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精选(九篇)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关键词:初中;师范;英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98-02

一、教材内容衔接

英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依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笔者在使用教材前,对师范学校教材《英语》做了全面了解:哪些知识该讲,哪些知识不必多讲,哪些应该在原来基础上深化等做好记录,力求在教学时有的放矢,避免浪费时间,避免疏漏知识点。现行的师范教材以“单元式”编排,在语法和词汇上遵循“循环式”、“渐进”的原则,师生能较快适应,但与初中教材的衔接不太好,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词汇量大、结构复杂的句子多。如第一单元出现了定语从句,需要较高的阅读技能和语言知识,才能理解全文,这恰恰是师范学生难以做到的,因而与初中教材强调的基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脱节。例如,五个简单句的基本句式,只在八年级末的一个单元有简介,而九年级教材中只字未提。学生在九年级接触到并列句、复合句时,教材强调的只是连接词。这样,句子结构成为学生的薄弱点,在师范一年级还没有解决,自然影响了学生对长句的理解。

2.活动多。师范教材提倡“任务型”教学法,大部分要求学生自由讨论、交换看法、发表评论、展开辩论、现场采访,等等。这对英语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来说,有助于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语言技能,但对于单词读不清楚、词汇量偏少的师范学生来说,“动”都有困难,又怎能“活”呢?

3.内容多。只有大量可理解语言的输入,才有大量有效的信息输出。但在实施过程中,面对基础薄弱的师范学生,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有些内容难免蜻蜓点水。

4.教材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答案不是唯一的,这给教师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对于刚升入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初中教材的答案相对简单,且是唯一的,只要略读就能找到。

初中英语教材与师范英语教材的这些不合理安排和疏漏,给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耐心,引导学生学习。笔者遇到以上问题时,会及时作些补充和铺垫,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考虑到师范一年级新生的英语水平发展不平衡,开学初用了近10课时来复习初中的语音词汇,介绍英语课堂用语,以及练习较少的题型,并开展初级写作训练,集中处理衔接问题。

二、教法衔接

师范学校相当重视英语教学,应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具有一定外语沟通能力的合格毕业生。然而,师范英语教育的现状与时展的要求尚存在差距,对于一线的英语教师来说,首先正视生源问题,大都是无法进入普通高中的“落榜者”,他们在初中阶段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导致基础不牢,甚至无法跟上课堂节奏,给进一步学习带来了困难。如何为学生创造节奏适中、内容适度的课堂,将学生留在课堂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热情,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注意把握两个度:

1.放慢教学进度。调查学生初中英语知识的掌握状况,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稳过渡,适当放慢教学进度。此外,向学生介绍师范英语学习的方法、英语教材的特点、课堂的要求,等等,对课堂内容的处理做到灵活应变。

2.降低教学难度。课堂教学开始时,结合初中的教学模式,设计学生有能力完成并感兴趣的游戏、比赛等活动,适当使用中文或肢体语言,降低课堂难度,避免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三、学法衔接

初中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以记忆、背诵为主,而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学强调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简单的机械识记远不能满足要求;初中课堂由教师唱主角,学生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师范学校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很多学生对此感到不适应,因而产生心理障碍,有自卑、畏难心理。虽然具备三年英语学习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与基础语法,但由于缺乏实践能力与自学能力,很多学生还停留在跟教师跑的状态。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做到主动学习,必须从以下两点着手:

1.明确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必须非常具体,如运用拼读规则和音标学习生词;预习新课内容,了解大意,回答有关问题;找出难点并做上标记等。听课时,要求学生紧跟各个教学环节,集中精力听讲解、做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回答问题、对话、角色扮演等。加强阅读,为了使学生尽快从初中应试英语转到师范交际英语上来,特别需要加强阅读任务的练习。笔者的做法是,每两周会给出两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英语故事和一些旅游景点的介绍,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知识。

2.习得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将学习策略指导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掌握。例如,记忆策略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单词记忆、语法知识记忆、拼写规则和固定搭配的记忆等都离不开记忆策略。因此,笔者在课堂上演示联想的思维规律,指导学生用联想记忆法记单词。

四、评价衔接

初中英语教学的评价主要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考查和测试。进入师范学校后,教学内容考查和测试只是一个方面,此阶段的评价更着眼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的考核,因而评价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此外,评价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角度、方式、手段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教学衔接实验中,笔者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①课堂观察。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听课、交谈和运用语言的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②学生成长手册。请每个合作小组的组长为组员设计学习手册,记录不同阶段各项英语技能的掌握情况。记录在案的学习状况是根据学生平时每个学段的成绩综合情况;③学生学习档案。这是由笔者和学生系统收集的资料,包括传统的作业、小论文、录音带、录像带、储存在电脑中的书面作业等。可作为评估学生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学习过程及结果的依据。学生档案还可包括测验、学生学习记录、书写作业的样本、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评语、平时测验和自我评价表等。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01

当今世界,人们处于被视觉信息包围的时空中。现代视觉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模式,原先由文字承载的人们的感知和经验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图像、图形、图表、视频、动画等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和传播。2006年,美国学者米歇尔(Mitchell,W.J.T)说:人类历史中正在发生一个重要转向――图像的转向(W.J.T米歇尔,2006)。[1]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知识可视化研究,并迅速对教学产生了影响。

