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精选(九篇)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

第1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一)宗教价值观的多元性云南纳西族聚居地在宗教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多元性特色,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方面。云南纳西族独有的宗教是东巴教,东巴教中规模较大的祭祀仪式主要包含祭风、祭天、祭丁巴什罗等仪式,其中,东巴绘画、音乐也属于宗教文化范畴。音乐主要是在开展祭祀活动中,所吟唱的曲调音乐,还伴随有一定的器乐,音乐唱腔高达50种。每当春节、端午等重大节日活动,都要开展祭祀活动,最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活动。祭天活动属于纳西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云南纳西族是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民俗风情与文化等都和宗教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也充分说明了力量的强大,有些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相左的,必须在充分尊重民俗多元性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二)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消极成分云南纳西族的传统文化,是生活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祖先生产、生活实践中经验的累积,是纳西族的文化瑰宝,是纳西族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家园。这一传统文化对纳西族群众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纳西族文化中依旧存在着一些消极成分。这些消极文化的存在对纳西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进,对当地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如纳西族中存在殉情风俗。当情侣决定殉情后,他们将这一消息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女方则告诉自己的母亲,而朋友和其母亲则要为他们保守秘密,随后,会选择高山险峻之处自缢身亡。其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陋习,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相背离,而且会阻碍民族地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也不利于当地民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制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期,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比较突出,各地经济文化环境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民族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发展中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也相对较差,这些差异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民族地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和支持度。首先,经济环境方面,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目前正开展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食品安全、假冒伪劣、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纳西族群众原有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冲击。如何认识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引发的道德问题依然是纳西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次,民生建设方面,部分民族地区民生建设滞后。如纳西族在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医疗卫生和就业等方面仍存在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解决,将直接影响民族地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必将减缓民族地区的思想道德建设进程。最后,在文化建设方面,纳西族正致力于将其“东巴文化”做大做强,但同时需要处理和面对文化的娱乐化和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文化的娱乐化和世俗化对纳西族原有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针对民族地区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现象,若任其发展,民族地区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就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背道而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3]。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云南纳西族地区思政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纳西族宗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衔接宗教文化是云南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和日常的价值取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挖掘和利用纳西族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的地方,构建宗教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链接体系,是民族地区开展思政工作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全面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正能量。在云南纳西族地区存在大批的爱国宗教人士,这些宗教人士是联系党、纳西族信教群众的纽带,是号召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4]。与此同时,爱国宗教人士也勇于同那些打着宗教的幌子搞阴谋破坏的犯罪分子进行强有力的抗争,对维护国家统一、和谐安定都发挥了作用。纳西族爱国宗教人士的行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相一致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所以,要全面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的正能量,积极与其展开全面的合作,带动更多的纳西族宗教信众发展成为爱国人士,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同那些打着宗教幌子用来搞破坏的分裂分子作斗争。其次,要引导纳西族宗教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纳西族宗教文化中提倡惩恶扬善、造福群众、服务社会,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它宣扬的爱心、慈善、公德等价值观念,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相通之处。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宗教文化中存在的不科学方面。因此,在云南纳西族地区的宗教文化建设中,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利用纳西族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通之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保护并全面弘扬纳西族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基础上,摒弃糟粕,进一步推进当地宗教文化改革,确保纳西族宗教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

(二)尊重并规范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尊重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是倡导包容、尊重差异的具体发展要求,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讲,一是从纳西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规划出发,进一步宣扬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亮点,以纳西族传统文化作为发力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纳西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全面满足纳西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加快纳西族传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让纳西族文化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让纳西族文化逐渐走出去,逐步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纳西族人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推动纳西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创新[5]。三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做好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工作。在全面尊重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引导当地群众认识其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并及时进行改造或删除,对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则要进行引导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积极加快纳西族地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广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成为推进纳西族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工作,不断满足纳西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纳西族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逐步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而成为推进纳西族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第2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一、积极深入“市民社会”,强化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一)葛兰西笔下的“市民社会”。与以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市民社会”的定义不同,黑格尔与马克思等将市民社会限定在传统的经济领域,而葛兰西所说的市民社会还应该体现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领域。市民社会是文化与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统治者通过民间政党、教会、工会、学校等社会组织,以及报刊、杂志等各种学术文化团体的联合舆论发挥作用,对被统治者进行有效的思想文化控制,从而决定一个国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因此与国家专政职能相比,国家的意识形态职能则更显突出。葛兰西认为国家的上层建筑等于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总和,他指出“目前我们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能够被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一方面,这两个层面在统治集团通过社会执行‘领导权’职能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统治集团的‘直接的统治’或命令是通过国家和‘司法的’政府来执行的。”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是文化领导的主阵地,在这里统治者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获取民众的同意和认可,取得政治领导权的同时从根本上达到夺取文化即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目的。

(二)“市民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探析。“市民社会”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必然需要群众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整个“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即为接受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大人民群众。当前我国存在着大量拥护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的民间组织团体和个人,他们不但是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客观对象,同时也是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需要他们发挥自觉地、积极地能动作用。葛兰西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路径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方法论依据,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市民社会或者说人民同意和认可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让全体人民都能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是人民群众现实需要与理想信念的完美结合。要借助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团体的共同力量积极深入市民社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大力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断丰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模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方式走进校园、工厂、社区等基层组织,最大限度地争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触了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认知理解进程。

二、大力培育“有机知识分子”,增进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

(一)何为“有机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主要从事传统的生产方式,其存在与消灭不会受到社会发展更替的束缚和影响,他们认为自己是独立自由的,不会依附于任何阶级而存在,因而在传播国家意志及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有机知识分子”是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物,他们与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们可以明确表达或宣传自己所属阶级的集体意志,能意识到并且能很好的发挥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功能。葛兰西将有机知识分子的职能归纳为:“知识分子与生产界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与主要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那样直接,其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体系的‘调和’,而知识分子恰恰就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公务员’。”换言之,就是通过“有机知识分子”对本阶级的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文化传播教育,为实现本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提供必要条件。因此,葛兰西认为夺取文化领导权要充分利用有机知识分子提供的支持与帮助,不断宣传无产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从而完成对整个社会由精神领域到物质领域的全面变革。总之,知识分子阶层在整个国家社会结构中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要把“有机知识分子”当成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自觉践行者,成为贯彻执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

