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治安防控论文范文

治安防控论文精选(九篇)

治安防控论文

第1篇:治安防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治安 防控体系 社会治理 立体化

构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社会治理目标,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作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可以夯实社会发展基础,为经济社会层次的不断提升提供基本的治安保障。从体系建设内容来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整合资源,优化管理体系,推动整个体系的完善。

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理论简析

对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从不同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论结论与基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一种警务工作系统,是整合警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形式,是一种治安性防控体系。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种社会治理体系,是一种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基于此,通过理论总结,不管如何界定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都含有一些必然要素,就是构建相应的治理体系,通过整合社会治理要素,实现社会治安防控目标,其价值与意义就在于保障社会的平稳、安全运转。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过程中,公安机关是主体力量,发挥着支柱性的核心作用,在整合资源,优化管理体系过程中,具有主导性作用,是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核心与关键。

二、社会治安防控w系的定位

在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过程中,如何有效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行定位,是体系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从理论视角来看,很多理论学者认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公安警务工作的一种特殊模式。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实践工作中,也是主要依托公务警务力量,当时公安警务包揽体系建设工作的方式并不可取。从目标本质来看,公安警务的主要工作在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由于公安警务工作力量有限,要想通过公安打击犯罪的方式维护社会治安,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并不十分现实,同时存在很多局限性。基于此,要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系统性工程,不断整合相关资源,提升社会治理的综合手段,通过社区、团体等多种平台,不断优化管理内容和管理体系,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党的十召开后,越来越强调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与科学化程度,基于此,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并不应当局限于公安警务工作当中,而是要构建管理系统,通过扁平化、矩阵式的管理方式,构建综合管理体系,实现社会资源与力量的有效调动与整合,进一步优化整个工作体系。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防控力量

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体系中,防控力量是基础性要素,是开展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在防控力量组成当中,政府公权力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公安警务、军队、国家安全机关及司法机关等,这是开展体系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治安强化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政府公权力制约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目标,为该体系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增强社会管理目标与手段的可预期化,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二)防控目标

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防控目标是重要的要素。从体系建设长远规划来看,明确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目标,对于优化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职责,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明确防控目标,也可以最大程度吸引社会力量,让多种社会治理力量融入体系当中,实现综合化、立体式的管理目标,推动社会管理与治安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践中,要将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作为最基本的工作目标,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真正服务社会百姓,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运行。

四、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探索多元体系建设路径

在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过程中,要实现立体化管理目标,必须整合多种社会力量与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我国社会复杂,人口众多,单纯通过公安警务开展治安防控工作,一般都体现为事后处理,无法实现预先消除安全隐患。基于此,通过开展社会建设,引入社会治理力量,提升管理的综合型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践中,要推进矩阵式和扁平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治安防控中的作用,实现全社会治理模式。通过社会诚信建设与历史记录等模式,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层级,强化思想理念引导,实现综合性建设目标。

(二)利用现代社会治安管理手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始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深度融合。在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过程当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从治安管理实践来看,大数据思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大数据处理,可以及时发现并排查治安管理安全隐患。此外,随着社会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提升了治安管理的综合水平,通过“天眼系统”建设,可以提升违法犯罪被发现并查处的几率,提升违法犯罪成本,进而实现社会治安保障的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开展社会与经济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保障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同样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实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综合化和立体化管理,进而实现社会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之基本内涵、运行模式和功能界定[J].学海,2012(3):134-139.

[2]刘金龙,李波,彭蕾等.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论要[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28(4):40-50.

第2篇:治安防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境预防;社区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09-03

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不可避免性和可预防性已经成为当今司法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对于犯罪,预防比惩治更高明。预防犯罪的成功意味着犯罪给社会造成损失的减少,意味着政府治理犯罪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平安和谐社会环境的巩固。

情境预防作为以犯罪行为的发生模式为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与其他预防手段相比,情境预防显得更简捷、更经济,无需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所关注的是直接导致犯罪的因素,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犯罪行为的预防方法,所以在具体犯罪预防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情境预防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最早反映在考尼希委员会报告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以英国内务部调查局为中心所展开的调查研究使得该理论得到重视,此后经过罗纳德?克拉克为代表的学者们的不懈研究和倡导,情境预防犯罪理论逐步建立并在西方国家得到认可和推广。

所谓犯罪的情境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简称SCP),是指通过确认、管理、设计、调整等方式,持久有机地改变情境,以此影响行为人的理性选择,减少犯罪机会情境(situational opportunity)和促成犯罪的情境因素(situational precipitators),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犯罪的场合、犯罪目标、犯罪机会与法律规范等外部情境因素是理性犯罪人实施犯罪前必须加以考虑的。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犯罪预期目标能否达到。情境预防就是通过持久有机地改善外部情境因素来增加犯罪实施的难度,增加犯罪被发现的概率以及最大限度抑制行为人的犯罪动机,从而降低情境因素促成犯罪的可能性,影响理性犯罪人的决策选择,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情境预防理论是人类在不断探究犯罪发生的原因以及不断反思犯罪预防成效的基础之上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这一新理论革新了犯罪预防模式,使犯罪预防由传统的“社会预防―司法预防”二元结构,发展成为了“社会预防―情境预防――司法预防”三元机构新模式。情境预防理论主张通过适当地改变与人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外部自然或者人文环境,以期抑制犯罪动机的产生或者防止便利犯罪活动的实施,即通过改变犯罪的情境条件来抑制或者减少犯罪的现实条件。

首先,情境预防理论假设犯罪人是理性犯罪人,自身能够对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理性衡量,进而对是否实施犯罪行为进行选择。这一“理性选择理论”是采用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犯罪原因。指出犯罪是一种理性的行为选择,每一犯罪人实施犯罪之前都会进行风险与收益的衡量,因而犯罪是可以通过增加犯罪风险与减少犯罪收益来进行预防的。这一理论是情境预防的前提条件。在情境预防的具体措施中,对环境进行整治、增加实施犯罪的难度、提高犯罪被发现的风险即是围绕着增加犯罪风险这一项展开的具体应对措施;降低犯罪者预期收益、避免诱发犯罪动机则是针对减少犯罪收益这一项提出的具体应对措施。