一、知识可视化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1. 知识可视化的定义

知识可视化的定义最早出现于2004年。瑞士卢加诺大学的马丁・爱普(Eppler,M. J.)和雷莫・布克哈德(Burkard,R. A.)在他们共同编写的《知识可视化:一个新的学科及其应用领域》中首次定义知识可视化的概念,他们认为:“一般来说,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知识创造和传递中的应用。这样一来,知识可视化是指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递复杂见解的图解手段(Eppler & Burkhard,2004)”。[2]他们将“视觉表征”概括为6种类型:启发式草图,在小组间产生新的见解;概念图,结构化信息并展示其关系;视觉隐喻,映射抽象数据使其易于理解;知识动画,动态的、交互的可视化技术;知识地图,结构化专家知识并提供导航;科学图标,可视化知识域(Eppler & Burkhard,2004)。[3]任悦(2007)认为“视觉表征”,是指“将抽象化、概念化的东西以视觉化的方式再现和表述。”[4]常用的视觉表征形式有:图像、图形、图表、视频、动画等。

2009年,赵国庆在对马丁・爱普等2004定义进行深入分析后,给出了知识可视化定义的新表述: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学科。[5]强调了知识可视化是一门学科和研究领域、知识可视化主要应用于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认为简单知识仅仅依靠语言文字就能传达,没有借助知识可视化技术的必要。

2013年,马丁・爱普在接受赵慧臣和王淑艳专访时,对知识可视化做出了更简洁明确的说明:知识可视化指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赵慧臣,王淑艳,2014)。[6]

从教学应用的角度看,知识可视化的实质是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及过程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视觉表征,从而促进学习的发生、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2.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双重编码理论。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加记忆和识别。该理论于1986年由佩维奥(Paivio,A.)提出,该理论设想有两个认知子系统,一个专门用于表征和处理非语言对象如表象,另一个则专门用于处理语言对象。佩维奥指出:人类的认知是独特的,它在同时处理语言和非语言对象时非常特别。语言系统直接处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充当非语言对象、事件和行为的符号功能,任何的表征理论都必须符合这一二重性(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2005)[7]。

佩维奥做过的一个试验发现,如果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这个试验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佩维奥还假定有两个不同类型的表征单元:imagens和logogens,imagens用于表征心理图像,logogens用于表征语言实体。imagens是以关联和层次的形式组织的,而logogens是以部分整体关系组织的。双重编码理论定义了三种类型的加工:⑴表征性的,语言和非语言表征的直接激活;⑵调用性的,通过非语言系统激活语言系统或反过来通过语言系统激活非语言系统;⑶联合加工,在语言系统内部或非语言系统内部的表征的激活。一个任务可能需要三种加工中的一种或全部。从双重编码理论可以看出,知识可视化将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2005)。”[8]

马丁・爱普还指出:视觉空间推理、适应性结构化等也是知识可视化研究的理论支持(赵慧臣,王淑艳,2014)。[9]

知识可视化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知识可视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视觉表征、知识传播与创新,涉及人际间知识的传递和建构,因此,已有的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脑科学理论等在探讨知识可视化理论基础时也可资借鉴。

二、知识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1. 知识可视化教学应用的普适性

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改善群体间知识创造和传递中的应用。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播知识,并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由此可见,知识可视化的教学应用具有普适性,并不只限于特殊的学科或领域。

知识可视化几乎可以应用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王淑芬(2014)认为:传统课堂中师生对世界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以文字为主的时代一去不返,而以视觉图像为主导的信息时代势不可挡,单通道的文化传播正在被多通道的信息交互所替代。知识可视化将促进课堂教学范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并体现在教学内容视觉化呈现、教学方式视觉化表达、教学情境视觉化创设和解决问题视觉化建构等方面。[19]

2014年马丁・爱普谈到知识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时说:“知识可视化的优势可体现在社会、情感和认知三方面。在社会方面,它有助于推动知识在生产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传播;在情感方面,它有助于从文化情感层面促进知识创新和迁移;在认知方面,它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记忆、应用新知识。对教学而言,借助可视化手段的帮助,教师和学生可更轻松、更快捷地传播、共享知识(赵慧臣,王淑艳,2014)。”[11]

Gianquinto和Rodd则认为,可视化是“认知和情感”。Gianquinto指出,视觉体验和想象可以生发性情,形成可视化的意念并构成知识。Rodd指出,性情并不局限于认知的本质,它包含情感的因素(或情感和知觉的关系)。因此,性情是受情感影响的,它基于图形的可视化(王淑芬,2014)。[12]

这样看来,知识可视化的教学应用的普适性就十分明显了,在运用知识可视化进行知识传播时,可以借助视觉表征作为语言文本的补充,深化对语言文本的认识;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视觉表征形式,促进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共享,还可以从文化和情感层面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2. 知识可视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已有研究

知识可视化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但作为特定的研究领域则刚刚起步。介于此,笔者以知识可视化的核心概念“视觉表征”和“初中化学”为题名或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进行精确匹配搜索,剔除其中不是涉及初中化学教学的论文,所得数据列表如下:

对所得论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

思维导图的研究相对最多。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论证了思维导图既是一种好的教学策略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主要是:设计导学案,提高预习效率;整合知识,简化板书;建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用于化学探究,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等。但张丽(2012)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到,思维导图“对不同层次学生影响不同,对不同化学知识内容的教学影响效果不同。”[13]孙婷(2014)也提到思维导图教学策略“要与其他策略相结合。”

概念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在于概念教学和化学知识的复习。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使用概念图,概念图只适合用于概念较为集中的知识领域。

