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调查研究范文

统计学调查研究精选(九篇)

统计学调查研究

第1篇:统计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 地统计;资源环境;调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 K903;P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08-02

Abstrac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rvey is necessary precondition for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d provides effective indemnification for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it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ove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Many researches on the survey methodology of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d been discussed and researched,they are mainly based on geostatistical methods,their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are relatively mature at domestic and foreign.By summing up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uch methods,it is very useful for clear-cutting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such methods.

Key words geostatistical;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urvey methodology

资源环境的产生是由人们对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认识的一种深化,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因子。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可供人类利用的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静态物质和能量,而环境资源则是静与动的统一体,这些资源包括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再生资源、环境资源等。这些资源环境的损失评估、规划管理、保护决策等都离不开对这些资源的调查和监测,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资源环境调查领域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能够实现详尽的调查监测方法,并最终优化样点布设方案,如传统的调查方法、基于地统计的调查方法、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调查方法等;所采集的数据经过人工数字化录入或者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采集系统智能录入数据库等,然后运用地统计学相关技术绘制数据插值获取区域内相关数据的全局变化图或者趋势图等,为相关决策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1 地统计学概述

1.1 理论基础

矿物学家 D.R.krige最早将地统计学应用于南非金矿的查找工作中,而该方法的理论是法统计学家G.Matheron 创立的,有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即在二阶平稳假设和本征假设的前提下,将区域化变量作为基本概念,以变差函数为工具,通过基本公式如估计方差、离散方差等的计算实现克里格方法。

地统计学理论的提出为资源环境调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促使这些方法在地统计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下越来越完善[1-3],发展至今,理论技术已经非常坚实,实用的数学工具数量也非常多。地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最优无偏内插,模拟空间数据的离散性及波动性,研究空间分布数据的结构性和随机性、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空间格局与变异。

1.2 发展及应用

地统计学的组成部分有2个,分别为分析空间变异与结构的变异函数及其参数和空间局部估计的Kriging(克里格)插值法,广泛应用于土壤、地质、生态、地球物理等方面。在气象领域的主要应用是使用Kriging法进行降水、温度等要素的最优内插的研究及气候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在资源环境调查方法的设计中,较为流行的方法是克里金方法。国内外很多学者结合已有的方法和日趋成熟的地统计理论创造出了大量的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前者如随机选择法(Naive)[4]、枚举法(Enumeration)[5]、序贯法(Sequential Selection)[6]、模拟退火法(Simulated Annealing,SA)[7-9]、空间均衡布样(Generalized Random Tessellation Stratified,GRTS)[10]、适应性抽样(Adaptive Cluster Sampling)[11]等,后者如Kriging方差最小化准则(Minimization of the Ordinary Kriging Variance,MOKV)[12]、WM准则(Warrick-Myers-criterion)[13]、平均最短距离最小化准则(Minimization of the Mean of the Shortest Dista-nces,MMSD)[7,14-15]、极大熵准则(Maximum Entropy,ENT)[16]、分形维度(Fractal dimension)[17]、均方距离准则(Mean squared distance to sides,vertices,and boundaries)[18]等。这些指标和方法在生态[19]、海洋[20]、渔业[21]、林业[22]、农业[23]、人口健康调查[24]、环境[25]、土壤[26]以及水资源[27]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 JOURNEL A G.Nonparametric geostatistics for risk and additional samp-ling assessment[J].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Sampling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88:45-72.

[7] SIMBAHAN G C,DOBERMANN A.Sampling optimization based on sec-ondary information and its utilization in soil carbon mapping[J].Geod-erma,2006,133(3):345-362.

[8] WIENS D P.Robustness in spatial studies ii:minimax design[J].Envi-ronmetrics,2005,16(2):205-217.

[9] PAPRITZ A,WEBSTER R.Estimating temporal change in soil moni-toring:II.Sampling from simulated fields[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05,46(1):13-27.

[10] STEVENS D.Variable density grid-based sampling designs for contin-uous spatial populations[J].Environmetrics,1997,8(3):167-195.

[11] THOMPSON S K.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iciency of adaptive cluster sampling[M].Center for Statistic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94.

[12] BERTOLINO F,LUCIANO A,RACUGNO W.Some aspects of detection networks optimization with the kriging procedure[J].Metron,1983,41(3):91-107.

[13] WARRICK A,MYERS D.Optimization of sampling locations for variog-ram calculation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7,23(3):496-500.

[14] WEBSTER R,OLIVER M A.Geostatistics for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M].Wiley,2007.

[15] JW V G,W S,A S.Constrained optimisation of soil sampling for minim-isation of the kriging variance[J].Geoderma,1999,87(3):239-259.

[16] BANJEVIC M,SWITZER P.Optimal network designs in spatial statistics[J].Department of Statistics,Stanford University,2004:1-14.

[17] HASTINGS H M,SUGIHARA G.Fractals.A user's guide for the natural sciences[J].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s,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8] STEVENS JR D L.Spatial properties of design-based versus model-based approaches to environmental sampling;proceedings of the Proc-eedings of Accuracy 2006[C]//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tial accuracy assessment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6.

[19] STARK K E,ARSENAULT A,BRADFIELD G E.Variation in soil seed bank species composition of a dry coniferous forest:spatial scale and sampling considerations[J].Plant Ecology,2008,197(2):173-181.

第2篇:统计学调查研究范文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加剧、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每个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成为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会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技术交流的国际人才,因此在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就有重要的意义了。近代统计学源于英国,统计学最先在国外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统计理论发展较慢,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为使学生在掌握统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统计方法和理论,为我国统计事业的快速崛起和发展储备人才,所以在高校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华南农业大学统计学专业学生做的有关统计学专业双语教学问题的问卷调查,共发放114份问卷,回收85份,其中有3份无效答卷,有效问卷82份。

3.结果与分析

3.1基本结果分析

通过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1)统计学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国家四级,35.4%的学生已通过国家六级,并且4.9%的学生通过了雅思、托福等考试,也由此看出,统计学专业学生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在统计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在英文理解和接受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注意关注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程度,做到因材施教。(2)80%以上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认为有必要在统计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学生不会排斥双语教学课程,这也就降低了开展双语教学课程的难度。但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这也要求学校在开展双语教学课程的时候,应注意采取措施预防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抗拒心理。(3)有57.3%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比较满意,但也有40.2%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满意,教师也需要多渠道多环节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把握双语课程的开设质量,详细了解双语课程在教学效果、学生听课反应和要求等诸方面的信息,加以改进,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大约六成的学生认为,在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时,教师的英语使用比例40%~70%是最适合的。(4)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学习时间较少,一半的学生每周课外用少于三小时的时间学习双语课程,更有13.41%的学生基本不学习,这就需要学校在以后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时,应加强对学生自觉性方面的教育。(5)高达61.0%的学生认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53.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统计软件的学习。但是也有6.1%学生认为在学习该课程时没有任何收获。42.68%的学生认为最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自身的英语水平”,只有6.10%的学生认为“教材”是最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只有3.7%的学生能完全听得懂,超过八成的学生是处于半懂半不懂的状态,因此在开始双语教学课程时,教师上课应注意调整内容的难度以及讲课的速度,让学生尽量听懂知识点。

