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建构主义论文精选(九篇)

建构主义论文

第1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创建与学生相关的符合教学需求的情境,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并且尽可能的开展讨论和交流,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考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学生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主动去探索,学会搜集整理并分析资料,把所学内容和已经知晓的知识相联系,并认真的去思考这种联系,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人类认知和学习的规律,这对于Access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科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偏理工的数据库知识,在认知上难度较大,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学习情境来逐步引导学生去理解基本概念;为了更好的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操作时让学生着手完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较易理解的学生管理系统等,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的学习和构建;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组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Access数据库是一门注重实践应用性的课程,与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2.1改变教学理念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输出学生接受,通过实践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习,离开学校工作后往往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转换思维,改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不仅能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及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开发简单应用系统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师要明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的应用技能。

2.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经过改革一年来的课堂实践经验发现,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比以往的教学效果明显有所提高。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不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对于改善课堂氛围也有重要的作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教学理念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法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等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在设计任务时尽量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如开发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接到任务后可讨论分析研究,做好计划将任务进行分解逐步攻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即可,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并且在任务完成后通过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来达到构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创建学生表确定属性字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在确定表关键字时,启发学生如何能够保证数据表中记录的唯一性,进而由学生的讨论设想逐步引导他们总结出教学知识点。

2.3加强辅助支持课堂学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可以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继续学习的平台。我校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已经初步开发了一个Access数据库辅导学习及考试的系统,该系统除过考试功能外,还可以辅导答疑,提供大量Access数据库的学习资料,而且具有课程评价功能,试用过程效果明显,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后期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将继续完善该系统并建设数据库课程的在线学习网站,将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和课后学习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自我构建。另外,Access数据库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有所改变,除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考核外,加大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体现了能力考核的重要性。

3结束语

第2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建构主义原本并不是国际关系学界的概念。它最初被用于教育心理学领域,曾经出现在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论述心理发生发展及认识形成的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当中。在这一领域,“建构主义”被用来说明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发展自身的认识结构。这一心理学基础应用于教育学中,即演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教材(知识)、媒介四要素相互作用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P58-60)

对建构主义使用最广泛、最深刻的是社会学领域,建构主义被人们公认为社会学领域内的概念或方法。这也是国际关系领域内的建构主义被称为“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原因。在这一领域,建构主义主要是指一种系统的社会学方法论,即从社会化、规范化的宏观整体出发,研究社会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个体及其观念、身份和行为实践。

国际关系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社会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找到其深厚的社会学渊源。[2](P1)然而,作为一种足以挑战国际关系主流理性主义学派的全新理论,建构主义首先要做的就是夯实它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建立与之相联系的深厚哲学基础。

哲学是什么?形而上地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形而下地说,哲学是人们理解世界和人自身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方法,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哲学源于人类好奇的本能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它的永恒主题是人。[3](P4)

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社会理论》是全面提出和阐述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作,著作的第一部分基本上是社会理论和哲学理论。[4](P3)温特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建构问题,同时建构了他“温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是基础性层面,即第二层面问题,涉及有什么内容以及我们怎样解释和理解建构主义”。[4](P5)建构主义在其理论部分的中心词语是:社会结构,施动者,共有观念,建构。即认为:国际社会的结构是由国际体系的施动者通过其共有观念来建构的社会性结构,而非纯粹的物质性结构;即使是行为体自身的身份和利益也不是天然固有的,而是由共有观念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性结构来建构的。这是国际关系几大要素的基本关系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建构主义承认社会结构和行为者身份是一种存在,观念属于思维范畴,但是这一存在并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存在,而是物质因素和思维共同建构的存在。它们的联系就在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在,同时建构了存在。而存在既是已有的物质存在,同时也是受思维影响的存在。因为世界毕竟只是人们所认知的世界。(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其实只是感受到了它在几分钟以前放射出的光芒,而不是此刻真正的太阳的状态。)这也就是说,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理性主义所讨论的世界具有客观性,并且可以认识,但是这种客观性只有在认识的主体间才能得到体现。因为认识客观世界必须在认知实践中才能实现。[5](P30)

建构主义试图以整体主义和观念主义的方法,诠释国际政治的体系和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观念的建构作用、社会结构和行为体的相互作用的阐发带有明显的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痕迹。它所宣称的“探求国际政治环境从洛克文化到康德文化的过渡”,追寻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友谊的目标取向,则更鲜明地展现了建构主义类似哲学的价值追求。

二、建构主义与人、社会、观念

在国际关系的动力和构成问题上,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施动者“国家”实际上是无法看到的,国家行动依赖于个人活动,个人的共有知识再造了国家作为团体人或团体自我的观念,“国家也是人”[4](P272-278)。实际上,相对于理性主义把国家设定为“理性经济人”的那种人格化来说,建构主义更加深刻地分析了个体主义的人和人性,它揭示出,施动者(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意愿的多元化作用建构了国家的共同观念,从而影响国际政治。它甚至把国家比拟为人,但它是一个有观念和主观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客观的符号。从这一点来说,建构主义可以称得上是人本主义。

