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

第1篇: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编辑个人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编辑个人工作总结120__年,在部(台)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在广播电视台采编岗位上努力工作,前11个月采访新闻75条,修改稿件1300篇(条),独立制作或合作制作各类专题节目9部,完成各类栏目包装8个,廉洁公益广告一个,制作安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片一部,较好地完成了广播电视台编辑部和播出系统设备软件升级改造工作,并以此次改造为契机,联系厂方对自办节目和频道进行整体包装,提升节目质量,在部(台)领导精心指导下,在各类省级媒体新闻、作品三篇(条),有四部作品被评为"宣传靖煤好新闻"奖。与此同时,工作中按照部(台)领导要求,广泛征求意见,有针对性的调整编辑通联部人员考核细则和完善工作计量办法,挖掘部门工作潜力,调动部门工作动力。

一、巩固现有基础,继承原有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力求有新变化。

在部(台)领导多年的精心教诲和指导下,自己掌握了一定的业务工作能力。20__年在直播、录播工作中,力求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工作请放心。直播和录播技术效果均比前一年有所提高;同时利用厂方技术员的外力资源,对开办的各类宣传贯彻节目进行全新包装,打破了自办节目延续几年的传统面目;在各类专题节目制作中,多方取经,力求突破自己固有模式,创新专题片画面表现形式和音乐、字幕等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在消息写作中注意避免过去自己稿件中存在的过于长冗或助词过多等不足,力求语句凝练,文字掌握的准确程度比上一年有提高。

二、在全面管理编辑部技术设备工作中革新设备管理方式和责任主体,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操作。

编辑部设备管理曾经存在主体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设备损坏无法追查等不足。20__年将拍摄、编辑设备按照日常工作使用分配到个人,实现设备的专人或多人管理,对设备使用中出现的故障按照工作故障和人为造成故障进行区分,既避免工作人员因设备可能出现故障不敢使用,也避免出现人为故意损坏设备现象。在编辑设备管理中也杜绝了设备出现故障后无人维护管理的不足。

三、编辑部工作在部(台)领导指导下,围绕集团工作重点,与通联部积极协调,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断推出新的栏目。

对工作人员的创意协商完善。今年与编辑通联部全体同仁共推出《两会专题报道》、《基层连线》、《矿区视点》等栏目共27期;学习贯彻"张德江副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专栏,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专栏和学习贯彻《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等栏目共47期;《劳模风采》、《创先争优在基层》等连续和系列报道31期,工作总结《广播电视台记者编辑岗位20__年工作总结》。在部长(台长)指导下,实现部分自制节目"零"的突破,制作播出的四期《血与泪的呼唤—集团集团安全生产事故案例》,以身边事故教育身边人。本部门推出工作人_策划的栏目《矿区印象》。

四、在编辑部业务工作管理中,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完善管理细则,提升部门整体业务水平,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今年编辑部新同志较多,业务工作正在熟悉过程中。工作中,一方面采取老带新的办法,力所能及地让新同志或业务稍差的同志参与到联合制作等工作中,在工作中迅速提高本人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坚持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学习、设备的实际使用操作学习和学习成果的考试检验,督促个人通过岗位学习、自学等办法提升工作能力。针对部门新同志多、思想较活跃、业务工作刚进入、思想认识不一致、情绪容易大起大落的情况,在部(台)领导的支持下,细化考核办法,完善工作统计方法,归纳部门管理精华,既坚持工作原则,也体现和谐劳动氛围,经过多次征求意见、修改完善,体现绝大多数同志意愿,较好地转变了部门工作作风,主动性明显加强。

虽然20__年个人工作保持了较为平稳的状态,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并严重制约自己在工作中更好作为和发展。

一、工作能力进步迟缓,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的发展需求和部门业务要求。无论是理论修养、文字把握、技术方面都是明白一点点,实际应用不够用的状态。急切需要加强各方面的素质。

二、工作中思想僵化,亦步亦趋,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不为人所喜,宣传效果不明显。

三、无论是政治素养还是理论修养、个人思想成熟程度、业务能力都与部门单位工作要求不相称,亟待进步提高。

四、工作方法有欠缺,不太会处理上下级、同事间和部门工作间的关系,工作方法简单,协调统筹能力差,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也不够,影响工作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个人工作思路

20__年计划从加强自身工作能力和整体修养为重点,增强自身各项素质,做一个对单位有益的人。

一、增加自己新一年工作的"质"和"量"。20__年,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同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报道职工的工作、生活,主动寻找新闻,充分报道集团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工作典型,丰富自办节目。

二、团结同事,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工作中肯干、多干、实干、苦干,多交流业务心得,和部门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推动新一年工作稳步发展。

三、拓宽思路,积极寻找创新自办节目的新亮点和新办法,建言献策,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为单位排忧解难,扎实工作,做一个有用的人。

四、对新一年工作的建议:在日常采访中发现本台虽然网络占矿区大部分,用户也比地方台多。但可能由于地方台天然的身份优势,商业和社区民众对矿区台的了解不够,态度也较为漠然,社会采访也不容易展开。建议在新的一年作为媒体也要宣传自己,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增加社会民生新闻量,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选取简短新闻作为矿区新闻的花絮,丰富自办频道荧屏内容。

编辑个人工作总结2又是一年过去了,该好好总结一下自己的工作了。忙了一年,累了一年,挣扎了一年,我们得到什么了呢?昨天一个朋友还说,他昨天在公司年终总结大会上表现不错,彻底改变了公司大领导对他的看法。因为他平时根本接触不到公司高层。只有在这样的时刻,纸质和口头的总结大领导才能看到,才能听到,才会有一些不同的印象。所以大家一定要非常重视这个总结。

至于我自己,在20__年非常努力的挣扎了一年。说是挣扎,是因为工作一个比一个更具挑战性,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去战胜自己,然后才得到提升。今年我在公司被调换了四次工作,工作范围调整了不下七次。这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是从来没有干过的。不过,好在已经熬过了一年。

我的第一次岗位调整时在过年之后,从战略研究中心调到网络编辑部做编辑。职位先是数据分析员,后来又变成了高级编辑。主要是负责房地产价格行情的数据收集与录入、数据的分析整理、房地产文章的录入、报刊编辑中心房地产栏目的稿件撰写。连每天各个城市的房地产交易日均价都能找到固定的网站,然后计算周均价、月均价、季度均价、半年度均价,进行统计分析,完成报刊和网站的原创文章。其实,主要是给价格行情栏目打好基础。本来计划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财经网站的频道主编的职业发展方向的。也准备着手研究一下广州的二手房。结果,不到半年的时间,被公司调走了。

今年的第二次岗位是调去战略研究中心,说写一本书。今年第三次搬办公室。结果忙了几天,又被调去写另外一本书,要出去调研,一直调研了两三个月。中间当然克服了许多问题。找政府部门的人做调研,找行业协会的人做调研,找行业内龙头企业的人做调研对象,这些人都不是太好找。相对来说协会比较容易搞定,政府相对大企业的老总更为容易搞定。一个女孩子,在陌生的地区、陌生的行业奔走,还是有些辛苦,有时候还找不到路。晚上回来还要加班加点整理资料,周日都不敢休息,因为一周必须搞定一个地方的调研,还要写出一万字左右的合格的调研报告。写了两个多月,专业水平提高了不少,奋斗了八 九个地方吧,其实写到第三个地方就已经有些熟能生巧了。但是不同的地方要求写法和格式各异,于是又为找不同的写作模板和风格而操劳。后来这个写书的项目搁浅。我又更换了工作。

第三份工作是去做业务。给调研项目拉业务。主要是给客户推荐广告项目,工作了差不多有3个礼拜以上。走了不少中小客户,在异地的工业园区里奔走,再加上天气不好,老是下雨,当地驻站的市场部又不是很配合。其实感觉自己做一个业务员还是有很多东西要学,首先脸皮都不够厚,听说业务员要脸皮厚道铜墙铁壁才能做,我是觉得远离家人,面对遥不可及的业绩目标,从来没有想过做一个业务员,而且卖广告确实比卖产品难,特别是一些概念性的广告就更难卖。我觉得自己做业务员从头开始代价太大了。以前做调研的时候,遇到困难,心里想,反正不是最难的事,至少我不要从他口袋里掏钱啊,只是问一些信息而已嘛。但是现在,真是的是要客户掏腰包了,而且是掏大的腰包,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到年终了,老板都忙的要命,到处催账呢,又忙着预算和计划来年的。这个职位我确实动过退缩的念头,回来就跟领导说换岗位。后来项目不是以预想中的最高效率的程度进行,再次搁浅。

第四份工作是到20__年元旦以后,就是现在做的,又在筹划做一本杂志。我负责其中的两个栏目。因为这份杂志偏重学术性,虽然以前自己也做过研究,不过这么高效率的产出,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希望这本杂志能正常运转。不要再搁浅了。真的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再次白费。

有时候觉得做这些文字工作、策划工作是非常让人羡慕的工作,但实际上,非常累。非常非常累。而且现在的部门是战略研究中心,项目随时调整,各种各样的项目,我们都是充当先锋的作用。就更加是具有挑战性了。不过,熬过去之后,经验上的提高是肯定的了。感觉今年看得见的收获就是去年写的调研报告编成了一本书在行业内发行。还有就是报刊上发了不少我的房产分析文章。网站的文章是发了不少,但因为网站本身的影响力不够,影响力并不大。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培养了敢闯敢拼的性格,做事的效率也非常高了。在这里,一个任务下来,就要非常迅速的执行,并且什么困难都会遇到,自己要想办法去解决,要不,在这里工作是很难适用的。其他的,遇到了这个团队里很多的好同事,在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面对,我觉得可能也只有这个部门的人才做得到这一点。老总亲自给我们培训,让我们在一个公司的产品设计、战略规划等较为宏观的战略层面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编辑个人工作总结3上半年很快的过去了。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的时候,从心底里感到日子的匆匆。今年单位的调整,使自己的工作内容有了新的变化,不仅仅自己要做好自己的编辑工作。更多是要去协调,沟通编辑部内部的工作。事情多了许多,自己在其中努力了很多,也学习了不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认识到了以前没有理解的东西。我想这不仅是工作,更重要的是自我人生中的提升阶段。从这一阶段来看,发现自己现有的知识来适应新的工作也远远不够,需要去很快的提升自己。半年以来,感触最深的就是,工作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两人的努力结果,而是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提高、进步,这样才是工作的目标,报社的目的。自己在半年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少。现在总结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总结就是对工作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半年工作打下一个基础,定下一个目标。把下半年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把工作落到具体实处,真正把自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半年中工作的回顾:

1、完成了低年级20__年9—36期的版面制作;

2、完成了高年级20__年9—36期部分版面制作;

3、完成了幼儿版20__年9—36期部分版面制作;

4、报纸的发片工作和山东的传版工作;

5、报社“百千万”活动证件的打印和制作;

6、与发行部、印刷厂沟通,制订了编辑部的编排计划;

7、制定了编辑部20__年的出版日期表;

8、下学校调研4次,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同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

9、经营编辑业务博客,编写上传跟工作有关的读后感、优秀版面和设计理论知识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事务和日常性事务。

二、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少儿报纸编辑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编辑过程的中的不谨慎不仅仅会造成报社经济损失和形象的影响,更对儿童在认知的道路抹上错误的一笔。在编辑中应该任何时候都细心认真。

1、在这年的工作当中出现了不认真,不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排版和发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错误,不仅仅对其他环节和部门造成影响,延误报纸的流程,更对报社的形象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方框的多次出现,对读者的影响是多么的大,特别是拼版的错误,更是对报社形象的极大影响。

2、一年的编辑工作中,虽然差错降低不少,但还是有许多不该有的错误,儿童通常是依据插图来深入理解文章的,插图中的错误会误导儿童认识。

3、在编辑工作中,版面中创新少,深入性的研究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下半年还是要在版面美化业务学习中要有进步,更要有广度和深度,有钻研到底的精神,尤其是自己的插图方面,但自己的插图绘画上落到实处。

5、插图作者队伍建设上,插图工作室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也有提高,下一步要对插图工作室的管理上下功夫,不断寻求新的适合我们报纸的工作室,督促插图工作室的工作效率和风格样式的转变。

三、下半年的计划

在工作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少。我想只要能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和报纸一起努力成长,才是我们更应该积极去做的。针对上半年的问题,下半年的工作中一定要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认真细致的工作,总结问题,分析问题,处处谨慎。

1、首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细心细致为一切之首,把认真的态度放在首位,特别是在问题的原由上下功夫,不能让同类事情频繁出现。

出现频繁的问题就是自己没有去解决。绝对不能出现任何质量上的差错影响报纸形象。工作上要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有效利用工作时间,保证工作按时按质完成,做工作上的模范。

2、自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学习本岗位有关的业务知识,多阅读同行报纸,多请教同行优秀人才。向领导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需要,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

3、多学习借鉴其他优秀少儿报刊的版式设计,每家报纸都有它的成功所在,同行是对手,是最大的敌人,要做到知己知彼,就要时刻关注同行,盯紧同行,让报纸的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对自己的版面和插图严格要求,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并在报纸版面创新上多做文章。实实在在把报纸的面貌焕然一新

4、学习有关编辑业务知识,弥补自己业务上的欠缺,多与各编辑交流,多与同行交流,为我们报纸质量的提高尽自己一份力量。

5、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更多、更好、更合适本报的插图工作室,加强完善插图作者的队伍建设,要有效的管理好插图工作室,并定期的沟通联系,力求扬长避短,发挥起所能,提高约图速度,认真做好审图工作,把好插图的质量关,坚决杜绝文图不符现象。

共同研究优秀插图,把报纸插图提高到新高度。

6、积极落实学生对20__年上半年报纸改版后的发馈,准备20__报纸的改版。

通过上半年的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下半年工作制定更完善,更充分的工作安排。并为明年50年报庆工作上做准备工作。完成报社各种宣传材料的制作。报社其他各种活动的参与和宣传。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业务知识和其他知识,把学习知识放到首位,针对新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进取,分析表象,把握本质,做好本职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使自己在竞争的环境里有更大的自主权。实实在在的干,自觉地、不折不扣地完成本职工作。努力做到学习上要有新的进步,工作中要有新的起色,思想上要有新的境界,事业上要有新的成效,为拼音报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个人工作总结4__年,我继续在新闻宣传中心社会新闻部单任责任编辑一职。与__年相同的是,我继续承担着社会新闻部新闻策划、新闻采访等工作职责。与以往不同的是,__年我开始接手教育报道部选题策划、新闻安排以及承担部分采访工作。下面我就两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分别总结。

一、回顾社会新闻部工作

1、亮点:说实话,__年本人在新闻方面可以说是毫无建树,除了完成日常的新闻拍摄工作,基本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品。

虽然每月也有部分稿件被评为好新闻,但离评选市政府优秀新闻奖尚有一段距离,所以__年亮点不在我的新闻本职工作上。要说__年本人工作的亮点主要集中在技术保障方面。__年在我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了稿件服务器的建立。__年,新闻部采购了网络存储器,当时将稿件库也同时转移到了网络存储器上,但随着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一段网络存储空间满了更换硬盘后,稿件也会同时被转移走。

为了将视频备份与稿件备份区分开,做到独立备份,__年我向技术部门申请了两台淘汰电脑,经过近两周调试将其系统更改为基于linu_的网络存储系统,做到了双服务器交叉自动备份,单服务器内部镜像备份,以保证社会新闻部稿件库安全可靠有效运行。直接节省购买设备资金近8千元。

通过近一年的运行,目前稿件系统稳定可靠,没有出现任何无法读取等故障。与此同时,__年,我继续完善了视频备份系统,目前可以做到备份视频随时调取,并且跨度时间长,当月视频备份与去年、前年视频调取不冲突。__年,在我的努力下,社会新闻部办公电脑上升一个台阶,目前办公电脑已基本符合日常办公需要,不会再出现因电脑频繁死机无法按时完成写稿任务等情况。

2、不足(努力方向):__年新闻制作方面亮点不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作为新闻部的一名责任编辑,特别是在承担分管评奖工作的情况下,本人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实属不应该。

20__年,我会努力进行新闻采编工作,争取能拿出类似__小学走基层这样的作品出来,参加政府新闻奖评选工作。当然20__年我也会继续为新闻策划出一份力,指导好同事们采写稿,争取多拿出几篇优秀作品,参加新一轮新闻评选工作。除了新闻采编方面的遗憾,另一块比较遗憾的就是新媒体创新方面。

__年初,中心领导就交代给我研究新媒体平台开发利用的任务,虽然经过几个月的摸索研究,搞出了一些小活动吸引了一些粉丝,但至今任然无法解决微信实名认证注册等问题,影响了整个中心新媒体建设工作进程。下一步我会继续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新媒体建设发展之路。

二、回顾教育报道部门工作

1、亮点:__年我参与到了教育报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同时还负责__中专条线维护。

教育报道部门和社会新闻还是有许多的不同,报道的都是比较专业的行业新闻,我从最初的不懂到后来的有点懂,一直在不断学习着。虽然在专业领域我与这里的绝大多数记者还有着一定差距,但我还是提供一些拍摄技巧以及思路提供给这里的每一位同事,努力让教育专业新闻更具有可看性可读性。年中6、7、8月份,我与教育报道的同事们共同策划了一系列教育调查类报道,这类报道对于教育报道的同事们可以说是接触比较少,于是我在拍摄前期给予了一些参考意见,尽量让调查类报道接地气,有内容有深度。

除了新闻选题策划以及全程参与监督一些新闻采访任务以外,我还参与了众多教育报道品牌活动建设,有锡师附小校庆、新区实验小学校庆、市北高中校庆、中高招直播、中招咨询会等等。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能很好的与其他几名负责同志相互补位,最后基本圆满的完成了领导交给我的任务。10月底、11初,我还基本独立完成了记者节广场宣传协调联系工作,配合好领导最终出色圆满的做好了记者节教育台新媒体的宣传工作。

2、不足(努力方向):__年,我对于教育报道专业领域知识学习速度还不够快,一些教育领域专业说法还不能完全掌握。

20__年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教育专业领域知识,让自己尽快跟上大家的步伐。

编辑个人工作总结5新形势下编辑工作呈现许多新特点如策划职能日趋强化,自主经营意识日益增强,更加关注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各类矛盾及问题,更加迫切要求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编辑的年终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来到公司也有将近一年时间了,在这里有欢乐,也有忧愁;有被肯定的时候,也有被否定的时候;有热情澎湃的时候,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现在就对过去的一年做一个年终总结。

一、工作情况

这一年对我来说是充实而多彩的,从入职到现在,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地名文化精品语料生产、移动阅读产品生产、名文化词条空间位置匹配等项目。我坚持工作踏实,任劳任怨,妥善严谨地做好编辑工作,尽量避免编辑中出现纰漏。通过近一年的工作,我已经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网络编辑,首先应该跳出的就是ctrl+c和ctrl+v的工作模式,应该带着自己的感情来编辑词条。

此外,除了对办公室软件的运用更加熟练外,我对统筹、管理方面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管理方面,我懂得了如何带好组员,如何努力打造一个共同努力的团队,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矛盾。我不断的完善自己,学习摸索管理学知识,做到带好新人、鼓励干将、激励老人。有时组员压力过重,会出现不满情绪,我便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她们的怨气,再鼓励她们,让她们做的更好。在项目进行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我让大家互相帮助,一起克服困难,培养组员的团队精神。同时告诉大家,不单单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品德,充实的努力的过好每一天。

二、成长与收获

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成长了,也收获了很多,不仅是工作能力的提升,行业的熟悉,知识的积累等,还有懂得了许多人情世故,总结如下:

1、职场中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我常常思考,来到公司,我学到了什么?一直从事文字编辑方面的内容,但我却觉得编辑出来的文字少了“灵魂”,那就失去了编辑本身的意义。现在我不单单只简单的做复制与粘贴,而是加入自己的话去描写,设身处地的将精彩内容呈现出来。

2、做事要有计划,将整体分割成小块,各个击破,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3、要有团结合作精神。

一个部门就是一个小团体,每个人就像是一部机器的小零件,大家齐心协力,这部机器才能快速良好运作。每一个项目都离不开大家的全力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指正。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在编辑工作中,我的专业能力尚为缺乏,距离“专家型”编辑的路途还很遥远。

2、过度依赖互联网,遇到问题喜欢百度,没有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

3、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应该加强沟通,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管理经验缺乏,由于刚毕业不久,对管理方面还须加强锻炼。

四、总结

第2篇: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一、年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地方志工作条例》得到进一步落实

县委、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地方志工作,加强领导,把地方志工作列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工作,年地方志工作列入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目标,分值占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的1.5分,并且由县政府一名副县长分管负责地方志工作,做到统一部署,同一考核,同时,为顺利开展地方志工作,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县政府将年地方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具体预算情况是:《县年鉴》印刷经费10万元,二轮修志工作经费5万元纳入了县财政预算,并且能够按时足额拨付。为顺利完成二轮修志工作,县政府把二轮修志纳入年县建县六十周年文化建设献礼工程,并作了认真安排部署,二轮修志有望明年上半年编纂出版发行。

