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职工管理制度范文

企业职工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企业职工管理制度

第1篇:企业职工管理制度范文

记得群号是:462720555

          扫描二维码进群

        扫描二维码进群

群主个人的QQ号是:1370946190 微信号是:15234400545

想在北京找教育工作,发愁不知道从何入手的,可以加她为好友,多交流,多学习!

-------一个普通师范毕业生如何在北京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的-----

第2篇:企业职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基层企业;民主管理;工会组织

开展民主管理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企业民主管理的现状

推进基层企业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和保障基层企业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是全面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课题。当前企业职工实现和保障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得到坚持和发展;厂务公开普遍推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初步建立;各项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民主管理存在模糊认识,认为“职代会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适应市场经济”,认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和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民主管理则是一个政治概念,企业应该集中精力于生产经营,建立高效的生产指挥和经营机制,而不应该搞民主管理。这些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现行的有关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滞后,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是1986年颁发的,其基础是依据《企业法》,其适用范围以及对职代会的职权内容、组织机构、运行方式等方面的规定已经严重落后。而《公司法》对于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有关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只限于国有控股公司,造成大量其它公司制企业职工代表难以进入董事会、监事会;有的企业经营者视职工为“打工者”,不重视民主管理,许多职工也感到自己没有主人翁的地位;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困难,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实现和保障,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的比较严重,有的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可见,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真正实现职工民利依然任重道远。

二、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性

扩大基层企业民主,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民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

现代企业管理已从“以事为本”发展到“以人为本”;从抓“纪律”扩展到关心人的“行为”;从“管治”发展到“激发能动”;从“家长式”管理发展到“共同参与”管理。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发挥。企业民主管理的根本就是从企业实际出发,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尊重职工、相信职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吸纳职工参与到各项管理之中,让职工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

三、党政工齐抓共管,工会肩负历史责任

实行民主管理,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大量群众工作,需要党政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笔者的实践经验,从职工群众角度考虑,企业工会要着力构建多方位、多角度的维权新格局。维护职工民利的重点是推进企业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职代会、职工董事、监事、厂务公开、职工持股会、民主恳谈会等多种民主管理形式,并使之成为制度体系。企业工会应当主动与驻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商联、企业家协会等单位及司法部门建立联系,积极主动地宣传民主管理的性质和重要性,争取上述部门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民主管理是一项政治性、全面性的工作,工会作为群众组织,站在广大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主体一方,理应肩负起这项工作的重任,引导和组织职工正确维权,在维权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企业工会要积极争取党委对工会履行维权职能和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中主动进言献策,把职工群众的意愿变成规章制度,增强实行民主管理、实现职工民利的刚性力度。党委和行政领导对于民主管理的理解和支持,是企业民主实现的前提条件。我认为,消减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本身的机能障碍,畅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是推进民主管理的重要途经。法人治理结构是股份制企业中调整和规范所有者、经营者相互责权利关系的一种制度与机制的总和。这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权利制衡的机制,相对我国传统企业的“党政一肩挑”有很多的优势,但却难以处理职工与企业、职工与所有者、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关系。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探索建立职工董事会、职工委员会、“共决制”等辅管理机制,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互补发挥作用。在我国,探索实现股份制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职代会作为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在协调处理职工与企业、职工与所有者、经营者权利义务关系中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削减法人治理结构本身的机能障碍,使职代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并存,和谐运作,各自依法履行职责,使职代会在企业新体制中发挥新优势。笔者所在单位在推进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多方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如成立了经济小组,由纪委、行政领导、工会、管理部门和职工代表参加,专门负责对重大经济决策把关,并享有一票否决权。经济小组成立以来,已两次否决了企业行政的两个投资动议,受到职工好评,也得到企业行政领导的信任。

四、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立法工作

要使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制有效、生动,得到社会上各相关部门确认和支持,应制订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方面的法律,使之规范化、法制化。首先应对现行的《全民所有制工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进行修订,使之适用于不同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民主管理应借鉴但不能照搬国有企业职代会形式,可以规定一个适用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最低要求。其次,应尽早依据《公司法》制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参加公司民主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指导股份制企业职工参与董事会、监事会工作的有关制度,使企业民主管理有法可依。

五、发挥工会的组织者作用,促进民主管理有序有效

第3篇:企业职工管理制度范文

一、改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民主管理是企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是实现工人阶级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是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和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建设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推进了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但是,股份制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如何开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在法规制度建设上,《全民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从1981年7月13日颁布至今已有20多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改革的深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也出现了很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法规建设上,法规滞后,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一些人认为,深化企业改革、改制,产权关系都变了,职工民主管理过时了,搞不搞无所谓;还有的认为,改制企业的一切事情,都应当由股东会说了算,没有必要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了等等。这些片面的思想认识,阻碍了改制企业民主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在改制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和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相互关系、职责和作用如何界定,影响了改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职工代表的素质高低,对改制后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作用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二、如何作好改制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

