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精选(九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1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认识提升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一、技术创新能力概述

1.技术创新能力概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包括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等。企业技术创新一般分为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各阶段相互作用,并呈螺旋式发展。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集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为一体,较好地反映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当前的实际能力与绩效。2.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海东,吴健,易娟娟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研发机构硕博占比、人均R&D内部支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金额等指标。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技术研发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人才与资金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张梅琳强调,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标有技术能力、决策水平、资金和人才投入、内部管理能力、设备及信息等因素,这些因素在技术创新的研发、设计、试制与生产阶段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政府政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李晓霞以上海制造业为实证,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实证分析

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诸多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1.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来源。(1)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F)为被解释变量。(2)解释变量: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影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出于数据收集的便利性及研究的合理性,选取的解释变量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总额(X1)、R&D人员全时当量(X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3)、新产品销售收入(X4)、专利申请数(X5)、R&D项目数(X6)。(3)样本数据主要根据天津市统计年鉴,选取2001—2015年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上述6项指标数据。2.统计结果分析。(1)KMO和Bartlett的检验。为避免伪主成分分析现象,需要进行KMO检验与Bartlett球度检验,将样本数据输入SPSS19.0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测度检验值为0.774,Bartlett球度检验的Sig值为0<5%,适合运用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2)系数相关矩阵。表1为系数相关矩阵,结果显示,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系数都比较大,接近于1,因此很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3)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方差贡献率为94.165%。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4)主成分系数及主成分表达式。通过提取主成分,得到R&D经费支出总额系数为0.984,R&D人员全时当量系数为0.95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系数为0.983,新产品销售收入系数为0.982,专利申请数为0.972,R&D项目数系数为0.95。在这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R&D经费支出总额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最大,其他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项目数。根据主成分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可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如下:F=0.984×X1+0.952×X2+0.983×X3+0.982×X4+0.972×X5+0.95×X6。

三、提升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1.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决策上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相应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措施,进一步完善现代制度、培育技术市场、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在感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时,才会更加重视改进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2.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关系到技术创新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和能否持续开展,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类型来看,通常有内部型、合作型和合同型三种模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创新资源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于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可选择内部型技术创新模式;对有资金但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企业,可选择合作型或合同型模式。,同时,还要考虑市场开拓因素,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3.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之间的关系。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涉及技术引进问题。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在技术引进中重视消化吸收,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在技术能力上增强综合竞争力。重视消化吸收的投入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的关键,因此除了企业重视自身投入外,政府还应给以一定的扶持,尤其在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消化吸收投入方面,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袁剑峰.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观察,2013,(6):42-43.

[2]李海东,吴健,易娟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14-116.

第2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 综述研究

当今,企业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加不确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所引领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若不采取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来持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会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并进一步对企业如何系统地评价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这对于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Larry从企业创新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总和;Bargeman和Maidigue从战略管理角度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的组织、技术、文化特征等的集合体;Barton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企业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等;Seven Muller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改造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魏江等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还有不少学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其中,王国进和王其藩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总结出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更加科学性;二是更加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三是开始关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以及技术本身演化发展规律的关系。2006年,国家统计局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提出评价我国典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项指标,即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宋凡等分别对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整体创新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国外学者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库珀和克雷恩 (Cooper and Klein Schmidt)提出了技术创新高标准定位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五种要素,即产品开发过程、组织形式、技术战略、创新氛围、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同时他们认为其中三种要素具有显著作用,库珀和克雷恩称之为“新产品创新业绩三角”,该模型的提出使得对技术创新管理过程评价变得更加容易操作。

3.构建评价要素框架,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前述的综述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个单一维度研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加全面地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应从技术创新能力静态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效能要素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战略支撑要素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

依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应积极加强对创新资源掌控和积累,另一方面应注重通过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组合效应。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高建.科技起飞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2000(2)

第3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界定;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5)01-0100-0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成功与生存的作用愈加凸显,日益成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赢得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企业要想变得具有创新力与创造力,并将新的、改进的、具有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引入市场,从而使企业实现更高的利润是一项富有挑战力的事情。在技术创新研究中,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与评价指标的构建求解一直是一个热点和重点。本文从技术创新能力定义、评价指标及评价求解方法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评述其取得的进展、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认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进而总结技术创新活动的经验,为企业以后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界定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最早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学者是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1912年,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总体来说,熊彼特对于创新的作用是肯定的,他认为资本主义正是由于创新而得到了发展。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不断的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发表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技术创新能力无论从定义的内涵,还是定义的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界定

在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之后,许多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进行研究。

