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

第1篇: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 G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03-1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一)选题捕捉能力。这也是策划编辑工作最基本的职能要求。策划编辑作为选题灵感的始动者必须要对图书选题有敏锐的把握能力,不仅要在工作中探讨研究各类图书选题,更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细节,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只有这样才会灵光一闪,有好的选题点子冒出。如果只是有了好的点子,确定了图书选题方向,这也只能称得上是传统的策划编辑。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在确定图书选题后,头脑中必须要有一个相配套的图文设计、印制、装帧、宣传及发行的初步方案,这就要求策划编辑还要懂装帧设计。

(二)熟悉图书装帧设计与印刷工艺。策划编辑在头脑中形成选题点子后,紧接下来就应该立即想到如何配合选题的主旨对内容实体进行装帧设计,如选择何种纸张、使用何种印刷手段、需要哪些特殊工艺、整体的设计风格应如何与选题定位相适应等。这就要求策划编辑了解出版工艺,熟悉印刷流程,头脑中对每个产品的形象都要有一个初步的设计定位。而这个设计定位一方面要服务于图书选题的整体特点,另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受众的接受程度。这样,对图书本身有了明晰概念后,策划编辑就应结合选题定位及外观形象着手考虑图书发行问题了。为此,这又要求策划编辑必须懂市场会发行。

(三)掌握市场营销知识。这是新形势下对策划编辑的新要求。现今策划编辑的意义已不仅局限于策划选题点子的范畴,甚或是对稿件的编辑加工,而已拓宽到市场经营上了。这是因为,选题的好坏不能只凭内容质量来评定,市场也是重要的检验标准。图书在营销学的范畴来讲它就是一种产品,只是与其他产品不同,图书是一种同时具有精神与物质两种属性的特殊产品而已。普通产品设计成功与否靠的是市场检验,而图书产品的双重属性又决定了评价图书策划水平的双重性,即,要看图书出版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鉴于此,策划编辑在有了好的选题点子后,不仅要对图书内容进行必要的把握,更要考虑到此类选题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

(四)具备组织协调,统筹运作能力。因策划编辑的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统筹运作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更加有效地利用团队的优势完成图书出版的构想,把自己的策划方案转变成真正的产品,并在市场中取得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从策划编辑工作职能要求来看,传统意义上的编印发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不太可能完全胜任此项工作。他们可能在各自本环节内游刃有余,但对于策划编辑岗位基本职能要求来讲却又有所欠缺。而在这几个环节中,编辑处于出版流程中的龙头位置,应该是最有可能产生出策划编辑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地方,这也许就是“策划编辑”这个称谓的由来吧。但我本人对采用这个称谓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策划编辑的重新定位。由以上谈到的内容,我们看到,策划编辑的工作实际上涉及到了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而把做此项工作的人单纯称为策划编辑似乎有点牵强,而引用管理学中项目经理人这个概念应该更恰当些。若按此思路推断下去,计划经济下传统的出版流程(即按编印发分工的模式)则可能要发生改变。众所周知,传统的出版领域中各出版单位内部是按编辑、出版、发行这三个方面来分工的,其他各部门的建制都是在此基础上来构成的,各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这三个环节来展开的。新形势下,若要真实体现出策划编辑部门在出版流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则应把完成此项工作的部门定义为策划部(或更具市场经济特点,称之为图书研发部)更恰当些。其实策划编辑这个称谓或多或少存在着计划经济的味道,是一种传统出版思维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因此,从更深层次上来讲,这种称谓的改变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及管理理念的更新。但在这里,我并不是赞同在出版社内部搞“一条龙”,因为已有很多实例证明这种模式并不符合我国出版体制现实,可能影响出版社内部的团队战斗力,施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二)策划编辑的工作内容。在工作过程中,策划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作者自投稿的包装策划,二是要有原始的创意灵感。具体来说,当有作者自投稿到达出版社时,首先要送交的就应该是策划编辑,由他们来审阅评定稿件的质量,并与相关部室协商论证,对认可的选题提交一份详细出版策划方案,要涉及到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策划编辑要经常考察市场,体验生活,时刻掌握出版市场动态,从而在工作中主动提出创意新颖、视角独特的图书选题。这方面的工作更能体现策划编辑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我本人赞同的策划编辑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新形势下,靠等是不能获得有价值选题的,策划编辑应主动出击,要经常进行考察与调研,时刻掌握营销动态,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作者群。策划编辑不仅能提出选题,更应能做到任何时候有把握联系到最适合的作者来实施自己的策划案。在实践积累过程中,我的观点是:策划编辑的选题方向不能过泛,而应有所长,有所策重,这样才能使自己策划出来的图书成系列有特点。

针对新形势下策划编辑的工作特点,我感觉跳出出版界这个固定的思维框架,引进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会对策划编辑这个岗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2篇: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图书策划编辑;职业能力;培养方式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对于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由于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就产生了关键或主要的能力要求,主要职业能力是支撑这个岗位任务完成所必需的关键能力,缺了这种能力就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或无法胜任这个岗位。在图书出版行业中,图书策划编辑主要是对市场中的图书需求、消费者导向等进行分析,制订图书出版上市的基本计划。图书策划编辑在图书出版领域中具有项目经理的相关责任,将图书作品作为企业的“特色产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细节控制等,借助不同的营销方式促进图书销售,这对图书策划编辑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

一、图书策划编辑的主要职业能力

(一)策划能力

首先,图书策划编辑要对市场需求有敏感性,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选题策划,通过市场调研(包括走访、问卷等)进行验证,验证选题的可行性;其次,根据选题的匹配性进行作者的遴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适的作者是图书生产的关键要素,只有作者选对了,才会有生产好图书的可能;再次,要进行图书产品整体的设计,包括体例、内容、配图的选择,版式设计、封面设计的沟通,用纸、包装的选择,从成本投入到预期产出,这些工作都需要图书策划编辑进行整体的安排和统筹;最后,要同时启动运营推广工作,包括渠道的选择、营销物料的准备、市场活动的设计、宣传文案的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图书策划编辑的策划能力就体现在这些具体的工作中,只有具备过硬的策划能力,才能做出好的图书、畅销的图书[1]。

(二)编校能力

编校是编辑校对的简称,编校能力是图书编辑的基本功,是这个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能力要求。作为图书策划编辑,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编校能力,尽管根据工作的要求不同,不少出版单位又分为文案编辑、图书策划编辑、营销编辑等,但对于图书策划编辑来讲,编校能力无疑是其主要职业能力之一[2]。图书的好坏,说到底内容是关键。作为图书策划编辑,要把握好内容,做好“把关人”,应当有意识地对不同的信息内容进行调整和筛选,力求能够借助图书信息宣传先进的社会思想,起到引导民众的作用。编校能力是做好“把关人”的关键,首先,图书策划编辑必须时刻牢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什么样的书能出,什么样的书不能出,要有清醒的意识,头上要有“红线”;其次,图书策划编辑在收稿过程中,要进行预审,对于存疑的问题要和作者沟通后逐一解决;最后,通过体例修改、内容选取为书稿“锦上添花”。

(三)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指的是在图书出版发行阶段能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借助现代化的工具和方式,使项目资源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性价比的建设效果。其中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把控项目活动的进展。对于图书生产,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项目,这就要求图书策划编辑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开展工作,具备项目管理能力,完成图书从选题立项到产品生产,从图书推广到货款回笼全过程、全周期的管理工作[3]。在图书出版这个项目中,首先,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能够按照计划的时间推进各项出版工作,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有处理意外情况的方法和手段,对于突发事件,要有预案,尽量降低不可控风险;最后,对于整个出版过程,结束后要进行复盘,总结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开展下一个项目积累经验。

二、图书策划编辑现状

(一)数字化转型不力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渐步入数字媒体时代,这对于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图书出版行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需要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完善自身的能力水平,将传统的人工工作形式转化为数字化工作模式,实现新时期的提升和转变。但是,就图书策划编辑工作的现状而言,其工作的数字化趋势与市场之间的协调性较差,未能有效迎接行业发展的转变。一些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理念认为,数字化工作模式便是将传统的人工工作形式转变成电子版,这种想法是十分局限和片面的[4]。随着网络、手机、手提电脑等设备的出现,图书出版行业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人们在阅读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承载信息的载体也从纸质版读物变成了数字版页面。一些在传统出版工作中游刃有余的编辑甚至会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受到冲击,感到应对困难,这种现象极易导致出版策划工作出现人才断层,使图书出版行业中具有现代化工作理念的人才严重缺失。