其次,情境预防理论认为犯罪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因而可以分析解构时空要素来进行犯罪预防。这一“环境犯罪学”理论是情境预防的现实条件。环境犯罪学认为犯罪发生需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犯罪人、犯罪场合、犯罪目标、刑法规范,缺少任何一个基本要素均不可能成立犯罪。其逻辑结构是犯罪人在特定的时空场合下,实施针对犯罪目标的行为,而这一行为为刑法规范所禁止。因而犯罪的预防应从这四个要素着手提出防范措施。比如“可防御性空间”即是针对犯罪场合提出的应对措施;“隐藏犯罪目标”即是针对犯罪目标提出的防范举措;“控制不良诱惑”即是针对犯罪人的犯罪动机诱发提出的;“破窗理论”即是针对犯罪场合提出的预防措施。

最后,情境预防理论认为犯罪只发生于人类社会活动中,脱离人类活动就无犯罪而言。即犯罪是发生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之中。这一“日常活动理论”是情境预防的重要条件。“日常活动理论”认为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会影响犯罪的发生。因而改变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习惯来预防犯罪的发生。比如“提供守法的方便条件”就是改善日常的生活方式,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邻里相守望来增加犯罪的难度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二、情境预防的措施

《联合国预防犯罪措施汇编》中关于犯罪情境预防的思路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减少犯罪的机会来阻止犯罪行为;二是通过减少犯罪收益来预防犯罪[4]。情境预防的领军人物克拉克也不断探索情境预防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截止2003年,克拉克汇总的情境预防措施已经从早期的3类12项扩展到5类25项,具体包括:

一是增加犯罪难度,让违法犯罪人远离犯罪目标和犯罪工具。(1)目标物强化,如为了防止盗窃,倡导安装汽车方向盘锁,防盗玻璃。(2)通道入口控制,如使用公寓大厦对讲机,电子门禁卡。(3)离场示证,如为增加罪犯逃离现场的难度,建立出门验票制度,超市使用货物电子条形码。(4)犯罪转向,如关闭某些经常发生滋事的酒馆,使罪犯无从聚集。(5)控制犯罪工具或者武器,如枪支管制,禁用被盗的手提电话,严禁对未成年人销售喷漆筒。

二是提升犯罪风险,让违法犯罪人意识到随时有被发现的可能。(1)扩大关护,如提倡养成警觉的日常习惯,夜间结伴出行,制造有人在家的假象,随身携带电话,建立“蚕茧式邻里守望”。(2)加强自然监控,如改善街道照明,设计防卫空间,支持报警和举报。(3)减少匿名性,如为保障出租车运输安全,使用出租车司机ID卡;为保证校园安全,平时统一学生制服,防止校外不法人员混入校园。(4)利用现场控制者,如防止公共汽车犯罪,在双层公共汽车上使用闭路电视;鼓励联防、治安巡逻。(5)强化正式监视,如在各路段安装电子警察,店铺安装防盗警报。

三是降低犯罪收益,让违法犯罪人自动终止继续实施犯罪行为。(1)隐藏目标,如为防止汽车被盗,远离主要街道停车;为防止电话丢失后骚扰,电话薄中名字改为中性;为防止抢劫,使用没有专门标记的银行运钞车。(2)移开目标,如为防止车内无线电设备被盗,使用移动式车载无线电;为防止电话费诈骗,使用预付费电话卡;为防止女性遭侵犯,设立妇女收留所。(3)标志财产,如为了防止汽车失窃,进行车辆登记,停放标志;为防止牲畜被盗,在牲畜身上标识烙印。(4)瓦解黑市,如监控典当市场、控制二手市场、发放小贩牌照等方式使黑市无法生存。(5)灭除犯罪收益,如清除公共场所的违法涂鸦;为防止超速驾驶,设置减速路障。

四是减少犯罪刺激,让违法犯罪人抑制倾向害心理的增长。(1)减少挫折感和压力感,如减少排队时间、高效服务,增加公共座位;公共场合播放温柔音乐、使用柔和灯光以减轻紧张情绪。(2)避免冲突,如为防止球迷冲突,设置不同区域以分隔敌对的球迷;减少酒吧拥挤,统一出租车收费。(3)减少情绪冲动,如控制色情暴力文化,鼓励文明球迷,禁止种族污蔑。(4)化解同伴压力,如不酒后驾车,树立“拒绝并无不妥”的观念以防止青少年迫于同伙压力而犯罪,驱逐麻烦制造者。(5)阻止不良模仿,如为防止青少年模仿恶意破坏行为,快速修复公共场所损害物;为防止青少年恶意效仿,对电视频道进行分级锁屏,对犯罪描写进行新闻检查。

五是排除犯罪借口,让违法犯罪人难以找出付诸行动的可行性。(1)制定规则,如制定商业租金规则,反骚扰法律,饭店住宿规范。(2)张贴告示,如在敏感地区设置“禁止停车”、“私人财产”、“熄灭营火”等告示牌,杜绝疏忽大意的借口。(3)唤醒良心,激励道德意识,如为防止超速犯罪,在路边设置速度现实板;为防止走私,海关申报者必须签名;为防止店铺盗窃,宣传“顺手牵羊也是盗窃行为”。(4)帮助守法,如为防止偷盗图书,多设立公共图书阅览室;为杜绝不文明行为,在公共场所多设置公测、垃圾桶等。(5)控制和酒精,如在酒吧设酒精测试仪,干扰和酒的供应,倡导无酒社交活动。

三、情境预防与社区治理的契合

社区是聚居一定区域内群防群治的生活共同体,以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组成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社区作为社会组成的缩影,可以认为是最小的完整社会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社会结构出现的变化,政府已经认识到社区应该是预防犯罪的主要战场,于是以社区为中心,安排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大战略,提出了社会综合治理的方针。社区治理这一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所谓社区治理,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社区治理的特点是:治理主体由单一化(政府)转变为多元化(政府、社区组织、营利和非营利组织、辖区单位、居民),治理过程由行政控制转为民主协商,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

