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教育评估范文

基础教育评估精选(九篇)

基础教育评估

第1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

1.政府职能的转变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不断在我国得到倡导和实践。公共性越来越成为描述现代政府活动基本性质和行为归宿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1]。公众开始打破单向被动接受政策的局面,积极参与政策决策。“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确立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是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决策者需要通过教育政策评估反馈的信息掌握政策的投入、产出、效果与绩效,来决定政策应该被终止还是强化,以确保教育政策的质量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建立专业的权威机构来验证其教育政策的成效来应答公众“问责”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公众的满意度、倾听公共声音,以保证整个国家的教育利益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因此,构建一个引入公众参与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成为政府重塑形象的一种现实选择。2.地方分级管理诱发教育质量危机我国“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初步建立起了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政府在上级教育法律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来对上级政策进行“再制定”并加以执行。因此,县一级就成为一定责任义务下,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由于地方分级管理被赋予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必然使不同的县域秉持不同的基础教育政策的标准和要求,使得基础教育政策的落实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并加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因此,为了克服地方分级管理对上级教育政策执行和教育质量的潜在威胁,保证教育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维持国家的“统一空间”,建立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已经势在必行。3.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之吁求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金字塔”模式,使我国的教育决策带有强烈的集权色彩。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层层执行,造成了“部门保护主义”,教育政策评估成为政策决策过程的“黑箱”,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现有政策评估指标也多为尝试性研究,更鲜有微观上对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及其测量的思想方法体系的研究。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立足县域差异,为各地区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改革提供统一的思想和方法。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县级政府对上级教育政策的“再制定”、执行和绩效的度量,一方面,能为县级政府教育绩效树立明确的衡量标准,监测并评估县级政府执行教育政策的努力程度,检验县级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率,界定教育政策职责,通过逐步建立问责机制,以谋求高质量的教育政策为价值导向,调动县级政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强化其组织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估,使县级政府发现不足,逐步缩小县域间政策绩效的差异,进一步决定和分配各项教育政策的资源的分配顺序和比例,以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在微观层面上的实现。

二、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层级与核心

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基于完整的理论模型。模型的建构必须明确其遴选评估指标并厘清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使指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作为评估工作开展的前提。对于县域基础教育政策的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遴选与层级归类是基础,更是重点。1.构建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梯阶层次结构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县域基础教育政策的价值标准、具体内容和产出绩效出发,结合县域基础教育政策执行的现状,本研究设计了63个评估指标项。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评议的方法对指标进行了优选。通过专家问卷的统计,最终建构了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构建的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37个,其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2.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为了保证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的相互独立性、价值导向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可从县域基础教育政策的内容层面、价值层面与目标层面展开。其中,县域基础教育政策的内容层面可以分为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由于在县域层面上,教育体制政策因受国家教育方针的直接支配,弹性空间很小,很难体现县域的政策空间,所以可以不列入评估范畴,主要从其他三方面评估。教育政策的价值层面主要从教育公平加以评估。目标层面则为满意度的测定。因此,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聚焦在五个方面(一级指标),即教育经费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教师政策、教育公平和教育满意度。(1)教育经费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谁出钱、出多少钱、为什么出钱”的问题,是为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而制定的筹措、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的政策。《义务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性收入的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法》为教育经费政策的评估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够直接反映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并衡量县域内公众享有教育服务的水平。就教育经费的支出与分配而言,就是要协调好教育基本建设费和教育事业费之间的关系。投入足够的教育经费并进行合理支出与分配,教育事业发展才能够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2)教师政策教师政策是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旨在解决如何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教师队伍的问题,并试图处理好对教师的高要求和给教师以优厚待遇的关系问题。教师政策主要包括:教师要求政策、教师待遇政策、教师管理政策[2]。在教师要求政策中,教师工作时数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加以考核,高一级学历教师占比、各级名师占比、名班主任占比是评价教师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年度接受培训的教师比例、教师教育科研活动参与率和参加公开课教师人数是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教师待遇政策,主要针对“五险一金”落实情况和教师工资水平作出考评。就教师管理政策而言,师生比是教职工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衡量教育人力资源效益的通用指标;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率和农村教师的流失率是衡量优质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指标。(3)教育质量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是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问题。国家对于学生培养的质量标准已作出基本规定,并提出实现这些标准的路径和要求,对于县域教育质量政策的评估是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课程政策以及教育发展三方面进行的。将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作为教育质量政策评估的指标之一,能够进一步端正教育的指导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通过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教育公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改革永恒的价值追求。教育政策所体现的公平是指某项教育政策的执行导致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资源、利益及成本分配的公平程度。教育政策的公平性有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之分。水平公平体现在县域层面上是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即同一县域内的人要享受同样的待遇,可通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加以评估。垂直公平则指,对于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人的要求应该是多元的,越是贫困和处境不利的儿童或地区,越应该给予政策的支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社会利益博弈的结果。(5)教育满意度随着“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不断在我国得到倡导和实践,公众开始打破单向接受政策的局面,参与到政策决策中来。政府需要在建立专业的权威机构来验证其教育政策的成效来应答公众“问责”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公众的满意度、倾听公众声音,以保证整个国家教育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因此,构建一个引入公众参与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成为政府重塑形象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公共行政民主理念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意。

