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景观作文范文

自然景观作文精选(九篇)

自然景观作文

第1篇:自然景观作文范文

奇妙的自然景观

一天下午,我正在全神,咱们一家子一起去看夕阳,?好吗”妈妈故做神秘的样子问我。太阳有什么好看的?尽管我心里是这样想但妈妈的命令可不敢“违抗”,只贯注地写作业。“好极不情愿地放下笔,无精打采地跟在爸妈后面。过了一会儿,妈妈把我们带到赣江边一个空旷的地方,我看到妈妈席地而坐抬头望着天空。看妈妈那一副陶醉的样子,强有好奇心的我也跟着坐了下去顺着妈妈的眼神望 远处望去。

太美了!天空被夕阳染成了金红色,再加上星星点点的白云装饰,使整个天空焕然一新。瞧,那一朵朵洁白如雪的云朵,一朵儿连着一朵儿好像给夕阳织了一件金红色的沙衣。不一会儿,云朵儿又变成了红色,把太阳打扮得像皇后似的,好一副雍容华贵的画面。

大约六点左右,太阳收起了它那耀眼的光芒,变成了一个金灿灿的大圆球,但周围的云朵儿却更加绚丽多彩,有时像个可爱的娃娃、有时像只展翅飞翔的大雁…。。。

当太阳越来越下沉的时候,那感觉像不但给云朵儿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而且还给微波淋淋的江面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沙巾。

第2篇:自然景观作文范文

2008年版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将“文化景观”与历史城镇和城镇中心、运河和文化线路列为“特殊的遗产类型”(specific types of properties),建议采用特殊导则以帮助上述遗产类型的评估。这份文件说明了文化景观和其他三类遗产类型不同以往的文化遗产,它们的研究方法、价值评估和保护策略都有其特殊性。2009年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编辑《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手册(草案)》,这是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文件,它就“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的核心议题如定义、类型、价值评估和管理框架进行了系统总结。中国作为具有丰富“文化景观”资源的国家,列入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型的遗产地已有庐山(1995年)、五台山(2009年)和西湖(2011年)三处。“文化景观”这一相对陌生、新兴的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中国文物保护实践的研究热点之一。

尽管“景观”一词已经有“文化”延伸内涵,但发展“文化景观”这一新遗产类型是为了明确表达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其景观中所存在的物质和非物质价值。文化景观定义:“是文化财产(cultural properties)的一种,代表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它证明了人类社会和聚落在时间历程中的进化,这种进化发展的过程受到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内部或外部力量的限制或机遇的影响。文化景观概念的关键在于,它是人类文化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在地理一文化语境下的多样性表达。

文化景观在物质层面涵盖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个领域,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其定义直接决定了“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特殊性。它不同于文化遗产对三大价值即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估体系,而是强调“文化景观”类型的遗产地具有文化价值(cultural values in landscape)和自然价值(natural values of cultural landscapes)。这一观点的形成是因在文化景观保护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文化景观提名地不僅符合文化遗产价值标准,同时符合自然遗产价值标准。这使得文化景观价值难以按照以往的评估标准而划定,从而发展出符合文化景观遗产特点的价值评估体系。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强调了景观的历史可识别性(historical identity)和它保持着作为一种可延续的记忆的属性。文化景观可能与当地居民的活态传统(living tradition)直接联系,也可能存活于人类的记忆和想象中;并与场所名称、宗教和民俗等密切相关。文化景观的自然价值在于它的保护有利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持或增加遗产的自然价值;并且遗产地所延续的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化景观虽带有景观一词,但它的自然价值并不僅限于遗产地的景观价值或美学价值。考察文化景观类型遗产地时可以发现,当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顺应自然环境条件时,遗产地的景观必然是和谐美好。

文化景观建立体现其遗产地特殊性的价值评估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理解文化景观,更确切地评估遗产地价值。以2004年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意大利Val d''Orcial为例,它位于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地区的锡耶纳。遗产地以其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格著称,文化景观形成主要在14世纪至15世纪。这时正是锡耶纳城市强盛期,也是锡耶纳画派(Siena school)艺术创作巅峰期。锡耶纳贵族和富有市民投资乡间地产,并按照他们对理想田园的精神追求而经营建造乡间的城镇、别墅、农合、田地。Val d''Orcial的优美风景给予艺术家创作的灵感,艺术家的审美倾向和人文气息也影响了业主对Val d''Orcial环境的理解和建设活动。16世纪佛罗伦萨的崛起导致了锡耶纳失去其金融、艺术、经济中心地位,Val d''Orcial因城市的土地拥有者缺乏经济实力而逐渐停止建设。Val d''Orcial的人文景观保留至今,并因此具有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从这个案例可以了解Val d''Orcial的价值体现在文化和自然方面,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改变自然环境并增加了环境的自然价值;在建设和经营的过程中,自然环境被赋予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与其间人类的建设活动共同成为当时人文主义者理想家园的理想范式。按照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评估方式,将可能忽略遗产地的自然价值,并可能导致无法阐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对遗产地价值的影响。

第3篇:自然景观作文范文

【关键词】乡村景观;意象;形态构成

1.引言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乡村,乡村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基本细胞的地位不可忽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正在逐年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乡村的面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惊人的演变。在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的建设是体现该地区特色风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它在人类聚居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重要。在以往的建设成果中,我们发现自然的乡村景观被认为是旧的和不美观的部分,很多的乡村景观建设成了城市景观的机械堆砌,推倒重建的建设屡见不鲜。这样的做法绝不是建设具有乡村特色,能够提炼乡村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要从分析乡村景观意象和形态构成的内涵入手,才能寻求出一条建设优秀乡村景观的可行之路。

2.乡村景观意象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这本书中对“可意象性”作了准确的定义,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而且其形状、颜色或是布局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实用的“环境意象”。乡村景观空间反映了乡村和地域环境的关系,同时还与景观要素的布局结构和数量有关,从而形成乡村的景观特色。景观体验叠加构成了乡村景观的意象,而乡村景观的意象性又具有特殊性。乡村聚落形态从点状分布的的农舍到一般的集镇,跟其他景观相比,最大特点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和文化;再者,乡村景观是一种可加以开发利用的综合性资源,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

3.乡村景观形态构成

乡村景观形态分为两个层面,即物质景观形态与精神景观形态,物质形态又由自然、聚落、和生产三大景观形态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而且在一定层面上左右着精神景观形态的形成。反之精神景观形态也反作用于物质景观形态。乡村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形成、演变和发展的。

