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信息技术课程精选(九篇)

信息技术课程

第1篇: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最近,我们到各县区去,充分感受到各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情。同时也听到了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老师的一些反映,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我市一些老师反映,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整体偏软,许多教材是围绕微软公司产品的培训,重视操作技术的训练,在信息获取、加工、应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师水平的提高,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内容的课程,增加应用软件课程都是有可能的。如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机器人、动画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果课时不够,可以安排在选修内容里。

有些教师对零起点问题提出质疑。零起点方案的提出是考虑到全市大多数县的情况,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师资队伍、设备投资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才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以零为起点。该方案必然会使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有若干内容重复。但是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县两三年之后就不能再是零起点了。因此,我市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问题。

对于程序设计模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安排在高中阶段开设,笔者与我市有关信息技术老师商榷后认为,只在高中阶段开设程序设计课,似乎晚了一点,可在初中阶段添设一部分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评价问题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都将成为今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现在全市各地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试验。目前,我们看到有两种比较好的评价模式:操作评价和作品评价。

湛江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线考试试验工作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湛江市教研室利用局域网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高中毕业会考,共有3万名高中学生参加了考试。通过无纸化考试系统提高了考试的效率,同时也真正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作品评价在全市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用所学的软件完成一件作品,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是作品评价的最高形式。

三、中小学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网络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网络教学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影响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因素有:

(1)网络的传输速度慢,影响教学效果;

(2)因特网中所呈现的某些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缺乏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经验。

同时,我们观察了解到,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学会上网之后,主要兴趣在通过网络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与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学生无目的上网,把上网当作一种消遣的方式;

(2)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在网络中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3)中小学生不知道能用网络干什么;

(4)中小学生缺乏网上学习的方法;

(5)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网上资源不足,或中小学生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对策是:

(1)教师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比如,在中小学里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2)教给中小学生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比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信息下载的方法,并向中小学生提供一批相关的专业网站信息;

(3)通过活动积极引导,比如,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展示学生作品等;

(4)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丰富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网上学习资源。

另外,如何避免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干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只讲因特网的长处,而忽略了因特网不利的一面。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手段和环境,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用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目前,我市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将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之后,将取消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其依据是有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里并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所以我们的中小学也不必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观点正在中小学里不断蔓延,影响到一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积极性。一些县的教研部门也在担心,培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和经费,如果10年以后这门课程消亡了,到底是否值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搞教师培训。

其实,我市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还不可能做到家家都拥有计算机、人人都能上网。所以只能采取在学校开设课程这种形式对全市的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

应当承认,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的。比如,文字处理可以和语文课进行整合,电脑绘画可以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几何画板可以和数学课进行整合等。

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无法融入到其他课程中的,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处理等。所以,即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也还是要继续开设下去,无非是增加或更换新的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工具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以及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其实是两个问题,即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学习信息技术为主,在第二个问题中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学习其他的课程。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他们也无法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他的课程。

目前,我市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需要大批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支持,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有一大批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总体上看,这一过程不会太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掌握了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和理念,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在中小学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出版方面的问题

随着全市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教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已经突破了100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大战已经出现。在现有的教材中,出现一些问题:

1. 一些教材简直就像某个应用软件的说明书或上机手册。

2. 有科学性错误:一些教材中对信息技术概念的描述不准确,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

3. 计算机教材的翻版:一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只在过去计算机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信息技术常识,然后冠以信息技术课的封面,换汤不换药。

4. 教材与教学脱节: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配套的教材还是以传授知识的形式编写,没有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反映上课并没有真正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

5. 教材形式单一: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的教材还只是纸制教材,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教育部为了正确引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出版,已经正式发文,明确规定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组织有经验的专家编写教材,并鼓励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为了控制教材的质量,加强了教材审查推荐制度,规定只有通过审查的教材才能上教材目录,才能推荐给中小学选用,同时还要建立教材的试用和评价制度。

笔者认为,在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吸收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

2. 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内容的介绍。

3. 把握好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探索研究如何在教材中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

第2篇: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学更具有魅力,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激励、鼓舞学生吸取知识的信心和力量;能创造一定的条件或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魅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会。

一、灵活的教学,使课程更具吸引力

“整合”后的教学能实时、便捷地引入各种多媒体资源,比如视频、图片、动画、网页等,并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展示和控制这些材料,使教学素材更灵活地呈现出来,解决了过去在单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环境下,课件模式单一、呆板的问题,使教学更具“生成性”和吸引力。如教学教师在几何课上,用视频来展示著名建筑物,帮助学生学习几何中的外形和角度的知识;地理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让学生通过自己旋转谷歌地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直观了解。根据不同的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潜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成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和“后进生”,更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笔者班上就有几名“学困生”,通过互动教学的形式,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而且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潜力,不但使教学更具感召力,而且还能再现课堂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们反复理解所学知识,鼓舞学生的自信心。

三、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中,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使教学更具启迪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创设一定条件或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独立地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大量阅读、活动、操作、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感悟出问题,并进一步去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多样化地获取信息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同时,学生还能初步感受到知识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正确地把握它,一定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晓素,师书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7).