动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两大方面: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反应的微观实质,帮助学生想象和理解微观世界;演示可能发生意外的错误操作,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操作。

图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在于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和学生实验前的实验装置图教学。

图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于浓缩课本知识,便于学生对比、辨析和记忆。

这些研究表明,化学教学中的视觉表征主要有思维导图、概念图、动画、图像、图表等形式,许多教师会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图像、图形、图表、视频、动画等辅助教学,基于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实验、实物模型等也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对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但通常缺乏从知识可视化角度对以上教学策略的深入剖析和认识。知识可视化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笔者的尝试

在对知识可视化的定义、理论基础和应用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后,笔者开展了知识可视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教学实践。

开学第一节课,笔者对所教班级进行了“大脑半球优势”和“学习感觉偏好”的问卷调查,并将数据用excel进行处理,得出对应的饼图和柱形图。发现学生中大脑双侧平衡和右半球优势的占绝大多数,视觉偏好和触觉偏好的学生人数也是最多的。针对这样的学生现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刚开学时,讲的知识较少,课后没有作业,笔者将思维导图介绍给学生,说明用途、教给画法。课堂上或讨论、或实验,课后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笔记并上交,教师利用课间逐个点评,为学生熟练使用思维导图复习打下基础。笔者曾在课堂上尝试手绘思维导图作为板书,学生热情不高,访谈中学生说:还是课后画好,课堂上要画要写,还要换不同颜色的笔,比较麻烦,而且在笔记本上画容易受原本格子的限制,不利于画面的布局。因而在使用了一节课后停止。之后的教学中主要用于单元复习。每一章讲完后,在周五的课上讨论决定本章思维导图的框架,学生利用周末完成,周一的课上简单点评,并评出最佳的3~4幅作品给予奖励,然后随堂检测复习效果。这样的处理,学生反映良好,说:复习课再也不那么枯燥了;自己也知道化学该怎么去复习了;复习的时候也不那么容易分心了,竟然能连续三个小时集中精力完成思维导图,觉得很不可思议;内容集中到一张纸上,查找和记忆都方便多了。但也有学生一直不习惯使用,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画画的天赋,画得不好看,而且至少要换三种颜色的笔来写很烦,还有个别学生认为再画一遍跟重抄笔记没有区别,因而不愿意使用。

概念图的使用主要是在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第六章“溶解现象”中,这两章概念比较集中,概念图能很好地向学生展示概念的来龙去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新授课时使用是在学生概念形成后,用小概念图帮助学生将概念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复习时再引导学生将小概念图组合成大概念图,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对于自己画概念图,学生更喜欢填空,他们认为,自己画的不如老师利用软件设计的美观,填空的概念图使用很方便。

动画、图片、漫画、实物模型在微观知识的讲授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动画可以揭示电子的得失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漫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氯化钠的形成,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想象的漫画记忆元素化合价;实物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O2和CO2 结构的不同,从而知道虽然都有“O2”,但是意义大不相同。

化学实验,尤其是对比实验在“身边的物质”的教学过程中功不可没,通过实验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如用石蕊浸泡的纸花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引导学生得出“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的结论,比教师费力地去强调效果好得多。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表格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①对比数据,利于概念的形成。如讲授元素的定义时,可用表格列举三种氢原子和两种碳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根据数据学生容易得出“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结论,便于概念的理解。②纵横对比,辨析概念。如元素和原子,通过列表能清楚地向学生展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③浓缩要点,简化笔记。如讲授“常见的碱”的内容时,对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研究都是从俗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几个角度去进行的,教学中笔者对课本上的表格进行了改进、丰富,将相关的知识全部浓缩于一张表格中,便于学生比较和记忆。④复习时归纳相近知识,便于发现规律。如二氧化碳、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要区分的特别之处,可将其归纳在一张表格中,便于学生发现其中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规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三、对基于知识可视化的教学策略的思考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种族的成功可以部分归因于脑对新鲜刺激的持续不断的兴趣和好奇,当新鲜刺激出现时,人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暂停所有不必要的活动,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以便及时采取行动;反之,相同的或可预期的刺激反复出现,脑对环境刺激的兴趣就会降低,随即转向其他新颖刺激,这就是常说的注意力分散。

2011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发展。

笔者认为,知识可视化的提出,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对知识传播和创造方式改变的需求。视觉表征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精细化分析为丰富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内涵和教学范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深入研究:(1)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别,研究相应的视觉表征。(2)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研究相应的视觉表征。(3)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研究相应的视觉表征。同时,在以上研究中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实验,尽可能多的获得质性的或量化的证据,用证据来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美)米歇尔著.陈永国,等译.图像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2] Eppler,M. J. & Burkard,R.A.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ICA Working Paper #2/2004[R]. University of Lugano,Lugano,2004

[3] 任悦.数字时代视觉表征的变化[J].国际新闻界,2007,(2)

[4] 赵国庆. 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 电化教育研究,2009,(3)

[5] 赵慧臣,王淑艳.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观点――访瑞士知识可视化研究开拓者马丁・爱普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2)

[6]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 开放教育研究,2005,(1)

[7] 王淑芬.网络技术下知识可视化的课堂教学范式重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14,(7)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策略 笔记整理

一、问题的提出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但是再高效的课堂,如果没有学生课下自己的努力,主动的复习回顾,良好的消化吸收,都是无效的。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学会主动总结复习是值得我们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的理论

