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精选(九篇)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第1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关键词:生态 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既然赋予生态文明如此重要的历史使命,那么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就势在必行。要全面解读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搞清楚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这几个基本概念。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

(一)生态

生态是地球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生态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简言之,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①生态展现的是一种关系,它的开始是伴随着地球生命的起源而出现的,因此生态是自然现象的一种,它的发展变化必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可调节控制的范围之内与生物、环境共同产生一系列复杂繁琐的演变过程。

(二)文明

文明的涵义具有很多的阐释,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②见龙在田是反映人们日常劳作的场景,天下文明描绘的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和谐淳朴的自然状态。进而唐朝著名经学家孔颖达就提出:“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里的文明指的是文采光明,然而文明在古代的解释中还有文教昌明、合于人道等众多含义。

(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不是简单机械的生态与文明两个词语的叠加,它恰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总结了十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阐释和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③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状态。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色彩

2012年11月,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④的战略决策,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浓重的时代色彩。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宏观总体的框架,在搭建框架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各个部分的密切配合,只有各个部分都协调运作好,才能发挥出优于整体的巨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把资源环境承载力掌握在可操控范围内,通过技术手段以及转变经济发展观念,降低能源需求,减少对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确保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的环节

1、转变观念

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对于建构和谐平等的人与自然关系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对应着唯物辩证法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资源,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另一方面,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界就无法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

人类有权利去改造自然,但并不代表着可以肆无忌惮的乱改造,生活在固有的环境之中,就会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在客观规律支配的领域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生态环境。

2、转变方式

过去对待环境污染问题都是先污染后治理,这样操作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治理方法并不是最优的、利益最大化的双赢措施。怎样既可以保证经济稳步上升,又不损害环境呢?这需要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治理模式。

十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⑤从报告中不难发现,在坚持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更要从源头上和治理过程中注重方法,让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凝结着科学绿色的环保思想。

3、监管体制

加大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属于谁应当担当的责任就全权由谁承担;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给予奖励,对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利益的给予严惩。但是只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形成一个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管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暂过程,山清水秀的宜居环境是几辈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在实现长远目标之前,要把每一步走好,这样才能为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铺平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的关系

人类只有一个生存的家园,那就是承载着60多亿人口的地球母亲,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为让地球变得更加富饶美丽,都孜孜不倦的不断探索不断追寻,先辈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现在只需探访着已有的足迹去创造新的生态文明。

个人只是浩瀚宇宙的一份子,但作为生活在生态环境中的人,都有义务有责任去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去改变周围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反恶劣的生态环境就影响阻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只成为大自然的开采者不成为保护者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三、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奠定基础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建成美丽中国而奠定基础,究竟美丽中国的蓝图该怎样描绘呢?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是这样说的“我眼中的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诚然,每个人心中对美丽中国的定义都是大致相同的,在期待美丽中国的到来之际,首要任务还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它不是喊口号、唱高调,也不是虚无飘渺实际不能操作的,事实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它的成败更关乎着美丽中国的华彩落幕。建设美丽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奋斗!(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辞海》2009年版

[2]有易书房主人.乾卦的智慧[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96.

[3]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1):1~3.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012年11月

第2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文 吴玉萍 张淼 玮娜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中国共产党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生态文明的理念早已孕育在党的行动纲领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的重大影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完整阐述是在2012年7月23日当时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引起了党内外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含义也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人生态文明阶段。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政治学习 )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形态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如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看,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其次,从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关系看,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再者,从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看,既存在交叉关系,又存在重叠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都需要处理与解决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又是属于重叠关系。生态文明理念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是生态文化观念不够稳固。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增强生态资源观念,优化生态环境资源配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转变消费行为模式,崇尚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最后,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看,二者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权益就维护得好;公众参与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

