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人际关系与沟通精选(九篇)

人际关系与沟通

第1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 沟通技能 人际交往效能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各种高级医疗器械出现急剧减少了医患间的沟通,并出现了各种医患矛盾,促使社会各界包括教育家、心理家、社会学家等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了教育思考。2010年Julio Frenk和Cheng Lincoln等全球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即能习惯与明智地使用沟通、临床推理、知识技术性技能、情感、价值观和反思于日常实践,以使所服务的个体和社区获益[1]。因此,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生所具备的沟通技能越来越被重视。

沟通技能是个体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媒介将自己的想法、情感与反应进行有效的传递并感知他人的想法、情感与反应的能力[2]。在国外主要是临床护理方面的研究[3-4],体现了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相对的,我国在临床领域也有对实习护生的自我效能与临床沟通水平的研究[5-6],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效能感有助于提高临床上的护患沟通水平。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对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进行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工具支持,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在校医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其沟通技能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关系,旨在为医学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江西省某医学院校在校医学生500名,总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8%,如表1所示。

1.2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对五百名赣南医学院在校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法调查,共使用两份问卷:由刘金玲编制的《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和谢晶与张厚粲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1.2.1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采用刘金玲编制的《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2],问卷包含八个水平:热情、语言表达、倾听、情绪敏感性、尊重、安慰他人、情绪控制和共情。总共有38题,采用5点计分。经过对问卷信效度的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894,而对八个因素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累积贡献率是58.128%,并且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证实了模型的拟合度良好,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2.2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采用谢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该问卷由6个水平维度组成:亲和效能、利他效能、自我价值感、自我印象效能、情绪控制效能和沟通效能。总共有36题,采用6点计分。该问卷6个因子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是0.56到0.78;根据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效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同时效度进行检测,得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判断和自己人际关系的和谐状况的相关系数是0.82,所以得到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确实能够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预测。此问卷需要被试对自己做自我评定,得分越高,说明人际交往效能感越强。

1.3数据处理

回收问卷后使用SPSS20.0进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2.结果

2.1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现状调查

按照该问卷的五点计分标准看,不同维度题目的均值分数都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安慰他人的题目均值得分是3.35最低,倾听是3.78最高。按照标准得分来看,倾听得分是1.990最小,语言表达得分是4.018最高(见表2)。

由表3可以看出,各维度得分皆居于中等水平,利他效能是24.34最高,自我价值感为19.41最低,说明被试总体的自我价值感偏低,利他行为较高。按照标准差得分来看,亲和效能最高,为4.894;情绪控制效能最低,为3.902。

2.2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使用SPSS20.0对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大学生沟通技能的各维度及其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分析获得表4(见表4),可以得到结果: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维度及总分和沟通技能的各维度及总分是显著相关的。

注:*P

将沟通技能的总分从低到高排序,以27%视作分界点,取前27%为低分组,后27%为高分组,将二者放于人际交往效能感每个维度和总分上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表5,结果表示,沟通技能的高分组和低分组除了在自我印象效能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的维度和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高分组的平均值明显地高于低分组,高分组高于低分组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

3.讨论

3.1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从调查结果看,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维度上都处于中等偏上程度,处于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但是达到符合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同时沟通技能中的热情、安慰他人、情绪控制这三个水平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中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印象效能两个水平的得分相对其他水平比较偏低。纵观沟通技能各维度得分而言,导致在沟通技能上的总分差异就更大,不少学生处于沟通技能水平不符合的情况,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有必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际交往效能感中的亲和效能标准差最高,但是其得分极大极小值差异最大。因此,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需要得到提升,从而让学生的对自己的主观判断及效能预期得到提升并实践努力。

3.2医学生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表4的分析讨论说明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二者的不同维度与总分之间都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二者各方面互相影响,表5的分析讨论也表明沟通技能的低分组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得分上低于高分组的得分:沟通技能得分越高,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也越高,二者呈正相关。班杜拉[8]曾说:自身得到的成就以本人实际的经历作为基础,是最重要的自我效能感的信息基础,成功的交往体验会强化对自己自我效能感的评估,而频繁的失败体验就会减少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个人对交往效能感的预期是由自身的成功交往体验决定的。故提升沟通技能,有助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提高。

4.结论

4.1 医学生的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尊重、倾听与利他效能、沟通效能得分较高。

4.2 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在二者的不同维度和所得总分上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沟通技能低分组的人际交往效能感也明显比高分组的得分要低。

参考文献:

[1]邱丽颖,鲁可可.综合性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精英化培养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4,08:648-650.

[2]刘金玲.大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2.

[3]Rokke PD,Fleming Ficek,Scimens NM,et al.Self-efficacy and choice of coping strategies for tolerating acute pain[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eine,2004,27(4):343-360.

[4]Rabman A, Ambler G, Underwood MR, et al.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self-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J].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04,31(6):1187-1192.

[5]宫叶琴,安秋月.实习护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01:9-11.

[6]王露讠胥,章雅青,戈晓华.护理实习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06:28-31.

[7]谢晶.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4.

第2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关键词: 国际合作工程项目 沟通管理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国际公司对华都实施了各类大规模的项目投资,而对于为这些国际工程项目提供服务的设计及施工承包商来讲,如何与形形的国际投资方或国际工程公司在项目上开展合作?沟通是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它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并对项目的成功与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国际合作工程中,由于彼此工作方式、思维方式、文化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国际合作工程项目的沟通管理显得更为重要,沟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故本人结合我院在一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具体实践,对于国际合作工程项目中的沟通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题的探析与研究。

根据本人的工作实践情况,具体的参考案例有:

1.苏州惠氏制药二期工程设计项目(国际合作方1:美国惠氏 国际合作方2:澳大利亚某工程管理公司 我院施工图设计)

2.印度Diamond新厂房项目(国际合作方:印度Diamond集团,我院设计)

3.苏州首诺一期工程EPC(国际合作方1:美国SOLUTIA集团 国际合作方2 美国某方案设计公司 国际合作方3 新加坡某项目管理公司 我院实施EPC)

二.提出问题:

项目沟通管理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是由沟通规划、信息、绩效报告、利害关系者管理四个管理过程组成。而本人认为我在国际合作工程项目的沟通管理实践中,遇到了三个突出问题,故分三项叙述:

1.沟通规划:国际合作工程项目的沟通技术选择问题

案例: 印度Diamond项目设计合同谈判初期,因对印度方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故在沟通技术上选择的是采用的是重要工作节点的出国会议面谈+平时的电子邮件方式,结果因为海外的一些电子邮件传输上的问题,很多前期的邮件都没有收到,前期合同谈判受到了延误并产生了许多歧义。

在我院人员访问印度项目所在地清奈后,根据业主的现有装备,我院及时调整了合作双方的沟通技术,增加了一项沟通技术,建议业主利用internet网并安装SKP软件,加上摄像头可以实施网络在线电话会议与联络,这样弥补了电子邮件传输故障带来的问题,在后面的设计实施中提高了效率,保证了第一批施工图的按时出图。

分析:项目沟通计划是确定利害关系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要求。作为沟通计划依据之一的沟通技术是指与项目干系人沟通或他们之间相互沟通的方法,他形式有书面的、口头的、电子邮件、正式情况报告、会议、在线数据库等,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因为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合作的各方不可能经常性地开展经常的面对面沟通,而沟通技术选择错误会导致信息传递的障碍,从而影响项目沟通甚至整个项目实施。

2.信息:国际合作工程项目的信息紊乱的问题

案例:苏州惠氏制药二期工程项目牵涉到改造工程及洁净室等复杂空调系统,中间出现一个非技术因素造成的大问题:因为惠氏业主在美国与中国有两个项目组在参与设计参数与方案的确定,美国惠氏未及时将空调修改信息发给本应作为信息牵头单位的项目管理公司,我院就按原方案实施了施工图,当90%图纸审核时,业主提出质疑,结果空调重新设计导致进度延误一个月。

分析:信息涉及向项目干系人及时提供所需信息。这个问题与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也很有关系,在国际合作工程中,因为参与方较多,而且国际参与方对于国内的建设程序与习惯不清楚,承包方经常会发现项目信息紊乱,多方指令,各方信息不一致,承包方时常收不到一个权威的正确信息,所以国际合作项目的变更就很多。

