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

统计与决策论文精选(九篇)

统计与决策论文

第1篇: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

关键字:不一致决策表;分类;动态约简;频率约简;粗糙集

中图法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15

0 引言

粗糙集(rough set)理论是波兰学者Pawlak提出来的研究不精确、不确定性知识的表达、学习和归纳方法的数学工具,已广泛地应用于机器学习、知识获取、决策分析、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归纳推理、矛盾归结、模式识别等领域。运用Rough集理论对决策表进行约简或分类时,常会遇到两种决策表,即一致决策表和不一致决策表。由于从一致决策表中得到的决策规则都是确定的,而来自于不一致决策表的规则却存在着不确定性(即规则可能有着多个决策值或可能将新对象归类到多个决策类中),这严重影响了决策知识和对象分类的正确性。然而,由于数据采集的定义、规范以及操作等方面的原因,所得到的决策表常常是不一致的。如何消除或尽量降低不一致决策表在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中的负面影响,成了信息系统知识提取的重要研究问题。

文献[1]中提出,将不一致决策表分化为完全一致决策表和完全不一致决策表,采用完全一致决策表进行数据分析,这与文献[2]中提出的数据清洗方法类似。这两种方法从决策表中去掉了不一致对象,从而损失了隐含在这些对象之中的知识信息。文献[3]中,引入条件属性矩阵,定义了多种形式的频率约简(即分配约简、分布约简和最大分布约简),通过定义相应的决策矩阵,并通过条件属性矩阵与决策矩阵的计算提取相应决策规则,充分利用了系统所蕴含的信息。利用频率约简,提高了通过不一致决策表进行约简或信息分类的精确性;但产生约简的方法是标准的Rough集方法,对于新对象的分类不总是足够充分的(参看[4,5]),因为该方法没有考虑到部分的约简可能是混乱、不规则的,对于决策表随机采样的子表而言常常是不稳定的。为了提高决策表约简和分类的稳定性,文献[4,5]中提出了动态约简理论,通过随机产生众多基于决策表的子表,并在子表基础上计算约简结合,最后采用权重法来分类新对象。

本文提出利用上述不同形式频率约简与动态约简技术相结合的信息分类方法,来求取不一致决策表相应的决策约简和解决对象分类的冲突问题,从而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和分类稳定性。在该方法的基本计算流程基础上,研制了基于JAVA的RoughTool处理系统,并利用经典数据经行了测试与验证。

1 基本理论研究

经典的Rough集理论是建立在对象空间的等价类之上,采用上近似、下近似和边界的概念来分析对象空间中不能由等价关系定义的子集的性质,是一种利用三值逻辑处理不精确或不完全信息的形式化方法。在此对经典Rough不作累述,仅对频率约简与动态约简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分析。

1.1 不一致决策表

称是一个决策系统(或决策表),其中是非空有限对象集合,是非空有限条件属性集合,为非空有限决策属性集合。当为单元素集合时,将决策系统写为。

决策表,若则称是一致的,否则是不一致的。其中表示属性集定义在上等价类。

从一致决策表中得到的决策规则都是确定的,而从不一致决策表中得到的规则是不确定。

1.2 决策表的频率约简

不一致决策表的基本特征是不满足。文献[3]中通过在Rough集中引入概率统计理论,研究Rough成员函数的统计特性,基于规则前件与后件在决策表中出现的频率,提出了几种约简形式,在不损失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将不一致表转化为相应的一致表,从而给出了一个在不一致决策表上应用Rough集理论进行数据挖掘和分类的解决方案。

1.2.1 _约简

决策表,属性子集,令为其扩展决策函数,其中。显然,当都为1时,是一致的,否则是不一致的。在不一致表的条件下,对应于的规则可表示为:。

,是一个_决策约简,当且仅当是一致决策表的一个约简。

1.2.2 _约简

决策表,属性子集,定义Rough成员函数为:。令规则的自信度为

则表示以自信度归类到。最后令

,是一个_约简,当且仅当是来一致决策表的一个约简。

通过令阀值,获得对应不同取值[0,1]的_约简形式。如令对应的一致表为。

1.2.3 _约简

的决策值序列为,Rough成员分布函数,则得到

其中对于每一向量有一个_决策规则。

,是一个_约简,当且仅当是来一致决策表的一个约简。

采用上述多种形式的频率约简方法可以得到基于不一致决策表的约简集合,利用该约简集的规则对新对象分类时,可以采用权重分类法,进行计算后,将新对象归类到最可信的决策类中。

1.3 决策表的动态约简

通过上述频率约简概念将不一致表转化为对应形式的一致表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分类的精度和稳定性,文献[4,5]中给出了动态约简技术。动态约简通过对决策表进行大规模随机抽取的子表产生一个约简集合,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权重法来分类新对象。动态约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最稳定的约简,因为他们在决策表随机采样的子表中具有最大的出现概率。

1.3.1 动态约简的定义

决策表,为通过大规模随机对象抽取产生的所有子表集合。,则的_拓广动态约简定义为:

其中表示的约简集合。进一步定义

为拓广动态约简的稳定因子。通过调节稳定因子,我们可以选取那些满足某一稳定阀值的动态约简,从而增加了约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2 动态约简的计算方法

1)计算给定决策表的子表集合。利用给定的百分比系数(子表的对象数 / 原始表的对象数)例如:50%、60%等等,从原始表中随机的抽取行,每一百分比可以抽取一定数目的子表,如10个。为了满足使该过程能产生最优的分类未知对象的能力,实践证明[4,5,6],产生子表集应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①百分比系数尽量大,

②子表总个数应≥300。

2)计算子表集的所有约简集。

3)利用稳定系数选取满足设定阀值的约简集。

4)计算每一约简的约简域。

5)利用约简及约简域求取决策规则

2 频率约简与动态约简组合分类方法

根据上述数学模型及定义,针对不一致决策表对于信息分类精度与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本文利用不同形式的频率约简与动态约简技术相结合的来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分为两个处理过程:

1)利用多种形式的频率约简技术将不一致决策表进行一致性处理。

2)利用动态约简技术对上步中获取的一致决策表进行约简和分类计算。

2.1 算法总体流程

采用频率约简与动态约简组合分类算法的总体处理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 RoughTools分析系统