立足于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工业文明主导的工业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物质文化财富,但传统工业文明的极端逐利性、贪婪性,为加速财富积累、资本膨胀而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生物圈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主要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二,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第三,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第四,应动员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1)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同时要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人人树立从我做起,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2)加快污染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面来推进污染综合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3)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发展引导和实现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技术、保护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技术、可使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的综合治理技术和绿色过程的技术、生态微生物工程、环境友好工业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提升,核心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第3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材料一: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的2016年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分别是:1.强调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2.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系列文件。3.国务院《“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中央环保督察组对突出环境问题“出重拳”“下猛药”。5.我国首部《环境保护税法》和两高司法解释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法治保障。6.“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战役全面打响。7.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颁发,19个先进集体和33名先进个人获得表彰。8.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9.各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长时间、大范围雾霾问题。10.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为代表,生态文明理念逐步走向世界。

材料三: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命题角度】

关注雾霾天气、应对气候变化、实施节能减排,是近年来国内国际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中考命题关注的焦点。同学们在2017年复习备考时要结合教材知识点,从雾霾的成因、如何防控,以及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同时也要细心揣摩近两年来有关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的中考题,以做到有的放矢。

【与教材的结合点】

1.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2.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

【热点解读】

1.你认为我国2016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的原因有哪些?

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推进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强的基础。②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理环境。④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增强。⑤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有哪些?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②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③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④加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等等。

3.请你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①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②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④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等。

4.改善空气质量,呼吸新鲜空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梦想。你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梦想?

国家: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污染空气等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个人:增强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从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5.面对流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你准备怎样做?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积极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节约的践行者:节约使用学习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的良好习惯。做环保的践行者: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快餐盒,对废弃物分类处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举例:及时关灯,少用电器,以步代车多运动,拒绝使用一次用品,自备购物袋,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6.为顺利达到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④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环保产业。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⑥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

【跟踪训练】

一、多项选择题

1.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需要你我一起参与,共同努力。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经常使用塑料方便袋 B.随手丢弃废旧电池

C.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D.购买和使用过度包装的商品

2.打开电视机却不看,无意间,你已造成了电力浪费;去市场购物,明知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仍然习惯性接受;明知纸张应该双面使用,但还是习惯性地丢弃没有用完的作业本……这表明( )

A.环保节能工作都是生活细节小事

B.环保节能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C.摒弃不良习惯,必须依靠法制建设

D.环保观念必须长期倡导,使之深入人心

3.右图启示我们必须( )

A.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减缓经济发展步伐

B.积极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C.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4.“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已经逐步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

A.就是要我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B.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C.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空气质量恶化问题

D.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5.自2016年年底以来,我国多地再次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京津冀鲁地区,大气污染十分严重。这警示我们必须( )

A.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B.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C.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提高资源和环境忧患意识,积极践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6.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舛让飨韵陆怠J迪帜勘辏需要( )

A.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C.坚持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集中整治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

D.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

二、非选择题

7.材料一:我国在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上海市2月6日公布第一批“河长”名单: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为上海市总河长;副市长陈寅为上海市副总河长以及长江口(上海段)、黄浦江干流和苏州河的一级河长。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行河长制?

(2)要实现河清水绿的优美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

8.新华社2016年12月22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工作对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评工作?

(2)要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应该怎样做?

9.近年来,某市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康庄大道。该市提出全面转型,剔除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坚持转型中“绿色”为先,增长中“民生”为本,动力中“创新”为主,发展中“协调”为基,再也不要带血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污染的GDP。该市还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请你解读该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2)该市的做法对我们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美丽中国”的提出,意味着我们不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谋求发展,而是开始驻足审视;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意味着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3)我国应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任选三个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

一、1.ABD 2.BD 3.BCD 4.BD 5.BCD 6.ABD

二、7.(1)①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尤其是河流的水源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②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2)国家:①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②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树立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③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普及环保和节能知识,提高公民的环保和节能意识。④重视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⑤加强监督,对有危害河流的现象及时干预。

青少年:①树立环保和节能意识。②增强法治观念。③落实环保和节能行动。例如: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践行绿色购物、节约水电、垃圾分类回收、课本循环使用等。

8.(1)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国家机关依法办事;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等等。

这是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这是因为①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形势)②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③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实质)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2)国家:①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②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树立“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③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普及环保和节能知识,提高公民的环保和节能意识。④重视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律己。