(二)工作理念亟待更新

近年来,我国对图书出版行业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为了在其转型阶段发挥自身的引导和帮助作用。但是,在现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图书出版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等工作中缺少必要的现代化指导思想,未能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导致其在新时期的转型过程尤为艰难。图书策划编辑是图书出版行业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其工作理念和工作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出版行业的成长。图书策划编辑一旦在工作中缺少必要的理论和精神指导,在工作中便会过于局限,难以做到统筹兼顾,出现与时代脱轨的不良现象。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甚至会对其经济收益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即便是当下图书出版行业的成长趋势出现了变化,传统的工作理念仍旧制约着其建设的整体步伐。企业中不乏一些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图书策划编辑,认为自身的工作理念和方式已经在过去的时间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便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毫无保留地继续使用。但是,这种思想是落后且局限的[5]。图书策划编辑应积极学习现阶段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避免多年来的固有工作理念影响其新时代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制约了图书出版行业的整体进程。图书策划编辑应紧紧抓住时展的脉搏,借助崭新的思想观念丰富自身工作内容,确保呈现给众多读者新颖、优质的内容。新时代的图书策划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时代意识和逻辑能力,既能够结合传统的出版发行行业工作方式,又能够结合当下的新型需求,在工作中将两种理念合二为一,在新时期利用先进的思维逻辑,使出版发行行业得到新的成长和变化[5]。

(三)工作目标不够清晰

“降本增效”已经成为各个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展目标,图书出版行业受到电子图书的影响,纸质读物市场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需要在新时期改变自身的经营方式,适当剔除传统运作方式带来的弊端和问题,图书策划编辑应积极学习现代化的运营与管理形式,明确自身工作目标,开展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的工作内容,避免出现盲目工作、目标不清晰的消极现象[6]。图书策划编辑需要整理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式,在图书策划编辑工作阶段应制订科学、详细的工作目标和计划,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图书策划编辑是否能够有效完成工作内容、承担工作责任,与自身确定的工作目标、自己长时间积累的工作经验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开展目标导向型的工作形式可有效助力图书策划编辑的成长。现阶段,众多出版社的图书策划编辑都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承担复杂、繁重的工作内容[7],短时间内未必能够对工作项目了然于胸,经常出现在工作发现问题之后进行“亡羊补牢”的措施,众多问题在处理和审核阶段被一度搁置,图书策划编辑每天忙于处理细节问题,导致其在常规工作中难以展现自身的优势与强项。

三、图书策划编辑主要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多搭平台,为图书策划编辑成长创造机会和条件

出版单位作为智力生产的组织,要充分认清智力生产的规律,认识智力生产的主观性、偶发性的特点,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助力图书策划编辑灵感迸发,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同时,要有容错的制度保障,图书策划编辑生产的图书有可能和预想的有偏差,在这种情况下,不要“一棍子打死”,打击图书策划编辑的积极性,要有容错的制度保障,要鼓励图书策划编辑认真查找问题,找到失误的真正原因,从失误中提炼经验,总结提高,为下一个选题策划项目积累操盘经验。

(二)多学多练,在思悟并进中锤炼职业能力

图书策划编辑在锤炼职业能力中,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学习书本知识,学习实践经验,学习同行做法,从模仿、看齐中学习图书策划的经验和技巧;另一方面要在学中练,要去亲身实践,从具体工作中找思路、找办法,通过实战获得能力的提高[8]。同时,图书策划编辑要对所策划的领域持续关注,只有持续关注才能保持编辑的敏锐嗅觉,进行相关资源的积累。只有保持这种精神,才能更好地挖掘选题,找到相关的作者或“准作者”,在和作者、“准作者”们长期的互动沟通中,找到自己的选题来源和作者队伍。

(三)内外驱动,为图书策划编辑成长助力

第一,出版社要完善现有的编辑培养制度。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是图书策划编辑的成长重点,图书策划编辑需要接受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并且需要图书策划编辑能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互联网平台中的信息资讯,选择最佳的学习形式,在工作中充实自己、在学习中提升自己[9]。需要企业进一步重视图书策划编辑的入职培训工作,使其在培训中清楚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等,激发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在后续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效果。第二,图书出版行业需要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机制。借助导师制度、线下活动交流沙龙等方式,使行业内部的信息得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各个出版行业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建立现代化管理方式的交互平台,避免图书策划编辑的能力受到限制。借助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能够建立健全编辑的专业能力,促使其建立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观念,促进行业内部的良性循环[10]。第三,图书出版行业应构建良性的竞争环境,理想的竞争效果能够进一步推动图书策划编辑能力的提升。现阶段,不同形式的企业、单位都具有自身的激励制度,出版社在培养图书策划编辑职业能力的同时,还需为能力培养和教育工作打上一针“强心剂”,促使其能够在长时间工作中主动积累、积极学习,以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开展工作。在此期间,出版社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图书策划编辑能够在企业内部各司其职,并借助表扬、激励、奖金、福利等形式对其加以激励,确保图书策划编辑能够积极认真、勤勤恳恳地开展工作,并为了后续的奖励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

(四)自主驱动,实现图书策划编辑全面成长

图书策划编辑是图书出版行业中的引导者、计划制订者。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水平、职业素养都直接影响出版企业的工作能力、项目完成水平。图书策划编辑应积极学习当下的行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自我充电。鉴于此,为了提升图书出版行业机构的发展速度,推进图书出版行业的成长进程,需要进一步增强图书策划编辑的自主驱动意识,使其能够在工作阶段转变传统的被动局面,树立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意识。图书策划编辑在工作中需要将自身的成长与行业建设、企业发展之间相协调,避免出现工作短板,力求在工作中实现理想的效果,在保障自身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为行业树立端正的工作理念、良性的工作氛围。图书策划编辑需在工作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力求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意识,在工作中完成企业和时代交给自己的任务,将自身成长与图书出版行业成长相适应,实现个人、企业、行业的均衡进步。

四、结语

目前图书出版行业中的图书策划编辑工作面对着灵活多变的市场,其工作能力也凸显出一些短板,如工作中数字化的转型趋势较为缓慢、工作理念与工作意识需要进一步优化、工作目标并不清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图书策划编辑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加紧优化自身不足,着重发扬优点和长处,力求在新时期、新环境中实现自身能力的飞跃,促进图书出版行业再创新高。

参考文献:

[1]忻煜,张海涛.论融媒体编辑如何转变策划意识[J].农电管理,2021(10):41-42.

[2]张雅婷.浅谈新时代出版社编辑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J].才智,2021(27):139-141.

[3]杨飞飞.图书图书策划编辑能力内涵及提升路径[J].中国报业,2021(17):124-125.

[4]李永梅.新媒体编辑策划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5):206-208.

[5]廖粮粮.融媒时代期刊编辑提升三大能力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3):198-200.

[6]谢晓绚.图书策划编辑职业能力及成长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9):213-215.

[7]李军.面向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教材图书策划编辑必备能力探讨[J].中国培训,2020(09):28-29.

[8]刘伟,王祎,许莉,等.海洋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能力提升路径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三亚市政府.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C].中国海洋学会,三亚市政府:中国海洋学会,2019:4.

[9]孟飞飞.图书图书策划编辑如何提升职业素养[J].传媒,2019(09):80-82.

第3篇: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会整体策划

整体策划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确定期刊性质和读者对象定位,制订年度出版计划,进行栏目设置;二是指在期刊选题、立项时,对选题内容及期刊编辑、制作、营销全过程所做的战略性筹划。实施整体策划的目的在于:在重视开展调查研究、培养编辑策划能力和形成有利策划工作的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将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组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不断创新的编辑策划机制,从而出精品、创品牌。

整体策划阶段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如下:一是制订计划。包括选题计划、出刊计划、封面设计风格,以及版式设计格式等。二是栏目设置。期刊的栏目设置关系到刊物个性特色的发挥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栏目设置的重点在于要有独立的风格,拟订年度栏目设置计划,经编辑部门、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集体讨论通过后实施。三是选题策划。选题策划从信息采集开始,信息采集从社会调查入手。编辑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调查,搜集社会发展信息、科学文化信息、出版行业信息、期刊市场信息、作者和读者信息,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并使用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分类、综合、分析,从中寻找选题方位,进行选题策划。四是实施方案策划。对期刊项目从设想到成品制成的全过程做出宏观的、大致的考虑。包括人力、财力、进度方面,以及营销方案策划、选题立项、增刊策划等。

二、积极做好组稿和稿件处理工作

期刊的稿件主要包括自采稿、约稿和投稿三类。其中约稿的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有:选择合适的作者,与作者商讨撰稿事宜,与作者签订约稿合同,关注作者写作情况,按约定时间收稿等。在做好组稿工作的同时,要及时做好稿件的处理工作。处理投稿的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有:公布投稿地址或邮件地址,由专人定期对投稿进行初选,通过初选的投稿根据其选题分配到期刊的相关部门,并确定该稿件的责任编辑,由责任编辑按照流程提交选题,进行审批立项。

