出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文化丰厚。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2007年4月,国家农业部和旅游局联合发出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并组建了中国休闲农业网(中国乡村旅游网),以此为平台有力地推动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

4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4.1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19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第一阶段: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旅游,举办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如广东深圳市举办了荔枝节活动,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旅游,并借此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收到了良好效果。河北涞水县野山坡景区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针对京津唐游客市场推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项旅游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第二阶段: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该阶段正处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在这样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如北京锦秀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区化龙农业大观园、河北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江苏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四川成都郫县农家乐、福建武夷山观光茶园等。这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第三阶段,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该阶段处于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全面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始强烈,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①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②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③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技性的旅游项目开始融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④政府积极关注和支持,组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使休闲农业园区开始走向规范化管理,保证了休闲农业健康发展;⑤休闲农业的功能由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

4.2观光农业发展现状与分布

4.2.1规模与结构。自1980年代我国观光农业开始萌芽,经历了1990年代初期发展,到21世初,我国观光农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目前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0%;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10.86%;农家乐1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

4.2.2地域分布。2004、2005两年评选出的359处农业旅游示范点遍布全国31个省市,其中,就中、东、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195个,占54.32%;中部地区68个,占18.94%;西部地区96个,占26.74%。就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55个,占15.32%,江苏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贵州18个,占5.01%,安徽、四川各17个,分别4.74%,河北15个,浙江、广东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

4.3休闲农业发展特点

4.3.1休闲农业分布变化和新格局的形成。休闲农业开始阶段都是分布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而现在已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在大城市,也从近郊区向中、远郊区发展,从而形成了休闲农业分布的新格局。就北京而言,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周边50km以内,为观光、采摘、科技、教育、餐饮、购物旅游圈;城市周边50—150km以内,为观光、休闲、体验、住宿旅游圈;城市周边150—250km以内,为休闲、度假、特色旅游圈。

4.3.2休闲农业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过去一些旅游景区主要是从自己本身考虑发展,现在一些景区开阔了思路,把景区旅游延伸到农村,实行景区旅游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图2中国大陆359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2005年)Fig.2Distributionofthe359agritourismdemonstrations相结合,在自己发展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业,发展农业和休闲农业,走旅游脱贫致富的道路。

4.3.3休闲农业从单一观光型农业向休闲、教育、体验型农业发展。过去休闲农业多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功能单一,层次较低,现在休闲农业已不满足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在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和农家乐的同时,还开发乡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增加了休闲、娱乐、养生、健身和回归自然的内容,从而使休闲农业向高品味、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

4.3.4休闲农业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过去休闲农业很多是自发发展的,没有经过规划论证,经营管理不规范。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都重视规范化管理,制定了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的评定标准,有的对农家乐和休闲农庄还制定了星级标准。依据标准定期进行评估,评出一级、二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点),使休闲农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4.3.5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考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密切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村建设与整治,生态环境改善等各项工作开展,使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5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营类型

5.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5.1.1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北京顺义“三高”农业观光园。

5.1.2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泸州张坝桂园林。

5.1.3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

5.1.4参与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5.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5.2.1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5.2.2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5.2.3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5.2.4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5.3农家乐旅游模式

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5.3.1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驿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5.3.2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5.3.3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

5.3.4休闲娱乐农家乐。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如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

5.3.5食宿接待农家乐。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如江西景德镇的农家旅馆、四川成都乡林酒店。

5.3.6农事参与农家乐。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5.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建设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4.1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

5.4.2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

5.4.3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浔、安徽徽州镇。

5.4.4新村风貌游。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北京韩村河、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

5.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5.5.1休闲度假村。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旅游。如广东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5.5.2休闲农庄。以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业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旅游。如湖北武汉谦森岛庄园。

5.5.3乡村酒店。以餐饮、住宿为主,配合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如四川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乡村酒店。

5.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5.6.1农业科技教育基地。是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作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向农业工作者和中、小学生进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如北京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陕西杨凌全国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园。

5.6.2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利用当地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DIY教育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

5.6.3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利用当地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

5.6.4农业博览园。利用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如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农业博览园。

5.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水上乐园和露宿营地。

6我国典型省市休闲农业发展

6.1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

北京郊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经了萌芽自发、政府引导和规范管理三个时期。1980年代后期,在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出现了向游人开放的观光桃园,游客购票入园后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在游览结束时,桃园会赠送游客一袋自己采摘的桃子,这种观光形式深受游客欢迎。2004年初,为促进观光休闲农业行业的规范发展成立了全国首家“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制定了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标准。2004年8月配合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开展了首批的评定工作。截至到2004年底,全市郊区11个区县共有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近2000个,年接待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接近30亿元。目前,北京市形成了城市近郊观赏农业公园区、中郊平原观光休闲农业区、远郊山区观光休闲生态农业区。

6.2上海市休闲农业发展

上海农业旅游起步于1991年“,南汇桃花节”是最初的景点。到2002年,上海共有72个观光休闲农业景区(点),分布于10个区县。如今的上海郊区,农业形态正在重新调整和变化,传统的农业功能正向绿色食品功能、生态休闲功能、科技示范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功能转变。2005年崇明前卫村正式对外接待游客,拉开了上海郊区“农家乐”序幕,现在全市已基本建成农业旅游景点30多处,形成了7条农业旅游线。目前上海市有观光农业园区、观光农业基地和“观光农业镇”等多种类型。如位于上海西南郊的松江县洞泾镇,全镇均为观光农业景区,这在上海市还是第一家。农业的生态休闲效益正在日渐凸显,农业旅游成为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6.3深圳市休闲农业发展