(二)、二轮修志有序推进

年二轮修志进入总纂以来,县志办相继召开了次会议,认真部署总纂阶段工作,以质量为志书生命基准,在总纂中优化工作方案,细化每个阶段和每章节编纂工作,精雕细刻,确保每章节的质量,全面开展续志工作,同时志稿编纂班子边总纂志书稿,边做好查缺补漏工作,把编审完的志稿分别返回各部门,让各部门认真审阅志稿,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地方志资料真实可靠,并返回县志办进行再认真编纂。坚持“一支笔统稿”,同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大胆进行方法、体例的创新,不断提升志稿质量,目前,续志工作按要求和时间表有序推进,现已完成三分之二的总纂任务。

(三)年鉴编纂有创新发展

年鉴编纂工作是地方志的一项重要工作。年的年鉴编纂工作在年版、年版《县年鉴》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在版面设计、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突出新颜的特点,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努力向精品年鉴迈进,到月底,已完成70%的资料收集。一是精心组织,认真收集资料。按照年鉴篇目、内容的要求,将年鉴的资料分解到各部门,年鉴编纂人员责任到人,分片负责收集汇总。二是落实责任,认真编辑。为确保年鉴按时、按质完成编辑,并向精品目标迈进,工作实行岗位责任编辑制,并且各章编辑责任落实到人,做到责任落实,任务落实,充分调动各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突出重点,加强指导。为确保年鉴按时、按质完成编审工作,县志办与各单位加强联系,督查各单位年鉴资料撰写情况,并对年鉴资料撰稿人给以适时指导。四是认真编审,反复修改。质量是年鉴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为确保年鉴上精品,县志办在加强指导的同时,进行认真编审,反复修改,力求年鉴资料真实可靠。

报送省、州年鉴材料。《年鉴》、《州年鉴》、《小康年鉴》每年都从不同角度收录县概况材料、政治、经济、文化材料,这是对外宣传县的重要渠道。按照省、州、年鉴编辑部要求,县志办安排专人撰写,负责撰写的同志积极主动到有关单位查阅资料,核实数据,做到准确反映县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到月中旬,已完成报送资料。

(四)抓好地方志理论研究,积极组织撰写理论文章和信息报导工作

我们在全力抓好续志和年鉴编纂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组织动员和鼓励修志人员,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和工作信息的宣传报道工作。上半年,向州级以上刊物报送理论文章和工作信息3篇,已采用3篇,完成了州级考核任务。同时,紧密结合我县地方志工作的实际,组织全体职工和修志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理论研讨。如,我们结合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针对修志和年鉴编纂工作的实际,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努力开创我县地方志工作新局面”为主题进行研讨;结合创优争先活动,开展了学习讨论。大家谈认识、谈体会,谈设想,交流思想,相互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完成县委、政府及省州志办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积极做好挂钩扶贫联系点的工作。洛恩乡多脚村是县志办的扶贫挂钩点,多年来,县志办积极为多脚村办实事,努力为该村脱贫致富作贡献。年月,在自身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5000元经费帮助多脚村抗旱抗灾工作,促进该村经济的发展,力所能及地为联系村办实事。二是积极主动地完成接待州志办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组织建设,按照县委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党纪政纪,年内全体职工没有发现违法乱纪的现象;五是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六)加强修志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编纂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修志队伍是修志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工作与学习两手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体编辑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和编纂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确保志书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着力提高志书质量。一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二是学习党的大六中全会和大精神,以及省、州、县党代会精神;三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宪法和法律法规、等;四是学习省、州和县委、政府的重要文件,积极参加县委、政府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六是积极参加省、州志办举办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七是要求编辑人员边工作边自学,有计划地组织编辑人员集中学习有关编纂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讨论,相互学习,提高编纂业务水平;八是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为适应新形式文字编辑工作的需要,边实践边学习,要求每个编辑人员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术,目前编辑人员已经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

(七)扎实推进效能政府四项制度

按照县政府的安排,县志办认真学习贯彻实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全面推行“四项制度”。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把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推行纳入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制定了县志办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基本制度的工作措施,优化了政务环境,提高了服务意识。三是结合实际,开展承诺服务,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效率。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在工作中消除推、拖、不负责任的情况,具体落实到人和事。四是上半年完成公务卡推行工作。通过开展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贯彻实施,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率。

(八)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按照县委的安排,县志办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一是成立创先争优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二是拟定实施方案,制定出计划,创先争优活动得到有序开展;三是认真部署,周密安排,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干部职工提高政治意识、思想意识,人人争当先进的动力和平台。四是认真学习,统一思想,以自己的业务工作为起点,按质按量完成修志任务,使二轮县志修成一部良志、名志。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年总体工作进展顺利,但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少数部门和单位,对志、鉴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按时供稿,影响整体编纂进度;二是从各部门报送的材料来看,内容残缺,重要事件情况不清,体例不符合要求,有关数字前后矛盾等情况比较突出;三是修志队伍新手多,业务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四是修志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设备落后,适应不了新时期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需要等等。

三、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州志办的具体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继续抓好续志和年鉴编纂工作,努力开创地方志工作新局面。

(一)切实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和业务素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大精神和省、州、县党代会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编纂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业务能力。

(二)以“创精品、修名志”为目标,努力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具体安排:年月份前基本完成县志总纂送审稿,年上半年做到县志资料齐、清、定,月份县级审查,月份送州审验,再用两个月的时间进一步修改最后定稿,争取年月底交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总结经验,继续抓好《县年鉴》编辑出版工作。做到早布置、早安排、早动手、早出版,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着力提高年鉴质量。

(四)积极抓好方志资料的开发利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在抓好续志、编年鉴的同时,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发利用方志资料,为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3篇: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2006年是文史工作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重要一年。半年来,我们继续坚持“亮点”思路,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在市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的领导和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迅速开创了新的工作局面,取得初步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回顾

1、圆满完成《民营之路》后续工作。《民营之路》出版后,为了尽快与读者见面,我们善始善终地做好本书的有关工作。一是大力宣传,协助发行。《民营之路》出版后,我们迅即在《怀化日报》上刊发了短讯,对本书作了推介,同时向各县(市、区)和社会各界信息,为发行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到目前为止,共发行和赠送书籍近2000册。二是认真做好稿酬的发放工作。我们对有关协编单位、编审和重点作者实行上门服务,同时利用全会和主任会议的机会,将赠书和稿酬发放到相关单位、委员和作者手中,此外,还与邻近地州市进行了交流。三是协同市委党校举办民营经济座谈会。7月8日,我们召集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经调室、市统计局以及有关老同志和部分民营企业代表就怀化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座谈。此次座谈会,是我们继《民营之路》出版后,对我市民营经济问题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深化,也是通过书籍促调研、通过调研促发行的一种有益尝试。

2、全面启动《怀化电力发展史》和《怀化铁路建设史》的征集、组稿工作。根据主席办公会议的安排部署,今明两年,我们将着重编辑《怀化电力发展史》《怀化铁路建设史》。为此,我们在年初就启动了两本书的前期筹备工作,多次与电力电业及铁路部门就两本书的有关事宜进行商讨和协调,并制定了编辑方案,与市水利局、电业局、电力公司联合下发了征稿文件。6月,我们又先后赴芷江、会同、靖州、通道对当地的电力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目前,征集、组稿工作正有序地进行。

3、建立文史资料库。文史资料是文史工作打造精品出成果的基础。今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史料的征集工作,明确提出了在年内建立一个完善的文史资料库的目标,并下发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按照“广征博采”的原则,全面收集反映我国建国前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及各项事业发展的史料,然后集中收归我委建档保存,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我们已收集到各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110余册,近2000万字;外省(市)文史资料600多册,约1.2亿字。资料库已初具雏型,为今后编纂出版文史书籍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

4、组建了一支稳定的文史工作队伍。一是建立市县两级文史网络队伍。我们在各县(市、区)明确了13人为文史工作联络员,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县的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二是聘请了16位阅历丰富、文化水平较高并热爱文史工作的老同志担任文史资料特邀编辑委员,3月19日召开座谈会,发行聘书,听取意见,通报工作,调动了特邀编辑委员的积极性,此举较好地拓宽了史料征集的渠道和社会接触面。

5、积极参与提案的撰写和督办。上半年我们先后提出了“关于在城区建立书报亭”和“关于整修怀化烈士陵园,将其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两个提案,均引起了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此外,我们还积极配合市政协开展“提案督办月”活动,参与了由本委委员提出的部分提案的督办,有效地促进了提案的办理。

6、认真组织和开展了调研活动。启动年初安排的调研活动。6月29日,我们赴会同开展了对名人故居保护和管理问题的调研。约请了会同县文物管理所和粟裕纪念馆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深入到纪念馆进行实地调查,对故居和纪念馆的保护与管理、开发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7、向省政协汇报并向兄弟市政协学习业务工作。4月19日至24日,童副主席带领文史委同志赴吉首、张家界政协学习取经,并就如何开展文史工作和完善文史资料库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随后,我们赴省政协文史委,就今年的工作打算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8、积极完成省、市政协交办的工作。上半年,我们先后负责二届二次全会的宣传报道工作,参与了全国22城市横向联系会议的有关联络工作,热情接待了柳州市政协来怀考察的领导,加深了....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怀化电力发展史》史料的征集整理工作。目前,《怀化电力发展史》的编辑工作已进行实质性的运作阶段。下半年,我们将召开编辑工作座谈会,制定编辑总纲,深入各县(市、区)全面开展稿件和相关图片资料的征集工作。

2、进一步搞好调研和视察。拟在8月组织本委委员完成“名人故居保护与管理的调研以”及“打造五溪文化品牌”的视察。

3、进一步完善文史资料库。下半年我们将对文史资料库全部库存书籍分门别类进行建档,做到书籍上架,规范管理,同时继续广泛征集各类史料,不断扩大库存容量。

第4篇: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胡政之(1889-1949),幼年的胡政之,曾随父游宦安徽。早年又离开家乡四川远赴日本学习法律,归国后做过日文翻译、刑庭庭长、政府幕僚、法律教员、报纸编辑。

1919年的初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任天津《大公报》主笔的胡政之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采访重大国际事件的记者,和会期间胡政之发回国内的“巴黎专电”和“巴黎特约通信”,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1926年在上海创办了国闻通讯社,是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随即又创办了《国闻周报》,在当时也是较有影响的时事性周刊之一。