3.利害关系者管理:国际合作工程项目的与外方利害关系者的沟通障碍问题,也是国际合作项目的最大问题。

案例:苏州Solutia工程项目EPC这是一个克服国际合作中与外方利害关系者沟通障碍的成功案例。我院在项目实施中面临三个国际合作方,三个主要的利害关系者为:SOLUTIA业主项目经理与方案设计师都是美国人,项目管理方是新加坡人。在投标前期过程中因为美国人对中国建设程序及国情等不了解及文化上的差异,一开始就有很多障碍,业主对我院不是很信任,我院也深刻认识到不是能说英语就表明能够沟通,在中标后我们的项目团队通过多种沟通方法来克服实施中的沟通障碍,如先与沟通较方便的新加坡人沟通好,再通过他们的理解与帮助去与另外俩美国的利害关系人沟通,最后我们的项目团队成功地完成了EPC工程。

分析:利害关系者管理系指对沟通进行管理,以满足利害关系者的需求并与利害关系者一起解决问题。国际合作工程中我认为最能影响项目成败的就是外方利害关系者的沟通问题,因为根据资料显示中外文化差异等是引起国际合作项目冲突的主要原因,而引起了这些冲突要去解决,还是要去做人的工作,如何去与这些外方利害关系人沟通是件一门艺术。

三.解决具体方案:

1. 保证国际合作工程项目沟通技术选择成功的三个措施:

a.采用何种技术要仔细分析项目对信息要求的紧迫程度。b.要因地制宜,考虑到项目的实施环境和国际合作双方的具体情况。c.在一些国际合作工程实践中根据项目情况尽可能地选择应用建立起项目管理网络平台、电话会议系统等许多现代化的沟通技术。

2.要解决信息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好信息系统的程序并严格管理,让所有国际合作方知道如何信息(WHO,WHAT,WHEN,HOW),谁来信息?哪些信息要?何时布信息?如何信息?

从沟通的路线上分析:沟通的参与者是n,则沟通线路Nx(N-1)/2 ,若五个沟通方,1.国际投资方2.设计方,3.国际项目管理公司 4.施工承包方,5.中国要求的监理公司,若互相都可直接沟通信息,则是5x4/2=10条线路,如果每一方都可信息,那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就很乱,也会造成管理混乱。如果项目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紊乱或信息不对称,这对项目沟通造成很大的障碍。为了减少或消除这种情况,可以合理应用网络沟通管理系统以及规范沟通制度和沟通形式,一般工程中都指定所有工程信息由一家负责作为单位,在国际合作项目上一般应是国际项目管理公司,负责与各家沟通,沟通完确认后再发给各家参与方,从而保证信息的正确。

3. 利害关系者管理中要在充分理解关系者需求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沟通方法,要使用好问题记录簿。

a.国际合作项目中要想能与外方利害关系者沟通好,首先要了解利害关系者的需求,外国人也是人,他们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个性,他在项目上的不同位置又决定了他的关注点,要实现好沟通,就应站在这些“利害关系者”的角度上,从他们的需要及利益出发,最大限度的通过项目实现他们的价值。

b. 沟通是门艺术,与外方沟通更是门艺术,要灵活使用沟通方法

与国际合作方沟通中充分利用非正式渠道沟通 ,非正式渠道沟通是我们与外方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在非正式场合下双方更容易敞开心扉,更容易真诚的进行交流,因而双方更有机会产生友谊,建立长久的沟通、合作关系。在一开始沟通中,由于彼此不熟悉,双方都表现得比较谨慎,而如果双方有过非正式场合的沟通,则可以很快拉近彼此的距离,有效地缩短双方在交往初期因为对彼此的不熟悉而产生距离感和沟通障碍的时间。我们如果在此基础上适时的展开正式沟通,则比较容易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建立起双方之间的信任,更顺利地开展工作。

c.国际合作工程项目别要注意用好问题登记簿

虽然面对面会议是与利害关系者沟通的最好办法,我们中方已对会议方法很熟悉,而许多国际工程公司就很重视问题登记簿,在国际合作项目中有两点就决定了问题登记簿的重要性:1国际合作项目重视书面的记录,它是今后工程索赔等的依据2.外方讲究对程序与过程的管理,而中方更关注结果。问题登记簿用书面对工程中问题进行澄清与陈述,分派工程问题的解决人,并规定问题的解决日期,从而避免问题未解决而导致冲突与项目延误,是一种与利害关系人沟通的有效工具。

以上都只是作者通过一些工作实践对国际合作工程项目中沟通管理的初步探析,国际合作工程项目中沟通管理虽然也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灵活实施,但确实也有许多共性可循,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去探索与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沟通技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2010年IIA全球内部审计调查报告2——《今天内部审计人员的核心能力》显示,沟通技能、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跟上业务和规则的变化以及专业标准是公认的内部审计人员最重要的三项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第11号、第20号也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审计结果的沟通、人际关系等方面强调了内部审计中沟通的重要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沟通技能更是至关重要。

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沟通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提高沟通技能是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实际工作的需要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从审计计划到报告的各个阶段分别要与不同的人员进行沟通,主要包括主管审计的校级领导,被审计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财务、资产管理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等,这主要是由高校的审计现状所决定的。

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由校长或校长委托的副校长(副书记)主管,审计工作的年度计划、计划的临时调整、审计报告的结果沟通都要由主管的校级领导审批,因此,审计工作要与主管审计的校级领导进行必要的沟通。

高校内部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学校下属的二级单位,包括二级学院、学校机关(处、部、室)、直属部门、后勤、产业部门等,因此,对这些单位进行审计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从审计的内容来看,往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产管理情况,而高校目前的财务工作基本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财务部门集中对学校下属各二级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核算,资产管理工作一般也由学校统一设立的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因此,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然要与财务、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涉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还要与其有关人员进行沟通。

高校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地需要通过沟通来完成审计任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沟通技能。

(二)提高沟通技能有利于构建高校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第十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主动、及时地进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充分交流”。第十二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处理人际关系时采用的主要沟通方式包括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两种方式。”可见,沟通技能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通过提高沟通技能,与校级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领导增加对审计工作的了解和信任,重视审计工作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支持,有助于审计工作得以稳步推进;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促进协调,减少冲突;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和保障。

(三)提高沟通技能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

提高沟通技能,在审计计划阶段,有利于审计人员充分了解拟开展审计项目的背景、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经济快速地做好审前准备;在审计实施阶段,有利于顺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在审计报告及整改阶段,有利于有关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审计结果得到充分利用。

(四)提高沟通技能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复杂的情况下要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迸行判断,为学校及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这些都是有风险的。审计人员通过沟通,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双方关系融洽,有利于集思广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审计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如何提高沟通技能

(一)明确审计工作定位 树立审计沟通理念

高校内部审计正由监督形向服务型转变,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审计部门只有与学校内部其他相关单位和人员建立互相信任、平等的工作关系,获得更多的理解、认同、支持和协助,才能最终实现审计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沟通,力争与工作相关各方建立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关系。

(二)恰当选择沟通方式 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常用的沟通方式有口头沟通(如电话、会议、面对面会谈)、文书沟通(如报告、签呈),每种方式各有利弊,实际工作中要灵活选择,综合使用,并主要掌握以下技巧:

1.选择环境。对于典型的收集事实的沟通,将沟通安排在一个使受访者感觉舒适的环境中是有益的,如选择在受访者的工作场所进行沟通;在沟通涉嫌舞弊者时,选择降低受访者心理紧张情绪的环境将有利于沟通。

2.考虑人数。根据沟通的目的不同,选择进行一对一的讨论或是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的多人互动。

3.注意语言。不仅要注意说话的内容,还要注意语速、语调和身体语言,尽量避免表现惊奇或疑问,要通过身体语言表明真诚,表现出是提供帮助而不是进行责备;沟通语言要有启发性,这不仅可以影响被审计者的思维,也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耐心倾听。应该少“说”多“听”,理想的沟通应该有80%的时间是受访者在谈,突出倾听,创造信任气氛,取得对方信任,使之愿意提供信息。

5.控制时间。审计人员需要预先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尽量不超过一小时,如果预估沟通会超过一小时,最好分步进行。

6.畅通渠道。受访者常常在沟通后的1~2天会想起一些重要的信息,所以,审计人员需要敞开大门,欢迎随时联系打电话,提问题,或者讨论没有谈过的但是应该讨论的问题,让受访者知道与审计部门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

参考文献:

[1]陈艳娇.内部审计人员与高层管理者的沟通[J].中国内部审计,2011(02).