青少年:①树立环保和节能意识。②增强法制观念。③落实环保和节能行动。例如: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④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9.(1)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该市“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体现了这一要求。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该市坚持在经济“增长中‘民生’为本” “不要带血的GDP”体现了这一理念。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该市“剔除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坚持转型中‘绿色’为先”“再也不要污染的GDP”等做法符合这一基本要求。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该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做到了统筹兼顾。

第4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关 键 词]生态文明 建设 经济社会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报告把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党中央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社会、人和谐发展这一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前提是珍惜和保护自然,宗旨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和谐共生,要求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耗方式,着眼于引导人们走上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迅猛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也呈现出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美丽中国意义深远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1],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创造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美丽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呵护地球家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应高度重视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要加快立法工作,真正解决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建设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可以肯定,只要我们认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就会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永续发展,创造美丽中国。 (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一是宣传生态美好愿景。十报告为全中国人民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即“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要结合这个美好愿景,弘扬环境生态文化,全面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打造全民关心、参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倡导环境友好伦理。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要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让人们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三是强化生态责任意识。运用各种手段和传媒,通过专题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宣传,增强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

(二)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说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为依靠,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国际社会保护生态以及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趋势,彻底扭转经济增长至上观点,转变高投入、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适度节制的物质消费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发展。

(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一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分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各有特色的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要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有效发展循环经济。

第5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此次的班子会学习了《中国制度面对面》第11章节 家在青山绿水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何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对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又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安全生产工作也要结合生态发展来落实,为美丽国家保驾护航。

一、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保护理念先行,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对于企业来说不能只重发展,不顾环境,牺牲环境换来的发展不会是长久的发展。在日常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中,不仅针对环境污染现象重点检查,更要向企业传递环境保护的理念,让每家企业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基本理念,坚持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存的基本原则,坚持节约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监管督查。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从源头杜绝污染和浪费的问题,一些特殊行业废物垃圾产生的多,如果随意排出不但对环境造成影响有的还会污染农田和水源。针对这些企业我们在日常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检查中要重点检查是否安装废弃物污水处理装置,污水池是否泄露等问题,对此类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和督查。同时倡导企业节约资源、反对浪费,让企业走一条绿色、安全、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三、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守护美好家园我们人人有责,不仅在我们本部门内部动员所有干部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作为志愿者向群众讲解环境保护、文明健康、垃圾分类等相关知识,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在企业也要加强宣传力度,让每一位员工都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后的生产工作中不浪费资源、不制造垃圾、不污染环境,动员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身边的环境。

第6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关键词:美丽中国 内涵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91-01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报告中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的内涵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怎么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当前应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深刻理解领会十精神的具体体现。

1 “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

我们党在十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这是站在历史和未来的制高点上,就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新观点,是对唯物史观和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

因此,“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感悟。我觉得“美丽中国”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物质层面来看包括美丽的自然环境、居住环境;二是从精神层面来看包括美丽的社会环境、美丽的心灵。

第一,从物质层面解释“美丽中国”。从字面意义说上,美丽意味着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对自己来说是视觉的享受。十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正如一些代表提出的,“美丽中国”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老百姓以绿色家园。我们的目标应是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不仅要增加GDP,也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拥有健康,这就要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

要实现真正的富庶文明,必须要做到经济和生态共赢。发展经济,并非追求浮华的表象,而是坚守朴素的本真。面对历史和未来,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报告中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要在融入中建设,在建设中融入。孤立地谈生态、谈环保注定是事倍功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成为应有之义,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生态文明建设和谐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这种融入背后,体现的是科学发展的真谛。

第二,从精神层面解释“美丽中国”。美丽是美学,美丽也是哲学。“美丽中国”离不开秀丽山川、秀美风景,但“美丽中国”的内涵显然不仅止于生态、止于环保,更重要的是民众心灵世界的美丽。“美丽中国”,美在文化,美在历史,美在人文。最美是人,身处经济社会而不一身铜臭,知有所求有所不求,格物致知,秉古人遗风,行现代之事。“美丽中国”,没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美丽中国”是诗意的、浪漫的。美丽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踏踏实实去创造、去实践。节约身边的一滴水、拾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公交车上的礼让、对摔倒老人的帮助……美丽就在这些细节当中。“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更需要呈现我们的道德之美、人性之美。我们身边时常有很多平凡的感动,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身边的人,这些感动与被感动汇聚的不仅仅是善行,更是“美丽中国”的精神力量。

