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探究

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探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政治安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然后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的策略,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教师育人职责;建设红色社团队伍,发挥同辈效应的作用;建设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形成校园网络安全预警机制。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

一、政治安全概述及其重要性

报告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总体国家安全和其他十三条战略共同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国家安全迈入新时代,作为总体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一)政治安全的内涵

如何理解政治安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政治。对于这一问题,认为:“孙中山说政治就是众人之事,从科学上说来他这话不对。他这话只有一个革命意义,即是反封建,因为封建社会的政治是皇帝一人专制。但原始共产社会有众人,没有政治。政治是从奴隶社会才开始有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就是阶级斗争。恩格斯说有的国家的阶级斗争有三种: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理论斗争。后面两种斗争也都含有政治性质。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有这种观点,这是彻底革命的观点。因此,我们要经过战争,经过阶级斗争,要放手发展壮大共产党,壮大八路军、新四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治一是涉及政治制度问题,孙中山说的政治是众人的事情,就是从反对专制制度的角度理解政治。二是涉及政权问题。阶级斗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争取不同阶级的政治权利的斗争。从对政治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治制度安全、政治权利安全。结合当代政治的发展,与政治制度、政治权利安全密切联系的安全都应该属于政治安全。结合我国政治发展的状况,当前我国的政治安全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和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三是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地位。

(二)政治安全的重要性

1.政治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根本。曾明确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必须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国家权力。政治上层建筑一旦确立,便对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政治安全,外来势力势必影响到国家的国土安全等其他安全。没有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其他安全就无从保障。因此,在总体国家安全中,政治安全是根本性的。2.政治安全是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对外不能独立,内部政治动荡,就不可能维护好自身的利益,更无法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的目标。当今的中国,没有民族独立与国家政权的统一,就没有国内稳定的政治秩序,便不可能取得像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执政党地位的巩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安全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稳固和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政治秩序,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例如,有的国家的解体始于政治安全的崩溃,体现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丧失。如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修改宪法第六条,通过实行多党制,取消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民意识形态上严重的混乱,人民一直坚持信奉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被动摇。没有了政治安全,国家的性质就被改变,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就不复存在。3.政治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政治上的安全和稳定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中国典范。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谷。由此,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高呼社会主义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大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再次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面临着艰巨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有来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的忽视和冷漠带来的挑战,又有来自西方世界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挑战,也有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多元化世界发展趋势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条件下,部分国外反动势力打着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幌子,利用大学生易被鼓动、易受影响的特点,以隐蔽的方式向大学生渗透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让大学生接触一些不良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1]。另外,一些国外反动势力也会以慈善机构或公益组织的名义,举办合作项目、召开研讨会、提供实习机会,向高校学生组织或个人提供经费,由此,降低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侵蚀学生的思想,使其放弃正确的政治立场。

(二)高校政治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自身政治安全素养不高

政治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对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缺乏专门研究,并未形成系统的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并不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政治安全教育和引导,所以,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现实中的许多政治安全问题,更难以消除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使其提高政治安全意识。另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加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不深,所以,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政治安全意识淡漠,政治敏锐性低,思想认识偏激的情况。高校政治安全教育不到位和大学生自身政治安全素养不高会影响学校的政治安全教育的成效。

(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加大了政治安全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

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去个性化的倾向,在这种去个性化的状态下,个体的同一性、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下降,学生易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如肆无忌惮地发表各种不合适的言论、自由散布虚假消息等。另外,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政治安全教育实施的主体———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对网络有极强依赖性且对新鲜事物有极强接受能力的大学生,高校教师需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操作技术,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政治安全教育工作。

三、总体国家安全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教师育人职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政治安全教育层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全部空间,将育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这一要求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课则着重于如何在专业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可以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因此,无论是理论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扎实的专业素养赢得学生的肯定。

(二)建设红色社团队伍,发挥同辈效应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社团成员往往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的学生骨干。高校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应抓住学生社团这一重要特点,引导社团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的同时,加强对其工作指导,弘扬先进文化主旋律。通过在社团内部开展时政热点讨论会、观看主旋律电影、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等方式,使学生真正认识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看待党和国家存在的问题。随后,发挥同辈效应的作用,形成社团成员间自发的正向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设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形成校园网络安全预警机制

2017年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30%左右为大学生。高校应充分利用青年网络大军,从中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正能量满满的网络宣传员、纪律员,指导他们用正确的立场、理性的态度和文明的语言引导舆论走向,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氛围。另外,网络文明志愿者通过收集、分析各类信息,及时准确地为学校提供反馈,并且通过客观、公正的评论,还原事件真相,真实地传达学校、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处理办法,在源头切断谣言,避免事件持续发酵后带来的消极后果。高校充分利用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形成一套系统的网络政治安全预警机制。总之,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对于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雪莲,姜宏.新时期中国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教学与研究,2015,49(7):57-64.

[2]刘跃进.政治安全的内容及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J].国际安全研究,2016,34(6):3-21.

作者:张淑茜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