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财务风险控制论文精选(九篇)

财务风险控制论文

第1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营;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在现代商品社会中,企业集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侧面说明了一个社会的商业活力,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商业潜力和稳定状况。增强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避免企业集团由于财务问题走向崩溃和解体。

一、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特征

(一)多级产权主体带来的风险。由于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占据了集团内部的核心位置,所以当各级子公司的经营情况良好时,母公司的经营水平也会上升;各级子公司的经营状况不良时,母公司的经营水平也会下降。出于这个原因,母公司实际上承担整个集团所有公司的风险,而集团下属的经营实体的股权又未必掌握在母公司手中,这就使得母公司的财务状况尤其危险。

(二)产权主体担保和负债形成的财务风险。由于个子公司都有进行担保的主体资格,导致集团内部可能出现相互之间的担保关系。由于集团内部的控制关系,很容易出现担保数额过大,资金链容易断裂的问题,比如某公司就由于为兄弟公司担保,最终导致负债超过资产[1]。

(三)内部人员不规范操作造成的风险。由于内部人员必然要追逐自身的利益,而这种利益有可能是与集团的利益背道而驰的,不规范操作带来的风险一定会存在。比如子公司管理者为了追求本企业利益,过分榨取集团资源,从而提高了财务风险。(四)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破坏力极强。企业集团机构庞大,关联甚广。如果一个公司发生了财务危机,则整个集团的资金链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如果没有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财务危机将会由点及面扩大到整个企业,牵一发而动全身[2]。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

(一)集团组织结构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集团的组织架构是一个母公司旗下有多个子公司,而每一个子公司都有各自的法人,都有各自的股东和董事会。不同子公司之间有可能出现交叉持股的情况,使得组织架构趋于混乱。这种情况会极大提高财务风险。首先子公司内部经常有互相交易的情况,如果一个公司出现了问题,与之相关的其他公司就会受到影响。财务危机可能因此蔓延。第二是企业集团在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时,集团内部的公司之间可能会互为担保,一旦出现问题则整个集团都将崩溃[3]。

(二)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由于集团内部股权分散,整个集团的各个子公司有可能会各自为政,整个集团无法建立一套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在财务风险控制上存在着许多不同。而且许多企业甚至没有基本的风险控制系统,对于财务危机的来临不敏感。因此,要规避财政风险,首先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带来的风险。企业管理,归根结底是靠人来管的。再好的管理制度,再好的更显控制规划都需要专业负责的管理人员来切实执行。企业集团的管理人员,不但要在业务上、行政上拥有出色的能力,还必须在财务风险上有足够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风险的企业才能规避和抵御风险。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人必然会走向崩溃,因为危机到来时会一无所知。在任用公司管理人员时,一定要强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并且为企业大力培养有风险意识的财务管理人员[4]。

(四)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宏观经济状况是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外在因素,风云变幻的市场上,社会整体的经济活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集团的正常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函,大型跨国企业开始进入国内,对国内的企业集团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见到了更多的商品之后,对于商品的消费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企业集团要正确把握市场经济状况,适应宏观经济水平,为企业集团谋得长远发展。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评估

美国的COSO委员会给出了风险评估的定义:“风险评估是对外部和内部存在的与编制财务报告和实现业务目标有关的因素进行辨别、分析,是实现内部控制的一项要素。”更具这个定义,财务风险的评估对于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正确规避企业集团面临的财务风险,必须把财务风险评估工作提上日程,加大投入,全力支持。财务风险评估给出的结果和数据将会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经营策略。

四、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有控制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首先要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较强内部控制,建立集团致力的结构。利用健全的集团管理制度,协调好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发挥企业集团的内在优势,梳理各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债务联系。母公司要起到对各子公司监督的作用。其次要建立有关于财务控制的企业文化,从精神上激励集团各级管理者,让他们自觉的做好财务控制和风险规避。

(二)实施内部控制监督。要建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要规避风险,首先要使风险规避工作制度化,体系化。不仅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还要建立内部激励制度来进行辅助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是为了让管理者更加自觉地进行各公司的财务控制工作。

五、结论

企业集团对于商业社会的意义不言自明,一个企业集团的危机一定程度上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一定影响,要维护企业集团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就需要对可能的财务风险进行规避。本文首先探讨了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多级产权主体和互相担保、负债等。然后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形成因素分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都有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形成风险。最后,本文立足于实践,对企业集团的风险控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胡婧颖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王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研究[D].厦门大学,2014.

第2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可持续发展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1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

1.1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执政理念,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认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中内部和外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过程与结果等问题。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中,首先要注意高校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并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使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二是高校内部的协调,如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规模、效益同步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1.2践行科学教育发展观,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准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正确定位发展目标和方向。要走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要根据当地特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以及人才的需求,培育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培养模式。要适当控制办学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不能被局部的、短期的“功利主义”阻碍可持续发展。使“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检验标准,否则,高校将面临着被兼并甚至倒闭的可能。

2高校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财务风险问题

2.1单纯追求跨越式发展,造成财务总体失衡风险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力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转变。由于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高校自身创收能力不足,高等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给学校的教学以及教学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校亟待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学仪器设备陈旧等诸多现实问题,以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使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开始大量借贷负债办学。目前没有贷款的高校已不多见,贷款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高校已非常普遍,高额贷款的利息支出已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使高校在中长期发展中出现了失衡现象,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发不出工资以及不能维持日常运转的局面,而高校管理层对风险意识认识不足,办学自的不断增大,短期行为等也是高校财务风险加大的主要因素。

