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统计学知识点全文(5篇)

统计学知识点

第1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医学期刊;编辑;统计学素养

科技期刊的质量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影响期刊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而期刊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期刊论文质量的高低。医学论文中的统计方法运用是否正确,关系到科研结论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1-2]。随着作者科研素质和医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学期刊编辑辨析论文中统计学错误的能力有了更高要求。目前,统计学方法错用和误用的现象广泛存在于部分医学期刊中[3-6],例如,科研设计不合理(缺少对照)、数据处理不恰当(构成比和相对数的误用)、统计方法选用不当(用卡方检验分析数值型资料)和统计图表设计不科学,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医学期刊编辑并非统计学专业出身,缺乏透过论文数据认识问题本质的洞察力,不能够对不合理的统计推断提出质疑,在统计学素养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作为论文质量的“把关人”,医学期刊编辑统计学素养的提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7]。思维导图因其特有的构成方式和强大功能,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8-10],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医学编辑统计学素养提升在办刊过程中的重要性

统计学素养是利用数据信息合理推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期刊编辑的统计学素养不仅表现在掌握统计学知识,还需要形成统计学的思维方法,即熟悉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能够提出质疑的判断力[11]。医学编辑统计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其完成论文的统计学审核,在办刊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统计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医学期刊青年编辑顺利完成论文的审理,帮助其在工作中建立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职业焦虑的产生[12]。其次,具有较高统计学素养的编辑能够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帮助作者完善科研设计,有助于期刊培养优质的作者群。最后,医学编辑统计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更加充分地为医学科研服务。

2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医学期刊编辑统计学素养的可行性

统计学中的各种研究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关系紧密,呈现点连成线、线构成面、面结成网的立体知识网络[13],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正确梳理这些知识网络,对期刊编辑掌握统计学知识、提升统计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mindmapping)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创造的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被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14]。可视化思维导图可以将医学期刊编辑脑中关于统计学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帮助编辑理解和记忆统计学抽象概念,增强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清晰性。奥苏伯尔的实验证实,原有知识结构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使我们学的知识不是“死的知识”[15]。医学期刊编辑可以用可视化思维导图构建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可以增加编辑关于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累积,另一方面可以将现有的基础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总结,生长出新的知识点,以此类推,不断增长并形成网络。最终,医学期刊编辑可以构建适合自己理解和记忆的统计学知识体系网络,将统计问题和解决方法联系起来,使论文的统计学审核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从而实现提升统计学素养的突破。

3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常见的统计学困惑

3.1统计学理论和知识基础薄弱

统计学早已不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统计学理论已与论文的科学性密不可分。笔者在长期的审稿工作中发现,多数医学论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研究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研究结果是否具有真实性、逻辑推理是否合理。这4个方面的正确评价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由此可见,统计分析是医学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技能,统计学思维和方法学已经渗透到医学研究之中。医学期刊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素养,才能在论文的编校过程中做到准确地分析样本、推断总体,透过论文数据认识研究的真实目的和意义,避免某些假象导致的错误结论。医学期刊区别于其他科技期刊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专业性强,某些单学科医学期刊的编辑均来自对应的专业,对此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精深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编辑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甚至有少部分编辑从未接受过统计学的专业教育,因此,在辨析论文时,部分编辑的统计学方法运用比较吃力。

3.2统计学内容复杂,学习难度大

统计学知识体系庞杂、概念抽象,涉及众多数理统计知识,因此多数医学期刊编辑会因其内容枯燥烦闷、难以理解而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我国医学期刊编辑中,多数人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统计学方法学习,也没有参加科研工作的经历,很容易将统计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分裂开来。许多编辑不能较好地辨别和构建概念框架,对统计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缺乏深入的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大量公式,盲目应用公式,导致知识在大脑中杂乱无章,在辨析论文时无法熟练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而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最终阻碍了自身统计学素养的提升。

4思维导图在提升医学期刊编辑统计学素养中的应用

4.1系统梳理统计学知识点

医学期刊编辑应总结日常审稿过程中遇到的统计学问题,并以此为动机,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可视化思维导图和神经网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向四周发散出去,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对统计学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统计学素养提升的关键在于,要对统计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可以将其细分为多个具体的模块,并掌握其中的关键性知识点,以点带面,有效整合资源。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变量,包括数值型变量和分类型变量。笔者根据多年审查论文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应用思维导图,分别针对数值型变量和分类型变量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梳理。图1和图2展示了统计学分析的基本思路,可以协助笔者快速进行论文的统计学核查。当然,医学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构建所需的知识点并不断优化,绘制自己易于理解的知识体系。简言之,思维导图可以帮助编辑对统计学理论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保障论文的统计学核查工作能够系统、高效地完成。

