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力量范文

自然力量精选(九篇)

自然力量

第1篇:自然力量范文

Nature didn’t have many surprises up her sleeve, think again. Nature has a load of other powers that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well, freaky.

The Mother of All 5)Tornadoes

The fastest wind speed ever recorded 318 miles an hour occurred during a tornado near Oklahoma

City in 1999. Scientists classify tornadoes by the damage they can do. A tornado with wind speeds of 70 miles an hour can sweep away entire houses and 6)hurl cars through the air. But a tornado with wind speeds of more than 300 miles an hour has the power to 7)derail train cars, tear grass from the ground, and even rip 8)pavement from the street.

9)Dodge Balls

About 1,000 years ago, hundreds of people were mysteriously killed in the Himalaya. A recent

investigation concluded that they were caught in a 10)hailstorm that dropped 11)chunks of ice the size of baseballs on the victims’ heads at more than 100 miles an hour. Hail is formed in storms when raindrops

are carried into extremely cold areas of the

atmosphere by powerful 12)vertical winds. The longer the tiny specks of ice bounce around in the wind, the bigger they become. When the 13)clumps of ice grow too big for the wind to hold up, they fall to the ground as hail.

It’s Raining Frogs!

Small frogs rained on a town in Serbia, sending 14)residents running for cover.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them,” a villager told a local newspaper. “I thought maybe a plane carrying frogs had exploded in

midair,” said another resident. Had the town gone crazy? Probably not.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15)waterspouts and tornadoes can suck up the surfaces of lakes, 16)marshes, and other bodies of water. When they do, they can take frogs and fish along for the ride. The tornadoes can then drop them miles away.

Flaming 17)Twisters

As if tornadoes aren’t dangerous enough, one kind is made of fire. Wildfires are so powerful they can create

their own weather. As these fires burn, they consume huge quantities of oxygen. The heat causes the air to rise. When fresh air 18)swoops in and replaces it, strong winds are produced. Sometimes this self-created

weather causes 19)swirling tornadoes of fire. These flame-throwing tornadoes, called fire 20)whirls, can be 50 feet wide and grow as tall as a 40-story building.

Gas Attack

When a volcano 21)erupts, a glowing sea of 22)lava often flows down its sides, destroying everything in its path. A lava flow is extremely dangerous. But a

volcano can produce something even deadlier: a 23)pyroclastic flow, which is a cloud of gas and rock that can reach temperatures above 1,000. The flow crashes down the side of a volcano like an avalanche. While most people can easily move out of the way of most lava flows, they can’t escape a pyroclastic flow so easily. These flows typically reach speeds of more than 50 miles an hour.

Snowball Factory

You head outside after a snowstorm and see dozens

of 24)log- or drum-shaped snowballs. These rare

creations are called snow rollers, and Mother Nature makes them all by herself. Snow rollers form when wet snow falls on ground that is icy, so snow won’t stick to it. Pushed by strong winds, the snow rolls into logs. Maybe this is nature’s way of saying it’s time for a snowball fight.

Mystery Waves

Imagine you’re on an ocean 25)liner when a wall of water ten stories tall runs toward you like an unstoppable

train. It’s not a tsunami, caused by an undersea earthquake. Tsunamis are tiny in the open ocean and become 26)enormous and deadly as they

27)approach the shore. No, what you’re witnessing at sea is a 28)rogue wave, also called a freak wave.

Scientists aren’t sure what causes these waves, but they do know they can appear without any warning in the open sea, even in the clearest of weather. As

recently as 15 years ago these waves were thought to be a myth. But scientists now know they are very real and very dangerous to even the largest ships.

Great Balls of Fire

During a thunderstorm, a glowing ball the size of your head suddenly appears. It 29)hovers a few feet above the ground, drops down, dances across the yard, and then 30)darts up into the air before it fades away. This freaky 31)phenomenon is ball lightning. Sometimes it disappears with a small explosion. Some scientists think that when normal lightning strikes the ground, it 32)vaporizes a mineral called 33)silicon found in soil. They think this silicon forms a kind of bubble that burns in the oxygen around it.

大自然的力量有时候强大得惊人。一次大地震足以把庞大的建筑物,把整片山坡夷为平地。在尼加拉瓜大瀑布,每秒钟有超过50万加仑(约189万升)的水从18层楼的高度俯冲到下面的尼加拉瓜河――这样的流速足以在1分钟内注满将近50个奥运会规格的游泳池!此外,大家都知道飓风、暴风雪、雪崩、森林大火、洪水、海啸和雷暴等自然灾害。但如果你以为大自然母亲能带给人的惊叹仅此而已,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大自然还有许多惊人的力量,或许只能用“怪异”来形容。

龙卷风之母

史上记录的最大风速――318英里/时(511千米/时),出现于1999年俄克拉何马城附近的一个龙卷风肆虐之时。科学家根据龙卷风造成的损害程度对其进行分级。一个风速70英里/时(112千米/时)的龙卷风可以把整所房子吹翻,把汽车抛到空中。而一个风速达到300英里/时(482千米/时)以上的龙卷风则足以使列车脱轨,将草连根拔起,甚至掀翻路面的人行道。

躲避球

大约1000年以前,数以百计的人在喜玛拉雅地区神秘遇害。最近的一次调查得出结论,认为这些人遭遇了大冰雹的袭击――当时有无数棒球大小的冰块以超过100英里(160千米)的时速砸到遇害者的头上。暴风雨发生时,强大的垂直风把雨点带到极其寒冷的大气层区域,从而形成了冰雹。细小的冰粒在风中颠簸的时间越长,就会变得越大。当冰块凝结过大,风力再也支撑不了其重量时,它们就变成冰雹掉落地面。

下青蛙啦!

塞尔维亚的一个小镇上竟然落下无数小青蛙,居民们慌忙奔走躲避这场“青蛙雨”。“有好几千只青蛙呢,”一名村民对当地一家报纸说。“我觉得可能是一架装有青蛙的飞机在半空中爆炸了,”另一名村民说。难道这个小镇发疯了吗?很可能不是。科学家相信海上龙卷风和龙卷风都能够吸起湖泊、沼泽和其他水体表层。出现这种情况时,龙卷风就会把青蛙和鱼一起卷走,然后在数英里外的地方把它们

撒下。

火焰龙卷风

好像龙卷风还不够危险似的,竟然还有一种龙卷风是由火形成的。野火力量强大,甚至能够制造自己的天气现象。火焰燃烧时会消耗大量氧气,产生的热量使空气上升。当周围的新鲜空气迅速补充进来时,就产生了强风。有时,这种自然形成的天气现象会引发旋转的火龙卷风。这些喷吐着火舌的龙卷风被称为“火旋风”,它们可以达到50英尺(15米)宽,并攀升到40层楼的高度。

气体袭击

火山爆发时,经常会有一片熔岩之海沿着山坡流下,毁灭沿途一切。熔岩流极其危险,然而火山喷发时还会产生另一种更加致命的东西――火山碎屑流,当中混合了气体和岩石的杂质,温度可达1000(537℃)以上。火山碎屑流沿着火山坡以雪崩之势猛冲下来。大多数人能够轻易躲避大部分熔岩流,但是要躲避火山碎屑流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些火山碎屑流时速通常可达50英里(80千米)以上。

雪球工厂

暴风雪过后,你走出门外,看到很多圆木状或鼓状的雪球。这些不寻常的产物叫做“雪卷”,是大自然母亲亲手创造的。当潮湿的雪落到结冰的地面时,雪不会粘着在地面,而是在强风力的推动下不断滚动,最后变成圆木状。或许这是大自然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可以打雪仗咯”。

神秘的海浪

想象一下你正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突然有一堵10层楼高的水墙像一列无法停止的火车那样朝你汹涌而来。这并不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海啸在外海规模较小,只有当它靠近海岸时才会变得巨大而致命。不,你此刻在海上见到的是一个“超级巨浪”,也叫做“畸形波”。科学家还不能肯定是什么引起这种海浪,但他们知道这种海浪可以在最晴朗的天气里突然在大洋出现,事前毫无预兆。直至15年前,这种海浪还被认为是一种传说。但是现在科学家已经知道它们确实存在,而且即使对大型船只来说也会非常危险。

第2篇:自然力量范文

在全世界经久不息的研究金字塔的热浪中,用一谜未解,一谜又起来形容恰如其分。几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个法老陵寝的神秘说法越来越多,也愈来愈离奇,被它吸引的人也日益增加。几十年前,忽然又冒出一项所谓“新发现”,引起轩然大波,在西方接连出版了几十本洋洋洒洒的专著,上百篇的论文试图解释它,成千上万人试验、探讨它,它的势头正方兴未艾。这项“新发现”就是蜚声欧美各国的“金字塔能”——它说的是金字塔形的构造物,其内部产生着一种无形的、特殊的、具有诸多神奇功效的能量,故称之为“金字塔能”。

新的谜题“金字塔能”

1930年,热衷于超自然科学的法国人安东尼·博维前往埃及参观了吉萨金字塔群落,之后他提出大金字塔的形状非同一般,其构造和建筑方式皆为特定的模式以用来产生神奇的能量。这一说法为金字塔神秘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博维热衷于“感觉辐射”的造型研究。这项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说物体会辐射某种能量,这种能量目前尚不能为现代物理学所解释。当博维在金字塔参观时,进入“国王墓室”的他,不经意地往当成垃圾箱的罐子一看,发现里面竟放着猫和老鼠的尸体。当时他想这些动物大概是在金字塔内迷路而死亡,而被丢在垃圾罐中的吧!可是,他马上又注意到有些奇怪的事,尽管墓室中非常潮湿,但尸体却未腐烂,这么说来,这些动物不就和木乃伊一样干透了吗?那么墓室中岂不是具有能够使物质脱水之力吗?

博维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和大金字塔的几何学图形有关,于是在返国后就立即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底边0.9公尺的大金字塔的模型。并将其4个方位配合上东西南北的方向,再将猫的尸体放在与墓室相同,距底部1/3高度之处。结果他发现过了数日,猫的尸体竟然变成了木乃伊!

似有如无的神秘能量

捷克斯洛伐克的放射学专家卡尔·德鲍尔得知了博维的实验后,于1940年开始亲自用木乃伊风干的方式对食品花朵和动物尸体进行试验。德鲍尔用三毫米厚的马粪纸,按胡夫金字塔的比例,做了几个30厘米高的模型,进行第一次实验。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放在模型内的牛肉、羊肉、鸡蛋、花朵、死青蛙、壁虎等果然变干而不腐。

德鲍尔不断地试验,继续探索模型内的神秘能量。有一次,他将一把刮胡子刀片放在模型内,满以为它将变钝,但结果却相反,刀片变得更锋利,他用这把刀片刮了50次胡子,然后他做了一个15厘米高的模型,把刀片平放在塔内距塔底三分之一高的地方,刀片的两端对准南北方向,模型本身也按南北放置——几次试验下来,如同第一次一样,刀片都变锋利了。于是一种极其简单而又神奇的磨刀片器——马粪纸的胡夫金字塔模型就这样发明了。1949年,德鲍尔正式向布拉格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法老磨刀片器”的发明权。这项编号为91304的发明经过了整整10年的周折才批下。其间,德鲍尔竭力说服专利委员会,并向委员会主席提供了一个模型让该主席亲自进行试验,最后表示这项发明确有实效,它并不是什么欺骗或魔术。

“金字塔能”原理诞生?