2.2总体筹资能力弱化,造成财务收支失衡风险

一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拨款在高等学校全部经费来源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国家财政拨款仍然是重要部分。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提高国民教育素质的比例高于经济发达国家,各地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相差也较大。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逐年增长,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无论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不仅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相差较远,而且大大低于同期世界政府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为5.1%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1%的比例。在部分地方高校国家拨款只占总收入的20%~30%。

二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已对社会公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缴费上学已被人们所接受,这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过高和过于片面地估计了人们对学费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制定学费政策时规定的学费标准明显偏高,对教育公平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从近几年学生缴费的实际情况看,新生的缴费率是相当高的,拖欠学费绝大部分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老生欠费情况比较严重,有的高校缴费率只有50%,甚至更低,恶意欠费已成为一种“顽疾”。三是高校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是社会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不适宜对外大量投资,而近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效果也不够明显,学校与后勤组织的产权也不够明晰,后勤部门很难完全走向社会化,其给学校提供的财力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2.3决策不够科学合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益降低

决策缺乏科学合理的判断或对外投资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些高校不经过科学论证,不考虑发展空间和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扩大基本建设,乱铺摊子,造成重复建设,有些高校的对外投资没有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不通过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研究决定,对外投资存在着盲目性、草率性和个人独断性,经济效益低下,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3.1为预防财务风险,高校必须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银行贷款是要还的。教育部于1999年在[1999]10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开展银校合作工作。《高教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这就说明高校贷款要由高校自己承担责任,而不能寄希望于只付息不还款或由国家来还款的幻想上。不能在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缺乏信用观念,有人认为高校是国家的,欠银行的钱也是国家的,就可以不还,国家不可能让学校关门,对学校负债不可能坐视不管,这种认识和行为是极其有害的。国有企业的债转股与不良资产剥离是计划经济带来的特殊问题,不能成为学校今后不还款的借口。高校要改变过去习惯无偿使用财政资金,要提高对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认识,在借款资金的管理上必须考虑其负债和有偿使用的特点。高校负债能力是有限的。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由于财政拨款基本上是一个定量,而只有学费是个收入来源的主要变量,所以学费的高低决定着高校还贷水平的高低,尽管到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突破14万亿元,但这些存款主要为少数富裕者拥有,真正属于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的积蓄并不多,加上购房、医疗费改革等,一般家庭能用于教育的钱并不多。国家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考虑,最近几年不会大幅度调高学费标准,所以高校学费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会趋于稳定。因此,过度的负债经营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支出,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3.2为消除财务风险,高校在收入管理方面应采用多元化筹资模式

教育经费的足额筹集和有效使用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和稳定学杂费收入的同时,要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通过兴办高科技产业、开展科研活动以及对社会的教学、科技服务取得收入。要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系统的规范分离,不断探索后勤实体法人化的实现形式,提高其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争取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要充分运用政策规定,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横向联系,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和个人捐赠,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筹资的重要来源。利用国债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高校扩招国债项目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局面。高校要利用这个契机,积极争取国债投资,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商业银行贷款来发展高校。高等教育正处于扩张发展阶段,几年来,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大幅度增加,必须迅速改善办学条件,为适应高校扩招的要求,学校建设、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学校已有的资金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的需要,在这种发展的大趋势下,学校应与银行建立“银校合作”关系,从银行获得贷款,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当然,学校财力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贷款规模过大,超过学校财力承受能力,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因此,学校必须适度控制贷款的规模,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

3.3为控制财务风险,高校应合理安排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在精打细算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每一笔支出都进行认真地研究,将经费开支压到最低限度。在宏观调控上,通过确定一些指标使全校资金支出结构更趋于合理化。第二,对于经常费用开支,如水电费、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以及招待费等费用,要实行定额管理,指标落实到单位,严格控制使用。实行“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并结合制定一些奖惩制度提高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对于专项经费支出,要在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第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把好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关,优化资源配置,做到各项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造成浪费。第五,设立校(院)长预备费,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或因政策调整影响的预算失误,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

第3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医院的经营活动日益多元化,医院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对外担保、现金管理等一系列财务活动,这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一方面能够给医院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相应的财务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医院财务风险跟其经营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医院财务风险分析时应当关注医院所处的经营环境。正是由于财务运作涉及到多个方面,医院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会对财务风险产生影响,甚至发生财务危机,医院管理者更应当把握和管理好医院财务风险,为医院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公立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部分医院管理者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不重视。一些医院财务管理者意识不到财务风险对于医院管理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常常会导致医院管理者不能够及时发现医院财务风险,影响医院顺利营运。医院只要进行财务活动,就必然会存在着不确定性以及财务风险,医院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医院财务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视而不见,缺少防范意识或者风险意识淡薄都会造成医院财务风险难以及时被发现,很有可能发生大的财务风险。其次,医院自身的财务关系混乱。在一些医院中,其财务管理关系比较混乱,这很容易导致医院产生财务风险。一些医院在经济利益分配、资金的管理以及使用等方面存在着管理混乱、权责关系不明确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医院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下,医院资产流失严重,医院资金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难以保障,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再次,医院负债比例过高,资金结构不合理。对于医院来讲,其资金结构主要指的是医院的全部资金中权益性资金跟负债性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资金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医院的财务风险。不少医院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常常融资决策出现偏差,导致我国医院在资金结构上不合理,负债所占的比重过高,不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常常会使得医院的财务负担过重,极易导致后期偿债能力严重不足,引发医院财务风险。