3.1自然景观形态。

(1)通常没有经过人类干预开发的景观我们称之为自然景观,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景观正变得越来越少,所以,本文所指的自然景观是基本保持着原生状态,人类干预较少的景观。

(2)自然景观大体包含了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要素,是乡村景观意象的总基底,进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发展出其它各类景观。我国乡村自然景观按照地理地貌差异,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平原型乡村自然景观(多集中于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如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地形乡村自然景观(主要分布于赣南、闽浙、川东、渝、黔滇一带);丘陵平坝型乡村自然景观(多分布川西,关中,鲁中等地)。

3.2聚落景观形态。

(1)聚落形态是由住宅、田地、果木及河渠、道路等要素构成的景观形态。聚落形态一般都是在当地特殊的的地缘条件以及人文历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乡村聚落的景观形态正是这种自然地理与人文积淀的外在反映。

(2)从聚落的布局形态方面讲,村落的发展是延续的、动态的、一般都具有一个从开始定居发展到定型的过程。通常说来,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是比较小的,而生产生活环境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是乡村聚落演变决定因素。乡村聚落的最初的形态是散户、这些散户单元以河流或道路为骨架不断集聚,发展为带型聚落,进一步可发展成团状的乡村聚落。从乡村聚落的演化过程看,其实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由自组织状态过渡到有意识的规划状态。

(3)从聚落的景观构成方面讲,聚落的空间层次主要表现在周边环境、建筑群组、外部空间形态和景观节点等几个方面。从外部空间展开,人们接近村落时首先看到到村口或为牌坊,或为水口,或为桥梁,给人以村落的初始意象;进入村落,经过居民区,穿过几条街巷,到达村落的中心,通常是公共或半公共区域,具有相对开放的特征,与封闭感很强的街巷形成鲜明对比;此外水井、祠堂、晒坝等形成的景观节点构成了村民日常休憩娱乐的次中心,可作为第三道景观层次。从景观构成上看,人们对村落局部的单一印象叠加起来,构成对乡村聚落总体印象。因此,乡村聚落的可识别性是通过乡村聚落的外在景观形象而获得的。总体上涵盖:边界景观、居住区景观、广场景观、标志性景观、水系景观等层面。

3.3农业生产景观形态。农业景观是人类长期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性的景观。中国的农业大致经历了从原始农业、到古代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的阶段。其划分的依据是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这也是农业景观逐渐演变的根本动因。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农业景观的进化演变同样也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的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农业的现代化使农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其影响因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3.1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地形地貌的影响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形态,我国由北至南地域面貌跨度非常大,自然气候和地形条件也各式各样,随之农业生产景观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景象。其中有三种农业景观最具代表性:

3.3.1.1北方旱地农业景观。旱地农业景观主要位于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北,中国北方十六省区旱地面积约占全国旱地总面积近74%。北方旱地既有平原耕地,也有山坡耕地,因为北方干旱少雨,因此水利灌溉设施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北方农业景观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3.3.1.2南方的圩田农业景观。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南,在南方水田系统中,尤以圩田系统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江浙地区一直以圩田作为主要的耕作形式。圩田就是一个筑堤围堰,蓄水垦殖的过程。

3.3.1.3梯田农业景观。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先民们很久以前就开始顺应山势修筑梯田。梯田是坡耕地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在坡度大于八度的山坡上垦殖的田地被称为坡耕地。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坡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达35%以上。梯田的分布以华北丘陵、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最为集中,并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3.3.2生产力水平对农业景观的影响。农业景观的受生产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的转变上,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同时也丰富了农业景观。生产工具的改进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导致农业景观的变化。现代以规模化、有机种植和集约化为主的生产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更新了现代农业景观的格局。

3.3.3土地利用方式对乡村景观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产生了更先进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从而直接影响农业景观形态。经过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种类日渐增多;现代农业生物科技的发达让农作物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越来越少,可以一定程度上跨区域种植等等,因而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农业景观。耕作制度的进步丰富了生产性景观的多样性,扩大了农业景观格局和尺度。

3.4文化景观形态。乡村地区承载着我国数千年来农民耕读传家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居住形态不断地演进,但源远流长的家族亲缘、邻里关系和传统习俗使居住形态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草根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它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中国数千年的土地伦理充满着精神的含义,是草根文化的载体。我们的先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耕作,一条溪流、一座小山、一片风水林、一汪水塘深深烙在我们文明的基因里,归田园居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和价值认同,它们虽然不像皇家贵族的历史遗产那样恢弘壮丽,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但这些民间的、乡土的的景观,与我们的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构成了我们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乡村文化景观作为人们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风俗、道德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等等,具体包括生产观念、生活习惯、道德观念、行为方式、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文化景观受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影响,体现了一个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其外在表达形式一般物化为生产方式、种植作物、乡村聚居区的形式和结构、村落布局、庭院绿化等方面。根据调研分析,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利用,农业用地中的五大类体现了土地利用的不同模式,随着工业化往乡村的扩展,乡镇工业也成为了土地利用乡村景观之一,由于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制约着农业生产,导致其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各地都有最适宜自己的粮食作物.同时根据各自的条件出产各种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是聚落,聚落是乡村生活的主要载体。给人们衣食住行和进行社会活动提供场所,同时也是人们生产劳动的场所,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特色,经济状况生产生活习惯,以及土地开况等都是乡村聚落文化的体现。

4.结语

乡村景观意象是相对抽象的概念,但是对于其基本景观形态构成我们并不陌生,它包括物质景观形态与精神景观形态两部分,其中物质形态又分为自然景观、生产景观和聚落景观形态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聚落景观和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是乡村景观中最核心的部分;而乡村景观中最典型是农业生产性景观,各个时期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与之相应的农业景观特色,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农业景观格局,乡村具有的多彩的文化景观源自于传统的耕读思想,并在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逐渐演变成型,呈现出多元趋势。理想的乡村景观意象应以建设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维持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为目标,并结合自己的景观资源优势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

[3]王礼先.流域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

[5]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60.

[6]王浩唐晓岚孙兴旺王婧著.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4.

[7]吴必虎,刘筱娟.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景观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02~205.

[8]闵宗殿,纪曙春.中国农业文明史话[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56.