3.2卡方检验结果分析(1)设计变量年级与反应变量学习时间的卡方检验P值为0.005<0.05,即认为是相关的。大三学生在课后学习双语教学的课程所用的时间相对比大四学生多。(2)英语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卡方检验P值为0.419,即认为英语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是不相关的。教师应从别的方面了解学生听不懂上课知识的因素,通过改进这些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3)学生课外的学习时间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卡方检验P值为0.041,即认为是相关的,这也从侧面验证了,课后学习时间多,学习效果也较好。(4)学习效果与反应满意度效果的卡方检验P值为0.001<0.05,即认为是相关的,双语课程上学生掌握程度越高,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满意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3.3均值比较与检验分析结果对于学生成绩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满足方差齐性,但不通过正态性检验,因此考虑使用Kruskal-Waillis秩和检验。秩和检验的P值为0.038,即认为三种类型的学生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比三类学生的英语水平、课外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具有明显区别,对应三类学生的学习成绩,英语水平高,课外学习时间长,学习效果好,对教学质量满意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也较高。不同类型学生成绩差异显著。

4.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4.1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夯实基础实施双语教学课程就不能回避学生的英语基础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华南农业大学统计学专业学生认为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是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学校在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前,需要先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决定双语教学课程的程度以及上课英语所使用比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切勿好高骛远,一味追求英语的上课比例。另外,学校也应扩宽学生的英语学习渠道,夯实学生的英语功底,为顺利实施双语教学创造条件。

4.2了解学生,选取合适的教材开展双语教学,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关键。首先,应尽量选择英文原版同时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教材,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中超过96%希望采用外语原版教材。选用原版教材不但使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而且提高学生对国外统计学专业发展动向的熟悉程度。其次,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应当注意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结合,所选教材要尽量贴近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并且可以采用中文翻译教材或是其他参考书籍加以辅助。

4.3采用配套的教学方法,合理进行教学安排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专业知识,还要参考国外优秀的教学理念。第一,提高师生互动,可以通过师生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双语教学是要培养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相对普通专业课来说,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大,所用的时间增加,教学安排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每个学期安排的双语课程不能太多,每门双语教学课程的课时可以适当延长,授课内容力求少而精,并且时间充裕。

第3篇:统计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问卷调查法 图书馆学 研究对象 研究主题

中图分类号: G2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6-0029-05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rticles of Library Science Journals in 2013

――Research objects and research topics

Abstract Questionnaire application articles in library science, which published in 11 CSSCI library magazines in 2013, were analyzed with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topics and obj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most all indexes of compiling 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 analysis of different research objects,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most all indexes of different research topics.

Key words questionnaire survey;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 topics

1 引言

问卷调查法的核心是问卷,而问卷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证研究工具,作为研究工具,问卷的设计必须紧扣于研究内容并服务于调查对象。

就研究对象而言,问卷题目的设计除了严格紧扣主题外还需要考虑到调查对象的群体特征。问卷在题目设计上需要精炼、清晰,不宜冗长。一般经验而言,问卷的容量适宜2页以内或20分钟内可以完成,比较容易被调查者接受,否则会引起被调查者的厌烦情绪和畏难情绪,影响调查质量[1]。针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问卷的设计不仅要注意题目作答长度,还需要注意语言词汇的表述和内容的理解性,因为这些都会因调查对象出于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群体而有所不同。

就研究主题而言,“理论研究要求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得出新结论;技术研究就要求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测试方法或者把原有技术应用到新领域。选题的创造性原则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2]。研究选题的理论深度和创新性直接影响到通篇文章,也包括研究工具在内的学术深度和学术精确性。可以说问卷编制的核心灵魂就是论文的研究内容,因此,调查对象、主题内容、问卷编制、实施、分析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影响甚重。本文在对2013年11种C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所发表的问卷调查法文章逐篇阅读的基础上,集中对问卷调查法在不同调查对象和不同研究主题两大类上做了分类对比研究,使用的软件为SPSS19.0。

2 不同调查对象文章编制指标和统计方法的差异

2.1 不同调查对象文章编制指标的情况

从不同调查对象文章的问卷编制指标的使用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在调查不同的对象群体时,问卷编制指标和统计方法在文章中的出现与使用频率,前4项指标虽有差别,但是数据差别并不大,下一步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是我们下一节的内容。单从数据来看,调查对象为“其他”的各项指标几乎都为零,这是因为这一类文章很少,刚好都属于规范性不高的文章。

2.2 不同调查对象文章统计方法的情况

从不同对象群体统计方法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描述统计几乎是被每一种研究对象的文章都广泛使用的方法,其它统计方法在前3项上都有一定比例的使用。调查对象为“企业人员”没有使用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但是其它方法使用较多,这是因为调查“企业人员”的文章多为情报学领域,而非图书馆学领域,因此在方法选用上略有差异。调查对象为“其他”的,依然是由于之前的问卷规范性欠佳,使得调查无法深入,导致后期数据分析也只能进行描述性分析。

2.3 不同调查对象文章编制指标和统计方法的差异分析

从不同调查对象的文章编制指标和问卷统计方法差异(见表3)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问卷在统计方法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统计方法的选用基本不受调查对象的影响,只有在描述统计和其它方法的使用上存在差异。这说明调查对象在研究中并不会引起问卷统计方法和统计方法上的差别,除了描述统计和其它方法2项,这2项存在差别的具体原因暂时不能确定,需要继续进行多年份文章研究之后,才可定论这种差异是2013年文章的特殊现象,还是调查对象存在的固有差异。

3 不同研究主题文章编制指标和统计方法的差异

3.1 不同研究主题文章编制指标的情况

从不同研究主题文章的问卷编制指标使用情况(见表4)可以看出,问卷的编制指标因为研究主题不同而存在次数上的较大差异,主题内容为“图书馆员心理认知及职业文化”在编制指标上比例数值最高,说明这一类型的文章规范性标准性最高。“竞争情报”和“其它”的两项的规范性标准性次之,最低的是“满意度或需求调查”与“图书馆管理运作”两个主题内容。

3.2 不同研究主题文章的统计方法的情况

从不同研究主题的文章统计方法使用情况(见表5)可以看出,问卷的统计方法因为研究不同而存在次数上的较大差异,描述统计仍然是各个主题使用率最高的方法。主题内容为“图书馆员心理认知及职业文化”在统计方法的使用上涉及面最广,几乎使用了各种统计方法,数据分析较为深入;其次是“竞争情报”和“其它”的两项,数据分析运用较多除描述统计之外的方法;“满意度或需求调查”与“图书馆管理运作”数据分析相对最简单。

3.3 不同研究主题文章编制指标和统计方法的差异分析

从不同研究主题文章编制指标和统计方法差异情况(见表6)可以看出,不同研究主题的问卷在全部统计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除了主成分与因子分析之外,统计方法也全部受到研究主题的影响。主成分与因子分析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因为它们是效度检验的主要方法,任何问卷都需要进行效度检验,不因研究内容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4结论与分析