根据上述算法总体流程图,研制了基于粗糙集理论、频率约简以及动态约简理论的分析工具系统RoughTools。该系统在JAVA环境下开发,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数据输入输出。

①读取或输出给定用于分析的决策表,并进行关于对象、属性等的各种统计;

②读取或输出各种中间结果数据,例如约简集、规则集等。

2)基于Rough理论的分析模块。

①计算给定属性集合的等价类;

②计算上、下近似以及边界;

③判断表的一致性;

④计算不一致决策表的、、的一致决策表;

⑤利用不分明矩阵求取决策表的约简(穷尽法、覆盖法等);

⑥利用、、的一致决策表形式,计算各形式的频率约简;

⑦计算给定阀值动态约简。

3)对象分类。利用权重分类法以及动态规则强度等协商机制对给定的对象集合分类,计算分类精度。

3 测试及分析

为了验证采用频率约简与动态约简组合分类不一致决策表方法的有效性,在RoughTools分析工具的基础上,进行了两组测试。

1)比较数据清洗(简写为CUT),单独的、、约简,以及组合、、约简(简写为__)方法对不一致决策表分类的精度。

本测试采用著名的Monk问题1所提供的数据,该数据由训练集(124个对象)和测试集(432的对象)组成,包括6个条件属性和1个决策属性(两个决策类)。由于原始数据表是一致的,为了用于研究,我们从数据中随机的删去两列(两个属性),使其成为不一致决策表。分类测试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

①无论是对训练集分类还是对测试集分类,数据清洗方法的分类精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方法,显然不一致决策表中蕴藏的信息对计算决策规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利用频率约简技术对于不一致决策表能够获得更高的分类精度。

②组合使用、、约简共同计算最终约简集的分类方法要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获得的分类精度高,这说明权重分类技术在平衡不同形式约简分类技术上中获得了成功。

2)比较仅使用__方法和将__与动态约简相结合的方法对不一致决策表分类的精度。

本测试中,采用Monk问题1、问题3以及ROSETTA示例的Cleveland医疗数据,同样采用如测试1中的方法将数据转化为不一致决策表。在计算动态约简过程中,对训练数据集按如下方法随机地选取子表:

①子表对象为训练集对象的比例为 90%, 91%,92%,93%,94%,95%,96%,97%,98%,99%,

②每一比例选取30个子表,总共300个子表。

由文献[7]可知上述动态约简子表的选取方法不仅从子表规模上是足够的,而且其获得的动态约简也更为稳定。测试结果见表2。

显然应用动态约简技术后,所得到的分类精度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4 结论

本文针对不一致决策表,利用文献[3]中提出的基于频率意义定义的多种决策约简形式,组合动态约简理论(参见[4,5]),充分结合两种约简方法的优良特性,求取约简并进行对象分类。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不一致决策表所蕴涵的信息,获得了较高的分类精度和稳定性,是一种处理不一致决策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清. Rough集及Rough推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9.

[2]谭天乐,宋执环,李平. 信息系统数据清洗、规则提取的矩阵计算[J]. 信息与控制, 2003, 32(4): 289-294.

[3]Lech Polkowski,Shusaku Tsumoto,Tsau Y.Lin. Rough set methods and application:new developments i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information systems[M]. Physica-Verlag Heidelberg,2000,235-285

[4] Bazan J., Skowron A. and Synak, P. Dynamic reducts as a tool for extracting laws from decisions tables[M]. in: Z. W. Ras, M. Zemankova (ed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Symposium on Methodologies for Intelligent Systems Charlotte, NC, October 16-19,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869, Springer-Verlag (1994), 346-355.

[5]Jan G. Bazan. A comparison of dynamic and non-dynamic rough set methods for extracting laws from decision tables[M]. in:Rough sets in knowledge discovery. Heidelberg: Physica-verlag (1998) 321-365

[6]JAN G. BAZAN. Dynamic reducts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J].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in Knowledge- Based Systems (IPMU’96), July 1-5, Granada, Spain (1996) 2 1147-1152

[7]JAROSLAW STEPANIUK. Knowledge discovery by application of rough set models[M]. in: Lech Polkowski,Shusaku Tsumoto,Tsau Y.Lin, Rough set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new developments i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information systems。Physica-Verlag Heidelberg, 2000, 173-174.

[8]黄兵,周献中. 不一致决策表中规则提取的矩阵算法[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5, 27(3): 441-445

[9]王国胤.决策表核属性的计算方法[J].计算机学报, 2003(5):611-615.

[10]刘亚波,胡陈勇,刘大有.基于粗糙集的识别矩阵值简式求取算法DMBVR[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4,42(2):221-225.

第2篇: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仿生;决策

中图分类号:TP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015-02

现在常用的计算机采用的是“冯·诺依曼结构”:即内存和处理器是分开的,两者之间通过“总线”来传输数据。在过去的60多年中,计算机内存容量和处理器速度不断增长,但这种速度远远大于双方之间流量的增加,让计算机的整体效率受到严重限制,这被称为“冯·诺依曼瓶颈”。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仿生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等计算机,与目前大多数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截然不同,这些计算机增强了并行计算能力,实现了专家库和处理器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类似于人脑的决策计算。

1 结构设计

1.1 系统结构

设立包含专家知识库的微型计算机,与微型计算机的输出端相连设存储单元阵,存储单元阵与处理单元阵相对应连接,与处理单元阵相连设运算器组,与运算器组分别相连设控制器、总运算器,总运算器通过输出接口输出决策结果信号。

由于采用存储单元和处理单元直接联接,以及存储、处理单元对应分层网络设置,因而系统在没有CPU微处理器控制系统时也可进行决策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结构所制成的决策机常常与“冯·诺依曼结构”结合使用,两者可以取长补短,既实现了高运算速度,又达到了仿生决策计算的目的。

1.2 决策方式

根据基础对照信号引入的先后,可实现以下两种决策方式:

分类决策,即各类原始决策因素信号和基础对照信号,同时输入各层存储单元网络,每一层均得到每一类的中间决策信号,再将各中间决策信号通过总运算器进行汇总;