第一类是“从能力本身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本身所具有的,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思维、新想法的一种能力。从这一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的主要是国外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Burns等[2]最先从能力本身定义了技术创新能力一词,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组织成功地采用或实施新观念、新工艺或新产品的能力”。Barton[3]则从创新能力的核心层面定义了技术创新能力,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

Burgelman等[4]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的组合”,从创新能力构成上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另外,O’Connor等[5]从一种更为新颖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资源(人力和关系)投入和中间变革资产”,该资源或资产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的。

第二类是“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就是生产某种革新的、有意义的客体的过程。最早从过程层面来认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是Mumford等[6],他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生产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一个过程。随后技术创新能力被定义成:多个人共同协作,从而创造有价值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想法、新程序、新过程。该定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参与创新的主体引入到了技术创新概念之中,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交互过程”。Fores等[7]则将技术创新能力阐释为“学习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效果的催化剂”,这也从过程层面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

中文文献对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我国学者魏江等[8]最早在企业研究层面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探索,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其次,王立新等[9]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体现于企业创新全过程中的一种整体能力” 。

总体来说,从过程的层面来认识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将企业创新比喻为一个流程,认为创新是一个管理过程,需要特定的工具、规范和纪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将具体的、新颖的并且有用的想法引进到一般的组织流程和步骤中的一种能力,组织通过运用这种想法,能够使组织产生显著的进步[10]。

第三类则是“从结果层面来认识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能生产出某种革新的、有意义的客体,更侧重于创新的结果产出。Andrew等[11]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些同以往相比具有新颖性和意义性的产出。Amidon在《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一书中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创造并使用好思想,好思想最终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在一些学术与政策的辩论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抽象概念,用来表示一个系统将知识转化为能够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和财富创造的新发明的一种实际和潜在的能力,该定义也从结果角度阐释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另外,我国学者张国良等[1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多、快、好、省”地形成商业化创新产出的潜力,与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是,技术创新能力被同时赋予了数量、速度、效果、效率四个维度上的含义。

虽然学者们的定义角度不同,但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都与新思维与新技术有关,并且这种思维与技术都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产出。总的来讲,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对原始的、相关的以及有价值的新产品、过程或服务知识进行整合,使得组织能够将一些思维转化为新的或先进的产品、服务或者流程,从而组织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

另外,Burgelman等[4]在《技术和创新的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刘鸿渊等[25]曾选用该评价体系对四川一家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认为该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且具有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

在国内检索到的文献中,采用体系指标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其核心指标包括“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一些典型的以系统观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及主要指标见表 1。

表1创新能力评价系统观代表文献及主要指标主要指标1主要观点1文献作者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1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来探讨技术创新能力。1魏江等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1通过对已构建的一个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实现评价体系中各要素在不同类型企业创新中的重要程度的比较,对这些要素进行排序,从而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陈广宇等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协同能力、经济社会效益1根据技术创新能力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考虑到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构建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董岗等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成果的扩散、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企业创新的投入、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企业创新的产出1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诸多方面,可以说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相关。1察志敏等企业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1要全面考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征因素,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1王立新等创新意识水平、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风险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创新能力1不同的创新主体针对自身发展战略的目标,所选择的评测内容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指标评测因子体系设计中选择的侧重点各异。1孙立媛等

(三)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求解方法

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看出,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认识的侧重点不同,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分解也不同。在将创新能力分解成具体指标之后,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从而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关键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是衡量某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总的来说,存在两类确定权重值的方法,第一种为群体测试统计方法,该方法邀请相关专家对指标进行主观估计,进而应用统计方法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得出的每个指标权重的统计值作为最后结果;第二种为个体直观判断法,该方法由某个相关专家直接估计指标权重,并把这种估计值直接作为最后结果。本文主要探讨群体测试统计方法。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存在多种求解方法,具体见表2。

表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求解方法一览表方法1特点1代表文献作者线性加权和法1优点是该方法既考虑了人们主观上对各项指标的重视程度,又考虑了各项指标原始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它们对总体评价指标的影响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点是计算量大。1曲国禹等 层次分析法(AHP)1优点是该方法能用于层次较多,指标较多的评价指标体系权系数计算,简单明了;缺点求解方法繁杂,计算量大,甚至要反复计算。1常玉等模糊综合评价法1可以构造三级以及多级模糊评价,能对不同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姜炳麟等多层次灰色评价法1精确度高,为直接方法,可克服模糊综合评判中有些白化值经特征化处理后信息丢失的弱点。1唐炎钊等综合指数法1可以使指标值标准化,进而可以准确地评价工作的综合水平。综合指数值越大,工作质量越好,对指标的多少没有限制。1郑春东等数据包络分法析1DEA方法直观性好、可比性强,且每一指标权重是根据决策单元的实际数据求得,而不是根据评价者的主观认定获得,可以科学地评价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创新策略。1李守伟等BP神经网络法1优点是:使系统误差达到任何精度要求,且有收敛性;随参评样本的增加和时间的演进,能进行进一步的时间学习和实现动态跟踪评价,具有自学习、概括能力、自适应能力以及强大的容错性等特征。1李文博等二次相对评价法1能够消除由于受客观基础条件优劣影响而导致的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不客观性和不公正性,从而真正反映了人的有效主观努力在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1曲世友等