与国家控制下的多机构协作犯罪预防不同,社会治理是以社会运动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公共授权策略。其理论基础是当代社群主义犯罪预防理论,社区凝聚力在犯罪预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社区治理模式集社区治理一般优势外,还具有其自身发展特点:首先,城市社区内的技术防护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部分新建新改的社区按照“平安社区”的建设要求,对社区内的技防设施建设予以足够重视并统一规划,落实建设。这些社区多采用封闭性技术防范措施,小区内安装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楼宇对讲系统。第二,全方位立体型的社区物防工程也随之成型。这包括新老社区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的安装了各类实用型防范设施,如安装或加固走廊窗栅栏、安装防盗门、加固小区围墙等。第三,社区居民预防犯罪及群防意识相对较高。由于社区内人员组成相对简单,邻里之间可以做到基本熟络,在有可疑人物进入小区时,社区居民警惕性都相对较高,遇到问题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互相帮助。同时社区安保人员配备相对较为完善,在发生状况时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制止不法行为并协助警察处理相关事务。第四,社会治安综合防范体系已建立起来。在犯罪预防方面,通过社区自身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可以充分弥补国家和政府在犯罪预防方面的不足且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现阶段上述思想正被国家大力倡导,也被广大人民群众予以认同。相关部门也在为社区发挥其预防犯罪的最大功效提供一切必要支持,总体上使预防犯罪形成了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的治理模式。

社区治理的正确推进,能够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而情境预防理论产生的背景也决定其目标的明确性――预防、减少、遏制犯罪。“犯罪行为=犯罪人格+罪前情景+社会反映”认可了情境因素在犯罪生成时的重要作用,也充分肯定了情境预防确能够在预防犯罪上发挥其功能。因此社区治理同情境预防在其运作目标上达到了一致。社区治理工作始终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拓展平安领域,将治安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而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是情境预防理论区别与其他犯罪预防理论的显著特征,其运作模式都是针对罪前情境的改造从而影响犯罪动机的形成。因此,社区治理同情境预防在其运作手段上也达到了一致。这样,情境预防纳入到社区治理中来,无疑是为理论找到了落脚点,为实践找到了支撑点。

四、情境预防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

(一)充分认识情境预防重要意义,发挥工作主动性

情境预防在预防犯罪措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虽在我国兴起较晚,但能够很好的弥补社会预防、刑罚预防之不足。情境预防将犯罪原因的研究视角从影响犯罪现象的一般因素转移到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因素上,通过改变因地制宜“情境”,增加遏制违法犯罪的环境因素,使社区防范措施更具有操作性、现实性和成效性,可以极大提高现行违法犯罪的发现率,降低犯罪预防成本。如何能够提高情境预防对策和措施的效率,突出其在社区遏制违法犯罪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是社区治理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因此,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情境预防的意义,可以使社区治理有充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自觉主动的将情境预防理论运用到社区治理中。

(二)利用社区现有技防、物防、人防技术,与情境预防良好结合

目前社区防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是有些未能被利用起来,有些未能良好的发挥其功效。例如,楼宇对讲系统就是情境预防中增加犯罪难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实践中社区居民多为出行方便,将楼房大门敞开使对讲系统沦为摆设,也为不法分子进行非法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按照情境预防理论的思想,将社区现有的技防措施利用起来,物防措施加以巩固,人防措施得以唤醒,使防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职,共同为社区安全保驾护航。

(三)创新社区治理手段,将情境预防功效发挥极致

结合社区现有条件,努力寻求情境预防犯罪的各种方法、思路和机制,使应对新问题有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有新办法。通过一系列奖励措施,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充分分析社区犯罪情境提出社区治理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使社区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的改善提高中来,群策群力的使情境预防理论在社区治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五、结论

犯罪是人类社会共存的弊病,它不仅危害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更是对社会公民人权的侵害。社区治理结合情境预防这一先进的犯罪预防理论,从小处入手,发挥二者各自优势特点,定能够由表及里的根治这一毒瘤,维护我国社区稳定、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远煌.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蔡英明.犯罪预防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

〔3〕张远煌.现代犯罪学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检察官出版社,1998.

〔4〕刘晓梅.解读犯罪预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5〕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6〕莫洪宪.犯罪学概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第3篇:治安防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防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77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全面推进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必然导致各种治安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增加。城市社会治安防控针对类型单一,各部门防控规划各行其是、条块分割问题严重。因此,面对以上问题有必要构建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各种事件发生进行预防和控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新时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个重要的举措,对于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有效维护转型期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治安防控本质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控制,其目标是维护转型期的治安秩序和公众的安全感。但是,在传统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中,并没有突出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地位,这将会导致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相关研究不具有时代性和适应性。

面对治安事件或应急事件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实现全面监测监控,并且快速动态的全面了解现场状况;面对不同类型事件,如何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快速做出预警;如何科学决策,综合协调和高效处置。所以,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管理部门需要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手段来采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些新技术提供准确的事态感知;城市社会治安防控部门需要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研究城市社会治安事件的规律和特点,洞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在治安事件或突发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需要多部门跨区域协同处理。城市社会治安防控部门需要对这些治安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多部门跨区域进行有效协作,因此,这些需求都需要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系统的构建研究。

1文献综述

国内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研究较早,将社会治安防控定义为各种防控要素相互耦合构成的“打、防、管、控”一体化的警务工作系统,核心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防控、巡逻防控和专项刑侦防控(熊一新和周舜,2004)。包括八个分体系,分别为预警指挥、严打整治、阵地控制、治安管控、封堵插控、联防联控、应急处置和组织保障(张培林,2011)。研究经济功能区、人居环境、交通、流动人口和居民居住环境安全感等要素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犯罪类型和犯罪集聚区产生社会治安问题(李业锦和朱红,2013)。

