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治疗范文

中医治疗精选(九篇)

中医治疗

第1篇:中医治疗范文

肾病是肾脏的各种病证,人体脏腑之间,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均保持着动态平衡,内外界多种致病因素如果破坏了人体的平衡,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病及于肾,则引起肾脏疾病的产生,专家指出中医药辨证施治,整体调节,疗效较为巩固。

辨证论治整体调理

中医治病的根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一个“证”,据证用药,所谓辨证论治,证相同,其基本治法相同,体现其“共性”,同时由于每个人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以及年龄、性别、甚至饮食习惯等的不同,处方用药都有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具体患者用药的“个性”。许多肾脏疾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多数肾脏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容易复发甚至加重恶化,患者情绪易波动,性情抑郁,悲观烦躁,中医很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认识和适应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并取得患者单位、家庭的配合,同时指导患者活动、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专方专药证病合参

中医治疗肾病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同时也兼顾到辨病。证和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医学语言,描述患者机体的异常状态,证反映人体某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动态性,并能概括全过程的病理生理特征,反映基本矛盾,两者结合,既能解决基本矛盾,又能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某一疾病某一证候,长期用药观察,得到较为肯定的疗效,固定处方,经过现代药理、药效、毒理等研究,科学开发出新的制剂、新的药物。

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立足中医,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衷中参西,相互结合,取得良好的疗效。如iga肾病,临床表现多种形式,如表现单纯血尿或少量蛋白尿(小于1克/24小时)通常以辨证论治用药治疗;表现为肾病的则中西医结合,采用激素+雷公藤+中药辨证方,或再加免疫抑制剂,经系统治疗,有效者用中药帮助撤减激素,巩固疗效,无效者用中医药重点保护肾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作用主要有三:①起明显的协同作用。②减少西药副作用,如清热解毒或清利湿热中药减少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副反应;和胃健脾中药减少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道的刺激;益肾填精中药可防止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及机体正常免疫力的过分抑制。③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药食针浴多途并举

慢性肾衰是多种肾脏病发展到最后的共同结局,病情重,预后差,尽管晚期尿毒症能透析或肾移植,但经济代价高昂。

透析前期,即血肌酐在700μmol/l以下的肾衰,国内外肾病界尚无良策,目前治疗主要依靠中医药,尤其是血肌酐在200~400μmol/l以下,及早进行中医综合治疗,能有效地延缓进入透析阶段的时间,部分病例能稳定数年甚至十数年。①多途径用药:提高对慢性肾衰的辨证水平,有机地将辨证方与静脉滴注、中药保留灌肠、有效的中成药保肾片、针刺等结合使用,各有针对性,相互协同,标本兼顾,对于延缓肾衰进展的近期效果和长期疗效都明显优于单一治法。②药膳、饮食疗法:饮食疗法对所有肾脏疾病都很重要,但对于慢性肾衰来讲,强调得最多。饮食疗法是慢性肾衰的最基本治疗措施。应“三低二高二适当”(指低蛋白、低脂肪、低磷,高热量、高必需氨基酸,适当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中医很重视慢性肾衰患者的药膳疗法,一般也有很好的疗效。

专家指出:传统中医药在肾脏病的治疗中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随着现代科技、分子生物学等积极引入中医药的研究,相信中医药在防治肾脏病方面,尤其是疑难病症肾炎和肾衰方面将起着更大的作用。

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

治疗肾病综合症采用中医纯中药方剂疗效很好且治疗效果稳定、理想且无任何副作用。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用药广泛,治疗上占有很大的优势,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内的病理变化情况不同,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整用药。标本兼治。从而使肾病综合症彻底治愈,那么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的呢

1.脾虚湿困主症:面色苍白,神疲肢冷,疲倦乏力,肢体浮肿,尿少便溏,舌淡红、苔白浊脉沉缓或滑。治法:健脾益气,利湿消肿方药: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减:党参、北芪、茯苓、甘草、蝉衣、苏叶、粟米芯、陈皮、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桃仁。

2.脾肾阳虚主症:全身明显浮肿,以腰腹以下为甚,以指压深陷难起,常伴有胸水与腹水,形寒肢冷,精神不振,面色//白,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无力。偏于脾虚者,大便多溏,神疲纳呆;偏于肾阳虚者,多见腰酸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味:熟附子、茯苓、白芍、生姜、白术、补骨脂、泽泻、炙甘草、丹参、当归、泽兰。

3.肝肾阴虚主症:浮肿不明显,但常伴有头晕头痛,面色潮红,神态兴奋,手足心热或有潮热,腰酸腿软,舌红、舌体瘦长,少苔或剥苔,脉弦细数。治法:养阴滋肾,平肝潜阳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黄、淮山药、牡丹皮、泽泻、女贞子、旱莲草、丹参、茯苓、郁金、山萸肉、知母、黄柏。

4.气滞血瘀主症:面色晦暗,唇色紫暗,皮肤干燥无光泽,有瘀点瘀斑,水肿可不明显,舌质紫暗,苔少,脉涩或弦。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河南中医专家医院肾病治疗中心采用中医治疗肾病综合症,使病变部分肾组织恢复正常功能,最终达到恢复肾功能。经临床验证取得满意的效果,得到中华中医学界专家一致好评,突破了西医激素、透析、换肾毒副作用大、经济负担重的弊端。从而使数万名肾病综合征患者从这里走向了康复,为患者解除病痛。

参 考 文 献

第2篇:中医治疗范文

“丹毒”一症,是一种皮肤突然鲜红一片,色如脂涂丹染,迅速蔓延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发病的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红赤如涂丹之状,红肿胀迅速蔓延,边界清楚,发无定处,每多复发。《外科大成》中说:“丹毒者,为肌表忽然变赤,如丹涂之状也。《疡医大全・流火门主论》称流火。如发于头面部者,《疡科心得集》称“抱头火丹。”