2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注十报告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的全面问题,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在十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概念,让人眼睛一亮,让我心生感慨。“美丽中国”的出现代表一种时代的来临,夹杂着民意对政府的期盼,凝聚着公众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期待着一个“美丽中国”的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首先,要求人们在思想认识、生活态度、生产方式和行为模式上,做出重大调整和创新。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置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进行部署。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发展到十的“五位一体”,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发展、新成果,是我党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的新调整、新安排。必须有更加具体和科学缜密的战略举措来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此,十报告作出了四方面的安排。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信在中央的科学部署和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就一定会建设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其次,“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建设不是某一方面的进步,而是科学、全面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每个领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每个时代,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够实现价值,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努力创新,攻坚克难,自觉地去维护他人的利益和权力,我们的社会就能实现“美丽中国,科学发展”。

再次,“美丽中国”的实现需要全体国民共筑道德高地。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十分注重道德的教化和养成,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物质建设十分重要,道德建设更重要,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更应该是国强民富、精神丰盛,道德建设筑成高地。

“美丽中国”这一提法仿佛一把火炬,照亮了通往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美丽中国”,要美的是中国的山山水水,更要美的是民众的心灵世界。我们期望一个“美丽中国”时代的来临,也会用自己的努力助推“美丽中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生贤.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中国环境报,2012-12-03.

[2] 焦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N].中国青年报,2012-11-13.

[3] 李力言.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1-12.

第7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生态政治学是把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和谐理念引入政治层面。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作为一种生态政治学术语,意味着对我国生态环境难题的系统性理论思考与实践构想;美丽中国战略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政治学内涵:体现一种新型生态政治;需要一种新型生态政府体制以及新型生态公民的参与。生态政治学为美丽中国战略构想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法治以及民主等政治原则。借鉴这些基本原则,通过一系列政治路径选择才能实施美丽中国战略构想。

关键词:

美丽中国;生态政治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03502

1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努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非常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接下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把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内涵。2005年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同志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力争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标志着党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实现了重大飞跃。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新概念,更是体现了我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尺与归宿。应该说,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关口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始考虑并布局“建设什么样的生态中国,怎样建设生态中国”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2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生态政治学内涵

2.1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体现一种新型生态政治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目标,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使用具有诗意的语言对执政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形象化大众化表达。它进一步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了执政视野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到生态系统的重大拓展,具有一种新型生态政治的意蕴和特征。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政治,主要包括如下两层含义:第一,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权益。生态环境权益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产生和拥有的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权利以及行使此种权利所带来的利益。第二,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建设生态文明做为执政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党遵循生态规律而体现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化自身执政规律的新结晶。

2.2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达成需要一种新型生态政府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党中央提出这些要求的根本原因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没有摆脱粗放型、外延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束缚,导致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生态越来越恶化。而且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涉及生态系统、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三方面问题,这些事项分别涉及发改、财政、环保、建设、交通、水利、卫生、等二十多个机构主管负责,这些机构虽然各司其职,对各自领域和工作行使专业化的管理,但相互之间也缺乏统一的宏观协调,合作互动的难度较大,甚至存在着“争权卸责”的博弈现象,这导致我国宏观生态环保无法取得理想效果。为了避免生态环保力量过于分散而陷于无效,使我国宏观生态环保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建立跨部门的宏观的统一协调机构。目前,可以考虑探索尝试建立类似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这样的高层综合协调指导机构,使各个生态环境机构之间既能各司其职又能运转协调,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整体合力。美丽中国战略的实现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建设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而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全新的政府体制和完善的法制。

