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农民远动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远动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远动考察报告

第1篇: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批评;有吉佐和子;生态问题;报告文学

[中图分类号]I3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92-05

[作者简介]杨晓辉(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生态文学、日本文学研究。(辽宁大连 116034)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13YJC752028)、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W2012072)和大连工业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学课程建设与研究”(JGLX1243)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1986)、徐刚的《伐木者,醒来!》(1988)等作品作为中国早期生态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引起文坛关注,这类作品反映了林林总总的中国生态危机问题。但鲜为人知的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却早于中国作家,于70年代末就在其文学创作中阐述了她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思考,这就是多年遭冷落的《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这部作品既表达了作者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态问题的深深忧虑,也肯定了当时中国的一些环保举措。

有吉佐和子(Ariyosi Sawako,1931-1984)作为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导演,是战后畅销作品最多的女性作家,与曾野绫子、山崎丰子并誉为当代日本文坛“三大才女”。有吉佐和子1931年生于日本和歌山县和歌山市,其父为横滨正金银行(现东京三菱银行)美国分行职员,1937年6岁时,她随父亲去了爪哇(现印度尼西亚),10岁回国定居东京。童年的海外旅居生活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1949年,有吉佐和子考入东京女子大学英文科,在校时她对日本古典和演剧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于1956年凭借《地歌》获文学界新人奖。她的代表作品有《并非因为肤色》(1963)、《暖流》(1968)、《恍惚的人》(1972)、《复合污染》(1975)、《出云的阿国》(1967-1969),以及有关中国题材的《墨》(1961)、《年轻的母亲劳动模范罗淑珍》(1961)、《孟姜女考》(1969)和《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1979)等。有吉佐和子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情结,是访问中国次数较多的少数日本作家之一。纪实报告文学《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就是她第五次访华成果的结晶。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正值我国翻译界兴起“日本文学热”,大量日本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虽然于1979年(昭和54年)就由日本新潮社出版发行,但在我国仅是在1980年1月的文艺刊物《当代》书讯中被提及过,直至今日尚无中译本,相关研究亦寥若星辰。直到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向远的《中国体裁日本文学史》对该作从中国纪行文学角度作了简要评论,但篇幅不长。

今日重读《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我们多少可以了解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生态问题的实际状况,以及作品透射出的超越国境的生态关怀。但与《恍惚的人》、《并非因为肤色》、《暖流》等相比,《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在我国却较受冷落,本文认为原因有三。其一,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是否算做文学,在我国文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圈内人士认为这类作品缺乏文学性。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译介了大约529种文学作品,44种儿童文学作品,①这其中也包括有吉佐和子的作品,但《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却未在其列。其二,这是一部外国人视角的纪实文学,记述的内容或发表的观点是否准确尚被质疑。其三,农业公害问题在我国当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的环保事业已于20世纪的70年代起步,但在风暴的“洗礼”下,国人对农业公害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足,“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产生污染,谁要是说中国有污染,有公害,谁就是给社会主义抹黑”。②只是近些年随着食品安全、农业公害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话题,我们才开始采取行动。

《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介绍了中国农村的农药使用情况,并记述了作者向当地农民、技术员甚至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介绍化肥、农药的危害的情况。该作对“”刚刚结束后的中国农村的描述未必全面,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的某些侧面,尤其是能够了解有吉佐和子站在“中国”这个场所,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所以极有必要重新回顾这部佳作。

二、跨越国境的生态思索

“”结束后的1978年,有吉佐和子第五次来到中国,目睹并记录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这是一部日本作家视角下的后的中国农村写照,是“迄今为止日本文学史上仅有的有关中国农村的调查报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③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十年浩劫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重创,一般认为,期间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工作出现了停滞不前或倒退现象,但我们从《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可以了解到,事实并非如此。西铺大队的农业试验场栽培出了建明一号、二号玉米,西铺大队实行了农业间作奖励;1964年开始,遵化新建起了碳酸氮铵化肥厂,化肥能够自给自足;农药、化肥在数量和种类上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等等。有吉佐和子对后的中国农村问题非常感兴趣,但她最关注的还是农药、化肥的使用问题。她以女性的纤细敏锐,创作了长达二十五个章节的《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其中有十六章即64%的章节谈到中国农村的农业污染问题。

1975年,有吉佐和子发表了《复合污染》,将日本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小说的形式公诸于世,在日本民众中引起极大反响。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属于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日本的近邻,是否存在同样问题,这是她发表《复合污染》之后继续关注的生态问题。从5月到6月,从北方到南方,每到一处,有吉佐和子便向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宣传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危害。她不仅站在农业公害问题启蒙者的立场上向普通农民做宣传,甚至面向中国的农业专家做讲座、发表演说,近乎幼稚的执着中透射出的勇气和精神着实令人钦佩。因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有吉佐和子未必能够在作品中非常准确地描述当时中国的农业状况,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她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发现了中国人自己没有发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一些农民甚至农业技术员对农业公害知识知之甚少。时期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管、工”,第六个字的“保”,却被理解为通过农药杀虫来保护植物。“一切都是按照的八字宪法做的。”“八字宪法是什么?”“就是关于农业的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管、工。”“第六的保,就是植物保护,用农药杀虫。”①从动乱年代走过来的农民往往把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温饱问题看成现代化的标志。正如有吉佐和子所言:“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村的骄傲。这与二十五年前的日本完全相同。机械、化肥、农药对农村而言是现代三大神器,谁都没有考虑过这种现代化会使农村病人增加,甚至出现死亡事件。日本的农林省和农民万万没想到农业的现代化使日本粮食自给率下降。”②七年前在日本禁止使用的DDT还在中国的西铺使用,这令有吉佐和子感到焦虑甚至愤怒。有吉佐和子认为,当时一些官员的急功近利思想——当务之急不是考虑百年后的危险,而是要让百姓摆脱饥饿,③造成农业公害的扩大。而美国和日本却扮演着“死亡商人”的角色,把在本土禁用的化肥、农药运往国外销售获利,遵化县使用的化肥是贴着“财神牌”商标的日本货。