丹毒好发于炎夏暑湿季节,且易复发,现将治疗丹毒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治疗丹毒病例中,对135例病人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84例,女51例,年龄31~40岁39例,41~50岁52例,51~60岁32例,60岁以上12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15天;复发者58例,复发率为43%,在135例中有18例是坏疽性丹毒,占13%。在135例病人中,曾经西药抗生素治疗的有8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者29例,用中医中药治疗的2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分型治疗 丹毒的分型治疗是根据发病部位而确立辨证分型、制定治疗原则的。如发于胸部、腰背的为内丹毒,属肝火毒蕴和肝脾湿火,治以清热泄火,疏肝化湿。发于面部的为风热毒蕴,治用清火解毒,疏风散邪。发于新生儿脐周、腰腹者称为胎火毒蕴,治用清热解毒为主。发于下肢者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之别。湿重于热者为湿热毒蕴,治用利湿解毒;热重于湿者为湿热下注、化火为毒,治用清热利湿。

1.2.2 中药外敷治疗 我们用医院自制制剂“益黄膏”外敷治疗丹毒已有多年历史,使用后发现,早期有红斑时使用较好,一旦发生水疱者,再敷就没有效果,有时反而加重症状。

1.2.3 局部治疗 对于湿重于热的患者,除了患肢红肿、热痛外,局部还可出现水疱,亦称“大疱型丹毒”,现代医学称之“坏疽性丹毒”。此症是因热毒之气暴发皮腠,皮肤间斑块呈色红光亮,是湿邪从热化之象。湿热毒邪稽留肌肤,水湿外透,则于红斑上出现水疱或大疱,湿热壅盛,蕴蒸肌肤还有见血疱者,甚则热甚肉腐,皮肉为之坏死、腐烂。此时,除内服中药外,我们用“洁悠神”(南京神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喷涂,清洁包扎,日换1次或数次。洁悠神是分子级隐性抗菌隔离网膜,系物理抗菌,能使皮肤持久抵御致病菌的侵袭,增加“长效抗菌”和有隐形“隔离病菌”的功能,彻底清除感染源。

1.3 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退,血象正常。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症状未全消。无效:全身和局部症状未能控制,出现“陷症”。

根据上述标准,对所治病例,经过3~5天的治疗,治愈者132例,达98%,还有3例病人因大疱性丹毒,是农村病人,带药回去治疗,经过治疗后好转,后痊愈。其中1例,治愈过程达1个月以上。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54岁,2002年9月初诊,患者主诉:右下肢红肿10天,经过治疗未愈。询问病史得知,病人1周前,因足 背作痒,用手搔之,当日无事,次日发现足背红肿,继则蔓延至小腿伸侧,遂到单位医院就诊,诊断为“丹毒”,用抗生素(头孢类)治疗之后,非但红肿不减,反而起“大疱”,局部发生脱皮、发黑,继续加大抗生素用量仍未果,故来我院求治,检查见病人患肢自膝关节以下6cm至踝关节,均有大水疱,有2块约有6cm×6cm大小范围,皮肤发黑,局部脱皮,疼痛难忍。测体温38℃,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8×10 9 /L,中性62%,淋巴37%,精神萎靡,痛苦面容,小便色黄如浓茶,大便干燥难解,脉滑数,舌边尖红,舌中黄腻苔,四诊合参,为湿毒蕴结之证,属湿重于热型,即坏疽性丹毒(大疱型丹毒)。遂给予清热解毒,活血渗湿治疗,药用银花30g,蒲公英20g,黄柏10g,黄芩10g,白茅根10g,丹参10g,川萆10g,土茯苓10g,丹皮10g,苍术10g,生苡仁10g,桑枝10g,先服2剂,以观药效。外用洁悠神喷涂,保持疮面清洁干燥。2天后复诊,患处水疱已逐渐干瘪,黑色处已结痂。原方加当归10g,赤芍10g,去黄芩。继续外用洁悠神喷涂,以防感染。经过1周治疗,基本痊愈。

3 体会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丹毒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内的网状淋巴管引起的急性感染。以炎夏暑湿季节为多见,且多发于成年人,愈后还会经常反复发作,经统计发现约有43%的复发率,如此经常复发,可引起淋巴管阻塞而发生淋巴管水肿,有的可形成象皮腿。中医药对治疗丹毒有很好的疗效,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为治疗大法。根据“上风下湿中气火”的致病特点,依据发病部位制定治疗原则。治(上)用清热解毒,疏散风邪;治(中)用清肝泄火;治(下)用通脉利湿的治疗原则而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坏疽性丹毒的发病率虽只有13%左右,但它的严重性却是非常之大,发病症状如烫伤,疼痛难忍,大疱破后,流淌粘液,其状难睹。发病原因是局部发生坏死,可能由链球菌直接损害筋膜的血管结构所致[2]。中医认为本病是由热毒之气爆发腠理、皮肤之间,斑块呈色红光亮,是湿从热化之象,湿热毒邪稽留肌肤,水湿外透,见于红斑上出现水疱或大疱;湿热壅盛,蕴蒸肌肤则可见血疱甚至热甚肉腐,皮肉为之坏死、腐烂而发生类似疔毒“走黄”之证。通过临床的观察,发现坏疽性丹毒开始与发展,直至结束,虽然用大量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酯等)均未收到效果,而用中药清热解毒,活血渗湿之类的方药有很好的疗效,说明“湿毒蕴结肌肤”是本病的病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疮面干燥是很重要的,在18例中,我们均用“洁悠神”喷涂,保护疮面,使之不再渗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3篇:中医治疗范文