三、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结构模型

1.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是一种多准则决策办法,既包含定量分析,又涵盖定性分析,能够将系统、复杂的思维数学化,将人们的主观判断定量化,有效地测度决策者的判断。AHP法首先把问题层次化、条理化,按照系统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将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实践中,我们运用AHP确定了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权重集,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元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特色,也是进行各要素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对于每一层级的n个指标,需要建立一个n×n的判断矩阵,将第i行的指标相对于第j行的指标进行比较,得到aij。判断矩阵中的aij是专家根据直觉判断、经验、专业知识、资料数据经过反复研究加以确定的。专家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要素重要度判断的过程中,要保持思维的一致性。矩阵中的aij应满足:aii=1,aji=1/aij,aij=aik/ajk(i,j,k=1,2,…n)。在层次分析法中,要使以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定量化,关键在于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来确定任意两个方案对于同一准则的相对优越程度。一般对单一准则来说,两个方案进行比较总能判断出优劣。判断矩阵中指标的数据可经由地方教育统计年鉴、调研数据、政府工作报告或综合权衡相关领域的专家意见得出。为此,本研究组建了8人专家团队开展调查,专家的学科背景以教育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评价等为主。专家组成员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逐层对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构造了综合判断矩阵。(2)判断矩阵的求解及一致性检验求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有关元素对上一层相关元素的权重值,研究采用MATLAB软件对综合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了求解,特征向量ω的值即为该指标的权重。2.评估指标体系的赋分值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后,让评估人员根据搜集的信息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即要实施分层次的评分。由于评估对象是具体的实际的政策过程和政策结果,各项评分也都只和该具体政策的应然状态相比较,而不与政策评估体系的其他方面相干扰。因此,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无论权重大小,满分是相同的。通常每个指标的评分采用百分制,定性分析的临界分值为60分,那么评估人员应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对具体政策在各项指标方面完成的满意度进行量化评分。

四、构建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第2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

评估组来到天等县基层学校,进入课堂,走访学生、家长,全面评估中英项目对整个项目地区的影响,实地考察项目实施情况,最终我区顺利通过了项目评估验收。

广西中英项目是至今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合作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国外教育援助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基础教育接受的国际无偿资助力度最大、涉及金额和人数最多的一次。自2006年11月启动以来,广西中英项目已惠及我区都安、凤山、那坡、西林、天等、融水6个县共23.1万名学龄儿童(直接受资助的学生人数为58728)、1.66万名教师(直接接受培训的教师15278名)、932名校长和400余名培训机构教师及管理人员。

广西中英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强了我区与英国等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更为我区基础教育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在项目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促使项目县教育发展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区半数以上适龄儿童年底可接受三年学前教育

本刊讯今年我区将着力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截至今年年底我区学前三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将分别达到56%、75%,届时半数以上适龄儿童可接受三年学前教育。

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高枫说,今年我区组织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促进年”活动,把学前教育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合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农村幼儿园(班)。

根据广西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未来十年我区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入园。高枫指出,做好学前教育是提高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志。针对“城市入园贵、农村入园难”现象,教育部门应重视举办幼儿园工作,通过在每个乡镇建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在自治区层面建示范幼儿园,辐射、引领其他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首批65万册“爱心字典”发放

本刊讯3月1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拨专款2000万购买的首批“爱心字典”发放仪式在来宾市忻城县举行,当日,为该县捐赠《新华字典》2.9万册。自治区教育厅巡视员林宁、来宾市委常委、忻城县委书记韦凤云出席发放仪式。

据统计,全区中小学缺《新华字典》的学生有3422385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55.72%。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拨2000万元专款用于购买《新华字典》。首批65万册“爱心字典”将优先发放给边境县、国家及自治区级贫困县、民族自治县在内的30个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5.22万名中小学生。第二批将在今年4月陆续到货,主要解决剩余的自治区级贫困县和人口密集、字典缺口较大的桂东南地区共3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56.99万名中小学学生缺字典问题。通过这两批字典的发放,基本解决我区农村中小学校和边远少数民族地方、贫困地区小学生学习工具书的需求。

今年我区将建277所安全教育达标示范学校

第3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

一、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视角

(一)基于价值评估理念的视角

在我国,“资产评估”是对各类财产、产权或者是专指对企业和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行为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但“资产评估”的对象本身并不局限于“资产”,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对标的物价值的评估。《美国价值评估行业统一操作标准》(2008-2009版),对“Appraisal”的定义是“进行价值判断的行为或过程,也可以称为是一项价值判断”。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的英语全称“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Council”中的“Valuation”更是指“价值的评估”。