然而,社会治安面对流窜犯罪、经济犯罪更加频繁,对外来犯罪的集聚作用凸显,城市规模扩张产生治安防控“盲区”,人口管理漏洞增加,交通和消防问题更加复杂的情况(贺红梅,2011),针对迅速变化的社会治安状况,现行公安体制存在公安体制结构不合理、警政分工不清、社会治安资源配置不当、经费保障不足、部门配合不紧密、条块关系尚未理顺和警力配置不当等问题(陈伟,2010;熊一新,2004),在实践中也出现“边缘化”和“碎片化”两种趋势(袁振龙,2013)。传统的治安防控思路多以人海战术为主,扩大搜索网、群防群治,提倡警力压上一线、提高出警率、加大网格化巡逻等举措(彭知辉,2011)。因此,借助新技术研究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国际警务改革中,英国20世纪90年度最早提出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吴开清,2005)。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以情报信息采集、汇集和整合为前提,情报信息分析研判、警务管理、高效决策和调度指挥为流程的工作模式,包括情报信息预警系统、决策指挥系统、打防控一体化系统、绩效评估系统和警务保障系统的网络型系统(王庆功,2013)。以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达到动态、整体、主动、联动、集约的功效,能够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掌控力的有效方式(彭知辉,2011)。很多学者以信息化为背景进行了相关研究,构建信息收集、态势测评、趋向调节和控制的社会综合管理治安预警系统,建立实名制互连互通的信息网络,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实现监控点位布局规划,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基础信息整合与共享,物联网技术与社会治安的关联性分析(冯锁柱,2003;宫志刚和李小波,2014;罗万杰等,2012;尹卫民,2012;张小兵和戴锐,2014)。

2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系统框架构建

2.1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特征分析及信息提取研究

第4篇:治安防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手段;社会治安;治安防控体系

如今,公众身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资源成了公安工作中重要的战略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一、建立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意义

(一)顺应了当代国际警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整个国际警务的改革发展趋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信息主导的治安理念,而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自己的信息主导治安模式。[1]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现在已经成了当前国际警务的主体战略内容,顺应了当前国际警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可以将有效的情报信息放置在先决性、基础性的地位,从根本上推动了警务工作走上信息化、现代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适应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客观要求

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国际局势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造成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矛盾。在时展的长河中,国际恐怖组织犯罪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社会上的治安难度大大增加,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更加多样化。以我国为例,近年来境内因素和境外因素互相影响,发生了许多起恐怖事件,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恐慌。[2]在这种因素的驱使下,情报信息显得愈发重要,并成了我国公安工作的基础。因此,构建以信息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适应了当前形势社会治安的客观要求。

二、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成要素

以信息为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包含了许多相互依存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具体包括了:

(一)信息预警系统

在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当中,信息情报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灵敏的信息系统是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础保证。信息预警系统是指公安机关进行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整个过程,在该系统中,主要是由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判断以及信息预警四个环节组成的。

(1)信息采集。信息采集是进行之后的处理、判断和预警的基础。因此,警务人员一定要提高信息情报的采集意识。在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模式下,我国各级公安部门,尤其是基层的民警要不断提高采集信息的能力,密切关注着社会中的治安动态,为之后的预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3]在实际的采集工作中,可以将过去的人工调查发展为信息收集。例如,开通网上举报犯罪、手机短信举报等。同时还可以建立公安机关和工商、税务、银行等机构的联系,拓宽情报信息的来源。

(2)信息处理。信息化手段被广泛应用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可以为信息的处理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信息的处理能够有效将信息引入到治安系统的打击、防范各个环节当中,并实现工作人员、公安事件、物品、组织机构等信息的全方位高度结合,提高了信息一体化的能力。同时,信息联网功能和各种技术的联用,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

(3)信息判断。在整个信息预警系统中,信息判断是最关键的工作。信息判断的要求是针对已经掌握到的情报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以此来推测出事态的发展趋势,并根据重点时段、地段、区域以及事件的类型进行分类,制定出解决的措施。只有对情报信息做好判断,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防控工作。

(4)信息情报预警。在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判断工作都做好之后,公安机关就要找到社会治安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来预警信息,指导全社会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对于重大的信息判断结果,各级公安机关应该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通过网上信息的方式来做好预警工作,视具体情况做出指导性的指示。在具体的工作中,公安机关可以建立门户网站来进行预警工作。

(二)决策指挥系统

决策指挥系统是指公安机关根据信息预警的具体成果来不断调整工作的重点部署,并制定出具体的防控措施,在信息化的指导下,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决策工作具有扁平化的特征,提高指挥决策的能力。

传统的决策指挥方式为上传下达型,这种方式让决策者和执行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但在信息的指导下,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公安机关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日志、绩效考核等系统,领导们可以更加直观、便利的针对这些工作做出指导,大大提高了决策指挥中的交流水平,减少了指令下达的出错率。

(三)打防控一体化系统

在信息的指导下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就是要从公安机关的整体战斗力出发,把信息情报放置在先决性的位置,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综合运用打、防、控的手段,有效减少社会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作战能力。在这项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擎作用,贯穿在打、防、控的各个环节当中,以此来引导警务工作,并让信息手段在这个环节中形成一个具体的执行系统。

(四)绩效评估系统

建立起完整的绩效评估系统,是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监督与考核的标准其在防控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将治安工作实现现代化和规范化的途径。在部署好警力以及相关的工作之后,公安机关应该跟进其后续工作,这些后续工作主要指监督、测评等。只有做好这些后续工作,才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偏差,并取得所期望的效果。

三、结论

在当前社会中,信息化水平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推动着国家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种背景的制约下,使得我国的社会治安形势更加复杂化,造成了社会上各种矛盾激化,让公安机关维护治安的难度增强了。面对这样的新形势,也应该对治安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信息的主导下构建新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能够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体现出时代性、科学性的特征。我国的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让治安防控工作在信息化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精忠.信息主导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59-64.

[2] 王庆功.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03):95-104.