[2]王佳黎.浅谈内部审计中的沟通技巧[J].浙江内部审计,2011(03).

第4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关键词:行政组织;人际沟通障碍;原因;克服

一、前言

人际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情绪、感情与意向等等。在行政组织中,人际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沟通中遇到障碍也是在所难免的。人际沟通的障碍可以发生在沟通过程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要运用得当的方法克服人际沟通障碍,才能够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才能够达到沟通的最佳目标。

二、行政组织中人际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人际沟通

人际之间的沟通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存在的,同时,它又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因此,不管是以怎样的方式表现的信息沟通,都要遵循这一规律。沟通最基本的要素主要有:信息的发出者、信息传播的渠道、信息的接受者。

同样,在行政组织中,信息沟通的主体是作为信息的发送者。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内容内容,能够表达出沟通者的思想、情感、意愿、观念等。信息传输的渠道,也就是信息传递的途径,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介质。当信息的接受者接收到传递过来的信息之后,再经译码从而到达传输的目的地,信息的译码指的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信息做出的分析。

但是在信息传递沟通的过程里,被传递的信息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失真,而沟通双方不同思想、信息的表述力、对信息的分析能力、还有所在环境与使用的沟通方式,皆会影响到最后沟通呈现出的效果。

(二)沟通的基本模型

由上图表可知,整个沟通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就是因为一切看起来是这么简单,在行政组织的人际沟通中,很容易在每个环节里发生误差最后影响到沟通的效果,下面将对沟通的过程一步步分解来看。

(三)行政组织人际沟通各环节产生障碍的原因――根据沟通模型分析

1.发送者自我认知的偏差

大多数人拥有的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同时,大部分人都带有一定的偏见。偏见在一开始可能只是组织内部人员的不满情绪,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一种特定的偏见,从而会造成认识的偏差。这种认知的偏差就会在沟通中形成障碍。

2.已往经验的影响

一个组织内的一员,不可以总是对外说“某某事情是我的经验”。原因在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将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次,才能够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便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以往的经验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也会有不正确的经验。如果是错误的经验出现了,就会导致沟通出现障碍。

3.接受者信息理解有偏差

在沟通过程中,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就是“自加定义”在生活中,对于同一个词语、句子,没有两个人能够理解表达成相同的意思,人们都是利用自己的学识、经历对语言文字等进行理解分析消化,很有可能在使用相同的词汇时,理解成完全不相同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通过积极的沟通来努力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三、行政组织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克服

无论在行政组织的人际沟通中,还是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无形,却客观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社会是否稳定和谐。

(一)说话有重点

说话有重点是简练语言的重要方面。人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在很短的时间里如想进行有效地沟通就需要突出自己语言的重点,简洁干练的表达,促成成功的沟通。

(二)学会主动倾听

学会倾听可以有效提高沟通的效果,真正意义上的倾听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听取他人讲话,还要努力理解,给予说话人以尊重。当他人认识到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的时候,他们则会愿意与你沟通。学会倾听的最大有点体现在说者会回报你,也同样的倾听你的谈话,会在你说话的同时做出反应。有利于双赢沟通的实现。

(三)适当的肯定

即使在沟通的过程中你与对方存在不同的观点想法,也不要过于激烈的表现。要从各种角度对说话人的思想予以肯定,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和接纳,而后再想办法将对方的某些偏颇的观点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四)适时的给予反馈

在沟通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说某种信息,经由这种信息,组织和组织成员能够把自己真是的表现与之前已经给出的标准或者预期相对比。反馈要求我们能够足够客观、真实地表达、描述自己的真是感想,以便向他人提供一定量的客观有效的信息内容,有助于他人分析、理解同时根据情况适时改变行为。反馈还有利于制定目标方向,改善工作效果。

第5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关键词】 实习生;人际关系;沟通

[Abstract] To know the medical inter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hospital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with 177interns on the job. It has been found that poor communica-tion is the root cause for interpersonal disharmonious.Accumulating language skills, taking the school teachers’consults, teaching communication in the humanities course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put theory into actual communication are suggested .

[Keywords] medical in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医学实习生从学校进入临床,面临着要处理医疗环境下的各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交往建立起的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以及相互吸引力与排拒的心理状态。本文所研究的医学实习生人际关系是指实习生在医院与病人、医生以及同学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联系纽带。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学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因此,关注医学实习生的人际关系现状是很有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6 级临床、口腔、麻醉、护理、影像、检验专业共190 名实习生,其中,男生53 人,女生124 人;临床专业30 人,口腔专业39 人,麻醉专业23 人,护理专业48 人、影像18 人、检验19 人。

1.2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实习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为辅。共发放问卷190 份,收回有效问卷177 份,回收率93.15%。

2 结果统计

2.1 医学实习生与病人的人际关系现状

表1 中通过对实习生与每个病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调查显示,他们倾向于每天与每个病人交流6~10分钟,人数占总人数的49.2%;与病人沟通超过10 分钟的实习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8.8%,居次;与病人交流在1~5 分钟内的实习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2%,居后。通过对实习生每天与多少病人交流的调查显示,每天与3 个及以上的病人交流的实习生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6.5%;每天与1~2个病人交流的实习生人数居次,占人数的41.2%;也有少数实习生在一天里没与一个病人进行过交流,占总人数的2.3%。表1 还显示,实习生在与病人进行交流时,感到不自然、紧张、气氛不融洽的人数均在总人数的20~25.5%。

2.2 医学实习生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现状

表2 显示,有29.9%的实习生会过分地羡慕或嫉妒同学;有25.4%的实习生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会感到孤寂或失落;有6.8%的实习生在与同寝室的同学相处会感到不融洽。

2.3 医学实习生与医护人员的人际关系现状

表3 显示,实习生在医院遇到困难时,74%的同学会请求医护人员的指导;剩下的实习生要么完全依赖医院的老师,要么总是试图独立去解决困难。在另外的两个调查项目中,有27.7%的实习生讨厌某医护人员或感到被医护人员讨厌,有5.6%的实习生在与医护人员相处时感到不融洽。

3 原因分析

通过上表所示,在与病人、医护人员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方面,虽然大多数实习生处理得较好,但也有27.7%以下的同学感到与病人、医护人员、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笔者认为出现此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的沟通不够。在与病人的交往方面,实习生和病人的关系维持时间较短,加之现实中医患关系的紧状况,很难让病人和其家属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实习生产生一种信任的态度。另外,有的实习生在与病人沟通时不积极,语言表达不清楚,学生角色没有转换到医生角色,这些因素导致双方人际关系不够融洽。在实习生和医护人员的交往方面,有的医护人员没有明白自己在实习生面前是老师或前辈,他们的言行会影响着实习生的成长,他们的言行不得体,会引起实习生的反感。

同样,有的实习生也没明白自我在实习阶段应该充当既是学生又是医生辅助的角色。在学校学生只需要等着老师讲解就行,在医院由于医护人员要忙于医院的事务,这就需要实习生主动地与老师沟通,没有积极地沟通,双方就容易造成隔阂。在实习生和同学的交往方面,由于性格、生活经历不同,处在同一个环境下就要求实习生必须有容纳、沟通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就会导致心理失衡、人际关系失调。

4 对策研究

4.1 在学校人文课程里面纳入沟通教育并引起学生的重视[1]

医学生的专业课程比较繁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因此,即使有的人文课程里面纳入了沟通教育,学生也不一定重视。所以要引起学生对沟通教育的重视,鼓励其把学到的理论用到实际交往中去,如结合临床实习需要,将人际沟通的平等尊重、真诚守信、互助互利、宽容等原则运用到与医生、病人和同学交往中去。[2] 无论在见习、实习还是课堂中,给学提供一个一定时间内模拟沟通的平台,使其在这样的平台中得到沟通训练。

4.2 实习生应加强语言表达的自我学习

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样法宝,语言、药和手术刀。语言对于医生而言很重要是因为医生在与病人沟通时离不开语言的准确表达。其实,只要与人沟通,都离不开语言。实习生应加强语言表达的自我学习,以虚心学习的态度,不断地积累丰富内涵。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医护人员对病人是如何进行语言表达的来学习,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多读书、看报、多与别人交流等方式去总结语言表达的技巧。

4.3 主动、虚心地向带习老师请教

实习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离不开带教老师的指导。无论是专业知识、人际交流技能,还是目前的医疗形势、人的心理调整等方面,都需要那些有着熟练经验的带教老师的认真指导。[3]带教老师对实习生有指导的责任,他们也希望增强实习生的能力,只是对于他们指导学生的态度和精力,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因此,实习生不要以带习老师忙或其它原因没有关注到自己而放弃对自我的锻炼,而是更要积极地、虚心地向带习老师请教,提高自己的医学技术,正确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宋丹妮,张建国,杨扬等.医学生沟通能力与和谐人际关系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 116-117.