4.2增强编辑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

思维导图通过简单的关键词、颜色、符号和图像来记录信息之间的联系,结果直观、形象,信息量丰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资料比较是医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统计推断方法,也是医学期刊编辑应掌握的基本统计学知识。针对比较复杂的思维导图,医学编辑应先将有关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和类型等一一罗列出来,进而梳理凌乱的知识点,并逐步完善(见图3)。t检验是数值型变量的假设检验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多数论文将其作为数值型变量分析中的“万能钥匙”。例如,某CEA、CA19-9、CA72-4和CA242的4项肿瘤标志物,在术前、术后及转移复发有无差异的研究中,分别检测了术前患者55名、术后患者29名和转移复发患者18名,测量其4项指标,并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多个数值的标准差是均值的2倍以上,且不同组间标准差相差较大,基本认为此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且不满足方差齐性。此外,此研究分术前、术后和转移复发3组,相当于单因素3水平设计的资料。如果编辑参照图3审核论文,就不难发现t检验并不适用于此研究,进而据此建议作者选用适合偏态分布资料的非参数检验分析。由此可见,编辑使用思维导图不但能快速判断统计方法使用是否恰当,还能清楚认识到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在头脑中形成更具逻辑关系的知识网络。可视化思维导图提高了编辑对统计学知识脉络结构认识的清晰度,将枯燥的断点式、碎片式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提高了编辑审核论文统计学的效率。

4.3培养统计思维和辨析能力

借助可视化思维导图,编辑能够将统计学知识融会贯通,增强知识领会力,并发散思维和触类旁通,拓宽知识面,对统计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认识,建立对论文中统计学问题的综合辨析思路,培养良好的统计学思维能力。医学编辑在体验思维导图“绘图-用图”的过程中,既能加深记忆,又能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借助思维导图呈现知识之间的内部关联性和思考过程,编辑可以将认识、分析和解决论文中统计学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序表达,有效提高其学习统计学知识的效率,实现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进而提升其统计学素养。

5结语

第2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统计学;课程改革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理推导与逻辑分析能力,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能够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反映出所研究的经济社会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效益,揭示现象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工具性课程[1]。当前,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统计学的正确认识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涉及一定的运算与推导,具有良好数学基础的学生在学习时占有一定优势。而高职院校物流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弱,这使许多学生存在畏难心理,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就是繁琐的数据运算、抽象的公式推导与枯燥的报表汇总,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习不好的。据统计,超过90%的物流管理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此外,学生对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统计学与今后从事的工作没有关系,学好学坏一个样,这种心理导致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无法将课程学好。

(二)强调理论教学,内容与专业契合度低

目前物流统计学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统计学原理》《基础统计》等专业通用的版本,较少有专门针对物流专业开发的教材,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主要侧重于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知识与理论,各知识点前后关联性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2]。少数编写的《物流统计》内容与《统计学原理》相差不大,仅是在例题数据的设计上,赋予了物流内涵,课堂讲授时专业针对性不强。例如,在讲解方差这个指标时,不能将其融入物流情境或任务,可能仅给出几位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各自的货物分拣数量,就直接要求求出方差。学生们就会产生疑惑,这个指标对完成物流任务有什么作用?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差?这种情境与任务的缺失,使学生无法体会统计学在物流中的作用,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三)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仍沿用教师上课讲授、学生课堂练习、课后批改作业的传统模式,这显然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岗位人才的要求。“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可能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求指标、算数据,但是对其真正解决岗位中具体问题的指导作用却很小,因为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用上这些知识。教学中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和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一般在普通教室进行,像Excel这种操作简单、适于学生掌握的统件软件的操作训练很难进行。单一的教学手段,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习。

(四)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案例、情境的设计以及实操技能的训练,考核环节只能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还是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查为辅的考核方式,缺少对学生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期末考试内容都出自书本,且会提前划定复习范围,学生只会一味机械背题,出现了笔试成绩高、实际能力弱的情况,背离了职业教育评价的本质要求。

