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交流材料范文

统计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统计交流材料

第1篇:统计交流材料范文

一、抓改革,建网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县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有关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有档案资料的“五有建设”要求,加大了对乡镇规范化建设的力度,率先打造了坑田、鹿冈等乡镇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其中坑田镇获得了“省级规范化建设乡镇”。2020年乡镇机构改革,各乡镇仍然保留统计专岗2人,续聘原来统计人员。目前,全县各乡镇共有专职统计人员28人,兼职8人;县统计局(含普查中心)定编14人,实有14人。全县基层统计系统队伍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

二、抓制度,促规范,着力提高整体水平。

为更好地规范统计工作,县建立了统计工作、统计考核、统计奖励“三项制度”,由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预警监测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四上企业”入规入统工作》等一系列文件,确保了统计计基础工作的落实。县统计局制定了《县乡镇规范化建设考核细则》《乡镇高质量发展考评办法》《县联网直报企业规范化建设考核细则》等文件,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健全了统计法制建设。同时,为全面提高乡镇、企业统计人员的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了统计工作奖励制度,给予乡镇和“四上”联网直报企业统计员给予150元/月的统计补贴,实行按年度考核发放。

三、抓利用,促服务,积极参与政府决策。

县统计局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多层次的调研分析,充分发挥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群众提供更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支撑。每年编印《统计年鉴》,每月及时公布月度统计数据,编印《统计月报》,每周在政务信息公开平台上政务信息,2020年累计各类政务信息100余条。同时,紧跟省市统计工作研究课题,2020年共撰写30余篇统计报告、统计分析,分别在省市统计内外网。县统计局近年来在省市统计部门领导的关心关爱下,多次获得省、市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县直单位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等荣誉,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县统计局作为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常驻列席单位,参与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

四、抓学习,促管理,打造统计部门新形象。

第2篇:统计交流材料范文

一、用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年初有计划每月组织干部职工专题学习会,开展政治理论、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业务学习,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撰写理论学习文章和调研报告;

(二)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化干部职工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定期组织干部到非公党建指导中心等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大力推进统计文化建设,为统计事业改革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二、完善机构设置,改善办公环境

(一)完善机构设置。为深入适应新时代下统计工作的各项要求,提高统计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内部设置农业、工业、综合、投资、办公室等科室,实现了与州局各处室业务的合理对接,并不断充实人员力量。截至目前,共有职工20人,其中,公益岗6人,这6名人员有效缓解了统计业务力量不足问题,现有党员11名,积极分子5人;

(二)不断改善办公环境。在硬件设施方面,拥有独立办公场所、档案资料柜、专用电话,配置了统计专用电脑、传真机、档案柜、彩色打印机和照相机等,其中办公电脑均实现内外网分离,软硬件设备的不断健全为人才队伍建设打好后勤基础。

三、以上率下,分层立体开展调查研究

强化问题导向,坚持深入群众、基层、实际,到企业、社区、乡村,采取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座谈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疫情影响和统计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情况,领导班子成员积极领题组织开展课题调研和专题调研,量化考核标准高于中层干部和普通职工,及时有效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成果,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建议,确保调研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已有三篇统计分析被国家局内网采纳。

四、完善考核制度,创新激励机制

结合工作实际找短板,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建立专业人员档案,各项工作量化标准,规定完成时限,实行月通报制度,有突出贡献及特色、亮点工作加分,因主观原因未完成局内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的人员,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不断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干部奖惩激励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德能勤绩廉为导向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立足岗位练兵和实践成才,鼓励一专多能,积极创造条件让干部学习各项业务、经历不同岗位历练,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统计人才。

第3篇:统计交流材料范文

Abstract: Most people think that the project material management concept is "simple procurement", taking money to buy things. In fact, material management is a process of procurement decision-making, material planning, supply organiza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consumption control. March 5, 2015 Premier Li Keqiang included the "Internet +"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in 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12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Internet + chain + interface" to strengthen the material management, rely on the Internet chat tool "QQ" to establish material information platform group, and use the forms related to the daily material management to form a formatting chain, unifies interface management, to crea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roject material management process.

关键词:物资管理;“互联网+”;格式化链条;标准化

Key words: material management;"Internet+";formatting chain;standardization

中D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109-03

0 引言

随着施工企业竞争的加剧,项目管理需要“开源节流”和“精管细算”,占项目投资比例50%左右的物资方面,大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粗放式管理,这种管理有诸多弊病:①量价多为综合核算,“下沉”不到单位工程,最终的核算结果“揉”在一个“锅”里,单位工程节超情况不明,成本预控得不到有效实施。②施工进度与技术部门量的计价、物资部门材料的消耗、试验部门材料的检测不能匹配,工程质量无法追溯到原材料质量上。③成本控制不及时,与施工进度脱钩,易出现“秋后算账,事后诸葛亮”的局面。④粗放式管理不注重数据的可追溯性,彼此数据之间缺乏逻辑关系。⑤施工队经济责任不明确,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为了解决这些弊端,我们建立了项目物资“互联网+链条+接口”式管理。

1 项目物资“互联网+链条+接口”式管理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1.1 内涵

我们项目依托大众化的聊天工具QQ,建立信息化平台QQ群,通过信息平台上传物资技术交底、采购、验收,消耗等相关情况,打造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同时我们参照项目物资管理中相关登记台账、记录及报表,将这些表格记录汇总优化成相关表格,通过相关数据链接,形成格式化链条,打造一条“链条式轨道”,同时加强了各个部门的接口关系。

1.2 理论依据

我们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理论(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同时参阅现代企业集约化管理、流程化管理的一些现代管理理念,建立信息化平台群,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让信息多跑路、部门少跑腿,起到坐在办公室内就能掌控施工现场所发生的一切情况,同时通过打造格式化链条,优化各部门之间的接口管理,用数据说话,在过程中“堵漏、预警”。

2 主要做法

依托“QQ”信息化平台、格式化链条,打造物资管理标准化流程,可以从图1绘制的流程图中得到最直观反映。

下面分步对流程图进行解析:

