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农业发展态势精选(九篇)

农业发展态势

第1篇: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333.33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333.33hm2,年产值4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600hm2,年产值5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333.33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333.33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954人,帮助2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二、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第2篇: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1、乡镇企业保持稳增

2011年新疆兵团农四师乡镇企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98590万元,同比增长14.6%;增加值预计完成64652万元,同比增长12%;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达136家,其中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3.51亿元,同比增长9%;销售收入完成28.43亿元,同比增长8%;农产品加工产值率预计88%,农产品加工率预计93%。以“伊香”大米品牌整合提升工程为核心,品牌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2、农业结构逐步优化

2011年完成正播面160.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81.5万亩,玉米、水稻、甜菜、棉花、马铃薯、香料、色素辣椒等高产值作物面占总正播面的44.8%,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3%、11.6%、20%,畜种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林中以葡萄、苹果、杏和桃为主导地位的水果产业已基本形成。

3、新技术普及不断创新

2011年推广滴灌面28.33万亩,精量播种面46.5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84.56万亩,分别较上年增长3.7%、3.7%、5.7%;保护性耕作,激光平地,滴水出苗,机械育苗移栽技术均创历史新水平。

4、农产品质量有保障

2011年,绿色食品认证4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4家,产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2个,产品21个;部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两个。此外,对8个果蔬出口生产基地进行了备案,并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资市场的产品进行了进一步监管。

5、农业产业化强势凸现

截至2011年末,农产品加工贸易型龙头企业共计136家,其中国家和兵团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基本形成酒、粮油、糖、种、香料、畜牧、果蔬和马铃薯主导产业格局。龙头企业产业化所需原料,85%以上是由基地提供。该师68团“伊香”牌大米被认定首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伊珠”葡萄酒系列、“伊香”大米、“伊帕尔汗”香料等53个农产品注册商标,创建国家驰名商标1个、自治区知名品牌9个,中国特色农产品基地之乡5个,农业产业化的强势发展迅速。

二、2012年农业发展趋势与产业动态

总体思路:按照“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形成优势、体现特色”的总体思路,加大“稳粮、拓棉、强牧、扩园、优特”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管理,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主要目标:该师计划实现农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以上,增长23.8%,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增长21.6%。

1、创新四大工作重点

一是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通过削埂扩边、新技术集成等措施实现新增种植面5%和增产8%以上。

二是新建标准园3万亩,通过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果品品质,大幅提升园艺产值和果品知名度,打造品牌效应。

三是新建万畜精养基地12个,使万畜精养基地达到50个,重点发展生猪、牛羊育肥、家禽等优势畜种,进一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推行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四是新建节水灌溉面3万亩,使全师节水滴灌面达到40万亩,通过水肥耦合技术和改造提升现有节水滴灌设施来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2、加强内优市场能力

2012年畜牧业产值目标17.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以上。肉类总产7.02万吨,年增长20%;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养殖总量力争达到80%以上。加快果蔬业发展,新“扩园”3万亩。以68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以及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的进程。极推进制种产业品牌提升,通过强化管理,制定奖惩办法,细化阶段考核和年终综合考核方案的办法,评定各团场信誉等级,提高制种的质量、规模和效益,强力打造成新疆知名的制种基地。

第3篇: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关键字:现代生态效益 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

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情况,可以这样认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生态效益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

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县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

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县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

第四,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建设现代生态效益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内涵上要准确把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把现代农业生态效益特色产业发展形态定位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主要基于考虑,有利于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平台,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加强和发展田东香米的优势,建立田东香米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重点从良种服务业、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现代流通、新型农技服务、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引导和鼓励创立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要在产品结构和时间布局上下功夫,最大限度解决结构性、季节性不平衡问题。要在新的优势产品上下功夫,要认真进行科学规划,努力做大做强,创立品牌,发展成为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农业产业没有规模,不成片开发,就没有竞争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做出特色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大众化的产品附加值不高。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朝着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迈进。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农业产业集聚,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带动效应好、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区(带)。

一是抓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香米、香蕉、甘蔗、蔬菜、芒果等高效作物,抓好芒果、甘蔗、香蕉、香米、蔬菜、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建设如中平村的香葱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山上竹海、山下蔗海目标等等,提倡“持续农业”;重视“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旅游农业。

二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做好香米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的销售企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我县特色农业提供售后服务,提高农业产值。

三是高度重视品牌认证工作。对我县的一些特产,应该做好注册认证,提高产品知明度。

第4篇: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1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特点 

1.1成因 

农业生产的压力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受粮食生产的压力,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药和化肥,这导致了农药和化肥渗入地表,并慢慢污染到周围的水资源。我国的农用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10,但是氮肥使用量却是世界氮肥总量的1/4还多。大量没有利用和吸收的肥料营养元素会随着雨水或农田退水等间接渗入地表。另外,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量大,方法也不尽合理,导致农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药会慢慢渗入土壤、空气、产品和水体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近些年来,我国集约式养殖迅速发展,一些区域的养殖量已经超过警戒值,养殖禽类和畜牧类的粪便处理效果不佳,也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1.2特点 