深圳制订的“十一五”期间的都市农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农业园区、无公害生产基地、观光农业为主要形式,以实现都市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为发展方向,将建成集科技研发示范、休闲观光、生态屏障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系统。深圳市农业总体布局在空间上分为三大片区:东部生态农业区,重点发展生态风景林、森林公园等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以现代农业科技装备的设施化与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大力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沿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发展海洋养殖、捕捞加工、海洋生物产业和休闲观光旅游。

6.4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

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由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业资源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类型与模式表现为多样性。目前,从开发模式分,主要有基地改建型、项目建设型、文化挖掘型、设施改造型、农庄经济型、旅游带动型等;按功能分,主要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民居农庄等;按产业类型分,主要有种植主导型、畜牧养殖主导型、水产养殖主导型、综合开发利用型等。

6.5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

2006年,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在永州市成立,标志着湖南省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这是继北京市、山西省之后,全国率先成立休闲农业协会的省市之一。1990年代,长沙、益阳2市率先出现了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经过10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整体档次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在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旅游产品。目前,湖南省休闲农业主要由观光型休闲农业、客栈型休闲农业、度假型休闲农业三种类型。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湖南省具备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达到5000多家,全年经济收入超过30亿元,接待休闲旅游人数2000多万人次,分别比2004年增长30%以上。仅长沙市就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900多家,其中长沙县、开福区、望城县、浏阳市等已逐步形成了点面结合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7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7.1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7.1.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休闲农业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准,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7.1.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目前休闲农业发展多为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观光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7.1.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旅游区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行其是。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7.1.4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目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旅游服务人员也大多不是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时间短,不够规范,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仍然偏低。

7.1.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从政策层面来看,一是资金支持,二是优惠政策。从资金来讲,各地大多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在宣传力度上,政府、部门以及业主的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引起社会的多方关注。

7.2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7.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首先,要认识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增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其次,要认识开发农业多功能的必要性,在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还应开发农业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第三,要重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家文化的挖掘、保护。第四,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带动住宿、运输、餐饮、商业等服务业发展,扩大农民就地就业。第五,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对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作用。第六,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认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地、积极地领导和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7.2.2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是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四是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强化对原生环境的保护。五是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7.2.3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第二,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第五,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7.2.4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休闲农业应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首先,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应作为投资的重点。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应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同时,也可以吸引国内和国外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进行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7.2.5加大宣传,促进营销。为扩大游客市场,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8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前景与展望

第4篇: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范文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WWw.133229.cOM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

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 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 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 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 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 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第5篇: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艺术摄影;实践

为进一步推动基地景观利用与发展,现对基地园林景观利用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1项目起源及其特点

近年来,农业旅游迅猛发展。农业旅游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户,依托农业自然风光为旅游资源,提供游学、观光、休闲娱乐等活动,体验农耕文化、动手能力,享受返璞归真、农业科技现代化的乐趣,并催生出了新的摄影类别———农业艺术摄影。农业旅游不仅能拓展空间,整合资源,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也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业艺术摄影基地是在保障农业生产、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应运而生,除具有生态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外,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主要表现在农业观光、农事劳作、民俗文化、采摘、垂钓、游船、住宿等富有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娱乐活动。

2农业旅游和农业艺术摄影的发展模式

农业旅游作为旅游项目,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西班牙,农场改建为旅馆,接揽游客。国外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为3种,即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现代化科技型农业旅游。其发展历程主要从重“欣赏结果”变为重“参与过程”,体验劳作的原滋原味。如,法国葡萄庄园中,游客游览并参与酿酒过程;新加坡兴建的农业科技公园内,游客不仅观摩了现代化先进科技,观赏名优花卉、珍稀鱼类,水果蔬菜培育等,还可品尝农产品、有偿采摘等。国外最早参与农业旅游研究与实践的国家有马来西亚、意大利、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先后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成立协会,促进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并利用本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外来游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内最早出现的农业旅游项目位于广西柳州的大桥园艺场和洛维园艺场,作为国营园艺场,积极寻求出路,拓宽经营思路,把游览山水风景与采摘、垂钓等结合,为后续农业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实现扭亏为盈。当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网红”摄影基地有成都如意湾摄影基地、南京石湫影视基地、三亚湾小东海摄影基地、北京城市花园婚纱摄影基地、羊驼牧场深圳婚纱摄影基地、北京玫瑰星座婚纱摄影基地、大理霍比特屋的玫瑰庄园、怀化山下花海嘉兴婚纱摄影基地、长沙蝴蝶树艺术摄影基地、上海浦江郊野公园等。纵览这些网红摄影基地,其凸显特点是极具主题性,如以童话世界、建筑风格、软装风格为主题的,以牧场、花海为主题的等。郑州市为响应国家号召,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乡村试点项目:绿博园、袁家村同盟古镇、长寿山风情古镇、范家门村、尖山风景区、樱桃沟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兴建了华谊兄弟电影小镇、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方特旅游度假区等大型活动片区,但与农业现代化技术、成果展示、科普教育、艺术摄影相关的基地较少。本方案的实施可以填补河南省相关的空白,并能依托基地现有建筑、人文资源,结合农业风貌,发挥中枢力量。