2.3美丽中国战略的实现需要一种新型生态公民

美丽中国战略的实现意味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理解与认识实现了从单纯的技术层面的、被动的保护与治理,上升为哲学与伦理层面上的、主动的安全思考,即应使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美丽中国战略的实现需要一代代具有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行为能力的生态公民的养成。“生态公民”不仅是美丽中国蓝图的描绘者,而且更是美丽中国现实的引领者、践行者、受益者。这就要求每一位公民应该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遵守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自觉、自主、自由地投身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价值、治理生态困境等生态实践活动。

3生态政治学视阈下美丽中国战略构想实施的路径选择

3.1倡导生态优先的执政理念,提升党的生态执政水平

生态执政就是从“生态优先”原则出发,遵循生态化的规律,从基本国策的高度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生态文明为价值目标,通过健全政治制度和政策体系,指导人们通过科学的实践活动,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这种转型要求执政党的思想意识实现从传统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追求GDP政治观,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转变。党也把这些理念具体地落实到各项实践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理念的革新到治理实践的具体落实。也充分标志着党走向更加成熟,党的生态执政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执政方式不断精细化。

3.2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要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终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首先必须改革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绿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体制、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污染防治监管体制;建立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环境监测预警体制、统一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权威独立的环境执法体制等。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用制度体系保障生态环境。关键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一种综合性的生态文明体制与制度建设的思维与视野,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力,发挥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作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3.3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发挥政府生态行政职能

在我国政府作为社会的公共权力机构和国家重要的决策主体,其制定的公共政策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往往政府主导型的政治运行机制使行政手段成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然而“政府的这种主导性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倡导、组织和推动三个方面。作为倡导者,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对广大公众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和塑造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建立、引导和塑造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价值伦理观念和思想道德体系;作为组织者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制定落实生态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规划、颁布法律法规并以强制力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宏观调整,加大投入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作为推动者政府主要任务是通过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矫正可持续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促进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实现。”因而,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发挥政府生态行政职能成为解决美丽中国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只有政府履行好这些责任义务,才能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在各领域协调发展。

3.4推进生态民主建设进程,提高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生态政治建设意识

社会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参与是生态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主力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必须改变政府唯一型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通过培育公民社会,努力构建生态政府和生态公民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首先要推进生态民主建设进程,加大政府对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政治的平台建设,增强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通过生态法律制度明确公民的生态环境权利与义务,为公民的个体生态行为提供依据和保障,为生态治理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生态政治教育的宣传引导,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营造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公众对党生态执政的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加大对与生态建设相关的民间组织的发展政策支持力度;有规划、有步骤地推出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曲格平.关注中国生态安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第8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美丽中国”又一次被代表委员所关注,代表委员就建设“美丽中国”纷纷建言献策,从娃娃抓起、从日常生活做起、生态文明建设、呵护美丽乡村、重视旅游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在代表委员的讨论中,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建设“美丽中国”的困难也越来越凸显。

“美丽中国”不是梦

“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

在两会中讲述美丽中国梦的代表有很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人人关心的话题;“美丽中国”的建设,更是人皆有之的梦想。

如何建设一个“美丽中国”?要做好顶层设计,不让人口过于集中在特大城市;要联防联控,区域综合治理;要集约发展,减少污染……人人都有一个美丽中国梦,这个梦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变成现实。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州州长何华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云南,应该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自国家实施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禁伐以来,、云南等地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目前,云南省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国土面积的52%。但由于多种原因,云南等地许多地方生态环境仍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当地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因强化生态保护而被限制或禁止开发。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应考虑生态补偿因素,国家和地方可分别开展生态补偿试点。”何华建议,当前,应采取有效行动,尽快落实相关精神。可由中央制定碳排放标准,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超标的地方向节约的地方买指标,使发展工业的地方与生态保护的地方都有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认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民生显著改善,应走出一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绿色生金”之路。丽水紧水滩电站建成发电后,周边乡镇一度依托工程遗留下的闲置用房发展工业。几年前,紧水滩镇把工业企业迁出去,专心发展生态旅游,库区周边办起几十家渔家乐,渔民生活富裕起来,环境也得到保护。