集团决策,将原始决策因素信号和基础对照信号当做两个相对独立的信号系统,分别进行决策得到中间决策信号,再将两个中间决策信号通过总运算器进行汇总。

1.3 结构优点

能够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能够学习和适应严重不确定系统的动态特性;系统具有很强的容错性;采用并行分布处理方法,使得快速进行大量运算成为可能。

2 决策原理

2.1 差异决策原理

系统由极多功能、结构大体一致的单元聚集成,因此,无论是基团级、集团级还是系统级决策,均同时存在,并相互“配合”,相互转化,信息相互传递;即可认为整体是一个运作系统,各分区是一个运作系统,各基团又各自一个运作系统,且所有系统运作模式是一致的。

然而各级决策系统虽然模式一致,但毕竟会有组合、位置、数量、层级、对应存储信息等诸多差异,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个命题,同样的信息输入,也会产生有一定差异的决策结果;系统继续比对、决策,调整并减小这些差异,反复决策,最后得到正确结论。

2.2 不确定性因素和反馈的引入

不确定性因素的引入包含差异信息和差异控制信号的引入等。

引入输入(外界)模块,比如使用各类传感器来自动获取现场信息。

对各处理单元引入“放大控制”(随机控制),类似于人脑的“情绪控制”,如可采用电压变化端控制放大倍数。

利用分组决策、集团决策来实现决策的多重性。

工作频率(强度)的控制。

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根据决策结果的差异,可将该差异反馈到信号输入端,再次比对,调整并减小这些差异,最后得到正确结论。

2.3 立体数据库的建立

专家库的知识信息是分类存储的,比如某一片区域可存储某一类型的数据,并且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更新。从仿生角度看,各类信息是分布存储的,是一种立体的存储结构,立体存储可以实现与现实三维存储的一致性,并且使所存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更直观的显现出来,从而强化了这些联系。

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了平面方式处理问题,常用的二维电子表格无法满足立体存储的需要;三维点阵构成的存储单元阵,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比如以三维图形点阵存储为基础的数据库软件。

2.4 系统决策的方向

根据差异决策原理,系统决策就是要逐步减小差异,即实现决策运算的通畅性,这种决策运算的通畅性如果用几何曲线来描绘,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表现为曲线的线性或者平滑性。如果经过多次决策,差异没有减小反而不断扩大,此时可采用不确定性因素引入等方法,对决策结果加以修正。

从系统总体看,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当n充分大时,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由此可以得到,大量的功能、结构大体一致的单元的决策之和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3 决策分析

3.1 决策分析的步骤

决策分析一般分四个步骤:形成决策问题,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判断自然状态及其概率;拟定多个可行方案;评价方案并做出选择。确定型决策分析技术包括用微分法求极大值和用数学规划等,而常用的风险型决策分析技术有期望值法和决策树法。

3.2 不确定性推理

不确定性推理包含以下基本问题:不确定性的表示与度量,不确定性知识的匹配,组合证据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传递算法,结论不确定性的合成。不确定型决策步骤是从每个方案中选一个最大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大收益值中选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对应的方案便是入选方案。或是在各种最不利的情况下又从中找出一个最有利的方案。

总的来说,决策分析涵盖了工作系统的软件、硬件、原理、过程、方法、目的等诸多方面,在仿生决策系统中可以起到控制中枢的作用。

4 系统检测

为了实现对系统决策水平的量化评估,可以引入系统的能耗比系数k。

该系数反映了系统决策水平的高低,

令:k=E外/E内

能耗比系数k定义为:单位能耗(内耗)下的对外作功(作用)。

根据该除式,可以通过检测系统的能耗比系数k,并设法不断提高能耗比系数值,使系统决策水平得到提高。

5 应用前景

仿生决策微型计算机,可应用于各种决策处理,尤其是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政策性决策,以及智能控制设备的决策控制。经过大规模的研发和实验,尤其是芯片集成度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电路设计的不断完善,可以制作为决策器,决策处理芯片,成为智能控制的核心部件,能够推动并最终实现智能处理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王守觉,李兆洲,陈向东,王柏南.通用神经网络硬件中神经元基本数学模型的讨论[J].电子学报,2001,29(5):577-580.

[2]古勇,苏宏业,褚健.循环神经网络建模在非线性预测控制中的应用[J].控制与决策,2000,15(2):254-256.

[3]达飞鹏,宋文忠.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滑模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0,17(1):128-131.

第3篇: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

【关键词】 AIS; 系统设计; 设计误区; 设计启示

一、引言

公司级会计信息系统(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是公司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个基于会计视角的子集。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财会人员越来越依赖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集成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AIS来进行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与较复杂的管理会计决策。殊不知,在公司级会计信息系统给财会工作带来翻天覆的效率革新的同时,AIS在设计理念上的一些误区却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财会信息用户的深度应用与科学决策。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三大设计误区并进行剖析,以期帮助广大财会人员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应用AIS,使AIS与财会人员、公司政策、内控措施、绩效考核等方面切实提高匹配程度,真正达到业务、人员、系统、规程的协同运作,实现公司财会业务处理效率与管理决策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

二、误区与启示

(一)AIS提供的信息越多,会计决策越科学

绝大多数的公司级AIS都是在假定人工处理存在致命缺陷的基础上设计的。在此基础上,绝大多数的AIS用户操作时都缺乏业务处理与科学决策相关信息。笔者不否认绝大多数的财会人员缺乏他们应当拥有的大量决策所需信息,但笔者认为这绝不是导致财会人员决策错误的根本原因。在笔者看来,导致财会人员决策错误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受到过多的决策不相关信息的干扰。因此,将公司级AIS的重点从提供相关信息改变为消除不相关信息是值得考虑的。

如果财会人员使决策相关信息先入为主,财会人员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收集、存储和纠错信息,于是AIS设计的重点将放在构建数据银行、编码、索引、更新文件、访问语句等方面。AIS的设计目标会倾向于建立无限数据池,财会人员可以提取出任何所需信息。但如果一开始财会人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其他问题,或问题主要方面与其他方面不加区分,一并接受,AIS就变成从过量不相关信息中产生有用信息,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AIS输出的绝大多数信息都不是财会人员需要的,公司级AIS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能将变成过滤和缩减信息。然而,目前的公司级AIS相关文献中很少涉及以上过滤和缩减功能,更不用说考虑如何提取决策相关信息了。