第5篇:治安防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 城市防控体系 社会治安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社会治安防控观念陈旧

目前各级公安机关将工作重点放在“打”上,定期开展各种专项打击行动,虽然看似成果明显,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减少犯罪活动的发生,没有真正做到“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公安机关和相关领导社会治安防控观念的陈旧,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建立健全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打轻防”的思想根深蒂固。

1.2城市社会治安防控制度不健全

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制度建设是其根本保障。目前相关制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考核奖惩制度不统一、综合协调制度不规范、工作创新制度不具体等方面,导致警务人员重视程度不高、警务资源闲置或浪费、基层防控能力薄弱等问题,进而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用的发挥,致使很多工作流于形式,虎头蛇尾。

1.3城市社会治安防控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警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按人口百分比计算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严重制约着公安机关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近年来频发,公安机关不得不承担大量非警务活动,例如维稳、征地拆迁等,沉重的工作压力、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很多民警疲于应付,很难再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社会治安防控方面的工作。同时,社会公众参与治安防控的程度较低,保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社会治安防控任务全部落在公安机关身上,工作力量难以满足需求。

1.4城市社会治安防控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使用的“110”报警电话效率不高,出警速度有时较慢,现场处置常常不力,而且由于无效警情多、乱投诉现象多,造成警务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不高。同时,公安机关的情报收集和研判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暴力恐怖主义猖獗的今天,更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前预防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在“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后,基层公安机关治安防控装备的落后问题也暴露出来,保障资金投入、更新先进装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2完善我国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议

2.1增强城市社会治安防控意识

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意识,将防范摆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实践证明,“严打”只能使社会治安暂时好转,刑事犯罪暂时回落,只是社会治安处于非常状态下不得已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才是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的举措。应当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管理和防范上,形成防范严密、打击有力、效力持久的治安防控网络。

2.2推进城市社会治安防控制度建设

一要统一考核奖惩制度、创新考核奖惩机制,大力推进考核机制规范化建设,将目标责任具体化,并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考评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将考评成绩与个人的政治经济利益相联系,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二要规范综合协调制度,将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融入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充分整合政法、公安、街道、社区、单位、小区物业等各方力量,形成“党政领导、综治协调、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大平安”工作格局。三要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进一步下沉警力、夯实基础,建立信息分类采集制、规范“双实”动态管理制、推行实时分析研判制、强化常态调处稳控制、突出高效应急服务制,将矛盾隐患发现在基层、化解在基层,以基层平安促进全局稳定。

2.3增强城市社会治安防空力量

(1)大力加强警力建设,增加警务人员编制,在夯实基层警务力量的基础上,重点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建立技术防范网络。(2)增强公众参与,以社区警务为基础,积极发动社区群众参与治安防控,整合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志愿者、低保户、物业公司等力量成立治安巡防队、民事调解队、信息收集队、突发应急队等群防群治队伍。(3)规范保安公司服务,通过严格招聘及岗前培训制度、规范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保安周期轮训制度等措施,促进保安行业向社会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前进。

第6篇:治安防控论文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根据国务院、省、市政府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濮阳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工作部署,我局制定以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切实在转变理念、狠抓治本上下功夫,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杜绝较大以上事故。

二、主要任务

坚持以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切实解决思想认知不足、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和抓落实存在较大差距等突出问题;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将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贯穿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始终,切实管控一批重大风险、消除一批重大隐患、惩治一批违法行为、形成一批制度成果,建立起以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为基础的长效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一)学习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专题。一是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集中组织观看学习“生命重于泰山——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集中安排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组织安全监管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轮训;集中组织宣传报道,将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纳入宣传工作重点,部署开展经常性、系统性宣传贯彻和主题宣讲活动,在主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二是组织开展事故警示教育。深刻汲取三门峡“7·19”等典型事故教训,以案说法、以案警示、以案促改,组织开展事故警示教育。我们要结合实际制作事故警示教育片,印制警示教育资料,开展警示教育展览。三是组织开展对话谈心活动。对各个经营用户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对话谈心活动,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及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四是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河南省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履职档案,实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述职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履职考核和奖励,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巡查、约谈、挂牌督办、重点管理等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五是强化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防控,强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措施落实。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六是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决策指挥能力、应急协同能力、应急保障能力、舆情引导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划和标准导则,提升安全监管队伍专业能力。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加强安全监管人才培养。

(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专题。一是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2020年底,主要行业领域双重预防体系建成。2021年底,各行业领域双重预防体系全面建成并有效运行。2022年底,建成省市县有效对接,标准化、智能化共同支撑的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二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的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企业建立完善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监督考核制度,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2021年底前企业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三是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坚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相结合,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四是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机制推动责任落实。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举报奖励、绩效考核和教育培训等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自觉接受监督。通过大力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明确消防安全工作责任;

2、制定年度消防安全工作计划和消防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3、利用宣传专栏宣传消防安全常识;

4、每季度组织一次消防灭火、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

5、每季度组织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火灾隐患整改率达到100%以上;

6、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安全教育培训,使机关工作人员、图书馆、文化馆、将军渡纪念馆和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做到“四懂四会”; 四懂:懂本岗位生产过程的火灾危险性,懂预防火灾的措施,懂扑救方法,懂疏散方法;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四会组织人员逃生。

7、消防器材维修更换计划:定期检查消防器材是否完好,发现损坏及时修理;对于使用过的灭火器及时重装。

四、实施办法

1、根据局消防安全工作要点,确保消防安全工作的实施。本着对消防安全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查处所有消防安全隐患,保障人员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2、认真学习执行局消防安全方面的文件精神,制定相应措施,明确责任,及时检查总结;

3、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各文化经营单位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加强防火教育;

4、定期检查各类消防设施及器材,发现消防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5、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关键是要防范于未然,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

6、全面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不定期对办公区等进行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对较旧的电气设备、电线、灭火设施等进行更换,杜绝隐患,健全消防安全工作台帐资料,即消防安全工作计划、消防安全工作会议记录、消防安全工作检查情况、消防安全工作整改情况、消防安全工作教育内容、消防安全工作有关文件和要求;