针对资产评估人员而言,价值评估的理念和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经济学理论、财务学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而学历教育正是奠定资产评估人员系统且完备的理论功底的途径,是拟进入资产评估领域的人员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及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平台。

(二)基于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的视角

资产评估人员基于现有岗位,通过实践工作的逐步锻炼,是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岗位成才往往难以系统和完备地吸收相关理论与专业知识,而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可以系统和完备地培养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储备人才。作为资产评估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历教育应该是培养资产评估人员的重要方式,其课程设置必须具备恰当的系统架构。

(三)基于系统论的视角

从系统论角度看,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具体包括学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授课方法以及师资培养等诸多环节。其中,课程设置是一个核心环节,也是当前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将决定资产评估专业后备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基础,以及综合执业能力。从我国曾经试办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情况看,对于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办学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的盲目性依然存在。目前的资产评估专业、专门化或方向的开设院校多以财经类院校为主,而资产评估实际还分为若干个专业,这样,资产评估课程设置的跨度与财经院校的师资资源就有着明显的缝隙。

当课程体系设计忽视了学校的师资资源,忽视了社会及市场对资产评估人才的口径及专业执业能力的需求等现实情况,则将导致课程体系形式上似乎面面俱到,但实质上则是没有突出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各个专业的目标,从而偏离了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资产评估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线。

二、职业胜任能力是构建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主线

(一)职业胜任能力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明确职业胜任能力在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的重要性,充分重视职业胜任能力对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既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实现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第三章明确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胜任所执行的评估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与后续教育是注册资产评估师自身完善的两个关键阶段,学历教育的任务是为职业胜任能力奠定基础,而后续教育的目标则是保持和不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

(二)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要素

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美国国务院在上世纪50年代即对外交官的选拔开始设计预测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继而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在1973年提出了“胜任能力(Competency)”这一概念,从品质和能力两个层面论证了个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帕里1996年又提出,胜任能力是“影响一个人大部分工作(角色或者职责)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它们与工作的绩效紧密相连,并可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对它们进行测量,而且可以通过培训与发展加以改善和提高”。

上述概念认为,胜任能力即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整合。就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而言,既要求拟从业人员具备资产评估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处理业务的能力还应具备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见图1)。其中,资产评估的职业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如人际沟通技能、组织管理技能以及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技能;而最重要的是作为资产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图1资产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框架

(三)职业胜任能力对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从上述资产评估胜任能力框架来看,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人员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并不完全依赖于学历教育,一些职业素质需要由后续教育来培养(比如理解和沟通能力)。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为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不仅要设置资产评估实务的相关课程,还必须设置实践性课程;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还应设置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和案例课程。

三、以职业胜任能力为主线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在结合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符合价值评估理念的评估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以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等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一)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本科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二者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学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要考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层次上的差别,另一方面要考虑二者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的衔接问题。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课程模块将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研究型选修课、应用型选修课和实践性课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属于一般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规律和一般技能,重在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为以后专业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一般应包括以下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计算机操作基础、公共英语、体育课程等。

对于资产评估专业而言,经济学原理是一门核心的基础课程,是资产评估理论和方法的根本源头。资产评估拟从业人员应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学课程的性质、经济学解决问题的方式、经济学研究中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种类等。具体而言,经济活动的种类、资源与收益的界定、价格体制的特点和作用、生产要素理论以及决定正常经济活动的因素等理论,均是培养拟从业人员的价值评估理念和职业判断能力的理论起点。

2.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方向课程、财务会计方向或建筑工程方向课程与机械制造方向课程、金融与统计方向课程等。具体设置的课程将包括微观经济学、经济法以及税法、会计学或工科专业基础教材、价值评估英语、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资产评估行业中实际还分为若干个专业,包括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的评估、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动产评估又包括各类行业的机器设备评估、珠宝评估、艺术品评估等等。在学科基础课阶段,各类评估专业就应该有所侧重,不动产评估方向的学生此时就需要开始学习建筑工程方向课程,动产评估方向的学生此时就需要开始学习机器设备评估、珠宝评估、艺术品评估方向的课程等。

学科基础课就应体现不同性质高校的学科结构特点,财经类院校如难以开展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等学科基础课程,应侧重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方向的课程。

财务会计与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其在该项资产评估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尤其重要。在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中并不需要全部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评估师应着重掌握的是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能力。

法律法规是我们所有职业的工作前提,具体的资产评估业务必然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税法就是税基评估不可或缺的基础。微观经济学对于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如城市土地使用的决定因素、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理论、城市土地价值理论以及城市其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等,无一不对提升不动产评估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重要作用。金融资产评估越来越受到关注,资产评估也应重视对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学习。统计学对于资产评估具体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也是资产评估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在上述学科基础课完成的基础上,各资产评估专业需要分别根据培养方向设置企业价值(无形资产)评估、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税基评估等专业必修课程。各资产评估专业都必须完成国内外价值评估的准则标准课程、各专业相应的国内外价值评估案例课程及职业道德课程等专业必修课程。