[3]王海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太原科技,2002,(4).

[4]覃志敏.也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广西教育,2004,(31).

第3篇: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材 育德 教师

一、信息技术育德的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育德中提到:小学阶段“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因青少年信息判别能力,自控制能力较弱,使其沉迷于网络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不规范的操作使用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强化德育尤为重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为他们信息技术生活的“终身幸福”奠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1]

二、信息技术育德的策略

1.深挖教材涉及育德内容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纲要”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是对全国整体计算机教育的规范和指导,在全国各地自主编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也强调了德育内容。就重庆大学版教材而言,每册都有与德育相关的内容。如三年级下册《安全上网小贴士》健康文明上网教育,四年级下册《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等。信息技术教师多数是“技术”出身,对教材中操作层面的内容闭着眼睛就能完成教学。德育内容相对抽象,而且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学科考查时也大多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测评,以至于教师对此重视程度相对较少。80%的教师都提出其中德育部分是最难教的部分,更有甚者认为,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德育内容应点到即止,在教学相关的教材时按照教材一带而过,导致学生也形成了这种课内容不重要的意识和相关知识认知上的盲区。对此,教师应几个“儿子”一样带,把德育内容和技能操作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精心组织和准备好教学内容,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让学生体验。六年级下册《大足石刻受损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作为后半期的几乎全部内容,以《调查》流程作业为蓝本,上好《调查》课,并开展本地域的文物、环境、风俗等实践调查,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课中所授的WORD、EXCEL、POTOSHOP、网络搜索引擎、EMAIL、百度地图等,在调查作业中对信息技术掌握,拓展,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风土人情、环境变化,从而进行灵上的净化与熏陶。[2]

2.教学过程中培养习惯和道德素养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等。在每堂信息技术课上,都可以浸染德育知识在里面。看似有的章节没有育德内容,教师也可以有意无意点拨与拓展其中,如:五年级上册第3课《玩转艺术照》,教材使用人物肖像制作图片艺术相片效果,教师在讲授:“侵犯别人的肖像权是违法行为,请不要随意使用、涂改别人的相片哦!”学生感受到了相关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教材的其它内容也能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四年级上册《规划电子小报》让他们知道知识版权的重要性,尊重版权和著作权;《设计刊头》中未经著作人同意,不能复制别人的设计成果,知道以上行为都可能违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安全上网小贴士》教育他们不沉迷于网络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不要传播不健康的内容,自觉抵制黄、赌、毒和等不良信息,网上活动也要遵守社会道德准则与人际交往准则,不阻碍正常的信息交流,不破坏网络环境与安全。

3.构建信息技术德育的主阵地

传统的说教式,讨论式,启发式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已感觉空洞乏味,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学雷锋做传人》主题队会中,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班会课形式,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利用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地去搜集雷锋的知识,寻找自己遇到的问题,使得师生交流变得平等,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探索与展示信息技术条件下,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互动交流的网页和FLASH课件,这样的主题班会,比教师简单空洞的说教更直接有趣,使主题班会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也可组织教师研发学生交流的平台,建立虚拟的网络生活世界,搭建学生生活交流的平台、网络实践的场地、健康成长的方向。学校网站中设立“身边的榜样”进行榜样教育,“学习交流”网络交流、“视频资源库”进行网络学习、“博客平台”组织网络学习交流在这里,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社区内的各项活动。传统节假日与纪念日可以建立专题博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4.培养学生良好的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健康的信息意识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特别是上机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规范的操作流程。如三年级上《鼠标点点点》介绍关闭计算机,要求学生按照关机步骤,并告诉学生这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数据的安全。在教学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一旦入侵和蔓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损失。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很多学生不会利用网络,常常会在猎奇、恶作剧、自我实现等不良心态驱使下,花大把时间在QQ群说“八卦”,沉迷游戏中的“虚拟人生”。这极有可能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和自已的毁灭者。对此在和家长沟通协作的前提下,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正确引导,然后针对网络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不良信息抵抗力,在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互助、合作和支持,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素养。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推动手段的目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长期反复秩序渐进的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生硬的教育,而是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自己的视野,开阔学生的“德行天下”的胸怀。教师要发挥其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用多种手法,深入浅出地德育教育,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健康而丰富,工作得心而顺手,这才是做新时代教师的不懈追求和动力。