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比较隐蔽、分散性强,难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的扩散主要是通过农田排水和雨水径流,而雨水径流的随机性比较大,产生的面源污染也比较随机。再加上区域内的地理状况、水文情况不同,所以面源污染也不均匀。农业面源污染源比较广,包括农业用肥、农药、农户的生活污水排放、农村生活垃圾、养殖污染等。 

2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最开始的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70年代后在世界其他国家逐渐展开。随着面源污染的加重及环保意识的深入,人们提出了各种控制措施。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深入,主要是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入手,在水库水质探测基础上建立污染物测算模型,这只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进行的最初步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从农药、化肥等污染源对面源污染进行深入探讨。近年来,随着国外一些面源污染模型的引入,面源污染研究者開始在全国不同地区内开展应用研究。 

3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我国虽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起步晚,但是在综合和引进国外先进措施和模型基础上有很大成效。主要防治措施有人工湿地技术、缓冲带技术、水陆交错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等。人工湿地技术主要是通过土壤对在河流内生长的水生植物组成独特和生态吸附系统,通过吸附系统达到降解和吸收,以减少氮磷钾等进入水中的总量。但是湿地技术会产生二次污染,所以规模化应用和推广比较难。缓冲带技术和水陆交错技术是通过对植物生长带的设计和种植,让植物对农田的剩余营养物质进行吸收,以净化水质。虽然缓冲带的效果比较好,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缓冲带也会被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缓冲带可能会变成污染源。水土保持技术主要是通过工程和农业技术、生物措施结合,来促进植物的吸收和降解,同时控制水土流失。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农田的养分平衡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化肥的过量施用是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严格对农田进行养分管理,推广合理施肥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治理方式。 

4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未来展望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和治理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方面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目前研究进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展望如下: 

一是要应用同位素技术来跟踪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以提供精确的科学数据。同位素技术主要是以流域为单位,把大气—植被—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跟踪,以辨识农业污染的来源,并对来源进行定量,以估算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输出和迁移等;二是通过一定模型来确定面源污染与水体之间的缓冲过度区。沟渠可以通过植物和底泥吸附来进行自然降解,以降低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数量;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对河流、水库等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在地下水中的输出和影响规律,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四是构建河流总体容量控制模型,以形成对河流的环境治理和管理机制。主要是将河流分为一级、二级和小支流,按照治理目标依次进行治理,通过方案解决小流域污染的基础问题。通过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发挥出治理方案的宏观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余进祥,刘娅菲.农业面源污染理论研究及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01):137-142. 

第5篇: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量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81-05

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时空尺度范围的农业企业系统,在现有的技术经济和确保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的条件下,拥有的自然资源所能支持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包括经济活动强度)。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可分为支持层和压力层两个部分:支持层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压力层指农业企业社会经济活动对支持层的胁迫,包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支持层又可分为两层,下层为生态系统的弹性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上层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能力,是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要深入研究农业企业的生态承载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的内容包括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在定量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可通过综合分析和趋势分析对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做进一步研究。

一、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定量评价

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状况用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度来表示。根据对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的研究可知,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的大小与其弹性强度和弹性限度有关,弹性强度和弹性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业企业地貌、农业企业气候、农业企业植被及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互补协调能力等。因此,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的计算公式可参照一般区域的生态系统弹性力计算公式,定义其具体表达形式为:

El=λ・ (1)

式中,El为生态弹性度,λ为调节系数,H为景观多样性指数,V为植被指数,c1c2分别为农业企业气温与降水量的年变率。其中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植被指数表示农业企业地貌及覆被状况,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变率表示了农业企业的气候状况。且Hi=-ρklog2ρk,这里m为景观单元类型项目,对农业企业来说,景观单元类型可与用地结构联系起来,ρk为第k景观单元类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二、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

对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的方法是采用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各影响因素建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数据的处理,权重系数的确定和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数据的处理包括对缺失原始数据的预测及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权重系数通常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到,以下对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的选择进行讨论[1~2]。

(一)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量化结论的正确性,对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应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单要素承载力为基础,具体的指标体系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分指标层。准则层包括资源承载条件和环境承载条件两个方面,资源承载力选择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指标,环境承载力以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作为评判指标[3]。其具体的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表1给出的指标体系是针对农业企业普遍情况而言的,对特定情况可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指标,对单项指标或因子的选择同样应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确定

由于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不多,相关评价标准的确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矢量投影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用评价对象在理想对象上的投影距离表示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其方法原理如下。