针对改制后的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以及国有企业改制后的民主管理工作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探索性的看法:

(一)澄清思想认识,确认改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从着眼于扩大基层民主看职工民主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国有企业改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越深入,攻坚难度越大,就越需要广大职工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更何况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广大知识分子本身也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型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必须保证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只要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职工就有权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只有把广大职工群众对企业改革、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反映到企业的决策层,体现到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各项措施当中去,才能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从有利于改制企业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看民主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有企业改制后其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适当形式保证职工的民利,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企业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动力来自其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物质刺激是直接相应于劳动者物质需求的一种积极性动力机制。而企业民主管理则是相应于劳动者精神需求的一种积极性动力机制,相对于物质刺激机制具有更大的作用和更深远的意义。因此,改制企业加强民主管理,尊重职工的民利,使职工对企业产生向心力,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改制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看,实行民主管理是必要的、可行的。

3、从社会的进步趋势看民主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其自身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民主管理制度在企业管理中注入的人性化特征,使管理能够以人的因素为主导来组合其他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企业各方面的效率。企业民主管理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趋势,在各类型企业中推行民主管理是必然的、可行的。

4、从完善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看职工民主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有企业多年开展民主管理工作的实践证明,职工民主管理是促进劳动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工会通过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推动企业将影响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不断充实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探索和发展新型劳动关系协商机制,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5、从我国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发展实践看职工民主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一整套成功经验,也佐证了改制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工作的可行性。改制企业虽然和原国有企业相比,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完全可以从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成功经验中提取许多共性的东西加以借鉴,相互促进,推动企业民主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为改制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职工群众能否有效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落实民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所以,应进一步对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对现在行之有效的、已明文规定的如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和业务招待费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制度等有必要用法律规定下来。应增加法律责任条款,对不依法实行民主管理,侵犯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行为明确法律责任和处罚规定,从而使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为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民主管理,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三)建立改制企业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

改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任务、作用和目的是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改制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我国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多年的实践看,改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应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具有代表的广泛性、组织的严密性、活动的经常性和职权的权威性等主要特点。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可以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是,也应该是以公司制为主要载体,以民主管理为本质特征的一项制度。它完全可以和股东大会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由于改制企业在资本的构成、领导体制、管理方式、分配形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不同,要想发挥好职工代表大会和股东会的作用,也必须注意理顺两者的关系,界定各自的职权。股东大会是股份制企业的权力机构,是企业投资者行使产权管理和重大经营问题决策权的机构,代表和体现的是产权所有者的利益、权利和义务。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代表和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利益、权力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职工代表大会和股东大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各有不同,两者应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改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和完善。

建立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从源头上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把职工的意见和要求直接反映给企业决策层,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利益的重要渠道。

改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还应注意建立其他形式的职工民主参与机制。但不论建立哪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都必须重视其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推进民主管理的新发展,反对形式主义。

第4篇:企业职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出版企业;职业化;建设;对策

一、什么是职业化

关于职业化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一词解释为:①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②属性词。专业的,非业余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比较受大家认可的定义为: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职业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企业工作的品质达到一定的标准。可以说,职业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地讲,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而出版企业职业化建设是一个大命题,现阶段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少量应用中。

二、职业化的作用

职业化的作用体现于工作价值中。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职业化程度的乘积,职业化程度与工作价值成正比:工作价值=个人能力×职业化的程度(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价值示意图

由此看出,出版企业职业化建设应该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紧抓职业化团队成员个人技能的提高,其次是加强企业职业化行为规范的建设。职业化技能是企业员工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你有没有能力担当这个工作任务。职业化技能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学历认证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其次是资格认证,资格认证是对某种专业化要求的一种专业认证。比如编辑,就必须拥有编辑出版专业职称,其次还得有责任编辑证书。二是职业通用管理能力。每位员工,在企业中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与他人进行必要的沟通、协作与配合。同时,员工还必须进行有效的个人管理、时间管理、心态管理、突发事件应变等等。这些通用的管理能力,是生活和工作中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与职业资质互为补充形成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说,一个职业资质和通用管理能力较高的员工,他的整体工作能力一定是较强的。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地体现在遵守行业和公司的行为准则上,包含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三个方面的内容。出版企业的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体现在做事情的章法上,而这些章法包含长期发展积累形成的出版企业文化、与社会打交道的职业化处事方式、出版企业有效的规章制度、党和政府关于出版管理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条例等。