而人恰恰是哲学的主题。哲学探讨人的肉体与灵魂、生存与毁灭、精神与价值以及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构主义从具有主观观念和主体认识功能的“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考察国际关系,实质上是在阐述关于人、人的观念、人与社会(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的)相互关系的建构主义主张。

建构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关系规定了人的存在,而社会的人及其观念共同建构国家,从而建构整个世界。建构主义从它的角度揭示了人存在的意义以及国际关系的实质:即国际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的关系,从特征上看是扩大了的人际关系,是人以及人们的共有观念建构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由此,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凭空的,不是先验的,而是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动的结果;不是不包含人的观念与价值的“冰冷的机器”,而是能够体现人的主体性、社会实践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政治现象。它跟国内政治一样,是公民的意愿与选择的多元化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发掘人,人的观念和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联系,把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它拉近了个人与国际关系的距离,使国际关系变得人性化,使国际关系不再是实质上只作为概念存在的“国家”之间的事,使人性回归国际政治。[4](P31)这不能不说是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

三、建构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所谓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价值观则反映人们的需要、取舍、倾向和意愿。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注重价值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反映哲学的特性。

建构主义的世界观是明确的。它认为,“世界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特定事实,但是它不是先验的、自在的。它是世界体系的施动者及其共有观念建构的,因而也是可变的。这在哲学上就是说,世界是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人对世界来说不是无为的。这样,建构主义既肯定了现实主义关于世界无政府状态的实在性,肯定了新现实主义关于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又修正了这两者的观点,把这两种理论避而不谈的“世界无政府状态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并且深入研究,进而提出了自己革命性的理念主义观点:“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4](P1)。与此同时,建构主义用辩证主义哲学的方法,把新现实主义体系理论所忽略的单位层次因素对体系的建构作用,作为建构主义所要解决的另一个中心问题。而它的答案就是:“结构引导角色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重新界定它们的利益和认同甚至角色自身。”[6](P380)简言之,这个国际关系的世界,实质上是体系和施动者(包括共有观念)之间的相互建构。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状态问题。

与此相应的,在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问题上,建构主义坚决摒弃了科学行为主义的所谓价值中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价值观问题,提出了理性的“理想主义”。它认为,既然国际体系的施动者国家是个体人共有观念的集合,世界体系是由施动者及其共有观念建构的,体系也建构了施动者的身份和利益,而和平、幸福与友谊是正常的个人的需要,那么也就有理由相信,国际社会可以坚决地抛弃“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霍布斯式无政府文化,从竞争对手式的当代洛克文化状态走向相互友爱的康德文化,从而确保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福祉。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可以变化,变化的方向是向前的、进步的、乐观的,从而国际关系也将向着和解与和平的方向发展。它断然拒绝了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自私本能导致国际关系悲剧循环的理论,在肯定由于国家的选择和实践的消极和失误有导致国际社会“依然陷于洛克文化之中不能自拔”[4](P42)的可能性的同时,展望了国际社会的光明前途,并对有实力的大国以及它们的选择和努力寄予厚望。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理论殊途同归。四、建构主义的方法论

建构主义成型于旧的国际格局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国际关系大变革时代,实践的需要呼唤理论的创新,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由此应运而生。但是,理性主义方法统治国际关系理论界已有多年,建构主义如何引导人们摆脱绝对理性主义的束缚,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国际关系呢?

建构主义的方法论特征是整体主义,它从国际体系结构的总体出发,强调体系对国家的建构作用,特别是国际体系文化对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首先,它引导人们怀疑理性主义关于行为体身份不变的假定前提,通过两个相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关系和观念,[4](P40)轻而易举地对理性主义理论的这一固有缺陷进行证伪。国家间关系是变化的,国家之间彼此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点人人皆知,因而理性主义理论派别对此根本无从反驳。然后,进一步归纳得出:建立在实证主义和因果性解释基础上的理论假定———国际关系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现实,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加以证实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历史事件是不可逆转、不可还原的,它只能由我们,站在各自不同的位置,带着各自特有的知识、经验、价值和道德观念去认知。进一步说,完全客观的现象即使存在,对于人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理论研究者诠释的所有事件都是人们主观认知的现象,它不能脱离物质因素的作用,但观念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而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结构、施动者和共有观念的互相建构。建构主义用普通的哲学逻辑方法,向人展示了一个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世界。

但是,如果我们追问,建构主义最初是何以发现和断言国际关系的这种建构主义特征的?因为观念建构体系,体系与施动者互构本身也是不能由科学加以证实的,恐怕这只能归功于建构主义的最初创立者们所谓“智的直觉”了。

五、结语

从哲学视角考察和分析建构主义,无疑会让对这种理论更加充满期待。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是辩证的,它重视理念的作用,又不否定物质;它是实践的,它把国际关系中问题的最终解决出路放在国家的实践上;在分析体系结构和国家时,它实际上是真正承认现实的理性主张,却又对国际社会达到互相友爱的康德文化状态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它把国家比拟为人,从人本、人性来考察国际关系的真实属性。温特“温和建构主义”的本意是要在传统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4](P2),却开辟了一方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全新领域。

摘要:建构主义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哲学的主题是人,而人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哲学强调世界观、价值观,而建构主义有着鲜明的和平、友谊等价值取向;建构主义理论以之得名的“建构”,更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