第4篇:自然景观作文范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ased on his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theme of the garden and cultural meaning and express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urre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me and culture in the relevant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and comments,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garden; Planning and design; ar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主题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园林景观作品才是优秀的、可传承的设计作品。园林景观的空间是有限的,而所能表达的精神空问却是无限的。它通过规划设计者对自然事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或情感的寄托,使观赏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受、去想象,从而产生共鸣,感悟到景观所蕴含的情感、观念,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同时,园林景观所体现出的主题与文化并非具体景象,它往往是含蓄的,表达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中国传统的造园理论已经道出了一个真谛,那就是造园过程中主题、文化与园林景观的不解之缘。在现代园林中,文化建园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文就主题与文化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意义、表现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1 主题与文化对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

正如人们总结园林是以有植物并可以提供游憩为特征,主要由积淀了如历史、文化等诸多信息内容的不同风景单元及其有机组合为主要构成形式的所谓理想的生活境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仅是要满足园林本身的功能性需要,还承载着表达文化的职责。

观赏者对园林景观的欣赏通常分3个阶段:观――品――悟。“观”主要表现为观赏者对园林中感性存在的整体景象的直观把握,这一阶段,园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进一步深化,还需要“品”。“品”则是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感情等,运用联想、移情、思维等心理活动,去扩充、丰富园林景象,领略、开拓园林意境的过程。但园林欣赏的最高境界还在于“悟”。如果说“观”和“品”是感知的,是想象、是体验、是移情,那么“悟”就是理解、是思索、是品味,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从而获得对园林意义深层的把握,引导观赏者达到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者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则是通过多种造景手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

2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2.2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作品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在造园艺术中有所体现。中国传统园林在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自我发展,无论是从最初萌芽时期的囿,到秦汉时期的苑,魏晋六朝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唐宋时代的文人园林,还是清代移山缩地的写意园林阶段,“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传统园林所遵循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造就出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中国传统园林似泼墨山水,浑然天成、幽远空灵。如“杭州西湖十景”,从南宋流传至今,在7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西湖始终作为最具有自然山水美的园林景观典范。明清两代的很多江南私家园林,其审美特点亦是“接近自然”。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园林强调的是“造园之始,意在笔先”,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的一种象征。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也是中国传统造园的一大特色,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 。中国传统园林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把人们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问升华成为对人们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用意境来表达特有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粹所在。古人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的品格精神。此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造园者把自己的情趣意向倾注于园林景观之中,使得园林景观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2.3 现代园林景观作品中主题与文化的表现方法

在多元化的今天,随着园林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造同手法的传承和创新,强有力的推动了现代园林的发展,中西方园林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为现代园林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使现代园林朝着适合时代精神的方向发展。其特点是要不断满足时代需求,彰显时代特色。

现代园林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上都有极大的拓展。现代园林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乃至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并汲取其精髓,同时,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探索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的主题与文化当中,为“现代”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增添了更加广泛的内容。

归纳起来讲,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于主题与文化的表达应该遵循以下3条原则:首先是要人性化。当今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人性化园林空间的塑造,要更加注重考虑景观使用者的感受,使主题形式与文化内涵更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行为和心理,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其次是要多样化。现代园林是开放型与外向型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为现代园林注入了新鲜的创作元素。同时,园林所处大环境的差异也是园林创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元素之一。园林创作应不流于程式化,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园林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特质尤为重要;其二三是要富于自然精神。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应刻意地生搬硬套地创造主题,而应在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模仿自然或者是在对自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自然,重视生态效应与可持续发展,创作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新型园林景观,使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题与文化的表达更加富于自然精神。

3 当今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主题与文化的有关问题

3.1 片面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主题与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园林景观建设程度如何,环境美化程度如何,已经成为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体现。出门漫步或出差或旅游,就会看到一片片新建的草坪,一条条完工的景观大道,一座座相继落成的城市广场。这些确实给城市增添了不少景点,也让许多人大开了眼界,却也拉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原因就在于盲目追求建设档次,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些园林景观的建设,较少考虑车流量的多少而一味追求六车道的视觉刺激,较少顾及城市广场的休闲游憩功能而一味追求大片草坪的绿色效果。广场上少了遮荫的大树,游园里少了休息的座椅,见到的只是色块的华美,铺装的昂贵,罗马柱的繁华,没有表现出其应该具备的实用功能和担负的文化职责。

3.2 忽视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和统一

不同性质与不同功能要求的园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布局特点。然而,一些园林景观作品忽视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和统一,盲目地追求“与众不同”的简单创新,忽略了场所的环境特性和功能要求,使得景观所反映出的主题与文化有失水准。如果设计没有顾及景点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统一,忽视了物质载体所要表达的精神文化,显得很不协调,也背离了自然精神。

3.3 处处是主题而导致的主题缺失

正如我们的先辈们注重诗画的情趣一样,不同的诗句体现的是不一样的心境,不同的园林景观作品应该体现不一样的心境。有些园林景观作品,附庸风雅,过于注重诗话情趣,强调文化的传播,主题设计太多,使“移步换景”变为“移步换境”。观赏者前一步还感受古人怀才不遇心境的哀伤,下一步就跨入了开拓进取的时代浪潮;前一步还在体现中国江南的小桥流水,下一步就步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繁华,前一个雕塑还是“太白醉酒”,下一处便闪烁着“科技之光”。这类园林景观作品,观赏者往往由于景观主题繁杂,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零乱而放弃了对于景观主题与文化的探寻和挖掘。

3.4 主题所表现的文化品味有失高雅

如同所有的艺术鉴赏一样,园林景观作品鉴赏亦如此。有些园景使人感到端庄而华丽,有些使人感到舒适而恬静,还有些使人感到清冷而宁静。景物虽相像,但趣味却不同,这正是注入景中之情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可以说,凡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从大的结构布局到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融进了作者的审美追求,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灌注了他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真切感受和认识,但是部分景观作品在有意或无意间营造出了“拙”点,“昧俗”而有失高雅。

景观雕塑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承载着历史也体现了当下的人文精神,常作为一张个性名片去展示景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应该标识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对接,描绘出一个城市的时代追求,凝聚起一个城市的精神,展示出一个城市的品位。笔者所在的城市有许多雕塑,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令人费解,看后使人不知所云。许多县城人口处都有雕塑,其中一些或“搞怪抽象”预示科技,或“一手擎天”让人想到权利,或“双手捧金”向人展示财富等,都不能给人美好的联想和情趣高雅的艺术享受。

4 结束语

只有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才会被时代接受和认可。基于上述创造园林景观的最终目的是用造景来烘托主题,以主题来彰显文化的思路,造就优秀园林景观作品的必要条件,就应该是具备突出主题和深刻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作品,它所传导的文化应被大众欣赏并接受。只有园林景观所体现的文化和社会对所在地园林文化的普遍需求相结合,园林景观作品才可被时代认可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之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2010,(08).