三、公立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的途径分析

医院管理者在进行现金流量风险管理时应当从医院应收账款管理以及医院存货管理两个方面来进行。对于医院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两个阶段,应收账款事前控制主要是做好资信调查,采用科学合理的信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医院赊销的总体规模,以此来强化对医院赊销工作的把握和控制。对于医院来讲,信用是一种短期融资,本质上属于附加有期限约束的付款承诺,但是这一承诺缺少抵押以及担保要求。正是基于此,在进行信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医院进行信用状况调查就是为了有效获取赊销客户的信用状况,在此基础上判断分析对其开展赊销业务的风险大小。建立和完善医院应收账款考核制度,推行目标责任制。应收账款能否及时收回直接关系着医院现金流量风险的大小。医院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考核制度,将应收账款的资金占比、呆账坏账的发生金额等跟经济利益相挂钩,根据赊销资金偿还金额来计算医院工作绩效。对于不能够及时偿还到期账务的,相应的业务人员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考核销售人员工作绩效时,重视客户实际还款期限是否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重视对医院存货风险的防范。存货管理在医院风险管理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存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日常生产经营。如果医院的存货较少,就难以满足未来时间内的消费需求;而医院的存货过多,则很可能会造成医院存货积压,影响医院的生产运转。不论医院存货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利于医院的风险管理,对于医院的生产经营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正是基于此,应当重视医院存货管理,依据自身管理实际,确定合理的存货经济存量,强化对存货的日常管理。医院要有效规避连带财务风险,可以依靠反担保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减少因对外担保对自身经济利益的损害。反担保措施就是指作为担保人的第三方在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服务的同时,反过来要求债务人为担保人自身提供担保,属于为担保人提供的担保。医院的反担保是对担保人在履行担保义务之后获得求偿权的相应担保。只要是担保人在经济交往中发生了担保行为就可以向反担保人进行求偿。由于反担保并不是直接担保主债务,因此它属于间接担保,是对担保人所负担的债务担保所进行的再担保。

第4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一)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优点

1.创业板上市企业具有高创新性。第一,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价值就在于改进已有产品和服务、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明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创造并开拓新市场等(Schumpeter,1934)。第二,我国对申请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基本要求是“高成长、高科技、新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新服务、新农业或者新商业模式”,以其独创性而“称霸”。

2.创业板上市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与稳定成熟期企业相比,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目标是通过创造新价值,达到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管理层级较少,创业团队的管理层在面对频繁的市场变化和经营环境变化时,信息传递链条少,能够及时地进行管理转变,做出政策调整,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企业较强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其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更快地满足市场新需求。一旦新服务或新商业模式得到市场的认可,创业板上市企业凭借其创新性能迅速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并快速成长。其成长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成熟企业。同时,在政府扶持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引导鼓励下,创业板上市企业往往能够快速发展,拥有良好的成长性。

3.上市条件较为宽松。创业板上市企业不管从财务还是股本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较为宽松的要求,见表1。企业在创业板发行股票条件较为宽松,再加上高成长性,对于那些正处于创业初期、规模还不太大的企业来说创业板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无疑是直接融资渠道的最佳选择。

(二)创业板上市企业面临的问题

1.创业板上市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对于创业板上市企业来说,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和提高决策效率,其组织结构通常采用集权制,管理层级少;成立时间短、管理团队积累的经验不足,企业规章制度中有关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于发展成熟的创业板上市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自身的特殊性,经常进行自创新活动,需要随市场动态的环境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指导并监督创新项目的进行,因此其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仍然处于发展和变革之中。

2.创业板上市企业高创新性和高成长性带来的高风险。创业板上市企业也被称为风险企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技术能否成功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能否得到市场认可,新技术能否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等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创新程度高,研发投入成本高,投放市场收益不确定,一段时间内不能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抗风险能力相比成熟企业较低,很容易招致财务风险。

二、创业板上市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我国创业板市场波动幅度大,创业板上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因此面临着各方面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处于核心地位(纳鹏杰,2009)。下面主要分析创业板上市企业可能面临的五大财务风险成因。

(一)投资风险

一方面,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高成长性决定其与风险共存;另一方面,处于成长期的创业板上市企业,上市初期就是为了募集一定量的资金,实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与主板上市企业相比,募集资金所投的项目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将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

(二)再融资风险

创业板上市企业一般处于成长期,由于高成长性决定其后期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再融资问题将成为其核心问题。上市企业再融资的方式包括增发股票、发行债券,由于其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导致再融资中出现资金来源困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此外,市场的金融工具品种及融资方式的变动也会增加企业再融资的不确定性。最后,企业自身的筹资结构不合理也可能导致再融资风险增加。

(三)经营风险

创业板上市企业处于成长初期,其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主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成熟企业相比不够强;其次,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普遍特点是规模小、业务单一、依赖大客户。经营过程中任何环节的不确定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及价值的变动,增加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风险的可能性,其面临的经营风险不可小觑,市场变化时也易受到冲击。

(四)流动性风险

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后,盈余资金的低效管理,可能致使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增加。如果企业严重依赖税收优惠政策,一旦税收优惠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将会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现金流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企业运营中的“应收账款挂账”构成了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潜伏着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风险。