五、考核和奖惩

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要走上考核和奖惩轨道。消防安全工作的履行情况,将作为对每个文化经营单位、干部、职工绩效的考核内容之一,对各部门的消防安全工作进行考评,对模范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法失职者给予惩处。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安委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动态检查和过程监督,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县安委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加强统筹协调,督促工作落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做好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重要性,强化领导责任,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层层抓好落实,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强化督导督办。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总结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和任务完成情况。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本行业领域实际,细化实化行业安全检查重点内容和标准,列出检查清单,加大明查暗访、突击抽查和随机抽查力度。充分运用企业自查、专家诊查、行业抽查、区域互查、执法检查等方式,聚焦安全风险等级高、发生过亡人事故、存在重大隐患、纳入联合惩戒对象等企业,确保专项整治全覆盖。对重大隐患,实施集中交办、挂牌督办,坚持重患必停,严防漏管失控;对长期停产停工和已关闭取缔的企业,加大巡查排查频次,严厉打击非法复工复产和死灰复燃;对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严格落实“四个一律”“五个一批”要求,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典型问题和严重违法行为,定期公开曝光,加强联合惩戒,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三)落实法规制度。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解决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以贯彻落实《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河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办法》为主线,强化监管执法,依法促使各类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建立安全生产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建立企业生产经营责任全过程追溯制度,落实事故结案一年内整改评估公开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强化保障能力。完善支持安全生产工作政策体系,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强化财政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经费保障,优化支出结构,向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控、事故隐患消除工作倾斜。在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实施安责险制度,推动保险机构落实事故预防技术规范,切实发挥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

(五)改进监管方式。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差异化管理,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强化监管执法和跟踪问效,深入开展“四不两直”明查暗访、异地交叉检查,对重点问题、重大隐患盯住不放、一抓到底,督促彻底解决。2021年底前,全县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实现执法过程全记录。推行“互联网+监管”,开展线上巡查和线下精准执法,提升监管执法实效。坚持服务型执法,组织专家组开展精准指导服务,实行远程“会诊”与上门服务相结合,帮助解决安全生产难题。督促企业自查自纠,对企业主动发现、自觉报告的问题隐患,重点实行跟踪指导服务。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企业职工举报重大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第7篇:治安防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开放式校园;高校;群防群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30-02

高校群防群治工作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专门机关指导下,将广大师生员工和周边群众组织起来,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校园及周边社区秩序的一种活动,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原则。近年来,随着高校“开门办学”、“开放管理”等模式的推广和兴起,高校群防群治工作正面临着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开放式校园模式下群防群治工作创新实践研究是高校妥善处理“开放促发展”与“安全保稳定”关系的必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群防群治工作经验,介绍高校群防群治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开放式校园群防群治工作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创新群防群治工作要夯实三个基础、实践三项模式、突出三个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一、高校群防群治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公安、消防、国家安全等部门的专业指导下,高校群防群治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中发[2001]14号)等文件精神,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为高校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稳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一是成立高校综治、维稳工作委员会,统筹研究安排维护校区社会稳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宣传教育等工作。二是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健全完善各级群防群治工作队伍。三是在公路沿线、校区周边地区、治安较复杂的地段建立治安巡逻队,加强夜间的巡逻防护,减少案件的发生。四是在学校组织护校队,负责本单位的门卫、巡逻和守卫任务,确保了单位内部的安全。五是在学校之间加强情况通报,在日常防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加强高校群众性自防自治组织建设,实行专群结合,打防控结合,高校治安防范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学生及周边地区的居民的安全感得到普遍提高。

二、开放式校园模式下高校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传统的封闭式校园相比,开放式校园主要面临着以下新问题:

1.防治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日益突出,其校园逐步实现了从“限时管理”到“限车出入”再到“无障碍式开放”的转变。除办公楼等行政区域、实验楼等信息保密区域以及学生公寓等人员密集区域外,图书馆、田径场、体育馆、餐厅、超市等休闲娱乐场所实行24小时对外开放,所有人员可以自由出入并随意使用校园内的公共资源。这对于高校培养人才、融入社会、服务地方、美化校园等方面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必然出现盗窃案件不断增多,交通隐患逐步增大,消防压力与日俱增,安全稳定难以管控等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一旦发生“车祸肇事逃逸”、“恶性人身伤害”、“群体性罢餐罢课”、“上街示威游行”等突发事件,校方不仅需要耗费百倍的力量及时处置,而且难以推脱管理不善或措施不力的责任。

2.组织建设相对滞后

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部分高校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在了招生、就业、科研、校企合作等领域。加上近年来校园的外部大环境较为和谐稳定,部分领导干部逐渐淡化了高校综治、维稳工作的意识和要求,减少了对群防群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常常把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停留在喊口号上,贯彻在文件上,落实在会议上[1]。而群防群治的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群防群治组织徒有虚名,直接影响了高校群防群治组织建设的发展。

3.安全责任时常不清

虽然校方拆除了围墙和大门,单方面将校园变为城市公共区域的一角,将校园主干道作为城市的街道,但事实上,我国2004年4月30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引:交通)第二条明确指出:“道路是指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这就预示着各类企事业单位包括大学校园在内的各类道路不归广义上的“道路”,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通事故,也不归交警部门处理。校园内一切的安全事务仍然需要校方承担。同时,由于没有大门,群防群治的工作重心不得不从大门转到小门,从校园转到楼内,使得公共管区域的管理责任更加纷杂多变。各二级部门“谁主管、谁负责”的群防群治原则容易与保卫部门交错不清,群防群治体系更加琐碎杂乱。一旦发生事故隐患通常出现责任混杂、推诿扯皮现象。

4.三防力量相对薄弱

在封闭式校园管理时代,高校几乎所有的安保人员和物防力量都投入到了校园大门上。实行“开门管理、开放办学”后,部分高校仍沿用固有的人员配备、物资设备和运行模式进行安防工作,显然缺乏抓手,丧失主动权。加上国家至今尚未出台高校群防群治方面的法律法规,一线工作人员“有责无权、工作被动”,面对“理直气壮”的外来人员和车辆时不仅难以管控和劝阻,而且经常出现“以少敌多”、“顾此失彼”的局面[2]。

5.教学管理随之受到影响

校园开放式管理,不仅使得外来人员可以随意进入校园,也使得校内的人员尤其是学生可以畅通无阻地走出校园。这样不仅从主观上使学生产生了更加便利、自由、随意的认识,而且使得一线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缺乏支持和保护,进而影响了整个学院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养成。