1926年,胡政之与张季鸾、吴鼎昌三人合股续办天津《大公报》,从此进入他事业最为辉煌的时期。作为新记《大公报》的总经理兼副总编辑,胡政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报社的经营管理上,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为《大公报》以及中国报界培养了很多诸如徐铸成、范长江等著名记者。以1926年为界,胡政之前半段的新闻生涯展现的是他作为记者编辑的杰出才干,后半段则充分显示他作为报社经营管理者的过人之处。

萨空了(1907-1988),蒙古族。笔名了了、艾秋飙。四川成都人。原籍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中国知名的新闻记者,报刊主编和新闻教育学家。萨空了2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27年后任《北京晚报》、《世界日报》编辑、记者,《世界画报》总编辑,同时在中国大学、民国学院新闻系、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和河北高中讲授新闻学课程。

1935年,任上海《立报》总编辑兼经理。1938年《立报》迁往香港,继续担任总编辑。他主持著名报纸《立报》期间,实行精编主义,受到读者欢迎,使之成为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39年赴新疆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任《新疆日报》第一副社长。1941年任重庆《新蜀报》总经理,配合《新华日报》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1年9月18日,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在香港创刊,萨空了任总经理兼副刊《鸡鸣》主编。1945年任《华商报》总经理。1949年萨空了到北平,6月与胡愈之等创办《光明日报》,任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新闻摄影局局长,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民主出版社社长,《人民政协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等。

第5篇: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出版人对整个刊物办刊理念和宗旨的理解和把握的连续性

作为一刊之魂、一刊之帅,出版人的办刊理念和对办刊宗旨的理解要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一月一小改、仨月一大改;上半年想办给青年人看,下半年又变为老年人的杂志;今年传统,明年时尚;上任一走,接任者即改为自己的办刊思路和风格……这种想哪儿办到哪儿的做法,永远办不好一本期刊。一本成功的期刊,出版人经过市场考验的一贯的思路显得尤为重要。拿素有“世界华文第一期刊”之称的《读者》来说,它“始终以传播优秀文化、弘扬真善美和崇高道德观、倡导人文关怀为己任”,在近年文摘类杂志群雄并起逐鹿市场、互联网等新媒体强劲冲击报刊发行的激烈竞争态势下,其发行(总)量不降反升,一路乘风破浪,高歌猛进。《读者》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的办刊理念和宗旨密不可分的。

不跟风,不摇摆,出版人一以贯之地坚守自己的办刊理念和宗旨,改革创新,精益求精,期刊才能立足自身,谋求发展。对于中国最富影响力的人物杂志之一、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获得者的《名人传记》来说,其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也一直在出版人的心中延续,从宋瑞祥主编到陈杰主编,再到后来的郑雄主编,“关注名人,了解历史”、“以优美的文笔真实地讲述名人的起伏跌宕、悲欢离合、情感世界以及生命历程,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始终是他们的办刊理念和宗旨。在刊物风格上,坚持主流和持守——坚持主流价值观,不溢美、不隐恶;坚持选恒星不选流星。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名人传记》以史实为基础,以传记为体例,再现名人的客观历史瞬间,使得文章内容兼具阅读和收藏价值。总之,出版人在办刊过程中一以贯之的连续性理念和宗旨,是一份期刊连续性出版的保障和走向成功的基础。

当然,说到连续性,并不是说刊物一成不变,一成不变那是守旧,与时俱进才是创新。

出版人在办刊理念上的连续性,还体现在对期刊品牌的拓展上。比如好多期刊都由月刊改成了半月刊,半月刊改成了旬刊,甚或周刊。刊本的增加,不仅仅是内容的延续,还有数量上的连续。《名人传记》于2004年办了下半月刊,后又出了精华本和合订本,还依托河南文艺出版社社办期刊的优势,出版名人传记类图书,比如2011年12月策划出版了《当代名人故事丛书》一套共8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2012年5月又策划出版了一套共8本的传记类图书:《第一推动》、《财富人生》、《学问人生》、《名士风流》、《中国荣誉》、《大地之子》、《百年大计》、《海外风云》,而且部分图书还入选了“农家书屋”。

编辑的自身素质,从小处说会影响到他负责的栏目,从大处说则会影响整本刊物的内容。编辑自身的文化积淀、经验积累、年龄分配、角色分配等,影响着他在策划、组稿、编辑和校对中的工作方法和效率。编辑人员除了与出版人的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统一外,其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也要有连续性。

编辑的理论水平要符合当前出版形势的要求,要切合当前实际,在办刊中实事求是;编辑的业务素质要与出版行业的从业要求一致,要与自己所编刊物的需要协调一致。一本刊物,作者在变,读者在变,市场在变,作为编辑,也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中跟上刊物的发展节奏以及作者、读者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读者》的编辑们就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读者》的办刊思想和刊物内容无需大变而只需微调。“微调”就特别能体现编辑思路的连续性。“微调”正是基于编辑思路的连续性采取的与时俱进的措施。

在拓展品牌方面,编辑自身的连续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读者》在拓展品牌的连续性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就是把其文摘中的一个栏目改为一本全新的杂志。2004年,《读者》的“原创精品”栏目备受读者青睐,来稿量“相当大”,而在来稿踊跃但栏目容量有限的情况下,编辑审时度势,决心在“原创”上拓展事业,走出一条与文摘不同的新路子。在经过缜密策划和精心准备后,当年9月推出了《读者·原创版》创刊号,同时在其发行上采取了全新模式,由民营书业渠道全国总发,再层层招标分发。《读者·原创版》首期一问世即打响市场,发行量高达68万册,创造了令同行惊叹的新办刊物发行纪录。《读者》并不满足于一本“原创版”,2006年初,编辑们趁热打铁,将《读者·原创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并设想月刊在出版、销售周期更短的情况下每期发行量保持在30万份即可,但改刊一年内,刊物期发行量却出人意料地始终稳定在50万册左右的高位。同样,2004年《名人传记》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延续以往的风格、定位和受众,而新增创办的下半月刊则侧重于财经人物。《名人传记》下半月刊《财富人物》的出版发行,其实也是《名人传记》杂志的出版人根据市场需求,立足自身编辑的优势,在原有的“财富”栏目的基础上创办的。

不论是《读者》还是《名人传记》或是其他刊物,刊期的缩短和出刊频率的提高,都是品牌延伸的一个很好的体现,是期刊编辑连续性发展思路的一个产物。

期刊编辑的连续性,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与刊物一起发展,与读者一同成长,与市场并驾齐驱。为更好地实现编辑、刊物、作者、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刊物始终按自己的宗旨和理念得以发展,编辑队伍要有自己的连续性,不能来了新编辑,就全按新的思路办刊物;也不能因走了一些编辑,就让以前的编辑思路一并消失。编辑队伍的连续性,一是靠刊物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靠期刊主办方对编辑人员的培养(学习和培训);三是靠编辑队伍的稳定性。当然,就一个整体队伍来说,稳定性是前提,其次才是编辑的连续性。

人员的稳定性。一份刊物是由多名编辑人员共同参与创办的,而一个由多名编辑组成的编辑团队则是由不同类型、业务素质不一的个体组成的,确保团队的稳定性是为刊物未来发展做准备的。在长期的共同工作中,编辑之间培养出了工作上的默契和对刊物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的一致认知,这种默契往往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自身业绩必不可少的条件。好的编辑人员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对刊物的理解,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不会在一朝一夕间迅速成就。因此,要想保持刊物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编辑队伍的稳定尤显重要。

刊物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参与创刊的编辑外,大多数情况下,编辑都经历了从新到老的过程,一个编辑新加入一个编辑团队,领导往往会让其把以前的刊物熟悉并研究一下,让刊物在其脑海中形成一个思维定位。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编辑人员会在其他成员和刊物自身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理解刊物,并最终取得编辑思想的一致性,从而保证整个编辑队伍的连续性。

对编辑人员的培养。一份刊物的编辑团队应该为未来做好计划,培养下一代编辑人才,这将保证编辑团队保持它的一贯理念,使刊物保持自身的品牌优势,并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走向进一步的成功。这样,即使有个别编辑人员离开,在短期编辑资源缺失的情况下,刊物的正常发展也不会受到根本上的影响。

第6篇: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作者;编辑加工;稿件;原则;内容

笔者从1996年开始从事图书编辑工作,17年来的编辑工作使我体会到,书稿审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规律性,总结出反映这些规律的一套经验,并将其贯彻到审稿的实践中,可以供初学者借鉴,也可和广大编辑共同切磋。

1.1 奉行三项原则

原则1:不尽信作者;原则2:不尽信自己;原则3:不尽信排印装环节。

(1)为何不尽信作者?因为作者总是相信“书籍总是自己的好”,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由各种原因形成的:有的作者善于收集资料但拙于概括或者相反;有的作者标新立异有余,严谨周密不足;有的作者富于创见但不善于文字表达,等等。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指出其问题所在,启发、引导作者修改书稿,以确保书高质量。不尽信作者的原则要求我们,不能因为作者的名气大或前期成果显著就信赖他。任何人写的任何一部书稿,在图书编辑眼中,都是被修改的对象,而且肯定有必被修改之处。

例如,在某篇文章的译文中,提到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大暴动”,以当时的年份来讲,如果真有这样的大暴动,那肯定是会在后来经常被提及的一个事件,但是,以文献的记忆却是一点印象也没有。检查原文,是英文单词blackout,应为断电、灯火管制之意。再通过网络查找那个年代的美国历史,可以确定是当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积停电。再举一例,在某篇译文中提到“公司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和美国新泽西州总部,以及相距不远的英国萨默塞特郡办事处开设了儿童看护中心”,这在地理上是很明显的错误。经查,New Brunswick可指加拿大的某省,也可指美国新泽西州的某市,而Somerset指美国新泽西州的萨默塞特市,而非英国的萨默塞特郡(Somersetshire)。所以,这句话最终的译文为“公司在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仑兹维克的总部以及相距不远的萨默塞特办事处开设了儿童看护中心。

(2)为何不尽信自己?因为人的精力时盛时衰,记忆有时不准确。当我们在心神不宁或疲劳时加工稿件,就容易出错。我们还常有因知识陈旧而少见多怪的时候,因为有些经验已经过时了。在图书加工过程中,养成随时请教别人、随手翻查工具书及有关资料的好习惯,是我们避免失误的最佳选择。