从表2 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的求解方法有多种。有些方法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权重求解时的主观性问题,如“数据包络分析法”、“BP 神经网络方法”等;有的是为了解决指标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如“模糊加权评价法”等。总的来说,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也可考虑几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如“二次相对评价法”。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总结及展望

(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综上可见,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进行界定时,无论是从能力本身,还是在过程和结果层面进行界定,都丰富了创新能力内涵,为今后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但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界定表述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要想正确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就要把握企业创新的本质,并贴近企业现实状况,着眼于创新全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进行把握技术创新能力的精髓所在。

(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在这个方面学者们的共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结合,但不论是评价指标的要素观、过程观还是系统观,在对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时,由于对创新能力本质的认识不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一些新的指标会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构建评价指标时,除了考虑常规指标外,我们还可以向新型指标拓展。其二,在创建评价体系时,大多数学者把各基本要素放在了同一个层次来考虑,割裂了各层次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独立的、静止的、分散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结果很难反映企业创新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两个原因,本文认为,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将系统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有机结合,将新型指标引入到评价体系中,建立各层次指标之间的联系,并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今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一种新思维。

(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求解方法

虽然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的研究众多,但本文认为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不同方法评价结论的非一致性。上述不同方法都可以用于评价技术创新能力,但对同一案例选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价,其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第二,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相脱节。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复杂,而这些复杂的评价方法对实际工作者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困难,这就使得评价方法只能为专家所用。本文认为,评价求解方法的下一步研究方向应结合各求解方法的优缺点,研究一种综合的求解方法,避免各求解方法分析结果的不一致性,此外还可以开发一种简单实用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系统软件,以简化实际工作者的评价工作并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对国内外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和评价两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一方面希望人们认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进而总结创新活动的经验,为企业以后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找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0.

[2]BURNS T,STALKER G.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M].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1961.

[3]BARTON D L.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rketing,1992,13:111-125.

[4]BURGELMAN R A,CLAYTON M.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Irwin Publishing,1993.

[5]O’CONNOR A,ROOS G,VICKERS-WILLIS T.Evaluating an Australian Public Policy Organization’s Innovation Capacity[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10:532-538.

[6]MUMFORD M D,GUSTAFSON S B.Creativity Syndrome:Integration,Application,and Innov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103(1):27-43.

[7]FORES B,CAMISON C.The Complementary Effect of Internal Learning Capacity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Innovation Capa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1,55:56-81.

[8]魏江,许庆瑞.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1995(5):50-55.

[9]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6(3):34-37.

[10]PALACIOS D,GIL I,GARRIGOS F.The Impa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Bio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ie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8,32:291-301.

[11]ANDREWS J,SMITH D C.In Search of the Marketing Imagination: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ativity of Marketing Programs for Mature Product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6,5:174-187.

[12]张国良,陈宏民.关于组织创新性与创新能力的定义、度量及概念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42-50.

[13]韩景元,杨忠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指标与方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3):90-94.

[14]董岗,傅铅生.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4(9):32-36.

[15]魏江,郭斌,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1995 (5):33-38.

[16]顾国详,李元旭.中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析[J].财经研究,1993(8):17-22.

[17]谢申祥,张辉,王孝松.外国企业的技术授权策略与社会福利[J].世界经济,2013(10):103-122.

[18]CHIESA V,COUGHLAN P,VOSS C A.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6,13:105-136.

[19]CANIELS M C J,ROMIJN H A.What Drives Innovativeness in Industrial Clusters? Transcending The Debate [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6:497-515.

[20]TOBIAS M-P,ANDER S.I2MM-Integrated Innovation Maturity Model for Lean Assessment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J].Sustainability in Innovation,2011,6:12-15.

[21]远德玉,董中保,常向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1994(2):50-51.

[22]杨宏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1998(1):53-58.

[23]郑春东,和金生.一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新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2000(3):41-44.