关键词:中医 治疗 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盆腔炎之分。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则可转为慢性盆腔炎,往往日久不愈并可反复发作。盆腔的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单纯的子宫内膜炎或卵巢炎较少见。盆腔炎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中医学关于本病的论述,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妇人腹痛”、“瘢癥”、“不孕”等病证中。

(一)辨证纲目

急性盆腔炎发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临床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治疗务求及时彻底治愈,不可迁延。迟延不决,病势加重,威胁生命,或转为慢性盆腔炎,则常常日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不孕或异位妊娠。

慢性盆腔炎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气血相搏结,凝聚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错杂。临床以湿热瘀结、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湿凝滞证多见。

1.热毒炽盛

高热腹痛,恶寒或寒战,下腹部疼痛拒按,咽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带下量增多,色黄,或赤白兼杂,质黏稠,如脓如血,味臭秽,经行则量多或淋漓不净。舌红赤,苔黄厚,脉滑数。

2.湿热瘀结

下腹部隐痛,或胀满疼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味臭秽。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溏或秘结。舌体胖大,色黯红有瘀斑点,苔黄厚。

3.气滞血瘀

下腹部刺痛或胀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行血量增多有块,瘀块排出痛减。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带下量增多,婚久不孕。舌体紫黯,有瘀斑、瘀点,脉弦涩。

4.气虚血瘀

下腹部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全身症见精神不振,困倦懒言,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黯红,有瘀点、瘀癍,苔白,脉弦涩无力。

5.寒湿凝滞

下腹部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缓。经行错后,经血量少,色黯,带下淋漓。全身症见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迟。

(二)审因论治

急性盆腔炎多实证,实乃邪气实,包括热、湿、瘀邪,以热邪为主,故临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治疗务求及时彻底治愈,不可迁延。

迟疑不决,病势加重,可危及生命,或转为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者病程长,多为迁延日久,反复不愈,证见虚实错杂,以湿热瘀结、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湿凝滞多见。临证以理气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同时根据证候特点,或清热利湿,或温经散寒化湿。日久耗损,脾肾不足,不应忽略健脾补肾,养血扶正治疗。攻补兼施,灵活化裁,有益于早日康复。

1.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予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柴胡15 g,黄芩9 g,白芍9 g,半夏9 g,枳实9 g,大黄6 g,生姜15 g,大枣5枚。

原方治疗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胁热下痢,舌苔黄,脉弦有力。高热不退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石膏,腹胀加厚朴,里急后重加槟榔,月经量多不止加地榆、马齿苋,带下臭秽加椿根皮、黄柏、茵陈,腹痛不减加延胡索、川楝子,盆腔形成脓肿者加红藤、皂角刺、白芷。

2.湿热瘀结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用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生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各9 g,金银花30 g。

原方治疗一切疮疡。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有热者加柴胡、黄芩,湿盛加薏苡仁、泽泻、茯苓,血行瘀阻加桃仁、红花、泽兰,腹痛加香附、川楝子,腹胀满加槟榔、枳壳,腹内结块加三棱、莪术,食少纳呆加焦山楂、鸡内金、神曲。

3.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炒五灵脂6 g,当归9 g,川芎6 g,桃仁9 g,丹皮6 g,赤芍6 g,乌药6 g,延胡索3 g,甘草9 g,香附5 g,红花9 g,枳壳5 g。

原方治疗膈下瘀血,形成积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若湿热留滞,低热起伏,选加败酱草、蒲公英、黄柏、土茯苓、柴胡,有炎症结块者加皂角刺、三棱、莪术,胸胁乳房胀痛加郁金、川楝子,带下量多加薏苡仁、白芷,疲乏无力食少加人参、白术、焦山楂、鸡内金。

4.气虚血瘀

健脾益气,化瘀止痛,方用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生黄芪9 g,党参6 g,白术6 g,生山药15 g,天花粉12g,知母12 g,三棱9 g,莪术9 g,生鸡内金9 g。

原方治疗妇女瘀血成癜癥,阴虚作热,阳虚作冷,气郁满闷,脾虚不能饮食等。若腹痛不减加白芍、延胡索、蜈蚣;腹泻去知母,重用白术,加白芍;体弱气短乏力,脉象虚数,或无腹部结块者,少用或不用三棱、莪术;虚热未除,加生地、天门冬;腰腹凉,知母、天花粉减半或不用,凉甚者加肉桂、附子;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

5.寒湿凝滞

第4篇:中医治疗范文

中风也叫脑卒中[1]。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因中风住院病人51例。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将有关资料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并经过相关检查(特别是CT检查)而确诊,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34岁,平均63.5岁;其中39岁以下2例,40~49岁9例,50~59岁15例,60~69岁13例,70~79岁11例,80岁以上1例;51例病人中,脑出血12例,脑缺血39例(脑梗死36例,脑血栓形成3例)。

1.2 治疗方法:中风的病因病机[2]多为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肝阳化风,气血并逆而致,辨证多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故以镇肝熄风汤为基础。怀牛膝、玄参、天冬、龙骨、牡蛎、代赭石、茵陈、龟板、白芍、川楝子、麦芽、甘草,随症加减,并静滴清开灵注射液40~60ml。缺血性治疗,静滴灯盏花素注射液30ml(10ml/支)或15ml(15ml/支),根据病情轻重可选加血塞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出血性治疗,根据出血量,先行止血治疗2~3周后,再行静滴灯盏花素注射液20ml(10ml/支)或100ml(5ml/支)。患肢推拿按摩、被动功锻炼治疗。

