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精选(九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论范文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3]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教师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改革中适时正确引导,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首先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然后要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教学,从而实现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9:3-4.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论范文

中学生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假若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批评当先,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引发到所教课程的厌恶,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英语,必须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

作为老师,应当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绝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每个学生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和公正评价,这样他才会对这位老师产生好感,有兴趣,才能以正常的健康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能尊重学生,体贴学生的老师,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好英语,学好英语的基础。

二、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

最新改版的初中英语新教材(JEFC)内容大都是真实的、自然的交际情景,这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教师可灵活运用教学大纲规定的复习(Reve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i)、练习(Practice)、和巩固(Consolidation)五个教学环节,让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有效。

a.利用实物。在教单词、句型的过程中,如果把新单词跟实物联系起来,一定能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达到生动形象之效果。如:教单词apple,orange,pencil,dask等时,教师可以准备实际的物品或随时指出这些东西。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实物,或发动学生自己制作,学生运用自己制作品进行训练,效果更佳。比如在教有关颜色的单词时,教师可带一盒颜料或多种彩纸,在一张白纸上教一个单词就填一小块颜色或贴上一张彩纸,这样学生从音、形、意多方面感知、理解和速记,轻松又有效。

b.创设情景。新教材是以“语言交际为原则”编写的。其本身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相当多的情景会话和描述。如果我们把书本上面的内容搬到生活中来,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动作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教学,既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又可以培养学生在实情实景中的交际应付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第三册的现在完成时态时,可先叫一个学生:“Pleaseclosethedoor.”学生走过去关门,老师问全班同学:“Whatisdoing?”学生回答:“heisclosingthedoor.”关好门后,再问:“Whathashedoor?”然而启发学生回答:“Hehasclosethedoor.”紧接着把这两句话写在黑版上,并带读。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可再举例,让一女生擦掉黑版上的字迹,同时问她:

“Whatareyoudoing?”“Iamcleaningtheblackboard.”擦掉字以后问:“Whathaveyoudone?”并帮助她回答:“Ihavecleanedtheblackboard”。同学们跟着复述,教师板书这两句话,并给出现在完成时的主要用法之一表明过去的动作对现在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构成形式;助动词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p.p),如此旧句型引出新句型,旧时态过渡到新时态,学生既感兴趣,又不感到陌生和突然,很快就接受。

c.利用简笔画。简笔画是最简单,最实用,也是极有趣的一种教学工具。有人说一幅画值千字,这一说法恰到好处的表明了简笔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引出新单词,提出新句型,操练句型,复习旧句型,还是讲解课文都可以运用简笔画。简笔画的优点在于可使课文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师生一同分析、讨论简笔画的进程中,教学内容自然呈现,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d.课堂小游戏。课堂小游戏是使学生轻松而乐于参与教学的又一种妙法。初一教材中经常做的“Pollysays”游戏就很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如在巩固初二的第31课时,就可以依课文内容要求六名同学上台表演,其它同学竞猜“Whohaseraser?”通过这种既有主角,又有全班同学参与的游戏,不但使学生知识得以巩固,更能在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语言实践机会。课外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自由地学习和锻炼。

课堂教学中提到的英语游戏,也是课外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之一。游戏的形式不胜枚举,只要老师多动脑筋,或者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编出一些实用有趣的游戏是很有意义的。此外,开展英语竞赛,举行英语晚会,英语诗朗诵,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讲座,开辟英语角,出英语墙报等等,都是英语课外活动的很好形式。

总之,兴趣问题是英语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兴趣是学习之母”,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英语课上成活泼有趣的言语技能课,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英语教与学的质量,努力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广泛阅读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学好语文要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此外,还要求初中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以下我们先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水平差异大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在幼儿园和小学就已经接受了正规的语文教育。学生们上初中就必然存在着语文水平不一样的现象,由于地域差异,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在小学时期课外书少,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再加上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语文水平就偏差了一些。很多来自城市的学生自小经济条件好,看的书多,旅游的多,看的事物多知识面比较广,语文基础较好一些。有的学生有一口漂亮而标准的普通话,有的学生却连“ing”“eng”“ong”都不会读,连“zh”“ch”“sh”和“z”“c”“s”都分不清楚,有些学生却可以在“唐诗宋词”“古今文人”“寓言故事”方面侃侃而谈,而一些学生在文学方面却哑口无言,这种语文水平不一样的现象是初中语文教学上的一个大问题。

二、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听不听讲都一样,上不上语文课也都一样,因为语文的学科性质就决定了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学生们就误以为就算不认真学习,语文成绩也不会变差,所以就懈怠了语文的学习。