第4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随着快速发展的创新科技和信息技术,如何通过快速的技术创新和变革使得企业甚至是整个国家在日益激励的经济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显得至关重要。2014年9月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并提出努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创新大国。由此可见,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武器,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通过培养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最终提升企业价值。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的问题广泛受到学者、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主要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是否存在相关性及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二、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

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结论,主要表现为二者关系呈正相关、不相关和负相关。

对于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呈正相关关系。国外学者Stopford、Baden.(1994)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绩效,保证企业持续发展。Patricia Laurens(2015)认为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开发出新的产品,率先抢占新的市场,同时降低生成本,从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徐欣、唐清泉(2010)研究表明R&D活动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其中R&D投资能提高企业价值和经营业绩,并且企业拥有的专利数越多,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就越大,但是不同质量的专利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不同,创新程度高的专利更能提高企业价值。陈修德、彭玉莲、卢春源(2011)实证研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R&D支出、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还发现以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变量,虽然对企业价值存在影响,但结果不显著,存在一定的应用约束条件。与此同时,还有的研究结果证明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但这种关系存在滞后性。陈一博(2013)实证结果表明:5个样本行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的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均呈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对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滞后性,研发投入对当年财务绩效的提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对未来1~2年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杨娟(2014)基于创业板实证研究同样发现,我国创业型企业研发强度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研发强度对企业绩效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虽然学者普遍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是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Rouse和Boff(1998)、Mank(2001)以计算机行业为研究对象,认为该行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报率较低,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无法弥补前期研发费用的情况,该行业创新成果往往很难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应。Oswald D.R(2008)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投入的多少与企业价值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周国红(2003)以浙江省11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检验了企业的R&D的绩效,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梁莱歆、金杨、赵娜(2010)探讨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的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同,对衰退期的企业,结果均不显著。

与此同时,有的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Jeanjean、Peter Joos(2011)研究了197家企业,利用研发投入额和股票价格作为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和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价值与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郭斌(2006)以杭州软件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中国软件产业开发活动对绩效是否存在一致性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发强度对企业的利润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综上所述,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学者们普遍认为二者呈正相关,还有的学者认为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甚至有的延吉发现二者呈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研发投入强的并一定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甚至有可能产生损失。

三、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技术创新可看成是“行动中的企业社会责任”,Carpener(2008)等人认为企业在产品设计时会注重考虑与环境相关的问题、无障碍设计问题,还会考虑到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等,这些过程实质上就是促进了企业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因此,本文将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作为单独内容进行综述。

我国关于技术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投入以及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投入内部资源到社会责任活动中,以满足消费者、员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进而能够提升企业的形象最终提升企业价值。付强、刘益(2013)以公共事件作为导火线,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社会绩效会影响到企业财务绩效。姜俊(2009)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战略性社会责任与利他性社会责任,以深沪两市农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创新对去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农业产品创新能力越强,其企业就拥有更高的财务绩效。因此企业应该从产品创新作为出发点进而提高企业价值。

还有的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技术创新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存在调节作用或中介作用。朱乃平、朱丽等(2014)采用两阶段投资决策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财务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期财务绩效之间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黄苏萍(201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创新都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在其中具有调节效应,在低企业创新的企业中,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会增强。还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中具有中介作用。黄?B、郭志娇(2015)以2010~2012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认为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而能够提升企业价值,其中技术创新在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中具有中介效应。

四、评价与展望

第5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2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政策方针,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企业信息化是国民信息经济化的重点及基础,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提升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因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素质性、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受到的冲击更是直接。众多的中小企业如何在危急中把握机遇,在困境中通过创新谋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和融合,积极推动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物质资源的消耗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信息化建设悄然地改变着国内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和运营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约为2,260亿元,约80%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基本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超过90%的中小企业已接入互联网。但目前信息化大多限于单项的应用,还没有进入全面集成应用的阶段,多数没有真正从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期望的回报,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此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有些企业软件投入仅占硬件投入的1%,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也造成大多数企业只限于使用基本功能,缺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业务活动的能力,信息技术没有转化为企业自身核心能力。从机制上研究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从本质上理解信息技术作用,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以信息技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边界大大扩展,传统的管理变革和单要素创新已很难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模仿引进走向自主创新,创新要素(知识、信息、资源、人才等)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整合,这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全面系统化创新,运用信息技术就成为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信息平台也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资源向企业全价值链的汇集与整合协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引入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当代前沿思想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因此,需要从全要素、全价值链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创新的作用。

1、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信息技术在企业全流程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迅速捕捉宝贵的技术、市场和客户信息,快捷地制定新产品设计方案及实施计划,使企业的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在短期内生产出大量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