1.3 治疗效果:根据《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经过治疗51例病人中,治愈36例,好转12例,无效3例(1例并发阑尾炎转入他科治疗,1例病情加剧放弃治疗,1例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

2 讨论

中风的病因病机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而致,故《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病因病机在于:积损正衰可致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思虑烦劳过度,气血亏损,致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于上而发生本病,火极风动,血虚液燥,可以动风,内风旋转必气大俱浮,迫血止涌而致中风危候;饮食不节则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闭清窍而致。肝火内炽,炼液成痰,至肝风夹痰火横窜经络,痰阻脉络,蒙闭清窍而致;情志所伤可表现为,五志过极、心火亢盛、肝阳暴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逆上,心神昏冒而致,故《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气虚邪中则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筋失养而致;此外气候变化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素问•调经论》谓:“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一”。故易发生本病,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旋动而致本病。

中风不仅危及生命,而且给患者造成长期或终身的感觉、运动障碍,是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疾病,是目前第二致死、第一致残之疾病,中风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防止病情加深加剧,改善患者的预后,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合并症及再发,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除早期血肿抽吸或脑外科手术治疗,利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文中所举病例、病情有轻有重,起病有诱因或无诱因,病灶的范围大小不同,就其治疗目的[3]在于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镇肝熄风汤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的作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降低血小板黏附率,能改善大脑、肢体的供血。推拿按摩及被动功能锻炼促进患肢气血运行,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肌力感觉恢复,再结合社会、职业康复,从而使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自理。

总之,采用中医药治疗中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4],有利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 郑开明,陈江宁,倪永骋,张一骄.血栓通合凯时治疗高血压患者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69-70.

[3] 刘翼,罗婷,冯宾,李宁.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随机对照事业文献质量评价.华西医学,2002,17(3):291-292.

第5篇:中医治疗范文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8-590-0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第一位死亡原因。一些发展中国家冠心病的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步增加。随着人类生活、行为及环境的改变,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最常见的中老年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西医对冠心病的诊疗技术,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在有些方面仍未达到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防治领域,结合西医,并利用自身特色取得了很大进展。

1 结合中医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较

1.1改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在本病中,有的病变已十分广泛,通过外科或其他方法无法使其主干动脉复通,而是通过药物改善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缺血区侧枝循环的形成。中医药正是在西医手术和药物治疗难以解决的问题上显示出了优势。特别是对中小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防治,以及促进新的侧支循环建立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孟华等提取中药当归、川芎、丹参里的有效成分,观察它们对体外培养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及鸡胚尿囊膜模型血管数的影响。结果发现者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明显促增殖作用,同时它们具有促进微血管再生的作用。这可能就是其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机。王有万对7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用药(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ACEI、倍他乐克等药物)的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丹参、三七、冰片组成),每次10丸,每日3次。1年后,两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治疗组冠状动脉血流的改善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明显优于对照组(P

1.2稳定斑块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中医学无“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斑块”之词,根据其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瘀血、痰浊等范畴。病因多为感受外邪、七情所伤、饮食不节,病机是本虚标实。中医药在稳定易损斑块方面有独到之处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中医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中医药治疗从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综合调理。既可纠正冠心病的局部病理因素。又可协调全身功能状态。而且一个药物可作用于冠心病的多个病理环节。孙云阎将3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阴虚内热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芦黄颗粒(黄精10g,首乌20g,姜黄10g,红花10g,漏芦30g,虎杖30g)及血脂康胶囊,并均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具体药物不详)。连续用药6个月后治疗组降低中医症状总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CP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2例,对照组常规西药口服依姆多片60mg,每日1次;阿司匹林片75/100rag。每日1次。6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LDL-C)降低更为显著(P

1.3改善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在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冠状动脉急性缺血发作与冠脉内皮功能不良关系密切。张来军等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和肱动脉(FMD)扩张,降低血清内皮素(ET)、假性血友病因子、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水平,从而可能通过抗凝、降低缩血管因子水平,提高舒血管因子水平,减少部分细胞黏附分子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王洪巨等将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应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肠溶阿司匹林等)和通心络组(前者西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一系列内皮功能指标:NO、ET、vWF、sV-CAM-1,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

1.4有效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与多因素有关的,复杂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炎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原因之一,反应蛋白(CRP)既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又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CRP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可以从降低CRP的治疗中受益。中医药在此方面发挥了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性疾病,主要以潜证方式存在于健康人群,气虚血瘀是AS潜证的病机关键,CRP参与了AS炎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AS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因此,提出以hs-CRP作为AS气虚血瘀病机辨证的筛查指标,并且建议结合病人体质应用益气括血法辨治。杨俊华等观察AMI患者24h

内舌苔与CRP的关系。发现A M1患者舌苔黄腻者CRP升高较非黄腻者明显(P

1.5预防

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冠心病介入手术是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冠脉支架的广泛应用。介入治疗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成为面缶的新挑战,即使施以支架植入术后严格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等治疗,以及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也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难题。而国内外对中医药干预介入治疗后RS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周江等将136例成功接受冠脉内支架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支架术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口服通心络(主要成分有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赤芍、冰片等)每次3粒,每日3次。连续服用6个月后。对照组心绞痛复发率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

1.6心肌保护――缺血再灌注保护

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中医病机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瘀互结、气血亏虚、阴阳虚损,治疗以益气活血、行气化痰、清热解毒为其根本大法。同时适当辅以补益之法。杨贵志等在溶栓治疗AM过程中同时给予黄芪注射液及维生素C治疗,结果对比单纯溶栓治疗,心肌血液供应、冠脉再通率、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