4.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方向(选修)课是根据资产评估各种业务范围及咨询服务的特点,把课程学习划分为更细的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课程:如珠宝首饰评估、环境与不动产价值评估、资源性资产评估、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等,也可以是资产评估准则标准研究等研究型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与能力从这些选修课程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主攻方向,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5.实践性课程

(1)灵活多样的实验课程

随着资产评估教学方法的发展,模拟实验将成为实践课程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的具体方式是按照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单元,在每单元结束后设置相关内容的实验课,及时将教学内容同业务实践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零时差”和“零距离”。

(2)实地学习

为了使学生对评估实际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可以安排学生到评估实验基地和相关单位进行参观,并与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以便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为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应届毕业生直接派往实习单位参与资产评估的实际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会资产评估实务操作,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二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以资产评估实验教材为基础,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实验软件系统地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

(二)资产评估研究生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第4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

[关键词] 远程教育评估; 远程教育系统评估; 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我国的远程教育评估实践主要有三条发展主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其省级电大主导的电大系统评估;由教育部主导的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进行的预评估;由第三方中介机构针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学院进行的质量体系认证评估。[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于1979年建立,是专门从事远程教育工作的机构。1985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了“教育技术与媒体”讲习班,特邀国际著名远程教育专家贝茨博士主讲“多媒体课程材料的设计与评估”,自此中央电大及其各省级电大开展了一系列评估活动。中央电大主要针对高等专科教育系统进行评估,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项大型评估活动是“电大教育质量与投资效益评估”和“全国省级电大教学评估”。“电大教育质量与投资效益评估”的总体目标是对电大办学11年来高等专科学历教育质量、教育投资的总体效益和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定量评估,以总结经验,完善管理,促进电大系统的发展。“全国省级电大教学评估”是我国电大系统创建以来规模最大的评估活动,其评估范围是考察全国44所省级电大高等专科教育的教学过程与管理工作,侧重于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估价值在于促进电大的开放教学发展,加强电大系统的管理与指导,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与效益。[2]

1998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现今共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68所。教育部主导的针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评估目前还未正式开展,主要评估内容在于网络学院建设指导思想和保障措施、师资与教学条件、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特色与创新、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评估的价值在于明确试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规范办学兴废,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3]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评估一般以ISO9000标准及其要求为准绳,主要考察网络学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面向组织管理过程进行质量体系认证评估。

综合我国远程教育评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其评估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系统评估,即对远程教育机构或组织的评估。在我国主要是针对两大类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进行评估,即单一模式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各级电大系统和双重模式的普通高等学校。系统评估还包括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远程教育项目的评估。其次是远程教育课程的评估,主要针对多媒体教学材料的评估,目的在于取得学生的基本数据和对某一课程的观点,权衡课程是否需要改革。第三是远程教育的教与学过程的评估,主要侧重对教师教学及辅导行为和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的评估。本文将目前国内关于远程教育评估方面的文献分为四个范畴:远程教育评估理论及方法、远程教育系统评估、远程教育课程评估和远程教育的教与学评估。通过对这四个范畴文献的梳理,分析我国远程教育评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国内远程教育评估的研究现状

(一)远程教育评估理论及方法

这部分研究涉及我国远程教育评估的理论基础构建、评估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分析。在我国远程教育评估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陈娬从质量观和评价论两个角度构建了我国远程教育质量评价内容体系。质量观方面主要的理论要义在于远程教育的大众教育质量观,即质量要求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确定应有的多样化质量标准,而不是统一划齐的一个质量标准。发展性质量观即远程教育的质量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过程性的质量观即对远程教育相关的各个因素、条件和内容的发展过程进行整体关注。评价论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对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本质进行分析,指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中包含政治、社会、个人、教育和学术等五种价值表现,每种价值表现都可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错位。在上述质量观和评价论建构的基础上,研究还从主体、方法、分类和标准等四个角度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价的分析框架。[4]

在远程教育评估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方面,丁兴富教授梳理了国外影响较大的系统评估理论体系,重点分析了基更和鲁姆勃尔“四维评估体系”,即评估远程学习实现的数量、远程学习实现的质量、远程学习实现的声誉和远程学习实现的相对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设计的四维评估体系。这个体系一级指标包含:远程教育系统的数量、远程教育系统的质量、远程教育系统的声誉及相对成本。同时,结合我国的评估实际设计了15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5]

第5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

一、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旨在通过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及时准确地把握基础教育各个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情况,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协调发展,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确保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是以教学质量为监控与评价对象,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监控与评估,通过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及相关认识表现分析来获取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评价,并对教学效果实行反馈控制的过程。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核心与关键。教学质量评价对监控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是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与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科学、公正、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有利于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激励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引导学校教学管理向科学健康方向发展。相反,不科学、不合理、不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上进心,最终将会导致不良教学行为的出现,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