4.1 结论

(1)研究对象的不同没有造成问卷统计方法使用上的差异;而统计方法的使用上,除了“描述统计”和“其它方法”外都不受调查对象的影响。我们试图找出研究者是否会因为研究对象的不用而产生对研究过程严谨性和数据分析深入性的差异,是因为不同的研究对象可能会导致研究者在主观上重视程度不一样,比如对于相对普通的调查对象,研究者往往会先入为主的做出预测,认为与预测相符便浅尝辄止,而对于较特殊较难预测群体可能态度截然相反。本文结果证明,我们这一假设不成立,研究对象的差异不会导致统计方法使用上的差异。

(2)不同研究主题导致问卷在所有统计方法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而统计方法的使用上,除了主成分与因子分析之外,统计方法也全部受到研究主题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研究的对象基本不会影响研究过程严谨性和数据分析深入,但是研究主题(即研究内容)确实对研究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森堡曾说过的,“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3]。一个研究选题的好坏不仅影响到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更对研究者本身产生很大的主观影响。

4.2 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出,问卷调查法在编制指标和统计方法的使用上不受调查对象的影响,但却深受研究内容的影响。研究选题影响了研究者对于研究工具的选择、对于研究工具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要求程度,也影响了后期的数据分析。纵观百余年来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他们的科学研究涵盖了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 获奖成果包括重大科学发现、重大理论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够获得举世公认的一流成果,其中关键之一就是选择了适合的科研课题[4]。一个成功选题会使得研究者随着研究的深入兴趣越来越大,收获越来越多,否则会让研究者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关系到论文的价值,决定着论文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戴菲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法(理论篇)[J].中国园林,2008,(10):84-87.

[2]强选萍,张建平,赵宗辽,等.浅议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7): 52-53.

[3]蔡贞,温淑娟,郑磊,等. 浅谈科研选题一科研工作之路基[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103,44(5):408-410.

第4篇:统计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社会学;课程体系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系统表现更加多元复杂,其物质空间的规划建设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愈加全面,同时也赋予城乡规划专业更多功能与责任。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较好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能力,还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应对城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与复杂关系。而城市社会学以其特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多维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基础,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社会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关系

2.1社会学研究与现代城乡规划研究的结合

随着城乡规划学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的扩展,原有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学科基础已难以满足对城乡环境的分析研究需求,社会学因其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城乡研究提供了多维与深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从多维视角对人类社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对城乡规划的研究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弥补了城乡规划领域重空间设计轻人文内涵的不足。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与社会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有新时期与城乡规划学科新的结合与创新。社会学以其特有的学科思维一方面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深入剖析的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则从社会行为空间角度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念。学者们从社会学思维的视角下,分别对城乡规划的制度建设、规划内容与方向等规划实践、以及城市空间环境营造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具体的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中的社会平等与公平、公众参与的价值。

2.2社会学类课程对城乡规划本科教育意义

目前在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与社会学相关课程如城市社会学、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以及部分实践环节等,涉及的城市社会学知识包括社会学基础研究内容,如基础概念与理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等;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则偏重于将社会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空间研究;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则以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系统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技术等内容。此类课程多在本科专业三至四年级等高年级开设,以配合从建筑、街区的物质空间设计转向更加宏观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和乡村规划设计等学科思维转变过程,应对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社会学类课程应用重点

3.1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随着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在城乡规划本科教育体现中重要性更加凸显,《城市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要求独立开设的一门社会学调查方法类课程,以往则是社会学类课程作为相关知识体现在选修类课程中。该课程是以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为规划与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常见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该课程对于城乡的分析和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基础资料调查。在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调查是规划设计的前期,也是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规划前期常见的调查方法如访谈、问卷、实地观察或勘探等,可从政府、居民等不同利益群体对城乡建设的不同需求出发,针对城乡建设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但往往由于城乡系统的庞杂性和调查范围及内容的有限性,如何选择适当的调查项目以及适度规模的调查范围则尤为重要。(2)城乡建成环境分析。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形成于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积淀与累积基础上,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需要对城乡地域物质空间进行分析,亦需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理解,不仅要技术层面的分析工作,也需求对人文层面有着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将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后,需有适合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寻找城乡发展的规律性线索。(3)人的活动行为的分析。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人的城市体验和感知,因此关于人的活动行为的调研分析,是校核城市空间设计成果的重要指标。社会学提供了人的行为方式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够从活动的类型、人群的定位、活动的个体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方法能够从根源上理清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明确人的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整体联系满足城市人的多元、复合的活动要求,这也是城乡规划学科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内在体现。

3.2研究内容

(1)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城乡的发展不只是城乡物质空间环境的变化,也体现着城乡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改变,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也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做出的实时应对,城乡结构是整个社会宏观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破解城乡规划的实施难题,必须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进行社会结构的剖析,涉及的内容主要包含社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基于上述社会学内容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规划领域给予充分的支撑和论证,使城乡规划在宏观层面能够发挥协调与解决城乡社会矛盾的更大作用,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2)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我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城乡建设后,新城建设热潮在逐渐降温,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存量规划”要求在已有的城乡建成区提升建设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塑造转向城市行为的再造。应用而生的“轻规划”“微改造”等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更偏重对于已有空间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激发城市新的活力,修正“大广场”“宽马路”等建设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或现象。社会学在其长期的研究中所关注的微观层级的社会个体、群体的行为活动以及社会问题等内容,成为建设宜居城乡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亦可对规划与设计实施的形成直接有效反馈。

4社会学类课程应用思考

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多以土建类学科、地理类学科为主。由于各学校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丰富了城乡规划专业的内涵,形成了不同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各自办学特色。但不论办学背景如何,随着最新版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出台,规划设计类课程已成为教学体系围绕的核心,空间的设计表达是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但同样也会造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单一,不适应当前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今专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首先应从社会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植入,体现出社会学对当今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影响。

4.1在理论知识基础构建层面

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主要包括: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思路与方法、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等内容,均应为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阶段要掌握或熟悉、了解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要求为:(1)城乡人口与社会知识单元;包括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城市社会要素、城市社会的分析方法、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等。该知识单元是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的体现,关注城乡领域的社会学问题,利于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对城乡规划进行解读,落实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2)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知识单元;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社会调查类型与设计、社会调查方法、资料统计与分析。该知识单元属于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的内容,更多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突出社会学应用的实践技能,有助于学生在规划设计中调研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上述两部分知识单元已包含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重点,但内容较为综合且涉猎较广,如何将社会学类知识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合理构建是关键也是难点。基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专业教学体系的主线,以及学分制改革的趋势,教学计划中社会学类理论课程不宜占较大学时,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学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动,使单一理论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因此将社会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体系加入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则可以通过社会学的选题、调查、分析、结论等逻辑化的研究方式改善以空间设计为基础的思维局限,指导学生以循序渐进的研究方式和步骤完成对城乡环境的研究和分析过程,培养本科阶段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一步重视理论课程与设计环节的互助和支撑作用。

4.2对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际意义

城乡规划专业在以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学相关知识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形式开设,教学效果受限于课时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与反馈。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相较之前的《城市社会学》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社会学知识与方法在城乡社会研究中的意义,注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城市社会学的基础概念、理论与调查方法、分析方法等相结合,将纯粹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支撑以规划设计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枯燥的课堂讲授与生动的社会调查大大提升了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设计类课程的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为后期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课程关系如下