自主学习究竟是什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单志艳研究院是这样定义的。自主学习概念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简称 SRL)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 调整的过程。同时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 其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首先,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为基础,也就是说必须“能学”。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发展,学习的目的性、独立性逐步增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改善;他们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之外,能够较为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加之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可塑性最强,一般认为这是全方位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最佳时期。

单志艳根据齐莫曼的自主学习理论,提出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六个方面内容,即:

(一)学什么: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的能力――会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会根据情况自己安排学习内容。(二)何时学:时间管理能力――会合理安排学习和作业的时间;会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分配不同时间。(三)如何学:运用和选择学习方法(或策略) 的能力――会预习和复习的方法;会概括和分类学习内容等等;会选择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四)学什么、如何学:学习过程监控与调节能力――学习时能排除掉分心和干扰的事情;学习过程中检验自己做得对不对、在学习过程中时时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五)学什么: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能力――对一天或一堂课的学习做总结并分析得失;会自我鼓励。(六)哪里学、和谁学:学习环境的控制能力――会向老师、同学和其他人请教问题;会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学习资料;会迅速运用各种方法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三、笔记整理活动的实施办法

本着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英语学习的特点。我在初一下学期开展了让学生进行每日笔记整理的活动。

自主学习理论特别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抓住重点,规范笔记整理的形式,先由老师耐心示范,给出样例将每日整理分为五部分,分别为本课重点词汇,本课重点句型,本课重要语法,以及课外扩充词汇和每日词汇积累,且用当日所学到的一个生词造一句话。学生只需按这几部分进行填写,在填写的过程中回顾本课的重点。每日整理只需花学生5到10分钟的时间。同时确保学生能将这一学习方法坚持下来,从而使他们养成习惯,我将笔记整理作为每日的常规作业,且每天收,由老师全批全改。

四、笔记整理活动的实施效果

起初有些担心因为每天都有这项作业,学生的作业量和老师的批改量都会加大,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尝试,很多同学非但没有把这项作业当成负担,反而已经将笔记整理视为自己最喜欢的作业,在问卷调查中90%的同学把笔记整理这项作业列为最有用,最必不可少的作业。在采访中,学习优等的小周同学说:“特别感谢老师开展的笔记整理这项活动,它让我知道了初中英语学习的学习方法,使我的词汇量提高了很多,而且经过笔记整理,当天所学的单词毫不费力的就记住了。现在看看自己厚厚的笔记整理本,很有成就感,也是考试复习的宝典。”英语学习略微薄弱的小张同学说:“以前不知道该怎么记笔记,也不知道该记什么。学过的知识很快就没有印象了。现在有了笔记整理我知道该怎么学了。”英语学习最薄弱的同学也由原来的不交作业,见着英语就躲着远远的状态转变为愿意尝试学习英语了。

通过批改学生的整理作业,我看到了学生的智慧和潜力,他们自觉地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划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老师讲授的重点。经过“每日整理”后,在第二天课上复习提问环节中,学生们的参与度明显提升了,显然前一天的笔记整理帮学生们进行了很好的复习,使第二天的课程进行的十分顺利。与此同时,有些同学还自发地丰富了笔记整理的内容。他们不仅整理课内生词,还将课外阅读中见到的生词也自觉整理下来。有的学生自觉地用所学的新词联成小故事,有的甚至将笔记整理本作为与老师思想沟通的平台,将他们的真实感受用英文写成文段与老师分享,老师在阅读后也给他们及时的反馈。可见笔记整理这项任务不仅使学生及时复习了当堂课的重点,还还拉近了师生彼此的距离,效果超过了预期。作为教师本以为每天要看那么批改那么多造句负担会很重,但事实恰恰相反,学生们的句子和文段很有可读性,他们有的甚至编成了连载小故事,用英文写着敬请期待,很有意思。在初三的时候即使这项作业一周只收一次,但是学生们依然保质保量地坚持每日笔记整理,可见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一、按语文学科体系制订复习计划

制订复习计划是每一位带毕业班老师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由于初中三年语文六册中的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且重要的课文均分布在各册中,因此,复习起来十分费力。有鉴于此,在复习时就要把握住一个重点来进行全面复习,切记毫无重点的大面积盲目复习。

在复习中,笔者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了三轮复习计划,第一轮抓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二轮抓专项知识技能的复习,第三轮抓考试前的应对技能培训。这三轮复习计划的制订,基本涵盖了初中学生从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从局部基础知识的掌握到宏观语文学科体系的把握,符合学生实际,效果较为理想。

二、围绕重点全面复习

笔者从语文学科特点入手,结合课标的总体要求,针对学生在“三轮复习计划”复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信息,重点指导学生温故、知新、存疑和释疑。如此一来,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像连环套一样连贯起来,从而加深记忆。

1教学生复习拼音、字词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包括会认和学会两种。因此,笔者在“会认”方面只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即可,此外不抄、不默、不考;在“学会”方面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让学生熟练运用音序和部首识字方法,把常用3500个字(会写2500个)张贴在班级公示栏内,让学生对照常用字表来自我测评识字程度,效果令人满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带文言色彩的词语、多义的词语和成语是令他们最为头疼的事。对此,笔者教给学生立足语言环境,结合文本阅读,通过玩味、推敲、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多义词生动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感悟,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2结合单元训练体裁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中除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复习外,还要针对单元训练体裁特点进行复习。如复习初中第一册语文第一单元记叙文,单元要求是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文章的结构。对此,在复习时就要在《一件珍贵的衬衫》、《老山界》等课文中体现以上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每课的具体要求。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要理解记要素及重点词的作用,《老山界》一文要理解按时间、地点顺序层次及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这些在复习时要指导学生加深体会。同样对说明文、小说的复习也是这样。