第6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关键词】关注;大学生群体;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流思想、情感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获得自我认知、理解和调节自我和他人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共事等方面信息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处在一种以升学为导向的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忽略人际沟通方面的引导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成为制约个体发展的障碍。

一、大学生身处由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期,承载的过高期望与自身的不成熟性产生矛盾和反差,进而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产生很多的问题和不适

在自己与他们的相处和交流中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家庭亲子沟通不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亲子沟通不良习惯或问题会直接影响他们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交往方式。把分数看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缺乏平等尊重的意识,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父母过于唠叨等等成为亲子沟通的最大障碍。亲子沟通问题的出现可能大大降低大学生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甚至打击他们在人际沟通方面的自信,甚至引起逃避沟通的倾向。大学生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各方面的适应问题需要家长及时提点,亲子沟通方面的不成功体验会给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二)人际沟通的主动性欠缺。比较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业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想到通过与教师沟通来解决问题;也不太善于将自己的困惑或问题求助于同龄人。由中学过渡到大学,除了学习方式的显著差异之外,不得不提的是人际环境的变化。以往相对固定的师生交往模式被偶尔的师生交往所取代;以往教师主动的沟通模式被学生主动的沟通模式所取代;以往不需考虑的沟通意识和方法被提上大学生的关注范围,如何主动去和教师交往并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困惑的课题。其实又何止是师生交往,不知道如何去和身边的人打交道是很多人遇到的问题,这折射出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意识和技能方面的缺失,相关的引导和教育不足。

(三)人际沟通中包容性欠缺。显著表现在不少大学生在与室友或身边同学交往过程中小矛盾频发,从他们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不足。一方面大学校园里的“宅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学生有事没事喜欢呆在寝室,不愿主动与陌生人接触,不爱结识新朋友;另一方面寝室矛盾频发,室友之间出现矛盾不会协调解决。很多大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沟通造成寝室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会使自身产生持续的不良情绪,给生活、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沟通交流技巧欠缺。除了与熟人交流之外,与陌生人交流的技巧也很欠缺,接触中发现甚至一些学业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中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如何与陌生人沟通。很多大学生自理自立意识薄弱,遇到问题除了辅导员之外,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向什么人求助。比如,不少高年级学生对校园里的一些日常事务的办理流程、规则都不了解,遇到一点很简单的问题也要煞费心思,尤其直接面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时,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暴弱,这些都与交往技巧欠缺有关。

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罪魁,学校教育有偏颇,社会影响不可低估。

中国政法大学王洪松认为,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的频现与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欠缺有关。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普及,我国的家庭结构变得非常单一,小孩子从小缺乏玩伴,人际关系网也很简单,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环境,在加上有的父母疏于引导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还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很多事情家长已经安排好了,这使得孩子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境地,甚至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被压抑,久而久之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被动听话的孩子通常很难主动与别人交流。

虽然我们一直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依然没有改变学校教育对分数的追求,学校并没有把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真正纳入到素质教育中来,学校教育方式也不太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被压制,以学业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这一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因人际关系变迁与重构而导致的疏离很容易产生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

社会影响即通常所说的社会教育,它是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当前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态度及行为,媒体上关于“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老人倒了要不要扶,杀熟现象”等一系列社会心态问题的曝光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在这方面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下对人际交往产生认识上的困惑,甚至会引发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一些大学生把自身“包裹”的很严,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社区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大学生在与网络的长期接触中难免会被一些网络流行观点所左右,这也是一种强大无形的教育力量,难免会影响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二、 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影响巨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则是改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指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人际关系则是85%,可见,当务之急是从以下四方面改善大学生的人际沟通状况:

(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人际沟通方式和特点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家长只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沟通的环境,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从生活细节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才会耳濡目染,孩子才可能从小养成正确的、积极乐观的交往观,进而为今后的而发展打下好的基础。进入大学阶段是沟通和交往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适时引导非常关键。很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沟通问题往往有着很复杂的成因,单纯依靠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往往很难奏效,这是辅导员就要通过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方式,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

(二)学会信息共享、学会与人沟通这一主题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逐渐显示出它的不可缺性,仅仅靠辅导员或个别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学校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将人际沟通类课程纳入选修课程来建设,就可能帮助更多大学生普及沟通知识,提学生提供升沟通技能,进而提高他们认知自我、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课程建设中来加强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学校为更广阔的沟通平台。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之外,学校还要为在校学生创造更便捷的沟通条件,如在学生公寓的每层楼面开设专门的“聊天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交流空间;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宣传,使更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求助;搭建便捷的网上交流空间,实现学习和生活信息共享,引导学生主动找任课教师答疑,增进师生交流,通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日常交流的途径,捕捉教育契机,在人际交往方面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从现实问题入手,主动找学生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等等。另外图书馆、教学楼等场所也可以开辟更多公共交流空间。

(三)引导大学生及早树立沟通意识,营造和谐沟通环境。社会飞速转型发展的今天,沟通的价值越发显现,很多问题的出现说到底就是沟通不够造成的,沟通才会消除误解促成和谐。世界很多知名大公司就意识到了沟通文化营造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作用,比如德国大众公司规定:员工每天一到公司会有一个“握手”的仪式,即与每一位同事握一下手之后才会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且公司还规定每隔一定时间都会安排一天,大家虽然还是要到公司但不需要工作,大家可以随便聊天、喝咖啡以此来增进彼此交流。我想这种宽松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大学里也是需要的,只有引导大学生自身首先树立沟通的意识,才可能及时地化解矛盾冲突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精心设计的教育内容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尔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2] 赵峰,李浙江.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存在分析[J].科技资讯,2011.

[3] 李琼.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及其对策分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第7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关键词 刻板印象;沟通;内群体;外群体

分类号 B849;C912,6

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一术语是Lippman于1922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的。它是一种类属性思维(罗震雷,张厚粲,黎岳庭,2005),是“一种涉及知觉者对某个群体的知识、观念与期望的认知结构”(Hamilton&7rolier,1986,p,133),是“某一社会类别的成员所具有的特征的具体观念”(Weary,Jaeobson,Edwards,&了obin,2001)”。刻板印象作为类属性知觉,具有指导整个群体以及特定群体成员的信息加工的功能,它可以减少我们必须加工的信息量,同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只要一想到某个刻板印象,我们就会立即回忆起与之相连的一系列特征,但是,这种基于类别的加工常常过分简单化或概括化,即把相同的负性特征强加于每一个群体成员身上,而不管这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

近年来,沟通,无论是人际间的沟通,还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沟通,其对刻板印象的作用,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Ruscher&Hammer,2006)。本文即从沟通与刻板印象的维持、沟通与刻板印象的变化以及沟通与刻板印象的抑制等3个角度介绍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1 沟通与刻板印象的维持

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多人的社会网络沟通中,还是在2人的面对面沟通中,人们都倾向于维持已有的刻板印象(Clark&Kashima,2007;Ruseher&Hammer,2006)。因为,沟通时人们选择传递的信息不同,传递信息时所使用语言的抽象程度也不同。

1.1 沟通时的信息选择

沟通过程中,人们一般更多地传递与刻板印象一致的(stereotype-consistent,SC)信息,而不是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stereotype-inconsistent,SⅡ)信息(Ruscber~1998)。即使接收了一些sI信息,人们仍然倾向于保持而不是改变已有的刻板印象(Lyons&Kashima,2006)。这种现象被称为刻板印象――一致偏差(stereotype-consistent bias,以下简称SC偏差)。

1.1.1 多人的社会网络沟通

信息在社会网络的沟通链中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是很普遍的现象,如谣传和闲谈,一些研究利用系列再生法(serial reproduction)来模拟这样的沟通链,探讨人际沟通中刻板印象相关信息的传递(Clark&Kashima,2007;Lyons&Kashima,2001,2003,2006)。

使用系列再生法的实验中,4或5个被试组成一个系列再生链(serial reproduction chains),,链中的第一个被试阅读给定的故事后,以书面复述的形式将故事内容传递给下一个被试。故事与某个目标群体的刻板印象相关,由数量相同的SC句子和sI句子构成。第二个被试读完第一个被试的复述后,以同样的方式复述给第三个被试。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被试复述完。