(3)为何不尽信排印装环节?因为书稿的排版人员和校对人员的工作态度再认真,也免不了因经验不足或工作繁忙而出错。这种错误大致包括:原稿正确之处被改错了;编辑纠正的错误被漏改,付印样没有错,出片时又发现问题,等等。这就要求编辑按不尽信的原则认真看好每一次清样,即使是只改动了几个字,也要亲眼核查是否改对了,因少看一眼而铸成大错的事例并不少见。

1.2 坚持三种替代

(1)用字斟句酌替代一目十行。一目十行很难让人静下心来深思熟虑,挑出稿件中的大小纰漏。有些编辑粗看稿子的原因之一是,过于相信作者的著述水平和创作态度,因而心存侥幸地认为无需字斟句酌,结果吃了苦头。

(2)用寻根究底替代浅尝辄止。精读稿件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离开寻根究底的钻研精神就难以奏效。如果疏于追问为什么,就会由此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只能有限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留下一些探不出来的“地雷”埋在稿件中,构成出版后可爆的隐患。寻根究底是编辑的素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较佳的知识结构缺一不可,这是书稿质量保证的根本所在。

例如,在某份稿件中引用了胡适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是,“前天看见一部侦探小说《园室案》中,写一位侦探穿的是不是康桥大学的广袖制服?”这句话乍看之下似乎通顺,然后仔细一想,上下文表述有乱译的问题,而此句似未能说明如何乱译。经查找权威原文,原来此句中间漏了关键的一部分:“勃然大怒,拂袖而去”。这样补齐之后,全句为“前天看见一部侦探小说《圆室案》中,写一位侦探'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不知道这位侦探穿的是不是康桥大学的广袖制服?”。经过这样的修改,语句才真正通顺,且上下文所述相互

呼应。

(3)用谨小慎微替代大而化之。常怀如履薄冰的心理去编辑,可以迫使我们心中常存疑虑,因此才能字斟句酌,寻根究底,编辑加工非得靠认真完成一连串职业化的技术动作才能达标,来不得半点大而化之,否则就要出错。

编辑加工是对图书信息传播的一种把关。其具体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即内容加工和技术加工。

(1)稿件的内容加工主要包括对稿件的政治性、常识性等方面的加工。稿件内的政治性加工,要关注敏感地区、敏感领域、敏感问题。常见的敏感题材包括:涉及党和领导人的报道、照片、言论;违的宣传纪律的观点;涉及少数民族及宗教问题的人物和事件;涉及港、奥、台的人物和事件等。常识性错误要修改的内容包括:缺乏充分论据的观点;表述含混、前后不统一的观点;等等。此外,臃肿的内容也是要删除的。这些词句或段落干扰着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作为编辑应该毫不吝惜地将这些蛇足词句删干净。

具体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概括起来需要编辑对稿件内容把好五道关:第一,把住政治光。这是编辑作为把关人的首要责任。一本图书如果忽视了政治性,会造成导向错误,不管其角度多新,文字多美,也只能是一件废品,甚至是一件。因此,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二,把好法律关。即不能出版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涉及国家安全及机密,特别是一些不能公开的资料;宗教和民族方面的问题;作者大段引用别人的著述而不加注明的。这些情况要引起注意。第三,把好知识关。图书的内容包罗万象,编辑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才能保证图书的质量。第四,把好文字关。稿件的文字加工包括编辑对稿件中出现的错别字、漏字,不规范的简称,句子不符合语法、文理不通、词语搭配不当、逻辑混乱,标点使用不当,标题外延过大或过小等这些问题进行修改、润色。修改时,要注意作者的语言风格。力争做到既提高了书稿的文字水平,又保留了作者的文风特点,并使作者对此乐于接受。第五,把好排版关。高质量的出版物必须是赏心悦目的,也就是说,它必定是形式和内容和谐美的统一体。如果形式策划不当,纵然有好的内容,也会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难以成为一件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因此,对这道图书出版环节的最后一道关,我们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不能放松。

(2)稿件的技术加工包括编辑为使原稿符合出版要求而进行技术方面的加工。一般不改动原稿的内容,主要进行规范统一和核查的工作。统一规范,即统一稿件的体例,书写格式和版式,统一插图、表格、计量单位、人名、地名、数字、注释和参考文献等的格式。使之符合一定的标准,即新闻出版署规定的出版规范。

参考文献

[1]杨钢.编辑加工的“一三三八作业法”.出版发行研究,2009(3):35-37

[2]林凤萍.稿件编辑加工与责编素质的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6-128

第7篇: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这是德国老牌传媒集团Axel Springer(艾克赛尔・施普林格传媒集团,下文简称施普林格传媒集团)自己的“黄埔军校”――Axel Springer Akademie(施普林格新闻学院)为期两年专业课程中的一个环节。

《Die Welt(Kompakt)》与主报《Die Welt》同样公开发售。主报面向平均年龄60岁的老读者群,而版面大小只有主报一半的Kompakt则面向青年群体,它们的售价分别是2.2欧元和80分。

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洪流,一个德国老牌传媒集团以何种思维培育它的“未来继承者”?为期两年的专业培训对这些即将涉足网络时代新闻业的青年意味着什么?一份报纸如何在“新闻实验”中占据市场份额?笔者采访施普林格新闻学院和《Die Welt(Kompakt)》的负责人,希望以管窥豹,藉此理解互联网背景下德国培育“新新闻人”的专业路径。

传统:媒体集团开设新闻学院

在德国,从学生走上记者之路一般有三个方法――从做“自由撰稿人”开始积累新闻资历和名声、去一所大学读新闻专业然后在媒体实习两年,或者上一所专业的新闻院校。施普林格新闻学院负责人Rudolf Porsch说,德国媒体的采编人员中,只有约20%来自专业新闻院校,而施普林格新闻学院,便是培训这20%学生的院校之一。

据资料显示,德国拥有约200余所全日制新闻学校,其中慕尼黑德意志新闻学校(DJS)、汉堡亨利・南恩学校(HenriNannen Schule)和艾克赛尔・施普林格新闻学院(Axel Springer Akademie)(下文简称施普林格新闻学院)这三所学校在德国新闻圈中最负盛名,可以说,这些新闻院校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愁没有市场。

汉堡的亨利・南恩新闻学校1979年至2009年30年间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校共有571名学生毕业,其中在新闻传媒界有影响的毕业生有135人:22名主编、13名副主编、16名编辑出版负责人、11名编辑领导和办公室领导、1名电视女导演、6名报纸版面负责人、29名部门领导人、37名有资格被选派驻世界各地的记者。①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所新闻院校的起源都与德国当地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媒体相关――《南德意志报》的主编在1949年创办了慕尼黑德意志新闻学校,《明星》杂志的主编在1979年创办了汉堡亨利・南恩学校,而《世界报》的主编则在1986年创办了施普林格新闻学院。探讨德国新闻集团是如何培育与自身价值取向一脉相承的“新新闻人”的,从中或可理出一二头绪。

缘起:培养互联网时代专业记者为何要创办施普林格新闻学院?

施普林格传媒集团创建于1946年,现有1.3万员工,在全球44个国家都有新闻业务,2013年总收益超300亿欧元。其主要战略涵盖三方面――在德语核心业务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国际化、数字化,三者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性数字化战略。

施普林格新闻学院的负责人Porsch说,德国柏林墙倒塌之前的两三年――即1986年前后,西德开始有私人电视节目和电台节目,从那时起,施普林格传媒集团就意识到“我们需要培育自己的记者”,而那意味着需要有集团自身的“记者学校”。

从1986年开始,当时总部在“德国媒体之都”汉堡的施普林格传媒集团创办了施普林格新闻学院,培训主题是唯一的:通过大量实践让学生毕业之后能为报纸提供专业采编服务。

但2001年前后,施普林格传媒集团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始酝酿思变。“我们需要在互联网上找出一条自己的路”,他们一方面将经营策略从收购纸媒转向多媒体合营和数字化,另一方面,将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培养新闻继承人提上议事日程,

2006年,新的施普林格新闻学院成立,数字化思维是课程培训的核心――从原来只为“印刷版”培养人才到为“多媒体”服务,于是,视频、音频、数据化这些互联网技巧全部被引入课程培训,这次从“传统新闻”向“数字化新闻”的改变颇为彻底,原来每年招收90名学生的传统老校停办,取而代之的是每年约40名的“数字化记者”招生名额。目前新闻学院有9名行政人员负责运营,其中4人曾是专业记者,Porsch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记者职业生涯始于1979年。

做这个决定的是施普林格传媒集团的一把手,执行者则是《世界报》的现任主编。“我们需要生存,我们非常快地做了这个决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经济上比其它媒体企业更加成功的原因,因为我们足够快,很早就意识到应该数字化。”Porsch如此表达当时决策的明智性。

选人:不需要100分“好学生”

要成为施普林格新闻学院每年新生的1/38,应试者并非“每样100分”就能成功。

“很可能的情况是,你的写作满分,你的理论满分,你的媒体经验满分,但我们会说,我们不喜欢你。”Porsch说,另一方面,应试者的一个优势可能可以匹敌10个劣势,因为施普林格新闻学院一个重要的选人标准是差异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甚至是不同的性别。”Porsch说:“我不一定知道应试者是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我很清楚如果他在我们集团工作是否是一个好记者。”“差异化是一个成功的特征,我们(集团)只有足够多元化,在市场上才更加容易成功。”

与施普林格新闻学院的选人方式相比,慕尼黑德意志新闻学校和汉堡亨利・南恩学校则更注重学生的各项总分加和最大值,一般而言,高分者获得进门机会,但竞争仍然相当激烈,该校校长Joerg Sadrozinski说,每年有1000人申请入学,第一轮会筛剩150人,最后只要45人,淘汰率超过95%。

根据施普林格新闻学院的官网介绍,每年会有数百人报名,其中120人获得面试机会,最终38人脱颖而出。

这个“选人”的过程工序复杂,Porsch说,面试组一般五六人,多时10人,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施普林格新闻学院的校方人员设问,问题设置围绕申请者动机和基本情况――“有何媒体经验、想去哪个部门从事哪方面的报道、为何学习法律不做律师想来做记者”之类;第二部分则是来自专业采编团队,比如应试者希望在《图片报》(《BILD》)体育版工作,这个部门的一把手就会前来直接提问,“他们会问你,为什么你要选择做这个事情,展现给我看你可以胜任”。

前者考察应试者的职业野心和潜质,后者则考察其“使用价值”。“有时候我们10个人花半个小时对一个应试者完成两部分面试”,付出大量时间精力控制“严进”,Porsch认为这样可以保证选对的人到对的位置。