关键词:哲学;建构主义;国际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开始突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朝多元化、跨学科、交叉性的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这种多元竞争的局面更加活跃。这一时期兴起和逐步完善的以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Wendt)为突出代表的国际政治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成长为势头强劲的理论学派。它与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一起,成为了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且渐有后来居上之势。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探讨的主题,考察问题的角度、方法和思路都与哲学有着紧密的关联,或者说有着鲜明的哲学特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2]郭树勇,叶凡美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J]国际观察,2002(1)

[3]胡军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美]温特国际政治社会理论[M]秦亚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3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要求,提供相关的可选学习策略,并结合实际提出大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时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探讨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反映外语教与学规律的新成果,也因此引发了外语教学界关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材料的选择、学习者自主学习及测试与评估等课程体系的大变革。学习者从传统的依赖教师和课堂,被动地接受what,到自主地思考和探索why和how,从而实现了知识体系的建构,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建构主义不仅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而且促使我们将自主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来看,其思想源颇为复杂,它主要源于心理学,又与哲学、社会学密切相关。瑞士心理学日内瓦学派的代表J.Piaget(1972)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的发生认识论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循环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苏联认知心理学家Vygotsky的语言习得理论对原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的知识内化和外化的桥梁”.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极重要的意义”(张建伟陈琦,1996)(12),揭示了教育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他人在主体知识建构中的显著作用。Wittrock(1983)(citedinJonassen,1995)则提出了“学习生成过程”假设,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总是与其已有的经验相结合”.“并借助信息加策略,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Rogers(1988)(4)则提出合作学习成为建构主义在课堂上构筑“社会活动桥梁”的主要教学途径。

近十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集各家之言.其核心内容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在外语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有意识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学习策略.与他人合作则自始至终贯穿整个自主学习及学习策略的使用过程。

二学习者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定义及分类

学习策略及其培养机制是80年代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从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等不同角度解释学习策略。其中O''''MalleyandChamot(1990)解释和分类更具有代表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他们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帮助理解、学习或记住新的信息。策略可以划分为:

认知策略:直接学习新内容所采取的策略,包括记笔记.联想,重组,分析,归纳及将所学内容内在外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关于如何学习即计划、管理、监制、评价一个人的学习技巧。

社交中介策略:与人打交道的策略即与本族、非本族语交际、交往的策略,合作的策略。

2.英语学习策略的功能

近年来,教育教学中对智商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上来。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强调了学习策略指导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应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Oxford(1990)指出使用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对学习成绩有决定性的影响(文秋芳,1995)。

众所周知,外语学习受年龄、性别、个性、需求、态度、学能、动机、情感因素、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影响.而学习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加强自我管理,克服困惑和忧虑,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强化学习动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Vandergrift(1996)认为,元认知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全面了解其学习过程.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完善计划,预见困难,控制错误.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估。学习策略因人而异.应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动机.需求,认知风格,学习水平等提供可行的、高效的学习策略的建议,以期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争取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毋容置疑.在建构注意学习理论下,要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他人合作策略贯穿与学习过程(词汇、听说、读、写)和策略使用过程至关重要。

3.学习策略的应用

下表列举了一些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及运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运用。

O''''Malley(1990)研究了不同类的学习策略对不同语言技能的影响,发现学习策略对说的能力有显著的效果,而对听的能力则无效。而且将听、说分别训练对听、说能力的提高有害而无一益。听、说本应同时训练。

4、元认知策略

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激活相关元认知策略成分,学习材料和课堂教学应引导学习者认识和运用元认知策略,并为其提供机会参与学习活动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估。如教材上可以各种形式提供学习者自我检测和评估的机会,教师指导和组织学习者之间对学习过程中和学习效果形成督促和监控。研究表明,元认知能力是可教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适时地对学习者进行元认知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学习者对外语学习规律、学习任务的特点及自身的个性、学习动机、认知风格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并知道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实践、评估、反思、纠错、再实践、再评估、再反思中最终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

计划策略:计划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元认知技能。成功的外语学习决不是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他们会主动地对学习过程、学习环境、语言技能的特点进行思考、预测,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完成作业、应付考试,都会在内容、目标、时间的安排,采用的策略等方面形成清晰的思路做到有的放矢。

监控策略:有计划就得有监控。学习过程中不时地检查计划是否仍在实施之中?进展如何?监控策略可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使学习者朝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迈进,监控可以有自我监控,教师监控,学习伙伴监控。

评估策略:通过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估就学习者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效即是否强化了学习动机,产生了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使用了学习策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计划中的目标等进行评估,经过反复的反思,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更加有效的知识建构。可以采用自我评估,教师评估和学习伙伴评估等多种形式。

三指导大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值得注密的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样本

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可选途径—任务型教学,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意义的交际。在传授知识技能、传递信息的同时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其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而受益终身。

2.加强形成性评估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进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策略的使用等方向的发展比考试成绩更有惫义。充分尊重学生英语水平、认知风格、个性和要求,加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进展的监控和评估,能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之成为自主的语言学习者。