丽水市遂昌县高坪乡的3个村联合将“好山好水好空气”打包整合,举办“生态拍卖会”,3个村一年的休闲养生服务权拍出174万元,乡村休闲游的“遂昌模式”已被评为全国山区旅游发展的典范。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市长金长征表示,美丽中国建设,必须把打造美丽乡村作为主战场,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金长征建议,国家应从战略层面上强化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理念,明确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进行专项部署、专门推进。

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秦福荣代表认为,风景名胜区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无论在文化传承方面还是在生态建设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每个风景名胜区都将环境建设、生态质量提升作为重要目标,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率先垂范,建设优美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那么通过风景名胜区的示范和影响效应,就会教育游客和公众尊重自然和历史,珍惜生态和环境,全社会自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作为生态屏障地区,在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急需政策予以更多的支持。”湖南怀化市市长李晖代表说。

她以怀化市为例向记者介绍:怀化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038万亩,其中有581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和173万亩国防林,活立木蓄积量为66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7%,属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之一。“但是,由于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面临一定的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认为,应尽快制定“建设美丽中国”行动方案。周绪红说,我国过去多年的高速发展,业已导致严重的生态欠账,各类生态环境灾害事件频繁发生,频频为我们敲响警钟。

周绪红表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次要完善和优化与美丽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加强法制保障的衔接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执法力度。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中国所有人共同的事情。”周绪红说。

“我建议党中央国务院能够将江西省作为‘美丽中国’的试验省,我们秀美江西具备这样的条件”,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江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总理的报告是将十报告规划的宏伟蓝图在今年具体化的报告。在十报告的九个部分当中用一部分专讲生态文明,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这是一个艰巨的目标,这是一个需要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苏荣说。

苏荣强调,几十年来,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在生态治理上花了大本钱,包括投入重金植树造林、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目前江西已初步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省人民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生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商联副主席、河南天伦集团董事长张瀛岑认为,不是说大家生活得好、环境好才是美丽中国,而是应该给人们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质量良好的空气,低的发病率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国人的意识问题,还有就是力度的问题。

“旅游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产业。”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潘碧灵表示,“旅游业的发展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突出旅游业在节能环保、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优势。”

“游客进入一个景区,不可能不对那里产生任何影响,但不能因此就忽略旅游对于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如果能够协调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当地人民生活的关系,大力发展绿色旅游,旅游业的发展就一定会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施杰说。

“建设美丽中国重在发展,因为贫穷不是美丽。”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冀平说,要通过经济发展、科学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让百姓富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让人们做到心灵美。在这方面,旅游业大有可为。

“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众多很美的地方还没有开发。”陈冀平希望,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做好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旅游文化等软件建设,因为这能够让游客的心灵得到净化,真正地感悟美丽。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是人人享有富裕的生活,不再为教育、医疗、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感到焦虑。在美丽的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人都很幸福。”全国政协委员何春说。

“最理想的环境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应该有青山绿水,生态植被不被破坏,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毛新宇少将以此描绘自己心中的“美丽中国”。

“愿全社会同心协力,为我们自己,为子孙留下一片可以成为美丽中国标识的蔚蓝天空!”全国政协委员何维的一席话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改变发展模式

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

1月份笼罩14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天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受拷问。动辄灰蒙蒙的天空告诉我们,现在的环境自净能力已经岌岌可危,要建设美丽中国,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在探讨实现“美丽中国”的路径时,代表委员将焦点不约而同地放在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

邱丽霞委员认为,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建设绿色中国,最重要的是空气、水、食物,这是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事情。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太快,导致环境污染、能源紧缺。”邱丽霞说,人民的幸福,要靠绿色低碳的环境来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说明我们国家领导人已经关注到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我们应该放缓脚步,注重发展的质量。

崔永元委员认为,太追求GDP的发展速度,太重视具体经济指标和数额,都是科学发展观没有落实好的“症状”。“当前的经济模式太过粗放,过度依赖于资源开发,这些后果,老百姓都能感受到,不用看数据,连喘气都能感受到。眼睛不能都盯在GDP上,宁愿GDP少一点,经济发展速度低一点,我们不愿意吸这样的空气,更不愿意让我们的后代去吸这样的空气。”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商联副主席、河南天伦集团董事长张瀛岑谈到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时表示,现在环境保护应该是重中之重的重视点,现在就应该出台政策,拿出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引导。因为火力发电燃煤污染大气比较严重,应该使用天然气或者别的清洁能源来发电,这就需要政府补贴,还包括电怎样调整,怎么规划等,其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广。