设评价问题的评价对象集为X={X1,X2,∧,Xn},对象集可以是一组不同的农业企业,也可以是同一个农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指标集为K={K1,K2,∧,Kn},评价对象Xi对指标Kj的属性值(指标值)记为rij(i=1,2,∧,m;j=1,2,∧,n),矩阵R=(rij)m×n表示评价集X对指标集K的属性矩阵或称评价矩阵。经无量纲处理后,由Zij构成的评价矩阵为Z=(Zij)m×n。定义由各评价指标的理想值Z*

j=max{Zij}构成的评价对象为理想评价对象,用A*表示。

在加权向量W的作用下,构造增广型加权规范化评价矩阵:

C=[A1

A2

M

AN

A*][w1z11 w2z22 ∧ wmz1m

w1z21 w2z22 ∧ wmz2m

M M M M

w1zn1 w2zn2 ∧ wmznm

w1z*

1 w2z*

2 ∧ wmz*

n] (2)

如果将每个决策目标看作为一个行向量(矢量),矢量模为该行向量的大小,矢量的模为:

Mj=||Aj||=[ [wizij]2] (3)

矢量的方向为与向量A*成一定的角度,其夹角的余弦为:

dj== j=1,2,∧,n (4)

则每个评价对象Ai在理想对象A*上的投影为:

Yj=Mjdj=[ [wizij]2] ・=zijwi2

[ wi2] =zijwi2 [ wi2] (5)

可以用投影值Yi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数,很显然,0

三、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定量评价

对于不同的承载对象与压力,压力指数的表达模式不同。但对农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而言,由于它是人类生态系统,其压力主要来自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越快,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越大,生活质量要求越高,压力也越大[5~6]。所以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可通过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速率来反映。为此定义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表达式为:

KPI=PecoWeco+PsocWsoc (6)

式中,KPI为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Peco、Psoc分别表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具体评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衡量指标;Weco、Wsoc分别为经济和社会压力要素相应的权重值[7~8]。

四、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

根据以上所述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方法,对某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通过对其2001―2012年评价研究结果数据进行拟合来研究农业企业的生态承载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拟合结果

通过拟合可得到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3个层次的拟合函数形式及变化趋势图。

1.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变化趋势的拟合函数形式为:

C1(t)=0.0078t3-0.1553t2+0.8174t-0.1079 (7)

式中,C1(t)为第t年研究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t表示时间,t=1表示1990年,t=2表示2002年,依次类推。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1)。

2.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的拟合函数形式为:

C2(t)=0.0004t3+0.0172t2-0.1802t+0.9102 (8)

式中,C2(t)为第t年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值,t的含义同公式(7)。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2)。

3.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变化趋势的拟合函数形式为:

C3(t)=0.0005t3-0.0525t2+0.8658t-0.0579 (9)

式中,C3(t)为第t年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t的含义同公式(7)。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3)。

(二)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结论

1.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各层次发展趋势分析。从研究结果看,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波动比较强烈,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说明农业企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9~10];通过上页图1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生态弹性力值2004年前后最大,然后开始下降,2010年前后其发展趋势开始由下降转变为上升,说明了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弹性力正在向健康的趋势演化。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趋势与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不同(见上页图2),2001年后就处于下降趋势,直到2008年前后开始缓慢上升,向着健康的趋势发展。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层的拟合曲线(见图3),其趋势为2001―2007年间迅速上升,2007―2009年上升趋势迅速变缓,2012年以后稍有下降趋势,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的压力开始减小。

2.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各层次相互关系分析。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单纯考虑速度的发展,会使农业企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造成破坏,从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各层次评价结论来看也确实如此。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2001―2007年七年间迅速增加,而2007―2012年六年间增长缓慢,说明在2007年以前生态系统的压力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大,而2007年以后影响逐渐减弱,从研究农业企业2009―2012年生态系统弹性力趋势(见上页图1)和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趋势(见上页图2)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在2009年后开始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2008年以后也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研究农业企业2001―2012年生态系统弹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的相互关系看,尽管2010年后总趋势都开始上升,但总的发展趋势有所差异。即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变化关系2001年处于上升趋势,2005年开始下降,2009―2010年之间达到最小然后开始逐步上升;而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则表现为从2001年开始就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开始上升。分析其原因可以认为,一方面,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发展同资源环境承载的变化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变化比较缓慢,其变化趋势总是落后于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破坏了以后不容易恢复,弹性力比较脆弱,因此在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的关注。

总之,通过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承载力各层次的发展趋势及层次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得到农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及演变状态的有关信息,为促进农业企业生态环境的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 冉对宏.经济开发活动下典型脆弱生态区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

[3] 谢家平,孔令丞.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4] 蒋婷,赵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5] 梁嘉骅.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陈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模与评价[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02.

[7] Odum H T,Odum E C.Ecology and economy:“Emergy”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 in texas[A].Lyndon B.Johnso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and Texa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Policy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Number 78[C].Austin:Board of Regent,The University of Texas,

1987.163-171.

[8] Doherty S J.Policy Perspectives on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Using Techniques of Emergy Analysis[A].Masters Project

Paper,Dept.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C].Gainesville:University of Florida,Center for Wetlands,1990.72.