3人群定位及盈利渠道构成

该项目吸引大众市场消费,目标是建立消费群体的品牌忠诚度,使消费者形成自发性的品牌维护意识,营造良好的口碑效应,从而转化市场占有率。

3.1项目人群定位

现代艺术摄影区的客流主要分2大类:以散客为主,起到吸引人群,带动辐射作用,可以实现自然资源共享、旅游资源共享、餐饮资源共享,推动园区餐饮住宿、门票、超市、钓鱼等业态发展,提高园区整体经济效益;摄影写生人群,以艺术摄影主景点,建议以团队合作、高校联盟的方式,挖掘和利用河南的艺术创意类生源及天然优势,科学谋划,引入社会有利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以农科院基地管理中心为主谋、河南农科实业有限公司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共同发展的艺术创意产业格局。

3.2项目盈利渠道

日常餐饮住宿、大型宴席、会议培训、婚庆庆典、农产品售卖、果蔬采摘、休闲娱乐等。

4项目建设具备的条件

基地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绿化环境,对调整公司产业结构,促进公司经济发展、带动基地经济效益发展,提升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目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环湖版块,地处黄河北岸新乡市平原新区,毗邻黄河,是郑州、新乡、焦作3市交汇中心。周边地市摄影基地较少,无法达到规模较小的摄影工作室的需求,周边地级市很多工作室拍摄外景去山东日照等地取景,但开销大、耗时长、成本高,隐形风险也随之增加。以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为依托,发展现代农业艺术摄影基地,实现产业链的对接。入园客源在基地各业态资源中形成转化率,从而完成园内及周边相关产业链的对接。根据2019年度各省市自治区婚姻登记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前3季度河南结婚登记人数为46.33万,对比2019年的76.4万对,结婚人数虽呈下降趋势,但仍位居全国首位,婚庆市场需求巨大。以200对新人(包含新郎、新娘、摄影师、化妆师、助理、司机)为例,合计约1200人入园,餐饮、购物、住宿消费量巨大。基础配套设施已初步完成,景观效果已达到预期,有个别地方还有待修缮。但距离建设成为美术摄影基地,景观品质、配套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外景景点布置的空间距离应适当集中但不紧凑,满足短时间内转场需求。依据市场行情需求,可以借助基地自身优势,发展集美术写生、婚纱摄影、艺术采风、科普教育、食宿等于一体的机构。

5项目规划

基地以神农湖为核心,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呈放射状扩散。根据功能需求的差异,形成“一环、两轴、三分区”,“一环”指神农湖环湖景观带,“两轴”指迎宾景观大道和丰收大道,“三分区”指农田风景观光区、现代农业展示区、艺术摄影区。

5.1环湖景观带

环湖景观带以环神农湖为中心,与两侧绿地形成的景观带;景观带起到防风护田的作用,同时通过景观植物的种植,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形成园区景观。

5.2基地入口景观区

包括入口绿地、停车场、林地等。入口以多层次的乔灌木、地被植物景观组合形成层次感极强的空间变化,停车场以法桐树阵规则排列,并设有大片法桐林地。

5.3迎宾大道

迎宾大道景观包括大门景观和迎宾大道两侧道路,入口“五色土”广场突出了人们对土地的尊重和利用;以土拉开了景观的序幕。迎宾大道中轴线设“神农坛”,祭奠先人在农业上作出的贡献;两侧景观与观景平台、展览中心以及景观亭形成景观中轴线,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5.4主干道

丰收大道总宽20m,两侧为6m车行道,中间为8m宽景观绿化带,后期可跟随地形、绿地、神农湖、现实情况等设计可突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农耕文化的景观小品的景观大道。

5.5农田风景观光区

位于基地西部,该区景观展现田野风光,景观建设以植物种植为主,道路两侧以种植树种为路名,如银杏路、樱花路、金柿路、枫杨路等,形成自然朴素的大地景观。西侧试验地地块以每个地块为单元,南侧沿人行道修建1~2m宽左右木栈道,用于视察工作、观赏风景、拍摄或美术写生。达到不践踏试验地、毁坏粮作物、最佳观赏点目的。

5.6现代农业展示区

现代农业展示区位于基地的入口两侧温室及基地东北部地块,本区是科学技术的结晶,通过温室内瓜果棚架、蔬菜景观廊等展示形式,为人们提农业现代技术展示、科普教育的桥梁。景观也应突显科技,目前该范围内景观小品等较少,缺少人文教育元素,此处可增设景观结合现代科技小品、雕塑以及现代材质与自然景观、田园景观的融合,力求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游玩者提供朴素、幽静的自然环境,在办公、生活、玩赏中体验到科技的神奇和田园风光的旖旎。