与此同时,德鲍尔继续探索“金字塔能”的原理。德鲍尔在一家无线电研究所工作,他可以了解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情报,并充分利用所里的设备与仪器。他把实验扩大到收音机、雷达、宇宙线和其它射线中,研究用马粪纸这样的绝缘体制成的金字塔模型,其内部的空间里产生着什么样的震荡,而这种震荡又和地球磁场与刀刃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他得出一种假设,或称为一个定理:来自太阳的宇宙微波,通过聚集于塔内的地球磁场,活跃了模型内的震荡波,使刀片“脱水”变锋利。这种特性不局限于胡夫金字塔模型,其它形状和大小的金字塔模型也能对刀片产生同样的作用。他在申请专利权的报告中说,金字塔状结构物内部的空间产生着一种自动的更新运动。金字塔空间产生的能量仅仅来自宇宙和地球的引力、电场、磁场和电磁场,它通过太阳发射的混合光线中看不见的射线起作用。在塔内空间激起的这股力量,能减轻由于多次刮胡子而引起刀口内部结构出现的毛病和变钝现象,但是,这股力量的影响仅仅局限于刀口变钝,而不是刀口所受到的外形损伤。因此,这种刀片必须是用上等的钢材制造的。一把刀片通常只能使用25一30次,但如果每次用毕后放在金字塔模型内24小时,那么,每次刮胡子后的钝化现象即可消除,刀片的使用寿命将会延长。

德鲍尔还说,金字塔内部的空间形状与空间内所进行的自然、化学、生物进程有关。如果我们使用某种几何图形作外形,那么这种外形就会加速或延缓它内部空间里的自然进程。这项发明虽然采用金字塔形,但其它形状的结构空间也可产生这种作用。此外,也可用其它绝缘体来制造这种结构物。为什么一定要用绝缘体呢?他解释说,微波可以穿透绝缘体,活跃模型内的震荡波,而导体则不行。

研究成果纷至沓来

德鲍尔的研究开创了研究“金字塔能”的先河,在西方掀起了一股试验“金字塔能”的热潮。各种专业的学者和金字塔迷纷纷用马粪纸、塑料、木板、玻璃制作金字塔模型,对它的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些科学家说,实验的结果表明,把肉食、蔬菜、水果、牛奶等放在金字塔模型内,可保持长期新鲜不腐。现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一些乳制品公司已把这项实验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采用金字塔形的塑料袋盛鲜牛奶。据说,比起其它的包装形式,金字塔形内的鲜牛奶存放时间最长。

第3篇:自然力量范文

反正都要吃蔬菜,不如多吃一些有「美肌力功效的蔬菜吧!

蔬菜中含有大量

让我们从内到外都健康美丽的营养素!

蔬菜普遍富含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纤维和植物营养素。比如维生素A拥有促进肌肤新陈代谢的力量;维生素C能帮助生成胶原蛋白,使肌肤年轻有弹性;蔬菜中苦涩的成分,拥有解毒的力量;食物纤维是通便最强有力的武器。瘦身、滋养,而且美肤,从内到外打扫干净,大自然的美容力量就藏在每日食用的蔬菜中。

ABC Cooking Studio

全日本120家分店,25万会员的超高人气料理教室ABC Cooking Studio,不是高档沙龙,也不是培养厨师的学校,而是向您提供一个享受料理乐趣的地方。 在这里学习亲手制作蛋糕、烘焙面包、烹调料理,体会下厨的快乐和幸福。

环球金融中心旗舰店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2F

TEL:021-68776661 021-68776662

6大美肌力蔬菜吃出更美的肌肤

每种蔬菜都有它们原本的独特味道,每种蔬菜也有自然赋予的各种功效。我们要积极借助蔬菜的美肌力量。在此将蔬菜进行了测试和排名,评出了清肠力、净化力、抗氧化力等最强的蔬菜!请多多食用吧。

富含维C第一:彩椒

•富含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能够抑制黑色素生成,防止雀斑出现!

熟透的彩椒中β胡萝卜素与维生素C的含量,是未成熟状态就食用的绿色青椒的2倍以上。红色、橘色、黄色等不同颜色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也不同。彩椒的强抗氧化力能够抑制导致肌肤色素沉淀的黑色素生成,防止雀斑出现。

消除羟自由基能力第一:苦瓜

•利用叶酸和维C的加乘效果消除疲劳、击退羟自由基!

在蔬菜中苦瓜的维生素C 含量算是很高的,约1/4根就可以摄取40mg维生素C,仅比1/2个柠檬略少。且有助疲劳恢复的叶酸也很丰富。苦瓜中的苦味成分是苦瓜皂苷a,可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血糖值,让身体轻松舒畅。

净化力第一:卷心菜

•卷心菜富含“硫化合物”,它能激活体内的酵素来分解毒素!

被污染的环境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让我们体内积存毒素。卷心菜等油菜科蔬菜中,含有可以激活人体内抗氧化酵素和解毒酵素的硫化合物――萝卜硫素。另外油菜科蔬菜有的辛辣成分、同样含有硫的异硫氰酸酯也能提高免疫力和肝脏解毒力。

抗氧化力第一:油菜花

•包含了维生素和矿物质钙等众多营养素的全能型蔬菜!

美丽的肌肤和活力无限的身体的最大敌人,是体内产生的活性氧,照射紫外线后会大量产生单线态氧,其中氧化力最强的是羟自由基。油菜花富含可以消除人体内羟自由基和单线态氧的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E,还富含维生素C、叶酸、铁分、钾等矿物质及钙,是“全能型蔬菜。”

清肠力第一:牛蒡

•富含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食物纤维的牛蒡是最有效的通肠蔬菜!

水溶性食物纤维会成为肠内细菌的饵食,有助改善肠内环境。而非水溶性食物纤维会增加大便的分量,从而促进排泄。有意识地同时摄取这两种食物纤维,能加倍提高通便力。

牛蒡含有的水溶性食物纤维和非水溶性食物纤维的比例是2:3,是为数不多的均衡性佳的蔬菜之一。

提高免疫力第一:南瓜

•南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E,能增强免疫力的活性!

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也是蔬菜不可忽视的功能。维生素A和E能增强免疫功能的活性,南瓜中这两种维生素的含量都很丰富,它们可以使免疫平衡保持良好的状态。另外淡色蔬菜容易被认为营养价值和功能都不如黄绿色蔬菜,但其实它们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的能力很强。

请多多食用卡路里低,且富含各种维生素等营养素的蔬菜吧!

不破坏维生素的

烹饪方法是最好的

利用高温短时间烹饪的做法,蔬菜中微量营养素的损失是最少的。如果做成汤,蔬菜中的营养素就会溶解到汤中,所以基本上也不会有损失。

苦瓜胡萝卜煎蛋

能消除疲劳,促进脂肪代谢的彩色煎蛋

【材料】

苦瓜、胡萝卜、鸡蛋、盐、料酒

【制作方法】

① 苦瓜对半剖开,去除白瓤,切成薄片。

②胡萝卜切小丁。

③鸡蛋打散,加盐打匀。

④锅中放少许油,倒入胡萝卜和苦瓜煸炒。

⑤倒入蛋液平铺锅面,小火加热,至面凝固后翻面,再煎一分钟即可。

蚝油烫油菜

高温快速烫熟的油菜,保留了丰富的营养成分

【材料】

油菜、蚝油、糖、红椒、姜、色拉油

【制作方法】

① 将油菜去除根部和黄叶洗净,红椒切丝,姜切丝。

②锅内水煮开后,加入少许盐和色拉油,放入油菜的根茎部分烫,等水再滚后,放入油菜全部烫熟。

③捞出油菜浸入凉开水中,待凉后捞起沥干水分摆入盘中。

④锅加热后放入一匙油,放入姜丝,炒出香味后放入蚝油、糖和少许水,煮开后淋在油菜上。

⑤撒上柴鱼花和红椒丝即可。

烫油菜时加入少许油和盐,可使烫出来的油菜碧绿色亮。

牛蒡炒胡萝卜

营养满分的瘦身素菜!

加速肠胃的蠕动,扫除体内积存的废物

【材料】

牛蒡、胡萝卜、白芝麻、香油、盐、醋、糖

【制作方法】

①将牛蒡、胡萝卜洗净,去皮改刀切丝。

②锅中放少许香油,待热后放入牛蒡和胡萝卜翻炒至熟,放入盐、醋、糖调味后装盘。

③最后撒上白芝麻即可。

切好的牛蒡马上放入滴有白醋的水中,可防止其氧化变黑。

甜甜糯糯的南瓜甜汤滋养身心!

南瓜百合汤

丰富的维生素A和E,提高免疫力,美颜

【材料】

南瓜、百合

【制作方法】

① 南瓜去皮去籽切小块。

②百合切去两头,剥开洗净。

③锅中放入足够的清水,下南瓜块一起煮开,小火炖20分钟。

④加入百合继续炖10分钟至南瓜酥软即可。

南瓜本身就有甜味,喜欢更甜的味道的话,可以加入蜂蜜。

手撕包菜

激活体内酵素,提高肝脏解毒能力

酸酸辣辣的卷心菜,令你食指大动!

【材料】

卷心菜、花椒、干辣椒、姜片、蒜头、盐、生抽、醋

【制作方法】

① 将卷心菜叶片剥开,清洗干净后去粗梗留叶撕成大片。

②辣椒剪成小段去籽,蒜头、姜切片。

③炒锅加油烧热后下花椒、辣椒、姜片、蒜片爆香,小火煸香。

④下卷心菜大火快速翻炒至断生,调入盐、生抽、醋,炒匀即可。

手撕的卷心菜保留了其纤维和组织的完整性,也保留了更多营养!

彩椒炒凤尾虾

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防止雀斑形成

虾仁Q弹彩椒清甜,色彩缤纷的美味!