[9] Doberty S T,Brown M T,Murphy R C,et al.Emergy Synthesis Perspectiv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blc Policy Option for Papua

New Guinea [A].Final Report to the Cousteau Society [C].Gainesville,Fl:Center for Wetlands and Water Resources,Univ.FL.,1993.182.

第6篇: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人类的农业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而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是处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混合发展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经济发展广泛停留在单一的农业生产上,分工不明确、生产效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更是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诸多问题。[1]因此,农业经济创新优化发展已然成为时代之音。

 

一、生态农业经济概述

 

正是因为农业经济发展亟需变革,而生态农业经济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最初是由一位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首先提出来的,他的观点认为生态农业就是一种能在生态上自我维持,在经济上又有高效益的农业,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2]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强调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因地制宜地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最终达到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发掘农业生态衍生价值。可以说生态农业经济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尤其是近些年来生态农庄的快速发展,便是生态农业经济践行和发展的典范。

 

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便是地处安徽省蚌埠市,交通便利,农业资源、自然及文化资源丰富,是一个集生态种植养殖、餐饮住宿、会议娱乐、农耕采摘、垂钓休闲等综合为一体的生态农庄农庄。

 

二、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发展现状

 

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是由安徽金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占地2220亩,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定庵村,毗邻孙家圩渡江战役总前委,距市区约10公里,庄园周围绿植环抱,百亩桃园映衬,自然生态保持良好、景色宜人。现庄园内有景观林地300亩,桃园、枣园、梨园及蓝莓特色种植园等300亩,水面池塘160亩,大棚蔬菜120亩,禽类养殖5万余只。

 

庄园内建筑风格均为徽派建筑--白墙黑瓦、高脊飞檐、亭台楼阁,古朴自然。庄园内有绿色养生餐厅,餐厅内绿植、假山、瀑布、小桥流水、竹木亭阁的交相呼应,为就餐者提供绿色、优美、舒适、悠闲、宜人的就餐环境。庄园也利用现有优势,打造了蚌埠首家草坪式婚礼、沙滩洗浴、温泉养生等生活休闲项目。并积极发展 “开心农场”、“树木认领”、“果蔬采摘节”等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推出“自驾车营地”--为游客提供露天烧烤、野外露营、拓展运动、体育竞技、篝火狂欢等内容丰富、精彩绝伦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久居闹市的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真正体现其农庄土、野、乐、趣的四个特色。它的发展有利地突破了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做到了“绿色生产+生态休闲”的完美结合,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三、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蚌埠市属于皖北的中心城市,京台高速和南洛高速交汇于此;京沪高铁也在此停靠。作为交通枢纽城市,蚌埠市也被纳入了皖江城际网建设,实现了省内一小时快速通道。如此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周边省份地区的游客成为了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的潜在客源。此外,蚌埠市、县(区)、乡三级公路交通也很健全,基本覆盖了所有村落,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自然条件方面,蓝莓庄园生态农庄所处的蚌埠市区位优势明显,其是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与南温带版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境内以平原为主,南部散落丘陵,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有先天的农业生产优势,是江淮粮食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绿色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

 

2.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蚌埠市山水相连,自然风光无限,如龙子湖景区、涂山景区和天河景区等,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必然会吸引众多游客,也就为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创造了更多的游客条件,加上其庄园本身美不胜收的景色和和形式丰富的庄园生活内容,更是为其充分利用农业衍生价值,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突破单一农业生产等农业经济发展缺陷提供了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效益。[3]

 

3.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虽然这些带来了人们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紧张的工作生活也早已使人们不堪重负,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去体验那久违的自然纯朴。这些都为生态农庄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4.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农业经济发展正面临转型与变革,生态农庄作为绿色生产与生态休闲的耦合体,很好地克服了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创新优化发展。因而,这样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为政府所重视,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蚌埠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实施“5116”工程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都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大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不断提高政策支持力度,为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

 

(二)劣势(W)分析

 

1.发展规模小,缺乏特色优势

 

相比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悠久历史,生态农业经济从上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而在中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则更为迟缓。特别是生态农庄的开发与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生产、营销观念尚需更新,总体发展不足。正如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其规模效应仍然不强;虽然其也有蓝莓特色种植园,但庄园特色优势仍然不明显。

 

2.同质化严重,内容单调

 

生态农庄的开发与运营,本应是依托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等进行发展,但现实中很多农庄的发展并未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质化严重,模仿成分多,自己的特色少,导致竞争力弱。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在其发展中就以生态种植养殖、餐饮住宿、会议娱乐、农耕采摘、垂钓休闲为主,这也大多数生态农庄都有的活动内容,难以满足游客多方面、多层次的和个性化需求。

 

3.季节性因素影响明显

 

生态农庄所从事绿色生产与生态休闲活动,往往易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生产经营的旺季和淡季之分,严重影响了庄园的效益。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地处蚌埠,季节性明显,季节的变化使得农庄无法连续生产,这也是其发展过程中亟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三)机会(O)分析

 