2、促进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大多从传统手工作坊、家族企业起步,其固有的管理模式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而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大集中管控力度,建成了知识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商务智能平台,提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同时,从组织机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促使企业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促进企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变;通过推进信息化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推动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创新,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纳入信息化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全价值链的汇集与整合协同,全面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3、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利用因特网进行商务活动的新型贸易方式。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快速扩散性特征逐步取消传统营销的中介环节,使企业接触更多的消费群体,促进商业流程的简化、企业组织层次的扁平化,节约劳动力、广告、促销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增加产品净产值。信息技术也使中小企业打破地域格局,走出国门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开展国际营销。

4、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小型企业因资源禀赋和能力制约,更需要通过外部协作来提升创新能力,加入创新网络,改变了其资源状况,也对能力的路径依赖性重大影响,中小企业围绕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核心价值链,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丰富资源,以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为平台整合供应商、协作厂和经销商,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合作的虚拟企业,采用通用数据进行信息交换,使所有参与的企业都能共享设计、生产及营销的有关信息,将通过成员单位间协同创新、统一策略、资源共享、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在促进成员单位的自身发展的同时,从而能够协调推进,构建共同应对市场竞争。

5、培养知识型员工,夯实发展基础的重要途径。企业信息化,可以加速知识的外部获取和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新知识的应用。e时代e企业的知识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的环境平台,强化知识的积累和提升员工的成熟度。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在科学的组织结构内让全体员工在各自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实现全员创新夯实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结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促进企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变,适应现代化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在企业内部,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在企业外部,促进企业整合全价值链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图1)

三、总结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以全面信息化为目标,以创新为导向,实现企业资源快速传递和有效集成,将信息技术(包括各种管理软件和产品开发工具)不断渗入到战略规划、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因此,将信息化转化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需要从战略高度全员推进,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变革同步规划。首先,根据企业实际确定信息化战略规划,要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步推进,精心实施。各企业要针对自身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找准信息化的突破口;其次,适应现代化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把信息技术应用覆盖到生产运营的所有领域,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大集中管控力度,将组织的管理职能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提供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能力。此外,企业还需将信息化延伸到外部网络,与价值链中供应商、销售商优势互补,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彬.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9.

第6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R&D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以20072013年间云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了R&D投入中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和设备资产投入强度这三方面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发现云南省上市公司不同企业见在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和设备资产投入强度上有着很大的差距,三者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并不显著。

【关键词】

技术创新;R&D投入;企业盈利能力

一、引言

R&D投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稳定成长的源泉和内在动力,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2012年,云南省上市公司的R&D经费为2.93亿元,只占销售收入的0.41%,可见云南企业R&D投入仍然不足,经营者没有充分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长久发展的深远影响,只看到了眼前投入对财务绩效的消极影响,影响了技企业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云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R&D经费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云南省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制定R&D投入计划提供参考价值。

二、假设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回顾,发现R&D投入强度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例如,Hitt、Hoskisson和Kim,2008;梁莱、张焕凤,2005)。Hitt、Hoskisson和Kim(2008)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会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发现注重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的财务绩效比不注重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财务绩效更好。国内一些学者也通过实证检验,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梁莱、张焕凤(2005)以我国沪深股市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进行实证分析,指出R&D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但投入与产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程宏伟等(2006)的研究也发现研发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研发密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

H2: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

H2:设备资产投入强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72013年间的云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初始样本的基础上,根据如下标准筛选样本:

(1)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在报表编制等方面与其他类型公司存在差异,为避免影响研究结果,剔除了该类上市公司;

(2)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由于这类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其他异常状况,为避免影响研究结果,本文也剔除了该类上市公司;

(3)剔除样本期间存在数据缺失、数据无法获取的上市公司。

经过以上筛选,最终获取26个公司7年的观察值。本文研究的有关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二)变量设计

1、因变量

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盈利能力的变量。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该指标反映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其能直接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水平。

2、解释变量

根据技术创新投入的物质类型,将R&D投入划分为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和设备资本投入三个方面。由于这三方面投入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可能会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以及设备资产投入强度作为本文R&D投入的指标,从多角度考察企业R&D投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使得本文的研究更具有全面性。

3、控制变量

根据BouWen Lin(2006)等的研究,资产回报率、公司规模、等变量会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选取资产回报率、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此外,本文还控制了行业和年份,均设置为虚拟变量,其中,行业的分类以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2012年编排的行业分类结构与代码为基础。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采掘业”……,设置成虚拟变量,样本属于某一行业,则相应行业变量为1,否则为0。