5.7综合办公区

本区融集信息控制化中心、国际农业交流中心、会议中心为一体,与专家公寓、熙凤湖酒店遥相呼应,为高端会议培训招待提供优质保障。

5.8艺术写生摄影观光区

本区位于基地中北部,环湖北路两侧,是重点设计部分,在满足科学试验、科普教育的基础上,依托于现有农业景观资源,以神农湖为核心,以科学试验区、现代农业展示区、产业孵化区3大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基地的园林景观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打造“一核、一环、二线、多点”的新格局。“一核”即神农湖周边(含神农湖、湖心岛);“一环”是环湖景观带;“二线”是以神农湖为中心,呈放射状的4条写生摄影精品线路。艺术摄影线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入口神农坛观景平台牡丹园葡萄园冬枣园梨园专家公寓石榴园桃园喷泉桃花源拓展中心农产品超市停车场;现代农业科技风光旅游线路:迎宾路海棠东路百花路常青路银杏路金柿路樱花路金穗路停车场。多点是围绕神农湖,通过点对点打造“写生圣地”、“摄影天堂”、“度假胜地”,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断丰富基地建设内涵,发挥全面作用。景观分为以园林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道路铺装、墙体、园林小品、景观构筑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本区域是写生摄影的重要地块,对于应对新功能、新要求、新发展,需要提高园区整体绿化环境与品质。修缮范围是环湖北路以北至最高点景观亭环线,绿化辐射面积预估29000m2,主体建筑群共3处,包括观景步道区、室外化妆间区、摄影取景建筑区。本次工程主要以观景步道区绿化养护、景观修复为主,绿化软质景观提升工程秉承“大不动、小调整”原则。“大不动”即保持水体、灌木、乔木、行道树不变;“小调整”即花类植物、植被类适当补栽、重新种植。景观构筑包括水井、灯柱、垃圾箱、电话亭、信息标志等必要设施;园林小品包括座椅、雕塑、花架、健身器材等。园林小品与景观构筑合理配置,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部围合出自然原始的农业形态,从“桃花源记”的文化传说得以启发,景点以“寻源”为线索,利用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态,利用“渔港怀古”、“桃花寻源”和“拓展中心”景点的先后布局,使人们在寻源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各种农业形态的农业文化和风俗民情,又能学习到农业文化知识,既实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又能使人享受到参与所带来的喜悦。农业观光区的北部以北方常见苗木树种体现山体的延续和层次,通过花、果、叶的季相的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园区至高点的景观亭与迎冰大道、会展中心同位于中轴线,形成景观序列的层次变化。树林中设置多条小径,可以体验“人在深山中”的幽静。该处小品建筑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雕像等已脱落,杂草丛生,工作量巨大。本区域东北侧,有枣园、梨园、石榴园、桃园,通过果树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生态观光,展示和培育优良果树新品种,形成春来山花烂漫、夏季鲜果满枝、秋季层林浸染、冬季亦有苍翠的景观。既能增添优美的景观,又能体现试验推广的目的。果园为参观者提供有偿采摘、免费品尝等服务。专家公寓中两条溪流贯穿其中,错落有致,与植被搭配,做到了一步一景、增添了意趣。花海项目在当地是稀缺资源,功能区配套方面也多有欠缺,建议加大功能区配套设施,在规划初期多考虑配套增值项目。如,增加农产品展示售卖区域,游乐场区域,预留餐厅区域,为运营增值配套项目留足空间,增加基地赢利点,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助力影楼轻资产运作,增进基地与客户的粘连度。

6结语

根据疫情目前发展状况,2020年是储备之年,2021年园区景观提升工程力求完成艺术摄影区的景观提升工程,通过多渠道市场宣传造势,提高品牌知名度。2022年完成农田风景观光区的景观提升工程,2023年完成现代农业展示区的景观提升工程。争取在3~5a完成基地内景观提升、绿化改造工程。打造农科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积极优化基地环境,协调理顺管理渠道,划分管理职责,加强资源有效整合,健康稳步地建设现代农业摄影基地,力争3a内使其形成规模,并带动当地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都市农业;新农村规划;模式;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03.3;F304.1F509.7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51-04

2008年7月,《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正式通过了专家评审,该规划对全市城乡的林业生态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依据规划,未来武汉市的大江大河堤岸、滩涂将全面实行绿化和美化,中心城区及两江四岸将形成绿岛镶嵌、绿带相连的生态格局,广大乡村将展现出绿荫掩映、瓜果飘香、富饶繁荣的景象。规划还涉及到都市农业发展的较多内容,如提出以东西湖区慈惠街道办事处、柏泉办事处、径河街道办事处、东山办事处现有乡村游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农耕休闲、农庄休闲项目,对乡村环境进行景观绿化;对玉屏山进行林相改造,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以走马岭街道办事处、荷包湖农场、辛安渡办事处一线现有的果园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生态果园和农耕休闲农业[1];这些发展内容体现出了武汉市较强的新农村规划特点。

1 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泛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范围里,并在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2]。

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装备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3-5]。

都市农业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展现及农家生活感受等方面,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6,7]。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建设的农业类型;但二者还是有不同特点。城郊农业主要以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商品性消费需求为主,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边地区;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尤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为主,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可在大城市地区,也可以环绕在市区周围的近郊,还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8]。

都市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发展和旅游观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一种文化性强、大自然情趣很浓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9,10]。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具有后备补充能力的农村承载着城区自然物质资源供应的责任;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各种自然景观资源价值,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各类农业公园或游乐场所,从而给城市提供生态安全屏障和亮丽风景;农村具有为市民生产喜爱的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还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基地的功能。发挥这些功能价值,一方面为城市找到了发展的依托,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1-15],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世界上都市农业发展较好的当属荷兰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荷兰在发展都市农业时特别注重农田的设计、规划,在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小花园”模式的同时,还将城市改造纳入了都市农业发展计划之中[16]。中国近年来也掀起了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都市农业在中国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受到了广泛重视[15]。许多学者对都市农业发展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部关于都市农业理论与实践的著作[17-25]。

2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很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许多城市郊区的农村功能由城市“可靠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单一功能转向多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方向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内部及近郊的农业发展具有了与工业发展相同的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而且毗邻城市的优越区位又使得农业有条件逐渐向集约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26],现代都市农业愈来愈受到各方重视。