经验表明:绝大多数财会人员收到的数据(如果不能称为信息的话)远远大于他们能够吸取的数据数量,即使AIS用户将所有时间都花在吸取这些过量信息上面,往往也只能是穷于应付,难以找到决策的重点和突破口。对于过量信息,财会人员已经深受其害:他们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分离出决策相关数据。例如,笔者发现自己过去平均每周至少花费43小时来阅读材料,而近两年来这些材料又多出了将近50%。

笔者曾发现某中等规模连锁经营公司的一张存货日报表竟然多达600页。这份报告每天在经理们的办公桌上传阅。同时注意到很多公司的主要资金费用报告有书那么厚,每周都有若干份如此之厚的报表文件传送给相关的部门经理。每个经理人员平均每天或者超过一天才收到一份资料的情况都很少见。经理们总是源源不断地收到各种各样的报告和文件。除非经理们主动精简过量信息,否则由AIS提供的信息绝不可能得到高效的应用。

即使经理们收到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冗余数据。这些报告文件的长度可以被大大缩减而又不影响使用效果。此处要简要描述一个几年前进行的运营研究文献的实验。通过进行专家研讨会,识别出4份所有研讨会成员都认为“高于平均水平”的运营研究文章,以及4份所有研讨会成员都认为“低于平均水平”的运营研究文章。要求这8份论文的作者进行长达30分钟的“客观”测试,并将答案交给指定阅读这些论文的研究生们。论文作者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实验,然后,要求几位有经验的作者通过只删除字句的方式将每篇论文精简1/3到2/3长度,这些作者还为每篇论文准备一份简短的摘要。这些精简论文的作者不会发现这其实是对研究生们的测试。

笔者选择一组以前没有阅读过这些论文的研究生,发给每位研究生4篇随机选择的论文,每篇论文分别是100%、67%、33%长度的,以及摘要。每篇论文的每个版本都由两位研究生阅读。每位研究生都给予相同的测试。

通过比较这些测试,结果证明,对于4篇高于平均水平的论文,100%、67%、33%版本的测试分数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和只阅读了摘要的研究生的测试结果相差很大。对于4篇低于平均水平的论文,阅读100%、67%、33%三个版本的研究生的测试结果差别不明显,但是和只阅读了摘要的研究生的测试结果相比,要高出很多。本实验中,笔者尽量避免对差的论出评价。对于一般结论而言,这个样本量显然太小,但测试结果却强有力地表明了――即使是好论文,也可以进行没有信息缺失的精简。

结论与启示:精简和过滤一样,无论是机械还是智能的,都应该是公司级AIS的重要组成部分。AIS应该能够处理大量的(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经理们收到的请求信息或非请求信息。

(二)信息沟通越多,决策效果越好

笔者发现大多数公司级AIS的特性是给财会人员提供关于其他用户、部门或分支机构工作的更好的当前信息。隐含在这个结论下的前提是我们相信更好的跨部门的沟通能使得系统用户更高效地协调各个决策,因而能提高公司整体绩效。事实上,不仅没有这个因果关系,而且实际结果也几乎不是这样。人们不可能指望两家同业竞争的公司进行通力合作,因为每家公司都需要另一家公司的信息来改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决策。

请考虑以下案例中的公司状况,案例中的简化完全不影响案例的本质特征。一家百货商场有两个经营环节:采购和销售,分别由两个部门负责。采购部主要控制一个变量:每种商品的采购量。销售部控制销售价格。衡量采购部门业绩的指标是存货周转率(the turnover rate of inventory),衡量销售部门业绩的指标是销售毛利,销售部门追求销售量与单位售价乘积的最大化。

如果对某一特定存货进行考察,系统会发生什么现象?销售经理运用他的竞争和消费知识,将价格确定在他认为能获得最大销售毛利的水平上。在该商品的定价过程中,销售经理会使用价格-需求曲线。价格-需求曲线表明了每个价格下的预期销售量,以及分别在乐观估计和悲观估计下价格-需求曲线的上下移动,如图1所示。

当销售经理告诉采购部进货量时,销售经理自然而然地会使用上面的那条曲线(Optimistic),这个决策将会使得断货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如果断货,将会损害销售业绩。这个决策同时带来存货积压的可能性最大,但存货积压不在销售部的业绩考核范围内,却在采购部的业绩考核范围内。因此,销售部要求采购部按乐观估计采购商品以免断货。

采购经理同样也是用价格-需求曲线决策,采购经理知道销售经理每次都要求按乐观估计数量进货。但他却私自将进货量降到预期水平(Expected)。采购经理不想为销售经理的乐观估计买单。如果商品断货,不是采购经理的错。现在销售经理被告知实际的采购量小于乐观销售量,于是销售经理将价格提高到P2,采购经理被告知销售经理重新将进货数量调整为Q3,如果这样的过程重复下去,将没有进货也没有销售。因此公司禁止采购部和销售部相互沟通,采购经理和销售经理只能独自猜测对方的决策。

结论与启示:如果组织中各部门间业绩考核的方法不当,部门间存在彼此利益冲突时(这在现实世界中是非常普遍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但不会提高各自效率,反而会伤害组织整体的绩效。因此,在我们允许信息通过AIS在各个部门间自由流动与共享之前,必须确保组织结构和绩效考评与之相匹配。

(三)AIS用户明确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

很多公司级AIS的设计人员都“觉得”通过系统实施与培训,AIS用户(即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部门经理们)就可以操作AIS,以得到他们所需的信息。这一设计思路是建立在“用户明确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的假定之上的。

对于财会人员而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信息就必须对自己想要做出的决策或之前已经做出的相关决策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同时财会人员还要知道每项决策的模型。事实上财会人员和部门经理们都很难满足这些前提条件。绝大多数的财会人员对自己必须要做的决策有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很可能在某些重要方面存在缺陷。理性经济人假设下有一种理论:对某一现象理解的越少,解释这一现象时所用的变量就越多。因此,财会人员不理解他们控制的状况是否“安全”。至于信息,他们需要“一切”。AIS的设计者们对相关现状的了解比经理们还少,因此AIS设计者们倾向于提供更多的信息,于是在已经过量的信息上又增加了很多不相关的信息。