(二)“有机知识分子”在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是伴随着新经济结构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指同其产生的新阶级保持理论和实践上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是推行本阶级意识形态的生力军和实践者。但葛兰西依据的是当时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需要,这与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有很大差别,当前中国各界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他们早已被明确规定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仅成为国家各级政权的实际掌握者,同时是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的任务是要不断加强对知识分子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知识分子首先要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同时具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们各自领域不断研究和创新人类社会科学知识,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范围形成思想共识,提升全体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程度和效果。

三、广泛开展文化领域“阵地战”,推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践行

(一)文化领域“阵地战”的实施策略。葛兰西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过程策略比作军事学里的“运动战”、和“阵地战”。所谓“运动战”是指在军事和政治上对敌人的正面、直接进攻,在葛兰西看来这种直接激进的运动战只适合在当时像俄国一样尚未开发市民社会的国家中运用。而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民社会已经构成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构,它可以抵御灾难性的直接经济因素的侵袭,成为本国整个上层建筑的“堑壕”与“碉堡”,资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机器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机构和民主制度之外,还包括资产阶级控制的文化-意识形态传播机构,葛兰西将这种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比作像“水泥”一样,潜移默化地灌注到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中去,即使摧毁了军事防线,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因此,葛兰西提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所需要的新策略,那就是转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夺取文化领导权“阵地战”。阵地战原本是指的以坚守阵地为基础,逐步扩大势力范围来全面夺取胜利的军事策略,在这里指的是无产阶级通过建立自己的文化组织团体来教育群众,提高群众思想觉悟,从而以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取得胜利为前提,最终再夺取整个国家。所以说,夺取文化领导权的“阵地战”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断的教育,以凝聚和重树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支柱。因此,要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依靠有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意识形态“阵地战”,从根本上打破被资本主义虚假意识禁锢的枷锁。

(二)“阵地战”在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中的再运用。葛兰西的“阵地战”,是在资产阶级掌握文化领导权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文化组织和团体,不断攻击瓦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逐步建立自身文化思想体系,从取得文化领导权层面入手进而夺取革命的全面胜利。这种思想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这决定了不可能实行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战”,而只能是经过“阵地战”作长期建设准备。葛兰西所说的“阵地战”,目的是要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阵地与队伍,以此长期与资产阶级斗争直至取得胜利为止。不同的是,我国现在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也早已获得了文化上的领导权。因此,我们现在强调的文化领导权不是“夺取”,而是要将其继续“巩固”和“发展”下去,要将当前工人阶级的思想文化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使他们自觉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能量,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现阶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文化建设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把握好思想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巩固坚守自己所特有的先进主体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要立足长远发展,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努力发扬民族精神,广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民情民意沟通机制,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立与管理,重视文化意识形态的安全,防范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在当前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大力支持下,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践行。

第3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关键词】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 文化培育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79-02

一、引 言

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美国联邦西点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是世界军人向往的殿堂,这所学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著名的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经说道:“责任、荣誉、国家这三个神圣的词虔诚地决定了你们应该做什么,你们能够做什么,以及你们将要做什么。”从西点军校的校园环境以及毕业生的庆典仪式可以看出,西点军校在培养以崇尚荣誉为主要内容的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是不遗余力的:西点军校校园里处处可见塞耶、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等名人的精美雕像,为纪念在南北战争中牺牲者的美国军官和士兵的庄严的纪念碑,抵御外国入侵者而修筑的古炮台,美国从独立战争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武器的样品等。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更是无处不在,被镌刻在旗帜、校徽、徽章、纪念品上,甚至校园里的各个建筑、几座教堂里都可以见到校训的踪迹。西点军校对诸如阵亡将士纪念日、退伍军人节、美国独立纪念日、国旗纪念日等爱国节日的重视与庆典也充分说明西点人对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视。比如西点每年都利用毕业典礼进行学员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在美国总统和毕业学员亲友的注视下,校长大声叫着每一个学员的名字,把一枚枚西点军校的校徽授予毕业生们。校徽上镌刻着一只目光炯炯的山鹰,一顶闪闪发亮的钢盔,一柄寒光逼人的短剑。还有一行醒目的大字,那就是闻名于世的西点校训——“责任、荣誉、国家”。这一刻,每一名西点学员都感受到了荣耀,也牢记了肩上承担的责任。军人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热情随之迸发,深深地打上了“责任、荣誉、国家”的烙印。

荣誉在我国历代军人心目中都重于泰山,以“崇尚荣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是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士可杀,不可辱”深刻地描述了荣誉对于军人而言重于生命的道理。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为重义(“万事莫贵于义”)、守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励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兼爱(“爱利国、爱利天下、爱利万民”;“礼之用,和为贵”;“以仁存心,以礼待人”)等多个方面。重义、守节、励志、兼爱等历史传统文化品质无一不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反映。

由此可见,以“崇尚荣誉”为主要内容的军人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捍卫祖国的荣誉与尊严是每个军人的天职。军队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军人的特殊场所,在培育和强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

我军院校作为培养优秀军人的重要阵地,始终把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放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开设政治教育课、党团小组座谈、参观见习等,这些传统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发展趋势,伴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培育当代军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是不够的。

二、当代军校大学生的新特点

1.文化素质高

当代军校学员较之过去军校学员的最大不同就是文化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学员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崇尚荣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但另一方面,学员的自主性加强,判断能力以及接受外部信息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这给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2.价值取向多样化

当前社会思潮复杂多元、相互激荡、良莠并存,给军校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冲击,这无疑也加大了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

3.道德取向的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抬头,社会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使得军校学员对善恶、美丑、真假、荣辱的评价标准也不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判断是非标准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也是军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面对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军校教育在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需要开拓思路、挣脱束缚,积极寻求新的思路。

