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知识管理的分类精选(九篇)

知识管理的分类

第1篇: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工程设计;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发展

知识工程的运用使得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备受关注。知识管理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它不仅仅指某个工具或软件。在实现知识管理过程中运用到的一切技术,都可以被称作是知识管理技术。具体分析工程设计可知,工程设计类管理技术的研究重点是知识的维护、共享创新以及使用。

一、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技术的内涵

知识管理技术是解决知识管理问题的所有手段。它包含处理知识的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软件与工具。从知识的工程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实现了对知识库的管理和维护。在不同的应用领域,知识的自身特征不同,表达管理方式各异,不同部门之间难以有效沟通,使得知识共享程度低。为解决这一问题,知识管理专家提出了运用信息管理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知识库的增删改查。但是,这一知识管理方法缺乏对知识特点的充分认识,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知识的创新与发展需求。

本文探讨了层次化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体系,采用了更科学的知识管理技术,区分显性知识的类型进行管理,使得知识描述更加规范,知识获取、维护、共享与使用更便捷。

二、分析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技术的特征

(一)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技术的功能。知识管理技术能够有机结合现有技术和重要知识管理方案,实现显性知识的管理,并且还能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知识管理技术将取代人们的复杂重复性劳动,为人们节约时间进行对人类洞察力与理解力要求较高的知识密集型活动。知识管理技术能够收集、归纳、传播、分享显性知识,为多层次知识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知识管理技术能扩展人们的交流平台,进而推进隐性知识的传播;知识管理技术能重塑知识管理机构,承担日常管理工作,为人与人直接互动提供可能。

(二)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技术的管理对象。以工程设计目的为划分依据,可以将知识管理对象分为3类:设计对象的知识;设计过程的知识;掌握知识的专家。

第一类管理对象是产品知识,它包括工程设计的行业规范,产品开发的设计条约,产品自身性能和使用维护性能要求,产品实例表等;第二类管理对象是设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它包含工程设计手册,设计习惯,工程设计的经验数据与计算模型,记录解决设计难题方案的经验表等;第三类管理对象是专家与工程师,知识管理不仅是实现对知识操作的管理,也是实现对操作知识人员的管理。为专家和工程师制定具体属性表,包含专家与工程师的专长、个人信息以及科研成果。全面分析研究这三类知识,是实现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的必要保障。

三、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技术

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体系,主要是为了实现知识的管理与维护,因此它的关键技术也是集中在知识描述、知识关联、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工具开发上。

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的基础是指,统一管理工程设计类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分类、编码和描述,建立应用于工程产品开发的知识库。其中应用到的方法分为三种:第一,设计企业知识目录与知识库的方法;第二,描述工程产品开发流程知识的方法;第三,描述隐性知识的可视化技术。

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以及相互作用,完成知识评估。知识管理技术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将知识间关联关系分为分类、因果、时序、条件等多种类型。以面向对象的角度分析知识模型,可以将知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四类:参考;扩展;出发;获得。要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就必须根据关联关系组织知识,实现知识和拥有者有效关联。

知识管理技术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与对知识数据库的操作,还用尊重知识特性,引入与知识相关的管理技术。研究工程设计类中的显性知识单元,必须充分考虑工程设计类知识的管理要求、管理规范以及实现技术。例如冲突检查技术、快速检索定位技术等。

知识管理技术有利于企业知识的收集与积累。创造研发多种知识管理技术,实现对设计知识的个性化管理。能提高工程师贡献知识的共享性,促进工程师之间的交流。

四、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体系

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它的基本操作层、管理工具层、知识集成层以及深度加工层,能够实现对非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结构化知识的集成管理。

基本操作层,实现了对知识库的增删改查操作,还增加了知识的特有功能;管理工具层,利用知识管理工具收集与积累知识;知识集成层,对知识进行关联操作,总结专家与工程师的诀窍与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运用编码知识描述手段,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广泛传播隐性知识,向工程设计人员提供设计案例,能够促进同行业知识的集聚。设计者充分理解知识内涵与外延,了解知识间的关系,能促进设计者对产品特征的表达,实现显性知识的隐形化。

五、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工具

(一)函数类工程设计知识管理工具。该工具能够实现变量属性的设置,编辑函数曲线的任意折线。使用函数类知识管理工具,还可以实现对编辑环境的控制,根据个人习惯和设计需求改变管理工具界面。

(二)公式类工程设计知识管理工具。该工具能实现对公式类知识与参数的增删改查操作;能对结构进行有效性分析和完备性一与致性检查。

(三)模糊规则类工程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模糊规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可视化修改、添加和删除。

(四)设计约束类工程设计知识管理工具。设计约束能为复杂产品设计与工程并行设计提供保障。约束管理工具可以实现的功能有:结构约束、设计性能约束、装配约束等。该工具除了能对约束知识进行基本的增删改操作意外,还能对约束词法进行分析、检查和校对处理。

第2篇: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从业务分析与管理规划入手,确定知识管理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和具体实施的技术路线,形成石油化工行业知识管理方案,进行知识聚集与知识库建设,达到知识共享目的。

1.1知识分析与管理规划为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需要分析石油化工行业流程和知识源,为知识库建设、知识共享与应用提供资源基础。

1.1.1业务分析石油化工行业知识管理类型包括研究单位、设计单位、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类型,按企业类型分别进行业务及业务活动分析,实现不同单位之间知识共享和知识推送业务。

1.1.2知识管理规划石油化工行业规划将遵循从需求分析到目标确定,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功能和技术架构,从项目总体目标到具体实施的技术路线,从管理制度和机制,制订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形成石油化工行业知识管理专题规划。具体而言,将包括:明确知识管理的目标和内容、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明确关键技术的攻关方向和技术路线、确定多维知识分类、建立配套的知识管理体系。