育苗:聘竞争对手教学生做标题

施普林格新闻学院的课程主要分成四个时段――第一年上半年进行理论学习,下半年到《世界报》的紧凑版(版面比《世界报》减半)《Die Welt(Kompakt)》做编辑,第二年头两个月到德国发行量最大、同样是施普林格传媒集团旗下的《图片报》在线版做编辑,而最后的十个月则会去刚入学时填报的“志愿”岗位实习――需要指出的是,整个施普林格传媒集团有150多个媒体品牌可供选择,涵盖纸质版、在线版、iPad版、电视节目等,此外,不同领域方向的新闻部门更是不胜枚举。而课程的最后两周会去媒体人的大学圣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第一年上半年的理论学习,请来的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社交媒体应该如何使用’这门课,我们认为德国没有很好的记者,我们就从英国和荷兰请来这个领域的老行专,我们认为丹麦一家公司对于‘通过手机做短片’这件事做得最棒,所以我们请来教学生。”Porsch说,为了找来最好的老师给学生讲课,他们甚至聘请竞争对手――比如《南德意志报》时政部的副主任来给学生讲怎么做好的标题――“我们给的薪水很高,而且来施普林格新闻学院讲课会获得很高的社会声誉,所以大家都愿意来。”

Porsch说,整个讲师团队大概30~50人,全部都是行业精英,其中1/3来自施普林格传媒集团自己的采编团队,另外1/3来自其它媒体和公司,包括一些“竞争对手”,最后1/3是从事媒体领域工作的自由职业者,这些讲师国籍包括英国、美国、荷兰、印度、丹麦等,国际化由此可见。此外,三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实践派”而非“理论派”。这与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侧重理论颇为不同。

Porsch说,这些讲师除了是行业内的佼佼者,还需要是一个出色的“老师”,能够通过“讲述”将要义传达给学生,比如施普林格传媒集团并不缺乏标题做得好的采编人员,但是“既做得好又讲得好的”并不容易找到,最后施普林格新闻学院选择了聘请竞争对手的人员来为学生授课。

“我已经是一个57岁的老新闻人,我知道怎么样做好一份报纸,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创新,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做网络化报道,那我怎么能成为网络新闻的老师呢?我们的办法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工具,请人来教他们如何使用,教他‘怎么做’,但做出什么作品应该由他们来告诉我,因为是年轻一代决定了什么才是新闻行业的未来。”Porsch说,正因如此,施普林格新闻学院才获得了如此的成功。

通过2年学习之后,最终能进入施普林格传媒集团工作的学生达90%,学生结束课程之后,“他们要为施普林格传媒集团服务三年”,另外有大约10%的学生没有被录用,原因包括两方面:主要是资质不符,其次是有其它就业意向选择自动退出。

产品:“把他们踢进冷水池里”

“我们把他们踢进冷水池里,然后他们自己做出来,但我们必须盯紧,我们必须和他们沟通,我们算是类似老师这样的角色。”从2004年创刊之初就一直负责《Die Welt(Kompakt)》内容工作的Matthias Leonhard,和他的一名搭档,带着4个专业编辑和19个学生组建成一支《Die Welt(Kompakt)》的采编队伍,编辑这份32个版的市场化报纸。

《Die Welt(Kompakt)》同样面向市场销售,与主报的“严肃”风格不同,Kompakt强调“年轻化”,“目标人群是之前从不阅读报纸的年轻群体”,Matthias说,这份报纸的读者年龄比主报年轻10~20岁,平均年龄估计在35~40岁左右,而学生编辑的平均年龄则是25岁。

Kompakt版有30%的内容来自学生自采,其它内容则与主报共用一个稿库――只是编辑手法更加“年轻化”。Matthias说,除了他和一名同事负责统筹,每天还有2名专业编辑带着9~10名学生,组成工作团队进行编版。“当然会犯错,但是我们犯的错不会比其它报纸更多。”Matthias说,出报严格遵守流程,稿源也取自已经矫正之后投入的稿库,基本都是准确的。

关于头版头条,有时候学生会给出好主意,但大多数时候,这项工作由老编辑来完成。

与Kompakt十年前刚刚创刊时由8~10个老编辑负责相比,从2007年开始转为“以学生编辑为主”,这更让Matthias充满激情――“一方面,我们是老师也是父母,我们是‘所有’;另一方面,年轻人有很多新想法,这些学生会帮助我们制作一份更好的报纸。”

加入的学生每月可以得到1200欧元的补助,有人抱怨这比在其它媒体单位实习获得的薪水要少。不过,Matthias确信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很多学生事后跟我说,在Kompakt工作的半年对于整个职业生涯非常重要,你知道一个故事从始端到末端的整个生产流程是怎么回事”。另外,由年轻人编辑的Kompakt天然地“与时俱进”,并且有30%的自采内容,而不仅仅是主报的“缩减版”。

所以,每年1月和7月,都分别有19个学生加入为期半年的Kompakt团队开始编辑工作,近8年以来一直重复着这种“半年周期大换血”的做法而运作自如,目前已有约300名学生做过这份报纸的编辑。

注释:

第8篇: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一方面,出版产业是创意产业,编辑工作是创意工作,所以编辑工作一直以来都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作为转制后的市场主体―出版社,要按照企业化的模式运作,要具有竞争性,特别是以高校教材为生存依赖产品的高校专业教材的运作,不吸取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要实现快速发展比较困难。工业化具有标准化、专业化、团队化的特征,而不是个性化、主观化。那么怎样理解创意产业与出版社工业化运作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工业化生产主要解决的是出版社的基本生存问题,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提升。就像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取得了飞速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准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米饭仍是我们的基本食物,所有人还要依赖米饭而不是鱼翅生存。出版社的基础是教材,教材的运作如果还是从前的个体方式,显然满足不了出版社做大做强的需要。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竞争时代,快速、高效、执行力、成功率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出版社急待解决的问题。

策划编辑是产品的设计师。高校专业教材的设计师的工作基本上都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类似于工业化生产,是标准化、专业化的工作。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包括市场容量和同类产品情况),参加教学研究会议,了解最新教改精神,找到市场切入点;提出系列教材选题策划报告,列出选题清单,少则10来个,多则几十个;集思广益进行修改,拿出策划方案;组织联系作者资源;汇总参编者、征集教材大纲,确定教材研讨会的时间地点、研讨内容,发送会议通知;少则几十人、多则两三百人的会议,通过论坛报告统一写作思想和理念,通过选题的分组讨论完善编写大纲,选出主编,分配写作任务,签订出版合同,落实教材使用等,事情很多。周期也很长,通常顺利也要半年。接下去催稿3个月到半年,出书3个月到半年,从调研到出书,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而且,同时还要面对多家出版社的强大竞争。这样的工作没有团队化的支撑,显然效率很低,很容易失败。下文结合笔者所在出版社运作的经验,从结果和过程的角度总结团队化运作的优势。

(一)从结果看

1.快速高效

无论是项目运作还是新人培养都需要快速高效。事实表明:编辑个人在团队化条件下运作2年至少相当于个体化运作5年。商场如战场,5年以后市场被瓜分完毕,想进入可能时过境迁、没有机会了。

2.项目和个人成功几率大

就大的专业方向而言,一个成功的项目对中小出版社来说,生命周期至少应有5年时间,销量应该达到平均1万册以上,生命周期内单品种年销量在3 000以上。对编辑个人而言,在我社,年回款超过150万元的编辑就算得上是最好的编辑了, 我社2005年入社以来的新编辑(进进出出约20人)中,只有1人自身很优秀、也很努力地工作,5年实现年回款150万元以上,这在我社新编辑成长经历中是最优秀的个人了。团队化运作,可以使80%以上的编辑个体3年就成长为出版社最优秀的编辑。对出版社而言,如果按照团队化模式组建新的团队,3~5年就可以打造出卓越团队,成为出版社利润中心。

3.有利于做大做强、规模化运作

举例来说,医学分社都是新人,大约10个人。一次就做了60个选题;50个学校的500名作者与我社合作,别说新编辑,就是老编辑也照顾不过来。2009年第一年做了一个项目60个选题,2010年第二年该项目就造货500万元,2010年又做了近100个选题。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情况预计,2011年第三年该项目就可造货1 000~1 500万元,2011年计划再运作几个项目100个选题,第四年就有希望发展到3 000万元的规模,如果市场好,第五年发展到5 000万元也很有可能。在我社,如果每个分社1 000万元回款,出版社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才有资格去谈现代企业、资本运作、数字出版等这样一些未来发展的问题。否则,生存都有问题,发展更是空谈。

(二)从过程看优势性

1.对外竞争优势明显

特别是对品牌没有太大优势的出版社,在同行一般都是一个人负责一个项目的情况下,我们以项目组或者团队的方式在与同行竞争的过程中自然占有相对优势。如参加一个会议几个人一起上会,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很快就与所有专家(有时是几百位)熟悉了,真实信息了解充分。邀请时分片分区进行,速度快、火力集中,高效快捷的工作效率容易使合作伙伴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推动合作走向成功。

拿医学团队来举例,很多学校,都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团队愿意与我们全面深入地展开合作,最终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果我们出版社每个分社每个学科多几个这样的战略合作伙伴组织,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我们的事业还愁做不大吗?