3运用比较加快复习进程

每册书上都有相同体裁的课文或相同体裁的单元。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同体裁的1~2课或一个单元后,要求学生对同体裁的课文或单元进行比较复习。如对记叙文的复习,将记清记叙文的要素、顺序、线索等作为一个标准去比较复习其他记叙文,这样既加快了复习,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

4根据内容设计练习

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单调、刻板、限制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弊病,我从多样化的思路来设计练习题。

对于一些容量较大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的内容,应适当地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采用“想一想”的形式。

这样的相关联问题复习,既能使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有新的看法和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领会,又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思想得到启迪。

5开展常见文体的写作训练

复习中要给作文进行分类,如初中所学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过作文训练,按知识序列进行复习。对各种体裁的作文进行复习,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如文章怎样审题,体裁如何确定,记叙文、议论文开头与结尾的写法,中间部分的层次怎样分,如何过渡等,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一些常规写法。这个时期要有目的地给学生多出一些写作训练题,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独立分析。要从文体的训练起笔,多将重点放在复杂的记叙文及议论文上。给学生推荐有关优秀作文,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对应用文的复习,要抓住常见的几种,加以比较复习。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能掌握作文的一般方法。

6及时捕捉学生注信息查漏补缺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自主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它具有灵活、以学生为主体等特点。同时,它还具有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机内化”、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参与”的特点。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注意、观察,主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在我国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采用比较多的是演绎法,通常由教师呈现规则、解释规则、举例说明,再指导学生做相关的练习。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接受学习为主,他们自主地进行观察、比较英语语料、从中归纳出语法规则、形成初步的假设、并检验和修正自己假设的机会和时间很少。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对语法学习的一种片面认识,即学习语法知识的过程是记忆和复现知识的过程,是根据学生记忆能力的高低来评判他们学习能力的高低。

2自主学习运用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

在自主学习运用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即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向自主学习转变,教学过程逐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实践“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自主学习”和“课后自主学习”的三部曲学习法。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包括制订学习计划、归纳错题、整理笔记、课外阅读、听英语新闻、看英语影视作品等。在此过程中,笔者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成果展、交流心得体会、访谈等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鼓励、肯定和指导,希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能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促进其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具体操作如下:

2.1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

围绕“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目标,笔者认真学习了英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学习了20多篇相关文献。通过学习文献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案剖析、研讨、探寻存在的不足,基本确定了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即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履行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中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教学、课后总结归纳并及时复习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以乐教、善教的心态去激励、唤醒、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2.2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开展研究实践课

围绕研究,笔者积极开展研究实践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做到主动学习。笔者对自主学习课堂总结如下:(1)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设定学习目标,并根据课型特点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和预习题案,即教学案。让学生通过看书、查找资料、合作学习等形式完成教学案的内容,初步完成教学案的题目,同时让学生写出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对自我进行初步评价。(2)课中参与。A.预习检测。通过小黑板或多媒体等形式对课前预习提纲或题案涉及的内容进行校对,检测预习内容;B.小组讨论、互动生成。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是参差不齐的,通过上述环节检查到学生的知识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教师主要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学生间能解决的教师就不讲,不能解决的就由教师点拨引导,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体部分也是高潮;C.评估反馈。通过检测预习效果和师生互动生成,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评估反馈,并进行拓展提升。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和小组进行表彰,当堂打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根据课堂检测反馈做出评价,学生间进行自评、互评以及小组间评比。(3)当堂检测。主要是通过习题检测等形式,检测所学内容,达到巩固提高之目的。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练习,形成一定的知识迁移。题目设计要注意适当的深度和梯度。

2.3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习惯

围绕本研究的目标,依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课后复习阶段,笔者对学生提出了及时总结归纳所学知识要点、总结梳理错题和读英语故事、看英语影像资料的要求。学生每天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并且每十天复习一次,做到温故而知新;要求学生多读英语故事、听英语新闻或看英语动画片,利用多种途径发掘学习英语的乐趣,同时促进英语听力、口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探究,笔者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自主学习模式确实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法水平;第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自信心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研究表明,这些学生有着更强的学习动机和独立意识、更灵活的学习方法以及更高的学习效率。

3结语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随笔训练 作文教学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并且做出了相应调整。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时,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跟随社会的脚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课程教授。语文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本文对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和作文教学进行了研究。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随笔的特点

(一)体裁比较灵活。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随笔是非常重要的写作形式,和传统的作文相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且,随笔不会局限于传统的写作模式,不仅能达到观景抒情的目的,而且能实现议论事实的目标。另外,在文章的字数、格式及篇幅的长短方面也没有太高要求,随笔内容也可以引进其他文章内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种形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思想情感比较自由。

每个人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物,利用语言记录内心的情感,学生在写随笔的过程中能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使随笔变得更生动,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内心思想和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随笔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体现在表达上,而且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广,为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在进行随笔训练时,不仅能够将内心感受充分表达出来,而且能够提升写作水平。所以,随笔训练非常重要。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随笔训练的措施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作文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品德。另外,作文教学还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在进行写作时,素材是最基本的材料,如果没有素材,就不能完成初中作文写作,而学生不愿意写作也是因为没有相应素材。所以,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在语文学习中,写作和阅读之间相互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加大阅读力度,从而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在以后的随笔训练中收放自如。另外,单单有课内阅读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好的语句或者是词语,要及时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的写作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找一些关于自然的文章进行阅读,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还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上网或者是书籍形式积累一些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得心应手,提高写作质量。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随笔训练目标。