3.强调合作学习

与他人合作是有效的知识建构的关键,也是学习策略应用的核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生动活泼的近真实情境,利用人机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同时网络教学的使用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元认知策略,如监控和评估。合作学习可以活跃学习气氛,交流学习经脸,扬长避短,分享学习乐趣,共同解决困难,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为人处事,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素质。

第4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课程观,在此基础上得出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学校教学的启示:教学基点需要从教转向学,创设学习环境和学习共同体。

20世纪后叶,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挑战。一种强调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理论盛行于西方世界,对曾经流行并仍存在于现行教育中的传统知识传递观以及相应的传统教学模式发起了强劲的攻势。了解这一动向,对日常高校教学中实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发生的一场重要革命。教学活动的认识论基础从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发展到建构主义,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理论”、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前苏联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以及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等是建构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建构主义思潮的支持者们在回顾20世纪建构主义思潮的渊源时,都十分重视杜威的影响。杜威强调学生学习体验的组织,主张将学习与蕴涵“问题”的未知情境联系在一起,进而发展学生的体验。杜威指出,教育就是学生经验的生成和组织,学生在经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促使他们去探索,产生一系列新概念。

前苏联基础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是十分重要的。维果茨基及其研究人员十分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即个体的学习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即要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来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去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

皮亚杰则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而奠定了其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不同的认识阶段,逐步建构起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皮亚杰的著作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同化”和“顺应”。儿童正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个基本的过程来实现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借助已有的图式来同化新信息的时候,认知结构就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原有的图式不能同化新的信息,就只能去形成新的图式,即寻求新的平衡。在“同化”与“顺应”过程中,儿童建构起个体的认知结构,并在一系列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构主义出现了六种不同倾向,它们分别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观。

建构主义尽管流派纷呈,但大都认可三条基本的原则或其中的某一、两条原则,前两条原则是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提出的:一是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二是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只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发现,即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第三条原则是:“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非常难得的是,建构主义及其相关理论与20世纪90年代所兴起的众多学习理论共享着如此多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认识,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流派尽管在认识论上、在研究的侧重点上存在差别,但它们对知识与学习的看法还是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为此,我们主张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汲取其合理内核,并从学习观、课程观等方面建构相应的理论与实践。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

对建构主义思想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学习与发展领域的杜威就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因此,教育基于行动。与杜威同时代的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的一个重要理论假设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由此提出受文化中介的个体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是教育过程的基础,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显然,无论是杜威的“做中学”,还是维果茨基的“活动与心理发展统一”的观点,或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当然,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关的教学研究也经常论及,但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观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及新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解释了这种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人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和理解。学习者以长时记忆的内容和信息加工策略为依据,与当前接受到的新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新的意义。这就说明学习并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这里所说的心理表征的建构是双向的,一是对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建构,二是已有知识经验从记忆系统中被提取出来时的重新建构。

学习者在学习中还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诊断与反思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便使学习者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朝着专家的方向获得持续的进步。

在学习过程激发的起始阶段和以应用为目标的结束阶段,探究定向学习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在从事发现学习的研究时,布鲁纳就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建造一个活的小形藏书室。归根结底,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建构主义还主张一种问题定向的学习,认为这种学习能加强记忆的多元表征,从而有利于学习的情境化与学习动机的形成。问题定向的学习要求学习者面对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的问题定向特征与皮亚杰提出的“认识的螺旋性发展”是一致的。皮亚杰在解释这种开口越来越大的认识的开放性螺旋时,曾经这样说:“任何认识,在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时,又会提出新的问题”(Piaget,1977)。这意味着,在认知的建构过程中,每一种已达到的相对平衡状态都为新的不平衡创造了前提,提供了可能。显然,认知的螺旋表述了认识阶段的开放性与以问题促进认知的动力机制。

在维果茨基历史文化学派的影响下,学习的社会性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围绕该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概括而言,当今的建构主义者非常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对于个人来说,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由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对世界的建构各不相同,因此,就显示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的意义和价值。他们认为,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使每个人共享他人的见解,以超越自己的认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便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因而,建构主义者提倡能够以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者共同体、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等突出学习社会性的学习模式;把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单纯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

(二)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主张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概念和技能的教学。建构主义的课程设计观不同于以培养一般思维技能为目的的内容抽象的课程设计,同时,它也跟传统的重事实与原理知识的传授并以文本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观点分道扬镳。它是在深刻揭示上述两种课程设计观的不足并在对这两者进行扬弃与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情境的真实和复杂问题的解决的课程设计观。一方面,该课程观批判一般思维技能训练与丰富的内容背景的分离,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另一方面,它对传统的基于内容的课程设计中的两个弊病:重事实与原理知识的传授(即重knowwhat类型的知识)和置于每章后面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将“产生式”概念引进课程的设计,以帮助学生通过条件一动作的形式获取知识,从而在利用知识作为解决重要问题的工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理解knowwhy,knowwhen,knowwhere,knowhow,knowwho等新的知识类型的能力,而这些难以编码的知识类型正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为进行知识创新所必需的。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上述建构主义关于学习和课程一系列观点,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对高校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基点需要从“教”转向“学”。确立教学的基点对于有效地实施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基点从重视“教”转向强调“学”正是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学习理论的差异,突出了学习“主动性”、“建构性”的意义所在。至于如何体现教学基点的转移,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二是要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去体会知识的灵活性和应用性;三是要提供机会使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只有教学基点实现转移,我们才不会仅仅专注于为学生灌输知识,才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加注意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毕竟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也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却一直难以得到重视。

(二)创设“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情境或环境。学习环境中应该蕴涵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环境的创设还强调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按照这种观念,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重视探究、创新。

第5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地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深刻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从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改进.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教育学中的一场革命,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逐渐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审视,其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1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目标.