2 中医的特色外治法

中医治疗冠心病方法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中药汤剂,这也为一些不耐受口服药物治疗的病人提供了治疗的机会,同时多种疗法的应用对提高治疗效果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1传统药浴法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药浴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全身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和血液黏滞度、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加快新陈代谢的作用。宋绍林等选择有ST-T改变(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的冠心病患者96例,观察组48例,入院后在常规扩血管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全身药浴浸浴,药浴液配制:当归100g,元胡50g,川芎160g,丹参150g,黄苠200g,冰片、桂枝、桃仁、红花、赤芍、炙甘草各80g,加水煎至1000ml;腐植酸100g;药浴液100ml加苯酚0.5ml。上述药液加清水10L灌装密封高压灭菌后备用。对照组48例,复方丹参液16ml加5%葡萄糖盐水500mL静脉滴注。经治疗,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

2.2脐疗法

脐疗法是指经脐中穴肚脐给药或在脐部给予某些物理刺激艾灸、热敷等用于治疗人体疾病的方法,属于中医的外治法之一。吴继良运用人参、白檀香、冰片等药与凡士林制成养血安心膏,贴敷脐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4例,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94%,且治疗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

2.3针灸治疗

冠心病中医学归属“胸痹”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胸痹证为本虚标实,胸阳不振、阴乘阳位为其病机关键。治疗则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祛邪通痹为其治疗法则。再根据辨证随症加减,达到补心气、益心阳、活血化瘀之目的。第4、第5胸椎正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心脏的通路,针刺可使经脉的气血运行通畅。间使、内关为厥阴心包经的经穴,针刺二者对心包经的经脉有疏导作用:膻中为心包经的募穴,针刺可宽胸理气,疏经通络,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配三阴交、足三里可改善由于冠心病而致的脾胃症状。因此刺激这些穴位,可以通过体表内脏反射的作用原理。调整原来已经发生障碍的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使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血流量,使心肌得到较充分的氧供应。同时可使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得到纠正,周围m管的紧张状态得到缓解,使心脏排出阻力降低,减低心肌耗氧量,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网。于月罡通过观察发现针刺膈俞、膻中、心俞及内关可有效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日的。周玮等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主穴取内关、郄门、膻中、心俞、膈穴、厥阴俞。其中心血瘀阻型加血海:痰浊壅塞型加足里、丰隆:阴寒凝滞型加关元温针,膻中针后温灸。对照组56例予单纯口服消心痛、倍他乐克、阿斯匹林、开搏通,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经治疗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心电图ST段、T波方面优于对照组(P

31.11%,明显低于治疗组(P

2.4雾化吸入疗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危重,属中医学“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气道给药疗法是中医吹鼻吹喉术、熏吸术的发展,采用中药雾化吸入配以西药在迅速止痛及缓解症状等方面具有优势。肺泡是空气――血液进行交换的场所,药物经呼吸道黏膜吸收,进人心血管微循环系统起作用达到迅速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等目的。耿健等选取冠心病心绞痛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氧雾化吸入+西药组)和对照组(单纯西药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中医在调护中的优势

3.1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上中医学认为膏粱厚味易生痰浊阻塞经络,且肥甘易生湿困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致食物中厚浊部分“壅遏脉中,脉道不适,气不往来”而致心痛。饮食不节或偏嗜,损伤脾胃,运化失健聚湿生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加重病情,应禁烟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有营养。多食水果、新鲜蔬菜,保持大肠通畅。多食山楂降血脂,活血化瘀。少食多餐,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胸痹的发作。中医还创造了不少食疗方,如人参莲子汤、人参百合苡米汤、小米人参大枣粥等,对本病治养结合很有帮助,可择而用之。

3.2情志护理

患病期间许多患者伴有抑郁等心理状况。这对疾病的治疗和病情控制极为不利。崔玉红等将30例伴有抑郁症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药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应用硝酸酯类,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栓(凝),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等。中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施治以干预患者抑郁症状。辨证分型有气滞血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枳壳,桔梗,甘草,桃仁,红花,赤芍药,川芎,香附,牛膝,生地黄,当归,肝郁脾虚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药,香附,陈皮,当归,白术,牡丹皮,栀子。生石膏(先下),石菖蒲,天竺黄,川芎,肝肾阴虚(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山萸,丹皮,泽泻,山药,远志,五味子,百合,陈皮,甘草),肝郁痰结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白芍药,半夏,竹茹,黄连,甘草)等。治疗后,中药组治疗心绞痛及抑郁相关症状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在改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降低CRP,稳定易损斑块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的有独到之处,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此外,在心脏外科治疗中,中医药在防治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及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同时在对冠心病病人饮食及情志调护等方面中医发挥着自身特色,中医的辨证施护全面,具人性化,受到病人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中药汤剂内服。这也为更多的病人提供了治疗机会。同时对提高治疗效果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传统药浴法、脐疗法、针灸治疗、雾化吸入疗法、透皮给药疗、鼻疗法等。冠心病是一种与多因素有关的,由复杂发病机制所致的疾病。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上发挥着自身特色。发挥着其复方全面调节机体机能的作用。治疗上从多途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综合调理,在纠正局部病理因素的同时,协调全身功能状态。同一处方可作用于冠心病的多个病理环节,在改善临床主症的同时,改善伴随症状。此外,在临床治疗中,合理地运用了辨证和辨病结合的理念,将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中医辨证相融合。更体现了中医临床的优势。

第6篇:中医治疗范文

今天感冒了,嗓子十分难受。只得到离家近点的一家药店……

我走到药店,看到医生看着一本厚厚的、旧旧的、书名为《皇上,请别这样》的书,他看到我后,立即把书收了起来。然后,埋着头,拿出处方,说:名字!