【材料】

鲜虾、彩椒、蛋清、白胡椒粉、盐、淀粉

【制作方法】

① 鲜虾剥壳留尾,用刀从虾背部剖开,挑去虾线洗净滤水。

②用厨房纸巾吸干鲜虾水分。

③彩椒去籽切小块。

④炒锅烧热加入油至4成热,下鲜虾煸炒至变色盛出滤油。

⑤留底油下彩椒煸炒,加入少许盐和清水。

第4篇:自然力量范文

[关键词]葛根;葛根素;自然衰老;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

[中图分类号]R332 Q5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082-02

Effect of radices puerarire and puerarin on activities of CAT and content of H2O2 of naturally senile mice

LI Dong-zi,WU Jing-dong

(1.Sahmyook University,South Korea 100-000;2.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at radices puerarire and puerarin have function on delaying naturally senile mice. Methods Healthy 4 month old mice were 15, as the young control group (A); healthy 18 month old mice were 90 as the elderly group, and then randomly divided into 6 groups:elderly control group (B), positive control group elderly (C),middle puerarin dose group(D), high puerarin dose group(E), middle radices puerarire dose group(F),high radices puerarire dose group(G). Giving medicine by filling stomach. Determined by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CAT and H2O2 cont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young control group,the remaining mice in each six elderly aged group's the vitality of CA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H2O2 in seru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with the elderly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 of other elderly can improve the vitality of CAT and reduce H2O2 content. Conclusion Radices puerarire and puerarin have function on delaying the naturally senile mice.

Keyword:radices puerarire; puerarin; aging; CAT; H2O2

葛根为常用中药,是豆科植物野葛或干葛藤的干燥根,干葛藤又可称为粉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有“山人参”的美称。葛根性平,味甘辛,具有发表解肌、开阳透疹、解热生津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葛根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抗氧化、抗癌等。本课题通过观察葛根及葛根素对自然衰老小鼠血清中CAT活力及H2O2含量的影响,探讨葛根及葛根素是否具有抗皮肤衰老的作用,为研究和开发延缓衰老的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法:健康雌性4月龄昆明种小鼠15只,作为青年对照组(A);健康雌性18月龄昆明种小鼠90只作为老年组,再随机分成6组,每组15只:老年空白对照组(B)、老年阳性对照组(C)、老年葛根中剂量组(D)、老年葛根高剂量组(E)、老年葛根素中剂量组(F)、老年葛根素高剂量组(G)。

1.2 实验药物及给药方法:实验药物:中药葛根(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药剂科提供);葛根素(购自成都曼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维生素EC混悬液(购于成大方圆药房,药品批号,国药准字H11022348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将维生素EC颗粒与蒸馏水制成混悬液;0.9%生理盐水,购于成大方圆药房,国药准字h22022056吉林省广业有限公司。以上药物制备完成后置4℃冰箱备用。

给药方法:A组:给予生理盐水(20ml/kg);B组:给予生理盐水(20ml/kg);C组:给予维生素EC混悬液(30mg/kg);D组:给予中药葛根(60mg/kg);E组:给予中药葛根(100mg/kg);F组:给予葛根素混悬液(60mg/kg);G组:给予葛根素混悬液(100mg/kg)。以上操作每日一次,连续进行30天。

1.3 取材方法:第31天采用眼球后静脉丛取血法,将取得的小鼠血液放入离心机中离心8 min,转速为3 500r/min,抽取上清液即小鼠血清放入带盖离心管中,冷冻于-20℃冰柜中保存,待进行指标测定。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CAT及H2O2试剂盒,均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各项指标的测定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采用化学比色法。

BLG10电子秤、AnKeTDL-5-A离心机、水浴箱、酶标仪(美国)等设备及其它实验器材均由辽宁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提供。

1.5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1.5 版本软件进行处理,各组实验参数以x±s表示,组间差异按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并用最小显著差法(LSD法)作两两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血清中CAT的活力: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其余六个老年组小鼠血清中CAT的活力显著下降,分别是P0.05,P0.05,P0.01,P0.01,P0.01,P0.01。与老年空白组比较,其他老年用药组小鼠血清中CAT的活力均有提高, P0.01,P0.01,P0.01,P0.01,P0.01。见表1。

2.2 小鼠血清中H2O2的含量: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其余五个老年各组小鼠血清中H2O2含量显著增高,分别是P0.01,P0.01,P0.01,P0.01,P0.01,P0.01。与老年空白组比较,其他老年用药组均可降低H2O2含量,分别是P0.01,P0.01,P0.01,P0.01,P0.01。见表2。

3 讨论

衰老一种多环节的生物学过程,是机体在退化时期功能下降和紊乱的综合表现,简而言之,衰老就是体内各脏器细胞功能减低的现象。到目前为止,有关衰老机理的理论提出了很多,其中自由基学说虽还不能完全解释衰老的过程,但自由基和衰老之间的密切联系已被大家所认同。

自由基(Free Radicals)衰老学说认为[1]:体内许多物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过氧化的自由基,当机体内的自由基代谢处于不平衡状态时,过量的自由基就会引起机体损伤,将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成超氧化物,形成脂褐素。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生物膜内类脂结构的破坏极大,生物膜上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后,双层结构破坏,膜功能受损,致细胞器功能障碍。

过氧化氢是生物氧化过程的产物[2]。对大多数组织来说,H2O2可能是一种毒物,H2O2可以氧化某些具有重要生理作用含巯基的酶和蛋白质,使之丧失活性,还可以将细胞膜磷脂分子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成过氧化物,产生过氧化脂质,后者又通过自身催化作用连续生成大量过氧化物,结果使磷脂的功能障碍。过氧化脂质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进入溶酶体,不易被酶分解排出,可累积形成一种棕褐色的色素颗粒,称为脂褐素,在皮肤上可形成老年斑,与衰老有关。过氧化氢酶,其是过氧化物的清除剂,CAT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从而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不受氧化物的损害[3]。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干葛藤的干燥根,干葛藤又可称为粉葛。葛根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有山人参之美称。其性平,味甘辛,具有发表解肌、开阳透疹、解热生津等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活血化淤,舒筋活络,升阳止泻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4]。葛根的药用价值很大,现代医学证明其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心律失常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的治疗作用、降血糖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对雌激素的调节作用、对记忆的影响对免疫作用的影响等。

临床上葛根的常用量为15~30g/天 ,大剂量者可用到50~100g/天 ,亦未见不良反应,所以葛根的临床使用比较安全。葛根素的LD50高达78.1mg/kg,有关不良反应,甚至罕见不良反应也不断见于文献,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5]。

结合本实验结果,可得出葛根及葛根素可以提高自然衰老小鼠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氢(H2O2)含量。葛根及葛根素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对小鼠自然衰老进程有一定的控制和影响作用,可起到抗氧化作用。

[参考文献]

[1]郝祥俊,颜勇.重要抗衰老研究近况[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23(1):75.

[2]韩晓琳.H2O2和细胞凋亡[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6,29(1):68-69.

[3]傅玉娟,吴景东.绞股蓝提取液对光老化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CAT、GSH-Px活性与H2O2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 23:216-217.

[4]徐国钧,何宏贤.中国药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249.

第5篇:自然力量范文

[关键词]自然力;递减规律;服务功能;自然力危机

人类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力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恩格斯所言,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为了生存,人要从事劳动。马克思说,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在变换中,劳动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的存在形式,并且还必须借助自然力的帮助。可见,自然力是人类的无机身体,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物质力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科学界定自然力,明晰自然力内涵,认识自然力在经济中运行的主要规律就成为自然力经济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及抵御自然力危机的根本出路。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自然力

聚焦财富或福利的经济学家,通常以人类利益为中心,以宇宙为半径画圈,把尽可能多的自然物质圈定在自己的视野内,研究自然物质的机能与人类福利的关系,不断从中分离出有用物、无用物及其有害物。因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然力的含义应从广义、狭义等方面加以考察。

(一)广义自然力

自然科学单纯研究物质机能及其运行规律,而经济学则以人类福利为出发点研究自然力,因此,经济学视角下广义的自然力,是指自然物质天然具有的影响人类福利的能力;是效用、使用价值、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力以及承受其他物质扰动能力的总称。自然界中野生食物的充饥能力是对人类早期福利最具影响的自然力。野兽被驯化后变成畜力减轻了人类的劳作之苦,增加了福利。现代科学证明,臭氧是福祸相依的自然力,若在地表附近,它是污染物,一旦浓度过高就会诱发多种疾病,但是,在平流层,它却能有效阻挡大部分紫外线辐射,对生物起到了自然保护屏的作用。

效用和使用价值是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而自然物质的效用和使用价值归属于自然力。萨伊认为,“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食物的充饥能力、衣物的遮挡风寒功能叫效用,而这些效用实质上是食物和衣物的内在自然力的体现。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或功能可以并人物质的效用也表现为自然力。自然力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还可以表现为自然力的影响力和抗变力。自然力作为自然物质内在的活力,具有改变其他物质的能力,是其他物质发生形变、质变或运动的一种能力。万有引力使得地球沿着固有轨道发生公转和自传,自转形成昼夜,公转形成四季,人类适应这种自然条件,夜伏昼出,按季耕耘。生物力中的微生物,在一定温度和时间内,使得食物发生腐烂,人们利用这种自然力,建立了酿造工业、生物制药业等等。自然物质还具有一定的抵抗其他物质扰动的能力,或叫抗变力。生物学告诉我们,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抗变力,也叫恢复力,即生态系统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遭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河流被严重污染以后,水生物大量死亡,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河流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还会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怨无悔地吸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宽容地对待人类的轻度干扰,尽自己所能恢复本来的自然力。

(二)狭义自然力

在传统经济学中,通常把能够被人类利用并增进福利的部分自然物质称为自然资源。《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指出: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而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并能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空间资源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的界定已经把自然环境纳入到自然资源的范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界中一切为人类提供正向服务的有形和无形自然物质的集合,既包括狭义的有形自然物质资源,例如石油、矿藏、土地、森林等,也包括无形的自然环境资源,如气候、阳光、空气等。因此,经济学中狭义的自然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天然具有的效用和作用能力;包括含义更为狭窄的自然资源自然力和自然环境自然力。

作为自然资源的功能、属性以及效用总称的自然力与自然资源本身是不同的,就如同猪肉和猪肉的功能不相同一样。自然资源,它是它所蕴含的自然力的载体,科学的称谓应该是“自然力资源”,而自然力,它(们)是自然资源的作用力,全称应该是“自然资源力”,自然力乃是它(们)的简称。一种自然资源可能具有多种自然力。例如蚯蚓的生物力诸多,从农业角度看,它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有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从药业上看,蚯蚓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不同资源可能具有相同的自然力。例如,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一样具有承重自然力,以至于帆船能够在水面上航行,火车能够在地面铁轨上行驶。它们都有吸纳废弃物的能力。还如草地等资源,面积没有减少,但是由于人们的不当使用,从而导致草场退化,最终无法放牧,此时,就出现了草地虽在但自然力消失的现象。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自然资源就是自然力。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如同皮与毛的关系。