三、出版企业职业化建设进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出版企业职业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求企业和员工不断更新认识和观念,树立职业化意识,提高职业化素养,健全职业化规范,注重团结协作,提供超过客户期望值的服务。职业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设进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建立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是职业化建设的基础

出版企业职业化建设首先要构建一个适合的管理体系平台,这个管理平台就是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出版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为条件的新型出版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不同于传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型出版企业管理制度,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科学的议事规程与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说,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这种制度的现代化、市场化特征要求企业管理必须职业化、非业余化;也可以说,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环境是出版企业职业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完善的内部管控制度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职业化行为

企业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员工的职业化程度,也就是团队的职业化程度,这就要求出版企业积极地营造职业化氛围,构建既符合实际又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用制度去规范出版社和员工的行为,让员工在思想上、语言上和行动上达到职业化统一。科学的出版企业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宏观管理体系和微观管理体系,宏观管理体系主要指法律、经济调控、行业协会层面的管理制度;微观管理体系指出版社内部管理制度构建,大致包括考勤管理制度、福利制度、薪酬制度、编辑流程管理、绩效考核规定、聘用与岗位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培训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网络管理、保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完善的制度体系等于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会告诉员工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好干坏怎么样。良好的管理氛围也有利于员工职业化素养和行为的养成。

3.学习和培训是提高员工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的有效途径

职业化最根本的内容是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员工职业化素养的提高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出版单位无法对员工职业化素养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只能对其员工的职业化素养进行培养和引导,帮助员工在良好的氛围下逐渐形成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的职业化素养。作为员工,要想成为企业所需、职业化素养高的有用之才,学习乃唯一出路。可以向书本学,也可以向竞争对手学,可以参加各种培训班,也可以在与客户交流中学……只要用心。人非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皆是学而知之、学而能之的。另外,职业化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员工职业化技能的提升。纵观古今,企业要发展,要实现其未来职能,越来越依赖于员工工作技能的专业化和工作能力的职业化。对于出版企业,其业务主要是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的创新性工作,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出版企业的员工构成参差不齐,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后期培养达到组织的需求目标。近几年,不管是出版管理部门还是出版社自身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集中研讨等形式培训从业人员,其目的也在于此。

4.通过出版企业文化带动职业化建设和发展

出版企业职业化建设和出版企业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出版企业打造企业文化的同时也会促进企业职业化的发展。企业的行为、组织、结构、形象等符号层的文化会影响员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一些知名出版机构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该企业的文化,如走进高等教育出版社,其企业实力和“植根教育、创新超越”的办社理念所体现出来的企业精神面貌会给你一种震撼力,让你有一种要提升自己的愿望,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企业的战略、目标、机制等制度层集中体现了企业对其中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要求,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而这种逐渐被接受、被铭记、被传播的企业文化会进而促进个体和团队的职业化,其管理特色同时也促进了管理职业化;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等理念层的文化引导培养了员工的职业化素养,使员工树立强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显然,包括凝聚、牵引、导向、激励、约束和竞争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具体作用就是职业化的形成,而职业化形成的规范制度又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根本上也是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出版企业文化和职业化建设相辅相成,二者辩证统一。

5.领导者的职业化

出版企业职业化建设还要注意管理者的职业化。常言道:上行下效。如果管理者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努力,员工自然就会耳濡目染,有个职业化的样子。任何职业化都是由上而下的要求,管理者自己要先做到才会对下属起到标杆示范的作用。出版企业领导者应是职业经理人和出版家的综合,必须具备系统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熟悉出版工作的全部流程,同时又有极强的图书市场开拓能力。现阶段,出版企业的领导者大多是半路出家,属于经验型而非专业性的管理干部。只有具备了政治家的眼光、经济学家的头脑、军事家的胆略、学问家的学识、外交家的能力和谋略家的智谋这些综合素质,才能做一个让人心服口服的职业化主管,才能知道怎么要求自己的下属并进行科学专业的指导和管理,才能直接影响团队的职业化发展。

总之,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管理人员聘任与辞退、职业化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评定制度是当务之急,出版企业的职业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侯富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编辑;王凯,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社长、编审)

参考文献:

[1] 向阳.对员工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发展,2011(5):94-95.

[2] 闫治民.职业化,生存硬道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职业化[EB/OL].http:///wiki/%E8%81%8C%E4%B8 %9A%E5%8C%96

[4] 李忠义.企业文化——员工职业化的必由之路[J].中国矿业,2008(9):108.

[5] 邓宁丰.建立职业化出版队伍的思考与实践[J].出版参考,2006 (28):23.

[6] 管斌,李开森.关于加强职业化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2-26.