第5篇:自然景观作文范文

[关键词] 景观涵义生态层面艺术层面人文层面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景观”之概念

景观即“Landscape”一词由来已久。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Von.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随后,景观一词又被引用到更多其它学科并与之结合发展和促生了许多新的学科与专业,如景观生态学等,于是景观的涵义在丰富与深化的同时,也变得愈加的混沌、复杂而难以一言说清。《辞海》中收录景观一词并解释如下:“作为地理学名词。一般概念,泛指地表自然景色;特定区域概念,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统一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类型概念,类型单位的通称,指相对隔离的地段,按外部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如,荒漠景观、草原景观等”。[1]

2.“景观”之涵义解读

景观的涵义绝不仅止一个简单的地理学名词,亦或是单纯抽象的“美景”概念。事实上,景观的涵义涉及到地理、生态、建筑、社会、文化、伦理、艺术、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古典园林是人们思维意识中典型的景观资源之一,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的融合。古典园林的发展从最初奴隶(商、周)社会满足功能意义的“囿、圃”,到封建社会末期美轮美奂的艺术瑰宝(明清),景观的涵义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注入了更丰富的内容。因而本文将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例,从生态、艺术、人文三个层面来解读景观之涵义。

2.1生态层面—初期的“囿”与“圃”

未经修饰的的自然之景作为“景观”的最初形态,表明了“landscape"原始的“地景”涵义。而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出现的“囿”与“圃”尽管是以满足功能目的活动场所,但其景观意义却在区别于“Landscape”的人为属性上迈进了一步。因此,“囿、圃”也被看做园林的最初形式。

“囿”作为皇家园林的雏形,是用来圈养禽兽,栽植树木、果蔬,以供封建帝王狩猎和取乐的场所。文献记载如《说文》中:“囿,养禽兽也”;《周礼地官》中:“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2]。囿最初的营建目的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功能需要,即为帝王狩猎提供狩猎场所,并栽植果蔬以豢养禽兽。因此,囿多是借助于天然之势,规模庞大,范围宽广,内部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面貌,景观上体现了一种近乎原始的视觉景象。但随着仅隶主在其中娱乐、游赏活动的展开,囿也发展了物质更能外的精神审美功能,即提供欣赏自然的娱乐、审美场所。到了秦汉时期,“囿”狩猎功能愈加减弱,而游审美功能则愈发彰显。“古谓之囿汉谓之苑”秦汉时期“囿”改称为“苑”。上林苑便是我国这一时期最宏大的皇家禁苑,据《汉旧仪》所载:“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苑的营造在景观上则逐渐增加了很多人工内容的组成部分,开渠凿池,建造宫殿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园圃”作为私家园林的雏形,是用来种植树木和栽植蔬菜,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场地。“最初园圃供应宫廷的公营果园或菜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果蔬纳入市场交易, 民间经营的园圃也相应的普遍起来, 老百姓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开辟园圃, 既是经济活动, 还兼有观赏的目的, 而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 一旦兼作观赏的目的, 便会向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的方向上发展, 从而赋予园圃以园林雏形的性质。春秋战国之后, 随着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栽培品种的多样化, 许多食用和药用植物被培育成供观赏的花卉, 园圃原先单纯的经济功能也逐渐延伸出审美功能。”[2]因此,“园圃”与“囿”的发展过程相似,即逐渐超越最初单的纯物质功能,进而演化出审美功能。

2.2艺术层面—魏晋南北朝的山水园林和唐宋的诗画园林

2.2.1魏晋南北朝的山水园林

东晋至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极为混乱的年代,然而这一时期的精神文化却大放异彩,极富魅力。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自由,艺术、文化蓬勃发展,促生了人们对美的自觉追求。园林景观正是表达社会主体心理追求的客观承载对象之一。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追求一种淡泊雅致的生活状态,他们以寄情山水,以抒发胸臆,正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情怀。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自然山水园林。然而这种自然山水园林去不是单纯机械的复制自然景观,而是一种以表达审美追求为目的的对景观的艺术创造。

2.2.2唐宋的诗画园林唐宋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诗词文学、绘画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园林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也大为发展。唐宋在魏晋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基础上,将诗画的创作手法和理念更多的介入到园林创作中,形成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极富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唐宋时期的文人画家使园林创作的热衷者,他们多自建园林并亲自参加造园活动,并将自己擅长的文学或绘画技巧运用于造园实践中,“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 [2]

2.3人文层面—明清的江南私家园林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巅峰时期,此时江南私家园林正是在复杂的人文环境中所发展出的产物。明清时期造园技法和理论都已发展成熟,由于经济的富庶,园林景观也成为这些官僚阶层挥金打造,以相互攀比、炫耀的私人场所。然而碍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明清私家园林的建造与皇家园林相比是不能僭越的,所以这些园林在细部景观的处理上更加精益求精,不免有繁复之嫌。

明清园林关注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因此善用“巧于因借”的技巧,造园时往往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2]。空间趣味也是造园时考虑的重点,园林内部空间极尽变化,时而曲径通幽,事儿豁然开朗,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以及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相结合,利用文学的手段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的手法在江南园林中也是极为成功的。造园匠师们善于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景,厅、堂、亭、谢上的楹联常常是赏景的说明书。可见,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是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园林景观已然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层面。

3.结语

景观一词由来已久,其概念由最初单纯的地理学名词逐渐被许多其他学科和专业扩大和深化,这也是景观的涵义变得暧昧和混沌。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这一典型的景观资源为例,以历史发展时序为线索,阐述了景观在生态、艺术、人文层面下逐渐深化和丰富的涵义,同时也试图提供了一条分别以时间和层级次序为横纵坐标的解读景观涵义的分析思路。

参考文献:

[1]《辞海》[M]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2]安怀起.《中国园林史》[M].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3]林潇.《建立中国园林景观评论学的构想》[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第6篇:自然景观作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景观; 生态水系统; 地位与作用

现代城市景观在继承传统园林设计元素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原理从整体上对景观的要素设计和功能设计做出和谐安排。特别是在景观与周边环境氛围的营造上注重景观协调,在景观内的设计上注重水体、建筑、铺设等景观元素的和谐搭配和建造。

一、水景观在和谐生态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下,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与建造已经发展到讲求和谐,讲求生态的理论高度和发展水平了。所谓‘生态”,就是从生态学意义层面讲求生命环境中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交互有益的能量、食物、资源,各生命体间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共生系统。所谓“和谐”,就是从哲学意义层面实现共生物、共存物之间的合理结构和比例,达到交互的协作和存在的美感。