2.“优质均衡”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质量观。教学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促进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教学质量观是指用什么标准来监控与评价教学的效果。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应该是发展性的质量观,是符合发展目标的质量观。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理念的体现,“均衡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教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但均衡是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在现实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存在差异,教育均衡发展也应是分层次的,高水平和低水平的教育均衡状态可以并存,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均衡水平。优质均衡是指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是相对于已经达到的初步均衡或基本均衡而言的。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特征,[1]教学质量向“优质”“均衡”发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指引下,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观更应富有目标性、发展性,在科学预测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基础上,关注学生全面与个性能力发展,追求学生内在潜能的最大发挥,实现学生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

二、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末,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完成规模扩张,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摆上了重要位置,随之对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也相继展开,力图以评估促管理,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2002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监测系统项目,该项目着手在全国建立义务教育监测系统,建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中小学生学业情况监测试点,主要监测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就已经指出“加快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教育工作评价办法。”[2]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势推动下,各地将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参照上级下发的《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实施方案》,制订了本地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各地在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显著的成效。但是,现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实施办法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与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监控与评估作用发挥不充分。目前,国内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都非常重视监控与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即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诊断,了解它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和建议。[3]而目前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作用发挥不充分。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班级、学生、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对纵向发展的相关问题关注明显不足,导致教学质量监控是总结性的、甄别性的,而不是形成性的、发展性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改进、激励作用明显不足,没能很好地发挥标杆作用、促进作用,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意在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目标追求的实现。

2.监控与评估范围不够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目前主要以学生和教学督导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主,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应包括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不仅是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环节,还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优化等范围,应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的监督、控制与评估。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学校的发展提高。

3.监控与评估实效不够理想。目前,在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上研究者都比较重视各种终端信息的采集,但对于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及发展性的信息关注不够,教学质量信息采集时效性较差,缺乏动态管理和调整,不利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管理,影响教学质量评估诊断、促进效用的及时发挥。

4.监控与评估的主体比较单一且缺位。目前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评估过程中存在着监控主体单一、缺位等问题,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主要由教务处或其他处室承担,教师仍然处于被管理的状态,更多时候是“监控与评价”的对象,忽视了教师这一影响教学质量关键因素的积极性的监控主体地位。被监控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使有的教师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评估的激励、促进功能的发挥。

三、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这使得对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南京市鼓楼区地处南京市中心城区,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全区教育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位于全省前列。目前鼓楼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向“体系完善、内涵深厚、队伍一流、发展均衡、全面优质、优势彰显、人民满意”的具有全国一流教育水准和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区的目标迈进。为促进鼓楼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落实区委提出的“有效教学、绿色接力、质量为魂、卓尔不群”的工作要求,进行适合鼓楼区自身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的系统研究,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实践研究在提升教育质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为鼓楼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依据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工作,是一项巨大而艰苦的工作。针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经验,在鼓楼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的建构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为有效发挥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的功能打下良好基础。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的选择,涉及的因素很多。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就必然要求把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形成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观念才能日益深入人心,才能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遗憾的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导致了教育的畸形发展。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侧重于定期测试成绩,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学科成绩班级排名或本地区学科成绩排名等这些能够以升学率、分数直接量化且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很少有人去思考教学质量还包含除分数或升学率以外的别的什么内容。而现代教育理念则要求人们应树立全面的、动态的教学质量观。首先,教学质量是全面的教学质量,它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质量”,而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质量”;强调全面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分数、升学率;强调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发展质量。其次,教学质量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演变。“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明确了各学科质量标准,建立了国家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和绩效目标。同时,在新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家长、社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学质量中也就必须体现出这一发展趋势,在构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体系时,使学科教学质量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度得到提高,通过评估体系的建立,对课程教学实施和学生发展起引导作用。

2.关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功能的多样性。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进行功能定位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建立的出发点。目前,在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功能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即: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功能在于科学、客观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引导、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向国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方向更健康、更有针对性地发展,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教师更加有效地教学、学校更加有效地管理;将评价结果以各种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政府、社会与家长,以期引起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引导社会对教学质量形成正确的认识。为此,在关注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以往的甄别、判断、选拔功能的基础之上,还要不断强化它的服务、诊断与促进功能,即对教学过程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质量问题进行诊断,了解它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和建议,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改进、激励作用,使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指标成为教学活动的标杆,促进教学过程及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环节的改革与发展。

3.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在全面的、动态的教学质量观之下,应建构起一个全方位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影响教学质量的人的因素主要是指教师、学生。物的因素主要是指为了保障教学而提供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在物的因素既定的条件下,要抓住人和管理这两个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充分发挥人和管理的作用应是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要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其中包括教学条件监控与评估、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估、教师素质监控与评估、学生质量监控与评估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关注教师的发展;既关注教学质量的终端显示,更关注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环节和过程;通过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标的综合监控与评价,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抓源头、抓过程、抓动态监测、抓及时调控,把教学中的问题矫正于始发时期;既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更注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等。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才能使监控和评估体系更加客观、公正、全面、有效。