刚到建明,映入眼帘的景象也让有吉佐和子大为吃惊:“河北省遵化县建明的公路铺设完备,一眼望去便知道这是一个忙碌的收获季节。新鲜的是,马路上铺展着刚刚收割的麦子。车辆从麦秆上飞驰而过。”④“收割的麦秆被置于烈日当空的马路上晾晒、粉碎的场景,和悠然站在马路中间、拿着传统的竹筐筛选麦子的农夫的身影,勾画出现代与古代相结合的画面。农民全然不知汽车是引发人身事故的凶器。我心惊胆战不时地想,那位大叔会不会被车撞了?”⑤

每到一处,有吉佐和子便不厌其烦地向农民宣传DDT等农药的危害和害虫的耐药性。她向当地人介绍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自己的《复合污染》,并把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告诉中国人,向中国农民和技术人员提出忠告:“工业从农业中争夺劳动人口,反过来又向劳动力不足的农村输送机械和化肥”,“人类支配自然的想法是狂妄自大的。我认为与自然保持友好的关系,农业才能正确、安全地发展”,“我并非完全否定杀虫剂杀菌剂的使用,作为自然现象,五年或十年会有一次病害虫异常繁殖的时期,农药应该是那个时候使用,而不是将其当做营养剂每年定期使用。”①平实的语言背后显现着一颗忧虑的心,唤醒了一批有着生态良知的人。

王向远认为,“从《有吉佐和子中国报告》中还可以看出有吉佐和子是将环境污染问题、公害问题作为一个超越国界的人类共通问题来看待的,这也是她要深入中国农村考察的根本动机”。②有吉佐和子在1975年完成《复合污染》的创作后,越发关注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生态状况,将环境污染问题当做超越国境、全球性的问题来对待,其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则具体体现在《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这部作品中。

三、关于两种生态作为的思考

有吉佐和子的创作不是只顾埋头写作、不观察社会风云、不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她总是慎重审视自己想写或所写题材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和意义。有吉佐和子观察到,1979年的中华大地似乎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作为,其差别在于农业生产中是否使用农药和化肥。

河北省遵化县西铺大队1953年开始使用化肥,1955年开始使用DDT,1961年开始使用有机磷杀虫剂。青年农民对害虫的耐药性、喷洒农药的注意事项等农业知识一无所知,有吉佐和子似乎看到了过去的日本,日本经历的农业伤痛正在另一个国度重演。

而在另一些地方,有吉佐和子了解到很多令她吃惊和兴奋的事情。首先,她发现后牧大队1969年开始停用DDT和有机磷,比日本早两年。第二,沈阳五三1964年停用DDT,1966年停用六六六(BHC),是世界上最早停止使用DDT的地区。第三,远在南方的苏州长青从未使用过DDT,六六六也早在1966年停止使用。当深受现代化之苦的日本农民发现无农药的农业产出更好,从而开始选择有机农业、循环耕作的时候,长青的农民却早已从经济角度考虑,放弃了部分农药的使用。这里的农民知道农药的危害性,所以,他们一年只喷洒一次1605和203的混合液,而且由专业人员负责实施,喷洒时戴皮制长手套和口罩,穿长裤,尽量不让皮肤;喷药后,竖起旗子,提醒大人孩子一周之内不要靠近;烈性药有专人管理,这是日本农林省也做不到的;这里的技术人员对作物抗药性等农业知识比较了解。第四,河北省遵化县的沙石峪大队曾经“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而今天“层层梯田绕山转,满山遍野绿油油”。“从招待所放眼望去,沙石峪山峦映绿,层层梯田绿油油。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诧异,在这个缺土的地方竟能有如此的绿色,但当我走到外面一看,才发觉脚下都是石头。右脚碰到石头,左脚踢到岩石碎片,所谓的路也是用岩石碎片重叠铺上的。农田的土是红色的”。③沙石峪人愚公移山的精神令有吉佐和子大为感动。通过她的作品,日本人对中国农村又有了新的认识。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农业环保事业虽有不及发达国家之处,但某些方面已有超越。

有吉佐和子第四次、第五次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的环保事业刚刚起步。《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虽然并未触及中国的环境政策,但在重读这部作品时,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环保举措,对反思当下的中国环境现状不无裨益。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大连海湾、渤海湾、上海港口、南京港口等因陆源污染导致六处滩涂养殖场关闭,许多食品饮料因滥用化学添加剂造成严重危害,等等。可以说,70年代的中国,海湾污染、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等问题已慢慢凸显出来。总理高瞻远瞩,意识到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于1972年6月5日派出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代表团成员的曲格平参会后大为感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在极左路线的支配下,在‘’风暴的‘洗礼’下,我们自负地嘲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害,却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产生公害。”他“猛然间看到了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中国城市和江河污染的程度并不亚于西方国家,而自然生态破坏的程度却远在西方国家之上”。1973年8月5日,中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1979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中国的环境保护走上了法制轨道。“该法律明确了环境保护的范围,规定了环境保护的任务,并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防治环境污染做出了若干具体规定。”①

有吉佐和子未必详细了解中国当时的环境政策,但她通过实地考察、数据佐证的方法,及时地发现、指出了中国的农业公害问题,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使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感,还具有前瞻性。她以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表述,使更多的读者能参与其中并获得共鸣。可以说,这部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正是因为作品的题材与内容触摸到了时代的敏感神经和当时社会生活的脉搏,所以与公众的内心渴望相呼应,从而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深深共鸣。

第2篇: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1、三农服务

落实好农信“三农信息员”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知识、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为村里找项目、帮技术、跑资金,根据信息员在服务期间表现、到村任职满两年后,本年度力争一批同志考录为正式员工。

2、实践活动

开展争当“十大员”主题实践活动,争当“十大员”即: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先进文化的“传播员”,村级组织建设“推进员”,远程教育“管理员”,科学技术“推广员”,服务群众的“代办员”,农村经济发展“示范员”,致富信息“传递员”,邻里纠纷“调解员”,党情民意“报告员”。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的技能本领,进一步密切与群众关系,坚定其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信心。