2.有利于互相激励,克服困难

现在高校出版社通常招来的新人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策划编辑之所以很难培养,不是选题的研究能力,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作中很容易受挫,新人更是如此。年轻人本来对事业充满激情,但一穷二白、没有资源、没人帮助,遇到挫折,很容易打退堂鼓。而团队运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不仅可以共同分析原因、商讨对策,还可以互相鼓励,增强信心,相互帮助,促成项目达成,因为大家面对的困难都是一样的。如果单干,可以有理由放弃,但大家一起干,就像是比赛,干得好的对干得差的形成压力,让干得差的努力找到问题所在,去解决困难,而不是找理由放弃。

3.资源在公共平台上,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

策划编辑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源开发性工作,过去资源随人走,甚至有的编辑把资源看做个人资本,不容他人插手,而自己又限于精力、能力和责任心,很难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团队化运作,资源集体开发、相互联动,滚动发展速度很快。体现和提升的是出版社的价值,而不是个人的价值。同时分社可以利用资源平台扶持新人,避免了过去新人的零起点。一开始就在团队资源的起点上运作,有点类似那些大牌出版社的新编辑,很容易运作项目,很容易成功。同时为了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项目负责人通过竞争产生,分社可以与其签订项目责任书,定期、定量完成策划任务,如完不成或由于各种原因离职,分社可以更换项目负责人,强化了项目责任人的责任心、提高了他们的执行力,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资源效益最大化。

二、怎样进行团队化运作

(一)共同的志向是基础

中国自古就有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的说法。说的就是团队精神。在竞争加剧的时代,新老编辑都感到很困惑。新编辑豪情万丈,一年半载以后纷纷逃离;老编辑也越做越难,勉为其难,能转岗的纷纷转岗。如果要继续做下去,一条路,团结起来,建立合作机制。都说编辑是全才,知识要全,能力要全,这当然比较难。如果出版社是按照专业化建立分社的,策划编辑都是本专业硕士以上人员,那么知识问题相对不是问题。主要是能力。可以按策划编辑的核心能力进行合作,如,有的研究能力强,着重项目研究;有的沟通能力强让他带领大家去说服院校老师参与项目,并向院校作教材推广;有的组织能力强,主要负责后期项目会议。有人韧性强,大家都可以向他学习,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坚持、咬住,把项目运作成功。只有建立这样的共识,才能做点大的事情出来,实现作为出版人的价值。通过团队合作还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只有项目的成功,编辑个人才有了事业成功的支点。编辑的培养也就随之成功。我社2005年开始运作的艺术设计和机械普通本科2个项目都是团队化运作,平均销量突破1万册,每套40种,2个项目就是近2 000万元的销售回款。不进行团队化运作,项目和个人的成功实在是很困难的。

(二)运行机制是核心

1.确立分社发展的战略

医学分社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一主两翼的战略,即,教材为主,科普专著为辅的构想。发展战略一旦确立,就要在实施过程中坚定不移,围绕教材的主线展开工作。有时会有临时选题的干扰,如2009年在教材的组织中,遇到猪流感事件,年轻人热情可嘉,不顾劝阻,搞了一本书,结果费了很大力气才营销出去,最后也卖出了版权。但从长远效益分析,远远不如教材3~5年的生命周期长。而且就这一本书也难以建立我社的市场影响力。所以现在大家都懂得了取舍。根据对教材市场的了解,编制了教材开发的3年规划,先用3年时间完成20套300种以上教材建设。等教材开发基本齐全了,主要进入维护和再次开发的阶段再腾出精力去做市场书和专著,而且市场书和专著的营销要依赖出版社市场图书营销体系的建立。在目前情况下,去大规模做市场书,那也是砸钱。在分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大家达成共识: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分社按学科和层次的完整的教材产品线,全面覆盖医学专业,并按照战略健全分社内部组织结构。

2.围绕战略展开工作

围绕战略目标,医学分社2009年运作的选题“全国高职高专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当初只做了基础课和临床护理2个最大的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的教材,随着项目的运作成功,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双方自然就向其他几个发展前景好的中型专业检验、康复、美容专业的方向进行拓展和延伸,比起2009年,2011年这个项目运作起来难度降低很多。

2009年我们做的护理教材发行最好,这个专业很大,一套教材肯定满足不了学校要做教材建设的需求,我们又开发了3套护理教材,先前与我社合作较好的学校,各种原因有的只参与了临床教材编写,分社提供给新的护理项目负责人原有院校资源,鼓励他们在其中寻找合作伙伴,向护理拓展,得到学校的积极响应,很快项目就组织起来。

3.阶段性评估检查

分社教材中心下设临时项目组。项目负责人通过竞争产生。分社与其签订明确的项目责任书,规定项目名称、完成时间、完成内容、达成的结果目标等等。不能如期完成,分社社长有权撤换,并且前面的阶段性成果归新的项目责任人。这样的压力迫使项目责任人想方设法完成项目。分社社长有权把没达成的大项目转给好苗子做,这样很容易培养起能挑大梁的新编辑。

项目完成后集体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展开评估,按照评估结果百分比分配奖酬。

4.建立公共资源平台

建立公共邮箱,统一联系模板,如短信模板、邮件模板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口径,体现了出版社的整体形象,而不是编辑的个人风格。也体现了现代企业运作的特质。教材编写或营销会议期间,要求统一着装风格。我们发现这种做法普遍赢得合作学校的高度赞誉。很多学校纷纷与我社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资源是站在出版社的平台上挖掘的,不是私有财产,所以必须在分社内共享,并在公共资源平台上实现深度开发。

开发新的资源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利用已有资源可降低很多成本,这就是最大的节约。分社要求所有团队成员把参加各种会议获得的资源汇总到分社的资源平台上。

经过2年的工作,仅就护理专业而言,我们就获取了全国300多所院校中150个学校的联系方式,做项目越来越容易。仅高职项目,2009年医学做了大的教材项目,效果不错,2010年又规划了4个护理的项目;2011年在2009年的基础上,规划美容、检验、药学3个中型专业的项目。资源在运作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短短2年时间,分社汇集作者老师信息资源2千多条。

(三)分配机制是保障

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项目负责人提出选题分配方案,讨论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分配选题,落实后续催稿、出书、营销等工作责任人。如果知识比能力重要,那就知识权重大;如果能力比知识重要,那就能力权重大。比如说,在我们出版社,选题研究大家都做得来,但沟通效果差异很大,那就主要依据整体联系院校多少的结果来分配选题。如果团队成员沟通能力都很强,但只有很少的人员能做选题研究,那就加大对方案提出者评分权重。只要大家都认可就行。如果二者重要性不分上下,那就权重相当,各占一半。

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医学分社的成员很认同团队化运作模式,因为他们个个业绩好、进步快、生龙活虎,形成对团队较高的忠诚度。有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分配机制,相对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也形成了团队在运作中敢拼敢打、在分配时相互谦让的良好氛围。

医学分社认为: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没有做不成的项目,只有做不出项目的人。论证项目是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强项,达成项目是大学出版社编辑尤其是我社编辑的弱项,特别是对品牌优势不突出的出版社而言更是如此。加强团队合作,不仅能提高成员的责任心、忠诚度、集体荣誉感,还可以随时鼓舞大家的士气,团队成员在战斗中甚至越战越勇、越战越智慧、越战心态越放松、办法越战越多,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进步成长自然很快。

纸上获得终觉浅,团队化运作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没有做不成的项目,只有做不出项目的人;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第9篇: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25年的日子里,试图诠释幸福的真谛,试图寻找幸福的路径,试图把幸福带给每一个人。

他们就是我们――一群因为《幸福》而站在一起的人。

我们在这条路上探索了25年,也坚守了25年。

25年了,我们在这一刻稍稍停下来,回望那些历程,不是要抱着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所以,我们便有了这个策划,为过去划一个逗号,为将来划一个叹号!

《幸福》杂志25年的脚印

25年的岁月里,有一些印记,我们不能忘记,就像一个个脚印深深地印在了来时的路上,如此清晰,如此动人。

第一个脚印:25年前,我们叫《武汉妇女》。于1984年10月“降临人间”,当时还只是一本内部出版物。

第二个脚印:1985年,我们正式更名为《幸福》,为双月刊,全国公开发行,正式交武汉邮局发行,这是我们历史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三个脚印:1994年,我们改双月刊为月刊,由正16开本改版为国际流行大16开本。

第四个脚印:1995年,面对全国期刊纷纷走向市场,而我们的发行量处于历史上最低谷的局面,社里推行了重大的改革举措 :民主选举总编辑。时任副总编辑的青年作家刘爱平被推举为总编辑。此后,他在期刊产业领域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理念,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解决了长期遗留的问题。从而,一本濒临生存危机的杂志,进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第五个脚印:1999年,我们改月刊为半月刊,分别出版《幸福》上半月版和《幸福》下半月版。

第六个脚印:2006年,我们改半月刊为旬刊,分别出版《幸福・婚姻版》上半月号、 《幸福・情爱版》下半月号、 《幸福・悦读》月末号。

第七个脚印:2008年,我们在现有刊物的基础上创办了“新婚杂志”。“新婚杂志”是在正常杂志内容之外,用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刊登新人的恋爱故事、难忘经历、亲友祝福和婚纱照。这本独特的“新婚杂志”,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多新婚男女的欢迎。目前,“新婚杂志”已成为新人婚礼上的一个亮点。

第八个脚印:2009年10月,创刊25周年之际,我们倾情打造、武汉出版社隆重出版了2009年度重点图书《幸福文萃》。《幸福文萃》共分10卷,集中选编了我们近年来发表的精品文章,这是我们为25周年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

如今的我们已经从一本单一的妇女刊物向着多元化发展。杂志社现有正式员工41人,其中采编人员22人;大专以上学历员工29人,研究生学历员工7人。杂志社下设编辑中心(三个编辑部及美编制作室)、经营中心(订阅部、零售部、广告部、读者服务部)、行政中心(办公室、网络部)等。

25年来,我们在摸索中完成了读者定位,那就是从婚姻群体,向婚前年轻男女,同时向精英群体的全面扩散。

25年来,随着我们不断努力,刊物质量不断上升,好稿越来越多。我们刊发的稿件多次被《读者》、《青年文摘》、《中外文摘》等转载。有多篇纪实稿被全国妇联评为妇女期刊好稿,有多篇纪实稿先后被中央、省、市多家电视台录制成专题片播放。

看似风光无限,其实这条“幸福”的路却很艰难,如果没有读者,没有全国各地邮局,没有各级领导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单靠我们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些脚印里也有你们的汗水,我们一直铭记,并深深感激。

我们做了什么

1.我们一直以社会的慈善公益为己任

关于“幸福”的解读,社会责任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是幸福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面对失学儿童的泪水和渴望读书的眼神,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行动的方向。2001年始,我们在下半月推出公益性栏目“幸福计划”,以两个整版的容量刊发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成绩,为读者和失学孩子之间架起一座爱心的桥梁。下半年,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又把范围扩大到新疆、贵州等西部地区。

2003年,总编辑刘爱平在年初的扉页上,发表了《一切为了孩子》的言论,再次表达了我们牵挂失学孩子,把爱心传播到底的心声。同时决定在上半月版也推出这个公益栏目,两版一期共刊登32名贫困生的资料。

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搭建这座桥梁。而其实更多的感动却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众多读者。他们中有工人、、学生、教师、商人,有在异地的打工者,还有远在他国的华人华侨。他们将自己的点滴爱心通过我们传递给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他们常常不愿过多的透露自己的更多资料,他们的言语并不多,捐献的钱物或多或少,但是那沉甸甸的,赤诚的爱常常让我们感动。

那是2005年2月的一天,主持人接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的电话。在电话中,她说,单位里的一个男同事,一直在资助幸福计划里的一个小孩,可最近男同事被检查出得了癌症,需要一大笔医疗费,可他还在坚持资助着那个小孩。男同事还说如果哪一天他走了,希望同事们能继续帮助这个孩子。他说,那个孩子很优秀,他不想因为他的离开而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爱是可以传递的,我们被感染了,被感动了,这些年来,幸福人一直开展着这样一个活动:少进一次餐馆、少吃一条烟、少买一件新衣,把省下来的钱积攒下来帮助那些孩子。每一个幸福人都自发地与一个贫困学生结成对子,一对一的帮扶。

这个栏目推出后,我们刊物的成本费用不断上升,电话费、邮寄费、版面费、专项管理费等,每月高达8000元。可我们硬是将“幸福计划”这个栏目保持有八年之久,并且将长久地保持下去。“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年里,那些孩子们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愉悦。这样的坚持理所当然,我们也无怨无悔。

可喜的是,我们的坚持有了些成果,真正帮助了一些孩子。截至2009年第10期,《幸福》为募集善款达六十多万元,已刊发了3696名贫困学生的有关资料,有3200多名即将辍学的孩子又重新返回校园。我们还被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称赞这是一个播种幸福、播种爱心的好创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和我们一起坚持“幸福计划”。让爱心继续传递!