1.2知识聚集与知识库建设

对各类知识进行处理和加工,实现知识的汇集。汇集的过程将通过对知识的分析、过滤和找出关联,利用自动标引、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等技术,抽取知识内容和元数据、创建知识索引,将知识存储于对应知识库中,为面向不同单位的个人知识应用提供来源。基于业务活动的知识处理与加工,如图1所示。

1.2.1知识处理与加工

1.2.1.1个人知识的处理与加工按通用知识分类体系的相关模版制定:方法类模板(来自于项目总结、科研报告等)、成果案例类模板(来自于生产案例等)、各类模板的完整范例。针对专家进行隐性知识挖掘:论坛—通过跨部门的、跨企业的专家网络,专家可以共享某一个项目的成果、经验,使用协同办工技术,通过论坛,即时沟通、虚拟会议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实践社区———通过面对面地或在虚拟环境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主题专家负责对社区中的知识进行审核与评价。

1.2.1.2信息系统内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研究、设计、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类型单位信息系统内知识的加工与处理:通过集成方案和文档解析实现。

1.2.1.3知识分类体系梳理与设计通过对企业核心知识的梳理,明确企业需要管理的各类知识,也包括难以用文档方式存在的隐性知识,这类知识往往存在于业务专家的头脑中,围绕已经梳理出的知识开展知识管理设计,以便知识管理能够高效率地展开。知识分类体系如图2所示。

1.2.1.4知识本体建设业务的专业词库词表、覆盖业务的知识核心概念抽取、专家支撑下的专业、词库词表的行业化、关系类别的确定和定义、基于词库词表的本体编码实现。

1.2.1.5业务活动知识的知识梳理与加工业务人员知识包梳理模板设计;业务人员按模板梳理各业务活动的知识需求、方法类知识需求、成果案例类知识需求、规范类知识需求、数据类知识需求、专家类知识需求;构建任务与知识对应关系。

1.2.2知识库建设

1.2.2.1知识库的分类设计根据知识库模型的设计,分类库设计分成6类库进行设计,包括:流程知识库、数据知识库、方法知识库、规范知识库、成果案例库、专家知识库。

1.2.2.2知识库的模型设计根据知识应用需求,构建流程知识库、数据知识库、成果案例库、方法知识库、规范知识库、专家库、其他知识库等知识内容库模型。此外,在上述知识内容库的基础上,也要满足业务的实际需要。知识库模型设计如图3所示。知识库模型由“索引、元数据”“知识条目文档库”“结构化知识库”“集成知识文档库”组成。在“结构化知识库”中存放的是知识条目的标题、关键字、摘要、属性信息等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在“知识条目文档库”中存放的是知识条目的文档;在“集成知识文档库”中存放的是从知识源系统采集来的文档。

1.2.2.3知识的分类入库根据软件系统通过集成的知识和其他的知识进行分类,包括:研究、设计、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类型单位的知识。

1.2.2.4细粒度知识提取与关联知识库的加工与处理主要分为5个步骤进行,分别为各类知识细粒度提取、知识标引、知识关联、知识包建设和知识库更新机制建设,具体包括:各类知识细粒度提取、知识标引、进行知识之间的关联、知识包建设、知识库更新机制。

1.2.2.5知识库建设输入、输出输入“:知识库结构的本地化设计方案”“知识库模型的本地化设计方案”“知识库分类的本地化设计方案”;输出:实现6大知识库基础知识导出、知识分类与关联、基于本体的知识标引和关联、知识与相关业务活动(工作包)挂接和关联。

2知识管理体系与系统功能

为实现知识管理要在选定的知识管理产品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分析应用单位的功能需求,扩展知识管理产品的功能,满足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知识的管理、共享、应用等多方面需求。

2.1知识管理体系为在石油化工行业实现知识管理,建立可持续的知识管理机制,需要进行相应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流程建设等几个方面。

2.1.1组织建设遵循企业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建立适于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建立知识管理组织架构,设置与知识活动相关的工作角色和职责范围,从总体规划到知识管理体系进行建设与维护,保证知识管理的长期和持续建设;建立并完善知识管理岗位,落实知识管理岗位职责,实现知识随业务产生及时收集、整理和提交。

2.1.2制度建设制定适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知识管理细则和规范,根据具体应用反馈情况,经过总结提炼后,为石油化工进行全面应用积累经验。包括:制定知识梳理规范、制定知识管理模型规范、制定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系统规范、知识识别与评价规范。

2.1.3流程建设明确石油化工行业的知识管理流程,通过知识识别、获取、共享、复用等知识管理流程的设计和应用,探索适合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知识管理流程。流程建设包括知识识别、获取流程、共享流程、复用流程。

2.2知识管理系统功能知识管理系统由“知识源集成接口、系统管理、智能处理、管理与应用”等部分组成。知识管理技术架构如图4所示。知识源集成接口用于知识源系统的集成,进行知识的采集,实现知识的聚集。“系统管理”提供了面向系统管理员的“身份认证、系统控制台、组织管理”等功能,并实现“安全管理”相关的集成接口。“智能处理”实现了“新型结构化处理、知识管理处理、文档处理、搜索引擎”等功能,对知识进行处理与加工。“管理与应用”提供了面向用户的“通用知识创建、专业知识沉淀、知识维护、知识评审、知识关联、知识绩效、知识检索、知识地图、知识推送、知识问答、专家地图、个人知识管理”等功能,实现知识共享与应用,系统提供Web浏览和客户端应用两种访问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系统。系统提供“UI集成接口、业务集成接口、数据采集接口”,可以从其他知识源系统进行知识数据的采集,为其他系统提供知识应用服务。