三、高度重视优秀文化在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作用

1.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记载着几千年文明史、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来源,是滋养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探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注重在学习英雄事迹中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岳飞、林则徐、关天培、康有为、梁启超以及无数仁人志士的光辉事迹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引导学员通过学习英雄事迹领略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光辉。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是军校学员确立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础。应该针对青年学员接受事物的特点,不断创新弘扬历史传统文化,使学员更加容易接受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

2.高度重视军校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最好的佐证。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灌输和品格修养的塑造,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而作为培养特定人才的学校,军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即社会价值实现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结合;严酷竞争与精诚团结的结合;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结合。

现代军校青年学员的主体意识强、思维独立、个性解放,对枯燥的思想灌输往往难以接受。因此,其价值观塑造应该注重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突出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塑造是值得借鉴的经验。西点军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可谓煞费苦心:西点有 100 多个课外活动俱乐部,充分满足学员在体育竞赛、娱乐、个人爱好以及学术和宗教等方面的兴趣,培养和实践学员荣誉、勇气、义务的核心价值观。以英雄名字命名礼堂、办公楼、会议厅和营房是西点一直以来的传统,如华盛顿大楼、塞耶大楼、艾森豪威尔大楼、谢尔曼军营、潘兴军营、麦克阿瑟军营、阿诺德厅等。校园内,军事家、名人、英雄的雕像和纪念碑随处可见,校园中央草坪的周围立有国父华盛顿、校父塞耶、萨杜斯·科斯丘斯科、约翰·塞杰维克、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等七尊雕像。还有一座西半球最大的花岗岩石柱——战斗纪念碑,以纪念美国内战中的阵亡将士。西点还在旗帜、校徽、徽章和纪念品上都印上了“责任、荣誉、国家”这一校训,并且校园里各个建筑,甚至是学员做礼拜的教堂,也镌刻着这一校训,在其圣坛、围屏和中央过道旁,到处悬挂着历经无数次战火的战旗,使人一进教堂就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光荣历史和爱国主义的激励与熏陶。

“借石攻玉、仿中求新。”在建设军校校园文化方面应该借鉴先进经验、大胆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胆开发环境育人的功能:如通过组织学员学书法、画国画,培养镇定自若、顾全大局的美德;通过举办楹联比赛,使学员在比赛乐趣中加深对历史传统文化的感情;组织学员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定学员政治信念;通过组织背诵格言警句,引导学员品味人生、砥砺斗志,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王亚力.培育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J].人民武警,2009(1)

2 王德侠.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形式研究[J].求实,2011(1)

3 罗益昌.大力培育当代军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J].求是杂志,2008(20)

4 廖可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矛盾及工作指导上需要把握的问题[J].军队党的生活,2009(6)

5 安强、刘培江等.西点军校的学员荣誉体系介绍及思考[J].科技信息,2012(17)

第4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弘扬爱国主义是前提与核心。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里所爱之国指的是作为祖国的国家。爱国,也就是对祖国之爱。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一直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抵御外敌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人作用。这种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华儿女总是对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人好河山表现出一种简中的、朴素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在赞赏祖国的同时,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反对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实践。

提倡荣辱观是最新教育方式。当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的时代,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西方道德观念的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观念包括荣辱观念的多元和混乱现象,社会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人们的耻感下降,从枉、不正的行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使他们的价值观出现如下问题:首先价值观颠倒。抛弃正当的是非善恶观念,以膨胀的个人主义为荣辱标准。于是,一些青少年不以勤劳、节俭、敬业为荣,不以懒惰、奢侈、游手好闲、厌学为耻,反而把辛勤劳动的人讥为不懂生活,把节俭的人讥为抠门守财奴等等。他们期待的是不劳而获,追求的是骄奢淫逸。由于荣辱观念颠倒,制毒贩毒、抢劫盗窃、坑蒙拐骗、出卖肉体、傍大款、倚高官,不一而足。其次,价值观扭曲。以不该耻者为耻,不以耻者为耻,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原因是市场经济本性驱使青少年注重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和来自西方价值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再次,价值观辨别能力差。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众、上行下效、从枉走邪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社会羞耻感的普遍下降。放弃自律,追随,对于不正之风和现象麻木、容忍。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不同的价值观对价值主体的确立是不同的。价值主体可以是人类,可以是人民,可以是人群,也可以是个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把人民群众确立为最高的价值主体。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手段。马克思指出:价值的实体!这就是劳动。单纯的自然物质,只要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其中,也就是说,只要它是不依赖人类劳动而存在的单纯物质,它就没有价值,因为价值只不过是物化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只有通过劳动付出才会形成相应的物质凝结!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或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时代,价值表现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则。作为一种整体优先、社会至上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当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当然,在社会转型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以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整合为既不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积极性的良性操作系统。即个人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集体,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集体又总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荣誉不仅体现了对集体成就的表彰,也体现了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肯定。集体荣誉包括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荣誉。代替过去的,将是一个以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可见,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将是一个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的新时期人们的主要价值取向。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则。

曾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中国精神,需要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化育和培养。各地各部门应认真领会《意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制度建设中、贯彻到依法治国的方略中、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深化到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中,真正让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改革共识,在国家层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在社会层面上助推公序良俗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党的十以来,24个字的三个倡导,在人们心中引发强烈共鸣,兴起了关于价值观的热烈讨论,更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起全社会崇善向德的共识。无论是赞扬道德楷模、最美人物,表达对崇高价值、淳朴风气的向往,还是关注扶人问题、批评挺黄言论,深化对道德失范、社会丑恶现象的反思,都说明核心价值观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期待、诉说共同愿望,是思想道德领域的最大公约数。呼唤莫若实干,心动不如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当其时,需要我们乘势而上、奋发有为。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努力方向。市场经济本就崇尚身份平等和规则公平,现代社会更以公正和法治为价值核心。如果公平的阳光变得晦暗、正义的空气逐渐稀薄,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茹毛饮血的霍布斯丛林,现代社会可能陷入你争我斗的零和游戏,社会主义本质就难以彰显和体现。相反,当机会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社会信任才会蓬勃生长,公民美德才会蔚为风尚,个体的绚丽人生才能绘入中国梦的美好图景。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不仅需要价值共识的弘扬,更需要利益格局的调整、制度文明的建设。十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勇气,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体制机制的积弊,才能为公平正义的价值生长创造更好的制度土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有赖于释放社会活力、激扬内生动力。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共同追求,当公平正义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社会活力才会竞相迸发,内生动力才会充分涌流,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才能获得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3】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我国广大农村幅员辽阔,农民人口多达9亿,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大概7.5亿左右,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面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从此种角度考量,在广大农村培育和践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动农民提升思想境界,转变思想观念,发现生存价值,追求生命意义,进而实现中国农民的品格重塑、中国农村的和谐稳定,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重大意义。