1.新农村建设推进的需要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在这样的政策契机下,生态农业促进生产发展的巨大优势,使之获得了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从而为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支持

 

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尤其是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等的发现,是生态农庄赖已发展的技术基础。社会文化的日益繁荣,也将丰富生态农庄生产活动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农业衍生价值的发掘,从而实现生态农业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创新优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威胁(T)分析

 

1.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各种各样生态农庄纷纷建立,而如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发展尚有不足,市场辐射范围也有限等都造成了农庄经济极大的竞争压力。

 

2.相关专业人才缺乏,使其发展受阻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然而相关专业的人才缺乏,使得其生产经营管理受限,严重阻碍其发展。

 

综上所述,以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为例,生态农业经济SWOT矩阵如下表所示。

 

生态农业经济SWOT矩阵

 

优势 劣势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发展规模小,缺乏特色优势

 

同质化严重,内容单调

 

季节性因素影响明显

 

机会 威胁

 

新农村建设推进的需要

 

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支持 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相关专业人才缺乏,使其发展受阻

 

四、生态农庄经济对于农业经济创新优化发展的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创新优化发展。然而,自从亚当·斯密以来就有土地是娘、劳动是爹、资金是儿的说法,如今中国各地方农业经济多是面临娘被征占、爹外出、儿嫌贫爱富的恶性循环,及面临传统农业生产的诸多弊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农业经济转型变革提供了新思路。生态农庄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践行者,对于农业经济创新优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促进释放生态红利,共享绿色福利

 

生态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农业经济的创新优化发展必须要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生态引领创优发展。[4]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便是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理念,是对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它以蚌埠市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高品质的生态农产品和发掘农业衍生价值为重点,以传统农耕文化、现代管理手段和科技成果为支撑,做到了“绿色生产+生态休闲”的完美结合,促进释放生态红利,共享绿色福利,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二)创新农业经济体制,以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为目标

 

我国目前的生态农庄经济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形式合作股份制。在过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家庭分散经营,造成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等问题也日渐突出,这必将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便是突破了小农经营的瓶颈,采用合作股份制,进行科学专业化经营,也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业生产,发挥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了规模效益。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背景下,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可以将土地租给农庄主,或以地入股并受农庄雇佣,这样农民既是股东也是农庄工人,既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运作模式的创新突破

 

在过去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由于个体知识水平的限制,注定了其生产的盲目性,而由此也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分工不明、生产效率低、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诸多问题。但是生态农庄在其专业化经营过程中,会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掌握市场信息,从而随着市场调节的影响,根据供给的周期性波动和消费者的切实需求,及时调整生产。特别是现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由过去的温饱型转向健康型、营养性。过去的化学农业中,农药化肥滥用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变。生态农庄在生态环保的主题上,从事专业化、科学化绿色生产,完全符合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另外,随着人们对生态农庄经济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很多生态农庄开始注重发展自身的特色优势,如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的蓝莓特色种植园。农庄的特色优势有利于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不至于被淘汰。

 

(四)融资方式创新

 

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投资,自负盈亏,资金力量非常薄弱,金融、证券市场上的资本向来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因而长期以来政府投资扶助为主要方式,这也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生态农庄的科学化、规范化经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吸引了社会上的各种优势资本投向生态农庄开发建设,成为了农业经济创新优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外,生态农庄的合作股份制下,还可以吸收当地农民自家的闲置资金参与入股,以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壁垒。[5]

 

五、结语

 

生态农庄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创新优化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它作为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简介:阚 威(1995-),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

 

陈旭雯(1995-),女,汉族,北京人,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

 

余婉霞(1997-),女,汉族,江西鄱阳县人,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

第7篇: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 贵州 问题 发展

一、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贵州省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贵州省内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石多土少、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本来就不适宜大面积农耕。大规模的陡坡垦殖,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以水土流失为中心、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垦殖指数高、坡耕地占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旱灾害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贵州省的石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并且还在以每年9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增收困难

农业比其他产业的利润率低,这是因为中国农产品市场接近或者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并且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每家每户的生产农产品的数量很小,而产品利润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销售量成正比,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没任何利润可言,甚至是一种赔钱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报酬递减,这种情况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垄断竞争地位的其他产业、行业中很难见到;另外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贵州地方多山地形、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目前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贵州农业如不改变发展的思路,转向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化发展道路,以此来形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利润,便会陷于更加恶劣的境地。

二、对贵州农业问题的分析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发生及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为纲”思想为主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避免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利用当地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发挥出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转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水稻种植的相对优势,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3、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收

提高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以几亿计算,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产品完全无差别,对价格的控制能力没有一点,进入一个市场很容易,处于这样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即农民都微不足道、可有可无,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一家一户的销售量又很少,一般的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故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另外,由于贵州地区人多地少且以山地为主,不利于机械化耕种,而目前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未来形势更为严峻。