2.1 流程第一步:技术交底

技术科根据施工图,按照单位工程编制《工程数量管理台账》,纸质版打印存档,电子版上传(上传信息平台,供现场技术人员、计划、物资部门参阅学习),《工程数量管理台账》中包括工程数量汇总、物资汇总、物资采购技术交底书、相关计算数据说明等。单位工程物资采购技术交底,作为本单位工程的物资采购依据,实行一次底,后期施工过程中如果数据有更改,技术科用工程数量通知单的形式通知物资部,不另做交底,除非遇到设计变更或优化施工方案。

2.2 流程第二步:物资采购

物资科根据技术科提供的单位工程技术交底,统计本工程需要采购的物资材料,编制物资采购申请表。同时物资采购申请表要结合计划科每月下达的施工计划,在充分考虑存储、运输、库存量等外在因素后进行编制。采购计划通过相关领导审批后,物资科向供应商下达供货通知单。

2.3 流程第三步:材料入库登记及检验

材料进入现场后,由收料员进行量的验收,并将材料分类、分项进行有序存放。收料员开具入库单,同时将收料单和对应的到货实物拍照、合格证(材质书)、车牌号一起上传信息平台。物资科资料员根据信息平台上传的入库信息及时登记材料进场台账及材料逐日消耗台账。

物资资料员根据信息平台上传的材料到场信息,依据试验室提供的原材料检验频率,向试验室提交试验委托单,通知试验室对进场材料进行检验检测。

试验室接到物资科试验委托单后,及时对材料进行取样检测,检测合格后将检测反馈单扫描上传信息平台,同时将纸质版反馈给物资科,物资科及时登记报检台账。

2.4 流程第四步:材料加工及消耗

物资科在接到试验室检测反馈单后,材料合格,通知现场原材料可以加工使用。检测不合格,通知现场原材料加工工班该批次材料不可以加工使用,同时通知供应商将不合格材料退场处理。材料加工工班接到技术科技术交底开始加工,加工完成由安质科检测合格后,统一包装、装车,输送到指定施工工点。半成品出库时,现场收料员要逐一清点出库数量,并检查包装情况是否合格。检查通过后开具半成品出库单,并将半成品出库单及出库半成品拍照上传信息平台,物资科资料员在看到信息平台上传的半成品出库信息后,及时登记半成品出库台账及材料逐日消耗统计。

进行混凝土施工时要提前填砼使用通知单并拍照上传信息平台,混凝土拌和站在接到砼使用通知单后开始生产砼,出库时拌和站要打印混凝土出库单交由罐车司机,混凝土出库必须过磅,材料员及时登记过磅信息,并将过磅信息填写在混凝土出库单上,同时将出库单和对应罐车拍照上传信息平台(拍照时注意拍摄罐车车牌号)。物资资料员根据上传的信息登记混凝土消耗台账及材料逐日消耗统计表。

2.5 流程第五步:月末核算

每月20日通知供应商对本月已供应材料数量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物资科出具对账单,双方签字盖章。供应商及时根据对账数量,开具增值税发票递交物资科,物资科及时登记发票统计台账。同时物资科对现场材料库存情况进行盘点,填写盘点表。

物资科根据对账信息和现场盘点情况,做材料点验入库和材料出库,生成本月材料成本费用。同时根据本月成本费用情况结合次月施工计划,预估次月施工材料成本。登记物资总账和原材料收支存,统计个单位工程材料消耗情况。根据每月入库出库数量与财务进行账务核对并出具对账单。同时核对供应商欠款情况,便于对供应商付款进行资金分配。

物资科根据半成品出库台账、混凝土消耗台账统计单月施工队钢材和混凝土消耗数据,结合材料入库数据、库存数据及技术交底数据,对原材料加工工班、拌和站、工点施工队进行材料节超考核,并汇总生成项目部材料节超考核表。

物资科根据施工节超考核情况和劳务合同约定对施工队进行材料节超考核,对超耗部分进行扣款。同时根据半成品出库台账、混凝土消耗台账统计当月钢构件半成品和混凝土加工数量,对原材料加工工班和拌和站施工队进行月末计价,并将计价单提交计划部。

物资科根据现场盘点结果,对现场加工生成的废料及时处理。

3 实施效果

自从我项目部实施了物资管理“互联网+链条+接口”以后,物资管理流程变得清晰化,物资人员职责变得明朗化,现场物资管理变得条理化。物资管理实施效果明显,有效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解决了施工现场和项目管理脱钩的问题,同时表格化使物资管理更规范,物资资料更完整。②解决了物资采购技术交底重复、遗漏问题。③物资人员需熟知现场才能有效采购物资,强化物资人员责任心。④半成品加工工厂化管理,工厂化出库流程便于控制材料消耗,利于项目成本控制。⑤按时盘点,当月核算节超,有利于物资管理的过程控制。⑥按月对账、理清债务、做到工完料清。⑦物资管理信息化,缩短了大家沟通途径。

4 结语

该项目依托信息化平台、格式化链条,着力打造物资“互联网+链条+接口”式管理,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粗放式物资管理的各种弊病。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流程,让物资管理的目标更加明确,达到“查缺堵漏、增值创效”的目的。

当然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像“链条”中各个表格数据统计填写有点繁琐,部分数据需要重复填写,还不能通过一次性数据链接,自动生成有效数据,数据不准确还不能自动“预警、报警”,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摸索、进一步改进。

“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为适应工程施工的发展趋势,项目的物资管理方面还有许多潜力可挖,我们计划和软件开发单位沟通合作,探讨把这种“互联网+链条+接口”物资管理模式研发成完整的物资管理系统,通过软件系统的数据统计、归集和分析能力更好的实现物资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如果能够利用相关软件,将会很好地将“互联网+链条+接口”物资管理模式实行真正的网络化、自动化。

参考文献:

[1].2015年3月份国务院总理做的政府报告[R].