三、加强开放式校园群防群治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要夯实三个基础

一是要夯实“群防群治责任机制”的基础。高校党委、行政应将群防群治工作作为首要职责任务,立足于高校的内部防范,着眼于全院的稳定大局。党政一把手应亲任校园群防群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坚决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科学合理地研究高校群防群治工作,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二级学院、各部门深入贯彻安全工作“一把手工程”和“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综合维稳责任书”和“消防安全责任书”,进一步分解目标,细化责任,落实措施,努力保障群防群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要夯实“群防群治工作队伍”的基础。应高度重视群防群治队伍建设,选拔素质高、责任心强、形象素质好的人员充实到一线群防群治工作中[3]。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宿舍管理员组成的兼职教工群防群治队伍。通过举办学生工作研修班,专门强化队伍的群防群治意识和管理技能,并将群防群治工作考核情况作为个人职务晋升或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要加强由大学生义务消防员、大学生护校队员、大学生政保信息员、班级安全委员组成的兼职学生安保队伍,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热情,形成学院群防群治队伍的强大合力[4]。

三是要夯实“群防群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要重视技防设施建设,加强专项经费投入。要重点建设校园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交通主干道、学生公寓、实训室、运动场区等人车流量较大区域的监控设施覆盖面;配备先进的校园治安巡逻车,增设室内红外报警器。要委托专业消防公司负责校园消防设施的升级维护;定期对校内防火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定期对所有的疏散指示灯牌、防火门进行维护和修理,努力实现人防、物防、技能的有机统一[5]。

2.要创新三个模式

一是要坚持推行“三级消防管理模式”。根据《高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制定了《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执行“重点部位每日自查、所属部门负责人每周督察、消防职能部门双周巡查”的“三级消防安全检查模式”和“校园网双周检查通报制度”,实现了“检查工作常规化、工作台账书面化、整改记录精细化”,也切实做到了“隐患自查、问题自改、责任自纠”。

二是要坚持推行“三级交通管理模式”。学院依托大学生劳动课和二级部门“门前三包”原则,努力推行“校卫队专管、二级部门协管、师生员工监管”的“三级交通管理模式”,不断加大校园交通管理力度。坚持对校内违规停车“网络曝光”和“现场贴单”办法,努力提高师生的规范意识和文明素养。

三是要坚持推行“校园110”、“公安110”的联动模式。坚持“开放办学、警校联动”的宗旨,取得辖区公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邀请辖区“110”巡逻车每天不定时进入校园巡视,提高了校园的安防威慑力。建立校园警务室,实现了“校园110”和“公安110”的联合办公。定期邀请辖区民警入校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提高了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邀请辖区民警经常性入驻校园调研和指导工作,确保校园特殊敏感时期的校园安全稳定。

3.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做好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要紧紧围绕重大活动、敏感热点问题以及涉及师生、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全面排查可能影响学院政治稳定的苗头和因素。要针对留学生、外籍教师、少数民族以及校外人员等特殊群体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研究对策,强化措施,工作前置,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查究制度,确保校园不发生因餐饮服务、福利待遇、涉日活动等敏感问题引起的矛盾纠纷或学生聚集上访事件。

二是要突出做好特殊敏感时期校园维稳防控工作。要坚持“24小时院级领导总带班、中层干部轮流值班、辅导员进公寓值班”的“三级维稳值班模式”,落实“安全信息日报制”、“重大事故报告制”、“大型活动审批制”等制度,使得学院维稳工作时刻处于掌控之中。要推行饭菜价格评议制度,不断加强餐厅监管力度,努力实现饭菜价格零增长和食品安全零事故;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通过组织学生主题班会、专题座谈会等活动,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做实做牢。要认真做好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通过减免学费、发放补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及时送去关爱和温暖。

三是要突出做好网络舆情研判和防控工作。要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将其作为高校群防群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成立由分管群防群治工作的院领导为组长,以党政办、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网络办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做好网络安全的防范工作。要加强对与学校相关的贴吧、论坛等进行技术监管,进一步规范贴吧、论坛的正常秩序。要安排学生干部成为学生贴吧、论坛或QQ群的吧主或管理员,对论坛内的热点、敏感话题进行正确引导,对出现的不良信息及时清理和删除。要指导各班级的学生政保信息员定期收集、汇总、整理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对网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删堵和研判,将网络安全的防范关口进一步前移。

4.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要做好师生员工安全教育的文章。要推行“保卫处技术指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二级学院创新组织”的教育模式。扎实做好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要在每届新生入职教育中开设2学分的安全必修课程;每年5月份开展“5・12”防灾减灾月活动;每年6月开展交通安全月活动;每年11月份开展“11・9”消防安全月活动。要力争实现在校师生安全受教育率100%的目标,努力做到“安全教育不断线,警钟长鸣贯全年”。

二是要做好与周边社区友好关系的文章。要高度重视与周边社区的睦邻友好关系,毫无保留地将校园资源共享给社区,将发展成果共享给居民,用真情实意换来彼此的信任、支持和帮助。凡是举办文艺演出或体育活动,要邀请周边社区居民参与。若社区举行重要活动,要无偿为其提供场所和服务。要定期派出学生志愿者,到周边社区开展创城志愿服务活动。要每年至少拿出专项资金在春节前为社区贫困户送上实实在在的温暖。

三是要做好餐厅饭菜价格稳控的文章。随着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餐厅饭菜质量和价格已经成为影响开放式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要实行学生“定价”制度。依托大学生权益委员会每月赴兄弟高校的餐厅进行饭菜品尝和价格比对,将最直接、最真实的比对情况全院公布,为高校餐厅饭菜价格和质量的管控提供重要依据。要严把米、面、粮油等大宗食品的进口关,防止恶性竞争和偷梁换柱;要坚持餐厅负责人周例会制度,及时交流和沟通运行管理中的问题和措施。要尝试餐厅间的评比和奖罚制度,努力促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帆,等.加强大学园区高校群防群治组织管理建设的思考――以珠海大学园区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07,(8):65.

[2]翟来雁.分析工作现状 转变工作思路 改进工作方法――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现状及方法[J].文教资料,2008,(9):13.