二、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物流企业一线操作或基层管理岗位。近百名已经就业或实习的学生表示,各类订单的整理、库存情况的分析、人员工资的汇总等实际工作都要用到统计学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教学要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等。以往的物流统计课程,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理论性过强,学生缺乏对课程的理解和动手解决问题的锻炼。只有深化课程改革,以岗位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升教学目标与用人需求的契合度,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是适合生源特点、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物流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以“有用、能用、会用”为原则。“有用”指传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物流岗位需要的;“能用”指统计的方法适合物流行业特点,具有可实施性;“会用”指统计方法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掌握与应用。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不断通过课程改革去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3]。

(三)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需要

物流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完善,多数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对物流岗位的认知也比较模糊,严重制约着物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统计学课程改革,倒逼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一线,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重点任务分析,并据此设计教学情境与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在完成课改的同时,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一)明确统计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定位

统计学是物流管理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形成统计思维的任务,是一门侧重应用的学科。通过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指标及Excel等软件来处理实际物流领域中的问题,减少公式的推导和复杂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统计学不是为了探究统计原理、推导复杂的公式,而是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明确统计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定位,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课程的信心。

(二)校企合作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摒弃以往的学科本位思想,与企业紧密合作,对物流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找到适合学生的核心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剖析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据此制订课程内容,即按照岗位任务—核心能力点—知识点—课程内容的顺序组织教学。只有依托企业,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才能保证教学内容学以致用。经过梳理,总结出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应用到的统计学知识点[4]。

(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应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多种教学方式转化,从注重理论向注重应用转化、从传授式向启发式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完成任务。教师要创设情境任务,通过案例教学,辅以多媒体课件等,将所授知识点融入具体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需知识[5]。如,在讲授调查问卷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做如下设计:第一,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推选组长;第二,给每个小组设定一个调查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关于物流方面的,也可以是学生们比较关注的校园问题;第三,教师对统计调查做简单讲解,并对小组调查指出方向、提出要求;第四,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第五,小组进行数据处理,形成调查结论,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第六,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进行评价,给出任务完成的成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参与整个调查过程,对调查工作有全面了解,懂得怎样进行问卷设计、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数据处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负责调查进度控制、情境设计和适度辅导。通过创设工作任务,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统计意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进行全方位课程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程评价通过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加权求得,期末成绩权重以30%为宜,不设置客观题,以考察统计思想与基本计算为主;平时成绩权重设为7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组内评价与创新性思维等,争取全方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四、结语推进课程改革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物流统计学课程的改革,凸现了统计学作为“工具”的特点,强调了其在物流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性。根据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的改革设想,希望能够丰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为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正涛,刘阳.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设想[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28-129.

[2]东方,秦小辉,黄素心.素质教育下物流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路径[J].物流技术.2014(1):371-373.

[3]肖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策略探究[J].电大理工,2017(9):17-18.

[4]段春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尝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42-44.

第3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统计学》课程是以研究数据为中心,借助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研究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的一门应用性课程。它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把统计学知识应用到经济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对经管理学生的数据挖掘、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往我们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偏重于理论讲授的授课模式很难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大数据时代如何改革统计学教学方式,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教学的要求

大数据是当今高科技时展的产物,它是大量、多样、有价值的数据集合,以多元形式,由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是伴随网络发展形成的信息数据流。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大数据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在全球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科技发展、人际沟通等方面将产生重要的影响。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纲要》指出,目前我国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巨大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与大数据相关的职位需要复合型人才,能够对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综合掌控。为此,高校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契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突出以下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加强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传统的统计学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小样本基础上的,主要采用抽样估计、假设检验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来推断总体概况。但在大数据时代,所研究的数据数量不再区分总体与样本,统计数据数量非常庞大且种类繁多,与传统的数据分析相比,数据的含义已经大大超出传统范畴,数据处理理论、方法、手段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数据挖掘能力,数据类型除数字形式外,文字,图像、图片、音频、视频、网络日志等也都是数据,意味着统计数据的收集方式、渠道、数据的整理方式都将会改变;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统计研究方法难以处理复杂的海量数据,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还需掌握一些新的数据分析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设计统计分析流程,建立统计模型并对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