第5篇:企业职工管理制度范文

丁绍祥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纵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不仅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自身的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增多,内容不断拓展,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机制,可以说,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在基层企事业单位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要致力于促进企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或方法,如果不能直接或间接促进企业发展,注定是没有生命力而不能长久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行政管理一样,必须把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职代会审议的议题,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企业改制改组和关闭破产实施方案等,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智慧引导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上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要致力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积极性。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群众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支持。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作为重要目标。要继续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这一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成熟的民主渠道,组织职工讨论协商有关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审议通过企业改制改组及关闭破产时的职工安置方案、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措施、职工奖惩办法等涉及自身利益的重要规章制度,保证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畅通、有序、充分、理性地表达出来,及时化解各种利益矛盾;要积极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特别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工资共决机制和调整机制;要对企业与职工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督促,保证企业劳动关系的运行有良好的契约基础;要不断完善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公开制度,对公开的时效、内容和形式等都必须有周密细致的制度安排。通过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确保职工切身利益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实现和最大限度的维护。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企业专业管理和民主管理的有机统一,没有有效的专业管理,企业就不可能有生产要素的高效率;没有顺畅的民主管理,专业管理就难以落到实处,企业就不可能充满活力。只有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融入到专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各项业务之中,才能使企业生产的各个要素发挥出最高效率。要强化职代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建设,切实提高职代会的质量,完善企业的决策体系;要加大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的推进力度,逐步扩大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建制率,不断提高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参与源头决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建立健全厂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把厂务公开工作作为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考核评议、奖惩任免的重要内容,完善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今年6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这是加强党内监督、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重要举措。在国有企业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就是要致力于建设企业内部有效防范腐败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加强职工群众对企业的监督。要把企业领导人员年薪、职务消费、兼职、投资入股和配偶、子女从业情况等问题的公开作为重点,强化对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情况的监督。

云南省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卢正国同志代表省厂务公开领导小组作云南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报告。他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提供了坚实保障。省委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纳入《中共云南省委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意见》的重要内容,强调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在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省政府在研究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重大问题的政策文件时,历来强调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要求。省厂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本部门、系统的工作全局,同步安排部署和督促考核:省财政给予大力支持,为全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省纪委、省监察厅在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工作来抓;省委组织部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关要求与省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国有企业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制度,并把评议结果作为干部考核工作的依据;省国资委通过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国企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在公司制企业中推进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劳动人事管理中体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要求;省工商联在为非公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科学管理;省总工会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地方立法,先后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涉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云南省实施〈工会法〉办法》、《云南省集体合同条例》、《云南省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条例》、《云南省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积极参与《云南省企业工会条例》立法,每年都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畴。

各企业单位按照《云南省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的规定,坚持依法组织召开职代会,实行企业改制方案不提交职代会审议不实施,职工安置方案不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不实施;建立和推行了职代会预告预审制度、职代会票决制度、职工代表信息反馈制度,职代会闭会期间的报告、检查、质询、述职和监督制度,实现了职代会会前、会中、会后全公开;推行职工代表培训、巡视、述职、考核、评议制度,提高职工代表的履职能力和职工对职代会制度的满意度。各地根据企业规模、管理水平、职工素质、工会工作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企制宜、突出重点,通过建立健全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引导非公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探索符合非公企业实际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在职工100人以上的企业建立职代会,在100人以下的企业建立职工大会;签订“一合同两协议”(《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协议》);针对部分非公企业为降低成本、规避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强调职代会对于国家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针对部分非公企业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等与职工合法权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强调职代会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企业规章制度以及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的知情审议权;针对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签订率、履约率不高的实际,强调职代会对集体合同草案、工资集体协议草案、劳动安全卫生措施方案的审议通过权;立足非公企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加强职工代表培训,使非公企业职工代表从不敢参与、不会参与逐步向大胆参与、主动参与、依法参与转变。

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紧紧围绕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自觉地把职工民主参与和企业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和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收入分配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公开,更加重视企业决策领域的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更加重视对管理者能力水平的评价和对其廉洁自律的监督,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破产兼并、产权转让、绩效考核、职工培训、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中,企业通过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尊重和保障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不少企业坚持并完善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新闻制度、公开制度、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把重要会议、重大决定和政策、突发性重大事件、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向职工公开,并逐步向车间、班组(工段)延伸,充分发挥职工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非公企业、事业单位坚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相结合,很好地促进了企事业单位发展,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

目前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厂务公开推行面达99.1%,职代会建制率达99.5%;事业单位厂务公开推行面和职代会建制率达98%;已建工会非公企业厂务公开推行面达32.4%,职代会建制率达35.4%,无论在内容、形式、制度建设和发挥作用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和提高。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在继续关注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向关注本单位改革发展和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延伸;在继续关注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建设问题的同时,向公开选拔聘任企业管理人员、领导人员向职代会述职述廉接受职代会评议延伸;在继续关注企业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同时,向参与规章制度制订和落实的全过程延伸。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内容上不断拓展,形式上不断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建立健全。