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时,可以让学生先养成随笔训练的习惯,而随笔训练是需要训练目标的,教师在制定随笔训练目标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随笔训练目标。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的写作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制定随笔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爱,养成发掘爱的习惯,并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就会才思泉涌,不会出现不知道写什么的现象。制定良好的随笔训练目标,可以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写作质量和水平。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随笔训练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转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制定随笔训练目标,将写作训练和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示出学生的真实个性,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提高写作质量的同时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志芳.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98.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一、引言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结构单位,也是构成句子的基础材料。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词语的有效记忆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记忆是个体在头脑中对其经验进行识记、保存和提取的心理过程,比如人们过去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都会以映像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候可把它们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几个基本环节。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词汇记忆方面的研究很少,且限于理论,对词汇记忆效果的讨论缺乏有力的客观证据,很多方法都是人们猜测的结果,既不系统也不深入。

本文用个案调查的方式,对一个短期培训的印度留学生进行了一个月的跟踪调查,观察记录了其词汇学习和记忆过程,并试着从心理学角度对发现的规律性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解释,以期通过研究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更好帮助教师解决“怎么教”的难题。

二、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中笔者对调查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跟踪观察。被试为笔者的辅导对象,笔者每周辅导其4次,基本掌握了被试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采用的学习策略。笔者将整个过程进行录音、整理、归纳,从中得出了被试的词汇记忆规律和倾向性特点。

(一)调查对象情况

N,男,25岁,母语为印度语,第二语言为印度英语,同时会很多印度方言,语言背景复杂,但来北京前没有任何汉语基础。被试所用教材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箭飞主编的《汉语口语速成(上)》。N每周一至周五上午有4小时汉语课,下午两小时辅导课。

《汉语口语速成(上)》中共有407个生词,涉及助词12个、名词186个、数词16个、数量短语1个、形容词45个、量词26个、副词23个、连词6个、代词18个、介词5个。词汇量不大,并且以常用口语相关词语为主,是典型的应用性短期培训教材。

(二)调查方法

笔者利用课间,有重点地和被试讨论其词汇记忆的方法并让N自己总结记不住的原因。笔者有时会根据当日课程设计出有助于记忆的方法,在辅导中应用,隔天再次提问以检验记忆效果。同时在辅导过程中,观察被试对不同词语的记忆难度并记录。

(三)调查结果讨论

调查中的词汇记忆指长时记忆。现象综合了笔者对N的词汇记忆结果的观察和N对自己记忆过程的描述。

1.名词的记忆

亲属、时间、方位类名词容易混淆,一般的处所、职业类名词很快就会忘记。但也有一些名词如“秘密、图书馆、爸爸、妈妈”等,N能很快记住,且基本不会忘记。

分析:对于N,更多是靠机械记忆,联想记忆方法还不能应用,记忆结果并不乐观。但我们仍看到情绪记忆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在讲“秘密”这个词时,N比平时兴奋,记忆效果也好。笔者和N辅导的地方在图书馆,反复重复也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另外,母语语音相近带来的正迁移也能帮助记忆。“爸爸”“妈妈”的发音相对简单,N还没有进行汉字教学,通过音记字是最常见的方法,由此可见,对初级学生来说,发音困难的音也会加大记忆的难度。

2.数词、量词、数量短语的记忆

数词反复重复后记住,量词采用回避策略或用“个”代替。

调查1:(在商店)

笔者:(举着一听咖啡)

N:这听咖啡多少钱?

店主:四块。

……(又带着N练习问了几种商品。)

笔者:(举着一听可乐。)

N:这……杯…可口可乐多少钱?

……

隔了几天

N:(指着果汁)这个多少钱?

调查2:

N:一个面包八块,太贵了。

笔者:应该是一袋面包八块,太贵了。

N:一个面包,不可以……吗?

分析:量词是印度语和英语中都没有的成分,量词本身又灵活多变,这都给N记忆量词造成了困难。另外,量词的讲解在课堂上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最初的识记过程就出现了问题,因而影响了量词记忆的整个阶段。简单数词通过有意识的强化被成功记住。

3.动词、助动词、助词的记忆

书中涉及的常用动词N可以掌握,如“来、去、买、吃”等。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动词如“觉得”“拐”等记忆效果不好;助动词也没有完全记下来,一些成为常用语的动词短语都可以记住如“再见”。

分析:上述三种词的记忆效果和句式操练程度有很大关系,因为操练过程即是对词汇的深度加工过程。反复操练又达到了过度学习的效果。使用频率高的简单动词经常被用在句子的操练中,因而容易记住。

4.形容词、副词的记忆

简单的形容词可以记住,如“漂亮,饿”等。副词的识记情况也比较乐观。但课文中很多意思相近的副词易发生混淆。

调查3:

N:老师,我很饿。

(过了几天)

N:老师,我非常饿。

调查4:

N:我太困,昨天,我没有睡觉。

笔者:是我太困了。

N:对,我太困了,昨天,我没有睡觉。

分析:能记住形容词副词除反复操练、刻苦学习外,还因为形容词、副词感彩丰富,N也有这样的表达情感的需要,故学习动机强。

5.连词、代词、介词等其他词汇的记忆

在《汉语口语速成(上)》中,连词数量比较少,N基本记住了,只是会混淆出现的语境。代词很大一部分是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记忆效果也不错。因为句式复杂,介词的记忆效果不容易观察到,无法分辨是没有记住介词 还是不能正确使用介词。