三、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很多学生看来,语文虽然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但语文的考试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学生们缺乏社会阅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认识,毫无生活积累可谈,所以学生们在阅读时较难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不是抓耳挠腮,就是无病,胡编乱造。完全没有自己的情感。

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学好语文,很多学生在积累这方面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次的目标都不能完成,看到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放弃。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上出现的问题,从教师的教法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快地提高语文水平。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程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口、动脑的能力,吸引学生去求知、去探讨、去创造,例如教学《桃花源记》,教师要善于设疑布惑,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由偶入桃花源的“山穷水尽疑无路”,再到看到桃花源美丽的景色与和谐的生活时的赞赏,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还可以在课后举办一些小活动,如话剧、成语接龙、相声、小品等等,丰富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学得高效、学得快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水平提高需要日积月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保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积累几个成语,每天积累几句名言警句,一个月看一本名著等等,既要制定短期目标也要制定长期目标,学生就可以有目标有方向地学习,日积月累,慢慢的知识就丰富了。

三、教师制定正确的教学理念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上,学好《出师表》,仅仅简简单单的背诵和默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分析文章的实词和虚词及句型句式,并把本文的词语句型等与相关的其他文章中的词语句型相结合起来,归纳总结,触类旁通。还要了解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认识到诸葛亮临行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恳求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为的是兴复汉室。由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精神来树立我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阅读题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生活背景,讲完之后找一些类似的题型让学生来练习,并且把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等分门别类来讲,有的课文由于课文时代环境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光靠教师讲解有时候也很难理解,这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作文教学上,针对目前学生写作很多是假话、空话、废话的现象,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素材的习惯,才能写出自己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多阅读,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才能博古通今,写文章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能力

所谓感悟教学法,很难精确地诠释其定义。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陶渊明也曾讲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所说的“义自现”、“会意”,其实讲的是在读书当中的顿然感悟。在阅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突然间会对书中的意旨或是一些话语有所作领悟,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这就是感悟。我们可这样认为:感悟教学法强调的即是“自悟,顿悟”。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若能有效地运用感悟教学法,将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感悟”是先通过感才能悟,“感”包括认知、感觉、知觉等等心理过程。初中学生感知水平已相当成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推广感悟教学法。实施感悟教学非常讲究策略.

一、生活的积淀,是感悟的基础

世界繁华多变,无限的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填补认知空白的无限空间。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积淀和提炼。生活融注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奠定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感知部分。人们从生活中懂得了世情、人情;人文、地理;懂得了真、善、美,假、恶、丑。可以说,生活是个熔炼炉,能融万事万物。生活又是个百宝箱,能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亦能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生活就如雨后那道绚丽的彩虹,既有鲜活的橙,亦有厚重的蓝;有流淌着生命的绿,亦蕴藏凝重的紫。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只要用心去感知,晴朗阴霾,同样是一种风景。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现实,把心胸系于民生,世界风云、改革巨变等这些生活的实践和知识的积累是感悟的基础。要想自己不处于尴尬的写作盲态和阅读的苍白境地,就要投身于生活的滚滚洪流中。

二、重视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一门是语言,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悟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三、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我在教学九年语文上册《望江南》一词中,通过图片展示:在河边的一座望江楼上,一个衣着光亮女子独自一个倚在城楼上,目不转睛地望着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眼睛带着淡淡的忧伤和失望。让学生想象,说说这个女子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在这里,她在看什么,如果在等人又等什么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等等,让学生在自由的想象、联想和谈论交流中感情词的意旨。

(一)引发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

(二)引发联想。感悟离不开联想。例如纵横交错的联想,从视、听、味、闻、触等知觉上激起反响,给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联想具有深远感,给人崇高和壮美。如让学生读王之涣的《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滴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

四、激发学生情感

皎然说,诗中有静,“非如松风不动,林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意中之远”。由此可见,入其境不需会其意,方能算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情感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可以有表情地高声朗读,可体验作品崇高,悲凉或激昂或欢悦。听,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加深体验。其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导出他们的真情。

五、修改、正确使用语言是感悟的升华

谈到修改和准确使用语言,古往今来很多佳话被人们传颂。从孔子“韦编三绝”读书境界到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精益求精;从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艰苦创作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功夫,无不被人津津乐道。为何人们如此重视修改和使用语言呢?正如唐李沂道:“文章‘能改则瑕可瑜,瓦砾可为珠玉’。”文章只有经过反复修改琢磨、润色提炼去疵病,方成佳作。一个人能对语言的使用进入到这么一个境界,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对语言的“悟性”,是感悟的升华。可见修改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会修改别人和自己的文章,他才能正确使用语言和运用语言,追求到“悟”的升华。