[2]曲翠玉.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第4篇:统计交流材料范文

1交互设计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

1.1交互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了交互设计的定义,并把交互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教学。交互设计即“人类交流和交互空间的设计”,它强调的是产品的使用环境和使用者这两者之间的共存,关注的是交互空间以及场所的构建。交互设计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机工程学、视觉设计、工业设计、认知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其交叉性强,目的在于实现用户对产品的具体需求。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交互设计,目的在于满足城市环境、公共设施与使用这三者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体验的反馈需求,确保城市公共设施能够发挥构建和谐城市环境和服务市民的作用。

1.2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国家政府为广大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一类设施,其具有服务性与公共性等特征。从广义上而言,我国城市的公共设施有:学校、博物馆、体育馆、公路、影剧院、医院等。但从狭义上而言,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即“城市家具”,包括了信息设施,卫生设施,娱乐服务,交通设施,照明安全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等。其中信息设施包括了指路标志、电话亭、导游图、邮箱等。卫生设施包括了公测、饮水器以及垃圾箱等。娱乐服务设施包括了坐具、售货亭、游乐器械以及桌子等。艺术景观设施包括了艺术小品、雕塑等。交通设施包括了车棚、巴士站等。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及城市的稳步发展,使得城市公共设施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城市的公共设施作为整个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环境和公众之间起着纽带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种数字平台、计算机二维码产品等逐渐被开发出来,使得感应式灯具、LED大屏幕、智能公交车站以及智能导游查询机等城市公共设施的出现。

2我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

2.1交互信息的及时反馈在我国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额过程中,要求从用户角度出发,在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建立从市民到公共设施的双向信息反馈系统,为整个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体验平台。现阶段,在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中,多点接触技术、信息共享技术、感应技术等应用较为成功。

2.2和附近环境的结合城市公共设施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充分注意到附近的环境因素,将地域特色符号和城市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2.3为市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城市公共公共设施主要是为了市民的生活服务的,使用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作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首要问题,对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存在意义以及使用频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融入交互设计理念,满足市民对设施的使用需求,完善信息双向传导。

2.4从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媒介材料上分析城市文化信息的传递以城市公共设施作为载体,展示的是城市的文明建设和市民素质。目前城市公共设施中的媒介材料包括了现代媒介材料以及传统媒介材料。其中现代媒介材料包括了:感应装置、LED大屏幕等,是城市居民和公共设施沟通、交流的纽带,也是传达公共设施功能的基本材料。而科技的发展,使得新型媒介材料被应用到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为实现交互设计创造了条件。例如:城市交通导向、滚动宣传栏、车位信息以及城市景观灯等。石材、水泥、木材、不锈钢以及玻璃钢等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传统材料,在市民的使用和体验过程中,并不能引起双向信息反馈。

2.5从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类型上分析城市公共设施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功能可以划分为信息传达设施、公共生理服务设施、艺术服务设施这三大类。从交互设计构成要素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的二次分类而言,信息传达设施较早融合了交互设计理念。信息传达设施的主要功能在于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信息传达设施的交互设计的优势较多,更容易完成交互设计目的。目前,艺术服务设施正朝着互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交互设计理念逐渐实现,这也使得国外的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发展趋于成熟。如:美国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就已经构建了交互系统,为公众创造了良好的交互交流平台。

3结语

第5篇:统计交流材料范文

文章基于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两方面,融合了多点触摸、感应及其信息共享等技术,对应用这些技术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城市公共设施中交互设计的应用,提出创新理念,着重分析交互设计构成的四要素,确定交互设计的思路将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信息传达;交流体验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设施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还在不断影响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审美及其认知。作为城市构建的组成之一,城市公共设施应该以产品的形态对于民众进行服务。对于用户来说,交互设计最主要的思路就是对简单高效并且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交互式产品进行设计。如何平衡可用性以及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在交互设计过程中值得考虑。

1概述

1.1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公共性以及服务性的措施,城市公共设施可以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作为城市的组成之一,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对城市发展程度以及城市的文化进行综合的反映,并且连接公众和城市环境,组成了“人、物、环境”的系统。伴随科技水平地不断发展,不同数字平台、二维码等互联网产品发展迅速,很多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相关设备出现在城市空间当中,比如:LED大屏幕、智能公交站等。

1.2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对人造物的行为方式相关界面进行定义。基于城市公共设施视角,交互设计就是基于城市公共设施、使用者以及城市环境,在三要素之间进行信息传达以及交流体验感受的双向反馈,令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2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应用

本节着重阐述感应技术相关案例。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主要组成之一,路灯的主要作用是在夜间提供照明。路灯的位置通常是在道路的两侧,具有不同的造型,并且从最开始的白炽灯发展为LED灯、太阳能灯等不同的形式,路灯的存在美化了城市,而“数字化生存”导致人们对于路灯的要求不断增加,期许与路灯等公共设施形成信息交流。图1表示ReactiveSpark交互灯具装置,LED灯数量达到110000个,根据实时跟踪器对公路交通流量进行采集,选择巨大LED灯具进行显示。交通流量通过灯具底部显示的波浪进行展示,当不同车辆经过时,屏幕上便会出现“火花”,此时,公众便可以实时了解路面的车流情况。

3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研究

3.1基于城市公共设施类型的视角

城市公共设施涵盖如下三种:第一类为公共生理服务设施;第二类为信息传达设施;第三类为艺术服务设施。第一类城市公共设施涵盖公共厕所、照明安全设施及其自动售货机等;第二类城市公共设施涵盖路牌、邮筒以及公交车站等;第三类城市公共设施涵盖公共艺术作品以及景观小品等。交互设计介入城市公共设施包含四方面要素,第一要素为构建公众;第二要素为公众行为;第三要素为公共环境;第四要素为技术水平。信息传达设施主要实现信息传递和交流等功能,进而令其在构建交互系统过程中降低难度、提升优势。公共生理服务设施包括公共厕所以及公共座椅等,公共生理服务设施在交互设计介入过程中,可对信息反馈装置进行增设。包括对公共厕所的地理位置以及是否有人使用等信息进行增设;而对于公共座椅,可在座椅的醒目位置对表面温度以及湿度等相关信息进行增设。

3.2基于城市公共设施媒介材料的视角

作为传递城市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对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市民的文化素养进行反馈。所谓的城市公共设施媒介材料,就是人们和公共设施交流的纽带,对公共设施自身功能进行传达的材料。建筑材料中石材、水泥、玻璃钢以及不锈钢等材料作为传统的公共设施的组成材料,很难会形成双向的信息反馈。而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全新公共设施媒介材料应运而生,比如LED以及感应装置等,值得一提的当属LED大屏幕以及字幕应用,这两种媒介材料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应用位置涵盖车位信息、城市滚动宣传栏以及景观灯等。新媒介材料的广泛应用,加强了人们与公共设施的交流与沟通。

4结束语

交互设计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要求,将来交互设计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大,文章主要阐述城市公共设施中交互设计的应用,提出一定的创新理念,着重分析交互设计构成的四要素,作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趋势必将朝着交互设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然.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交互性设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3:122-123.