(五)收益分配风险

创业板上市企业由于高成长性疯狂融资,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企业对其募集来的资金进行全面有效的预算管理,导致了大笔闲置资金长时间存放于银行,使得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高市盈率失去意义,无形中增加企业的未来收益分配风险。其次,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股权集中,大股东为了套现极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现金分红,也增加了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同时,企业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导致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增加了收益分配风险。

三、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企业尤其是创业板上市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财务风险,很容易给这些本来就不太稳定的企业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防控。

(一)建立健全创业板上市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任何企业的财务管理,包括创业板上市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企业的其他管理如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管理等密切相关,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向外扩散,“以点及面”地完善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创业板上市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保证其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灵活性,规避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而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优化股权结构、完善董事会构建机制、完善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完善经理层激励机制等。首先,做到股权清晰、控股权适度分散、稳定;权责分明、各司其职。企业的管理层也应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不断更新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其次,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员工对工作的胜任能力,营造防患于未然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树立全员财务风险意识

根据美国政府财务官协会(GFOA)(2004)的观点,任何真正全面的内部控制框架都必须具有五个基本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评价。处于首要位置的便是控制环境,企业的内部控制一定是处理特定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而不是在真空中运行。在控制环境的诸多要素中,人又是控制环境的决定因素。除了管理层和治理层,它还需要引起企业每一个员工的高度重视,此时,管理层应当积极主动,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通过领导力传递给公司中的每一位员工,在整个公司内营造一种重视财务风险防范的氛围,将财务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并协作建立起企业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

(四)加强内部审核监督,强制信息披露

第5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1.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也叫融资风险,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很多地方不健全,商贸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有限,面临较大的筹资风险,目前商贸企业在我国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中小型的商贸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难以获得资金,造成商贸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通常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三类,即借款、发行债券、股权融资,在健全的资本市场中,三种融资方式都较为普遍,企业的融资渠道也较为广泛,但是在我国的市场中,商贸企业难以发行债券,股权融资也很少,基本上都是靠借款来补充企业的现金流。银行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枢纽,商贸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是从银行借取。但是随着最近银行收紧放款额度,商贸企业将难以获得贷款。很多的商贸企业为了获取资金,只能依靠民间借贷筹资,而民间借贷的资金成本很高,一些民间借贷的利息率甚至要高于商贸企业的年净利率,造成还款压力巨大,一旦还款期限内无法还清所借的民间借款,企业将面临破产的风险,可见筹资风险是商贸企业目前的主要风险之一。创办于1996年的合俊集团,就是由于财务风险引起企业的倒闭,该集团是前几年我国规模较大的OEM玩具生产商。其于2006年在香港成功上市,2007年,公司的销售额超过9亿港元,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玩具厂商之一。但是在2008年以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锐减,企业的效益急剧下降。由于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等急剧下降,不得不关闭了其在广东的生产厂,导致企业倒闭的因素很多,但是财务的筹资风险是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况下,企业的资金严重匮乏,向银行贷款的途径也行不通,内地甚至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合俊集团。

1.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商贸企业面临的又一个财务风险,而且这一风险和筹资风险相比,更为复杂多样。由于商贸企业投资的选择很多,而不同的投资领域又面临着不同的财务风险,尤其是投资到不熟悉的领域中,面临的投资风险更大。很多的商贸企业就是因为投资选择不慎而出现经营亏损,造成倒闭等。合俊集团就存在着严重的投资失误,导致企业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合俊集团为了拓展经营范围,投资到公司不熟悉的领域,曾在2008年2月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支付给天成矿业2.69亿元的现金,导致集团的资金链绷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此外,合俊集团在2007年还以3.09亿港元的高价购买福建大安银矿勘探权。实际上收购的这家银矿一直都没有取得合法的开采证件,根本无法进行采矿作业,造成企业巨亏,跨行业的投资令合俊集团陷入资金崩溃的困境。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商贸企业的投资风险,即投资不熟悉的领域,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而没有充分的事先评估,将为企业的投资埋下巨大的隐患,合俊集团就是典型的投资失败案例。

1.3资金回收风险

商贸企业资金回收风险主要表现在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方面,由于商贸企业为了促进销售,很多时候采取赊销的办法,而这就面临着坏账的风险,尤其是信用期限较长的应收账款,坏账的风险更高,资金回收可能导致风险。一旦商贸企业出现较大数额的坏账金额,将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资金紧张。案例中的合俊集团就是由于盲目投资,导致企业资金无法收回,集团在购买福建大安银矿勘探权时曾经约定,如果无法进行矿产开采,对方要全额退还合俊集团所支付的3.09亿港元,但是实际上合俊集团并没有收回该笔资金,导致本来就紧张的资金链出现断裂,合俊集团为了维持运行,甚至出售其固定资产,但是也仅仅获得2500万港元,只够企业运营两个月。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到资金回收对于商贸企业的影响,一旦无法正常收回资金,企业的正常经营都将受到影响,出现经营停滞、企业价值减少等。