“基层老百姓既想富裕有发展,又希望环境优美,这并不矛盾。我所在的山联村生态旅游做得好,不仅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还有富裕的生活。”无锡市山联村的大学生村官朱虹代表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像山联这样的农村越来越多,让一个个美丽乡村串起更美丽的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代表说:“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现在到了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空气污染问题非常值得重视,再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肿瘤患者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到那时算账就晚了。”

黄小晶代表说:“钱在银行,人在天堂,这有什么用呢?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提高认识,如果认识不到位、不深刻,就无法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表示,宁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较为突出,“绝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

安徽因黄山闻名海内外,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经济再发展,GDP、财政(收入)再高,黄山美丽中国的核心区域搞坏,我们就要贻害子孙!”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孙明波认为,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有目共睹,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然而在这张经济快速发展的“账单”背后,却是环境的不断恶化。究其原因,是企业过度追求总量指标盲目求“大”,对风险指标、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等关注度不够,导致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偏科”现象。

孙明波表示,真正要做到业绩与环保的“双轮驱动”,需要企业耐得住在成本控制上的诱惑,用做实业的精神做环保;将运营模式、管理机制、科技研发、企业环保文化等保障环保的理念落地,不要让环保承诺成为空头支票。

实现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每次走出人民大会堂,来自云南的杨艳代表总会下意识地抬头看天。蓝天白云就心旷神怡,漫天扬尘则秀眉微蹙。

“在家乡,我的梦想是德昂族的百姓能有更便利的交通、更便捷的医疗,能在附近工厂工作。”杨艳说,“来到北京后,每天首先盼望的是有一片蓝天。”

“一片蓝天”是杨艳代表的心愿,也是所有代表委员的心愿。一方面是“美丽中国”梦想,一方面是“雾霾”、“水污染”、“荒漠化”的严峻现实。代表委员们清晰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时不我待。

“如果连呼吸的空气都不干净,喝的水都不放心,我们发展经济就失去了意义。要保持山清水秀,还要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三都县县长张加春说。

“不能为了GDP不顾一切,但也不能从此就不要GDP了,GDP增长和环境保护可以同时实现,就看你愿不愿意、舍不舍得、会不会去做。”全国人大代表、天柱钢铁集团董事长孟兰芝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赵本山提出了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案,针对提案中的山水美,污染少,他表示:“有的农村,被工业污染严重,从最近报道的所谓‘癌症村’,就能说明问题。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全国人大代表李建明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运行,社会财富成几何倍数增长,但同时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付出沉重代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乡村需要绿色GDP!

“我国的水环境持续恶化,特别是工业发达的区域,很多地方河道里没有了水清鱼欢的景象。”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整体性观念,建立合理的规范调整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否则,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一句空话。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矛盾。滕头村走的就是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道路。”傅企平说,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出色,当中国大多数农民把目光瞄向城市的时候,滕头已开始搞起了乡村旅游,把城市居民吸引到了农村。

201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万元GDP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工业排污更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这一事实促使中国开始认真审视过度追求GDP的缺陷,审视只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资源损失以及人的福利的传统路径。

人大会议发言人傅莹表示:“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来,我国经济是在快速发展,成就非常可观,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也可以说是高昂的代价。”

“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大量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何崇元代表说,经济短板式发展进一步扩大城乡发展差距,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说:“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9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野;美丽乡村;新农村