三、认真审稿

审稿是编辑流程的中心工作。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审级、两道程序、六个环节。三个审级是初审、复审、终审;两道程序是审读、审订;六个环节是初审审读、复审审读、终审审读、初审审订、复审审订、终审审订。作为新手或一般的编辑,要熟练掌握初审、初审审读等环节的基本技能,适当了解和学习复审、终审技能。

初审一般由责任编辑负责。责任编辑由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初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责任编辑的指导下从事初审工作,但稿件必须经过责任编辑认可、签批。而复审则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部主任或副主任负责,也可以委托其他正、副编审代审,但必须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部主任或副主任复查、决断、签批。

初审审读要求编辑必须通读稿件。衡量是否符合内容质量要求,是否符合约稿合同约定,是否具有刊登价值;立论是否成立;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合理;体例是否妥帖、一致;行文是否通顺、规范。做出决策:质量、价值都符合要求且具备加工基础的采用;质量、价值基本符合要求但尚不具备加工基础的退修;质量、价值有一项不符合要求的退稿。对准备退修的稿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写出审读报告,随同稿件一并送交复审。

审读报告要写明稿件来源、稿件内容、作者情况、审稿过程;对稿件价值、质量做出评价;对其中的政治、政策、敏感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对稿件提出处理意见,在说明采用、退修、退稿的理由后,交由责任编辑处理。

已决定采用的稿件可以进入初审审订环节。结合稿件的审读意见,在略读全稿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精读稿件;以优化稿件为目的,以达到出版水平为标准,对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编辑加工。包括完善原稿的观点,消除政治性差错,纠正思想性差错,订正知识性差错;优化标题,统一层次,调整结构,润饰文字;规范标点,规范数字,规范计量,规范符号;审查图表,核对引文,检查注释,对校目录;核对索引,审查文献,统一用语,整理附录。最后还要与装帧设计的方案融为一体;需要其他工作配合的要做出批注,签发初审意见一同交复审。

终审审订要求浏览全稿,根据稿件内容、性质和初审审订报告、复审审订意见,有目的地重点选读部分章节。处理以前环节的遗漏问题,对以前环节的问题做出回应,对稿件的内容质量、语言文字质量、体例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装帧设计的水平做出判断,重新衡量稿件的价值,做出发稿、退审、退修、退稿的决断,写出审订意见。同意发稿则签批发稿单,随同全部稿件材料依次退复审、初审;需要退审则写明退审理由,指出重审范围、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指导性方案,随同全部稿件材料依次退复审、初审;退修、退稿是在特别特殊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需与复审、初审共同研究具体措施。终审要求重审、退修、退稿的,由初审、复审、终审共同研究,提出妥善的处理方法,由商定的人员按商定的方法处理。

校对工作是期刊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期刊出版之前,从而保证期刊的传播和积累价值。它与编辑工作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共同构筑期刊质量保障体系。校对阶段的工作分为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四个阶段,称为“三校一读”。校对人员要忠于原稿,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包括文字、数字、符号、标点、图表以及格式等错误;发现原稿中存在的各种错误,要在校样旁注明疑问,提请编辑部门解决。

第4篇: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期刊编辑 编辑流程 策略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向现代编辑-出版业变革的过程,其内容包括技术手段、编辑出版主体、管理模式以及出版物的现代化四个方面,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前提和支撑。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期刊编辑出版领域。网上投稿、征文、远程审稿、校样网上传送、在线编辑及期刊网站的建立使作者、编辑、校对者、印刷者、发行者、读者与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方式,使出版周期缩短、编辑质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流程的新特点、新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寻找应对这些新变化的对策,以适应新形势,不断优化编辑工作,实现期刊质量和编辑能力的共同提高,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流程的新特点

传统期刊编辑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三级审稿制度)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从编辑实践来看,一个相对完整的编辑流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前编辑阶段、编辑阶段、后编辑阶段。前编辑阶段主要是编辑部进行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并由此组稿审稿的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WWW.133229.coM可以有效地保证期刊栏目策划的针对性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它是期刊文稿编辑加工之前必须要准备好的工作。编辑加工阶段是编辑过程的中心环节。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对文稿的评审、加工整理、装帧设计和版面编排等一系列工作。首先是评审阶段,通过责任编辑的初审、编辑室主任二审、主编终审三个层次来决定文稿的取舍与修改。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对文稿的编修阶段,即对文稿的加工整理和编排阶段。后编辑阶段是编辑过程的尾声。主要包括校对、清样及对信息反馈的收集与分析。目前,各期刊出版单位一般都强化了对出版物的信息反馈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此类信息收集工作,编辑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得失,从而及时调整刊物的编辑工作。这样就可以使刊物和编辑的质量同时得到提高,刊物也就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反馈工作是编辑流程的有机一环,既是对前一次编辑过程的评价与总结,又对下一次编辑过程起着微调的作用。

网络办公的无纸化,给期刊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期刊编辑工作流程演变出新的面貌。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各工艺之间的界限,在网络环境下已经逐渐一体化,原来多人合作、多次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借助网络可把几道工序连续完成。编辑流程各环节一体化展示出新的工作流程(如图1与图2)。

期刊编辑可利用网络进行广泛宣传,将设计好的关于本刊物的问题调查表贴在网络期刊主页上,或有目标地发送电子邮件给热心读者、专业人士,征求他们对本刊物的总体评价、栏目设置、报道特色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以及收集了解市场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选题。网上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信息获取的快捷性改变了期刊选题策划的传统方式和手段。编辑可打破本单位、本系统的界限。根据期刊定位和专业特点,主动出击捕捉选题,精心策划、组织,真正成为选题的开发者、策划者、设计者和实践者,不断提升选题的质量和水平。

2. 网络约稿、组稿

根据对读者的调查和市场需求的分析,制定组稿计划和编辑方针之后,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可将组稿计划的相关信息公布在本刊物的网站上,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和某方面有所长的人士约稿或组稿。较传统手工操作,这样做既可快速约稿或组稿,又可优化对作者的选择,还可充实扩大作者队伍并储存备用。

3. 网络审稿

网络环境下,编辑可非常方便地检索网上各种数据库,利用其提供的全面的检索功能,从作者、关键词、刊名等检索人口进行查询,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学术水平进行初步的审查。这样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可大大提高初审质量和时效。后续复审,可网上优选审稿人,建立审稿专家库,提高审稿质量,利用电子邮件提交审稿意见。缩短审稿周期。

4. 网上编排校一体化

网络环境下,因来稿投递过程中没有经过录人的中间环节,文章的整错率相对可以降低很多。对于录用稿件,编辑人员可直接在机编辑,利用编辑器相应地保留编辑加工修改痕迹。技术编辑在计算机上采用排版系统进行编排处理的同时,可随时根据编辑人员对版式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通过网络还可以采取分散式工作的方式,对复杂的科技图、表、公式的编辑加工,由编辑直接在机扫描、粘贴、绘制,最后传送给技术编辑插入到文字中完成排版。校对时,可以直接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电脑校对,可联网进行交叉校对,或给作者发校样校对,都可大大提高校对效率。计算机编制完成的期刊电子版本最后可直接通过网上发到印刷厂印刷。

5. 网络出版

一些规模较大、较有实力的期刊社或编辑部,可自主建立网站实现网络出版。一般编辑部则可人编专业网站的大型网络化期刊数据库,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基本保留原刊版式全文上网出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上网,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读者面,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期刊的互动服务,有利于提高刊物的利用率,扩大刊物影响力。

网络环境下,编辑策划更加重视创新度,编辑过程更加突出互动性与受众参与性,编辑过程从纸质等传统媒体延伸到网络平台。表现出多媒体特色,编辑过程增加了原来只有专业人员承担的组织、广告、营销等程序。

二、期刊编辑流程的新特点给编辑工作带来的新要求

编辑是设计、组织、审读和加工作品,为复制和发行做准备的工作。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处于出版过程的开端和核心地位。编辑工作的质量水平是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复制或发行效果的因素。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专业性的特点;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的专业性则体现为选择性、加工性和中介性等。期刊编辑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一种,其对象是稿件、文稿,其中包括作者工作、读者工作和信息工作。期刊编辑不仅要像图书编辑那样审读、修改、加工,而耳要对不同作者撰写的不同内容的文章进行选择、配伍、分栏,使期刊结构合理、有序。信息时代对每一位期刊编辑的冲击都是巨大的,要求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知识、编辑技能和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达到现代化的先进水平,使出版物能够迅速反映和传播人类的现代文明。

首先,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应实现网络化。编辑接受作者网上投稿,寻找审稿人进行网上审读,综合评估网上的意见决定是否录用,并对可录用的作品进行网上编辑加工。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出版监控、成本预算、发行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编辑从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对编辑流程的各项工序实行网络化管理。通过网络形式反映和表达编辑出版计划的安排,通过网络加以分析、计算和优化,寻找可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最优管理方案,并在网络管理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达到预定计划目标。