例如,某大型石油公司的市场研究人员询问他们的市场部经理:在估计未来服务站的销售量时需要哪些变量?市场部经理们给出了将近70个变量。市场研究人员又加入30多个变量,于是形成了一个多变量线性方程组来分析现有服务站点的销售情况,结果统计出大约35个重要变量。基于这些分析得出一个预测等式。

一个运营研究团队紧接着却只用了这些变量中的一个――车流量,就构造出一个模型。一个变量的模型预测效果反而比35个变量的回归等式要好。这个运营团队进一步用客户排队等待服务的时间长短来解释服务站点的销售量。因为这些变量大都线性相关,所以市场研究人员只使用了少数几个变量就很好地解释了等待时间长短的作用。

结论与启示:财会人员通常要到建立了决策过程系统清晰的、通过测试的解释模型时,才可能确切知道自身决策所需的信息。公司级AIS由若干个控制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都对控制因素进行了充分设计。而且,无论理解和解释现状时出现怎样的回归分析,他们都能很好地描述和预测。

财会人员只要有了他们所需的信息,就能有效使用这些信息?运营研究人员的观点是否定的。例如,交给绝大多数财会人员一个典型的真实机械编程的原始实验场景,活动序列、网络问题,看财会人员会做出怎样的优化决策。如果财会人员的经验和判断正确的话,他们可能做出的决策还不算坏,但事实上他们的决策都不怎么样。即使拥有完美的信息,只因为绝大多数的财务管理问题存在太多的可能性,财会人员也更倾向于依赖经验、判断或直觉来猜测结果。

而且,当一个问题涉及很多种可能性时,财会人员很难将他们归集到一个方向上,他们都知道很多简单问题的潜意识中答案都是错的。例如,25个人中随机挑出两个人,他们的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很显然对于用户来说,这也不是风险分析的结果,因为这里用到了人们的主观判断。

三、结语

精简和过滤都应该是AIS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级AIS设计人员必须清楚财会人员使用信息的能力如何。因为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当用户不能很好地使用信息时,公司级AIS必须给用户提供决策规则或结果反馈机制,这样用户就能从以往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公司级AIS设计上的误区越来越明显地阻碍了财会人员的深度应用与科学决策,只有系统用户、公司政策、内控措施、绩效考评等多方面协同运作才能消除误解,实现可持续的优化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及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C.L.Dunn,,J.O.Cherrington,and A.S.Hollander.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M].3rd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 Irwin,2005.

第4篇: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

关键词DSS;智能化;知识获取

一、引言

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并由此涌现了各种先进制造概念与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虚拟样机、动态联盟、企业重组等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其整个过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与设计制造技术有关,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营管理与决策系统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相融合,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因此,必须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方式,融合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从系统管理、产品开发设计方法/技术与技术装备等诸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为了支持现代制造业的整个组织管理决策过程,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新一代的DSS。

本文就是在介绍当前DSS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制造模式的特点,研究了面向现代制造领域的DSS应具备的功能、结构、协调机制、系统层次与实现方式,最后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二、DSS发展现状

DSS从其产生以来,其发展已从最初仅通过交互技术辅助管理者对半结构化问题进行管理一直到运算学、决策学及各种AI技术渗透到其中的各种实用DSS出现,其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并成为信息系统领域内的热点之一。但是传统DSS投入应用的成功实例并不多,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基于传统DBMS的DSS只能提供辅助决策过程中的数据级支持,而现实决策所需的数据却往往是分布、异构的;另一方面是实际中大多DSS的应用对决策者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领域知识也要有较高的DSS构模知识;因此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提出了多种类型的DSS,有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组织决策支持系统、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提出与实现,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场合,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新的决策形势的需求。以下将对当前最主要的几种DSS发展加以概括论述。

2.1分布与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分布决策支持系统(DistributedDecisionSupportSystem,DDSS)与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GDSS)均是八十年代来DSS研究与应用的热门方向,满足在制造业发展虚拟企业、网络化制造的需求。其中DDSS是对传统集中式DSS的扩展,是分布决策、分布系统、分布支持三位一体的结晶。GDSS则是面向群体活动的,它为群体活动提供沟通支持、模型支持及机器诱导的沟通模式3个层次的支持。GDSS与DDSS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对个体决策支持系统的扩展,后者则是相对于集中式DSS而言的,两者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GDSS对群体决策的支持既可是集中式决策,又可是分布式决策。但通常情况下,群体决策是在分布环境下实施的,这就决定了GDSS与DDSS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GDSS大多采用分布式和分散式结构,系统支持“水平方向”分布式处理,即支持对数据对象的远距离操作;系统还支持“垂直方向”的分散式处理,即通过在用户和各应用层之间的接口,来实现各个应用领域的功能。

DDSS与GDSS的这种特性使其在企业动态联盟、网络化制造、CSCW、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有学者就针对企业动态联盟开发了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该群体决策支持系统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AVE组织建立辅助工具联合使用。整个系统可根据具体AVE问题建立不同类型的决策模型与决策知识,并通过决策支持系统通用开发工具定义各类决策功能对象,从而添加进系统,形成针对某类制造企业的部分通用AVE组织管理群体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而且系统的决策模型、知识与参考模型库亦将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扩充,适合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进行群体决策,为建立动态联盟的动态组织管理全过程提供问题求解与决策支持。

2.2组织决策支持系统ODSS

组织决策支持系统(OrganizationalDecisionSupportSystem,ODSS)是针对目前的多人规模管理决策活动已不可能或不便于用集中方式进行而产生的,它要求在更高的决策层和更复杂的决策环境下得到计算机的支持。对ODSS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可通过其规模与其它类型的DSS区别开来,并且在要求上也与其它形式的DSS不同,它支持一个组织中多个不同功能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决策任务,而非关注于针对一个决策问题的单个决策者或一个决策组。ODSS主要是在分布式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系统从不同区域独立、并行对其他用户进行访问、交流。

一般说来,ODSS应具有如下特征:1同时涉及公共数据和私有数据,同时涉及公共模型和私有模型;2一个ODSS可以跨越多个组织部门;3注重对决策者的内容支持(即提供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进行问题分析),也注重对决策者的过程支持(即创建决策分析环境,支持决策者完成其决策过程中的各种活动);4打破功能领域;5打破递阶层次;6有一组支持信息/过程任务的工具包,依赖计算机技术。