3结语

第3篇: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造型与艺术;知识管理;知识分类;实验室

随着20世纪末计算机的逐步普及,以及Internet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行业的重视。高校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开始将知识管理运用在高校实验室,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任r等人提出在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知识管理平台。[1]

孙怡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以及如何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并提出了建议。[2]

向华政等人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管理方案,并研究了隐性知识的获得和共享问题。[3]

许多高校新建立的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中心,不同于大多数工科实验室,由于其要求设计与艺术相结合的特殊性,对知识的要求更重要的体现在意识形态和创新思维上,这就加大了在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中心运用知识管理的难度。[4]

目前互联网时代,与造型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知识量、知识传播速度、知识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知识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多学科、多领域、多样化的造型与艺术设计知识。但在实验教学中,如何从实验室有限知识中获取与造型与艺术设计有关的知识,采用何种机制对某个具体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人员提供知识,成为困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难题。研究这些难题的第一步,即是对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进行分类。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知识是如何支持并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将造型与艺术设计知识分为规章制度类、领域事实类、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个人隐性知识类四种。并重点分析这样分类的依据,为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进行知识管理打下重要的基础。

1 知识的分类研究综述

知识分类使得知识具有规范性、条理性、系统性,便于知识的积累、提取和应用。由于知识分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科学认识活动,以及知识研究者的专业局限性,出现了多种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的研究。[5]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第一,按照知识效用对进行分类,如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第二,按照知识属性对知识进行分类,如将知识分为物理、化学等。按照知识形态进行分类,如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6]

Ahmed等人将产品设计知识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在一个维度上,知识分为与过程相关的知识和与产品相关的知识。在另一个维度上,把知识分为以外在形式储存的信息和以内化于人脑的形式储存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暗默知识)。[7]

Li和Zhang把设计知识分为4类:产品结构、产品行为、产品功能以及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8]Carstensen研究发现工程设计人员需要的信息类型包括:以往的设计、设计原理、相似产品、产品存在的已知问题、零部件设计规范、标准和规范、工作流程、生产线特征、新材料和新的零部件、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相关人员和项目文档。

目前,国内外对于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的分类研究较少,对造型与艺术实验室知识进行科学分类,是对实验室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

2 基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分类

2.1 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分析知识如何辅助设计师解决产品创新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其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认为是人在获得知识后对知识进行特定操作,从而取得某种能力的过程,如取得解决创新设计问题的能力。[9]

造型与艺术设计实质上是一个解决美观与实用不匹配的过程。而创造性艺术思维是解决这种不匹配的关键所在,创造性艺术思维在解决问题造型与艺术设计活动中,需要一定的过程。心理学家对这个过程也做过大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所提出的四阶段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T.Amabile)所提出的五阶段论。[10]华莱士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而艾曼贝尔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活动过程由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五个阶段组成,并且可以循环运转。这两种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阶段中,准备阶段都是以知识搜集为主,知识搜集的目的是为了激励设计者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辅助设计者完成创新设计。这与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有相似之处。由图1可以看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有四种。[11]

融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相当于创造活动过程的准备阶段。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相当于创造活动过程的酝酿阶段。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当于创造过程的明朗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提供给实验人员所需的显性知识,帮助实验人员不断学习、领悟和实践,从而扩大设计者自身的隐性知识,激发了设计者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隐性知识。并引导设计者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与自身的隐性知识相结合,对结合后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筛选、分类、组合、分解,催化出解决美观与实用不匹配的新知识。通过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表达出来新知识,使得自身部分隐性知识外显。所以也可以认为,造型与艺术设计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如图2)

2.2 基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创新设计知识分类

我们可以把造型与艺术设计分为几个阶段(图3),为了呈现全部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所需的知识,本文基于认知科学及心理学等,将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分为四类:规章制度类、领域事实类、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个人隐性知识类。

规章制度类知识,包括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和消防制度;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室成员岗位职责;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室成员考核办法;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成员发展培训制度等。

领域事实类知识,是指在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知识集合。又可细分为需求信息、艺术品自身领域知识(包括艺术品背景、造型与设计实例、设计标准、设计规则、设计约束、涉及的材料属性、工艺过程、相关产品研究成果)和专利。在这部分知识中,有些可以运用在造型与艺术设计中,如造型与设计实例、新材料。有些作为辅助知识,缩小了寻找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知识的范围和所需的知识量,如设计实例、设计标准、设计规则、设计约束。

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知识,是指导实验者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的知识,包括TRIZ,FBS、创造性思维法、头脑风暴法、联想类比法、组合法等方法类知识。

这三种知识目前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属于显性知识范围。而第四种知识,即个人隐性知识往往难以用言语明确表达,它是通过设计者不断学习、实践、体验、领悟而获得的,目前可分为难以表达的技能、心智模式、处理问题的方式、组织惯例。[12]这类知识可以直接用于完成造型与艺术设计,但多数情况下是与提供给设计者的显性知识结合后,通过认知地图决定设计者进行造型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艺术设计决策,解决美观与实用不匹配的问题。

3 结语

本文结合认知科学与心理学分析了知识是如何提供给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者,辅助设计者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将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分为规章制度类、领域事实类、造型与艺术设计方法类、个人隐性知识类四种。本文为研究如何在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运用知识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建立基于知识的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如何进行知识搜索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知识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将这些造型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知识有效的组织起来,如何表达这些造型与艺术设计,成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任r,陈安,罗小景.基于知识管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J].中国科技论坛,2006(9):56-60.

[2] 孙怡.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280-283.

[3] 向华政,朱艳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管理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2):55-57.

[4] 郝杰,陈禹.实验室的知识管理实践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88-91.

[5]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 李作学.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5-46.

[7] S.Ahmed,R.Bracewell and S.Kim . in:a Symposium in Honour of KenWallace[M] . UK:edited b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5:1-7.