武汉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围绕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拉动,各相关行业相继制定出了城乡农(林)业生态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从而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融生产、生活、生态建设、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当前武汉市各地农村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速推进都市农业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创建东西湖区石榴红村和巨龙湖农业旅游基地等,正逐步完成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过渡[27,28]。武汉市农业从城郊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突出表现就是加工业产值远超农业产值。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了85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了3.2∶1,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9]。

2010年7月,“中欧社会论坛都市农业分会研讨会暨武汉海峡两岸都市农业论坛”在武汉市隆重召开,论坛的主题为:都市农业、加工增效、食品安全;旨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在此次论坛上,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正式授予武汉市“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称号,使武汉市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的第四个试点城市[30]。该基金会是在联合国人居署、国际粮农组织、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农业顾问团等10多个国际组织的倡议推动下组建起来的国际合作组织。武汉市成为试点示范城市后,将获得该基金会在都市农业发展指导、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当前,武汉市都市农业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诸如蜂拥而上、都市农业项目类型单一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未来都市农业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它将表现出多种模式并存和运行变化较明显的特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总结、研究。

3 武汉市都市农业的研究意义

3.1 能够推进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集生产、生态、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与城市互动、为城市服务,在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同时,发挥出武汉市农村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优势,实现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求得农村自身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武汉市城乡经济的协调推进。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可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规划与调整,为农副产品带来顺畅的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进而从根本上推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进程。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使城乡资源能够科学合理地优势互补,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它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有利于增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农民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上的就业增收,有利于城乡和谐相融和城乡协调共同发展[31],从而极大地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步伐。

3.2 能够保证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都市农业发展同步进行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被提上重要议程。加强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武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各级政府也在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拓宽思路为武汉市近千万市民营造假日休闲好去处,这些因素将共同对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都市农业发展有利于协调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利于人居环境的建设。武汉市是百湖之市、鱼米之乡、九省通衢之地,都市农业发展前景广阔。通过推进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保护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观光休闲处所,同时指导农村村域空间人居环境建设,构筑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32]。

3.3 能够促进科技水平与都市农业共同发展

现代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体系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新农村规划中,要高度重视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和生态人文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倡资源与环境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科技、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多学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规划的特点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农业科技的保障功能,发挥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关键作用,发展科技型都市农业产业,坚持产学研结合[28],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武汉市的都市农业发展中,可以较便利地就近享用武汉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非常集中和专家人才、学科门类比较全面的资源优势,让科学技术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30]。利用武汉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作物育种、园林绿化、特色花卉、水禽饲养等特色门类,这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求,还能美化城市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带来的“大城市诟病”,促进建设低碳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农业组织机构、公司与科研单位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开展科技宣传、科普展览活动,共同开发瓜果、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并规划种植范围,实行标准化生产,形成生态农业景观,彰显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生态文明的优势[33]。在提升科技水平的同时,极大地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4.1 新农村规划的定位和方向

都市农业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要更加注重农村产业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武汉市各方面的农村资源优势:譬如近郊或远城区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江河湖泊水资源条件等等。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都市农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把握种植、养殖的主导品种以及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新农村规划,开发武汉市农村的科普教育功能、产业经济功能、生态平衡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制定符合武汉市地方特点的新农村规划具体实施细则,发挥武汉市农业资源的生态环保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打造体现武汉市地方农业产业结构特色的乡村景观、构建富裕文明的现代都市农业景观体系[20,21,28]。

4.2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4.2.1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种植业模式——田园种植景观农业 通过新农村规划,科学构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种植业模式。要开辟多种途径发展农村经济,使生态保护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减轻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压力。针对近郊农业生态环境较差的先天不足,鼓励种植有较高生态环境价值的大田作物、花卉苗木,重点发展绿化农业、园区农业和科普农业,发展田园种植景观农业。扩大武汉市近郊水果、蔬菜、花卉种植面积,为城市生活需求提供有效保障。推广瓜果蔬菜采摘园建设,开展科技宣传、科普展览活动[34],丰富浆果类种植的品种与范围,开发景观瓜果蔬菜种植模式,如空中红薯、西红柿树、无子观赏茄等新颖蔬菜种类,把“花卉展”、“瓜果菜博会”搬到武汉市新农村。利用近郊交通便利的优势,开发多种形式、多条路径的乡村旅游,不断推出深受市民喜爱的各类“农家乐”活动,使每一个“农家乐”主题都不雷同,如种一分地、当一次庄园主;租农家房、享农家生活;采摘农家鲜蔬、品尝农家土菜;让市民在感受大自然清新环境里采摘、享受绿色食品大餐,并进一步丰富乡村田园旅游的内容。

4.2.2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养殖业模式——田园养殖景观农业 通过新农村规划,科学构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养殖业模式。武汉市丰富的水资源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要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百湖之市”拥有丰富的湿地等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对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科学指导,建立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场),发展现代养殖业[35]。武汉市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水体和农田的布局很合理,具有非常好的先天优势;在新农村规划中,要保护好独具特色的山水地貌。如在武汉市远郊农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在显现乡村生态养殖业景观的同时,实现农民的增收。养殖景观具有农业景观中最具吸引力的画面,结合农业养殖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让都市人体验乡村恬静的田园生活,感受牛羊满山坡、鸡鸭满院落的淳朴气息;开发水产养殖业景观生态观光旅游活动,可以体验抓捕鱼虾的刺激与精彩,欣赏鱼、虾、鳖、蟹等竞相争食的感人场面,释放都市忙碌的疲惫[36]。