其次,传统的编辑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急需变革。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出版理念,培养和加强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版权意识。既要解放思想,不固守原有的出版模式,不害怕和回避数字化潮流,又应该让目光超越传统的视野与炒作的迷雾,看清时代与行业发展方向,从容应变;还应该不受不良思潮影响,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审读每篇来稿,处理好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以求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应按质取稿,严格把关,把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识的论文奉献给广大读者。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在线编辑转变,是期刊编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要求编辑熟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编辑人员应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人、图形绘制,学会应用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以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投入到编辑工作中。

三、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的应对策略

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在期刊出版业日益严重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建立期刊独立网站扩大宣传力度,运用稿件管理系统,减少重复劳动带来的繁琐、缓慢和低效率,使编辑部在稿件处理流程中实现高效、减少差错,实现出版内容的电子化,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全过程的网络化,对广大期刊编辑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先进的编辑理念

编辑理念是在编辑工作中升华的用以指导编辑工作的理性意旨,有了先进的编辑理念的指导,才会有出色的编辑实践。由于网络环境下,编辑的背景、内容、方式、手段、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编辑要时刻紧跟时代潮流,分析出版业、编辑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导出符合编辑出版业发展的先进的战略思想和实施手段,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2. 有效信息识别意识

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态势,编辑必须具有更强的信息意识,具有随时收集处理各类相关信息的高度自觉性,努力认识信息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善于开发和利用信息。具体包括运用多媒体、超文本编写信息的能力,很强的验证、过滤信息的能力,以及挖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的能力。

3. 强烈的创新观念 网络环境下,编辑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缚,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能够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在新环境、新事物、新问题面前,善于捕获信息,加工出新观念、新设想,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

4. 网络高新技术手段

高新技术是网络时代编辑生存的必备本领,也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编辑工作涉及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很多。信息时代的编辑应该能娴熟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软件,并利用它们建立出版业资料数据库;还应该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此技术手段获得科学文化、社会热点、网上期刊、出版动态等信息,进而实现信息互补,资源共享。

5. 真诚的服务意识

作为传承文化、交流研究成果的职业,编辑同时也是一’种服务型工作。编辑工作的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事前服务、事中服务、事后服务三个阶段。服务工作虽是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却对期刊的形象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树立期刊形象的重要窗口。这不仅能培养作者队伍,还会吸引优秀的稿件,提高期刊的声誉和影响力,增强期刊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端正服务态度、完善服务环节、提高服务质量是强化期刊编辑服务意识的首要工作。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一定要有真诚的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作者的辛苦付出,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珍惜作者对期刊编辑的信赖。

6. 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5篇: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9503

一、引言

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威力无穷,横扫千军,想在竞争中分一杯羹者都必须遵守。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痼疾脱胎换骨。获得新生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体制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而体制的改变也无法一蹴而就,一些地方至今还残留着“计划”的影子,高校学报亦是如此。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报编辑策划意识淡薄。现如今,进入市场的期刊业竞争如火如荼,创品牌,争读者,拉广告,都在策划上大做文章,出现了“有能耐的抓策划,案头工作没出息”的说法。这种说法客观与否姑且不论,它表明了策划在现代期刊编辑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与众多期刊的热闹相比,高校学报太冷清了;与众多期刊编辑的紧张与拼搏相比,高校学报编辑太轻闲与安逸了。在挑战与创业同在、竞争打磨能力的时代里,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尽管策划在编辑工作中举足轻重,但在编辑实践中却远远没有取得理论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学报编辑基本上是“等米下锅”,编辑对稿件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加工状态,基本不谈策划意识问题。一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时代,办刊主体既无自主办刊的权力,也无主动发展期刊的动力,加之期刊种类很少,彼此之间分工明确,实际上,编辑策划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办刊主体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编辑策划的概念。另一方面,编辑在办刊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惰性,认为学报是一种早就有固定定位的刊物类别,因而无须在策划、选题等方面耗费时间。具体来说,有以下六方面表现。

二、选题组稿等米下锅,栏目设置千刊一面

关于学报编辑搞好期刊的个性策划,每个期刊都应该有自己的学术特色,有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内容、栏目、个性和风格,让别人学都学不来。做期刊,只有创造和保持自己的个性,才能成为从众多期刊中“跳”出来的“这一个”,不能搞同质化,学术期刊如果千刊一面,是我国学界的悲哀。然而千刊一面、同质化正是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共同点[1]。

遍观当前栏目的设置,突出表现为学报模式,即“学科=栏目”,“栏目=学科”。这是我国学术研究的学科化在学报类刊物上的反映。学术研究主要在研究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学术成果主要在学报类刊物上发表,因此学报的栏目设置学科化也就是自然的了。学术研究的学科化比较固定,比如我们财经院校将经济学分成几大门类,各财经院校学报也都按学科设置栏目。文科学报一般有“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栏目。由于学科化的影响使学报类刊物的栏目设置大同小异。编辑们又很少进行栏目策划,常常是把送上门的稿件进行“装袋式”的编辑。没有策划的期刊栏目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松散、布不成阵,哪一个栏目都可有可无。各学报的稿源也大体相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一般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他们按学科写的稿子投到各学报;编辑们等米下锅,将稿件装进学科式栏目,于是就造成了学报类刊物千刊一面的局面。往好里说是“学科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实际上是“全、散、弱、小”[2],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加之刊发的论文学术质量不高,乏善可陈,其存在的意义遭到质疑。这一切,与热闹的市场化期刊格格不入;这一切,与编辑缺乏策划意识,来料加工的被动思想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三、刊物数量多、品牌少

我们的学报不可谓不多,但打造出品牌的却很少,原因之一就是编辑工作中策划缺席。我国高校学报的数量很多,迄今为止已经有近千种,但除了屈指可数的名校名刊外,大多数默默无闻。

品牌是策划出来的。策划贯穿期刊运作的整个过程:从期刊的定位、市场调查、细分读者群、对外宣传、到策划的重中之重――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期刊人对策划的重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期刊人的智慧和心血。在追求品牌效应的今天,一家期刊社要生存壮大,导入策划理念已成为一种必然。面向市场,强化期刊的策划意识和能力,以高水平的策划力和传播力来吸引读者,赢得市场,已成为期刊界的共识。学报的编辑队伍中不乏有思想、有见地、有事业心的人才。他们不仅自己能写出有分量、有力度、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还有为他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组织编辑出令读者击节赞赏的好论文。期刊的市场化以及入世后更为激烈的生存竞争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刊只有重策划、创品牌才有生路。这就要求编辑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懂编辑、善写作、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学报情况看,会经营的编辑人才还稀缺,编辑工作中策划缺席,打造品牌也多是纸上谈兵。因此造成了学报数量多、品牌少的现状。这种状况,显然无法应对期刊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眼中无市场,心中无读者

期刊是供人阅读的,读者读了,宣传教育、文化传播、娱乐欣赏等功能才能实现。读者在办刊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时至今日,读者在学报中也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编辑们还沿袭着“我编辑什么,你看什么”的陈旧原则,甚至有人还在一厢情愿地坚持“作者中心论”。的确,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按计划办刊,读者是否喜欢、有多少人喜欢,不具有决定意义。但面向市场后就不同了,阅读性、阅读量是期刊兴衰存亡的根本。即使那些受期刊市场影响比较小的机关刊,社会效益也是通过阅读来实现。重视读者需求、重视刊物对读者的吸引力,各种期刊是共同的[3]。本来学术期刊的高品位特性就使它不可能像大众文化期刊那样拥有众多读者,学报与专业学术期刊相比读者就更少。就是这点少得可怜的读者也没有得到重视。作者与读者的一体性是学报的特点,向学报投稿的作者往往就是潜在的读者,应给予作者和读者足够的尊重。自编自印自出版,不管读者的喜好与阅读需求,也少有学报编辑进行读者调查,根据调查进行选题策划。沟通是相互的,刊物放弃读者,读者也会放弃刊物。编辑心中无读者,读者自然也就遗忘了你的存在。而在现代期刊经营理念中,放弃读者就是放弃生存。当大众文化刊物不断通过征文比赛、咨询活动、认真回信、读者联谊、读者评刊等方式加强与读者沟通时,在争夺读者上花样百出时,我们的学报还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何谈吸引读者眼球,赢得读者呢?