[2]刘娟.数字媒体技术下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J].美术大观,2015,06:114-115.

[3]王峰,过伟敏.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内涵研究[J].包装工程,2010,24:124-127.

第6篇:统计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资源流;成本;环境管理;生态效率

一、资源流成本会计的产生背景

资源流成本会计(Resource Flow Cost Accounting,RFCA)是我国会计学界借鉴德国材料流转成本会计发展起来的。目的是针对国内制造企业对资源大量需求的严峻形势,通过对生产流程的精确核算和控制,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环境负荷的减轻,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两型社会的生态化建设。所以探寻资源流成本会计的产生背景就需要追溯到材料流转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MFCA)。

德国的材料流转成本会计(下称MFCA)开始于环境保护措施,即传统的环境管理方法。最初其强调在生产流程的末端通过环保技术进行污染控制以及为遵守环保政策而进行的环境管理;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在环境管理会计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结合环境成本从更大范围考虑成本的降低;后来随着流量管理研究的深入和生态效率概念的提出,MFCA结合物质流分析和工业生态学的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在生产流程的各个节点考虑材料的流转变化从而查找成本损失的原因和改进措施。将环境成本的概念扩展到整个生产过程并发展形成六类材料流成本,从而清晰地界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成本,使其具有可视化的特征,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使企业可以据此提出改善措施。所以说,材料流转会计是在推进环境管理,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属于微观层面环境管理会计的一个工具。其发展轨迹和思想脉络如图1所示。

二、资源流成本会计的研究情况

资源流成本会计源于德国的材料流转成本会计。德国材料流转成本会计的原型是由德国管理与环境协会(IMU)的创立者、奥格斯堡(Augsburg)大学的贝恩德·瓦格纳教授(Bernd Wagner)提出的。其目标是通过流量管理(Flow Management)的手段减轻环境压力和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此后,德国的学者对流量管理和材料流成本核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斯蒂芬·伊尔勒博士(Dr.Stefan Enzler)和马科斯·斯卓勃博士(Dr.Markus

Strobel)在《流量管理——通过材料流转导向的管理理念来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污染》一文中,对流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流量管理的工具进行了论述。斯卓勃(Strobel)和雷德蒙(Redmann)在2000年写了《流转成本会计——基于实际的材料流转通过会计的方法

降低成本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一文,详细地论述了材料流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包括材料流成本核算的目标、基本思想及方法。

该方法在德国一经提出,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日本迅速得到了推广应用。1999年,日本经济贸易和工业部(METI)委托的“世纪工程”中的一个项目第一个将MFCA引入企业界;2002财年,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属下的关西研究中心和日本涂料有限公司及盐野义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第二个这种项目。日本经济事务部(METI)组织专家对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技术的规定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MFCA方法进行了修正,以使其能更方便地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在日本,近年来每年都会出具一份资源流成本会计指南(Guide for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与此同时,美国将其研究重点定位于和计算机系统的结合应用。以上三个国家进行的MFCA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将该研究和每个国家的企业活动结合起来,在公司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下展开。这种企业界和研究机构站在同一立场抱着同样的愿望进行共同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迅速推动了该研究的进展。

在国内,典型的物质流分析文献是陆钟武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对钢铁物质流研究的系列成果。此外,还有一些与物质流分析紧密相关的工业生态学方面的文献研究资料。这些文献几乎全是从自然科学或工程科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会计学领域对资源流成本核算的研究还很少见。

我国制造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情况有别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如德国和日本现已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其产业结构上几乎很少有矿山、采料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故研究的工业化问题主要是如何向高附加值的后端加工工业延伸。而我国则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还需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阶段,所以从源头上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控制污染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的课题。因此针对我国处于改变传统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阶段,借助国外已有的研究基础,吸收工业生态学中的原料与能源流动(material and energy flow)分析、物质减量化(dematerialization)理论以及生态效益(eco-efficiency)等理论方法,将材料流概念向资源流内涵扩展,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的资源流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具有迫切的现实要求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根据RFCA核算方法,通过量化资源流转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寻找废弃物转变为资源的材料流改进环节,优化整合企业所有的环境保护技术,有望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企业环境负荷的目的,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协调发展。

三、资源流成本核算方法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原理

MFCA起源于环境管理系统内部应用的“输入输出平衡”,又叫做物料平衡或企业的生态平衡。该方法是为了获得用于报告目的的环境指标,例如材料购买比率、各种所耗能量的百分比、废物输出的百分比等等。最初的指标仅用实物单位,比如每单位所产生的废物的吨数,或每单位所耗能源的千瓦/小时数。后来根据公司决策者的需要又将其转换为货币单位,如人均每年单位能源成本、单位原材料成本、单位废弃物成本等等。

德国首先在一个大型制药公司实施了材料流成本核算的项目。他们首先从生产过程的末端开始,然后循着物质流的轨迹追溯到其开端,直到材料的购买。后来的研究是从这两个方向追踪材料流,并将材料流成本分为三大部分:输入端购买材料的材料成本、生产过程中处置材料的系统成本和输出端的运输或处置成本。之后根据研究结果的反馈对损失成本进行了更精确的分析,按形成产品还是废弃物的不同将上述三类成本细分为六类:最终成为产品(包括包装物)的材料成本;形成材料损失(残余废弃物)的材料成本;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系统成本;在材料损失发生前处理材料损失的系统成本;在材料损失发生后处理材料损失的系统成本,该部分成本通常又叫做末端成本;废弃物的处置成本。成本分类如图2所示。