Kashima等人通过上述方法发现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稳定的SC偏差――故事经过几个人的传递后,大部分的SC信息被保留了下来,而SI信息则遭到舍弃,尤其在故事的中心情节部分(Lyons&Kashima,200 1,2003,2006)。Lyons和Kashima(2003)指出当(1)沟通链中的成员实际上拥有相同的刻板印象知识;(2)沟通者认为其听众所拥有的刻板印象知识不够全面;(3)沟通者认为所在群体的大部分成员对刻板印象的认可度较高时,沟通中更容易出现SC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网络的沟通中之所以会出现SC偏差,不是因为SC信息比SI信息更容易记忆’,而是因为沟通意图的影响。Lyons和Kashima(2006)发现,当被试无沟通意图,只集中精力来记忆故事时,既没出现SC偏差也没出现刻板印象不一致偏差(stereotype,inconsistentbias,以下简称SI偏差);但是当被试有沟通意图(将故事复述给下一个听众)时,就出现了明显的SC偏差。因为沟通的意图即沟通者的主要目标是使沟通双方在某一问题或观点上达成一致,而刻板印象是同一群体或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知识(Lyons&Kashima,2001,),所以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同群体的信息接收者理解和认可。也就是说,当沟通中的SC信息多于s]信息时,双方更容易达成一致,沟通者更容易完成其达成一致的目标。这种解释也从研究中获得了支持性的证据:在沟通链末端,沟通条件下的复述比记忆条件更为一致(Lyons&Kashima,2006)。

1.1.2 双人的面对面口头沟通

基于系列再生法的研究多借助书面沟通的形式来探讨刻板印象的传递问题,现实中更多的是面对面的口头交流。然而,双人进行面对面的口头沟通时,也会出现更多地传递、讨论刻板印象一致信息,并最终形成与刻板印象一致印象的情况(Ruscher,Santuzzi,&Hammer,2003)。

Ruseher等人的研究发现,当要求2个人对一外群体成员形成一个共同的印象时,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来讨论与该外群体的刻板印象相符(stereotype,congruent)的信息。忽略与刻板印象不符(stereotype,incongruent)的信息。而且,刻板印象相符信息容易被认为是目标个体的决定性特征,2人对该外群体成员形成的最终印象也因此表现出与该外群体的刻板印象一致的特征(Ruscher,ct a1,,2003),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多人社会网络沟通中出现SC偏差的原因是一致的,2人沟通的目的是要对外群体成员形成一个共同的印象。这种追求一致的目标使2人的对话集中在刻板印象相符信息的讨论上,因为刻板印象为2人共有,刻板印象相符信息更容易被对方理解、认可,这有助于2人形成共有的印象(Ruscher&Hammer,2006)。

然而,Ruscher和Duval(1998)在实验中却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在追求准确动机的情境下,持有不同信息的2个人为了提供自己所知道的独特信息,会花更多的精力讨论SI信息,沟通双方

对目标群体的最终印象里,刻板印象的成分明显减少,可见,追求准确的动机(目标)有可能抑制沟通中的SC偏差。

1.2 沟通中的语言抽象程度

在传递刻板印象相关信息的过程中,沟通者常常表现出微妙的系统性语言偏差,研究发现,这种偏差对刻板印象的传递与维持起重要作用(Wenneker,Wigboldus,&Spears,2005;Wigboldus,Semin,&Spears,2000)。

这类研究一般让被试描述与某个刻板印象相关的行为或故事,通过观察被试描述语言的抽象性来间接观测刻板印象的变化。语言抽象性一般由语言分类模型(Linguistic category model,简称LCM)来量化。这个模型将语言抽象性分为4个等级(Wigboldus&Douglas,2007;Wigboldus,ct a1,,2000):最具体的描述性动作动词,描述单个可观察行为(如,“A和B握手”);说明性动作动词,描述一个特定事件、一类行为(如,“A帮助B”);状态动词,描述情感状态(如,“A喜欢B”);和最抽象的形容词,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如,“A很友好”)。

1.2.1 语言偏差与刻板印象的维持

人们在描述内群体成员的宜人行为和外群体成员的不宜人行为时。易使用形容词(如,“Thein-group member is helpful",“The out-groupmember is aggressive'’(Wigboldus,ct a!,,2000)),语言抽象性高;而描述内群体成员的不宜人行为和外群体成员的宜人行为时,易使用动作描述性动词(“The m,-group member pushes some-one",“The out-group member opens the door forsomeone'’(Wigboldus,et a1,,2000)),语言抽象性低。这种倾向,被称为语言性群际偏差(Linguisticintergroup bias),这种偏差显示,人们很可能通过调节语言的抽象程度来传递刻板印象一致与不一致信息,即用更抽象的语言传递刻板印象一致信息。因为,外群体刻板印象的内容中,对外群体成员的特性、行为的否定性描述更普遍,

Maass等人(1999)研究发现,人们在描述与期望一致的行为时,语言的抽象水平高于描述与期望不一致的行为。同那些与刻板印象不符的目标人物相比,对与刻板印象相符的目标人物的描述,其抽象水平更高。这种倾向,被称为语言性期望偏差(Linguistic expectancy bias)。相关研究进一步发现,沟通过程中,人们在传递有关外群体成员的信息时,更容易使用抽象程度高的语言,而接收这样的信息的人也更容易对该外群体成员进行刻板印象式的判断(Wigboldus,DUksterhuis。&Van Knippenberg,2003;Wi曲oldus,ct a1。,2000;Wigboldus,Spears,&Semin,2005),尤其是在所接受信息中的人物与信息接收者本身的群体身份不同时,即信息中人物的群体身份明显的时候(Wermeker,et a1,,2005)。与具体描述相比,抽象描述会导致对目标事件的一般化,即传递个人性格特征信息多而情境特征信息少。所以,用抽象的语言传递外群体成员的信息有助于信息接收者对外群体成员形成刻板印象式的印象或进行刻板印象式的判断,也就是说,语言偏差会传递并维持已有的刻板印象(Karasawa&Suga,2008;Wigboldus,ct al,2003)。

1.2.2 沟通的目标与语言偏差

研究发现,具体明确的沟通目标(如,对沟通信息中的人物进行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描述)对语言偏差有调节作用(Douglas&Sutton,2003;Douglas,Sutton&McGarty,2008;Wigboldus,cta1,,2003)。在Douglas和Sutton(2003)研究中,给被试看动画片,片中主人公表现出iE'或负性的行为,让被试根据LCM选择最恰当的描述。结果发现,与负性沟通目标(用否定性的口吻描述主人公)组相比,正性沟通目标(用肯定性的口吻描述主人公)组的被试,更多使用了抽象的正性描述和具体的负性描述,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沟通目标,有可能抑制沟通中的语言偏差,进而抑制因此而导致的刻板印象的传递。

1.3 沟通内容的情境功能说(situated-functional

account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从上述的研究介绍中不难看出,人们在沟通中是否传递刻板印象一致信息,依赖于沟通目标(动机)的变化。为了整合沟通目标与沟通内容间的关系,Clark和Kashima 2007年提出了沟通内容的情境功能说。该理论认为,SC信息和sI信息分别适用于沟通的两个功能一一社会连通功能(social connectivity function)和信息(informativeness function),沟通情境不同,情境所要求的沟通功能一一沟通者的目标也会不同。能更好服务于该情境所要求的沟通功能的信息更有可能被交流,相对于S]信息,SC信息更具有社会连通性,但信息性不足。当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连通,即调节社会关系(如,2个人形成对某一目标人物的一致认识)时,作为沟通双方的共有知识、共有背景的SC信息就会比SI信息得到更多的传递。相关研究也发现,与刚认识但关系不亲密的人相比,刚认识但关系亲密的2个人,会花费更多时间来讨论刻板印象相符的特质,并最终形成更为刻板的共有印象,以维持其亲密关系(Ruscher,Cralley,&O'Farrell、2005;Ruscher,ct al。,2003)。但当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信息功能(如,给对方提供准确信息的动机)时,SⅡ信息就会因其信息性上的优势更容易被传递,

前文的介绍说明,沟通中,人们更容易传递刻板印象信息,从而使已有刻板印象得以维持并被广泛传播,成为人们共有知识、共有背景。作为共有知识、共有背景的刻板印象,反过来会促进沟通的流畅性,帮助沟通者完成调节社会关系的目标。