1.4内部控制风险

商贸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的收付、账务处理等方面,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到位,将出现内部控制方面的风险,影响商贸企业的运行。所谓的商贸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确保企业制定的经营方针得到贯彻执行,实现其经营目标,而制定的规章制度,除了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外,还包括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制定出的奖惩条款。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企业所必需的制度规范,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行。商贸企业内部控制包含五个要素。商贸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表现在两方面,即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设计缺陷是指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有所缺失,缺少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程序,或者是现在使用的控制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合俊集团在2008年就出现了严重的内部控制风险,在企业销售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合俊集团内部出现了管理方面的混乱,一些需要严格分离的岗位出现了兼容的情况,内部控制因此出现了风险,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一个岗位数人同时负责,但是却十分的混乱。

2防范商贸企业财务风险措施

2.1确定最佳资本结构,降低筹资成本

商贸企业要合理确定资本结构,将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相结合,保证企业的资本结构更为合理。首先,商贸企业需要积极地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融资的途径及长期借款的比例,降低短期筹资的金额。其次,商贸企业要提升自身素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在自身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能够为外源融资创造有利的融资条件。除了加强商贸企业自身的建设,提升信誉外,企业要积极地进行股权筹资,通过对不同投资主体的引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使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合理。但是也要适当控制股权筹资的比例,股权筹资虽然是较为快速的方式,但是股权筹资面临着企业估值、控制权等诸多问题,一旦处理不善,可能导致企业控制内部管理出现混乱。简而言之,商贸企业要依据现有的经营状况,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尽可能地降低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的效益。

2.2合理选择投资领域

商贸企业由于经营范围不同,所投资的领域选择较多,但是在进行投资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避免出现因盲目扩张而投资失误的情况。合俊集团的破产倒闭就和盲目的投资扩张有关,其主营是玩具的生产加工,却耗巨资投资自己不熟悉的矿产开采行业,从而带来巨额亏损。通常商贸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比较理想的选择是投资相关领域,即选择同心多元化战略,这样能够减少因业务不熟悉而出现的风险,同时易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现在很多的商贸企业为了扩展自身规模,选择投资利润丰厚的行业,如房地产、餐饮行业等,但是这其中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房地产的资金需求情况和商贸企业存在很多的区别,如果按照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逻辑对房地产进行管理,将出现严重的问题,导致财务管理无法适应开发工程的需要。此外,投资房地产等行业面临的风险和商贸企业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尤其是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这对于房地产、餐饮行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商贸企业经营业务的影响。因此,商贸企业在选择投资领域时,不能只选择回报率高的项目,而要考虑项目的长远发展,对企业自身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通过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投资领域。

2.3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风险管理

商贸企业的风险预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量化,通过这两个环节,能够较为完整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与管理。商贸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主要需要考虑两方面,即当前已经存在的财务风险和未来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对这两种风险进行识别、应对,能够有效地降低商贸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风险的识别是预防的前提,只有准确及时地对风险进行识别,才能够为风险应对提供有用的信息。在商贸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考虑到风险的所有潜在因素,包括交易过程、管理过程、外部环境等。对于已经识别出的潜在风险,必须及时查找、分析风险因素和风险信号,以尽可能准确地评估风险。对于新发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信号,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送相关部门,及时进行风险防范。在对商贸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及量化中,需要对识别出的风险尽可能地量化。商贸企业财务风险被识别后,相关人员就应该对其加以评估,评价风险程度的高低,并且需要对风险进行量化,确定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造成的损失,建立相应的模型,准确地预测会计业务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对于风险水平低、影响小的风险可以使用风险承担,对于风险影响范围广,并且影响重大的风险,可以选择风险转移或者风险对冲。规避风险的方法很多,需要管理人员在合理分析风险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做到风险损失的最小化。

2.4强化商贸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风险是商贸企业中时刻存在的风险,因此,需要健全商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这三方面进行,首先,商贸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如《企业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在商贸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和职能分离体系。充分考虑商贸企业内部不兼容职务以及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形成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事中控制体现在保障资金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等方面,包括对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的控制,主要包括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等方法。在内部控制中,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每个会计期间或者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内审部门都必须按照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然后尽快加以完善,杜绝这方面的风险。