1.2学习者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内心,而是在与外部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构建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构建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记住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离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1.3学习的互动性

学习是“学习者与外在环境多向性的交互作用过程”_6,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受到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参与、周围的环境等情境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形成“双向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构建知识.每个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对同一事物都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活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合作,可以看到不同的见解,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进中学地理教育的适宜性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间的对比鉴别和地理成因的推断能力.地理学科这些特殊能力的要求正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符合.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需要学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学生运用地图确定某地的的位置(如经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析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山、河、海洋、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城市、港15、交通线路等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区域特色总结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色,分析其优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有许多却不能被直观感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便是典型的事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极为复杂,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运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作用下风的形成等基本原理,借助图示,加上抽象概括,就能形象深刻地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变化特点.比较的过程是一个加深认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如背斜和向斜,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学习等等.对地理成因的探析,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一现象展开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分解出诸多影响因素,应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索地理事物问的因果联系,得出正确的判断.

2.2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完善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及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旧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在培养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强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良好环境的营造,与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构建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吻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学改进策略

3.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构建者,学生从接受者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从台上的表演者转变为幕后的导演,成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形成知识构建内因的促进者.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J.其次,师生之间要互助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更为重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如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数据、图标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当地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再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成都、北京等城市的区位进行对比,找到区位差异,通过师生探讨、交流得出本地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展分析世界城市分布特点找到城市分布空间规律,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分析逐步深入的过程.

3.2遵照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很大,知识构建的起点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提高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对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目标不能随意降低难度,而对于提高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就要遵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热力成因与动力成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与名称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从易到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阐释低、中、高纬环流圈的形成.二是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进一步联想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成因、规律和过程,分析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三是通过世界气候分布图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3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学习活动与一定的情境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的素材,对地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适当的信息资源也是创设真实学习环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愿意参与交流.同时,要善于引导、组织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责任中感受到贡献的成就.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的目的,分组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之前教师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较为正确全面的认识.

3.4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知识搭建平台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终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真切地运用到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来,必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而案例性内容,因其是建立在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模式是开放的,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模式的运用要灵活、变通.

第6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建构主义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90年代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而充分发展。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尤其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构建。同时,协作学习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黄梨,2011),围绕“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主题展开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的”(王湘玲,宁春岩,2003)。“建构主义理论无论是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都有重大启示作用”(黄慧,王海,2007),建构主义在科技英语教学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带动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变革”(同上)。

二、建构主义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激发其创造性科技英语自身晦涩难懂的特点会让学生难以建立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精心准备,注意兴趣的调动和学习动机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创造性。

2.发挥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改变“一言堂”式的被动传授,通过各种预设问题逐步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协作”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协作机制,而非上对下的管理机制。同时,学生之间以集体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

4.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优化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科技英语为主体的翻译教学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优势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上,学生对本专业知技能的掌握,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将极大促进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因此,依托院校的理工科优势学科,在翻译教学环节引入理工科专业的英文文献,不仅利于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理念的实施,还能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语言特点的了解,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确立要求在教学意识形态、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投入精力,开展系统的建设工作。

1.教学意识形态转变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改变意识,统一行动,让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科技英语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实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体系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2.师资建设英语教师对科技英语存在畏难情绪,使科技英语相关课程难以开展。因此,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进修科技英语是师资建设的必要环节。同时,在本院校理工科专业中,选择有海外教育、深造背景,具备高素质英语能力的教师,配合英语教师共同开课也是师资建设的可行途径。只有不断开拓思路,遵循跨院系、跨专业发展的理念,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建设翻译教学团队。

3.教学手段积极引入微课、慕课教学手段,积极建设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改变教师被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带着兴趣、任务、问题去主动完成翻译任务。

第7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综合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综合英语教学必须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全球化语境对文化和科技交流的要求。我国培养出的大学生,应当适应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尽可能熟练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相对自如地应对国际间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及各种涉外业务活动的挑战。然而事实是,由于长期的应试及灌输式教育,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虽然能够使学生正确而快速地解答听力、阅读及词汇等英语习题,却不能得体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换句话说,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而语用能力却很薄弱。所以对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总体素质和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更应当为适应需求而进行改革。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很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英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者、评价者。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者,培养适应2l世纪的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设置情境,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学习