参考文献

第4篇: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5篇: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计算机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神圣、新颖的事物,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让学生操作计算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管住机子,稳住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步骤地进行操作,不然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失控。

二、活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一样,信息技术课程要充分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笔者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而从眼前的计算机的结构说起:先介绍各个设备的名字,然后让学生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什么。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说主机后面有很多线。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接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了解了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这种亲自动手的学习方式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参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笔者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大任务中有小任务,小任务中隐含着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其次,注意任务设计的层次性,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最后,要考虑任务设计与其他课程的结合。例如,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笔者制作了任务卡和升级卡。基本任务卡: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加入声音。升级卡: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有一位学生的作品“古诗欣赏”中不但配上了优雅的古典音乐,还加入了自己的朗诵录音,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使作品非常有创意。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既在实践中学到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又拓展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

四、小组合作,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启发、引导代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授课前,对班级的学生情况做全面的、详细的分析,其中包括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情况的了解,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是按照本人自愿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条件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学有余力、素质过硬。而对于学习基础和操作技能较差、兴趣淡泊的学生,则按一定比例安排到各个学习小组,一名小组长带2~3名组员,上机座位按小组进行调整。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一名巡视员和指导员,随时加入到某学习小组中,点拨、引领学生思考,与他们一起合作学习,同时还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学习成果的分享和合作。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共同的操作实践中各展其能、各抒己见,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往和分享的能力。

五、及时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中,教师的及时点评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安排一定的评价环节,展示学生的作品。在展示作品时,即使是一个很不理想的作品,也要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激发学习动力。在点评时,笔者还特别注意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以起示范、引领作用,让全体学生在评价中分享成功和收获。

六、结语

第6篇: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程

当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主要标志。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当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活中和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来说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学科,就要做到以下三方面进行认识:

一、对信息技术概念的认识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这种认识说明部分人对信息技术认识的局限性。因为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表述就会有所不同。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的技术,或者是指从获取、处理、传播、到应用信息的技术的总称。当前的信息技术主要包含通信、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相关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概念中所包含的相关技术将会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重要特征是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二、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

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个体展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性表现为:综合性、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层次性,信息技术学科应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综合性方面: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语文、数学、理化等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具备丰富的文化价值,充满人文特性。它不仅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统筹安排、规划设计、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创意、环境、评价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基础性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在各门学科教育活动中熟应用信息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奠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自我学习、持续发展。

工具性方面:未来,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和工具。学习好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自己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它科目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质量。

实践性方面:信息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发现,实践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善观察、勤思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信息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开放性方面: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所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开放平台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的周期短等特点相适应。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在相对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采用开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才能让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适应,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层次性方面: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学习特质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灵活设计,采用同班异步分层教学或分班教学等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三、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认识

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既要有学习好信息技术的内驱动力,又要有学习好信息技术的决心,不要仅仅是把信息技术当成一门要考核的课程。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有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才能转换成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

其次,信息技术具有技能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学好信息技术不断实践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运用是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意识的一个重环节,如经常利用计算机完成日常的写作、数据统计等,利计算机网络使用搜索引擎等进行学习信息的查询、QQ等信息交流软件进行交流等。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我们学习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学习过程的巨大动力。在平时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实际操作、或细心研究,就会发现原来许多问题是“会而不难,难而不会”,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三,要学习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既需要学习者实际操作的积累,更需要认真学习与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庞大,并且与其它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学好信息技术学科要以其它学科作基础,又反过来,信息技术又可以帮助其它学科学习,做到相互促进。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能做到“得心应手”,“推陈出新”,使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时,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参考文献:

第7篇: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技术就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探索一些实际问题,用以扩展人的能力的手段与方法体系之和。人类最初掌握的比较完善的技术之一可以说是记数技术,从几万年前的刻痕记数(以树干、骨头为物质载体,把数刻在其上记事)、结绳记数(用草绳打结记事)、石子记数、手指记数,到近代用的纸笔记数、现代的计算机计数,这些记数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演化已经形成了今天相当完善的记数制与计算技术。这些计算技术也就成为数学技术的主体,而承担其实施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二、信息技术──数学及数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计算机面前由于好多知识变成动态化,可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引发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思索与追求,使得数学以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计算机的影响,数学正在加速改变着它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也加速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的理解方法,这是因为几何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从数学上看,迄今为止代数的表现形式在书写表示方面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几何不是记号,而仅仅是你头脑中的某个几何对象──图形,表现的是更为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概念,借助计算机就可以传送出比现在更多、更丰富的几何内容,如可以展现一些分形模型、一些动态的复杂曲线等。

三、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的助推器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选取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沌问题、孤立于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第8篇: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数学技术;信息技术;数学课程

一、数学技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

技术就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探索一些实际问题,用以扩展人的能力的手段与方法体系之和。技术是一个技术性过程,它是人们在做、制造和实施的不断演化过程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技术功效(美国2061计划);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种体现,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象征,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源。从古代的钻木取火技术、近代的蒸汽机技术,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技术,从扩充人的体力的技术到如今扩充人的脑力的技术,无不体现出技术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人类智慧。综观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技术,它们或多或少都与数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是相生相伴。人类最初掌握的比较完善的技术之一可以说是记数技术,从几万年前的刻痕记数(以树干、骨头为物质载体,把数刻在其上记事)、结绳记数(用草绳打结记事)、石子记数、手指记数,到近代用的纸笔记数、现代的计算机计数,这些记数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演化已经形成了今天相当完善的记数制与计算技术。这些计算技术也就成为数学技术的主体,而承担其实施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现代计算机就是神奇的0与1的组合体。要是没有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的二进制,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计算机的出现。正是由于数学以它惊人的特性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以独特的身份介入技术的发展并融入其中,而且以它的精确性和内在美体现出它在方方面面的有效性,那么数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关键技术的关键,成为信息技术的支撑点。

数学技术一般指实现数学运算、推理、应用的信息技术,它总是伴随着数学的进步而进步。数学的原理、思想、方法与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数学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科技。离开了数学技术,信息技术将成为无源之水,也就谈不上发展了。

数学技术是数学与技术以灵巧方式组合而成的二者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从某种角度讲,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当然包括科学)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而走在前面。数学的追求与技术(科学)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都追求简单、清晰、方便、可操作、易于掌握。其实,现阶段数学总是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数学通过对复杂现象的仿真建模,借助计算机对数据流进行缩成和可视化,将有助于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便利。数学技术正在以不同的形态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的ct扫描技术,车辆、飞机的模拟、设计和控制技术,金融证券价值的估算技术,天气和气象的预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以及生物工程等技术,其核心都是数学技术。数学技术正是依附于计算机来显现它的威力,而计算机正是依靠数学技术得以工作与革新换代。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信息技术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为硬技术与软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即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即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前者就是将人类的一切信息都以计算机语言的0或1的二进制来表达,这是人类文明在数学基础上的一次史无先例的科学整合,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科学成就,而最具代表性的计算机的设计者就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后者所指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知识、方法、技能都是与数学技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

二、信息技术——数学及数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增长,用于计算、解方程、绘图像、解微积分方程、因式分解、数据统计、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机器证明、图形演示以及进行思维实验都能以更加简洁快捷的方式进行,而且使得计算机的验证功能、编程功能、联网功能更加强大。由于数字化经济、数字信息处理以及大量的探索性数据分析、观察、实验、模拟与计算技术密不可分,因而数学就同时具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身份,这也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实质性内涵。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已经超越了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计算机的支撑能揭示本来数学的现象,能给数学以强大的推动力,计算机不仅为数学应用提供了解答,而且赋予人们以灵感和直觉,数学实验室软件能够动态地揭示知识的构造,并形象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述,而且能动态地呈现问题产生的过程,并自动解决,相互推理。计算机的应用对数学家而言犹如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显微镜对生物学家,给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和创造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计算机面前由于好多知识变成动态化,可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引发人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不断思索与追求,使得数学以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计算机的影响,数学正在加速改变着它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也加速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的理解方法,这是因为几何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从数学上看,迄今为止代数的表现形式在书写表示方面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几何不是记号,而仅仅是你头脑中的某个几何对象——图形,表现的是更为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概念,借助计算机就可以传送出比现在更多、更丰富的几何内容,如可以展现一些分形模型、一些动态的复杂曲线等。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为基本的功能,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作出判断,形成公式,构建理论;计算机可用于作数学实验,如火箭发射、核弹爆炸、军事演示、飞机汽车桥梁设计等都是借助计算机进行实验的;计算机同时还可以进行数学证明,如四色定理在1976年被两位美国数学家用计算机予以证明,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也在计算机上用代数方法证明了欧氏几何已知的一切定理。