4.3实践教学环节层面

城乡规划本科教学在专业实践方面体现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主要为认识调研,认识调研实践领域包括住区认识调查、社会调查、城乡认识调查、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研四个实践单元,具体的内容如下:(1)住区认识调查研究;包括住区空间结构、住区道路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住区绿化系统,该实践单元注重社区规划导向下的住区研究,内容以空间的类型和层次调研为主,强调住区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设施的均衡构建。(2)社会调查研究;包括问卷编制与调查组织、调研数据分析的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这一实践单元突出调研具体方法的实践应用,注重调研程序和调研成果的关联。(3)城乡认识调查研究;包括城乡功能布局、城乡空间结构与形态、城乡道路与交通系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化体系,该单元的实践内容涉及城乡领域的空间和规划体系,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调研。(4)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研究的内容、调查研究的方法、调研成果的表达,这类调研是与设计课程并行的实践环节,注重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真实性。上述认识调研环节作为拓展能力的培养,不作统一要求,可由各校自己掌握。基于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要求的自主性特点,如何将上述四个实践单元与实践课程体系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专业教学起到支撑作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四个实践单元并非独立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对应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设计类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将社会实践与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到从课堂内的学习交流过程走向社会实践的真实体验和认知,能够更好地强化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质。同时可以将.大学生暑期活动的实践结合到专业的实践当中,一举两得,会更加具有专业指向性。因此,依据实践教学的知识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提高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阶段,至三、四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阶段、以及毕业设计阶段均要求设置与设计课程相配合的实践环节(详见表2),以辅助深化设计及理论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和统计等环节等均需与社会调查理论与分析方法紧密结合。

5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学的影响如影相随。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至规划与设计实践,社会学类知识为城市与乡村从视角、方法和内容的研究都提供了更加丰富与多层次的思维与路径,并以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的知识点融入了城乡规划专业在理论基础知识构建、规划与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为本科阶段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吉,黄亚平,彭翀,刘法堂.面向规划学科需求的城市社会学教学研究.城市规划,2015(10):39-43.

[2]黄亚平,陈静远.近现代城市规划社中会的思想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5(05):23-29.

[3]李浩,赵万民.改革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J].规划师,2007(11):65-67.

第5篇:统计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有限总体;无限总体;调查对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2

一、对“统计总体”概念的分析

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肖战峰主编的《统计学基础》教材为例,其中给出的统计总体的概念为:“所谓总体是指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此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统计总体是一个整体,而非个体;其次,构成整体的个别事物(个体)不能只有一个,而应该有“许多”个;再次,“许多个别事物”要构成一个整体,前提是这些个别事物要具有同一性质。在此,我们可以产生两个疑问:一是为什么一个个别事物不能称为一个总体?二是既然构成整体的许多个别事物具有共同的性质,我们还有研究的必要吗?针对这两个疑问,我们把概念中的“许多”和“同一性质”分别归结为统计总体的两个特征:大量性和同质性。然后,这两个疑问就可以归结为一个答案:如果只有一个个别事物,那就没有统计的必要了,同时,如果许多个别事物找不到共同的性质,同样没有统计的必要。由此,又会引出一个新的疑问:如果许多个别事物所有的性质都相同,那么,还有统计研究的必要吗?如:要了解全班同学的情况,假设全班同学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成绩等都一样,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进行统计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必要再进行统计了。同时,我们又会引出统计总体的另一个特征:差异性。同质性与差异性是不矛盾的,一个统计总体中的许多个别事物既要有至少一种共同的性质,又要有许多不同的性质,统计正是要在许多个别事物某一种或几种同质性的前提下研究它们的众多差异性。

二、对统计总体相关例子的辨析

对统计总体的概念辨析之后,我们会觉得理解得已经很透彻了。例如,要研究某班学生的情况时,该班全部学生就是统计总体。再如,要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的情况时,该市全部的工业企业就是统计总体。但是,如果把以上两个例子分别改为“要研究某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要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的设备情况”时,可能就会令人产生异议了。一种观点认为依然是把“该班全部学生”和“该市全部工业企业”作为统计总体;另一种观点则会认为要把“该班同学的全部成绩”和“该市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作为统计总体。究竟哪种观点正确,各有各的理论。分析的角度也不能仅仅是考虑统计总体的概念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两种观点中,前者正是经济统计学的观点,后者则是数理统计学的观点。虽然目前“大统计”的格局正在形成,但这两种观点依然各成一派,各自为政。有些学者将统计总体的两种答案分别叫做“具体总体”、“抽象总体”;也有一些学者提出“直接总体”和“间接总体”两个名词,也有很多学者试图将两种观点进行融合,想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不是现在的两种观点、两个答案。

就两种观点而言,笔者赞同经济统计学的观点的。正如,要了解一个奶牛厂牛奶的产量,那么统计总体到底是该奶牛厂全部的的奶牛呢,还是该奶牛厂全部的牛奶呢?笔者认为应该按照经济统计学的观点,把统计总体定为该奶牛厂全部的奶牛,这样一来,每一头奶牛就是总体单位了,而每一头奶牛的牛奶产量是一个数量标志,每一头奶牛的具体产奶量就是一个标志值,那么,该奶牛厂全部奶牛的具体牛奶产量就是一个指标。这样可以层层深入分析,是符合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目的的。但如果按照数理统计学的观点,将该厂全部的牛奶产量作为统计总体的话,只能确定出来总体单位是每一头奶牛所产的牛奶,却无法再思路清晰地层层分析出标志、标志值和指标了。

三、对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相对性辨析

在确定的研究目的下,总体和总体单位的角色是固定的,不可以互换。但当研究目的发生改变时,两者也会发生改变。即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会随着研究目的和任务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客观事物,在这个研究目的下,它是一个统计总体,但在另一个研究目的下,它可能又成为了一个总体单位。例如,要研究河南省高校的情况,那么,河南省的全部高校就是一个统计总体,而河南省的每一所高校就是一个总体单位,也就是说,河南科技学院作为河南省的一所高校,就是一个总体单位。如果把研究目的换一下,换成要研究河南科技学院这所高校的情况,那么,河南科技学院此时就是一个统计总体,而不再是一个总体单位。

在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相对性中,笔者想提出来的一点就是,并不是在所有研究目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角色就一定会随之发生改变。例如,仍以河南科技学院来说,无论研究目的是研究河南省高校的情况,还是研究全国高校的情况,河南科技学院始终都是一个总体单位,而非统计总体。再如,在人口普查中,无论是了解全国的人口情况,还是河南省的人口情况,每个人始终是一个总体单位,这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由此,笔者总结出来:统计总体可以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研究目的的范围大,统计总体也是一个大总体,研究目的的范围变小,统计总体则会变成一个小总体或子总体,但总体单位则不一定会随着研究目的范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四、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辨析