在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中,人们更加注重各种设计元素的和谐搭配,注重各种生命体和自然元素之间的生态组合。探索如何将水体等景观设计元素有机结合,构造出一副和谐的人工造景画卷、一片生态的休闲聚集地,是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共同的课题。

对于构建和谐生态的城市景观,笔者认为生态水系统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水”—自然界中最富有灵性的物质要素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亦是城市的生态之链、文化之源。城市得益于水的滋养而具有活力和灵性。城市规划应以水为纽带,赋予场地特有的地域特征,塑造景观的自然和谐之美,拨动城市生态的清澈之弦,从而构建生态骨架。水,这一构造体,从古至今乃至从国内到国外都是把这一重要物质作为景观来表现,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形式追求和意识追求,达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水景观作为景观或是休闲空间场所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它在我们构造城市生态水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水景观的内涵和分析

水景观,不是一个独立体,它应是一个依附体。水,液体,需要用器物而盛之后才可见其形,并且器物形变而后水才产生型变,所以水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其它物体产生静态于动态。水与植物,水与建筑,水与小品,水与土,水与山石;或水与它们的综合体,才能形成水景观这一名词的说法,所以我们在设计水景观的时候是不能作独立元素来考虑。

水是是环境空间艺术以及公共休闲景观的重要物质创作构成要素之一。“无水不成园”己成为中国造园的一直认识。充分利用水的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的特性进行艺术加工,体现出自然艺术化。水景观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美学造型角度的姿态变千上的形式美,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水性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角度去分析和发展,其关键是要重视城市公园水景观这一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在整个城市规划发展中起到潜在的、深刻的、良好的作用效果。

在景观中,生态水系统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整体面貌的变化。所以,在进行水景观规划时,首先应该对景观内和景观外的汇水范围从环境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水土流失,调配水资源使用,对周边环境评价,协调公园水体和周围外环境土地使用,特别是要控制景观建筑对水体的占用比例,做好污水的再生循环利用与景观建筑、景观小品、植物、景观雕塑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保障。水景观不仅仅是解决装饰和美化环境问题,还应该要考虑改善水体自身的环保生态问题,更多地还要考虑水体的环保生态问题,以及水体的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游憩机会,提高水景观的观赏价值与市场价值,以及水域区域的连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以大自然的色彩为主,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活泼、生趣、意趣、文趣、画趣,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水景观异质性,强调水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采用动静相补、音色相衬、虚实相映、丰富层次等手法,构架城市公园景观空间,实现公园中的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水景观不宜独立存在,它应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打造出水文化,创造出水利用的市场价值和美饰价值、生态价值,提高景观的文化内涵,并提升整个景观的市场品味。地处人杰地灵的文化古城,地域文化的延续是设计的精神内涵所在。创造和谐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空间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在水体的设计处理中,水岸断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问题,对整个景观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域空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系统两大类组成,其中生物系统包括水体及其中的水生生物、植被等;非生物系统则是阳光、空气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总和。水景观设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满足人们的亲水的愿望。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水的一种感受。在水位变化较大的地方,应使护岸阶梯化或形成缓坡,这样不仅能使人很容易接触到水,而且不断变化的多级平台还能增添美的意境。

生态水系统利用与景观本身水体利用,再加上与人造水源相结合,作为水景观设计的水量要求的重要依靠。要善于创造水源,解决景观水源这一问题。在现代社会里,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解决引水的局限性这一问题,使我们设计者能更多地发挥创作灵感。在我们国家,风水,在人们的意识中和生活中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风水文化对水景观设计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风水就是迷信的代名词,然而事实却是风水作为中国特有的千年文化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中国的整个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当中,它己经成为中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看法,直到今天,风水仍是活在中国民间的信仰,应该抛开一切外在因素以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认识中国文化和理解中国式景观及精神,改变和创造更具现代意义的中国风格景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水系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注意水景观设计的几个重要方面。水形,讲求弯 曲迁回环抱;水质,水景观成败的关键;水声,宛转动听缓流之水,最忌咆哮湍急之水;水口,口形的导向是引人与留人的关键;水脉,脉形走向关系到整个景园起伏变化是否得当;水中山,造园艺术中的一池神仙三山。我们通过对现实中的现代景观理水方面的分析,体会出他们的精髓所在的东西。

发挥水景观在各个场所着不同的作用,根据水的表现形式,我们分为四种。一是流水水景观。流水有缓急、深浅之分,也有流量、流速、幅度大小之分,蜿蜒的小溪,潺潺的流水使环境空间更富有个性与动感。二是落水水景观。水源因蓄水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有落差溅潭。水由高处下落则会有线落、布落、挂落、条落、多级跌落、层落、片落、壁落等。三是静水水景观平和宁静,清澈见底,表现为:色—五颜六色。波—风乍起,波光粼粼。影—倒影、投影、透明度。

四、现代城市景观中的生态水系统建造

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是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审美景观,并不是单一的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是从物质到精神,实用到审美的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思想升华体现。现在已用了一个词把它们概括在内,这就是“环境艺术”。现代城市景观艺术是大自然的延伸和缩小点,所以在我们的设计中都要考虑到自然的真实感,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现代城市景观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的综合景观,造型项目包括改造地貌、营造建筑物、种植花木以及整体设计等。生态水系统在现代景观中还有一定的功能性,能够调节空气,减少污染,促进生态平衡,特别是在人口急剧膨胀的城市里,生态水系统所创造的绿地能起到缓和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的作用。生态水系统在现代景观中是自然的延伸和缩小点,它就应该具有真实的空气、真实的阳光、真实的风动和真实的水流,乃至植物、泥土的芳香与气味等,所以生态水系统在现代景观设计里,应考虑到这五个方面,一是视觉因素;二是听觉因素;三是嗅觉因素;四是触觉因素;五是感受综合因素。在保持自然的条件下与人文有机相结合,达到相互统一、协调、和谐、完美。

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赋予它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性质的现代景观,也显示出不同的功能,但作为现代景观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以人为本,是让人清爽身心和消除疲惫、压力的公共场所之一,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地带,是沟通的场所。生态水系统在现代景观中的设计要适应人的活动,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能够享受到溶入大自然的感受。造型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对原有地貌采用充分利用的原则进行总体布局与改造,来达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目的。实现人与物质,物与意,意与人三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融合。在现代景观生态水系统里,水是整个园林中的灵魂,水也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水是自然界和人非常重要的物质的一种,对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水系统作为现代景观以及环境艺术中的重要一份子,对于它在造型装饰方面有着聚居轻重的角色。