当然,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必讳言的是,当前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及不足。检点当代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方式方法,我们看到,仍然存在着重理性谈论轻大众化普及、重表层解读轻内在阐释、重客观凸显轻主体践行、重理论研究轻通俗设计、重短期效应轻长期规划、重刚性宣传轻文化熏陶、重功利实用轻深层渗透、重局部效果轻制度建设等种种问题,造成了理论阐释不够深入,主体认知统一性缺乏,宣传教育传播方式互动性贫弱,制度建设、制度规约和制度关怀普遍缺失等建设瓶颈,从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真正进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及其精神世界。

在此种意义上,江苏省华西村的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华西村立足于我国农村社会现实境况,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经由知、情、信、意、行等几个发展阶段,促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村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真正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和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探索出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

50多年来,特别是十以来,华西村党委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华西人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崇德向善的良好村风民俗不断发展,并最终汇聚为强大的建设美丽的华西村更美丽、幸福的华西人更幸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加强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村民社会生活。华西村把提升村民素质作为固本之策,不仅注重群众富口袋,而且还注重富脑袋,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华西村的思想教育无处不在、润物无声,始终做到既没有淡季,也没有旺季,而是几十年的一贯制。华西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为主旋律,善于通过宣讲、讨论、调研、节庆、专题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导村民把自身幸福与集体命运、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1988年,全国出现了公司热,各种各样、形形、坑蒙拐骗的皮包公司遍地开花。针对这种情况,华西人提出:不能认为搞物质文明建设是硬指标,搞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而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年,华西村成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专抓看不见的钱。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摒弃政治思想工作空对空说教式的方法,采取同村民生活、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做法,使思想工作取得了实效性的结果。针对社会上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开办讲座讲的危害、和封建迷信的区别;针对有的村民夫妻不和,婆媳不睦,就举办学习班,讲《婚姻法》、《继承法》等有关法律,讲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把大道理化成群众的口头语,教育有内容,引导有目标,潜移默化的转化为村民自觉奉行的行为标准。同时,华西村的教育引导不是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始终坚持宜快则快、宜慢则慢,不搞一刀切,让那些暂时想不明白、有不同意见的村民等一等、看一看,并最终做到真正认同、自觉接受和主动践行。

近年来,华西村又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引导。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提出,关心村里下一代的成长,是村党委、村委和家长最大的责任!只加财,不加才,那样就真的会富不过三代。培养年轻人,花多少钱都舍得、都应该。如果村里不去正面引导,他们就会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引导。每年村里的大学生毕业回来后,安排给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一线车间接受锻炼,让他们从辛苦中感受责任。2014年,华西村组织了58名年轻人,到贵州的一个扶贫村,与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们从艰苦中体会幸福。对于年轻人,华西村不仅引导好,而且注重使用好。既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又鼓励他们敢于尝试。正如吴协恩书记常讲的:年轻人要玩就要玩出名堂,他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只要是合法、合适的,我们长辈就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哪怕他们跌个跟头,或者撞到墙头都不要紧,因为老一辈就是这样过来的。在群众路线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服务老百姓,华西还实施了党员联户教育新机制,由100名骨干党员担任全村970户村民的联系人,每周入户学习、传达各级精神,并听取群众需求,解决实际困难。联户学习时多用拉家常的方式,让村民交流感情,相互知冷知热,从而促进邻里融洽、村风和谐。

二、重视舆论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从1980年代末起,华西村就编写了以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为主旋律的《华西村歌》,编写了华西村人人都能背诵的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在全村开展了三史(村史、家史和个人成长史)教育,以此来规范华西人的思想行为。像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30余年坚持宣讲社会主义富华西,其主旨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他提出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教育,其内涵就是国家层面要爱党、爱国,社会层面要爱亲、爱友,个人层面要爱华西、爱自己。新世纪初,华西村在村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华西特色艺术团,充分利用身边的人和事,自编、自导、自演多种多样、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节目,不仅丰富了华西人的精神生活,更是通过华西的形象,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赞为中国农村第一团。近年来,艺术团演出了音乐舞蹈剧《老书记》、大型史诗剧《华西人》、歌舞快板《要看稀奇到华西》、戏曲联唱《创新理念赞》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到村民群众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纪之后,华西村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针对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宣传态势,全面打造全媒体时代的宣传平台,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通过《华西月刊》、电影《吴仁宝》、微信公众号、网络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全面实施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宣传战略。此外,华西村还在村里的主要场所、机构、社区和路口,竖起了大幅宣传牌、海报,进一步教育和引导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述做法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取得了良好的舆论宣传实效,着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步伐。正如吴协恩常讲的,华西发展到现阶段,不是慢一拍、跟着走,而要早一拍、领着走。不管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继续落实两头保持一致,华西始终走在前、做在前。对于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华西人认为,每一个全面,都是一系列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每一个全面,都是一连串凝聚人心、体现担当的战略统筹;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的制度安排。吴协恩书记还进一步提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要进一步强化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责任意识,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要进一步强化解放思想要有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方向的辩证意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企,依法治村的法制意识,继续规范制度约束;要进一步强化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的民本意识,继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华西干群一块拼,华西人民同心干,全力打造两个一百年百年企业、百年村庄。可以说,从中央的精神指导,到百姓的自我实践,都为华西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了一条思想创新、改革进取的新路子。

第5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徐晶晶(1993―),女,汉族,云南保山人,玉溪师范学院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专长:对外汉语教学。

(1.大学思政部拉萨850000;2.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主题之一,文章基于现实粗略分析了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现实意义