3结语

第6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开放B股市场带来的风险及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出台了开放B股市场政策,这为B股市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股市“泡沫”风险、市场风险、人民币风险、融资风险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等。本文通过对上述风险的分析,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对策,以期在开放B股市场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开放B股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资金相对短缺。为此,我国建立了B股市场来吸引国外的投资,并将居民的外汇存款用于国内经济建设中有外汇需求的项目,但这还不能满足外汇贷款的需要。近年来,由于H股、红筹股的大量发行,B股市场的国际融资功能减弱,而且快速增长的国内居民外汇存款大量被拆放海外或者用来购买外国债券,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顺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为国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政策应运而生。 一、开放B股市场带来的风险 开放B股市场是我国振兴和发展B股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B股市场定位由“利用国际间接投资”向“利用国内外外汇资金”转变的重要标志,可有效地促进整个证券市场不断完善和健康、稳定发展,加速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进程,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开放B股市场对于我国长远发展的作用是显然的,但还应清楚地认识到开放B股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1、股市“泡沫”风险。据统计,2000年中期B股股票平均每股收益为0.0820元/股,而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1037元/股,显然B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比整个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业绩要差26%。从业绩亏损股票的隶属关系看,它们多数出自含B股的上市公司之中;从行业角度看,B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分布在纺织、钢铁冶金、五金家电、轻工等传统产业中;从B股市场投资者队伍看,国内投资者占大多数,他们虽然经历多次股市波动的洗礼,但许多投资者的依赖意识仍很严重,“赚了钱归自己,输了钱找政府”的观念依然存在。面对开放B股市场政策的出台,许多国内投资者不是寻找风险——收益的最佳结合点,而是“一哄而上”,使B股市场股价不断被炒高,没有业绩支撑的股市的泡沫成分不断增大。因此,B股市场目前的繁荣现象并不意味着B股市场风险的弱化,快速技升后的巨大获利将会对B股市场的未来走势造成巨大压力。一旦“泡沫”破灭,不仅伤害到投资者,而且直接危及B股市场的健康、安全运行,引起经济波动。 2、市场风险。开放B股市场前,按我国《证券法》规定,“禁止境内投资者参与B股交易”,然而实际上违规投资者始终禁而不止。到1999年,B股市场上前十强中只剩下位列第九的唯一境外券商里昂证券;2000年境外券商对B股市场更为缺乏兴趣。据有关部门测算,在开放B股市场前,非法参与B股市场交易的开户数已经超过了合法的开户数。因此,B股投资者队伍已从最初设市时国外投资者一统天下变为国内人共同操割,B股市场偏离了当初吸引国外外汇资金投资的设计思路。 开放B股市场后,由于对大量存在的先期违规入市资金加以认真清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很难确保国内居民能在同一法律环境下平等地投资B股市场。随着B股市场行情的上扬,先期违规入市者将从中获利。更为糟糕的是一旦B股市场行情出现大幅上扬,大量先期违规入市者的获利回吐会造成B股市场的剧烈震荡。因此,目前B股市场“有价无市”、“无量空涨”的现状一方面给先或违规入市者提供获取暴利的机会,另一方面为B股市场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B股市场潜伏着震荡风险,短期上扬后仍面临着较大的变数。这将直接破坏证券市场的公平原则和基础,影响证券市场稳定、安全、健康发展。 3、人民币汇率风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内居民只允许使用在2001年2月19日前存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期存款投资B股,只有到6月1日以后,才可以使用2001年2月19日后存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钞存款以及从境外汇入的外汇资金从事B股交易。 受B股市场投机性和利好的诱感,在国内合法获取外汇的渠道很少的情况下,不法投资者会以违规的手段通过各种渠道买入外汇进行投资,这将使得外汇黑市变得活跃,逃汇、套汇现象变得频繁,人民币汇率将直接受到冲击(如6月1日以后现钞可自由进入B股市场进行投资的政策已经使人民币兑美元的黑市价格在不到一个星期内下跌了将近10%,对黑市美元急剧高涨的需求将使人民币汇率面临着贬值压力),其稳定

第7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Key word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treatment;security company;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66-03

0 引言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账务管理出现偏差,致使公司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1]。自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始试办以来,我国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和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证券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证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证券行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观念冲击、市场冲击、业务冲击、人才冲击和技术冲击,证券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比如净资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收入结构不均衡,业务同质化严重,公司业绩很容易受股市行情影响等等。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那么将极其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的透明化、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化及法规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公司必须积极应对证券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面对来自各方的危机。财务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因此,如何规避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成为公司加强管理核心问题之一。

1 研究综述

在发达资本市场,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讨与经验借鉴的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研究开始重点关注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刘恩禄、汤谷良(1989)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企业该如何管理财务风险[2]。

一些学者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毕秋香等(2002)按照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的特征,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并且针对每一个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3]。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而言,又可将其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4]。

部分研究主要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其风险控制。陈共炎(2005)从会计控制的角度研究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状况,然后总结了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结合一些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应当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财务制度提升证券公司会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发挥会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5]。冯玉明(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6]。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7]。张玺(201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8]。段丽巧(2013)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从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管理职务配置的优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9]。

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用的风险管理办法。许明波(2005)通过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设计了全面、系统、逻辑一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及风险动态监测框架[10]。孟祥霞(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强化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教育和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观[11]。俞邵峰(2013)对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与特征以及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加强证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与建议[12]。

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证券公司的数据很难获取,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数据,更是缺乏,这给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财务管理风险的基础,决定了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证券公司希望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更是要保证财务与会计处理的真实行与合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结果可以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处理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研究比较细致,涵盖了财务印鉴管理、发票管理、银行存款管理、涉税、会计档案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七个方面,落实到了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上面,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证券公司日常账务处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风险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研究内容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上研究问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涵盖财务与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从实际问题出发, 并不能对整个证券行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研究缺乏普遍性。国内的研究多从某一个证券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虽然各个公司能够处理好自身问题,但是该公司的经验不能对其他公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缺乏共性。

再次,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风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与会计的日常处理中通常是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将会把证券公司置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风险控制十分被动。

3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3.1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思路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研究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理论基础。应当跳出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证券行业的财务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对于现有问题及未知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第二,总结研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共性。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缺位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原因具有普遍性,研究应当针对整个证券行业,并非某个证券公司的某些财务与会计风险问题。因此,应当总结风险问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基础,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控制对策。

3.2 风险识别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我国几个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日常处理主要风险如表1所示。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机制是保证证券公司成长的关键。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发现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普遍存在七种一级风险:财务印鉴管理风险、发票管理风险、银行存款风险、涉税风险、会计档案管理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和经纪人账务处理风险。上述风险分别对应若干个二级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4.2 建议