4.2.3 武汉市现代都市休闲农庄模式——观光休闲农业 现代都市休闲农庄模式适宜于城郊经济发展较好,特别是沿长江、沿河湖、沿交通线等地的自然风光秀丽、进出较便利的区域,培育一定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休闲农庄的支撑,让休闲农业成为都市的“第三空间”[37]。经过新农村规划的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能够充当起乡村旅游的主体[38],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能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开展生态旅游相关主题活动,多层次开发果蔬采摘、垂钓、踏青、农家乐、野外拓展等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如东西湖区的石榴红村、巨龙湖农业旅游基地等项目在丰富市民休闲方式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要注重村落选址,规划出集住宿、度假、游乐于一体的农庄布局,农庄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39],生活区规划、建筑设计、小绿地及小游园布置、文化广场环境氛围构建等力争体现农庄的休闲特点;加强对农庄治理和文化建设的管理[40],形成有凝聚力、向心力、积极向上的农庄文化氛围。

5 小结

基于新农村规划的都市农业是适合武汉市农村发展特点的科学模式,在新农村规划中,注重以武汉市大都市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建设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41]。在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中,因地制宜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旅游,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质量,通过发展田园种植景观农业、田园养殖景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模式,促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林业局.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EB/OL]. http:///content.jsp/2008-07-11.

[2] 刘 杰,李秋丽,卫江峰,等. 都市农业在城市中的发展方向探讨[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207-209.

[3] 方志权. 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5):281-285.

[4] 张禄祥,郑业鲁,万 忠. 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 山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5] 宁 健,周洁红. 都市农业:中国现代农业新生代[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9(2):4-7.

[6] 赵永胜,冀宪武,赵 春. 都市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3):76-77.

[7] 李丽雅.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8] 张立生,姚士谋. 新世纪我国大城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研究[J]. 城市开发,1999(6):26-28.

[9] 杨 卿. 关于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商业时代,2008(31):93-94.

[10] 齐永忠,于战平.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走向与发展思路[J]. 农业经济问题,2006(4):67-69.

[11] 肖永红. 城市化进程中太原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2] 许 林,张彩江,刘 静.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11(1):57-60.

[13] 句荣辉,赵晨霞. 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630-634.

[14] 果雅静, 吴华杰,马 铃, 等.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 2007(11): 131-135.

[15] 葛永红,王 亮.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9(2):87-89.

[16] 刘润萍, 李红霞.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兰州市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2010(3):83-86.

[17] 侯喜林,张增翠,李友生.都市农业[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8] 钱 静,律 江.京郊生态-循环-立体型:都市现代农业[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9] 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0] 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 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8):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9):城市化生态环境与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2]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0):都市农业与现代农村产业综合开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3]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11):低碳经济时代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4] 薛艳杰. 从乡村农业到都市农业:上海农业的发展与演变[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5] 王有年,何忠伟. 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要[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6] 叶堂林.我国都市农业产生的必然性、类型及未来发展趋势[J]. 理论界,2007(11):44-45.

[27] 周争明,林育敏,郭红喜. 武汉都市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7):58-61.

[28] 张学忙.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思考[J].理论月刊,2007(12): 167-169.

[29] 武汉综合新闻网. 武汉市获“国际现代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称号[EB/OL].http:///sywh/201007/t1170396.htm.

[30] 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林业局,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绿色文明家园——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报告[N]. 长江日报,2010-07-07(06).

[31] 孙红心,陈友法. 构建武汉都市农业体系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2):41-42.

[32] 李 博. 上海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与空间整合中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3] 黄学群,李 瑾.天津都市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55-60.

[34] 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北京农业, 2005(5):1-2.

[35] 王佑辉. 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以武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240-1242.

[36] 张晓雯.关于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10):46-48.

[37] 薛艳杰.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8] 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 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2005(3):439-442

[39]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 新叶村乡土建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第7篇: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范文

摘要高科技农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科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转变观念、培训队伍、配套建设、狠抓管理、开拓市场、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等方面狠下苦功,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已成为投资省、风险少、见效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

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第8篇: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 农业观光园;概念规划;福建厦门;同安区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13-02

Abstract With the case of Tong'an agricultural park in Xiamen City,the mea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conceptual plan to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nature,the target,the resource and the tourist resource market of parks.It showed that the conceptual plan should become a supplement and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to the existing planning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conceptual plan;Xiamen Fujian;Tong'an District

概念规划是规划体系中的新星,通常不被列入传统完整的规格体系中,其与总体规划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成型的总体规划,属于一个可修改的变量型规划;概念规划更着重于对未来发展、可能的经济效益、市场增长点等内容的预测,更侧重理论上的参考意义;而总体规划着重界定园区的建设格局、内容、方向、步骤等,其约束力和指导性更强。

国内在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概念规划热潮,从城市规划体系的概念规划逐步向其他行业规划领域延伸,但在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规划实践中概念规划的应用极为罕见。2012年受到委托对厦门同安农科乐园进行概念规划,以帮助投资方和有关政府部门判定该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可行性,本文以此案为例,探析农业观光园区概念规划对项目目标定位、功能模块、开发方向、资源及客源分析等内容的参考指导意义。

1 项目现状

园区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交通便捷,厦门本岛可30 min内方便到达,同安区内10 min即可到达。场地周边现为大型蔬菜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配套设施已有一定规模,享有一定的声誉,农业景观本底较好,具有与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异质性,具有强烈的景观吸引力与开发潜力[1-2]。