在党的十上,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应该建设美丽中国,这也成为了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早在一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到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也曾经发表过相关的论述,实际上美丽乡村对人进行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有这根筋性的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将生态文明等做大前提。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而言,生态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接下来的建设活动提供扎实的基础和保障。正因如此,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并不是一句空谈,他需要地方政府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日常的农村建设工作中来,是整个农村呈现出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村容状况变得更加整洁,浴场,管理工作更加的民主。总的来说,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中国的美丽乡村,其最重要的价值和目标就是提高城乡发展的水平,使其趋向于一体化,减少城市和乡村在发展上存在的区别,切实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在中国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微缩,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就是,请对农村经济政治情况文化生活社会管理,提高整体的建设水平,他对于农村的精神建设有着非常重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农村的环境变得更加的和谐,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的美好,人文氛围变得更加的积极向上,社会秩序更加严谨。笔者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是生态文明,其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是科学进步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它能够反映出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改善居民的生存居住环境,是居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幸福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社会治安秩序得到逐步的改善。美丽乡村应该将生态文明当做自己的发展基础,提高其整体的创新水平,加快京津冀的发展转型,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是非常必要的。美丽乡村需要利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来帮助其完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提高农村的整体建设水平。地方政府应该真正为村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生存环境,使其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利用这样的活动,政府能够创造更加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是农村的外在美经验和整体素质形成的内在美实现统一。

二、基于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

根据国家环保部在今年2月20号公布的国内第一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国内老百姓在生态文明上存在着以下情况,先整体对于持票人向所有的较高的认同感,但是对于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却非常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注意生态文明行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的观念实际上有很大程度来源于政府行为,换句话说,它对政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这在大多数的地方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干部和群众实际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没有产生非常正确的清醒认识,他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要求,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2、规划水平不足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而言,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规划,很多地方政府进行的小组规划并不符合科学规律,规划内容非常的肤浅,难以满足实际的发展需要,设计内容不够深化。此外还有一些农村项目存在着整合不到位的情况,其过分追求实际条件情况,在工作中只重视量力而为,并未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农村发展建设进行良性的思考和改进,建设内容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科学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国内“美丽乡村”的建设水平。

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

对于国内大部分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而言,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资金整合力度有限。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的,但是有些地方的地方财政投入比较有限,这无疑增加项目资金整合的难度。同时,由于农民的本身收入水平有限,他们并没有很多的资金积累,这也增加了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难度,这就促使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非常有限,与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和具体的建设标准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还有一些城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实际上是来自于项目资金整合,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在工作上不够积极,项目本身存在着叠加的情况,资金的筹措难度就变得越来越大。此外,资金筹措渠道过分单一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资金上的问题,常常会导致整个项目计划几乎难以落到实处,加长了建设的整个周期。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

1、以生态文明为依托

地方政府应该坚定建立以下几点观念,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情况,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落到实处。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对农村生存环境进行必要的整治,真正为村民建立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使每一个村民真正建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最后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农村建立良性的,积极向上的生态文化氛围,这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积极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先进建设模式以及建设经验。比如浙江省的仙居县在美丽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三生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这对于推进农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是进行绿色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将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其次,相关部门还应该坚持全民参与,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为村民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定信念,踏实的逐步完成各项工作。

2、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提高对日常规划的重视程度,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全局着眼,尊重考虑到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建设绿色环保的新型社会,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其次,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应该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工作安排,帮助他们提高建设的效率和建设的效果,这对于稳定农村的建设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地方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群众的感觉和意见,参考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要求进行日常规划,提高建设的效果,使日常对话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真正通过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

3、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农业生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服务,帮助当地农业生产建立品牌,使农民群众具备良好的品牌意识,发展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的农业形式。而且,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真正重视各种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从行业类型和规模入手,考虑到它的实际功能,帮助农民建立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农业庄园,真正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后,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农村本身具备的良好的自然景观,通过田园风光或者山水资源以及地方民族特色等,帮助当地政府发展积极向上的,充满竞争实力的旅游服务,加快形成以景点为带头,骨干景点为支撑的特色旅游形式。

四、小结

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注视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的进度也同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曾多次强调,生态兴的本质就是文明兴,而生态的衰亡就意味着文明的衰亡。根据党的相关会议要求,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创新意识,真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观念,完善自己的日常生产制度,提供良好的良性的发展机制。如新世纪的现代社会更加需要我们运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推进自己的日常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建设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美丽乡村,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中国农村建设的整体情况而言,都是必须尝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旭烽,任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J].浙江学刊.2013(01):236.

[2]王喆.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国梦[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