第8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针对目前企业实际情况,加强

一、内部控制

(一)降低

在理性预期的资本市场上,存在所谓的价格保护机制。由于管理者行为导致的企业价值的下降部分将全部强加给管理者,也就是说成本最终由管理者承担。这些成本不但会降低投资报酬,还有可能降低经理的奖金、分红和其他报酬,因此为自身利益考虑,经理就有使监督成本保持最低的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来完成社会分工并进而组织起来的,这些契约构成了一个经济社会的基本制度,并直接左右着经济运行的效率。这里所说的契约,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委托一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下级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偷

(二)明确管理当局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财提供者往往不亲自参与对企业的管理,而是将企业交托给专门的经理人员经营管理。由于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且由于高昂的监督成本,股东无法观察到经理人员的具体行动,而受托人为了降低成本,将向外部资源提供者提供财务报告以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解除自己的受托责任。委责者将根据财务报告判断受托者是否尽心尽职。但管理当局也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合理保证企业按照公

(三)提升企

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融资管理、税收筹划、盈余管理、成本控制等。二是支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内部控制,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流程再造、运营资本管理、薪酬管理、风险管理等。三是保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财务管理系统建设、会计管理、组织管理等。内部控制虽然不能

二、财务风险的

本文仅从理财决策的角度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机制。企业的理财决策是指企业的经营主体在一定的环境约束下,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伴随的资金运动及其财务关系的管理决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最终都表现为以企业的资金管理为联结纽带,企业资金循环的正常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按照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和过程,可以将企业的理财活动分为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包括长期投资决策和营运资金决策)和收益分配决策等三方面最基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的财务活动,它们构成了企业理财工作的主线,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最终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规模、组合及其效益,而投资的规模、组合及其效益又受制于筹资的数量、结构及其成本免费论文下载。为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首先要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确定最佳的投资流向和流量,以期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这也是进行筹资决策的基础。其次要进行科学的筹资决策,合理选择筹资方式、筹

三、财务风险控制系

(一)制定控制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制定用于判别企业财务风险发生与否的标准,它是实行控制的定量准绳和衡量企业风险状态的规范。制定的控制标准是否科学、有效,将直接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判断的准确、合理程度。

(二)判断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状态判断,就是将受控系统输出的表明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衡量指标值,与制定的控制标准或预期经营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绩效脱离控制标准的偏差,并据以分析判断企业所处的财务风险状态。如果系统输出状态优于控制标准则称为正偏差或顺差,否则,则称为负偏差或逆差。负偏差的大小即表明了企业财务风险状态的严重程度。企业施控系统或决策主体必须根据偏差的类型和性质,准确地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以便为继续

(三)纠正系统偏差。纠正系统偏差是施控系统或决策主体根据受控系统产生逆差的原因,提出各种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即风险控制的决策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以改变企业财务风险状态,达到控制标准的

以上三个步骤表明了一般状态或理想状态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由于其风险控制意识的淡漠、风险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等原因,能够有效制定风险控制标准、科学运用风

四、财务风险控制系

根据纠偏措施或风险控制策略的作用环节不同,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事前控制是基于预测的前馈信息,在企业经营活动发生之前,对可能出现的致险因素采取的控制行为,也就是通过观察那些作用于企业经营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正常输入量和主要环境扰动量,分析

事后控制则是基于实际的后馈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已经出现的偏差采取的

事中控制又称过程控制,它是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针对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偏差,立

在企业实际控制财务风险的运作过程中,通常是综合使用以上三种控制风险的方式,其中,基于后馈信息的事后控制方式是系统运行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后馈信息“时滞”效应的存在,企业决策主体提出的风险控制策略往往只是一种事后行为,此时已经出现的偏差或风险造成的损失可能已既成事实,无法挽回,纠偏措施只对以后的经营过程有所补益,所以,基于前馈信息的能够“防患于未然”的事前控制风险方式内部控制,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普遍重视。但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由于普遍存在一味追求企业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而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成本的战略投入,其结果往往是一旦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就会陷入非常被动地事后处置风险的困境,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就会难以维持,从而可能遭受更大的、长远的利益损失。这种情况表明了大多数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运行机制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机制缺陷是提高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瓶颈因素。

即采取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不断消除致险因素的影响,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

控制行为,其目的是防止已经发生的偏差继续扩大或今后再度发生。

预测它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关系,在这些可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的不利影响产生之前,通过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来消除它们的不利影响,以达到事前规避风险、预防损失的目的。

运行的基本方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等三种方式。

统运行方式

险辨识方法、适时纠正系统运营偏差的企业为数甚少,也就是说很少有国有企业能够较好地依据上述基本程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整体策划,从而使得大部分国有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和效果较差。

要求,实现企业的预期经营目标。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系统运行中纠正系统偏差的过程,实质上是制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发生与扩散、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损失范围与幅度的过程。

保持企业经营优势、及时改善企业经营劣势提供方向和信息。另外,对偏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应对控制标准进行再次评价,以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否因为控制标准设置过高或过低所致。常用的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状态的方法,一般都是基于企业财务指标的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比较分析方法,包括综合评分方法、模糊评价方法、功效系数方法、层次分析方法等。企业财务风险状态判断方法的选取,应以所获得的判断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适用性为原则。

状态。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标准通常表现为由企业财务指标表示的企业预期经营目标,可分解为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目标、偿债能力目标、运营能力目标和成长能力目标等若干个方面的财务指标标准。