肖战峰主编的《统计学基础》教材中给出:“总体按其单位数的多少,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如果总体包含的总体单位为有限个,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总体中的单位数是无限的或无法计数的,称为无限总体。”这句话可以分解为三个内容来理解:第一,总体单位数再多,但只要是有限的就是有限总体;第二,总体中的单位数多到无限时就是无限总体;第三,总体单位数是有限的,但因为太多,多到无法计数时也称为无限总体。以上三个内容的理解中,第一个内容和第三个内容已经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说,当总体单位数有限,但多到无法计数时到底属于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呢?按教材中给定的概念,这种情况既符合有限总体,也符合无限总体。因此,教材中给出来的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的概念是不严谨的。那么,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总体单位数多到无法计数时到底应该属于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只要给定一个统计调查时间,应该属于有限总体。比如,全国人口普查时,通常会给定一个普查时间:截止到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这时在调查期限内所得到的人口普查的各项数据就属于有限总体。再如,工业企业正在连续生产的小件产品的件数,许多教材都将其归为无限总体。其实,同样的,只要给定一个调查时间,它也是有限总体。还有许多教材把人口总数、企业总数、商店总数等都直接定为有限总体,但笔者认为,之所以把这些归为有限总体,也是因为在一定的调查时间这个前提下,如果不确定好一个调查时间,这些同样有可能成为无限总体。再进一步说,像一袋大米所包含的粒数,一个人头上所长的头发的根数此类问题,只要给定一个调查时间,这些都可以是有限总体。只是计数时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往往也没有统计的必要。

五、统计总体与调查对象的辨析

肖战峰主编的《统计学基础》教材中给出的调查对象的概念为:“调查对象就是需要调查的社会现象的总体,它是由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一个统计总体需要进行调查时,这个统计总体除了叫做统计总体,也可以叫做调查对象。总体单位也就成为了调查单位。换句话说,不对一个统计总体去作实质性调查时,它就是一个统计总体,一旦要对这个统计总体实施调查时,这个统计总体同时也成为了一个统计对象。所以,调查对象就是要去做调查的统计总体。笔者认为,在实际例子中,需要确定调查对象时,我们可以按照确定统计总体的思路分析出统计总体,调查对象也就清楚了。因此,确定调查对象的关键问题就是确定好统计总体。统计总体分析的正确,调查对象也一定是正确的。如“某市城市居民家用电脑消费观念调查”中,统计总体是该市全部的城市居民,调查对象也就是该市全部的城市居民。当要进行“某市城市居民家庭家用电脑消费现状调查”时,统计总体则变为该市全部的城市居民家庭,调查对象也由“该市全部的城市居民”变为了“该市全部的城市居民家庭”。

六、结束语

总之,从大处说,统计总体是统计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从小处说,统计总体是统计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之一。在“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正逐步融合为“大统计”格局的今天,理解和把握好统计总体及其相关的知识,并且敢于提出疑问和见解,是每一个统计学习者都应该具有的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统计学科将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统计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统计教育,2006(05).

第6篇:统计学调查研究范文

2007年至2010年,中国改革基金会周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两次关于灰色收入的调查统计课题报告,2010年就灰色收入问题与两位同家统计局官员的论辨,更为外界热议。保持理性、独立的研究态度和见解,不仅仅是因为这场论辩,更在于他所做出来的独立调查分析。王小鲁获得外界广泛的好评。

正视

“有些人不想让你去碰灰色收入这个东西,说敏感。但你不去研究,它不存在了吗?对灰色收入问题不能视而不见。”12月8日,王小鲁对本刊记者说。

2005年,王小鲁与中国改革基金会秘书长樊纲利用统计数据做收入分配变动趋势的《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课题研究,但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关于居民收入的统计数据是不完整的。根据2005年的统计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10%这组人,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只有2.8万多元,但按当时汽车拥有量、高档住宅购买、居民银行存款等指标来看,这个数据显然是不真实的。

基于此,王小鲁对统计数据遗漏的隐性收入产生了兴趣,组织其团队对灰色收入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由于大部分的高收入人群并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收入情况,王小鲁借用了社会学调查方法,培训调查人员,对自己熟悉的亲朋好友收入情况进行收入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

他们调查的样本遍及全国27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也覆盖了一批中小城市和县镇。与此同时,他还依据家用汽车拥有量、商品住宅销售量、出国旅游人数、银行存款分布等数据分别对高收入居民的收入进行了推算,以对调查分析的结果进行多方面验证。这些结果互相之间有比较高的一致性,以此来说明他们的估计结果是基本可信的。

2007年,他们的调查分析报告《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发表,在这份报告中,“初步推算,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入居民(约1900万户,5000万人),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7万元,相当于原有统计数据(不到2.9万元)的3倍多。其他中高收入居民的收入也高于原有统计。推算城乡居民收入总额约13.5万亿,而不是8.3万亿。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总计约4.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6%。”

这份报告还对统计局统计的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提出了质疑。报告一经。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学界和公众的热议。

但在学术界和政府官员中,当时对这项调查报告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一是质疑结果,二是质疑调查方法。质疑结果主要是对灰色收入这个概念怎么定义有争议,有没有这么大的灰色收入也有争议。二是对调查方法有争议。”王小鲁说。

对于这些质疑,王小鲁认为,不管灰色收入如何准确定义,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统计局的调查由于系统性偏差,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而所谓“灰色收入”,主要指两种收入:第一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其合法或非法的收入,也包括那些违规违纪但不违法的收入;第二是实际上非法,但没有明确证据证明非法的收入。这是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不能仅纠缠于概念,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不去研究”。

论辩

“相比2007年,现在大家对灰色收入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共识提高了很多,对分析结果也比较认可。”王小鲁说。

2010年,在4000多户家庭调查样本的基础上,王小鲁再次公布了2008年《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研究报告,报告估算,2008年中国居民“隐性收人”高达9.3万亿元,其中“灰色收入”达5.4万亿元。与其对2005年的测算相比,分别扩大了近一倍。而20%的城镇高收入家庭的“隐性收入”占全部城镇居民“隐性收入”的80%。

根据其报告,灰色收入的来源主要有几方面:财政资金和其他公共资金的漏失、金融腐败普遍存在、行政许可和审批中的寻租行为、土地收益流失,以及垄断行业收入。这些灰色收入的来源大量的和腐败有关,和权力有关。

但这一次的报告,遭到了来自统计局两位官员的质疑,一为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可住户处处长王有捐,一为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社会资金处处长施发启。这二人在肯定王小鲁的调查途径有可借鉴之处的同时,也对报告的统计方法和统计途径提出了质疑,认为其采用了滚雪球调查办法不尽合理,样本量太小,间接推算方法有缺陷,推算结果明显偏高等。

王小鲁对这一些质疑一一进行了回应,认为研究报告所推算的隐性收入的分布,与2007年报告所推算的分布具有相当高的相似性,同时与居民储蓄存款、买房、买车等数据基本上能相互吻合。而用统计局的居民收入统计来计算,这些数据之间严重冲突。

王小鲁认为调查“只能对现有统计样本收入数据的系统性偏差给予校正”。虽然在统计上搞清灰色收入是个很困难的事情,但鉴于目前灰色收入泛滥的情况,收入统计避开灰色收入就很难不失实。而从这两位官员所提出的质疑根据来看,并没有提出对灰色收入估计过高的质疑依据。报告的测算更可能是偏低的。