第6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通才加专才; 联合办学;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主要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为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人事部负责组织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后续教育,高等院校负责开展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随着资产评估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将成为培养和储备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学历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分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高职高专层次的专业设置不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向本省教育厅申报,经审批后即可进行招生,因此,相比于本科、硕士层次,高职高专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时间更长,招生人数更多,为早期的资产评估市场提供了一批实用型资产评估专业人才。

本科层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由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方向发展而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对资产评估业务、人才有了需要,并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一些院校专门建立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方向。到21世纪初本科层次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才真正开始,2004年教育部批准内蒙古财经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置资产评估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十多所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史短,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存在学科归属、专业口径选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构建、课程设置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研究生层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发展史近似于资产评估本科教育,最早也是由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方向发展而来的。2004年以前,各高校要么是在财政专业中,要么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招收资产评估方向研究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评估专业研究生。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资产评估职业对人才的需要。资产评估是一个以提供资产价值判断服务为主要业务的行业,资产评估人员需要面对种类繁多的评估对象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人员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要有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要有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资产评估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必须以此为基础,在上述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和锻炼,以满足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分3个层次,每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区分开来。

1. 高职高专层次:培养资产评估实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掌握资产评估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高专层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评估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 本科教育层次:培养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

大学本科阶段学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宽口径、厚基础和重实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适应能力的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资产评估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的构筑,系统地学习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的技能技巧,训练面临纷繁评估对象和复杂市场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为他们在今后的资产评估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打下坚实基础。

3. 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资产评估高端研究型人才

资产评估高端人才是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理论和资产评估理论功底,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才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资产评估高端研究型人才,不仅可以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评估教师队伍,为推进我国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师资保障,还可以为推进我国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评估行业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实际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可以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

1. 资产评估通才加专才的特色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通才加专才的特色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资产评估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执业技能的基础上,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加上一定的特色内容,如具有土地经济学和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突出房地产估价或土地估价的知识和课程,甚至可以引入这两种资格考试内容;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的专业内容;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和保险公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二手车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艺术品价值评估的专业内容,等等。

2. 资产评估联合办学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由一个院校,特别是由一个单科性或多科性院校来进行相关学科的建设,相当困难。如果拥有资产评估所涉及学科优势的学校实现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大大提高资产评估专业教学质量。如财经类院校、工科院校和拥有珠宝鉴定专业、鉴定中心、实验室的院校,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如果能够实现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实现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共享,则对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有很大的帮助。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联合建设,聘请其他学校教师来校讲课,相互承认学分,开放选课系统、实现学生跨校选修课等。另外,联合办学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形式,聘请评估机构资深评估专家到校讲学,在评估机构建立实习基地,或匀出部分学时让评估机构代为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 姜楠,于金龙. 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2] 李光洲. 关于当前我国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中国资产评估,2007(1).

第7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模式。

成人高等教育绩效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科学地管理教师队伍。成人高等教育绩效管理是指成人高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激励教职员工取得良好绩效,从而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达到改善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绩效的效果。成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制订成人高校的管理目标,并就如何达到管理目标与教师达成共识;绩效管理特别强调沟通、辅导和员工能力的提高而非简单的任务管理;绩效管理既强调结果导向,也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成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流程应当包括:明确考核的目的和对象,目的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对象是教师资源;明确考核内容和方法,主要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技巧、研究水平等,方法可以采用360°全面分析、对比分析、设定标准分析等;选拔考核人员;收集考核人员的信息,如教师的基本情况、科研实践等情况;做出分析评价;考核结果反馈,即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并与考核者面谈。明确了绩效管理需解决的问题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模式,可以对教师教学工作和效果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

2.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1)绩效评估原则。第一,科学合理原则。绩效评估的前提是科学性、合理性。绩效评估的指标要依据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依据教师的不同类型、岗位、层次等实际情况明确目标,引导教学科研工作深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评估指标及权重。第二,实绩为主原则。绩效评估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以成人高校教师工作实绩考核为重,即以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为主。教师工作实绩是教师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专业知识、综合水平和创造力等要素的综合反映,是绩效评估的客观标准。评估者在绩效评估中既要以客观标准为指标,又要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和立场评估优劣得失。只有选用合理的方法度量业绩,绩效评估的结论才具说服力。第三,定性、定量结合原则。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定性考评主要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教师工作特点,定量考评主要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教师工作的质量。定性考评存在模糊印象判断的问题,定量考评存在指标难以量化、考评不全面的问题,二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才能够对教师的业绩做出全面有效的评估。第四,动态原则。绩效评估可以体现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情况。绩效评估指标应根据教师动态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绩效评估指标设置应有轻重之分,次要的指标可以适当粗略化。动态的绩效评估才能全面、如实反映教师贡献。(2)绩效评估方法。绩效评估方法可以采用等级评价法、目标考评法、序列比较法、相对比较法。绩效评估可以为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为教师本身提供一面有益的“镜子”,为确定教师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为员工潜能的评价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依据。(3)绩效评估内容。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包括教学的态度、工作量、方法与手段、质量与效果。具体内容指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是否有满额的课堂授课工作量、实践指导工作量,是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结语