2.提升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及实践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面临的不是数据匮乏,而是数据过剩。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不但要能收集海量数据,还要把不同类型的数据恰当处理后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模拟运算得出分析结论。因此,统计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统计知识,还要拥有很强的软件操作能力。此外,在统计理论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学生数学功底参差不齐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统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统计学又是一门一定量研究为主的科学,在学习中必然要有大量的统计理论、繁杂的公式推导以及统计建模,这些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但这恰恰也是很多经管专业学生的软肋。经管类学专业开设的很多课程主要是进行形象思维和识记能力的培养,但缺乏抽象思维和数学推导及分析方面的系统训练,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一些同学反映听课像听“天书”,短时间内对统计学知识点不能完全掌握。

2.教学内容与大数据时代脱节

现有的统计学课程重点在于统计思想和统计理论的讲解,统计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统计数据,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的主要方法。但在大数据时代,统计数据的形式已经多样化,海量的统计数据也是研究对象,不再区分总体与样本,传统的统计方法难以处理复杂的统计数据,因此在教学内容中还应讲授一些新的数据处理方法。

3.教学方法陈旧

当前经管专业的统计学课程主要以讲授为主,授课内容主要是有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学生通过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及作业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传统的授课方法有一定的优势,如授课内容直观、重点突出。但缺点也很突出,首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难以整堂课集中精神听课,而且授课内容又是相对枯燥乏味的数字分析,授课质量难以保证;其次这种授课模式传递的信息量有限,有限的授课时间传统的知识点都难以讲完,更不用说要讲授大数据时代接轨的统计理论、方法和模型了。

4.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培养目标是利用统计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因此统计学课程也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当前统计学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其一是上机实验,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统计软件的操作。但目前专业的统计软件较多,各有特色,不同的学校选择也不尽相同。在有限的上机课时中,选择哪个软件讲授,讲哪些内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合理安排的。其二是实训训练。由于种种原因,统计实训环节安排的课时比较少,甚至根本没有实训环节,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理论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学习的目标更多是应付理论考试,获得学分,无法理解统计研究的现实意义。

四、大数据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大数据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技术的出现,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经管类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应结合经管专业的特点,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和软件的训练,构筑统计理论、实践训练、软件操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1.建立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

就本科统计学的教学而言,一方面统计学课程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繁杂的数学公式、数学推导以及统计模型导致学习起来相对枯燥;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科研压力,大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拿到学分,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所以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关键还要从内因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仅仅通过有限课时的课堂讲解,学生无法了解更多的统计知识,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的方式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统计知识。任务驱动是教师通过设计项目、布置任务的方式主导学生,学生通过网络、APP或组间团队进行自学或复习的一种主动学习模式。要使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统计学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将任务的完成效果也纳入考核的一部分。

2.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大数据时代特色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采集、类型及分析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统计方法已难以满足海量数据分析的要求。因此,除了传统的统计学理论的讲解外,教学内容还应增加针对大数据采集、导入、分析、挖掘的统计方法。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经管类学生的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进行实例讲解,提高学习效率。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统计教学多采用课堂板书或多媒体的形式上课,板书的优势在于授课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直观,缺点是授课信息量有限。多媒体上课的优势是能够将声音、视频、图片、图像等融入其中,授课内容呈现形式多样,缺点是传递的信息量大,教学节奏快,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在大数据时代,统计信息更加庞杂,统计理论及统计方法更加复杂,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在授课前后教师可以采用微课、慕课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预习和复习;利用网络交流群组织课后的统计答疑及辅导;直接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即时的辅助教学。

4.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实践能力是反映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统计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具备应用统计理论处理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的主要途径包括:(1)融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统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进行梳理与分析,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统计分析的过程。(2)课后教师可以设计案例,以慕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操作分析。(3)组建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从统计案例选题——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整个统计分析流程,教师随时跟进指导。(4)提升统计软件操作水平。目前专用的统计软件很多,各有特点,在大数据时代,鼓励学生除了掌握一般统计软件的操作之外,还要具备处理和海量数据的能力。总之,在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注重结合当前大数据时代特色,让学生除了掌握传统的统计学知识外,更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和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软件操作水平,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帆.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管理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