生态水系统景观设计主要包括:自然水环境景观营造与人工水景观营造。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既能够满足人类的最基本生存需要,又能以自身特殊的形态给予美的精神享受。自然状态下的水呈现着不同姿态,展现出无限的魅力与诱惑。对水的利用促使人们的被动意识发展到为主观意识用水体塑造景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营造了各异的人为水景观。在设计上,传统的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东方水景的处理从形到神都追求自然的韵味,人为美与自然美和谐统一,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西方水景观的处理则着重在于人为美的体现,追求完整的几何形式,表现为一种人工上的创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广泛地应用了,声、光、电技术来提升水景观对于人类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价值。我们的地球上,水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七。水来源于山涧,流经江河,汇合于湖海,是大自然中最美妙的、最壮观的、最活跃的因素。自古以来,城镇村落的建立都是围绕水系而建筑,农业耕作作依水系而发达,商业贸易因水系而繁荣。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水也从单纯的物质功能状态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水景。

要进行现代景观中生态水系统设计就必须首先了解现代景观的本质,将地域中特有的生态元素和文化内涵作为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现代景观具有当地文化的核心特征,传统文化的神韵和特质在不经意间流露。文化与情感的交融,现代景观因文化的注入而具有久远的生命力,环境空间因为有了生态元素而富有活力。在挖掘地域

第7篇:自然景观作文范文

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

关键字:城市河流;河流景观;景观设计

我国很多城市依河而建,城市河流与人类关系密切。人们在尽享河流带来之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城市河流,如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水坝,以满足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等多种要求。这些改造活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河流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河流的治理在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其中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流景观,不仅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带来生态、环境、经济等效益。应当肯定一些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但是,也有一些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引起的争议也不少。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对河流景观缺乏全面的认识,景观设计仅停留在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现代人对城市河流景观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视觉的美感,而是包含了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本文就城市河流景观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如何认识城市河流景观

要全面认识河流景观,首先应明确“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含义。“景观”的概念有多种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深化。景观一词的原义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河流景观等。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块异质性土地区域,由形式相似、重复出现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美学等价值。总之,人们对景观的理解已大大超越了纯粹的视觉含义,包括生态功能以及许多其它自然和人类因素。

河流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不少历史名城,如巴黎、伦敦、华盛顿等,都有美丽的河流贯穿其中,见照片1。对河流景观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上,还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把握,特别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河流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

作为城市居民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水,城市河流的价值正在广泛地为人们所重新认识。人们对河流的要求亦不仅限于传统的防洪和水利,进而提出了河流多样化和高品质的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说,河流空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通道。

在河流的环境功能中,休闲、娱乐功能尤其得到重视。城市河流营造独特气氛,或清新悦目,或激情澎湃,对于人们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河流可长期为人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如划船、钓鱼、游泳,也可利用城市河流特有的自然景观,创造人们聚集、游戏和休闲的优美环境。

人类活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市化使得不透水地面增加,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另一方面,大规模侵占河岸带,严重破坏了岸边生态环境,造成岸滩人工化,城市河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河流渠道化造成水流多样性减少,降低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河流裁弯取直后,缩短了河流的长度,使水流滞留时间缩短,水能消耗降低,因此,有更多的剩余能量侵蚀河岸并输送泥沙。城市河流景观的变化是巨大的,河流自然性、多样性的丧失,进一步的人工化趋势,造成了河流的严重退化。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城市河流这一宝贵资源,以新的理念规划和设计城市河流景观。

2 城市河流景观的构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1]。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基本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

作为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河流景观的构成也就不单单指河流本身的景物景观,它还包括着更大范围的外延扩展。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大尺度河流景观是指河谷地区广域的景观中,依视觉上所包围的河谷或泛滥平原地区所界定的范围;小尺度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小尺度河流景观,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之植被、土地利用等特性等影响。

城市河流的景物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河流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论,除构成河流景观的诸如水面、河床、护岸等物质性要素

之外,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及其感受等主观性因素。

此外,河流历史文化等有关人文景观方面的要素都构成了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内涵。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 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照片2)。保存、修复这个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流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2)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3)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河流景观,不能仅着眼于表面的构成景物,必须研究河流和地区的关系[2]。城市河流因流经城区的大小不一,被重视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而且河流地带固有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毕竟是河流环境的固有特性,即地区风格,因这种地区风格的不同,使城市河流的风貌具有极大的差异。正确理解街区的个性,一面发挥城市河流的复合功能,一面把这些景物组织到城市景观规划的环节中去,是生动表现河流景观的一个课题。

在考虑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需要想到人在什么位置来观赏景观。人在观赏河流景观时,景观视点可呈现多方位、多角度、静态性与动态性等特性。从桥上可以看到河面景,从河岸可以看到呈某一角度的河面景和对岸景。有的在某个地点站立向某一方向眺望,有的边移动边体验陆续展开的景观,视角各不相同。

河流景观因眺望的视点位置不同,可分为纵观景、对岸景和鸟瞰景3 种类型:(1)纵观景。从桥等处沿河流方向平行眺望河面的景色。纵观景可表现曲折水流的动感,可一览两岸和流水的景色。两岸的建筑、树林有近及远,形成纵深感极强的景观。(2)对岸景。从堤岸等处与河流流向近乎垂直的方向眺望对岸方向所见的景观。对岸景看到的是水线、堤防、建筑物等横向的景物。(3)鸟瞰景。把河流的广阔范围尽收眼底的眺望方式,此时,视点在空中较高的位置。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应全面考虑眺望场所的分布及景观视点,进而考虑如何定位河流景观。

3 城市河流景观效果的分析

现代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三元素[3]。景观视觉形象是指一个景观空间所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基于上述景观的3 个方面,同时考虑河流的多种功能,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可从以下6 个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

(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河流景观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河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洪,为此,人们采用了诸如加固堤岸、衬砌河道等工程措施来保证安全。出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对传统工程措施进行了许多改造,如采用生态河堤。河流景观应符合工程等的要求,保证行洪的安全。河流景观设计的任务就在于满足包括防洪功能在内的河流功能后,还能使设施及环境构成一个良好的风景区。

(2)自然性。自然性是指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天然河流蜿蜒曲折,深潭和浅滩相间。河流景观设计可运用曲流、浅滩、深潭、河漫滩等手段,使城市河流重归“近自然”状态。

(3)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流景观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城市河流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在天然环境中,靠河流维持生命的生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水泽和树林等生长和繁殖。