然而,沟通也会影响刻板印象,使刻板印象的内容发生改变,

2 沟通与刻板印象的变化与抑制

许多研究显示,群体内部的沟通尤其是讨论更容易使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变得极端化:而群体间的沟通,尤其是群体间的间接沟通,对减轻甚至抑制人们对外群体成员的刻板印象有一定的效果。

2.1 群体内沟通与刻板印象的极端化

Thompson等人通过群体内讨论的形式探讨

了群体内沟通对刻板印象内容的影响(7hompson,Judd,&Park,2000)。讨论条件下,4个被试为一组其中2个被试学习一段有关A群体的材料,另外2个被试学习有关B群体的材料。学习后,被试写下他们对A或B群体的印象,然后4人一起讨论,控制条件下,每个被试都学习A、B两段材料,但不进行讨论。结果发现:讨论条件下,小组成员对A、B群体的刻板印象更为极端,拥有更少的可变信息和更高的社会一致性。不过,该研究的操作有一个问题内被试学习的是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信息。这种操作,有可能会分散被试的认知资源,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刻板印象上。不能排除,因认知负担过重(即不仅仅是因为沟通),导致刻板印象式判断的可能性。

Brauer等人对了hompson等人的实验操作进行修改(Braue~Judd,&Jacquelin,2001)。在他们的实验中,每小组的3名被试都阅读同一目标群体的信息,然后讨论他们对该目标群体的印象。结果与丁hompson等人的发现一致,讨论使被试对目标群体的刻板印象更加极端化。这说明,以讨论方式进行的群体内沟通,确实会导致刻板印象向极端化发展(Kashima,Klein&Clark,2007;Klein,Tindale&Braueq 2008),

不过,在实际的群体内沟通中,群体成员不仅共有一些外群体的刻板印象信息,还可能各自知道一些反刻板印象(counterstereotypic)信息。在一些群体中,可能每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反刻板印象信息,而在另一些群体中,则可能只有个别人才知道反刻板印象信息,这种反刻板印象信息的不同分布,对讨论所产生的极端化效应会产生影响。当反刻板印象信息平均分布时,即每个成员都掌握大量的刻板印象信息和一部分的反刻板印象信息时,讨论中,他们主要交流支持刻板印象的论据,讨论后,他们对目标群体的刻板印象会变得更加极端,然而,当反刻板印象信息集中分布时,即只有某个成员拥有反刻板印象信息时,却不会出现这种极端化现象。相反,持有反刻板印象信息的人,在相信其信息独一无二,并认为自己有责任提供这一独特视角,要尽力做到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即有准确动机的情况下,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其他成员讨论反刻板印象信息,讨论后群体成员对反刻板印象信息的回忆成绩也更好。而且,对反刻板印象信息的讨论时间越长,最终印象判断中所含的刻板印象成分越少(Brauer,ct al。,2001)。这说明,因群体内沟通而产生的刻板印象极端化现象,在反刻板印象信息集中分布的情况下,可以受到抑制。

2.2 群际沟通与刻板印象的减少

当人们缺乏与某一群体的互动经验(如,接触、沟通)时,会凭借与其少数成员交往所获得的经验宋建构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Hilton&vonHippel,1996)。这样,原本只是群体中的个别现象因缺乏足够的了解,就被归为整个群体的属性,甚至只要遇见隶属此群体的成员,都将其贴上一样的标签,另外,由于缺乏了解,人们对外群体也很容易产生敌意,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也很难理解对方所关心的事情(Pettigrew&7ropp,2008)。可见,缺乏群际沟通是刻板印象被泛化和夸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不断的群际沟通则可能修正刻板印象和偏见。尽管直接提及群际沟通与刻板印象改变的研究目前尚少,但是有关群际接触(intergroup contact)的大量研究却为此提供了证据。因为接触必然伴随沟通,无论是言语沟通还是非言语沟通。

2.2.1 直接接触――以面对面沟通为工具

直接接触,即直接与外群体成员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沟通。这类接触是群际接触最早研究的类型,按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研究首先让被试报告自己以前与外群体接触的情况,收集被试先前的群际接触水平,然后调查被试对相关外群体的态度,探讨与外群体接触的历史如何影响对相关外群体的评价。这类研究在本质上属于相关研究。另一类研究则是先进行接触,让被试与一个外群体成员碰面并进行沟通互动,然后再测量被试对该外群体的态度。这类研究基本上都属于实验性研究。

并不是所有种类的接触都能减轻刻板印象与偏见。Allport提出了群际接触减少群际偏见的最佳条件,即:双方要有平等的地位;有共同的努力目标;双方为了达到共同目标相互合作;有权威、法律或习俗的支持(见Pettigrew&7ropp,2006),该假设自提出以来,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和讨论,Pettigrew和Tropp(2006)对515项有关群际接触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其中涉及来自38个国家的25万被试,结果发现,满足Allport最佳条件的接触能够更大程度地减少偏见,并且这些条件最好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但这些条件并不是偏见减少的必备因素。一些未满足Allpon条件的接触也产生了正性的结果;最值得注意的是,94%的研究都表明群际接触越多,群际偏见水平越低,群际接触和偏见的相关系数(平均效应值)达到了-0.21。

偏见,主要包括对外群体的负面情感以及相关的负面认知,而刻板印象大多都包括对外群体的负面认知。因此,偏见的变化有可能带动刻板印象随之发生变化。也有研究直接探讨了群际接触对群体刻板印象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群际接触改善刻板印象,同样是需要条件的。在Wolsko等人的一项研究中,5名被试一组完成一个小组任务,每组的组长都是拉丁人(实验者同谋),组员为白人,所有小组最终都被告知成功完成了任务,一半的小组中,组长的表现与拉丁人刻板印象一致,而在另一半的小组中,组长的表现则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结果发现,完成小组任务之后,无论在那种条件下,被试对拉丁美洲人的评价都提高了;然而,只有在组长的表现与拉丁美洲人的群体刻板印象不一致,并被认为是该群体的典型代表时,被试对拉丁人刻板印象的强度才会下降。这说明,要改变刻板印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接触到的外群体成员要表现出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行为,其次这个成员还要被认为是该外群体的典型成员(Wolsko,Park,Judd,&Bachelor,2003)。

然而,直接的群际接触很容易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Pettigrew和7ropp(2006;2008)指出,焦虑减少和移情等情感因素,是通过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重要的中介因素。Ortiz和Harwood(2007)进一步发现,很少进行群际接触的人,在群际接触中更容易感到焦虑,从而避免进一步的群际接触;焦虑还会使他们判断时更依赖刻板印象,因此,直接接触是有局限的。

2.2.2 间接接触――以媒体为工具的大众沟通的作用

由于直接接触容易受到群际焦虑等因素的不利影响,近年研究者开始研究通过各种间接接

触,即以各种媒体为中介进行群际沟通,抑制刻板印象与偏见,增进群际关系。因为间接接触,使人更少体验到直接沟通中的群际焦虑(Ortiz&Harwood,2007)。延伸接触(extended contact)和接触(vicarious intergroup contact)是间接接触中有代表性的两类接触方法。

延伸接触假说认为,了解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友好相处的信息,能够提升对外群体的正性态度(Wright,Aron,MeLaughlin-Volpe。&Ropp,1997)。这一假说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都得到了验证,如改进对难民的态度(Cameron,Rutland,&Brown,2007;Cameron,Rutland,Brown,&Douch,2006),减少对外国人和异教徒的偏见(Pettigrew,Christ,Wagner,&Stellmacher,2007)等。在Cameron和Rutland(2006)的研究中,2、3个正常儿童一组。阅读描绘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友谊的故事。故事中的残疾和正常儿童都得到正性描述。读完故事,儿童在小组内讨论。结果发现,读过故事(延伸接触)的正常儿童对残疾人的正性特质评价增多,负性特质评价减少;同时,他们也更愿意与残疾儿童一起参与各种活动。特质评价的改变说明,刻板印象可能因此也得到改变,