(三)经济学的新课题——灾害自然力

自然科学认为,象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难,尽管特点不同,但是共同的原因是地球或外空间能量快速、无规则地转移,在生物猝不及防下对其造成沉重的打击。沿用自然科学的界定,经济学把致使人类福利减小的自然物质称为自然灾害物质,简称灾害物质。而灾害物质天然具有的对人类福利造成危害的能力称为灾害自然力。

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关注的是对人类福利有正向影响的资源自然力。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灾害自然力对人类福利的增进发生了极大的阻碍,甚至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负面作用的自然力有增无减。据有关调查,近30年来,灾害发生的频率、受灾人数和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迅速增长。在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财政收入的1/6至1/4,严重地阻碍和制约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至于经济理论界不得不把给人类带来负福利的自然力纳入研究范围,研究自然力灾害发生和对经济的影响规律、抵御灾害风险和降低灾害损失的经济措施等问题,以期实现灾难损失的最小化。自然灾害通常是自然因素激活了灾害自然力引起的,尤其是当人类意识到,自然力的负面作用很大成分是人类不当使用自然力而为时,更加认为经济学应该增加对社会福利起到负向作用的自然力的研究。第一位深入研究灾害主题的经济学家是hirshleifer(1966年),他分析了西欧1348~1350年经历的黑死病大爆发对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其研究成果激励了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探究这一领域。我国关于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1986年)提出并且身体力行推动灾害经济学的建设。自然灾害经济学是一门“负经济学”或“消极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灾害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与一般经济学不同的是,一般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自然灾害经济学的目标是使灾害损失最小化,其目标和对社会所起的实际作用是积极的。

此外,暂时对人类福利不构成影响,或人类尚未意识到某种影响的自然物质,叫做中性物质,中性自然物质蕴含的自然力还处于一种自在的、盲目的状态,没有进入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属于潜在的自然力。

二、由土地肥力递减到自然力递减规律

自然力在经济中不仅遵循自然规律运行,如热力学三大定律、生物学的能量金字塔定律,尤其需要明确的是,自然力递减规律是经济中绝不可忽视的一个客观规律。

(一)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自然力递减规律可以追索到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土地肥力递减,是马尔萨斯在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安德森对土地肥力下降现象描述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客观规律提出来的。他认为,按耕作进展的比例而增加的年产量,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额比较起来,必然是逐渐的并不变的减少下去的。土地肥力递减与土地边际报酬递减不同,边际报酬递减强调的是在某种要素数量固定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的配比有一个最佳点,超过这个点的追加投入所获得的回报率呈下降趋势,而土地肥力递减,是指在技术不变的假定下,人类持续使用土地超过某个临界点所出现的土地理化指标下降、功能减退进而产出能力下降的现象。土地肥力递降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当今。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拥有18.74万公顷土地,以暗棕土、黑土、黑钙土为主,大面积连片分布。在20世纪60年代的耗竭性使用前,团粒结构好,含氮量高,腐殖质含量丰富。黑土层有机质含量高达7%~8%;腐殖质层厚度一般在30~70cm,深的可达100cm。但是,60年代后长期过度使用土地导致了土地理化指标下降、土地功能减退。资料显示,当前土地有机含量一般仅为1%~2.5%;40%的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不足30cm。有机质正以年均0.1%的速度下降。土壤的一系列理化性状逐渐恶化: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大部分缺钾;土地结构变坏、空隙减少、持水量降低、保水保肥性能减弱、土壤日趋板结、抗旱涝能力减弱,可耕性越来越差。此外,全球性的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是对土地肥力下降规律的事实佐证。

(二)马克思对自然力递减规律的预见

马克思早就预见到社会生产力的无限发展有可能降低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物质的功能和质量,导致自然力恶化。他说:“在农业生产中,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仅仅补偿或甚至还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的作用。”马克思不仅认同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存在,还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出发,指出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生产使大量的农民变成城市工人,应该归为农田作为营养基的绿肥不断流失,再加上滥砍滥伐树木等原因必然导致土地肥力递减。尽管人类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改良土地、改进耕作制度、合理耕作、合理排灌,短期内土地肥力在原有基础能够修复甚至提高。但是,实践表明,长期以来由人口规模不断变大带来对自然力的扰动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尤其在土地利用上只用不养的情况下,土地自然肥力的下降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注意到其他自然力可能在人类无度扰动下发生功能减退的情况,他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部分材料数量的季节影响,森林、煤炭、铁矿的枯竭等,就明白了州”。

(三)自然力递减规律的客观性

自然力系统中在人类扰动下服务功能减退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例如,空气污染程度的提高、大气自净能力的下降、气候异常程度的加深等等。这种自然力功能衰退的普遍性,使我们能够把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引伸到自然力系统,得出自然力递减规律,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对自然力的利用超过自然力所能承载的阀值后,就会出现功能减退、能力下降的趋势。

自然力递减规律具有客观性。上文谈到,自然力具有一定的抗变力和恢复力。一般情况下,在人类利用自然力并保持在其抗变力和恢复力的限度内时,自然力通过其自身新陈代谢机能能够恢复原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是,超过这个临界点,自然力的内在运行机理被打乱,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就会减退;严重者,其功能全部丧失甚至出现不利于人类的异变。就土地来说,在自然生态状况下,植物在土壤中汲取养料,通过新陈代谢的自组织作用又以腐殖质形式还肥于土地,土地自然生产率保持不变,保持正常均衡状态。但是,由热力学熵值增加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只要人类参与土地的再生产过程,土地自然力包括肥力和吸纳力就会出现无序性增大的不可逆现象。

三、正确认识自然力递减规律是抵御自然力危机的根本出路

第6篇:自然力量范文

一、易学自然观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实际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号、周初时期占筮验词集锦和战国末年理性诠释的统合。作为《易传》的十篇释文已经完全脱离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阴阳为纲阐释变化的理论体系。汉兴,《周易》作为官学传习和研究的对象,被尊称为“五经”之首;汉易已经纳入阴阳五行学说,隋唐时期易学即以其理性向科学领域渗透;进而逐渐形成以符号系统与以阴阳为纲纪相结合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构。

易学对宇宙的基本观点是:阴阳相涵相因、流变会通,构成一个合谐互补的有机整体。

张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学思想略论》〔1-191〕中指出:船山的本体哲学,统体会通于和合。所谓和合者,就是“阴阳未分,二气合一,氤氲太和之真体”。《易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者认定道器是虚实范畴,虚与实的主要差异在于隐与显。“形而上者是隐也”,隐不是无,而是潜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据。“形而下者是显也”,指有形质的东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见可循者也”。即此可知,显指可见可循的事物和现象,隐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而隐又不是虚无,“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从而推定道乃实存之体,得出道器交与为体、相涵相因、流变会通的两系统结构论。

道和器的关系究竟如何?就逻辑上讲,“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为凡器皆有形,由“形”逻辑上得出对应于“形下”必然存在着“形上”。就二者的主从关系讲,“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喻之天则,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关系为:道是器存在的依据;道通过器而表现自己,一切显性的运动变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讲,是“理不先而气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别,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创的观念。

张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阐述问题,认为“王船山道器、气关系,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专门讨论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据形上学本体哲学,自然界的物理客体应该分两类,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形下之“显”和形上之“隐”。

小结:易学自然观是两系统结构论。从静态角度讲,“万物(包括宇宙自身)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动态角度讲,“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所谓的易,就是讲阴阳变化之理的学问,即“易以道阴阳”。

二、两种物理学理论

物理学作为一门学术的名称,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文著作延续下来的,这个希腊词的意思是探讨自然的秩序和原理的“自然学”,亚氏又称其为自然哲学。大约到18世纪中叶,由于学科内容的分化,自然史和化学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18世纪后半叶法国讨论过留下的物理学意味着什么,结果是把物理学分为一般物理学和特殊物理学。前者指牛顿力学或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导出的以数学描述质点运动的传统,后者包括声、光、电、磁等广泛领域。通常都把这种划分说成是数学科学传统和实验物理学的分离。

1829年,泊松把当时法国物理学的思想倾向归为两类:物理力学和解析力学。他把前者的特征描述为“它的唯一的原理是把一切还原为分子运动,而这些分子是把力的效果从一点传到另一点并保持这些力之平衡作用的核心”,即期望用天体运动的牛顿平方反比定律数学格式,精密地描述宇宙一切现象,称牛顿范式;而后者则强调现象的解析格式,轻视对物理原因进行讨论,称非牛顿范式。1840年以后,牛顿范式的地位被非牛顿范式所取代;与之同时,拉格朗日原理被泊松和哈密顿予以发展,使力学成为完全分析的形式,并且以能量取代力的概念体系。本应该由之意识到“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力学现象,实际上运动总是结合着热和电磁的变化,它们也规定运动”〔2-9〕,从而结束牛顿的“力学神话”,可惜的是西方哲学没有能够为物理学提供合适的自然观,以后的物理学就在迷茫中走了许多弯路。对两种范式的本质差异,一般都视为用几何法还是用解析法的数学问题。

19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实验物理学的成熟,出现了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之区分;物理学的理论又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两类。前者是先使用分析法在经验中发现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然后给出各种过程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据,比如牛顿力学;后者又叫“假说—演绎”法,即先确立“想象的原理”(即“假说”),然后采用反证法通过由原理导出的结论对原理进行证明,给出的内容与经验所显示的现象吻合得愈多愈一致,特别是能够从假说来预言现象并得到证实,这种构造理论就愈成功。依据这种分类方法,一般都承认17世纪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就分别代表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对这两种理论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思维方式,即前者采用分析法而后者采用综合法。

三、两类物理客体

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从近代物理学奠基开始,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分别传承为两种体系,即牛顿范式——原理理论,惠更斯范式——构造理论,其本质差异不在思维方式和数学形式之不同,也不在是采用数学方法还是实验方法之别,而在于研究的客体分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类。

以质量对物体进行计量,并假定质量都集中在一个质点,以相互传递力的作用描述运动,是牛顿范式的核心观念;非牛顿范式研究的光、热、电、磁等现象,都不能以质量进行计量,最终认识到了这种现象都与“能量”直接相关,并且以能量取代了力学概念体系。

而今首当其冲应该明确的是物理学根本就不直觉研究“物质”,正象无法品尝水果一样,因为二者都是抽象的类概念。物理学只研究质量、能量、电量、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种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者是关于质量系统的理论,后者则适用于能量系统。以往不适当地把能量说成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如“能即运动”)〔3-526〕,是产生混乱的肇端。现代物理学已经确认物理客体分两类:宇观上有分立的天球和连续辐射,微观上分粒子和场,粒子物理学分费米子和玻色子,理论物理学称其为物质粒子和相互作用;物理学理论也分用质量计量和时空描述、用能量计量和位形描述两个系统。“我们首先把宇宙的物质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物质”即诸如夸克、电子和缪介子等粒子,以及“相互作用”诸如引力和电磁力等等”〔4-38〕。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居然会说出如此不合逻辑的荒唐话,不难看出“物质”这个误用概念带来的混乱是何等严重。