(4)观赏性。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河流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河流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5)亲水性。受现代人文主义的极大影响,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而为人所感受,因此,应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满足人们对水边散步、游戏等的要求(照片3)。

(6)文化性。城市河流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应在于提升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促进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轻视文化的创造,则万物仅成为躯壳,所谓“看山如观画,游水如读诗”。

4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4.1 河道的景观设计

河道的景观设计涉及河道平面和断面两方面的问题[4]。天然的河流有凹岸、凸岸、有浅滩和沙洲,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又可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

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河流景观尤为重要。采用复式断面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4.2 河岸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河岸处理是个重点。由于对城市河流进行人工治理,容易形成呆板的连续护岸,设计时,可采取措施使景观有所变化。在河岸处理方式上,应该鼓励采用生态堤岸,以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的硬式护岸。

4.3 河边的附属设施设计

河边要有适于河边风格的设置。栅栏、长椅、灯具等附属设施都应视作河边的小景物,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方便。

4.4 沿河植被的景观设计

“水”和“绿”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要素。沿河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特殊意义。滨河两岸植被是河流景观的基本手段,不应简单地视作绿化。

4.5 重要地点设计

包括桥、河畔公园、小广场等设计。过去在建设中往往只重视桥的交通功能,而忽视其景观作用。桥可以成为从上部眺望水面的视点场,桥本身可以成为地区标志,还可以起到分割河流空间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城市河流作为开放空间的功能,可设计一些与城市景观相和谐的河畔公园、小广场,使河流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4.6 夜景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夜景的要求增加,河流空间夜间景色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可充分利用水的反光、倒影、波动等特性,营造五光十色梦幻般的景象,增添城市夜晚的魅力。回归自然成了河流景观建设发展的主流,先后提出了“多自然河流”、“建设家乡河”等概念[1]。多自然河流意味着河流应当具有更多的自然特征,比如使用当地材料、采用传统工艺等。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多自然河流对维护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对已高度工程化的城市河流,河流景观设计可包括生物栖息地结构、鱼道设施、河岸植被、混凝土衬砌的植被覆盖、恢复河流基流等方面。四川成都府南河是采用多自然河流整治的成功案例[5],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河流水质一般较差,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如何与水质净化相结合,这是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四川成都府南河公园就是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题的生态环保公园,她以表现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通过清洁水、污染水、净化水的各种形态,揭示了水、自然和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旨在唤起更多的人们,共同来爱护水、保护水。

5 结 语

城市河流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涉及水力学、水生态学、景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我们应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仅仅追求景观空间视觉效果和对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的理解。应以自然和生态原则为基本依据,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实现城市河流景观不仅在视觉上令人愉悦,而且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

致谢:本文承蒙刘树坤教授修改并提供照片,深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2.

[2] 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6-123.

[3] 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新建筑,2001,5:1-3.

第8篇:自然景观作文范文

关键字景观 现代景观 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landscape and modern landscape of the related concept, and I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of some thoughts.

Key words: landscap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景观及现代景观相关概念

景观可以从景与观两方面来理解。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观,是指人对“景”的各种主观感受。景观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很广,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景观地理学研究景观形态的地质成因、地貌的发展演变规律,侧重的是景观的自然外貌特征。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侧重的是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景观建筑学的理论研究范围非常广,在理论方面它设计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更侧重从生态、社会、心理和美学方面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总之,对现代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对其研究的发展,反映了人们本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程度不断进取和提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物质表现形态。

2 现代景观的创新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也不避免,并且速度也愈发变快,导致整个自然界生态格局不断演变,并且对现代景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最初的视觉上的感观,还有需要符合自然生态环境、以人为本、大众审美艺术等等。

2.1生态环境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为了现代景观的美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城市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走向不好的一面,所以“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目标。

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任何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小溪、草地和小山等等都是自然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对它们的任何改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尽量利用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现代景观设计构思的出发点和素材,这是现代景观生态设计的根本理念,最后打造出自然生态美的现代景观作品。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有创造的境界,不仅需要利用模仿生态环境,还要有自己的创新,将艺术美和生态美完美结合。

2.2 现代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已经从单一的自然景观发展到自然与人相结合的现代景观,一切遵循以人为本,只有人才是现代景观的主观享用者。尊重人性、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尊重人性即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核心。

以人为本应该首先考虑地势、天气气候以及景观区域大小等等。例如在一些地势比较起伏的地方,就需要考虑人的因素,不能为了建造方便或者突出地势的起伏而顺着地势建,会不利于人和交通工具的行走;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筑物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绿色景观,忽略了绿色植物对气候的调剂作用,而这些对人身心健康又是必不可少的。

2.3 现代景观需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对于现代景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景观设计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

现代景观设计既然要考虑大多人的利益,就必然会导致现代景观设计形式上的多样化,人们的审美观也会出现多样化,这时世界文化进步和交流的结果。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使多种文化并存和融合是一种大趋势,例如在中国的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引入西方的古典景观的成分,使得现代景观具有中西的要素,丰富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现在人们审美观的一个大趋势。

现代人的审美观已经不在是以自然景观作为审美对象的传统环境景观设计观念。现代景观设计运用现代科技、现代物质材料以及现代设计手法,并且结合自然景观,创作出具有强烈现代气息感觉的景观,这样的景观不仅使人感到简单明快,同样也能收到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观。

参考文献

[1]郑宏,环境景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何史,城市环境设计漫谈[J]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

[4][美]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朱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第9篇:自然景观作文范文

要全面认识河流景观,首先应明确“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含义。“景观”的概念有多种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深化。景观一词的原义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河流景观等。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块异质性土地区域,由形式相似、重复出现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美学等价值。总之,人们对景观的理解已大大超越了纯粹的视觉含义,包括生态功能以及许多其它自然和人类因素。

河流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不少历史名城,如巴黎、伦敦、华盛顿等,都有美丽的河流贯穿其中,见照片1。对河流景观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风景如画”上,还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把握,特别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河流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

作为城市居民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水,城市河流的价值正在广泛地为人们所重新认识。人们对河流的要求亦不仅限于传统的防洪和水利,进而提出了河流多样化和高品质的要求。从生态角度来说,河流空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为鱼类、鸟类、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以及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迁徙通道。

在河流的环境功能中,休闲、娱乐功能尤其得到重视。城市河流营造独特气氛,或清新悦目,或激情澎湃,对于人们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河流可长期为人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如划船、钓鱼、游泳,也可利用城市河流特有的自然景观,创造人们聚集、游戏和休闲的优美环境。