从上述矩阵可以看到:材料成本的比例占了总成本的74%,是相当高的,其次是系统成本,传统观念中认为损失成本最大的废弃物成本反而是最低的。同时,还可看到,材料损失也大大高于正常的会计制度计算的结果。所以,从矩阵结果得出结论:在材料方面寻求成本节约比在人工费上更具潜力。从德国统计年鉴得到的总体统计数据也可以作为佐证。平均来看,在德国制造业,材料成本占到全部成本的54%,人工费用仅占18%,其他成本占28%。日本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因此,下一步就需要沿着材料流追踪材料损失的源头,然后寻求相应的改进措施,这就进入到环境管理的改善提高阶段。之后人们提出的环境材料的选择、产品的生态设计、工艺上的清洁生产等具体措施可以说都源于MFCA对材料损失成本的挖掘和发现,只有在材料成本清晰透明的时候减轻环境负担并降低成本的综合措施才能得以实施。

至此,可以发现,MFCA就像CT扫描仪一样能够分析公司目前的状况。运用MFCA可以观察公司内部的情况并检查其健康状况。正如瓦格纳教授所说,MFCA提供给公司一面审查自己的镜子。

随着MFCA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后来的有些文献将材料(material)的概念转换为资源(resource)的概念,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当前要研究的内容也必须扩展到资源的范畴,以后的研究也需要在空间上分别向资源耗用的前后端延伸。事实上,国外已经开始将生产制造流程和供应链及消费者联系起来,我国的现实情况还要求我们关注资源的最初来源。所以将材料流转成本会计(MFCA)发展为资源流成本会计(RFCA)既是国际发展的趋势更是我国的现实要求。

四、展望和思考

(一)资源流成本会计的现实意义

从经济的视角看,资源流成本会计以实际的资源成本为基础,通过对分层次的资源流程图及其数据的精确分析,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透明度。这给人们探寻产品设计的新方法和提高效率的新措施指明了路径,从而可以成功地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投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力。

从生态的视角看,材料流成本会计强调通过减少耗用材料和能源的数量削减成本,这自然减轻了环境负担,节约了资源,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果。

因此,资源流成本会计是实施和运行综合环境管理系统及提高生态效率的重要工具,帮助企业在提高盈利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促进生态化社会的发展。

(二)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未来趋势

运用资源流成本会计这一环境管理会计工具,可以将材料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对环境的减负结合起来。但通过深入考察可以发现,这种减负的最终实现除了针对材料损失的发生节点挖掘出的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等战术性的环境管理手段外,还需要战略上的功能结构重组、技术上的信息系统重构。这些观念和技术越早引入,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发展就越有前途。

1.功能结构重组——将资源流作为一个共同的交流沟通核心

在很多公司包括日本、德国参与资源流试点项目的公司,不同部门的职员之间很少交流,不能沟通和相互理解。行政管理者了解很多会计和市场知识,但他们不能理解包括资源流在内的技术生产过程的复杂情况;技术人员对资源流的透明度有较强程度的理解,但仅限于实物方面,而不是货币量度方面,他们没有优良的成本信息,他们不得不竭力完成定量和定性的生产目标并解决技术问题;环境管理部门的人员又试图激励员工遵守ISO标准,但他们很少有成本或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信息。

所以,未来的任务是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并使他们相互沟通和理解。而资源流成本会计可通过分层次的流程图使整个公司的资源流达到清晰的可视化。利用这一沟通工具,来自各个部门、各个生产流程的人员可以通过讨论资源流这一共同问题加强交流和沟通。当然,要使这一沟通工具能有效使用,需要根据资源流流程对各个功能部门进行重组,以实现其通畅的对话和交流,这是今后应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2.信息系统重构——用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流数据的即

时处理和分析

由于资源流成本会计需要大量的基础性数量数据和成本数据,人们都认识到仅用手工收集数据长远来看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一些附加的计算机软件作为收集和处理资源流数据的辅助工具被开发

了出来。例如澳大利亚的AUDIT Professional、德国的Umberto Business等,但这些软件都没有和企业的ERP系统相连接,不能实现资源流数据的即时传递和处理。

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B. Pojasek 开发了“系统方法(the Systems Approach)”,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该方法将资源流成本会计中各个流程、各个层次的流程图和ERP系统连接起来。虽然ERP系统原则上可以提供这些信息,但由于它是根据不同的目标定制的,而且原系统流程和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流程没有统一起来,所以有时汇总的信息或者质量低劣,或者是错误的。

因此,未来的第二个任务是根据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流程图设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要能追踪资源流从供应商——入库——生产——包装——出库——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流动,将所有的资源成本和损失即时列示并计算出来。运用这种流程图技术可以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都连接起来,甚至可以和消费者联系起来,这就将触角伸向了供应链系统。所以,该任务的最终目的是在整合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资源流成本会计基础上实现供应链系统的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核算。

在重构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后,还要考虑构建此基础上的分析系统,通过创建分析模型,将已收集和处理的数据自动进行分析,自动形成各个决策部门所需的相关报告,比如平衡计分卡、资源流成本核算、生产报告、采购报告、环境报告等,形成一个以资源流成本会计为基础的ERP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的思路如图3所示。

将来对基于资源流信息的精确数据——实物数量和货币价值,我们别无选择,一定要实现,而且这种信息必须能方便地自动获取。如果一个公司想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就必须拥有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的确切信息。这样的公司将更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流数据的即时处理和分析是资源流成本会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提高盈利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持续道路上的一大难题,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二者达到兼容。现在,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工具,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已经从中受益。今后的任务是不断改进这一工具,通过其应用和完善逐渐将环境因素融入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而纳入正常的管理要素,形成一个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管理框架,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肖序.环境成本管理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Guide for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Environmental Industries Office, Environmental Policy Division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nd Environment Bureau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March 2007.

[3] Flow Cost Accounting, Relieving Stress on the Environment by Means of Flow Management, Dr.Markus Strobel, Institute fur Management und Umwelt,April 2001.

[4] Introducing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Michiyasu Nakajim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2003.