2.创立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品牌栏目

《我们在行动(后叫“记者行动”)》和《幸福观察》

作为媒体,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笔说话。所以,2002年始,我们把视线对准弱势群体,新办了两个重点栏目,即在上、下半月版上分别推出《我们在行动》、《幸福观察》。为了确保栏目高质量的运行,还专门成立了记者部。

我们在下半月版发表本刊记者采写的《是谁夺走了花季少女绽放的春天》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合肥市三联职业技术学院王东等同学坐了一夜的火车,专程从合肥赶到武汉,为文中主人公拎来大包小包的衣服和学习用品。王东说:“我读了这篇文章,为女孩甘甘的不幸伤心地哭了。尽管我的能力有限,但我愿意从生活费中节省一些下来,资助她。我会像亲哥哥一样对她。”

我们在上半月版发表本刊记者采写的《苦孩子,我为你痛》后,北京、湖南、吉林、广西、河北等地的读者十分关心主人公晨晨及其姐姐的命运,纷纷给晨晨寄来钱和物,帮助她们渡过难关。

在这些品牌栏目里,我们立足武汉,用媒体人独特的表达方式弘扬人间大爱,展示灾难困苦,表现生活的本质。其实,我们只是在诠释“幸福”这两个字。被爱,爱着,苦难着,温暖着……在别人的故事里思考幸福的真谛。

“幸福观点”(后称“幸福提醒”)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我们在稿件的编辑处理上,不敢怠慢。我们始终觉得,一本刊物必须有思想,必须把《幸福》的思想通过稿件,通过文字传递出去。

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言论,因为“言论不只是党报、大报的事,也是生活期刊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工作”。1997年,我们独创性地推行了编辑撰写“幸福观点”的做法,尤其是负面稿件。“幸福观点”就是我们的思想,它阐述了编发稿件的意义,帮助读者判断是非。从而,使负面稿件转化为对读者的正面教育,不让负面稿件产生负面作用,而是起到教化作用。

在复审、终审时,主编、总编把编辑撰写的“幸福观点”作为稿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进行把关,从深刻度、准确性、全面性等方面,反复推敲。如发现尚未达标,当即否决,责成编辑推倒重写。

庆幸,我们的做法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我们的这种舆论引导的做法还受到了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多次通报表彰,并向全省新闻出版界推介了这一做法。

“幸福观点”成为了我们多年来的一个亮点,成为了专属于“幸福”,受读者青睐的一道“招牌菜”。

“总编说事”

虽然我们已经成功地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言论栏目――幸福提醒,可是发展和创新也是一本刊物必需的。

于是,在2008年,我们在上、下半月的扉页上开辟了全新的言论栏目“总编说事”,相对幸福提醒,“总编说事”更深入,更有高度。

总编所说之事,大都以独特的视角,从时代脉络、审美取向、社会心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对选取的当期重点稿件的内容进行透视评析。

这些言论既新意迭出,又有理有据,而且,文风平实,似与读者促膝谈心,于宽松、平和的语境中,传达健康的向上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让读者受到感悟和启迪。

此栏目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不久,便有出版部门盯上这些精辟言论,多次要求为整理出版!

3.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工作者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是葛优的一句台词,现已经成为网络常用词汇。人才,确实是任何部门,企业发展、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人才,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总编辑刘爱平本身就是一名作家,出版长篇小说十余部,当年以一部《大汉口》被传诵多时,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繁华城》更是好评如潮,出版不久,就被中央电视台买断影视改编权。

在他的带动下,杂志社有着良好的创作氛围,如主编毛甲申(笔名:南在南方),作品以温情温暖著称,他的作品散见于《读者》、《花溪》等多种报刊,并著有短篇小说集《相信爱》、长篇小说《我们都亏欠爱情的》等;

如现任月末版主编田友国,他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他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主要发表在《当代作家》《长江文艺》等文学期刊,并出版了小说集和散文集各一本;

如现任总编助理饶敏(笔名:千北),她是一位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主编,更能在发行经营部门独当一面。而多年来,她一直笔耕不辍,作品多家知名刊物;

如现任上半月编辑部主任雷继红,她对稿件有敏锐的判断能力,负责上半月稿件二审,作品时常发表于各种报刊;

如现任下办月编辑部主任傅妍,一直是重要栏目“幸福计划”的主持人,负责下半月稿件二审,工作之余,也笔耕不辍;

再如下半月编辑的李伟,他的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中国记协联合评选的“全国优秀内参作品奖”、全国妇联期刊优秀作品奖、湖北新闻奖等省级以上新闻奖21次,文学作品《茶》被收入高校教材 ;

如现任月末版编辑张提恒(笔名:成小晟),他感性十足的文字也常见诸于各家期刊报纸,并曾开设专栏,成为很多读者喜欢的;

……

随着编辑队伍的壮大和发行量的提升,为了让新编辑快速成长起来,编辑部实行了以老带新,一对一的帮扶,因此,我们的新编辑总能快速地成长起来。我们还把优秀编辑人员公费派到大专院校深造学习,以提高编辑素质,构筑人才优势。现今,我社已有中国作协会员1人,湖北省作协会员3人,陕西省作协会员1人,武汉市作协会员7人。

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25年里,我们也迎来又送走了许许多多的创业者,如现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主任的作家冯雪梅;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心理学副教授,还同时是作家的欣儿;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副教授、画家李碧红;现为《知音》下月版执行主编的陈昕,《知音》上半月执行副主编的阚娟等……

我们的刊物

《幸福・婚姻版》一本讲述婚姻状态的都市女性读本

读者定位 :正在享受婚姻,追求幸福的人。

讲述婚姻故事

诉说婚姻甘苦

给婚姻提个醒

给幸福让个座

《幸福・情爱版》

一本与青春一起成长的性情读本

读者定位:正在经历青春,经历恋爱的人。

解密情爱密码

解读隐秘性情

张扬小情小调

高涨激情新潮

《幸福・悦读》

悦读是最大的幸福

读者定位:一本针对都市中青年精英人物的文摘刊物。

与亲情爱情成长

与人生智慧同步

温暖心灵的阳光

开启美好的钥匙

我们拥有最庞大的网点覆盖面

有好的产品,我们还需要好的销售人员和销售渠道。25年来,幸福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顽强,将“幸福”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近年来,我们不断对盲点进行扫描,并一一清除,力图将“幸福”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没有市场垄断,只有市场竞争”,1997年,我们以抢占“空白点”为突破口,主动出击,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邮局和“二渠道”建立了网络式的发行系统。当年,我们就在全国各地的网点上铺开,覆盖了500多个县市――成为全国期刊界的一个奇迹。1998年,我们的月发行量急速上升。1999年,我们仍然经受住了期刊市场的严峻考验,月发行量稳中有升。2001年以来,尽管一些期刊的发行量在减少,但我们的月发行量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

近年,中国邮政的改革给邮发类刊物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随着与全国多个省市报刊发行局的紧密合作,我们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国拥有武汉、长沙、西安、沈阳4个分印点(如图一),广东、广西、福建、山东等11个省份的区域,订阅总量连年翻番,社会反响巨大。我们逐渐与国家邮政报刊发行局形成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9年,我们被荣幸地确定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在各地邮政报刊发行局的配合下,我们在2009年的大征订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在零售上,我们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由以前依靠民营渠道为主的经营模式,到现在50%左右的零售份额由邮政报刊零售公司经营和民营渠道相结合的模式,这样的零售网点的辐射面更加广泛。尤其是将许多省份的订阅、零售统一交由邮局操作,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如湖南、广西、湖北等省。

《幸福》的内涵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不幸,我们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 ;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幸福,我们才意识到幸福从哪里去寻找。

诚如《幸福文萃》的序里所言,“一群痛苦的人办一本叫《幸福》的刊物。”此言,“不是调侃。不是自嘲。更不是委屈。是自勉。是理念。更是仰情。是的,我们只有把自己淹没在痛苦里,才会把幸福传递给读者。”

一本好的杂志必须能深入读者的内心,让平凡的生活开出绚丽的花。她能给你温暖,如一位贴心的朋友;她能给你指引,如一位和蔼的长辈;她能给你幸福,如一位亲密爱人。这就是25年来,幸福人想要带给读者的。这也将是幸福人不变的追求。

25,这个数字翻过,我们还要找寻,还要诠释,还要执著,我们要一起幸福。

相关链接:

《幸福》杂志社所获荣誉展 :

(1)1997年,《幸福》杂志被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新闻出版局评为武汉市优秀期刊 ;

(2) 1999年,《幸福》杂志被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第三届湖北省优秀期刊 ;

(3)2001年,《幸福》杂志被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首届湖北省双十佳期刊,同时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 ;

(4)1999年、2001年,《幸福》杂志先后两度被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新闻出版局评为第一届、第二届武汉市优秀期刊 ;

(5)2001年,《幸福》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权威公布为“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 ;

(6)2004―2008年,幸福杂志社连年被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武汉市广告协会评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 ;

(7)2005年,幸福杂志社被中国广告协会评为全国广告行业文明单位 ;

(8)2007―2008年,《幸福》杂志连年被龙源期刊网评为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分类阅读TOP10期刊 ;

(9)2007年,《幸福》杂志被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装帧设计奖 ;

(10)2008年,《幸福》杂志被确定为中国邮政畅销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