接触假说则认为,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群际接触的正面信息,也能够达到抑制刻板印象与偏见的目的(Gomez&Huici,2008),接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电视、电影展示与外群体已有的接触,另一种是模拟和记录某一具体情境的群际接触,然后展示,该假说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Ortiz和Harwood(2007)的调查发现,经常看反映正性群际接触的电视(如,同性恋与异性恋的交往,非裔美国人和白人的友谊),认可其中人物,并将其作为各自群体代表性成员的人,在与外群体(同性恋或非裔美国人)成员交往时,感受到的焦虑程度更低,社会距离(socialdistance,该研究中作为群际态度的指标)更近,而Gomez和Huici(2008)用实验验证了接触的作用。实验中,被试(某高中篮球队的球迷)先观看一段自己喜欢的球队和另一支球队训练的录像,录像中两队球员相互配合完成两个练习并表现出相等的能力,然后评价两队的表现。结果发现,相对于无接触条件(不看录像),群际接触(看录像)条件的被试对外群体球队的正性特征评价增多,负性特征评价减少,特别是在接触受到权威人物(教练)支持的情况下。这说明,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刻板印象式的评价,

整体来看,群际接触,特别是式的群际接触,对于偏见的减少和刻板印象的改善有积极作用,不过,刻板印象化的过程是如此顽固,以致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次两次的接触、沟通就能够改变对外群体的负性刻板印象,但这并不能否认群际沟通的正性作用,伴随着不断的沟通与接触,刻板印象最终也会发生变化。而如何进一步提升群际沟通的作用,这也是今后研究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小结

前文的介绍表明,群体内沟通,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上的,因信息选择和语言偏差,更容易传递刻板印象一致信息,进而传播、维持已有的刻板印象,同时,以讨论方式进行的群体内沟通,也因讨论中会给刻板印象一致信息更多的重视,容易使刻板印象变得更为极端,而群体内沟通之所以容易传播、维持刻板印象并使刻板印象极端化,是因为人们沟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达成沟通双方的一致。刻板印象常常是同一群体成员的共有知识,传递刻板印象一致信息,有助于人们实现这一沟通目标。而当人们拥有,诸如传递有关外群体的正确或正面信息的沟通目标时,人们会关注并传递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这与沟通内容的情境功能说的主张是一致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通过沟通来达到与他人达成一致的目的,即调节社会关系的目的,而这也正是减少或抑制刻板印象的困难之所在。

另一方面,直接进行群际沟通易使沟通者感到焦虑,对外群体成员产生敌意,不容易产生减少、抑制刻板印象的理想效果;而间接沟通,如,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体传递群体间接触的积极信息这样的大众沟通的方式,可以避免焦虑的影响有助于改变人们对外群体的负面态度,进而减少、抑制人们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由此可见,媒体,不仅是传播刻板印象、偏见的工具(Karasawa&Suga,2008),也可以成为减少、抑制刻板印象与偏见的有利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群体内讨论使得刻板印象极端化是因为群体成员长期讨论的是共有的刻板印象信息,而延伸接触的研究则表明,如果群体内成员都了解到更多有关外群体的正性信息,再进行群体内讨论时就能够提高对外群体原有的评价(如,Cameron&Rutland,2006)。可见,能否改变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够了解到足够多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4 未来研究展望

从群体内沟通的角度来看,沟通常常会加强对目标群体的刻板印象,然而,根据沟通内容的功能情景说,是否传递刻板印象相关信息,依赖于沟通情境。因为,人们会根据情境要求选择沟通内容。所以,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各种情境因素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例如,Ruscher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在新认识的2人中,相对亲密的1对,较之相对不亲密的1对,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讨论刻板印象特质,并最终形成了更为刻板的印象。那么,已经存在亲密关系的沟通者之间(如,朋友、家人、师生等)更容易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他们是传递刻板印象一致信息还是不一致信息,是否会依赖于沟通情境以及因情境而产生的沟通目标呢?已经存在亲密关系的沟通者传递的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是否更容易被接受?这些都是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

另外,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选择传递刻板印象一致信息的程度是否会不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容易拥有独立自我观的人(如美国人)相比,容易拥有相互依赖自我观的人(如,中国人、日本人),很可能更重视沟通的社会连同功能(Kashima&Yeung,in press)。那么,拥有相互依赖自我观的人是否在沟通中更容易传递刻板印象一致信息呢?

第8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一、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

内部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向组织内、外部的有关单位和人员搜索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事项中的偏差及弊端,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包括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有效地传达这些信息,使之得到充分的改正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搜索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事项中的偏差及弊端的过程,需要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而这些偏差及弊端,很多是人为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需要组织内部和外部相关主体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才能得到贯彻、实施,从而最终实现内部审计目的。而这些“相关主体”,往往是这些偏差及弊端的制造者,或与制造偏差及弊端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她)们不一定从内心深处乐于改正这些偏差和弊端。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后得出的审计结论,不一定都是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有利的,被审计人通常担心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对将来的工作鉴定不利,或者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或者会被追查由谁负责。不利的审计发现代表着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一种威胁。通常情况下,谁都不愿意支持一个威胁自己的人。

特别是当审计人员年龄、资历和技术职称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有些被审计人会认为,审计人员没有资格审查他的工作。如果审计人员自己的行为不当,也容易引起相关人员的不满。

以上提到的各个方面,都容易引发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冲突,甚至与组织外部有关人员发生冲突。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做人处世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消除冲突,有利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与相关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合作,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建立和谐企业工作的一部分。

二、沟通的基本概念

从一般意义上讲,沟通就是信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将信息发送到既定对象(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信息不仅要被传递到,还要被充分理解;有效的沟通并不是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根据沟通工具不同,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其中,语言沟通又可分为口头(语言)沟通和书面(语言)沟通。

三、沟通是内部审计人员处理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第十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主动、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充分交流,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这一规定表明沟通是内部审计人员处理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

人际关系方法基本假设指出:“在一个组织中,沟通、权力、影响、权威、动机和控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在上下级之间。在各个不同等级都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人际关系论者更注重民主的领导而非权威的领导。”

四、沟通是获取审计证据的重要手段

在内审工作中,与沟通密切相关的审计证据是书面证据和口头证据。书面证据是以文字记载的内容来证明被审计事项的各种书面资料。大部分书面证据来源于书面沟通。如询证函、银行对账单、被审计单位声明书、被审计单位关于有关问题的书面答复、专家提供的书面证据等。口头证据是指以视听资料、证人证词、有关人员的陈述、意见、说明和答复等形式存在的审计证据。口头沟通可以获得口头证据。一般情况下,口头证据本身并不足以证明事物的真相,但审计人员往往通过口头沟通发掘出一些重要线索,从而有利于对某些稽核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以收集到其他更为可靠的证据。如果口头证据经过审计人员的记录形成书面证据,又经过被审计人员的签证确认,便极大地加强了它的证明力。审计工作过程中,收集得最多的是书面证据。非语言沟通不能直接产生审计证据,但是它提供的非语言信号可以传递一些信息。巧妙的非语言沟通可以有效地促进双方的交流,加强语言沟通的效果。

五、沟通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复杂的情况下要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判断,为审计客户提出审计建议,这些都是有风险的。审计人员通过沟通,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建立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双方关系融洽,有利于集思广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审计风险。

六、语言沟通技巧在内审工作中的应用

(一)口头(语言)沟通技巧

口头(语言)沟通是所有沟通形式中最直接的方式,是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这就是我们平时的口头沟通。口头沟通最常见的形式是倾听、说话、交谈和演讲。在内审工作中,口头沟通通常用于询问、会谈、调查、讨论、会议、征求意见等。

1.倾听。倾听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聆听行为接收口头信息,理解其含义并对此作出反映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在倾听过程中,要全神贯注地倾听被审计人员的谈话,不仅可获得不少信息,而且能传递感情。一般说来,审计人员要少讲多听;表情温和,姿态自然,精力集中;不打断对方的谈话;可以同时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像身体向前倾、点头等。当不赞同对方的意见或观点时,要有绝对的耐性,控制情绪,不要与对方争论或妄加批评,以表示对别人意见的重视、人格的尊重,使对方产生亲近、愉快的心理反映,这与对方建立理解和合作的关系至关重要。倾听不是消极被动地听对方讲,而是为了获取信息,即为了收集审计证据而倾听,又称获取信息式倾听。倾听时,要认真听和分析对方谈话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获取支持主要观点的材料。审计人员要注意把事实从观点中区分出来,要把倾听到的事实材料与以往掌握的证据在头脑中联系起来,互相印证,如有疑问,可以当场与对方澄清事实。在倾听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就重要内容进行记录,倾听完毕要求对方签名,以示负责。