第7篇:统计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 管棒材;智能控制;温度均匀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053—03

1 现状分析

铜加工行业的铜管棒生产工艺中,为了消除铜管棒冷加工后残余的应力,会增加一道去应力退火工艺,在低于铜的再结晶温度的情况下加热。因此,这就需要铜加工企业针对这一退火工艺添置合适的退火炉进行生产。

现国内外同行业[1]中,去应力退火炉有:井式退火炉、台车式退火炉、罩式退火炉三种,其各有优缺点。井式退火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致使其运行能耗大,且炉内上下温差较大,通常在20℃以上,退火后材料力学性能波动较大;台车式退火炉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装炉量大,但由于内部密封性能差,气动循环结构不合理,运行能耗较大;罩式退火炉炉内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炉内密封性能好,但是装炉量较小,生产效率较低。综合以上三种炉体的优缺点,结合自身的设计、研究,开发出一套新的双台车罩式复合型退火炉。

复合型退火炉通过先进的气动布局和热循环交换系统,有效提高了退火炉的密封性能和热交换效率,将炉内各部位温差控制在±5℃以内,较好地保证了退火材料力学性能的均匀稳定性,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

2 设计思路

本设备的设计研发分为炉体结构的设计及制造;台车结构的设计及制造;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制造。

2.1 炉体结构的设计及制造

复合型退火炉炉体分为:炉膛、内部循环系统、液压站等。其中炉膛、内部循环系统借助于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设计,通过模拟对炉膛内气体流动、分布进行分析,提高炉体内部的热传导[3]效率。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4]对设备结构强度进行分析,确保在正常装载量前提下,设备机械强度、运行可靠度均能达到设备各类加热参数。

1)炉膛:采用钢管、板材焊接结构,炉衬为厚400mm的1250的纤维耐火保温材料,具有重量轻、密封保温性能好、蓄热少的优点;

2)炉内循环系统:包括风机、导向分流板、电热元件、保温材料等。

炉体顶部配有4套高压大流量热循环轴流风机,定时改变炉内气体流动方向,确保炉内气体以60次/min的速度循环流动,实现空气热量与管棒材的快速传导交换,实现炉内棒材各部位的温度均匀,设备进入保温阶段后,炉内温差小于±2℃。

导向分流板采用厚度为2mm的034不锈钢板,按空气流体力学的原理,通过精密计算,设计符合分流导向的要求形状,用数控钣金折边等工艺方法制成,使其强度增加、不易热变形。采用上、下双层结构,实现侧向进、出风,使热风顺利透过管棒各层间隙,提高热交换效率并减小管棒内外层温差。

炉内电热元件为OCr25Al5的带状体,用高温粘合剂和陶钉固定在纤维材料上,具有牢固、可靠、不易松脱等特点;

3)液压站:采用同步控制方式,液压系统同步驱动4个液压缸,液压缸带动炉体上下同步升降,并配有上下导向装置,使炉体上、下升降平稳、安全。

2.2 台车结构的设计及制造

采用双台车独立移动机构,使台车装料与材料退火的时间重合,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台车采用型材焊接而成,配有独立的自行走装置和制动装置,以齿轮齿条传动并结合变频器控制的方式,实现台车双速自行走,即台车快速进出移动和慢速定位;台车内填充保温耐火材料及四周安装软性密封材料,工作时炉体底面和台车平面重合,重合面之间软性密封材料受压密封,能较好地保证罩式炉密封性能。

2.3 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制造

设备分为二区温控,采用计算机智能化自动控制[5],采集炉膛各部位温度数据,通过热量输出功率和材料接受热量的逻辑分析,自动控制热量输出功率。

当出风口与进风口温差大于10℃时,计算机控制炉体顶部4套高压大流量热循环轴流风机以2 880r/min的速度高速运行,并以5min为一个节拍进行换向,减小炉膛内各部位的温度差。当出风口与进风口温差在5℃~10℃时,计算机控制炉体顶部4套高压大流量热循环轴流风机以1 440r/min的速度中速运行并以10min为一个节拍进行换向。当出风口与进风口温差在2℃~5℃时,计算机控制炉体顶部4套高压大流量热循环轴流风机以940r/min的速度低速运行并以15min为一个节拍进行换向,使热量输出和材料吸收能量二者之间平衡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从而达到节能、高效的目的。

工作流程方框图如图1。

3 研发过程

3.1 前期准备阶段

在设计制造复合型退火炉之前,工程技术人员从生产一线了解管棒材去应力退火的各项参数作为设计要求,包括退火温度、退火时间、退火铜棒重量、退火铜棒规格等一系列技术参数。

3.2 设计阶段

通过计算和查阅机械设计手册[6],确定了设备的主机功率、循环风机功率、液压站功率、变频控制、设备外形尺寸、台车行走速度、电热元件、保温材料等一系列的技术参数。

在设计中,采用计算机样机虚拟制造技术[7],以三维零件模型为基础,进行模拟组装、运行、有限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改进优化,提高了设计合理性及成功率,减少设计错误,缩短设计周期。

第8篇:统计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耗材申领;采购订单;采购管理;物资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6-0008-03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have raised an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 for materials management, making it imperative to implement fine management. As a branch of material system, consumable requisitioning & purchasing system can help realize information-based management on consumable requisitioning and purcha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warehousing and picking modules in the material system can attain the closed management of business. The use of this consumable requisitioning & purchasing system can realize the submission and approval of requisitioning lists, the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purchase orders, the confirmation of purchases, the arrival of good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urchasing management and the veracity of information.

Key words: apply for consumable; purchase order; purchasing management; material systems

1 概述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系统逐渐成熟,为耗材申领和采购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条件。本文提出的耗材申领采购系统,取代了传统的纸质申领单,通过电子化提交和审批申领单,实现科室领料。物资部门再根据科室的申领单内容进行配送,库存不足时通过自动生成采购单和后续采购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准确性。本系统基于.NET开发,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

2 需求分析

2.1 系统功能结构

本文描述的系统为耗材申领采购系统,科室物资申领人可以通过系统提交耗材申领单,经科室负责人同意后审批,物资部再根据申领内容,配送耗材到科室或当库存不足时进行采购管理。本系统可取代纸质申领单,规范物资申领流程,物资统一配送优化领料过程,并为后续采购计划提供数据基础,实现耗材的精确采购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分为基础设置模块、申领模块、采购模块,具体功能结构图如图1。

2.2 系统用例分析

本系统的用户分为科室领料人、科室负责人、物资部负责人、仓管员和采购员。科室领料人可以设置个人或科室的申领模板,提交耗材申领单;科室负责人可执行申领单审批;物资部负责人可设置申领权限;仓管员操作生成采购单;采购人员对采购单进行确认,并执行到货确认。具体用例图见图2。