标准。

统运行程序

资规模和筹资结构,并对预期筹资效益与筹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达到既能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又能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再次要科学地进行收益分配决策,正确确定企业利润留存与分配的比例和合理的股利政策免费论文下载。以上这些财务决策和政策的成效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然而由于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复杂、多变以及理财主体行为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将可能会使企业的各项理财决策目标难以实现,进而从整体上影响企业预期经营目标的实现,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具体表现为:企业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收益分配决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不确定性,都将可能引致企业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及其结构的非预期变化,从而可能引起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和经营收益的降低,最终将增加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企业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应对和控制措施,就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破产解体。

产生机制

代替生产经营,但能提升企业价值,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的地位,建立以内部控制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加快内部控制工作的转型,促使内部控制从核算型和收益管理型向风险控制型转变,做到能够分析企业内外风险,制定风险控制预案内部控制,主导生产经营活动,实施价值链管理,支持领导决策。

业价值

认会计原则或会计准则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信息披露规范来编制财务报告。合理的内部控制,要求组织精简、权责划分明确,使每个人的责任清楚,不能推卸,并有明确的标准加以考核,使各个部门和环节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充分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经营绩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因此,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包括提高各个作业和企业整体的效率和效果。

的受托责任

懒、盗窃、欺骗和其他导致生产经营无效率的行为,作为委托人的管理当局需要建立相关的控制体系,使各部门、岗位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当然,这也是管理当局与股东自我约束契约的必然延伸。所以,建立并维持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管理当局降低成本的需要。

动机。管理者出于自利的考虑,需要设置内部控制制度,让委托人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以降低委托人对管理报酬作出逆向调整的风险。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当局降低与股东的委托关系中成本的需要,是管理当局与股东达成的自我约束契约的一部分。

成本

的动机

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是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理论的需要,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穆瑞雪.论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J].知识经济,2010(2)

2.陈功利.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外部控制研究[J].财经界,2010(1)

3.苏文成.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6)

4.王玉.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第9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财务活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对企业来说都是致命危害。目前企业并购、合资的事情是屡见不鲜,有些是追求规模经济,有的是想借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但是在这中间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投资风险和运营风险的控制问题,最终都归结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有风带来的危险,因为风是不可预知和不可控制的,所以带来的危险就是可怕的。做任何事情都有我们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所以任何事都有风险。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能事先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防范和处理,也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

按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可以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按可控程度分类,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的重要性

财务风险就像是看不见的障碍,可能把公司撞得粉碎。企业经营,是开拓市场重要,还是风险控制重要?一般而言,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对应低收益。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采取赊销政策来扩大经营业绩,如何控制好经营风险,事前的控制重要还是事后的控制来得重要?

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和某个环节中出现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活动四个方面,相应的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需要企业去面对。筹资风险即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发生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即产品销售出去,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一个正常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财务风险必然是企业所不可避免的。

财务风险是资本流通过程中的产物。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在资本运动过程中,资本流通实际上是货币本金的垫支,终极是得到价值量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而垫支货币所进行的运动。所以财务的风险萌芽于本金垫支之时,只要筹集货币并把货币作为资本来使用,资本就具有无法得到价值增值的风险。资本的流通过程,既是财务风险的转移过程又是财务风险的积聚过程,某一资本形态的风险不仅接纳了上一资本形态的风险,同时又吸收了本形态新的风险,最终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和财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企业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财务状况风险和财务成果风险。即财务状况的变好或者变坏,财务成果的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既是财务结构不合理而可能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是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于是财务结构作为财务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财务的静态表现;财务成果则是财务运动的过程表现,两者共同构成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

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这种过高的负债比率不但使企业有利息负担而且到期要偿还高额债务本金,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

(二)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弱

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三)企业的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增大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通常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各种不同财务风险的产生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大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总之,上述前两个原因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它们的出现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后面两个原因虽然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间接原因,但是一旦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管理策略

1.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三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四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2.企业需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该系统不仅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还应包括企业经营中诸如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3.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由于企业某项投资活动,如: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项目周期长、成本高,虽然企业实现的经营成果比较好,但是资金却紧张,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这种情况的恶化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实时监控企业财务状况,及时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政策,及时收回各种款项,同时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对资金的需要。

(二)具体方法

1.坚固法

即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 ,打造坚固的企业财务环境。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2.分散法

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避免单一经营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另外,将企业筹集来的资金投放于多个项目,这样就能使各个盈利和亏损程度不同的投资项目互相弥补,减少风险。这种分散风险的思想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这种防范方法还需要企业领导者的谨慎行事。

3.回避法

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式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一般来讲,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风险,股权投资风险大于债权投资风险,所以,企业选择投资方式时,尽可能采用风险低的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

4.转移法

企业在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转嫁风险。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购买财务保险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将某种特定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对企业闲置的资产,采用出租或立即售出的处理方式,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承租方或购买方。

5.降低法

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如企业可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也可以按照稳健原则建立风险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四、总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日渐突出,而我国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相对落后,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变。而现实中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仍有分歧,由此本文提出了财务风险的新定义,分析了财务风险的成因,阐述了风险控制的原则,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并以房地产企业为例,提出了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光国,郑文婧,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及其理论框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

[2]宋伟斌,杨鲁.“短融长投”企业饮鸩止渴之举——基于长期信用的短期信用案例理财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

[3]金峰州.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J].价值工程,2011.22

[4]严虹.论加强企业内部财会控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2

[5]王利.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7

[6]王巍.中国并购报告2006[M].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2006

[7]陈力.财务工程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