三、综合分析及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不同复述方式保证长时记忆效果

复述能作为信息的传输机制将信息从短时记忆送入长时记忆,郎杜斯等的试验证明:“复述的次数越多,再认率越高。”复述分为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一般认为精制性复述才能将信息传送到长时记忆中。精制性复述即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精细结构的编码,研究者认为,这些编码能在长时记忆中稳定地储存,并在需要时被提取出来使用。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复述过的词语或每节课都重复的词语更容易被记住。词汇被激活的次数直接影响学习者对词汇的熟悉程度和记忆难度,如果激活频率过低,这些词在学习者的心理词库中只属于短时记忆单词,很容易遗忘,而在学习过程中,反复重复已经学过的词语会帮助更好的记忆词语。

Tulving(1983)界定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本质不同。他提出情景记忆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从情景记忆中提取的信息伴随着一种温暖的、亲密的情感,而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时并不伴随有这种情感。因而,生动、活泼的场景更容易调动起同学们积极的情绪,情景中出现的单词能够和情景一起成为有内容的心像而牢记在心。我们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有实景或图片的视觉刺激会比单纯重复效果好。

根据N的习得过程,数词、量词、数量短语、意思相近的形容词、副词即使记住了也会用错。这和课堂教学有直接关系,这些词通常是分散在不同课文中,教师也只是遇到一个讲解一个,没有分类比较,学生很容易混淆,有的形容词、副词在很多情景下可以通用,教师也疏于讲解,信息没有被正确编码和存储。如果把数词、量词和数量短语词分类别列出,按照相似性进行分析,有组织地记忆效果会好很多。

(二)深度加工与刻苦学习相结合提高记忆效果

按照需要记忆的材料的性质、人们对材料理解的程度和识记的方法来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但无论是机械记忆还是意义记忆,深度加工都是保证记忆效果的良策。经常用来造句或者细致分析过的词语总是最先被记住。同时,书上和笔记上都记录过的词语比单纯出现在书上的词语记忆效果好,因为记笔记也是一种深度加工手段。当单词的朗读次数和听写频率增加时,记忆效果也随之加强。比如在后期的学习中,笔者增加了听写的频率帮助N更好地记忆单词,并且要求N用单词造句,刻苦学习提高了记忆效率,反复复习是很好的方法。但不同的复习方式效果也有很大差别,单纯的听写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可以借助游戏或多媒体,多种方式结合帮助学生记忆或应用所学知识。情景复习是很好的方法,设置尽可能生动、活泼的情景,营造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环境,把单词和其所指的事物情景联系起来,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并促使他们更自然地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单词记忆效果和提高对生词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利用情绪,提高主动记忆意识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情绪记忆总是先于其他记忆类型而首先被加工,是最高效的记忆类型”。我们对N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词汇记忆效率明显提高。对于比较难记的词,如果让学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学生会有意识地去强化记忆。记忆的构建本就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意识到数词的重要性,N开始有意识地去识记。这其实也体现了学习动机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有意识记的回忆成绩明显优于无意识记”,所以教师要诱导学习者有意识地迫使自己记住这些词。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某些词创造一些幽默故事提高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对这些词的注意,从而更好地记忆。教师还可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被试N很喜欢唱歌,随着《北京欢迎你》的背景音乐,他可以把整首歌唱出来,而且把歌词记下来所用时间相对较少。

(四)利用首因、近因效应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识记单词

研究发现,识记材料的位置对遗忘进程也有影响,位于起始部分的材料最易识记,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间部分的识记效果最差。干扰说将此现象解释为,起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词汇只受到倒摄抑制或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位的词汇却受到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两方面的影响,因而记忆效果最差。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可以将重点单词的讲解,也就是识记放在课堂开始或结束,也可以指导学生在清晨或睡前诵读课文,以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四、结论

通过对被试词汇记忆的跟踪研究,笔者掌握了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词汇记忆的特点和策略,并从心理学角度对被试词汇记忆的现象进行了讨论,总结出四点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个案研究的目的基本达到。个案研究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具有广泛性,词汇记忆的难点是大部分学习者共有的,但个案研究还不足以解释全部难点和应对策略,定性分析不能揭示策略之间的优劣,这些都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补充的。

参考文献:

[1]TulvingE.Episodic Memory:from mind to brain[M].An-nu.

Rev.Psychol,2002.

[2]高文艳.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谈词汇记忆[J].语文学刊(高教外

文版),2008,(2).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李如龙,吴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一、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格局,给予学生参与的平台

传统的初中语文复习教学中,都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这一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知识点“一网打尽”,只要教师教学设计周密,一般不会遗漏知识点。但是其最为明显的弊端在于费时耗力,学生复习的兴趣低下,参与性不高,复习的巩固效果也处于低位徘徊。笔者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让学生在复习教学中不再成为旁观者,不再成为被动接受教学的对象,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复习教学成效的提升。在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除了自己主持复习教学活动之外,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复习教学,以新颖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笔者定期安排一些语文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将自己所要复习的知识点筛选出难点与要点,站在自己理解与思维的角度进行阐述,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讲解自己是如何记忆和巩固的。这样的新颖教学模式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而且站在学生角度开展的重难点突破阐释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巩固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二、结合记忆法,指导学生高效地记忆