自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通知以来,全社会上下积极开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活动,现已取得喜人成效。那么,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它有何现实意义?笔者试为大家浅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在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大表大会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此后,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了明确部署和要求。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新高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和现实意义

我党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工作,并常抓不懈。如今,热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提出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春风中,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披荆斩棘、大踏步前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的辉煌建设成就。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强国,作为多极世界中重要一极,作为全球经济新增长极―金砖国家中的引擎,在国际政治舞台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更高层次、更高程度、更宽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中国和世界进一步紧密拥抱在了一起。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夹杂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文化思潮的泛起一定程度危及到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安全,于是,应着时代和人民的呼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

(二)现实意义

1、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道德理论和实践建设的根本需求。如上分析,随着我国的持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断寻求着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增加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压力,对社会道德发展建设的理论要求愈加迫切。于是,在时代和人民需求的呼声中,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应运而生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它是社会道德建设、国家和人民需求的生动再现。

2、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依据。面对着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面对着日益广阔的开放世界,面对着外来文化的持续进入,面对着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多元社会思潮的滋生蔓延,我们该如何应对?全盘接受还是全盘否定?积极引导还是任由发展?根本解决措施便是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总依据和总前提,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多方努力,多管齐下,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建立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线,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处理思潮分歧,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引领社会多元思潮朝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有效、自然化解外来思潮的负面影响,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培养和建立社会主义价值准则,不断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和教育人民,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步前进。

3、核心价值观是抵制社会消极主义产生的根本方法。随着世界经济逐日实现一体化,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风险也跟随增加。资本主义世界里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唯我主义、拜金主义、结党营私、投机倒把、贪婪奢靡、短斤少两、铺张浪费等消极文化,不良作风逐步渗入我国文化市场。一些人开始拜倒在“糖衣炮弹”下,利欲熏心,大肆追求各种奢靡生活,变得自私贪婪、腐败堕落,不断做出有害于人民、有害于社会、有害于国家的事情。如:“大头娃娃”;“皮鞋果冻”等不良社会事件。给国家、社会、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机构的正常运转。对此,我们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武装人民、教育人民,在全社会上下形成“文明之风”,营造起“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风气和氛围,让一切消极主义文化成分没有滋生的土壤和生长的空间。

4、核心价值观是抗衡西方价值观的根本保证。西方世界政治理念、文化观念的入侵,甚至是别有用心的敌对主义者的“西化、分化”图谋,使得我国意识形态国家安全形势严峻。对此,除了经济、外交、政治手段的运用,我们更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筑起我国全社会的价值观念长城,以此为基点和后盾,通过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公民上下的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自觉服从国家安排,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渗透,自觉克服西方文化诱惑,自觉坚定政治立场,坚决同任何形式分裂主义言行作斗争的社会正气,以凌厉之势扫除一切西方社会价值理念扰乱。

深刻领会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精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贡献一己之力。

第6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摘要:本文拟从新加坡文化与中国文化,从价值观角度出发,分析间文化差异。

关键词:新加坡;中国;文化

一、新加坡简介

(一)新加坡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东出入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 尼巴旦岛相望。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温度在24度至34度之间:最冷月为1月,新加坡的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3至24度左右。

(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以国有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国家通过淡马锡控股等财富基金,占有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一半以上的市值。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和蔬菜种植。外贸是新加坡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主要贸易伙伴为东盟、中国、美国和日本等。

(三) 多元化理论分析新加坡文化

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先生说过:“新加坡是世界的一个缩影。移民是我们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与各种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财产。由于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社会,又处于不同文化潮流的要冲,我们有幸继承了世界四大文明——中国文明、马来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新加坡这种文化景观的基本特点,可用八个字来概括:东西合璧,主导多元。

新加坡成功的力量的源泉来自亚洲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得益于多元文化的资源。他们成功地兼收并蓄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存异求同的创造过程中,形成了新加坡的新文化。

二、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分析以及与中国之对比

(一)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包括“ 发达、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理念。抓住了这四个核心价值理念,就抓住了整个新加坡价值体系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1.经济核心价值观

发达,是新加坡经济核心价值观。自1959 年获得内部自治后的短短几十年间,新加坡从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畸形、满目疮痍的岛国一跃成为人均GDP 约4 万美元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连同韩国、香港和台湾的经济增长被西方称为“东亚奇迹”新加坡之所以取得今天的经济发展成就,最关键的是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坚持了“发达”这个经济价值观的根本内核。

2.政治核心价值观

民主,是新加坡政治核心价值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领导人也都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和不可逆性。在这种思想指引下,“NGO”(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年初在新加坡有关部门注册的非政府组织已达到4562个”。非政府组织的大量涌现,为新加坡民众进行利益表达提供了路径和平台,真正的民主在新加坡逐步得到了体现。

3.文化核心价值观

文明,是新加坡文化核心价值观。文明是一个国家及其公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自治以后的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但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风气差,人民文化素质不高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1.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汗牛充栋,包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比如老子的 《道德经》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儒家所倡导的,是尧、 舜、 禹、 汤、 文、 武一以贯之的中华大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不同的学说先后出现。

2.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尽管西方与非西方的文化及宗教传统有着重要差异,而对生而为人的态度却是共同的。首先,个人不能将他人单纯地视为工具;也就是说,必须要确认他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其次个体与团体必须尊重人们的基本权利。最后团体的个人必须共同努力,支持并改善团体所仰赖的机制。

3.强调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企业现在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中国式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各种各样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充斥着管理界,到底什么才是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各有各的说话。我们认为,在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上,必需采取“博采众长,以我为主”的做法,不能盲目去模仿所谓世界级公司的核心理念,但也不能不顾商业法则,违背公理而单一强调“合适才是最好的”。

4.倡导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就管理来说,企业既不是友谊的结合,也不应该成为利害关系的组织。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同仁都当作人来看待,并没有把人当作工具的偏差观念 ,那么所有的成员都是“管理者”,同时也都是“被管理者”,这时候组织变成仁义道德的结合体。人人自爱,努力修造自己,并且推已及人,将心比心,包容宽恕,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力求在安人中追求共同进步。