我心想这医生肯定有几把刷子,直接处方!

‘’陈春霖‘’

‘’怎么了?‘’

‘’感冒、嗓子疼‘’

‘’口服药片还是输液?‘’

‘’有什么不一样吗‘’

‘’口服好得慢,输液好得快‘’

医科大学毕业的就他妈不一样,考虑的都比地摊上的多!

‘’先给口服药吧,不行再输液行吗?‘’

‘’随便你咯,不过口服药可能不行‘’

我靠!大学生就他妈是大学生啊,治疗前就知道结果的!

‘’你怎么知道‘’

‘’猜测‘’

‘’怎么猜测的,教教我好吗?‘’

‘’你没学过这专业,你不懂‘’

我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大学有’猜测‘这门专业的!

然后,我看到他在处方上画了好久,又仔细看了处方很长时间,确定自己不认识那上面的字后,把处方给我,说:到对面抓药。

我到了对面,从窗口把处方给了里面的人,里面的人都聚拢,围着那张处方仔细研究,然后叽歪叽歪的。我真想问问他们:人家虽然是大学毕业的,你们也不用这样研究人家的字啊,有本事去研究他人!直到那一刻,我才恍惚地明白:原来处方是需要研究的!看来以后写处方的是大学生,看处方的必须是研究生以上的学位才能读懂。

在一阵研究后,终于开始拿药。过了三分钟左右,我拿到药,打开看了看。我很庆幸,这医生还是很有水平的,因为他没有给我开什么妇炎洁之类的药,这足以证明他很有水平!药袋里是这些药:阿莫西林、贝诺脂、头孢、安乃近……看了我就觉得头晕!不过想想还是有点开心的,毕竟没有‘六味地黄丸‘!

走出药店,我看见太阳还他妈那么耀眼,世界还他妈那么平静,人们还他妈在胡逛……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处方的真正含义,那就是把处于抗生素一类的药物全都写在方形的纸上。反正抗生素吃了不会死人,医生既然不知道你究竟是什么病,就尝试着给你吃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这么做的唯一好处就是没病都给你整个病出来,然后告诉你要治疗,然后喂你吃抗生素!

我一直认为抗生素是很好的,因为抗生素在二战救了很多人,在生活里也替很多人解除了痛苦。但正如前面说的:任何好的东西在中华人的智商面前,都会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抗生素好用,医生为了达到目的,什么病都用抗生素,他不管你这病用抗生素有没有效果,他就只会消炎消炎再消炎。

这就是中国医生的一种治疗方法。

还有种治疗方法也是外国人发明的,然后被中国医生糟蹋的,那就是输液。

我们一般到医药店,医生首先会问你:口服?输液?大多数人都觉得输液好,输液先进,输液快!其实这是错误的白痴化观点。在国外一般给你输液了,你就不行了或者确实需要输液。但在我们中国,你手指划伤医生都会建议你输液,其理由为:好得快!

我靠!坑爷爷!根据研究,长期输液的人脑溢血死亡率是常人的20多倍。心血管破裂几率是常人的15倍。如果是小孩,且这小孩是男孩,那长期输液的孩子将来有肾亏的几率是不输液孩子的50倍!另外,身体是有耐药性的,就好像条件反射,你一生病就输液,将来一个小感冒都必须输液。

我没有想要改变任何事,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第7篇:中医治疗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乳腺癌;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91-01

1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的作用

1.1可以有效的减轻化疗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

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大多需化疗,以减少或减慢癌症之再发,或暂时解除疼痛及其他症状,但易成消化道不良应及骨髓抑制作用,术后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治疗手段,是除手术治疗外一重要治疗手段。中医界认为化疗药物在中医中属有毒之品,易伤人体正气,耗伤气血,损伤脏腑。[2]在经过化疗后,医生可以建议患者服用中药来进行身体恢复,患者可以服用益气生血汤(主要由黄耆、党参、白术、生熟地、鸡血藤、女贞子、枸杞子以及菟丝子组成)联合西药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4三种升白细胞药口服治疗,可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能够有效的使化疗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缩短白细胞减少后恢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

患者在化疗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纳差、便溏等胃肠道反应,患者在进行化时会出现不良反应,这是因为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还有就是在化疗中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损伤脾胃,使其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浊阴上逆,发生恶心呕吐。患者可以艾灸联合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治疗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化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化疗患者生活质量。

1.2可以有效的缓解手术后的其他并发疾病

围手术中除必须切除患侧以外,还需清扫腋窝淋巴结,局部组织切口,部分血管的损伤造成淋巴回流及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上肢水肿、上臂肘旁肿胀,肿甚可连及手背、手指,指间关节板滞,皮肤麻木。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术后上肢水肿的痛苦。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患肢向心按摩、加压袖带由远而近物理治疗后穿戴弹力袖套、口服中药等,结果效果明显,有效的减轻了病患的痛苦。

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乳腺癌抗复发转移的作用

2.1有效的防治并病情复发和转移

根据乳腺癌为本虚标实、正虚邪实的特点,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扶正固本、化痰散瘀、解毒散结为原则治疗乳癌术后患者,获得较好临床疗效。[4]槐耳颗粒对照观察治疗手术后乳腺癌短期复发转移,其结果发现槐耳颗粒可以明显预防其转移复发,尤其是内脏转移。临床观察表明扶正疏肝消癌方槐耳颗粒对防止肿瘤复发转移与改善患者放化疗后生活质量均有良好疗效。

2.2减轻治疗期间的内分泌不良反应

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基本药物主要分为抗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孕激素四类,所以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类似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面部潮红、乏力、头痛、阴道分泌物及月经异常、骨质疏松等。患者可以在西医治疗的同时服用乳癌术后方旱莲草汤,这种汤药主要由旱莲草熬制而成,可以有效的减轻治疗期间内分泌的不良放应。

结语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说法已经被普遍接受,治疗方式也从单纯手术治疗转变为全身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手段,是临床上治疗乳腺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已经逐步得到认可。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及辅助治疗作用的总结,有助于中医药与国际医学的发展接轨,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病防治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维志,张力尹,桂明亮,董洪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路哈伯,刘平福,孙志平,郑武,邹荣生.血府逐瘀汤加减结合功能锻炼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20例[J].福建中医药,2013.