年度 YEARi 下标i=07,…,13,分别对应为2007……2013年,设置成虚拟变量,样本属于某一年份,则相应年度变量为1,否则为0。

(三)模型设计

本文借鉴Lang et al(1996)的方法,对技术创新投入以及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建立以下分析模型:

ROE=α0+α1RDIN+α2RDRP+α3RDEA+α4Control+ε

其中,ROE代表盈利能力,RDIN、RDRP、RDEA分别代表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和设备资产投入强度,Control为控制变量,分别对资产回报率和公司规模进行控制。

四、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研发密度的均值在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0.1%/增加到2013年的2.2%,但是其均值都小于4%,这说明云南省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仍然不足。每年研发密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很大,甚至其差距呈增大态势,2013年的最大值为41.3%,最小值为0,说明不同企业的研发密度差距很大,可以看出云南省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投入的程度上有着很大的差距。

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的均值、中值基本保持平稳状态,增减幅度不大;但其最小值和最大值间的差距很大,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的最小值为4.2%,最大值为56.8%。这说明对于同一企业而言,不同年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增减幅度偏小,但是对于不同企业而言,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的差距很大。

而设备资产投入强度的均值、中值也基本上保持着平稳状态,虽都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幅度也都不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也很大,说明不同企业间设备资产投入强度的差异也很大。

(二)相关性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云南省2007―2013年间上市公司的数据,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

由表4可知,回归模型的DW值在2附近,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自相关。根据表4所示的回归结果,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以及设备资产投入强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未通过t检验,这表明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以及设备资产投入强度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并不显著。这与假设H1、H2和H3并不一致。

对于该实证检验结果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本文推测其原因,很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云南省上市公司多为资源型企业,依靠资源的消耗实现成长,且企业管理层对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意识淡薄,没有真正认识到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所以目前我国云南省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上的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可能由于R&D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一般地R&D投入并不能在投入的当年产生效益。所以这些可能会导致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及后续研究

本文选取了20072013年间的云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省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具体表现为: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以及设备资产投入强度对云南省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积极作用,但是不显著。

针对以上实证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落实,真正发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科技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创新智囊团,加强研发人员投入强度,落实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明确管理职责,形成自上而下、层级分明、责权清晰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第二,加强企业研发密度,有选择性加强设备资产投入强度。云南省企业要深入到在一线,按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切实把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的产成品,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

本文的不足在于:(1)样本量不大。云南省上市公司不多,且从新会计政策实施2007年开始取样研究,样本量不大。(2)本文仅针对云南省上市公司进行分析,且云南省上市公司多为资源型企业,具有地方特异性,研究结果可能不能普遍推广,仅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Brian P. Cozzarin. Data and the measurement of R&D Program impacts [J].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2008,31(3):284298

[2]Bouwen Lin,Yikuan Lee,ShihChang Hung. R&D Intensity and Commercialization Orientation Effects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6):679685

[3]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

[4]陈志勇.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3749

[5]侯晓红,张艳华.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

[6]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3)

[7]陈昆玉.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0,04:4957

第7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 AHP层级分析法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已有许多系统性的研究,并建立了许多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较少有系统的研究。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在持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有突出成效的企业。因此,评估一个企业是不是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否持续创新,不应该只看其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企业的技术创新仅仅是维持企业创新的一个方面,而企业持续创新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持续创新发展机制来保障。

二、计算方法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主要有4个步骤: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权重的计算与一致性检验;计算综合排序向量。

1、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

层次分析法(AHP)的关键步骤是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一般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对问题目标的描述。准则层是对目标层的具体描述与扩展,它包括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指标层是对准则的细化。

应用AHP作系统分析时,首先要把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为了确定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因素采取了两两比较判断的方法,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了1~9标度法,并写成判断矩阵形式。形成判断矩阵后,即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出某一层对于上一层次某一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AHP把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最高层)、准则层(中间层)和指标层(措施层)等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了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建立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D1为研发投入,D2为非研发投入,D3为技术改造投入,D4为研发团队投入,D5为其他技术人员比重,D6为研发成果转化能力,D7为自主创新产品率,D8为申请专利成功率,D9为生产设备水平,D10为生产工人技术水平,D11为生产工艺标准化水平,D12为资源利用率,D13为营销人员比重,D14为市场占有率,D15为品牌强度,D16为营销网络,D17为销售水平,D18为利润水平,D19为出口创税水平,D20为员工创新理念,D21为企业家创新理念,D22为创新战略管理能力,D23为知识产权管理能力,D24为信息管理能力,D25为财务管理能力,D26为协调能力,D27为产权制度,D28为激励制度。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确定了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后,就必须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AHP采用的是专家咨询法,即请专家对各个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判断,确定隶属于同一个指标的两个子指标相对于父指标,哪个更重要,重要多少。为了对重要性判断进行定量化,采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赋值,如表1所示。