2.说话。内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提高说话、谈话的效果。在正式场合下,一般首先要制订计划,成功沟通的主要因素是充分的准备。在计划中,要明确说话的主题,设计好说话的程序,还要善于表达。要注意环境因素、信息特征对说话的影响。说话要抓好开头。开头开得好,能创造良好的气氛,引起对方的兴致。其次,要重视中间阶段。中间阶段是说话的核心部分,这一阶段的说话基调应该是轻松、畅快、和谐,而不应该是压抑、沉闷、紧张。管理者在同下级和群众谈话时要热情、诚恳,给对方以信赖,不要摆架子、打官腔、动辄训人,盛气凌人;要尊重体贴下级和职工群众。这样就能使严肃问题轻松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困难处境有利化,以争取说话的效果。说话时要条理清楚,用语简洁,通俗易懂,特别是不要模棱两可,被审计单位的成绩要肯定,问题要指出,要依据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说话结束时,管理者要根据自己所谈的问题,加以概括重复,以加强对方的印象。

3.谈话。谈话是倾听与说话相结合,是双向过程。内审工作中使用最多的是调查式谈话。这种谈话的目的,决定了它常以问答为基本形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语言要具有目的性、明确性和启发性。在与被审计人谈话中,还要时刻观察对方的反映,根据对方的反映探索可能存在的新话题。在追查疑点时,要保持礼貌和周到。内审人员进行谈话的主要职责是了解事实真相,主要的不是去追究某某人的责任。要实事求是地、善意地指出对方的缺陷和差错,不要把缺陷、差错与责备连在一起。在证据不能令人信服时,审计人员不要当面作任何结论性的陈述。在语气和形象上应保持中立、客观、公平和平衡,避免使用不礼貌的话语。在谈话前,对反对意见要有所准备;在谈话过程中,不要把被审计人表达不同观点视为不同意。无论结果如何,谈话结束时最好双方都表示愿望,为以后再谈设下伏线。

(二)书面(语言)沟通技巧

书面(语言)沟通包括阅读和写作等一切传递、接收书面文字或符号的手段,是内部审计人员利用书面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简称书面沟通。书面沟通形成书面证据。书面沟通比口头沟通显得更加严肃、严密、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在审计工作中,收集得最多的是书面证据。

在内审工作中,书面沟通方式通常用于审计通知书、问卷调查、函证、审计事项查询、内外部审计协调和书面报告、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进行书面沟通的主要工具是书面语言,必要时还可使用照片、曲线和图表等相配合。

内部审计人员在使用书面语言时,文风要朴实,语言要精练,语句要简短,表达要清晰、字体大小要适中。对于具体事项,要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和沟通技巧。

如对于《内部审计通知书》的要求是必须做到沟通内容完整,按时送达。设计组织内部问卷调查表时,要便于对方回答;问句内容要客观,不能带有诱导性、倾向性。与组织外部相关机构及人员进行沟通,例如设计对外的函证信时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切实做到保护组织与被审计单位以及相关人员的利益。

内部审计报告是内审工作最重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的写作方法和内容要有助于报告的阅读者接受并采纳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在写作上的沟通技巧是:在开始写作前,收集必要的信息;采用谈话式的或轻松的写作方式;词句尽量短小、简单,段落也应短小;多用主动语态;使用适当的标题;用下划线或斜体字以示重点;留有空白间隔以示美观;运用图表和脚注等。采用谈话方式写作时,会经常提到人的姓名。但是,当缺陷是重要的或暗示是某人的缺点时,就应避免提到这个人的姓名或其个人资料。批评的应是业务活动,而不是个人。在写作过程中,应尽量设想阅读者的反映。为了使审计报告能适合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管理者阅读,对于篇幅较长的审计报告,有必要在报告的前面加上“目录”,报告首页添加一段总结概述部分,使报告的阅读者在阅读正文前就能抓住报告中自己所关心的关键事项,并能了解整篇报告的主要部分。这些技巧有效地加强了审计人员与各种不同层次阅读者的沟通。审计报告运用各种沟通技巧的地方很多,感兴趣的读者不妨阅读有关内审方面的专著。

七、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内审工作中的应用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某些媒介而不是讲话或文字来传递信息。非语言沟通包括副语言沟通和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是通过非语言的声音,如音调、重音的变化、哭、笑、停顿;或通过字体变换、标点的运用以及印刷艺术的运用来实现的。身体语言沟通是通过目光、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着装、与对方距离的远近等形式传递或表达沟通信息的。

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传递更多的信息。非语言沟通是连续的,通过多种渠道传送,绝大多数是习惯性和无意识的,并且还传递情感或态度。内审人员应当研究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自己需要传递的信息。例如审计开始前召开审计座谈会,应当为会议安排专门的时间;地点安排在相对安静、可避免干扰的地方;会议开始时,每人发一份会议议程;审计小组长自信而有礼貌地主持会议;维持一种轻松的谈话声调;表现出一种随和无忧的态度;保持会议在合理的时间内结束;会议期间允许及时处理某些商务,但不允许谈话偏离主题;如果被审计部门的经理参加座谈会,审计经理也应出席。这些非语言沟通技巧向被审计部门传达了尊重、友好、合作的信息,体现了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精神,有利于建立审计师的权威。又如,审计报告采用电脑打印方式,格式固定、表面工整、字体大小适合、行间距适中、需引起有关人员注意的重点地方使用下划线、有签发日期、签发人签名、采用质量较好的纸张、装订规范、并且在送达时由收件人签收,这些非语言信息给人以庄重、严肃、值得信任的感觉。审计人员自身的装束、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说话的音调等,时时刻刻都向被审计人传递着非语言信息,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因此审计人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专业外貌和个人行为,并努力改正一些不良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审计人员。

八、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相结合

在内审工作中,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是两种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传达方式。非语言信息具有补充、调整、代替或强调语言信息的功能。实际工作中,两种方式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有利于加强沟通的效果。前面提到的用电脑打印审计报告,就同时使用了书面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方式;在审计座谈会上,同时使用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除了注意语言沟通方式表达的信息之外,内部审计人员要善于灵敏地捕捉对方发出的非语言信息,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自己的非语言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九、沟通时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审计人员通过沟通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不能放弃独立性和客观性,更不能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当被审计者有意抵制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当说明上级领导要求被审单位合作的政策或直接出示公司高级管理层授权进行审计的书面文件。

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对某些问题上有争议时,审计人员既要客观地表明自己的意见,又要与被审单位和高级管理当局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审计人员不要把个人的偏好强加给对方。

第9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范文

【关键词】沟通 陌生人 新环境

【中图分类号】I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86-02

如今沟通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因素之一。沟通能力涉及到人们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他们个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完善、人际关系和协调、冲突的解决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问题大都起因于沟通障碍,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潜力发挥,心理问题的被动“治疗”变主动“预防”的唯一措施是在生活中积极开展沟通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对我们的好处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找工作,与人相处等等,要知道中国很多东西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如果你沟通能力好,那么与人的关系想必也不错,沟通能力也是立足社会的能力之一,沟通能力强能让你生活更好,结交更多朋友,做事情更顺利。上司与下属需要沟通,朋友之间需要沟通,爱情也需要沟通,所以说沟通能力有巨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中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要求社会各界转变观念,尤其是年轻人应重视自身沟通能力的培养。

如何与陌生人沟通已经成为当今大家必须要学习的必修课,与陌生人沟通得好,可以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沟通得不好,只能导致四目相对,举促无言,怎样才能与陌生人很好沟通呢?

以话试探,侦察共同点,陌生人之间对话,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得信息;有人通过听说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的特点,找开际的机会。

听人介绍,猜测共同点,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当中重要的是在听介绍时要仔细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诞生,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为了发现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需要交际的人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谈话,从中发现共同点。步步深入 ,挖掘共同点。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

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很多,比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仔细发现,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

和陌生人交谈体现个人独立性,有助于人格的发展。和熟人打交道说话的方式依附与社会关系,服从说话人的身份,很多时候并非是个人独立意志的表达。和陌生人说话则不一样,互相之间常常作为独立的个体交往,彼此没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双方见到的都只是眼前的这个人,不会特殊关照也不会有什么成见,相对客观、平等,这种完全对等的关系,对青少年时期的人格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和陌生人交谈。更能锻炼口才和人际沟通艺术,熟人之间,彼此都很了解,不会很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技巧,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从零开始,需要有意识的运用沟通技巧来建立关系,人际沟通能力和口才就会的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