物理客体不能用“物质”这个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应该分为质量和能量两个系统,二者的本质差异有3:1、分立和连续;2、有无静质量;3、量传递时物理客体仅只振动而不发生运动方向的位移。确认能量系统存在的依据有5:1、德西特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得出没有物质的宇宙时空解;2、无限的(负能电子)海的发现;3、爱因斯坦说:“依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4、3K微波背景辐射证明“空间”不空;5、粒子物理学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粒子为瞬息亿变的动态网络。

“全〖ZZ(〗空间〖ZZ)〗充满着相互作用着的各种不同的场”〔2-387〕,这种分布着某种物理量的空间,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中作为参量的空间。“场从数学上表述了能量局域性概念”,“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即此可知,一切自然现象虽表现为质量系统单元个体的运动和变化,动变之因却源于能量系统的作用;而能量系统本身不通过作用于质量系统的效应也根本就无法观测。物理学早已将物理客体分为弥散态粒子和凝聚态物体,3K微波辐射发现之后,就应该从分类学的角度再增添一种连续态网络;进而将弥散态粒子分为质量子和能量子,如此一来,物理世界图象就会变得非常清晰。

物理客体分物体、粒子、网络三类,分别用质量、电量(或荷质比)、能量计量;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属于质量系统(从天球到原子乃至质子、电子),能量系统则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动力之源;所有的共振态、复合态粒子均属于能量系统的动态网络,只有那些稳定的能量子才有现实意义;不同能量子的有序组合构成信息(从质量系统讲,传递信息必须有载体,而对能量系统,信息和载体则合而为一,于此无暇展开讨论),可以用于操作质量系统的变化和存储一切自然现象。

小结:物理客体分两个系统三种态。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确实属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状态;作为两系统“中介”的弥散态,是演绎世间万象的“大舞台”;何以产生质量和电量,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最根本机制。

四、时间和空间

无论哲学还是物理学,时间和空间都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同时又是亘古至今争论最多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共识的两个概念。16世纪之前,基本上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关注的重要论点;牛顿为了创立完整的力学体系,不得不提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时空构架。他认为物质是在绝对空间中运动,时间不跟任何物质对象相关、自身等速地在那里流;时间和空间各自独立互不相关。亦即是说时间和空间仅只是描述运动的参量。

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则是:“广义相对论用空时结构的几何性质来表示引力场”〔2-328〕,场不但“是某种物理量的空间分布”,还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很显然,时空结构应该被理解为改变物体或带电粒子运动状态的作用量。

依据质能两系统结构论看待,即使在牛顿力学体系中,时空结构也是作用量而不是描述运动的参量。比如牛顿力学的第一号自然力——重力G=mg,如果没有g作用于m,物体就不会自由下落,很显然g是使m自由下落的作用量。如果用电磁作用相类比,g可以被称为引力场强,其作用效应跟电场作用于电量没什么两样。自从发现了动量和能量守恒之后,牛顿力学方程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足以说明牛顿力学非常片面,能够沟通三个领域最基本的物理量只有动量和动能,根本就不需要力这个概念。

时间和空间究竟指什么?答曰:二者分别是对能量系统单元个体持续性和广延性的计量,恰如用质量计量物体、用电量计量带电粒子那样。

“空间一时间未必是一种可以认为离开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性”〔5-112〕。爱因斯坦如果对中国古典哲学稍有理解,就会再说一句:这些客体还有着时间的持续性。这种“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即指能量系统而言。

能量系统虽是连续态,探究其具体作用时却需要量子化。假定其最小单元为h,由ε=hν=h/T可知,只要测出周期T,即可以知道具体的能量值,同理测出波长即可知动量。故而可以说时间和空间是对能量系统两种属性的计量。

董光璧教授猜想对于不同的相互作用,应该“各有其时空结构”,是有道理的。用于电动力学的时空结构已经非常成功,“对于电磁相互作用,相对论提供的时空结构和量子论提供的能量结构,既在逻辑上自洽又与经验相符”〔2-429〕;而对于质量,发挥作用的时空结构有ι2t-2和ιt-1两种,对行星的运行则有R3/T2=K。

小结:时空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用于计量能量系统属性的概念构架。对于物体或带电粒子,不同的时空结构作用于质量和电量可得能量和动量;对于能量系统,只需要用T和λ对基本单元个体计量,即是能量和动量。

五、两种运动

讨论过物理学不应该使用“物质”这个哲学范畴,明确了物理客体分质量、能量两个系统,确立了质量、电量、能量和时空是基本的物理量,并且弄清了时(T)空(λ)可以直接作为计量能量和动量的基本量,不同时空结构又分别是驱动质量或电量的基本作用量之后,还应该讨论一下运动形式问题。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区分之必要,物理学界至今都没有认真对待。所谓自然运动,应该是不受人的干预,不准附加任何人为条件的运动,比如自由落体、自组织系统的变化和行星运转等(下文称绝对运动);所谓的强迫运动当指人为增添了特设条件的运动,比如将物体抬高、摆钟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许多运动。

牛顿力学除自由落体之外,几乎都有附加条件,将运动定义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移,运动的基点建立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力)之上,并将物体看作一个质点等,基本上都属于质量系统的相对运动。现代物理学发现的因果关系被破坏,基本上都产生于对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之混淆。

“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而那里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去接收就会发生红移”〔5-92〕,亦即是说原子钟在那里发出的光频率较小,周期变大。如果是摆钟,依据T=2πL/g,由于g变大,周期就必然变小。两种钟的结果居然完全相反,基于什么原因呢?这就恰好能够说明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不同,显示的结果就必然会适得其反。由于原子钟的频率直接决定于能量子的频率,属于绝对运动;而摆钟的周期则由作用量g与弹性势的平衡决定,属于相对运动,g变大时相对而言等于固定不变的弹性势变小,故而钟的周期亦随之变小。“量子理论和每一种合理的真实世界观念都冲突”〔6-127〕;“量子力学改变了古典物理学的因果观和实在论”〔2-328〕。这些观念产生于发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效果迥异,感到困惑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的背景”,“相反的,它们现在成为动力学的量”〔4-53〕,根源在于没有突破“物质”一元论的樊篱。

问起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意义,通常的回答是:“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4-60〕,反过来弯曲时空的曲率又决定着物体运动的路径。这种表述本来存在一个因果互易的逻辑循环,只需要将误用概念“物质”去掉,就变成了非常明晰的单因(能量)决定单果(质量运动路径)的关系。再如“势函数V表示质量系统对空间任意点的引力作用”〔2-361〕,实质上则是势函数表示任意时空点对质量的趋动作用。作用和被作用的因果关系弄颠倒的原因,许多都出在用相对运动的观念去解释绝对运动;产生这种观念的根源又非常久远和牢固,先是哲学上把物质说成第一性,继而近代科学一开始就决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外加担心宗教神学找麻烦,所有物理学理论就都必须把物质或质量说成是运动变化的起因。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动因仅来源于能量系统。

宇观上的星体都是绝对运动,很早很早之前就受到许多哲人的关注,他们的不少观点由于跟相对运动的理论不合,都受到了冷遇。欧拉认为“一切物理过程都是以太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2-180〕,欧多克斯认为“日、月和行星分别固定在想象的匀速转动的天球上,星体本身不动,它们随着天球运动”〔2-51〕,笛卡尔的观点更明确:“宇宙空间充满媒质的旋涡运动,天体被媒质的旋涡推动”〔2-145〕;最直观形象的描述莫过于那个阴阳互动的太极图,那是华夏先民无数代人仰观俯察智慧的结晶。天空中所有星系或星系团无不都是一个涡旋,其中不少涡旋的中心根本就找不到质量(被称为质量丢失的暗物质)。很显然这些涡旋都是能量积累形成的畸变时空,那些特定的R3/2=K的不同旋线上,都可能会有星体在做自然运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引力作为向心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找切线力的源。

易学中虽说没有“自组织”这个词,王船山却早就讲清了自组织的作用机制。“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如果将质量子和能量子类比为阴阳,这种说法还满有道理的。

小结:运动有相对和绝对之别。因果关系被破坏的原因大都生之于用相对运动的理论去解释绝对运动,根源在于物质一元论不能作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六、唯物宇宙观

科学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各地都是沿着自己的传统在发展;从16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希腊传统的科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所说的近代科学,主要指希腊科学传统的扩展,其间也不乏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等地科学成果的积累。物理学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跟古希腊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分离。

在古希腊文化传统中,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立开始,就出现了理性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纷争,科学思想的发展亦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知识服从信仰”成为教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于是就有人提出“学问来源于经验”与之抗衡。

基督教创立不太久,某些护教派发现那些愚昧贫乏的教义抵抗不住古希腊、罗马文化,特别是哲学,就开始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寻找为教义辩护的依据,从而发展出貌似科学的神学,进而宣布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宗教是同一的和信仰先于理性的原则。中世纪的欧洲几乎一切学术都在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伽利略遭受终生监禁,都因为他们的理论对神学不利。

唯物主义宇宙观针对信仰先于理性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自然科学总算找到了哲学基础。由于近代科学确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而不研究与感觉有关的第二性,即把意识范畴留给宗教,总算争得了一席之地。当我们立足于现代科学的成果和困惑,去反思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时发现,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视为全部、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本就不能作为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为了从神学桎梏下挣脱出来,选择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哲学虽说必要,终归总逃不掉为临时应付而“举债”付出更高的代价。

物质和意识对立,对立的双方是自然和人,这是古希腊自然与人分离自然观的延续。这种哲学适用的范围应该是人天系统,即探讨的中心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物理学则属于纯客观地探讨自然界的秩序和原理的学问,亦即是说它只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丝毫不涉及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内容。故而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宇宙观虽说使物理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不能做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探讨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不应该将所有的物理客体用“物质”一个概念概括。因为变化只能发生在至少两种客体之间,如MN和NM;而MM则是永远无法观测的。

“科学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寻找历史来龙去脉的做法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转而采取从原来的境况中重新阐释科学思想”〔7-2〕,不少人发现了《周易》中保留着自然学的原初形式,可以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哲学启迪。本人沿着这条进路摸索多年,学习探寻的心得是,物理学只有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才可以讨论变与不变。

易以道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仅依据上述五句富涵哲理的格言,对物质、时间、空间、运动和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做一些简要的剖析,就可以理出一条新的思路。如果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对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一次新的整合与梳理,极有可能会将物理学带出当前的困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师长、同仁指正。

参考书目:

1、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英)霍金著《霍金讲演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第7篇:自然力量范文