呼吁改革

“有争议是正常的,如果一项研究没有引起讨论和争议,对别人有所触动,那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王小鲁坦言自己在这些质疑中没有受到太大压力。如果自己的调查研究方法能为统计局所借鉴,当然是他这一研究的一个收获,可以弥补常规统计的不足,但这一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问题”。

作为一名学者,王小鲁认为自己就是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热衷贯穿了其学术研究生涯。

1968年,王小鲁在山西汾阳插队,其后回城当过铝厂工人。1984年,王小鲁成为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成员,自1986年后,他担任体改所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范围紧贴着中国改革路径:农村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发展、沿海地区开放、深圳特区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等。

1989年2月,王小鲁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后于该大学学习经济学,并赴日本进行一年学术研究。1998年,他受樊纲之邀,回国加入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在国外做的也是中国经济研究,但终归要在国内这个大环境中才能真正摸到中国经济改革的大脉搏。”他说。

第7篇:统计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 社会调查 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 边界

[中图分类号]c0;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7―0049―05

一、对问卷调查功能的本土化反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问卷调查方法的本土化反思和讨论非常热烈,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角度。首先,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开始成为一个问题。潘绥铭在对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的比较中进行过“社会调查,何谓真实”的反思。杨心恒等人指出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模糊性与实证主义计量方法的局限性,主张将模糊数学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郭淑华认为文化主位和文化客位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具有影响,是现代社会调查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次。从本土实践来分析问卷调查的功能。林斌、王文韬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反思了当代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邓锁、风笑天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核心刊物上发表的问卷调查研究报告的解析和评价表明:我国问卷调查研究在研究方式、抽样方法以及研究主题三个方面都有发展和不足,并对问卷调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定性与定量的对立、理论与方法的对立进行了反思。方长春从方法论和本土实践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调查研究作为社会研究一种方式的局限性。蔡禾、赵巍根据当时中国社会学发展现状指出,实证研究不等于经验层次研究,实证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绝不可把实证研究方法简化为问卷调查方法。刘少杰主张中国社会学应从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中解放,进行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张兆曙认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在方法论上导致了社会认知的抽象化、简单化和社会实践意义的缺失。

最后,中国国情受到了重视。边燕杰等学者指出,国内社会学研究者藉以研究本土社会的主要理论与概念,基本上是对西方的借鉴和移植。这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语言问题”,即由于大陆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在收集资料时往往失去测量的效度。再者,中国大陆调查研究的许多概念直接泽自两方,而汉语语言中对应概念的缺失也是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可能障碍。另外,研究工具的借用也可能使得调查研究在本土研究中表现出局限性。有学者还对2003年在中国进行的《中国综合凋查》进行了反思性的介绍,从问卷设计、调查实施和资料整理等方面列举、讨论、总结了中国社会学者从事抽样调查的实践经验和问题。

在上述反思中,集中于方法论层次上的人本主义与实证主义之争的论文偏多,而对于社会学主流研究方法的问卷调查尚缺乏“论方法”这一中程理论层次上的反思。本文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专门讨论问卷凋查的适用范同这样一个“起点”问题。笔者认为,问卷调查应该分为最基本的两类。一是描述凋查,就是要了解某个现象的情况,主要是要获得该现象的绝对数、相对比例和分布状况这样三种数据。二足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检验调查,就是事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来检验这些似设。

二、描述调查:不可能“发现”未知现象

尽管是描述调查,但是它的唯一功能,其实仅仅是“查明”而不可能是“发现”。因为我们只能统计出那些我们已知的情况究竟有多少,不论绝对数、百分比还是分布状况;而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从一开始根本不可能设计到问卷中去,还怎么去“发现”?或者说,我们只能调查那些能够给出明确定义的现象的状况。这是由问卷调查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才能去问人家什么;反过来,我们不问什么,人家就不可能回答什么。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从被调查者的回答中发现哪怕是一个原来我们不知道的新现象呢?我们所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查明已知现象的情况而已。例如“中国农民中已经有20%的人进城打工了”这样的结果之所以能够被调查和统计出来,就是因为调查者已经知道了农民中有人进城打工,仅仅是不知道有多少而已。如果连什么人进城打工了都不知道,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应该去调查农民呢?同样,如果仅仅去调查农民,我们就不可能发现那些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来打工的市民究竟有多少这恰恰是因为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查明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情况。

说到底,即使是仅仅为了进行数量调查,就是仅仅计算一下有多少人在做什么事情,我们也必须事先知道那个“事情”在实际生活中的定义是什么,否则,被调查者就连我们究竟在问什么都听不懂。例如,如果要调查发生过“”的人数,那么我们至少需要知道,在实践中这种活动中究竟包括不包括金钱交易呢?如果连这也搞不清楚,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在调查结果里面包括没包括那些的人呢?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卷调查不但不能发现任何未知的现象,也无法查明我们不够了解的现象的进一步情况。那么,为了得到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进行的调查是不是“发现”呢?例如,究竟什么叫“”不是也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来确定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仍然不得不遵守“只能查明已知情况”这一定律。因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提出“元预设”,哪些现象可能被人们认为属于“”,然后才能去问。因此,我们的调查结果只能查明哪些假设在多大程度上被调查对象所认同,却无法获知还有什么我们原来不知道的情况。

三、检验调查:不可能进行“探索”

虽然没有任何文献评论过,但是一种被美其名日“探索分析”、“数据开发’’的研究实践不仅在我国社会学界普遍存在,而且得以发表的论文颇多。这种所谓的‘‘探索”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首先做出一个毫无相关假设设计的问卷,甚至根本就是“想到什么就调查什么”,然后在获得数据之后,随意地找出一些变量来,使用某些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分析。万一真的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分析结果,就认为这是一个“发现”,好像自己原来真的就这样假设过。其二,有些研究者使用二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并没有去了解问卷的设计者当初究竟提出了哪些相关假设、控制假设与统计假设,也不清楚人家究竟为什么要如此设计整个问卷(如为什么包括这些提问而不包括那些),仅仅是从中抽取了某些自己感兴趣的变量,或者把人家原来设计的变量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进行相关分析,倘若碰巧得到了“有意思的”统计结果。就作为自己的发现而发表,这绝不是“探索”而是“玩儿统计”。前者是“事后假设”,后者是“替人假设”,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大忌。它们不仅未实现任何意义上的“探索”,而且会严重误导自己与读者,贻害无穷。这轻则是学术水平问题,重则是学术道德问题。