三、中新核心价值观之对比

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相对比,新加坡的价值观更加均衡与现代,其核心价值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带领新加坡全面发展。相形之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在里面,强调以人为本。当今社会,以人为本也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这个主题贯穿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中还影射出很多西方文化的特色,这也表现出新加坡文化“熔炉”的特征。多种文化能够在新加坡的社会中和谐相处并发展出独具新加坡特色的文化,可以感受到新加坡的文化是很具包容性的。

但是中新的核心价值观还是有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十分注重和谐,致力于建设核心的社会环境。这也与新加坡华人居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的儒家文化导致中新的人民都以和为贵,讲究文明礼仪,遵守社会秩序。但是在这些方面新加坡做的比中国更为出色和成功,虽然不排除新加坡地域狭小,易于管理的原因,但是新加坡政府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第7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外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青年学生是外语学习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而以西方价值观为代表的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对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理念以及价值观进行着强烈冲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外国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多元文化异军突起。大学生是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尤其是外语学习者更具有涉猎外国文化的语言优势,而这些外国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西方文化鼓吹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瓦解着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志和共产主义信念。“全球民主化论”“人权高于主权”等西方民主、人权观点亦误导着青年学生,让阅历甚浅的学生误以为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从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失望和怀疑。一些大学生在美好与丑恶、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鄙间迷失了方向,无法辨别是非,没有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此外,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学生们越来越开放大胆,衣着暴露,校园里随处可见男女的亲热行为;婚前同居现象普遍,对一夜情、婚外恋持宽容和赞成的态度;择偶标准庸俗实际,“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择偶观,把外在条件当成婚姻的全部,幻想一步嫁入豪门,省去中间的奋斗过程,不想吃苦受累,只想贪图便宜。

(二)外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一些大学生不知不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错位,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一些大学生抛弃,他们追逐着西方的电影、唱片、化妆品、时装、料理等,崇拜外国明星,模仿外国人的发型、服饰,他们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却对中国传统节日缺乏了解。很多学生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崇尚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却嗤之以鼻,与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三)对外语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言行对学生极具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自身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润,或多或少对西方文化有所认同,因而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宣扬西方文化的种种好处,甚至还贬低中国文化。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一直重视语法、词汇、翻译、阅读等技能知识的讲授,而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以及该国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却不进行对比讲解,从而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此外,一些教师本身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远远不够。他们只是单纯地讲解词汇、语法等知识,而对西方的历史、习俗、文化、价值观等知识知之甚少,仅仅停留在直观的表面现象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较片面,不够透彻。甚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都不够,在教学中不能清晰地对价值观进行讲解。同时,在外语教学领域往往还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对学生进行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学生处的事情,与外语教师无关。教师只需要把外语教好便行,至于价值观、人生观等教育则应该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由于外语教师在价值观教育上存在这样的不作为思想,使得文化冲突、人文素质不高、崇洋媚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在外语专业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外语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价值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推行各自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尤其是西方文化更是无孔不入,他们鼓吹普世价值观,实则是要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青年学生是外语学习的主体,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缺少必要的鉴别能力,极易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课文内容往往是英美原著,蕴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学生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的时候,容易变得无所适从,出现多变以及矛盾的心理。如若不引起足够重视,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则会让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动摇,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碰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教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冷静思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状,采取各种措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化对中西价值观的认识,让学生辩证对待西方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平等对待两种文化,客观地对待中国传统价值观,并对其西方价值观的糟粕予以清除。由此,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明辨丑美善恶,不让学生的认识发生偏差,最终成为符合时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占领外语教学这块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阵地,在大学外语教学中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摆在每一位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

三、外语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语言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对于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面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教师只有加以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在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价值观,提高学生鉴别和判断优劣价值观的能力,才能帮助学生进行价值选择,树立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因此,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转变外语教师角色,加强文化修养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般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面对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转变角色,让学生充当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有的教师容易过多强调和美化外国文化,无形中忽略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多元文化的介绍者,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除了介绍外国文化,还应该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对比两种文化的优劣,让学生理智对待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冲突。要引导学生不照搬西方文化,不把西方文化凌驾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上,而是要去粗取精,学习西方先进的各种知识,同时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还要具有理性的思辨能力,正确对待和客观评价文化差异,以开放、理智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价值观;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除了提高外语水平,还要加强对外国文化的学习,更要增强中文修养,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此外,还要提升用外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教学中要挖掘材料,启发和诱导学生发现教学材料中蕴含的价值观,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中外价值观的对比教育,让学生不知不觉间接受价值观教育而不致于引起反感。

(二)改进外语教学内容,增加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材料

目前,我国高校的外语教材内容大多是源于外国的图书和报刊,都是一些外文原著,处处隐含着外国的价值观。如果教师不加以分辨和引导,这些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以及取舍。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那些积极有益的内容则要挖掘教育,对消极错误的内容则应摒弃不用。同时,我国的大学外语教材还应该增加一些中国优秀文章的译文,适当融入一些中国的习俗、典故、传统节气等内容。还可结合实际选取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译文,比如选取英译本《红楼梦》进行学习,学习国外译本,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在影视视听教材方面,可以选取国外拍摄介绍中国文化的影视作品,比如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美丽的中国》(WildChina)系列纪录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可透过西方视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我国创办的英文报刊,比如BeijingWeekly等等,收听中国之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英文节目,用中国的视觉去感悟中外文化的差异。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一般使用满堂灌的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不但讲解语言知识,还穿插中外价值观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具体方法如下:1、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某一文化现象或者当前热点新闻和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明辨是非,让学生知晓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加深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学生的意识形态,以免他们被“西化”。2、情景教学法:选取关于文化和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模拟可能出现的场景,让学生分别进行角色扮演,采用对话和表演形式,演绎文化教学知识。比如让学生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品评一部文学作品或电影,分析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扮演中外各种角色,感受价值观的异同。3、实践法:任何事物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真正有用的东西。对于价值观的输入,光是嘴上喊口号是不行的,必须要通过实践来加强和展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外语写周记或者关于中外文化方面的文章,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体会;鼓励学生参加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参加演讲比赛、外语话剧表演等活动,体验中西文化的特点,让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异同有真切的认识和了解。4、对比分析法: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否定我们的价值观,去接受外来的价值理念。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对比分析中外价值观的利弊,不全盘接受或者否定外国价值观,而是选取有用的价值观念,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智对待不同文化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们必然会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不能对各种文化有效进行取舍,不知道文化没有对错、贵贱之分,就容易被全盘西化,认为西方文化比我国的文化优秀,或者是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排斥外来优秀文化。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洞察力和敏感力,又要学会正确应对价值观冲突。要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目的语文化和价值观,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拒绝外来价值观。要让学生养成合作性格和民主意识,以宽容、开放和理智的态度对待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价值观,尊重不同的价值理念,在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和平共处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批判性思维,成为一个具有中性视觉的、主动进行思考和独立进行评判的现代化人才。