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计算机技术为数学这种美的展现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平台,给人们以丰富的探索与实验空间。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正是有了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认识自然与人类自身的速度与质量,基因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许多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断突破,数学结构与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新的学科——近代数学技术、运筹优化、工程自控、信息论、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模糊识别等也就应运而生。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使得数学开拓了研究领域,成为数学探索的新平台。

数学家们总是用他们的思想眼光来审视出现于数学研究所有领域中的抽象的目标与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已经使得把这些模糊、主观和只能在头脑中想像的抽象的对象、目标、过程外在化而变得很容易,也就是用精确、客观和其他人可以共享的可视化来表现、演示,从而使思维及过程视觉化。数学对象可以用计算机来表示、展现,从而使人们对数学对象产生新的认识,由静到动、构形、成形,进而进行操作、实验,特别是几何对象——曲线、曲面、多面体,而成为任何计算机仿真的核心。在计算机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用渐近方法、数值方法去探究数学规律,进行建模和科学计算。如利用计算机可以对进行小数点几十亿位以后的计算,用来检验人类的智慧水平。同样好多在数学领域无法实现的一些设想在计算机环境下正在不断实现,如几千年来人们梦想的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的实现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证。由于计算机的介入使得数学的应用与普及不断深入,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数学价值与功能的不断挖掘促使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三、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整台的助推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迫切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正是由于数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那么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显得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理念的整合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专门有一个方面来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其他的几个方面也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中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应不仅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设想中提到要在课程中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速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要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算法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部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融化到数学教育的深层结构,融入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传播内容的最佳工具和学生探究知识、体验数学、感受知识的中介,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将使数学教育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数学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被看做是教师教的工具、是学生学的工具、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而且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建构数学内容体系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进而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打好基础与追求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2.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内容选取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浊问题、孤立子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数学知识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组成要素,特别是对它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重新认识,使知识更多的以过程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从事编写教材的人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大的思考空间,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呈现方式动态化、可操作化,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试验。使得师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不断扩展,人们更有信心和力量。

3.信息技术与教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第9篇:信息技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美术课程;有效整合;策略

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也逐渐向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小学教育行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结合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新颖的教学环境,通过该种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发挥出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方式的综合应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的有效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就是老师把信息技术当成小学美术教学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老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辅助老师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不仅能够带动起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重点以及难点。其次,许多老师还把信息技术当成改善学习环境的要素来支持学习,这也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应用的一种形式。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多媒体元素,活跃课堂气氛,灵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2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较低

小学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和小学美术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老师是最主要的操作者和执行者,所以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然而,由于许多小学美术老师都非信息技术专业出身,所以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普遍低下,有的老师仅仅能够制作一些简单的演示文稿,甚至不会使用动画等,这种简单的操作不仅难以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再者,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许多老师都纷纷在课堂上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然而由于缺乏使用经验,导致应用模式都不够完善;而且为了省事儿,许多老师所应用的课件都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有的甚至不加以更改,从而导致所应用的课件与教学目的不相符合,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最后,有的学校尽管认识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重要性,然而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操作,学生听讲,学生在课堂上仍然充当观众的作用,导致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2老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切入点把握不够准确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老师就应该抓住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并且抓准时机,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老师对其认识不到位,只会在课堂上生搬硬套,会使得效果适得其反;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素描静物》这一课时时,如果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素描静物的范画,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素描,很显然,这样介入的太早,学生可能还没来得及思考,老师就告诉他们素描画的特征,完全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时,老师应该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找寻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介入点,从而保证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整合的优化策略分析

3.1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整合的原则分析

首先,应该充分体现出小学美术的教学特点;小学美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的整合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美术应用能力;尽管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收获,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的有效结合则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其次,老师应该通过不断的优化,实现教学过程的不断完善;在信息技术和小学美术课程的整合中,老师应该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遵循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再者,就是简单性原则;简单性原则是指在保证课堂教学获得一定成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应用最简单的信息技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其一就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基本的网络资源获取手段,其二就是一般化的信息技术;在演示绘画的过程中,通过应用最简单的信息技术,能够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就是和谐性原则,和谐性原则指的是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在融为一体的前提下,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广义上将技术生硬的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