设置情境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师应当重视的一种手段。“情境教育更关注学习者本身在教育、学习情境中所扮演、担当和确立的角色。学生角色扮演,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学习并建立起“主动角色”,使学生从传统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积极主动投人,参与教学教育过程。具体在日常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参与、操练口语、感知语言运用、陶冶情操,如组织英语辩论赛、课堂英语游戏、舞台表演、英语演讲、英语小品等语境活动。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如讲授上外出版社出版、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Thesportsmeeting这一课时,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身穿运动服、手持扩音器,带着口哨走进教室。告诉学生将要举办SportsMeeting,利用教室通道做小型跑道举办Relayrace,利用讲台进行Longjump等,配上录音机里的运动员进行曲,整堂课有着浓郁的运动会氛围,接近一种真实的语境。学生始终怀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从随后学生的课后作文中了解到,实际上学生也乐意用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实践证明,只要英语教师善于组织和引导,情境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而且是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做得到的。

(二)指导学生协作学习,营造民主和谐气氛

在综合英语学习过程中,协作学习是始终发生的,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协作,与同学的协作等。每当教师启发时,学生应当积极与教师协作,自发通过教师作为中介来获取知识,如围绕教师所提问题,全神贯注思考,认真对待,积极回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还要讲授哪些、强调哪些知识。教师在导人英语文化时,设计的任务应当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上,如发现了哪些文化间的差异,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以社会性的互助,促进学生学习。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团队中介的知识合作建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学习群体,这就是一个知识合作建构过程。以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Unit6Goodmanners为例。在老师指导下,预先让五个组长带领各自团队,将教材Warmingup中素材里的四幅画,组织自己的小组设法改串成整个对话,为表演做好准备。学生分别在团队小组中,共同学习其中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等,然后进行讨论改写,协作学习。接着在老师组织下,开展小组问竞赛,相互提问,相互辩论,如“Inourdailylife,welikepeoplewithgoodmanners.Wedon’tlikepeoplewithbadmanners.Whataregoodmannersorbadmanners’?.Whetherweshouldpunishthepersonswithbadmanners9.WhatarehtediferencesbetweenChinaandtheWesterncountries?”辩论胜出的团队在班级内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在原来分组基础上对各个角色的Manners进行辨别,哪些是Goodmannesr,哪些是Badmannesr,并协作写作,总结该团队最后的意见,提交老师。教师总结后,给予鼓励,希望其他同学下次继续努力。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可以相互扩大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三)组织会话交流活动,促进英语学习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者如果能充分把握这一点,那么对英语的听说以及对知识的温故知新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组织会话学习小组,让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组织会话的过程就是促进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都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在课上教师经常按角色分组,好差生搭配,上台表演,选出最佳组合、最佳表演者。笔者有时还故意安排不同组的同学相互检查近期的学习效果,要求临桌几位同学相互交流怎样学习英语单词,如何加深单词记忆等,并从交流中体会不同学生的单词学习方法,从中感悟适合于自己的最佳方法。这样多种教学手段并用,不但促进了学习,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英语知识结构学习上,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学新课文的篇章结构、语言点、句子结构、正确语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而后将其纳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如:笔者利用一节课时间,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篇章,使之能复述课文,并且归纳本文的教学目标,写出心得,综合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第二节课整体处理学生不了解的重点词语、句型,利用测验检查其具体的字、词和语法等是否能灵活运用,然后发一份与本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设计几个问题,要求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可以口头完成也可以写下答案;第三节课做一套同步训练题,包括单项填空、完形填空以及阅读理解两篇。学生能自我检测是否掌握了该单元的重点。教师在综合英语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而不要求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听说能力的提高

根据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模式,语言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那么如何创设语言情景呢?可利用多种手段或媒体(投影图片、挂图、录像、声音模拟等)。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在教师启发下,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设想或者疑问。其中疑问可以是关于语言情景方面的,也可以是语言表达遇到的各种障碍,或者是由学生自己创设的、由感而知的、与主题有关的感受及设想。由此与主题相关的诸多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学生也应尽可能全面地用语言倾诉出来。这时,程度好的学生应尽情表现(提问、回答、描述情景等),其他的学生注意听、学习、模仿。在教师适当引导下,程度好的学生应该进一步挖掘出问题。这部分学生表现完了以后,中等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增,也会积极地发表意见。经过这两轮演示,程度差的学生此时也基本上能掌握一些词语了,也可以进行基本的语言操作了。这时,教师或一个程度较好的学生提问,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这样,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较好的同学主动带领下,可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这是个协作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全体学生都应该踊跃参加,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口语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语言和自己不会表达的语言做到心中有数了以后,在教师创设的情景的帮助下,能够清楚而自然地听出并能说出新的语言。接着教师迅速检查,以确保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同时,学生应认真思索,给出暗示,以便教师知道是否继续深入讲解。

(二)读写能力的完善

新的语言点介绍完毕,教师安排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对话或文章,由教师给出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回答,以便教师检查其阅读的速度及质量。下一步由学生提出难点,教师解答;而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此时对重点、难点作一些解释,必要时运用汉语帮助解疑,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目的。同时,根据文章的题材类型、学生的读后感言,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如短文、信函、故事及调查报告等。其实写作教学更应当重视过程教学。新的写作教学并不是只给学生一个写作题目,学生完成后上交,而是更注重写作的过程步骤。整个教学步骤包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头脑风暴了解学生的观点,学生计划和组织观点,然后起草写作,最后进行反馈教学等。在这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写作,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主题,通过简短的分组讨论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文章,而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出自己的文章并相互给出改进意见,此时应重视文章的中心内容。接着学生分别完善各自文章,然后互换修改文章的组织和语言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倾听并相应地给出参考意见,最后作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建构意义教学,学生语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共同得到提高,达到多赢目的。:

教师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当新课文的阅读理解已经没有了疑难后,教师便顺应变成了“乐队的指挥”,先集体后分组,或按集体——女生——男生等形式进行听说写教学组织工作。先人多后人少最后到每个人都会说能写(用时约1O至15分钟)。练习阶段,学生尽可能用所学语言表达实际意义,这需要做许多实际性的练习。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学生应开始试着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也可先把要说的内容大致写下来再表达。在操练过程中巩固学过的词汇、语句、语法等。

一堂课可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景——学生

2.置身于情景中——学生

3.介绍语言点——教师

4.操作——学生

5.练习——学生

从以上五大步骤来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关键词:构建主义英语中职

一、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突出自主式的学习

自主式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主式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要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来掌握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出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帮助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1.1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要求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根据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制定好固定的工作方案和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围绕教师的预设来进行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基本被限制在教师预设的空间中。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外语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成为老师的首要任务。学生要真正进入自主学习的过程,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将自主意识内化为强烈的学习欲求。

1.2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还是存在由于方法不当而导致学生学习英语事倍功半的现象。学习策略是指为达到某一个学习目的而对学习行为进行的计划。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检测等,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所以,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自主学习的研究结合起来,使得学习策略研究的目标更明确、更长远、更有意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提高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固然重要,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因为一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者就可以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水平差异大,所以针对学生个人水平而制定的学习策略指导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创设情境,完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强调真实的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1让外语学习直观化

直观化对于学习外语十分重要。直观化不仅仅指图像的应用,通过手势、肢体语言、动作色彩等也可以实现直观化。比如在训练发音时可以同时以一些手势来区别长短音,利用各种颜色的笔为课标记,既醒目又愉悦视觉,同时通过对重要信息的提取来加强记忆。

2.2充分利用联想

联想与直观化的原则是一致的。大脑能记住的语言信息量与形象语言的量的比例是1:1000。也就是说,形象化了的信息可以大量地长期地储存在大脑里。当然,在利用联想的记忆时,应当使所联想的事物直观化。可以口、手、耳和眼等尽量多的感官来参与,同时所联想的事物要有情景、新奇、有趣或者与重要的事情相联系。

2.3借助计算机辅助手段

我们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手段来改善英语学习环境。计算机辅助下的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教学资料以视、听、觉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图文与声音并茂,这样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是一种兴趣教学,积极的学习环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交流任务,从而实现从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语言交际的积极参与者的转变。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利用网络多媒体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有效地组织一些学习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通过布置作业、组织讨论等形式来实现语言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同时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好管理者、组织者、激励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煤体英语教学模式对开展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便利条件,搭建了好的学习平台。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大量的语言资料学习和语言信息的输入任务留待学生自己去完成。对于语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控能力差,缺乏英语学习自觉性,刊英语学习又没多大兴趣的中职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种现象在很多职校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现象的存在对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提出了挑战。因为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不仅担负着课堂教学设计和向学生课外学习推荐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的责任,而且还应担负起监督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任务。

针对目前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式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学生各自的学习实际,帮助他们制定好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确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第9篇: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英文影视;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知识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引领,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媒介,以学习者为中心,营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在内的学习环境。其中的情境是指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它向学生提供了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以减少或免除对主题意义建构的困难。建构主义注重情景的作用。知识的呈现及运用必须有与之相符的情景和环境,这样才具有真实性、生动性、有效性。在实际情景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显然,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或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由“学生”“教师”“任务”和“环境”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环境。以多媒体为依托的英文影视欣赏课,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传授知识,并且可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二、英文影视教学相关问题研究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教媒体,能够把声音和影像合一,语言信息与具体特定的情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多维的信息传递。影视教学充分利用了影视材料构建真实、生动、有效的社会生活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尊重学生的情感、自我发现、创造力以及个性需求,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语言学习方面较之传统的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英文影视教学中也存在着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影片的选择

电影的片源丰富,题材多样,语言深浅不一,教师应当对影片进行有针对的筛选。在选择影片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因素:影片的历史背景与主题、标准的发音与语速以及剧情片长等。作为教学用片迪斯尼公司或是梦工厂的动画片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比较适合。此类影片发音标准、语言清晰易懂。主题鲜明,保持着动画片一贯的健康、清新、向上的风格。音乐优美动听,体现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同时剧情相对简单,便于课堂讲解。对于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在坚持上述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可以有所侧重地选择影片。比如幽默搞笑的剧情,国外校园生活的点滴,异域的风土人情,天马行空的奇幻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影片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与学生相应的角色转变

基于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在英文影视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也不再严格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而是要担当起许多重要的角色,包括设计学习内容,创立教学情境,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以及评价其教学成果,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完成建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其有学习的欲望;其次,要创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将新旧知识体系充分结合,帮助学生习得新的知识;第三,教师应积极引导、组织协作学习,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可用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学生是信息加工与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学生主动查找影片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就影片的一个侧面发表一定观点。可见,教师与学生的相应角色转变,是建构主义课堂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教学设计