根据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设计专家咨询表。专家只需要按1―9比例标度的含义给各个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性赋值,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判断矩阵。

3、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A-B判断矩阵,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其满足即可得到判断矩阵各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所求单位特征向量各分量即为各评价因素重要性排序。

A-B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的积

(2)计算Mi的n次方根i=1,2,3,

(3)对wi进行归一化

其中W=[W1,W2,…..…Wn]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一致性检验:在判断矩阵的构造中,不一定要求其具有传递性与一致性。即不要求满足公式Dij•Djk=Dik,但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上的一致性。在计算出最大特征根后应该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计算步骤和方法是: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数值表查找相应的R.I.值(见表2);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芨0.1时,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偏差太大,应该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4、权重综合排序向量的计算方法

由于不同的专家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给出的判断矩阵也不同。为此,根据每一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依次计算出每一个目标指标的权重向量后,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并计算出综合排序向量。笔者运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的方法,计算出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其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1)计算群组综合权向量的几何平均值

设专家总数为Z,根据Z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R4=(Dijk), k=1,2,3,…z,利用特征根法计算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

在这里,k=1,2,3,…,z (k为某位专家)。j=1,2,3,…,n(j为某个目标层的某个指标,n为某个目标层指标的总数)。

(2)计算Z位专家对某个目标层的第,1个指标赋予的权重值的几何平均值

(3)对向量WJ进行归一化处理

所得到的Wj,即为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

(4)计算群组判断的标准差

在得到专家对目标层每个指标的群组判断后,必须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j指标优先级权重的总体标准差。

如果σj

三、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专家咨询表设计

按照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从上到下分层次设计咨询表格,专家按照1―9比例标度的含义,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为各评价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性进行赋值,形成评价指标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部份专家咨询如表3所示。

2、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使确定的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更具有科学性,笔者请5位相关专家对咨询表(判断矩阵)进行比较判断。通过计算5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得出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和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通过上述步骤最终确立了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4)。

四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5位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一级指标以管理制度创新能力(B4)0.447最高,二级指标以研发能力0.775最高,三级指标以激励制度(D28)0.132、产权制度(D27)0.088,及企业家创新理念(D21)0.077最高。因此,对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最有突破带动作用的是激励制度、产权制度及企业家创新理念。

此外,虽然笔者在对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AHP本身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因此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该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主导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琦:实用模糊数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2] 常玉、刘显东:层次分析、模糊评价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9).

[3] 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

第8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 高新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其所拥有的技术创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特点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高新企业进行评价,有利于高新企业寻求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指导高新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技术创新方向,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供基础和依据。

一、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依赖其指标构成,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合理科学。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涵盖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同时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定性、定量相结合,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2.可比性原则,由于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开发内容等是不完全一样的,特别是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样,创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单纯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上看,有时往往是不可比的。但从相对数角度方面来观察,就消除了这些影响。考虑到各类企业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赋予各类企业共同的指标内涵,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3.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其评价指标也应有系统性。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整体功能的体现。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和指标的可度量性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否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缺乏实际意义。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数,有些指标很难量化或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这些指标原则上不予考虑。做出的评价指标必须便于实际应用,是可以测量和量化的。

5.动态原则,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定不仅要分析过去与当前技术创新行为的业绩,还要对企业进行跟踪评价,研究其潜在的能力。

二、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1.指标体系研究的缺陷。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对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由于目前在理论上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理解,导致指标体系种类繁多而缺乏权威性和针对性现象并存;虽然对技术创新能力在时间因素和环境因素上做出了考虑,认为创新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滞后性,高新企业的创新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但是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却几乎没有涉及这两方面的因素。

2.从知识管理角度研究不足。技术创新如果是一种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并产生新知识的结果,那么这个流动过程的有效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及其效果,但是,目前极少人从知识管理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展开研究。

3.动态研究不足。如果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动态模拟竞争环境、政策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条件下的企业创新行为及其创新投入产出的情况,以判断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但目前的研究以静态评价居多,动态研究几乎未见。

三、指标体系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就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组合性概念,它从企业的多个侧面得到体现。本文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管理能力、创新资源投人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实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

本文综合考虑了数据的收集难度、指标体系繁杂程度等因素并经过相关分析剔出冗余因素,建立了操作性较强的指标体系,可以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第9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申报;创新能力;研发费用;申报成本