第6篇:企业职工管理制度范文

改革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推动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对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三项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当前,要把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工作原则和要求是: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深化改革的舆论氛围;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的方案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增加透明度;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适合企业特点的改革方式和办法,务求实效;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出台,要认真听取职工代表大会意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和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把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作为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备条件之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能够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企业用人和分配制度。尽快形成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国家重点企业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要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方面走在前列,率先达到本意见的各项要求;其他企业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步伐,尽快达到本意见的各项要求。

二、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一)调整企业组织机构。改革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组织体系与管理流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精减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控制管理制度,使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做到责权明确、信息通畅、监控有力、运转高效。企业管理岗位与管理人员职数的设定,要按照精干、高效原则,从严掌握。

(二)取消企业行政级别。企业不再套用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不再比照国家机关公务员确定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打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在管理岗位工作的即为管理人员。岗位发生变动后,其收入和其他待遇要按照新的岗位相应调整。

(三)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管理人员是指企业内部担任各级行政领导职务的人员、各职能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生产经营单位中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除应由出资人管理和应由法定程序产生或更换的企业管理人员外,对所有管理人员都应实行公开竞争、择优聘用,也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企业对管理人员竞聘的岗位和条件,要根据需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提前公布,对应聘人员严格考试或测试,公开答辩、公正评价、公示测评结果,按企业制定的竞聘办法决定聘用人员。实行领导人员亲属回避制度,企业财务、购销、人事等重要部门的负责人,原则上不得聘用企业领导人员的近亲属。

(四)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评。企业对管理人员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制度。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岗位职责特点,确定量化的考核指标。难以实行定量考核的岗位,要根据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进行严格考核。对重要岗位上的管理人员要建立定期述职报告制度,并建立考评档案。考评结果的确定,以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考核为主,参考民主评议意见。

(五)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奖励或处罚。对年度或任期内考评成绩优秀的管理人员应予以表彰或奖励;对考评成绩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管理人员,要给予警示和处罚。任期内不称职的,可以通过企业的规定程序予以提前解聘。企业根据实际,可在健全考评制度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实行淘汰制度,真正形成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六)加强培训,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对关键、特殊岗位的管理人员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上岗前进行必要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建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一)保障企业用工自。企业根据生产 经营需要,按照面向社会、条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依法自主决定用工数量和招工的时间、条件、方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强制企业接受人员。

(二)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企业与职工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确定劳动关系。企业职工中不再有全民固定工、集体工、合同工等身份界限,所有职工的权益依法受到保护。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手段,依法做好劳动合同变更、续订、终止、解除等各项工作,对劳动合同实行动态管理,认真履行劳动合同。职工劳动合同期满,企业应根据考核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择优与职工续签劳动合同。

(三)优化劳动组织结构。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参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科学设置职工工作岗位,测定岗位工作量,合理确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减员增效,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企业中凡具备竞争条件的岗位都应实行竞争上岗。对在岗职工进行岗位动态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内部淘汰办法;对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及未竞争到岗位的人员,企业应对其进行转岗或培训;对不服从转岗分配或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职工,企业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五)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内容劳动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劳动管理的配套规章制度,规范奖惩办法,严肃劳动纪律。对违反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的职工,应视情节轻重按规定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六)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富余人员较多的企业,要采取主辅分离和鼓励职工自己创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等多种途径,加快人员分流。富余人员未分流前,富余人员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原则上不再招用新的职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富余人员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自谋职业。生产经营遇到严重困难和濒临破产的企业,可依法实行经济性裁员。

(七)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企业要形成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大力开展职工岗前培训。对按规定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的职工,应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加强职工在岗、转岗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职工创新能力。

四、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一)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在依据有关法规政策进行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允许职工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分配。

(二)改革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企业依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企业应严格控制国家有关工资支付的法律法规,按时支付职工工资,不得故意拖欠工资。企业应依法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保证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后,获取的工资报酬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三)完善企业内部分配办法。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规定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工资标准要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随之上下浮动。允许企业采取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其他分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应该坚持与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真正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

(四)运用市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随着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在企业内部分配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五)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把工资总额中的部分补贴、津贴纳入岗位工资,提高岗位工资的比重。通过调整收入结构,提高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按照企业效益和职工的实际贡献,确定职工工资收入,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六)实行适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激励和分配制度。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科技成果)定酬的分配办法。对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实行项目成果奖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商品化的新增净利润提成,技术转让以及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所得净收入提成,关键技术折价入股和股份奖励、股份(股票)期权等分配办法和激励形式。企业可采取特殊的工资福利措施,引进和稳定少数关键专业技术人才。对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重奖,其奖励可在企业技术开发费中据实列支。