1.“事后假设”的要害。社会学的问卷调查只能对已有的假设进行检验,却无法探索已有假设之外 的任何相互关系。但是我们也仍然只能探索一下,在我们所设定的假设一检验的框架之内,各种因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我们随意抽出任何两个变量做相关分析,那么就是“事后假设”。即使有什么结果也必定是残缺条件之下的扭曲结果。例如,在我们的性调查中,询问了许多个人的基本情况,在统计中我们无意中看到,被调查者的身高与职业存在着显著的相关。但这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发现”呢?因为如果我们原来就假设身高与职业是相关的,那么就应该按照这个相关假设对这两个变量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如职业究竟应该如何划分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不同的职业划分方法就会带来不同的检验结果。另外,我们还必须设计出多种可能存在的中间变量,如地域差别、健康水平、就业时期、自主意愿等,否则,身高与职业之间就很可能是虚假相关。可是,我们的调查并不是要研究这个问题,也从来没有进行过上述的任何设计,因此无论我们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结果”,都不能作为一个“研究发现”来使用,充其量只能是给另外一个新的相关假设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几乎每一个社会学的调查都会问到“五朵金花”(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收入),而且这样的调查非常之多。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仅仅从中抽取任意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就可以得出“研究结果”,作出“性别与收入相关”、“职业与年龄相关”这类的结论?这显然不可以,原因仅仅是因为我们原来并没有进行这样的相关假设,因此也就没有按照这个相关假设进行过任何设计,也就不会拥有检验这个相关假设所必不可少的那些提问与变量。

2.“替人假设”的失误。首先,从调查内容上来看,如果原设计者没有提出这样的相关假设,那么他就不会去包含与此有关的各种变量。可是“二手分析者”无论从中抽出哪两个变量来进行分析,都等于是事后自己提出了新的相关假设。这就需要调查那些与这个新相关假设有关的情况,否则就无法检验这个后来的相关假设。可是,原始数据里却不可能有这些内容,因此“二手分析者”哪怕是把人家原来的全部变量都纳入自己的分析,其结果也仍然是在因素残缺的条件下强行统计的结果,其价值与意义仅仅在于有可能给新的相关假设提供一些参考。其次,从提问的设计来看,“二手分析者”必须论证出原始变量的设计符合自己进行二次分析的需要,否则就不应该进行二次分析。例如,原设计者如果仅仅准备考察变量A和变量B与变量C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一定会根据自己的相关假设,把A、B、C设计成自己需要的形式,如有特定的时空限制,都是两极选项(是与否)等等。也就是说,ABC三个变量的这种形式,仅仅适用于假设“A和B都与C有关系”这样的原始设计。如果“二手分析者”直接去统计分析“A与B之间的关系”,那么你怎么知道变量A与变量B现有的时空限定与两极选项的形式,就一定适合于你来检验自己的新假设呢?也许,A与B都应该是五级分类才能够进行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可是原始数据无法更改,结果第二位分析者不得不“强行统计”,得出一个非常可能失误的结果。

总之,笔者希望用极端的说法来引起讨论。使用二手数据,只能有两种用途:第一,遵循该数据原有的假设一检验的方向,通过对原有变量的转换、重新分类、派生等技术手段,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原研究者所没有发现的结果。这其实就是进一步发掘数据,或者说仅仅是对于原研究者的拾遗补缺。第二,如果脱离原有的相关假设进行任何一种统计分析,那么务必首先论证清楚:这个二手数据为什么适合于对一个后来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应该说明:二次统计分析的一切结果都仅仅在原始设计的框架之内才能够存在,绝不等于能够检验这个后来提出的相关假设。

总而言之,如果非要说检验调查具有所谓的“探索”功能,那么它也是严格限定在问卷原有的“假设一检验设计”这个范围之内,不可越过雷池一步。

四、问卷调查并非最佳选择

在决定采用问卷调查这种方法之初,我们应该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是不是在“发明车轮”?在描述调查的问卷中,每一个提问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特定现象的,因此需要首先考虑一下:我们所要调查的那些具体现象是不是“大概率现象”?如果是,那么对于描述调查来说,我们只是查明了一些尽人皆知的情况,还不如不调查;对于检验调查来说,如果是大概率现象,那么无论把它作为目标变量还是解释变量,都会因为该现象的方差过小而丧失统计意义,大概率的反而就是小概率,道理是一样的,也不应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在这方面,笔者有过教训,在2000年的一次全国随机抽样的调查中,我们曾经设置了一些对于性观念的提问,但是没想到,其中的3个提问竟然有极大概率的人持有同样的看法。例如,93.3%的人倾向于不同意“无爱也可以有性”的说法;有89,0%的人倾向于认为“丈夫有义务满足妻子”;有88.8%的人倾向于认为“女性也应该同样享受性生活”。这样一来,我们的这3个提问等于白费了,不但无法进行相关分析,即使是作为描述调查的结果也意义不大:如此普遍的情况,完全可以通过社会观察、文本分析等其他研究方法来获知与确认,还用得着费时费力地去做问卷调查吗?所以,我们不但必须考虑整个选题是不是前人已经研究过,还必须考虑我们的具体调查内容是不是“不调查也知道”。

其二,假设一检验了什么?在检验调查中,虽然研究者们都知道,如果假设被检验后是不相关的,也仍然具有认知的意义,可以避免后来人再走弯路,但是在问卷设计的实践中,大多数研究者却都倾向于努力设计出那些最可能相关的假设。这是因为,可能不相关的假设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无法做到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穷尽。这就构成了检验式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我们使用问卷调查来检验的那些研究问题,其实已经川其他方法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认知,已经足以作出相当充分的解释,否则我们就无法设计出较好的问卷。邱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问卷调查这种方法呢?原因在于至少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学界,问卷调查、统汁分析这一套定量研究的方法具有不容置疑的主流地位,被认为是最科学的。

其三,为什么非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初学者中,经常有人认为问卷调查是最高级的办法。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最初级的办法,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在中国,在很多现实情况下,其他方法很难运用或者成奉太高,所以我们才不得不采用问卷调查。例如,同样是研究以个人为单位的人类活动,行为学方法中有很多监测的成分,其研究成果的客观性更强。社会学只是因为做不到对大样本人群的监测,退而求其次,才做问卷调查,并不是说明问卷调查有多么高级。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研究的现象存在于小总体之内,而且并不需要随机抽样,那么我们运用参与观察、社区考察、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不但效果要远远好于问卷调查,而且可以作出更深度的解释。

这里涉及到方法论层次上的争论,本文不拟展开论述,只强调一点:即使仅仅是进行捕述调查,在选择调查方法时,也应该把问卷调查放到最后去考虑。

五、改进的建议:为被调查者(而不是为自己)而设计

第一,对于捕述调查。调查者不仅必须知道自己要了解什么,还必须知道被调查者能够回答什么。 除了根本拒答之外,我们应该把被调查者的一切不回答、错答与慌答,统统视为我们自己问卷设计的失误,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是为被调查者设计问卷的,一切以他们的需要与便利为原则。以下是笔者在调查实践中的一些心得。

被调查者的生活实践的范围大致有多大?所询问的现象是否超出了它?被调查者有兴趣吗?在设计调查主题与任何一个具体的提问时,研究者当然是选择那些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有意思的方面。但是,我们必须假设: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于我们所要询问的问题,其实没有觉得有什么重要的,往往是既不关心也不感兴趣,并不希望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研究者。

被调查者需要多努力才能回答?他们是否具有总结、提炼、归纳、感悟的足够能力?例如,直接询问任何一种“平均数”都是在考验被调查者的数学应用能力。如果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那么被调查者就很可能因为难于回答而放弃努力,干脆顺着调查员的意思作出虚假的回答。