在教师的教学中,在学生的写作中,谁轻视修改,谁对语言的感悟程度就不会很深,谁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就不会很高。因为你不会修改、品味、使用语言,你就没有写作的基本能力,你就达不到,也体会不到语文的最高境界“悟”。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论范文

英语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间知识的差异,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的时候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为增强各个层次的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新目标》Book 1 Unit6:“Doyoulikebananas?”为例,我是这样布置作业的;1.对C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注重对他们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让他们用学过的英语单词说出几个有关饮食方面的单词即可,帮助他们及时地补充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让他们在作业中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2.对于B层次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编写两三句有关饮食方面的简短语句即可。3.对于A层次的学生(优等生),要提高作业的难度,比如让他们用英文编写一段有关饮食爱好方面的对话。总之,布置作业时进行有效分层,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英语带给他们的快乐,继而不断地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信心和动力。

二、评价的分层

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动力和自信心。进行有效的分层评价还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让他们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愉快地去学习英语知识。以阅读为例,教师应及时地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对阅读理解题进行有效地分类,让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针对C层学生设计简单的题目(第一层面的阅读理解题),让他们从阅读课文中能够有效地识别事实(factualrecognition),只需要读懂大概的字面意思(readingthelines)即可,如果他们做对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及时地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针对B层次的学生提出的理解和推理(interpretation),需要B层的学生对语言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能说明其中的原因等,同时还能找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意义(readingbetweenlines);如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师要鼓励他们,给他们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知识做好铺垫。针对A层学生,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能对课文深加工和应用(elaboration),要求归纳文章的观点并作出评论,当他们完成后,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让他们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良好的坐标。通过分层布置任务,分层进行评价,唤起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分层教学取得的效果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后,取得了一些有效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英语的学习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他们能够表现自我与体验成功提供了有效的平台。1.让A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更有效的提高;让B层次的学生(成绩一般的中等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竞争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让C层次的学生(基础差、习惯差、自觉性差的学困生)对于学习英语知识也树立起了积极性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2.分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既能减轻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负担,同时又能将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接受英语知识。3.有效地分层教学能够避免过去传统教学由于单一标准造成的两极差异所带来的师生间对立的关系,让师生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和谐师生关系。此外,分层教学还加强了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观察、交流的机会,真正有效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论范文

一、 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意义

1.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以日常问候为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特征在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英文和中文一样,当两个熟人或朋友相互见面时,通常要彼此间相互问候。问候的目的是保持社会接触。西方人见面会这样问候: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Hello./Hi!

―How are you?/ Are you doing OK?

中文也有诸如此类的问候语。但是,西方文化注重不干涉个人的隐私,尊重个体的自由;而中国文化则注重互相关心,在问候时会通过对他人的事情进行具体的发问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如:“吃了吗?”“在那儿上班?”“大大年龄了”等等。而很多西方人对这种中式的问候看作是涉及个人的隐私,通常会反感。所以,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进行这种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即文化教育。否则外语教学便是不完整的。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标准》还给出了培养文化意识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因此,只有在英语教学中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现今中学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的,并且涉及英、美、加、澳等国的英语及其变体,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教材第八单元:

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通过询问生日,学会日期的表示方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向学生讲解西方人过生日的习俗。例如,如何召开生日派对,如何互送生日礼物,如何度过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第30个生日等等。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在英美国家,随便打听别人的年龄,尤其是女性的年龄,会被认为是粗俗而无礼的。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初中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一过程中,既有积极、进步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例如在听说了西方浪漫的情人节,令人捧腹的愚人节,富有亲彩的母亲节之后,他们会好奇;在了解西方国家宽松的教育体制,轻松的学习方式之后,他们会羡慕;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时,他们会困惑。只有通过文化教学,将中西方差异及国情现状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才能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成长的烦恼期。

二、 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障碍

阻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受英语考试导向制约。目前,各种考试铺天盖地,其考试内容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的考察。在这种考试的导向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免不了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言所蕴涵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在“中考”冲击下,教师更无暇顾及文化教学。二是过度重视语言教学。以往的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换言之,在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得到过度的重视,而文化教学则被忽视。其主要表现在于:首先,教师对文化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文化教育是学好语言知识后的附加和补充,可有可无,这与前面所说的应试考试导向制度有关。其次,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难以胜任文化教学。目前我国初中的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英语教师,即非母语为英语的教师。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背景几乎一致。他们和学生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文化差异。即使是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只是照本宣科,死板枯燥。因此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是顺利进行文化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对策