(七)完善对营销人员的分配办法。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状况和销售特点,确定营销人员的任务、责任和分配办法。营销人员的收入除了依据其完成的销售收入量而定外,还可与其销售经营的实际回款额挂钩。对推销新产品、库存1年以上积压产品或回收逾期1年以上货款效果显著的人员应给予奖励。营销人员的奖励可在销售费用中据实列支。

五、扎实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一)领导重视并认真组织实施。企业要把贯彻落实本意见作为当前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点工作,制定切合本企业实际的改革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机构和股份制企业的董事会,要把三项制度改革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改革到位,努力取得实效。

(二)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也是一场深刻的经营管理革命。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职工理解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同时,要保障职工的民利,对改革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审慎对待,认真解决。要关心职工生活,特别要关心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生活,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三)有关部门要支持企业推进内部改革。各地经贸委和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要及时沟通研究对策,认真做好组织工作,主动为企业的改革创造条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要深入企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认真总结和推广成功的典型经验,以推动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第7篇:企业职工管理制度范文

企业民主管理活动,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形式。如职代会、企务公开、职工代表巡视、合理化建议、双创劳动竞赛、五小成果创新、岗位练兵等,这些制度和活动都是从不同侧面,突出不同主题和重点,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的民主管理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职工聪明才智,能够把潜藏职工中在民主管理热情调动起来,把分散在日常工作中的民主管理行为集中起来,把结合在本职工作中的民主管理效果突出出来。进而扩大民主管理影响、形成民主管理氛围、推动民主管理向纵深发展。然而,要使企业民主管理活动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就要在活动效果上下功夫,避免形式主义。这些活动应成为企业所需、行政所想、职工所愿、工会所能的有效形式和载体。因此,我们在活动的主题设计上、在内容和程序的安排上都要精心策划,从而使企业民主管理活动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引擎、提升素质的课堂、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和谐的动力。

二、加强企业民主管理,落实制度是关键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开展民主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保障。首先,要倍加珍惜已经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如职代会制度、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包括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等。因为,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实践探索的结晶,是广大工会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是来之不易的。第二、这些制度还需要在新的发展、新的实践、新的变革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使之更符合企业实际、更符合职工的愿望、更能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开始工会把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协商的依据和底线,但随着企业发展,就应将职工工资增长幅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民主管理制度本身不会自动运行,需要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实践,把制度落到实处。如厂务公开制度,虽然对公开的内容、形式、范围、时间、对象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没有人检查落实,没有人督促考核,就很可能变形走样。广大职工关心的内容根本就不公开,公开的内容又是职工不关心的。这种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公开只是一种形式,根本就起不到公开的作用。所以,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落实。

三、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严格考核是保障

第8篇:企业职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 群众路线 “以人为本” 民主管理

当前,以为首的党中央正在带领全党上下认真地、系统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活动。联系到基层企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我们长期潜心思考、不断探索创新的课题就是如何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与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完善、规范和进步。

1 坚持党的依靠方针,发展并创新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党的“十”要求:“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利。”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作为一种有效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前,我们原是国有企业时,就长期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近十年以来,伴随着企业内外部不断变化的形势,企业经历了由国有企业到民营股份制企业的改制和一系列变革,给推行职代会制度和实施民主管理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要求。

第一,充分认识民主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不可缺失的重要方面。先进的、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都不可或缺的包含民主管理的内容。职工民主管理连接在企业管理链条之上,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系统有机整体的剂和助推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职工主人翁地位,行使职工政治民利,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制度和手段,被多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当它走进现代企业制度,它所面对的是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劳动者。与过去国有企业的产权构成、领导体制、劳动关系、利益取向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协调劳动关系,调解劳动争议,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利益,已成为民主管理工作的突出任务。这需要我们结合企业的实际,界定职代会的组织构成、工作制度、动作方式以及职权利等,求真务实地编排好工作程序。

第二,充实并完善职代会的基本原则内容。由于企业的改制和变革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对职工代表的比例结构标准要有所调整,职工代表权力义务要充实新的内容;职代会的组织制度,活动方式,民主管理网络要与时俱进有新特色、新方式;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审议权、通过权和决定权要扩大到工资、奖金、劳动保护、规章制度、生活福利等;在工作内容上要扩大企务公开的内容及项目,扩大到中层以上干部实行述职述廉,增强民主监督力度;在职权上,加大职代会在职工经济利益、劳动健康权利等方面的知情权的维护权。