3、远程教育

依托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个人专业特长,履行好远程教育管理员职责,做好远程教育登记簿和民主议政日登记簿的填写工作。

4、宣传报道

做好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做好《阳信县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简报》或《沃土》文章的征集工作。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工作过程中所闪现的亮点,要注重关于新农村建设理论的调查和研究,定期撰写高质量的村情调查分析报告。

5、学习培训

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力度,为其创造和搭建学习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每季度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培训至少一次。

6、政治培养

根据工作需要,争取年内培养村党支部书记;任命一批同志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落实好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日常考察培养工作。

7、日常考核

按照便于操作,奖勤罚懒的工作思路,强化日常考核,进一步修订完善《洋湖乡大学生村官日常考核办法》。

8、工作例会

实行季度例会制度,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学习、生活状况,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增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中实现互通有无。

第3篇: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转变作风、凝聚民心”为主题的“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努力把我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成为“对党忠诚、执纪为民、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务实为民的良好作风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二、目标任务

按照“面向群众、改进作风”的要求,各级纪检监察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以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为重点,深入到基层农村,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调研走访、带案下访、明查暗访、定点接访等方式深入基层,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检查一方强民富民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化解一户疑难问题,记录一本民情日记,了解民诉民求,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县纪委书记、副书记,联系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县纪委常委联系分工片区;片区纪工委书记联系所在管辖重点乡镇(街道);乡镇(街道)纪委联系本乡镇(街道)一个村(社区);部门纪检组(纪委)联系县委安排的“挂包帮”村。

三、范围对象

县纪委书记、副书记、常委,监察局长、副局长;各片区纪工委书记、部门纪检组长(书记)、乡镇(街道)纪委书记

四、时间安排

“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从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分为两个阶段。

㈠准备阶段(2012年12月)

各片区纪工委,各乡镇(街道)纪委,县级各部门纪检组(纪委)要制定本单位下基层的具体方案,并于2013年1月15日前上报县纪委“三项建设”活动办公室备案。方案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明确加强服务保障的措施;要认真分析所辖片区、部门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应对方法;要深入排查分析基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办法。

㈡实施阶段(2013年1月至5月)

各级纪检监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每月下基层至少1次,做好民情记录,解决具体问题。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展实地调研,加强督促指导,帮助基层解决遇到的问题。检查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富民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了解和掌握基层突出问题,与基层干部一道研究解决的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疑难问题。

五、方式方法

㈠送好政策。采取召开村民小组会、院坝会、走访农户等形式,积极向基层群众开展政策宣传。重点宣传党的十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宣传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严惩腐败的态度、决心和工作成效,帮助基层群众正确认清形势,认真谋划长远发展。积极宣传反腐倡廉建设各种政策法规,宣传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促进各项惠农政策落实。

㈡摸清实情。结合本职工作,带着课题和任务,深入基层农村,深入基层群众进行调查研究,重点走访边远偏僻、问题较多、困难具体的地方,通过“乡村夜话”、“民情直通车”、“坝坝会”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普通群众和困难群众等各个层面人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接触,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了解基层所思所怨所盼所求,研究分析基层党员和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好“民情日记”。切实做到“三问三知道”(问群众对工作的意见建议、问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具体困难、问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到“群众的困难我知道,群众想说的话我知道,群众想办的事我知道”),形成1-2篇有力度、有深度、有分量的调研报告。

㈢办好实事。一是带案下访。对近年来上级交办、领导批办以及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举报问题进行排查分析,重点放在到市上省越级访、持续缠访闹访、可能导致恶性事件等方面,认真梳理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举报案件,作为领导包案下访需要解决的具体事项。采取定领导、定方案、定专人、定质量、定时限的“五定”措施和包掌握情况、包思想教育、包解决化解、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理的“五包”责任制,确保领导带案下访取得实效。二是定点接访。在县纪委室、乡(镇)街道集市、村民聚集居住的地方,设立固定接访点,组织各级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开展集中接访,拓宽群众投诉渠道和途径。要提前向当地群众公告有关情况,告知接访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接访的领导姓名职务。现场接受群众的举报,答复咨询提问,发放宣传资料。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分门别类的处理,能够当场解决处理的,在现场及时处理;需要调查了解的,及时安排人员限期核实处理,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赢得群众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从而树立和维护纪检监察机关“可亲、可敬、可信”的良好形象。三是真情帮扶。认真做好扶贫济困工作,对农村党员和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了解贫苦低保户的思想、生产和生活状况,重点关注有老弱病残人员的家庭,主动进行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要给予资金困难帮扶,心理安慰,解决好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总之,要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解民忧、谋民利、化民怨的实事好事。

㈣明查暗访。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基层干部作风不实,反腐倡廉工作推动不力的地方,要及时开展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富民惠民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情况,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基层的开展情况。既要开展面上的明查,又要深入普通群众中暗访,从而掌握真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属于错误行为的,要立刻纠正;属于一般性问题的,要着手研究解决。对工作中因业务不熟悉、能力水平不高出现的问题,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基层反腐倡廉工作上台阶。

六、工作要求

㈠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县纪委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朱桂桦同志任组长的“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领导小组,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高度重视“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把这项活动纳入“三项建设”活动和本单位年度目标责任与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纪委书记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部门纪检组织负责人要积极走访基层,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㈡精心部署实施。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结合本地实际,精心制定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具体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增添工作举措,加强信息交流,强化督促指导,创造性地开展“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要注重把实施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与加强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谋划明年工作相结合,特别注重与推进党务公开、片区纪工委、村廉勤监委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推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执行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相结合,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㈢营造浓厚氛围。积极运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全方位报道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情况。重点宣传纪检监察干部亲民爱民的先进事迹,对在下访中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疑难等典型事例进行专题报道,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赢得社会的支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切实增强活动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4篇: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五月二十五日清晨,我们党课第四小组前往司门口,参观了五大会址纪念馆,农民讲习所,故居等革命纪念地,再次感受中国共产党在战乱的时代审时度势,中流砥柱的恢弘气势。