[8] Q.Li,W.J.Zhang . Proc.InstnMech.Engrs,Part B:J.Engineering Manufacture[J] . 1998,212(8):635-645.

[9] M.J.Wilkenfeld,T.B . Ward: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J] . 2001,45(1):21-38.

[10] [DB/OL]http:///entry/Graham_Wallas.

[11] I.Nonaka,R.Toyama and N.Konno . Long Range Planning[J] . 2000,33(1):5-34.

[12] L . Roy . 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J]. 2001,29(4):164-178.

第4篇: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知识型企业;协同办公;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应用、创新与保护的全过程的管理。现代管理学学者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从本质上是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用合作代替强制,并预测大约在2030年左右,人们将逐渐进入“知识社会”。他认为知识管理中的复杂问题需要用协同的思想来解决,即通过协同知识管理(CollaborativeKnowledgeManagement,CKM),帮助企业传递工作经验,降低人才流失成本,防止出现人才断档,最终实现对企业运作成本的控制。知识管理软件系统是企业实现有效知识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与强有力的支撑,使用知识管理软件系统管理知识,会要求人们按照规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管理知识和获取知识,促进企业更加科学化、流程化地对知识进行管理1,从而降低企业内部项目工作成本,加快企业对外界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一、协同知识管理产品现状分析

现有协同知识管理软件主要分为:针对大型企业的IaaS产品与针对小型组织的SaaS产品,两类产品在知识管理方式、产品功能架构以及适用场景方面具有显著区别。(一)IaaS企业协同产品的特点及优劣势。目前主流的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企业协同产品有蓝凌、泛微、金和、点击科技等,此类产品的功能包括知识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管理、协同工作、信息管理等十余种,一般适用于中型或大型企业,其优点包括可根据不同企业具体需求开发,软硬件私有部署,安全性高,功能丰富,能满足企业各类工作场景需求。但目前市场上的协同产品更注重协同与办公自动化,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只作为产品中的一个子功能模块进行开发。此类产品的知识管理方式有建立知识库、进行档案管理、数据中心、考试管理、知识排名等。虽然此类产品设置了知识管理功能模块,但在实际操作中该模块利用率较低,主要问题表现在:1.功能庞杂、用户体验差。系统功能复杂冗余,在界面和交互上缺乏吸引力,导致除了必要的工作流程外,用户并不愿意主动尝试其余模块;2.激励性不高、使用被动。系统没有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或其他促进员工进行知识管理与共享的措施,导致用户之间互动性差;3.智能化管理程度低。企业信息与知识的管理局限于单纯存储与简单分类排序,知识内容难以被再次利用,用户需要搜索大量文件,并且逐一挑选,管理系统智能化不足,知识再利用效率低下;4.投资大、见效慢且定制化成本高。企业建设此类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从采集、整理知识开始,建立完备的知识管理平台周期长,成本高。(二)SaaS企业协同产品特点及优劣势。主流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产品有印象笔记企业版、Thoughs、语雀、石墨文档、有道云笔记等,其产品的主要特点是以数据资料的记录为主,只提供软件服务。且产品量级较轻、购买成本低、操作简单,但同样存在以下缺陷:1.知识管理与协同工作分裂。上述产品需要与多家三方软件进行联动,以达到协同工作与知识管理的衔接;2.功能较为局限。产品功能以文档的编辑与管理、共享为主,知识管理的功能模块不深入,使用范围受限;3.此类产品比较适合小型组织使用,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知识管理和任务流程的日渐复杂,其管理的效率与有效性也将降低。同时,公有云端存储的方式也存在安全隐患。综合两类产品,发现IaaS产品主打软硬件一体,多为大型企业定制化开发,其较高的经济成本投入与较长的开发周期,都不适用于中小知识型企业灵活多变、资本有限的特点。而SaaS产品,虽然体量轻,功能精简,但对于知识管理的专业性不足,管理流程不完善,不足以支撑中小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需求。

二、中小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与需求

知识型企业是指以知识或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为输入,以知识加工、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为主要活动,通过提供知识产品或知识服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进而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2。获取知识、降低知识管理成本、实现知识整合的标准化是影响此类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中小知识型企业知识管理问题。从客观角度来讲,中小知识型企业自身规模较小、人员较少、资源有限。而知识管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与物力成本,且短时内收益不显著,企业难以认识到知识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或者即便认识到了,市面上现有产品也很难满足此类企业的特殊需求,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知识财产分布散乱、管理工作无系统性以及知识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从主观角度讲,由于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认知局限,企业内的知识管理工作与项目工作分离。常表现为企业在某特定时间段内,对前期项目工作进行集中整理,容易因为结果导向的思维,出现项目工作细节的丢失的问题。因此在后续知识再利用环节,回溯过程困难,经验性的知识难以被标准化地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业务竞争与利己主义,也是知识共享难以实行的一大重要原因。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兴衰已不再单纯取决于其拥有的物质资本,还在于对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3。因此,开发一款面向中小知识型企业,且能为此提供轻量、专业、系统、平价、有针对性的协同知识管理产品成为迫切需求。(二)中小知识型企业知识管理需求分析。根据中小知识型企业相关的文献研究,选取中小知识型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类进行研究,分别是设计创意类企业、教育培训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笔者对三类企业高层、中层、基层人员进行实地观察、问卷与访谈,总结得到以下共性需求:1.组织架构权限需求。根据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特点,对不同层级成员进行相应的权限设置,以便于不同成员获取相应的知识内容;2.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包括成员能力水平评估,成员工作时间统计等,便于管理者快速调动人力,提升管理效率;3.工作进程与内容协同管理的需求。成员之间通过协同系统进行经验交流,并在规范化工作流程中实时对项目知识进行管理;4.精细化知识管理的需求。知识管理应从不同维度进行分类,达到精细化管理。一是对“人”,知识输入者、管理者、分享者等多种角色的精细化分;二是对“内容”,包含专业知识、经验、案例、外部资料等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实时互动、结构清晰、形式灵活的知识管理体系;5.知识存储与智能化管理的需求。搭建企业专有知识库,知识库根据企业规模、业务特点、人员结构进行组建,一般由高层管理者进行构想与审核,由中层管理者进行落实,由员工层进行完善。最后形成专属于企业自身的知识库。