第8篇:中医治疗范文

关键词:牙周病;诊断;中医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牙周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法:100例牙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积统计分析。结果:中医治疗组50例牙周病患者中,显效为28例,16例有效,总有效率超过88%。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结论:与西医治疗牙周病比较来看,中医治疗牙周病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牙周兵;诊断;中医治疗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treat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100 cases were differentiat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 TCM and the control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and the treatment were analysised by statics.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more than 88% in treatment group and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Collus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TCM was better than it.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是侵犯牙龈和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破坏性疾病,是口腔两大类主要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在我国更为突出,可高达[1]。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疾病,包括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gingival disease)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两大类。其主要特征为牙周袋形成和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并可导致或诱发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牙周病的主要临麻特点为牙阁袋形成。伴有慢性炎瘫和不同程度的他脓性变,牙齿松动,一般病程较长,常见部分牙罹患,全口牙罹患者少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病例全部来自口腔门诊,并均经口腔科诊断为牙周病(包括牙周炎,牙龈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者24 岁,最大者75岁;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者21 岁,最大者68岁。病程最短1 年,最长20年。

1.2 诊断标准 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如牙龈红肿、出血,牙龈溢脓,点彩消失等,牙周袋形成,袋内溢脓,牙齿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患牙的周围可检查到致病因素,如菌斑、牙石、食物嵌塞、创伤性咬合以及不良修复体等,U 线显示牙槽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现象。

1.3 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对于牙周病的辨证治疗看法还未统一,但临床已经证实有效。因此,将治疗组50例病人分为3型:肾阴亏损型19例;气血双亏型13例;胃火上蒸型18例。

2. 治疗方法

2.1 局部处理

全部病人均行全口洁治、龈下刮治术,并用口腔含漱剂口泰含漱,局部涂敷2%碘甘油。

2.2 中医治疗组 采用辨证分型治疗

(1)肾阴亏虚型:牙龈轻度红肿萎缩,并经常出血溢脓,牙根宣录,牙齿松动,口渴咽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睡眠差,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补肾,益精固齿。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24g,山药15g,山萸肉12g,茯苓9g,丹皮9g,泽泻9g,枸杞12g,骨碎补30g。如虚火上炎者,可加知母9g,黄柏9g,咽部干燥重者加黄柏9 g、生石膏30g。

(2)气血两虚型:牙龈萎缩,牙根颈不同程度宣露,咬嚼酸软乏力,刷牙吮吸时牙龈易出血,面色苍白,气短倦怠,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胃呆纳少,口淡无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补气养血,健齿养龈。方选:八珍汤加减,党参8g,黄芪9g,白术12g,当归9g,白芍药6g,熟地黄12g,茯苓9g,川芎9g,甘草3g,,肉桂3g,牙龈渗血甚者可加阿胶9g,仙鹤草9g,白余炭9g。

1.2.2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

50例牙周病患者均在门诊用双氧水清洗,龋沟涂碘甘油.口服甲硝唑或牙周宁,疗程为2周。

2 结果

2.1疗效标准

显效:炎症消退,疼痛消失,全身症状减轻,牙周袋消失或变浅,牙槽骨吸收呈静止型,咀嚼功能改善,无分泌物。有效:炎症消退,牙龈肿痛基本消失,基本无炎性渗出物,牙周袋变浅,牙槽骨吸收情况稳定,牙齿松动度减轻,咀嚼功能有所改善,全身症状减轻。无效:主诉与体征均同治疗前,但无加重。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50例,显效2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对照组50例中,显效11例,有效21例,无效17例。如表1和表2。

表1 中医辨证治疗组各型疗效分型

3. 结论

中医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67.1%,中医治疗组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

4. 讨论

牙周炎在祖国医学中属“ 牙宣”范畴,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并为足阳明胃经所络,故与胃、肾关系密切,胃火炽盛及肾亏虚是其主要机理。目前大多数医家治疗时多以直接清胃经实火或滋肾阴、降虚火为治法,常以清胃散或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这些仍多为临床总结报道。我们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对阳明、少阴二经火势炽盛的本病,仅采用清热泻火、滋阴降火药物尚欠药力,疗效不够理想。为了提高药物的临床效果,我们设法优化方剂的配伍组成。祖国医学对反佐法有所论述,常用于药物炮制,火证、阴虚证等,如《韩氏医通》的交泰丸(由黄连、少量肉桂组成),《丹溪心法》的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按1:1组成),均以黄连为主,配合少量辛温热药以反佐,意在能激发火邪,令黄连彻底清降,又能制黄连之苦寒败伤胃气,药物一苦一辛,一寒一温,相反相成。临床对于胃火炽盛及肾阴亏虚的牙炎,仅采用苦寒泻火、滋阴降火药物疗效不佳,究其原因在于阳明、少阴二经之火激发、辛散不充足,导致火邪清除不彻底,疗效自然不理想,需在清泻火邪之苦寒泻火、存阴药物中加入辛温散火之品以反佐,从反面来散发火邪,以达苦寒泻火、存阴药物更为彻底根除炽盛的火邪,达到标本兼治。

总之,中医药治疗牙周炎具有较大的优势,临床细心辨证,组方用药掌握好配伍技巧,必要时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则可取得明显疗效。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牙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5.