关键词:自然资本;生态环境;环境价值;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资本思想起源

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速度大大加快。当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的“伟大战绩”时,地球上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有关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全世界已经丧失了1/4的表土层和1/3的森林覆盖,在过去的30年中,地球上1/3的资源――“自然财富”已经被消耗殆尽,我们正以每年4%的速度失去海洋生态系统,以每年6%的速度失去淡水生态系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保护和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生态学研究领域,Oldren与Ehrlich对生态系统在土壤肥力与基因库维持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将决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的快慢,企图通过其他手段替代已丧失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尝试是昂贵的,而且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是失败的,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可替代”。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经济学家Pearce在他的著作《世界无末日》中提出用自然资本和另外两种资本来估算可持续发展能力,Turner也提出了将自然资本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观点。在Pearce和Turner等研究的基础上,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的研究报告,将资本划分为4个部分:人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应该包括自然资本,并将土地、森林、湿地等作为自然资本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2000年,保尔・霍根等出版了题为《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论著,自然资本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上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所接受。

自然资本思想包涵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意蕴,它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统一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然而,自然资本理论尚处在起步与发展阶段,需要对自然资本的内涵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丰富对自然资本理论的认识。

二、自然资本定义及其内涵

(一)自然资本的定义

1948年Vogt第一个提出了自然资本的概念,他指出耗竭自然资源资本,就会降低美国偿还债务的能力。1988年David Pearce引入了自然资本的概念,他认为如果自然环境被当作一种自然资产存量服务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就可能具有可操作性。自然资本的正式提法首先出现在Pearce等1991年出版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书中,不过他们并没有给自然资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同年,Costanza把自然资本被定义为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是自身或通过人类劳动而增加其价值的自然物和环境。因自然资本所涵盖的范围太广,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部分学者就以举例的形式给出自然资本的定义。如Daly认为自然资本是能够产生服务流和自然资源的存量――大洋能为市场再生捕鱼流量的鱼量,能再生出伐木流量的现存森林,能产生原油的流量的石油储量;Costanza等将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并称之为自然资本。Paul Hawken在他的著作《自然资本论》中指出自然资本可以被看作是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总和,包括常见的为人类利用的资源――水、矿物、石油、森林、鱼类、土壤、空气等,还包括草原、大平原、沼泽地、港湾、海洋、珊瑚礁、河岸走廊,苔原和雨林在内的生命系统。

综上所述,自然资本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自然资源及其所处的环境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自然资源流和服务流的存量。例如土地、矿产、大气、水、能源、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等。

(二)自然资本的内涵

自然资本具有自然和资本的双重属性。从词义上看,自然资本是“自然”+“资本”的复合称谓,即在“资本”之前加上了“自然”这个限定词。在这里“自然”一词是指所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而“资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自然资本的自然属性表明自然资源是自然资本之源,自然资本均包含于自然资源之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均可以成为自然资本。如太阳提供的光和热,属于自然资源,但不属于自然资本。因为太阳的光和热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也不会因为过度使用导致太阳的光和热消失,因此不符合资本的定义。自然资本的资本属性是指自然资源与经济学中所指的资本具有相似的性质,即自然资本也可以像常规资本一样产生资源流或服务流,体现资本的增值特性。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资本与流量核算相联系,而作为投资活动的沉淀或者累计结果,资本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即资本的质量和存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资本的升值空间和增值潜力,自然资本也不例外。

自然资本观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自然资本思想的核心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本,尤其是某些关键自然资本,如生态系统和环境,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无论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多么高的地步,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服系统功能和服务也无法替代。

自然资本观体现了经济学中稀缺资源的经济价值。当人们认识到了自然资源的经济属性后,便会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然资本观要求人类一方面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树立自然资源忧患意识,时刻牢记自然资源不是免费或廉价资源,而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人类对生态资本的开发和利用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必须以可接受的环境质量为限。

自然资本观是环境价值的基础和依据。从公平的角度看,享有健康和洁净的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权利,任何对环境的污染和排放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了公共环境这种自然资本。如果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不负担相应的环境治理成本和费用,则对其他单位和个人享有健康、洁净的环境权利构成了侵害。因此,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收取适当的环境治理费用,以保护他人享有健康、洁净的人居环境的权利,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自然资本观既体现了环境这一典型的公共资源特征,又体现了环境的内在经济价值。自然资本观不仅有利于公众树立起“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也有力于促进“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道德底线和社会时尚的形成。

三、自然资本的特点

自然资本不同于一般资本,它除了拥有一般资本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具有显著的增殖性、不可替代性、存量与流量特性、以及非完全资本折旧特性。

(一)增殖性

资本具有增殖的本能。通过自身不断地运动和持续循环,不断增加和扩大其价值,最终表现为资本价值的增殖。自然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同普通资本一样具有增殖特性。对于矿产资源形成的自然资本而言,人类对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可以使矿产资源的价值增殖;对于生态资源形成的自然资本而言,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断改善和更新的条件下,通过其自身繁衍或繁殖就可以实现资本的增加或增殖。另外,生态自然资本价值还可以通过投入劳动而增殖,如动植物的人工繁殖和森林种植等。

(二)不可替代性

自然资本包括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它不可能用人造资本或其他资本进行替代,这一点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只有在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退化时,人类才会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尽管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人类可以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进而认为创造替代品的努力将推动研究、促进消费、增加就业,从而创造出更加繁荣的经济,人类便可以用不断增加人造资本的方法弥补对生态系统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然而,对自然资本中生态资本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说,其可替代程度却微不足道。

从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看,人类不可能以人造资本替代自然界生态系统提供的所有功能和服务。“生物圈2号”计划的失败说明,人类即使花巨资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不可能替代自然所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生态系统的某些关键功能与服务作为自然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能用其他资本替代的,这是自然资本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三)存量与流量特性

自然资本具有明显的存量与流量特征。所谓存量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自然资本以物质形态的形式存在于地球上的某一地理空间内的自然资本总量。例如某一地区内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草场资源、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各类资源的总量。流量是指在某一时点,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本的产出量。对于耗竭性资源如金属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来说,是指其在某一时点的开采量;对于非耗竭性资源,如森林、草场、水等除了包括上述自然资本的物质输出量之外,还包括在某一时点其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环境、提供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等。存量与流量特征共同构造了自然资本的完整度量体系,存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然资本的流量,同时,自然资本流量又会引起存量特征的重大变化,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描述自然资本状态的完整统一体。

(四)非完全资本折旧特性

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以至于到某一时点其资本价值消失殆尽。如生产用的机器设备、汽车、轮船等均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机器设备、汽车、轮船等作为资本的价值递减,直到这些设备完全失去作为资本的价值而报废。自然资本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复合体具有非完全资本折旧特性。如土地资源,其经济价值与土地用途关系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用途由荒地变为农用地或建筑用地,其价值往往增加,这不符合一般资本随时间推移其经济价值递减的规律。对于自然资本中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多样性、制造氧气、气候调节等功能和服务,只要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的极限,生态系统就可以自然修复并源源不断地提供以上各种功能和服务,其经济价值也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另外,环境作为自然资本的一种形态,没有污染的健康的人居环境是环境自然资本的最佳状态,只要环境质量不下降,其作为自然资本的价值就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减。

四、结论与展望

自然资本观是环境价值的基础和依据,自然资本观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统一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包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意蕴,深化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有利于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

自然资本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自然资源及其所处的环境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自然资源流和服务流的存量。自然资本存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然资本流量,同时,自然资本流量又会使自然资本的存量状态发生重大改变。自然资本将生态系统及其所处的环境纳入资本范畴考察,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被视为稀缺资源而具有经济价值。

自然资本具有增殖性、不可替代性、存量与流量特性以及非完全资本折旧特性。上述特性说明:无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自然资本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也无法替代。生态资本和环境资本作为关键自然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一旦超过了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承载力极限,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目前,自然资本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尚未成熟,今后应重点加强自然资本评估、定价、管理、投融资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aul Hawken等著;王乃粒,诸大建等译.自然资本论[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2、Ehrlich,P.R.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earth. In: Jansson, A., Hammer, M., Folke, C., Costanza, R.(Eds.)[M].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Island Press, Washington,1994.

3、Daly,H.E.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In: Jansson,A., Hammer, M., Folke, C., Costanza, R.(Eds.)[M].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Island Press,1994.

4、Costanza R.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5、Costanza R,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6).

第8篇:自然力量范文

关键词:自然资源;经济增长;倒U曲线;资源诅咒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0-0009-06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是传统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一直关注的问题,对此学术界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并由此产生了“资源优势论”和“资源诅咒说”两种经典理论学说。自然资源丰裕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路径和发展历史,则分别提供了与两种理论学说相吻合的案例。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品,自然资源构成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甚至在某些特定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尤其是丰裕的矿产资源是工业化起步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引擎。无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观点,还是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坎蒂隆的“土地永远是一切财富首要的、唯一来源”论断,都反映了自然资源与经济财富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

虽然在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和内生增长理论等主流经济学理论中,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逐渐淡化,甚至被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所取代,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并未遭到否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Auty[1]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研究自然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时,提出了“资源诅咒”假说。该假说认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丰裕的自然资源非但不是经济增长的“福音”,反而会抑制经济持续增长,并由此产生了“荷兰病”、“挤出效应”和“尼日利亚病”等从生产要素配置、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制度安排等不同角度对“资源诅咒”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丰裕的自然资源究竟是 “福音”还是“诅咒”?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更因为关系到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学术界对此并未形成统一意见,虽然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资源诅咒”假说的经验证据,但质疑的声音一直存在,这种质疑涉及样本、指标选取和计量方法等多个方面。Brunnschweiler [2]指出,在重新选择衡量自然资源丰裕度的指标并控制制度质量之后,自然资源不再是“诅咒”,而且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丁菊红和邓可斌 [3]以及方颖等 [4]利用中国城市样本展开的研究也并未发现“资源诅咒”假说在一国内部区域层面成立的证据。

本文认为争论产生的原因除了样本和实证方法的差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经济发展阶段因素的影响。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不同阶段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现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倒U曲线假说: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伴随自然资源开发规模的逐步扩大,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快速上升的过程,但伴随自然资源开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速度达到顶点并在此后逐步下降。同时,本文以1998―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结合面板回归分析法为理论假说寻找经验证据。