(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强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交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亦是逐渐认同的一个过程。然而,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着重外语,轻国语,重科技知识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度低,有的甚至盲目的崇洋媚外。母语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与国家观念、价值体系、思想行为紧密联系。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理智接受外国文化中积极健康的部分,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丰富和壮大自己。深入了解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最终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合格接班人。

第8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关键词]欧美高校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51-04

[作者简介]布丹丹,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23);郭强,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

国外权威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是使人据此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生活态度”。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对价值诉求或价值理念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影响和指导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这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又因各自文化及所处时代的不同而各异。欧美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国家信仰以及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任,而且高校本身还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进行本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尽管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表述或形式,欧美各国高校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教育方法和有效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征

1.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导向,结合本国历史文化和时展的价值观。欧美高校教育中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上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资本主义民主制为政治背景,以英语为文化载体,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共同具有的文化特质,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奉行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除了这些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共同特质外,不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本国文化特色并紧密结合时代背景的独特内容。像美国高校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除了符合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共有的价值观外,还发展出具有美国精神的价值观:个人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等。而英国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绅士文化”,成为英国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人们要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彬彬有礼的举止和较高的道德修养,重视用哲学、文学、艺术等来陶冶情操,并且注重理性追求。尽管欧美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与本国历史文化、民族性格以及价值取向相融合,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不变,其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并且成为执政党实现政治目标的宣传手段。

2.全球化时代“普适性”价值观的推崇和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掘和融入当代“普适性”的价值观成为欧美各国的追求。欧美高校教育中不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学生社团活动,关于世界和平、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等国际性的“普适价值观”成为关注的热点。全球化必然带来普世性问题,但是欧美高校对普世性价值观的推崇并不代表他们对资本主义或者本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贬抑,而是在普世性外衣下将本国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各类课程、社团活动及管理制度中,提高学生对其合法性的认同度。此外,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主义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美高校也为了不被戴上文化歧视的帽子而去选择国际上普适的价值观。多元文化主义成为欧美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满足更多的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美国对多元文化的重视表现尤为突出,多元文化思想在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专业课程到校园文化都渗透了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但和普适的价值观一样,隐藏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下的资本主义价值取向和美国国家利益的价值观仍在以美国核心价值观为名教育引导着高校学生。

3.宗教渗透和法律约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欧美国家重视利用宗教教育引导学生价值观,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宗教活动,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他们不仅允许学生开展宗教活动、组织宗教社团,还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以维护学生信仰为名,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宗教设施、宗教教育、服务资源,利用宗教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英国的一些大学不仅设立了宗教顾问,负责协调宗教事务,还设置了公共的教堂,为学生提供祈祷以及牧师服务,洗涤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欧美国家通过法律的制约借助宗教的形式,将本国核心价值观披上神圣的外衣,从而实现学生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以法律手段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权利是欧美国家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做法,除了将提供宗教教育规定为高校教育的义务之外,还利用控制舆论传播等手段实现引导和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目的。

二、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样化实施途径

1.注重专业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渗透。在欧美各高校中,从专业必修课到通识选修课,门类繁多的课程都会结合自身特点渗透本国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之与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以哈佛为例,该校开设了涵盖六个领域十大门类的核心课程: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辨、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其中道德思辨的课程体系包括“民主与平等,公正,自我、自由与存在,政治、道德与法律上的公共与私有,现代主义与极端主义,有神论与道德推理等”,基本包括了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所有内容。此外,欧美各大名校还开设公开课,开放性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这类课程渗透着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多为名师讲授,课程也是开放式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没有考试,没有考勤,深受学生欢迎,为培育学生对本国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发挥了巨大作用。

2.重视学生校园活动及社会服务的教育作用。欧美高校并不追求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是注重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实现其教育目标,从专业课程到校园生活,再到社会活动以及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都承担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例如,美国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实施等方面都包含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核心价值取向。学校每年都至少组织三次重大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参加一个共同的象征性仪式来展现学校的传统和价值追求,并且邀请社会名流、政府官员、成功人士、知名校友等参加,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学校还利用全国性的节日、纪念日等开展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场馆等,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欧美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类型多样,涉及文化、艺术、科学、政治、体育等各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通过活动深化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除了校园活动外,欧美高校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类学习,其中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真正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还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公民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多元文化的价值观。这些实践活动不断地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念,是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3.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宗教活动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欧美高校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提供多种心理咨询服务给予学生心理指导,由于心理咨询直接涉及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成为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欧美高校心理咨询的专职人员专业化程度高,操作规范,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咨询和心理服务”,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服务,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还通过举办专项教育计划,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此外,宗教在欧美国家一直被认为是最丰富的价值观源泉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有效途径,许多西方核心价值观如自由、民主、博爱等都和宗教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各国对核心价值观教育采取的主导方式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宗教意识已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欧美高校认识到宗教教育的重要性,在给予宗教活动充分的支持下,也充分利用了宗教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4.积极开展以核心价值观构建为核心的科研及专项活动。专门的核心价值观相关科研或教育项目越来越引起欧美各大高校的重视,有的项目吸引到数十所高校的教育专家和学者的积极参与。各个高校联合在一起,共同开展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培养学生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多元文化观念,向他们渗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学院就参加了一项有23所高校共同参与的“核心责任”教育项目。这个“核心责任”项目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自觉履行个人及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每所参加项目的高校根据要求再制定一系列符合本校特色的的教育计划。阿勒格尼学院为实施该项目制订了“经济和环境发展中心计划”、“社区服务和服务学习办公室计划”、“价值观、道德和社会行动计划”,通过学院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促进师生和当地社区创新方法进行环境管理、环境教育和地区振兴,并通过各种服务活动积极做出回应,推动学生探索社会主流道德观的变化模式,并发展出有效的社会服务技能,等等。