ODSS的上述特征使其在制造领域及CSCW领域中的得到了重视与应用。目前面向机械制造领域的ODSS的研究重点在于,根据当前网络协同设计特性,将Agent技术的分布式智能控制方法与ODSS的分布特性结合起来,利用多智能体系统适于求解功能或地理上分布的复杂问题和问题求解及推理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特点,来完成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的协作策略、知识共享和冲突消解等问题,提高整个ODSS的智能化程度,以适应于当前网络化、分布式的计算环境。如通过采用Agent封装、改造和扩展原有决策支持系统的问题部件、数据部件和模型部件,使整个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

2.3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

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AdaptiveDecisionSupportSystem,ADSS)是针对信息时代多变、动态的决策环境而产生的,它将传统面向静态、线性和渐变市场环境的DSS扩展为面向动态、非线性和突变的决策环境的支持系统,用户可根据动态环境的变化按自己的需求自动或半自动地调整系统的结构、功能或接口。对ADSS研究主要从自适应用户接口设计、自适应模型或领域知识库的设计、在线帮助系统与DSS的自适应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其中问题领域知识库的建立是ADSS成功与否的关键,它使整个系统具有了自学习功能,可以自动获取或提练决策所需的知识。对此,必须给问题处理模块配备一种学习方法或在现有DSS模型上再增加一个自学习构件。归纳学习策略是其中最有希望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它从大量实例、模拟结果或历史事例中归纳得到所需知识。此外,神经网络、基于事例的推理等多种知识获取方法的采用也将使系统更具适应性。

市场环境变化及产品开发过程是混沌的,因此有学者提出一种支持先进制造模式的基于自组织的决策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系统以协同论和分形理论等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身动态重组、适应混沌环境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在湍流、混沌的复杂非平衡环境下,适时、快速地设计新产品、重构制造系统,再造经营过程。

2.4基于数据仓库的DSS

在制造领域中,产品开发需要全面的、大量的信息,包括需求信息、竞争情报、管理信息、产品数据等等,并且很多信息要从分布、异构的海量数据中挖掘而得,传统的DBMS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基于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DW)的DSS应运而生。数据仓库系统作为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在一定周期内保持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用以支持企业或组织决策分析的数据的集合,可将来自各个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集成,从事物的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组织和存储数据,供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并辅助决策支持,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信息与知识。数据仓库技术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或软件,它融合了数据库理论、统计学、数据可视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研究领域,在大量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知识,用于决策支持和预测未来。因此基于这一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可取的数据组织方式、为决策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工具,能有力地推动决策的现代化进程。

基于数据仓库理论与技术的DSS的研究与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①DW技术在DSS系统建立中的应用以及基于DW的DSS的结构框架;②采用何种数据挖掘技术或知识发现方法来增强DSS的知识源;③DSS中的DW的数据组织与设计及DW管理系统的设计。总的说来,基于DW的DSS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利用DW及相关技术来发现知识以及如何向用户解释和表达知识,为决策支持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有效地克服传统DSS数据管理难与忽视历史数据等问题。

2.5其它类型的DSS

DSS还有多种其它的形式,但它们均是从某个方面或某个过程出发对传统DSS进行改进而得到的,较出名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另外还有支持高层决策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SDSS)、决策支持中心(DSC)、执行信息系统(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EIS)、强调激发决策者灵感与创造力的积极型决策支持系统(ActiveDSS)等等;而从技术方面则注重引入Agent技术或群件、组件技术将各种形式的决策支持系统扩展为面向Intranet/Internet的DSS。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DSS研究走过二十几年的历程,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结合现代制造业与当前DSS的发展概况,笔者认为DSS及其相关领域将结合计算机网络、AI等领域的新发展,向着以下方向发展:

1)在Inter/Intranet环境下,体系结构朝着分布、分层、并行的三层结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虚拟企业敏捷度要求并符合合作企业高度自治的特点,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模型重组能力,并且各个决策单元可以独立工作,也可在求解过程中动态组合。系统的知识子系统可对整个系统进行协调、管理、控制和冲突消解,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修改性。

2)随着决策环境的越趋复杂,一方面需进一步提高DSS本身的智能,另一方面人机合作和人人交流将是进行系统开发的重点;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应将DSS的基于逻辑和符号处理的理性决策能力与人类的直觉决策能力相融合,充分发挥人机各自优势来解决复杂决策问题;

3)鉴于充足的数据源是DSS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各地分布、异构知识源的获取、表达、管理与应用将成为研究重点。整个系统应支持多种知识表达方法和推理方法,支持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存,将目前基于模型和数据库的DSS从过去仅将“数据”视为数值转移到支持建立基本文档的DSS。需要集成DW、DM与OLAP及其它KDD知识获取方法,将各类分布、异构的知识源集成起来,为决策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有效的数据分析,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人彬,罗云峰,费奇.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新阶段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1:47~49

2.G.R.RaoandM.Turoff.Ahypermedia-based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tosupportcollaborativemedicaldecision-making.

3.徐晓飞,战德臣,叶丹等.动态联盟的建立及其集成支撑环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8,1:9~12

4.T.K.Sen,L.J.Moore,T.J.Hess.AnorganizationaldecisionsupportsystemformanagingtheDOEhazardouswastecleanupprogram.