2 项目性质与目标

2.1 性质

本园区将建设成为都市高效植物工厂样本,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现代农业休闲园区,融研究、生产、示范、教育、休闲、产业模式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现代农业园。

2.2 目标定位

本园区建成后,在市域、省域范围内成为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现代农业展示与体验中心、商业城市高效现代农业模式推广示范中心、现代智能化农业研究中试基地、厦门新兴农业休闲观光胜地。

3 发展战略

3.1 园区景观吸引力营造

建设区域范围内技术与设施水平领先的智能化现代植物工厂,展示新型都市(市郊)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农业科技景观,凸显园区景观吸引力的第一层面。展示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高效、安全与可控、可追溯的生产体系与产品;展示现代农业文明,构成园区景观吸引力的第二层面。设立温室花园餐厅和蔬菜卖场,强化休闲观光设施和功能建设,促使产业模式的当场转化,提高生产经济效益。集农业文化、现代温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科教文化于一体,通过文化创意展示园区景观吸引力第三层面。通过区域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间的异质性比较,园区现代农业景观与周边传统农业景观异质性比较,创意休闲景观与自然景观异质性比较三方面提升园区景观异质性和吸引力。

3.2 宣传与市场运营策略

借助政府与公众媒介平台宣传迅速打开知名度;通过诸如食品安全生产体系等热点话题提高园区知名度;融入区域旅游系统,提高园区知名度并获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场资源;通过各类旅游创意、文化创意活动提高园区知名度并获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场资源;结合科教宣传,赢取基础游客群体。

4 重点分区与项目

根据融合园区的自然生态体系和人工生态、景观体系,并使各分区拥有不同于其他分区的景观中心点。有利于行政管理、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建设简明的游览组织结构的原则进行园区内部分区。将园区分成植物工厂、休闲观光温室、附属综合服务休闲区3个功能模块。3个分区分别承担一定的功能需求,展现不同的特色景观。

4.1 综合服务休闲区

建设停车场、旅客服务中心、旅游品商店、电教宣传室及休闲景观区。总体风格控制为现代自然式景观,建筑为与智能化玻璃温室相协调,强调线条形式美,糅合古典和地方特色的小组团形式。停车场为树阵隔离的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与旅游品商店可以互相依存,提供各类商务服务,并与电教宣传室一起构成室外建筑主群体;电教宣传室主要承担科普教育的功能,拓展、弘扬传统与现代农业文化,增加园区服务与赏玩项目,提领园区农业文化创意;景观区以园林植物与果菜作物混合造景,营建优美景观,着力营造3类公共空间以达到增加园区空间容量,延长旅客在园区停留和消费时间从而提高园区效益的目的。3类公共空间分别为儿童活动空间、游客休憩空间、游客过渡休闲空间。

4.2 植物工厂区

植物工厂区内,根据作物生长所需最佳条件,由智能化系统协调有关系统、装置及设备有规律运作,综合调控各环境因素,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农产品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实现生产高速度、高产出和高效益。

植物工厂区以高顶玻璃大棚为基础结构,外观加以现代建筑形式的美化修饰。植物工厂主要包含四大区域,分别为组培播种区、育(炼)苗区、生产收获区和包装储藏区。为了方便展示、参观和示范,设有3.0 m宽的参观走廊。

4.3 休闲温室区

休闲观光温室以蔬菜主题餐厅的形式加以体现;以食品安全、绿色蔬菜为基本要素,开发主体餐饮系列,融合文化创意,成为园区主要的经济支撑点之一。

5 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围绕食品安全,技术创新传播,商品创意新颖、人性可爱,服务贴心到家这四大特色从两大商品品系3个层次进行园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两大商品品系分别为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系和科教及服务商品品系。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系是是一个以实物商品开发为主的商品品系,分为绿色无公害蔬菜销售(绿色、反季节、高附加值品种)、专题饮食创意蔬菜饮品等附加服务、衍生的旅游农产商品三大类。

科教产品品系:以思维与服务产品为主体,适当的实物支持为体现的一个产品品系,分为科教服务与宣传、科教商品销售服务(书籍、光盘、培训、讲座、咨询等)、创意科教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家庭菜园的设计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技术壁垒的创意型服务项目)。

6 资源和客源市场的分析和预测

6.1 景观资源分析

借鉴目前国内风景区总体规划通用的景观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对未来本园区建成后的设施和景物进行评价与分析的结果见表1,综合评定本园区的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自然景观以现代农业科技建筑、农田自然景观、乡村自然景观为主,与都市景观具有迥然不同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景观吸引力;现代化全智能温室蔬菜工厂具有独特性和显著性的吸引力,在厦门市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显著性是园区主要吸引力所在;人文景观以农业科教景观为主,虽然比较单调,但科普宣教活动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典型性吸引力,可以作为园区辅助吸引力。

6.2 客源市场分析

据资料显示,福建总人口约3 700万人,城镇人口约占40%;而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厦门人口约为4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更高达约80%;厦、漳、泉闽南三角地区普遍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总数约1 000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较高,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出行潜力。因此,分析园区客源分级如下。

主客源来自厦门市区的常住人口,前期以散客游或者自驾游形式居多,中线以后要通过旅行社组织客源为常态客源,散客自助为节假日重要客源。第二客源来自闽南三角经济发达区域的城乡居民。借助发达的区域交通和大力宣传以及厦门本岛的旅游中心城市优势,闽南三角经济发达区的城乡居民很快将成为本园区的主要客源组成部分之一。第三线客源来自省内其他城市的游客,比如福州等省内中心城市的游客,在交通、宣传和接待工作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也会成为园区客源的一个重要组分。第四线客源为特定的参观人群和部分来厦门旅游的省内、国内游客。这部分客源的可预期值变化较大,主要取决于整个旅游系统的资源整合和融入,但对于提升园区知名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3 客源组织策略