二、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观察现实世界中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丰裕的自然资源是实现初始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并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同刘易斯指出的:“在其他因素相等的条件下,人们对丰富资源的利用会比贫瘠资源的利用更好”。在制度安排等条件类似的前提下,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并表现出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虽然美国在工业化起步时间和初期技术水平方面都要稍逊于英国,但其国内丰裕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丰裕的矿产资源为美国早期的经济开发和资本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美国获得了比英国更高的工业化水平和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然而自然资源的这种“福音”角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技术和制度安排的变化,丰裕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减弱,直至最终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5]。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如尼日利亚)与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日本)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的巨大差异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经历了由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关联产业发展所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技术、人力资本和制度安排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超越了自然资源并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些要素往往是大多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所欠缺的,这也是一系列探索“资源诅咒”发生机制的文献研究的重点所在。如“荷兰病”效应认为资源丰裕带来的收入增长促使生产要素配置从制造业部门转向非贸易部门,从而导致制造业萎缩。“挤出效应”则认为大规模资源开发通过影响储蓄投资、人力资源、教育投入和创新等因素抑制了经济持续增长[6]。“尼日利亚病”效应指出资源丰裕的地区管理质量低下且缺乏有效率的制度安排[7]。此时,如果继续依赖资源型产业并加大资源开发力度,那么“资源诅咒”现象就会产生,丰裕的自然资源反而成为抑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从理论层面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无论是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还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技术和制度安排等都处于较低水平,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且前者对后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在该阶段通过发展资源型产业获得较高的边际报酬并实现资本的初始积累。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初期交换和分工还未开始或处于较低水平,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无法通过贸易来获得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自然资源,难以突破资源瓶颈。因此,随着自然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该阶段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快速上升的过程。

第二阶段,由于资源型产业具有高边际回报率,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存在继续通过扩大自然资源开发规模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与其他产业相比,资源型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要求较低,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也缺乏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激励。但社会生产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是由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共同决定的。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发展模式使得低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但由于此时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仍然占主导地位,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之下,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储备和制度安排的改善,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也因而得到提高。分工和交换程度的加深使得自然资源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缓解了自然资源短缺对经济的束缚。这一阶段,由于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与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不断缩小,经济增长速度随着自然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继续提高并达到顶点。

第三阶段,在资源可贸易条件下,自然资源对资源匮乏地区经济增长的束缚得到了解除。同时,该地区在技术、人力资本、储蓄投资和制度安排等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而在“资源诅咒”机制的作用下,丰裕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陷入了依赖不可持续的资源型产业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开发落后再开发”恶性循环。综合来看,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逐步落后于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这一阶段,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为随着自然资源开发规模的持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总体来看,自然资源开发规模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如图1所示。

图1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三个阶段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

1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样本是1998―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自治区的许多统计指标在1998年以前严重缺失,但考虑到是一个自然资源开发规模极高的地区,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故最终选择以1998年为起始年份。最终的样本包括31个截面个体和14年的时间跨度,涵盖434个观测值。采用图示法对样本进行杠杆值的检验,并未发现有偏离样本整体幅度较大的杠杆值。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地方财政中的教育经费支出、人均GDP指数、普通高等本、专科院校在校学生数、美元加权平均汇率、科技活动人员数、进出口总额和年末总人口数等指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其中一些省份在1999年的指标异常,以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为准进行修正。

2模型与变量

本文借鉴大多数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引入总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并将自然资源作为一项“投入”应用于生产过程,得到反映自然资源与经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

Y=f(L,K,N)(1)

其中,Y代表经济总产出,L代表劳动力投入,K代表资本投入,N代表自然资源开发规模。为了更集中地衡量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资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借鉴Parente和Prescott[8]的做法,对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投入做规模限制,得到:

Y=f(K,N)min(L,)δ,δ>0(2)

令m=()δ,反映经济的最大生产能力,当经济体达到最大的劳动力容量,总产出就面临恒定的规模收益,并直接取决于资本投入和自然资源投入。将式(1)和式(2)结合得到:

Y=mf(K,N)(3)

对式(3)做全微分处理,得到:

dY=mfKdK+mfNdN(4)

在式(4)中分别用β1和β2代替资本的边际产出和自然资源开发规模的边际产出,再对等式两边同时除以m得到人均产出增长模型:

dY/m=β1dK+β2dN+u(5)

如果忽略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那么式(5)已经能够用来考察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增长无疑会受到技术、人力资本和制度安排等要素的影响,其中制度质量是近年来相关研究关注较多的,并可能会对实证结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市场开放程度变量,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区的制度质量。为了反映自然资源开发规模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倒U型关系,我们还在模型中加入了自然资源变量的平方项,得到本文的基础计量模型:

EGit=α+β1MC+β2NRit+β3NR2it+Zit+ui+εit(6)

其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EG代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MC代表资本投入规模,NR代表自然资源开发规模,Z代表一系列理论上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的向量,具体包括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创新力度和市场开放程度等。ε代表标准误差项,表示未观测到但影响因变量的其他因素。u代表特定地区效应的系数,用来控制不随时间改变但与因变量相关的地区特征。

对于衡量自然资源开发规模指标的选择需要极为谨慎,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实证结论的准确性。本文借鉴徐康宁和王剑[9]以及梁云和唐成伟[10]使用的方法,以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来衡量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国内学者衡量自然资源开发规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2)采掘业就业人口与当地总就业人口的比值;(3)能源工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这一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我国统计口径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等与自然资源直接关联的细分行业,从而较为准确地反映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同时还能够体现该地区在发展资源型产业方面的主观意愿或态度。此外,使用投入水平指标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初级产品部门产值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产生的内生性问题。

经验分析部分进行的内生性检验也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衡量方法的正确性。

地区经济增长以人均GDP的年增长率来衡量,即当年的人均GDP指数减去100(上年=100)。物质资本投入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地区GDP的比值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以每万人中普通高等本、专科院校在校学生数来衡量,市场开放程度以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以当年美元加权平均汇率折算),技术创新水平以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衡量。具体的变量定义和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

表1变量定义和统计性描述

变量名称符号衡量方法均值标准差

我们采用CN判断法检验变量间是否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11],结果显示CN(Condition Number)值为15610,小于临界值20,所以可以认为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利用样本数据描绘的散点图初步显示,自然资源开发规模与以人均GDP增长率衡量的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呈现类似倒U型关系。本文使用的计量分析软件是Stata11。

四、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的计量模型设定,本文结合1998―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经验分析了自然资源开发规模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由于假设的不同存在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等三种不同的估计方法,且不同的估计方法会对实证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本文选择的自然资源开发规模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但该变量是否是严格外生变量且不存在内生性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验证。此外,面板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也会导致估计结果产生偏误,所以有必要进行相关检验,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估计方法。

本文分别采用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采用F检验、Breusch-Pagan检验和Hausman检验在估计方法之间进行选择。同时,采用Wald检验对异方差问题进行检验,采用Wooldridge检验对序列相关问题进行检验,在工具变量法估计的基础上采用Davidson-MacKinnon检验对内生性问题进行检验。具体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相关的检验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原序列存在异方差问题,但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Davidson-MacKinnon检验拒绝了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的原假设,表明我们选择的变量较好地避免了内生性问题。模型选择的检验显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是较为合理的。最终,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法对标准误进行修正,以克服异方差问题,结果如表3所示。

注:括号中的数值为系数的标准误,*、**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的同时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法(抽样300次)对标准误进行修正,以克服异方差问题,FE估计下括号内显示的是Bootstrap标准误。IV估计时使用变量NR的二阶滞后项作为其工具变量。

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2)的Wald检验统计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模型设定较好。模型(1)是以地区经济增长与EG为因变量对一系列控制变量进行回归,模型(2)是在此基础上加入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变量NR及其平方项NR2进行的回归。对比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发现从0180提高到0250,表明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变量NR的加入增加了模型的解释力度。同时,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变量NR的系数为正值且高度显著(0259,1%),而其平方项NR2的系数为负值且显著(-0014,1%),说明自然资源开发规模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其经济学意义在于,经济发展初期随着自然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与自然资源开发相关产业的兴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快速上升的过程,但随着对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在达到顶点之后开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五、结论

沿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历了从主角到逐渐淡出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到成为抑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诅咒”,再到在自然资源普遍短缺的社会重新获得关注这一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映二者关系的倒U曲线假说,认为随着自然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先快速上升后逐步下降的过程。本文以1998―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结合面板回归分析法为理论假说寻找经验证据。在控制了制度质量并有效克服内生性问题之后,本文发现自然资源开发规模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确实表现出了显著的倒U型关系。

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尤其是自然资源丰裕地区的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从对人类社会整体的作用角度考虑,自然资源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具体到国家或地区层面,由于资源利用模式方面的差异使得自然资源出现了“福音”与“诅咒”的区别。对于那些有着丰裕自然资源但初始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资源型产业能够实现原始资本的快速积累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因而在经济发展初期是一种最优选择。但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储蓄投资和制度安排等构成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防止这些要素因为“资源诅咒”发生机制而遭到“侵蚀”。对于资源型地区而言,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适时转型,必须在资源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及时改变发展模式,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完善制度安排,走依靠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这在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同时,在晋升锦标赛的官员提拔体制下,自然资源丰裕地区的官员很难有足够的激励去舍弃高边际回报率的资源型产业,而他们往往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选择转型的时机,并获得足够的动力来推动转型,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

[1]Auty, RM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Brunnschweiler, C N Cursing the Blessings?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J] World Development, 2008, 36(3): 399-419

[3]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干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区层面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7):56-64

[4]方颖,纪衍,赵扬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J]世界经济,2011,(4):144-160

[5]徐康宁,周言敬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3):1-8

[6]Sachs, J D, Warner, A M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45(5): 827-838

[7]Williams, AD Shining a Light on the Resource Curs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Transparency, and Economic Growth[J] World Development, 2011,39(4):490-505

[8]Parente, S L, Prescott ,E C Monopoly Rights: A Barrier to Rich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 (5):1216-1233

[9]徐康宁,王剑 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 经济研究,2006,(1):78-89

[10]梁云,唐成伟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演进[J]云南社会科学,2013,(6):72-75

[11]梁云,郑亚琴产业升级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6):74-7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An Inverted U-shaped Hypothesis

Yun-Liang1;Yaqing-Zheng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10, 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10, China)

第9篇:自然力量范文

货币是意志信使,原始权力起源是征服,现代权力起源是意志信用交换和客观程序方法,资本是社会组织结构的权力关系方式。

关键词:客观意志,客观意识,客观精神,社会生命结构,生物性意志信使,人与社会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在人类面对自身的认识中,我们传统的阴阳二分哲学,加上原始的五行和易学类数学模型逻辑分析方法,将事物列人形而上的抽象归纳系统,创造了世界上可能是最早的科学思想文化。然而,自然界却并不按五行八卦运行,中国人不断的从事实现象中抽出经验的规律,依然用那阴阳分析,最后又凑人五行八卦,反复的重复着过去。经验在阴阳二分的指导下,原始的数学倾向使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到今天依然让世人惊奇的成就。科学思想的总根源就是阴阳学说。不仅仅自然科学上留下了辉煌,在经济学上,易学也直接导致了权力的信用交换和货币系统的产生。在我们古代传统文化中,“易”就是交换的意义,还附带有变换.移位.易位.运动等等的意义,其主旨就是“换”。阴阳把事物分为二种性质的维度,一是形态结构意义;一是运动变化意义,阴阳的运动变化由“气”推动,这样以来,阴阳哲学也就由思想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方法,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阴阳哲学连续了人和社会到自然界其他事物,超越了一切可以想像的自然和精神的事物,物质到精神和精神到物资,是与其他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一样的过程。于是,自然现象的事实逻辑,也就能够类推应用到人与社会之中了。因此,在中国,传统的货币思想理论超越了时代,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虽然,在我们传统的所谓义利观的愚昧愚蠢思想束缚中,自然科学思想被严重的扭曲或被歪曲,依然还是艰难地缓慢发展了,依然对人类世界产生了巨大的质变的影响!