5.董志斌,吴启迪,严隽薇.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ODSS的设计与实现.微型电脑应用,2000,16(6):5~8

6.Ta-TaoChuangandS.B.Yadav.Thedevelopmentofanadaptivedecisionsupportsystem

7.任守榘,张蕾,刘祖照.基于自组织的决策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0,6(3):60~66

8.谢榕.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4:27~30

9.胡彦.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工具的比较研究.计算机应用,2000,20(6):20~23

第5篇: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会计; 历史; 学派; 本质

《史记・夏本纪》记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固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原来今天的浙江省会稽县,却因“会计”而得名的。不过,当时的禹会诸侯,论计其功,与今天的会计却有天壤之别了。

《周礼・天官》记述周王朝设置的“司会”(掌管中央与地方政府财物收支的官员)职掌时写道:“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即:司会利用公文、账册、户籍、大量地图等副本,考核官吏们的政绩并检查他们经手的财物收支。“会,计也”;“计,会也。”“会”和“计”是可以通用的。“会计”之命名起源于西周。

经典著作“四书”中的《孟子》,是最早记载“会计”一词的古籍:“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孟子・万章下》)。感谢《孟子》,它记录了孔子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记录的第一个会计。

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针对西周时的会计讲:“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即: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合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说:“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P152)“观念总结”是指运用观念的货币即货币形式,全面、综合地反映再生产活动及其成果。“过程的控制”是指在反映的基础上,即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监督)。

“会计核算”这个概念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的“经济核算”中引进过来的,“经济核算”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前苏联《会计核算原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统一体系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核算之主体不是独立核算的企业,而是依靠指令性计划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国家。“会计”一词本来就有综合核算的意思,没有必要再称“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一词已经成为历史产物。

财务会计≠财务+会计。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传统会计的继承和发展,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它继承了传统会计的主要特征(会计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会计计量基本遵循历史成本原则;会计记录主要运用复式记账;会计报告主要通过三个基本报表反映)以及两个基本精神:稳健性与可靠性。

Bookkeeping与Accounting。

Bookkeeping:“簿记”,book具有账册之含义,keeping具有保存、管理之含义;会计中关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结出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编制试算表等工作的总称;是会计的初级阶段,主要包括记账和结账。有单式簿记与复式簿记、中式簿记与西式簿记。Accounting:“会计”,包括财务会计(估价)与管理会计(决策)。

会计工具论学派:“管理工具论”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现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和他的《簿记论》。他把簿记看作管理的工具,认为它是为公司经营管理工作服务的。这一思想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影响深刻。1955年我国出版了由马卡洛夫和别洛乌索夫合著的《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是在完成国民经济计划的各个部门中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统一体系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的工具。1958年上海财经学院编写《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是经济核算的一种,是反映经济过程中各个经济事实或经济现象的一种工具。

会计艺术(技术)论学派:1941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所属会计名词委员会的《会计名词公报》第一号《复查与提要》(Review and Resume)指出:“会计是一种技术(Art),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与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美国百科全书》:“会计是分析和说明经济数据的技术(Art)。”同期,《大英百科全书》:“会计是记录、分类和汇总企业交易与说明其成果的技术(Art)。”对会计来说,它的“艺术”性就在于强调会计人员运用自己对会计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在解决特定的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创造性的技巧和能力。虽然会计这门学科里,有的内容可用数学公式或逻辑法则表现出来,但是在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组合、加工以及编报等活动中,人为的因素影响则太大太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允许范围内,最后获得的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师个人的偏好,亦即不同的会计师,在确定同一个目标时,可能因对会计方法的选择不同而最后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说,会计是一种艺术(Art)。

会计信息系统论学派:20世纪30年代至60、7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为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从本质上讲,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第四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它的功能是提供有关经济事项的定量信息。该类信息主要是财务性的,而且是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余绪缨在1980年《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一文中,首次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什么是会计呢?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以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葛家澍在1983年《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1994年,台湾《会计研究月刊》称他为“大陆会计学界的翘楚”。

会计管理活动论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由簿记阶段向会计阶段的演进,会计已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学者亨利・法约尔1916年在《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中指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概念,经营由技术活动、营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与管理活动六个部分组成,其中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大要素。财务活动的目的在于资本的筹措与应用,而会计活动则是包括成本在内的系统核算,而且这两项活动均与管理密切相关。美国学者泰罗1911年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现代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的精神与具体计量方法,对其后的成本控制理论与实务,以及管理会计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管理经济学”诞生中,簿记、会计与财务发挥了巨大作用。“管理会计学”的诞生,是会计学界、工程技术界、科学家、经济学家在管理认识方面的一次趋同。20世纪50年代,美国相应地出现了“管理经济会计学派”,把会计管理与经济管理从理论上、实践上统一起来。1982年8月31日杨纪琬、阎达五教授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刊物上发表了题为《论“会计管理”》的文章,正式提出“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的功能总是通过会计工作者从事的多种形式的管理活动实现的。”为此他们提出在中国使用“会计管理”这一概念。1983年2月28日,阎达五教授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所写的文章中指出:“会计管理的内容是价值运动,会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果,会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和控制。”

决策有效性学派:决策有效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N・安东尼、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等人。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也是决策有效性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其主要代表文献有:美国会计学会于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的概念公告第一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以及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发表的《会计目标和基本概念》等。主要观点:(1)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数量化的信息,会计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2)强调会计人员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过分强调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3)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出发,强调财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而不是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用性,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只不过是为了对会计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提供信息对决策有用。(4)由于决策类型不同,决策者的偏好不同,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就不可能一成不变。(5)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中,更加强调相关性。(6)强调多种计量属性和模式的运用。(7)会计信息对决策是否有用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并且,现实中的大多数决策都属于不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因而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的要求。

会计控制论学派:1992年杨时展教授提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1999年郭道扬教授指出:“现代会计是会计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协同性运作,实现对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及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控制的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控制活动。”

早期的人们认为会计是一门经验,对经验的积累形成艺术;中期的人们倾向于将会计与科学联系起来。会计徘徊在艺术与科学之间。艺术需要灵感,而灵感更多来自先天,靠后天习得的只是熟练与技巧,充其量算作“工匠”。对会计职业的履行需要“职业判断”,而恰当的“职业判断”来自平时大量的经验积累。科学包含一些最为基本的公理和原则,将这些公理和原则提炼出来,形成一些“科学化”程序,对这些科学化程序的执行,将会产生“科学”的结果。经审计的企业财务报告应该是唯一的、科学的产物。会计最初确实是作为一门技艺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会计师们普遍认为会计是一门艺术。卢卡・帕乔利在他的《簿记论》中指出,复式簿记是商人们成功经商所必需的一项或技巧;歌德说,复式簿记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以至每一个精明的商人都必须在自己的经营事业中利用它。学术界一直提倡和鼓吹会计是一门科学。斯普瑞格(Sprague)在1901年积极促使纽约大学正式设立商业、会计和财务学院;美国最早取得大学会计教授头衔的哈特菲尔德(Henry Hatfield)在1923年美国大学会计教员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前身)的演讲中,大声疾呼重视会计科学。至今,众多会计学人和会计学术团体仍在为“会计科学”奔走呼号、摇旗呐喊。葛家澍老师2004年还在说:“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遗憾的是:现实把会计作为了一个学科对待,一个二级学科。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三版)[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