第8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

【关 键 词】 教育督导;监测;评估机制;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测评结果等。”这既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如何在以往的教育改革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怎样建立区域教育监测评估机制,以体现区域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深化教育改革,不断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大渡口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84所,其中,公办校(园)33所,民办校(园)51所。近年来,大渡口教育坚持课程改革,注重优质特色发展,形成了拥有市级示范幼儿园、小学、初中、重点高中、部级重点职高、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的立体化优质教育体系。为此,我们提出,到2020年,大渡口将建成教育的“一品五区”。“一品”即西部都市教育精品;“五区”即普及教育领先区、特色名校汇聚区、教育人才成长区、素质教育创新区和职业教育示范区。

要完成这一宏伟的目标,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发展阶段转变。我们同样面临着提高质量、促进个人发展与推进社会公平发展的新挑战。为此,迫切需要对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及时了解教育变化情况,掌握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监测体系,在关注规模和普及水平的同时,加强对结构、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检测,并通过对检测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为教育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迫切需要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掌握详细的信息,以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这样,在努力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同时,教育监测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几经探索,我们把新课程改革、督导评估与监测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由教育科――“推”、进修校――“引”、督导室――“督”的教育发展新格局。2012年,我区接连出台了《大渡口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大渡口区教育系统2012年评估与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下设立大渡口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引导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区监测中心主要承担着以下几方面职能:

一是摸清教育家底,服务教育决策。为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信息支撑,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全面、准确、详实地掌握学校教育状况,探索人才培养的规律,提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据,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三是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与信息机制。

二、依托网络平台,努力创新教育监测评估机制

为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因教育评价标准模糊而导致的评价失真现象,我们建立了区级教育督导监测网络平台。依托这一个开放平台,实现两大功能、体现三大特色、搭建四大系统、实现五大创新。

实现两大功能。网上督导评估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体现三大特色。“国家要求”和“重庆实际”有机结合、“分类规划”和“强化监管”有机结合、“顶层设计”和“规划落地”有机结合。

搭建四大系统。问卷调查和数据采集系统、督导系统、学校特色展示系统、交流互动系统。

实现五大创新。教育督导评估理念、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教育督导评估规划、教育督导评估手段、教育督导评估效能),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基本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满足学生、家长、学校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对互动教育资讯的需求,充分展示我区教育发展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为建立起覆盖全区的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大渡口区结合区教育督导工作的现状,主要从几个方面着力创新机制建设:

(一)着眼宏观,全面推进监测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监测评估体系”的要求,继续加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力度,逐步实施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监测评估。逐步建立政府手段与监测信息机制相结合、区域质量保障体系和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相结合、学校管理评估与学生教师个体评估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即监测调查制度、评估与监测信息制度、责任区督学公示制度、督导专家团评价建议制度,形成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教育督导评估”+“教育质量监测”新模式。

(二)关注内涵,完善评价体系

为建立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长效评价机制,大渡口区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探索:一是在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区域督导监测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依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技术指导,在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和先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中小学实际,着力研究学生成长、教育教学质量、财政投入与实效、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力求在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基础上,从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方面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监测与评估,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聘请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成立督导专家团,定期评价建议。建立专家团例会制度,定期借助老专家的丰富经验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诊断把脉,及时了解掌握学校情况,认真研究解决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参考,为区域行政管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以导代管,创新管理手段

一是建立监测评估的信息机制。逐步建立区域政府督导评估与监测信息制度,形成《监测与评估要报》内部刊发,印发全区中小学校,对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教育质量的实际情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资讯需求;二是建立监测评估的快速反应机制。现代教育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作用不断加大,需要不断回应来自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要求,导致教育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前所未有,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在这样复杂的客观条件下,建立一个能迅速反馈信息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我区教育现状,引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化解发展中突显的矛盾,使教育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统分结合,兼顾激励保障

一是优化队伍专业化结构,构建“三维督导”机制。结合区城乡统筹结对帮扶工作,调整了督导队伍人员结构,由在职书记、副校长等 任兼职督学,从人数、结构、年龄等多方面进行了统筹协调,形成了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片区督学、责任督学“三级”结构,以点带面盘活了督导评估与监测建设工作。