在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合作,是以分工协调交换的形式进行的。从原生的野生动物形式的协调分工合作,到原始社会的意识交换的分工协调合作,权力起源带着的是野蛮血腥的争斗。然而,分工协调合作却依然是共同生存发展的基础。当物质生产从食物发展到装饰和工具使用的时代,人既完成了从野生动物到原生人的转化。从原生人社会性组织结构内部的分工合作到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合作,大的社会互补就开始了其物资交换时代,这个时代野蛮的争斗依然存在,而交换形式所带来的效率远比争斗容易,而且交换还带来了情感的丰富。从这里,可以看到,“交换”所表达的不变的意义就是人和社会部落的自身“需要”,交换的是“需要”。于是,各种现象形态的分工协调和交换,就全部由抽象的意志的“需要”这一精神生物倾向表现出来了。

用中国阴阳哲学思想来说,从“需要”开始,人从动物中脱出创造出自然界新的生命形势——社会,这“需要”就根植于动物乃致原生生命的物资世界中。然而,这“需要”的满足却是导致“交换”权衡和分工协调的根本。这也是说,社会形成交换和分工协调分配以后,“需要”的满足就带上了预期的意义。动物的活动和人的劳动,在形式上都是一样的,由于“需要”的目的内容的差别,就导致了本质的不同。如果说动物对食物的储存是一种本能的预期,那么人对生活物质的储存就是一种意志力有意识的预期方式方法。交换所带来的劳动效率的增长,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取长补短,使劳货币交换形式动效率得以简单化和获得了更多的产品。意志力在由本能转化为认识--记忆,就由本能升华为社会性的客观意识形式了。这样以来,以物易物的过程中,就必然的由效率比较规律淘汰落后的形式。货币的诞生,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货币的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社会性发展,这一抽象的满足“需要”的信使形式,进一步提高了生存与发展的效率。同时,也影响到人类原生组织内部部落或者群落形式的变化,一部分原始的秩序协调支配权力,就可能转化成货币交换形式。虽然,愿生的政治统治权依然保留着原始起源的形势,但是,内在的支配权力的意志力交换,同货币形势的交换是一样的过程。而等级制度秩序的获得利益的形式,却是权力意志交换的结果。对制度秩序的意志力支配权力,到现代社会即发展为全货币形式的交换。民主只是实现社会分工协调合作的货币交换形式的规则方式方法,即制度的法律政策。

货币从诞生时起,就体现出了社会客观意志的力量。货币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式。货币以物的形式,带着抽象的意志力满足条件,改变了无序的劳动形式,促进了社会分工合作的自然形式成立,极大的提高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效率。这神秘而客观抽象意志信使,长久以来,让人们爱恨交加,但是,人们还是离不开它了。对货币的定位和定义,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从相对权衡的物质数量中,分化出一般的等价物,也就是商品交换的尺度。但是,这个一般的中介等价物的本质特征,货币就不应该是在物质贫乏的以物易物的互补交换人群中产生。因此,货币的诞生也就必然的是权力意志强劲的产物。根据效率法则,二次,三次的以物易物,对提高效率不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意志力付出,如果大于交换过程所得,那么交换是不可能连续长久的。因此,取长补短的交换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所付出的意志力是交换权衡能否进行的必要前提。

物易物和货币形式交换之间,都遵循着一个同一的规律,就是“需要”所含的意志力的根本——劳动效率比较。从物易物到货币形式的交换,这中间等价物最大可能的是由奢侈品的稳定久藏容易数量化和容易携带决定的。从非食品的装饰或者工具中,货币也就产生出来了。这就是说,货币从交换商品中分化出来,首先是以社会意志力的秩序和文化等精神现象为前提的,这样以来,所谓劳动价值尺度,就由意志力付出的效率比较价值尺度取代了。这里的效率比较价值尺度,必然的也包含了劳动价值尺度在内;同时也还带有心理满足的权衡和人力分工合作过程的权衡,更重要的不是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权衡,而是美的装饰和意志力显示的象征。传统货币理论的货币观念和货币文化,一开始就撇开了货币的本质,用商品说和抽象的价值尺度说来解释货币的神秘性质。但是,其中包含的意志力尺度却是更为基础的货币本质。货币产生以后所伴随的是权力象征和欲望象征这两大难题,也就是说权力尺度和意志尺度都是货币本身的社会性意义。

价值尺度的意义,是人对事物权衡比较的量;价值交换表现的是事物流动的性质。价值与价值交换皆源于意志力权衡判断,既权力判断。从权力到价值,意志权衡分化为劳动分工分配判断和交换判断,分工判断的复杂是根植于社会秩序之中,例如,王者的权力和强弱秩序,就形成人类社会利益分配和劳动秩序。人有客观意识标志物作象征,形成文化意识作用,社会性的客观意识力量,让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事物的自然作用力,也让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率大为提高。效率的提高,抵抗自然危害的能力也加强了。因此权力也就形成了客观的意识凝结。象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到语言的应用,随同社会分工协调的分化,人的情感也呈现出复杂的形态,情感交换亦复杂化。意识的客观化,表达的是秩序力的作用,各种意志力通过语言性客观形态,加深了人对脑记忆的依赖,反过来再影响到意志力的客观化。比较权衡,实在性较量,使象征意义的喻指客观化得以实现扩散。这象征的比喻,就是用一类具体事物或者物体,指定其象征意义,于是,不同就按序列分化出了等级和类别,不同的象征有不同的意义。货币也有不同的等级,如金银,宝石,专用货币,这也说明货币不是自然而然的由交换物中分化出来的特殊商品,货币一开始就是意志意向意义的尺度,从象征到实用形式的专业化,货币从来就不是商品。买卖关系也不等于商品交换,实际情况和历史事实就是如此。商品生产发达,使货币的使用绝大部分都归于商品买卖之中,这并不等于说货币只能是商品意义所属。货币可以度量的对象,首先是其意志自身的“需要”所属,其次才是交换对象。所谓的价值尺度,即此。货币在交换中所表达的既然是“需要”所属,那么也就带上了意志力的意义,也就是权力的行使,而作为信使的本质,又是一种中介物。这也就是说货币,不仅仅是价值尺度,而且是意志使者和信使,即支付手段和流通媒介。如同人体内的生物信使一样,货币还可以储藏,成为意志力量储备。

在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中,有不同的货币系统,各组织结构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导致了不同货币价值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更抽象的表达的是各社会组织内在的“需要”,广义上说,货币所具有的是普适性的意志信使作用,是一种自然社会意志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货币从诞生起,就是作为意志力的客观量化体现的。客观现实存在的货币具有社会性生物活性的意志力量。活性生物力量来源于人的社会分工协调合作中的交换互补。作为社会意志信使的货币具有的性质是:(一),权力意志的客观量化;(二),价值尺度;(三)意志信使;(四)媒介;(五),储备;(六)普适性。作为权力意志客观量化的产物,货币与社会中其他权力所称是同一的意义,也就是说货币与现实权力的差别仅仅在于主观与客观抽象象征的差别。而且货币的抽象权力意义比具体的原生或者原始起源的权力意义,适用更加广泛。发达的货币交换系统,可以使人们减少对原始起源的权力的依赖。

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通过其具有的意志力功能交换,货币持有主体可以利用货币组织起新形式的社会组织形式——企业或者公司,这时,货币就转化为量的标志——资本;而通过资本,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就可以通过管理经营继续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效率,但是这种完全脱离了原始权力起源的社会组织结构体,在不可类比的劳动力和货币收入之间的价值交换中,是无法直接通过意志交换进行的。资本家与雇用者之间的交换,就会受到社会系统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作为社会中的企业,必然的要受到来自社会的价值交换的环境条件制约,必然的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资本家和雇用工人之间的交换。资本家面临的风险是:1)产品在社会中实际价值交换的波动风险;2)货币流通量减少;3)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风险。雇用工人的风险是通货膨胀和劳动力价值交换的潜在不公平。因此,这二者之间的非对称事实,也就必然的成为社会性的系统问题,于是需要更加抽象的调节方式方法。

从货币到资本,信用的意义也就是客观意义上的社会必然的意志力量,意义的作用在于生命本来的逻辑,内在的结构组织力量的表达,体现的是社会进步的力量。

从原始的权力起源,到货币抽象权力的产生,自然法则的过程,就是“逻辑”因果律秩序作用过程。生命的精神意识在客观相对的意识主体中,就扩张了其结构性的存在。货币的产生,是以“数量”为基础,数量是比较差剩余的结果,可以说成是“力量较量”的结果。征服的意志力,表达的是权力,通过意志力的征服,获取自身的需要。在自然界中,这种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的“征服”,到生命世界就演化为了结构力扩张与交换。因此,原始权力起源是带着血腥的较量的。而意志象征物的交换方式,就减少了相互争斗的血腥,效率比较中,交换必然的就要胜出那征服的较量。货币取服和服从,是自然规律必然的结果,这也意味着资本形式的权力结构,必然的取服的权力结构。“战胜”说的愚昧和野蛮必然的由交换程序的协调协作取代。虽然,人与人之间依然可能存在着权力冲突和其他冲突导致的权力矛盾,但是,依然在最后要回到信用交换的程序方式方法解决。规则处罚如同脚踢到石头上产生疼痛一样。

到现代社会,从货币到权力,从权力到资本,货币资本和权力是作为社会的基础存在的。社会对货币资本和权力的认识程度,决定了社会生命化程度,而且其货币的形式,权力的形式,资本的形式,在现代还在不但的发展变化。货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演化到数据化电子货币,变为纯粹意义上的意志力量。其对社会基础信用的依赖,成为了其根本,这也就是说,社会生命的形式,正在向系统精神意识化方向发展。公与私这两个不同的意义观念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是决定社会基本形态和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任何玄学忽略和大锅饭的混为一团,都必然的是走向性。

作为现代社会的权力起源,客观规则的程序化就是民主和信用关系,货币性质的抽象权力分布,逐步的让社会正在成为所有人的共同体。当生产与经营的社会交换活动变得量化,可以用数学去分析和计算时,社会思维的客观有序也就成为了现实。公平的社会系统调节,是必要的社会抽象交换形式,现代资本主义被取代,就是因为资本形式的张力决定的。消灭了资本组织的结构形式,也就等于消灭了货币自然意志力量的交换基础,社会权力起源重归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