初中语文复习教学中,涉及记忆方面的内容也较多,尤其是文学常识、基础知识、课文背诵等等,而记忆也属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对提高复习教学成效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语文复习过程中面临着记忆效果不佳的困境,前学后忘,影响了复习的综合成效。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分析,导致学生记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并非完全因为记忆力方面的原因,更多时候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科学性不足有关。笔者立足于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对学生开展科学记忆的指导性训练,以此为抓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更好地开展复习活动。指导学生在记忆力最佳的时段进行相关学习,以提高记忆的牢固效果。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研究内容,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好首次记忆学习、二次复习巩固以及再次记忆巩固等不同轮次记忆活动的时间间隔,科学地开展记忆,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效果,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三、借鉴各种先进的复习技巧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成效

各种教学媒体、刊物中介绍了与复习教学相关的多种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信息搜集,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有选择地推荐和消化性运用,提高学生的复习技巧性,以增强学习成效。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搜集整理了多项与复习技巧相关的学习经验,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如“知识框架构建复习法”,指导学生将语文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性的框架结构,在脑海中进行条理化记忆,前后联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较好地形成了知识点的联动体系,有助于学生进行全面复习巩固和有效掌握。再比如“点评复习法”,要求学生以小组或者同桌为载体,针对某一方面复习的内容进行相互点评活动,相互出题、点评答案,借鉴技巧、共同提高。这样的合作复习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独自复习的孤独感、枯燥感和乏味感,使复习过程变得更为生动。笔者在向学生推荐先进复习技巧的同时,侧重于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消化吸收与运用,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和交流先进的复习技巧,在全班语文复习教学中予以推广,这也是提高学生复习成效的重要措施。

四、开展语文教学知识点逐层过关,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

许多教师在语文复习教学中习惯于“大一统”,每一轮的复习教学都是从头开始、从始到终。这样的复习教学模式客观上有一定的制约,首先是复习时间不允许,其次是学生对于已经牢固掌握的内容再次复习,会产生乏味感,也难以突出重点。对于这样的问题,笔者在复习教学中采取“段段清”的方式,每一阶段的日常教学结束之后开展一次复习检测,将其中的难点、遗漏之处筛选出来,带着这样的目标任务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教学之中,同步予以巩固和强化,采取“化大为小”的方式逐步拾遗补缺。在期末总复习教学中,首轮复习中对不同类型的复习内容进行逐项过关,确保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首轮复习时未能解决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已掌握知识点的重复复习,提高了教学时间使用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掌握效果,实现了重点突出的目标。这样的逐层过关复习模式,能够逐步缩小重难点的“包围圈”,最终实现“聚而歼之”的目标,最大化提高学生复习巩固的效果。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关键词:生活化场景教学手段;交际环境;交际情景;教具;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49-01

语言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被掌握并被应用的语言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语言。英语同样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但当前英语教育使用英语的频率低,时间少,且无明确要求,学生的词汇量贫乏,又因面子问题,导致学生不敢说、不会说,造成恶性循环,英语水平难以提高。教师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表现机会,且多用汉语来完成教学,缺少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使学习的英语渐渐成“哑巴英语”。新课程背景下做好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将英语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说出来”。

一、英语交际环境“生活化”

情景语境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效果。新课标的初中英语教材大都贴近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强烈愿望,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愉快地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有关英语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采用情景教学,创设良好氛围,是教学活动尽可能置于语言情境中,会使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运用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在基础上联想、综合,充分运用任务型教学,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情景交际,是学生切实的感到学有所用。如笔者在教lost and found时,这样告诉学生:“Yesterday I lost my watch,could you help me to find it?I need to put up a notice at school.”这样让学生感到英语确实无处不在。

二、英语交际情景“自然化”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契机;学生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首先自己吃透教材、深刻理解英语课的性质和特点、想方设法在创造乐于学习的语言环境上做“文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问候、课堂上的交流、课外之间的谈论等用英语进行,能自觉吧所学的英语知识自然地应用到品是的学习生活中。例如可以要求学生的课程表、作业记录和自我激励的语言都要用英语的形式展现,将教室的布景尽可能英语化,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和接受英语。

三、教具“实物化或实物模型化”

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将实物与英语联系起来,视觉、听觉一起参与感知,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后便很快记住了相应的内容。现行英语教材中的很多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如练习一些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动植物等具体的物品时,可用实物或实物模型、图片进行直观展示。如在教水果banana,apple,strawberry时,笔者就用了一些现成的水果增加了教具的直观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单词的印象。

四、教学方式“生活化”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教的费劲,学生学得被动,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因此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实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因素,满足教与学的双向需求。例如在教新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4 Don’t eat in class.时,笔者让一名学生扮演一名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在课堂上听音乐,这时问学生:“What is he doing?”学生会回答:“He is listening to music in class.”这时笔者接着问:“Is his action right?”学生回答:“No!”笔者接着问:“What should we say to him?”接着就引出了“Don’t listen to music in class.”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熟记于心,而且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主、团结合作、探索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还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何建兰.利用有效教学,让初中英语教学更精彩[J].学周刊,2012,(2).

[4]霍西云.新课程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之谈[J].文理导航(下旬),2010,(12).

[5]阮美贤.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6).

[6]林瑾.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激活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6).

[7]姚孝军,陈静,杨亚敏.英语学习者学习方法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2).

[8]胡成红.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导入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2,(7).

[9]李一白.创设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多类模型[J].教师,2009,(8).

[10]田爱桂.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导入的设计[J].家教世界,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