怎样使贵州地区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力、或者说市场竞争力,是增加贵州农民收入的关键之所在,尤其在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的情况下意义更加重大,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增加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合贵州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可见贵州农业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者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而不会沦为价格接受者的不利位置,使贵州农产品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中”或者说“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中”,从而提高了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完全可以说即使没有环境问题,贵州农业也应该走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4、贵州省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优势

(1)气候条件优势

“欠发达、欠开发”,这是贵州的基本省情,由于开发较晚,使得贵州得以保存了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从而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更为明显。例如,贵州92.5%的面积是丘陵和山地,以前交通不发达,但在生态上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自然生态上,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9%,比全国高出1.2倍。贵州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省情优势

贵州省工业欠发达,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从工业化进程来看,这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即从生态化建设的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小,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则更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起一系列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易于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以及贵州工业产业生态化的建设,在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天然食品的现阶段以及未来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可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消费浪潮风起云涌,吃天然食品,喝天然饮料,穿天然纺织品,用天然物品,已成时尚;各种无公害蔬菜、有机大米、绿色禽畜水产品为公众所青睐。当前国内外市场对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浪潮从食品消费开始逐步渗透至生活消费的其他方面,反过来又影响、决定着许多部门的生产,尤其是农业方面的生产;并且绿色食品的消费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根据对一些市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同时也很愿意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就是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可见贵州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地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有利地保护了自然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省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抓住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于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贵州省很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辣椒;小水果;干果;竹类;中药材;贵州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如香猪、平坝灰鹅、香羊、三穗鸭等不仅肉质鲜美,且产品质量上乘。除以上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苡米、魔芋、芸豆、酒用高粱等。总之,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油菜、烤烟等传统优势农产品,有蔬菜、猪羊牛肉、油桐籽、水果、中药材、竹叶、茶叶、生漆、核桃、板栗、竹笋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方,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2、发展绿色农业

贵州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施用水平低,生态环境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省有可供开发的实用植物500多种,地方畜禽良种39种,特种经济鱼类10余种。这些资源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贵州省工业欠发达,“三废”污染小,化肥、农药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低纬度、高海拔的优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低,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如果把普及沼气给抓上去,让农家肥和有机肥成为主要肥源,就可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再加上贵州不少地方富硒、富锌,有些作物是维生素之王,是有益的健康产品。如果我们把自然生态保护于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就是建设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贵州省还是全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芳香植物就有580多种,占全国香料品种的71.4%,仅次于云南,可见发展绿色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原料基地建设,进行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做实绿色农业,做优质绿色农业,做精绿色农业。而从贵州省的省情看,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农业结构战略化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突出位置,从政策和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3、发展高效农业

要发展好高效农业应主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品种。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花、果、药、树、茶、菜等特色产业。第二,抓基础。贵州省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比较差,有的道路是“晴通雨阻”,有的农田是“望天水田”。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抓好科技一条龙服务,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第四,抓管理,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来加强农村的管理工作。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第五,抓服务。要抓服务的内容很广,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市场流通体系,要加强农产品快速通道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贷款抵押担保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要搞好防疫体系服务、优良品种的服务等服务,要抓一项成一项。

4、发展循环农业

贵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贵州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近海内地,海拔较高,不靠长江干流,不靠海岸,是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之一。贵州省虽然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各地地貌类型复杂,山地面积广布,气候类型多样性,光照和热能区域差异显著,气象灾害种类很多。省内虽然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很突出;干旱年份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在农作物大量需水季节出现降水量短缺的现象。山区土层薄,蓄水能力极弱, 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连人畜饮用水有时也得不到保障。贵州省也是宜耕地较少的省份,各地人均耕地占有量极不平衡。贵州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说明了发展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对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广大农村呈现“贫困面大、贫困度深”的特点。2004年全省有48个贫困县,占到全国贫困县总数的8.11%;贫困人口达910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数的11.38%;行政区域面积为10.3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3.11%。因此,应从保护生态着手,发展循环农业,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三,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伴随着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市场准入的主要门槛,绿色壁垒已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因此,应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发展循环农业要依托科学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是贵州省尽早实现农业国际化目标和长久占领国内市场的客观要求。