三、协同知识管理系统设计策略

(一)通过模块化功能架构,实现共性需求基础上的个性化方案。进行系统设计时,在架构层面打造具有共性的内核结构,并根据企业业务特点,提供个性化、模块化选项,实现产品低成本,短周期的适应性调整,以更加灵活的产品组合方式满足不同的细分需求。例如针对以项目制为主要管理方式的设计创意类企业,可添加项目组管理模块;针对业务渠道分散的教育培训类企业可提供层级清晰的课程管理模块;而对于隐性知识密集的咨询服务类企业可以添加知识交流共享版块,将个人隐性的、经验性的知识转化为公共性的、显性的知识。(二)在管理系统内建立线上事业组,实现知识管理与协。同工作的同步结合协同管理平台可以为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一个良好的实施平台环境,可以整合数据、流程、人员等信息,结合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让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在这个平台更好的获得相关信息。因此在设计系统时需要从协同与知识管理结合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知识管理与协同工作中的工作流相联系,以协同为手段,在协同过程中实现知识管理功能,减少额外的人力管理成本。最终达到知识管理过程与协同工作业务紧密结合,在协同工作中进行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应用、创新。(三)树立知识共创原则,系统依靠自治监督机制引导作者与读者参与知识创新。在知识获取与存储阶段,原作者将知识成果书面化并共享,读者根据自身经验或项目获得的新认知,对原文内容进行修改、补充。修改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上传。原作者对上传内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内容将依据准确性,以内容替换、修改或补充等形式直接更新至文档,形成多人共创的知识文档,为之后的知识应用提供全面性参考。共同创造的途径区别于以个人为中心的创作方式,起到激发用户参与度,促进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的积极作用。例如,Wiki系统就采用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方式,社群内成员皆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及更改,这种方式调动了广大网民参与网络创造和互动的积极性,发挥了群体智慧。(四)将知识与人才标签化,通过智能分类与追踪进行匹配将工作时形成的经验与知识进行标签化分类,标签维度包括知识维度属性、权限属性、用户属性等,并纳入系统,形成知识图谱。在相关项目的实行中,系统能够实时智能匹配,在权限范围内根据用户需要的内容,给出相关知识、准则、经验、技巧、案例,并可在层级上向上、向下进行查询,获得较为全面而非单一的知识。例如张立雷指出,嵌入知识管理的业务系统能够基于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来辅助用户的思维,即提示和帮助人们进行分析、思考、判断、决策等5。对于员工,可根据员工的技能特长、参与项目、取得成果进行标签化标注。在项目成立之初,系统可快速匹配成员,从而降低人才管理成本。(五)通过团队贡献值可视化的方式,促进用户间的相互激励。在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营造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方面,企业应采取相对灵活的方法,通过强调团队绩效而非个人绩效。对分享工作经验方法、参与知识交流、促进知识创新的团队进行记录,系统对知识管理参与度与贡献度进行可视化反馈。例如通过颜色、图形、级别数字对知识内容有效性、团队成果贡献性进行标注,并将此作为贡献激励的参考标准,从而提高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六)系统运用参与式设计方法,引导多层次用户培养企业内知识管理形态。从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人员三类不同需求的用户出发,结合管理方、执行方等多方需求进行系统设计。高层管理者应重点参与系统整体架构的设计以把控系统侧重点,中层管理者应重点参与系统管理与审批管理的设计,如角色管理、知识目录管理,而基层人员,则应重点参与知识门户的设计,如个人知识管理、知识搜索、知识交流等,来打造更符合用户体验的产品。考虑不同类型用户在不同知识管理流程发挥的作用,区别于市场上现有的重管理逻辑,轻用户体验的IssA产类产品,同时也能与重文档存储与共享,轻协同与知识再利用的SaaS类产品形成市场差异化,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总结

本文对目前市场上的协同知识管理产品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IaaS类产品与SaaS类产品,并总结了两者的特点及优劣势。在对三类典型中小知识型企业问题及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与创新五个阶段,从模块化产品架构、同步式协同管理机制、共创性知识建立原则、智能化信息匹配手段、可视化的团队激励方法以及参与式设计方法六个角度,提出了针对中小知识型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闫彬,刘红星,沈洪才.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支持航空工业知识管理[J].航空制造技术,2011(Z1):99-102.

[2]霍国庆,康鑫.知识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J].管理评论,2007(08):37-42+28+64.

[3]聂丹丹.中小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与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4):64-65.