如今,“有策划的期刊不一定能赢得读者和市场,但没有策划的期刊一定会失去读者和市场”已成为业界的共识,我们的学报却眼中无市场,心中无读者,其命运着实令人担忧。

五、只问出版,不问发行

我国高校学报的大规模兴办是建国以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的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至少有一种学报;几乎所有省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都办有一至两份学报。数量如此巨大的学报都是靠单位拨款维持的,正是由于计划经济的思想模式,大多数学报在办刊的过程中,很少考虑成本核算,也不在意市场占有率,即高校学报不是很重视市场营销和品牌策略。高校学报发行主要靠内部交流,对外发行量不大,期发行量超过3 000册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学报期发行量在1 000―2 000册。还有的学报是虚有印数,除了大量的赠阅、少量的征订以及作者的样刊,大部分学报从印刷厂出来就直接进了废品站,根本无经济效益可言。办刊变成了为出版而出版,出版成了办刊的惟一目的,出版之后就完事大吉了。

只问出版,不问发行的结果就是只赔不赚,既无经济效益,也少社会效益。这种不计较经济效益的办刊思路实在有悖市场经济规律,其产生固然有计划经济的影响等客观原因,学报编辑策划意识淡薄却是主观原因。学报经营不研究市场,学者型编辑不研究营销,也没有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细分目标市场不明确,产品组合策略性较差[4]。

六、版式陈旧、雷同,缺乏时代感

在期刊市场化的今天,一个狭小的报亭书摊里就相互叠压着十几种文化娱乐期刊,要想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先声夺人,吸引读者驻足、购买,版式必须独具魅力,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大众期刊都非常重视版式设计,求的就是一个抢眼,这也是品牌期刊的看家本领。读者不用看刊名,就能从众多刊物中一眼认出《读者》,这就是版式的作用。大众期刊的特色版式增强了期刊内容的表现力,提升了期刊的品牌效应。学报在形式质量方面尤其是版式设计上,普遍过于简朴以至生气不足,缺乏现代刊物的形象感、动态感、气势感,显然编辑们没有在学报的包装上下功夫。大多学报封面都是或深或浅的底色,印刷体的刊名,偶尔有专门请人题写的刊名,此外就是写上学报的级别和收录该刊的数据库。一本学报换个名字,就成另外一家学报了,没什么特色。这种传统有余现代不足、雷同的封面设计除了传达出学报应有的凝重、严肃、敦厚、内敛、厚重等特征之外,反映出学报停滞不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状,也折射出学报编辑囿于传统、缺乏创新、忽视策划的编辑理念。而没有积极的策划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说不被淘汰出局。

观念是先导,学报编辑必须改变传统办刊思想,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和投资意识等。市场是需要学报编辑首先了解的,了解学报的学术成果所适用的主要市场是哪些,这一市场缺少什么,需求什么,当今市场的热点倾向是什么,要了解掌握学报市场购买力的分布情况,熟悉市场购买力的布局、网络,及时参与网络联系,疏通市场渠道,寻找学报可利用和开发的市场,开辟突破新市场。学报编辑要居安思危,有竞争意识,通过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理念,打造学报独特的品牌[5]。同样通过市场发行的期刊就必然有竞争,林林总总那么多学术期刊和学报,竞争更加激烈,“树大好乘凉”,但体制和高校的林荫庇护了一时却不能一世,学报必须改变目前尴尬的生存现状,为自己闯出一条路子。学报编辑要树立期刊投资观念,要有大市场观念和投入产出观念;学会研究资本运营问题,通过对资本的使用,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让学报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服务平台。

学报承担着“探索真理、繁荣学术、传播知识、创造文化”的历史重任,固守“计划”,拒绝市场,惰性十足,策划缺席,将难以迎接国际学术期刊的竞争、出版产业的革命。努力寻求制胜之道和发展之路,增强学报编辑的策划意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编辑部 品牌・定位・策划――张伯海会长在我刊谈学术期刊的办刊思路 [J ]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封底

[2 ]王兆Z 从“学科模式”到“问题模式”――学术期刊发展的合理路向 [J ] 编辑学刊,2004,(4):39

[3 ]徐若冰, 李雪莲, 童旭学报编辑策划意识培养浅析 [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5): 139

[4 ]李爱英高校校报编辑与策划意识 [J ]昌潍师专学报,2001,(3):8

[5]刘吉元论高校学报编辑的策划意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3):99-100

[6]丁林.编辑出版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6篇: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科技图书编辑通常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为核心开展选题策划工作。但是随着出版社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科技编辑的任务指标也不断增长。而科技图书受读者群体相对小的影响,品种有限,码洋不高,单纯立足于本专业策划出版图书很难满足出版社日益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编辑要学会以自己的本专业为核心适当地做专业延伸、专业拓展,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有效提升出版业绩。科技图书编辑做专业拓展最好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所选领域与自己的专业背景相关联,这样能比较容易开展工作;二是关注朝阳产业和行业,这样的专业图书才会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下面以汽车专业图书拓展为例,浅谈专业拓展的思路和几点感受。

关键词 汽车专业;科技图书;编辑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52-02

1 广泛调研――充分的信息储备

信息是选题的来源。选题不是来自闭门造车,而是来自对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和提炼、研究。这里谈的调研,不同于做某个选题的市场调研,而是要从宏观到微观,更全面的调研。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

1)行业研究与分析

科技出版为行业服务,脱离了行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就失去了落脚点。了解及掌握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是开展一个新领域选题工作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汽车从生产、销售,到后期的使用、维修维护,带动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汽车研发、设计、生产从引进国外技术为主,在逐步向自主研发过渡,但是其研发生产技术还相对比较落后,需要大量的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资料引进来。汽车后市场空间很大,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驾驶等等;老百姓买了车,就要学开车,而现在学车难度越来越大,学费越来越高,为了顺利通过驾驶考试,人们还是很愿意花几十元钱买本对他有帮助的图书。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汽车维修养护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的上岗就业需要经过一定的技术培训和学习。汽车爱好者很多,有初级的,有发烧级的。就连与旅游相关的自驾游,都离不开使用“汽车”。“车”已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行业里面,必然蕴藏着巨大图书市场潜力。

2)读者分析

读者是我们的用户,图书内容来源于读者的需求。将读者对象的分类、分布、文化层次、阅读需求、阅读习惯、消费能力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会对图书产品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产品分析

对图书市场上已有的同类产品进行详细的分类、分析,包括图书的内容特色、销售情况、整体设计现状、定价水平、编写风格、用纸、开本等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调研的渠道和手段有很多。其中包括到各大书城翻阅同类书,了解产品信息,顺便做读者调查;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学习行业知识、发展动向,认识专业人士;到专业院所调研学习;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等等。

综合调研情况,将该行业的图书,从不同读者的角度对内容、品相等做个简单的分析。以汽车行业为例:做汽车技术研发的高端读者,他们专业水平高,对汽车新技术的相关内容非常感兴趣,只要内容新、内容好,就可以,定价高点也无所谓,以外版书为主;做汽车维修技术的读者,他们希望图书内容越浅显越好,易读、易懂,一看就会即可,定价不要太高,40元定价是个分水岭。汽车大众类书,品相和内容都要好,读者看了眼前一亮,集知识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就成功了。不同读者群体的汽车图书的特点见下表。

表1 不同读者群体的汽车图书特点

2 明确目标――恰当的市场定位

做了以上充分的调研之后,对汽车行业、图书等情况了然于胸;同时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自然会找到进入市场的切当的“点”。

刚开始介入某个领域,经验不足,各项积累和储备不够,这时不宜面面俱到,什么类型图书都做,而是应该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关键点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尽量多地策划出版精品图书、畅销品种,投放市场,为编辑和作者树立信心,为本版图书树立品牌,为后期大规模跟进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奏。

3 制定专业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

专业规划不但服务于整个出版社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该领域图书今后发展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多数的出版社都将战略目标具体细化为市场占有率、销售码洋(销售规模)、出版品种、重点图书等具体的指标,还有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跨度。

对该专业进行规划,要解决好预期目标(例如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发展思路什么、专业选题计划等等。

我们的汽车图书规划如图所示。图中以读者对象、图书类型、专业技术为三个坐标轴。读者对象按照文化层次分为低端、中端、高端;图书类型按照产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和不同分为科技图书、教材、手册;专业技术按照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分为汽车技术、汽车销售、汽车驾驶、汽车维修等。三个主轴加上不同的产品线,会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网格。把这个网格填满,是我们汽车专业图书规划的目标。

图1 汽车专业图书规划

4 制定选题计划――近期工作目标

选题计划可以具体到每个领域的每个项目,列出项目的具体名称等。

选题计划是编辑很重要的工作,详细、明确的选题计划能让编辑的工作更加有效。这个选题计划是专业规划的一部分。最初制定的选题计划有可能不成熟,随着工作的展开,可以随时调整。

5 寻找优秀作者――选题策划工作的保障

寻找作者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参加专业会议认识、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联络方式主动联系、可以通过作者之间的相互介绍,还可以通过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寻找成熟合适的作者。刚开始涉足一个专业领域的时候,编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可能不够全面,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这时候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作者的优势,但同时编辑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否则,编辑就会很被动,很容易被作者牵着走。