五大会址纪念馆坐落在离武昌江滩不远的都府堤小巷,院落不大,主要由中共五大开幕式会场、陈潭秋夫妇卧室和陈潭秋、教学教室四个复原陈列,以及中共五大历史、陈潭秋在汉革命活动两个基本陈列组成。历史陈列展主要由“高潮与危机”、“贡献与局限”、“应变与转折”三大展区组成。这让我想起了“五大”的历史风云:当时革命面临局部失败,当时已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在武汉,尚未暴露***的嘴脸,“五大”是国共合作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会议。中共“五大”虽没能完成从危难中挽救革命的使命,但却是幼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领导体制上有重大的建树,开始形成中央四级领导体制:即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并在党的历史上首次选举产生了中纪委的前身——中央监察委员会,强调党的各级组织都要实行集体领导。

接着,我们参观了农民讲习所。农民讲习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旧称黉巷)13号。武汉农民运动进习所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由邓演达、、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组成学校最高领导机构,实际主持工作。

农讲所是一个长方形大院,大院两面墙上“进行国民革命”、“拥护工农政策”的标语至今还历历在目。大院从前到后整齐排列着4栋高台式建筑,第一排红柱青砖的房舍,就是当年的办公用房。东头有常委办公室,就在这里办公;第二排房屋中部是大教室;穿过大操场,是一幢二层青砖楼房,为学员寝室,寝室中陈列着简朴的双层木床、卧具、军装、枪架,墙上贴着体现农讲所办学方向的口号——“到农村去”、“实行农村大革命”。这个静谧的院落,74年前是风云际会的全国“农民革命大本营”,800多名学员将农运火种从这里撒向全国。、董必武、瞿秋白、恽代英、、彭湃、郭沫若、张太雷、李立三、邓演达等,都在农讲所讲过课或向学员作过报告。农民讲习所培养的学员很多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后来的斗争中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故居也在武昌都堤府,它清静简朴,木桌木椅和当年风格的木床,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年代。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会议室,卧室,餐厅,并告诉我们《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在这里写成。这次党课实践,让我们耳濡目染了党的光辉历史,受益匪浅。

第5篇: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科研试验基地;选址;影响因素;操作步骤;建议

中图分类号:S5-3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137-03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保障粮食、种业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试验基地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载体,也是农业科研单位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地选址是基地建设和良性运行的关键,对科研创新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1充分认识试验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危。农业生产的主要载体是农田或养殖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农业科研主要是通过研究农业生产中的动植物,探索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提高生产效率,仅靠实验室内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实验室与田间试验有机结合进行研究、转化、示范和推广,所以试验基地是农业科研必不可少的研究平台。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这些单位成立比较早,多数单位在建国初期建成。由于需要大面积试验土地,在建成时一般都选择在城市近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部分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基地已由城郊变为靠近或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受“温室效应”影响明显,光照、积温、水源、土质等小气候和畜禽试验的气味、排污等基本条件已不能满足科研创新的要求,试验地搬迁成为必然。

受城市化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科研创新的内在需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哈尔滨道外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新乡市原阳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南京溧水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杭州海宁市等择址新建试验基地,并投入运行。综合分析这些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基地建设,其基地选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基地选址范围的气候、土壤等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二是基地选址区域土地丰富,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后备资源;三是基地选址距离单位本部较近,交通便利;四是基地选址地方政府支持,人文环境良好,为基地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基地选址的重点考虑因素

2.1自然条件

影响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是影响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在基地选址时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地形条件、土壤、土质、肥力等条件也要满足动植物正常生长的需求;区域自然条件要有代表性,选址区域不应有特殊的区域小气候、土质、地形等。在自然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应委托有资质机构做好压覆矿产和自然灾害的评估备案工作。

2.2土地面积

科学合理地测算基地建设需要的土地面积。按照需求面积,在自然条件适合区域选择适宜的地块,土地要成方连片,尽量平坦。在土地面积满足当前需要的前提下,从长远发展考虑,基地选址周边应有丰富的后备土地,留足发展空间。

2.3区位交通

良好的区位交通是决定基地良性运转的重要条件,可以方便科研人员往返基地,节约科研成本;同时,便于科研成果的辐射推广。基地应选择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距离本部驻地较近、示范辐射效果较好的区域。

2.4规划条件

一处功能设施完备的试验基地,不但要有高标准的试验田,还应建设配套的办公、生活、实验以及仓储等附属设施。在基地选址时,要调研查阅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址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面积要满足需要;还要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避免在基地建成后出现土地被占用、周边环境被破坏等情况。在符合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基地选址尽可能选择在土地征用和流转手续实际操作相对容易的地块。

2.5水利条件

完善的水利条件是农业试验基地的生命线。由于农业田间试验季节性强,错过农时就有可能耽误全年试验,所以基地选址地块在干旱季节要能够提供充足的无污染水源,洪涝季节能及时排涝,确保试验安全。同时,在基地规划建设时尽可能考虑备用水源,建设完善的水利管网。

2.6环境污染

基地选址应尽可能地选择环境优美、远离污染、生态条件良好的区域。特别是畜禽基地的选址首先要考虑环保问题,要符合远离村庄、河流、主干道路各1 000 米的硬性要求。在选址区域原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要合理安排基地建设内容,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做好环境评价报告并报经政府审批。

2.7人文环境

地方政府的态度和周边的民风民俗也是影响基地建设的重要因素。土地预审、土地征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关系协调等工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态度(优惠政策、办事效率等)关系着基地能否顺利建设、建设进度和正常运行。民风民俗对基地建设和运转影响同样很大,良好的民风民俗可以减少或避免阻挠征地和工程建设、聚众闹事、偷盗、破坏等现象发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8建设成本