第5篇: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专业技能;经管类学生;定义与内涵

目前我国教育及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社会上经济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现实情况导致了我国高中院校及高等院校中经管类学生数量的迅猛增加,因此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上迎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在《辞海》中将“知识”这一名词给出了以下的定义: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因此基于此定义,知识从本质上来说隶属于认识的范畴。除此之外,很多学者认为知识是对思想系统以及事实的阐述,是经验性或者合理判断的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交流手段将知识按照某一系统的方式向他人传播。总结得出,知识这一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各种经验以及各种不同信息的无序集合,而是与人或者组织、具有高度动态性的交互系统。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可以将知识的分为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两种。现阶段随着知识管理的全面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的作用已经进一步凸显,因此在经管类学生技能培养中积极应用知识管理方式至关重要。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与内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的全面丰富与发展,知识管理的产生已经受到了社会各领域人士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知识管理的内涵与定义,不同的学者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来实现对自己见解的提出。有教授从教育信息化及社会发展角度上提出:知识管理是对的对人类传播、获取、利用、传播以及创新知识活动规律的全面研究,对相关知识进行连续性管理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及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实践与理论。及时很多学者从多种不同角度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但是从这些不同的定义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点:第一,知识积累、共享以及交流是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中知识积累是基础性环节,而共享及交流是用来实现知识增值的主要环节。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以及经验的总结,并且最好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工作,推动知识能够实现大范围的良好传播,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交流者思想以及知识的全面升华。第二,在知识管理中“人”是主体,人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人也是知识管理的主体。因此在管理知识携带者时需要全面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管理的相应工具积极管理智慧资本,从而能实现对知识的全面开发、应用、传播以及共享与创新。第三,在知识管理中实现知识创新与知识共享是最直接的目标。个人的加之并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别人没有的知识,而是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实现与他人的共享及知识的良好创新,因此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促进学生共同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竞争能力。知识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在组织或者个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管理智慧资本,并建立在知识获取及积累的前提下,实现知识创新与共享的做目的,使用具有高度可应用型的知识管理工具,实现组织或者个人总体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在培养经管类学生过程中对知识管理的实际需求探讨

(一)程度较低的知识共享阻碍了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本文所说的知识共享主要是指在学生之间存在的隐性知识共享,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中并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积累的关注,还需要对知识能量释放给予充分重视。因此学生在知识共享中是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发展自我、展示自我以及反思自我、并进一步提高自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及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因为经管类学生缺乏相似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以及学习情境,造成了学生并不能实现对自身拥有的隐形知识的激活,例如,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学习态度、知识的判断能力等,因此学生并不能良好的表达出自身的隐性知识并及时与他人分享。经管类学生在专业能力培养中需要加强知识共享,有效的将同学们之间的知识进行良好结合,提出高度专业性的管理措施予以管理,积极组建学生学习团体来展开知识管理。

(二)学生的流动性导致知识资源的流失

知识自身价值只有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够充分发挥,并且在原先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价值,不然将会导致知识原先价值的降低,严重时甚至流失。因为经管类学生在毕业之际存在人才流动的现象,因此在长期专业学习中很多毕业生虽然已经实现了丰富知识的积累,但是并不能在学习者身边都得到聚集,加之因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具有极高的分散性,这些只是因为没有得到系统的处理与加工,因此知识的价值就会随着学生的流动而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因为经验及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都是靠长期积累而来,学生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面临着毕业,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能力在短时间内对他人问题解决思路的良好领悟,针对此问题可以通过知识库的建立来解决。院校可以先建立个人知识库,对个人知识实现相应的初步管理,学生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记录,在系统中存入学生的学习资源,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进行问题的协同探究。积极通过具有高度有效行的知识管理工具挖掘出学生的隐性知识与显现知识并与他人共享。

三、经管类学生在知识管理专业技能中的实际运用

经管类学科及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来说,具有较大成分的知识内隐形,因此实现我国经管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至关重要,推动其全面掌握在实践中隐藏的知识,其中教学实践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校内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显性化其中的内隐知识,这是目前我国提高经管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性途径。在经管类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过程中,模拟实践法为其提供了切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指通过相应模式及手段的应用,有效提炼出经管类专业活动的具体工作,并且通过特定的形式及手段对特定实践场合进行再现,高中院校可以对经管类活动展开的仿真环境进行人为创造,推动学生接近更为真实的情景。对实际业务流程实现亲身体验,在具体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巩固,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

(一)保障好模拟实践活动的具体时间

在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中,高中院校需要及时结合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模拟实践活动,在模拟实践活动的安排上安排十天到半月的时间,这种模拟实践活动被称为经管科技活动节,我们可以选择模拟活动中的若干项内容进行参与,也可以所有项目都参与,等到活动结束之后高中生需要及时写出活动总结。并且老师可以按照高中生的实际参与情况及活动总结对我们给予成绩的评定。除此之外,在实践模拟活动展开中可以应用跨院校联合举办的形式,这是一种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经管类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等院校中对经管类学生的培养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IBID网站以及高校互联网等多种先进手段,不仅能够推动我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还有效缩短了实践活动实施的资金成本投入。

(二)实践活动的展开与具体管理

模拟实践活动的进行为我国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参与空间,例如,高中院校可以进行联网从而对金融市场进行模拟,并且与企业进行联合为活动的展开,这种形式能够实现数万名学生真正进入到模拟股市的实际训练中,从而为我们学生提供风险较低的分角色锻炼机会,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只需要简单的投入几块钱就能够感受真正的股市。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形势下,我国高中院校及高等教育收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与关注,现阶段我国经管类专业学生已经在数量上呈现出了急剧增长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给经管类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带来了很多问题。文章首先展开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定义与内涵这一主要内容,之后又细致分析了在培养经管类学生过程中对知识管理的实际需求及经管类学生在知识管理专业技能中的实际运用两个方面,其中包含了保障好模拟实践活动的具体时间这两部分,目的是为了提高经管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及专业技能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彭习梅,李菊丽,谭飞.论知识管理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基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

[2]张夏林,翁正平,李章林,刘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应用开发实习”项目教学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7.