人类活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市化使得不透水地面增加,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另一方面,大规模侵占河岸带,严重破坏了岸边生态环境,造成岸滩人工化,城市河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河流渠道化造成水流多样性减少,降低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河流裁弯取直后,缩短了河流的长度,使水流滞留时间缩短,水能消耗降低,因此,有更多的剩余能量侵蚀河岸并输送泥沙。城市河流景观的变化是巨大的,河流自然性、多样性的丧失,进一步的人工化趋势,造成了河流的严重退化。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城市河流这一宝贵资源,以新的理念规划和设计城市河流景观。

2城市河流景观的构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1]。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基本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

作为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河流景观的构成也就不单单指河流本身的景物景观,它还包括着更大范围的外延扩展。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大尺度河流景观是指河谷地区广域的景观中,依视觉上所包围的河谷或泛滥平原地区所界定的范围;小尺度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小尺度河流景观,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之植被、土地利用等特性等影响。

城市河流的景物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河流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论,除构成河流景观的诸如水面、河床、护岸等物质性要素

之外,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及其感受等主观性因素。

此外,河流历史文化等有关人文景观方面的要素都构成了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内涵。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照片2)。保存、修复这个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流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2)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3)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河流景观,不能仅着眼于表面的构成景物,必须研究河流和地区的关系[2]。城市河流因流经城区的大小不一,被重视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而且河流地带固有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毕竟是河流环境的固有特性,即地区风格,因这种地区风格的不同,使城市河流的风貌具有极大的差异。正确理解街区的个性,一面发挥城市河流的复合功能,一面把这些景物组织到城市景观规划的环节中去,是生动表现河流景观的一个课题。

在考虑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需要想到人在什么位置来观赏景观。人在观赏河流景观时,景观视点可呈现多方位、多角度、静态性与动态性等特性。从桥上可以看到河面景,从河岸可以看到呈某一角度的河面景和对岸景。有的在某个地点站立向某一方向眺望,有的边移动边体验陆续展开的景观,视角各不相同。

河流景观因眺望的视点位置不同,可分为纵观景、对岸景和鸟瞰景3种类型:(1)纵观景。从桥等处沿河流方向平行眺望河面的景色。纵观景可表现曲折水流的动感,可一览两岸和流水的景色。两岸的建筑、树林有近及远,形成纵深感极强的景观。(2)对岸景。从堤岸等处与河流流向近乎垂直的方向眺望对岸方向所见的景观。对岸景看到的是水线、堤防、建筑物等横向的景物。(3)鸟瞰景。把河流的广阔范围尽收眼底的眺望方式,此时,视点在空中较高的位置。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时,应全面考虑眺望场所的分布及景观视点,进而考虑如何定位河流景观。

3城市河流景观效果的分析

现代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三元素[3]。景观视觉形象是指一个景观空间所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基于上述景观的3个方面,同时考虑河流的多种功能,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分析: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

(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河流景观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河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洪,为此,人们采用了诸如加固堤岸、衬砌河道等工程措施来保证安全。出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对传统工程措施进行了许多改造,如采用生态河堤。河流景观应符合工程等的要求,保证行洪的安全。河流景观设计的任务就在于满足包括防洪功能在内的河流功能后,还能使设施及环境构成一个良好的风景区。

(2)自然性。自然性是指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天然河流蜿蜒曲折,深潭和浅滩相间。河流景观设计可运用曲流、浅滩、深潭、河漫滩等手段,使城市河流重归“近自然”状态。

(3)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流景观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城市河流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在天然环境中,靠河流维持生命的生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水泽和树林等生长和繁殖。

(4)观赏性。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河流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河流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5)亲水性。受现代人文主义的极大影响,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而为人所感受,因此,应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满足人们对水边散步、游戏等的要求(照片3)。

(6)文化性。城市河流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应在于提升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促进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轻视文化的创造,则万物仅成为躯壳,所谓“看山如观画,游水如读诗”。

4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4.1河道的景观设计

河道的景观设计涉及河道平面和断面两方面的问题[4]。天然的河流有凹岸、凸岸、有浅滩和沙洲,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又可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

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河流景观尤为重要。采用复式断面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4.2河岸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河岸处理是个重点。由于对城市河流进行人工治理,容易形成呆板的连续护岸,设计时,可采取措施使景观有所变化。在河岸处理方式上,应该鼓励采用生态堤岸,以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的硬式护岸。

4.3河边的附属设施设计

河边要有适于河边风格的设置。栅栏、长椅、灯具等附属设施都应视作河边的小景物,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方便。

4.4沿河植被的景观设计

“水”和“绿”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要素。沿河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特殊意义。滨河两岸植被是河流景观的基本手段,不应简单地视作绿化。

4.5重要地点设计

包括桥、河畔公园、小广场等设计。过去在建设中往往只重视桥的交通功能,而忽视其景观作用。桥可以成为从上部眺望水面的视点场,桥本身可以成为地区标志,还可以起到分割河流空间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城市河流作为开放空间的功能,可设计一些与城市景观相和谐的河畔公园、小广场,使河流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4.6夜景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夜景的要求增加,河流空间夜间景色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可充分利用水的反光、倒影、波动等特性,营造五光十色梦幻般的景象,增添城市夜晚的魅力。回归自然成了河流景观建设发展的主流,先后提出了“多自然河流”、“建设家乡河”等概念[1]。多自然河流意味着河流应当具有更多的自然特征,比如使用当地材料、采用传统工艺等。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多自然河流对维护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对已高度工程化的城市河流,河流景观设计可包括生物栖息地结构、鱼道设施、河岸植被、混凝土衬砌的植被覆盖、恢复河流基流等方面。四川成都府南河是采用多自然河流整治的成功案例[5],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城市河流水质一般较差,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如何与水质净化相结合,这是城市河流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四川成都府南河公园就是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题的生态环保公园,她以表现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通过清洁水、污染水、净化水的各种形态,揭示了水、自然和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旨在唤起更多的人们,共同来爱护水、保护水。

5结语

城市河流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涉及水力学、水生态学、景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我们应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仅仅追求景观空间视觉效果和对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的理解。应以自然和生态原则为基本依据,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实现城市河流景观不仅在视觉上令人愉悦,而且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

致谢:本文承蒙刘树坤教授修改并提供照片,深致谢忱。

参考文献:

[1]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2.

[2]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6-123.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新建筑,2001,5:1-3.

[4]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15(1):8-11.

[5]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环境,1999,18(1):19-24.

摘要:基于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本文提出从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文化性、亲水性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