国有土地可以减少土地征用的难度和建设成本,基地选址最好选择国有土地。如果没有合适的国有土地,基地选址应尽可能选择在人均土地较多、地上附着物量少及道路、沟渠、水、电、暖等条件较好的区域,可以有效减少地上物补偿费用、土地征用成本和建设成本,节约资金。

3选址操作的关键步骤

3.1广泛考察,确定备选地块

在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和定位的前提下,根据科研需求和单位资金实际,确定基地建设规模、内容和土地使用方式。依据上述选址重点考虑因素,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进行广泛考察,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对比分析讨论考察地块,确定备选地块。

3.2重点考察,评估筛选确定选址

根据收集的相关基础资料,理清备选地块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对确定的备选地块进行重点考察。按照不同类型基地(如畜禽基地首先要符合环境评价等)对影响基地选址有关因素的重要程度,对备选地块分析排序,广泛征求专家、科研人员和入驻单位意见,报经单位研究,确定基地选址。

3.3与地方政府商谈

基地选址确定后,要与地方政府沟通磋商基地建设的有关细节,确定用地面积、土地四至、用地方式和征地价格、地上物数量和补偿标准、土地交付条件和时间、优惠政策等。

3.4签订框架协议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框架协议签订的主体尽量为土地实际操作单位的上级政府,便于有关条款的落实。按照与地方政府商谈确定有关问题,签订框架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基地建设方向及规模、用地面积及位置、用地方式、建设内容、土地交付时间、费用支付方式、土地交付条件、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等。

3.5办理项目立项手续

按照框架协议内容,办理土地测绘、勘测定界、自然灾害评估和压矿评估审批备案等基础工作。根据立项要求,办理土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选址意见审批,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等立项要件,申请项目立项。项目立项审批后,进入建设程序。

4做好基地选址的几点思考

4.1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定位是做好基地选址的前提

基地的建设目标和定位决定了基地选址的方向。不同类型的基地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和模式,如作物试验基地、畜禽试验基地和区域性试验基地等定位各不相同,对选址的条件有很大差异。应根据科研的实际需求,对各类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与定位;按照各类基地的实际需求确定适宜的考察区域,有的放矢。

4.2科学分析考察地块的基本情况是做好基地选址的基础

按照基地功能定位和拟建设内容,在适宜区域有针对性地考察筛选,掌握考察地块的基本情况和详细资料,在自然条件、区位交通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重点考察了解区域的发展规划、土地性质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价格、环境评价(特别是畜禽基地)、地上物数量、水电暖基础设施等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评价是确定基地选址是否适宜的重要基础。

4.3领导重视,科研人员广泛参与是做好基地选址的关键

根据事业发展的需求,从基地搬迁战略的提出,到确定基地建设目标、定位、建设内容、考察、评估、选址等多个环节,再到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规划选址、项目立项等每个阶段,任何一个环节和阶段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离不开各学科专家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这是基地选址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4.4组建一支稳定的专业性团队实施是做好基地选址的保障

确定了基地建设目标和定位,选址建设就要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稳定的团队去运作。选址建设是一项连续性工作,需要配备固定的专职人员,由领导挂帅,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和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分工负责,各司其责、互相配合,从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到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再到相关手续办理,以及基地建设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等,每个阶段做好衔接,圆满完成选址、协议签订和项目立项等工作。同时,运作团队要保持相对稳定,做好基地立项后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衔接,确保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薛志忠,杨雅华.抓好科研基地建设,支撑科研创新工作[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3(1):37-39.

[2]王有增,李伟,张建策,等.建设现代化农业试验站搭建科技创新平台[J].农业科技管理,2007(1):13-14.

[3]张明生.建设院地合作科技示范基地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农科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2):87-89.

[4]杨沛林,杨国会.论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134-136.

[5]李秉乾,孙天石,王丽霜.办好农业科研基地的几点认识[J].辽宁农业科学,2003(2):54-55.

[6]何循宏,徐红兵,卞立平.农业科研单位新建试验基地选址体会――以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0(2):24-26.

[7]王文凯,姚安庆,孙文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29):9383-9385.

第6篇: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五月二十五日清晨,我们党课第四小组前往司门口,参观了五大会址纪念馆,农民讲习所,故居等革命纪念地,再次感受中国***在战乱的时代审时度势,中流砥柱的恢弘气势。

五大会址纪念馆坐落在离武昌江滩不远的都府堤小巷,院落不大,主要由**五大开幕式会场、陈潭秋夫妇卧室和陈潭秋、教学教室四个复原陈列,以及**五大历史、陈潭秋在汉革命活动两个基本陈列组成。历史陈列展主要由“高潮与危机”、“贡献与局限”、“应变与转折”三大展区组成。这让我想起了“五大”的历史风云:当时革命面临局部失败,当时已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屠杀***人,而在武汉,尚未暴露***的嘴脸,“五大”是国共合作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会议。**“五大”虽没能完成从危难中挽救革命的使命,但却是幼年中国***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领导体制上有重大的建树,开始形成中央四级领导体制:即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并在党的历史上首次选举产生了中纪委的前身——中央监察委员会,强调党的各级组织都要实行集体领导。

接着,我们参观了农民讲习所。农民讲习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旧称黉巷)13号。武汉农民运动进习所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由邓演达、、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组成学校最高领导机构,实际主持工作。

第7篇: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乡村”是个美丽的场所,如今看起来却更像个乌托邦;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乡村”是个静态的田野调查文本,相隔数十年仍有现实意义。与之不同,在传播学领域,

“乡村”近些年却面临尴尬——当一个突发性新闻发生时,那一个地方几乎人人皆知;而大部分时候,那里真实的图景则不为人知,甚至被遮蔽。

在全国新闻战线2011年8月以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文汇报》率先启动,8月12日起推出“第一现场”专栏,刊登记者深入社区、工厂、医院、田间地头、科研院所、文艺院团等工作与生活第一现场采写的报道;8月17日,又在头版突出位置推出了“乡土中国”专栏和与之联动的《天下》专刊;8月24日,推出第三个专栏——“蹲点日记”,刊发记者到乡镇农村等一线“解码”和谐社会“基因”的观察与思考。