1.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高自身素质

我国英语教学是在学生对英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赖英语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一切本着教学唯了学生终生发展的思想,根据语言学科的特点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直观、活泼的形式融入并引导学生了解丰富有趣的英语国家风俗文化,真正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统一起来。

其次,学生的汉语文化知识在他们学习英语时难免发生迁移,为避免套用汉族文化帮助来进行英语交际,英语教师就不得不首先尽可能深入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此,英语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运用英汉两种语言、有意识地揭示直接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并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能力作出分析和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他们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化背景知识

对于文化教学,有的教师觉得太抽象、太锁碎、不容易操作,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好文化教学。我国初中主要以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公司合编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这套教材为主,这套教材越来越多地对文化因素予以重视,融合了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文学、音乐以及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体现了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的深化。所以,教材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实现将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勤于动脑,善于发掘,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英语文化教学。

3.开展专门讲解和文化讲座

初中阶段的文化学了充分利用课本、结合语言学习的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专门讲解和文化讲座,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专门讲解是指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等类作品时,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

文化讲座是指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以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4.利用课外活动加强文化学习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型教学模式;阅读能力;兴趣

语文学识一门是基础学科,是人们学习各科科学文化知识最基本的载体,可以很自信的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离不开语文。语文综合能力是学生以后面对社会、学会做人有很大的帮助。但就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还是存在很大的缺陷。无论是从从教学观念到教学目标,还是从教材到教法,都存在着过度偏重知识积累,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健全。为了实现全面创新学习,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需要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育改革目标为基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达到创新学习境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学习模式很是重要。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的各种与教材内容相近的情景,让学生设身置地感受情景中的语文知识,为学生塑造更为生动形象人物形象,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语文知识。在每次传授新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画面,让学生欣赏与这一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录像,让学生欣赏除了字面以外的画面感,在一个声画合一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无限的遐想,电动学生的积极性。紧接着就触发学生的情感,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

初中生由于生源地的不同存在着城乡差距,因此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新生入校时,有些学生会因为过硬的教学模式而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最后失去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时要因人而异。 学生在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后,很难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初中时已养成了听讲的习惯,教师在更换教学模式的时候,依那考虑到学生的适应情况,并能根据情况来做出调整。因此,首先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过分依赖老师的心理状态。有些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比较发散,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墨守成规,便会使学生感到失望, 为此,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同一任务下,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合作的得技能,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扩展思维、深化感悟。想要在课堂上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多多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学习规律,探究语文学识中的奥妙和精彩。教师要多鼓励小组式的合作学习,应到学生多多讨论,而教师还要耐心去倾听,听取学生的建议,与学生共同讨论出新的概念,架起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桥梁。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达到一定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但语文新课标重新定义了“语文”这一概念,明确了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本质。其不再是满足于简单的基础知识、技能、解题方法的培养,更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初中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养成,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情感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如何加强这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要做到情感教育,基础较为重要,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钻研与挖掘,领悟内容中客观存在的思想感情。唐诗人白居易对于情感教育有这样的理解,他说如果想要感动人心,那么首先要唤起人们对于事物的情感。同样,如若要达到通过语文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得点化内容中的情感,找到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思想情感因素。

总结初中语文涵盖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热爱生命的情感,比如《背影》呈现出的父子情;《山的那一边》描摹的军民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描述的母子情等等,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学生对于感情的珍惜,以及珍爱自己。(2)对祖国的热爱,灿烂文化,悠久历史、旖旎风光构成了祖国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爱国情怀。在《最后一课》《枣核》的教学中,可以增进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情感。(3)对于大自然的热爱的情感因素挖掘,在学习《死海不死》《海滨仲夏夜》《春》等文章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信心等。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语文课文中的选材句句关情,但这要求教师必须达到学生、作品、教师三者真正的感情交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真正作用其实便是媒介,教师从根本上读懂作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从而便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设置悬念情境,给学生提出问题“孔乙己叫什么?”通过这一悬念设置,激起学生读小说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及手段展示语文魅力,无形中使教学内容更声情并茂,也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另外,调动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情趣及爱好,也是实现学生情感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全方面的提升。

三、以情教学,引起共鸣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生的情感熏陶上,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有很大的作用。如何使情感教学更深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这种情感教学中,朗读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朗读更容易进入情感。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一定的意境中去,进一步进入文中,学习客观存在的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教学道理,学生进入意境,可学到文章内容中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朗读可加强情感体验,教师可让学生在节奏、语调、语音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从而引起一定的情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爱华.试论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才智,2011(15).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论范文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3]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9:3-4.

[2]张本根.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6:14.

[3]孔令文,吴恺,耿骞.精细控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0%[J].中国教育网络,2009,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