编辑要靠职业品质、智慧和个人魅力去尽量多地争取优秀作者,让自己的作者队伍“有质有量”。在建立新的作者队伍以及与作者合作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1)志同道合很重要

这里提到的“志同道合”主要指做事态度一致,就是合得来。编辑和作者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彼此做事态度、业务能力及专业水平认识和了解的过程。能合作下来,就说明编辑和作者彼此比较认同,互相尊重和吸引。编辑与作者是合作的关系,而志同道合是合作的基础。笔者认为,编辑考察作者,不但要看其专业技术水平,写作能力,同时也要看其是否尊重出版和读者。

2)与作者互动,优化选题

好的编辑不固执、不武断;善于集思广益。

编辑说什么就做什么的作者,不建议使用;反之,编辑提出点修改意见就无理由反对的作者,也不建议使用。

好的选题,通常是在编辑和作者不断沟通、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角度互换、优势互补的效果。编辑敏锐的市场意识和作者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相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图书产品。

3)鼓励作者、挖掘作者

作者潜力无限大。写出过一本好书的作者,编辑就该意识到此作者具备了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就有可能再写出其他好的作品。所以这个时候,编辑最好跟进,了解作者的时间是否允许、精力是否够用和兴趣是否浓厚等。如果可以,马上根据市场提出新的思路,开始新的创作。

作者和编辑之间需要彼此认同,互相尊重。作者相信编辑的市场洞察力和业务能力,编辑也相信作者的专业水准和文字表达能力。

编辑与优秀的作者队伍相配合,是出版优质高效图书的基础。

现在各出版单位都特别重视营销工作。营销是贯穿于整个图书产品,从无到有的整个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编辑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制作图书产品,把产品策划好,并做好,作为编辑来讲,是首要任务,也是最好的营销意识的体现。

最好的营销载体就是产品自己,一本好书,不但自己卖得好,而且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同类产品的销售。好的产品能吸引读者,同时也能为编辑吸引来更多优秀的作者,这一点笔者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所以,作为编辑,要认真做好每个产品,不轻易放过产品的每个细节。重视图书的整体设计,做到内容好、品相好。下面举里说明从市场定位、书名、内容设计、整体设计等细节体现出的编辑的营销意识。

产品名称:《轻松看懂汽车电路图》,2011年1月出版,四色印刷,正文采用80克胶版纸,11.5印张,定价39.8元。

市场定位:2010年,汽车图书市场中汽车电路图集方面的产品非常多,而帮助读者看懂电路图的图书产品却很少,几乎没有。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汽车维修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汽车电控技术应用越来越多,故障原因与电路关系很大,汽车电路图是汽车修理工工作的必备资料。为此,这类“教读者看电路图”的图书市场空间一定很大。

书名的确定:读者对象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看电路图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读懂了。“轻松看懂”这几个字,能调动读者阅读此书的欲望,而不是看到“电路图”就“望而却步”。

内容设计:此书采用全彩印刷,因为电路图线路复杂,为了让错综复杂的电路图一目了然,让读者一看就懂,所以考虑四色印刷;内容表达上以实物图和示意图相结合为主,遵循的宗旨也是让读者的感官和主管相结合,让读者轻松阅读。

整体设计:定价不能超过40元,最后定为39.8元。为此篇幅控制在200页以内。电路图比较大,为清晰表达,同时也考虑到图书在书店上架的问题,最后选择大16开。为控制成本,选用80克胶版纸。

市场检验:此书2011年1月上市,目前印数达到23000册。在同类书里面销量遥遥领先。

第7篇: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2009年的编辑实务研究包括具体编辑实务研究(包括稿件选择与处理、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选题管理、编辑分工、编辑流程等)和新的媒体环境对编辑实务影响两方面内容。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是为行文方便,笔者将分列论述。

稿件选择与处理。在编辑工作各环节中,选择稿件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有研究者分析了影响编辑选择稿件的心理因素:一是先入为主心理,造成编辑先入为主的因素有稿件的标题、作者的知名度、作者的其他信息等;二是定势心理,包括期刊自身的内容类型定势、期刊的读者对象与期刊的特色规定所形成的写法和风格定势、编辑既定知识水平形成的“知识定势”等;三是困惑心理;四是从众心理;五是其他心理因素,如情感、情绪、态度等。作者认为,要纠正这些心理因素,除了编辑本身要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外,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知水平。同时,还要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①

有研究者提出,提高组稿质量关键是要有好的作者队伍,而好的作者队伍的建立要靠树立三种意识。即建立一支好的作者队伍,要靠发现意识;赢得作者“不弃不离”的信任,要靠树立尊重意识;帮助作者生产出对路的作品,要靠树立服务意识。只有这样,组稿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和提升。②

也有研究者提出编辑在稿件处理中应该重视语感能力的养成。认为这种能力正是编辑应该具备的。编辑在职业活动中应培育语感,优秀的编辑需要敏锐、正确的语感。编辑准确把握语感的几条措施:一是审读和加工,要把正误感放在首位;二是在书稿形式的处理上,符合畅达感、分寸感的要求;三是讲究用词用字的规范,使书稿具有合乎国家要求的时代感。③

编辑加工包括内容加工、语言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编辑加工又可分为加工和整理两道工序,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审视、修改和整理,保证稿件质量达到出版水平。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编辑加工的“六要”,即:1.要注意加工的度;2.要通读和精读相结合;3.要注重质疑;4.要及时与作者沟通;5.要注意核对参考文献;6.要掌握好编辑加工的时间。④

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研究。有学者认为,期刊创意是指期刊出版者充分发挥编辑的知识、智慧与创造力,对期刊出版活动或其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创新,以提高期刊的审美价值和传播效果,进而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出版活动。笔者认为,创意时代的到来呼唤期刊创意,期刊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产业,其竞争力的核心就在于创意。基于此,应该抓住四道环节――即在“特”、“实”、“活”、“巧”四个字上下工夫,也就是栏目创意突出“特”,组稿、审稿创意突出“实”,编辑创意突出“活”,宣传营销创意突出“巧”字。⑤有研究者认为,实际工作当中,成功的期刊书籍都与前期周密的策划分不开。编辑只有把对选题的驾驭能力融入图书中,才能使策划落到实处。因此,编辑需要对选题策划有新的理解;发挥资源优势,把握好选题内容;结合选题内容,把握好图书的整体设计;提升职业素养,增强选题策划的竞争力。总之,编辑要结合自己的优势,以新的理念创新意识、良好的素养,应对新形势下的选题策划,并能有力地驾驭之,才能满足读者需求。⑥

有研究者以《探索与争鸣》为例对理论期刊如何搞好选题策划进行了论述,认为理论期刊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媒体,为了引领思想、文化潮流,应该注重选题策划。理论期刊选题策划的要素大致要注重五点,即前瞻性、组织争鸣、追踪热点、集束效应和占领学术高地。选题策划应是编辑的工作重心。⑦

选题管理。有研究者提出,做好选题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具体体现为:1.以读者为本。把握读者现实的阅读需求和潜在读者的阅读需求,保持执著的文化理想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及为读者服务的职业精神,为读者提供有益有趣的图书精品,构建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2.以作者为本。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打造作者品牌。一是要建立作者和专家数据库,与作者很好地协调、合作;二是要下大力气,全程策划,全员策划,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使作者的作品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使他们创造性的劳动得到读者认可和社会回报;三是要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四是要下大力气打造作者的品牌,关心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使品牌图书、品牌作家与品牌出版社之间的品牌培育、建设、维护实现良性互动。3.以编辑人员为本。把编辑人才的培养、储备、任用作为出版活动的重中之重。一是出版机构要建立自己的编辑人才的储备库,对编辑人才的能力、行为、业绩进行评估分析;二是可以采用竞标制,让编辑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去操作自己最感兴趣的选题;三是要充分信任编辑和策划人员,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四是要以物质福利和精神奖励激励人;五是要关心编辑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职位的升迁。⑧

编辑分工与编校关系研究。有研究者就如何协调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分工,避免出现职责的真空进而影响到图书质量进行了研究,认为:从工作实际看,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工作是互相影响并经常有所重合的,所以二者在图书质量方面各自所负职责也应有所重合。因此,需要理顺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间职责和利益的关系。虽然二者职责的分担、利益的分成可以有所不同,但职责和利益间应有共同点,这样才能让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互相配合,注重合作,形成彼此间关系紧密、充分信任、平等交流的合作团队。⑨也有研究者对技术编辑的角色与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现今出版社的技术编辑人员,大多集中在出版科(部),但作为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一个分类,技术编辑应该有其独特的技术内涵和岗位作用。不过,现时出版界在实际工作中对技术编辑工作尚存在模糊认识。因此,对技术编辑进行再认识,以激发出版人重视技术编辑,发挥技术编辑的素质优势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者进而提出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其作用:一是承担图书版式设计的重任;二是发挥提高图书印装质量的关键作用;三是对降低图书印刷成本的作用不可忽视;四是对缩短出版周期的作用。⑩