第9篇:中医治疗范文

关键词 卵巢早衰 中医辨证论治 专方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针刺治疗

卵巢功能早衰(POF)是指月经初潮至40岁之间的妇女出现的卵巢功能衰退现象,表现为继发性闭经,并伴有更年期综合征。本病可导致患者不孕不育及雌激素低水平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和问题,且该人群死亡率为一般人群的2倍。现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卵巢功能早衰的有关报道综述于下。

中医辨证论治

温鸿雁将本病分为4型:肾阳亏虚型,药用: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等;肝肾阴虚型,药用:熟地、熟大黄、炒白芍、炙甘草、紫河车、紫草、当归、元参、知母、黄柏、淫羊藿、丹皮等;气虚血瘀型,药用:黄芪、党参、鹿角片、仙茅、鸡内金、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补骨脂、三棱、莪术、肉桂等;肝郁气滞型,药用:柴胡、当归、白芍、枳壳、香附、郁金、茯苓、荔枝核、川牛膝、路路通、薄荷、甘草等。陈秀芳分3型论治: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用熟地、淮山药各20g,炒白芍、全当归、山萸肉各15g,紫河车、龟板各10g,淫羊藿、丹参各12g,枸杞子30g,炒大黄68g;气虚血瘀型:用益气活血通经之法,组方:生黄芪、党参各30g,白术、补骨脂、全当归、川牛膝各15g,鹿角片、仙茅、鸡内金、赤芍各10g,桃仁、川芎各12g;痰湿阻滞型:治以益肾健脾,化瘀豁痰,药用:茯苓30g,桂枝、陈皮、半夏、车前子各10g,白术、党参、菟丝子、枸杞子、丹参、牛膝各15g,甘草6g。许昕等用补肾养血调经法治疗有卵泡性卵巢早衰患者,方药组成:鹿角、女贞子、熟地黄、全当归、柏子仁、泽兰、香附、桃仁等。服药后,所有病例临床症状获得改善,总有效率为9167%,其中1例妊娠成功。徐萍用滋肾培元、填补精髓、调理冲任的巢衰汤(制黄精、大熟地、淮山药各15g,山茱萸、龟板、紫河车粉各10g,女贞子30g,覆盆子15g,菟丝子20g,陈皮6g)治疗卵巢早衰31例,总有效率为77.42%。张雅萍等用滋肾补肝、养血调经的补唷调经(补骨脂30g,淫羊藿、杜仲、白芍、当归各15g,仙茅、枸杞子、熟地各20g,菟丝子、山茱萸各25g,川芎10g,甘草5g)治疗46例患者,治疗后FSH、LH、E2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方面何文扬取穴大椎、陶道、身柱、灵台、至阳、涌泉治疗卵巢早衰,认为取督脉诸穴,意在调其脉气,配以肾经之涌泉旨在上承肾水而达濡二窍之功,并以血清E2、FSH水平及B超检查为指标,总有效率为60%。刘氏取长强、关元、阴交、三阴交、子宫、合谷、太冲为主穴,随症加减,总有效率为80%。

综上所述,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中药有多系统、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它本身不是激素、但具有明显的调动能力,特别是能提高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进而恢复和改善卵巢功能。但中医对本病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证类分型不一,很难判定其疗效。故临床上应采取中西医结合辨因辨病辨证论治,或同时采用中西医两种手段进行治疗,则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建英,于传鑫.卵巢早衰的近代治疗.淮海医药,2002,20(3):264.

2 温鸿雁,范智斌.卵巢早衰的中西医研究近况.中医药研究,2001,17(6):49.

3 陈秀芳.辨证论治治疗卵巢早衰22例.四川中医,2000,18(1):35.

4 许昕,腾秀香,佟庆.补肾养血调经法治疗有卵泡型卵巢早衰.北京中医,2001,(4):21.

5 徐萍.巢衰汤治疗卵巢早衰31例报告.甘肃中医,2003,16(6):31.

6 张雅萍,薄丽娟,邵丽娟.自拟补仙调经汤治疗卵巢功能早衰的临床研究.中医药学报,2000,37(1):46.

7 张晓金.补肾复方调控更年期大鼠卵巢功能的实验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9):2044~2046.

8 杨兰英.六味地黄丸治疗卵巢早衰的实验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1):21~23.

9 张朝辉,张亚辉.阳和汤治疗卵巢早衰症治验.北京中医,2001,(2):17.

10 李宗恒,钟雪梅,代加莉.雌激素顺序法与补经汤治疗卵巢早衰的比较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3):17.

11 张立.卵巢早衰36例分析及其治疗.中医药学刊,2003,21(4):619.

12 秦薇,周梅玲,陈祥云.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卵巢功能早衰45例.国医论坛,2004,19(1):30.

13 衣忠玲卵巢早衰治疗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9):38.

14 张淑芬.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闭经30例.山西中医,2003,19(3):27.

15 和平,张艳婷.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早期的临床探讨.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2):3~4.

16 徐洁,蔡昱,谢群.卵巢早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预防.中国当代医学,2005,4(7):83

17 秦佳佳.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卵巢早衰72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6,24(8):86~87.

18 何文扬针刺治疗卵巢早衰症15例中国针灸,2000,(7):399.

19 刘炳权针灸治疗继发性闭经86例.JCAM,2003,(2):16.

20 史文静,赵怡璇,李守柔.卵巢早衰.国外医学,2002,13(1):7~9.

21 马良坤,林守清.卵巢早衰与卵巢不敏感综合征.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4):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