2.3 业务流程分析

耗材申领和采购的业务流程如图3。首先科室领料人通过申领模板或查找筛选耗材,提交耗材申领单;科室负责人对提交的申领单进行审批,如果审批不通过则终止申领单;如果库存充足,仓管员对已审批的申领单操作科室领料执行出库;如果库存不足,仓管员每周定期生成采购订单;然后采购人员对采购单的耗材进行确认,并完善采购单信息,按照供应商对采购单物资进行分组采购,采购到货时登记到货数量。最后,仓管员执行入库和配送。

3 系统设计

3.1 基础设置模块设计

3.1.1 申领权限设置

耗材申领之前,必须先设置好申领权限。权限分为两种:科室申领权限和科室审批权限,科室领料人可以具备申领权限,但不能拥有审批权限;科室负责人可以同时具备申领和审批权限。一个科室可同时存在多个领料人和负责人,方便申领业务开展。具体设计是将科室的员工列表中增加申领权限和审批权限属性,对需要的员工标志相应的权限。当一个员工登陆申领或审批界面时,系统可查询判断员工归属的科室及具备的申请和审批权限。

3.1.2 申领模板设置

由于耗材名称众多,申领时筛选比较会花一定的时间。为了加快申领时填单的速度,可以将科室经常领用的耗材设置一个申领模板,申领填单时,只筛选模板内的耗材,大大减少了检索范围,提高筛选结果命中率。模板的种类可分为个人模板和科室模板,个人模板只限本人使用,科室模板可供科室所有成员使用。当打开申领界面时,系统自动显示申领模板列表可供选择,包括归属本人的个人模板和本科室的科室模板。

3.2 申领模块设计

3.2.1 申领单状态控制

整个申领过程中,申领单的状态会经历从未审批、已审批、采购中,最后变成已领料或已终止状态,状态迁移如图4。生成领料单时,状态为未审批;科室审批后,状态为已审批;生成对应的采购单时,状态为采购中;科室领料后,状态为已领料。在未审批、已审批、采购中3个状态时,可以终止申领单。

3.2.2 申领单生成

科室需要申领耗材时,需要填写电子耗材申领单,业务流程如图5左。使用耗材申领功能,需要申领人具备申领权限,并只限提交本人所在科室的申领单。用户只需要输入申领耗材、申领数量,其他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已领数量用于记录本次申领已领数量,允许分批领取;申领状态用于控制申领流程和显示申领进度;申领单号的编码生成规则是2位字母+8位日期+3位数字顺序号。

3.2.3 申领单审批

申领单审批,是指科室负责人对已提交的申领单进行审批,业务流程如图5右。使用审批功能,需要审批人具备审批权限,并只限审批本人所在科室的申领单。审批时,系统根据审批人所在科室列出本科室未审批的所有申领单,审批人可以选择申领单的部分或全部耗材执行审批,审批后申领单状态为已审批;如果审批不通过,申领单状态为已终止。

3.3 采购模块设计

3.3.1 采购单生成

科室申领单提交后并且库存不足,仓管员需要生成采购单,提交到采购人员进行采购,业务流程如图6左。采购单内容允许系统自动生成或手动添加生成。自动生成采购单的条件是:申领数-库存数-采购中数量

3.3.2 采购单确认

采购单生成后,需要采购人员进行采购确认并完善供应商、单价等采购信息,业务流程如图6中。采购单确认时,系统按采购单生成时间范围查询未确认的采购订单列表,采购用对每个耗材选择供应商和单价,如果上次已有采购记录,则自动显示上次采购的信息,减少采购员的输入操作;输入完成后,保存采购单状态为已确认;最后按照供应商打印已确认的采购订单。

3.3.3 采购到货

供应商送货到仓库后,需要清点核对货物,记录到货数量,业务流程如图6右。由于存在分批发货的情况,采购到货功能需要支持多次记录到货数量,每次只记录本次到货数量,系统自动计算累计到货数量。当累计到货数量>=采购数量时,更新采购单状态为已采购。如果出现停产等情况无法继续采购,采购员可终止或修改采购数量完成采购。

3.4 系统数据模型设计

本系统的业务实体分别为以下7个实体模型,其关系如图7。申请单、采购单、申领模板都采用主从方式实现一对多关联。申领明细与采购明细采购多对一关联,耗材ID相同的多个申领明细内容会生成一个采购明细。

4 系统实现

4.1采购单生成的实现

采购单包括采购主单和采购明细。采购主单号生成的规则是2位字母+8位日期+3位数字顺序号,例如CG20160422001。规则和申领单号类似,2位字母代表不同的业务。从指定业务表中查询当前日期生成的最大订单号,并在此基础上增加1。以下是生成采购单号的主要实现代码。

4.2 其他业务的实现

结合系统设计的要求,对本系统进行详细编码,实现了权限设置、申领模板设置、申领单生成、申领单审批、采购单生成、采购确认和采购到货功能。

5 结论

本文针对耗材申领和采购业务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了耗材申领采购管理系统。文中首先阐述了耗材申领采购系统在申领采购管理工作的意义,以及系统的开发环境。其次,对系统进行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然后对系统进行总体功能设计和详细功能设计。最后进行详细功能实现。本系统结合物资系统的入库和领料模块,可实现申领、采购、入库和领料的业务闭环。

参考文献:

[1] 汤国平,胡亮.医疗耗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4(3).

[2] 汤黎明,吴敏.医院物资流程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2(6).