《文汇报》迄今刊发了数百篇记者“走基层”的稿件。在3个专栏中,

“乡土中国”应该算是着力较多、走得最远,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专栏。在头版的“走转改”专栏以及在《天下》专刊中,共推出了60余篇稿件,记者深入一线,写出了“牵挂小餐桌”“追踪小餐桌”“艰辛上学路”“乡民口述史”“吾海吾民”“跋涉独龙江”等一系列受到读者欢迎的报道,引起较大反响。

为什么想到开设“乡土中国”专栏

在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当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仅有宏大叙事、浅层描述,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可是今天,不管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报道的涉及面和质量远不能与之匹配,而呈现“三多”:记者们近的地方走得多,不费劲、容易采访的人和事写得多,浮光掠影、潦草粗率的文字多。

《文汇报》作为一家有全国影响的主流报纸,一直以来在深入各地和各行各业、关注世态民生和解析社会现象、趋向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和传统特色。

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之前,在201年初开展的“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文汇报》便推出过一个“乡土中国”的专题。在2011年春节期间,经过认真策划,布置记者利用返乡探亲的机会,深入云南、安徽、广东、浙江、湖南、陕西等地的乡镇和村落,以记者的敏锐、“乡亲”的情感,用脚步和目光度量我国东部、南部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土地、山丘、水塘、巷陌,记录那里生活着的人们和人们的生活,细致观察不同的个体。记者笔触涉及坚守土地的农民、返乡创业的青年、亲情缺位的留守儿童、身处城市却仍然是异乡人的进城农民工,以及少数民族青年婚礼习俗的变迁等等。虽然只是无数个乡村中的几个,呈现的却是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希望这样的“田野调查”和与众不同的纪实文本,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乡土中国的窗户。

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初步实践,我们深感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能够促使记者“接地气”,走得更远、关注得更广、写得更扎实而贴切。因此决定把“乡土中国”这个栏目长期开设下去,能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读者打开一扇新的观察和感受社会生活之窗。

“乡土中国”专栏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2011年8月17日,“乡土中国”专栏开始推出,开栏首篇发表青年记者许旸的“田野调查”——《被自己的热爱“困”住了》。

这篇报道以真实的事例、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语言,讲述了两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嘉善农民许金海身陷市场接纳与保护传承都不“给力”的双重困境,呼吁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许呖此前曾多次做过乡村专题报道,在她看来,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的每一次“脉动”,往往隐藏着大量社会现象的线索。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正好是贴近记录乡土冷暧的契机。

此后,专栏又陆续推出了《走访“世界海拔最高学校”》《“最美乡村女教师”》《踏遍深山“一对一”》等记者从、贵州、云南等地发回来的走基层报道。

2012年3月10日、20日、30日,“乡土中国”专栏刊出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曾维康数年来深入江汉平原的一个村落,采访26位乡民,以口述实录形式——翔实报告当下农民“原生态”》的长篇报道,以及12位乡民的“口述实录”。这些口述人包括村党支部书记、老干部、乡村教师、赤脚医生、私营企业主、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等。专题报道着眼于一个村落,展开对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微观研究,翔实而尖锐地呈现了农民和农村的困惑和现状,告诉读者不为人知甚至被遮蔽的真实乡村,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读者认为,这些调查报告如实反映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并对朴实、扎实的作风和文风感到敬佩。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伴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沉重话题。2012年重阳节前,记者来到劳动力输出大省湖南,并选择了岳阳县新墙镇大桂村作为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的样本。记者来到老人周小珍的家中,与她同吃同住,观察她的生活,走进她的内心。周小珍告诉记者,自己“养儿”最初是为了“防老”,没想到自己老了,儿女却一个都不在身边。小孙子浩宇是老人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个沉重负担。对孙子,她不仅照顾得无微不至,还因为担心孩子独自在家发生意外,每天带着他去耕地。

她的故事,真切地体现了农村留守老人孤单、隐忍,和孙子相互依赖又不堪监护重负的现状。2012年10月24日,这篇题为《两个人的耕耘》的报道推出后,广受社会关注。

关注社会民生,回应群众关切,是媒体应尽的职责,而将社会现实,包括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图景真实呈现给读者,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年,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将那些同样接上“地气”、冒着“热气”、写出“生气”的调查报告和文章推荐给读者。

以专栏提升专业带动队伍

所谓“专业精神”,不仅包括优秀的专业技能,而且包括在专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即使在新闻领域,这样的专业精神如今也已经被稀释、被弱化、被淡忘了——确实有一部分记者成了网络信息的下载者、通稿的二传手、通讯员的“小跟班”;不管是新闻采访还是写作,都受到粗暴和浅薄的对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此,在今天重拾新闻的专业精神、敬畏新闻的专业精神,显得更为紧迫与重要。这是“走转改”活动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层次的思考,也是我们将“走转改”活动作为一项抓手而不是宣传任务的主要原因。可以说,从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的世博故事”报道,到2011年年初的--“上海春早——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再到2011年8月起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我们希望努力做好一个系列产品,来提升一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带动整个队伍。

“乡土中国”栏目的开办,可以说是《文汇报》作为一张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大报,在面临新媒体冲击时的探索之一。由于新媒体具有及时更新、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优势,令传统纸媒望尘莫及。而“乡土中国”的应对之道是做高质量的新闻: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消息,还要通过扩展性的报道,把新闻做深、做透,为读者梳理新闻背景、提供独特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天下事。

“乡土中国”的一大特色是着眼全国,不局限于一城一地之事。也不自缚于某一领域之内。它将报道的触角延伸到整个中国,扩展到当下乡土社会的各个领域。记者必须走出大城市,前往偏远山区、乡镇和村落。在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之后,记者才会对事件、人物拥有深刻而独特的感知,并将这些感知付诸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以每个个案的地域独特性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相观照,为读者展现一幅全景式的“天下”图景。

“乡土中国”的另一个特色是深入。从一人、一事出发,提供翔实的新闻背景,深入采访者的内心世界,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拓展了新闻的宽广度。