二是盘活随机督导机制,健全督导评价制度。一方面大渡口区建章立制,实现随机督导制度化,为督学责任区督学开展随机督导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实行程序管理,实现随机督导规范化,通过“亮证督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程序合法”的办法来规范工作程序,要求督导监测记载详实,实现随机督导专业化,进一步贴近学校管理现状,贴近教师的发展要求,促进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

三是结合督导公示制度,保障督导监测地位。一方面实行责任区督学负责制,在行使责任区督学职责时,亮证代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为督学提供了工作便利;另一方面保障责任区督学开展活动必需的经费,年初区财政专项预算10万元经费,专职督学工作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制度,统一安排督学下校车辆。

(五)强化结果,建立问责机制

一是实行定期召开责任区督学、专家团联系会议制度。通报督导监测数据,听取责任区督学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责任区督学所反映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

二是建立问责机制。把督导监测结果作为对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成效的督导学校,给予通报表彰奖励;对于督导评估中存在问题,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区教委组织纪检室进行跟踪问责,由责任区督学具体执行整改、跟踪、复查。

三、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服务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此,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我们通过在三所学校试点,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大渡口区特色的教育督导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流程:与责任区督学、督导专家团工作相结合,由责任区督学对学校随机督导、综合督导、实施监测;区监测中心采集、整理信息数据,形成数据报告;督导专家团对数据进行诊断、挖掘,梳理成果;区教委内部刊发评估与监测要报,学校印发评估与监测通报,建立反馈制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实施问责;区教委领导班子集体审议决定,进行行政干预。概括讲,就是建立标准、监测、反馈、问责、干预五个步骤。

一是建标。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方案(讨论稿)》等内容,通过借鉴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特色文化校园标准,研发我区的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逐步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区域数据库,建立健全区域评估与监测工作机制。

二是监测。按好、中、差三类分别确定样本校,以五、八年级学生为监测样本,由责任区督学根据区监测中心学期规划,按要求实施监测。

三是反馈。区监测中心整理监测结果,责任区督学通过督导监测网络平台汇总相关考察材料,共同形成区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数据报告,由督导室专家团分析、诊断,撰写分析报告,形成监测与评估要报,报送区教委主要领导,通报全区各学校进行信息反馈。并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向社会有选择性的公布监测结果。

四是问责。让结果产生利害关联性,即根据结果,采取物质或非经济的激励措施。既要问责教师,也要问责学校、教委各科室等部门,建立定期通报、整改报告和大会反馈、个别反馈,以及回访督查、约谈机制相结合的问责机制。

五是干预。干预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区教委根据督导监测反馈,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干预。“硬”主要是指六室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该投入资金的,一定要满足。“软”主要指与“中国教师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课改,由其提供改进建议,提供专业上的扶持;与教育评估院合作,提出“心动课堂、快乐学习、幸福教育”的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对农村教育在政策方面优先落实、经费方面大力倾斜、师资方面优先配备、待遇方面充分保障,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素质教育的督导与评估[J].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第9篇:基础教育评估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正在经历一次种重要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绩效评估也能将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的反映,因此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将我国教育信息化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接下来本文就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进行详细的研究[1]。

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概述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对教育信息化不断投入更多的资源,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现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各级政府和部门不断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评价,通过采用绩效评估的方式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完善,同时怎样更好的找出我国影响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原因也是现阶段我国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2]。

一般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大量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与科技研究过程中,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核心内容是的教学信息化。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通过对教学手段的科技化、教育传播的信息化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同时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也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教育改革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全面的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要求,对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全面落实和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育信息化绩效研究趋势

绩效评估作为教育信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开展绩效评估能够更加符合我国相关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为我国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3]。

(一)加强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在进行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绩效评估作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整体的思考过程中,指标体系不按照上述要求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将会对之后进行的绩效评估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阻碍作用。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和重视,逐步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方向。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同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省市都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更加符合实际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和方案,经过这一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将更加走向标准化和科学化,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更加广阔[4]。

(二)加强对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工作的结合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的过程中,我们要想更加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就要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做到完善的统一和结合。首先在进行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估的过程中要对我国的现代教学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根据指标的反映情况掌握基本的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估的同时,要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不断对实际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其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渐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完善和优化。在进行量化和质性的评价过程中将两者更好的整合,能对今后的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产生更大的帮助作用[5]。

(三)加强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不断地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因此在政策和相关制度的帮助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的过程,在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会不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完善而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在这样的前提和过程中,政府和国家不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教育部门更应该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自身的发展。同时在对教学方式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大力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完善,不断将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估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提升和完善,帮助我国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加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只有不断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估和对相关工作的完善,我们才能更好的符合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进行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吸取外国先进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提升和发展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通过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帮助我国向更客观、科学和实用的方向进行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加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奠定更良好的基础,同时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杨亮星,秦泗海,王国强等.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12):111-115.

[2] 杨新磊.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以苏州市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5,21(11):12-13.

[3] 陈巍巍,张雷,陈世平等.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研究现状分析[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