[3]杨泽,等.浅谈高校保卫工作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42.

第8篇:治安防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 单季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浙江景宁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07-01

景宁县单季稻常年种植面积4 033 hm2,对当地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但是,单季稻生长期间病虫害多发,使得农药施用频繁且用量多,防治成本较高。为探讨单季稻病虫害的科学防控,于2014年景宁县农业局植保站在单季稻大田开展了重大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全程示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示范设计与方法

示范区选择在景宁县登照乡四格村农户,属丘陵山区稻区。前作空闲。水稻品种为中浙优8号。试验示范共设3个处理:①试验示范区。面积0.4 hm2,全程安排3次防治。②常规用药区。面积0.43 hm2,由农户自主用药6次。③空白对照区。500.25 m2,全程不用农药防治。稻种统一用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1 kg种子用1.4 kg药液浸种48 h,清水洗净后催芽,4月17日播种,播种量60 kg/hm2。各处理区管理措施相同。防治前后的病虫害考查按日常测报方法进行。大田施药统一采用3WF-16型汽油喷雾机,药液用量480 kg/hm2。具体防治时间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病虫控制效果

2.1.1 药剂拌种效果。秧苗移栽前期(5月25日)考查结果(表2)表明,与常规用药区相比,试验示范区茎基宽度增加1.2 mm、秧苗单株分蘖增加0.2个、单株鲜重增加0.27 g、秧苗高度增加0.92 cm;在移栽前期防治1代稻杆潜蝇后10 d考查,试验示范区稻杆潜蝇百丛虫量0.27头,防效99.32%,比常规用药区高5.35个百分点。不论秧苗素质,还是预防稻潜蝇效果,试验示范区均明显优于常规用药区和空白对照区。

2.1.2 生长期喷药控虫效果。在拔节期(7月5日)防治后9d考查,试验示范区三(1)代稻纵卷叶螟卷叶率2.80%,防效92.19%,比常规用药区卷叶率降低2.54个百分点,防效提高7.1个百分点;破口期(8月16日)防治第3代二化螟后10 d考查,试验示范区白穗率0.16%,仅为常规用药区的1/3,保苗效果达97.92%,比常规用药区高16.67个百分点;在破口期主治五(3)代褐飞虱后10 d考查[同时兼治六(4)代褐稻虱],试验示范区褐飞虱百丛虫量60头,防效97.22%,比常规用药区高6.48个百分点。由表3可知,试验示范区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类杀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与二化螟,比常规用药区使用甲氨基阿维素苯甲酸盐(甲维盐),能够有效提高控虫效果。因试验示范区水稻合理混配(杀菌剂)兼治使主要病害均较轻,故在此不作比较。

2.2 化学防治成本

试验示范区实际防治3次,病虫害平均防治成本1 480.95元/hm2[其中药剂成本954元/hm2,工(油)费526.95元/hm2 ],农药制剂用量5 010 g/hm2,折100%纯量为1 144.5 g/hm2;常规用药区实际防治6次,病虫害平均防治成本2 094.75元/hm2[其中药剂成本1 546.95元/hm2,工(油)费547.8元/hm2 ],农药制剂用量32.7 kg/hm2,折100%纯量为3 034.5 g/hm2。试验示范区在防治上选用高效、低毒、低用量农药的合理混配,比常规用药减少大田防治3次,节省防治成本613.8元/hm2,农药纯量下降62.28%,既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且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3 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

经实割测产,依标准含水率(14.5%)折算单产,试验示范区平均产量7 986 kg/hm2,较常规用药(7 288.5 kg/hm2)增产697.5 kg/hm2,空白对照区产量5 515.5 kg/hm2。按本地晚粳谷3.2元/kg计,增加产值2 232元/hm2,加上节省防治成本613.8元/hm2,试验示范区合计增加效益2 845.8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通过全程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实现了防治次数减少,成本下降;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减轻;控害效果提高,病虫害减轻;产量明显增加,总体效益提高[5-6]。

要实现农药减量和控害增效目标,应重点抓好病虫监测和预警预报,抓好关键环节和防治结合,选好目标农药和合理混配,用好“一喷多防”和“一药多用”的策略技术。

4 参考文献

[1] 董涛海,祝剑波,金亮,等.组合用药控制单季稻病虫危害及保产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96-97.

[2] 王瑞海.魏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措施及其成效[J].河北农业科学,2012(11):52-55.

[3] 祝剑波.单季稻重大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示范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14(5):35-37.

[4] 刘初生,邱伟,秦琳,等.都昌县实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的实践与成效[J].江西农业,2012(1):29-30.

第9篇:治安防控论文范文

一、进一步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综治委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的意见》,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在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统一协调,以公安部门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乡级各单位、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内部防范为基础,建立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干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社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把工作重点放到管理、防范、服务上来,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同时,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建立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加强对青少年、有轻微违法行为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落到实处。深化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是乡综治办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坚持定期排查、通报、部门归口调处、领导督查督办等工作制度,及时上报工作情况,防止敷衍推诿、酿成大事。要重点排查调处可能引发群众性事件和可能转化成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结合起来,将工作重心放在最基层,抓紧早抓苗头。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大力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调解治保组织的职能作用。继续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分级管理,归口调处的制度,充分发挥综治办每个成员组织协调作用,各级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因未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而导致发生影响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要追究有关支部、村委和各部门责任人的责任。

三、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安全**”创建创建活动上台阶

今年,是创建“安全**”活动“上台阶”的重要一年。去年已有一定的基础,两个村进行了安全村创建,今年是乡力争60%的村创建为安全村,乡中心小学达到安全单位,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程度保持在90%以上。各村、乡级各单位要更加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抓好落实。一是要加大宣传创建“安全田坝”的力度,使“创安”工作目标、任务、责任、措施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要继续坚持开展重点整治和专项整治的方针,确保本辖区内社会稳定。三是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继续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开展“十百千”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的需求,充分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继续坚持“面上抓排查,内部抓网络,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中心户长,街面抓巡逻,边界抓联防”的工作思路。强化治安防范队伍,增强治安防范队伍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