第三,维护好职代会与股东会的关系。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主要处理的是资产关系,体现的是控制人的意志,但不干预企业的日常活动。职代会是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主要解决职工在企业当家作主、民主管理企业的问题,体现的是职工的意志。职代会保障不了资本的权利,股东会也保障不了职代会的审议权、评议权和监督权。所以,股东会在决定重大事项前,应先提交职代会讨论,充分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有利于股份制企业防范决策失误风险。

2 坚持党政工齐抓共管,有效实施民主管理

抓好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对于推动企业深入改革和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这样的股份制企业里,唯有坚持党政工齐抓共管,才能保障企业民主管理的有效实施,也只有党政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抓出成效。

首先,发挥好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在企业民主管理的链环上,企业党组织是领导者,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是有效实施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关键。近几年来,我们企业两级党组织在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把不断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作为一项具体的工作职责。重点是抓好对党员干部和经营管理骨干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在企业转型改制过程中,注重保护好国家、企业和职工的三者利益,对于宣传职工,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牵头抓好职代会制度和企务公开制度的落实。

其次,发挥好企业行政的执行和落实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落实民主管理的执行人,有了经营管理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保障企业民主管理做到依法运行,执行到位。为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企业行政领导应当主动接受企业党组织的政治领导。睿智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处事中总是愿意并且善于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在企业建设和发展中都是遵纪守法和民主管理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让职工知情、让职工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这是一个开明的企业家的必然选择。我公司多年来坚持把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开发经营计划、财务预决算书等重大经营事项定期向广大职工群众报告,听取职工意见,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在决策经营活动中透明公开,不断改进和提升了企业管理机制的科学化运行。

再次,发挥好企业工会的服务和监督作用。工会组织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工作机构,担负着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服务和监督的重任。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企业民主管理,我公司工会组织始终坚持落实职代会和职工大会制度,不断强化对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工会作为民主管理的综合职能组织,不仅负责职代会和职工大会的筹备工作,更重要的是协助党政抓好会议各项决议、决定和提案的贯彻落实。特别是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等重大问题难以解决时,工会组织都能积极主动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妥善解决好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工会组织对企业改制转型和选择新的开发建设项目,都主动参与调研决策和过程监督,避免了企业经营风险,有力地推进了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3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本意是以民主管理的形式,让职工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发动职工群众共谋企业发展,达到改进和提升企业管理机制,力求企业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目的也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本意。企业民主管理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作为统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能做到服务企业与维护职工权益两不误。目前,我们在企业民主管理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及薄弱环节,需要继续改进和探索新的途径。

一是要把维护职工权益体现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上。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企业的劳动关系呈现新的特色,要通过平等协商,就职工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保险福利等内容签订集体协商合同,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和规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劳动和经济利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二是要把维护职工权益体现在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上。作为开发和施工企业的职工常常会面临许多工作和生活困难,需要企业党政工组织时刻关注职工的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要结合职工的愿望要求和企业的实际,创造条件,努力解决职工的民生问题,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福利待遇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

三是要把维护职工权益体现在弱势群众上。对企业中的老职工、女职工、特殊家庭职工等困难职工,企业党政工组织应当及时伸出关爱和呵护之手,为他们解决急难和困难。

四是要把维护职工权益体现在关心培养青年职工上。青年职工是企业建设的骨干,是企业发展的未来。为青年职工搭建成长的平台,是企业党政工组织共同的责任。要努力让青年职工在教育中提高才智,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关键重要的岗位上压担子,促使他们不断成长进步。

五是要把维护职工权益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改制和转型升级,职工在对物质利益愿望不断追求的同时,也需要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企业民主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造一支“思想领先、作风过硬、业务精良、追求卓越”的管理团队和职工队伍。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是立党立国之本,也是企业生存发展之原动力。我们深信随着群众路线教育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定会更加兴旺发达,企业民主管理的功效就一定会更加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奉银.深化民主管理 依法维护职工权益[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0(02).

[2]高辉.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如何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J].价值工程,2011(23).

第9篇:企业职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 实训 企业文化 路径

[作者简介]黄艳杰(1965-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应用化学教学。(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 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编号:GJA104009,课题负责人:任耀生、徐建中)的子课题“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38-02