在编校关系上,有研究者认为:编辑以作者的原创为对象,通过审读加工,清除书稿中的差错。校对人员则通过“校异同”消灭排版错漏,保证编辑发排文本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再通过“校是非”发现并协助编辑排除文本中遗留的差错。具体到编辑和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编辑和校对在确保图书的质量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可偏废。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共同确保图书编校质量。(11)

编辑流程研究。中国编辑学会于2007年9月提出制定编辑新规程,实现“评判标准化,运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监管经常化”的倡议。有研究者认为,新规程应符合编辑规律,既要反映编辑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要适应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需要。因此,建议新的规程在总述部分要首先明确图书编辑工作的方向、目标和性质,同时增加“编辑分工与职责”的内容,根据编辑工作基本规律,对应设立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校对和设计编辑(或称美术编辑)等岗位。对编辑的分工及其对应的工作性质、功能、职责和要求做出具体的表述。另外,对编辑流程的修订应更加科学和规范,在突出加强对书稿质量控制的同时,允许内容三审以外的策划、文字加工、设计制作和校对等环节由社外专业机构或人员完成。(12)也有学者对媒介融合下的编辑流程再造进行了研究。认为,媒介融合使编辑流程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以往的编辑流程已经不适应编辑工作的新环境,编辑流程的科学再造已经成为媒介融合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者进而分析媒介融合中编辑流程3个阶段9个步骤的变化,提出随着编辑流程的变化对媒介编辑人员的报道策划能力、素材控制能力和一专多能方面的要求。(13)

影响编辑出版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所涉因素也很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由此带来的媒介之间的融合。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环境下,编辑应该怎样做期刊内容才能吸引读者、抓住不同受众?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新闻编辑必须树立网络意识,必须在编辑实践中体现网络媒体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传播价值。具体体现为:一是需要制作简洁、准确的网络新闻标题;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链接等;三是以高度的网络意识进行网络新闻整合。(14)还有学者认为,一是要改变选题策划的方式,要利用互联网对选题进行筛查,以保证选题的吸引力;二是要使编辑方式适应变化了的阅读诉求,要借鉴互联网上的即时互动特征,可以为栏目加按语、为文章写导语、为行文加批注或旁白、为全文加评议;三是要使文体风格追求变化;四是编辑要带着营销意识做内容。(15)

媒介融合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在此进程中,编辑业务会发生以下变化:一是编辑理念将从以受众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民新闻”为观念的互动式编辑理念将得到确立;二是编辑流程的再造,实行“报网一体化”的模式和流线型、共享式的运作;三是信息产品的创新,侧重于优质新闻的生产、产品形态的丰富和产品链的延伸。这些变革,将随着媒介融合的进程而深化。(16)在网络环境下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表现为:一是校对的载体由过去的手写稿、打印稿,转变为网传界面;二是校对的方式由过去的比对原稿校对,变为没有底稿的独立作业;三是校对的重心由校文字异同对错,更多地转向校内容,这种带有编辑功能的变化,正在成为现代校对工作的主流。因此,校对工作应适应这种转变,需要做到:一要转变观念,向“编校合一”转变;二要强化校对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拓宽知识面及强化政治理论素养;三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来保障。(17)

总而言之,2009年的编辑实务研究涉及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具体编辑实务研究,包括稿件选择与处理、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选题管理、编辑分工、编辑流程等;另一方面包括新的媒体环境对编辑活动(实务)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本年度的相关研究,既有对传统问题的反思、审视与深入探究,又有在新的背景下对编辑实务问题的新探究。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笔者此综述在简略诸多研究的基础上,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者一窥本年度编辑业务研究概貌有所裨益。

注 释:

①黄桂坚:《期刊编辑选稿中的心理浅析》,《编辑之友》,2009(8)。

②徐遥:《提高组稿质量要靠三种意识》,《出版与发行研究》,2009(10)。

③郝嘉杰:《语感:一个值得重视的出版话题》,《中国出版》,2009年9月、10月下旬合刊。

④陆宜新:《学报编辑稿件加工的“六要”》,《中国出版》,2009年9月下、10月下旬合刊。

⑤杨青:《创意时代的期刊创意》,《中国编辑》,2009(1)。

⑥袁莎:《谈谈编辑对选题策划的驾驭能力》,《科技与出版》,2009(11)。

⑦秦维宪:《理论期刊的选题策划――以〈探索与争鸣〉为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4)。

⑧白冰:《选题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中国编辑》,2009(2)。

⑨赵静:《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对图书质量所负职责应有所重合》,《科技与出版》,2009(7)。

⑩杨小丽:《技术编辑在出版中的作用新探》,《出版发行研究》,2009(11)。

(11)贾立萍、覃密道、陈立辉:《浅谈编辑与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科技与出版》,2009(11)。

(12)姚文兵:《论编辑分工和编辑流程――〈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修改建议》,《中国出版》,2009(1)。

(13)刘玉清:《媒介融合中的编辑流程再造与编辑能力要求》,《中国编辑》,2009(4)。

(14)欧阳冬梅:《网络意识对网络新闻编辑模式的影响》,《军事记者》,2009(6)。

(15)穆广菊:《网络化生存环境下期刊的编辑思变》,《科技与出版》,2009(7)。

(16)袁志坚:《媒介融合进程中的编辑业务变革――基于理念、流程、产品的视角》,《中国编辑》,2009(6)。

(17)沈志刚:《论校对的编辑功能》,《新闻爱好者》,2009年10月(下半月)。

第8篇: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许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编辑就是“剪刀+糨糊”,而出版就是把稿件印刷成书。事实并非如此,编辑出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简单地说,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要负责将读者的需求和喜好传达给作者,另一方面也要调整作者的作品使之适合阅读传播;而出版发行则是印刷、发行的过程,包括了对出版物的营销和推广。

编辑出版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文字编辑。一般来说,文字编辑可分为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三类。

以图书编辑为例,编辑工作是从策划选题开始的,好的选题是图书成功的一半。这一环节包括对图书领域的细分、图书市场的调研、阅读风向的引导、目标读者的划定等,这些都需要编辑有准确的判断。要做什么样的书、给什么人看是首先要明确的。一般来说,图书编辑的选题策划往往以年为单位,一年的出版计划在上年末或本年初确定,各选题之间多为相互独立。而期刊编辑在策划时则必须保证每个选题都要符合期刊的定位与风格。由于报纸时效性强,受众面广,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所以报纸编辑对选题的及时性与中心思想的把握要求更高。

确立选题后便要开始组稿。此时编辑首先要确定整体方案,“谋定而后动”。文稿风格、版面安排、目录、前言、后记、字数、封面设计、插图、定价、印数……这些事项都要提前讨论好,然后再确定作者,订合同。图书编辑注重的是年度的选题,工作周期相对较长;期刊的出版周期一般以“月”论,因此期刊编辑在约稿、编辑、校对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会比较紧张;而报纸的出版周期往往以“日”“周”论,工作节奏会更快。好在报纸还有大量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另外还有专门的校对人员等来协助各个环节的工作。

在作者创作过程中,编辑要持续追踪,反复沟通,以使稿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稿件来了以后要判断是否还需要作者进行修改,然后才进入文字加工、装帧加工、印刷的过程。

现在,图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合格的图书编辑要负责策划、组稿、编辑、整体设计甚至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因为每个环节都是对图书价值的提升和打磨,每一步的实现都会影响图书的整体品质和最终销量。

“∏”形的知识结构

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主干课程有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学基础、传播学、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等。

“编辑经国大业文章,编织丰富多彩人生。”这是人们对编辑工作的美誉。由于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稿件,因此作为编辑必须要有广泛的知识面,什么都要知道一点,要成为“杂家”。

除此以外,随着图书报刊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出版物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对编辑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除了要具备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工作中主要接触的作品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比如财经类期刊的编辑,必须拥有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这就是“专”之所在。因此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往往会辅修一门专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如经济、法律、历史等来深入学习,建立起“∏”形的知识结构体系。

敢问路在何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编辑人才的需求量正变得越来越大。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从事的工作有出版社、报刊社、企业内刊的编辑、发行人员以及网络编辑等。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网络编辑是怎么回事。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他们对网站频道、栏目、专题进行策划,收集、分类、编辑、审核并通过网络信息,同时接收网民的反馈信息,形成互动,为网站聚敛人气。你想,全国有几十万家网站,需要的网络编辑起码有几百万人以上。从互联网的发展势头来看,网络编辑这一职业成为“香饽饽”是必然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王力介绍说,由于图书出版的要求比较高,出版社选择编辑的条件比较苛刻,一般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且最好具有某一特定专业的知识。前面也讲到了,某些专业的出版物,可能更需要该专业毕业的人员来做编辑,同时他还要具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开放的营销意识、灵活的头脑、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王力说,即使是“科班生”(即编辑出版本专业毕业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仍然要在图书市场努力“摸爬滚打”三五年,才能拥有敏锐的市场触觉,策划出版的图书也才会合读者的口味而畅销。