[ 论文 关键词]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 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 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 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 科学 ,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 计算 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 网络 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 发展 。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 历史 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 发展 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 科学 总结 ,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 文献

[1] 马家奇. 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第7篇: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

[ 论文 关键词]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 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 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 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 科学 ,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wwW.133229.coM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 计算 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 网络 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 发展 。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 历史 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 发展 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 科学 总结 ,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 文献

[1] 马家奇. 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第8篇: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管理决策

一、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督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目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统一,基本上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均从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作平台的统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管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方法(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管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门)管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内容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理学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管理就是研究系统运行的规律,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管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问题,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预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晰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管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

三、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一个企业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一个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满足中层管理者们日常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管理者们非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事后的财务分析、业绩评价,更要满足事前的市场预测、风险预警及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要保证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能收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和主要业绩指标,通过这些信息和指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其负责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随着机构管理层次的逐级下降能够提供越来越详细的管理信息。

(一)系统目标:辅助管理者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对象: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者

(三)数据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数据源主要为会计核算系统反馈的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处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的相关数据。外部数据源为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主要经营数据、竞争战略、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贡献及经营状况等。

(四)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知识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库主要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规章制度、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数据、主要产品和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以及需求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将不断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决策。

2.模型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进行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数学模型支持,如:投资决策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线性(曲线)回归分析模型、风险评价模型等。为便于用户操作,模型库在系统中可设计成模型字典,用户通过浏览模型字典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再调用该模型相应的子程序进行运算分析。

3.经营计划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本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如前所述属于决策活动的非例行活动,通常关系到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这是一个参与人员最多、需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复杂过程,因此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对话环境,如可采用问答式、图表式或菜单式来引导管理者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市场计划、产品计划、经营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战术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和补充,属于决策活动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计划制定小组中的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计划制定本部门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的市场、产品和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又包括资产负债计划、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业绩评价、盈利预测以及知识库等模块的支持程度,在具体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竞争战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克利斯。斯泰尔斯(chris styles)提出的“战略车轮”方法,该方法通过8个步骤(即1.目前的绩效;2.本行的产品优势;3.竞争对手状况;4.进行目前的行业典范分析;5.预测未来5年内本行业发展趋势;6.分析未来5年内客户的需求;7.确定发展战略目标;8.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设计,确定盈利目标)来综合分析本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终确定发展目标,该方法对于开发创新竞争战略就很富有启发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设计思路,特别是要注意借鉴、吸收近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块:该模块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预测三大子模块。其中成本计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该模块负责收集各项支出、费用和数量数据,并向特定的成本对象(如各项产品)进行分配,如:活期存款产品的成本就包括账户维持成本、每笔交易成本等内容。盈利分析则使用成本计算模块产生的数据,与收入相对比形成盈利能力报告,该报告可以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进行分类统计,盈利分析结果也将为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数据。盈利预测模块主要是在考虑历史盈利状况、战略计划目标、市场变化等因素对未来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预测时可使用模型库中的趋势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数学工具来进行,预测结果可作为制定下年度战术计划和未来战略计划的依据。

5.业绩评价模块:该模块定期对各责任中心(可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的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计划目标的主客观原因,为对责任中心的奖惩考核提供依据,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财务业绩和营销业绩三大子模块。评价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了各责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如:给出每一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财务业绩主要是对本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性等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营销业绩主要是对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非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还是营销业绩评价,评价时除了同计划目标相比,还要同历史经营成果、同竞争对手经营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6.风险控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监控并提供预警信息。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降低、控制风险也是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和营业风险等六种风险,对不同的风险可通过不同的比率指标来衡量。其中控制目标子模块负责定义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预期比率指标,风险监控子模块负责对各项比率指标进行计算并与预期比率指标对比分析,如发现风险向不利方向波动,系统将提示预警信息报告。此外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涉及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还提供一些专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续期分析模型和资产配置模型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仅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设想,真正开发起来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考虑,如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部门的信息需求、不同管理级次的用户权限设置、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加工、输出管理信息报告的格式等等。但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以复式记账理论为基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如以决策理论为依托,抓住管理的本质规律,也将会走人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的新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赵瑞安。西方银行管理理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摘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第9篇: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

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

二、传统成本会计的弊端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取代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因制造费用的剧增及多样化,其分摊标准若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传统的成本会计,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而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为获得有利的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为获得有利的原材料数量差异,生产者可能将不良质量的产品转入下一工序,使废品损失进一步扩大等等。

三、新时期成本会计的变化

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逐步取代手工记账;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各行各业的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缺少。

成本会计的新变化起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迁及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前者决定后者。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四个方面:(1)产品需求多样化,而且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2)大多数产品供大于求,市场因此竞争激烈;(3)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4)国际化潮流势不可挡,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国际间竞争激烈。因此就要求企业管理要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

四、新时期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1.完善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实践的指导作用。

2.实行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本会计方法。长期实践中,国内企业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从班组核算、车间核算及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调动职工管理的积极性,强调以人为本,职工参预控制成本,本人到过某个铸造厂,该厂实行经济核算制,从原材料购入的分类—进入化铁炉熔化—铁水浇铸—毛坯打磨—精加工—成品包装—销售及售后服务,从原材料进入企业开始,提高铁水利用率,降低废品率及各种消耗。这种从根本上把关以经济责任制为目标,由于它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必将把节能降耗放在首位,使成本最低化,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这就需要成本会计对各核算环节提供服务,使成本会计由简单的算账功能转向分析预测功能,从而能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各种详细经济资料,成为企业基层与决策层的桥梁。这种方法延续至今,使众多企业受益匪浅,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认真总结,采取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并进一步完善。

3.努力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有高、低之分,服务对象的层次越高,所需求的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反之亦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组合、分类后,可以形成全然不同的成本信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这就需要科学预测和管理控制。很多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在产品市场的开发中具有前瞻性,他们需要最先进、最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而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比较突出的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只能进行事后反映,仅仅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供应、销售、人事、财会等子系统相互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只是财务会计信息,因此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型向管理型转变,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 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