[2]陶雪萍,邱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

[3]黄小艳,李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

第4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病案教学法;内科护理学;护理程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2016级护理学专业两个班级学生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人,对照组50人,两组同学一般资料及上学期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选取内科护理学教材中的消化系统作为授课内容,两组内科护理教师为同一人。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方法即遵循教学大纲,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在讲授每一个疾病之前先引入1~2个典型案例,案例是从医院、网络等途径获得,并与其他资深教师讨论确认无误后方可引入,案例问题尽量以开放式为主,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第二,带着案例引入的问题开始具体内容的讲述,内容讲述严格按照三步护理程序执行即进行综合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后根据首优原则实施护理措施。第三,每6~7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案例问题,比如经过分析患者所患什么疾病、哪些信息可以辅助诊断、可从哪些方面展开评估、可提出哪些护理问题、该如何实施具体护理措施等,讨论之后每组选派组长就所提问题给予回答,组长回答完后组内成员可补充,最后由老师统一纠错并就问题进行整体归纳总结,尤其是要强调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的整体护理过程。

1.3效果评价

单元测试:消化系统内容结束后两组同时进行单元测试,单元测试题目分基础测试(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和案例分析两部分,测试后分别对两个班级基础测试得分和案例分析得分进行比较。问卷调查:在充分查阅文献和咨询相关专家后,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两组同学对于内科护理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在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99份问卷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收集的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单元测试成绩比较

2.2两组学生对于内科护理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比较

3讨论

护理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能否培养出理论扎实、技能娴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护理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4]。内科护理学课程枯燥,加之课时紧张,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5]。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为主体,且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及接受能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应用能力较差[6]。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鼓励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7]。本文在消化系统教学过程中引入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的病案,结果两组基础部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设计类题目,两组同学掌握情况大体一致。观察组案例分析部分成绩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两组同学的案例分析能力有差别。采用病案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试卷分析过程中也发现对照组个别同学在熟记知识点的情况下遇到案例题目时仍然无从下手,无法将知识点与具体问题相匹配,导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通过导入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病案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刻,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点。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需要出发,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护理程序是体现整体护理的最佳诠释[8]。因此教会学生运用护理程序护理患者是临床专业课教学目标之一。临床病例具有鲜明、生动的特征,在教学中引入临床病例能把枯燥的知识点与临床实践结合,增加知识的可接受性,同时本次研究中引入典型临床案例的病案问题主要围绕三步护理程序展开,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具体体现为可从哪些方面展开护理评估,可提出哪些护理诊断,根据首优原则优先解决的应是哪个护理问题,具体如何实施护理措施。将病案与护理程序巧妙结合后,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与发言。经自制问卷调查显示,观察组学生对于目前教学方法的感兴趣率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同学对于目前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除此之外,两组学生上课跟进率、知识点的掌握度和理解度、知识应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病案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引入病案可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使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这与李慧和付勤[9]的研究相一致。本研究的缺陷是:由于小班授课,所以样本量偏低;虽然本次研究引入了案例分析,但总归还是属于闭卷考核法,这不利于护生主动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10]。在之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引入新型考核方法比如角色扮演考核法等,以研究出更严谨的结果。护理核心胜任力是实现职业目标必备的素质,指具有胜任护理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它能使护理人员快速适应角色转换,顺利进行职业活动[11]。本次研究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病案可以提高护生的考试成绩、增强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感兴趣程度及满意度等,且在讨论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相互沟通交流能力、自主思考能力,提升了护生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胜任力,值得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推广使用。但同时也应注意关键性的因素—病案质量。所以教师应经常去临床学习,保证案例内容的真实性与知识点的时效性,确保临床与教学不脱节。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参与式教学法等对于提高课堂效果均有一定的作用[12-14]。然而内科护理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灵活巧用即根据知识点本身的特点选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必要的时候可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使用来提升课堂效果,授课内容的拟定应密切结合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让学生提前接触护考题型,平时测验及期末考试的题型充分向护考接轨,以进一步提高职业资格通过率,提升课堂效率。医学教育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作为一名医学教育者应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为提升护生职业素养和提高医疗护理水平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

[2]王芳,朱配国.再论临床课中的病案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2):89.