被调查者是否可能借题发挥?一些被调查者可能具有表现欲,可能指桑骂槐,可能为了自我证明而作出不实回答。被调查者是否会感觉到问卷或者访谈者的言语带有强制性或者带有言外之意?例如“请您配合”这样的话,在一些敏感的被调查者听起来具有强制的味道,因为我们本来是没有权力要求人家配合的。

第8篇:统计学调查研究范文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65-0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法和程序、技术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它洞悉社会发展脉搏,了解社会需求,决策社会发展,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但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未能很好地将理论、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未能将课堂与社会、行业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鉴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并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课程总体设计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体的职业行动,要求学生按流程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如在指导制订调查方案时讲授原则意义;涉及社会学和系统论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设计方案的实例,适当讲授,以够用为度。二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将企业需要、学院办学需求、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项目引进课程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调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行业需求零距离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三是实行课证融通的教学。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调查分析师(初级)考试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并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以上两个职业证书的考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统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调查分析师》的考证要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对原有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解构和重构,以一个社会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社会调查项目实施的流程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总结5个阶段,划分出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选择阶段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每个阶段均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调查技能的掌握和实施、职业能力的培养。详见表1。

表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理论学习内容 实践项目

理论基础 1.社会调查的定义及其任务

2.社会调查的基本功能、基本概念、基本方式、主要类型等

3.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4.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 1.初步选题

2.选题的初步调查论证 1.选择调查课题(选题的意义、调查课题的类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2.调查课题的初步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团队调查项目选题

准备阶段 1.提出研究假设

2.设计调查方案 1.提出研究假设

2.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设计原则

3.调查指标的设计

4.信度和效度

5.调查方案的可行性 团队制订调查方案

1.为课题选择恰当的社会调查的方式

2.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1.社会调查的方式

2.普查

3.典型调查

4.抽查 团队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 利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类型与结构、设计的原则)

2.访谈法(访谈的特点和类型、实施的步骤、技巧)

3.观察法(观察的特点和类型、误差的控制)

4.实验法(实验的特点和程序、实验的设计)

5.文献法(文献的收集和分析)

6.专题调查(电话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网络调查方法)

7.调查员的调查方法和技巧 团队调查项目实地调查

调查员培训

数据分析阶段 1.资料的统计整理与分析

2.对统计调查进行理论分析 1.资料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2.文字资料的整理

3.数字资料的整理

4.问卷资料的整理

5.统计分析的方法(单变量描述统计、集中量数分析、离散量数分析)

6.理论分析 团队调查项目数据分析

总结阶段 1.撰写调查报告

2.团队汇报 1.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类型

2.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3.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 调查报告撰写(个人完成)

团队ppt汇报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该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中运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合作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例如,在访谈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学中,理论部分采取的是学生探究与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探究,就是课前让4个小组的学生查询“什么是访谈、访谈的类型、访谈的准备、访谈的方法和原则”等内容,并在课堂上汇报,再通过提问、回答、教师补充、视频学习等方式,完成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践部分则是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了本小组调查项目的访谈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这里我们模拟的是座谈式的群体访谈形式,一个小组推选访谈主持人访谈嘉宾及其他观众,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评价,给予指导。课堂外,各小组成员深入到校园、宿舍、其他院校、社区进行访谈,完成调查任务。又如,在调查员的培训中,结合企业调查员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了“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住户对小区环境的意见要求,进行入户调查”、“海飞丝洗发水使用街头拦访调查”、“学生食堂满意度的座谈调查”等情境,对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动作技巧、观察技巧、处理拒访的技巧的训练。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由过程实践操作成绩和理论考试组成,其中,过程性实践实践成绩占70%,期末综合理论考核成绩占30%。过程性实践操作成绩是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工作成果确定的。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规,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目标性。详见表2、表3。

表2 各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

工作过程 成果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 调查方案、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 调查问卷

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报告

总结阶段 调查报告

在“调查方案设计”的成果展现中,制定了以下考核量规。

表3 “调查方案设计”成果展现考核量规

考核项目 考核关键点(技能标准) 配分 得分

调查方案的制订

抽样方案的制订 调查的目的明确 10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语言通顺、叙述合理 20

课题组成员任务分工明确 10

活动步骤清晰、合理 20

调查的方式方法合理恰当 10

抽样方案的设计合理可行、格式规范 10

实训表现 团队合作积极主动 10

在团队合作中履行职责、认真负责 10

合计 100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已经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顺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了柳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岗位需求调查、大一新生专业调查、老年人家庭赡养现状调查、两面针产品社会认同感调查等20多项调查。这些调查充分体现了学生结合专业,以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视角,洞察社会,关注学院建设,关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项目下企业、到街头、到招聘市场、到其他院校进行实地调查,锻炼了实践应对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生获得了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和感悟。这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从社会实践出发,将理论学习和社会现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动中拓展和深化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调查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娟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2012JGB415)

第9篇:统计学调查研究范文

贯彻实施《处分规定》

近日,北京市局、总队在组织全市统计系统收看国家统计局召开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视频会议之后,立即召开全市统计系统视频会,局长苏辉对贯彻落实《处分规定》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

一要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出台《处分规定》的重大现实意义。全市各级统计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时刻牢记市委市政府“数字准”的要求,恪守统计人的职业操守,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统计服务,向社会公众更为令人信服的统计数据。

二要结合实际,认真执行《处分规定》各项要求。首先要在政府统计系统内部,进而在政府其他部门和全社会,牢固树立依法统计意识,形成依法统计的良好风气,强化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要建立制度,构建实施《处分规定》的有效机制。

总队长潘强调,各区县及开发区局队要积极组织学习、认真贯彻落实,把对《处分规定》的要求落到实处。

陕西总队提出

服务业调查新要求

近日,陕西调查总队召开全省部分服务业调查工作研讨会,对全省部分服务业调查工作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级调查队要高度重视;要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要统筹安排,合理调配力量,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工作机构。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依法调查。今年5月1日起,《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正式施行,调查系统的工作人员要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解除广大调查对象的思想顾虑,从优化调查环境入手,为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工作赢得理解与支持。要保证自身不出现统计违法违纪行为,为调查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是提高专业水平,保证填报数据质量。从入户率、填写统计报表、审核、计算机录入等各个关键环节狠抓数据质量,保证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是把握基本趋势,做好综合分析。各地要积极开展部分服务业统计分析工作,运用抽样调查数据,把握服务业调查的基本趋势,通过对走访调研获取的典型材料进行样本解剖,不断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可靠、可信的分析材料,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乐山局“借智借脑”促统计事业发展

今年以来,乐山市统计局加大了同市境内的高等院校、经济发展研究机构和有关专家的沟通和协作力度,多方“借智借脑”,促进全市统计工作科学开展。

一是以学会为平台,吸纳各方专家学者,为统计发展提供智力库。充分发挥统计学会学术专长、联系广泛、渠道多样的优势,及时把乐山师范学院旅游经济管理学院、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有关专家学者,推选为新一届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会成员,为全市统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

二是邀请专家作辅导讲座,集中为统计干部“充电”。邀请乐山师范学院旅游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郑元同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探析与“成都经验”》的辅导讲座,市局及各县(市、区)统计局干部职工通过统计视频收看,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