第8篇: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着近三千公里的边境接壤。但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我们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基本上中断了贸易活动。中苏边境一度成为,内地居民前往边境地区甚至要持有“边防证”。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深入,中苏关系开始松动,沉寂已久的边境贸易又恢复起来。但囿于中苏政治上的分歧,好多同志对两国边境贸易心存顾忌。1984年8月,总书记来我省视察工作,讲道,“我们同苏联政治上有分歧,在经济上总要有交往。这是相互利益的需要。”“要发展边境贸易,互相取长补短,这样黑龙江的对外贸易也就搞活了。”他在黑河市更进一步指出,“南有深圳,北有黑河,能不能比翼齐飞?五年不行八年,把黑河建设好,有可能和深圳比美。”并为黑河市题词:“南深北黑,比翼齐飞。”这对全省人民是个极大的鼓舞。

1987年8月,时任省委农工部副部长的邢泽民同志到黑河地区调研,了解到当地企业与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一家公司,用208吨西瓜换回360吨尿素等易货贸易的情况,异常兴奋。在这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期间,邢泽民同志将黑龙江省对苏边境贸易的情况和想法向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同志作了汇报。杜老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当即表示,可以将此作为一个课题,交由黑龙江省深入研究。他还特别交代,力争在翌年三月全国人代会之前搞出研究成果,以便提交国务院讨论。随后,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向我省下达了“黑龙江省与苏联边境地区贸易研究课题。”1987年12月,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农工部、省社科院西伯利亚研究所、省政府对外经贸厅和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几十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由常务副省长陈云林同志牵头,副省长杜显忠同志任组长,立即开展了专题研究。1988年3月,黑龙江省与苏联边境地区贸易问题研究报告形成。报告共分总论和5个子报告。总报告由邢泽民和刘文翔同志执笔。包括背景描述、贸易环境、战略选择、影响边贸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等基本内容。5个子报告的题目分别为:黑龙江省对苏边境贸易的历史、现状及作用,中苏贸易与亚太经济,苏联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经济格局、产业结构、市场容量和特点、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与发展趋势,黑龙江省与苏联边境地区贸易若干因素的可行性分析,扩大对苏贸易的可行性、制约因素、分期目标及政策建议。报告形成后,邢泽民同志代表课题组,于1988年3月13日专程赴京,向杜润生等领导同志做了汇报。3月17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以《黑龙江省扩大对苏边境贸易大有可为》为题,编发了2000多字的特急《送阅件》,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国务院有关部门。3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主持专题会议,听取了杜显忠同志代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所做的汇报。会议对我省的调研报告及所提出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会后,时任对外经贸部副部长的李岚清同志风趣地说,“这个重大问题,让农口先解决了,真是惭愧啊。”

1988年4月19日,国务院专门下发函件,作出关于黑龙江对苏联边境易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问题的批复,给予我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和哈尔滨市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1988年5月,在龙江省第六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了“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思想。我省对苏边境贸易随之迅速勃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省在原有绥芬河、同江、黑河3个口岸的基础上,又陆续开通了密山、虎林、饶河、萝北、漠河、嘉荫、东宁、逊克等边境口岸以及哈尔滨、佳木斯、富锦内河口岸和哈尔滨航空口岸等22个国家一类口岸。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授权,批准了183家企业开展对苏边境贸易,由过去的外贸独家经营,扩展到商业、石化等二十多个部门。1988年,全省对苏边境贸易实现过货总额1.96亿瑞士法郎,比历史最高的1987年增长4.7倍,相当于1957年以来的边境贸易总和。1989年的边贸过货额又跃升到5.9亿瑞士法郎,是上一年的3倍!出口商品的品种也由过去的50多种骤增到3000余种。至此,黑龙江省对苏联的边境贸易、旅游以及易货项下的经济技术合作全面开展起来。1990年6月,黑龙江省首次在哈尔滨市成功举办了“中国对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

我省对苏边境贸易大规模开展起来之后,杜润生同志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借助边贸通道,将农民企业家组织起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他的亲自倡导下,1988年8月,由广东省珠海白藤湖度假村董事长钟华生、辽宁省大连甘井子农工商公司董事长陈连庆、山东省荣成邱家渔业公司总经理唐厚运、河北省蠡县辛兴村党支部书记闫建章等4位国内知名农民企业家发起,在哈尔滨组建了股份制的北方农企对外贸易公司。公司陆续吸收全国各地的27家农民企业参与,开展对苏边境易货贸易。杜老对这家公司非常关心,先后委托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堪同志和原国务院农研中心副主任吴象同志前来实地考察指导。1992年10月,应杜老之约,我和北方公司总经理徐先玉到北京,在“九号院”的办公室向他做了汇报。杜老详细了解了边境贸易的开展情况、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和各类商品的比较价格。当他得知北方公司用乡镇企业生产的服装、家电等产品,从俄罗斯换回化肥、钢材和稀有金属时,非常高兴。他说,开展对俄边境贸易的好处是,可使我国发扬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增加产品出口量,进口稀缺产品,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经济,节约成本,提高收益。他还特别强调,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农民组织程度,逐步改善农民的经济地位。杜老的这些真知灼见,为日后的发展实践所充分证明。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哈洽会”如今已成长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并提升为国家级的“中国――俄罗斯博览会”。2014年,我省的对俄贸易总额达到232.8亿美元,占全国的24.4%。中俄双方的经贸活动,也由一般的易货贸易,扩展到贸易、工程、劳务、投资、科技、金融以及教育、文化、艺术、旅游等诸多领域,两国的友好关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15年10月9日,杜润生同志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102岁。谨以此文,深切怀念这位令人敬重的中国改革先贤。

主要参考资料:

①《思想年谱》.

②《执政中国・黑龙江卷》.

③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④邢泽民著《无愧无悔的人生》.