第5篇:统计学知识点范文

第一,注重统计意识与心理学理念的结合。心理统计学关注的是对心理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这个解决过程会随着个体专业素养的积累而不断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上,而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尤其要避免机械记忆解题步骤的做法;另一方面,心理统计学的大背景是心理学,这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要求:如何高效地实现对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渗透?有研究者提出“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两大层次:注重统计思维层次和注重统计思维和心理学理念融合层次”,而后者才是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二,教学内容和体例的新探索。计算机软件的普及运用使得大众更深入地进行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因此有些教材开始将一般线性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纳入其中,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这不仅进一步表明了培养统计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教师的理论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难以通过纸笔计算助力概念理解,如何将新内容新体例表达得直观形象?第三,基于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探索。近年来,随着统计学重要性的突显,人们开始关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PBL教学等。实际上,选择哪种教学法除了教师在理念上的差异,也受具体的班级情况和授课内容的影响。而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学有所得。

二、心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笔者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3个方面对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为“一减一增一结合”。

1.一减在保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和框架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内容,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选择上,突出实用性。“……降低解题的难度,降低运算技巧的运用,简化证明过程,但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简单线性回归一章,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占了一定篇幅,而实际上学生只要了解确定a和b的两个计算式以及这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即可。类似这种涉及公式推导的内容,只要不影响概念理解和实际应用,教学中均进行了删减。

2.一增增补了统计检验力、效果量、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并强调其与原有知识点的贯通,力求“将知识转化为认知结构”。关于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涉及的相关课程(如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衔接问题,笔者将“心理统计学”分为初阶和进阶两部分。初阶部分主要讲述“心理统计学”的基础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中的主要脉络和基本方法,在低年级开设,其中涉及多元分析的部分,只是简要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基本用途即可。进阶部分则主要具体讲述多元分析方法,这一部分内容纳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此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晚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如此既满足了学习实验和测量的统计学要求,又解决了学习较高级统计方法要求代入实际情境的问题。

3.一结合将SPSS软件应用与理论教学结合,即在理论课课堂上,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基于真实研究的数据向学生演示相关知识点的SPSS实现过程,并简要分析输出结果。尤其对于多元统计分析等难以纸笔计算的内容而言,这种方式不仅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借助直观、迅速的软件,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数据所传达的信息,同时也为实验课的开展做了良好铺垫。

(二)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使用姓名桌签。请学生用卡纸制作一个桌签,姓名是必选项,也可呈现其他可以表明自己身份的内容,上课时将桌签立在课桌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消除了学生的匿名感,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督促,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第二,较多采用案例教学。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某道题目如果出现在相应的知识点中,学生可以解出;一旦将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处,有些学生就难以选择恰当的解题办法,甚至会做出削足适履的荒谬之举。也就是说,学生在没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于选择了某个模型开始解决问题。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即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则同时关注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引入案例教学后,心理统计学课堂基本可以分为4个阶段:案例导入与分析、学生讨论、教师评估指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来源于实际的鲜活案例生动形象地例证了数据和分析的意义,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也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法对统计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第三,充分发挥讨论的价值。心理统计学课堂上经常涉及讨论环节,不同的问题对讨论时间和讨论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小组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对于有些问题,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传播学生的观点,使之成为一个全面深入的大讨论。对于这类讨论,通常会采用如下流程: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小组内讨论—大组间讨论。以32人的班级为例,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平均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编号为01、02、03、04。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在每个大组内部,编号相同的人汇到一处,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此为小组间讨论。小组间讨论结束后,4人返回各自小组,再次进行小组内讨论。之后每个大组内部各选派一名主要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发言。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成员都投入其中,彼此互通有无,而且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也有利于知识的澄清与巩固。第四,改革实验课的上课形式。除了惯常的SPSS操作课,心理统计学实验课还增加了习题讨论课的形式。心理统计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一定数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与理论课上呈现的例题不同,实验课中的习题多为源于现实的非典型实例,更考查学生对现实情境的统计化概括能力以及对各种统计方法的综合与变通。第五,加强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心理学实践中发展统计学的思维与能力,这也契合心理统计学的本质。有学者提出的自主学习任务,这些自主学习内容一般通过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例如,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顺序考察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过程和结果可能存在各种缺憾,但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方法改革

教学评价方面,尝试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除了期终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日常教学中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形成性评价最终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与终结性评价发生在教学结束之后不同,它更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就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过程而言,反馈可以从随堂测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而且从统计学课程实际操作的角度,务必要保证反馈的具体性,例如当学生反应出错的时候,避免只给予一个判断式的反馈(“错了”),而是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理解的误区(“能否讲一下你这样做的依据”)。此外,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例如,以作业的形式请学生就某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以实现自我反思和改进。

三、教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