5、发展畜牧业

大力发展贵州省草地畜牧业意义重大:第一,发展草地畜牧业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贵州省各种资源。第二,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治理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由于贵州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上游,又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山区,发育强烈的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 %左右。贵州地区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坡度大,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生产水平极为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曾一度误入歧途:“吃饭靠山、用钱靠山、大肆毁林、毁草开荒”,长期对森林、草地进行掠夺式经营,以致造成生态极大破坏。第三,加大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第四,发展草地畜牧业是贵州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贵州省虽然是个农业省,但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0kg,目前尚有300多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另外饲料用粮又占整个用粮的1/3以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减轻粮食压力,要开发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以草换肉等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要加强草山草坡的改良与利用,提高牧草质量和牛、羊、兔、禽、奶的转化率,可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贵州省农村的经济支柱和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将大有作为。第五,发展草地畜牧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加科技投入,确保科技的支撑力度;要加大对广大畜牧养殖专业户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其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示范场和专业户的典型示范和技术辐射作用;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省外草地畜牧业的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实际使之逐步本土化;认真总结贵州省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运用,并逐步建立贵州省草地畜牧业的科技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地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第8篇: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关键词:丽水;循环经济;农业;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26-03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土地面积大约占浙江省的1/6,人均占有土地量浙江省最大。从土地面积上来看,目前丽水市可耕地面积有135万亩,林地面积达到2 142万亩,没有开发利用的土地大约有16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从行政区域上来看,分别有莲都区、缙云县、松阳县、云和县、龙泉市、景宁县、遂昌县、青田县、庆元县共七县1市1区,全市181个乡(镇)3 480个行政村,总人口2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1万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丽水的农业发展也面临同样的生态问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者共同发展面临很多问题,环境成本与自然资源的价格扭曲极大限制了资源的循环使用。现代农业的发展讲究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大量使用农业化学用品和机械方式来加速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产品的产出得到大幅增加,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但是,这类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也产生很多的自然生态问题,农业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物质消耗越来越多。而农业循环经济的出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实现“低能源消耗,低废物排放,高经济效率”,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是一种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转变的新型的生态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丽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战略的SWOT分析

1.丽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浙江丽水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近年来从指标上来看,已经连续十一年在浙江省范围内位列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在百姓心目中的满意度位列浙江省第一。无论从大气环境质量还是水环境质量来看,丽水也仍然走在全国的前列。丽水的国家Ⅲ类以上地表水质占到96%以上,并且拥有20多万亩海拔800米以上高山耕地,有着绝佳的立体气候资源,还有整个浙江省内最多种类的动植物资源。生产优质农产品所需要的各类要素:水、土壤、空气、良种、良法,丽水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在整个中国来讲,从生态方面来看,也是处于领先的地位,丽水的优势应该是丽水的山、水、空气,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与丽水的区域位置相结合后所体现的优势。在好山好水好空气的滋养下,丽水的生态精品农业大放异彩。菌、茶、果、蔬、药、畜牧、笋竹、油茶等主导产业,产值已突破百亿元。丽水是浙江的丽水,浙江的优势,结合丽水的生态,才是丽水最大的优势。从地理上看,丽水处于长三角与海西区的连接地,是经济最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最均衡省份生态最有优势的地区。这就如同,在繁华的大城市当中,有块巨大的绿地,其背后的价值,也自然远远超出其他一些自然生态佳、位置不理想的地区,成为沿海省份的绿色生态走廊。

2.丽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劣势。丽水位于浙西南,整个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2015年,丽水全市财政总收入只有151.66亿元。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无力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用于农业生产方面投入,主要还是投入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学设施建设不多,具体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和设施方面的投入和现实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更多还是由农业企业和农民自发建设。从总体上来看,丽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以及历史的原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缓慢,突出表现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也缺少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的应用。与全国很多地区一样,丽水地区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一种小农经济的模式进行农业建设,并没有现代化科技指导,生产和建设主要依赖于个人的能力,最终,最新的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很难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得到使用。

第9篇:农业发展态势范文

关键词:循环农业;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今年5月中旬,市委党校第三十期青干班全体学员赴*学习考察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个响亮的口号,叫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明显的成效。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属该市锦江区三圣乡的特色农业旅游。三圣乡依托紧靠*的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游。如今,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在全国名声大噪。这“五朵金花”是红沙村的花乡村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附马村的东篱菊园、万富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现在的三圣乡是春有花香夏有荷,秋赏菊韵冬梅香。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成千上万的*市民或与菜农签订租地代种协议,体验农耕生活;或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结伴来到三圣乡度假、休闲、娱乐。也正是由于三圣乡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兴起与快速发展,使全乡农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三圣乡的村民人人都有社保、医保,人人都是丰衣足食,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总结三圣乡新农村建设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的保护,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学习考察回来后,我们感受很深。我们认为*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一、*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与不足