融入区域旅游大体系,开发以组团游和自驾游等各种形式一日游为主线策略。以各种群体的科普教育游为另一类组团游的重要形式。以绿色蔬菜配送和家庭菜园服务等延伸服务形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固定一部分基础客户群。

7 结语

农业观光园区的概念规划可以在项目投资建设之前预测明晰项目性质、目标、投资方向、效益增长点、客户市场、建设格局等关键因素趋势状况,对判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合理性,投资的安全性、回收预期等具有相当的参考指导意义,是对现行园区规划设计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园区建设前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8 参考文献

[1] 吴春波,于强.我国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7):25-28.

[2] 李志强,黄锡隆,李超.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初探:以眉山农业观光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9):55-57.

[3] 张丽丽,岳本良,宋艳梅.浅谈北方农业观光园规划[J].现代化农业,2009(6):26-27.

第9篇:农业科技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发展问题;对策

农业旅游又称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 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农业, 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 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 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农业旅游作为一种以农业和旅游业交叉产生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本文主要从农业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两方面进行论述。

1、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旅游资源分散

农业旅游资源包括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从有形资源,即景点的开发上,许多地区还没有统一的规划,行政区域的限制也使得景点规划中各自为阵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每个景点的竞争力都十分薄弱,体现不出规模效应。在一些地区,不仅农村景点的地理位置分散,且相互之间没有专门的旅游路线连接,这些对旅游品牌的提升都是十分不利的。从无形资源的角度看,文化的缺失和信息的不集中也是目前农业旅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景点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文化和信息是一个景点的灵魂,因此一个成功的开发必须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同时通过畅通的信息渠道传达给观光者。

(2) 农业旅游景点景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在我国大部分农业旅游区, 由于受到资金的约束, 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详细的总体发展规划, 从而造成近年来农业旅游发展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布局不合理, 形式品种不多, 难以发挥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3) 农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化、精细化、品牌化

大多旅游产品特色化不明显, 缺乏应有的特色和内涵。在加工、包装、设计上精细化程度不高, 同时由于销售网点较少、营销手段缺乏, 造成市场规模不大, 市场化程度不高。另外由于技术、资金和人才的缺乏, 造成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因而难以树立自己的品牌, 致使旅游产品大众化, 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4)农业旅游需求季节性波动大

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其淡旺季较之传统景点有更明显的差别,因为在出游的高峰时段,许多游客会避免人潮而放弃传统名胜选择农业旅游,而在旅游淡季时,人们会优先选择知名的景点游玩,这就导致了农业旅游在行业淡季时比传统景点更为冷清,从而产生了资源的闲置浪费。

(5)推广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农业旅游的推广主要依赖口碑传播或一些自助游网站,很少有针对当地旅游特色量身定制的营销计划,没有通过营销手段进行需求旺季分流,加大了农业旅游需求季节性波动,不能使农村的服务能力在一年中得到更均匀的发挥。

2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强宏观引导

在进行农业旅游开发的同时, 要建立科学规划、整体设计的理念, 加强政府宏观引导, 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分布和需求的特点, 因地制宜, 立足于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 确定功能和主题, 实行项目准入制, 精心选择开发项目, 合理布局, 高标准、高层次建设农业旅游景点和景区。政府要加强对农业旅游的调查研究和咨询服务,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来保证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 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提供政策和(下转第27页)(上接第25页)制度保障。另外,要鼓励农民建立行业协会, 合理规范农业旅游的经营与管理。

(2) 整合资源,统筹规划

对旅游景点,要统一部署开发,做到“少开发,多利用”,避免重复开发带来的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在旅游项目上,不仅仅要有农业节庆,还应该建成旅游专业村、农业主题公园、旅游农业商品等;在资源整合上,不仅仅把农业景点进行整合,还要结合地区特色景点、地域文化进行多方位整合,形成几条有特色的旅游路线来吸引游客;从旅游内容上,可以将科技示范(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观光(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如观光果园) 、生态农业(利用农业和自然生态资源,提供回归自然体验) 、农村民俗(如农家乐) 等基本类型根据

当地情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特色开发, 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旅游市场形象

一个好的旅游产品的开发, 需要有很强吸引力。从国际农业旅游发展的趋势看, 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 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独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 是开展农业及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这些地区不但拥有丰富的开发资源, 而且能形成一系列的旅游带动模式, 如绿色旅游带动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带动农业旅游等等。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 对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农业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 确保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塑造良好的农业旅游市场形象。

(4)加大营销宣传

在农业旅游市场的开拓过程中, 要借鉴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组建专门的农业旅游营销组织和营销网络, 积极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和营销手段进行宣传和推介, 包括品牌营销策略、区域联合营销策略、特定目标市场专向营销策略等.营销渠道要多样化,通过固定的渠道稳定客源,通过灵活的渠道扩大客源,以提高服务质量带来“回头客”。通过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巡回促销、体验旅行等形成多元化营销方式,其中体验旅行是近些年来比较时兴的一种,就是要求主要客户,尤其是旅行商到当地来作体验旅行,通过这种旅行使他们得到深度的体验,之后才会大力宣传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