[3]唐亚平,首珩.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视阈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4]张淑兰,张海军,祝丽玲,李兴洲,张强,鲁彦,姚嵩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

[5]王国辉,徐子东,张智勇,林媛媛,陈薇薇.应用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第6篇: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1.体现课程基础性的特征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价值,而在现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脱离的平台.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又不专门是公司财务和股票投资,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包含理财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

2.扩展知识面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资源分配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二、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1.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2.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结束语

第7篇: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企业知识管理不能止步于企业知识库

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有一个“套路”,就是搭建知识库,然后要求把散落在各处的文档(管理类的、技术类的、项目类的等)上传到知识库中,形成企业集中的电子文档中心。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管理知识、项目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普及,促进了知识交流和知识集中,为进一步的知识管理行动奠定了基础。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要对一个事物进行管理,首先要对管理对象有个基本的了解,对管理对象的规模、数量、状态有个总体的把握,“没有数量就没有管理”。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文档是载体,不依赖载体而存在的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通过知识库这一平台,汇聚企业知识文档,清点企业知识文档,对知识文档进行分类,就成为启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前置工作。

知识库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企业知识库也是组织知识管理的第一步。知识管理有个人知识管理,有组织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是以团队集体的形式,对企业知识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行为,是与企业生产和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结合的。如果企业知识管理止步于建立和使用知识库,那么知识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就完全依赖于个人积极性,依赖于个人知识管理行为,由于没有在企业知识库的基础上,推动知识管理向纵深发展,造成了国内许多企业知识管理停滞不前。

如何让企业摆脱这一困境,答案就是在组织层面上开展知识产品工作。

知识产品和知识文档的区别

工作文档不等于是知识文档,知识文档是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参考和复用价值的文档,包括企业内部的项目交付物、工作报告等,外部的行业信息、客户信息、专业技术资料等。知识文档一般不应包括简单的、纯流程型的文档,如内部会议通知、项目关闭申请;不包括管理时效性短、无保存价值的文档,如面试人员安排时间表。一般的工作文档容易获得,但是复用性差。

知识产品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加工形成的标准化、架构化、模型化知识和最佳实践,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标准化知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如控制程序、标准、规范、指南、模板、表单等体系文件中包含了标准化知识;

架构化知识是指对一个结构内的元素及元素间关系的一种主观映射,强调整体性,架构化知识,反映了人们对复杂系统和大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如工作规划文件、系统总体设计文件、系统架构说明文件中包含了架构性知识;

模型化知识是指用以分析问题的概念、数学关系、逻辑关系和算法序列的表示体系,如业务领域模型、数据模型、构件、诊断工具等中包含了模型化知识;

最佳实践是指在行业内产生显著效果并且能够适用于其他地方的优秀实践,例如集团管控模式、生产协同调度解决方案等中包含了最佳实践知识。

一般而言,知识产品是在知识文档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两者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

项目型企业从知识文档到知识产品

1.项目过程中的知识文档的获取。

项目过程中的文档管理是公司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项目计划阶段,项目组应列出本项目在不同阶段计划产出的知识文档;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组应按照实施进度及时把知识文档上传到知识库,公司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知识审计,把项目组知识文档上传情况纳入到项目考核中。

2.对项目文档进行提炼形成知识产品。

每个项目都需要在公司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创新点进行提炼加工形成知识产品,方便以后项目的复用,提高以后项目的效率和质量,使公司永葆创新活力。神华信息总结出了“项目知识产品提炼五步法”,如图2所示:

(1)筛选。

对项目文档进行筛选,初步挑选可进行提炼的文档,主要针对项目中模板、工具及成果文档,筛选的标准主要有两点:

该知识文档在公司已有的标准化、模型、架构、最佳实践研究等方面存在创新;

该知识文档的创新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复用价值。

(2)拆分。

将文档中有价值的知识点与无用的知识点进行拆分,拆分的标准如下:

拆分的颗粒度按照使用的习惯进行拆分,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要确保知识点的质量,删除没有复用价值的内容。

(3)归类。

在知识管理当中,企业建立了知识内容体系,划分了知识的类别和层次。知识类别是知识内容体系的“骨架”,内容体系还应该有“肉”。这些“肉”应该是知识模块和知识点,而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同时也是构成知识产品的“肉”。归类就是将项目文档中拆分下来的按内容体系的类别归集,形成同类知识的聚集。

(4)汇总。

汇总的过程要打破时间、项目和部门的界限,将本公司、本行业的同类知识汇总到一起。汇总的过程也是甄别和淘汰的过程,要把认识肤浅的知识描述淘汰掉,留下认识正确和描述全面的知识。如果以前已有同类知识积累,汇总的时候就要将新的知识内容与以前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如果以前的同类知识缺乏本次获取的知识,则要创建新的知识。

(5) 加工。

对项目文档有价值和创新的知识点进行加工提炼,需要进行以下处理;

信息处理:隐去客户信息、违反保密协议等相关信息;

解释:针对关键点进行原理解释或者使用注意事项解释等;

版本记录:针对知识产品进行版本记录,或说明修订信息;

3.公司统一组织对知识产品的研发。

由于项目受资源、目标限制,项目组仅能做很少的知识产品提炼工作,考虑到工作量比较大、知识积累跨部门和跨项目的特点,大部分的知识产品研发都需要公司统一组织。公司成立知识专家组、知识产品研发管理部门和各知识产品研发组。公司对知识产品研发提供人力、财力等资源支持。

知识专家组负责本专业领域知识管理和知识产品研发的规划、设计工作;负责对本专业领域研发的知识产品进行评审,不断提高知识产品成熟度。知识产品研发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知识产品研发计划、组织建立知识产品研发项目组、监督知识产品研发过程、组织知识产品的验收与推广。各知识产品研发组负责完成知识产品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第8篇: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知识知识管理系统

近年来,知识管理飞速发展,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实践也越来越广泛。企业可以广泛搜集到组织所掌握的技术诀窍、业务资料和长期实践经验等数据资料。但如何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处理,从而发掘出对管理和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却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中。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对组织中的知识进行整理或收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资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数据挖掘技术的常用方法