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当前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日益频繁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与实训基地建设相互融合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高职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高职的专业设置,有利于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校企合作也符合中国当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需要,是高职教育创新的突破点。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融入企业文化、工业文化理念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内容和途径进行深层次探索的重要课题,对行业后备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结合课题研究中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文化在高职实践教学别是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融入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融合的意蕴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企业文化已成为当前文化研究层面的一个中心议题,而从文化层面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则要重点研究校企合作中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如何进行融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了文化育人策略,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鲁昕副部长也提出了文化三进,要求“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都在向着“校中厂”“校办厂”的模式发展,以更好地与当前现代企业相对接,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培养,从而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尽量减少企业在用人培养上的时间。但是,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实训融入企业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一部分院校认为,只要有企业当前使用的设备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就与企业对接上了;一部分院校认为,在实训室内外加上一些企业的标语、图片、口号,就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了。事实上,这与其实际意蕴相差甚远。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融入企业文化,不能仅停留在设备、标语、图片、口号等表面形式上,而应该具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如现代企业对人员的管理要求、制度要求、岗位要求、工作环境的要求等。这都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多沟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现企业文化与实训基地之间的内容对接。当然,职业院校在环境、设备的投入和建设时,要尽量做到与企业实际同步,实现学生当前的实训环境与其未来职业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在实训操作的管理过程中最好能引入企业ISO9001-2000的管理方法,在教学中参照企业管理结构和岗位设置,努力做到人人有岗位、个个有责任,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

二、实训基地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的路径

(一)顶层设计引入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深度融入实践教学管理

1.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职业文化建设进入顶层设计。将职业文化建设提升到学院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有力地推动学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结合企业文化特点,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等各个方面,如宣传企业文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实训场所职场化等。

2.对接企业文化管理,实行实训基地的“严细实恒”教学管理。“严谨高效”是企业的重要行为规范,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特点,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可以实行“严细实恒”原则。“严”是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体制;“细”是科学具体的工作质量标准、细化的工作流程或工作步骤;“实”是指制度执行与监督的落实及工作实效性;“恒”是指管理制度落实与监督的持之以恒。

第一,制定管理制度,“严”抓制度落实。严格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制度内容规范严谨,对教学工作各个方面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高职院校应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在教学组织管理、教师工作规范、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员、教务干事的岗位要求等予以明确界定。教学管理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前提,制度执行则是关键,坚持教学督导和二级管理的相互结合,做到院系“双层监督”, 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工作流程细化,确保教学管理精“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细”体现在工作流程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措施具体,管理精细,工作到位。教学及管理工作尽可能做到流程化、规范化,如同企业中的生产流程管理一样。院系两级的管理者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做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活动,严格、规范、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确保教学及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第三,注重工作“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无论是企业生产管理,还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都应该讲究实绩、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投机取巧,确保质量的提高。应确立由多元化的教学监控、评价主体和多层面的教学监控、评价客体组成的评价体系,领导直接把关,教学职能部门常规检查,教师参与教学质量跟踪(教师评教、评学等),学生参与教学质量反馈(学生评教),教学督导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实行课程学习综合评价制度,并注重社会评价。

第四,持之以“恒”,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教学及教学管理中的“高、严、细、实”工作标准。“恒”体现在教学管理理念上,坚持以教学中心,规范管理,精益求精的教学管理理念;“恒”体现在工作精神的传承上,教学工作严谨细致、求真务实;“恒”体现在制度的延续上,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健全。

(二)文化引导,企业化管理,提升学生实训能力

1.文化引导,吸纳企业精神融入学校管理各环节。职业院校应该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宣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将企业管理文化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学生管理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工作意识,指导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将企业文化中的人本理念、团队意识移植到学生教育管理上来,通过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转化为实际行动,自觉地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甘愿为集体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引入企业共赢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在班级和社会中进行准确定位,找到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以此激励自己,实现更高的价值。

2.规范管理,实现企业管理文化与学校管理文化对接。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学校应通过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接受企业的有关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以后进入企业做好准备。

第一,建立企业化管理制度。学校可以引入企业相应的管理制度编写企业化管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习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出勤制度、奖惩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学生班规等。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企业不同的岗位群,把岗位操作规程带进课堂,经常带学生到企业各岗位进行参观,让学生对岗位的规程有初步的了解,明白操作就必须按规程办,不可以随意自行变更,缩短课堂与岗位的距离。

第二,依托企业,校企合作育人。学校要充分依托企业,与企业共建“合作型”实训基地,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把教学内容与现代生产对接,把实践性较强的项目放到生产现场完成,让学生体验生产环境,结合生产和管理实际进行专业课学习,从根本上摆脱生产与教学脱节的弊端。这样既保证了企业文化与校园实训文化的融合,又让企业可以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资源。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共同制订实习教学计划与大纲,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到生产企业现场进行为期一年的生产实习教学,一人一位师傅,定岗实习,并签订师徒合同,明确师徒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便实现五个合一,即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效益合一。学生能充分了解企业、认识企业,熟悉企业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

(三)校内实训教学与企业要求相适应

1.实训设备要做到操作性强、仿真性强、功能多样。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入,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有效的教学途径。

2.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企业兼职教师比重。应聘请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渐加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中的课时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总之,高职院校的实训建设工作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势。只有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使高职院校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8-31.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3]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4]张芸,吴印玲,高岩.浅谈我国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J].职场时空,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