第9篇:统计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筋

前言

钢筋是结构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经常会对整个项目的成本管理的好坏和盈亏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一般的钢筋管理主要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钢筋算量、钢筋翻样、钢筋长度优化和确定、钢筋使用计划、钢筋采购计划、签订合同、到场入库、出库、加工、现场绑扎等。整个过程流程长,经过的人员多,而且钢筋的量大、规格多,这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导致在实际流程中很多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通过在多个项目的实践,通过对业务流程的研究,结合软件系统的应用,笔者总结出一套“人机” 结合的钢筋管理流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编制钢筋施工方案。

该方案由劳务队编制,总工审核,编制时间在工程开工前,内容包括施工工艺、质量要求等。编制依据是工程图纸和规范。

二是编制钢筋总量计划。

该计划由劳务队负责编制、总工审核,编制时间要工程开工前。钢筋总量计划要分构件、分层编制,作为工程投标的依据。工程开工前提交预算,由预算人员拆分到工程部位上,作为劳务队编制钢筋料表、月度使用计划的编制依据之一。总工在审核钢筋总量计划时,最少要选择任一层的钢筋量进行抽检,计算误差率。编制依据是工程图纸、规范。

三是编制钢筋下料表并录入软件。

该表由劳务队负责编制,在每月15日前完成下月施工任务的料表。料表要分层、分构件、分种类编制,每类钢筋要标注规格、尺寸、数量、重量,每种构件、每层都要有总重量;料表中要有领用记录; 劳务队编制完成料表后,提交总工审核。审核后的料表由自留一份,发给劳务队、材料科各一份。如果料表发生变化如发生补料,要及时以书面形式更正;除发生洽商、变更外,料表总量不允许超过钢筋总量计划;料表编制完成后总工要录入成本管理软件中相应模块,录入重量=料表量/(1-合同规定损耗率)。

四是编制月度钢筋原材计划。

该计划由总工负责编制,每月18日前完成。同时总工在每月10日前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钢筋需用计划,作为材料部门编制钢筋采购计划的依据,钢筋原材计划量=料表量/(1-合同规定损耗率),原材计划中包括的部位钢筋要在计划中注明。 编制依据是钢筋料表、钢筋加工合同、进度计划。

五是钢筋采购合同签订。

包括签订采购合同、合同审核。钢筋采购合同由材料科长负责编制、总经审核,项目经理对合同进行最终审批。编制时间是钢筋加工前15天。在合同签订前,材料科长应向项目经理进行钢筋采购方式确认,如果需要招标,则执行公司的《采购招标管理办法》。如果公司供应,则按公司供应材料管理办法执行,自行采购时,首先要进行供应商选择,确认供应商的资质,与项目经理协商确定供应商的初步范围,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谈判,钢筋的采购价格必须取得项目经理的同意。

在合同签字盖章前,合同文本应交由总经负责对合同的商务条款进行审核,合同的专业技术与价格部分由材料科长负责,商务条款部分由总经负责,审核通过后合同交项目经理审批。合同一经签订,合同正本统一交经营部门管理。

六是钢筋月度采购计划。

该计划由生产副经理负责编制、项目经理审批,每月20日前完成。材料采购计划主要依据技术部门提供的月使用计划进行编制,材料的采购还应考虑以下因素:材料使用是否需要有余量、材料本月库存情况、钢筋加工情况、材料市场价格风险、项目部资金状况。编制依据是月度钢筋原材计划。

七是入库管理。

包括采购进场、过磅点验、入库、填写入库单。钢筋加工场按照施工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设置,由提料员统一管理。每批次钢筋进场后库管员要及时向供应商索取产品合格证,将合格证提交资料员并送交试验,钢筋到场后如需劳务队人员协助进行卸车、搬运、码放等工作时,由材料负责人(不在现场时可委托库管员)向生产付经理提出协助要求,明确偿付费用方式及金额,由生产付经理负责安排劳务人员及时协助完成相关工作。钢筋过磅点验时,项目部材料库管员、钢筋加工场人员和供应商要共同进行点验,所有型号钢筋要分类过磅,点验结束后有材料记帐员办理入库手续。钢筋入库后,钢筋加工班要对原材进行标识,标明钢筋的型号、吨数、根数,材料部门负责检查。钢筋原材和成型钢材要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堆放。

八是钢筋试验。

钢筋入库后,库管员填写材料进场通知单通知试验员做试验,试验员应及时取样送检,并出具试验报告。只有试验合格后,钢筋才能进行加工。

九是钢筋加工管理。

工作内容包括钢筋加工、加工标识、成型钢筋码放。在劳务合同中,对钢筋的损耗要明确规定。钢筋加工时,打开哪捆原材,哪些从废料中再次加工由材料员统一指挥。劳务队根据月计划、周计划进行钢筋加工,加工完成后的钢筋要分类码放并用标牌进行标识,防止钢筋被错误发放,材料员要对原材以及成型加工后钢筋的码放及标识进行监督检查。

十是钢筋领料管理。

工作内容包括钢筋领料申请、审核、按料表发料、填写出库单。钢筋发料按进度计划中钢筋部位一次发放,每领用一次,钢筋加工班发料员要在料表中标注已领用的钢筋数量,并由领料人签认。每领完一个部位的钢筋量,钢筋加工场发料员要将发放钢筋的料表进行分类汇总,并将汇总表和料表提交材料记账员,材料记账员对汇总量和料表量进行核对后填写出库单,同时在报损单中按合同规定值填写钢筋损耗量。如果在绑扎过程中出现超量现象,超量部分必须由劳务队做出补充料表并由总工审核后钢筋加工班才可加工。同时补充料表也要发给钢筋加工班、材料科。

十一是钢筋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由生产人员负责,生产副经理协助,如夜间施工由值班人员负责。钢筋的绑扎进度生产人员要进行监控,生产人员要对已领用的钢筋的堆放、绑扎进行检查,当日收工前检查钢筋现场的绑扎情况,防止钢筋领到现场后长期堆放的现象发生。钢筋绑扎进度、钢筋现场堆放、筋现场保卫执行项目部相应制度。

十二是结算支付。

工作内容包括钢筋结算、钢筋款支付、钢筋加工结算、钢筋加工款支付。钢筋款由材料记账员按月进行结算,每月底填写结算单。钢筋款的支付由材料科长向项目经理提出申请,经项目经理审批后,由财务人员填写支付单并办理支付。

十三是钢筋盘点。

每月25日前,材料部材料记账员、和钢筋加工场人员要对上月钢筋使用情况进行盘点。钢筋盘点时要对原材、未领用的成型钢筋和已领用的钢材都要进行盘点。盘点采用现场数根数的方法,材料记账员填写《盘点单》。材料记账员、钢筋加工场三方要共同在盘点单中签字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