第9篇:农民远动考察报告范文

一、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

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人大的各项工作中,确保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全县人民的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是对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是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要深入全面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地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努力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弄懂弄通其基本思想,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近年来,我们除了按照要求认真进行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的自学外,还组织党组成员积极参加县委中心组和上级党委组织的各种有关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培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后,我们又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特别是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等理论文章和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作出的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最新部署,充分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坚定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才能不断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几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积极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按照县委的部署,认真审议“一府两院”各项工作报告,决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督促县人民政府切实落实县委提出的“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和“构建工业主导型生态宜居新柳江”战略以及实施“一园二廊三带四区”科学发展规划,把柳江“三步走”的发展目标落实到政府的具体工作中,为我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历来重视“三农”工作,把“三农”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每年都组织常委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三农”工作进行视察、检查和调研,确保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确保农民群众所急盼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公平。如20*年,我们组织了部分县人大代表和相关人员组成视察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视察,召开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情况报告,要求县人民政府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做好村屯建设规划和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等,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20*年3月,我们又开展了动物防疫工作的视察,促进政府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强化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促进农村养殖业的稳定、健康发展。20*年11月5日,又组织对全县农村路网建设和农村道路养护工作情况进行视察,推动县政府加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统筹了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切实关注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党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切实从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来抓。在每年的例会上,都积极引导和组织代表、委员认真对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决算报告进行审查,督促政府把民生问题列为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向政府提出批评和意见建议,督促政府部门认真落实各项为民、惠民、利民政策措施,督促政府统筹安排资金,确保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等各项支出的合理增长,真正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如在今年的人大例会上,我们加大对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的审议力度,认真听取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对当年确定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是否科学,措施是否得力、可行,实施的时间是否及时等等进行认真审议,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会后,积极组织常委会进行跟踪督促,开展了两次视察调研活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和一次主任会议,听取人民政府有关人员的报告。11月初,全面开展了县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工作情况的调研,召开主任会议听取了县政府的专项报告。通过视察和听取政府专项报告,促使县人民政府加快了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进程,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关注的各项热点难点问题。

五是重视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职责,也是人大的重要工作职责。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督促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高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去年全国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的背景下,我们及时组织代表对全县的矿山开采、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企业生产进行视察,对政府提交的安全生产工作报告进行认真审议,严肃地指出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提高认识、加强宣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整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群众反映县城飞车抢夺、入室盗窃严重的问题,我们结合督促政府落实为民办实事工作,今年重点对政府实施“天网工程”,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情况进行了两次视察、检查,召开常委会和主任会议听取县政府关于该项工作的报告,对县城社会治安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责成公安部门有效调整警力部署,加强路面监控和重要地段、重点部位监控,加快推进“天网工程”建设进度,切实维护好社会治安,消除群众的恐惧心理,为柳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县公安局对人大常委会的批评非常重视,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来抓好县城的社会治安工作,加快“天网工程”建设进度,制定了侦破“两抢一盗”案件奖励措施,加强在案件高发的上下班时段、易发案的市场、街面的防范力度等等,全县“两抢一盗”案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特别是县城及新兴工业园区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为抓好社会稳定工作,畅通民意,县人大常委会还积极配合县委开展大接访活动。常委会领导坚持在接访日公开接待群众来访,并深入基层了解民意,指导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虽然能够坚持以党的利益为重,加强对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领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通过加强学习,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格对照“六个新”的要求,开展“六对照六检查六明确”,活动,发现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柳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责任感还不够强,思想有时跟不上急剧变化的时代潮流,决策有时前瞻性不够,没有大的气魄,缺乏超前意识。有时对县委提出的一些发展新思路、新举措还不能很好地理解。

二是工作作风方面,虽然党组成员都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并注意抓好党风党纪,但是,科学执政、为民执政、民主执政等理念还落实不够。具体体现在工作作风还不是很扎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还做得不够,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不能让群众完全满意;工作效率还不够高,工作的系统性还不够强,存在匆忙决策的现象。

三是工作思路方面,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对兼顾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方面研究不够,不能为县委提出很好的意见建议;对督促“一府两院”解决社会治安问题、问题和弱势群体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路,形成有效的机制,在一定大程度上影响了柳江的快速发展。

四是工作举措方面,抓机关建设的措施还不多,对机关干部的培养还抓得不够,机关干部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和支持的关系,对监督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尤其是对任用干部的监督还不够,过去一套述职程序不用后,没有能够研究制定出新的方式方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还不够,尤其是在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没有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供县委参考。

五是工作成效方面,组织常委会开展检查、视察活动以及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的落实效果还不很明显,抓代表议案、建议的落实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代表还不完全满意。如在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加强九曲河水患治理》和《调整农村蔗区道路修建经费使用管理》两个议案,将近一年了,还停留在办理的方案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六是在推进发展方面,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存在对容易出成效的经济工作开展监督多,对当前成效不容易看见,但又具有长远社会效益的工作抓得少的现象,因而对批准新建项目时,主要注重投资规模、财政收入等因素,对是否符合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考虑不多。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认为人大的工作主要在二线,重点是抓好监督,抓经济、抓发展是党委政府的事。因而对一些工作干预过多存在顾虑,认为不能越权、越位,不同程度地存在想当“太平官”、做“太平事”的思想。

二是党的宗旨意识还不够强,科学的政绩观还没有完全确立。

三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够深、不够透,还没有能够很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各项工作还不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四是缺乏创新精神,跳不出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考虑的问题太多,要求四平八稳,总希望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才去推进工作。

五是对作风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总认为只要工作做好了,用什么方式都无所谓,没有从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影响党的执政基础上来看待工作作风问题,从而造成取得的一些成果,表面上看非常显著,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不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利益。

四、今后的整改方向

一是切实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弄懂其精神实质,并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二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勇敢地承担起推动柳江发展的共同职责,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终生信念,永不懈怠,永不动摇。

三是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将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成效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绩效考评的具体内容,使科学发展观能够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体现在党员干部行动上。

四是进一步加强党性党风锻炼,使党员干部切实履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觉改变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而使所抓的各项工作更加体现民生、体现群众的利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