选择一部适合的教学用片,这是英文影视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课堂设计是关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各个环节强调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让他们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状态下创作和学习。教学目的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自然不同,以下就以迪斯尼经典动画片《风中奇缘》为例加以说明。

《风中奇缘》是迪斯尼第一部由真实历史改编的长篇剧情动画片。其女主角是一位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她的传奇一生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17世纪初英国人来到北美大陆的弗吉尼亚沿海地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频繁接触,影片主要叙述宝嘉康蒂结识了英国的探险家庄迈斯,并且化解了一场异族间的战争。结局一改快乐团圆的传统,宝嘉康蒂选择了留在家乡统领族人,庄迈斯则受伤返回英国,留下了一个令人难以释怀的缺憾。

(一)教学目的

影片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英国殖民者刚刚踏上美洲这片崭新而神奇的大陆,便打破了土著的印第安人原始与安宁的生活。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历史上真实的宝嘉康蒂成为第一位嫁给白人的土著美国人。鉴于这样一段真实历史的存在,观看影片《风中奇缘》的教学目的之一就应该是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其中包括真实的宝嘉康蒂的相关资料和了解早期的美洲殖民地情况。其二,文化层面的学习也是这部影片作为教学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影片中许多画面甚至音乐都渗透着印第安文化元素,其中主题曲《风之彩》通过优美的语言,更是揭示了印第安文化的核心。除此之外,影片也通过主要角色体现了诸如冒险、开拓之类的美国精神。两种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这也可以成为教学中值得学生关注的亮点。其三,潜移默化的语言学习是英文影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观看影片过程中,除了感受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还要留意词义、词的搭配、句法功能和感彩,从而灵活掌握现实交际中英语的表达方式。

(二)课前准备

鉴于上述的教学目的,观看影片前的一段时间,教师先向学生布置任务,给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围绕影片某一方面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除了上述提到的历史背景,还可以围绕主题音乐,制片过程等方面进行。在这一阶段,学生被赋予一定权利决定自己的搜索方向,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是作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非传统课堂中被动接受的角色,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在资料搜索的同时,他们也扩展了阅读范围,开阔了视野。影片播放之前,各小组将信息进行整合后,先在小组之内进行讨论,这样开口讲英语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分配给了学生个体。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减少了一部分同学面向全体师生产生的课堂焦虑,一定层面上鼓励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而后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但实现了自身的主动参与,而且在分享别人劳动成果的同时加深了对影片的兴趣与了解。

(三)影片播放

影片的播放是教学中较关键的一环,字幕的选择、影片的分段等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由于动画电影相对语言明晰,故事简单,所以推荐播放时只给学生英文字幕作参考。分段的目的是为了播放时穿插讲解并给学生机会抒发感想,适当时可安排学习活动。根据人物出场顺序和故事的发展,《风中奇缘》可分为五个片段。第一段描述宝嘉康蒂最初无忧无虑的生活。第二段讲述她与父亲既亲密又存在思想上的分歧。第三段叙述宝嘉康蒂和男主人公庄迈斯的相遇和相知。第四部分为影片高潮,描述了英国殖民者和印第安土著人之间的冲突,宝嘉康蒂的未婚夫和庄迈斯的决斗使两个种族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最后是故事的结尾,在宝嘉康蒂和庄迈斯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化解了异族间的矛盾。

(四)课堂互动

在观看中,配合影片的分段,教师应对重点内容、精彩之处进行讲解或点评,并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影片的理解。如在第一段放映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英国早期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这一历史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殖民者的身上体现着怎样的美国精神。还可以安排相应的听说训练,由教师给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描述一下发生在宝嘉康蒂和好朋友那卡玛之间的有趣故事。由于故事简单有趣,又有了单词的支撑,学生对故事很容易产生清晰的概念,描述起来也较容易。在第二段放映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下影片中印第安文化元素的体现。学生们会很容易地注意到由贝壳穿成的项链以及人和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在第三段放映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分享片中的优美音乐以及动人的歌词,借助影片的画面、情节让学生通过歌词感受英语语言之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和活动安排,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完成了对影片的理解。表面上看教师没有“教”什么,实际上整个过程是在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精心构建的一种框架下进行的。同时,当学生对对象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兴趣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学”的状态。

(五)课后延展

课堂的学习永远是有限的,课后训练的延伸是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欣赏完电影后,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如写影评可以弥补学生课堂上缺失的英语“写”的能力的训练。再如组织学生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演唱主题曲、片段配音和表演短剧等小组活动。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进而共同提高英语水平。可见,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更好地构建了英语学习整体的氛围。

四、结 语

英文影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通过影片生动丰富的影像真实而立体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真实外语环境下体验、感知语言的机会与氛围。外语的强行介入使学生摆脱了对母语的过分依赖,增强了大脑对语言的直观感觉,锻炼了他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英文影视教学除了具有巨大的语言学习方面的优势外,也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和媒介,充分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英语思维的理想“情境”中,完成了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二)[J].学科教育,1998(04).

[2] 张蓉. 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利用[J].电影文学,2008(21).

[3] 刘然. 大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4] 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