现阶段,我国高新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高新技术也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做好自身的申报创新工作,就需要加强对研究费用的支出,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申报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申报创新能力。另外,我国相关政府机关也应该对企业的申报创新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为企业营造一个创新空间。

1高新技术企业概述

1.1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逐渐提高,高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高新技术的出现将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完善。高新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范畴,其中包括了技术、文化、经济等方面,这些方面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现有的高新技术理念进行不断扩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保证企业可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步。高新技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以下四个特征:(1)高智力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拉高社会的经济效益,而高新技术所研究出来的产品可以进一步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2)高投入性: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对国家科技水平进行创新、提高,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申报的创新能力来说要比一般的企业的创新研发费用更高;(3)高渗透性: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在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高竞争性: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较传统企业在申报创新研究费用支出更大,一旦高新技术企业的所生产出的产品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那么就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1.2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的定义与特征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申报的创新专利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新企业的专利权主要由我国相关部门机构进行授予,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创造一些全新的产品,并对这些产品给予对应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申报的专利主要通过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而专利权的申请是由我国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进行操作的。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还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的申报创新技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申报循环,并对高新技术的产品进行全方面的研究。

2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创新研发费用的计量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申报创新的研发费用来说,可以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计量制度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研发费用的浪费现象发生。另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申报的创新工作产生大量的基建支出与日常支出,其中的日常支出主要对应企业中的日常劳务、申报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的支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可以有效地将一些费用以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研发费用的计量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2.1初始计量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计的初始计量可以以企业的会计主体交易事项所支出、收入的货币,实物的数量变化进行全方面的确认、计算,将其以统一化的货币形式进行计算,将对应的计算结果发送到企业相关账目中。对于一些申报中的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来说,通过会计处理的形式进行计算,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而这一意义由企业的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得出。企业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获取最新的技术、手段,就应该在一些具有基础性的研发工作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后期的技术、手段的应用进行奠基。然而,这种奠基形式就会意味着建筑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导致企业的资本化意图不明显。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为现有的基础性研发费用计量工作制定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费用化处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而基础性的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计算主要通过一些“有条件资本化”的方式进行,并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进行全方位的分类、归纳计算,只有这样等到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无形资产转变成对应的无形资产成本,并形成研发费用的支出、收入进行全方面的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中负荷资本化的研究费用就会转移到对应的无形资产价值中,从而将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费用成本进行统计。

2.2后续计量

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对项目后续的计量工作进行衡量,并确定一些项目交易与事项的货币数量,在原有的计量工作变动的情况下,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现有、财务状况体现出来,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到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后续的形式进行支出,那么整个无形资产就会进入企业的账户中去,要想保证这些无形资产自身的经济效益与价值,那么高新技术企业就需要开展对应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由于这些无形资产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现有的经济效益进行判断,等到无形资产进入企业对应的账户中才能算顺利地完成自身使命。而企业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可以通过企业费用管理的形式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全方面的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形成工作来说,可以将无形资产通过后续计量的方式进行计算,并以所计算出的资产评估结果作为整个项目研究费用依据。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在对现有资产进行评估、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基础的方法进行评估,而常见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计算法、现行市价法。

3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对研发费用的处理

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究费用来说,可以通过支出无形资产的形式进行销售转让,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些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无形资产进行转销,无论将这些无形资产销售给对应上还是企业自行销售,这些无形资产的所有事项表明都应该由对应的资本化无形资产形式进行销售,但是这种销售形式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企业在短期内很难获得对应的经济效益。由于这些资本化无形资产不能在预期内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在以下两点:现有的资产化无形资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生命周期较短,逐渐被全新的无形资产取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受到对应的权利法律保护,导致申报中的创新能力水平较低,而无形资产在预期内对企业所来带的经济效益也不能正常地流入到企业现有的资产中。然而,对于资本化的无形资产处置工作来说,只有将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会计账面账单进行冲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总之,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创新能力的研发成本费用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研发费用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企业申报的创新能力。费用性的确定还是资本性的确定都会关系到研发费用的后续计量工作质量,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对应的研发费用的处理工作制度才能将其中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结语

本文对高新技术申报中创新能力对研发费用处理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高新技术申报中创新能力对研发费用处理工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建鸿,刘军,黎红,徐东明,朱滔.浅议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认定[J].建设者,2015,11(8).

[2]刘荣忠,颜美华,周雁凌.浅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J].会计师,2012,16(11).

[3]朱卫平,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5(23).

[4]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5).

[5]黎明,马哲.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1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