近年来,在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指引下,*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为新阶段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观念优势。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不仅引进大量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更重要是引进了跨越发展的理念和立足*市情、夯实农业基础的观念。因此,全市上下在大举招商引资时,不失时机地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含金量极高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全市上下在追赶发展时,集中精力培育农业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在着力建设“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四个*”(即把*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商贸、职教中心,开放活力*、文明和谐*、诚信创业*、生态园林*)时,坚定不移地发展城郊农业、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在开展“三讲”、“三个代表”和先进性教育等活动时,更是大力实施“三培、两带”等工程,从没有放松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正是因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位、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才有了今天*农业高速发展的春天。第二,政策优势。近年来,党中央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尤其是下发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围绕农民增收下发了8个中央1号文件,其中2004年以来,两年内出台了三个中央1号文件。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出台,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市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方面,做到贯彻政策不动摇、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政策不含糊。近年来,*一方面长期稳定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和经营收益权。另一方面,认真落实“两减负”(减负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三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到“十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3879元,与“九五”期末相比,增长1489元,增幅达62.3%。第三,资源优势。*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有着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是一座绿色生态家园。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5%,绿地覆盖率达36.9%,人均绿地面积7.2平方米。*地处江南水乡,土地肥沃,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基地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资源丰富,综合开发前景广阔,农产品的生产和精深加工潜力巨大。*农产品种类繁多,优质大米、畜禽产品、蔬菜、花生、茶叶、花卉苗木、食用菌、蜂蜜等农产品质优价廉。*自然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22.3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0万公顷,占90.2%;有林地面积1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6.8%,活立木蓄积量220万立方米;*年均产水量为59.7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为55.49亿立方米。第四,产业优势。近年来,*充分依托自身的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注重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县的优质大米、鹅鸭、瘦肉型猪、特种水产、瓜果蔬菜,新建县的淡水珍珠、花卉苗木、藠头、奶牛养殖,进贤县的“七个一”(即:一只蟹、一根针、一盆花、一瓶酒、一朵菇、一支笔、一张网)产业,安义县的小水果、无公害蔬菜、铝合金门窗安装、特色旅游,湾里区的生猪养殖、花卉苗木、有机茶、生态旅游,青山湖区的无公害蔬菜、针织、炒货,青云谱区的禽蛋等一批特色产业格局。现在,*的专业户、专业村生产已逐步向区域化产业扩展,许多产业在全省、全国都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

当然,*在加快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相比,与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不平衡的制约。对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市县领导明显好于基层干部、党员干部明显好于农民群众。当前,有的仍然存在只看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思想;有的存在只图一时利益,缺乏为子孙后代生存着想的观念;有的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利益,对循环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有的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白白流失。二是农业耕地紧缩的制约。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企业园区用地以及农村“弃耕”、“抛荒”等诸多因素,农业耕地、尤其是水田和旱地呈递减趋势。三是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违禁药物以及不合格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还在使用,土壤、水体等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受工业“三废”和农业自身污染影响,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下降;随着家庭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加上生活垃圾的危害,导致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污染加剧等等。四是农业科技竞争力不够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第一是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要求不适应。目前我市农业科研经费的总量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3%左右,农业科技人员研究经费还不到1万元;第二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与农业大生产接纳新技术的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第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农业教育和科研及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等等。

二、*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要求与原则

我们认为*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要求是:以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为评估体系,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Reduce、Reuse、Recycle)为准则,实现由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由不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由以经济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力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

我们认为*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原则是:分阶段逐步递进、分层次错位发展、分产业科学布局。

第一,分阶段逐步递进原则。可考虑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动员与组织阶段;第二阶段为规划实施阶段。通过实施政策支持和项目带动战略进行重点培育,初步形成若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初步建构*循环农业的主导产业集群及其增长机制;第三阶段为完善深化阶段。在合理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持续推进产业化进程,通过资源整合和分工整合,基本健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

第二,分层次错位发展原则。根据*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与资源特点,可考虑在两个层面上建设*的循环农业经济:第一层次为宏观层次(市域循环农业经济),这是一种以“市场化、产业化和开放性”为导向的大循环,这种大循环发展立足于中国经济的整体格局,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和WTO的框架,从全市“一盘棋”和全面协调发展的视角所定位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宏观层次的循环农业经济建设应与“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实现有效对接;第二层次为中观层次(区域循环农业经济),这是一种以“区位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的区域型循环。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差异与资源格局,将*农业经济区划为三个基本区域类型:现代都市型(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新建县)、城效生态型(安义县、湾里区)、科技产业型(*县、进贤县)。不同区域内各自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应按照农业经济的区域分工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积极探索能够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多元循环农业模式。

第三,分产业科学布局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以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带”建设。一是大力建设“三色产业带”,具体是昌南黄色产业带、昌西绿色产业带、昌北特色产业带。二是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主要有:优质水稻、家禽、奶牛养殖、无公害蔬菜、黑芝麻种植等。三是重点培育特色产业,主要有藠头种植、乡村生态旅游、奶业、蜂业、花卉苗木、特种水产、小水果、有机茶、针织、炒货等。通过“循环农业产业带”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实力。

三、*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循环农业与全国一样,尚处于探索性阶段,属于初级发展阶段。*要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首先要在发展循环农业上快人一步、棋高一着,抢占先机,占领至高点。为此,就*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提四点建议:

第一,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加快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和下降。一是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二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早转变早受益。三是使农民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第二,要从健全制度入手,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一是要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指数)体系,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济增长机制。二是要尽快制定有关的法律与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依据并贯彻实施“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有序推进各级政府环境保护与生态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改革政府环境保护与生态资源管理行政体制,实施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三是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公示制度,建立企业环境保护表现公开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改革农村基层行政与组织管理体制,发挥农村社区组织的带动作用,提升全社会的全民参与意识。四是要制定相应的财税引导政策,鼓励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鼓励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