数据挖掘是从数据当中发现趋势或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标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类从而发现新的信息。数据挖掘(DataMining)指的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企业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一般过程为:问题定义、发现信息、制订实施计划、采取行动及监测效果等步骤。数据挖掘过程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分类(有指导的学习)。数据挖掘中的分类(或有指导的学习)方法在商务领域普遍存在。人们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组,一旦数据被分类,就可以概括这些不同组的特点。数据分类的基本技术有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决策树、贝叶斯信任网络、统计分析等方法。

2.聚类研究(无指导的学习)。聚类是一种对具有共同趋势和模式的数据元组进行分组的方法。聚类又称分段,是将数据集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组的过程。聚类技术试图找出数据集中共性和差异,并将具有共性的元组聚合在相应的类或段中。

3.可视化。可视化即以图形方式表示数据,以图形方式表示的数据易于理解。可视化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表示例外情况,例外是其值不在期望范围的数据。

4.关联(货篮子)分析。关联(或货篮子,简称MB)分析可以发现给定数据集中的频繁模式,常被用作从产品目录或零售商店的销售数据(无论是有形销售还是在线销售)中导出产品和关联的商用信息。

5.Web页挖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web上的信息无比丰富,web页挖掘可以对web页上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6.异常性分析。从繁多的数据中挖掘出与其他数据显著不同的数据。

二、企业中数据、知识、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关系

企业中数据指的是各种未经处理的业务数据、销售数据、生产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就可以得到一些对企业经营有利的信息。企业中的知识和信息共同构成企业知识的来源,知识不是数据和信息的简单积累,知识是一种包括了人员的经验、价值观、关联关系,以及专家见解等要素的动态集合。数据是形成信息的基础或组成部分,处理过的数据可以形成信息。信息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变成知识。

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的创新、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研究存在两大研究主题:企业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资源管理、市场资源管理、组织设计管理、文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需求,解决组织环境问题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知识管理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企业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知识,增强企业商务智能。信息化的推进让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建立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的意识,从凌乱的数据中挖掘有用知识,这意味着企业开始向知识管理迈进。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总结、数据分类、数据聚类和关联规则来发现企业中的显式知识和隐式知识。下图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知识管理框架:

知识管理框架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知识管理框架的核心是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可以看作是获取数据、提取知识、管理知识和向知识使用者提供知识的系统。知识管理系统从数据源中获取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发现数据中的隐式知识并且通过知识服务器供知识使用者使用。整个知识框架的目的是打败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中的一个组织可能扮演多个角色,其中的一个角色可能就是竞争对手,例如:一个组织拥有它自己的数据库并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数据库中提取知识,它还可能会使用从其他组织的数据库中提取的知识。在这个例子中,这个组织具有数据源和知识消费者两个角色,并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多个组织中挖掘知识,因此,它还扮演数据提取者的角色。

四、结论

第9篇: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由于是不同教学单位开设的,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本文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在阐述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并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金融学;财务管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54-03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东北财经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教育部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改革提出政策性规定,比如,学分不断降低,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授课以外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弊端是对于没有学习规划的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知识摄取不足,限制了知识面的扩展.为了弥补这样的弊端,高等院校应该合理设计专业基础课,尽量在有限学分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补给基础知识,为其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专业基础课时常常会有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果重复的课程不是来源于同一个教学单位,那么授课老师之间就可能缺乏对于授课内容的沟通,可能会导致重复或衔接问题.本文以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专业基础课《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分析两门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问题.

1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是分别隶属于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两门课程,但其授课内容却有很大的重复性,以我校会计学系列教材《财务管理》(刘淑莲主编)和金融学系列教材《金融学教程》(苏平贵主编)为例,《财务管理》教材共14章,《金融学教程》教材也共14章,从其目录标题看,共有9章是完全重复,其余的章节有部分重复,也就是说,两门课程至少有70%以上的内容是重复的.目前,我校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了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根据2010级的教学计划,我校共有17个管理类专业同时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其中,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是方案内学科基础选修课,金融学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管理科学和工程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是选修课,财务管理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其余的12个专业(电子商务、旅游、资产评估、日会、注会、会计学、加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都是学科基础必修课.这意味着我校有12个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学计划安排而导致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只有5个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来避免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然而这些学生极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课程的内容而同时对两门课进行了选修.由此可见,我校目前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势必造成授课内容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

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造成重复授课不光是我校的问题,外校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管理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专业等管理类专业都同时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

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了解金融市场环境知识,以培养适应经济型社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以讲授公司理财知识为主,简单介绍了金融市场环境知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环境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大量介绍了理财知识.这就使得两门课程产生了大量的授课内容重复.根据学分制的教学制度,在总学分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取舍这两门课程,或者如何很好地整合这两门课程,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利于重新修订或调整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2 设计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2.1 体现课程基础性的特征

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价值,而在现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脱离的平台.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又不专门是公司财务和股票投资,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包含理财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

2.2 扩展知识面

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教学资源分配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3 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凸显财经特征,因此,关于《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的设置有三种可能:一是保留《财务管理》课程,舍掉《金融学》;二是保留《金融学》,舍掉《财务管理》;三是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协调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凸显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

3.1 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

表1列示了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从表1可以看出,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

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2)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3)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3.2 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

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

3.3 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

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4 结束语

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设置.目前,管理类专业主要是设置《财务管理》讲授理财知识,设置《金融学》讲授金融市场知识,但由于这两门课分别开设在财务系和金融系,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存在授课内容沟通障碍,导致这两门课的授课内容存在很大重复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保留《财务管理》,舍去《金融学》;保留《金融学》,舍去《财务管理》;同时保留这两门课程.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琴军,陈龙清,季华.浅谈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J].中国林业教育,2006(3):14-17.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