三、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坚守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阵地,清醒认识“普世价值”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本质。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把持着强势话语权,维系着其思想上的统治,以“普世价值”名义推行自身价值观。当今世界,意识形态的冲突突出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加大,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冲突。欧美发达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进行核心价值观上的渗透,力图把握思想主导权,抢占道德制高点。而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揭示了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的阶级实质和历史局限后,成功抢占了当代人类文明的道德制高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把握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敏感阶段,价值观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披上“普世”外衣的价值观更容易受到青年学生的推崇。当代青年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占领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是加强与巩固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的迫切要求。同时,要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力和价值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2.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立足我国发展现实.注重培养时代精神的方向性引导。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也离不开时代要求和发展现实,所以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立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合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注重中华文明的传承。同时,在新的时期,要树立时代榜样,用勤俭节约、诚信、友善等社会美德塑造新一代大学生。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本民族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宣传,以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我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也只有根植于本国历史传统,才能有效地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3.加强在隐性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乃至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都对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正是这些隐性课程实现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使得学生排斥大于喜爱,而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等各个环节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应综合运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文学、历史、艺术、政治等课程中,渗透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学校管理各环节中,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第9篇: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一、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

中国有56个民族,纳西族只是其中一种,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纳西族的历史跟其他民族不一样、文化与其他民族存在差异和信仰比较复杂。

(一)纳西族的文化心理的特殊

由于丽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丽江坝子四面环山,虽有金沙江,但不能用于航运,历史上只有一条茶马古道与外界相连,纳西族长期生活在相对独立、与外界联系较少的环境中,产生了与丽江其他民族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一般观念比校保守,安于现状,往往希望保持平稳,不思变革,很难接受新事物,缺少创新精神。纳西族的共同心理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信、积极向上心的心态。纳西族是从寒冷的西北高原迁移到现在的集聚地――丽江,他们经过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程:一个从无到有,凭着勤劳的双手改天换地,从部落发展成为如今丽江的一个先进民族,并对周边的其他民族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与他们一起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尤其重要的是纳西族善于学习,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各种文明都能被纳西族消化并进行文化再造,以提升自己民族心理的内涵。这种正面、积极、主动、广泛的学习态度,开明开放,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心理,无不是积极向上对自己美好未来充满自信的印证和体现。

2、团结意识。纳西族人心里深深地印着:我是纳西儿女。由此产生很强的自尊和内聚力。在遇上困难和危机时,纳西族人就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渡过一次次难关。

3、包容之心。纳西族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都表现出包容的心理特征。在文化心态上,在积极传承和保持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虚心向汉族、白族等其他民族学习,吸取精华,融会贯通,反过来影响其他民族。因此,纳西族虽然只有丽江五分之一的人口,却能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4、含蓄厚道。纳西民族的性格比较沉稳、处事小心、含蓄内敛、厚道纯朴、对人比较友善。

(二)纳西族的宗教信仰特殊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在民族心理为其产生和发展奠定的文化基础上,通过与文化的融合而渗入民族心理,从而影响一个民族的心理。纳西族在中华民族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重视生命和对现实生活非常依恋的现实主义心理特征。纳西族对生命抱着一种积极、肯定、尊重的态度。由于对多种神灵的崇拜而导致的泛神思想,从而产生的“信而不笃”的宗教观,使纳西族并不把人的一生希望寄托在西方极乐世界和来生来世,他们重视活着这几十年的幸福和安宁,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对人生充满深深地热爱。纳西族很重视人生价值的追求,理性把握“生”的社会意义,坦然面对“死’。从而形成了顺应天命、热爱生活、珍惜现实拥有、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纳西族心理特征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三个层面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是要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三是求要中国公民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思想道德意识和支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这个社会制度下的价值要求。从本质上看,纳西族集体传统文化心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致的。因此,从纳西族集体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结合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和心理特征,可以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的价值

纳西族集体心理特征,是一代代纳西人相传的无数民族经验的总结,而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除了一定的生存基础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有着相应的纳西族社会结构作为纳西族心理特征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其实质是民族文化、集体心理传承和积累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集体心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支撑下,一代代相传提供了重要保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对促进当地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和平崛起相结合,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情相结合,实现中国梦等。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真正起到了行动指南的作用。

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看来,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也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不改初心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来加以概括,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为价值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经过人们长期而艰辛的探索形成的集体心理,由少数群体的理想慢慢地转向共同心理的结果。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国家和民族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就会团结在一起,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最终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纳西族集体心理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影响这个民族的思想和行动。现阶段,纳西族地区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打好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是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价值观

少数民族对于国家的认同和热爱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现实问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国家认同心理意识社会遗传的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非理性思维变成理性思维的一种创造过程。

纳西族自古以来就很爱国,主要表现在:一是纳西族非常热爱家乡。“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一个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爱的人,就谈不上什么爱国。爱自己的家乡就是爱国。二是纳西族非常热爱自己的语言。在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的今天,只要有两个纳西人在一起就会不由自主地讲纳西语,纳西父母教娃娃也是从学纳西语学起。没有纳西人这种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就不会有现在的东巴文化。

纳西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人们熟知的《木府风云》就把纳西族的智慧和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丽江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娶个纳西婆,当得骡子驮。”人们不会忘记,纳西妇女背上大筐大筐的蔬菜和水果。纳西妇女的服饰上的星星和月亮,寓意是的披星戴月,也就是要起早贪黑地辛勤劳动。最值得一提的是:纳西人娶亲,新娘一到就直接系上围裙做饭招呼亲朋好友了。今天,在丽江各行各业工作的纳西人都非常爱岗敬业,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纳西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民族,是一个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民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纳西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民族心理。

相关热门标签