第9篇: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摘 要】图书选题策划是出版社图书出版的基础和关键,这一阶段也是考察编辑的职业素养的良好平台,它需要编辑将出版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为出版社盈利和减小风险。本文结合四川某出版社的选题策划会分析出版社如何进行选题策划。

关键词 出版社 图书 选题策划 编辑

图书的选题策划是出版社的基础工作,也是十分受重视的一项工作。图书选题策划工作做得是否到位关系到图书的成书质量和市场反应的好坏,“出版界有‘选题失误,一误再误’之说,从中可以看出选题策划的重要性”。①所以编辑要精心准备选题,只有选题通过了,联系作者、整理书稿和出书等后续工作才可以开展。

在出版社的选题会上,每一本书的选题策划都会被讨论得很细致,总编和各个编辑室的编辑都会对该选题的各方面提出问题和意见,在参会人员的“头脑风暴”后,一个更完善、更清晰的图书选题策划会被呈现出来,加上发行部门同事的意见,所策划的书就显得更加“有血有肉”了,因为“销售经理往往比编辑更清楚某项选题的获利大小”②。

一、什么是图书选题策划

“所谓选题,是纸质媒体编辑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资源或来自于读者和社会对的阅读需要而提出的书稿或文章的拟出版题目”,“围绕着选题展开的信息采集、市场调研、文本论证以及统筹性决策等劳动,即称选题策划。”③选题策划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打造一本“好书”,当然,人们对“好书”的定义亦是千差万别,有人看中内容,有人看中设计,有人看中销量……总之,一本“好书”总希望能兼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出版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畅销书的选题高手马雷克说过:“我想找的选题是我从未看过的东西,因为新观念、新的表达方式和由于惊奇而受到的震撼,都最能鼓舞编辑和读者”④。选题策划由选题和策划两个步骤构成,策划以选题为基础。出版机构都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二、选题策划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在出版社都走上了转企改制之路,从原来的事业性质转为了企业性质,那么如何经受起瞬息万变的市场考验?因此,经济效益或出版高销量图书成了每一个出版社的“心声”。当然,选题策划如果只抓好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也是不行的。大众的阅读需求很复杂,它是需要出版社给予正确引导的,但是只顾经济效益的话,很容易就会走上“低级趣味化”之路。所以,出版社还应该在选题策划中重视社会效益。选题策划是决定编辑出版工作质量的前提。由于选题策划是出版编辑工作的基础环节,所以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后续工作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出版社的人员安排。“编辑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⑤,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而以选题最关键,组稿事根据选题意图来确定的;审读和编辑加工是以选题策划的设计思想和编写提纲为依据的;包装设计也要受到选题策划所确定的书的性质所限定;人员配备也要依据选题策划来安排。总而言之,从选题策划的工作成果就可以大致了解出版物最终可能呈现的状态。

三、如何开展选题策划

选题的来源不同,策划的环节也不尽相同,而一个完整的选题策划过程,一般应含有以下四个环节:

1、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

这一环节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准备阶段。 “表面上看,选题似乎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实际上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一项政策的实施,一种制度的改革,一条经验的推广,一次活动的开展,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选题资源,关键是编辑要去发现。”⑥依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运用职业敏感和创新思维,努力捕捉各种有新意的点子,促使其生长形成新选题。凯瑟琳·迈耶·格雷厄姆在担任《华盛顿邮报》总裁的时候就是有敏锐的职业素养,她才能带领出版了《五角大楼文集》一书,曝光水门丑闻加速尼克松政府的垮台。在这个行业里积极敏感的职业态度是不能缺少的,随时发现生活中的“亮点”、“热点”,并紧紧抓住,使之成为可以生长形成新选题的基点。

2、构思图书的总体结构

这个阶段是选题构思阶段。进入总体结构构思阶段,我们就要重新对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做一个评估,然后再将各个开展实施的细节进行确认和核实,使整个选题策划变得清晰、丰富和细致。要有一个详尽的选题策划实施方案,这样才能统一而分工明确的实施工作。出版社在此时就会分好工,有的人联系作者,有的人就是编稿、校稿,还有些人就负责市场预热和调查等。

编辑在构思阶段,还需要考量我们将要做的“产品”的新意是什么?时下的社会热点是什么?我们最终可以给社会带去什么?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做市场需要的书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3、开展多方面的论证

这一阶段是选题论证阶段,也是保证选题质量的关键环节。选题论证是通过对选题策划质量的评估来确定其是否可以组织实施的一项工作,对于保证选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选题不仅要经编辑个人论证,还要通过一定的程序由集体论证。”⑦出版单位一般都有专门的选题论证机构,通过建立规范的选题论证制度,这一机构会定期对编辑报送的选题进行审议。“论证要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选题论证会上,人人平等,各抒已见,科学分析,有理有据,力争取得一致意见。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由社长或总编辑决定是否列入选题计划。选题若要优选、优化,在论证时就要多加阻力,在通过后则要多加助力。⑧“阻力”有助于大家从不同角度作正反两方面的深入思考,可以有效地抵制水平不高的选题的出现;“助力”则加快好选题转化为书稿的步伐。在论证阶段还是要考量社会和经济利益还有实施的可操作性等。

4、不断修订和优化

这个阶段是对选题进行优化的阶段。编辑策划的选题通过以后,“选题策划工作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不断修订和优化的问题。”⑨所谓修订和优化,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和加强选题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是根据图书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选题。编辑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努力提高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四、以四川某出版社为例看选题策划

1、在选题策划会开始之前,编辑要把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清楚,特别是作者的知名度和出书的情况,因为这些关乎到书出版后的市场反应等。例如,四川某出版社在策划出版一本关于股票的书,作者知名度一般,编辑现有的作者资源中也有一些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作者,但是,现在这位作者却有出过畅销书的优势,他前两本书的销量很好,这次是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对于股市分析得更加透彻,会上综合发行各部门的意见,一致预测会有不错的销量,肯定了这个选题。

2、在选题策划会上,编辑还需要准备相关数据借以分析出书后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有的图书是更多的出于收获社会效益而出的,那么销量上就可能不乐观,所以编辑和发行部门的同事就要共同想办法,把出这样的书的成本降到最低。这个时候,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政策上拥有“馆配”资格的单位就会被考虑进来,最大限度的将这些图书转化为“馆配图书”。

3、编辑在选题策划会上所报的选题要紧追热点,但也不能忽视市场。例如一本叫《奇闻妙字说汉字》一书可以通过选题策划会,是因为紧贴热点,现在央视一档很热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还有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等节目都在号召学习汉字文化,此书与时下热点具有很妙的结合,当然受到了肯定。

4、在选题策划会上,编辑还要认真听取发行部门的意见,因为他们对市场更具敏锐度。对于定价和市场前景会给出更客观的意见,吸取这些意见会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个市场引导作用。发行部门还会对印章等具体事宜给出意见,以节省成本。并且会将市场上的一些反馈意见告诉编辑,让他们注意和改善,例如,封面设计、图书装帧等。

5、编辑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广积人脉,在出书的时候可以找到合适的人为自己的书作序。例如,现在四川某出版社计划出一本散文书,需要有人作序,立马有编辑说可以联系余光中、李敖两位大才子,这就是平日的人脉积累。

6、编辑所报的选题还要懂得避开政治风险,不能触犯出版法规。有一本传记类的书被报上选题会,可是由于传记之人还存在争议,法律上他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清,虽然可以预测能大卖的图书,最后还是被否定了。因为这是需要全社员工一起承担风险的,出于大局考虑最终放弃。

现在的图书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欣赏下里巴人,我们要把握好读者需求再去进行具体的选题策划。在具体的图书策划实践中,编辑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综合把握,系统思考,才能对当下的某一种图书的出版趋势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才能策划出品质上乘、读者喜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的优质图书来。美国著名出版家贝利在他的《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所说:“杰出的出版社是杰出的书造就的”,“出版史是出版了杰出书的杰出出版社的历史,也是图书文化品位发展的历史”⑩。出版好的图书是出版社安身立命的根本,选题策划又是出好书的根本,因此选题策划就是出版社最根本的工作。

参考文献

①②李苓:《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8、29

③⑤⑥⑦⑧⑨李苓:《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8、30-34

④格罗斯 主编,齐若兰 译:《编辑人的世界》[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⑩小赫伯特·贝利 著,王益 译:《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